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黄素对四氯化碳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琴[1](2021)在《保肝型中草药的筛选及对花鲈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花鲈的养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有应激现象的发生,而氧化应激最为常见且副作用显着,过度的氧化应激导致水产养殖动物生长受到抑制,严重影响养殖效益。部分中草药能够预防和治疗氧化应激,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实验以花鲈为研究对象,建立H2O2氧化损伤模型,在细胞水平筛选保肝作用最强的中草药,在活体验证筛选中草药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有以下四部分内容。1.花鲈原代肝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本试验通过体外培养花鲈原代肝细胞,用不同浓度的H2O2(50、100、200、400和800μM)作用不同时间(2 h和4 h),建立花鲈原代肝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肝细胞活力,并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GPT、GOT和LDH的活性。结果显示,不同浓度H2O2作用不同时间均能降低肝细胞存活率,且降低趋势一致,在H2O2浓度为200μM、作用时间为2 h时,细胞存活率达到68.01%。肝细胞上清液中GPT、GOT和LDH的活性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在H2O2浓度为200μM时达到最大值。综上所述,200μM H2O2作用2 h为建立花鲈原代培养肝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最佳条件。2.中草药对花鲈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本试验通过已建立的花鲈H2O2氧化损伤模型,探究中草药对原代培养花鲈肝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10种单方和10组复方中药(M1、M2、M3、M4、M5、M6、M7、M8、M9和M10),煎制成终浓度为5 mg/mL的水提物,用20种水提物处理花鲈原代培养肝细胞4 h,再换用浓度为200μM H2O2处理2 h进行氧化损伤,之后测定培养液中胞内酶活性(GPT、GOT和LDH)及肝细胞抗氧化指标(T-AOC、SOD和MDA)。结果显示:肝细胞受损后其培养液中GPT、GOT和LDH的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肝细胞中T-AOC和SOD活性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MDA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经中草药处理用H2O2进行氧化损伤后,各中草药处理组GPT、GOT和LDH活性降低,其中姜黄、五味子和M9组中草药GPT、GOT和LDH活性显着低于其他中药组(P<0.05)。姜黄和M9组中草药T-AOC和SOD活性显着高于其他组(P<0.05),MDA含量显着低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的10种单方和10组复方中草药中,大黄、丹参、银杏、姜黄、甘草、赤芍、猪苓、五味子、M1、M4、M6、M7和M9组中草药均能缓解H2O2诱导的原代培养花鲈肝细胞氧化损伤,其中姜黄和M9组中草药保护作用最强。3.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花鲈生长性能与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配制添加水平为0.2%、0.4%的姜黄水提物和0.2%、0.4%的M9组中草药水提物饲料投喂花鲈幼鱼,为期56 d的养殖试验,实验结束后测定花鲈生长性能相关指标:WGR、SGR、FR和SR;血清生化相关指标:GPT、GOT和LDH;肝脏抗氧化相关指标:SOD、CAT、T-AOC、GSH-PX和MDA;以及肝脏抗氧化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Nrf2、Keap1、HO-1和GCLC。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水平为0.4%的姜黄组显着促进花鲈的生长(P<0.05),添加M9组中草药对花鲈的生长无显着影响(P>0.05)。添加水平为0.2%、0.4%的姜黄和添加水平为0.2%的M9组中草药显着降低了花鲈血清中GPT和GOT的活性(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姜黄和M9组中草药显着提高了肝脏抗氧化酶活性(CAT、GSH-PX和T-AOC)(P<0.05),添加水平为0.4%的姜黄和M9组中草药显着降低了MDA的含量(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姜黄和M9组中草药显着上调花鲈肝脏中Nrf2、HO-1和GCLC的相对表达量(P<0.05)。综上,饲料中添加姜黄和M9组中草药均能提高花鲈肝脏抗氧化能力,其中添加水平为0.4%的姜黄和0.4%的M9组中草药的缓解效果最佳。4.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花鲈急性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在第四章养殖试验结束后,进行H2O2氧化损伤试验。采用腹腔注射的方法造成花鲈肝脏氧化损伤,48 h后观察花鲈存活情况,并分析血清生化指标(GPT、GOT、LDH)、肝脏抗氧化指标(SOD、CAT、T-AOC、GSH-PX、MDA)以及抗氧化相关基因相对表达量(Nrf2、Keap1、HO-1和GCLC)。结果表明,注射H2O2后,姜黄和M9组中草药的存活率显着高于损伤组(P<0.05),肝脏组织形态趋于对照组;姜黄和M9组中草药血清中GPT与GOT活性显着低于损伤组(P<0.05),肝脏中T-AOC和GSH-PX活性显着高于损伤组(P<0.05),MDA含量显着低于损伤组(P<0.05)。0.4%的姜黄和0.4%的M9组中草药间MDA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添加不同水平的姜黄和M9组中草药显着上调花鲈肝脏中Nrf2、HO-1和GCLC的相对表达量(P<0.05),其中以姜黄和M9组中草药添加量为0.4%时效果最佳。因此,添加0.4%的姜黄和0.4%的M9组中草药能较好的缓解肝脏减少H2O2氧化损伤。综上所述,10种单方和10组复方中药中,姜黄和M9组中草药能显着提升花鲈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对H2O2诱导的肝细胞氧化损伤起到较好的缓解作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姜黄和M9组中草药均能提高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其中添加量为0.4%的姜黄和0.4%的M9组中草药抗氧化能力最强;添加不同比例姜黄和M9组中草药能显着提高花鲈在急性氧化损伤后的存活率,其中添加0.4%的姜黄和0.4%的M9组中草药能更好的缓解肝脏损伤,具体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有关。
龙胜[2](2020)在《肝豆汤加味方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胆汁酸、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肝豆汤加味方对湿热内蕴型脂质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脂、胆汁酸、肠道菌群的影响;探讨湿热内蕴型脂质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脂异常与肠道菌群、血清胆汁酸的关系;研究肝豆汤加味方对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一步评价肝豆汤加味方对专病、专方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满足纳入标准的60例肝豆状核变性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并随机选取体检中心30位健康受试者进行比较。对照组予以DMPS等基础排铜方案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肝豆汤加味方治疗,治疗方案执行4个疗程,共32天;分别于治疗方案的起始前1天、第4疗程末,对受试者进行中医证候积分表、肠道菌群、血脂、血清胆汁酸、肝功能、24h尿铜的变化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⑴临床总有效率:治疗4疗程后,治疗组总体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临床有效率为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⑵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下降更显着(p<0.01)。⑶主要肝酶比较:治疗组、对照组经过4疗程的主要肝酶均有显着改善(p<0.01),4疗程末治疗组的肝酶下降更显着(p<0.05)。⑷血清总胆汁酸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均高于健康组(p<0.01),4疗程后治疗组、对照组的血清胆汁酸均下降,而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⑸肠道菌群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的肠杆菌、肠球菌均高于健康组(p<0.01),而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均低于健康组(p<0.01),4疗程后治疗组的乳杆菌、拟杆菌、双歧杆菌均升高,而肠杆菌、肠球菌均下降(p<0.01),对照组肠道菌群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⑹血脂比较:4疗程治疗结束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TC、TG、LDL-C均降低(p<0.01),HDL-C均升高,治疗组HDL-C升高明显(p<0.01),但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TC、TG、LDL-C降低幅度更大(p<0.05)。⑺24小时尿铜比较:2疗程后治疗组及对照组24h尿铜均增加(p<0.01),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疗程治疗后两组24h尿铜均较前增加,治疗组增加幅度更大(p<0.05)。结论:⑴湿热内蕴型脂质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及胆汁酸代谢异常;肝豆汤加味方能够纠正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脂质代谢异常,调节肠道菌群失调及胆汁酸代谢。⑵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脂质代谢异常发病机制可能存在多层次,可能与肝脏过量的铜沉积、肠道菌群失调、胆汁酸代谢异常等有关。⑶肝豆汤加味方结合基础排铜治疗能够改善湿热内蕴型脂质代谢异常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医证候,排铜效果佳,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探讨。
