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损伤患者神经心理测试中行为问题的研究

脑损伤患者神经心理测试中行为问题的研究

一、脑损伤患者神经心理测验中的行为问题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笛[1](2021)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析及HIV相关性痴呆程度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目前,还没有疫苗来预防或治愈这种疾病,这是当前最困难的医学问题之一。在HIV感染早期,患者的神经细胞便会产生长期的慢性损伤,即使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仍有半数以上的患者存在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神经认知损伤,即HIV相关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HIV-associated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HAND)。HAND 的演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神经认知缺损、轻度神经认知障碍和HIV相关性痴呆。神经认知缺损阶段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在这一阶段,如果能准确预测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及干预,有可能延缓或逆转HAND的病理生进程、防止HIV相关性痴呆的发生,这对改善HAND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价值。目前,机器学习在医疗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在疾病的预测、辅助诊断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研究临床上的神经心理学测试量表等医疗数据,构建一个二分类模型,预测受试者是否处于神经认知缺损期。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性技术问题是:数据集较小和特征变量复杂。针对数据集较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法。第一,扩充数据集;第二,提出了基于集成学习的算法思想,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分类模型能够较好的处理小样本数据,将模型进行5折交叉验证的优化后,得到了较好的分类性能和泛化能力。虽然XGBoost分类模型在处理小样本数据集时能够得到较好的性能,但是数据集中特征的质量和数量也影响着模型的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GRA-RF-XGBoost的联合分类模型,模型利用三个不同的特征选择器:GRA(Grey Relation Analysis,灰色关联度分析)、RF(Random Forest,随机森林)和XGBoost,对特征变量综合排序。接着提出了三种优化方法,同时结合实际对特征合集进行精简,精简后的特征值与结果变量的关联度更高,得到了更为精确的分类结果。最后对比不同的分类模型,发现本文提出的GRA-RF-XGBoost联合分类模型在本文数据集上达到了性能最优。

于洋[2](2021)在《学习判断和测验对记忆的影响及认知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如何促进人们更有效地记忆是记忆心理学研究者长期关注的问题。测验(或提取练习)是一种有效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研究表明,学习某种学习材料后,进行一次测验比重学一遍能更好地提升记忆保持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为记忆的“测验效应(testing effect)”。学习者大多不能意识到测验给学习者带来的记忆上的提升,仅将其视为考察掌握水平的手段,复习时更青睐重复等相对低效的方式。元认知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认识和监控,包括学习的信念和对学习过程的感知、监测学习状态并对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学习判断(Judgment of learning,JOL)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程度进行预测的一种元认知监测手段。近年来,研究者发现,进行学习判断时,学习者在监测学习程度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对当下编码信息的记忆,这种影响被定义为学习判断的反应性效应(JOL reactivity effect)。有研究者认为学习判断的本质就是尝试提取,学习者通过自我测验的方式来预测自己的记忆成绩。但更多研究者认为,学习判断过程并不完全伴随尝试提取,人们更多地基于编码或提取加工过程的流畅性对记忆成绩进行预测。测验具备学习程度评估功能,该功能与学习判断的作用一致;而学习判断可能存在的尝试提取加工的假设,又无法排除学习判断反应性效应可能是由于尝试提取对记忆的促进作用所引发。此外,有研究者发现,增加逐项学习判断任务后,测验效应消失(Tullis,Finley,&Benjamin,2013)。那么,测验和学习判断本质是否相同,还是互为调节作用,这两种方式在记忆任务中发挥的作用是否有差异,以及两种手段对记忆加工的促进机制是否有差别等问题便亟待解决。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测验效应逐项元认知判断研究为基础,将其中的测验、学习判断条件进行分离,并结合经典学习判断反应性效应范式和测验效应多轮学习范式,考察学习判断、测验及两者共同对记忆加工的影响,同时考察学习判断反应性效应、测验效应以及可能存在的调节作用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记录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眼跳以及任务态瞳孔反应(task evoked pupillary responses,TEPRs),借以考察词对编码次数和注意强度在各不同任务条件下编码过程的实时变化,进而探究学习判断和测验对记忆编码影响过程的加工机制的异同。此外,本研究还通过采集学习者对学习判断和测验等策略在各任务下的有效性等级排序,来考察各学习策略对记忆有效性的影响是否被学习者所准确感知。具体而言,研究一先通过两个预实验来确定后续实验中单轮学习实验范式的模式;实验二,在单轮学习范式基础上,设计有无JOL任务、有无测验任务两个自变量、四种学习条件,并采用眼动追踪技术,考察JOL和测验对记忆的影响以及其认知机制。研究二在研究一的基础上,通过三种方式提升记忆任务的相对难度,考察在单轮学习实验范式中测验效应和JOL反应性效应的影响因素及眼动机制。研究三采用多轮学习实验范式,通过行为、眼动实验,操控最终标准测验进行的时间,考察JOL和测验对长时记忆的影响及多轮学习中各编码阶段的眼动机制。本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JOL反应性效应相较测验效应更稳定,测验效应对记忆提取难度敏感,当任务难度过难或过于简单时,测验效应均不明显,但JOL反应性效应较稳定存在。(2)学习判断对测验效应具有调节作用,JOL反应性效应提高了持续学习的记忆成绩,从而导致测验效应逐项判断研究中测验效应被掩盖。(3)学习判断和测验对记忆编码的影响机制不同,学习判断任务能提升学习者在编码阶段的注意强度,这种提升存在于两个阶段,一是编码前期,JOL任务虽然尚未开始,但学习者对刺激的编码次数更多、注意强度更高,产生注意的启动效应,二是编码后期JOL任务完成后,编码阶段结束前,词对编码注意强度迅速增加促进了编码巩固;然而,测验任务对记忆编码的影响只存在编码后期尝试提取过程中,编码阶段没有测验任务预期产生的启动效应,以及提取结束后均没有再巩固效应。(4)测验和学习判断两种策略对记忆的影响并不能被学习者所准确感知,学习者基于任务中编码时长来预测各条件的记忆表现好坏,但编码时长与记忆成绩却并无直接相关。(5)多轮学习中,学习判断和测验对记忆的影响集中在任务所在编码过程,而非任务后重学效率的改变,且各任务条件在任务编码阶段对注意强度产生影响,但在重学阶段并无差异。

