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冷战后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刘天竹[1](2021)在《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 ——以对冲战略为视角》文中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一以贯之的战略目标是维持和强化全球霸权地位,惯于以意识形态、价值观、政治制度等标准来衡量其国家利益,进而在应对不确定性和规避战略风险的现实诉求中评估成本和收益,并对中国实施对冲战略。虽然近三十年来中美关系持续起伏波折,但对冲战略使双方在总体上保持了既冲突又合作的局面。进入21世纪,伴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和战略重心进一步东移,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新的重大变化,国际环境的流变性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9·11”事件的发生,给美国和世界安全局势造成了新的不确定性,对美国全球战略走向和国家安全研判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强劲持续的发展态势等共同促成的“中国崛起”现象虽然是中国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但在客观上冲击了美国主导下的既有国际秩序。在美国看来,中国崛起所带来的全球性多领域的力量变化是世界局势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面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扰动、地区和国际安全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增大的背景下,美国基于成本—收益的现实考量,认为对中国实行遏制或其他强硬手段所带来的成本风险极大,可能造成成本远高于收益的尴尬境况,而通过对华合作来抵消美国自身的经济、金融、非传统安全等领域的风险则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由此,小布什政府提出对华实行战略对冲,此后奥巴马政府将合作与防范的“两面下注”的对冲战略作为对华战略的首选,特朗普时期伴随中国强势崛起在对华对冲战略中对抗性工具的比例快速上升。追根溯源,美国为应对世界局势的不确定性,试图将中国“融入”其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以抵消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潜在风险,其所实施的“接触+防范”的对华政策已营造出对冲战略环境,形成了对华对冲战略的基本雏形。对冲理论广泛应用时间不长,尚未形成共识性的理论认知和分析框架。基于既有研究,本文认为对冲战略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加深、国际体系加速变迁、世界主要国家综合实力对比持续变化的背景下,国家行为体从务实的角度出发,为了应对不确定性、规避或抵消风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以自身能力和外部局势为参照,综合运用合作性和对抗性手段所采取的多元化政策组合。伴随国家实力对比和国际形势变化,对冲战略的目标不仅是为了简单化的规避不确定性或抵消风险,而且还注重相关举措的灵活性和务实度,尤其是进行成本—收益—风险的体系性评估。即综合分析国家实力及其对比关系、战略实施的成本与风险以及可能产生的收益等内容,由此制定差异化的对外策略,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和工具以谋取更大的战略空间。其中,双环境结构是影响对冲战略强度的两个层面的关键因素:一是以国家利益排序和国家能力为基础的内部环境的影响;二是包含全球化发展、国际体系结构变化(主要是崛起国和霸权国之间相对实力的变迁)、威胁认知等在内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上述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相互扯动,成为影响对冲战略工具组合和战略强度选择的主要变量。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旨在理论和政策两个层面深入辨识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及其实施背后的逻辑。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叠加的大背景下,国际局势走向更具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中美战略竞争态势也进一步加剧。从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定位看,其认定中国是美国具有持久挑战能力的竞争对手,受文化、价值观、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对外政策凸显短期见效的功利化特点,这意味着在短期内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仍会呈现强势进攻的态势且不会偏离对冲战略的轨道。在对冲战略的基本思路和框架下,伴随美国国内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中美日益接近的国家实力、中国日益增强的政治自信和国际影响力、两国迥异的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以及美国对华威胁认知不断强化等内外双环境结构的综合作用,致使美国在多领域对华展开制衡、牵制等一系列对抗性工具的比例快速上升,其对华政策越发强硬。这从拜登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的表态和举动中可见一斑,是其基于成本—收益—风险评估后作出的战略抉择。由于美国对华发动战争或采取更加强硬、成本更高的政策手段加大遏制的动力不足或得不偿失,因此未来一个时期美国对华政策仍会在对冲战略的范围内徘徊调整。中国要坚持底线思维和展开灵活应对,通过制度性对话和合作努力防范中美重大风险,要抓住抓紧中国周边这一地缘战略关键地带,积极营造周边地区宽松有利环境,务实打造伙伴关系网络,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王梦[2](2020)在《“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文中提出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岸同胞血脉相通,骨肉相连,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甲午战败后,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并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这给“台独”的产生提供了土壤。二战后,美国对台野心充分暴露,不断插手台湾问题,成为“台独”背后的重要推手。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西方反华势力的纵容、扶持下,“台独”开始滋生,并对两岸关系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九二共识”以来,为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两岸关系特点,审时度势,制定了灵活的政策,开展了大量工作。长期以来,学术界关于这一研究多侧重于时事政治的角度进行考察,而从宏观向度出发,进行历史的、系统地研究较为薄弱。加之,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致使两岸关系愈发紧张。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2020年是《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因此,无论是基于学术研究切入点来说,还是从时间节点来看,全面检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总结经验,启示未来,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综上考虑,本文以“台独”作为基本要素和切入点,在承袭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多源搜集和爬梳中国共产党有关此问题的文献、档案馆馆藏档案、代表性党报承载的报道、网络电子图文数据库以及国外的部分史料等,立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历史发展为脉络,系统地考察“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今后反“台独”工作的开展提出浅薄建议。具体而言,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理论意义、现实意义。系统地论述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的基本方面,扼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第二章是有关“台独”的相关概述。本章主要阐释了本研究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从“台独”的产生发展、基本特点及危害三个维度进行了探究。首先,从台湾岛内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为主的早期海外“台独”活动、渐趋猖獗的岛内“台独”活动等方面分析了该问题的产生与发展。其次,在此基础之上,归纳概括了“台独”的基本特点。最后,总结了“台独”对台湾同胞福祉、中国核心利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危害。第三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本部分主要分析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主要以什么为依据,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反“台独”工作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的相关论述是本研究的理论依据,有关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理据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反分裂国家法》等国内法律是反“台独”工作的法律依据。从新中国成立至“九二共识”确立这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实践是本研究的实践基础。第四章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该章节较为详细地回顾了“九二共识”的确立以及“汪辜会谈”的进行,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主动打破两岸关系僵局,以进行政治对话和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的形式遏制“台独”发展,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与以李登辉为首的“台独”分裂势力的斗争。最后,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取得的成效。