李尧[3](2019)在《黄芩苷对氧化应激诱导罗非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肝脏是鱼类物质和能量代谢的重要器官,也是机体重要的屏障器官,其解毒和吞噬功能对机体有着重要保护作用。肝损伤或者病变往往导致机体代谢机能紊乱和抗病力降低,极易造成继发传染性疾病的爆发。近年来肝胆综合症、脂肪肝、化学性肝损伤等疾病在多种鱼中频繁发生,其病因复杂,但其共同点为均伴随着严重的氧化应激。因此氧化应激被认为是多种肝损伤疾病的共同发病机制。养殖环境中多种因子,如养殖密度、温度、盐度、重金属、细菌、病毒等均能诱导机体活性氧自由基(ROS)生成,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状态下,过多的ROS会攻击生物膜、蛋白质和DNA,造成机体组织损伤,进而影响鱼类正常的生理和行为活动。过度或长期的氧化应激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诱发多种疾病甚至死亡,不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氧化应激致鱼类肝损伤的机制以及有效防治措施对提高水产养殖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实验以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利用过氧化氢(H2O2)构建氧化应激损伤动物模型。同时选用中草药黄芩苷,探讨黄芩苷对H2O2诱导的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 肝损伤模型的构建:给实验罗非鱼注射不同浓度的H2O2(0、40和300 mM),24、48和72小时后采集血液和肝脏,测定其生化参数和基因表达。结果表明,注射24h后,在血清中,高浓度H2O2(300mM)显着提高了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抑制了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生成;在肝组织中,H2O2(300 mM)显着降低了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水平,同时促进了丙二醛(MDA)形成。基因表达数据表明,300 mM H2O2的处理抑制了Nrf2/keap1信号通路,并下调其下游基因(HO-1、NQO1和GSTa)。同时,H2O2促进了肝组织炎症反应,上调TNF-α、IL-1β和IL-8的mRNA基因表达。此外,低剂量的H2O2(40 mM)处理24小时和48小时后,Nrf2及其后的抗氧化基因或酶(如HO-1、NQO1、GST、CAT和SOD)的水平轻微或强烈增高。2黄芩苷对罗非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实验罗非鱼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黄芩苷处理组(0.4、0.8、1.6 g/kg)。饲喂60 d后,分别采集血液、肝、鳃和肌组织,并测定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在血清中,黄芩苷显着提高了超氧化酶SOD活力以及T-AOC和GSH含量;在肝组织中,黄芩苷显着提高了 SOD活力和GSH含量,同时降低了 MDA形成;在鳃组织中,黄芩苷显着提高了T-AOC水平。结果表明黄芩苷可提高罗非鱼抗氧化能力。3黄芩苷对H2O2诱导罗非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将实验罗非鱼随机分为空白组、H2O2组、3个黄芩苷处理组(0.4、0.8、1.6g/kg)。喂养60天后,空白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其他实验组均腹腔注射H2O2。注射24小时后,采集罗非鱼血液和肝组织,检测其生化指标和基因表达。结果表明,黄芩苷处理能够降低GPT、GOT、AKP、MDA 含量;提高 TP、Alb、SOD、T-AOC 和 GSH 含量;对H2O2诱导的肝损伤和氧化应激具有保护作用。同时,黄芩苷处理抑制了核因子Kb(Nf-Kb)、TNF-α和IL-1β等炎症介质的表达。以上结果显示,H2O2诱导罗非鱼,引起明显的肝损伤,而黄芩苷处理后,罗非鱼肝损伤明显缓解。这些结果表明,黄芩苷可有效预防罗非鱼肝损伤,同时,这种保肝作用与其增强抗氧化能力、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黄伟[4](2018)在《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基于中医药的临床用方经验和现代涨落效应理论,本学科曾提出中医复方进入体内后的多种微量成分共同作用于生物体而产生整体效应的观念,并提出复方作用可能存在“效阈浓度或极低浓度下多成分的生物效应模式”的假说。如果这些推测得到验证,将对包括中医方药效应在内的复杂生命现象的理解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发现极低浓度下的中药多种成分共存下的生物效应的普遍现象也会对包括中、西药在内的新药研制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目的:基于学科前期的工作基础,拟以葛根芩连汤方中4味中药所涉及的四种化学成分(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及其配伍作为该方成分配伍的表征,以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胰岛素抵抗(IR)机制的研究为背景,选择IR的重要靶器官/靶细胞—肝细胞(HepG2细胞)作为探查工具,运用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在观察各单体成分不同浓度对该细胞IR模型的糖代谢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效阈下的极低浓度配伍的抗IR效应及机理,以探讨中药复方多成分低浓度下配伍的生物效应模式,为论证中医方剂效用原理中“极低浓度下的多成分配伍效应”的推测提供新的依据,同时为多成分配方极低浓度条件下的作用机制提供分子水平上的理解。方法:(1)4种单体成分的体外安全浓度范围: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培养24 h后,弃掉原培养液,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9、10-8 10-7、10-6、10-5、10-4mol/L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正常组加入相同体积的培养液;放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采用CCK-8法检测HepG2细胞增殖活力,得到各单体成分体外安全浓度范围。(2)HepG2 IR细胞模型复制的方法学考察: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后,吸弃培养液,换成无血清的培养基饥饿处理12h,吸弃培养液。正常组加入正常培养基,模型组加入新配制的含25mmol/L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分别为1×10-9~1×10-5mol/L的培养基,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48h和72h。采用CCK-8法和葡萄糖氧化酶(GOD-POD)法,检测各浓度胰岛素对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筛选最佳胰岛素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根据筛选的条件,将细胞置于不含胰岛素的正常培养液培养24h、48h和72h,通过测定细胞葡萄糖消耗量,考察细胞IR模型的稳定性。(3)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取对数生长期的HepG2细胞,接种于96孔板,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加入终浓度分别为10-11~10-5mol/L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正常组和模型组加入相同体积的含有25mmol/L葡萄糖细胞培养基;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4h。在药物处理24h后,通过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考察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4)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活性及效应机制: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加入不同浓度(10-6和10-5mol/L)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和二甲双胍(10-3mol/L)溶液,正常组和模型组加入相同体积的细胞培养基;放于37℃、5%CO2培养箱中处理24h。检测指标:1)细胞增殖活性和葡萄糖消耗量;2)糖利用:细胞丙酮酸激酶(PK)和葡萄糖激酶(GCK)活性;3)糖异生:葡萄糖6磷酸酶(G6Pase)、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EPCK)mRNA表达水平;4)糖摄取:细胞胰岛素受体(InsR)mRNA表达水平;5)相关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葡萄糖转运蛋白-2(GLUT2)mmRNA表达和细胞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3激酶(p-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B(p-AKT)、GLUT2蛋白表达水平;6)能量代谢:细胞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mRNA表达和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α(PGC-1a)、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CPT-1)、叉头转录因子1(FOX01)和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蛋白表达水平。(5)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及作用机制:(1)不同效阈浓度下的4种单体成分组合的抗IR效应: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各单体各自效阈浓度下(1/4、1/10、1/100、1/1000)的配伍4组以及二甲双胍(10-3mol/L)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细胞培养基中;置细胞培养板于37℃、5%C02培养箱中干预24h。检测指标:细胞增殖活力和葡萄糖消耗量。(2)4种单体成分1/100效阈浓度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葛根素(A,10-11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A+B,10-11+10-10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A+B+C,10 11+10-10+10-11mol/L)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甘草酸(A+B+C+D,10-11+10-10+10-11+10-10mol/L)组、二甲双胍(10-3mol/L)组共 7 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细胞培养基中;置细胞培养板于37℃、5%CO2培养箱中24h。检测指标: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细胞PK、GCK和GLUT2活性。(3)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的低浓度配方(1/100和1/10)的抗IR作用机制:将HepG2细胞分为正常组、模型组、1/100 低浓度配方(A+B+C+D,10-11+10-10+10-11+10-10mol/L)组、1/10 低浓度配方(A+B+C+D,10-10+10-9+10-10+10-9mol/L)组、二甲双胍(10-3mmol/L)组,分别加入含相当浓度的各组药物于培养基中,放于37℃、5%CO2培养箱中24h。