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伐残渣的开发利用

采伐残渣的开发利用

一、采伐剩余物的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兰梓瑜,丁思惠,方升佐[1](2021)在《杨树采伐剩余物施用对土壤养分和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施用杨树Populus采伐剩余物对土壤养分和二氧化碳(CO2)释放的影响,为其潜在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杨树树枝、树皮、树叶和水稻Oryza sativa秸秆等4种农林废弃物为生物质原料,根据杨树人工林单位面积凋落物量,以2%质量分数(以烘干土质量计)均匀混入新鲜土壤,25℃恒温培养箱中暗培养180 d。控制培养期间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测定不同处理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量氮(MBN)、无机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有效磷(AP)、速效钾(AK)等质量分数以及CO2日释放速率和累积释放量。[结果](1)4种生物质原料施用显着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氮磷钾的有效性(P<0.05)。相比对照,杨树树枝、树皮、树叶和水稻秸秆处理的土壤MBC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 50%、31%、80%和109%,土壤MBN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 54%、40%、72%和203%。施用杨树树皮和树枝土壤的NH4+-N质量分数从大到小依次为对照、秸秆处理、树叶处理、树皮处理、树枝处理。土壤AP质量分数以树枝处理最高,AK质量分数以秸秆处理最高。(2)不同处理的土壤CO2日释放速率均表现为初期较快,中期逐渐减缓,后期趋于稳定。培养期间,秸秆处理的土壤CO2累积释放量最高,显着高于其他处理(P<0.05),其次为杨树树叶,不同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3)相关性分析表明:生物质原料的性质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养分和CO2释放量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生物质原料的全氮、全磷、全钾显着正相关(P<0.05),与全碳和碳氮比显着负相关(P<0.05);土壤CO2日释放速率与土壤MBC、MBN、NH4+-N、AP和AK均显着正相关(P<0.05),但与NO3-N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结论]从土壤养分和环境效应综合考量,杨树采伐剩余物的施用能提高土壤有效态的氮磷钾等养分,相对减少碳排放。图3表3参47

王旭[2](2021)在《漆酶预处理对杨木CMP碱浸渍废水厌氧处理效果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森林资源的变化、木材供需矛盾的突出,采伐剩余物的高效高值利用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课题。在宏观形态上,采伐剩余物与木材具有很大区别,但在微观形态上即纤维水平上与木材差别不大,利用其制浆造纸是十分有效的利用途径。制浆造纸工业属于能耗大且污染严重的产业,制浆造纸废水的有效处理一直是业内的重要课题。制浆废水排放量大,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有效降低废水有机污染物含量、提高其可生化性,对制浆造纸废水处理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杨木采伐剩余物CMP碱浸渍废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漆酶预处理的方法,探讨杨木CMP碱浸渍废水厌氧处理效果,为采伐剩余物制浆废水的有效处理提供理论支撑。本研究首先对杨木采伐剩余物CMP碱浸渍废水污染特性进行分析,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气象色谱-质谱联用现代化分析手段定性定量分析废水的污染成分,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木质素和糖类物质的含量,并利用国标法对BOD5、COD、碳、氮、磷等主要污染物指标进行定量测定和分析。另外,为探究漆酶与杨木采伐剩余物CMP碱浸渍废水的最佳作用条件,以废水的木质素去除率和B/C(BOD5/COD)为评价指标进行实验设计与分析。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得到每个因素的最佳取值范围,设置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曲面优化实验,建立回归方程模型,得到最佳作用条件组合,并进行显着性检验和优化结果验证。最后,对两种杨木采伐剩余物CMP碱浸渍废水在厌氧反应器(UASB)中的厌氧处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对COD去除效果、产气量、挥发性脂肪酸以及厌氧颗粒污泥粒径和沉降速度进行对比与分析,以判断两种废水的厌氧处理效果,验证漆酶预处理的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废水中含有的有机物种类有烷烃、酚或醇、芳香族化合物、糖、醚类、酚类物质、羧酸类物质等;废水中糖类物质浓度为4.728×103 mg/L,BOD5/COD值为0.664,C:N:P为100.15:4.62:1,具有良好的可生化性;废水中硫酸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等抑制厌氧处理过程的污染物含量未达到抑制浓度。废水中木质素浓度较高,对废水若进行厌氧处理需采用漆酶去除其中的木质素。(2)漆酶预处理的最佳作用条件为:漆酶投加量为157 U/L,反应温度为37.1782℃,反应时间为4.56 h,通过验证试验,与预测值最大偏差不超过1.45%,优化结果可信;各因素对木质素去除率和B/C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漆酶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3)经漆酶预处理的废水与原废水相比,进出水COD均降低,COD去除率提高约40%;挥发性脂肪酸未发生积累,出水VFA浓度升高到1.75 g/L,反应器能够正常运行;产气量升高;其驯化的颗粒污泥凝聚现象明显,平均粒径与密度都有显着提高,微生物活性和状态良好;漆酶预处理对提高杨木采伐剩余物CMP碱浸渍废水的常规厌氧处理效果具有明显作用,降低了废水的毒性和厌氧处理难度,提高了厌氧反应器的运行效能,对出水水质的提高以及产气量的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