第五章是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具体而言,本章主要回顾和论述了新世纪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猖獗的“台独”分裂活动所进行的斗争,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两岸关系形势下,凝聚海内外反“台独”合力进行的反“台独”斗争,总结了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成效及其对于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六章是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本部分主要梳理和分析了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实践,其与第四章、第五章共同构成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具体而言,本章系统总结和概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新理念,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和平发展思想巩固反“台独”成果的具体措施,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遏制台湾当局谋求“国际空间”的“台独”分裂活动,以及中国共产党坚决反对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涉台行为。最后,本章简要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所取得的成效。第七章是“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与启示。本部分是规律性凝练与前瞻性启示。本章首先从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五个方面总结了“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基本经验。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尚未彻底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了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大势等建议和启示。总而言之,“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风云复杂的国际局势,面对各种“台独”分裂图谋和活动,进行了有理、有力、有节地斗争,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因此,系统地梳理与研究“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实践逻辑,深刻总结经验,以期对未来两岸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张智[3](2020)在《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美国的台海政策都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包括历史上的中美建交、冷战结束等重要时间节点,美国对台政策都具有完全不同的现实需求和战略考量。2017年1月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中美之间战略互疑的加深,特朗普政府在任内首份《美国国家安全报告》中明确将中国列为美国面临的头号“战略竞争对手”。随着中美关系进入到新的调整期,台湾问题伴随着进入了新的阶段。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案例分析等方法,梳理了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通过在战略上将台湾纳入“印太战略”,战术上强化美台军事合作、接连出台“友台”法案等措施,将台湾由“交易筹码”上升为“战略筹码”,“以台制华”战略明显升级。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剖析特朗普政府调整对台政策的战略意图以及对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的深远影响,并针对特朗普政府执政以来的台海政策尝试着寻找应对之策,延续和发展美国对台政策理论研究。
游启明[4](2020)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文中提出鉴于美国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中美关系的全局性影响,理性把握并因应美国的对华政策或战略,应成为中国在由富到强进程中重点关注的事项之一。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政府改变了对华战略认知,抛弃了冷战后的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提出了对华战略竞争新政策宣示,并从单边、双边以及多边层面着手,在政治、经济和安全多个领域,推进了该政策。面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新现实,本文从理论层面将战略竞争进行定位后,依据政策或战略研究的逻辑,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目标、资源依托、实施表现、特点、效能、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因应等问题。战略竞争是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类型之一。虽然主流国际关系研究范式提出了不同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理想战略,但整体上缺乏一个系统的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学框架,并探讨每种战略类型的实质。在借鉴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承认或蔑视、对崛起国实力增长与运用的容纳或限制这两个标准,本文将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分为对冲、竞争、顺应与鸵鸟四种类型。采取对冲战略时,霸权国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以此想软化后者的崛起意图,但它也会对崛起国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取限制措施;实施顺应战略时,霸权国既会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会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采用鸵鸟战略时,霸权国不愿承认崛起国的地位追求,也不想限制后者的实力增长与运用。当霸权国对崛起国进行战略竞争时,不仅意味着它会打压崛起国在由富到强过程中所产生的地位追求热情,维护自身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还预示着霸权国会采用各种手段,努力限制崛起国运用实力的方式与范围,甚至会采取措施打乱崛起国的发展进程,从源头上打消崛起国对自身的潜在挑战。既有研究强调战略竞争的互动层面,本文则突出战略竞争的工具层面,把战略竞争视作霸权国主动进行的战略布局,认为它的本质是蔑视崛起国的地位追求热情,限制崛起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对霸权地位与认同的维护、对崛起国意图与实力的恐惧、对国内政治发展的回应等因素,会综合作用于霸权国竞争战略的出台。战略遏制是战略竞争在冷战时期的表现形式,应避免将此种特定历史时空下的战略类型作为判断战略竞争的标准,从而忽视战略竞争的实质。除了需要合理把握战略竞争与战略遏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外,还应该注意霸权国可能会从领域、层次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竞争战略子类型或呈现出各异的战略竞争强度,而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与现实多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促使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出台。长期经营与护持霸权的战略实践,使美国拥有了较强的霸权护持意识,这很容易使其从零和视角看待中国的崛起;特朗普政府对接触或对冲中国政策的失望,对国内“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以及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也激励其对华进行战略竞争;中美相对实力差距缩小给美国带来的恐惧,中国奋发有为外交给美国带来的焦虑,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给美国带来的恐慌,也刺激特朗普政府想通过战略竞争政策来缓解中国崛起所带来的战略压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质,是既蔑视中国不断增长的国际地位,也限制和延缓中国实力的运用与持续增长,以维持自身的霸权地位。在政治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抵消中国的地区影响力、维护自身在印太地区的优势地位、强化对地区盟友的管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并为自己捞取政治利益。在经济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规锁中国发展势头、制衡“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保持美国经济优势等。在安全领域,特朗普政府想通过对华战略竞争政策,挤压中国安全空间、强化对华军事威慑、维护自身战略声誉并转移同盟成本。尽管美国正出现相对衰落,但美国依然保有较强的软硬实力,这为其提供了多样的对华战略竞争备选手段。为打压中国的地位追求,限制中国实力的增长与运用,特朗普政府从多层面、宽领域实施了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单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主动挑起了贸易摩擦,在科技、贸易、金融以及人文交流等方面施压中国,想以此压制中国对美国的经济追赶势头,尽管两国签署了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但依然不能忽视美国经济施压的可能;特朗普政府还介入了中国香港、西藏、新疆以及台湾事务,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以此想分散中国的战略精力,甚至扰乱中国的发展进程;特朗普政府也提升了国防投入,提出了新的防务理念,加大了对网络、太空以及核领域的布局,以此想发起对华军事“抵消战略”,保持对华军事优势。双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但借助“朝核问题”,加大了对中国周边的布局,增加了中国的地缘风险;而且还在设法离间中俄关系,以此想塑造于美有利的“战略三角”关系;并且也强化了同日本、韩国等东亚盟友的关系,以此想借助同盟的实力制衡中国。