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药物抗单纯疱疹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付祥[1](2021)在《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中草药的筛选》文中研究表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n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IBRV)可以引起牛传染性鼻气管炎(Infection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它是一种引起多系统感染的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病牛呼吸困难、出现上呼吸道炎症、体温升高、流产和死胎、犊牛的共济失调、生长发育不良、阵发性痉挛等症状[1-3]。近几年的牛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在国内正在呈现不断增长趋势,给养牛行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IBRV在感染后往往会形成隐性感染状态,在防治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体外筛选高效敏感的抗IBRV药物对治疗以及防控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试验主要针对黄连、鱼腥草等6种中草药进行了体外抗IBRV试验,初步筛选出了具有抗IBRV的中草药,并且初步研究了有效中草药的抗病毒作用。具体实验结果如下:1.水提法对6种中草药进行有效成分的提取,并采用双结合方法(CCK-8法和CPE观察法)对6种中草药的最大安全浓度进行测定以及对抗IBRV的有效中草药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测得IBRV的TCID50为10-4.46/0.1 m L;6种中草药的最大药物安全浓度为金银花、连翘、大青叶、黄连、黄柏和鱼腥草3.125mg/m L、3.125 mg/m L、1.56 mg/m L、0.78 mg/m L、3.125 mg/m L和0.78 mg/m L。6种中草药中金银花、连翘和黄连对IBRV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最大抑制率均大于50%。其中,金银花的抗病毒效果要好于连翘和黄连,并且要优于利巴韦林。2.本试验中分别以中草药和病毒预先作用4 h、先加中草药后接病毒和先接病毒后加中草药3种作用方式来探求5种中草药的抗病毒作用方式。结果表明:5种中草药对IBRV的直接杀伤作用最好,且大青叶的直接杀伤效果最好且优于利巴韦林,当大青叶浓度为1.56 mg/m L时,抑制率高达78.7%。3.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5种中草药对7种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增长变化。RT-PCR结果表明:黄连、鱼腥草、大青叶、金银花、连翘作用于IBRV感染的细胞后,都能上调IL-1β、IL-2、IL-4、IFN-γ、TNF-α,而不能上调IL-6和IL-10。综上所述,6种中草药中通过实验初步筛选出金银花、鱼腥草、黄连、大青叶和连翘这几味药对IBRV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过三种作用方式试验探求5种中草药的抗病毒主要是直接杀灭IBRV,即直接杀伤作用效果最好,最能抑制病毒。结果数据显示金银花的直接杀伤作用最明显,而且金银花的抑制效果要优于利巴韦林。在细胞因子调节方面5种中草药均能不同程度的提高细胞因子的转录表达。
周停停[2](2021)在《比较毫火针密刺与点刺对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止痛效果及与血清内IL-10、IL-17和TNF-α水平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检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血清中IL-10(Interleukin-10,白介素-10)、IL-17(Interleukin-17,白介素-17)及TNF-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变化,分析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止痛效果及与部分炎性因子的关系。并通过比较毫火针高密度点刺、局部疱疹点刺与单纯口服西药3种不同治疗方式对于缓解头面部带状疱疹疼痛的差异,寻找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最优方案,以期为日后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治疗工作积累资料。方法:本文共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于我院(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门诊部及皮肤科病房中收治的9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为实验研究对象。实验前,由实验人员向患者和家属简要介绍实验流程,且全部签定了相关承诺书。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分为三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服用西药盐酸伐昔洛韦片治疗(生产公司:广东百科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932;规格:0.5g/片),口服方法:一次两片,一日三次,连用2周。实验组除口服西药之外,加用毫火针治疗。根据火针点刺频率不同又可分为:毫火针高密度点刺组(火针点刺的频率为每平方厘米约20~25针)和毫火针局部疱疹点刺组(仅点刺皮损处的疱疹,每个疱疹上点2针)。在后期的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发现门诊失访2例,肿瘤患者3例,血液病患者1例,患者拒绝继续配合治疗者4例,均予以剔除。实际:密刺组27例,点刺组26例,对照组27例。随机抽取在本院体检的健康人30例作参考,未予任何特殊处理,设置为健康组。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发病情况及治疗过程中疼痛缓解情况。收集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7天后的静脉血约3ml,选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量所有入组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中的IL-10、IL-17及TNF-α含量。之后进一步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年龄区间比较:将80例全部入组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按照年龄区间进行分析发现,60到69岁年龄段内患本病的人数最多,达37%;50岁及以上的患者占总人数的79.5%。2疼痛强度比较:2.1治疗前,3组患者的疼痛强度均由实验人员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ing,VAS)进行评估,并通过比较后得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3>0.05),有可比性;将每一组组内治疗前、治疗1周后和治疗2周后3个时间点的疼痛分值进行对比,用F检验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将3组患者治疗1周后的VAS分值采用F检验的方式进行分析,结果得出F=14.859;并将3组患者治疗2周后的VAS分值做同样分析,结果得出F=58.204,P值均小于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将3个不同组别患者治疗1周后的VAS分值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选用LSD检验差异的显着性,结果表明密刺组分值显着低于其他2个组别(P<0.05);而点刺组和对照组经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考虑这可能与患者早期疼痛较敏感,点刺频率低,水疱尚未全部干涸、结痂等有关;2.4将3个不同组别患者治疗2周的VAS分值进行两两组间比较,选用LSD检验差异的显着性,结果表明密刺组显着低于点刺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对比: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3.986,P<0.01);进一步将3组的时间进行两两组间分析,结果显示密刺组与点刺组所需要的时间均较对照组(6.667±1.330)短,且密刺组的时间(3.000±0.832)比点刺组患者的时间(5.154±1.120)更短,在统计学中存在差异。4疼痛持续时间对比:共计随访30天,记录其疼痛持续时间并进行对比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328,P<0.01);进一步将3组进行两两组间分析,结果密刺组和点刺组2组患者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4.630±4.829),且密刺组患者疼痛持续时间(16.519±3.179)较点刺组患者的时间(20.692±5.705)更短,表明毫火针密刺的方式在缩短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上疗效更佳。