张喜坤[3](2021)在《兴安落叶松秸秆混合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文中提出兴安落叶松是我国东北林区常见的树种之一,经采伐作业后,林区内有大量的树皮树枝等采伐剩余物残留,这给林区安全带来了极大的火险隐患。生物质能源具有可再生、清洁无污染、利用途径多元化、能源产品多样化的特点,近年来在国内发展较为迅速。将兴安落叶松林区的采伐剩余物作为生物质燃料,用于生物质发电,既可以减少林区火灾隐患,还可以减缓能源危机。直接燃烧是生物质应用最简易的方式,但利用效率较低,为了更合理高效的利用采伐剩余物中所含的生物能,探寻新的利用途径,将兴安落叶松的树枝树皮与水稻玉米秸秆混合,进行热解,寻找能够使热解剩余物质量最少的掺混比,提高生物质燃料的利用效率。本文做了如下工作:首先通过热重分析对水稻玉米混合秸秆进行热解,探究热解剩余物最少的质量掺混比例;再用以此比例混合的水稻玉米秸秆,与兴安落叶松的树枝树皮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对所得的混合物,进行热解实验,同样寻求使热解剩余物最少的枝皮秸秆掺混比,并获得在该掺混比下,于不同升温速率、不同粒径、不同气氛下,枝皮秸秆混合粉末的热解特性,为建立完备的材料特性数据库提供依据;确定最佳掺混比后,利用Origin8.0软件对N2气氛下进行机理函数选型并建立动力学模型,采用Coats-Redfern动力学分析法获取能够表征材料动力学特性的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为探究清洁,高效的生物能转化方法提供数据基础。结果表明:(1)其中水稻玉米秸秆质量掺混比为1:4时,其热解剩余物的质量分数最小。不同质量掺混比的枝皮秸秆混合粉末热解过程均可分为失水、预热解、固体分解、残碳分解4个阶段。热解剩余物质量最少的枝皮秸秆混合粉末掺混比为3:1,按照此比例配制的枝皮秸秆混合粉末,其热解反应最为充分,热解剩余物质量远低于其他比例。(2)枝皮秸秆混合粉末的颗粒直径越小,其反应速率的峰值越高,最大失重速率越大,反应进行的越为彻底;升温速率越大,瞬时失重速率越大,而失重速率对应的峰值来的也越发向高温方向偏移;实验气氛对热解实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三和第四阶段,不同的气氛,导致热解反应的进程和反应的彻底程度不同,在空气氛围下,材料热解的更为充分,热解剩余物更少。(3)N2氛围下,不同质量掺混比的兴安落叶松枝皮秸秆混合粉末的最佳机理函数均为[-ln(1-α)]1/3。当枝皮秸秆混合粉末质量掺混比为3:1时,其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最小,最易于热解。

何介南,罗航,陈红斌,何勇强,王东[4](2021)在《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现状及利用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2019年湖南省林木资源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湖南省各市(州)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储量、可收集量和可利用量的分布状况,为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持。结果表明: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总储量为76 253.70×104 t,其中主要林分生物质能资源储量占比最高,为87.26%,以市(州)为单位,分布在1 357.09×104~12 629.88×104 t之间;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可收集量为3 036.00×104 t,其中灌木可收集量占比最高,为69.02%,以市(州)为单位,分布在28.67×104~396.72×104 t之间;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可利用量为1 410.11×104 t,其中灌木可利用量占比最高,为59.44%,以市(州)为单位,分布在11.17×104~152.69×104 t之间。总体上,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潜力较高,其中湘南和湘西地区的潜力高于其它地区。

李崇斌[5](2020)在《北京市森林抚育剩余物处置与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抚育剩余物是一种木质资源,合理利用有助于提高森林资源利用效率和促进相关主体增加收益。本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区、房山区、密云区等十二个区作为研究区域,在进行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获取数据与资料,采用描述统计及计量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北京市生态公益林抚育剩余物的处置与利用现状、问题及成因,进而为提升森林抚育剩余物的利用效率提供对策建议与决策思考。研究表明:第一,北京市森林抚育剩余物利用已经形成“村集体”和“公司化”两种主体参与模式,但相关个体的参与意愿仍受到所在地林地性质、受教育水平、当地是否存在相关利用、个体了解抚育剩余物及其利用方式的程度、预期收益等因素影响。第二,目前北京市在处置和利用抚育剩余物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效益,运用数据包络法测算得出相关主体利用抚育剩余物的综合技术效率为0.479,平均纯技术效率为0.742,平均规模效率0.524,说明相关主体在利用抚育剩余物的过程中所投入的资源使用是有效益的,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产出与生态效益产出,但受到规模效率低下的制约未能取得规模效益。第三,北京市森林抚育剩余物处置与利用方仍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相关利用规模化程度低、技术水平低、政策约束性较强、利用成本较高等。本文提出建议如下:一是出台公共手段,强化服务职能;二是构建信息平台,拓展市场功能;三是促进各方合作,实现技术共享;四是树立典型案例,推广先进模式;五是结合各区实际,因地制宜发展。

