发展市场经济,成立中宏集团

发展市场经济,成立中宏集团

一、发展市场经济 组建中宏集团(论文文献综述)

穆希琳[1](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刘欣[2](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提出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丁萍媛[3](2019)在《混业经营视角下我国保险公司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保险“经济助推器”、“社会稳定器”的作用日益凸显。作为保险业经营主体的保险公司,其经营效率状况备受关注。自1995年起我国金融业开始实行分业经营,但伴随着金融全面对外开放、外资机构相继进入,严格的分业经营已不利于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与发展,故从1999年起我国金融业开始出现混业经营的迹象。2002年国务院批准成立金融控股集团试点标志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开始,2003年以来《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文件的相继颁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2018年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组建标志着我国金融混业监管的初步形成,混业监管既是满足混业经营发展的需要,也将促进混业经营进一步深化。在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分析探讨混业经营对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和混业经营对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其次介绍了我国混业经营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111家保险公司的数据运用DEA模型进行效率测算,分析探讨混业经营与单一经营、各类混业模式的产、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对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我国保险公司均存在资源浪费,产险公司表现略好于寿险公司。我国混业经营寿险公司的各项效率值均低于单一经营的寿险公司,而产险公司的情况恰好相反。在各类混业模式中,保险为主型产、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均为最高,说明该类公司的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最强。第二,从整体上看,我国保险公司均未实现产、寿险之间的良好互动。银行牌照对产、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具有正向影响;证券牌照对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具有显着负向影响,而对产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不显着;信托牌照仅与产险公司规模效率正相关。此外我国保险公司表现出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中资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显着优于外资,而外资产险公司在技术效率与纯技术效率方面表现更好。第三,从各模式的寿险公司上看,保险为主型对金融牌照的整合能力较强,其可以充分利用非保险金融业务的优势提高自身经营效率。实业为主型也具有一定的牌照整合能力,但当其涉足产险、证券业务时会降低自身经营效率水平。银行为主型、非银行金融为主型只能利用自己主导业务的优势对公司经营效率产生正向影响。从各模式的产险公司上看,各混业模式均对非保险金融牌照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其中保险为主型、实业为主型的整合能力稍强,银行与非银行金融为主型稍弱。

《安家》编辑部[4](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文中提出

蒋才芳[5](2015)在《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与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场结构、经营效率和绩效一直是我国人寿保险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分析了人寿保险市场的市场结构和保险市场准入与退出对人寿保险市场的影响,探索人寿保险市场产品设计、定价和服务等市场竞争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利用DEA模型实证检验人寿保险市场的开放度和规模效率,研究人寿保险行业的市场绩效特征,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人寿保险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最终探索完善人寿保险行业准入与退出机制、优化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规范市场行为和提高市场效率与绩效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人寿保险业市场结构特征研究。研究发现,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寿保险业处在成长发展时期,寿险业资产规模和保费规模还有差距,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及保险资产占GDP和金融资产的比重还较低;我国寿险业市场集中度在逐步降低,但市场集中度较高,属于寡占III型市场结构;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寿险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保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对人寿保险行业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保险市场准入、退出的行政性政策壁垒还较高,认为降低保险市场进入壁垒和建立适当的退市机制,有利于优化人寿保险市场结构和提高人寿保险业资源配置效率。第二,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竞争行为研究。从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竞争关系影响因素与市场竞争地位层次结构、人寿保险市场产品设计行为、人寿保险市场定价行为以及人寿保险市场客户服务行为四个方面展开。对人寿保险企业进行了划分,将52家人寿保险企业中50家人寿保险企业划分为大型保险企业,其中包括28家中资寿险公司,22家外资寿险公司;而中型保险企业是新光海航,小型保险企业是中法人寿。通过建立充分开放、竞争的市场环境,以顾客需求开发设计寿险产品,建立专业的客户服务团队等规范市场竞争行为。第三,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开放度效率研究。从人寿保险行业开放市场规则构成、市场开放性和市场布局、市场开放度效率的实证分析及开放市场规则变化对效率的影响等方面对人寿保险行业的市场开放度效率进行研究。开放度市场规则包括为人寿保险市场进出规则、人寿保险市场竞争规则以及人寿保险市场交易规则,重点探讨市场竞争规则中的开放和市场布局,并从三个阶段对我国人寿保险行业的市场开放性进行描述。按照东、中、西部的划分以全国各地寿险保费收入指标分析了人寿保险业的区域内市场布局,并研究了区域间市场布局的保险深度与密度、公司分布、保费增长、保费收入弹性、潜在保源转化及产品结构等问题。研究发现,人寿保险市场开放度效率中资寿险相对较高,全国水平次之,外资寿险较低但呈现递增波动趋势。人寿保险市场开放性和市场布局对寿险业开放度效率有着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影响对人寿保险公司数量、劳动投入、保费收入和利润而起作用,人寿保险业市场开放有利于提高寿险业的开放度效率。第四,人寿保险行业市场规模效率研究。利用三阶段DEA模型分析了我国寿险市场30家寿险公司2002-2011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演进趋势。第二阶段利用SFA模型对效率结果进行调整,最终得到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干扰项的寿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值。SFA回归结果发现,整体来说市场份额、成立时间和分公司数等对公司效率均有一定的影响。调整后结果显示,公司多数年份的整体的技术效率下降,原因是规模效率下降导致的,纯技术效率调整后整体上高于调整前。研究发现,环境要素对公司经营效率具有显着影响,规模不足和管理能力偏低是技术效率难以有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未来寿险公司必须转变经营理念,改变单一的竞争手段,确保承保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将重点放在基础业务的管理上,提高寿险业的规模效率和整体竞争力。第五,我国人寿保险行业经营绩效的DEA有效性分析。市场绩效反映了市场运行的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效果。研究发现我国人寿保险业寿险公司利润率较低,整体盈利能力低下,退保率较高,赔付率低,偿付能力不足,费用率高影响稳健发展。通过数据包络分析(DEA)投入导向型模型对我国30家人寿保险公司2002年至2011年经营绩效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得出中资寿险公司经营绩效DEA相对有效性与人寿保险公司规模成一定正相关关系,中外合资或外资寿险公司经营绩效DEA有效性低于中资寿险公司经营绩效的有效性,我国人寿险市场保险公司经营绩效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寿保险宏观管理政策有较强正相关性。