张继[3](2021)在《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的开发和初步确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早期识别及干预认知功能障碍,有助于提高中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神经心理检测是识别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方法。目前使用的认知筛查量表无法准确识别及评估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而传统的成套认知功能评估量表虽可全面评估认知功能,但操作复杂且耗时长。因此,开发一套兼具操作性和准确性的认知评估工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拟开发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并完成其初步确证研究。方法:1)整理纸质版的成套认知评估量表及其常模;2)与专业的软件开发团队合作,结合现有纸质版认知评估量表的内容及形式开发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3)对开发的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进行预测试,根据反馈意见对电子化量表的应用环境及软件系统反复调试,直到达到临床应用标准;4)招募志愿者完成电子版和纸质版成套认知评估量表的测试;5)对电子化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其中包括内容效度、效标效度(电子版和纸质版成套认知量表各成对指标的相关性)、评分者间信度(电子化量表的人工评分和系统评分结果的相关性)、重测信度(受试者初次完成和两周后再次完成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结果的相关性);6)根据年龄和/或教育年限等影响因素分组,建立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的常模。结果:1)本研究整理的纸质版成套认知评估量表包括以下测试:华山版听觉词汇测试、数字广度测试、形状连线测试和复杂图形测试。2)本研究开发的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包括以下测试:电子化数字广度测试、电子化形状连线测试、电子化复杂图形拼图测试、电子化常见物体图片记忆测试和成套自动化测试量表(各分测试的自动化汇总版本)。3)本研究共纳入72名志愿者:其中男性28名,女性44名。其年龄范围为:51岁至82岁(65.94±8.44),受教育年限的范围为7年至22年(12.42±3.04)。4)本研究开发的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参照目前公认的测试形式,经神经内科专家及神经心理学专家反复论证,并由专业软件开发团队设计开发,后经反复调试,最终开发结果符合预期,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电子版与纸质版成套认知评估量表中,与注意力、执行力及情景记忆相关的成对指标均具有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307-0.686),有较好的效标效度;人工评分和系统评分相关系数在0.904到1.0之间,评分者间信度佳;受试者初次完成和两周后再次完成电子化成套认知量表,部分测试的相关系数在0.663至1.0之间,重测信度尚可。5)已根据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分组建立常模。结论:本研究成功开发了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初步确诊研究显示其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潜力,有助于对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准确评估。下一步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其信度和效度,并在认知障碍人群中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诊断效力。

江腾[4](2021)在《高压氧预处理对化疗患者注意网络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高压氧预处理疗法是否能调节化疗患者的注意网络功能。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肿瘤科收治的68名结肠癌术后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进行高压氧预处理化疗(HBOPC组,22例),高压氧同步化疗(HBOSC组,26例),常规化疗(对照组,20例),在化疗周期结束后,运用神经心理学注意网络测验分析三组患者的注意网络功能情况。结果:高压氧预处理组与高压氧同步化疗组警觉网络功能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被试定向网络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执行控制网络评分,对照组>高压氧同步化疗组>高压氧预处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反应时高压氧预处理组和高压氧同步化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对于化疗患者警觉网络和执行控制网络具有保护作用;在执行控制网络中,高压氧预处理的作用大于高压氧同步化疗。

董宣如[5](2020)在《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文中指出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指记忆力或其他认知功能进行性减退,但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且未达到痴呆的诊断标准,是正常老化到痴呆的过渡阶段。关于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损害特点与转归,各项研究成果互相矛盾。鲜少有研究从MCI的不同病因来解释矛盾的研究结果。事实上,MCI的病因来源多样,最主要的有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病理侵害,因此本研究假设:不同病因导致的轻度认知障碍会呈现不同的认知损害特点和转归,而这可能也是先前研究结果相互矛盾的原因之一。另外,大量针对MCI的研究关注情节记忆,少量研究涉及前瞻记忆,罕有研究关注MCI的内隐记忆,尤其是概念性内隐记忆。本研究利用神经心理学测验和心理学实验法,探索阿尔茨海默病型轻度认知障碍(以下简称AMCI)和血管型轻度认知障碍(以下简称VMCI))的包括前瞻记忆和概念性内隐记忆在内的认知损害特点、相关因素,并通过6-36个月的随访,了解其变化规律,为后续更好地进行认知干预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遴选出具有良好敏感性和特异性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或测验组合,供后续大规模社区筛查使用。本论文一共包含四个研究。1、研究一调查了社区411位60岁以上老人基线的认知功能。