5比较3种不同治疗方式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发生率在本次8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中共发现9例PHN患者,总发病率11.25%。在对照组内有6例、点刺组3例、密刺组0例,发病率分别为22.22%、11.54%、0%。通过卡方分析后得出P=0.011<0.05。说明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能够明显减低PHN的发生,且密刺组疗效更加显着。6对比3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周后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6.1测量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中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经过分析后得出,P值均大于0.05,统计学中无明显差异,有可比性;6.2将每一组治疗前后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分别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治疗后的含量均较前有所下降,选用t检验分析后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3记录并对比3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的IL-10、IL-17和TNF-α含量,经过分析后得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两两组间比较,显示密刺组和点刺组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且密刺组降低最显着;7将8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IL-10、IL-17、TNF-α含量分别与健康组血清内因子含量进行比较,经t检验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 50岁及以上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比例最大,占总人数的79.5%,可能与患者年龄增加,免疫力下降有关;2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与单纯口服西药组相比,能够大大缩短患者疼痛开始缓解的时间和疼痛持续的时间,并能减低PHN的发生;3毫火针高密度点刺较毫火针局部疱疹点刺在早期减轻带状疱疹患者疼痛及降低PHN的发生率方面效果更明显;4本次实验中3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1周后血清中的IL-10、IL-17、TNF-α含量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的含量,其中密刺组和点刺组与对照组相比,炎性因子含量明显降低,且密刺组降低的最显着。表明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缓解神经性疼痛,可能和其能够下调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血清中的部分炎性因子含量,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有关,且毫火针高密度点刺较局部疱疹点刺效果更佳;5 80例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血清中IL-10、IL-17、TNF-α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的含量,说明IL-10、IL-17、TNF-α炎性因子的活跃可能与头面部带状疱疹的发生发展有关。
李晨[3](2021)在《七清败毒颗粒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PRRS)是一种严重危害养殖业发展的猪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和仔猪呼吸系统疾病,1996年我国首次从感染猪体内分离出PRRSV,自此该病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国内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针对PRRSV的防制措施主要以疫苗免疫为主,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免疫失败、弱毒苗毒力返强等不确定因素。因此,积极寻求PRRS新的防控方案是近年来动物疫病防控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药蕴含结构丰富、活性多样的天然化合物,是寻找有效抗病毒药物的资源库。相关资料报道具有抗病毒效果的中药已多达189种,其中以板蓝根、黄芪和金银花等中药单体研究较多,有关抗PRRSV的复方中药筛选及其药效研究较少,针对各药物的抗病毒机制、最佳用药剂量等方面尚不十分清晰。因此本研究拟以复方中药七清败毒颗粒为切入点展开深入研究,从体外、体内抗PRRSV试验对七清败毒颗粒抗PRRSV活性进行系统的评价,初步探究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七清败毒颗粒体外抗PRRSV的作用。利用CCK-8法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筛选药物作用时间与浓度,结合RT-qPCR和TCID50检测药物对PRRSV增殖的影响,结果发现相比病毒对照组,药物预防模式使PRRSV mRNA表达量降低了68%,治疗模式降低了53%,直接杀病毒模式降低了89%;病毒TCID50分别为10-3.25/100μL、10-4.36/100μL和10-2.36/100μL,显着低于病毒对照组(10-5.15/100μL)。表明七清败毒颗粒可抑制PRRSV-GFP在Marc-145细胞内的增殖。(2)七清败毒颗粒体内抗PRRSV的作用。设提前药物处理感染组(A组)、感染同时药物处理组(B组)、无药物处理感染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A、B组分别于攻毒前3 d和攻毒时在基础日粮中添加七清败毒颗粒(10 g/d/头份),连续饲喂至攻毒后28 d,每日测量体温,观察病理变化,利用RT-q PCR和ELISA技术检测攻毒后第1、3、5、7、14、21、28、35 d PRRSV病毒血症和抗体水平变化。结果显示,A、B组仔猪体温在攻毒后第6 d上升至40℃以上,第12 d时恢复正常,C组仔猪体温在第5 d上升至40℃以上,持续至试验结束仍未恢复;A、B组仔猪肺脏病变较轻,肺泡结构轻度损伤,支气管内有少量炎性渗出物,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C组仔猪肺脏病变严重,肺泡结构破坏严重,支气管内有大量炎性渗出物和炎性细胞浸润;A组在攻毒后3、5、7、14 d病毒血症量极显着低于C组(P<0.01),B组在攻毒后3、5 d病毒血症极显着低于C组(P<0.01),第7、14 d病毒血症显着低于C组(P<0.05);A、B组PRRSV抗体在攻毒后第21 d达到峰值,C组在28 d达到峰值。表明七清败毒颗粒能显着减轻PRRSV造成的仔猪肺部病理损伤,降低病毒血症,使PRRSV特异性抗体峰值提前,减少病毒血症持续时间。(3)七清败毒颗粒对仔猪外周血单核细胞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断奶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七清败毒颗粒(10 g/d/头份),连续饲喂7 d,利用RT-qPCR技术检测饲喂后第0、1、3、5、7 d外周血单核细胞内IFN-α、IFN-γ、TNF-αmRNA表达变化。结果显示饲喂药物前后IFN-α、IFN-γ、TNF-αmRNA的表达无显着差异,表明七清败毒颗粒的间接抗病毒作用不明显,主要通过直接抗病毒途径发挥抗PRRSV作用。综上试验证明了七清败毒颗粒具有体外和体内抗PRRSV作用。其对PRRSV的预防作用和直接杀病毒作用效果显着。动物试验表明七清败毒颗粒能够有效缓解PRRS临床症状,减轻了PRRSV对仔猪脏器的侵袭,为PRRSV临床防控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
段倩旎,黄聪,刘桐,邵青青,王文佳,刘甜丽,陈琢[4](2021)在《2型单纯疱疹病毒体外感染周期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2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2,HSV-2)是引起生殖器疱疹的主要病原体。生殖器疱疹主要表现为生殖器和肛周皮肤黏膜疱疹或溃疡,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难以治愈的性传播疾病,临床治疗多以抑制病毒复制的核苷类药物阿昔洛韦及其衍生物更昔洛韦、喷昔洛韦等为主。这些药物对缓解症状、缩短病程有一定作用,但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长期应用易产生耐药,且对其合并症基本无效。作用于HSV-2其他感染周期的药物成为人类探索的新领域。HSV-2感染宿主细胞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包括黏附、穿入、核转运、基因组复制、衣壳组装、子代病毒释放等多个步骤,涉及多种细胞和病毒蛋白的活性。本文对HSV-2体外感染周期详细步骤及其分子机制作一综述,以期深入了解其感染机制,并为研制作用于不同感染阶段的抗HSV-2药物提供参考。
