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地黄的几个主要品种及其鉴定

淮地黄的几个主要品种及其鉴定

一、怀地黄的几个主要品种及其鉴别(论文文献综述)

王莹[1](2013)在《怀地黄种质资源评价与新种质创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为玄参科地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的块根入药,是常见的大宗中药材。地黄的品种很多,它的分布广泛,其中在我国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均有大量生产,但是以河南道地产区的“古怀庆府”一带产者最佳,栽培的历史也最悠久,系着名“四大怀药”之一。怀地黄因受自然环境和生产措施的影响,经有性杂交和块根变异,形成了很多地黄栽培品种及其变种,这些栽培品种和变种在其外部的形态、内部的结构、产量和质量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研究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收集建立了8个怀地黄主栽品种的核心种质资源圃,从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化学指标成分和化学指纹图谱对8个怀地黄种质资源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地黄种质划分的依据并运用中药化学指纹图谱鉴别怀地黄质量的方法;并对主栽品种北京3号不同产区的产量和品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适宜地黄开发种植的区域;利用资源圃中8个怀地黄品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杂交,创制了61个杂交后代,为怀地黄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1、利用直尺测量和扫描电镜比较了怀地黄8个主栽品种叶的形态特征。根据叶的长度、宽度及长宽比可以分为大型叶、中型叶和小型叶;根据叶上下表面气孔器密度可以分为高密度、中密度和低密度;根据表皮非腺毛的密度可以分为密毛类和寡毛类两种类型;不同种质怀地黄的非腺毛长度、气孔器大小也存在着差异,这些也可以作为地黄划分品种的依据。2、利用扫描电镜比较了怀地黄8个主栽品种花粉粒的形状、萌发沟、表面纹饰的深浅及密度等。不同种质怀地黄花粉粒的形状均为橄榄球形,具有3个萌发孔;根据花粉粒的大小可以将8个怀地黄主栽品种划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3种类型,根据花粉粒网眼密度可将8个怀地黄主栽品种分为高密、中密和低密度3种类型,因此,花粉粒的大小、表面网眼的密度可以作为地黄种质划分的依据。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怀地黄8个主栽品种的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发现地黄不同品种的怀地黄梓醇和毛蕊花糖苷的含量差异明显,其中梓醇的含量是:沁怀(3.70%)﹥怀地3号(3.68%)﹥85-5(3.05%)﹥生津(2.91%)﹥北京3号(2.55%)﹥怀地2号(2.31%)﹥脱毒苗85-5(2.30%)﹥北京1号(2.25%)﹥怀地1号(2.23%);毛蕊花糖苷的含量是:85-5(0.13%)﹥北京1号(0.12%)﹥怀地2号(0.10%)﹥生津(0.10%)﹥怀地3号(0.08%)﹥怀地1号(0.06%)﹥沁怀(0.04%)﹥脱毒苗85-5(0.04%)﹥北京3号(0.03%)。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优化了HPLC技术条件,建立了怀地黄的化学指纹图谱,确定了20个共有峰,对不同栽培品种怀地黄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和聚类分析,为怀地黄品种鉴别和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5、通过北京3号在温县、获嘉、新乡北环、封丘、山东单县5个产区的对比试验,从产量上比较5个产区差异不显着,都适宜种植怀地黄;从指标成分上分析5个产区均符合中国药典的规定,可以种植,但是品质仍不如道地产区;综合各项指标表明地黄沿温县向东,顺黄河冲积平原经获嘉、新乡北环、封丘到山东单县,都适宜种植地黄,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发展。6、利用资源圃中8个怀地黄农家品种和1个野生地黄,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杂交,杂交组合共72个,进而探讨了杂交组合结果率、单果结籽数、千粒重、正交和反交平均单果结籽数和千粒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农家品种杂交亲缘关系越远结实率越高,单果结籽数和千粒重相对也高,正反杂交有一定差异,品种内部杂交不结实。创制了61个杂交后代,为怀地黄新品种选育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

