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冷装置综合节能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高建宇[1](2021)在《考虑电能替代效果的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的综合利用和协调配置是能源领域的发展方向,对降低用能成本、促进清洁能源发电消纳、保证能效最大化和节能减排有着重要意义。推动综合能源系统发展首先要解决其规划问题,评价模型及理论是重要研究课题。电能替代作为综合能源系统的核心思想,是实现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缓解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综合能源系统效益的重要来源。基于此,本文充分考虑电能替代效果对综合能源系统建设效益的积极影响,对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的量化计算模型和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以典型工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为对象,从典型设备角度出发研究其物理架构、组成单元和内部的能源耦合关系;并分析其效益来源及效益影响因素,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理论依据。(2)在兼顾实际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结合电能替代效益建立一套覆盖系统能源消费结构、环保性、能效、灵活性、可靠性、需求侧响应、经济性等多个评价维度的目标-准则-指标3层评价体系;并确定了各项底层指标的计算模型和方法,全面、合理地反映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工程的综合建设效益。(3)结合专家经验,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计算指标的AHP-Delphi主观集成权重;结合指标实际数值,采用熵权法和均方差法计算指标的客观权重;提出“基于权重向量偏差最小”的组合赋权法,在兼顾多种赋权方法优点的基础上有效融合多种权重;将求得的期望组合权重用于物元可拓模型,求解园区建设方案的效益评定等级和评分数值。(4)将评价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业园区项目中,验证了本文提出的评价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通用性与实用性;算例结果表明评价方法可准确判断建设方案的优势与薄弱环节,为综合能源系统方案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并证明了工业园区配置电能替代设备可有效提升系统的效益水平。
曹莉伟[2](2021)在《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时代的更迭和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得到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石油化工对于推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石油化工生产是我国经济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石油化工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轻烃生产,这种物质的生产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对生产装置的要求比较高,必须要使用专门的生产装置。轻烃生产装置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天然气压缩部分、净化分离部分、供电部分、供水部分、仪表风辅助部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优势不同。也正是基于轻烃生产装置的复杂性,在生产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比较大,在我国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的大环境下,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实现轻烃生产的节能降耗,提高产品稳定性,保障生产装置的高效运行。主要概述了轻烃生产装置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节能降耗措施进行了一个较为详细的概述。