通过国内外人寿保险行业经营绩效分析,将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寿险业对比,我国寿险业在保费收入、资产、利润等绩效还有很大差距,在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绩效仍然很低,而在资产利润率、保费利润率等绩效方面处于中等地位。第六,我国人寿保险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分析。以结构—行为—绩效理论为基础,结合共谋假说和有效结构假说,建立若干假设,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市场结构——经营效率——绩效之间的关系。使用2002-2011年中国寿险业数据,对中国寿险业市场结构、效率和经营绩效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寿险市场中传统的SCP假说成立,市场集中度越高寿险公司能获得越高的利润;RMP假说不成立,市场份额大的公司未能获得超额利润。从效率角度来看,ESC假说不成立,具有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寿险公司未能实现较高的利润;ESS假说成立,更富有规模效率的寿险公司才能实现较高的利润。我国寿险公司获取利润主要依靠的仍然是市场高度集中和公司的规模效率;因此,寿险公司必须重视构建获取高绩效的能力,可以从市场结构和经营效率两个方面入手。我国寿险市场结构正在从垄断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转变的过程中,未来市场结构的优化和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善也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必须构建一套有效的运行规则和制度设计。针对我国寿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可从市场竞争规范、市场结构优化、经营模式改进和经营效率提升等层面进行完善,以最终提升我国寿险公司的市场绩效。市场竞争规范层面,要不断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加大寿险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并完善市场监督机制;市场结构优化层面,要培育更多市场竞争主体,全面的引入竞争机制,优化市场主体结构,完善市场退出机制;经营模式转变层面,要转变经营理念,重视经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创新寿险产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升寿险保费收入的投资收益,并推进寿险公司业务流程再造和信息技术构建;经营效率提升层面,要重视自身经营水平的提升,提升公司的规模效率,特别要兼顾业务拓展与经营效率提升之间的平衡关系。

赵凤琦[6](2014)在《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在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实现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论题。全文主要试图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分别从企业微观和行业宏观视角分析了我国白酒企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对不利于企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度因素作了分析;(2)深入探讨了促进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国家规制、全国统一而规范的消费市场、技术指标体系、社会化诚信体系等四大制度性因素;(3)归纳整理出国外酒类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白酒产业发展的启示;(4)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对我国白酒产业健康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治理建议。本研究从宏观与微观运行机制角度研究了我国白酒产业发展的现状。首先,重点从多视角分析了我国白酒产业的现状。分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白酒业发展态势;分别从税收、就业、拉动消费、行业规模、出口、成本、行业整体盈利能力、地域性优势、大型酒企的规模等九个方面,实证了我国白酒业发展的现状。对当前我国白酒产业存在主要问题和背后成因做了具体分析。其次,以茅台、洋河和秦池三个企业为例,从企业的发展历程、发展战略、运营模式和运营机制方面剖析了我国典型企业的运行机制,并从它们个案中归纳出我国白酒企业微观运行中的一些基本经验和教训总结。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完善的国家规制。结合我国白酒产业规制的现状,归纳出白酒产业规制的特征、地位与作用。从完善产业进入规制、强化价格规制和健全投资规制三个视角,提出完善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规制建议。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白酒消费市场。我国白酒销售遭遇瓶颈、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和营销秩序混乱无序是困扰我国白酒消费市场发展的三大问题,而问题产生来自企业自身、政府行为和制度环境因素三个方面。促进我国统一规范的白酒消费市场形成的出路则在于:打造优势白酒产业集群、扩大中端市场需求、完善产业组织政策、破除区域市场分割、构建统一白酒销售市场、挖掘白酒消费文化五个方面。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的技术指标体系。我国白酒质量标准创立经历较漫长的过程,白酒国家标准对产业发展进程有着全方位的影响。分别从满足公民健康的卫生标准需求、满足市场需求和加快实现国际化的视角,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白酒国家技术指标体系的思路。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社会化诚信体系。诚信体系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大的前提,诚信是维护整个市场体系正常运转的润滑剂。影响企业诚信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两个方面。构建产业诚信经营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既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也要加强企业诚信建设,还要发挥各种社会力量,监督约束失信行为,形成全社会讲诚信的氛围。归纳整理出国外酒类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白酒产业发展的启示。集中介绍了国际烈性(烈)酒产业主要品种的特征与主要产地。从烈性(烈)酒产业的分国、分类、品牌发展以及整体市场多视角剖析了国际烈性酒业的最新发展趋势。就国际烈性酒产业在产业集群发展、强化规制的约束、深刻的教训、关注健康与主动推动理性饮酒、保护环境等方面总结了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我国白酒产业在依据资源禀赋集群发展、强化经济性和社会性规制、强化过程性控制和技术标准接轨世界、高度重视产业安全等方面有启发意义。对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首先,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明确提出了我国白酒产业未来升级的基本目标、定位、布局、功能、路径。然后,分别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社会、酒业行业协会、国际化等视角,分层次地给出了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叶成徽[7](2012)在《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及其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中国保险业的高速增长,中国寿险公司的产权结构也经历着一系列的动态演变过程。国有独资寿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成功上市,众多寿险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多家寿险公司股权结构的频繁变更以及银行相继参股中小寿险公司,中国寿险业正经历着由垄断性国有产权独家经营变迁为包括国有产权在内的公有产权和私有产权并存的竞争性行业的历程。中国寿险公司已从过去的单个国有保险公司一统天下发展至现在的几十家股份保险公司,不仅组织形式上从国有独资保险企业演变为内资股份制公司、外资股份制公司和合资公司,股权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股份性质从单纯的国有股份向国有股份、外资股份和民营股份多元化的股权结构转变,股东数量也从国有独资一元结构向国有控股的多元结构转变。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多元化发展为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其经营效率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之而来也为寿险公司的经营带来了新的问题。国有寿险公司的股份制改造出现的企业所有权和实际控制权的“两权分离”使寿险公司必须面对由于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委托—代理问题;在引入战略投资者过程中,境外资本对中国寿险公司的渗透以及境外资本自身存在的问题或关联交易行为可能会影响其控股的国内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从而侵害广大被保险人的利益;民营企业自身在资金实力和经营理念方面的不成熟以及对寿险业盈利周期的估计不足使得寿险公司出现股权变更的浪潮:银行入股寿险公司可能会引起银行和保险公司内部传递的金融风险以及关联交易行为的不规范,从而增加银行和保险公司整合的难度,导致寿险公司效率降低。