陈玫伶,郝二伟,侯小涛,杜正彩,李聪,邓家刚[5](2020)在《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录的145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进行抗病毒研究文献检索,结果发现共有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具有抗病毒药理作用或可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所含海洋中药包括珍珠、珍珠母、珊瑚、石决明、牡蛎5种;抗病毒研究或治疗病毒性疾病涉及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角膜炎、手足口病脑炎、疱疹性咽峡炎、口唇疱疹、带状疱疹、单纯疱疹、手足口病、风疹、水痘、玫瑰糠疹、多形性病毒疹、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H1N1、H3N2、H5N1、H7N9及H9N2流感等19种病毒性疾病。现据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对抗病毒性疾病临床用药提供一定参考。
王红,冯帅,史磊,李鹏,李峰[6](2020)在《清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清热药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包括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以及清虚热药等。近年来,病毒感染性疾病严重危害了人体的健康,而清热药在治疗病毒性疾病中得到广泛应用,治疗效果好,安全可靠,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该文从单味清热药、清热药复方及其制剂对清热药的抗病毒作用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清热药抗病毒研究提供参考。
李丝雨[7](2020)在《基于“靶点预测—自噬凋亡”的祖卡木颗粒及其药味组合对AM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祖卡木颗粒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版)》、《国家急(抢)救药品直接挂网采购示范药品目录》收载的维药重点品种,是非常具代表性维成药之一。作为维医药理论中治疗感冒的首选药物,具有独特的抗炎及止咳药效,临床研究表明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目前应用科学方法阐释其组方抗炎机制的实验设计相对不足。本研究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860803)资助下,融合中医学语言进行功能表述与组方药物分类,借鉴现代医学生物指标表征作用靶点,将有利于提高祖卡木颗粒的理论价值和临床价值。目的:依据网络药理学预测得到的祖卡木颗粒抗炎活性的潜在作用靶点与机制,观察祖卡木颗粒及其组方中不同功效药物组合对AM细胞吞噬强度、细胞数量、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凋亡的差异性影响,分析并验证祖卡木颗粒组方中不同功效药物组合抗炎机制的差异性。方法:(1)祖卡木颗粒抗炎活性潜在作用机制预测:①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与各大期刊网站开源数据库,检索并筛选祖卡木颗粒潜在的有效化学成分,依托TCMSP、Stitch等平台筛选并预测上述有效化学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构建祖卡木颗粒“有效活性成分-潜在作用靶点”数据集;②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炎症相关潜在作用靶点,汇总与祖卡木颗粒的共有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中,构建祖卡木颗粒“潜在作用靶点-炎症”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图并进行通路分析与功能富集分析,预测祖卡木颗粒抗炎活性的潜在作用靶点与机制;③基于上述实验结果,进一步分析祖卡木颗粒组方中疏散风热、止咳化痰、益胃润肺3组不同功效药物组合抗炎作用机制的差异性。(2)祖卡木颗粒抗炎活性与作用靶点验证:以博莱霉素所致大鼠肺纤维化为病理模型,以AM吞噬作用为切入点,研究祖卡木颗粒IPF大鼠不同时间节点的干预作用。①机体病理状态方面,考察祖卡木颗粒对大鼠体重、体温、呼吸频率、肺组织病理情况及羟脯氨酸含量的差异性影响,验证其抗炎活性;②药效作用靶点方面,以祖卡木颗粒对AM吞噬强度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AM细胞数量、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自噬程序的平衡关系对其的干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验证预测得到的祖卡木颗粒抗炎活性作用靶点与相关通路机制;③分析并验证祖卡木颗粒组方中疏散风热、止咳化痰、益胃润肺3组不同功效药物组合对IPF作用的差异性。结果:(1)祖卡木颗粒抗炎活性潜在作用机制预测:①结合数据库筛选与文献资源补充,剔除多味药物共有成分后得到祖卡木颗粒有效活性成分165个;综合利用TCMSP、Stitch等网络药理学平台,剔除多类活性成分共有靶点后得到祖卡木颗粒潜在作用靶点235个;②利用Genecards数据库检索炎症相关潜在作用靶点695个,与祖卡木颗粒的共有潜在作用靶点为89个;使用String数据库对共有靶点进行“潜在作用靶点-炎症”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通路分析与功能富集分析,初步证实祖卡木颗粒抗炎活性的作用机制可能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及细胞增殖相关,并涉及细胞吞噬、细胞凋亡、细胞自噬等细胞程序,为后续生物学效应验证试验的指标选择奠定基础;③祖卡木颗粒组方中3组不同功效药物组合的抗炎机制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疏散风热组药物的抗炎作用与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1,HIF-1)信号通路可能相关,益胃润肺组药物的抗炎作用可能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相关,且3组药物多数抗炎信号通路下游可能与细胞凋亡相关联。(2)祖卡木颗粒抗炎活性与作用靶点验证:①抗炎活性验证试验表明,在给药第3天时,表里双治组大鼠体温显着降低(P<0.01),疏散风热组大鼠呼吸频率显着降低(P<0.01),2组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给药第14天时,祖卡木组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显着降低(P<0.01);在给药第28天时,表里双治组大鼠体重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益胃润肺组羟脯氨酸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结果同样表明祖卡木颗粒复方及其不同药物组合均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控制炎症浸润与纤维化进展的治疗作用。②抗炎作用靶点验证实验表明,对于AM细胞吞噬强度,给药第3天时,祖卡木组与其所含不同药物组合均较模型组有显着提高(P<0.01);给药14天时,5组受试药物组较模型组提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AM细胞数量,在给药第3天时,表里双治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疏散风热组、止咳化痰组与益胃润肺组AM细胞数目显着低于模型组(P<0.01);给药第14、28天时,5组受试药物大鼠AM细胞相对数目均低于模型组(P<0.05)。对于TLR4/MyD88/NF-κB表面受体信号通路,给药第3、7天时,5组受试药物组TLR4、MyD88 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给药第3天时,祖卡木组、止咳化痰组与益胃润肺组NF-κB mRNA表达量较模型组降低(P<0.05),给药第7天时,祖卡木组、疏散风热组、益胃润肺组与表里双治组的表达量较模型组低(P<0.05)。对于细胞凋亡、自噬程序的平衡关系,结果显示祖卡木颗粒及其不同药物组合均能显着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凋亡率(P<0.01),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干预关联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与自噬蛋白Beclin1结合、抑制凋亡蛋白Caspase3的激活相关;③深入对比分析祖卡木颗粒组方中不同功效药物组合对IPF作用的差异性,结果显示疏散风热组药物对于细胞凋亡及其与细胞自噬的平衡关系调节作用较为显着(P<0.01),益胃润肺组药物对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较为突出(P<0.05),同时三组药物均可以对AM细胞的吞噬与增殖、促炎因子的转录与分泌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与网络药理学预测结果相符。结论:整合传统与现代的多学科研究方法,可成功预测并验证祖卡木颗粒及其组方中不同功效药物组合的抗炎活性潜在作用机制。同时,以AM的吞噬强度为线索,可实现对AM细胞数量、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自噬程序的平衡关系等祖卡木颗粒相关抗炎活性机制的研究与探讨。疏散风热组药物对于细胞凋亡及其与细胞自噬的平衡关系调节作用较为突出,益胃润肺组药物对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较为显着,提示不同功效药物组合可能存在不同的抗炎机制与靶点,还需进一步深入探讨。