张金铭[3](2020)在《果蔬压差预冷装备回风通道模拟及预冷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冷链物流作为果蔬农产品的主要流通方式,经过我国多年以来的研究发展,现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最先一公里”及“最后一公里”,预冷就是解决“最先一公里”问题至关重要的一环。预冷有多种方式,其中压差预冷具有预冷速度快,预冷均匀,果蔬适用性广等优点。但压差预冷操作较为复杂,针对不同果蔬的预冷工艺技术也需细化研究。本文针对现有压差预冷技术的特点和不足,开展了以下几项研究工作:(1)通过CFD仿真模拟软件构建了不同码垛方式下的压差装置回风通道模型,对其预冷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了九种不同长度、高度回风通道参数条件下的流场分布;通过模拟结果可知压差回风通道靠近回风口处风压大,随着码垛列数的增加,整体预冷均匀性随之下降,但码垛层数增高,对整体预冷效果影响较小;同时在此基础上模拟了四种不同尺寸的压差通风装置的预冷过程,回风通道过窄,通风孔开孔单排的预冷效果较差,据此在四种尺寸中选取了回风通道宽度150mm,两排直径70mm开孔的方案。(2)利用现有的压差预冷装备,以葡萄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关于预冷工艺优化的实验。为验证模拟结果,对四列一层、两列两层、一列四层码垛方式下葡萄的预冷时间、预冷均匀度、失重率进行数据分析。由实验结果可知,随着码垛层数和列数的增多,预冷速率都会相应减小,但层数加高差异不明显,而列数增加的冷却速率差异性较大;码垛方式对失重率也有一定影响,越靠近回风口处失重率越高;随着列数的增多,预冷均匀性也随之下降。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四层一列码垛方式的整体预冷效果最好,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3)为进一步对压差预冷技术进行优化,以半冷却时间和7/8冷却时间作为重要指标,在送风速度0.5m/s、1 m/s、1.5 m/s、2 m/s、2.5 m/s和送风温度0℃、0.5℃、1℃、1.5℃、2℃参数条件下进行实验。发现送风温度越低,送风速度越大,预冷时间越短;送风速度越大,失重率越高,送风温度对失重率无明显影响;送风速度在半冷却时间前对预冷速度影响较大,送风温度在半冷却时间后对预冷速度影响较大。以此实验结果为基础设计了双因子影响变送风参数实验,综合考虑预冷时间、失重率、预冷均匀性、耗电量等因素,验证出葡萄的最佳预冷工艺组合,半冷却时间前送风速度2m/s,送风温度1.5℃、半冷却时间后送风速度0.5m/s、送风温度0℃时整体的预冷效果最好。本文从码垛方式、压差通风装置、不同送风策略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保证预冷效率的同时又起到了一定的节能效果,对实际生产过程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舒[4](2019)在《乙烯装置节能优化及空气预热器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抚顺石化烯烃厂乙烯装置的裂解炉是耗能的主要部分,在乙烯装置中的耗能比重达到60%。通过提升其燃烧效率,有利于减少燃料气的供应量,也是降低乙烯装置能量消耗的有效方式。本文研究对象为抚顺石化公司烯烃厂内裂解单元新增的翅片式空气预热器,依据北京航天石化技术装备工程公司(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的专利技术——“乙烯裂解炉底部燃烧器空气预热系统及方法”,设计了翅片式空气预热器,利用乙烯装置区的急冷水,发挥其热源作用,提升助燃空气的温度,提升裂解炉内燃料的燃烧效率,从而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通过计算,每个空气预热器翅片箱规格为1900?1138?1004mm,余热回收热量为38KW,传热面积为128.86㎡。裂解炉装置区共计安装了292台翅片式空气预热器,每台翅片式空气预热器的翅片箱内都有六排长80cm的翅片管,每排12根,共计72根翅片管;每个翅片管上有翅片133个。通过DCS系统的标定,增添空气预热器后每台裂解炉的燃料气消耗,烟气排放温度,风机转数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按一年估算能够节约燃料气费用4422.6772万元。通过运行标定,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公司扭亏解困做出突出贡献。
李博[5](2019)在《干散货码头大型皮带运输机驱动及测控系统优化设计》文中提出皮带机效率高、运输速度快,常用于粮食、煤矿等干散货的运输。皮带机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对干散货货物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使用时间较长,皮带机容易出现驱动滚筒应力变形严重,驱动减速箱齿轮磨损严重,液力耦合器各接合面渗油,减速箱及电机动力传输轴折断,皮带大面积撕裂等重大问题。因此,本文针对秦港股份六公司存在问题最严重的BM1皮带机驱动系统进行更新改造。针对干散货码头大型皮带机驱动及测控系统优化升级设计是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本文以实现提高皮带运输机作业效率、节约能源为目标,主要对其动力系统和测控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针对目前皮带运输机的耗能较大、故障频出,而且自动化程度也较低,不能满足现在的实际作业需求的问题。对皮带输送机的动力系统进行改造,设计了其整体优化方案,确定采用永磁直驱控制替代传统的多级减速控制。对永磁直驱控制进行详细研究,具体分析主驱动,并对智能伺服控制器进行详细设计。制动单元和冷却单元也是动力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根据实际作业情况,对其进行了详细分析与设计。为了便于人机交互,能够实现远程实时监控,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故障诊断能力,对测控系统进行了详细优化设计。完成主要测控硬件选型,设计驱动单元、制动单元和冷却单元的电气原理图,并基于WINCC和STEP7开发测控软件。最后,为了验证节能效果,对改造前后的皮带机的性能进行测试,主要在空载和满载两种条件下进行测试。