王太霞[2](2004)在《怀地黄块根的发育与有效成分的积累关系及其道地性形成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Gaertn.)Libosch.]隶属于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其根入药,是我国传统的大宗中药材。自明朝以后,其主产区集中于河南古怀庆府地区(现在的修武、武陟、温县、孟县、博爱等地)。将产于古代怀庆府的地黄,称为怀地黄或怀庆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f. Hueichingensis(Chan et Sehih)Hsiao]。地黄的主要药用部分是其地下部分,以鲜地黄、生地黄和熟地黄三种形式分别入药。本文应用植物解剖学、植物化学和组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怀地黄药用部分的形态发生和结构发育,测定了梓醇在怀地黄药用部分的积累部位及其在营养器官中的含量和积累动态:并对不同产区地黄块根的外观特征、解剖结构和梓醇含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用SPSS10.0软件系统对不同产区的主要生态因子与地黄块根中梓醇的含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怀地黄道地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规范化栽培中应注意的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1.用上一年的块根作母根进行繁殖,从母根和母根上不定芽的茎基部分别发生两种类型的不定根:一类不定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初生结构的分化和正常的次生生长.产生次生结构。这类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增粗不明显,属于担负吸收和固着作用的正常根。另一种类型的不定根,从外形上看,自发生15-20d后,其前端膨大成小球状,30d后,不定根的前端膨大部分成长为直径约6-10mm的圆柱状肉质根,之后,其中部生长较快,两端生长较慢,从而逐渐呈近纺锤状,4-5个月后形成直径达3-9cm的不规则纺锤状块根。从结构上看,这类不定根初生结构的分化和维管形成层的发生与正常根相同,但以后维管形成层的分裂活动与正常根不同。在维管形成层活动早期,维管形成层细胞分裂向内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和向外产生的次生韧皮部,在根的横切面上所占的比例相近,以后,维管形成层细胞向内产生的次生木质部多,而向外产生的次生韧皮部少,因此,在横切面上随着块根的膨大,木质部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大,而韧皮部所占的比例愈来愈小。同时,在次生木质部中导管较少,而薄壁组织细胞多。次生木质部中的薄壁组织细胞一部分由维管形成层细胞分裂产生,而另一部分由次生木质部内的薄壁组织细胞再分裂产生,从而在次生木质部中呈现出了导管数量少,星散分布在薄壁组织细胞中。在根的横切面上,导管仅占次生木质部的10一15%。由于维管形成层细胞产生大量次生木质部薄壁组织细胞,其中部分薄壁组织细胞又增殖,通过此种异常次生生长活动,使根部迅速增粗,形成两端细中部膨大的近纺锤形块根。2.在怀地黄根、茎和叶三种营养器官中都含有梓醇,但不同器官中梓醇含量有显着差异。其中,茎、叶中梓醇含量较高,块根中梓醇含量较低.在同一营养器官中梓醇积累呈现规律性变化。在幼叶中梓醇含量低,随着叶发育成熟,其梓醇含量逐渐增高;在块根中梓醇含量随着块根的发育增粗逐渐增高;怀地黄块根木质部中梓醇的含量高于韧皮部。3.组织化学定位研究证明,怀地黄块根中梓醇贮存在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薄壁细胞中。电子显微镜观察表明,薄壁细胞在发育早期,细胞质浓,细胞核大,并且含有丰富的细胞器;一段时间后,细胞开始液泡化,在细胞中开始出现小的液泡;之后,小液泡逐渐合并成较大的液泡,一个中央大液泡,在大的液泡中可以看到有黑色沉淀物;最后,液泡逐渐合并成在中央大液泡内,布满了被饿酸固定的黑色沉淀物,发育成熟。4.不同产区地黄块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存在着差异。薄壁细胞从外观上看,河南新乡和温县产的地黄颜色较深,为黄褐色,而山东平阴、山西襄汾和陕西西安产的地黄颜色较浅,分别为黄色和浅黄色:温县产的地黄为块状,河南新乡、山东平阴、山西襄汾产的地黄均为纺睡状,陕西西安产的地黄为条状;每个地黄块根的平均重量,陕西西安<山东平阴<山西襄汾<河南新乡<河南温县;地黄块根的最粗处直径也是陕西西安<山东平阴<山西襄汾<河南新乡<河南温县;地黄块根的长度与粗度的比值,河南温县<河南新乡<!自西襄汾<陕西西安<山东平阴。从内部结构上看,仅河南温县产的地黄横切面上有菊花心,而其它产区的地黄均无菊花心;横切面上木质部与韧皮部的比例,陕西西安<山东平阴<山西襄汾<河南新乡<河南温县:木质部中薄壁细胞所占的比例,陕西西安<山东平阴和山西襄汾<河南新乡<河南温县:5.不同产区地黄块根中梓醇的含量也不同,按块根梓醇含量从高到低排序,河南温县>河南新乡>山西襄汾>山东平阴>陕西西安。6.对不同产区的主要生态因子与地黄块根中梓醇的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影响梓醇含量的生态因子中,土壤因子的影响大于气候因子。在土壤因子中梓醇的含量与土壤PH值、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速效磷含量的相关性都达到了极显着水平(P<0.01),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速效钾含量的相关性也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在气候因子中,梓醇的含量仅与年平均温度和年积温呈显着的正相关(P<0.05)。 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怀地黄的药用部分起源于母根和不定芽茎基部的不定根。在结构上具有典型的根的结构特征,如初生木质部与初生?

齐丹[3](2009)在《怀地黄变异类型分析及品质评价》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河南道地药材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f. hueichingensis (Chan et Sehih) Hsiao]为材料,对怀地黄1个野生类型、1个野生驯化类型、10个主流品种、12个当地品种中的变异株系的外观性状进行了详细描述,采用原产地大田试验、盆栽试验与室内分析的方法,详细地研究了怀地黄不同种质间地上部分性状、花果数量性状、根部性状、根部解剖结构以及产量和活性成分间的差异,并找出与产量和活性成分含量相关的性状,根据不同栽培目的筛选出适宜的栽培品种,为今后的育种工作打下基础,同时还研究了产量和活性成分的动态积累过程,结论如下:1.地上部分各形态指标株高、冠幅、叶片数量、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叶片与地面水平线夹角、吸光值等性状在怀地黄不同种质间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2.花果数量性状在怀地黄不同种质间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3.怀地黄不同种质之间单株块根膨大数、块根直径、块根长度和膨大部位以及块根显微结构差异都达到极显着水平。4.地上部分单株鲜重从7月份逐渐升高,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不同种质间的地上部分单株鲜重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干重、折干率的变化趋势和鲜重一致。单株块根鲜重从7月份开始逐渐升高,以10月份和11月份最高,11月份相比10月份增加量较少,不同种质间的单株块根鲜重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干重、折干率都和鲜重的动态变化趋势相一致。怀地黄不同种质间的块根鲜重亩产量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以金皇后产量最高,达到4013.2kg/亩,以变异类型WZ14最低,只有1013.22kg/亩5.多糖含量从7月份开始逐渐升高,在10月份达到最高值,然后逐渐下降。不同种质间的多糖含量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以WZ5最大,达到9.61%,以北京3号最低,只有2.87%。还原糖含量从7月份开始逐渐升高,以11月份最高。不同种质间的还原糖含量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以野生类型最多,达到29.67%,以WZ14最少,只有9.05%块根中梓醇含量从7月份开始逐渐升高,在10月份和11月份达到最高值,11月份相比10月份变化极小。不同种质间的块根中梓醇含量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以野生类型最多,达到6.84%,以北京1号最少,只有2.70%。叶片中梓醇含量从7月份开始逐渐升高,在9月份达到最高值后逐渐下降。不同种质间的叶片中梓醇含量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以串地龙最多,达到7.91%,以WZ2最少,只有3.52%。6.怀地黄地上部分鲜重与叶片数、叶片宽度、冠幅、叶片吸光值、蒴果长度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与花冠长度、花萼宽度以及根直径的相关性达到显着水平,与块根膨大数、花萼长宽比分别达到极显着负相关水平和显着负相关水平;块根鲜重与叶长、吸光值、花序高度达到极显着相关水平,与叶片数、冠幅、株高、地上部分鲜重达到显着相关水平;块根亩产鲜重与花朵数、花序高度、块根鲜重、块根干重达到极显着相关水平,与叶长、株高、吸光值、块根膨大数、花冠长度和花冠宽度达到显着相关水平。多糖含量与花序高度呈极显着正相关性,与株高和花朵数以及还原糖含量呈显着正相关性,与种子千粒重呈显着负相关;还原糖含量与块根直径、块根中梓醇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性,与块根的直径/长度以及多糖含量值呈显着正相关性,与块根长度呈显着负相关性;块根中梓醇的含量与块根直径、块根的直径/长度值以及还原糖含量达到极显着正相关水平,与花萼长宽比达到显着正相关水平,与叶片与地面水平夹角、花萼宽度、种子千粒重呈极显着负相关性,与花冠长度、块根膨大数、块根长度呈显着负相关性;叶片中梓醇的含量与叶片数、叶宽、冠幅达到极显着正相关水平,与吸光值、花冠长度、千粒重达到显着正相关水平。多糖的含量与韧皮部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性;还原糖的含量与木质部的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性;块根中梓醇的含量与木质部的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性,与韧皮部面积和木质部中薄壁细胞所占的比例呈显着地正相关性。7.以叶片为收获目的的栽培,应选择串地龙、野生驯化、农家种2号、农家种1号4个品种;以梓醇为收获目的的可以选择WZ4、WZ5、农家种1号、WZ6和金皇后;以多糖为收获目的的,可以选择WZ5、WZ4、北京1号、WZ16、85-5、WZ6、WZ7和金皇后;以还原糖为收获目的的可以选择WZ8、WZ5、WZ4、农家种2号和金皇后;以产量为收获目的可以选择金皇后、WZ8、WZ7、85-5、WZ16等;各项指标综合都较好的品种为金皇后、WZ5和WZ4。

