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梦馨[1](2019)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21世纪的中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能力来适应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2017年教育部最新推出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版)》中强调,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然而,从本世纪初我国推行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立德树人”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规律作为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但因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目前的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方式仍倡导以知识本位为原则,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形式,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主角,力求课堂中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弄清”物理概念、规律的内容和涵义的现象。针对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际,笔者认为如今的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亟需寻找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经历概念和规律的来源、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使他们顺理成章地形成并熟练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一系列“任务”的驱动下开展学习活动。这种教学方法,将传统的再现式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与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由此,笔者认为开展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方面的研究,是一个有价值和实际意义的课题。本文在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简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在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后,对教学任务的定义和分类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界定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概念,并扼要介绍了对本研究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学习动机理论。为了了解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现状,笔者自编了学生和教师问卷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角度归纳出现阶段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汇总高中物理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看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密切联系高中物理教学的特点和实际,探索出了一系列将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途径。在校外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根据本研究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学的具体方法和途径,笔者设计了部分教学案例,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提供了两节物理概念和规律课的教学实例,为高中一线物理教师更好地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的最后,笔者对本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反思了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徐云鹤[2](2019)在《“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问题教学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契合点。当前对于问题教学法的研究,多为研究教师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很少研究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策略,忽视对问题本身的研究、忽视建构提出问题的机制及路径,缺乏策略有效性的量化支撑。本课题着眼于这些问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改善学习效果为目的,建构了有关问题教学的三个方面的教学策略,分别是问题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策略、问题教学中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和问题教学中问题解决的策略,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为本研究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有力支撑。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通过对问题教学法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完成文献综述;通过理论研究界定相关概念与内涵。二、根据前测结果对学生学习效果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建构开展问题教学法的教学策略。三、根据前测结果确定实验班和对比班,在实验班教学中应用所建构的策略,完成实践研究。四、后测两班的学习水平,分别对实验班和对比班后测的结果、实验班前后测结果、对比班前后测结果进行t检验,验证建构策略的有效性。五、归纳实验结果,形成研究结论与反思。经过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形成了如下结论:将本文建构的“问题教学法”教学策略应用于实验班后,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学习效果有显着差异,实验班学习效果优于对比班学习效果。说明本文建构的“问题教学法”教学策略是有效并可操作的。
张悦[3](2017)在《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同伴教学法为学生设计了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合作学习的环节让学生有机会在角色不断相互转变中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经实践研究,同伴教学法适合我国大班教学,能够很快融入到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对同伴教学法在八年级物理教学的应用做了初步尝试,在一系列的实践研究中探索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可行性及局限性。本文试图将同伴教学法与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提出了基于同伴教学法基础上的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和物理复习教学的新教学模式,并进行了实践研究。本文主要由六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同伴教学法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内容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同伴教学法及相关概念界定以及本课题研究所依据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等,主要包括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并且对初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第三部分则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调查了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的现状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以判断是否适合采用同伴教学法改善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第四部分是本文的核心,具体介绍了实施同伴教学法的基本模式。