钱雨宁[6](2019)在《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空调系统运行及经济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源热泵系统和冰蓄冷系统都是当今能源政策鼓励的技术,且均有其优势和不足,土壤源热泵这一技术可进行夏季供冷和冬季供暖但不能利用峰谷电价差,国内外对这一系统进行了较多研究;而冰蓄冷系统能够利用峰谷电价差却不能供热,将两者相互结合,能够发挥各自的长处。本课题以北京市某科研办公建筑作为研究对象,冷热源采用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对该系统进行了设计及模拟计算,并对比常规电制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和冰蓄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分析联合系统的能耗和经济性。首先,采用以EnergyPlus为计算核心的HY-EP软件计算了建筑物的全年动态负荷,得到全年逐时负荷、逐月累积冷热负荷及全年累积冷热负荷,为系统的方案设计、能耗分析等提供依据。其次,对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进行设计计算。建立了三种冰蓄冷系统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联合系统图,并以其中的有基载的主机上游串联冰蓄冷系统与土壤源热泵的联合系统为例,进行联合系统的设计及设备选型。然后,在EnergyPlus软件中建立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的计算模型,并将设计计算的结果及控制策略等信息在计算模型中进行设置,再进行联合系统的模拟计算,并输出房间温度、冷水供水温度、蓄冰系统出水温度、冷却塔出水温度等计算结果,以查验模拟计算结果。最后,在HY-EP软件中建立了两个对比系统,分别为常规的电制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和冰蓄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将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与这两个系统进行能耗和经济性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的空调和供热系统能耗之和比2个对比模型均低,同时运行费用也是最低的;采用一次投资回收静态年限法对上述三个模型进行经济性分析评价,相比常规电制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的投资回收期为4.1年,回收年限合适。
尹泽开[7](2019)在《基于实测数据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综合绿色建筑和地源热泵两方面优势,具有更高的设计预期,但由于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达标及运行管理不到位等诸多因素,部分系统实际应用效果不理想,难以达到设计预期。目前,针对绿色建筑中地源热泵实际运行效果尚未确立统一、完善的后评估体系,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难衡量,不同系统间应用效果横向对比评价、同一系统实际运行效果和设计预期间全面的纵向对比评价难以实现。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结合建筑本体低负荷优势,同时依托精细化设计、高性能设备和高水平运行管理,实现以最小的能源消耗为室内环境舒适性提供最优保障。及时有效的运行调控,显着的节能减排效果和舒适的室内环境是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设计预期重点内容,也是运行中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区别于普通地源热泵系统的主要特点。实际运行过程中,运行调控效果、节能减排效果和室内环境保证效果是体现绿色建筑运行优劣的关键。基于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对比评价、系统运行优化指导和投资决策参考三方面评价功能需求,并兼顾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特点的针对性评价要求,建立了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以目标导向性、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后评估体系确立了技术性、节能性、环保性和经济性4方面内容,23项量化评价指标,指标权重采用层次-熵权法确定,并在评价方法特点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横向评价和纵向评价两个评价方向的评价目和要求,分别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灰色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多指标评价结果整合,进而实现不同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间横向对比评价和同一系统实际应用效果与设计预期效果纵向对比评价。采用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对典型案例A进行综合评价。案例A模糊综合评分值79.71分,其整体应用效果良好,技术性、节能性、环保性和经济性模糊综合评分值分别为77.36、100、77.64和80.73分,说明地源热泵系统技术性较好,能够保证室内环境舒适性,并且与常规能源系统相比,采暖空调系统能耗降低,同时结合绿色建筑低负荷特点,进一步提升了节能减排效果,且经济性合理。但案例实际应用效果与设计预期效果灰色综合评价结果分别为0.58和0.8,说明实际运行效果与实际预期效果存在差异,从量化指标详细分析结果来看,室内环境、热泵机组和输送系统运行调控水平均需要进一步提高,建议从避免供热室温过热和供冷室温过冷、针对制热季和制冷季系统运行特点和循环水流量需求制定合理运行策略、增大用户侧和源侧进出水温差4个方面进行优化。