多边层面,特朗普政府不仅推出了“印太”战略,想借助美日印澳四方对话机制,平衡中国的地区影响力,制衡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试图通过拉拢东盟,强化同越南、菲律宾等盟友和伙伴关系,制衡中国的地区发展;也在积极借助美日欧三边协调、“毒丸条款”等机制或方式,在全球层面挤压中国发展。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表现出了竞争目标的压制性、竞争领域的全面性、竞争手段的激进性以及竞争主体的国家性等特征。到目前为止,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安全带来了一定的战略压力,但其并未有效实现所设定的政策目标,甚至还给自身带来了消极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存在不少困境。譬如:国内政治极化的加剧,制约了美国的政策执行;地区盟友和伙伴不愿在中美之间明确选边站,使美国无法获得足够的地区支持;中国和平发展的实践,使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缺乏“合法性”等。依据文章所提框架,展望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本文认为,短期内特朗普政府强化对华战略竞争的风险在加大,经过一段时期后美国可能会对中国进行以“竞合”为主的战略对冲,而美国顺应中国崛起的可能性则比较小。中国需要理性因应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第一,中国需要形成一套应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思维框架,为实施具体的应对方略提供战略指导。对此,首先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通过发展做好自身的事情,为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打下牢固的基础;通过和平发展提升中国崛起的“绩效合法性”,为更多国家带去发展机遇,软化美国对中国发展的恐慌,降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合法性”。其次,中国也需要保持战略自信。既不悲观也不盲目自信地处理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而是从自身正当利益出发,在尊重美方合理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型塑中美关系发展。譬如,中国可以为中美互动提供一套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的“中国倡议”,并从经济、政治以及安全等方面具体优化中美互动。最后,中国还需要坚持战略底线,敢于同特朗普政府挑衅中国核心利益的行为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通过斗争使美方形成一个理性客观的对华预期。第二,在上述战略思维主导下,中国应该从多方面着手,具体应对特朗普政府的对华战略竞争政策。例如,中国需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程,为应对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政策打下实力基础;中国可以稳步发展同俄罗斯、欧盟、日本以及印度等国的伙伴关系,缓解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竞争压力,并借助伙伴关系软化美国对中国的认知;中国还需要从“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主动实施战略示善、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等,营造一个友善的周边环境,防止特朗普政府借助周边事态施压中国。
冯帆[5](2020)在《从属与独立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特朗普上台后,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与“修正主义者”,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与此同时,美国对台政策也经历着较大调整。国内学界普遍解读为美国在打“台湾牌”,利用台湾的战略价值作为与中国进行利益交换的筹码,或是以此遏制中国崛起,继续“以台制华”。这种观点认为美国对台政策是从属于美国对华战略的。但是,国外学界多有不同声音,不认为美国对台政策只是对华战略的从属,反对将台湾视为中美之间可交易的筹码或是遏制中国的工具。本文认为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基本从属于对华战略,但也存在一定的独立性,用“从属”、“以台制华”等说法来概括美国整体对台政策失之简单。本文通过对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历史回顾,发现美国对台政策基本从属于对华战略,但也存在不从属于对华战略的案例。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美关系、美台关系、美国政治、台湾政治的角度解释了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基本从属于对华战略,但也存在一定独立性的原因。应该认识到美国对台政策的复杂性,不能简单认为美国对台政策的调整就是因为对华战略的变化,需要更加重视美台关系、美国政治与台湾政治的复杂作用。
王雪莲[6](2020)在《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文中提出在当代社会中,信息的作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信息正在影响着国家战略决策和国际关系的走向,掌握全面而准确及时的信息,成为国家制定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国会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参与者,美国国会在参与美国的外交政策时同样需要信息。国会研究服务局(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CRS)作为美国国会的专属思想库,在为国会提供信息服务与决策研究分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国会研究服务局拥有同其他思想库相同的功能,同时还有别于其他思想库,在为国会提供政策理念、政策主张、决策研究、提供讨论平台、举办研讨会的同时,还为国会提供各种信息数据支持服务,即数据储存服务、研究问题背景材料支撑、文摘汇编等服务,是国会的重要信息来源与政策咨询部门。美国国会的主张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起着相对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对中国政策上,国会内部的看法经常不统一,因为国会中数百位的议员代表不同的党派和利益集团,受党派和院外集团的影响,难以达成统一的观点和意见。利益集团的游说和思想库的研究,对国会立法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美国对中国的外交决策中,美国总统的作用当然是最关键的,然而美国国会也是影响美国对中国政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在本文所关注的冷战中、后期,受国际关系以及中美两国国情变化的影响,国会对中美关系以及对中国的看法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中美关系起起浮浮,从中美关系打开僵局到缓慢发展,再到僵持和化险为夷,建立中美正常化外交关系,中美正式建交后两国的关系也是不断出现危机,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两国关系中的“难点问题”,是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是国会中较为敏感、重点关注的政策议题。本文通过对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研究,力图证明国会研究服务局是国会的一个重要的专属思想库,在国会的外交政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为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提纲携领地分析课题的缘起、研究内容、研究空间、研究意义。通过研究综述,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扫描总结。正文由四章组成,论述了1969年至1991年期间,美国对中国的政策决策研究,具体如下:第一章对本文所讨论的思想库的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追溯美国思想库的历史发展,思想库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作用。特别分析和论证了国会研究服务局和绝大多数思想库的相同及不同之处,提出美国国会的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以及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国会各专门委员会及议员们的秘书办公室服务及影响,最后对国会研究服务局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进行详细的论述。第二章主要是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关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问题的研究,围绕着美国对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这一历史问题的“不得不转变的观点”、美国与代表中国利益的国家代表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的争论、以及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研究分析。在对恢复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问题上,美国本着一贯阻挠的政策,在历史发展的趋势下,不断调整阻拦中国的政策,在联合国内整整阻拦了中国22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与代表中国利益的亚非拉等第三世界的国家进行争辩,最终以美国的失败告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国际形势也发生变化,美国内部对中国的认知有了不同的声音,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这有助于美国国会相关机构及议员们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第三章主要是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的研究,分为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研究、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建立正常化关系对美国的影响、以及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的研究三个方面。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美国国会内部对中美关系正常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争辩,并提出建立正常化关系的两种提案。在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前,法国、日本、澳大利亚、西德等国已经与中国建立正常化外交关系,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与中国建交的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分析,分析他们与中国建交后给本国带来的影响。中美建立正常化外交关系后,因为美国政府调整对中国的政策,美中实行战略合作,美国政府的一些作法引起国会的不满和担忧。第四章主要是关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正式建交后的台湾问题研究的研究。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的壁垒,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与美国不断出现摩擦,国会是台湾的主要支持者。这反映了台湾当局投入巨额资金扶植院外集团来影响美国国会和政府政要的事实。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台湾问题越发重要,本章从美国对台湾的政治、安全、经济三方面的政策进行研究论述。结语部分对本文的总体脉络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华政策上的研究分析。由于国会的关注,因此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尤其关注,国会研究服务局针对中美关系的不同时期,分析中国问题,笔者力图证明国会研究服务局的分析与美国对中国政策的关系。