李建军,孙华,王太霞,周延清,高致明,张重义[4](2007)在《怀地黄不同品种块根显微结构与糖分含量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石蜡切片和分光光度计对不同品种怀地黄块根的显微结构和糖分含量进行了研究,并用SPSS 10.0软件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怀地黄不同品种块根的显微结构差异明显,且还原糖含量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块根中还原糖含量、总糖含量均与块根各解剖结构特征呈正相关关系.

朱良才[5](2010)在《氮磷钾配比对怀地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河南道地药材怀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f. hueichingensis (Chan et Sehih) Hsiao’85-5’]品种85-5为材料,采用原产地大田试验的方法,进行怀地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不同氮磷钾肥料配比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详细地进行了不同氮磷钾肥料配比对怀地黄株高、冠幅、叶面积、块根长度、块根直径等农艺性状以及生物产量、活性成分含量、实际亩产量等方面的差异研究,并筛选出最佳的肥料配比组合,以期为今后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的制定打下基础。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怀地黄个体生长发育进程研究,将怀地黄的个体发育划分为苗期、大根拉长期、块根膨大期、收获期四个时期。2.在一定范围内株高、冠幅、叶面积随着氮肥、磷肥、钾肥用量的增多而增大,块根长度和块根直径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氮肥、磷肥、钾肥的增施而增加,但是肥料过多反而会降低。3.在一定范围内怀地黄地上部分单株鲜重、干重以及折干率随着氮、磷、钾肥的施用量增加而增高;在一定范围内怀地黄单株块根鲜重随着氮肥、磷肥、钾肥的施用量增加而提高,但是用量过多反而会降低产量。4.不同肥料处理下的怀地黄在块根中多糖含量方面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以N1P2K2最高,达到11.64%,以N0P0K0最低,只有4.48%;不同肥料处理下的怀地黄在块根中梓醇含量方面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以N1P1K1最高,达到8.48%,以N0P0K0最低,只有4.26%。5.不同肥料处理下的怀地黄在收获期鲜重亩产量方面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以N1P1K1最高,达到52319.10kg/公顷,以N0P0K0最低,只有3203.05kg/公顷。N1P1K1处理显着优于其他处理。所以通过本试验推选出的最佳肥料配比组合为N1P1K1,即N 225kg/公顷、P2O5 120 kg/公顷、K2O 180kg/公顷。

周鹏[6](2012)在《地黄RAPD-SCAR标记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地黄是我国最为名贵的中药材之一,随着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国内外对地黄的研究逐渐广泛和深入起来,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这也对地黄的产量和品质提出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但现在地黄生产中存在着品种混乱,随意命名的现象,这对科学选育优质高产地黄新品种十分不利。本实验以21个取自温县农科所种资资源圃的地黄品种为材料,利用RAPD技术,对其遗传多样性和RAPD-SCAR标记的开发进行了探究,旨在为怀地黄的品种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快捷简便的方法,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本实验采用单因子方法,以密县野生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对DNA模板量、Mg2+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TaqDNA聚合酶用量进行优化,确定了其最佳反应体系为:总体积为25μl,其中PCR buffer2.5μl,dNTP(10mM)0.5μl,Tap酶(2U/μl)1μl,引物(10umol/L)2μl,DNA(20ng/μl)2μl,双蒸水17μl。PCR扩增程序为:94℃5min;94℃1min,36℃1min,72℃2min,共40个循环;72℃10min,4℃保存。2利用上述体系,分别以密县野生、小黑英、北京1号为模板,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了6条多态性强的引物。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通过6条多态性强、稳定性好的引物,对21个怀地黄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共扩增出36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7个,多态位点百分率为75%,等位基因数为1.7500,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3074,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3021,可见地黄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高,并利用MEGA4软件将供试地黄分为五类:0821、03-2、小黑英、金状元、08-13、金三黄、山西北相、85-5、08-08、修武方庄、9302、红薯王、08-6聚为A类,济源野生和密县野生聚为B类、北京1号和北京3号聚为C类,郭里茂、03-18、0802聚为D类,生津1号聚为E类。3利用引物s135从济源野生中扩增出了一条350bp左右的特异性条带,能准确的将其从21个地黄品种中区分出来,对此片段回收、克隆、测序,得到了三个长度分别为360bp、433bp、355bp的序列(依次命名为F1、F2和F3),根据三个序列分别设计三对引物ZX1F/ZX1R、ZX3F/ZX3R、ZX5F/ZX5R,成功将三个地黄RAPD标记转化为三个SCAR标记:SCAR1(340bp)、SCAR2(413bp)和SCAR3(315bp),它们能够把济源野生与其他21个地黄品种区分开来。4运用相关软件对这三个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这三个序列均为富含AT的序列,F1的AT含量为75.2%,F2的AT含量为65.8%,F3的AT含量为65.6%;并且F1中的15-143区域存在一个可编码42个氨基酸残基的ORF,其可能编码的蛋白质与鸟嘌呤核苷酸转换因子VAV3(guanine 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VAV3)(AAL06249.1)的相似度为76%,F2的1-153区域内也存在一个编码51个氨基酸残基的ORF,其可能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和NCBI中T-cell receptor beta(AAB488882.1)的相似性为82%,F3中的27-108区域也存在一个可编码26个氨基酸残基的ORF,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和NCBI中Putative aminopeptidase(zp09127781.1)的相似率为88%。