因此,中国寿险公司产权制度的改革不能只注重产权结构形式上的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种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为中国寿险公司带来更高的效率,也就是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有效性问题,这是中国寿险公司目前面临的紧迫问题。近年来,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我国保险公司产权结构改革的必要性和产权结构改革的具体措施的研究比较多,特别是针对我国保险公司在国有控股的股权结构占主导的情况下存在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保险公司的治理问题的相关研究较多。专门针对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进行研究的文献非常少。因此有必要从定量的角度讨论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用实证方法分析和检验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变革带来的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经营者激励问题究竟为寿险公司的利润效率和成本效率带来什么影响以及影响有多大,从而为中国寿险公司在实践中采取各种提高经营效率的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寿险公司的产权结构能否使在它支配下的公司主体产生将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的激励作为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以此为核心,本文一方面从寿险公司的资本名义产权和实际产权的“两权结构”出发,引出寿险公司外部性内在化的两层次的激励机制,即名义产权激励机制和实际产权激励机制,并通过分别分析股权结构和经理激励与寿险公司效率的关系,对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进行系统地阐述,从而建立起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理论的基本框架;另一方面在分析了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发展状况之后,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 SFA)构建中国寿险公司随机前沿利润效率和成本效率模型,通过研究股权结构和经理报酬对中国寿险公司利润效率和成本效率的影响,检验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有效性,并最终提出提升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的思路和策略。本文主要由八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导论。这部分对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论文框架体系及研究方法,论文研究的创新和不足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寿险公司产权结构及其有效性的基础理论。这部分介绍和评述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如:产权的定义、交易费用、产权结构及其有效性的界定、效率、激励以及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的界定等,为后续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理论进行一般分析。这部分一方面以本文对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的界定为基础,通过分析寿险公司股权结构有效性和经理激励有效性来反映寿险公司名义和实际产权的两层次激励机制,从而构建了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的分析框架;另一方面这部分界定了本文所研究的寿险公司效率的内涵,介绍了寿险公司效率的研究方法以及测度函数的选择,为本文后续的实证分析打好理论基础。第四部分是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状况分析。这部分不仅概括了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历史演进过程,并以中国人寿为例分析了我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改革,归纳出现阶段我国寿险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而且也概述了中国寿险公司经理激励机制的发展历程,对比了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平洋三家上市保险公司的经理报酬激励机制,分析了中国寿险公司经理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这部分对美国、英国、日本和台湾寿险公司的产权结构的变迁过程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并结合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具体寿险公司的股权结构数据,分别对美国、英国、日本和台湾地区寿险公司的股权结构和经理激励进行详细分析并总结它们共有的特点,最后探讨发达国家和地区产权结构对我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六部分是中国寿险公司股权结构有效性分析。这部分采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借鉴Battese&Coelli(1995)模型构建中国寿险公司的随机前沿利润(成本)效率模型,运用2006-2010年中国56家人寿保险公司共225组样本数据,在估计各家公司不同时期利润(成本)效率的基础上分析股权结构对中国寿险公司利润(成本)效率的影响。第七部分是中国寿险公司经理激励有效性分析。这部分以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以及中国太保三家上市保险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采用Cobb-Douglas成本函数,借鉴随机前沿法的Battese&Coelli(1995)模型构建中国上市保险公司利润(成本)效率的实证模型,分析了经理报酬对中国上市保险公司利润(成本)效率的影响。第八部分是提升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的思路及策略。这部分指出中国寿险公司应该分别提升其股权结构和经理激励的有效性,促使寿险公司名义产权和实际产权的两层次的激励达到最大,从而提高我国寿险公司的总体经营效率,并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文初步构建了寿险公司产权结构及其有效性的研究框架。国内外分别研究产权结构和寿险公司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不少,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从产权结构的视角研究寿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文献则可谓匮乏。第二,本文以产权结构能否激励在它支配下的公司主体实现外部性较大地内在化作为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的衡量标准,以寿险公司效率分别与股权结构和经理激励之间的关系作为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理论的具体表现内容,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证。第三,运用随机前沿法(SFA)尝试性地分别实证检验了股权结构和经理激励对我国寿险公司前沿效率(即利润效率和成本效率)的影响。本文分别构建了中国寿险公司随机前沿利润(成本)效率模型和中国上市保险公司随机前沿利润(成本)效率模型,并在研究中沿用了Battese&Coelli(1995)提出的改进方案,将上述模型中的寿险公司利润(成本)非效率项(Ui)直接设成寿险公司影响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具体函数,以便更准确地分析股权结构和经理激励分别对我国不同寿险公司的利润(成本)效率的影响。上述两个实证模型分别运用了2006-2010年55家中国主要人寿保险公司共225组样本数据以及中国平安2004-2010年、中国人寿2006-2010年和中国太保2007-2010年三家上市保险公司的全部16组样本数据,最终得出若干有新意的结论:股权集中度对中国寿险公司的利润效率和成本效率均有影响,而股权性质仅对利润效率有显着影响而对成本效率没有显着影响;经理薪酬和经理持股对我国上市保险公司的利润效率分别有显着的负向和正向影响,但对成本效率则没有显着影响。第四,总结发达国家和地区部分寿险公司最新产权结构状况的特点对我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改革具有较强的实际借鉴意义。本文运用美国、英国、日本和台湾地区部分寿险公司2010年年报中股权结构和经理报酬激励方面的具体数据资料,归纳和总结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最新发展特点和趋势。这种运用国外最新数据资料在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方面的研究在国内非常少见。