段倩旎[8](2020)在《基于膜融合探索中药复方洁泽1号抗生殖器疱疹病毒的作用及机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的特征研究目的:为研究洁泽1号体外抗HSV-2感染VK2/E6E7细胞的作用阶段及其作用机制,在已建立的稳定的生殖器疱疹体外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常温及温控技术下HSV-2感染VK2/E6E7时间与宿主细胞的变化特征,探索建立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的体外模型。方法:通过将HSV-2在Vero细胞中扩增的方法得到毒力稳定且达造模标准的病毒液,使HSV-2感染VK2/E6E7细胞24小时后细胞存活率为正常对照组的40%60%。测定室温及温控技术下HSV-2穿入VK2/E6E7细胞的确切时间,探索温控技术下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对细胞存活率、病毒囊膜g D蛋白表达位置、病毒蛋白g D、g B、VP16、ICP5和ICP4表达量、细胞膜受体蛋白Nectin-1、Nectin-2和HVEM表达量及宿主细胞超微病理学表现的影响,为采用温控技术建立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的体外模型提供时间依据。结果:HSV-2在室温下与VK2/E6E7接触5min便可完全黏附并穿入宿主细胞,而在温控技术下需60min,这一特征为探索洁泽1号抗病毒阶段及药效提供了可能性;温控技术下病毒黏附组及病毒穿入组细胞存活率仅为正常对照组50%左右,证明有足够量病毒颗粒感染宿主细胞并使宿主细胞存活率达到造模标准;温控技术下病毒黏附组病毒囊膜g D蛋白集中表达于宿主细胞膜表面,病毒结构蛋白g D、VP16、ICP5表达量显着升高,而病毒复制期蛋白ICP4无表达,且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膜表面附着的大量病毒颗粒,确立此方法确可使病毒颗粒黏附而不穿入于细胞膜;温控技术下病毒穿入组病毒囊膜g D蛋白集中表达于宿主细胞质内,病毒结构蛋白g D、VP16、ICP5表达量显着升高,而病毒复制期蛋白ICP4无表达,确立此方法确可使病毒颗粒穿入于细胞膜而未入核。以上研究结果为探索洁泽1号抗病毒阶段及药效提供了条件。结论:采用温控技术可建立稳定的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体外模型,为后续研究洁泽1号抗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作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中药复方洁泽1号干预HSV-2黏附与穿入VK2/E6E7细胞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基于稳定的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模型,研究中药复方洁泽1号抗生殖器疱疹病毒黏附与穿入阴道上皮细胞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稳定的HSV-2感染VK2/E6E7细胞的体外模型并通过常温下药物作用6小时、12小时、18小时及24小时后观察细胞形态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检测细胞存活率及病毒囊膜g D蛋白的荧光表达,明确洁泽1号体外抗HSV-2药效;分别在HSV-2黏附及穿入阶段给予洁泽1号等药物干预,通过对比各组细胞存活率、病毒囊膜g D蛋白的荧光表达、扫描电镜下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病毒蛋白g B、g D、VP16、ICP5、ICP4及细胞受体蛋白HVEM、Nectin-1、Nectin-2的表达研究洁泽1号干预HSV-2黏附与穿入宿主细胞的作用与机制。结果:药物、HSV-2与VK2/E6E7共敷浴24小时条件下洁泽1号与喷昔洛韦均表现出抗病毒、改善细胞形态和提高细胞存活率的作用,且洁泽1号抗病毒作用优于化学药物喷昔洛韦,洁泽1号君药的主要成分小檗碱并未表现出体外抗病毒的作用。洁泽1号抗HSV-2作用在用药6h便可检测到,而喷昔洛韦抗HSV-2作用在共敷浴12h后才发挥。洁泽1号在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阶段均表现出良好的干预作用,通过下调病毒蛋白g B、g D、VP16、ICP5、ICP4的表达,洁泽1号可明显减少黏附及穿入细胞的病毒量,并改善细胞形态、提高细胞存活率,但此作用并非通过下调膜融合相关蛋白HVEM、Nectin-1及Nectin-2的表达而发挥,其具体机制尚需深入探索;喷昔洛韦及小檗碱均无明显抗HSV-2黏附及穿入VK2/E6E7细胞的作用。结论:洁泽1号体外有确切的抗HSV-2药效,其抗病毒疗效明显优于喷昔洛韦及组成成分小檗碱,可通过干预HSV-2黏附及穿入宿主细胞发挥作用。第三部分小鼠生殖器疱疹模型的构建及优化目的:为进一步在体内验证洁泽1号抗HSV-2作用并探索其相关机制,需构建稳定的生殖器疱疹小鼠模型。在课题组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细化小鼠周龄、体重、造模操作方法、接种病毒量、接种病毒毒力、症状评分标准等参数,进一步优化生殖器疱疹体内模型。并通过检测生殖器疱疹模型小鼠不同时间点目的指标变化趋势为后续实验提供时间依据。方法:控制小鼠来源、品系、饲养条件的基础上,明确实验小鼠周龄、体重,统一造模操作方法,改良生殖器疱疹小鼠模型症状评分标准及模型成功评价标准,联合TCID50及PFU法测定造模病毒滴度,并对比不同病毒毒力下小鼠造模成功率及死亡率,选择合适的造模病毒使小鼠成模率介于80%-100%,小鼠死亡率介于0%-20%之间。检测生殖器疱疹模型小鼠造模后第12小时、第1、3、5、7、9、12、14天体重变化、外阴症状评分变化、小鼠阴道病变程度、阴道组织T细胞、NK细胞及DC细胞浸润程度、组织膜融合相关蛋白(g D、VP16、ICP5及nectin-1、nectin-2、HVEM)表达的变化,为后续用药时间点的选择提供依据。结果:控制小鼠来源、饲养条件、操作手法等实验条件下,适应性喂养体重20±2g SPF级纯系BALB/C雌鼠一周后,连续5天肌注黄体酮注射液,第6天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锐器反复摩擦小鼠阴道50次,注射20μl毒力在1×106 TCID50/0.1ML1×108TCID50/0.1ML之间,或2×104 PFU/ML2×106 PFU/ML之间的HSV-2病毒液,可使小鼠症状高峰期外阴症状评分介于1.5-4分,感染后5-8天体重下降大于1g,且小鼠成模率介于80%-100%,小鼠死亡率介于0%-20%之间,从而建立稳定的生殖器疱疹小鼠模型。造模后12小时,阴道组织病毒蛋白g D、VP16、ICP5与细胞膜融合受体蛋白HVEM、Nectin-1、Nectin-2的表达量迅速升高达到高峰,炎症细胞浸润量增多,故选择造模后12h为探索体内实验中洁泽1号对生殖器疱疹小鼠早期阶段作用的时间点。造模后第9天,生殖器疱疹模型小鼠达症状高峰期,小鼠体重降至最低点,外阴症状评分上升为最高点,阴道粘膜病理表现达到高峰,阴道组织炎症细胞浸润量达到高峰,故选择第9天为探索体内实验中洁泽1号对生殖器疱疹小鼠症状高峰期干预作用的时间点。结论:控制小鼠来源、品系、周龄、体重、饲养条件、病毒毒力、病毒接种量等条件,统一造模操作方法,改良小鼠模型症状评分标准及模型成功评价标准,可建立稳定的生殖器疱疹小鼠模型,并为研究洁泽1号体内抗生殖器疱疹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第四部分中药复方洁泽1号对生殖器疱疹小鼠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目的:建立稳定的生殖器疱疹小鼠模型,基于膜融合探索中药复方洁泽1号对生殖器疱疹小鼠感染早期及症状高峰期干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期为开发新型抗单纯疱疹病毒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控制药材质量及凝胶制剂工艺的前提下,制备性质稳定的洁泽1号凝胶。对比不同浓度洁泽1号凝胶对生殖器疱疹小鼠外阴症状及体重的影响,探索整体动物实验中洁泽1号抗HSV-2的有效浓度。选择洁泽1号凝胶最适浓度梯度,对比感染早期及症状高峰期各组小鼠体重、外阴症状、脾脏指数、脊神经节病毒载量、阴道及外阴组织病变程度、阴道分泌物病毒脱落病毒量、阴道及外阴组织T细胞、NK细胞及DC细胞浸润程度、阴道及外阴组织病毒蛋白g D、VP16、ICP5与细胞膜融合受体蛋白HVEM、Nectin-1、Nectin-2的表达量、阴道及外阴组织超微病理表现,探索洁泽1号抗HSV-2感染小鼠的作用及其机制。结果:2.5g/ml、2g/ml、1.5g/ml、1g/ml及0.5g/ml洁泽1号均可缓解生殖器疱疹小鼠体重下降,而2.5g/ml、2g/ml、1.5g/ml、1g/ml洁泽1号均可减轻生殖器疱疹小鼠外阴症状。故选取2.5g/ml、1.5g/ml及0.5g/ml三个浓度梯度用于后续实验探索洁泽1号体内抗生殖器疱疹的作用及机制。在生殖器疱疹小鼠的治疗中,洁泽1号可通过下调病毒蛋白g D、VP16、ICP5与细胞膜受体蛋白HVEM、Nectin-2的表达量,抑制病毒黏附穿入宿主细胞而减少小鼠阴道及外阴组织病毒感染量,亦可保护细胞器而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减少组织T细胞、NK细胞及DC细胞浸润量,缓解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并促进组织角化修复,从而起到减轻生殖器疱疹小鼠外阴症状并减少其体重下降的作用。通过下调脊神经节病毒载量,洁泽1号可一定程度控制疾病复发。通过减少阴道病毒脱落量,洁泽1号亦可用于预防交叉感染。其中以2.5g/ml洁泽1号疗效最佳。洁泽1号体内抗HSV-2药效与临床常用药物阿昔洛韦相当,而小檗碱无此作用。结论:洁泽1号体内有明确的抗HSV-2药效,可通过干预生殖器疱疹小鼠感染早期及症状高峰期病毒膜融合发挥作用,亦可控制疾病复发,并预防交叉感染。复方抗病毒疗效与阿昔洛韦相当,而组成成分小檗碱无此作用。