温学森,杨世林,魏建和,郑俊华[7](2002)在《地黄栽培历史及其品种考证》文中指出目的 考证地黄的栽培历史以及品种记载。方法 查阅古今文献。结果 除部分本草书籍对地黄的记载与目前不一致外 ,多数记载应为玄参科植物地黄。地黄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 10 0 0多年以前 ,当时就有块根膨大的类型 ,并开始了人工栽培。由于长期的栽培 ,选育了许多优良品种 ,有文献记载的品种多达 5 0余个 ,但对品种的描述过于简单 ,严重影响了品种的识别和应用。结论 地黄栽培历史悠久 ,种质资源丰富 ,可能是造成有关中药质量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因此急需对其进行系统地收集、整理和保存研究 ,为成分分析、活性筛选和临床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建议在进行相关研究时 ,应高度重视取样的一致性 ;在进行 GAP基地建设时 ,应选择优良品种

郭冠瑛[8](2013)在《地黄大容量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及EST-SSR标记的开发与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属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栽培历史最为悠久的药用植物之一。然而目前地黄生产却面临着现有品种退化、种质资源单一、新品种选育技术落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地黄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在已经构建大容量高质量的地黄转录组文库序列基础上,针对目前地黄基因组资源极其匮乏,难以进行基因组SSR标记开发的现状,运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地黄EST-SSR标记的开发、鉴定和多态性评价,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地黄大容量转录组文库:利用Solexa测序技术分别在根中获得99,708条(R)转录组序列、叶中获得94,544条(L)转录组序列、根叶联合拼接获得94,479条(A11)地黄转录组序列。在此基础上,从公共数据库获取用454测序所构建地黄块根转录组文库和地黄所有用传统Sanger测序所获得EST序列,与本研究用Solexa测序构建的转录组文库进行跨平台联合优化组装,经过一系列的去冗余处理、低质量片段及其片段过短序列去除处理等,共获得87,665条转录本(Reh-Unigene),最长片段达8009bp、最短片段204bp、N50达到635bp。2.初步开发和鉴定了地黄EST-SSR序列:在构建的高通量转录组文库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开发了1018个>18bp的EST-SSR位点,位点的长度统计表明:长度18bp的数量最多,长度最长的为74bp,随着长度增加SSR位点数量也相对降低。SSR的类型统计表明:二核苷酸数量最多共有721个,占据地黄总EST-SSR的70.8%,其次为三核苷酸和六核苷酸,分别有486和578个。在对地黄的EST-SSR进行类型统计,发现为AG/GT(457个)最多的重复类型,其次,AC/GT (256个), AAG/CCT (137个)其数量均在100以上:AAAAT/ATTTT最少(12个)。此外,大部分EST-SSR位点位于CDS区和UTR区。对已经鉴定和筛选的地黄EST-SSR位点(≥20bp),进行引物设计,在SSR位点侧翼有足够长度,并能成功设计引物的SSR位点有320条,基于转录组基础上的EST-SSR位点的开发为进一步进行地黄SSR位点多态性鉴定奠定基础。3.初步建立地黄最佳EST-SSR优化体系:通过优化DNA模板浓度、引物浓度、Taq酶浓度、dNTP浓度并结合正交优化实验首次构建并建立地黄EST-SSR的最佳扩增体系。优化的结果表明:DNA模板浓度最适范围为80~480ng、引物浓度的最适范围为0.1-0.9μmol.L-1、Taq酶浓度的最适范围为0.5~1.5U、dNTP最适浓度范围为100~200μmol·L-1通过不同PCR扩增因素的组合的正交优化,本研究筛选了最实用、方便、经济的地黄EST-SSR扩增体系,即:15μL的体系中含80ng模板DNA、0.13μmol·L-1引物,150μmol·L-1dNTPs和1.5U Taq DNA聚合酶,55℃进行30个循环。利用最优的PCR体系,对本研究设计选择的320对地黄EST-SSR引物进行可用性检验,结果表明:有180对可用稳定的在地黄温85-5品种扩增出预期条带,这表明本研究所鉴定和开发的地黄EST-SSR是可靠的。4.初步开发并建立了地黄多态性EST-SSR标记库并初步对地黄栽培种质资源和野生资源进行亲缘关系分类:选择本研究搜集的36份地黄种质资源中的12份,对180对已经鉴定引物进行多态性筛选,筛选的结果表明有80对EST-SSR具有较高多态性,多态性范围0.43~0.88,平均多态性0.56。从具有多态性的EST-SSR引物中随机选择5对,对本研究所搜集的36份地黄栽培或野生种质资源进行进行亲缘关系的初步评价和聚类,聚类的结果表明:36份种质资源可以显着的分为3类,一类是野生种质,二类是近缘野生种质,三类是栽培种质,亲缘关系的显着分群从侧面反映出本所鉴定的筛选的多态性EST-SSR引物是可靠的。经过本研究所筛选的多态性EST-SSR将为更多的地黄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鉴定和类群划分提供重要的分子依据,为地黄选育较高杂种优势的新品种提供重要的分子辅助育种手段。