刘占国[8](2010)在《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寿险业经历了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尤其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寿险业更是发生着令人瞩目的变化:一方面,寿险产品推陈出新,无论是产品功能还是保障类别都更加多元化,在更大范围满足了居民的保障需求;另一方面,寿险业本身也快速成长,寿险业保费收入总规模和资产总规模都有了大幅提高,寿险市场经营主体数量显着增加,寿险业的竞争态势日趋激烈。在这个过程中,成立较早的为数不多的几家寿险企业逐步成长和发展为目前在我国寿险市场上占有举足轻重作用的大型寿险企业,与此同时,一大批中小型寿险企业也陆续涌现出来。作为个体而言,任何一家中小型寿险企业目前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都还十分有限,但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言,现有的和将会出现的更多的中小型寿险企业却是我国寿险市场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我国目前的寿险市场正处于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大型寿险企业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其内部运营正在趋于稳定,而中小型寿险企业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一个整体,都处于一个起步和发展的阶段,其发展对我国寿险业未来的市场格局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假以时日,某些个别的中小型寿险企业将有可能成长为具有重要市场力量的大型企业;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中小型寿险企业在未来会对市场结构产生更大影响,同时,中小型寿险企业的市场行为也将会更加深入的作用于整个中国寿险业的竞争与合作,乃至最终作用于我国寿险业的发展走向。因此,中小型寿险企业必将成为影响我国寿险业动态演变进程的重要因素,基于这一判断,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研究和保险市场发展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的成长和绩效为研究内容,分析了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的现状、主要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的策略与政策建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一、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本文的第三章在回顾了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历程的基础上,首先对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进行了SW0T分析,然后以大型企业为参照物,对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的某些经营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为,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与大型寿险企业相比在增长速度、成本控制水平和盈利能力等方面都有较大差距。二、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成长分析。本文第四章使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分别采用资产、负债、净资产、保费收入等四个指标代表保险企业的规模,对我国寿险企业规模与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以不同变量代表寿险企业规模时,得到的我国寿险企业规模与成长关系是否符合Gibrat’s法则的结论是不同的,进而反映出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三、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本文第五章、第六章分别分析了我国寿险业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的关系。结论为,规模是影响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绩效水平的重要因素,不同产权性质的中小型寿险企业在成长、绩效方面有显着差异。四、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制约因素总结、策略和政策建议以及发展前景分析。本文第七章首先总结了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继而对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的发展提出策略和政策建议,最后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企业,发展策略和发展前景应该有所差异。

胡颖[9](2008)在《中国保险业有效供给、效率及风险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保险业的有效供给、效率及风险是制约和影响保险业发展的三个主要因素,并内在地反映了保险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同时也是目前中国保险业凸显的现实问题,更是关系保险业未来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从分析保险产业的特征出发,以有关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和保险发展理论为依据,以保险发展的三大内部矛盾为逻辑起点,建立了一个基于有效供给、效率及风险的保险业发展分析框架,通过揭示有效供给、效率及风险对保险业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和互动关系,旨在对现阶段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有效供给、效率及风险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以此来判断保险业目前的发展质量和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政策建议。本文在保险业发展分析框架中提出:有效供给是保险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效率是保险有效供给的基础、风险控制是有效供给能力的保障,三者的良性互动是保险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通过综合运用社会调查和统计数据、财务比率分析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以及因子分析法,对保险供求状况和保险业供给能力、保险业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保险业的承保风险、投资风险和偿付能力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保险业存在明显的有效供给不足,整体效率较低,偿付能力潜藏着一定的风险。总体来看,中国保险业的发展质量不高,必须通过提高效率、控制风险以增加有效供给,推动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万磊霞[10](2008)在《中国寿险公司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对保险业而言,效率是保险公司对其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保险公司市场竞争能力、投入产出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称。我国保险业效率状况成为保险监管部门、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核心问题,提高效率也充分体现在“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发展目标之中。在保险市场对外全面开放之后,“做强”不仅对于提升民族保险业的实力和竞争力而且对于中国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都极为重要。为此,探讨和比较各类保险公司在近年来的效率状况,找到影响效率的因素并提出改进的途径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经济学和现代金融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有关方法及专业软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中国寿险公司效率问题,为提升中国寿险公司效率提供政策建议和管理措施。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阐述效率及其测度方法,主要包括效率的定义、西方效率理论、效率的内涵、保险公司效率,并详细介绍了效率测度的非参数方法数据包络方法(DEA)和效率测度的参数方法随机前沿方法(SFA)以及效率测度的函数形式。第二章在借鉴国内、国外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保费收入、投资收益作为产出变量,实收资本、经营费用作为投入变量,测算我国2005年、2006年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第三章从DEA方法相关实证结果、DEA方法与SFA方法实证结果二个方面对相关的实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研究我国入世后,寿险公司效率的变化情况。第五章从影响寿险公司效率的外生因素、内生因素的角度分析影响寿险公司效率的主要因素。第六章根据前几章的分析,提出从增加保费收入的途径、增加投资收益的途径、减少经营费用的途径、提高公司规模效率的途径这四个方面分析如何提升我国寿险公司的效率。本文较新颖之处在于:1、笔者认为,如果将考察年度内开业不满一年的寿险公司列入考察范围,将低估该寿险公司的效率;在我国保险业尚未全面开放前,中资、合资、外资寿险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同(合资及外资寿险公司有地域以及经营范围的限制),将它们放在同一个前沿面进行比较亦将低估该寿险公司的效率。因此,笔者只选取2005年(2005年前开业的寿险公司)、2006年(2006年前开业的寿险公司)的数据,对中资、合资、外资寿险公司的效率进行横向比较。这样对各寿险公司的效率的比较更客观公正。2、与国外研究相比,我国缺乏对保险公司效率的各类测算方法结果的比较研究。本文使用DEA方法与SFA方法测度寿险公司经营效率,并对二种方法测算出的效率值以及公司排名进行比较分析。3、使用平减后的数据,计算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研究入世后,我国寿险公司效率的变化情况。4、从影响寿险公司效率的外生因素、内生因素的角度,分析影响寿险公司经营效率的主要因素。在研究中,使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竞争对我国寿险公司技术效率的影响;使用Panel Tobit模型研究影响我国寿险公司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因素。