检测指标:1)糖异生:细胞 G6Pase、PEPCK mRNA 表达水平;2)糖摄取:细胞 GLUT2、InsR、PI3K、AKT mRNA表达和GLUT2、IRS1、p-PI3K、p-AKT蛋白表达水平;3)能量代谢:细胞SIRT1、SIRT3 mRNA 表达和 AMPK、PGC-1α、TFAM、NRF-2、CPT-1、FOX01 和 ACC 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4种单体成分的体外安全浓度范围:不同浓度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对正常HepG2细胞增殖活力均呈现一定的抑制作用,4种单体成分在10-9~10-5mol/L浓度区间体外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P>0.05)。(2)HepG2 IR细胞模型诱导的方法学考察:体外培养条件下,25mmol/L葡萄糖与10-6mol/L胰岛素联合诱导24h,可以成功复制出稳定可靠的体外HepG2IR模型,该模型可持续48h。(3)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的浓度-效应范围:一定浓度区间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对HepG2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无明显影响(P>0.05),但对IR模型糖利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呈现出“量-效”关系。葛根素和小檗碱有效浓度范围均为10-9~10-5mol/L,黄芩素和甘草酸有效浓度范围均为10-8~10-5mol/L。(4)4种单体成分体外抗IR活性及效应机制:一定浓度区间的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以及二甲双胍狐对HepG2 IR模型细胞均显着提高葡萄糖消耗量(P<0.05或P<0.01或P<0.001),提高 PK 和 GCK 活性(P<0.05 或P<0.01 或 P<0.001),上调其 InsR、PI3K、AKT、GLUT2 mRNA(P<0.05 或P<0.01)和 IRS-1、p-PI3K、p-AKT、GLUT2 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 P<0.01),下调其 G6Pase、PEPCKmRNA 表达水平(P<0.05 或P<0.01)。此外,葛根素、小檗碱以及二甲双胍还涉及上调模型细胞SIRT1、SIRT3 mmRNA表达(P<0.05或P<0.01)和 AMPK、PGC-1 α、TFAM、NRF-2、CPT-1 蛋白表达水平(P<0.05 或P<0.01),下调其FOXO1、ACC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5)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不同配伍的抗IR效应及作用机制:1)4种单体成分各自效阈浓度下1/4、1/10和1/100的配伍对HepG2 IR细胞模型的葡萄糖消耗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2)对4种单体效阈浓度下1/100的几种不同组合配方(A、A+B、A+B+C、A+B+C+D)对HepG2 IR模型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K、GCK和GLUT2活性相关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4种单体复合组方(A+B+C+D)的效应最佳。(3)4种单体成分效阈浓度下的1/100和1/10低浓度配方均能显着上调模型细胞 InsR、PI3K、AKT、GLUT2 mRNA 表达(P<0.05 或 P<0.01 或 P<0.001)和 IRS-1、p-PI3K、p-AKT、GLUT2 蛋白表达水平(P<0.05 或 P<O.01),下调其 G6Pase、PEPCK mRNA表达水平(P<0.05或P<0.01);同时,还上调模型细胞SIRT1、SIRT3mRNA表达(P<0.05 或P<0.01)和 AMPK、PGC-1α、TFAM、NRF-2、CPT-1 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下调其FOXO1、ACC蛋白表达水平(P<0.05或P<0.01)。结论:(1)葛根素、黄岑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抗肝细胞IR的生物活性具有较宽的浓度区间,其中葛根素和小檗碱为10-9~10-5mol/L,黄芩素和甘草酸为10-8~10-5mol/L/。(2)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的抗IR作用涉及改善糖摄取、糖利用功能、抑制糖异生等环节,涉及调控IRS1/PI3K/AKT/GLUT2信号通路;葛根素和小檗碱还涉及调控AMPK/SIRT/PGC-1 α信号通路,提示单体成分的作用也可能涉及多靶点、多环节及多个通路。(3)葛根素、黄芩素、小檗碱和甘草酸4种单体成分效阈下浓度(10-9~10-8mol/L)的10-2(10-10~10-11mol/L)的配伍仍具有一定抗IR活性,其中由4种单体配伍的全方作用最优,表明极低浓度下的各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协同增效作用。(4)极低浓度(效阈浓度下的1/100和1/10浓度)的4个单体配方的抗IR作用机制涉及改善糖摄取、糖代谢、能量代谢等环节及对IRS1/PI3K/AKT/GLUT2或/和AMPK/SIRT/PGC-1 α信号通路的调节,表明极低浓度条件下4种单体成分配方的降血糖作用涉及多个环节并有其一定分子基础。本课题基于复杂系统理论对中药复方可能存在的多成分低浓度效应模式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在细胞水平上再次证实效阈浓度下(微量)的多种单体配方具有显着的生物效应并有其确切的分子作用机制。该研究结果论证中医方剂效用原理中存在“多成分极低浓度-效应”的模式,从新的视角揭示中药复方效应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曹丽萍[5](2018)在《建鲤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构建及几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水产集约化养殖的高度发展,环境污染、高蛋白、高脂肪或霉变饲料的使用,以及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均可导致鱼类肝脏受损,破坏肝细胞的正常功能,导致肝细胞破裂,肝组织发生病变,肝脏功能下降,最终导致鱼类的死亡。研究证实,在多种肝病的肝细胞损伤中,多种酶、自由基以及脂质过氧化反应均发生较大的变化;同时,肝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一系列的细胞因子被激活,既能直接损伤肝细胞,又可通过诱生炎性介质间接产生毒性作用,在疾病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种抗生素、杀虫剂和抗病毒药物都不能有效地控制鱼类肝病的发生。因此,利用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肝损伤模型,快速而高通量地筛选护肝药物并探索其作用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有很多,如用四氯化碳(CCl4)、异种蛋白、乙醇、二甲基亚硝胺、复合因素致肝纤维化模型等。其中CCl4是最早、最广泛应用于实验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的选择性肝毒性物质,其成模率高,重复性好,易操作。20世纪60年代后期,中药作为免疫增强剂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表明中药能调节多种细胞因子,增强机体内抗氧化系统功能,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抗肿瘤和抗衰老作用。最近10年,中草药已广泛地应用于水产动物的病害防治及其健康养殖中,其天然、毒副作用小、无残留,在鱼类的肠炎防治、免疫力增强方面效果显着。目前,研究发现中草药在防治鱼类肝损伤方面也同样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优势独特,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广为利用的治疗鱼肝病的高效药。本研究构建了CC14诱导的建鲤(Cyprinus carpio.Jian)急性肝(细胞)损伤模型,在此基础上筛选了25种中草药(提取物),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中三种中草药的保肝作用及联合应用,为开发水产上保肝中药饲料配方奠定理论基础。1.CCl4诱导的建鲤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构建以四氯化碳为肝毒剂,建立建鲤体内外急性肝损伤模型。方法:体内,采用腹腔注射法造模,按 0.1mL/10g 一次性分别注射 0、6.25%、12.5%、15%、18.75%和 25%CCl4-橄榄油溶液(V/V),于造模后24~144h取血,测定建鲤血清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乳酸脱氢酶(LDH)和丙二醛(MDA)水平;体外,0、2、4、8、16、32mMCCl4分别作用于原代培养的建鲤肝细胞4h,或0、2、4、6、12、24mMCCl4作用于体外培养建鲤精密肝切片(precision-cut liver slices PCLS)4 h,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或PCLS生存状况,同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或切片,测定GPT、GOT、LDH、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活力。结果:显示,12.5%、15%CC14-橄榄油溶液腹腔注射建鲤24 h后即能引起血清中GOT、GPT和MDA显着升高(P<0.05或P<0.01),15%CCl4溶液造模组48 h能显着提高血清中LDH水平(P<0.05),4个指标均在CCl4作用96 h后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8~32 mMCCl4作用体外培养肝细胞4h时,细胞上清中GPT、GOT、LDH和MDA含量显着升高、SOD和GSH活力显着下降,肝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的66.29%、54%和37%,且有剂量依赖性;4~24mMCCl4作用4h后,建鲤精密肝切片培养上清液的GOT、GPT、LDH和MDA含量升高,SOD和GSH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或P<0.01),浓度为12mM的CCl4,损伤4h,肝切片的活力维持在65%以上。结论:分别采用15%CCl4-橄榄油,按0.1ml/10g腹腔注射建鲤72 h、8 mM CCl4作用体外培养肝细胞4 h及12mM的CCl4损伤PCLS 4 h可以构建体内外急性肝损伤模型。这为高效大批量筛选保肝中药提供了可能。2.基于CCl4诱导的建鲤肝细胞损伤模型对25味中草药(提取物)的初筛利用构建的CCl4诱导的建鲤急性肝细胞损伤模型对25味中草药(提取物)进行了初筛。方法:采用8mMCCl4作用体外培养肝细胞4h造模,用含有低、中、高剂量中草药(提取物)的L-15培养基进行前处理、前后处理及后处理孵育4h后,通过测定肝细胞活力和细胞培养上清中LDH、GPT、GOT、SOD和GSH-PX等生化指标来观察这25味中草药(提取物)的保肝效果。结果:中草药对CC14诱导的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规律类似,中药能显着抑制CC14导致的细胞增值活性的降低(P<0.05或P<0.01);能显着抑制培养上清中GPT、GOT和LDH活性的升高(P<0.05或P<0.01),显着恢复上清中GSH-PX和SOD水平(P<0.05或P<0.01),抑制MDA生成(P<0.05);中药提取物与CCl4的给予顺序影响着中草药提取物对肝细胞的保护效果,前后处理组对损伤肝细胞的保护效果明显要优于前和后处理组;杜仲提取物的保肝效果不明显。