并创设了在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和物理复习教学中实施同伴教学法的实施模式并进行教学实践。第五部分主要是对实施同伴教学法之后的教学效果分析。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学生对同伴教学法的满意度、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物理知识理解能力、课堂参与度以及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采用访谈法了解教师和学生对同伴教学法的态度,并采用SPSS软件对同伴教学法实施前后两次物理成绩进行相关数据定量分析,并得出研究结论。第六部分主要是对本课题研究的总结和展望,总结了研究本课题的反思与创新之处。本研究根据实施同伴教学法的基本模式,结合物理学科特点,首次创建了同伴教学法在物理概念教学、物理规律教学和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实施模式;并在分析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教学效果时,对实施同伴教学法前后三个班级的物理成绩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并在横向比较中采用SPSS软件对实施同伴教学法前后三个班级的物理成绩是否有显着性差异进行定量分析比较。同伴教学法对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笔者期望能够通过本研究推进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课堂的运用,丰富初中物理教学方法的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郭娇娇[4](2020)在《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围绕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中。新课改指出,要一改往前关注知识传授的倾向,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而当前中学课堂还是教师占据课堂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改变教学方法刻不容缓。案例教学法是最近新兴起的一种方法,它有利于学生在概念建设上聚焦知识和概念,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假设问题、搜集材料、整理材料、验证假设的能力。基于案例教学法的诸多优势,作者对其进行了深入了解,并尝试将它引入高中课堂中。作者通过充分的文献调研以及对当前一线中学物理老师进行访谈和对304名高一学生的问卷调查,确定了案例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可行性。接下来作者根据案例教学法的特点选定了牛顿运动定律作为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实施的课程内容。本文的第四章是论文的中心内容,作者把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教学情况整理了出来,具体详细的介绍了运用案例教学法在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教学,并做出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简单介绍了在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以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的案例教学。为了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果是否有效,作者将本班学生第一次月考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SPSS独立样本检验。不仅分析了学生整体成绩的显着性差异,还分层分析了高、中、低三段学生成绩的显着性差异,得出中层学生两次成绩存在显着性差异的结论。为了再一次验证此结论,作者还对本班学生进行了课堂感受性调查问卷,进一步分析结论的合理性。经过一学期的实习工作,作者发现案例教学法符合当今的教学要求,它可以形成对问题的多元化的、有共识、有特色的知识体系和概念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建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作者认为可以尝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中学课堂的教学中来,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让学生忙起来,让课程教学优起来,让教学过程管理严起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建设优质课堂。
李沛沄[5](2018)在《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部在2017年颁布了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着重强调了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将物理核心素养分成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础,如何提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目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可采用的方法有很多,支架式教学法符合物理概念教学的规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建构物理概念,而且能够在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调研发现,国外对支架式教学法研究侧重于理论层面,实证研究很少;国内对支架式教学法虽有很多实证研究,但多数是基于传统理论下的研究,没有解决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等问题。物理概念教学方面国外逐步趋向于学科之间的整合,国内更加关注物理核心概念在教学中的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问题,笔者设计了高一和高二学生的调查问卷,以调查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的困难。通过对学生调查发现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困难主要在于:(1)当前学生学习物理概念的困难;(2)缺乏理解物理概念的具体情境;(3)以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的方式理解物理概念。对一线高中物理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通过访谈发现当前教师进行物理概念教学的困难在于:(1)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何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访谈中笔者发现高中物理教师对支架式教学法所知甚少,实践研究中几乎没有使用过支架式教学法。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反映的问题,笔者介绍了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的原则、流程以及策略,并引入微课作为对传统模式的创新。并在笔者的实习学校选取了两个普通班级进行为期一个学期实验探究,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前测成绩、前测概念题成绩、期中成绩、期中概念题成绩以及期末成绩、期末概念题成绩进行了分析对比。发现学期开始时,实验班稍落后于对照班,两班成绩没有显着性差异。期中考试时实验班成绩已稍高于对照班,尽管总得分没有显着性差异,但概念题得分已经形成了显着性差异;虽然及格率相差不大,但实验班良好率已超过对照班7%。期末考试时实验班成绩已明显高于对照班,无论是总体得分还是概念题得分都已形成显着性差异,实验班及格率比对照班高12%,而良好率比对照班高22%。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在掌握物理概念的同时促进了物理成绩的提升。在此基础上,笔者对实验班学生进行回访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建构。通过一个学期对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实证研究,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支架式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与建构,并在建构物理概念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多种知识的能力,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参与和互动进而缩小了班内的成绩差距。