邵青青[9](2020)在《中药复方洁泽1号抑制人阴道上皮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诱导自噬抗HSV-2感染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HSV-2感染VK2/E6E7细胞不同时间点自噬关键蛋白LC3B-II的表达变化【目的】研究HSV-2感染VK2/E6E7细胞不同时间点自噬关键蛋白表达的情况,探索HSV-2感染的VK2/E6E7细胞模型中自噬随病毒感染时间的变化规律,为探讨细胞自噬与HSV-2感染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Vero细胞为宿主扩增HSV-2,并用半数致组织或细胞病变(TCID50)法测定收获的HSV-2的毒力,再用扩增后的HSV-2感染VK2/E6E7细胞。模型成功的标准为HSV-2感染VK2/E6E7细胞24h后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为40%-60%之间。选择能达到造模标准的病毒感染VK2/E6E7细胞,分别在感染后的0、6、12、18、24、48h收获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关键蛋白LC3B-II的表达水平。【结果】Vero细胞扩增72h后收获的HSV-2病毒用Reed-Muench方法测定TCID50为10-6-10-7之间,用此毒力的HSV-2感染VK2/E6E7细胞24h后可使其细胞存活率为40%-60%之间,即造模成功。HSV-2感染VK2/E6E7细胞不同时间(0、6、12、18、24、48h)后收获细胞,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HSV-2感染的模型组中内源性LC3B-II的表达在每个对应的时间点均有显着增加,其中在感染后24h增加最多。【结论】根据课题组前期的研究及本实验的验证,以Vero细胞为宿主扩增HSV-2病毒的方法可以成功造模。另外,与对照组相比,HSV-2感染VK2/E6E7细胞后24h LC3B-II增加最多,因此选择感染后24h作为后续实验的观察时间点。第二部分HSV-2感染VK2/E6E7细胞中自噬通量的变化【目的】研究HSV-2感染VK2/E6E7细胞模型中自噬通量的变化,探索HSV-2感染对自噬通量的影响,为后续自噬与抗HSV-2病毒感染的关系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造模方法同前,感染时间为24h。应用自噬溶酶体抑制剂Bafilomycin A1(Baf A1)后,利用免疫荧光及Western blot观察自噬小体的数量、检测自噬蛋白LC3B-II、SQSTM1/p62、Atg5的表达,评估自噬通量。【结果】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数据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SV-2感染的VK2/E6E7细胞中,自噬小体的数量及自噬蛋白LC3B-II的表达增加,SQSTM1/p62、Atg5的表达减少。与单独使用自噬溶酶体抑制剂Baf A1处理相比,Baf A1处理感染HSV-2的细胞后LC3B光点数,LC3B-II和SQSTM1/p62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HSV-2感染VK2/E6E7细胞后Atg5表达减少,但LC3B-II的表达增加,SQSTM1/p62的表达减少,不能确定HSV-2对自噬真正的影响。因此应用Baf A1探索自噬通量,结果说明HSV-2感染确实阻断了VK2/E6E7细胞中的自噬通量。第三部分中药复方洁泽1号通过调控自噬抗VK2/E6E7细胞中HSV-2感染的实验研究【目的】上述实验表明HSV-2感染的VK2/E6E7细胞中自噬通量受到了抑制。通过对洁泽1号作用于HSV-2感染VK2/E6E7细胞中自噬通量变化的研究,探索洁泽1号抗HSV-2感染与其对自噬通量的调控的关系。【方法】(1)采用MTT法检测JZ-1对VK2/E6E7细胞的细胞毒性和抗HSV-2活性,将不同浓度(0.625、1.25、2.5、5、10、20mg/m L)的JZ-1加入VK2/E6E7细胞24h,探索最佳的抗HSV-2的JZ-1药物浓度。(2)m RFP-GFP-LC3B慢病毒转染VK2/E6E7细胞后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自噬结构。由于GFP信号对p H敏感,因此该方法可用于可视化自噬小体和自噬溶酶体的数量。黄色斑点代表重叠的红色和绿色斑点,表明自噬体尚未与溶酶体融合,而红色斑点对应于自噬溶酶体。同时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不同处理后细胞中自噬结构的变化。(3)采用第二部分中所述通过Baf A1检测自噬通量,并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自噬关键蛋白及HSV-2病毒蛋白g D、ICP5的表达,评估不同情况下自噬通量和JZ-1的抗病毒效果。(4)在运用Rapamycin(Rapa)和3-MA分别诱导和抑制自噬后,检测HSV-2组、JZ-1+HSV-2组细胞中自噬结构/蛋白和病毒蛋白的表达。【结果】(1)当JZ-1浓度大于5 mg/mL时,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作用。不同浓度的JZ-1(1.25、2.5、5、10、20 mg/m L)可抑制HSV-2的病毒蛋白ICP5和g D,同时提高细胞活力。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SV-2感染的细胞中ICP5和g D的表达增加,然而在JZ-1+HSV-2细胞中ICP5和g D的表达水平则显着降低。(2)m RFP-GFP-LC3B转染结果显示,在感染HSV-2后24小时的细胞中观察到黄色点的数量和比例显着增加,即自噬小体未与溶酶体融合,而JZ-1+HSV-2细胞中自溶酶体的数量显着增加。另外,TEM观察感染HSV-2后24小时的细胞中自噬相关结构减少,JZ-1+HSV-2处理组的细胞中自噬结构增多。(3)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Baf+HSV-2处理组相比,JZ-1+Baf A1+HSV-2处理组的LC3B点数和LC3B-II和SQSTM1/p62蛋白表达水平均增加。这表明JZ-1诱导了自噬通量。与HSV-2感染组相比,JZ-1+HSV-2中Atg5的增加进一步证实了以上结论。(4)m RFP-GFP-LC3B转染结果显示,在Rapa+HSV-2组中自噬溶酶体的数量增加,但在3-MA+HSV-2、3-MA+JZ-1+HSV-2组显着减少。同样地,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显示,在Rapa+HSV-2组中,LC3B光点的数目以及LC3B-II和Atg5蛋白的表达水平均升高,而在3-MA+HSV-2组中则降低。测定病毒蛋白ICP5和g D以评估其抗HSV-2的作用,结果表明,与HSV-2组相比,Rapa+HSV-2组的ICP5和g D的表达降低,而在3-MA+HSV-2组中表达进一步增加。此外,JZ-1+3-MA+HSV-2处理组的ICP5和g D蛋白表达水平高于JZ-1+HSV-2组。【结论】HSV-2感染细胞中ICP5和g D的表达增加,表明病毒复制增强。然而,在JZ-1+HSV-2组中ICP5和g D的表达水平显着降低,表明JZ-1具有抗HSV-2的作用。应用Baf A1、Rapa和3-MA后自噬小体和自噬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表明JZ-1诱导了自噬通量。ICP5和g D的检测表明自噬的激活可以抗HSV-2感染,且JZ-1的抗HSV-2效应可以通过诱导细胞自噬通量来介导。第四部分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中药复方洁泽1号诱导自噬的机制【目的】PI3K/Akt/mTOR通路是哺乳动物自噬调控的主要通路之一。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究JZ-1对HSV-2感染的VK2/E6E7细胞自噬调控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不同处理组PI3K/Akt/mTOR通路中关键分子PI3K、p-Akt、Akt、p-mTOR、mTOR的表达情况。并且应用PI3K广谱抑制剂LY294002抑制该通路后检测上述指标及自噬相关指标,从正反两个方向探讨该通路与JZ-1增强自噬通量的关系。【结果】qRT-PCR分析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HSV-2感染的VK2/E6E7细胞中PI3K的表达水平、Akt和mTOR的磷酸化水平(p-Akt和pmTOR)显着增加,在JZ-1+HSV-2组中则显着降低。应用LY294002抑制PI3K后,PI3K/Akt/mTOR通路中各关键蛋白的表达均受到抑制,自噬关键蛋白LC3BII、Atg5的表达在LY294002处理组和LY294002+JZ-1处理组无差异。【结论】JZ-1在增强自噬通量的同时确可抑制PI3K/Akt/mTOR通路的表达,且应用LY294002抑制该通路后JZ-1不能再增强自噬,从正反两个方向说明JZ-1确可通过抑制PI3K/Akt/mTOR通路通路达到增强自噬的效果。