黄忠[7](2019)在《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外交是内政的延伸,除了外交技巧和手法,它主要受到国内、国际环境的影响。战后之初,日本采取“吉田路线”,外交上对美依存,国内专注经济发展。随着经济发展及冷战局势的变化,日本主动或被动地追求自主外交,基于安全保障、经济发展、资源供给等问题,拓展外交的对象与形式,弥补和修复经济发展中的消极影响,同时欲积极承担国际责任。从战后之初的被动外交到自主外交冲动,在此过程中,其对华外交处于怎样的位置、又有怎样的变化,便是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大平正芳是战后日本着名政治家,出任第68代、69代内阁总理大臣,虽然执政时间不长,前后仅554天,但他长期处于自民党及其政权的中枢位置,尤其是历任池田勇人内阁、田中角荣内阁的外务大臣,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上留下了深刻烙印。他处在战后日本政治、外交转型期,经历了中日邦交恢复等重大事件,推动中日友好关系发展,并且提出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等,通过考察他的对华外交理念与实践,可以了解到战后日本对华外交的发展脉络。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本文将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的理念与实践置于战后日本外交的大框架之中,结合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思想,辨析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此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并指出其在战后日本外交史中的位置。除了序章和结论之外,全文共有五章。第一章首先是对战后初期日本的对华外交做了概述,指出冷战展开与日本对华政策的原点,并指出了大平正芳“椭圆哲学”及其政治理念。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对华政策间的关系,包括大平正芳对安保问题的看法、其在“LT贸易”中的作用等。第三章阐述的是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恢复谈判,与此相关的还有“中国代表权问题”、“周鸿庆事件”、石油危机、《中日航空协定》等,此时已显示出了日本的自主外交意识。第四章是集中阐述了大平正芳对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治、外交转折期的总结与展望,从中产生的自主外交意识在大平正芳内阁时期的对华外交中有所表现,如:对华日元贷款、缔结《中日文化交流协定》、访华等。第五章则是进一步论述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间的关系,并将此与中曾根康弘等新保守主义者作比较,从而抽出其对华外交理念在战后日本外交中的位置,以及他对中日关系本身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了历史学、政治学、外交学等理论与方法,在战后日本外交发展的整个大背景下,基于大平正芳政治外交理念与日本对华政策间的互动,探求其对华外交实践的实质与价值。本文认为,在冷战环境下,大平正芳注重国内政治环境与国际舆论,在坚持对美协调的同时,积极谋求自主外交。在中日关系上,调和反共与贸易间的矛盾,但两岸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迫使其调整对华外交理念。大平正芳积极推动中日邦交恢复,表现出了老练的外交手腕和务实的行事风格,也体现其“椭圆哲学”的意蕴,以及他的敏锐洞察力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决断魄力。在20世纪70年代的转折期,大平正芳积极摸索政治外交的新方向,提出“战后总决算”、“文化的时代”、综合安全保障、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田园都市等理念,对战后“经济时代”的反思,显示出了“脱战后”以及对国家转型的自觉,这也为之后日本政府提起了方向性政策理念。从战后保守到全面保守、右倾化转变的过程中,大平正芳的理念与作用不容忽视,它既有浓厚的个人色彩,也有着时人共通认识的意味。
张耀旋[8](2019)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1991-2012年)》文中指出台湾问题关乎我国的核心利益,不仅涉及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解决台湾问题对于提升民族自信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大意义。而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对于我国完成两岸统一大业有着巨大影响。本文试对1991—2012年后冷战时期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进行分析研究。从军事战略安全,交通运输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详细论述后冷战时期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通过对1991—2012年后冷战时期的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梳理,分析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而分析日本对台政策的基本立场。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的调整和美日台合作的方面解析了日美安保再定义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并从中日关系,两岸关系方面分析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得出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日本对台政策具有“持久性”、“追随性”和“自主性”、“清晰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并提出中国的应对之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警惕日本武力涉台风险,增强中国海洋实力;加强中日关系,构建中日命运共同体;加强两岸关系,打击“台独”分裂势力。
马旭[9](2015)在《冷战后俄罗斯对台政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台湾问题涉及中国的核心利益,也是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的重要问题。从冷战初期开始,台湾就一直是美国远东政策中遏制中国的一枚棋子。而作为东方社会主义阵营领袖的苏联在这一问题上选择了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立场,为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台湾问题上提供了极大的国际支持。但在美苏两极对峙的冷战背景下,苏联的这一态度又极大的刺激了美国,导致了台湾在美国地缘战略中的地位获得了提高。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发了生巨大变化。虽然俄罗斯是苏联的主要继承国,但外交战略和亚太政策出现了多次调整,其对台政策则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特点。本文通过冷战后俄罗斯对台政策的演变、现状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几点思考。论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讨论了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下,俄罗斯对台政策的演变;第二章重点分析了俄台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的现状,从中总结了当今俄罗斯对台政策的特点;第三章提出了俄罗斯对台政策中所出现的问题;第四章从俄罗斯国内政治因素、亚太因素、美国因素、中国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俄罗斯对台政策调整中可能出现的变量;第五章主要探讨了俄罗斯对台政策对俄远东地区安全、中俄关系、亚太地区稳定造成的影响,并对其未来走向进行了分析。