结果如下:(1)基线人群中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32.3%,痴呆的总患病率为1.7%;(2)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和认知正常人群在年龄、受教育年数、文化程度、是否吃鱼、上网和摄影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高龄是个体罹患轻度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而受教育年数是避免轻度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3)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和认知正常人群在记忆、注意力、执行能力、语言流畅性、视空间能力、定向能力等认知领域都存在显着性差异;(4)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抑郁测验得分、抑郁比例高于认知正常人群,日常生活功能相对于认知正常人群受损;(5)根据ROC曲线,从正常人群中筛选轻度认知障碍人群最有效的测试是: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 CA)总分,其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07(敏感性88.2%,特异性78.8%),蒙特利尔认知评估结合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的延迟回忆和日常生活功能量表,在保证良好敏感性的同时,可获得更高的特异性;(6)VMCI人群注意力受损情况比AMCI人群严重,而AMCI人群的即刻回忆功能比VMCI人群受损严重。2、研究二利用类别产生范式研究了被试的概念性内隐记忆。发现VMCI概念性内隐记忆功能完好,AMCI概念性内隐记忆功能受损,VMCI在“职业”的类别产生任务中,概念性内隐记忆成绩显着高于AMCI。概念性内隐记忆和语言流畅性、分类流畅性成绩呈显着正相关,提示前额叶也参与到内隐记忆过程。3、研究三利用基于事件的非聚焦条件的前瞻记忆任务研究了被试的前瞻记忆,发现AMCI、VMCI和正常被试相比,前瞻记忆差异不显着。4、研究四对232名基线被试进行了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8.96+7.686个月。结果发现:维持诊断不变,进展为轻度认知障碍或痴呆,逆转为正常等多种转归并存。记忆和语言是正常和MCI相互转化时的重要领域,填图、记忆和抽象能力测验在随访过程中成绩容易改善。基线的听觉词语学习测验的即刻回忆、延迟回忆和分类流畅性是正常进展到轻度认知障碍的最好预测量表,基线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总分及抽象能力分测验等测验可预测轻度认知障碍逆转为正常。总而言之,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功能较正常人群呈现全面的损害。两种不同病因的轻度认知障碍人群——阿尔茨海默病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和血管型轻度认知障碍VMCI——的认知功能损害领域及程度不同,内隐记忆和前瞻记忆的损害情况也有差异,转归多样,年龄、受教育年数与轻度认知障碍的发生相关。本研究为不同病因来源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特点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研究成果有助于临床对不同病因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准确诊断;对同一个体完整的情节记忆、前瞻和内隐记忆的研究有助于对个体的记忆系统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理解。

杨帅,赵翼,王洪,黄希庭[6](2020)在《脑损伤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及相关伦理困境》文中提出以道德的全脑协同活动为前提,尝试厘清特定脑区损伤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脑损伤引起的道德后果主要表现为不道德行为.在大脑皮层,"自我"功能丧失通常是额叶损伤的结果,颞叶损伤可导致暴力攻击等问题行为;眶额叶损伤还可能引起风险决策、社会情感、自我信息矫正等方面障碍,腹内侧前额叶损伤则可能产生学习适应、抽象事件判断、自我控制等功能受损.在大脑皮层下,一些患者的严重暴力侵害行为和杏仁核损伤有关;下丘脑、苍白球、隔核等损伤的行为后果通常与基本生理需求的不恰当满足有关,主要表现为性道德失调;还有些脑区损伤的影响被放置于特定脑神经网络中进行了探讨.基于脑损伤研究所提出的道德脑机制假设,通常将心理过程或心理能力作为中间要素,而非寻求道德和脑的直接对应关系.脑损伤在道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面临着诸多伦理争议,主要围绕患者的道德行为评价、道德功能提升、污名化等.未来亟待探讨脑损伤影响道德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确立与完善脑损伤后遗症的多样化图谱及扎根中国土壤开展研究等.

刘婷[7](2020)在《反转新闻对涉事陌生人人际信任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来自行为和R-fMRI的证据》文中提出当今社会,信息获取和传播的方式因互联网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变革,我们每个人既是信息接收者也是信息发布者。然而,信息获得和发布的便利性也会对信息的真实性产生影响,由于降低了传统媒体的审查机制,网络错误信息层出不穷。反转新闻(Reverse News)作为错误信息的一个类型,其首发大部分为负性新闻(如,“我的右肾去哪了”,“蒋劲夫家暴女友”),在曝光后引起大量关注,但随着后续报道的跟进,人们却发现事实真相与首次报道差距较大,舆论也随之发生巨大改变。先前的研究一致发现负性新闻/信息对人际互动存在消极影响,但其消极影响能否通过后继的更正信息(次发报道)而消除的问题极少有研究者关注。信任是“社会系统的重要润滑剂”,在人际关系的产生与维持过程中具有关键作用。依据信任的测量方式不同,可以将信任划分为外显信任和内隐信任。外显信任指的是直接获得的有意识的信任,内隐信任反映的的是一种间接的自动的心理联结。前人研究发现,反转新闻在一定程度上反转了被试对某一群体的外显信任,而对于反转新闻是否对涉事人物内隐信任存在影响这一问题我们还并不清楚,此外,先前的研究中外显信任多采用的是口头报告的信任评定等级,而对于反映人际互动的信任指标关注较少。因此,本研究设计了4个系列实验,通过行为实验和脑成像技术详细探讨了反转新闻对陌生人内隐和外显信任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实验1以自编的反转新闻为实验材料,以无固定社会身份的陌生人为新闻目标人物,旨在考察反转新闻对涉事人物外显和内隐信任的影响。结果发现,只阅读次发报道和既阅读首发又阅读次发报道相比,对陌生人的信任评价和信任行为无显着差异,说明次发报道可以改善首发报道产生的“不信任”,反转新闻可能确实具有“反转”能力。但被试对陌生人的内隐信任态度与反转前没有显着差异,提示反转新闻没有有效“反转“被试对陌生人的内隐信任。另外,还发现只阅读首发报道的被试与只阅读次发报道或是同时阅读首发和次发报道的被试相比,对陌生人的评价更低,证明首发报道包含的负性信息确实可以降低被试对陌生人的人际信任,与先前有关负性信息影响信任的研究结果一致。实验2主要从主观因素,即从个体差异角度出发,考察了认知反思能力、胡说接受度和夸张人格是否影响反转新闻中次发报道改善人们对陌生人的外显和内隐信任。结果发现,不论是以原始分还是差异分为指标,认知反思能力、胡说接受度和夸张人格不同的被试在阅读反转新闻时,对陌生人信任的变化程度不存在差异;但胡说接受度影响反转前的信任行为,胡说接受度高的个体反转前的信任投资少。实验3从新闻特征的角度探讨客体因素在反转新闻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中的作用,包括首发报道的负性强度、反转新闻中次发报道对首发报道中负性信息的反转方式、反转新闻中次发报道和首发报道的时间间隔。结果发现,对于首发报道的负性程度来说,首发报道负性程度越高,次发报道阅读测得的被试对涉事陌生人的外显信任的改善越少。对于两则报道在呈现时间上的间隔,结果有些意外,首发报道呈现结束后,间隔5分钟再呈现次发报道的反转效果好于0间隔的。对于次发报道的反转方式,以外显信任为指标,本研究没有观察到两种不同的反转方式在反转效果上的差异。但如果以内隐信任的差异分为统计检验数据,则发现次发报道后被试对陌生人的信任度受反转方式的影响,行为反转条件下被试对陌生人的信任改善度高于意图反转条件下的。实验4根据被试在信任游戏中的表现将被试分成易反转和难反转两组,通过分析比较两组静息态下脑功能各个指标的差异性探讨了和反转新闻是否能反转被试对陌生人信任有关的脑功能特征。