黎作华[10](2020)在《刺五加提取物对伪狂犬病毒和猪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和体内动物实验,系统地研究刺五加提取物的抗PRV活性以及抗病毒机理。(1)研究刺五加提取物在PK-15细胞上对猪伪狂犬病毒(PRV)增殖的抑制作用。用PRV感染PK-15细胞,分别进行不同浓度梯度(1.5 mg/m L、1 mg/m L、0.75 mg/m L、0.5 mg/m L、0.25 mg/m L)和不同作用时间(3 h、2 h、1 h、0 h)的刺五加提取物体外抗PRV感染PK-15细胞的实验,结果显示:1)刺五加提取物对PK-15细胞的最高安全剂量范围为1.5 mg/m L-2.0 mg/m L;2)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具有显着抑制作用,当刺五加提取物的浓度为1mg/m L时,刺五加提取物的抗病毒作用显着,且没有显着的细胞毒性。3)在PRV感染PK-15细胞3 h后,添加1 mg/m L的刺五加提取物对PRV的抑制作用较强。综上所述,刺五加提取物在体外对PRV增殖有显着的抑制作用。(2)为了进一步研究刺五加提取物在动物体内抑制PRV增殖的效果,本研究选取40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I、Ⅱ、III和IV),10只/组。I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不感染),Ⅱ组攻毒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感染),III组为给药对照组(饲喂添加刺五加提取物饲料,不感染),IV组为实验组(饲喂添加刺五加提取物饲料,感染),结果显示:1)感染前按4 mg/g连续给药5天,能显着抑制PRV在腹股沟淋巴结、肺脏组织中的增殖(P<0.05);2)病理切片结果表明,刺五加提取物能减轻PRV造成的脑组织和肺组织的病理损伤;3)细胞因子检测显示,在脑组织中,不用药感染组和用药感染组在MCP-1、MIP-1α、IL1-β、IL1-α上有显着差异(P<0.05),肺组织中用药组所有被检测的炎性因子表达均较未用药组显着上调(P<0.05);其中MCP-1,MIP-1,G-CSF是单核细胞聚集,成熟的重要细胞因子,是促进非特异性免疫激活的关键;IL1-α、IL1-β和IL2是促进Th1型细胞免疫的重要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表达上调说明刺五加提取物饲喂的小鼠对PRV感染表现出更快速有效的免疫反应。以上结果表明刺五加提取物能够显着提升小鼠的免疫机能,抑制PRV在小鼠体内的定殖和致病。另取10只雌性ICR小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饲喂添加刺五加饲料)和对照组(饲喂普通饲料),连续饲喂10天后,用q PCR Array对脾脏中80个与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2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在加药组与未加药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7个基因加药组显着高于未加药组,21个基因的转录水平加药组显着低于未加药组。(3)为了研究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将3头母猪同日分娩的36头仔猪(每头母猪12头)进行分组。每头母猪的12头仔猪分为4分组,分别饲喂0 g/头、2 g/头、4 g/头、6 g/头刺五加提取物日粮;3头母猪代表3个平行重复。实验开始前和实验结束后分别对仔猪进行称重测定生长指标,采血检测血液指标和细胞因子。实验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2 g/头和4 g/头刺五加提取物能够显着增加仔猪的生长速度,提高饲料利用率(P<0.05);2)外周血分类计数表明,日粮中添加2 g/头、4 g/头和6 g/头能够显着提高仔猪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P<0.05);3)细胞因子ELISA检测表,日粮中添加6g/头的刺五加提取物能够显着增加仔猪血清中IFN-γ的含量(P<0.05)。每组选取一只仔猪,共12只仔猪,屠宰取脾脏,提取总组织RNA后,对其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用q RT-PCR对测序结果进行验证。并通过Western Blot对免疫相关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组内转录本相关性良好(R2>0.8);2)通过q RT-PCR证实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准确性;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蛋白相对表达水平与转录组数据中基因相对转录水平总体一致,即相比对照组(0 g),实验组(2、4、6 g)中NF-κB1转录和表达轻微上调,TBX21和ZAP70转录和表达显着上调。综上,本研究对刺五加提取物在体内外抗PRV感染的作用和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在细胞、小鼠的增殖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对仔猪的生长性能及与免疫相关因子上调。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刺五加提取物抗病毒机理及临床防控PRV提供了实验依据。
二、药物抗单纯疱疹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药物抗单纯疱疹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中草药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IBR的研究进展 |
1.1.1 IBR的流行病学 |
1.1.2 IBRV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
1.1.3 IBRV的感染过程 |
1.2 中草药抗病毒作用概述 |
1.2.1 直接抗病毒作用 |
1.2.2 间接抗病毒作用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6 种中草药对MDBK细胞安全浓度的测定及抗IBRV中草药的筛选 |
2.1 试验材料 |
2.1.1 材料 |
2.1.2 主要试剂和器材 |
2.1.3 溶液配制 |
2.1.4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中草药的提取制备 |
2.2.2 细胞的培养 |
2.2.3 中草药和利巴韦林对MDBK的毒性测定 |
2.2.4 病毒的增殖 |
2.2.5 IBRV的 TCID_(50)测定 |
2.2.6 抗IBRV有效中草药的初步筛选实验 |
2.3 试验结果 |
2.3.1 药物致MDBK的 CPE观察 |
2.3.2 药物作用MDBK后的活力检测结果 |
2.3.3 药物最大安全浓度 |
2.3.4 IBRV致细胞病变的观察 |
2.3.5 IBRV的 TCID_(50)测定结果 |
2.3.6 药物作用IBRV后的CPE观察 |
2.3.7 药物对IBRV作用后的有效抑制率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中草药水提物抗IBRV的作用方式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材料 |
3.1.2 主要试剂和器材 |
3.1.3 相关溶液的配置 |
3.1.4 主要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有效中草药对IBRV的直接杀伤作用测定 |
3.2.2 药物对IBRV吸附阻断作用的测定 |
3.2.3 药物对IBRV复制阻断作用的测定 |
3.3 试验结果 |
3.3.1 药物对IBRV的直接杀伤作用 |
3.3.2 药物对IBRV的吸附阻断作用 |
3.3.3 药物对IBRV的复制阻断作用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中草药对IFN-γ、TNF-α等7 种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 |
4.1 试验材料 |
4.1.1 材料 |
4.1.2 主要试剂和器材 |
4.1.3 相关溶液的配置 |
4.1.4 主要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样品的收集 |
4.2.2 对IL-1β、IL-4、IFN等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测定 |
4.3 试验结果 |
4.3.1 RNA质量检测结果 |
4.3.2 引物特异性的验证结果 |
4.3.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论文受资助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比较毫火针密刺与点刺对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止痛效果及与血清内IL-10、IL-17和TNF-α水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对照组 |
2.2 毫火针刺法 |
3 疗效判定 |
3.1 疼痛程度评分 |
3.2 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单位:d/天) |
3.3 疼痛持续时间(单位:d/天) |
4 实验流程 |
4.1 标本采集 |
4.2 IL-10、IL-17及TNF-α炎性因子含量检测流程 |
4.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5 统计学方法 |
第二部分 调查结果描述及统计分析 |
1 实验结果 |
2 一般资料比较 |
3 比较三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治疗 1 周后及治疗 2 周后VAS分值变化 |
4.比较3 组患者治疗后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差异 |
5.比较3 组患者治疗后30 天内疼痛持续时间差异 |
6.比较3 组头面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后PHN发生率的差异 |
7.患者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对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综述 |
1.火针的渊源 |
2.带状疱疹疼痛及皮损恢复情况与血清内炎性因子的联系 |
3.毫火针治疗头面部带状疱疹的可能机制 |
4.内容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七清败毒颗粒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概述 |
1.1.1 PRRSV简史 |
1.1.2 PRRSV病原学 |
1.1.3 PRRS致病机制与感染特性 |
1.1.4 PRRS防制 |
1.2 中药抗病毒的研究进展 |
1.2.1 中药抗病毒的研究概况 |
1.2.2 中药抗病毒的作用机理 |
1.2.3 中药抗PRRSV作用的研究进展 |