杨攀[10](2013)在《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门长期的发展着的历史;中共党史研究是一门内容丰富、研究深入的研究学科。中共党史研究作为一门专门性研究的学问,不仅是中国大陆的、港台的、同时也是世界的。台湾地区与中国大陆一直以来都密不可分。随着198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逐步改善,中共党史研究这门学问在两岸也相应有了重大转向与变化。本文以1980年代至今为研究的时间段,从中共党史研究的基本问题入手,考察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情况。通过考察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历史发展与走向,主要研究者及其代表作、主要内容等,来分析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特征、思路及方法,进行海峡两岸中共党史比较研究,以便更好第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共党史工作的要求。从加强中共党史研究的角度,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服务。本文力求在总体论述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性和若干基本问题,以及大陆中共党史研究对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影响基础上,重点考察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中共党史研究。通过梳理和介绍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及其代表作,阐述这一时期台湾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分析这一时期台湾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特征,以及可资借鉴之处。并对加强海峡两岸中共党史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中共党史研究进行若干思考。本文共分十个部分予以阐述。绪论部分,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价值、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综述,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党史研究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大陆中共党史研究对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影响。认为中共党史研究是一门长期的学问,具有优良的研究传统。中共党史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叙事性与理论性相统一、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统一等特点。这些性质和特点,又决定了中共党史研究的功能在于资政、育人和学术传承。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陆中共党史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既然要以中共党史为研究对象,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大陆中共党史研究的影响。事实上,大陆中共党史研究的许多成果受被台湾中共党史研究者大量借鉴、参照和使用,对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因而促进了台湾中共党史研究的变迁,也促进了两岸的学术交流。第二章,主要考察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历史发展概况。论文分别对台湾地区1980年代以前的中共党史研究和1980年代以来的中共党史研究进行历史考察,阐述这两个不同历史阶段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变化及未来走向。第三章,主要介绍和评析台湾地区中共党史通史研究。重点介绍台湾中央研究院学者陈永发及其代表性着作《中国共产革命70年》,并将其与大陆学者胡绳及其着作《中国共产党的70年》作比较研究。此外,也介绍台湾中央研究院及台湾其它研究群体对于中共通史的研究及其代表作,或是对中共通史中的某些问题所进行的研究。第四章,主要介绍和评析台湾地区关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自身建设的研究。其中包括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体制的研究、法治与反腐倡廉的研究、精英政治的研究、地方治理改革研究、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的研究等等。第五章,主要介绍和评析台湾地区关于中共经济政策的研究。一是关于中共的农业经济政策研究,包括1980年代之前的农业经济状况与1980年代之后的农业经济状况;二是关于中共的工业经济政策研究,包括1980年代以前的工业经济发展状况与1980年代之后的工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在这两个阶段取得的成功及失败;三是关于中共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政策研究,包括中共对资本家的研究、中共对台商制度的研究、中共对跨国公司的研究等;四是关于中共领导下的重大经济事件和政策的研究,包括关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制定和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政策、“文化大革命”后的经济政策、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策以及交通运输政策的研究。第六章,主要介绍和评析台湾地区关于中共文化、教育、民族、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的政策研究。一是关于中共文化政策的研究,其中包括中共革命文学的研究、民族主义与民族主义文化研究;二是关于中共教育政策的研究,其中包括出国留学教育政策研究、义务教育政策及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三是中共其它政策法律研究,其中包括宗教政策研究、少数民族政策研究、联合国政策研究、关于《反分裂国家法》的研究、中共军事研究等。第七章,主要介绍和评析台湾地区关于中共国际战略及政党外交研究。主要包括中共的外交研究、联合国政策研究以及中国政府的国际关系及国家安全研究。第八章,概括分析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特点。认为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在研究方法上,重视运用比较研究、叙述统计、文件与档案分析、网络网际研究、推论与观察分析、伦理学与政治学等研究方法;二是在研究内容上,呈现出从单一向多元、层次逐步丰富,对大陆中共党史非主流研究关注较多,重视两岸信息与资料的收集和交流等态势。三是在研究队伍中,有不同年龄段的研究者,研究队伍不断扩大,注重引进境外高学历、科研成果丰富的新型人才;研究者大多具有国际化的研究视域;研究者的研究兴趣和关注的议题随着两岸关系发展变化而变化。结束语部分,主要阐述进行海峡两岸中共党史研究的比较,推进海峡两岸中共党史研究学术交流的重要意义,认为它有利于中共党史研究的深化和拓展,有利于挖掘中共党史研究的新议题;有利于推进两岸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等各方面的了解与互鉴,进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结束语部分还阐述了笔者考察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的中共党史研究并进行比较研究后的若干思考,即:要进行多元论视角的研究;要善于借鉴政治学科的研究方法;要注意了解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不同话语群;要充分挖掘史料的价值。此外,还要继承和发扬中共党史研究的优良传统。
二、冷战后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战后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 ——以对冲战略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缘起与意义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 国外研究现状 |
3.研究框架与方法 |
3.1 研究框架 |
3.2 研究方法 |
4.创新与不足之处 |
4.1 主要创新 |
4.2 不足之处 |
第1章 对冲战略的理论沿革与分析框架 |
1.1 对冲战略理论的源起与演进 |
1.1.1 对冲战略理论的源起 |
1.1.2 对冲战略理论的演进 |
1.2 对冲战略理论的分析框架 |
1.2.1 应对不确定性 |
1.2.2 抵消风险 |
1.2.3 成本—收益—风险评估 |
1.3 双环境结构与对冲战略的强度 |
1.3.1 内部环境与对冲战略的强度 |
1.3.2 外部环境与对冲战略的强度 |
1.3.3 威胁认知与对冲战略强度的调整 |
小结 |
第2章 对冲战略视阈中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础因素 |
2.1 应对不确定性与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 |
2.1.1 冷战结束初期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 |
2.1.2 新世纪以来美国的全球战略调整 |
2.2 抵消风险与推动东亚离岸平衡战略 |
2.2.1 “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出 |
2.2.2 “印太战略”的布局与强化 |
2.3 成本—收益考量与美国的国家安全诉求 |
2.3.1 权力诉求 |
2.3.2 制度诉求 |
2.3.3 身份诉求 |
2.3.4 价值诉求 |
小结 |
第3章 对冲战略视阈中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动因 |
3.1 美国国内政治与对华政策 |
3.1.1 冷战思维的延续与发展 |
3.1.2 民粹主义的抬头趋势 |
3.2 权力转移与美国对华政策 |
3.2.1 美国经济实力的变化 |
3.2.2 中美利益平衡的变化 |
3.3 威胁认知与美国对华政策 |
3.3.1 中国快速崛起的影响 |
3.3.2 中美异质文明的差别 |
小结 |
第4章 对冲战略演进下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 |
4.1 对冲战略的雏形与起步阶段 |
4.1.1 老布什时期对华政策 |
4.1.2 克林顿时期对华政策 |
4.2 对冲战略的发展与转变阶段 |
4.2.1 小布什时期对华政策 |
4.2.2 奥巴马时期对华政策 |
4.3 对冲战略的弱合作与强对抗阶段 |
4.3.1 特朗普时期极限施压政策 |
4.3.2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
小结 |
第5章 对冲战略视阈中美国对华政策影响与趋势 |
5.1 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调整 |
5.1.1 增强亚太地区军事存在 |
5.1.2 针对性强化同盟关系网络 |
5.1.3 突出价值观外交的对抗 |
5.2 美国对华政策调整的战略影响 |
5.2.1 中美竞争性趋势增强 |
5.2.2 区域安全困境恶化 |
5.2.3 多边主义面临挑战 |
5.3 中国的应对策略 |
5.3.1 防范出现重大风险 |
5.3.2 巩固周边安全环境 |
5.3.3 构建伙伴关系网络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2)“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台独”问题的相关概述 |
2.1 “台独”的产生及发展 |
2.1.1 “台独”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
2.1.2 早期“台独”活动的海外萌芽 |
2.1.3 岛内“台独”活动的渐趋猖獗 |
2.2 “台独”的基本特点 |
2.2.1 影响因素多元性 |
2.2.2 “理论”内容荒谬性 |
2.2.3 极具高度敏感性 |
2.3 “台独”的危害 |
2.3.1 危害台湾同胞福祉 |
2.3.2 损害中国核心利益 |
2.3.3 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第三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依据和基础. |
3.1 理论依据 |
3.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主权的学说 |
3.1.2 中国共产党关于反“台独”工作的论述 |
3.2 法律依据 |