周刚[6](2020)在《桉树废弃物生物质炭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的影响》文中认为磷(Phosphorus)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大量元素之一,但是土壤中的磷素大部分以不易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难溶性的磷酸盐存在,所以磷素的利用效率较低。我国桉树人工林土壤普遍存在磷素缺乏现象,通过大量施加磷肥已成为解决磷素缺乏,满足林木生长要求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桉树对磷素的利用效率较低,导致大部分磷素被土壤固定形成难溶态磷或者随着地表径流流入水体中,容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生物质炭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材料,在土壤改良、废弃物高效利用、固碳减排和能源应用等方面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有关生物质炭及其对土壤磷素影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土壤总磷和有效磷的研究,对生物质炭自身的磷素分级研究和生物质炭对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研究较少。基于目前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采用桉树采伐剩余物作为原材料,研究不同裂解温度对桉树采伐剩余物制备的生物质炭的化学特性和磷形态分布的影响,同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生物质炭添加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素形态转化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⑴随着裂解温度由300℃升高到700℃,生物质炭的转化率由41.1%降低到24.4%,pH值由5.9升高到10.3。裂解温度对生物质炭的全磷含量和各种磷形态的含量均具有较大的影响。生物质炭的全磷含量在裂解温度为700℃时最高,当裂解温度低于500℃时,其全磷含量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磷素分级实验中,生物质炭的H2O-P含量呈现不规律的变化,但是在600℃时骤然下降。NaHCO3-Pi含量在500℃和700℃时含量较高,而NaHCO3-Po在300℃时最高且呈现随裂解温度升高而降低的趋势。NaOHPi含量在300℃和400℃时含量较高,而NaOH-Po含量在裂解温度500℃以上时较高。HCl-P含量在700℃最高,其次是500℃和400℃。随着裂解温度的升高,生物质炭对磷素的吸附能力逐渐增强。因此,裂解温度对生物质炭的转化率、全磷含量、磷形态含量分布及其对磷素的吸附能力均具有较大的影响。⑵土壤pH值随生物质炭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其中C1.0处理组的pH值在第一个月达到最大,C0.5和C2.0处理组的pH值在第二月达到最大。全磷含量在培养的前两个月时,添加比例对其没有显着的影响,在第三个月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少。H2O-P的含量在第二个月后发生显着变化,其中C1.0处理组显着增加。在第五个月时,C2.0处理组也显着增加。NaHCO3-Pi的含量和NaHCO3-Po的含量变化规律相反,Na HCO3-Po的含量整体高于NaHCO3-Pi的含量。NaOH-Pi的含量和NaOH-Po的含量变化规律也相反,并且NaOH-Po的含量也整体高于NaOH-Pi的含量。HCl-P的含量在第一个月时,对照组和C2.0处理组含量较高,随后逐渐降低。⑶在磷素吸附与解吸实验中,生物质炭抑制了土壤对磷素的吸附作用,但是提高了土壤对磷素的缓冲能力和吸附强度。其中,C0.5处理组对磷素吸附效果和缓冲能力最佳。

冯雪[7](2020)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与测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源产业的发展,制定了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生物质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能基本实现商业化和规模化利用。随着天保工程和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面临支柱产业缺失、经济增长缓慢的困境,以木材采伐和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经营方式开始由木材生产向森林资源培育转变,林区亟需寻找替代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寻找新的支柱产业是林区发展的关键。生物质能源以农林剩余物为原料,是对废弃资源的再利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需要,有助于改变高度依赖木材生产的发展模式,对于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虽然有丰富农林剩余物资源,有广阔的生物质能源需求市场,但生物质能源产业仍然发展缓慢、集约化程度较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进行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以期明晰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及识别关键影响因素,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建议。首先,分析整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理论模型,提出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DPSIR”分析范式。以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为研究起点,分析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所处的状态,研究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对林区产生的影响,提出响应措施。从生物质能源资源状况和生物质能源产业状况两方面,分析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表明:2005-2017年生物质能源资源总量稳步上升,生物质发电项目进展较快。其次,明确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基于“DPSIR”分析范式,界定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梳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构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的理论模型,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和林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提升技术水平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是推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有效措施。再次,评价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识别出产业发展关键影响因素,从整体上探究影响因素对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作用。建立了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模型评价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研究表明:2005-2017年,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稳步上升,经历了由“低等水平-中等水平-较高等水平”的发展过程;运用障碍度模型,识别了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生物质能源资源利用率、资金投入、产业规模、市场竞争力、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最后,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从完善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提高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生物质能源产业金融支持力度、健全生物质能源产业市场运行机制和建立生物质能源产业原料保障体系5个方面,提出了推动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结合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现实情况,设计了生物质能源技术创新演进流程,构建了农作物秸秆原料收储运体系。

李荣荣,李媛媛,张双保[8](2020)在《毛竹采伐剩余物制备可降解膜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传统塑料薄膜难降解、制备原料不可再生等问题,以毛竹采伐剩余物为原料,通过碱化、醚化以及羧甲基化反应制备可降解薄膜。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分析、研究了竹粉碱化、醚化等反应后化学官能团、表面微观结构及结晶度的变化。通过增稠剂海藻酸钠与淀粉改性,对比分析不同工艺条件下毛竹采伐剩余物可降解膜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经碱化和醚化后毛竹采伐剩余物中木质素被脱除。纤维素内部发生分子重排,晶体结构改变,氢键作用减弱,结晶度下降。通过增稠剂海藻酸钠与淀粉改性,薄膜的拉伸强度明显增加,但断裂伸长率有所下降。覆盖薄膜后的土壤湿度下降趋势较未覆盖薄膜的土壤明显变缓,保墒性良好。