孙久龙[8](2018)在《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研究》文中指出轻烃生产是石油化工生产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轻烃生产需要配备特殊的生产作业装置,在轻烃生产装置中包含了压缩、净化分离、供电、供水等几个主要的部分。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环保生产,因此,轻烃生产过程中的节能降耗也成为石油化工生产中重要的议题。如何实现轻烃生产的环保,又要不断提升轻烃产品的质量以及性能,就要求针对轻烃生产装置进行工艺优化,不断改造轻烃生产装置,这样才能实现轻烃生产装置节能降耗的目标。
刘延超[9](2018)在《试析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文中提出石油化工生产包括了轻烃生产,该种物质的生产需要特殊的生产装置,整个生产装置包括了天然气压缩部分、净化分离部分、供电部分、供水部分、仪表风辅助部分。在当前环境保护议题突出的背景下,应该重视运用各种方法,实现轻烃生产的节能降耗,进而稳定产品性能,提高产品质量。首先应该发现存在于装置中的问题,优化工艺设备,实施改造,进而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
蔡棋成[10](2018)在《CQ气田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内各大油气田对增产提效、资源增值的不断重视,具有经济效益好、回收价值高的天然气深度处理项目逐渐被提上日程。CQ气田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场需求,现拟建一座大型乙烷回收工厂,用于回收天然气中的乙烷及以上组分。由于乙烷回收过程制冷深度大、装置易结冰,对工艺的适应性和安全性均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开展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提高轻烃资源的回收率,降低装置的综合能耗,对实现我国气田高效、经济与安全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现状的调研,结合CQ气田原料气的气质工况,深入分析了 GSP、LSP、RSV和SRC等代表性工艺的优缺点,发现了 RSV工艺在乙烷回收率和气质适应性上的优势。而针对常规RSV流程在C02冻堵控制上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乙烷回收率,本文决定对RSV工艺进行流程改进。本文在对乙烷回收流程机理和控制C02冻堵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根据CQ气田给定原料气的气质,确定运用多级分离、多级降温和多股回流的手段,通过改善脱甲烷塔顶部回流,提出了脱甲烷塔分离工艺改进方案。基于塔总组合曲线(CGCC)和灵敏度分析对塔操作过程进行优化,设置侧线重沸器和热泵对脱甲烷塔热集成进行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乙烷回收率和降低了脱甲烷塔热负荷。为降低CQ气田乙烷回收系统对公用工程的需求量,对改进工艺多股流冷箱的换热网络进行研究。基于夹点理论找出初步设计的换热网络存在的问题,并明确了换热网络的优化方向。在保证乙烷产品回收率不变的情况下,优化后换热网络的冷、热公用工程用量均有明显的下降,主体装置综合能耗降幅为21.57%,由此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标。在对RSV乙烷回收工艺、C02冻堵控制技术、脱甲烷塔模拟优化技术和系统热集成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提出CQ气田天然气处理装置的整体工艺方案。改进工艺方案提高了冷量的利用效率,乙烷回收率达95.98%,综合系统能耗比RSV工艺降低了 115159×104MJ/a,节能效果明显。此外,通过对改进工艺的适应性研究后发现,该工艺不仅对原料气气质的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而且对不同含量的C02进气工况也有较好的适应性。
二、浅冷装置综合节能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冷装置综合节能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电能替代效果的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能替代评价研究现状 |
1.2.2 综合能源系统评价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综合能源系统物理架构及效益影响因素 |
2.1 综合能源系统背景下的电能替代理论 |
2.2 工业园区能源系统物理架构 |
2.3 工业园区能源系统建设效益影响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3.3 指标量化计算模型 |
3.3.1 电能替代指标 |
3.3.2 技术性指标 |
3.3.3 经济性指标 |
3.4 指标计算方法 |
3.4.1 指标数值计算 |