3.2.1 关于台湾法律地位的国际法依据 |
3.2.2 关于反“台独”工作的国内法依据 |
3.3 实践基础 |
3.3.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3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3.3.4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反“台独”工作 |
第四章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4.1 推动开展两岸对话谈判 |
4.1.1 确立“九二共识”建立互信基础 |
4.1.2 促成“汪辜会谈”架起沟通桥梁 |
4.1.3 开启政治对话遏制“台独”发展 |
4.2 促进两岸经贸人文交流 |
4.2.1 促进两岸经济贸易关系新发展 |
4.2.2 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 |
4.3 坚决反对一切“台独”分裂活动 |
4.3.1 提出“八项主张”打击“台独” |
4.3.2 反对李登辉“台独”分裂活动 |
4.3.3 反对美台勾结的“台独”分裂活动 |
小结 |
第五章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5.1 反对民进党主导的“台独”分裂活动 |
5.1.1 反对陈水扁“台独”分裂活动 |
5.1.2 提出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 |
5.1.3 制定出台《反分裂国家法》 |
5.2 努力营造反“台独”的域外环境 |
5.2.1 敦促美国信守承诺反对“台独” |
5.2.2 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反对“台独” |
5.3 推进两岸关系走向和平发展 |
5.3.1 开创两岸政党交流崭新局面 |
5.3.2 推动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 |
5.3.3 提出“六点意见”促进和平发展 |
小结 |
第六章 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反“台独”工作 |
6.1 提出新理念深化两岸和平发展 |
6.1.1 提出“两岸一家亲”理念 |
6.1.2 携手共建“两岸命运共同体” |
6.1.3 团结台湾同胞共圆中国梦 |
6.2 以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反“台独”成果 |
6.2.1 强调两岸基本原则共识 |
6.2.2 举行两岸高层领导会晤 |
6.2.3 推进两岸走向融合发展 |
6.3 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 |
6.3.1 强调“台独”分裂行径零容忍立场 |
6.3.2 全面封堵台湾当局所谓“国际空间” |
6.3.3 反对美国政府及国会的涉台行为 |
小结 |
第七章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经验与启示 |
7.1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经验 |
7.1.1 始终坚持原则性问题不动摇 |
7.1.2 始终坚持反对“台独”不妥协 |
7.1.3 注重反“台独”工作方式方法 |
7.1.4 高度重视两岸人民力量作用 |
7.1.5 充分发挥大陆的主导性作用 |
7.2 “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的启示 |
7.2.1 保持大陆自身发展进步势头 |
7.2.2 继续巩固一个中国原则共识 |
7.2.3 持续深化两岸各项交流合作 |
7.2.4 政治措施与军事手段相结合 |
7.2.5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势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成果 |
致谢 |
(3)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创新之处 |
四、重点解决的问题、研究方法及条件 |
第一章 美国对台政策历史回顾 |
第一节 台湾问题的形成 |
第二节 冷战期间中美“一中政策”的建立 |
第三节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的“双轨”策略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 |
第一节 试探中美“一中政策”底线 |
第二节 延续和升级美国对台政策的“双轨”策略 |
第三节 全面提升美台实质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朗普执政以来调整美国对台政策的原因 |
第一节 美国在政治上对华政策的战略调整 |
第二节 美国在中美经贸问题上视台湾为绝佳谈判“筹码” |
第三节 美国在军事上布局“印太战略”的需要 |
第四节 台湾对美国会长期游说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特朗普执政以来调整美国对台政策的影响 |
第一节 严重影响中美关系发展进程 |
第二节 加剧台海局势不稳定性的风险 |
第三节 “美挺台”外溢效应在国际上持续发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针对特朗普执政以来调整美国对台政策的应对思考 |
第一节 保持战略定力,加大对美反制力度 |
第二节 强化对台管控,探索“两制”台湾方案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相关专业术语首字母缩写说明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文献分类 |
(二)文献综述 |
(三)对既有研究的反思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战略 |
(二)战略竞争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 |
一、主流范式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 |
(一)霸权转移范式下的遏制战略 |
(二)自由主义范式下的对冲战略 |
(三)建构主义范式下的情境战略 |
二、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的类型再划分标准 |
(一)霸权国对崛起国地位追求的反应:承认或蔑视 |
(二)霸权国对崛起国实力增长的态度:容纳或限制 |
三、霸权国应对崛起国战略类型的再划分结果 |
(一)对冲战略 |
(二)竞争战略 |
(三)鸵鸟战略 |
(四)顺应战略 |
四、历史时空下霸权国应对崛起国的战略 |
(一)一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870-1914) |
(二)二战前的英国对德战略(1933-1939) |
(三)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战略(1993-2016)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背景 |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基因 |
(一)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文化 |
(二)美国霸权护持的战略实践 |
二、“美国优先”下的对华战略校准 |
(一)对“接触中国”的战略失望 |
(二)对“对华政策大辩论”的战略回应 |
(三)对“极限施压”中国的战略自信 |
三、中国崛起引发美国战略焦虑 |
(一)中美实力对比变化引发美国恐慌 |
(二)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激发美国担忧 |
(三)中国奋发有为外交催发美国猜疑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目标分析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争竞争政策的政治目标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经济目标 |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安全目标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力依托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硬实力依托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软实力依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实施 |
一、单边层面:多领域施压中国 |
(一)经济施压:挑起贸易摩擦 |
(二)政治施压:挑战“一个中国”政策 |
(三)安全施压:强化威慑 |
二、双边层面:多点布局压制中国 |
(一)借“朝核问题”,增大地缘风险 |
(二)探索“离间中俄”,破坏周边稳定 |
(三)强化东亚双边同盟,增加地缘压力 |
三、多边层面:携手多方打压中国 |
(一)推进“印太”战略,挤压中国地缘空间 |
(二)拉拢东盟国家,平衡中国地区影响 |
(三)推动多方协调,压制中国经济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与趋势 |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特点 |
(一)竞争目标的压制性 |
(二)竞争领域的多样性 |
(三)竞争手段的激进性 |
(四)竞争主体的国家性 |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效果评估 |
(一)政治目标的效果评估 |
(二)经济目标的效果评估 |
(三)安全目标的效果评估 |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的发展趋势 |
(一)全面强化战略竞争的风险加大 |
(二)存在“竞和”型对冲的可能 |
(三)迈向战略顺应的不确定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对策 |
一、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战略思维 |
(一)坚持和平发展,应对美国霸权施压新格局 |
(二)保持战略自信,型塑中美互动 |
(三)坚守战略底线,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 |
二、中国因应特朗普政府战略竞争政策的具体方略 |
(一)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应对能力 |
(二)稳步发展伙伴关系 |
(三)营造友善的周边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5)从属与独立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假设 |
第四节 论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
一、 论文结构 |
二、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意义与存在的问题 |
一、 研究意义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美国对华战略的关系:历史考察 |
第一节 老布什政府时期 |
一、 美国售台F16战机 |
二、 美国对华战略走向“接触” |
第二节 克林顿政府时期 |
一、 美国对台政策重新审议 |
二、 李登辉访美与台海危机 |
三、 克林顿的“三不承诺”与支持两岸对话 |
四、 美国对华“接触”而非“遏制” |
第三节 小布什政府时期 |
一、 美国对台政策:从“坚定协防台湾”到“反对单方面改变现状” |