在互动与参与的过程中深化了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本研究在对传统支架式教学法流程适度补充的基础上为提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参考,相信随着支架式教学法的深入研究,支架式教学法将应用到其他课型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孙胜霞[6](2013)在《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早已开始进行,这次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更新旧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让我学向我要学转变。问题教学法充分适应了改革潮流并且在高中各科教学和实践中都有体现,问题意识这一理念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受。关于问题教学法,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我个人通过学习并参考了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应用网络、多媒体、班班通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手段。始终以将学生培养成为会学习、爱学习,具有问题意识,并且能够提出问题,又能找到解决办法高素质人才,作为教学的首要目的。同时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个人通过加强自身学习,以及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摸索实践问题教学法,也初步总结了一些经验。本篇论文结合相关的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讨论了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对物理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和分析,详细的了解了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首先,精心设计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其次,全面的统计问卷数据,准确分析存在问题。关于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主要是从调查了解学情、创设物理问题教学中的问题情境、问题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提出、解决问题四方面来论述。而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是通过对比实验班与对比班物理成绩、课堂气氛、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等方面看出问题教学法的优点。最终得出结论:问题教学法能够充分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成绩明显得到提高;学生更加主动学习物理。同时反思:老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目的性;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必须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寻找对策。通过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我们在高中物理授课过程中摈弃旧的的教学模式,采用问题教学法,注重在教案设置上多下工夫,充分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使我们的授课更有针对性。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完成习题不是简单的抄写答案,而是要能通过不同的习题和实验,发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误区和遗漏,从而能够提出疑问,并通过老师的引导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问题教学法有效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将来踏入社会适应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朱可[7](2020)在《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循证教学旨在将教学研究的最佳结果或证据应用于教学,从而促进教学的发展和进步。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循证教学,能够使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依据可靠的客观证据,做到教学步步有据,从而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在分析循证教学的研究背景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前人在循证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果,指出了进行循证教学的目的和重要意义,提出了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最终的应用策略。利用问卷对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中物理教师发现证据的主动性不强;难以从多种途径获取证据;难以辨别证据的科学性、全面性和适用性;难以用证据评估学生;缺乏对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等等。笔者根据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了五条教学策略建议,分别是转变经验教学,增强循证意识;基于课程标准,获取教学证据;应用教学证据,设计进行教学;观察课堂情况,分析跟进证据;制定评价量表,证据评价学生。最后,根据循证教学的应用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教学设计。希望本文能够为一线物理教师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和借鉴。
陈欢欢[8](2019)在《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由美国哈佛大学马祖尔教授创立的同伴教学法在我国大学物理课堂中被证实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中学物理作为高中阶段一门非常难学但又非常重要的学科,如何改善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更好的开展物理课堂教学一直都是教育研究者不断探索的问题。文章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研究,理论方面介绍了同伴教学法目前的发展状况、基本情况、实施流程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到高一学生对目前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满意度不高,迫切希望引进新的教学方法。实践方面,文章将同伴教学法应用在高中《牛顿第三定律》一节的教学设计中,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研究,最后用课堂测试的方法了解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两个班级学生的测试结果发现,同伴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何振银[9](2020)在《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电磁学部分作为高中物理课程体系的核心之一,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但电磁学部分的内容不仅抽象而且其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所以不论是对于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物理教育的定位。强调高中教师在设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重丰富知识与学习方法的传授,还要适当的加强学生思维、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从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其基本理念是:在教学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运用类比法的教学模式恰好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类比法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推理方法,是从不同事物的相似性出发,推理它们在其他特性上也可能具有类似点的思维方法。