二、发展市场经济 组建中宏集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展市场经济 组建中宏集团(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1.1.1 选题缘起
        1.1.2 问题提出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工会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1.2.3 互助互济
        1.2.4 工会互助制度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1.3.3 论文篇章结构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现实意义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国内文献回顾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2.2 国外文献回顾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2.3.1 学术贡献
        2.3.2 研究局限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2)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混业经营视角下我国保险公司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混业经营与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一、效率及效率影响因素
        二、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及其评价方法
        三、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混业经营影响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理论分析
        一、混业经营及其模式
        二、混业经营影响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作用机制
第二章 我国混业经营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现状
    第二节 我国保险混业经营的现状分析
        一、保险业与银行业之间的混业
        二、保险业与证券业之间的混业
        三、保险业与实业之间的混业
第三章 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测算及其分析
    第一节 数据与指标选择
        一、样本公司与数据选择
        二、投入与产出指标选取
    第二节 我国保险公司整体经营效率的测算及其分析
        一、我国寿险公司整体经营效率的测算及其分析
        二、我国产险公司整体经营效率的测算及其分析
    第三节 我国各类混业模式下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测算及其分析
        一、各类混业模式下寿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测算及其分析
        二、各类混业模式下产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测算及其分析
    第四节 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比较分析
        一、我国保险公司整体经营效率的比较分析
        二、我国混业经营与单一经营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比较分析
        三、我国各类混业模式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比较分析
第四章 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混业经营视角
    第一节 变量选择、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二、模型选择与构建
    第二节 混业经营视角下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实证回归结果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测算及其分析的相关结论
        二、我国混业经营保险公司经营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的相关结论
    第二节 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进行业务拓展,理性追求金融牌照
        二、提高资源整合能力,促进产寿互动经营
        三、培养混业经营人才,健全人才管理体制
        四、完善混业经营立法,建立伞形监管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与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选题来源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综述
        1.2.1 有关保险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研究
        1.2.2 有关保险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研究
        1.2.3 有关保险市场效率研究
        1.2.4 有关保险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关系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准入退出机制与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
    2.1 保险市场准入、退出机制
        2.1.1 保险市场准入机制
        2.1.2 保险市场退出机制
    2.2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
        2.2.1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的演变和特征
        2.2.2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集中度
        2.2.3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
        2.2.4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产品差异化
    2.3 准入、退出机制对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的影响
        2.3.1 准入机制对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影响
        2.3.2 退出机制对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影响
        2.3.3 准入、退出机制与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影响关联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竞争行为
    3.1 人寿保险业市场竞争关系影响因素与地位层次结构
        3.1.1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竞争关系影响因素
        3.1.2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竞争地位层次结构
    3.2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产品设计行为
        3.2.1 人寿保险产品差异化界定与衡量
        3.2.2 人寿保险产品同质化成因及提升
    3.3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定价行为
        3.3.1 人寿保险产品的价格构成
        3.3.2 人寿保险市场价格战成因
    3.4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客户服务行为
        3.4.1 人寿保险市场客户服务内涵及演变
        3.4.2 人寿保险市场客户服务问题与改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开放度效率
    4.1 人寿保险行业开放度市场规则构成
    4.2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开放性和市场布局
        4.2.1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开放性
        4.2.2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布局
    4.3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开放度效率实证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方法的选择