基于全脑的局部一致性分析发现,右侧额下回和右侧额中回的局部一致性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易反转组这两个脑区的局部一致性(ReHo)显着高于难反转组,但局部一致性的值和行为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基于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分析,在兴趣区之间,双侧杏仁核间的功能连接表现出显着的组间差异,难反转组双侧杏仁核间的功能连接强度显着高于易反转组,但连接强度和信任指标间不存在显着相关。在兴趣区和全脑其余脑区之间,右腹内侧额上回和左舌回、和右顶上回间的功能连接存在显着的组间差异。难反转组右腹内侧额上回和左侧舌回、右顶上回的功能连接显着的高于易反转组,前者和信任投资和信任评价均存在显着负相关且显着负向预测信任行为和信任评分。综合起来,本研究发现反转新闻可以反转被试对涉事陌生人的外显信任,包括信任评分和信任行为。这一结果不因首发报道的负性程度或是次发报道的反转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也不受被试的某些认知特征如认知反思风格、胡说接受度和人格夸张程度的干扰。新闻的客观因素如首发报道的负性程度和反转效果有关,首发报道负性越高,它诱发的对涉事陌生人外显信任的降低越不容易被逆转。受众安静状态下的脑功能,特别是和信任变化、印象更新有关的腹内侧前额叶的功能和反转效果有关,难反转的个体这一脑区和左舌回、右顶上回的功能连接较强。反转新闻不能反转被试对涉事陌生人的内隐信任。研究结果为如何最大程度上提高反转新闻的接受度和减弱首发错误信息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石雷[8](2020)在《社会结构图式的实验性分离:行为、眼动和ERP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们通过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反复经验会获得与环境的潜在关系,并表征为相应的社会结构图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已有研究表明,中西文化塑造的不同思维方式下形成的社会结构图式具有一定的差异,中国人的环性文化使其形成独特的环性社会结构图式。在三客体关系结构中,相比西方的线性结构,中国人更偏好环性结构。本研究主要通过行为、眼动和ERP技术,探究中国被试在加工三客体间关系时,是否存在环/线性社会结构图式的实验性分离。研究一:采用行为实验法,使用文字材料呈现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场景,探究被试能否在启动条件下快速区分四种不同结构的场景:环性结构、线性结构、环无关和线无关。结果显示,环性结构场景的平均反应时显着快于线性结构、环无关和线无关。环性启动效应显着,线性启动效应显着,表明环/线性结构加工可以发生分离,环性结构是一种整体的单一加工单元,线性结构是一种局部的加工单元。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法,使用图画材料呈现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场景,探究被试能否在启动条件下快速区分四种不同结构的场景:环性结构、线性结构、环无关和线无关。结果显示,环性结构场景的平均反应时显着快于线性结构、环无关和线无关。环性启动效应显着,识别图画材料的反应时要显着长于识别文字材料。表明图画材料的环线性结构也能发生分离,环性结构是一种整体的单一加工单元,三客体社会结构图式是在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不是基于视觉基础。研究三:采用眼动技术,进一步探究使用图画材料时环/线性结构加工分离的眼动指标及信息加工特点。结果显示,环性结构的首次注视时间和注视点数量显着多于线性结构,再次验证了环/线性结构图式的加工分离。表明在进行基于直接经验的早期视觉加工时,被试更偏好环性结构,环性结构可能是一种自动化的加工。研究四:采用ERP技术,进一步探究使用图画材料时环/线性结构加工分离的脑电指标及神经机制。结果显示,N100成分的环性结构波幅要显着小于线性结构,P300成分环性结构波幅显着大于线性结构,N400和P600的环性结构显着小于线性结构。再次验证了环/线性结构图式的加工分离,环性结构是一种整体加工单元,可能是一种自动化的加工;线性结构是一种局部加工单元,可能是一种控制加工。总之,环/线性社会结构图式可以发生实验性分离,且环性结构是一种整体的单一加工单元,线性结构是一种局部加工单元。

张莉媛[9](2020)在《奖惩动机对海洛因戒断者任务转换的影响》文中提出复吸问题始终是当前戒毒实践中面临的最大难题。物质成瘾被认为是一种奖赏失调和执行功能障碍。之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药物或药物相关线索为诱因来探索奖赏加工与成瘾者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少有研究考察金钱奖惩与任务转换的关系。而成瘾者之间存在的一个显着行为表现,就是容易沉迷于某些特殊情境,如药物所带来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快感,而难以将注意焦点及时地转移到其他生活事件,这一行为表现可能与转换功能受损存在密切关系。基于此,本研究以戒断期海洛因成瘾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不同金钱奖惩幅度对任务转换的影响。实验一采用任务转换研究范式探讨海洛因戒断者转换功能的行为特征。选取32名男性海洛因戒断者和32名正常控制组被试。两组被试的年龄和受教育年限无显着性差异。结果发现海洛因戒断者的转换代价显着大于正常控制组。实验二考察在不同金钱奖赏幅度下海洛因戒断者任务转换的行为特征。选取36名男性海洛因戒断者和32名正常控制组被试。两组被试的年龄和受教育年限无显着性差异。结果发现,(1)一元奖赏幅度下的转换代价显着小于一分奖赏;(2)海洛因戒断组在一元奖赏幅度下的转换代价显着小于一分奖赏,正常控制组在一分奖赏与一元奖赏幅度下的转换代价无显着性差异。实验三考察在不同金钱奖赏幅度下海洛因戒断者任务转换的行为特征。选取42名男性海洛因戒断者和35名正常控制组被试。两组被试的年龄和受教育年限无显着性差异。结果发现,(1)一元惩罚幅度下的转换代价显着小于一分惩罚;(2)海洛因戒断组在一元惩罚幅度下的转换代价显着小于一分惩罚,正常控制组在一分惩罚与一元惩罚幅度下的转换代价无显着性差异。通过分析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戒断期海洛因成瘾者仍存在任务转换损伤,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成转换任务,而奖惩动机能够促进个体的认知行为表现。与正常人相比,海洛因戒断者在高额奖惩幅度下动机性更强,更高额度的金钱奖惩会促使个体投入更多努力。其结果可以为以后的临床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和有效的方法指导。

罗舒航[10](2020)在《体感互动技术应用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评估》文中指出体感互动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在特殊儿童评估领域的应用价值受到关注。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体感互动技术评估轻度智障儿童工作记忆与加工速度评估的有效性,比较儿童的被试间差异,挖掘与评估结果与相关的其他因素(包括动作技能和参与情况两因素),并通过访谈的形式,调查被试儿童对体感评估任务的满意度。研究运用三款体感互动评估任务(体感形状译码任务、体感颜色译码任务和体感记忆任务)与WISC-IV中的相关任务(背数测验、字母-符号排序测验、译码测验和符号检索测验),对50名8.5-18岁的在校(包括随班就读和初级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轻度智障儿童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体感互动评估任务效标效度良好。两款体感译码任务的正确数、漏击数、错误率、反应时和分数指标都是敏感的加工速度评估指标;体感记忆任务的正确数、漏击数、错误率、反应时和分数是评估工作记忆的敏感指标。(2)体感任务指标之间存在高度的内部一致性,不同任务间则相互独立各有侧重,能够反映不同维度的发展水平,提供多角度的评估信息。(3)体感互动评估任务能够有效反映被试间差异。轻度智障儿童在体形状译码任务中性别差异显着;不同年龄和不同智力水平的轻度智障儿童,评估结果差异均显着或极其显着。(4)体感互动任务评估结果与非智力因素相关程度高。轻度智障儿童的上肢运动能力,尤其是动作协调性的能力,与体感互动评估任务中的表现存在相关;儿童在任务中的参与程度、注意力水平和情绪状态也和儿童的评估表现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注意力水平与评估结果的相关程度最高。(5)体感互动评估形式受到轻度智障儿童喜爱。高度互动、及时反馈、难度较低、形式新颖是儿童喜欢这一形式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体感互动技术应用于轻度智障儿童的工作记忆与加工速度评估可行有效,各指标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和内部一致性,区分度良好,儿童的操作体验较好,该技术可以作为轻度智障儿童的评估工具。