结论:大都数的中草药(提取物)对CCl4诱导的建鲤肝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该作用与它们的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能力有关;中草药提取物对肝损伤的预防作用比治疗作用更重要。3.甘草次酸的保肝作用研究利用CC14诱导的建鲤精密肝切片损伤模型,评价甘草次酸(Glycyrrhetinic acid,GC)对建鲤精密肝切片的抗氧化及缓解炎症反应的效果。方法:采用12 mMCCl4损伤PCLS 4 h造模,用含GC(2.5、5和10μg/ml)和PDTC(4μg/ml)的L-15培养基预孵6h,然后收集肝切片和细胞培养上清,分别测定肝切片活力、培养上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肝损伤生化酶含量及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s测定肝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kB/C-Rel及细胞因子iNOS、IL-1β、IL-6和IL-8的mRNA表达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甘草次酸预处理精密肝切片6h能显着抑制CC14的细胞毒性,5和10 μg/ml的甘草次酸能极显着提高切片的增值活性;甘草次酸能缓解CC14诱导的精密肝切片的氧化应激程度,5和10 μg/ml的甘草次酸能显着促进匀浆中SOD、GSH活性水平的恢复(P<0.05),同时极显着抑制MDA合成(P<0.01);5和10 μg/ml的甘草次酸均能显着抑制CC14诱导的NF-kB/C-Rel、iNOS、IL-1β3、IL-6和IL-8等炎症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量的升高,也能显着抑制C-Rel的蛋白水平(P<0.05或P<0.01);核转录因子NF-kB抑制剂PDTC(4μg/ml)作用精密肝切片6h后,NF-kB表达量受到显着的抑制(P<0.01),其下游的iNOS、IL-1β、IL-6和IL-8的表达也相应的显着下调,切片的增值活性显着提高(P<0.05或P<0.01),甘草次酸结果与其一致。结论:甘草次酸对建鲤精密肝切片有保护作用,与其抗击炎症和降低细胞毒性作用有关。4.姜黄素的保肝作用研究利用CC14诱导的建鲤体内肝损伤模型,对姜黄素的保肝作用行深入研究。方法:用含姜黄素(0.1、0.5和1.0%)的饲料饲喂鲤60 d,再腹腔注射30%CC14混合液,然后抽血及采集肝组织,分别测定肝指数、肝细胞DNA损伤程度、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肝损伤生化酶含量、肝组织病理切片及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kB/C-Rel及细胞因子IL-1β、TNF-α和IL-12的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0.5和1.0%的姜黄素能显着抑制CC14导致的肝指数增大(P<0.05),同时能有效减少肝细胞DNA断片的产生,对肝细胞彗星的慧尾长、尾部DNA百分含量、尾矩及Olive尾炬等损伤指标均有显着改善作用;姜黄素能明显减轻CC14作用导致的肝组织广泛性空泡变性、细胞轮廓不清、核固缩和核溶解等组织学病变;0.5和1.0%的姜黄素能显着抑制CC14诱导的鲤血清中GOT含量升高及促进肝组织匀浆中SOD水平的恢复(P<0.05),而1.0%的姜黄素能显着降低鲤血清中GPT和LDH含量(P<0.05)、显着提高匀浆中T-AOC和GSH水平(P<0.05)、显着抑制MDA合成(P<0.05);0.5和1.0%的姜黄素能显着抑制CC14诱导的NF-kB/C-Rel、IL-1β和TNF-α的表达量的增加(P<0.05),而低、中、高浓度的药物均能显着下调IL-12的表达量(P<0.05);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大,肝指数、酶指标、病理切片及细胞因子的mRNA表达均表现出剂量效应。结论:姜黄素对建鲤肝组织有保护作用,其能有效改善肝细胞DNA的损伤程度,调节其抗氧化能力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分泌。5.香菇多糖对鲤鱼离体培养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作用采用Percoll密度离心等技术,对鲤鱼(Cyprinus carpio)的头肾巨噬细胞和外周血白细胞进行分离纯化,并离体培养,来研究香菇多糖对鲤鱼离体培养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作用。方法:体外暴露不同浓度的香菇多糖后,分别采用MTT法测定它们对鲤鱼外周血白细胞增殖的影响;NBT(nitroblue tetrazolium)还原法和Griess试剂显色法测定对头肾巨噬细胞的呼吸爆发的影响;实时定量PCR法测定头肾巨噬细胞细胞因子IL-1β诱导表达的影响。结果:香菇多糖作用头肾巨噬细胞24 h后浓度为1,10和100 μg/mL时能显着诱导巨噬细胞的氧爆发活性(P<0.05或P<0.01);作用头肾巨噬细胞96 h后,其低浓度对巨噬细胞生成一氧化氮无显着影响,当作用浓度为1000 μg/mL表现出显着的高浓度抑制作用(P<0.01);浓度为100和1000 μg/mL的香菇多糖作用外周血白细胞24 h后,可以显着促进鲤鱼外周血白细胞的增殖(P<0.01),且在作用巨噬细胞24 h后浓度为100 μg/mL能显着增强IL-1β3的体外诱导表达(P<0.01)。结论:香菇多糖对离体培养鲤鱼免疫细胞有明显活性作用,对鲤鱼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具有促进作用,是一种有潜力的鱼用免疫增强剂。6.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对CC14诱导的建鲤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四氯化碳构建建鲤体内急性肝损伤模型,对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护肝作用进行研究。方法:分别用含有姜黄素、甘草次酸、香菇多糖和低、中、高剂量组联合中草药饲料投喂60 d后,各组腹腔注射30%的CC14,注射剂量为每10 g鱼体注射0.05 mL。禁食72 h,以诱导肝损伤。通过测定各组生长指标、血清和肝组中的生化酶及肝组织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来观察联合用药组的保肝效果。结果:甘草次酸单味用药组及中、高剂量姜黄素+甘草次酸+香菇多糖联合用药组能显着提高建鲤的相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显着降低饵料系数(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能显着抑制CC14导致的血清清中GPT、GOT和LDH活性的升高(P<0.01),显着恢复肝组织中GSH和SOD水平(P<0.01),抑制MDA生成(P<0.05或P<0.01),能显着抑制 C-Rel、iNOS、IL-1β、TNF-α、IL-6 和 IL-8 表达量的升高(P<0.05 或P<0.01);与姜黄素、甘草次酸或香菇多糖单味用药组相比较,姜黄素+甘草次酸+香菇多糖联合用药组保肝效果更明显(P<0.05或P<0.01),随着联合用药组剂量的升高,作用愈加显着(P<0.05或P<0.01)。结论: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用药后,对CCl4诱导的建鲤肝损伤具有协同放大的保护作用。
高星星,张宏岐,刘志文,罗菲[6](2017)在《保肝降酶的天然药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天然药物治疗肝损伤的功效及其低毒性已得到广泛的认可。由于大多肝损伤均有氧化应激的参与,天然药物的保肝作用通常与其抗氧化特性或激发体内抗氧化防御系统的能力有关。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除了抗氧化,天然药物还具有许多其他保肝机制。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保肝降酶的天然药物的研究进展,将国内外已报道的天然药物分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多糖类、木脂素类、萜类及其他类并分别列举其治疗机制及效果,为天然药物保肝降酶相关性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并对未来保肝降酶的新药研发方向进行展望。
林龙飞[7](2016)在《何首乌致肝损伤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何首乌为临床常用中药,近年来有关何首乌及其制剂临床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尤其是何首乌导致的肝损伤问题。但目前关于何首乌导致肝损伤的成分不明确、报道的研究中也存在诸多矛盾、何首乌以及何首乌不同部位导致肝损伤机制的研究不全面。本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等手段对何首乌中致肝损伤成分进行推测并验证、采用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以及Non-targeted代谢组学等方法研究何首乌不同提取部位所致肝损伤的作用机制,以期为何首乌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研究采用UHPLC-Q-TOF/MS分别对生首乌水提物、生首乌醇提物、制首乌水提物以及制首乌醇提物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所得数据文件以Progenesis QI和Makerlynx XS软件进行处理,采用PCA及OPLS-DA找出差异成分;采用L-02细胞实验对何首乌的肝毒性进行评价。结合毒性差异与成分差异进行相关性分析,找出四种提取物中成分含量与其毒性变化规律一致的成分,并进行验证。2)研究采用二氯甲烷萃取、HPD-300型大孔树脂分离等方法将何首乌中的成分分为5个部分,即水溶性部分(鞣质及多糖为主)、30醇部分(多羟基芪类为主)、70醇部分(结合蒽醌为主)、二氯甲烷部分(游离蒽醌为主),还有未分离的总提取物部分。首先采用体外实验(CCK-8及高内涵筛选)评价这5种提取物的肝毒性;采用SD大鼠连续灌胃给药90天,末次给药后分离血清、血浆(用于Non-targeted代谢组学)以及肝脏(部分肝脏用于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血清用于测定不同给药组大鼠的肝功能生化指标(ALT、AST、TBIL、DBIL、ALP、GGT等生化指标),肝脏用于病理分析以及SOD、MDA和GSH-Px等抗氧化指标的测定。3)建立大鼠血浆中主要成分的LC-MS/MS方法,测定大鼠单次灌胃给药给后主要成分的血药浓度,以及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合蛋白质组学结果分析何首乌主要成分、组份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1)L-02细胞毒性表明四种提取物的毒性顺序为:生首乌醇提物>生首乌水提物>制首乌醇提物>制首乌水提物。经相关性分析共找出10个化合物可能与毒性相关,其中有7个化合物为蒽醌或蒽醌苷类化合物,此7个化合物中又有5个是大黄素及大黄素的衍生物,结果表明何首乌的肝毒性与蒽醌类化合物关联性强。2)体外实验细胞数目以及CCK-8的结果显示,总提取物及30醇部分具有较强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水溶性部分、70醇部分以及二氯甲烷部分在相同的生药量下虽然显示出较弱的细胞毒性,但5种提取物的GSH水平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说明此5种提取物对肝细胞均能产生毒性,原因可能与细胞清除自由基能力减弱有关;总提取物、水溶性部分以及二氯甲烷部分的MMP检测结果均为阳性,说明此三种提取物产生细胞毒性与MMP的改变有关。