3.4.2 指标体系约简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方法 |
4.1 主观权重计算方法 |
4.1.1 层次分析法 |
4.1.2 德尔菲法 |
4.1.3 主观赋权步骤 |
4.2 客观权重计算方法 |
4.2.1 熵权法 |
4.2.2 均方差法 |
4.3 组合赋权法 |
4.3.1 组合权重求取基本理论 |
4.3.2 组合赋权步骤 |
4.4 物元可拓分析法 |
4.5 评价方法适用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评价方法在典型综合能源系统中的应用 |
5.1 工业园区参数介绍 |
5.2 工业园区方案评价结果分析 |
5.3 电能替代设备作用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轻烃生产装置概述 |
2 轻烃生产装置存在的问题 |
2.1 液烃分离效果不理想 |
2.2 氨冷蒸发温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
2.3 缺少备用的天然气压缩设备 |
3 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措施 |
3.1 改善脱离工艺 |
3.2 优化换热设备 |
3.3 强化换冷效果 |
3.4 定期检查和维修脱水装置 |
3.5 精确设置参数 |
4 结束语 |
(3)果蔬压差预冷装备回风通道模拟及预冷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预冷简介 |
1.2.1 冷库预冷 |
1.2.2 真空预冷 |
1.2.3 冷水预冷 |
1.2.4 冰预冷 |
1.2.5 压差预冷 |
1.3 国家政策背景 |
1.4 国内外压差预冷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现有研究不足 |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
2 不同码垛方式下回风通道模型建立求解与结果分析 |
2.1 引言 |
2.2 不同码垛方式回风通道模型建立 |
2.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2.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2.2.3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
2.2.4 不同尺寸回风通道模型流场分布 |
2.2.5 不同尺寸回风通道模型结果分析 |
2.3 压差通风装置结构优化及模拟 |
2.3.1 压差通风装置结构设计 |
2.3.2 压差通风装置回风口模拟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果蔬预冷过程理论分析 |
3.1 果蔬分类及预冷方法 |
3.2 果蔬的热物性 |
3.2.1 热导率 |
3.2.2 比热容 |
3.2.3 呼吸热 |
3.2.4 冰点 |
3.3 果蔬预冷实验中主要应用的理论公式 |
3.3.1 失重率 |
3.3.2 半冷却时间 |
3.3.3 冷却均匀性 |
3.4 本章小结 |
4 不同码垛方式预冷实验研究 |
4.1 实验装置与材料 |
4.1.1 实验装置 |
4.1.2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
4.2 不同码垛方式实验方案及过程 |
4.2.1 实验方案 |
4.2.2 实验过程及方法 |
4.3 实验数据及处理 |
4.3.1 一列四层包装箱码垛方式预冷时间、失重率、冷却均匀性 |
4.3.2 两列两层包装箱码垛方式预冷时间、失重率、冷却均匀性 |
4.3.3 四列一层包装箱码垛方式预冷时间、失重率、冷却均匀性 |
4.3.4 三种码垛方式预冷实验结果对比 |
4.4 本章小结 |
5 不同工况条件下预冷实验研究 |
5.1 引言 |
5.2不同送风速度压差预冷实验 |
5.2.1 送风速度参数选择 |
5.2.2 不同送风速度预冷降温过程 |
5.2.3 不同送风速度预冷失重率和耗电量 |
5.3不同送风温度压差预冷实验 |
5.3.1 送风温度参数选择 |
5.3.2 不同送风温度预冷降温过程 |
5.3.3 不同送风温度预冷失重率和耗电量 |
5.4双因子送风参数压差预冷实验 |
5.4.1 双因子送风参数实验方案 |
5.4.2 双因子送风参数预冷降温过程 |
5.4.3 双因子送风参数预冷失重率和耗电量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乙烯装置节能优化及空气预热器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中国石油近年来的节能优化措施 |
1.3.1 原料优化 |
1.3.2 长周期运行 |
1.3.3 节能措施 |
1.3.4 技改措施 |
1.3.5 安全环保 |
1.3.6 智能化信息化建设 |
2 抚顺80万吨/年乙烯装置节能优化改造项目简介 |
2.1 乙烯生产装置工艺流程简介 |
2.1.1 USC裂解炉工艺简介 |
2.1.2 裂解炉急冷系统工艺简介 |
2.1.3 裂解炉引风机系统 |
2.2 工艺设计基础 |
2.3 热源选择 |
2.4 工艺说明 |
2.5 设备对接模式 |
2.5.1 本装置特点: |
2.5.2 每套设备构成特点 |
3 空气预热器设备设计 |
3.1 空气预热器的种类及划分 |
3.2 换热器计算基本理论 |
3.2.1 传热方程式 |
3.2.2 热平衡方程式 |
3.2.3 对数平均温差的确定 |
3.3 翅片式空气预热器的设计计算 |
3.3.1 基本参数 |
3.3.2 翅片管基本参数 |
3.3.3 冷热流体基本参数 |
3.3.4 热力学计算 |
3.3.5 有效平均温差 |
3.3.6 空气侧传热系数 |
3.3.7 急冷水侧换热系数 |
3.3.8 总传热系数 |
3.3.9 传热面积 |
3.3.10 空气预热器外形尺寸 |