类比教学法就是将类比法应用到教学设计中,在教学中把新知识与具有类似属性的旧知识联系起来,通过类比,从已知对象具有的属性推论出未知对象也具有的相应属性,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类比在教学论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职能,分别为探索和解释;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探索职能更具特殊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应用类比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学生思路,让学生主动提出假设并进行猜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得出结论。类比的解释职能则是可以唤起学生头脑中已经熟知的,与新概念相类似的知识,并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模型,实现经验或知识的迁移。因此,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将类比法应用到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教学中,目的是把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问题通过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旧知识相类比,而使新知识变得容易理解,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本文将类比教学法应用于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教学中,以某中学高中二年级的两个班级进行教学实验,通过选取物理成绩水平相当的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类比法的辅导和教学,对照班有规律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模式地教学,三个月后,比较两个班学生的物理成绩,研究在教学中应用类比教学法对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能力是否有提高,并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分析。在实验结束后,再通过通过访谈调查师生对类比教学法的评价与建议;最后对影响类比教学法实施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提出教学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三方面对选题地缘由和准备工作进行阐述。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在研读相关文献后,对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知识特点进行总结,并梳理了类比的概念与分类、类比教学法的模式以及类比教学法的意义和作用,为后面的教学实验做进一步的指导。第三部分是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部分中不同课型的应用,课型分别为新课、习题课以及复习课;第四部分是电磁学部分的两个教学案例分析,分别为《电势能和电势》和一节习题课,两个教学案例都从设计理念、前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梳理了如何在课堂中应用类比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第五部分是教学实验研究部分,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对象、实验方案、实验结论等;第六部分是研究总结与反思,从对师生的访谈和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进行分析,再结合教学实验的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对研究的不足进行反思。本文的研究结论是:一、类比教学法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电磁学知识的理解;二、类比教学法能够优化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董霞[10](2015)在《同伴教学法在我国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理念的日益更新,为配合新课程改革,用新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已成为我国的高校和中小学课堂亟待解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的Mazur教授尝试将同伴教学法应用在他的大学物理课堂中,该教学法经过Mazur等人20多年的研究,国内外的教育工作研究者也在很多不同的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践,证实了同伴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教学模式,它对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合作能力等方面有显着作用。相比国外对同伴教学法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言,国内对同伴教学法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状态,其理论上的研究欠缺全面性和系统性,实践上的研究缺乏长期的尝试,数量上也没有说服力。所以笔者针对目前国内的研究现状,特意对同伴教学法在我国大学和中学物理教学上的应用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理论研究,以期为同伴教学法在我国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本论文共分为四个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同伴教学法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了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同伴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基础、具体操作流程、反馈方式以及实践情况等内容。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主要做了四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对国内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同伴教学法运用于我国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对目前国内高校的教学方法相关使用情况进行了介绍,对中美一些常用的大学物理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对比,并对同伴教学法在我国高校物理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三部分对目前国内中学物理课堂上教学方法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对中学物理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进行了解读和研究,对同伴教学法在我国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第四部分则是对在物理课堂上使用同伴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做了介绍。第四章总结和展望,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指出本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二、系统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系统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的内容 |
1.4.2 研究的方法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物理概念 |
2.1.2 物理规律 |
2.1.3 教学中的任务 |
2.1.4 任务驱动教学法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学习动机理论 |
3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1.1 学生调查问卷的编制 |
3.1.2 学生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3.1.3 学生问卷的调查样本与回收情况 |
3.2 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2.1 第一个维度: 学生物理课的预习情况 |