1.2.4 七清败毒颗粒复方中药概述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七清败毒颗粒体外抗PRRSV作用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中药及试验试剂 |
2.1.2 细胞及毒株 |
2.1.3 试验引物 |
2.1.4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1.5 试剂配制 |
2.2 试验方法 |
2.2.1 Marc-145 细胞复苏、培养与冻存 |
2.2.2 七清败毒颗粒对Marc-145 细胞活性的影响 |
2.2.3 PRRSV的增殖 |
2.2.4 PRRSV-GFP的 TCID_(50)测定 |
2.2.5 七清败毒颗粒药物作用时间与浓度筛选 |
2.2.6 七清败毒颗粒三种作用方式对PRRSV增殖的影响 |
2.2.7 数据处理 |
2.3 结果 |
2.3.1 PRRSV的 TCID_(50)测定结果 |
2.3.2 七清败毒颗粒对Marc-145 细胞活性的影响 |
2.3.3 七清败毒颗粒药物作用时间的筛选 |
2.3.4 七清败毒颗粒药物作用浓度的筛选 |
2.3.5 七清败毒颗粒抑制PRRSV的增殖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七清败毒颗粒体内抗PRRSV作用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中药及试剂 |
3.1.2 毒株及试验动物 |
3.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七清败毒颗粒体内抗PRRSV的作用 |
3.2.2 七清败毒颗粒对仔猪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 |
3.2.3 数据处理 |
3.3 结果 |
3.3.1 临床症状与体温变化 |
3.3.2 剖检病理变化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
3.3.3 七清败毒颗粒降低PRRSV病毒血症与肺组织病毒载量 |
3.3.4 PRRSV抗体变化 |
3.3.5 七清败毒颗粒对仔猪IFN-α、IFN-γ、TNF-αmRNA表达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主要符号对照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2型单纯疱疹病毒体外感染周期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HSV-2病毒粒子的结构与组成 |
2 HSV-2黏附与穿入宿主细胞 |
3 HSV-2衣壳向细胞核的转运及病毒基因组的转运 |
4 HSV-2基因表达 |
5 病毒衣壳在胞核内的组装及其向胞浆的转运 |
6 病毒在细胞质中成熟 |
7 病毒粒子释放 |
8 展望 |
(5)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药典》具有抗病毒作用的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基本情况分析 |
2《中国药典》14种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类型分析 |
3 含海洋中药的复方制剂抗病毒研究 |
3.1 含珍珠的复方制剂 |
3.1.1 安宫牛黄丸 |
3.1.2 安脑丸 |
3.1.3 马应龙八宝眼膏 |
3.1.4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 |
3.1.5 梅花点舌丹 |
3.1.6 小儿化毒散 |
3.1.7 新雪颗粒 |
3.1.8 新癀片 |
4 含珍珠母的复方制剂 |
4.1 牛黄清感胶囊 |
4.2 清开灵 |
4.3 清开灵胶囊 |
5 含珊瑚和珍珠的复方制剂—二十五味松石丸 |
6 含牡蛎复方制剂—乌鸡白凤丸 |
7 含石决明的复方制剂—黄连羊肝丸 |
8 小结 |
(6)清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味药研究现状 |
1.1 清热泻火药 |
1.2 清热燥湿药 |
1.3 清热凉血药 |
1.4 清热解毒药 |
1.5 清虚热药 |
2 清热药复方及其制剂研究现状 |
2.1 银翘散 |
2.2 热毒宁 |
2.3 退热解毒灵 |
2.4 连花清瘟胶囊 |
2.5 双黄连口服液 |
3 结语 |
(7)基于“靶点预测—自噬凋亡”的祖卡木颗粒及其药味组合对AM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一、祖卡木颗粒药物组成的临床溯源与现代药理研究进展 |
1 祖卡木颗粒中的疏散风热药物 |
2 祖卡木颗粒中的止咳化痰药物 |
3 祖卡木颗粒中的益胃润肺药物 |
4 小结 |
二、IPF进展中细胞“自噬-凋亡”平衡研究进展 |
1 细胞自噬与特发性肺纤维化 |
2 细胞凋亡与特发性肺纤维化 |
3 细胞自噬与细胞凋亡的平衡关系探讨 |
4 小结 |
前言 |
第一部分 祖卡木颗粒抗炎作用机制预测研究 |
第一节 祖卡木颗粒有效活性成分与潜在作用靶点预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节 祖卡木颗粒抗炎作用机制预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节 祖卡木颗粒所含不同功效药物组合的抗炎机制差异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四节 实验小结 |
第二部分 祖卡木颗粒及其不同药物组合对IPF大鼠AM作用研究 |
第一节 祖卡木颗粒及其不同药物组合对IPF大鼠病理状况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相关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节 祖卡木颗粒及其不同药物组合对IPF大鼠AM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相关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节 祖卡木颗粒及其不同药物组合对IPF大鼠AM细胞数量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相关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节 祖卡木颗粒及其不同药物组合对IPF大鼠AM细胞TLR4 /MyD88/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相关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五节 祖卡木颗粒及其不同药物组合对IPF大鼠AM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相关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六节 实验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膜融合探索中药复方洁泽1号抗生殖器疱疹病毒的作用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HSV-2 黏附及穿入VK2/E6E7 细胞的特征研究 |
一、细胞及HSV-2病毒体外培养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二、常温下HSV-2 感染VK2/E6E7 时间与宿主细胞变化的特征研究 |
(一) 实验材料 |
(二) 实验方法 |
(三) 实验结果 |
(四) 实验结论 |
三、温控技术下HSV-2 黏附穿入VK2/E6E7 时间与宿主细胞变化的特征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结论 |
四、结论与讨论 |
第二部分 中药复方洁泽1 号干预HSV-2 黏附与穿入VK2/E6E7 细胞作用的机制研究 |
一、洁泽1 号干预HSV-2 感染VK2/E6E7 的作用研究(常温)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结论 |
二、洁泽1 号干预HSV-2 黏附与穿入VK2/E6E7 细胞的作用研究(温控技术)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结论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三部分 小鼠生殖器疱疹模型的构建及优化 |
一、HSV-2感染小鼠模型的构建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结论 |
二、生殖器疱疹小鼠不同时间点目的指标的变化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结论 |
三、结论与讨论 |
第四部分 中药复方洁泽1号对生殖器疱疹小鼠干预作用及机制研究 |
一、洁泽1号干预HSV-2感染小鼠有效浓度探索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结论 |
二、洁泽1号干预生殖器疱疹小鼠的作用与机制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实验结论 |
三、结论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2型单纯疱疹病毒体外感染周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药复方洁泽1号抑制人阴道上皮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诱导自噬抗HSV-2感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HSV-2感染VK2/E6E7细胞不同时间点自噬关键蛋白LC3B-II的表达变化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HSV-2感染VK2/E6E7细胞中自噬通量的变化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中药复方洁泽1号通过调控自噬抗VK2/E6E7细胞中HSV-2感染的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中药复方洁泽1号诱导自噬的机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自噬在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 |