张小标[9](2019)在《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 ——基于CBM-MRIO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文中指出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经济社会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首,2018年底举行的第24届联合国气候大会再次重申了《巴黎气候协定》设定的减排目标,即本世纪末必须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力争控制在1.5℃以内。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降低碳排放、缓解温室效应是中国面临的巨大现实压力。包括森林碳汇和木质林产品在内的林业碳库总碳储量高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总量,并以其独特的固碳和储碳功能对大气圈碳循环具有重要影响,在缓解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作为森林管理衍生的木质林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具备显着的碳储和碳减排能力,并能够通过木质林产品消费反向作用于森林经营行为,深刻影响森林碳汇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林产品生产国、消费国和贸易国,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收支与碳减排对增强中国林业碳减排能力,减轻中国气候减排压力,乃至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木质林产品使用与消费通过最优轮伐期对可持续森林经营起决定作用,除了传统木材意义上对经济最优轮伐期影响外,近20年来以气候价值为代表的非木材价值也深刻影响最优轮伐期与可持续营林理论的修正。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碳储与碳减排是林业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考量林业气候价值对于最优轮伐期的修正作用仅包括了森林碳汇,并未将木质林产品纳入研究范畴。作为木质林产品消费的一个重要子集,木质林产品贸易将带来国际间的碳流动与碳转移,由于出口的木质林产品在气候价值方面的产权界定并不明晰,出口的木质林产品的气候资源极易被削弱形成“公地悲剧”。同时,对于涉及区域间碳流动的气候责任的划分标准上,主流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生产者视角的责任划分标准和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消费者视角的划分标准均存在走向两个极端的倾向。除上述木质林产品碳科学关联的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不足,作为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核算基础的IPCC碳收支方法学在过去20余年的应用与修正中始终没有解决3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木质林产品终端使用形态的刻画较为欠缺,绝大部分国家由于缺乏关联数据无法追踪其木质林产品在最终使用形态方面的分布,即使部分国家存在关联数据,也仅能将木质林产品最终使用形态划分为有限的几类。其次,在木质林产品贸易,尤其是终端使用形态的木质林产品贸易未能纳入其研究范畴,由于关联数据的缺乏,主流研究往往仅能追踪至中间制成品形态的木质林产品贸易,或者局限于本国内部的木质林产品的终端使用形式。最后,全球供需链下各市场主体或国家贡献的缺失,IPCC方法学和主流研究均无法从全球供需链的框架下,追踪其出口的木质林产品在国外的生命周期内的碳收支与碳减排,亦无法立足于域外消费者(国家)这一木质林产品供求的决定力量,反向分析其对木质原材料供给、木质林产品生产、使用及废弃的碳收支影响和碳减排贡献。基于以上理论和方法学的缺陷,本研究通过将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引入既有IPCC碳收支方法学构建了一个新的碳收支模型CBM-MRIO(Carbon Budget Model integrating Multi-regional Input-Output method),同时基于此模型的混合生命周期分析框架引入并拓展生产诱发系数,建立了一个可以用于评估消费国对木质林产品生产国碳收支和碳减排边际贡献的分析方法。CBM-MRIO模型的构建过程包括:首先,为保证终端使用形态与国家的高精度,在投入产出数据库选择上,本研究引入当前在产业和国家分类以及时间跨度等方面最为优越的Eora数据库的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其涵盖了190个国家的14839个产业部门和1140个最终需求/要素投入部门在近二十余年的相互耗用关系;其次,基于Eora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本研究开发了木质林产品拓展矩阵,用以表述某特定木质林产品生产国在相应年份的中间产品形态木质林产品产量;最后,通过里昂惕夫乘数进一步评估该生产国所生产的木质林产品在各国的各终端使用形态的分布情况。基于以上模型方法,一国所生产的木质林产品的碳收支能够予以全面分析与评估;其出口到国外的木质林产品碳收支变动以及气候责任亦可以清晰界定;该模型方法可在生产国和消费国间双向追溯的混合生命周期特征,亦可避免气候责任划分中的极端化倾向,木质林产品碳科学关联的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不足也得到了解决。本研究结合FAOSTAT和UNCOMTRADE数据对上述建立的模型方法予以实证论证,研究发现:(1)中国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碳储量达到3605 Tg CO2-eq(百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年碳减排量达到150 Tg CO2-eq,其中中国贡献的比例为84.2%,域外消费国贡献比例为15.8%,由于中国仅消费了约75%的木质林产品产量,中国碳储和碳减排贡献效率更强;(2)域外消费国消费了中国25%的木质林产品产量,但由于其主要的终端使用形式以非建筑用木质林产品和纸类产品等短生命周期产品为主,同时大量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废弃木质林产品,其仅贡献了终端使用环节和废弃环节碳储和年均碳减排量的22.5%和13.9%的同时,却贡献了废弃环节45.5%的碳排放量;(3)在边际减排贡献方面,中国最终需求碳减排的边际减排贡献远高于域外消费国,甚至比最主要的8个域外消费国边际贡献的总和略高,然而8个主要的域外消费国的最终需求引起的对木质林产品碳收支和碳减排的贡献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中国却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由于持续下降的边际木质林产品消费,中国边际年碳减排量出现持续下降甚至趋于0,但8个主要的域外消费国却保持良好增长势头。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1)改进了既有IPCC方法学。通过本研究与IPCC碳收支方法学评估结果的对比发现,IPCC方法学认为中国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内表现为木质林产品净进口,其净进口比例为约19%,且主要表现为木质原材料,但本研究所建立的CBM-MRIO模型发现,尽管中国存在约20%的木质原材料进口,但中国出口了多达25%的最终使用形态的木质林产品,符合中国木质林产品产业“两头在外的特征”,故而本研究所建立的CBM-MRIO模型更加客观。(2)对既有理论新的阐释。研究所建立的CBM-MRIO模型也是对既有环境投入产出理论过于片面强调消费视角的气候责任核算与划分的修正。中国巨大的木质林产品碳储与碳减排潜力表明,既有的气候变化关联领域的可持续营林理论中仅考虑森林碳汇价值是不全面的、值得商榷的。本研究对伴随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碳收支研究也是对传统产权与“公地悲剧”理论的突破,即私人产品在气候产权方面同样具有公共资源产品的属性,仍然会产生“公地悲剧”。本研究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一方面,由于中国大量木质林产品被国外耗用,且碳储和碳减排效率较低,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公地悲剧”现象,在当前IPCC以生产法为约束性方法学的背景下,这部分低效率的碳减排需由中国承担,对中国产生了木质林产品碳减排出现了较大的负外部性,因此中国应加强国际气候谈判并推动国际碳收支方法学的优化。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最终消费的边际碳减排贡献下降,需优化的碳库管理策略,增强木质林产品碳减排效率,本研究发现,促进废弃木料和废弃木质林产品填埋场的甲烷回收可以大幅降低木质林产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应作为最为主要的优化策略,如能完全回收填埋场甲烷排放则木质林产品碳储可以提高约18%。