3.2.2 第二个维度: 学生的学习情况 |
3.2.3 第三个维度: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的教学情况 |
3.2.4 第四个维度: 学生在物理概念、规律学习中遇到困难的情况 |
3.3 教师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3.3.1 教师调查问卷的编制 |
3.3.2 教师问卷的调查样本与回收情况 |
3.4 教师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5 调查的总结 |
3.5.1 学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2 教师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3 学校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4 教师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看法 |
4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4.1 任务的设计 |
4.1.1 任务的设计原则 |
4.1.2 任务的设计流程 |
4.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的探究 |
4.2.1 概念引入阶段:创设物理情境,呈现概念教学任务 |
4.2.2 概念建立阶段:分析、完成任务,实现概念建构 |
4.2.3 概念应用阶段:以相应类型任务为载体,促进学生强化和巩固物理概念 |
4.3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规律教学中应用的探究 |
4.3.1 提出问题阶段:创设问题情境,展示物理规律探究任务 |
4.3.2 探索规律阶段:经历探究过程,完成系列任务,建立物理规律 |
4.3.3 运用规律阶段:紧密联系实际,合理设置任务,进行规律应用 |
5 教学案例 |
5.1 《碰撞》教学案例 |
5.2 《动量》教学案例 |
6 结束语 |
6.1 本课题研究的总结 |
6.2 本课题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的现状调查(学生卷) |
附录Ⅱ 关于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教师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综述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假设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主要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技术依据 |
第三章 高中生物理学习现状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说明 |
3.2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
3.3 前测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3.4 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四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策略建构 |
4.1 问题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策略 |
4.2 问题教学中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
4.3 问题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 |
第五章 教学实践案例研究 |
5.1 后测研究对象的选取与说明 |
5.2 问题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实践案例分析 |
5.3 问题教学中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案例分析 |
5.4 问题教学中解决问题的实践案例分析 |
5.5 策略实践效果的后测与分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3)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
2.1 同伴教学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同伴教学法 |
2.1.2 学习要点 |
2.1.3 阅读测试 |
2.1.4 认知水平测试 |
2.1.5 课堂反馈法 |
2.2 同伴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2.1 观察学习理论 |
2.2.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建构主义理论 |
2.3 初中学生的可适性分析 |
2.3.1 初中学生智力因素方面特点 |
2.3.2 初中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特点 |
第3章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情况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形式 |
3.2 问卷设计 |
3.3 调查实施 |
3.4 调查结果分析 |
3.4.1 学生对物理课堂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结果分析 |
3.4.2 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表现情况 |
3.4.3 同伴对初中生物理学习的影响 |
第4章 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4.1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同伴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
4.1.1 创建小组 |
4.1.2 学习要点 |
4.1.3 阅读测试题 |
4.1.4 课堂讲授 |
4.1.5 认知水平测试题 |
4.1.6 课堂反馈法 |
4.2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4.2.1 物理概念教学 |
4.2.2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概念课中的实践研究 |
4.2.3 同伴教学法与物理概念教学相结合的实例 |
4.3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的应用研究 |
4.3.1 物理规律教学 |
4.3.2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规律课中的实践研究 |
4.3.3 同伴教学法与物理规律教学相结合的实例 |
4.4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复习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4.4.1 物理复习教学 |
4.4.2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复习课中的实践研究 |
4.4.3 同伴教学法与物理复习教学相结合的实例 |
第5章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
5.1 学生学的结果 |
5.1.1 物理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
5.1.2 课堂参与度的比较 |
5.1.3 学习能力及情感体验的比较 |
5.2 学生对同伴教学法的反馈 |
5.2.1 问卷设计 |
5.2.2 调查实施 |
5.2.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5.3 教师教的结果 |
5.3.1 教学模式的固执性 |
5.3.2 教师本身的能力限制 |
5.4 教师对同伴教学法的反馈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完善小组分配 |
6.1.2 精编认知水平测试题 |
6.1.3 灵活运用同伴教学法 |
6.1.4 优化反馈信息 |
6.2 展望 |
6.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初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初中学生对同伴教学法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Ⅲ 《力》教学设计——物理概念教学 |
附录Ⅳ 《摩擦力》教学设计——物理概念教学 |
附录Ⅴ 《平面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物理规律教学 |
附录Ⅵ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物理规律教学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及实施过程 |
2.1 概念界定 |
2.1.1 案例教学法的定义 |