体内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给予何首乌不同部分后,肝细胞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脂肪变性以及部分点状坏死、气球样变性、空泡样变性,并有部分动物出现中央静脉炎症细胞灶性浸润、肝组织局灶性坏死等现象,说明5种何首乌提取物均能导致肝损伤;SOD等抗氧化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肝损伤机制可能与氧化损伤相关;血清生化指标表明水溶性部分组、30醇部分组、70醇部分组以及二氯甲烷组大鼠血清中的AST、ALT、ALP、LDH值相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尤以30醇部分组升高最为明显;总提取物组AST、ALT、ALP及LDH未见明显升高,TBIL、DBIL、GGT相比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说明此组大鼠发生的肝损伤机制可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提取物中成分的种类以及含量的差异相关。3)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口服何首乌不同部位所致肝损伤大鼠与正常大鼠肝脏蛋白质表达谱进行比较分析,共鉴定出iTRAQ标记定量信息的肽段共23619个、蛋白共2040个。Pathway分析结果表明,氧化磷酸化途径、帕金森病途径、亨廷顿病途径、阿尔茨海默症途径及剪接体途径为5组共有的,同时筛选出31个共表达蛋白。代谢组学研究采用PCA、OPLS-DA分析,利用VIP以及S-plot选出其中具有较大相关性的变量。5组差异代谢物经鉴定后进行Metabolic Pathway分析,共找出甘油磷脂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亚油酸及α-亚麻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15条代谢通路,与其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22个。包括甘油磷脂类,如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C(15:0)、LysoPC(16:0)、LysoPC(17:0)、LysoPC(18:0)、LysoPC(P-18:1)等),磷脂酰胆碱PC(16:0/16:0);不饱和脂肪酸类,如花生四烯酸、DHA等;类固醇及胆汁酸类,如硫酸胆固醇、牛黄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硫酸盐;除此之外还有甲羟戊酸、苯乙胺、棕榈酸等化合物。4)采用LC-MS/MS同时测定SD大鼠血浆中的二苯乙烯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以及大黄素的含量。其中水溶性部分在大鼠血液中未测出;总提物组以及30醇部分组二苯乙烯苷含量接近,但30醇部分的Cmax、AUC高于总提物组;MRT、t1/2低于总提物组;总提取物组、30醇部分、70醇部分以及二氯甲烷部分大黄素的给药剂量分别为4.91、0.11、0.23、3.67mg/Kg,70醇部分Cmax要高于总提取物以及二氯甲烷部分,二氯甲烷部分Cmax、AUC等参数明显低于总提取物组。研究结论:何首乌中致肝损伤的成分可能与蒽醌类化合物(尤其是大黄素及其衍生物)有关,但由于部分成分目前没有获得单体化合物,所以其验证工作还需进一步研究。蛋白质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研究结果表明,何首乌导致肝损伤主要是与线粒体功能的氧化磷酸化、TCA循环信号通路传导异常相关。当NADH脱氢酶家族表达异常、苯丙氨酸代谢异常时,会导致氧化磷酸化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受损,同时呼吸链中的电子泄漏增多,进而使ROS产生增加;以及释放Cyt c, caspase-9被Cyt c激活后可继续激活caspase-3而导致细胞凋亡。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也与caspase-3、caspase-9的表达有关,转运蛋白Slc16a2低表达致使PI3K/Akt信号通路以及Akt不能顺利激活,进而导致p53蛋白以及Caspase-9的表达不能被抑制而导致细胞凋亡。甘油磷脂代谢异常是5组肝损伤大鼠共有情况。甘油磷脂代谢通路异常产生的溶血磷脂酰胆碱如LPC(18:2)、LPC(22:0)、LPC(22:6)可以作为何首乌致肝损伤的标志物。FABP的低表达可以使PPAR-α、β/δ、γ异位表达,PPAR-a通过调控靶基因的表达而调节机体许多生理功能包括包括脂肪酸摄取、结合、氧化及脂质运输、生长发育等,在脂质代谢中起着关键的调节作用;溶血磷脂酰胆碱在血液中浓度增高,可使红细胞膜溶解,导致溶血性疾病,总提取物组的血浆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能也与此有关,但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除以上机制外,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与胆汁酸及类固醇类化合物生成、代谢相关的类固醇合成途径、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途径等都与何首乌致肝损伤相关。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30醇部分大鼠血浆中二苯乙烯苷的Cmax、AUC高于总提物组,MRT、t1/2低于总提物组,30醇部分以及70醇部分组大鼠血浆中大黄素的MRT低于总提物,差异可能与总提物组代谢酶的表达有关,同时研究发现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给药后在体内迅速脱糖生成大黄素,导致大黄素的Cmax、AUC升高。由此可见,提取物成分不同可能会导致代谢酶的表达差异以及成分的体内行为不同,可能会进一步导致肝损伤。
向岑[8](2016)在《Anastatin B衍生物抗氧化作用及抗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研究》文中提出自由基在体内过度积累会引起机体的氧化和众多疾病,如肝损伤、衰老和肿瘤等。Anastatin B是含生草(Anastatica hierochuntica)中提取得到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有报道显示Anastatin B衍生物对大鼠的原代肝细胞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本课题组前期首次用化学法成功合成Anastatin B衍生物compound 1及compound 2。本论文以compound 1和2为研究对象,利用体外化学评价法和细胞氧化损伤模型评价了候选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并运用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评价这两个化合物的保肝活性,并对其保肝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首先,利用体外化学法评价了 compound 1和2的总还原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结果显示:compound 1和2的总还原能力分别为221.56 g/mol和193.66 g/mol;ABTS·自由基清除力的EC50值分别为2.40mM和2.74 mM;DPPH·自由基清除力的Ec50值分别为0.13 mM和0.16 mM。以上结果说明:compound 1和2都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在细胞水平上验证了 compound 1和2的细胞毒性及对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显示:单独使用100 μM的compound 1或2处理PC-12细胞48 h后,细胞的存活率分别为31.96%和60.77%,说明compound 2的细胞毒性较小;当使用1 μM的化合物对PC-12细胞进行预保护时,compound 2处理组能有效的抑制H202诱导的PC-12细胞氧化损伤,细胞存活率为93.75%,是compound 1处理组细胞存活率(35.77%)的2.6倍。以上结果说明:与compound 1相比较,compound 2的细胞毒性更低,对H2O2诱导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更强。最后,利用四氯化碳(CC14)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评价了 compound 1和2的保肝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与CCl4模型组相比,compound 1预处理组和compound 2预处理组的肝损伤指标如ALT、AST、LDH、MDA的活性和含量明显降低,而对肝损伤起保护作用的GSH含量显着升高,且compound 2预处理组的保护效果效果优于compound 1(p<0.01)。HE染色的结果也与以上实验结果一致,两个化合物预处理组的肝组织受损程度明显减轻,且compound 2预处理组的保护效果优于compound 1。此外,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检测结果显示:compound 1和2预处理后TNF-α均明显降低(p<0.05),compound 2具有更强的抑制TNF-α生成的活性。CYP2E1的检测也显示出相同趋势。这可能是compound 1和2发挥抗氧化作用和保肝活性的作用机制之一。综上所述,compound 1和2在体外水平、细胞水平和整体水平都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和肝损伤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和一只CYP2E1的表达有关。compound 2在三个水平的实验中均表现出更高的活性作用,今后将深入地研究其抗氧化作用及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
包明兰[9](2015)在《蒙药地格达-4味汤抗急性肝损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蒙药地格达-4味汤抗D-氨基半乳糖胺(D-GlaN)和四氯化碳(CC1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及大鼠肝星形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分析其在急性肝损伤状态下大鼠体内血清、尿液及组织中移行成分;筛选地格达-4味汤抗急性肝损伤作用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1)以D-GlaN和CC14建立大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从血清指标及病理组织学角度评价地格达-4味汤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地格达-4味汤体外指纹图谱,客观地评价地格达-4味汤的内在质量。(3)通过液质联用仪(LC-MS)和核磁共振谱(NMR)分析地格达-4味汤在急性肝损伤状态下大鼠血清、肝、肺、心、肾、脾、尿液中的移行成分,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4)在Hela细胞株上进行细胞毒性实验,确定药物的最大安全浓度;以D-GlaN和CC14致体外肝细胞(HSC-T6)损伤模型,观察含地格达-4味汤血清、地格达-4味汤、獐牙菜苦苷、β-谷甾醇、棕榈酸、京尼平苷、胡黄连苷Ⅱ等对损伤的HSC-T6细胞的保护作用。结果:(1)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地格达-4味汤高、中、低剂量组可明显降低D-GlaN和CC14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的水平(P<0.05);地格达-4味汤中剂量组明显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水平(P<0.05);地格达-4味汤高、中、低剂量组明显增加血清中胆碱酯酶(CHE)的水平(P<0.05)。