二、脑损伤患者神经心理测验中的行为问题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损伤患者神经心理测验中的行为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机器学习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析及HIV相关性痴呆程度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神经心理学测试发展现状
        1.2.2 机器学习在辅助医疗领域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内容
        1.3.1 本文创新点
        1.3.2 本文难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技术综述
    2.1 HIV神经心理学测试介绍
        2.1.1 神经心理学评估方案
        2.1.2 神经心理学量表简介
        2.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2 机器学习算法介绍
        2.2.1 机器学习算法分类
        2.2.2 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流程
    2.3 集成学习介绍
    2.4 Stacking算法介绍
    2.5 Bagging算法介绍
        2.5.1 Bagging算法
        2.5.2 随机森林
    2.6 Boosting算法介绍
        2.6.1 决策树
        2.6.2 CRAT算法
        2.6.3 GBDT算法
        2.6.4 XGBoost算法
    2.7 GRA原理介绍
    2.8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集成学习的XGBoost分类模型
    3.1 数据处理
        3.1.1 特征变量的选择
        3.1.2 数据集来源
        3.1.3 数据预处理
    3.2 基于集成学习的XGBoost分类模型
        3.2.1 XGBoost分类模型结构
        3.2.2 模型设计
        3.2.3 模型参数调优
        3.2.4 Stacking模型融合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数据集
        3.3.2 结果分析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GRA-RF-XGBoost联合分类模型
    4.1 GRA特征选择器
    4.2 Random Forest特征选择器
    4.3 XGBoost特征选择器
    4.4 特征重要性综合分析
    4.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工作总结
    5.2 未来开展的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学习判断和测验对记忆的影响及认知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测验效应
        2.1.1 测验效应的研究范式
        2.1.2 提取成功、失败信息的测验效应
        2.1.3 测验的直接和间接效应
        2.1.4 测验效应相关理论
    2.2 元认知
        2.2.1 元认知概念
        2.2.2 元认知监测
        2.2.3 学习判断
        2.2.4 学习判断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2.2.5 元认知准确性及相关理论
    2.3 关于测验的元认知
        2.3.1 测验策略的使用调查研究
        2.3.2 测验效应元认知的实验研究
        2.3.3 测验效应元认知的相关理论
    2.4 瞳孔变化在记忆加工中的生物标记作用
        2.4.1 瞳孔的光反射和心理反射
        2.4.2 瞳孔心理反射与大脑神经活动密切相关
        2.4.3 瞳孔心理反射基本模式
        2.4.4 记忆编码中瞳孔的扩张反应
        2.4.5 瞳孔指标测量和计算方法
3 问题提出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
        3.1.1 JOL和测验之间的关系和差异尚不明确
        3.1.2 JOL和测验可能受同一因素的不同影响
        3.1.3 JOL反应性效应和测验效应可能存在个体差异
        3.1.4 JOL和测验对记忆加工影响的眼动机制尚不明确
        3.1.5 测验效应在单轮学习实验范式中的稳定性
    3.2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3.3 研究构思与框架
4 研究1 单轮学习下JOL反应性效应及其对测验效应的影响
    4.1 实验1a JOL反应性效应验证
        4.1.1 方法
        4.1.2 实验结果
        4.1.3 讨论
    4.2 实验1b无测验干扰下JOL反应性效应验证
        4.2.1 方法
        4.2.2 实验结果
        4.2.3 讨论
    4.3 实验2 JOL和测验对记忆的影响及眼动机制
        4.3.1 方法
        4.3.2 实验结果
        4.3.3 讨论
5 研究2 提高任务难度后学习判断和测验对记忆的影响及认知机制
    5.1 实验3 呈现时间缩短后学习判断和测验对记忆的影响及眼动机制
        5.1.1 方法
        5.1.2 实验结果
        5.1.3 讨论
    5.2 实验4 学习判断和测验对低关联度词对记忆的影响及眼动机制
        5.2.1 方法
        5.2.2 实验结果
        5.2.3 讨论
    5.3 实验5 学习判断和测验对低工作记忆者记忆的影响及眼动机制
        5.3.1 方法
        5.3.2 实验结果
        5.3.3 讨论
6 研究3 多轮学习下反馈和延迟对测验效应的影响及机制
    6.1 实验6 测验对记忆巩固和重学的影响
        6.1.1 方法
        6.1.2 实验结果
        6.1.3 讨论
    6.2 实验7 测验和JOL对重学效率的影响机制
        6.2.1 方法
        6.2.2 实验结果
        6.2.3 讨论
7 总讨论
    7.1 测验效应和JOL反应性的稳定性
    7.2 测验效应中的JOL反应性效应
    7.3 测验效应及其元认知错觉
    7.4 JOL任务对测验效应及其元认知判断的干扰
    7.5 学习判断和测验对记忆的影响及存在个体差异
    7.6 学习判断和测验在记忆加工中的认知机制不同
    7.7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的开发和初步确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传统神经心理测试的分类及优缺点