2.1.2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
2.1.3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
2.1.4 案例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的比较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情境学习理论 |
2.2.3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
第3章 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应用调查分析 |
3.1 牛顿运动定律教学现状调研 |
3.1.1 一线物理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3.1.2 高一学生问卷调查分析 |
3.1.3 访谈及调查问卷总结 |
3.2 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及应用范围、实施流程 |
3.2.1 案例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
3.2.2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范围 |
3.2.3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
第4章 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实践教学 |
4.1 案例教学法在牛顿第一定律中的实践教学 |
4.1.1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的选取与撰写 |
4.1.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
4.1.3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实录 |
4.2 牛顿第二定律巩固课中的案例教学 |
4.3 牛顿第三定律中的案例教学 |
4.4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中的案例教学 |
第5章 应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实践效果分析 |
5.1 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5.1.1 实验目的 |
5.1.2 选择被试对象 |
5.1.3 实验设计 |
5.1.4 实验过程 |
5.2 实验结果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1 数据处理方案说明 |
5.2.2 数据处理 |
5.2.3 数据分析与总结 |
5.3 学生课堂感受性调查问卷及结果分析 |
5.3.1 调查目的 |
5.3.2 问卷结果分析 |
5.4 实验结论 |
5.5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与不足 |
5.5.1 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
5.5.2 案例教学法的局限性 |
5.5.3 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附录5 |
作者简历 |
(5)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支架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第3章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现状与调查分析 |
3.1 调查方案设计 |
3.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4章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的原则、策略与流程 |
4.1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
4.2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
4.3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的流程 |
第5章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
5.1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方案 |
5.2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
5.3 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应用的效果分析 |
5.4 研究过程的反思与建议 |
5.5 研究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作者简历 |
(6)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问题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1 问题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 |
2.1.1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
2.1.2 元认知理论 |
2.1.3 杜威的反省思维 |
2.2 问题教学法的教育学基础 |
2.2.1 布鲁纳的教与学理论 |
2.2.2 主体性教育理论 |
2.2.3 启发式教学思想 |
第三章 物理问题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3.1 问卷调查的设计 |
3.1.1 对教师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对学生调查问卷的设计 |
3.2 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3.2.1 对教师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3.2.2 对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4.1 调查了解学情,为备课做好准备 |
4.2 创设物理教学中的问题情境 |
4.2.1 设置问题情境的原则 |
4.2.2 设置问题情境的方法 |
4.2.3 创设问题情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4.3 问题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提出 |
4.3.1 教师如何提问 |
4.3.2 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
4.4 解决问题 |
第五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与反思 |
5.1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
5.1.1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际应用目的 |
5.1.2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际应用对象与方法 |
5.1.3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际应用设计 |
5.2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
5.2.1 对比 22 班和 43 班入学和模块物理成绩 |
5.2.2 通过听课对比学生表现 |
5.2.3 课下访谈学生,了解学情 |
5.3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结论与反思 |
5.3.1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中的应用结论 |
5.3.2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教师调查问卷(1) |
附录 2 学生调查问卷(1) |
附录 3 实践教学案例(1) |
附录 4 实践教学案例(2) |
附录 5 教师调查问卷(2) |
附录 6 学生调查问卷(2) |
附录 7 学生成绩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对循证教学的理论研究 |
1.2.2 循证教学的政策研究 |
1.2.3 循证教学能力的研究 |
1.2.4 循证教学与学科教学结合的研究 |
1.2.5 循证教学与物理学科教学结合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循证教学的相关理论概述 |
2.1 循证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1 循证医学 |
2.1.2 建构主义 |
2.1.3 因材施教 |
2.2 循证教学 |
2.2.1 循证教学的发展 |
2.2.2 循证教学的内涵 |
2.2.3 循证教学的原则 |
2.2.4 循证教学的组成成分 |
2.2.5 循证教学的基本要求 |
第三章 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3.1 教师问卷调查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3.1.2 调查问卷的信度 |