还可以改善肝组织的病理学改变。(2)通过建立地格达-4味汤体外指纹图谱,确定共有2 1个指纹图谱峰,分别来源于肋柱花、胡黄连、栀子、瞿麦及四味药共同煎煮时产生的新峰。(3)地格达-4味汤在急性肝损伤状态下大鼠体内移行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在体内共检测到地格达-4味汤来源的20个移行成分,其中直接来源于地格达-4味汤的原型成分有9个,分别为草夹竹桃苷、獐牙菜苦苷、β-谷甾醇、棕榈酸、京尼平苷、胡黄连苷Ⅱ、4-0-β-glucopyran osylacetoPhenone2,3,4-Trihydroxy-6-[2-(3,4,5-trihydroxy-6-hydroxymethyl-tetrahydro-pyran-2-yloxycarbonyl)-vinyl]-benzoic acid methyl este、Sweroside;地格达-4 味汤在体内新产生的代谢物为1 1个。根据一级质谱、二级质谱的裂解情况获得的化合物结构相关的碎片离子及紫外光谱数据,初步推测其代谢物结构。(4)体外MTT实验结果表明,含地格达-4味汤血清20%、地格达-4味汤0.13μg·μL-1、獐牙菜苦苷0.40μg.μL-1、β-谷甾醇0.3μg·μL-1、棕榈酸0.20μg.μL-1、京尼平苷 0.60μg·μL-1、胡黄连苷Ⅱ0.70μg·μL-1浓度时对Hela细胞的正常生长无明限影响,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Hela细胞的增殖活力有所下降、抑制作用增强。同时在安全浓度下除了棕榈酸以外部分实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D-GlaN和CCl4所致HSC-T6细胞损伤作用。细胞培养液中的AST或ALT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胶原-1(Co l-1)或α-平滑泔肌肌动蛋白(α-SMA)在部分实验药物的作用下表达明显下F降,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1)地格达-4味汤具有抗D-GlaN和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作用。(2)初步认为,地格达-4味汤抗急性肝损伤的药效物质基础除了胡黄连苷Ⅱ、獐牙菜苦苷、京尼平苷、β-谷甾醉等主要移行成分以外与其他体内移行成分也有关。
刘英娟[10](2015)在《枸杞多糖对四氯化碳诱导建鲤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肝脏是鱼类的主要解毒器官,大部分外源及内源性物质在肝脏内进行代谢,因此极易受到多种肝毒物的损害。研究表明,许多化学物质可以导致鱼类的肝损伤。近年来,以肝胆体积及颜色异常为特征的"肝胆综合症"频被报道,这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影响面积广,严重影响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该疾病的药物,因此,探寻防治鱼类肝胆疾病的有效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实验通过体外模型及在体模型,探讨枸杞多糖对四氯化碳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精密肝切片厚度及培养基pH对肝切片活力的影响:设置切片的厚度(200 μm、300 μm、400 μm 及 500 μm)及培养基 pH(6.8、7.0 及 7.2),培养 0、8、16、24 及48小时后收集培养上清及切片。测定上清GOT、GPT和LDH活性和肝切片匀浆ATP含量。结果显示:切片厚度为300 μm,pH为7.0时,可在培养基中保持活力>16 h,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肝切片的制备及培养条件设定为:300 μm,pH 7.0。2、肝损伤模型的构建:用不同浓度的四氯化碳(4、8、12、16及32 mM)损伤肝切片(300 μm),4 h后,收集培养上清及切片。通过ATP含量检测肝切片活力,并检测培养上清GOT、GPT、AKP、LDH、SOD活性及MDA含量。Western blot测定肝切片核转录因子-κB(NF-κB)成员c-Rel和p65的蛋白表达量。实验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16及32 mMCCl4处理的肝切片活力低,且培养上清中的MDA、GOT、GPT、LDH及AKP酶活力显着升高(P<0.05或P<0.01),SOD酶活性显着降低;4、8及12 mMCC14虽然也导致上述生化指标的变化,但是与空白组相比,切片活力变化不大。因此本试验用12 mMCCl4构建精密肝切片损伤模型。3、枸杞多糖对四氯化碳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体外实验,用12 mMCC14诱导建鲤(Cyprinuscarpio)肝损伤。损伤前(前处理)、损伤后(后处理)、损伤前后(前后处理)分别用不同浓度的枸杞多糖(0.1、0.3和0.6 mg/mL)进行处理,收集培养上清及切片。检测培养上清GOT、GPT、LDH、SOD的活性及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 PCR(qRT-PCR)测定切片中 TNF-α、IL-1β、IL-6 及 iNOSmRNA 表达,ELISA法测定CYP1A、CYP3A、CYP2E1的酶含量变化,Western blot测定c-Rel和p65的蛋白表达。在体实验,将建鲤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枸杞多糖药物对照组,处理组(枸杞多糖0.1%、0.5%、1.0%),连续饲喂60天后,模型组及处理组按体重0.05 mL/10g腹腔注射30%CCl4—植物油混合液,空白组及药物对照组注射植物油,72小时后收集肝脏及血清,检测GOT、GPT、LDH、SOD、MDA、GSH、T-AOC、GSH-PX及CAT等生化指标。结果显示,枸杞多糖可以显着提高切片活力及SOD活性,且有效地降低了 GOT、GPT、LDH活性和MDA含量;同时显着抑制CYP1A、CYP3A和CYP2E1的表达,对c-Rel和p65及其下游细胞因子的转录也起到了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前处理组及前后处理组效果最佳,后处理组稍差,各组中0.3和0.6 mg/mL枸杞多糖的抑制效果较明显。在体实验中,0.5%及1%枸杞多糖浓度组对肝损伤有较显着作用。综合以上结果,枸杞多糖对建鲤化学性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二、大黄素对四氯化碳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黄素对四氯化碳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保肝型中草药的筛选及对花鲈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鱼类细胞培养研究进展 |
1.2 过氧化氢诱导的肝脏氧化损伤研究进展 |
1.2.1 氧化应激对动物的影响 |
1.2.2 过氧化氢诱导肝脏氧化损伤的研究现状 |
1.2.3 过氧化氢诱导肝脏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 |
1.3 中草药保肝作用研究进展 |
1.3.1 中草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 |
1.3.2 中草药对肝脏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过氧化氢诱导花鲈肝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对象及管理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花鲈原代肝细胞分离、纯化与培养 |
2.1.4 过氧化氢诱导肝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的构建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 |
2.2.1 花鲈原代肝细胞形态观察 |
2.2.2 不同浓度H_2O_2对肝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2.2.3 H_2O_2对肝细胞上清液中GPT、GOT和 LDH活性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中草药对花鲈肝细胞氧化损伤的缓解作用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对象及管理 |
3.1.2 主要试剂 |
3.1.3 花鲈原代肝细胞分离、纯化与培养 |
3.1.4 中草药的制备 |
3.1.5 中草药对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
3.1.6 试验分组设计 |
3.1.7 CCK-8 法测定细胞活力 |
3.1.8 生化指标的测定 |
3.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 |
3.2.1 中草药对花鲈肝细胞活力的影响 |
3.2.2 各组GPT、GOT和 LDH活性的变化 |
3.2.3 各组T-AOC、SOD和 MDA水平的变化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花鲈生长性能、肝脏抗氧化力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中药的制备 |
4.1.2 饲料制备 |
4.1.3 试验动物饲养及管理 |
4.1.4 样品采集 |
4.1.5 指标计算 |
4.1.6 样品测定 |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 |
4.2.1 姜黄和复方中草药对花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
4.2.2 姜黄和复方中草药对花鲈全体组成成分的影响 |
4.2.3 姜黄和复方中草药对花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4 姜黄和复方中草药对花鲈肝脏抗氧化力的影响 |
4.2.5 姜黄和复方中草药对花鲈肝脏抗氧化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姜黄和复方中草药对花鲈生长性能的影响 |
4.3.2 姜黄和复方中草药对花鲈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4 小结 |
第5章 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花鲈急性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分组和过氧化氢作用时间与浓度的确定 |
5.1.2 样品的采集 |
5.1.3 样品测定 |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 |
5.2.1 确定H_2O_2造成花鲈肝脏氧化损伤浓度和时间的预实验 |
5.2.2 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氧化应激花鲈成活率的影响 |
5.2.3 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急性氧化应激花鲈肝脏组织学的影响 |
5.2.4 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急性氧化应激花鲈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2.5 饲料中添加中草药对急性氧化应激花鲈肝脏抗氧化力的影响 |
5.2.6 中草药对氧化应激花鲈肝脏抗氧化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
(2)肝豆汤加味方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胆汁酸、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对象 |
2.1 一般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标准 |
2.4 病例排除标准 |