二、 美国对华战略:从“战略竞争者”到“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 |
第四节 奥巴马政府时期 |
一、 美国对台政策:既鼓励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又要求维持现状 |
二、 美国对华战略:从“战略再保证”到“亚太再平衡” |
第五节 特朗普政府时期 |
一、 全方位的对台政策调整 |
二、 美国对华战略竞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对台政策从属性的来源:中美关系 |
第一节 中美关系正常化所确立的原则 |
第二节 中美关系与美国对台政策的相关性 |
第三节 战略需求与实力对比的复合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对台政策独立性的来源:美台关系 |
第一节 美台意识形态的靠拢 |
一、 美台共享价值观 |
二、 美国利用台湾推广民主制度 |
第二节 美台利益的重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对台政策独立性的来源:美国政治 |
第一节 美国选举政治的影响 |
第二节 美国国会政治的影响 |
第三节 美国利益集团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对台政策独立性的来源:台湾政治 |
第一节 “台独”倾向的冲撞 |
第二节 台湾对外政策的不确定性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中文专着 |
中文论文 |
外文专着 |
外文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历 |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学术工作及获奖情况有 |
(6)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意义和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综述 |
(一)文献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国内研究综述 |
(四)研究空间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美国国会与国会研究服务局 |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与思想库 |
一、思想库的概念及分类 |
二、思想库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
三、全方位的思想库:国会研究服务局 |
第二节 美国国会与思想库 |
一、美国国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来源 |
二、美国国会的附属机构 |
第三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的成果及作用 |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的信息来源及研究成果 |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国会的支持 |
小结 |
第二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研究 |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美国作用分析 |
一、1969年前美国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
二、1970年以后美国对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态度转变 |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联合国的影响研究 |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研究 |
一、第26届联合国大会的投票 |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代表权 |
第三节 中国恢复联合国代表权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的研究分析 |
一、国会议员对中国的新认知 |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70年代政策的分析 |
小结 |
第三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的研究 |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可行性分析 |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争论的研究 |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的方案研究 |
三、中美外交关系正常化进程中美国国会的立法作用 |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其他国家与中国建交影响的研究 |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日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澳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法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
四、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德(西德)正式建交的影响研究 |
第三节 中美关系正常化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 |
一、美国政府内在对华政策上的不同态度 |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战略合作的研究 |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共同关注问题的政策研究 |
小结 |
第四章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的台湾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美国与台湾关系的政策研究 |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后台湾的政治环境的研究 |
二、中美建交后白宫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 |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政策的研究 |
第二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湾安全问题研究 |
一、台湾的安全问题 |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政策的研究 |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军售的具体措施分析 |
第三节 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政策研究 |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中美建交后的台湾经济概况的研究 |
二、国会研究服务局关于美国与台湾的经济关系研究 |
三、美国针对台湾经济政策 |
小结 |
结语 |
一、国会研究服务局的地位 |
二、中美正式建交前后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国政策的分析 |
三、国会研究服务局对中美建交前后台湾问题的看法 |
四、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951年-1960年中国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的投票表决记录 |
附录二 :第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有关中国问题的提案投票结果 |
附录三 :1961年-1970年关于“重要问题”的投票结果 |
附录四 :1961年-1970年关于恢复中国联合国代表席位和驱逐台湾当局的投票结果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着情况 |
(7)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章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与大平正芳 |
第一节 战后初期的日本对华外交 |
一、冷战的展开与战后日本 |
二、战后初期日本对华外交 |
第二节 大平正芳的“椭圆哲学”与政治观 |
一、大平正芳的农魂与中庸性格 |
二、“椭圆哲学”与中庸政治观 |
第二章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政策 |
第一节 池田勇人内阁的成立及其外交政策 |
一、经济第一:宽容与忍耐 |
二、池田勇人内阁的外交政策 |
第二节 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内阁 |
一、大平正芳与日美安保条约修订 |
二、大平正芳与池田勇人关系 |
三、大平正芳的政治外交观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贸易 |
一、池田勇人内阁的对华经济政策 |
二、“LT贸易”协定的达成 |
三、大平正芳与对中出口维尼纶成套设备 |
第三章 大平正芳与中日邦交正常化 |
第一节 大平正芳与“中国代表权”问题 |
一、“一个中国”还是“两个中国” |
二、“后继国家方式”构想 |
三、大平正芳与“周鸿庆事件” |
四、大平正芳访“台” |
第二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 |
一、大平正芳对华外交认识及理念 |
二、石油危机与日本的自主应对 |
三、中日邦交正常化谈判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
一、《中日航空协定》的达成 |
二、大平正芳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谈判 |
第四章 自主外交意识与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
第一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外交观 |
一、自主外交意识与国民性 |
二、大平正芳的安保认识 |
第二节 1970 年代大平正芳的政治观 |
一、大平正芳的“战后总决算” |
二、大平正芳的政治展望 |
第三节 大平正芳内阁的对华政策 |
一、大平正芳内阁的外交战略 |
二、对华日元贷款的实施 |
三、大平正芳访华 |
第五章 大平正芳的新保守主义与中日关系 |
第一节 大平正芳的综合安全保障论 |
一、文化的时代与大平正芳政策研究小组 |
二、综合安全保障的提出 |
第二节 环太平洋合作构想 |
一、环太平洋合作研究小组的设置 |
二、环太平洋合作构想的理念及展开 |
第三节 大平正芳与新保守主义 |
一、大平正芳新保守主义的意味 |
二、中曾根康弘与新保守主义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1991-201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其意义 |
二、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述评 |