3.3.11 翅片管管壁温度 |
3.3.12 重量计算 |
3.3.13 设计结果 |
3.4 换热器强化传热基本理论 |
3.5 空气预热器的腐蚀 |
3.6 几种改进的措施 |
3.7 空气预热器的漏风 |
3.8 空气预热器的性能评估 |
4 装置布置与配管 |
4.1 管线设计 |
4.1.1 管道布置设计一般要求 |
4.1.2 阀门的安装要求 |
4.1.3 管道布置设计其他要求 |
4.2 保温结构分类 |
4.2.1 管壳保温结构 |
4.2.2 单层微孔硅酸钙瓦+单层毡(岩棉)保温结构 |
4.2.3 双层瓦块保温结构 |
4.2.4 保温毡结构 |
4.3 保温材料选择 |
5 工程标定情况 |
5.1 DCS系统实际安装标定情况及分析: |
5.1.1 1#裂解炉空气预热器标定 |
5.1.2 2#裂解炉空气预热器标定 |
5.1.3 3#4#裂解炉空气预热器标定 |
5.1.4 5#裂解炉空气预热器标定 |
5.1.5 6#7#裂解炉空气预热器标定 |
5.1.6 8#裂解炉空气预热器标定 |
5.2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干散货码头大型皮带运输机驱动及测控系统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皮带运输机的发展状况 |
1.2.1 皮带运输机的型式及驱动方式 |
1.2.2 皮带运输机的其余组成部分 |
1.3 皮带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1 皮带运输机的国内外现状 |
1.3.2 皮带运输机的发展趋势 |
1.4 皮带运输机存在的问题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动力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整体优化目标 |
2.2.1 系统技术参数 |
2.2.2 功能需求分析 |
2.3 驱动单元改造 |
2.3.1 控制形式改造 |
2.3.2 驱动结构改造 |
2.4 制动单元改造 |
2.5 冷却单元方案 |
2.5.1 主驱动冷却单元 |
2.5.2 配电室冷却单元 |
2.6 关键技术与难点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动力系统设计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驱动单元设计与分析 |
3.2.1 主驱动分析 |
3.2.2 智能伺服控制器设计 |
3.3 制动单元设计与分析 |
3.3.1 设计方案1 |
3.3.2 设计方案2 |
3.3.3 设计方案3 |
3.3.4 方案确定 |
3.4 冷却单元设计与分析 |
3.4.1 主驱动冷却单元 |
3.4.2 配电室冷却单元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控系统设计与研究 |
4.1 测控系统功能实现 |
4.1.1 驱动站设备控制 |
4.1.2 撬装房内设备控制 |
4.1.3 皮带机监测系统功能 |
4.2 硬件设计及选型 |
4.2.1 传感器选择 |
4.2.2 PLC的设计与选型 |
4.2.3 工控机及触摸屏选型 |
4.2.4 PLC硬件抗干扰设计 |
4.3 电路图设计 |
4.3.1 驱动单元 |
4.3.2 制动单元 |
4.3.3 主驱动冷却单元 |
4.4 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4.4.1 操作界面设计 |
4.4.2 PLC程序设计 |
4.5 改造后测控系统试运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改造后节能分析与实验研究 |
5.1 系统节能分析 |
5.2 改造后现场使用情况 |
5.3 空载节能测试 |
5.4 重载节能与启动能力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6)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空调系统运行及经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建筑物全年动态负荷计算 |
2.1 动态负荷计算软件简介 |
2.1.1 EnergyPlus软件简介 |
2.1.2 HY-EP软件简介 |
2.2 建筑概况及负荷计算参数 |
2.2.1 建筑概况 |
2.2.2 室外计算参数 |
2.2.3 室内计算参数 |
2.2.4 围护结构计算参数 |
2.2.5 作息设置 |
2.3 动态负荷计算 |
2.3.1 计算模型 |
2.3.2 全年动态负荷计算结果 |
2.4 累积冷热负荷计算 |
2.5 夏季设计日负荷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运行系统设计 |
3.1 地源热泵系统概述 |
3.1.1 地源热泵系统分类 |
3.1.2 土壤源热泵系统的适用条件 |
3.1.3 选用的土壤源热泵系统 |
3.2 冰蓄冷系统概述 |
3.2.1 冰蓄冷系统分类 |
3.2.2 冰蓄冷系统的适用条件 |
3.2.3 选用的冰蓄冷系统 |
3.3 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的联合系统及系统图 |
3.3.1 三工况冷热水机组 |
3.3.2 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运行系统图 |
3.4 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系统的设计 |
3.4.1 设计日逐时冷负荷 |
3.4.2 设计日蓄冷系统负荷分配计算 |
3.4.3 主机制冷量、蓄冷装置、基载机计算 |
3.4.4 主机制热量、地埋管设备计算 |