    1.3 电子化神经心理测试的研究现状
        1.3.1 电子化神经心理测试的特点及优势
        1.3.2 电子化认知评估量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1.3.3 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确证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及意义
第二章 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的开发过程
    2.1 前言
    2.2 传统成套认知评估量表的整理和应用
        2.2.1 情景记忆的评估
        2.2.2 语言功能的评估
        2.2.3 注意力和执行能力的评估
        2.2.4 视空间能力的评估
    2.3 开发过程
        2.3.1 用于电子化的纸质版量表的选择标准
        2.3.2 网页原型设计
        2.3.3 预测试
    2.4 结果
        2.4.1 预测试改进建议
        2.4.2 总体设计
        2.4.3 患者登录界面
        2.4.4 医生登录界面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的初步确证研究
    3.1 前言
    3.2 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测试者及受试者要求
        3.2.3 测试准备
        3.2.4 测试过程
        3.2.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
        3.3.2 内容效度
        3.3.3 效标效度
        3.3.4 重测信度
        3.3.5 测试者间信度
        3.3.6 建立常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讨论
    4.1 原型设计和开发成果
    4.2 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
    4.3 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具有可靠的信度
    4.4 测试得分的影响因素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结论
    5.3 课题创新点
    5.4 论文不足
    5.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高压氧预处理对化疗患者注意网络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研究问题与假设
3.资料与方法
4.结果
5.讨论
6.全文小结
7.参考文献
附件
作者简介
致谢
综述 高压氧预处理对神经系统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研究概述
    1.1 轻度认知障碍的定义及其变迁
    1.2 轻度认知障碍的分类
    1.3 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相关因素与转归
    1.4 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手段
    1.5 轻度认知障碍的干预
    1.6 轻度认知障碍的其他记忆功能
第二章 问题的提出
    2.1 问题的提出
    2.2 研究的整体设计
    2.3 研究方法
    2.4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2.5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
    3.1 研究一:社区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基线认知情况以及相关因素
        3.1.1 引言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2 研究二:轻度认知障碍个体的内隐记忆研究
        3.2.1 引言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3 研究三:轻度认知障碍个体的前瞻记忆研究
        3.3.1 引言
        3.3.2 方法
        3.3.3 结果
        3.3.4 讨论
    3.4 研究四:社区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的随访研究
        3.4.1 引言
        3.4.2 方法
        3.4.3 结果
        3.4.4 讨论
第四章 总讨论
    4.1 轻度认知障碍人群的认知特点
    4.2 相关神经心理学测验推荐
第五章 总结
    5.1 小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简历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脑损伤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及相关伦理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1 道德行为和脑功能定位的关系概述
2 大脑皮层损伤与道德行为改变
    2.1 额叶损伤的影响
    2.2 额叶特定区域损伤的影响
    2.3 颞叶损伤的影响
3 大脑皮下损伤与道德行为改变
    3.1 杏仁核损伤的影响
    3.2 下丘脑、苍白球、隔核损伤的影响
    3.3 脑神经网络中皮下脑区损伤的影响
4 伦理困境
    4.1 道德行为评价的困境
    4.2 道德功能提升的困境
    4.3 污名化困境
5 未来研究方向
    5.1 脑损伤影响道德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
    5.2 脑损伤后遗症多样化图谱的确立和完善

(7)反转新闻对涉事陌生人人际信任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来自行为和R-fMRI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与反转新闻相关的研究
        1.1 国内反转新闻的研究
        1.1.1 反转新闻的特征
        1.1.2 反转新闻产生的原因
        1.1.3 反转新闻的社会影响
        1.1.4 反转新闻的应对策略
        1.2 国外假新闻的研究
        1.2.1 假新闻的特征
        1.2.2 假新闻的产生及传播原因
        1.2.3 国外假新闻的应对策略
        1.2.4 影响假新闻的准确性知觉的因素
        1.3 传统错误信息更正的实证研究
        1.3.1 影响错误信息更正效果的客体因素
        1.3.2 影响错误信息更正效果的主体因素
        1.4 小结
    2 人际信任
        2.1 人际信任的概述
        2.2 人际信任的测量
        2.2.1 外显信任的测量
        2.2.2 内隐信任的测量
        2.3 外显测量方法和内隐测量方法测得结果间的相关性
    3 反转新闻对人际信任影响的研究现状
        3.1 负性新闻/信息对人际信任影响
        3.1.1 行为学研究
        3.1.2 脑机制研究
        3.1.3 理论解释
        3.2 负性错误信息更正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3.2.1 行为学研究
        3.2.2 脑成像研究
        3.2.3 理论解释
        3.3 小结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1.1 问题提出
        1.1.1 现有研究的不足