冯雪,吴国春,曹玉昆,张滨,郭思源[10](2019)在《生物质能源可利用潜力评价——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为例》文中认为[目的]生物质能源具有污染少、可再生等特点,合理地对其开发利用是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一种探索。通过对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资源量的计算,明确了生物质能源的可利用潜力及变化趋势,以期为其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利用自下而上估算法,以林木生物质的资源量和农作物秸秆的产量为原始数据,对2005—2015年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可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1)研究期间,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林木生物质资源可利用潜力小幅下降,农作物秸秆资源可利用潜力稳步上升。(2)林木生物质资源中,商品林采伐剩余物可利用潜力骤降,森林抚育剩余物可利用潜力增加;农作物秸秆资源中,粮食作物秸秆可利用潜力逐年上升。(3)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可利用潜力随着国家"天保工程"和"重点国有林区全面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政策的实施而发生变化。[结论]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丰富,可利用潜力较大,其中农作物秸秆资源可利用潜力增速较快。

二、采伐剩余物的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采伐剩余物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2)漆酶预处理对杨木CMP碱浸渍废水厌氧处理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制浆造纸废水污染现状
        1.2.1 杨木化学机械法制浆的应用现状
        1.2.2 制浆造纸废水水质特征
        1.2.3 化学机械浆废水的污染特性研究现状
    1.3 漆酶在制浆造纸与制浆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4 制浆废水的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4.1 混凝吸附
        1.4.2 生化处理技术
    1.5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研究技术路线
2 废水污染物成分和可生化性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原料及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废水污染物成分的定性定量测试
        2.2.2 废水中木质素和糖类物质的定量分析
        2.2.3 废水主要污染物指标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漆酶与废水作用条件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原料与试剂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单因素对木质素去除率和B/C的影响
        3.2.2 响应曲面回归方程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3.2.3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三因素交互性分析
        3.2.4 参数优化及验证
    3.3 本章小结
4 漆酶预处理对废水厌氧处理效果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用水和颗粒污泥
        4.1.2 实验仪器和反应装置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UASB运行两种废水的COD浓度、VFA和产气量的变化
        4.2.2 UASB运行过程中厌氧颗粒污泥的变化
    4.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兴安落叶松秸秆混合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热重分析
        1.2.2 落叶松采伐剩余物与秸秆的再利用
    1.3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1.3.1 热重分析
        1.3.2 热解动力学
    1.4 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2 兴安落叶松树枝树皮与秸秆混合热解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实验内容及材料仪器
        2.2.2 实验方案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掺混比下混合秸秆粉末的热解曲线
        2.3.2 兴安落叶松枝皮秸秆混合粉末热解过程及热解特性分析
        2.3.3 材料粒径对枝皮秸秆混合粉末热解过程的影响
        2.3.4 升温速率对枝皮秸秆混合粉末热解过程的影响
        2.3.5 实验气氛对枝皮秸秆混合粉末热解过程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兴安落叶松树枝树皮混合秸秆动力学分析
    3.1 引言
    3.2 动力学分析方法
    3.3 机理函数选型
    3.4 动力学模型选型
    3.5 动力学参数确定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现状及利用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森林资源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林木生物质能资源总储量估算
    2.3 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可收集量估算
    2.4 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可利用量估算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总储量
    3.2 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可收集量
    3.3 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可利用量
4 结论与讨论