3.4.5 水泵计算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运行系统模拟计算 |
4.1 联合系统模拟模型的建立 |
4.1.1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
4.1.2 模拟框架图的建立 |
4.1.3 三工况主机及基载机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
4.1.4 冷却塔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
4.1.5 换热器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
4.1.6 蓄冰槽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
4.1.7 地埋管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
4.1.8 水泵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
4.1.9 系统环路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
4.1.10 空调末端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
4.2 控制策略的设置 |
4.2.1 时间计划表的设置 |
4.2.2 出口温度的设置 |
4.3 输出参数的设置 |
4.4 模型计算 |
4.5 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
4.5.1 能耗计算结果 |
4.5.2 各系统水温控制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3 房间温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运行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
5.1 常规电制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 |
5.1.1 模型建立 |
5.1.2 计算结果统计 |
5.2 冰蓄冷加燃气热水锅炉系统 |
5.2.1 模型建立 |
5.2.2 计算结果统计 |
5.3 联合系统的能耗分析 |
5.4 联合系统的经济分析 |
5.4.1 初投资对比 |
5.4.2 投资回收期计算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实测数据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地源热泵系统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3 地源热泵系统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地源热泵系统运行能效评价研究 |
1.3.2 地源热泵系统综合效益评价 |
1.4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理论分析 |
2.1 绿色建筑概念及特点分析 |
2.1.1 国外绿色建筑相关概念 |
2.1.2 国内绿色建筑相关概念 |
2.2 地源热泵系统概念及工作原理 |
2.2.1 地源热泵系统定义及分类 |
2.2.2 地源热泵系统工作原理 |
2.3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特点 |
2.4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建立理论依据 |
2.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4.2 系统论 |
2.4.3 现代综合评价理论 |
2.4.4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理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3.2 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A技术性指标 |
3.3.2 B节能性指标 |
3.3.3 C环保性指标 |
3.3.4 D经济性指标 |
3.4 评价指标体系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4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综合评价体系建立 |
4.1 指标权重确定 |
4.1.1 加权方法选择 |
4.1.2 层次分析法 |
4.1.3 熵权法 |
4.1.4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2 评价模型搭建 |
4.2.1 评价方法选择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4.2.3 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 |
5.1 案例介绍 |
5.1.1 建筑基本情况 |
5.1.2 地源热泵系统 |
5.1.3 实测方案及结果 |
5.2 案例评价 |
5.2.1 案例模糊综合评价 |
5.2.2 案例灰色综合评价 |
5.3 评价结果分析 |
5.3.1 技术性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3.2 节能性评价结果分析 |
5.3.3 环保性评价结果分析 |
5.3.4 经济性评价结果分析 |