        4.3.3 变量的选择
        4.3.4 实证结果分析
    4.4 人寿保险行业开放度市场规则的变化对效率影响
        4.4.1 市场开放性的变化对效率影响
        4.4.2 市场布局的变化对效率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规模效率
    5.1 人寿保险行业规模市场规则演变
        5.1.1 人寿保险行业改制重组
        5.1.2 人寿保险行业并购
        5.1.3 人寿保险行业上市
        5.1.4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集中度演变
        5.1.5 人寿保险行业中外资市场规模对比
    5.2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规模效率分析模型构建
        5.2.1 实证研究方法
        5.2.2 变量选择
        5.2.3 数据来源
    5.3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规模效率实证结果分析
        5.3.1 第一阶段:基本 DEA 计算结果
        5.3.2 第二阶段:SFA 回归分析结果
        5.3.3 第三阶段:调整后的 DEA 计算结果
    5.4 人寿保险行业规模市场规则变化对效率的影响
        5.4.1 人寿保险行业改制重组对效率的影响
        5.4.2 人寿保险行业并购对效率的影响
        5.4.3 人寿保险行业上市对效率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绩效
    6.1 人寿保险行业经营绩效分析
        6.1.1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盈利能力分析
        6.1.2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偿付能力分析
        6.1.3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稳健发展能力分析
    6.2 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绩效的实证分析
        6.2.1 研究回顾
        6.2.2 DEA 模型介绍
        6.2.3 决策单元 DMU 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构建
        6.2.4 人寿保险公司经营绩效 DEA 有效性分析
    6.3 国内外人寿保险行业经营绩效比较
        6.3.1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寿险业保费收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
        6.3.2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寿险业知名寿险公司经营绩效
        6.3.3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寿险业资产、利润、利润率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寿保险市场结构、效率与绩效相关性
    7.1 理论机理与研究假设
        7.1.1 理论机理
        7.1.2 研究假设
    7.2 模型构建
        7.2.1 市场结构与效率对绩效的单独影响
        7.2.2 市场结构与效率对绩效的综合影响
        7.2.3 经营效率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模型
    7.3 实证研究设计
        7.3.1 变量选择
        7.3.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3 研究方法
    7.4 实证结果分析
        7.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7.4.2 市场结构对寿险公司绩效影响的检验
        7.4.3 寿险公司效率对寿险公司绩效影响的检验
        7.4.4 市场结构与效率对绩效的综合影响检验
        7.4.5 经营效率与市场结构的关系检验
    7.5 实证研究结论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市场竞争规范层面
        8.2.2 市场结构优化层面
        8.2.3 经营模式转变层面
        8.2.4 经营效率提升层面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课题
附录C 2008 年-2013 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寿险业知名寿险公司经营绩效对比一览表

(6)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及其对本研究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 产业经济学理论及其在白酒产业的具体应用
    第二节 规制经济理论及其在白酒产业的具体应用
    第三节 企业诚信理论及其在白酒产业的具体应用
第三章 我国白酒产业的现状
    第一节 白酒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当前白酒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白酒产业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第四章 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国家规制
    第一节 产业规制的含义、分类及作用
    第二节 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的国家规制
第五章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形成统一规范的消费市场
    第一节 我国白酒消费市场的现状和趋势
    第二节 我国白酒消费市场发展的困局
    第三节 我国白酒消费市场困局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的白酒消费市场
第六章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国家白酒标准体系
    第一节 白酒质量技术标准创立及其作用
    第二节 白酒质量标准分析
    第三节 完善白酒国家技术指标体系
第七章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社会化诚信体系
    第一节 诚信体系与白酒产业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影响白酒企业诚信因素分析
    第三节 构建产业诚信经营体系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第八章 我国白酒产业微观运行机制分析
    第一节 企业的发展战略、运营模式和运营机制
    第二节 一些基本经验和教训总结
第九章 外国酒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际蒸馏(烈)酒产业的主要品种
    第二节 国际蒸馏(烈)酒产业最新发展趋势
    第三节 成功的经验与教训
    第四节 国外的经验对我国启示
    附录
第十章 我国白酒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我国白酒产业未来升级的基本目标
    第二节 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及其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导论
    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0.2 文献综述及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简要评价
    0.3 论文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0.3.1 论文的基本框架
        0.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0.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 寿险公司产权结构及其有效性的基础理论
    1.1 产权的定义
        1.1.1 对产权的界定
        1.1.2 名义产权与实际产权
    1.2 产权分析的基本工具:交易费用
        1.2.1 交易费用的定义
        1.2.2 交易费用、产权安排及资源配置效率
    1.3 产权结构的界定
        1.3.1 从组织形式界定产权结构
        1.3.2 从产权要素角度对产权结构的界定
        1.3.3 本文对产权结构的界定
    1.4 本文对产权结构有效性的界定
    1.5 产权结构有效性的量化指标:效率
        1.5.1 效率的内涵及主要研究方向
        1.5.2 评价企业前沿效率的主要实证方法:利润效率法和成本效率法
        1.5.3 前沿效率的主要测度函数与估计方法
        1.5.4 效率与产权结构有效性的关系
    1.6 产权结构有效性的实现途径:激励
        1.6.1 激励的内涵
        1.6.2 激励机制
        1.6.3 激励的相关理论
    1.7 本文对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的界定
    1.8 本章小结
2. 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分析的理论框架
    2.1 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的基本分析框架
    2.2 寿险公司效率及其测度
        2.2.1 传统的寿险公司效率评价指标