都恒青,周素娣[9](1976)在《怀地黄的几个主要品种及其鉴别》文中研究说明作者在河南地黄的主要产地温县、孟县一带收集10个主要品种,并对这10个主要品种作了形态比较与组织学的研究。对药材部份也作了形态学和水分、浸出物、灰分、磷、铁与总糖含量的比较,以便在选育品种与栽培时参考。

温学森,杨世林,娄红祥,马小军,徐丽珍,郑俊华[10](2002)在《花果数量性状在地黄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考察花果数量性状在地黄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用 7个典型的栽培品种 ,在相同条件下栽培 ,于花期和果期测量 11个性状的大小 ,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发现所选性状在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在花冠和花萼长宽方面 ,邢疙瘩和千层叶与其他品种区别显着 ,邢疙瘩表现为宽而短 ,而千层叶则最为短小。经对 17类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发现 ,千层叶与其他品种相距最远 ;北京 1号与小黑英最为接近 ,二者与七顶葵比较相似。另外 ,还发现部分花果数量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 花果数量性状在地黄种质资源鉴定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同时也揭示了地黄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二、怀地黄的几个主要品种及其鉴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怀地黄的几个主要品种及其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怀地黄种质资源评价与新种质创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地黄的本草考证
    1.2 地黄的分类地位
    1.3 地黄的种质资源
        1.3.1 温 85-5
        1.3.2 北京 1 号
        1.3.3 生津
        1.3.4 北京 2 号
        1.3.5 北京 3 号
        1.3.6 沁怀
        1.3.7 金状元
        1.3.8 红薯王
        1.3.9 白状元
        1.3.10 9302
        1.3.11 狮子头
        1.3.12 郭礼茂
        1.3.13 四齿毛
        1.3.14 小黑英
        1.3.15 红金号
        1.3.16 麻叶
        1.3.17 抗育 831
        1.3.18 邢疙瘩
        1.3.19 金白一号
    1.4 地黄的微形态研究与应用
        1.4.1 叶表皮特征的应用
        1.4.2 花粉特征的应用
        1.4.3 根特征的应用
    1.5 地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1.5.1 环烯醚萜及其苷类化合物
        1.5.2 多糖
        1.5.3 氨基酸类
        1.5.4 挥发油类
        1.5.5 无机元素与其他化合物
    1.6 地黄的化学指纹图谱
    1.7 地黄的 DNA 指纹图谱
    1.8 地黄的药理药性研究
        1.8.1 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1.8.2 抗肿瘤作用
        1.8.3 对糖代谢的影响
        1.8.4 其它
    1.9 地黄的育种研究
        1.9.1 引种
        1.9.2 选择育种
        1.9.3 杂交育种
        1.9.4 组织培养育种
        1.9.5 倍性育种
        1.9.6 诱变育种
        1.9.7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9.8 转基因辅助育种
        1.9.9 太空育种
    1.10 立题依据和意义
        1.10.1 地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0.2 研究课题来源和内容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资源圃材料
        2.1.2 道地地黄材料
        2.1.3 不同产区同一品种怀地黄材料
        2.1.4 其他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扫描电镜观察法
        2.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2.4.3 道地化学指纹图谱建立方法
        2.4.4 不同怀地黄外部形态、叶绿素和产量的测定方法
        2.4.5 杂交育种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主栽品种怀地黄叶外部形态和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1.1 不同主栽品种怀地黄叶的形态比较
        3.1.2 不同主栽品种怀地黄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2 不同主栽品种怀地黄叶和花粉粒微型态的比较
        3.2.1 不同主栽品种怀地黄叶气孔形态的比较
        3.2.2 不同主栽品种怀地黄叶上表皮非腺毛形态比较
        3.2.3 不同主栽品种怀地黄花粉形态特征的比较
    3.3 同一产区不同怀地黄种质资源化学指标成分的比较
        3.3.1 梓醇含量的比较
        3.3.2 毛蕊花糖苷含量的比较
    3.4 怀地黄化学指纹图谱的结果
        3.4.1 HPLC 指纹图谱的建立
        3.4.2 不同农家品种地黄 HPLC 化学指纹图谱的比较
        3.4.3 不同品种地黄指纹图谱的相似度比较
    3.5 怀地黄同一品种不同产区产量与指标成分比较
        3.5.1 怀地黄同一品种不同产区产量的比较
        3.5.2 怀地黄同一品种不同产区指标成分的比较
    3.6 地黄杂交育种结果
        3.6.1 不同杂交组合成活率比较
        3.6.2 不同杂交组合结籽情况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地黄形态特征对于品种划分的意义
        4.1.1 叶的形态对于品种划分的意义
        4.1.2 气孔器的形态对品种的划分意义
        4.1.3 非腺毛的形态对品种划分的意义
        4.1.4 花粉形态特征对品种划分的意义
    4.2 地黄不同种质资源化学指标成分比较的意义
    4.3 怀地黄化学指纹图谱的意义
        4.3.1 色谱条件的优选
        4.3.2 提取条件的优选
        4.3.3 怀地黄标准指纹图谱的建立
        4.3.4 不同农家品种地黄指纹图谱的共性
        4.3.5 不同农家品种地黄指纹图谱的区别
    4.4 地黄同一品种不同产地化学成分比较的意义
    4.5 地黄杂交育种的意义
第五章 结论
图版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怀地黄块根的发育与有效成分的积累关系及其道地性形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地黄的研究概况
    第一节 地黄原植物与地黄的本草考证
        1.1 地黄原植物
        1.2 地黄的本草考证
        1.3 怀地黄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地黄的化学成分
        2.1 化学成分
        2.1.1 苷类
        2.1.2 糖类
        2.1.3 氨基酸类
        2.1.4 无机元素
        2.1.5 有机酸
        2.1.6 其他
        2.2 主要药用成分的分析测定
        2.2.1 梓醇
        2.2.2 麦角甾苷
        2.2.3 腺苷
        2.2.4 5-羟基糠醛
        2.2.5 糖的测定
        2.2.5.1 总糖的测定
        2.2.5.2 水苏糖的测定
        2.2.5.3 还原糖的测定
    第三节 地黄的药理作用
        3.1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3.2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3.3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4 抗肿瘤作用
        3.5 降血糖作用
        3.6 抗衰老作用
        3.7 保护胃的作用
        3.8 其他
    第四节 地黄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第五节 地黄的栽培及病害研究
        5.1 地黄的栽培研究
        5.1.1 地黄的栽培历史
        5.1.2 地黄传统的栽培方法
        5.1.3 地黄提芽栽培技术
        5.1.4 地黄地膜覆盖技术
        5.1.5 地黄夏栽技术
        5.1.6 地黄脱毒苗技术
        5.1.7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地黄的影响
        5.1.7.1 多效唑对地黄的影响
        5.1.7.2 赤霉素对地黄的影响
        5.1.7.3 ABT生根粉对地黄的影响
        5.1.7.4 不同营养元素对地黄的影响
        5.1.8 地黄的传粉率与结实率
        5.2 地黄的主要病害及防治研究
        5.2.1 地黄的病毒病
        5.2.1.1 地黄病毒病的危害
        5.2.1.2 地黄病毒病的防治
        5.2.2 地黄的其它病害
        5.2.2.1 枯萎病
        5.2.2.2 斑枯病和轮纹病
        5.2.2.3 线虫病
    第六节 地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6.1 地黄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1 地黄药用部位的植物学本质存在不同观点
        6.1.2 地黄药用部位发育过程中有效成分积累的动态缺乏系统研究
        6.1.3 有效成分在地黄药用部位中的组织定位尚未见报道
        6.1.4 地黄道地药材(怀地黄)的形成机制尚未见系统研究
        6.2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和方法
    第一节 研究材料
    第二节 研究方法
        2.1 植物解剖学方法
        2.1.1 石蜡切片法
        2.1.2 薄切片法
        2.1.3 超薄切片法及电子显微镜观察
        2.2 植物组织化学方法-酸水解法
        2.3 植物化学方法
        2.3.1 薄层层析法
        2.3.2 高效液相色谱法
        2.3.2.1 仪器和色谱条件
        2.3.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3 梓醇的含量
        2.3.2.4 精密度
        2.4 地黄的栽培
        2.5 地黄不同产区生态因子的调查
        2.6 生态因子与地黄有效成份的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第一节 怀地黄药用部分的发生发育与梓醇积累动态的研究
        1.1 怀地黄块根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1.1.1 怀地黄块根的形态发生
        1.1.2 怀地黄块根的结构发育
        1.1.2.1 根尖纵切面的观察
        1.1.2.2 顶端分生组织
        1.1.2.3 初生结构
        1.1.2.4 次生结构
        1.1.2.4.1 正常根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及次生结构的形成
        1.1.2.4.2 变态根(块根)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及次生结构的形成
        1.2 怀地黄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药用成分--梓醇的积累动态
        1.2.1 怀地黄不同营养器官中梓醇的定性测定
        1.2.2 怀地黄不同营养器官中梓醇含量的测定结果
        1.2.2.1 不同发育阶段的块根中梓醇含量的测定结果
        1.2.2.2 不同发育阶段的叶和茎中梓醇含量的测定结果
        1.2.3 怀地黄块根不同组织梓醇含量的测定结果
        1.3 怀地黄块根中梓醇的积累部位及其超微结构研究
        1.3.1 怀地黄块根中梓醇的组织化学定位
        1.3.2 怀地黄块根中梓醇积累部位的超微结构
    第二节 不同产区地黄的研究
        2.1 地黄产区的主要生态因子
        2.1.1 地黄不同产区的气象因子
        2.1.2 地黄不同产区的土壤因子
        2.2 不同产区地黄块根外观特征的比较
        2.3 不同产区地黄块根解剖结构的比较
        2.4 不同产区地黄块根中梓醇含量的测定结果
        2.5 不同产区主要生态因子与地黄块根中梓醇含量的相关性
        2.5.1 不同产区地黄块根中梓醇的含量与其产区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2.5.2 不同产区地黄块根中梓醇的含量与其产区土壤因子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地黄药用部分形态学本质的探讨
        4.1.1 关于怀地黄主要药用部位的植物形态学性质
        4.1.2 怀地黄根次生生长的特殊性
    4.2 地黄营养器官的发育与梓醇的积累关系
        4.2.1 地黄块根的发育与梓醇的积累关系
        4.2.2 地黄叶的发育与梓醇的积累关系
    4.3 怀地黄道地性形成的可能机制及环境因子与地黄质量的相关性
    4.4 怀地黄GAP制定和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4.1 选择优质品种作为道地怀地黄的主要栽培品种
        4.4.2 应用生物技术防治地黄品种退化和病毒病
        4.4.3 寻找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图版
附录1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梓醇含量的实验记录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学术交流