5.4 优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附录A 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B 使用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轻烃生产装置存在的问题 |
1.1 液烃分离效果不理想 |
1.2 氨冷蒸发温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
1.3 缺少备用的天然气压缩设备 |
2 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措施 |
2.1 改善脱离工艺 |
2.2 针对环冷环节的改造措施 |
3 结束语 |
(9)试析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论文提纲范文)
1 简述轻烃生产装置 |
2 轻烃生产装置存在的问题 |
2.1 液烃分离效果不理想 |
2.2 氨冷蒸发温度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
2.3 缺少备用的天然气压缩设备 |
3 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措施 |
3.1 改善脱离工艺 |
3.2 针对换冷环节的改造措施 |
3.2.1 优化换热设备 |
3.2.2 强化换冷效果 |
3.2.3 定期检查和维修脱水装置 |
3.3 精确设置参数 |
3.4 其他措施 |
4 优化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的效果 |
5 结语 |
(10)CQ气田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
1.2.1 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现状 |
1.2.2 CO_2冻堵控制技术现状 |
1.2.3 系统热集成技术现状 |
1.2.4 工艺关键设备技术现状 |
1.3 国内研究进展与现状 |
1.3.1 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现状 |
1.3.2 CO_2冻堵控制技术现状 |
1.3.3 系统热集成技术现状 |
1.3.4 工艺关键设备技术现状 |
1.4 研究内容、目标及路线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天然气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 |
2.1 CQ气田原料气基础条件概况 |
2.2 乙烷产品指标 |
2.3 CO_2冻堵的分析 |
2.4 CQ气田乙烷回收工艺流程模拟与分析 |
2.4.1 国内乙烷回收工艺分析 |
2.4.2 国外乙烷回收工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脱甲烷塔模拟优化技术研究 |
3.1 脱甲烷塔系统研究思路 |
3.2 脱甲烷塔分离工艺改进 |
3.2.1 RSV工艺适应性分析 |
3.2.2 工艺改进方案 |
3.3 脱甲烷塔操作过程优化 |
3.3.1 最佳理论塔板数 |
3.3.2 最佳操作压力 |
3.3.3 最佳多股进料状态 |
3.4 脱甲烷塔热集成优化 |
3.4.1 侧线重沸器优化 |
3.4.2 热泵技术的应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乙烷回收工艺系统热集成技术研究 |
4.1 夹点分析技术 |
4.1.1 夹点的意义 |
4.1.2 最小换热温差ΔT_(min)的确定 |
4.2 换热网络的设计 |
4.3 换热网络的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整体乙烷回收工艺改进方案设计研究 |
5.1 改进工艺设计 |
5.1.1 乙烷回收单元 |
5.1.2 混合冷剂循环单元 |
5.1.3 乙烷脱碳单元 |
5.1.4 整体工艺评价 |
5.2 改进工艺适应性研究 |
5.2.1 原料气气质适应性 |
5.2.2 原料气CO_2适应性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浅冷装置综合节能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电能替代效果的综合能源系统效益评价方法研究[D]. 高建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分析[J]. 曹莉伟. 化工设计通讯, 2021(05)
- [3]果蔬压差预冷装备回风通道模拟及预冷实验研究[D]. 张金铭.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08)
- [4]乙烯装置节能优化及空气预热器设计与应用[D]. 张舒.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5]干散货码头大型皮带运输机驱动及测控系统优化设计[D]. 李博. 燕山大学, 2019(05)
- [6]土壤源热泵与冰蓄冷联合空调系统运行及经济性研究[D]. 钱雨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7]基于实测数据绿色建筑地源热泵系统应用效果后评估体系研究[D]. 尹泽开.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8]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研究[J]. 孙久龙. 化工设计通讯, 2018(12)
- [9]试析轻烃生产装置综合节能降耗[J]. 刘延超. 化工管理, 2018(21)
- [10]CQ气田乙烷回收工艺技术研究[D]. 蔡棋成.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