2.5 病例脱落和剔除标准 |
2.6 签署知情同意书 |
研究方案 |
3.1 研究分组 |
3.2 疗效评判 |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6.1 WD的流行病学、发病特点及临床分型 |
6.2 WD患者脂质代谢异常的发病机制探讨 |
6.3 脂质代谢异常患者肠道菌群的特点 |
6.4 胆汁酸是脂质代谢与肠道菌群作用的枢纽 |
6.5 传统医学对WD脂质代谢异常的认识 |
6.6 WD的中医药治疗 |
6.7 肝豆汤加味方治疗湿热内蕴型WD脂质代谢异常 |
6.8 肝豆汤加味方的药理研究探讨 |
6.9 用药安全性 |
结论 |
本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道菌群与脂质代谢、胆汁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统一Wilson病评定量表(UWDRS) |
附录2 中医证候积分标准量表 |
个人简介 |
致谢 |
(3)黄芩苷对氧化应激诱导罗非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氧化应激对鱼类健康的影响 |
1.1 氧化应激的产生 |
1.2 氧化应激对鱼类生理活动与功能的影响 |
1.3 氧化应激对鱼类行为活动的影响 |
1.4 氧化应激对鱼类生长的影响 |
2 氧化应激对肝损伤的影响 |
2.1 氧化应激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
2.2 氧化应激对肝组织的影响 |
3 过氧化氢(H_2O_2)对动物肝损伤的影响 |
3.1 H_2O_2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
3.2 过氧化氢(H_2O_2)对动物肝损伤的影响 |
4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 |
4.1 中草药对水产动物肝脏的保护机制研究 |
4.2 黄芩苷的药理作用 |
4.3 黄芩苷的保肝现状研究 |
5 实验目的与意义 |
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氧化应激对罗非鱼肝损伤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设计 |
1.3 肝损伤参数分析 |
1.4 氧化应激参数分析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肝损伤参数的变化 |
2.2 肝脏中抗氧化指标的变化 |
2.3 Nrf2/Keap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 |
2.4 炎症因子相关基因的表达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黄芩苷对罗非鱼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设计 |
1.3 生化指标检测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黄芩苷对罗非鱼血清中TP和Alb的影响 |
2.2 黄芩苷对罗非鱼血清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2.3 黄芩苷对罗非鱼肝组织中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2.4 黄芩苷对罗非鱼鳃组织中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2.5 黄芩苷对罗非鱼肌肉组织中抗氧化能力和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黄芩苷对氧化应激致罗非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设计与取样 |
1.3 血清生化测定 |
1.4 肝脏生化检测 |
1.5 基因表达测定 |
1.6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黄芩苷对血清中GPT、GOT和AKP的影响 |
2.2 黄芩苷对血清中TP和Alb的影响 |
2.3 黄芩苷对血清中TNF-α和IL-1β的影响 |
2.4 黄芩苷对抗氧化状态的影响 |
2.5 黄芩苷对肝组织炎症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4)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方剂配伍的现代研究 |
1. 方剂药味配伍的研究 |
2. 方剂成分配伍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葛根芩连汤防治糖尿病的作用与机理研究进展 |
1. 葛根芩连汤整方抗IR研究 |
2. 葛根芩连汤主要成分抗IR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肝脏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研究进展 |
1. 肝脏在2型糖尿病发病中的主要功能及地位 |
2. 肝脏胰岛素抵抗相关代谢紊乱机制 |
3. 肝脏因子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 |
4. 肝脏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 |
5. 肝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的研究 |
6. 中医药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实验一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安全浓度的研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HepG2细胞体外胰岛素抵抗(IR)模型的建立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抗IR作用的“量-效”关系研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体外抗IR效应及机制研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五 葛根芩连汤4种表征成分配伍抗IR效应及机制的研究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合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建鲤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构建及几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肝脏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鱼肝损伤模型的构建与中草药及其提取物保肝作用的研究 |
1 肝损伤动物模型研究进展及应用 |
1.1 CCl_4肝损伤模型 |
1.2 氨基半乳糖肝损伤模型 |
1.3 刀豆蛋白肝损伤动物模型 |
1.4 脂多糖(LPS)损伤动物模型 |
1.5 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 |
1.6 缺血再灌注肝损伤动物模型 |
2 鱼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
2.1 鱼肝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
2.2 肝(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
3 中草药及其提取物对鱼类保肝作用的研究现状 |
3.1 鱼类肝病现状及防治 |
3.2 中草药及其提取物保肝作用的研究 |
3.3 中草药及其提取物保肝机理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CCl_4诱导的建鲤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CCl_4诱导的建鲤肝细胞损伤模型对25味中草药(提取物)的初筛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甘草次酸的保肝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姜黄素的保肝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香菇多糖对鲤鱼离体培养免疫细胞的活性调节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姜黄素、甘草次酸和香菇多糖联合对CCl_4诱导的建鲤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及专着 |
(6)保肝降酶的天然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黄酮类 |
2 生物碱类 |
3 皂苷类 |
4 多糖类 |
5 木脂素类 |
6 萜类 |
7 其他类 |
8 小结 |
(7)何首乌致肝损伤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何首乌研究进展 |
综述二 串联高分辨质谱的类型,原理和特征及其应用 |
前言 |
第一章 体外细胞实验评价何首乌肝细胞毒性 |
第一节 何首乌中致肝损伤成分推测 |
1. 仪器和试药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采用高内涵评价何首乌不同部位肝细胞毒性 |
1. 仪器和试药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整体动物评价何首乌不同部位致肝损伤研究 |
1. 仪器和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设计 |
2.2. 生化指标及氧化损伤指标检测 |
2.3. 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何首乌不同部位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3.2. 何首乌不同部位对大鼠饮食量的影响 |
3.3. 何首乌不同部位对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及肝组织氧化损伤指标影响 |
3.4. 何首乌不同部位对大鼠肝脏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何首乌致肝损伤机制 |
1. 仪器和试药 |
1.1 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所需仪器和试药 |
1.2 Western blot验证实验所需仪器和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样品蛋白提取及定量(Bradford法) |
2.2 蛋白酶解及iTRAQ标记 |
2.3 酶解肽段离线预分离及LC-MS/MS质谱分析 |
2.4. 质谱数据分析 |
2.5 Western blot验证差异蛋白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肝脏组织差异蛋白质的鉴定和筛选 |
3.2 GO功能注释,功能富集分析及定位分析 |
3.3 Pathway通路富集分析 |
3.4 肝损伤蛋白标志物筛选 |
3.5 Western blot验证Ndufv3及Slc16a2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何首乌引起大鼠内源性代谢物改变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样本处理制备 |
2.2 UHPLC-Q-TOF/MS方法 |
2.3 方法学验证 |
2.4 代谢组学数据处理和分析样本 |
2.5 结构鉴定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方法可靠性评价 |
3.2 正常大鼠与各给药大鼠的代谢物谱分析 |
3.3 多维统计分析 |
3.4 Metabolic Pathway及肝损伤生物标志物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何首乌不同部位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实验方法 |