(3)怀地黄变异类型分析及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地黄的本草考证
    1.2 地黄原植物
    1.3 地黄的化学成分
        1.3.1 鲜地黄的化学成分
        1.3.2 干地黄的化学成分
        1.3.3 熟地黄的化学成分
    1.4 地黄的药理作用
        1.4.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4.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1.4.3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4.4 其他作用
    1.5 地黄基础生物学研究
        1.5.1 地黄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1.5.2 地黄的细胞学研究
        1.5.3 地黄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1.5.4 地黄的植物化学研究
    1.6 地黄变异类型分析研究现状
        1.6.1 形态分类
        1.6.2 实验分类
    1.7 地黄育种学研究现状
2 前言
3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地点与自然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
        3.3.1 形态特征比较试验
        3.3.2 物候期及生育期长短的观察比较试验
        3.3.3 不同生育时期叶片吸光值的比较试验
        3.3.4 产量及其构成比较试验
        3.3.5 化学组分分析
        3.3.6 解剖结构比较试验
    3.4 测定指标和方法
        3.4.1 怀地黄农艺性状测定
        3.4.2 怀地黄块根解剖结构的观察
        3.4.3 怀地黄中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
        3.4.4 怀地黄中梓醇含量的测定
        3.4.5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怀地黄不同种质在试区的表现特征
        4.1.1 怀地黄不同种质的植株特征及比较
        4.1.2 怀地黄不同种质的生育期比较
    4.2 怀地黄不同种质经济性状的比较
        4.2.1 株高的比较
        4.2.2 冠幅的比较
        4.2.3 单株叶片数的比较
        4.2.4 叶片长度的比较
        4.2.5 叶片宽度的比较
        4.2.6 叶片与地面水平线夹角的比较
        4.2.7 叶片吸光值的比较
        4.2.8 地上部分不同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4.2.9 怀地黄不同种质地上部分形态指标的聚类分析
    4.3 怀地黄不同种质花果数量性状的比较
    4.4 怀地黄不同种质块根性状的比较
    4.5 怀地黄不同种质生物量的比较
        4.5.1 怀地黄不同种质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较
        4.5.2 怀地黄不同种质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较
    4.6 怀地黄不同种质块根及叶片中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
        4.6.1 怀地黄不同种质块根中多糖含量的比较
        4.6.2 怀地黄不同种质块根中还原糖含量的比较
        4.6.3 怀地黄不同种质块根中梓醇含量的比较
        4.6.4 怀地黄不同种质叶片中梓醇含量的比较
    4.7 怀地黄种质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
        4.7.1 产量性状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
        4.7.2 活性成分含量与形态性状的相关性
        4.7.3 活性成分含量与块根解剖结构特征的相关性
        4.7.4 活性成分含量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4.8 定向栽培品种筛选
        4.8.1 以块根为收获目的品种筛选
        4.8.2 以叶为收获目的品种筛选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怀地黄不同种质地上部性状
        5.1.2 怀地黄不同种质花果数量
        5.1.3 怀地黄不同种质地下部性状
        5.1.4 怀地黄不同种质生物产量
        5.1.5 怀地黄不同种质活性成分含量
        5.1.6 怀地黄种质不同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5.1.7 定向栽培品种筛选
    5.2 讨论
        5.2.1 怀地黄不同种质地上部性状
        5.2.2 怀地黄不同种质的花果数量性状
        5.2.3 怀地黄不同种质地下部性状
        5.2.4 选择不同优良品种作为怀地黄定向栽培品种
参考文献
ABSTRACT