        2.2.2 本文对寿险公司效率内涵的界定
        2.2.3 效率的测度方法在保险公司中的应用
        2.2.4 本文对寿险公司效率研究方法和测度函数的选择
    2.3 寿险公司股权结构及其有效性
        2.3.1 对寿险公司股权结构的界定
        2.3.2 寿险公司股权结构有效性分析:股权结构与寿险公司效率的关系
    2.4 寿险公司经理激励及其有效性
        2.4.1 本文对寿险公司经理的界定
        2.4.2 寿险公司经理激励理论概述
        2.4.3 寿险公司经理激励有效性分析:经理激励与寿险公司效率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3. 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状况分析
    3.1 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演变
        3.1.1 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历史演进
        3.1.2 寿险公司的产权结构改革:以中国人寿为例
    3.2 中国寿险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
        3.2.1 股权结构呈现出三种典型的控股模式
        3.2.2 境外资本陆续入股并相对控股部分寿险公司
        3.2.3 民营资本积极参股中国寿险公司
        3.2.4 银行相继参股中国寿险公司
    3.3 中国寿险公司经理激励机制的状况分析
        3.3.1 中国寿险公司经理激励机制发展历程
        3.3.2 中国上市寿险公司经理报酬激励机制对比
        3.3.3 中国寿险公司经理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4.1 美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状况分析
        4.1.1 美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变迁
        4.1.2 美国部分寿险公司股权结构分析
        4.1.3 美国部分寿险公司经理激励机制分析
    4.2 英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状况分析
        4.2.1 英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变迁
        4.2.2 英国部分寿险公司股权结构分析
        4.2.3 英国寿险公司经理激励机制分析:以标准人寿和法通保险集团为例
    4.3 日本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状况分析
        4.3.1 日本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变迁
        4.3.2 日本部分寿险公司股权结构分析
        4.3.3 日本寿险公司的经理激励分析:以第一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为例
    4.4 台湾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状况分析
        4.4.1 台湾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变迁
        4.4.2 台湾主要寿险公司股权结构分析
        4.4.3 台湾主要寿险公司经理激励机制分析
    4.5 发达国家和地区寿险公司产权结构对中国的启示
        4.5.1 发达国家和地区寿险公司产权结构的特点
        4.5.2 发达国家和地区寿险公司产权结构对中国的启示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寿险公司股权结构有效性分析:股权结构与寿险公司效率
    5.1 变量选取及样本选择
        5.1.1 因变量选取
        5.1.2 自变量选取
        5.1.3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5.2 股权结构与中国寿险公司利润效率的关系:基于SFA的实证分析
        5.2.1 中国寿险公司随机前沿(SFA)利润效率模型
        5.2.2 实证工具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股权结构与中国寿险公司成本效率的关系:基于SFA的实证分析
        5.3.1 中国寿险公司随机前沿(SFA)成本效率模型
        5.3.2 实证工具
        5.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寿险公司经理激励有效性分析:经理激励与寿险公司效率
    6.1 变量选取及样本选择
        6.1.1 因变量选取
        6.1.2 自变量选取
        6.1.3 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6.2 经理报酬激励与中国寿险公司利润效率的关系:基于SFA的实证分析
        6.2.1 中国上市保险公司随机前沿(SFA)利润效率模型
        6.2.2 实证工具
        6.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经理报酬激励与中国寿险公司成本效率的关系:基于SFA的实证分析
        6.3.1 中国上市保险公司随机前沿(SFA)成本效率模型
        6.3.2 实证工具
        6.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4 实证分析的主要结论
    6.5 本章小结
7. 提升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的思路及策略
    7.1 提升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有效性的总体思路
    7.2 提升中国寿险公司股权结构的有效性:模式、措施及制度保证
        7.2.1 寿险公司股权结构的有效模式:多股制衡的多元化网络式股权结构
        7.2.2 促使寿险公司股权结构有效的重要措施:引入战略投资者
        7.2.3 实现有效的寿险公司股权结构的制度保证:强化监管
    7.3 提升中国寿险公司经理激励的有效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7.3.1 有效的物质激励:实行经理报酬契约的结构化安排
        7.3.2 有效的精神激励:实现经理的贡献与其控制权相对称
        7.3.3 提升经理激励有效性的有益补充:良好的经理声誉激励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方法、研究路线、创新点与内容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路线
        三、本文创新点
        四、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小企业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中小企业存在与发展理论
        一、中小企业淘汰论
        二、中小企业存在论
        三、中小企业发展论
    第二节 中小企业的界定
        一、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二、我国中小企业界定标准
    第三节 中小企业类型
        一、过渡型中小企业
        二、产业限制型中小企业
        三、配套型中小企业
        四、发展不完全型中小企业
    第四节 中小企业成长研究
        一、中小企业成长内容
        二、中小企业成长因素分析
        三、中小企业成长方式及路径
        四、中小企业成长理论研究
    第五节 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一、增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活力与效率
        二、促进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三、大企业的萌芽和依托
        四、中小企业具有较强的创新优势
        五、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利因素
第三章 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概述
    第一节 寿险业市场结构演变及中小型寿险企业产生
        一、中小型寿险企业的概念界定
        二、寿险市场结构演变及中小型寿险企业的产生
    第二节 中小型寿险企业的SWOT分析
        一、中小型寿险企业的特点
        二、中小寿险企业的SWOT分析
    第三节 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的比较分析
        一、市场份额
        二、费用率
        三、盈利
    第四节 中小型寿险企业的行业影响分析
        一、正向作用
        二、负向作用
第四章 中小型寿险企业成长研究
    第一节 规模与成长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一、Gibrat’s法则
        二、相关实证研究
    第二节 寿险企业规模与成长的实证分析
        一、方法、变量、数据来源与模型
        二、本文实证及结果
        三、结论及分析
第五章 寿险市场结构与中小型寿险企业绩效关系分析
    第一节 市场结构、行为、绩效关系理论综述
        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
        二、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和发展创新
    第二节 寿险市场结构分析
        一、市场结构基本因素
        二、寿险市场企业数量、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分析