1、国内方面 |
1.1 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研究 |
1.2 日本对台政策 |
1.3 日台关系研究 |
1.4 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研究 |
1.5 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研究 |
2、国外方面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性与重难点 |
五、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一章 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
一、历史上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
二、后冷战时期台湾在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中的地位 |
1、交通安全方面 |
2、军事战略方面 |
3、政治方面 |
4、经济方面 |
第二章 后冷战时期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历史演变 |
一、探索期(1991-1995) |
1、逐步转变海洋安全战略 |
2、实现自卫队的海外派遣 |
3、强化日本周边海域防御能力 |
二、成长期(1995-2000) |
1、日本海洋战略意识的觉醒 |
2、重新稳固日美同盟 |
3、介入台海安全形势 |
三、成熟期(2001-2008) |
1、新的海洋立国战略 |
2、自卫队的海外干预 |
3、涉台政策准备 |
4、涉台军事力量部署 |
5、日台军事安全合作 |
四、新发展期(2008-2012) |
1、进一步扩大自卫队海外实力 |
2、加快海洋权益争夺 |
3、日本对台政策新阶段 |
五、后冷战时期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对台政策的立场及形成原因 |
第三章 后冷战时期日美安保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 |
一、日美安保调整的背景 |
二、日美安保再定义 |
1、日美安保再定义与日本海洋安全战略的转变 |
2、日本海外派兵 |
3、日本军备扩张 |
三、日美安保框架下美日台军事合作 |
1、美日台合作的“法律基础” |
2、美日台军事交流 |
3、美日台军备合作 |
4、美日台联合军演 |
四、日美安保再定义与日本对台政策 |
第四章 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与中日关系 |
一、中日关系与日本对台政策 |
1、台湾问题是中日关系中的敏感点 |
2、“右倾化”对台政策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
3、中日关系对日本的重要意义 |
二、日本对台政策与两岸关系 |
1、助长“台独”势力、危害台海安全 |
2、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与日本对台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冷战后俄罗斯对台政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方法 |
(四) 创新点 |
第1章 俄罗斯对台政策的演变 |
1.1 冷战时期苏联的对台政策 |
1.2 冷战后俄罗斯的对台政策 |
第2章 俄罗斯与台湾关系的现状 |
2.1 俄罗斯与台湾的政治关系 |
2.2 俄罗斯与台湾的经济关系 |
2.3 俄罗斯与台湾的文化关系 |
第3章 俄罗斯对台政策中的问题 |
3.1 俄罗斯对台政策中的军售问题 |
3.2 俄罗斯对台政策中的远东开发合作问题 |
3.3 俄罗斯对台政策中的文化输出问题 |
第4章 俄罗斯对台政策的影响因素 |
4.1 俄罗斯对台政策的国内政治因素 |
4.2 俄罗斯对台政策中的亚太政策因素 |
4.3 俄罗斯对台政策中的美国因素 |
4.4 俄罗斯对台政策中的中国因素 |
第5章 俄罗斯对台政策的影响及走向 |
5.1 俄罗斯对台政策的影响 |
5.2 俄罗斯对台政策的走向 |
5.3 中国的思考与应对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缘由和意义 |
(一) 论文选题的缘由 |
(二) 论文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二、关于该选题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二) 研究重点和难点 |
(三) 拟创新之处 |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大陆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及其对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影响 |
一、中共党史学科的概念及特点 |
二、中共党史学科的基本功能 |
三、大陆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考察 |
(一) 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研究 |
(二) 改革开放前的中共党史研究 |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史研究 |
四、大陆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
(一) 关于中共通史的研究 |
(二) 关于党的自身建设研究 |
(三) 关于中共党史人物的生平及思想研究 |
(四) 关于中共党史上重大决策、重要文献的研究 |
(五) 关于地方党史的研究 |
(六) 关于中共党史学史的研究 |
五、大陆中共党史研究的成就及其对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影响 |
(一) 大陆中共党史研究研究取得的成就 |
(二) 大陆中共党史研究对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影响 第二章 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历史考察 |
一、1980年代以前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 |
二、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 第三章 台湾地区中共党史通史研究 |
一、陈永发及其研究成果 |
(一) 陈永发及其主要思想 |
(二) 陈永发与大陆代表性中共党史研究者的研究之比较 |
(三) 简要评价 |
二、其它代表人物及其成果 |
(一) “中央研究院”历史所代表人物及其成果 |
(二) 意识形态较强的研究者及其成果 |
(三) 学术与教学并举的研究者及其成果 |
(四) 简要评价 |
三、其它研究者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四章 台湾地区中共领导体制与政策研究 |
一、关于中共政治体制的研究 |
二、关于中共反腐倡廉建设研究 |
三、关于中共精英政治研究 |
四、关于地方治理改革研究 |
五、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变化研究 第五章 台湾地区中共经济政策研究 |
一、关于中共农业经济政策研究 |
二、关于中共工业经济政策研究 |
三、关于工商业政策研究 |
(一) 关于中共对资本家政策的研究 |
(二) 关于中共对台商政策的研究 |
(三) 关于中共对跨国公司政策的研究 |
四、关于中共重要历史时期经济政策的研究 |
(一) 关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立研究 |
(二)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研究 |
(三) 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研究 |
(四) 关于国民经济的调整研究 |
(五) 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政策研究 |
(六) 关于“文化大革命”后的经济政策研究 |
(七) 关于1980年代以来的经济政策研究 |
五、关于中共交通运输政策研究 第六章 台湾地区中共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军事及两岸关系等政策研究 |
一、关于中共文化政策研究 |
(一) 关于中共革命文学研究 |
(二) 关于中共民族主义与中共民族主义的文化研究 |
二、关于中共教育政策研究 |
(一) 关于出国留学教育研究 |
(二) 关于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政策研究 |
三、关于中共其它政策法律研究 |
(一) 关于中共宗教政策研究 |
(二) 关于中共少数民族政策研究 |
(三) 关于中共军事政策研究 |
(四) 关于两岸关系发展政策研究 第七章 台湾地区中共国际战略及政党外交研究 |
一、关于中共外交政策研究 |
二、关于中共联合国政策研究 |
三、关于中共国际关系与国家安全研究 第八章 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特点及启示 |
一、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的特点 |
(一) 研究方法的特点 |
(二) 研究内容的特点 |
(三) 研究队伍上的特点 |
二、两岸中共党史研究的异同 |
(一) 两岸中共党史研究的不同之处 |
(二) 两岸中共党史研究的相同之处 结束语:海峡两岸中共党史研究比较的意义及作者的若干思考 |
一、中共党史研究的不足之处 |
二、海峡两岸中共党史比较研究的意义 |
三、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
(一) 进行多元视角的研究 |
(二) 善用政治学科研究法 |
(三) 力求全面地看待问题 |
(四) 注意话语权的研究 |
(五) 充分挖掘史料的载体与空间 |
(六) 继承和发扬中共党史研究的优良传统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后记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四、冷战后日本对台政策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 ——以对冲战略为视角[D]. 刘天竹. 吉林大学, 2021
- [2]“九二共识”以来中国共产党反“台独”工作研究[D]. 王梦. 吉林大学, 2020(01)
- [3]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国对台政策研究[D]. 张智. 暨南大学, 2020(07)
- [4]特朗普政府对华战略竞争政策研究[D]. 游启明. 吉林大学, 2020(06)
- [5]从属与独立 ——冷战后美国对台政策与对华战略的关系研究[D]. 冯帆. 国际关系学院, 2020(12)
- [6]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与美国对华政策研究(1969-1991)[D]. 王雪莲.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大平正芳对华外交理念及实践[D]. 黄忠.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日本海洋安全战略下的对台政策(1991-2012年)[D]. 张耀旋. 武汉大学, 2019(08)
- [9]冷战后俄罗斯对台政策分析[D]. 马旭. 吉林大学, 2015(08)
- [10]1980年代以来台湾地区中共党史研究[D]. 杨攀. 武汉大学,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