        1.1.2 拟研究的问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步骤
    1.4 研究意义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实验1) 反转新闻对涉事陌生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实验1a 反转新闻对涉事陌生人外显信任的影响
        1.1 实验目的
        1.2 研究方法
        1.2.1 被试
        1.2.2 实验设计
        1.2.3 实验材料和流程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实验1b 反转新闻对涉事陌生人内隐信任的影响
        1.1 实验目的
        1.2 研究方法
        1.2.1 被试
        1.2.2 实验设计
        1.2.3 实验材料和流程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研究二 反转新闻改变陌生人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
        实验2 反转新闻改变陌生人人际信任的主观影响因素
        实验2a 认知反思能力对反转新闻改变陌生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方法
        2.2.1 被试
        2.2.2 实验设计
        2.2.3 实验材料和流程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实验2b 胡说接受度对反转新闻改变陌生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方法
        2.2.1 被试
        2.2.2 实验设计
        2.2.3 实验材料和流程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实验2c 夸张人格对反转新闻改变陌生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方法
        2.2.1 被试
        2.2.2 实验设计
        2.2.3 实验材料和流程
        2.3 实验结果
        2.4 讨论
        实验3 反转新闻改变陌生人人际信任的客观影响因素
        实验3a 首发报道负性程度对反转新闻改变陌生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材料和流程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实验3b 反转方式对反转新闻改变陌生人人际信任的影响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材料和流程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实验3c 时间间隔对反转新闻改变人际信任效果的影响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
        3.2.3 实验材料和流程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研究三(实验4) 反转效果和局部脑区静息状态下功能特征的关系研究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方法
        3.2.1 被试
        3.2.2 实验设计与逻辑
        3.2.3 静息态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低频振幅分析
        3.3.2 局部一致性分析
        3.3.3 功能连接分析
        3.4 讨论
第四部分 总的讨论
    (一) 总讨论
        4.1 外显信任的反转效果
        4.2 内隐信任的反转效果
        4.3 影响反转效果的主观因素
        4.4 影响反转效果的客观因素
        4.5 反转效果与静息态脑功能
    (二) 本研究的贡献和不足
        4.6 本研究的贡献
        4.7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五部分 总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社会结构图式的实验性分离:行为、眼动和ERP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社会图式概述
        1.1.1 图式
        1.1.2 社会图式
        1.1.3 社会关系图式
    1.2 社会结构图式
        1.2.1 主题关系与分类学关系
        1.2.2 中西文化的环/线性结构
    1.3 社会结构信息加工的实验性分离
        1.3.1 实验性分离
        1.3.2 主题关系加工
        1.3.3 社会结构场景加工
    1.4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
        1.4.1 问题提出
        1.4.2 研究设计
第2章 文字材料的环/线结构分离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假设
    2.3 研究方法
        2.3.1 被试
        2.3.2 实验设计
        2.3.3 实验材料
        2.3.4 实验程序
        2.3.5 数据处理
    2.4 研究结果
        2.4.1 正确率分析
        2.4.2 反应时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图画材料的环/线结构分离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被试
        3.3.2 实验设计
        3.3.3 实验材料
        3.3.4 实验程序
        3.3.5 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正确率分析
        3.4.2 反应时分析
    3.5 讨论
    3.6 研究一与研究二结果比较与讨论
        3.6.1 研究一与研究二结果比较
        3.6.2 讨论
    3.7 小结
第4章 环/线结构分离的眼动证据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假设
    4.3 研究方法
        4.3.1 被试
        4.3.2 实验材料
        4.3.3 实验程序
        4.3.4 眼动记录
        4.3.5 眼动数据处理与统计
    4.4 研究结果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环/线结构分离的ERP证据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假设
    5.3 研究方法
        5.3.1 被试
        5.3.2 实验材料
        5.3.3 实验程序
        5.3.4 脑电记录
        5.3.5 ERP数据处理与记录
    5.4 结果
        5.4.1 行为结果
        5.4.2 脑电结果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总讨论
    6.1 社会结构图式的分离:整体/局部加工
    6.2 社会结构场景的识别:文字/图画材料
第7章 总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论
    7.2 研究创新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奖惩动机对海洛因戒断者任务转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
        2.1.1 奖赏动机
        2.1.2 物质成瘾