(10)刺五加提取物对伪狂犬病毒和猪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刺五加 |
1.1.1 刺五加研究进展 |
1.1.2 刺五加的主要活性成分 |
1.1.3 刺五加的药理作用 |
1.1.3.1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
1.1.3.2 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
1.1.3.3 抗肿瘤作用 |
1.1.3.4 降血糖作用 |
1.1.3.5 抗疲劳作用 |
1.1.3.6 抗紫外辐射作用 |
1.1.3.7 抗炎作用 |
1.1.3.8 免疫调节作用 |
1.1.4 刺五加在畜牧上的应用 |
1.2 伪狂犬病 |
1.2.1 病原 |
1.2.2 流行病学 |
1.2.3 发病机理 |
1.2.4 PRV的流行状况 |
1.2.5 PRV的免疫反应 |
1.2.5.1 天然免疫 |
1.2.5.2 体液免疫 |
1.2.5.3 细胞免疫 |
1.2.6 PRV的防控 |
1.2.6.1 疫苗免疫 |
1.2.6.2 药物防控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2.1 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在PK-15 细胞上增殖的影响 |
1.3.2.2 PRV对小鼠体内PRV病毒增殖的影响 |
1.3.2.3 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抗病毒机理研究 |
第二章 刺五加提取物体外抑制PRV增殖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细胞和病毒 |
2.1.2 药品来源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PK-15 细胞的培养 |
2.2.2 PRV的毒价测定 |
2.2.3 刺五加提取物对PK-15 细胞的毒性实验 |
2.2.4 ASE在体外抑制病毒增殖的效率 |
2.2.4.1 病毒核酸的提取 |
2.2.4.2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
2.2.4.3 不同剂量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增殖的影响 |
2.2.4.4 不同时间添加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增殖的影响 |
2.3 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4.1 PRV毒价测定 |
2.4.2 刺五加提取物对PK-15 细胞的毒性 |
2.4.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4.4 不同剂量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增殖的影响 |
2.4.5 不同时间添加刺五加提取物对PRV增殖的影响 |
2.5 讨论 |
第三章 刺五加提取物对人工感染PRV小鼠致病性的影响及机制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1.1 毒株 |
3.1.2 药品来源 |
3.1.3 主要试剂 |
3.1.4 主要仪器设备 |
3.1.5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小鼠日粮的制备 |
3.2.2 PRV病毒处理 |
3.2.3 刺五加提取物最佳饲喂剂量的确定 |
3.2.4 刺五加提取物最佳饲喂时间的确定 |
3.2.5 刺五加提取物对PRV感染小鼠的影响 |
3.2.5.1 实验设计及样品采集 |
3.2.5.2 刺五加提取物对PPV感染小鼠病毒拷贝数的影响 |
3.2.5.3 小鼠肺脏、脑组织病理组织学观察 |
3.2.5.4 qRT-PCR检测小鼠感染PRV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 |
3.2.6 刺五加提取物对小鼠感染相关因子的影响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4 结果 |
3.4.1 刺五加提取物最佳饲喂剂量的确定 |
3.4.2 刺五加提取物最佳饲喂时间的确定 |
3.4.3 刺五加提取物对PRV感染小鼠的影响 |
3.4.3.1 刺五加提取物对PRV感染小鼠病毒拷贝数的影响 |
3.4.3.2 刺五加提取物对PRV感染小鼠组织病理损伤及抗原分布的影响 |
3.4.4 刺五加提取物对组织炎性因子m RNA表达量的影响 |
3.4.5 qPCR Array |
3.4.5.1 qPCR Array对脾脏基因表达分析 |
3.4.5.2 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ELISA检测验证 |
3.5 讨论 |
第四章 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研究 |
4.1 实验材料ta |
4.1.1 药物来源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1.4 实验动物与日粮 |
4.2 方法 |
4.2.1 饲养管理 |
4.2.2 样品采集及处理 |
4.2.2.1 抗凝血与非抗凝血的采集 |
4.2.2.2 脾脏采集 |
4.2.3 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3.1 仔猪生产性能测定 |
4.2.3.2 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的测定 |
4.2.3.3 细胞因子 |
4.2.4 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免疫调控机理的研究 |
4.2.4.1 转录组测序 |
4.2.4.2 qRT-PCR检测 |
4.2.4.3 Western Blot检测 |
4.3 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4.4.1.1 不同剂量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生产性能的仔猪影响 |
4.4.1.2 不同剂量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外周血细胞分类计数的影响 |
4.4.1.3 不同剂量刺五加提取物对仔猪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
4.4.2 刺五加提取物对猪免疫调控机理的研究 |
4.4.2.1 转录组测序 |
4.4.2.2 转录组数据的热图聚类分析 |
4.4.2.4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富集分析 |
4.4.2.5 免疫相关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
4.4.2.6 qRT-PCR验证转录组测序 |
4.4.2.7 Western Blot |
4.5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创新点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5.1 全文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药物抗单纯疱疹病毒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抗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中草药的筛选[D]. 付祥.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2]比较毫火针密刺与点刺对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止痛效果及与血清内IL-10、IL-17和TNF-α水平的关系[D]. 周停停.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七清败毒颗粒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作用的研究[D]. 李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2型单纯疱疹病毒体外感染周期的研究进展[J]. 段倩旎,黄聪,刘桐,邵青青,王文佳,刘甜丽,陈琢. 病毒学报, 2021(02)
- [5]2015版《中国药典》含海洋中药成方制剂抗病毒的研究进展[J]. 陈玫伶,郝二伟,侯小涛,杜正彩,李聪,邓家刚.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20(08)
- [6]清热药抗病毒作用研究进展[J]. 王红,冯帅,史磊,李鹏,李峰. 中药材, 2020(08)
- [7]基于“靶点预测—自噬凋亡”的祖卡木颗粒及其药味组合对AM作用研究[D]. 李丝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膜融合探索中药复方洁泽1号抗生殖器疱疹病毒的作用及机制[D]. 段倩旎.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中药复方洁泽1号抑制人阴道上皮细胞中PI3K/Akt/mTOR通路诱导自噬抗HSV-2感染的实验研究[D]. 邵青青.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10]刺五加提取物对伪狂犬病毒和猪免疫功能的影响[D]. 黎作华.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