        三、产品同质性
        四、进入退出壁垒
    第三节 寿险业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关系分析
        一、模型及变量
        二、样本及数据来源
        三、数据相关性分析
        四、模型结果及解释
        五、结论
第六章 公司治理与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关系研究
    第一节 公司治理与企业绩效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一、股权集中度
        二、产权性质
        三、股权分布
    第二节 我国寿险业产权结构变迁
        一、新公司成立对我国寿险业产权结构和组织形式的影响
        二、产权交易与我国寿险业产权结构和组织形式
    第三节 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的产权结构类型及其各自优劣势
        一、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的产权结构类型
        二、各类中小型寿险企业的特点
        三、不同产权性质的中小型寿险企业绩效差异性实证分析
第七章 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建议及前景分析
    第一节 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一、外部制约因素分析
        二、内部制约因素分析
    第二节 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策略及政策建议
        一、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策略建议
        二、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建议
    第三节 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前景
        一、成长为实力强劲的大企业
        二、在中小规模实现差异化经营
        三、退出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中国保险业有效供给、效率及风险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价值
    第三节 研究范围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第五节 论文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节 保险供给的相关研究回顾
    第二节 保险业效率的相关研究回顾
    第三节 保险业风险的相关研究回顾
第三章 基于有效供给、效率及风险的保险业发展分析框架
    第一节 保险业的特征和发展机理
    第二节 有效供给在保险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三节 有效供给、效率及风险在保险业发展中的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国保险业的有效供给分析
    第一节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概况
    第二节 保险市场需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第三节 保险业的供给结构分析
    第四节 保险业的供给能力分析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效率评价
    第一节 保险业效率的定义和评价方法
    第二节 我国保险业效率的评价
    第三节 保险业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保险业发展中的风险分析
    第一节 承保风险状况分析
    第二节 投资风险状况分析
    第三节 偿付能力风险分析及评价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提升保险业效率,为增加保险有效供给夯实基础
    第三节 加强风险控制,为保险业的有效供给提供保障
    第四节 提高保险业的有效供给能力,推进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附表论文及科研项目清单
后记

(10)中国寿险公司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四、论文结构
    五、研究新颖之处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第一章 效率及其测度方法
    第一节 效率及其相关概念
        一、效率的定义
        二、西方效率理论
        三、效率的内涵
        四、保险公司效率
    第二节 效率测度方法
        一、效率测度的非参数方法
        二、效率测度的参数方法
        三、参数法常用函数形式介绍
        四、非参数法与参数法优缺点分析
    本章小节
第二章 我国寿险公司效率实证研究——基于 DEA方法
    第一节 我国人身保险市场概况
        一、人身保险市场2006年状况
        二、我国人身保险市场特点
        三、关注效率是寿险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第三节 指标选择
        一、指标选择的一般原则
        二、相关文献中的投入、产出指标选择
        三、本文产出指标的选择
        四、本文投入指标的选择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
        二、数据来源及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三、实证模型
        四、实证分析
    本章小节
第三章 效率测算结果比较分析
    第一节 相关DEA方法测算结果比较分析
        一、相关文献介绍
        二、相关文献研究结果
        三、相关文献研究结果比较分析
        四、相近研究结果比较分析
        五、差异较大研究结果比较分析
    第二节 SFA方法与DEA方法测算结果比较分析
        一、我国寿险公司SFA效率值的测算
        二、我国寿险公司SFA效率值与DEA效率值一致性检验
        三、我国寿险公司SFA效率与DEA效率排序的一致性检验
    本章小节
第四章 我国寿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2001—2006
    第一节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评述
        三、研究期间以及样本的选择
        四、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五、数据预处理及处理后变量的统计性描述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实证结果
        二、结果分析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我国寿险公司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影响寿险公司效率的外生因素分析
        一、国民收入水平
        二、通货膨胀
        三、利率
        四、产业政策、法律和法规的影响
        五、市场结构
        六、金融技术与金融创新等
    第二节 影响寿险公司效率的内生因素分析
        一、国内外文献评述
        二、Panel Tobit模型和假设
        三、Tobit回归结果分析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提升我国寿险公司效率的途径分析
    第一节 增加保费收入的途径
        一、加强寿险业诚信建设
        二、优化寿险业市场结构
        三、推进公司产品创新与规范
    第二节 增加投资收益的途径
        一、扩大投资渠道 提高资金运用收益率
        二、建立专业化保险资金运用体系
    第三节 减少经营费用的途径
        一、创造有序的良性的竞争环境
        二、加快信息化步伐
        三、整合资源配置 优化组织结构
        四、改进保险公司激励与约束机制
        五、营造和谐的企业文化
    第四节 提高公司规模效率的途径
        一、通过上市扩充资本金
        二、并购
        三、组建保险(控股)集团
    本章小节
附录 A LINDO程序(以中意人寿公司为例)
附录 B 我国主要寿险公司简介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发展市场经济 组建中宏集团(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3]混业经营视角下我国保险公司效率研究[D]. 丁萍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4]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5]人寿保险行业市场结构与效率研究[D]. 蒋才芳. 湖南大学, 2015(09)
  • [6]我国白酒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赵凤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4(12)
  • [7]中国寿险公司产权结构及其有效性研究[D]. 叶成徽. 西南财经大学, 2012(04)
  • [8]我国中小型寿险企业发展研究[D]. 刘占国. 南开大学, 2010(08)
  • [9]中国保险业有效供给、效率及风险问题研究[D]. 胡颖. 暨南大学, 2008(03)
  • [10]中国寿险公司效率研究[D]. 万磊霞. 厦门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发展市场经济,成立中宏集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