        2.1.3 任务转换
    2.2 物质成瘾者任务转换功能的研究现状
        2.2.1 任务转换研究方法
        2.2.2 物质成瘾者任务转换功能的行为特点
        2.2.3 物质成瘾者任务转换功能的神经机制
    2.3 奖惩动机对物质成瘾者执行功能的影响
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3.1 问题提出
    3.2 研究意义
        3.2.1 理论意义
        3.2.2 实践意义
4 研究思路及假设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假设
5 研究内容
    5.1 实验一:海洛因戒断者的任务转换功能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被试
        5.1.3 实验设计
        5.1.4 实验任务与程序
        5.1.5 实验结果
        5.1.6 小结
    5.2 实验二:奖赏动机对海洛因戒断者任务转换的影响
        5.2.1 实验目的
        5.2.2 实验被试
        5.2.3 实验设计
        5.2.4 实验任务与程序
        5.2.5 实验结果
        5.2.6 小结
    5.3 实验三:惩罚动机对海洛因戒断者任务转换的影响
        5.3.1 实验目的
        5.3.2 实验被试
        5.3.3 实验设计
        5.3.4 实验任务与程序
        5.3.5 实验结果
        5.3.6 小结
6 讨论
7 结论
8 应用建议
9 不足与展望
10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10)体感互动技术应用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提出
    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1 智力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特点
        1.1 工作记忆概述
        1.2 智力障碍儿童工作记忆的特点
    2 智力障碍儿童的加工速度特点
        2.1 加工速度概述
        2.2 智力障碍儿童加工速度的特点
    3 常见的工作记忆与加工速度评估方法
        3.1 工作记忆的评估方法
        3.2 加工速度的评估方法
        3.3 现有评估方法的特点
    4 体感互动技术在特殊儿童评估中的应用综述
        4.1 体感互动技术概述
        4.2 体感互动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
        4.3 体感互动技术运用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认知评估的优势
    5 小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步骤和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4 研究对象
        4.1 样本量的计算
        4.2 被试入组标准
第四章 实证研究
    研究一:体感任务运用于轻度智障儿童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评估
        1 研究假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研究过程
        3 研究结果
        3.1 体感评估工具评估工作记忆与加工速度的有效性
        3.2 体感互动评估任务内部一致性结果
        3.3 轻度智障儿童的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被试间差异分析
        3.4 与智障儿童体感评估结果相关的其他因素分析
    研究二:体感互动评估任务中儿童的满意度调查研究
        1 研究概述
        2 研究工具
        3 研究结果
第五章 分析与讨论
    1 智力障碍儿童体感互动任务的效标效度良好
        1.1 体感形状译码任务的效标效度分析
        1.2 体感颜色译码任务的效标效度分析
        1.3 体感记忆任务的效标效度分析
    2 体感互动评估任务的内部一致性较高,任务间相互独立
    3 体感互动技术能够反映轻度智障儿童的被试间差异
        3.1 轻度智障儿童在体感任务中存在个体间差异
        3.2 不同性别轻度智障儿童在体感任务中的差异
        3.3 不同年龄轻度智障儿童在体感任务中的差异
        3.4 不同智力水平轻度智障儿童在体感任务中的差异
    4 体感互动评估结果与动作技能和参与情况存在相关
        4.1 动作技能与轻度智障儿童评估结果的相关分析
        4.2 参与情况与轻度智障儿童评估结果的相关分析
    5 轻度智障儿童对体感评估任务的满意度较高
    6 体感互动任务应用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评估的优势与不足
        6.1 体感译码任务应用于评估的优势与不足
        6.2 体感记忆任务应用于评估中优势与不足
        6.3 体感任务对传统神经心理测验的突破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之处
    3 研究反思
    4 研究展望
        4.1 对体感互动评估工具的展望
        4.2 对特殊儿童评估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韦氏儿童智力测验(第四版)分测验结构
    附录二 :《特殊儿童运动能力评估表(上肢部分)》
致谢

四、脑损伤患者神经心理测验中的行为问题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机器学习的神经心理学测试分析及HIV相关性痴呆程度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 孙笛.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2]学习判断和测验对记忆的影响及认知机制[D]. 于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电子化成套认知评估量表的开发和初步确证研究[D]. 张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高压氧预处理对化疗患者注意网络功能的影响[D]. 江腾.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轻度认知障碍人群认知特点及随访研究[D]. 董宣如.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6]脑损伤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及相关伦理困境[J]. 杨帅,赵翼,王洪,黄希庭. 科学通报, 2020(19)
  • [7]反转新闻对涉事陌生人人际信任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 ——来自行为和R-fMRI的证据[D]. 刘婷.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社会结构图式的实验性分离:行为、眼动和ERP证据[D]. 石雷. 闽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奖惩动机对海洛因戒断者任务转换的影响[D]. 张莉媛.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体感互动技术应用于轻度智力障碍儿童的工作记忆和加工速度评估[D]. 罗舒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脑损伤患者神经心理测试中行为问题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