(5)北京市森林抚育剩余物处置与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抚育剩余物概念研究
        1.3.2 抚育剩余物利用研究
        1.3.3 成本收益研究
        1.3.4 数据包络分析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之处
2.概念界定与研究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森林资源经济学理论
        2.2.2 可再生资源经济学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成本收益理论
3.北京市森林抚育及剩余物利用现状
    3.1 北京市森林资源现状
        3.1.1 山区森林资源状况
        3.1.2 平原森林资源状况
    3.2 北京市森林抚育现状
        3.2.1 森林抚育政策
        3.2.2 森林抚育规模
        3.2.3 森林抚育模式
        3.2.4 森林抚育流程
    3.3 北京市森林抚育剩余物利用现状
        3.3.1 森林抚育剩余物利用方式
        3.3.2 森林抚育剩余物利用模式
        3.3.3 森林抚育剩余物利用意愿
        3.3.4 森林抚育剩余物利用问题
4.北京市森林抚育剩余物利用效率测算
    4.1 模型介绍
    4.2 变量选取
        4.2.1 投入指标的选取
        4.2.2 产出指标的选取
    4.3 森林抚育剩余物利用效率实证分析
        4.3.1 模型设定
        4.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5.典型案例分析
    5.1 村集体参与模式
        5.1.1 大兴区长子营镇小黑垡村
        5.1.2 房山区浦洼乡东村村
        5.1.3 “村集体参与模式”比较分析
    5.2 公司化参与模式
        5.2.1 大兴区北臧镇永定河绿色港湾
        5.2.2 平谷区“生态桥”工程
        5.2.3 “公司化参与模式”比较分析
    5.3 森林抚育剩余物利用的影响机制分析
        5.3.1 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5.3.2 地域经济异质性
        5.3.3 政策驱动性
        5.3.4 规模效应
6.结论与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利用公共手段,强化服务职能
        6.2.2 构建信息平台,拓展市场功能
        6.2.3 促进各方合作,实现技术共享
        6.2.4 树立典型案例,推广先进模式
        6.2.5 结合各区实际,因地制宜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北京市森林抚育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桉树废弃物生物质炭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生物质炭的研究概况
        1.1.1 生物质炭的概念、特性和发展
        1.1.2 生物质炭应用的四大领域
    1.2 土壤磷素分级的研究概况
        1.2.1 无机磷的研究概况
        1.2.2 有机磷的研究概况
        1.2.3 Hedley土壤磷素分级方法概况
    1.3 生物质炭对磷转化的影响
    1.4 土壤磷素吸附和解吸的研究概况
        1.4.1 土壤磷素吸附的研究概况
        1.4.2 土壤磷素解吸的研究概况
    1.5 生物质炭对土壤磷素吸附和解吸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土壤与生物质炭的制备
    2.2 生物质炭的转化率
    2.3 生物质炭的pH值
    2.4 生物质炭的磷素吸附动力学
    2.5 生物质炭不同比例添加的土壤磷素形态转化培养试验
    2.6 生物质炭与培养土壤磷素含量测定
    2.7 生物质炭不同添加比例的土壤吸附和解吸作用试验
    2.8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生物质炭的特性与各形态磷素变化特征
    3.1 不同温度下制备生物质炭的转化率
    3.2 生物质炭的pH值
    3.3 生物质炭的磷素形态变化特征
        3.3.1 生物质炭全磷含量变化特征
        3.3.2 生物质炭H_2O-P含量变化特征
        3.3.3 生物质炭NaHCO_3-P含量变化特征
        3.3.4 生物质炭NaOH-P含量变化特征
        3.3.5 生物质炭HCl-P含量变化特征
        3.3.6 生物质炭Residual-P含量变化特征
        3.3.7 生物质炭中不同形态磷的相关性分析
    3.4 生物质炭的磷素吸附动力学
    3.5 讨论和结论
第四章 生物质炭添加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素及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4.1 土壤的pH值变化特征
    4.2 土壤的全磷含量变化特征
    4.3 土壤水溶性磷(H_2O-P)含量变化特征
    4.4 土壤碳酸氢钠提取态无机磷(NaHCO_3-Pi)含量变化特征
    4.5 土壤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磷(NaHCO_3-Po)含量变化特征
    4.6 培养土壤氢氧化钠提取态无机磷(NaOH-Pi)含量变化特征
    4.7 土壤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磷(NaOH-Po)含量变化特征
    4.8 土壤盐酸提取态磷(HCl-P)含量变化特征
    4.9 土壤残留磷(Residual-P)含量变化特征
    4.10 讨论和结论
        4.10.1 讨论
        4.10.2 小结
第五章 生物质炭添加对土壤磷素吸附和解吸特性的影响
    5.1 土壤磷素吸附变化特征
    5.2 土壤磷素解吸变化特征
    5.3 讨论和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7)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与测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研究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阐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
        2.1.2 生物质能源
        2.1.3 生物质能源产业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DPSIR理论模型
        2.2.2 本文理论分析框架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概况
        3.1.1 自然资源概况
        3.1.2 经济发展概况
        3.1.3 社会发展概况
    3.2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资源现状
        3.2.1 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量现状
        3.2.2 农作物秸轩能源资源量现状
        3.2.3 生物质能源资源总量现状
    3.3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3.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概况
        3.3.2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3.3.3 生物质能源产业扶持政策
        3.3.4 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水平
    3.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4.1 战略规划可操作性不强
        3.4.2 技术市场化转变能力弱
        3.4.3 融资渠道拓展难度大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分析
    4.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系统解析
        4.1.1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目标
        4.1.2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系统解析思路
    4.2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4.2.1 驱动力因素(D)
        4.2.2 压力因素(P)
        4.2.3 状态因素(S)
        4.2.4 影响因素(I)
        4.2.5 响应因素(R)
    4.3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理论模型构建
        4.3.1 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理
        4.3.2 理论模型构建
        4.3.3 影响因素间的假设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验证
    5.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5.1.1 指标选取原则
        5.1.2 指标确定
        5.1.3 数据来源
    5.2 研究方法选择
        5.2.1 结构方程模型述评
        5.2.2 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
        5.2.3 数据处理
    5.3 模型检验
        5.3.1 测量模型检验
        5.3.2 结构模型检验
    5.4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检验结果及分析
        5.4.1 模型检验结果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测度
    6.1 指标体系构建
        6.1.1 研究思路
        6.1.2 指标体系确立
    6.2 研究方法
        6.2.1 权重确定方法
        6.2.2 TOPSIS模型
        6.2.3 障碍度模型
    6.3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
        6.3.1 生物质能源产业总体发展水平
        6.3.2 各子系统发展水平
    6.4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结果分析
        6.4.1 子系统结果分析
        6.4.2 指标层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7.1 完善生物质能源产业政策
        7.1.1 编制长远战略规划
        7.1.2 出台产业扶持政策
        7.1.3 健全产业激励机制
        7.1.4 实施政策执行绩效考核
    7.2 提高生物质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7.2.1 增加技术研发投入
        7.2.2 组建技术科研团队
        7.2.3 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
    7.3 加强生物质能源产业金融支持力度
        7.3.1 加大政府融资支持
        7.3.2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
        7.3.3 开辟国际融资渠道
        7.3.4 建立产业专项基金
    7.4 健全生物质能源产业市场运行机制
        7.4.1 构建市场信息平台
        7.4.2 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
        7.4.3 确立市场运行模式
    7.5 建立生物质能源产业原料保障体系
        7.5.1 开展生物质能源资源详查
        7.5.2 优化原料供应体系
    7.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资源原始数据
附录B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验证及发展水平测度的原始数据
附录C 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产业发展水平计算过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毛竹采伐剩余物制备可降解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CMC制备方法
    1.3 羧甲基纤维素钠可降解膜的制备
    1.4 羧甲基纤维素钠可降解膜保墒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CMC粘度、取代度及结晶度分析
    2.2 羧甲基纤维素钠薄膜性能分析
    2.3 羧甲基纤维素钠薄膜保墒性分析
3 结论