2.1 方法学验证 |
2.2 药代动力学研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方法学验证结果 |
3.2 药代动力学实验结果 |
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8)Anastatin B衍生物抗氧化作用及抗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氧化应激概述 |
1.1.1 氧化应激与自由基 |
1.1.2 自由基生成 |
1.1.3 自由基的生物活性 |
1.1.4 抗氧化能力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1.1.5 氧化应激与疾病 |
1.1.6 自由基清除与抗氧化 |
1.2 肝损伤 |
1.2.1 肝损伤的机制 |
1.2.2 肝损伤评价模型 |
1.2.3 肝损伤指标 |
1.3 抗氧化物质的类型及应用 |
1.3.1 天然抗氧化产物 |
1.3.2 合成类抗氧化物质 |
1.3.3 抗氧化物质的化学结构分类 |
1.4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作用概述 |
1.5 Anastatin B衍生物研究简介 |
1.6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6.1 立题依据 |
1.6.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细胞株 |
2.1.4 实验动物 |
2.1.5 测试化合物 |
2.1.6 常用试剂配制 |
2.1.7 体外化学方法测试主要试剂 |
2.1.8 细胞用试剂配制 |
2.1.9 0.25%四氯化碳花生油的制备 |
2.1.10 肝素EP管的制备 |
2.1.11 细胞的培养与冻存 |
2.2 实验方法 |
2.2.1 compound 1和2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检测 |
2.2.2 compound 1和2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2.2.3 compound 1和2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2.3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compound 1和2的体外抗氧化能力检测 |
3.1.1 总还原能力的实验结果 |
3.1.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实验结果 |
3.1.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法评价的实验结果 |
小结 |
3.2 compound 1和2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3.2.1 没食子酸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
3.2.2 compound 1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
3.2.3 compound 2对PC-1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 |
小结 |
3.3 compound 1和2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3.3.1 血清AST的活性变化 |
3.3.2 血清ALT的活性变化 |
3.3.3 血清LDH的活性变化 |
3.3.4 血清MDA含量变化 |
3.3.5 肝匀浆中GSH的含量变化 |
3.3.6 HE染色 |
3.3.7 血清中TNF-α的含量变化 |
3.3.8 肝脏CYP2E1蛋白的表达 |
小结 |
4 结论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9)蒙药地格达-4味汤抗急性肝损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第1部分 蒙药地格达-4味汤研究进展 |
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1 肋柱花化学成分研究 |
1.2 胡黄连化学成分研究 |
1.3 栀子化学成分研究 |
1.4 瞿麦化学成分研究 |
1.5 地格达-4味汤化学成分研究 |
2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2.1 肋柱花药理作用研究 |
2.2 胡黄连药理作用研究 |
2.3 栀子药理作用研究 |
2.4 瞿麦药理作用研究 |
2.5 地格达-4味汤药理作用研究 |
3 地格达-4味汤质量标准研究 |
4 地格达-4味汤药代动力学研究 |
5 地格达-4味汤配伍规律研究 |
6 地格达-4味汤剂型改进 |
7 地格达-4味汤临床研究 |
8 展望 |
第2部分 肝损伤模型的研究进展 |
1 化学性肝损伤 |
1.1 CCl_4诱导的肝损伤 |
1.2 D-GlaN诱导的肝损伤 |
1.3 ANIT诱导的肝损伤 |
1.4 DMN诱导的肝损伤 |
1.5 TAA诱导的肝损伤 |
2 药物性肝损伤 |
2.1 PAPA诱导的肝损伤 |
2.2 四环素诱导的肝损伤 |
2.3 异烟肼诱导的肝损伤 |
3 免疫性肝损伤 |
3.1 Con A诱导的肝损伤 |
3.2 BCG加LPS诱导的肝损伤 |
3.3 D-GlaN加LPS诱导的肝损伤 |
3.4 CP或PA加LPS诱导的肝损伤 |
4 酒精性肝损伤 |
5 其它 |
6 展望 |
实验研究 |
第1部分 蒙药地格达-4味汤抗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地格达-4味汤的提取工艺 |
2.2 地格达-4味汤抗D-GlaN致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研究 |
2.3 地格达-4味汤抗CCl_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作用研究 |
3 实验结果 |
3.1 地格达-4味汤对D-GlaN致大鼠急性肝损伤血清酶的影响 |
3.2 地格达-4味汤对D-GlaN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
3.3 地格达-4味汤对CCl_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血清酶的影响 |
3.4 地格达-4味汤对CCl_4致大鼠急性肝损伤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
4 小结 |
第2部分 蒙药地格达-4味汤体外指纹图谱的建立 |
1 实验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色谱条件 |
2.2 地格达-4味汤样品溶液的制备 |
2.3 地格达-4味汤指纹图谱的测定 |
2.4 地格达-4味汤中獐牙菜苦苷和胡黄连苷Ⅱ的含量测定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3部分 蒙药地格达-4味汤在急性肝损伤大鼠体内移行成分研究 |
1 地格达-4味汤血中移行成分分析 |
1.1 实验材料 |
1.2 分析条件 |
1.3 实验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5 小结 |
2 蒙药地格达-4味汤在急性肝损伤大鼠组织中移行成分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2 分析条件 |
2.3 实验方法 |
2.4 小结 |
3 蒙药地格达-4味汤在急性肝损伤大鼠尿液中移行成分分析 |
3.1 实验材料 |
3.2 分析条件 |
3.3 实验方法 |
3.4 实验结果 |
3.5 小结 |
4 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4部分 蒙药地格达-4味汤抗体外D-GlaN和CCl_4致大鼠肝星形细胞损伤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第5部分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创新点说明 |
附图 |
个人简历 |
(10)枸杞多糖对四氯化碳诱导建鲤肝损伤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肝损伤模型的应用 |
1.1 精密切片技术的应用 |
1.2 肝微粒体 |
1.3 细胞株 |
1.4 原代培养细胞 |
1.5 重组酶 |
1.6 肝脏灌流 |
2 细胞色素酶的研究进展 |
3 NF-κB的研究进展 |
4 枸杞的应用 |
第二章 精密肝切片的分离与培养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生化指标测定及活力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厚度对切片的影响 |
2.2 不同pH对切片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结果分析 |
2 结果 |
2.1 CCl_4对切片活力的影响 |
2.2 CCl_4对GOT, GPT, AKP和LDH的影响 |
2.3 CCl_4对MDA和SOD的影响 |
2.4 CCl_4对c-Rel (A)和p65 (B)的影响 |
3 讨论 |
第四章 枸杞多糖对四氯化碳致建鲤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枸杞多糖的处理 |
1.3 体外实验 |
1.4 在体实验 |
1.5 实验数据分析 |
2 实验结果 |
2.1 自由基清除能力 |
2.2 体外实验枸杞多糖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2.3 在体实验枸杞多糖对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大黄素对四氯化碳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保肝型中草药的筛选及对花鲈氧化应激的缓解作用研究[D]. 王秀琴. 集美大学, 2021(01)
- [2]肝豆汤加味方对湿热内蕴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胆汁酸、脂质代谢及肠道菌群的影响[D]. 龙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3]黄芩苷对氧化应激诱导罗非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 李尧.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葛根岑连汤四种表征成分效阈浓度下配伍的抗肝细胞IR效应及机理[D]. 黄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5]建鲤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构建及几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对肝脏的保护作用[D]. 曹丽萍. 扬州大学, 2018(05)
- [6]保肝降酶的天然药物研究进展[J]. 高星星,张宏岐,刘志文,罗菲. 生物资源, 2017(02)
- [7]何首乌致肝损伤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D]. 林龙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8]Anastatin B衍生物抗氧化作用及抗四氯化碳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研究[D]. 向岑. 天津科技大学, 2016(06)
- [9]蒙药地格达-4味汤抗急性肝损伤药效物质基础研究[D]. 包明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5(12)
- [10]枸杞多糖对四氯化碳诱导建鲤肝损伤的保护作用[D]. 刘英娟.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