3.1.3 调查对象的选择和实施 |
3.1.4 调查结果的分析 |
3.2 学生问卷调查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3.2.2 调查问卷的信度 |
3.2.3 调查对象的选择和实施 |
3.2.4 调查结果的分析 |
3.3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4.1. 转变经验教学,提高循证意识 |
4.2 基于课程标准,获取教学证据 |
4.3 应用教学证据,设计教学过程 |
4.4 观察课堂情况,分析跟进证据 |
4.5 制定评价量表,证据评价学生 |
第五章 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
5.1 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一自由落体运动 |
5.2 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二力的分解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A 关于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现状的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现状的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8)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同伴教学法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同伴教学法 |
2.1 同伴教学法简介 |
2.2 同伴教学法教学流程 |
2.3 同伴教学法阅读测试题和概念测试题编制 |
2.4 课堂反馈方式 |
第3章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形式 |
3.2 设计调查问卷 |
3.3 实施问卷调查 |
3.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3.4.1 学生对物理课堂满意程度 |
3.4.2 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表现情况 |
3.4.3 同伴对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影响 |
第4章 基于同伴教学法的《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
4.1 教材分析 |
4.2 学情分析 |
4.3 教学设计 |
4.3.1 教学目标 |
4.3.2 教学重难点 |
4.3.3 课时安排 |
4.3.4 教具准备 |
4.3.5 教学设计思想 |
4.3.6 教学过程 |
第5章 同伴教学法在《牛顿第三定律》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
5.1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
5.2 学生对同伴教学法的反馈 |
5.3 教师对同伴教学法的反馈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课堂测试题 |
附录C 学生对同伴教学法态度的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9)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电磁学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
2.2 类比概述 |
2.3 类比教学法的模式 |
2.4 类比教学法的作用与意义 |
2.5 小结 |
第三章 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教学中的设计 |
3.1 类比教学法在基本概念和规律教学中的设计 |
3.2 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习题教学中的设计 |
3.3 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复习教学中的设计 |
第四章 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部分的教学案例分析 |
4.1 案例1类比教学法在《电势能和电势》教学中的设计 |
4.2 案例2类比教学法在处理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的习题教学的设计 |
第五章 类比教学法在电磁学部分的教学实验及实验结论 |
5.1 教学实验设计 |
5.2 实验数据分析 |
5.3 实验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6.1 访谈结果的分析与总结 |
6.2 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
6.4 研究结论 |
6.5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同伴教学法在我国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1.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第2章 同伴教学法简介 |
2.1 同伴教学法的提出和教育理念 |
2.1.1 同伴教学法的提出 |
2.1.2 同伴教学法的教育理念 |
2.2 同伴教学法具体操作介绍 |
2.2.1 同伴教学法流程 |
2.2.2 同伴教学法课堂反馈方式 |
2.2.3 同伴教学法测试介绍 |
2.3 同伴教学法实践结果 |
第3章 同伴教学法在我国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
3.1 同伴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3.1.1 国内现有教学模式简介 |
3.1.2 同伴教学法运用于我国物理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
3.2 同伴教学法在我国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
3.2.1 国内高校教师教学模式运用的现状 |
3.2.2 中外高校大学物理教材对比分析 |
3.2.3 同伴教学法在我国大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
3.2.4 同伴教学法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示例 |
3.3 同伴教学法在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理论研究 |
3.3.1 国内中学教师教学方法和模式运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
3.3.2 中学物理课标解读及教材分析 |
3.3.3 同伴教学法在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探讨 |
3.3.4 同伴教学法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示例 |
3.4 实施同伴教学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
第4章 总结和展望 |
4.1 总结 |
4.2 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系统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陈梦馨. 扬州大学, 2019(02)
- [2]“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的实践研究[D]. 徐云鹤. 延边大学, 2019(01)
- [3]同伴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悦. 上海师范大学, 2017(01)
- [4]案例教学法在牛顿运动定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郭娇娇. 鲁东大学, 2020(01)
- [5]支架式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沛沄. 鲁东大学, 2018(10)
- [6]问题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D]. 孙胜霞. 鲁东大学, 2013(12)
- [7]循证教学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朱可. 苏州大学, 2020(02)
- [8]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设计[D]. 陈欢欢.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9(02)
- [9]类比教学法在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何振银.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同伴教学法在我国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董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