(9)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 ——基于CBM-MRIO模型的构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的现实压力
        1.1.2 林业对气候减排的价值
        1.1.3 木质林产品在林业气候减排中的地位
        1.1.4 林产品贸易与气候责任划分
    1.2 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
        1.2.1 理论贡献
        1.2.2 实践意义
    1.3 主要概念界定与研究范畴
        1.3.1 林业碳科学关联概念
        1.3.2 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关联概念
        1.3.3 木质林产品碳流动与贸易关联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1.6.1 研究主要创新
        1.6.2 本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木质林产品碳问题研究演进与评述
    2.1 国内外木质林产品碳核算方法学历史演进与阶段特征
        2.1.1 萌芽时期(1991–2000 年)
        2.1.2 成熟时期(2001–2005 年)
        2.1.3 应用和争论时期(2006–2010 年)
        2.1.4 后德班时期(2011–2018 年)
    2.2 国内外碳核算方法及市场主体减排贡献研究进展
        2.2.1 基于“生产法”的国内市场主体的研究进展
        2.2.2 基于“生产法”的国外市场主体研究现状
        2.2.3 基于“储量变化法”的国内市场主体研究进展
        2.2.4 基于“储量变化法”的国外市场主体研究现状
    2.3 市场主体气候减排边际贡献研究进展
    2.4 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与本研究的研究问题提出
        2.4.1 已有研究的主要不足
        2.4.2 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三章 木质林产品碳科学的关联理论与辨析
    3.1 木质林产品与气候变化关联理论体系
        3.1.1 主要理论类型内涵与实践
        3.1.2 木质林产品碳科学核心关联理论辨析
    3.2 可持续营林理论
        3.2.1 可持续营林理论的主要理论分支
        3.2.2 最优轮伐期理论的历史演进
        3.2.3 最优轮伐期理论当前主要观点
        3.2.4 本研究对最优轮伐期理论的拓展意义
    3.3 公地悲剧理论
        3.3.1 公地悲剧理论的历史演进
        3.3.2 公地悲剧理论当前主要争议及观点
        3.3.3 本研究对公地悲剧理论支撑与佐证
    3.4 环境投入产出理论
        3.4.1 环境投入产出理论的历史演进
        3.4.2 环境投入产出理论当前主要争议及观点
        3.4.3 环境投入产出实证方法的主要不足
        3.4.4 本研究对环境投入产出理论的佐证与阐释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既有IPCC框架下木质林产品碳收支方法学与不足
    4.1 《2006 指南》下的IPCC木质林产品碳储方法学
        4.1.1 木质林产品碳储方法学总体理论逻辑
        4.1.2 生产法碳储核算逻辑
        4.1.3 储量变化法碳储核算逻辑
    4.2 《2013 修订》对IPCC木质林产品碳储方法学的更新
        4.2.1 加入考虑森林经营行为的木质林产品核算范畴
        4.2.2 来源于本国森林采伐的木质林产品产量评估方法
    4.3 既有IPCC框架木质林产品碳收支模型逻辑与不足
        4.3.1 传统木质林产品碳收支总体框架
        4.3.2 加工环节碳收支子模型
        4.3.3 使用环节碳收支子模型
        4.3.4 废弃环节碳收支子模型
    4.4 既有IPCC框架下碳收支总体数据与参数类型需求
    4.5 中国木质林产品产量和贸易量
        4.5.1 中国木质原材料产量(1900–2015 年)
        4.5.2 中国木质原材料贸易量(1900–2015 年)
        4.5.3 中国中间产品形态的木质林产品产量(1900–2015 年)
        4.5.4 中国中间产品形态的木质林产品贸易量(1900–2015 年)
    4.6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各项参数取值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当前IPCC碳收支模型对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5.1 加工环节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1990–2015 年)
    5.2 使用环节木质林产品碳储量与碳减排贡献(1990–2015 年)
    5.3 废弃环节木质林产品收支和碳减排贡献(1900–2015 年)
    5.4 全生命周期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1990–2015 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碳收支模型(CBM-MRIO)构建
    6.1 IPCC框架下木质林产品碳收支模型的主要不足
        6.1.1 木质林产品的终端使用形态刻画欠缺
        6.1.2 终端使用形态木质林产品贸易的缺失
        6.1.3 全球供需链下各市场主体/国家贡献的缺失
    6.2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引入
        6.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已有IPCC碳收支方法学的意义
        6.2.2 主流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的甄别与遴选
        6.2.3 Eora多区域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与木质林产品拓展矩阵
    6.3 木质林产品生命周期碳收支模型总体框架
    6.4 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的碳收支模型各阶段子模块
        6.4.1 木质原材料供应环节
        6.4.2 木质林产品生产环节
        6.4.3 木质林产品使用环节
        6.4.4 木质林产品废弃环节
    6.5 消费国边际减排贡献模型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多区域投入产出碳收支(CBM-MRIO)数据需求与描述
    7.1 总体数据需求与数据来源
    7.2 木质林产品使用和废弃环节碳收支的参数取值
    7.3 Eora数据库木质林产品终端使用形式产业分类
    7.4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贡献评估数据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CBM-MRIO模型的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的实证分析
    8.1 中国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
        8.1.1 木质原材料供应环节
        8.1.2 中间产品形态木质林产品加工环节
        8.1.3 木质林产品终端使用环节
        8.1.4 木质林产品废弃环节
    8.2 中国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流动与碳收支与各国碳减排贡献
        8.2.1 中国木质原材料和木质林产品贸易碳流动
        8.2.2 中国木质原材料和木质林产品贸易碳减排贡献
    8.3 主要消费国对中国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
        8.3.1 主要消费国对中国木质林产品消费量/产量边际贡献
        8.3.2 主要消费国对中国木质原材料需求量/供给量的边际贡献
        8.3.3 主要消费国对木质林产品全生命周期碳储与碳减排边际贡献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理论阐释与突破
    9.3 政策建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附表