(4)怀地黄不同品种块根显微结构与糖分含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石蜡切片法
        1.2.2 糖分含量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怀地黄不同品种块根显微结构比较结果
        2.1.1 怀地黄不同品种块根次生木质部的性状描述
        2.1.2 怀地黄不同品种块根的解剖特征比较
    2.2 怀地黄不同品种总糖和还原糖的含量
    2.3 怀地黄不同品种块根解剖结构与糖分含量的相关性
3 讨论

(5)氮磷钾配比对怀地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地黄的本草考证
    1.2 地黄原植物
    1.3 地黄的化学成分
        1.3.1 鲜地黄的化学成分
        1.3.2 干地黄的化学成分
        1.3.3 熟地黄的化学成分
    1.4 地黄的药理作用
        1.4.1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1.4.2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1.4.3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4.4 其他作用
    1.5 地黄基础生物学研究
        1.5.1 地黄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1.5.2 地黄的细胞学研究
        1.5.3 地黄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1.5.4 地黄的植物化学研究
    1.6 地黄栽培学研究现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品种
    3.2 试验设计
    3.3 测定项目和方法
        3.3.1 农艺性状指标
        3.3.2 地黄中总糖和还原糖的测定
        3.3.3 地黄中梓醇含量的测定
    3.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怀地黄生长发育动态变化
        4.1.1 株高动态变化
        4.1.2 冠幅动态变化
        4.1.3 最大叶面积动态变化
        4.1.4 单株叶片数动态变化
        4.1.5 单株块根数动态变化
        4.1.6 块根长度动态变化
        4.1.7 块根直径动态变化
        4.1.8 生物产量形成过程
        4.1.9 怀地黄个体生长发育进程
    4.2 不同肥料配比对怀地黄农艺性状的影响
        4.2.1 不同肥料配比对怀地黄株高的影响
        4.2.2 不同肥料配比对怀地黄冠幅的影响
        4.2.3 不同肥料配比对怀地黄叶面积的影响
        4.2.4 不同肥料配比对怀地黄块根长度的影响
        4.2.5 不同肥料配比对怀地黄块根直径的影响
    4.3 不同肥料配比对怀地黄生物产量的影响
        4.3.1 地上部分
        4.3.2 地下部分
        4.3.3 鲜重根冠比
    4.4 不同肥料配比对怀地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4.4.1 块根中多糖含量
        4.4.2 块根中梓醇含量
    4.5 氮磷钾配施最优组合的选择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1) 怀地黄生长发育规律
        (2) 不同肥料配比对怀地黄农艺性状的影响
        (3) 不同肥料配比对怀地黄生物产量的影响
        (4) 不同肥料配比对怀地黄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5) 氮磷钾配施最优组合的选择
    5.2 讨论
        (1) 根据生长发育规律确定高产栽培措施
        (2) 加强怀地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Abstract

(6)地黄RAPD-SCAR标记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1.1 地黄的概述
    1.2 地黄现有品种分析
    1.3 遗传标记概述
    1.4 DNA 分子标记技术(molecular marker technology)的概述
        1.4.1 DNA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特点
        1.4.2 DNA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进程
        1.4.3 DNA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原理和方法
        1.4.4 常用分子标记在地黄中的应用
        1.4.5 SCAR 标记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5 地黄生产和品种鉴定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6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引物
        2.1.3 实验器材和试剂
    2.2 方法
        2.2.1 基因组 DNA 提取(2×CTAB 法)
        2.2.2 21 个地黄品种的 RAPD 分析
        2.2.3 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测序
        2.2.4 RAPD- SCAR 标记体系的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3.2 21 个地黄品种的 RAPD 分析
        3.2.1 地黄 RAPD 反应体系的优化
        3.2.2 引物的筛选
        3.2.3 21 个供试品种的 RAPD 分析
    3.3 RAPD-SCAR 标记的开发
        3.3.1 特异片段的回收
        3.3.2 克隆
        3.3.3 转化的验证
        3.3.4 测序结果:
        3.3.5 SCAR 标记的建立
    3.4 特异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讨论
    4.1 RAPD 聚类结果分析
    4.2 RAPD 标记向 SCAR 标记转化的分析
    4.3 克隆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地黄栽培历史及其品种考证(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黄的原植物
2 地黄的栽培历史
3 地黄的产地变迁
4 地黄的栽培品种
5 地黄栽培品种的记载
6 建议