(10)生物质能源可利用潜力评价——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与数据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对象
    1.3 数据来源
2 研究方法
    2.1 林木生物质资源量
        2.1.1 林木生物质剩余物资源量
        2.1.2 林木生物质可能源化利用资源量
    2.2 农作物秸秆资源量
        2.2.1 农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
        2.2.2 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量
        2.2.3 农作物秸秆可能源化利用资源量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木生物质资源
        3.1.1 林木生物质资源相关系数确定
        3.1.2 林木生物质资源的可利用潜力
    3.2 农作物秸秆资源
        3.2.1 农作物秸秆相关系数确定
        3.2.2 农作物秸秆资源的可利用潜力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2 讨论

四、采伐剩余物的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杨树采伐剩余物施用对土壤养分和二氧化碳释放的影响[J]. 兰梓瑜,丁思惠,方升佐.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21(05)
  • [2]漆酶预处理对杨木CMP碱浸渍废水厌氧处理效果的影响[D]. 王旭.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3]兴安落叶松秸秆混合热解特性及动力学分析[D]. 张喜坤.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8)
  • [4]湖南省林木生物质能资源现状及利用潜力研究[J]. 何介南,罗航,陈红斌,何勇强,王东. 湖南林业科技, 2021(01)
  • [5]北京市森林抚育剩余物处置与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D]. 李崇斌.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桉树废弃物生物质炭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磷形态转化的影响[D]. 周刚. 广西大学, 2020
  • [7]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机理与测度研究[D]. 冯雪.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8]毛竹采伐剩余物制备可降解膜的研究[J]. 李荣荣,李媛媛,张双保.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20(01)
  • [9]中国木质林产品碳收支与碳减排贡献 ——基于CBM-MRIO模型的构建与实证[D]. 张小标.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10]生物质能源可利用潜力评价——以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为例[J]. 冯雪,吴国春,曹玉昆,张滨,郭思源.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9(06)

标签:;  ;  ;  ;  ;  

采伐残渣的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