(8)地黄大容量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及EST-SSR标记的开发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地黄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用作物之一
    1.2 地黄的种植面积、常规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地黄的栽培面积及产量
        1.2.2 地黄生产中常见的主栽品种
        1.2.3 地黄生产中面临着严重的品种退化问题
    1.3 地黄分子标记应用现状
        1.3.1 分子标记的技术原理和标记种类
        1.3.1.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1.3.1.2 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
        1.3.1.3 PCR扩增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
        1.3.1.4 简单序列重复或微卫星(SRAP)
        1.3.1.5 简单序列重复间区标记技术(ISSR)
        1.3.1.6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技术(SSR)
        1.3.2 不同分子标记技术在地黄中的应用现状
    1.4 EST-SSR标记将在地黄品种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1.5 高通量测序的原理
        1.5.1 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1.5.2 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的原理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实验材料
        3.1.2 所用试剂与仪器
    3.2 方法
        3.2.1 RNA提取(Trizol法)
        3.2.2 Solexa文库制备及上机测序
        3.2.3 信息分析及转录组组装
        3.2.4 地黄大容量转录组文库的构建
        3.2.5 地黄大容量转录组的注释
        3.2.6 基于转录组基础上的SSR位点的开发及引物设计
        3.2.7 不同地黄品种及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提取
        3.2.8 地黄EST-SSR扩增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3.2.8.1 DNA模板浓度的优化
        3.2.8.2 正反引物浓度的优化
        3.2.8.3 dNTP浓度的优化
        3.2.8.4 Taq DNA聚合酶浓度优化
        3.2.8.5 地黄EST-SSR正交优化PCR体系设计
        3.2.8.6 地黄EST-SSR最优循环数和最佳退火温度组合
        3.2.9 变性聚丙烯凝胶的制备
        3.2.9.1 玻璃板的清洗
        3.2.9.2 丙烯酰胺胶的制备
        3.2.9.3 灌胶
        3.2.9.4 上板
        3.2.9.5 电泳与点样
        3.2.9.6 银染
        3.2.10 EST-SSR引物的多态性检查
        3.2.11 不同地黄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高通量转录组的构建
        4.1.1 总RNA质量鉴定
        4.1.2 Solexa序列组装分析
        4.1.3 不同测序平台转录组联合组装
        4.1.4 All-Unigene的联合优化组装及功能分析
        4.1.4.1 同源性比较
        4.1.4.2 GO功能分类
        4.1.4.3 Reh-Unigene代谢通路分析
    4.2 基于大容量转录组地黄EST-SSR标记的开发
        4.2.1 地黄EST-SSR发生频率
        4.2.2 地黄EST-SSR特性分布
        4.2.3 地黄EST-SSR位点在基因上的位置分布
    4.3 地黄EST-SSR扩增体系的建立
        4.3.1 DNA模板的提取
        4.3.2 模板浓度对地黄EST-SSR扩增体系的影响
        4.3.3 dNTP浓度对地黄EST-SSR扩增体系的影响
        4.3.4 引物浓度对地黄EST-SSR扩增体系的影响
        4.3.5 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对SSR反应的影响
        4.3.6 PCR反应体系正交优化设计
        4.3.7 最佳地黄EST-SSR扩增体系的构建
    4.4 地黄种质资源的收集及地黄EST-SSR多态性鉴定
        4.4.1 基因地黄大容量转录组开发的EST-SSR可用性评价
        4.4.2 地黄种质资源收集
        4.4.3 地黄EST-SSR多态性鉴定
    4.5 地黄不同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评价
        4.5.1 地黄基因组DNA遗传多态性
        4.5.2 不同地黄品种的遗传差异及遗传相似性分析
5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10)花果数量性状在地黄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的准备:
    1.2 花果性状的测量:
2 结果
    2.1 花果数量性状分析:
    2.2 花果性状的相关分析:
    2.3 地黄花果数量性状的聚类分析:
3 讨论
    3.1 地黄花果数量性状的鉴别价值:
    3.2 关于地黄花部特征的观察时机:
    3.3 地黄的物种问题:
    3.4 怀地黄的道地性问题:

四、怀地黄的几个主要品种及其鉴别(论文参考文献)

  • [1]怀地黄种质资源评价与新种质创制研究[D]. 王莹. 河南师范大学, 2013(01)
  • [2]怀地黄块根的发育与有效成分的积累关系及其道地性形成机制的研究[D]. 王太霞. 西北大学, 2004(04)
  • [3]怀地黄变异类型分析及品质评价[D]. 齐丹.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4]怀地黄不同品种块根显微结构与糖分含量的比较研究[J]. 李建军,孙华,王太霞,周延清,高致明,张重义.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5)
  • [5]氮磷钾配比对怀地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朱良才.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7)
  • [6]地黄RAPD-SCAR标记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D]. 周鹏. 河南师范大学, 2012(11)
  • [7]地黄栽培历史及其品种考证[J]. 温学森,杨世林,魏建和,郑俊华. 中草药, 2002(10)
  • [8]地黄大容量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及EST-SSR标记的开发与鉴定[D]. 郭冠瑛. 河南农业大学, 2013(03)
  • [9]怀地黄的几个主要品种及其鉴别[J]. 都恒青,周素娣. 中草药通讯, 1976(09)
  • [10]花果数量性状在地黄种质资源鉴定中的应用价值[J]. 温学森,杨世林,娄红祥,马小军,徐丽珍,郑俊华. 中草药, 2002(12)

标签:;  ;  

淮地黄的几个主要品种及其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