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地热资源概况

青藏高原地热资源概况

一、西藏高原地热资源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张朝锋,史强林,张玲娟[1](2018)在《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与地热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温度高、潜力大等特点。为了更好地评价该区地热资源潜力,探索符合青藏高原地热资源特点的勘查、开发方案,需要对地热资源分布规律及成因进行研究。在总结前人对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和地热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从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的角度分析地热资源分布的控制因素,探讨新生代岩浆活动与地热资源的空间展布关系,重点讨论藏南地区地热区划和雅鲁藏布缝合带岩浆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热活动受控于地质构造演化,具有南强北弱的分布特点;EW向区域性构造缝合带和SN向深大断裂的交汇部位是地热的主要活跃区域,不同的岩浆活动为地热提供热源。

李明礼[2](2018)在《西藏典型理疗地热矿泉的成因及功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热资源是一种集“热、矿、水”为一体的绿色资源,除用于发电、取暖外,地热矿泉独特的保健理疗价值越来越备受人们青睐。西藏地热资源丰富,理疗保健型地热温泉的开发利用潜力巨大。本文研究了西藏地热型理疗矿泉的地质背景,选取夏木拉、日多和拉普三个典型理疗地热矿泉,通过地热地质调查,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同位素研究,分析了其成因模式;此外,综合国内外水健康研究成果,文章从物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物质两个方面开展典型理疗矿泉的健康评价,研究成果可作为评价国内外地热型理疗保健矿泉的参考。西藏高原地热地质背景复杂,理疗矿泉与第四纪以来形成的SN向断裂—地堑带及地震活动在空间上有较好的匹配关系,是深部岩浆流体与沉积盖层水岩作用的直接结果。由于地热系统差异及所处位置的不同,理疗矿泉的类型及矿物质组成迥异,其理疗康养价值也各具特色。现已查明的西藏具有理疗保健价值的矿泉共计43处,集中分布在雅江两岸、青藏以及拉日铁路沿线。西藏理疗矿泉多为复合型,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盐泉、重碳酸盐—氯化物泉为主,阳离子以Na+和Ca2+为主,并普遍富含偏硅酸、偏硼酸和锶等活性组分。与国内外优质矿泉水相比,西藏矿泉中富含硼、锂、砷、氡、硒、钒、镉、钼等活性元素,矿物质组份更加丰富且均衡。安多县夏木拉冷矿泉位于安多—错那地堑北缘,红湖海高温地热区的南缘。格拉丹东的冰雪融水与岩浆水发生混合,混合水在径流过程中与碳酸盐岩发生充分的水岩作用形成HCO3—Ca型深部流体。在局部高热的驱动下(红湖海地区),热液流体发生侧向运移,在夏木拉地区大量混入溶滤了阿布山组碎屑岩的大气降水(富含Fe3+),发生热交换和化学反应((Fe2CO3)3+3H2O→2Fe(OH)3↓+3CO2↑),温度降低的同时形成大量游离的CO2,最后在有利构造部位,自溢成泉。墨竹工卡县日多沸泉位于沃卡地堑的北缘,日多高温地热活动区的中心。温泉的补给来自米拉山山脉的冰雪融水,受深部带状熔融层的驱动,下渗的冰雪融水与富含钨、铯、砷等活性组分的Cl—Na型岩浆水混合,在碳酸盐岩热储中发生充分的水岩作用,形成HCO3·Cl—Na热流体,之后,热流体沿活动构造侧向运移,在日多地区大比例汇入了经林子宗组火山岩淋虑的大气降水,最终形成HCO3·SO4—Na型热矿水,自溢成泉。洛扎县拉普温泉位于普玛江塘地堑南缘东侧,拉康高温地热活动区西缘。水源来自麦拉嘎俊拉山脉的冰雪融水和深部熔融体的初生岩浆水。在深部岩浆熔融体的热驱动下,混合的冰雪融水和岩浆水沿深大断裂侧向运移,通过与围岩(富Th和U的过铝质花岗岩)发生充分的水岩作用,淋滤大量的钨、锗、硒等稀缺活性组分,并导致U的衰变,从而形成富Rn的Cl—Na型地热流体。在拉普地区,已经到达水—岩平衡的地热流体在多个裂隙式热储中聚集,并与经拉康组灰岩淋滤的大气降水(HCO3—Ca型冷水)混合后,自溢成泉。人体功效研究表明:三个理疗矿泉的温度(℃)、pH值、电导率(EC)、硬度和溶解性总固体(TDS)、水分子团(簇)(17O—NMR)、氧化还原电位(ORP)以及水密度(氘2H)更有利于为人体细胞带入养分、带走细胞代谢产物,能更好的清除人体过多的氧自由基。不仅有助于维持和改进身体机能,更能有效地将生物活性组份带入人体细胞和血液,改善人体内环境。具体来看,夏木拉冷矿泉为弱矿化的重碳酸钙冷泉,游离二氧化碳和氟符合饮用—理疗矿泉的标准,对关节炎、痛风、皮肤病、消化不良等方面的缓减和保健有较好的功效;日多热矿泉为弱矿化的重碳酸—硫酸钠型沸泉,偏硼酸、偏硅酸、氟和砷达到理疗矿泉标准,锂和锶达到饮用—理疗矿泉标准,同时富含活性钒,为复合型含锂锶钒的硅氟硼砷理疗矿泉,对心脑血管疾病、分泌和神经系统疾病有良好的预防保健效果;拉普温泉为弱矿化重碳酸—氯化钠型热矿泉,偏硅酸、氟和氡达到理疗矿泉标准;锂和锶达到饮用—理疗矿泉的标准,且赋含铯、铷和硒,为复合型含锂锶的硅氟氡理疗矿泉,对肠胃病、代谢性疾病和眼疾有保健理疗作用,同时能预防癌症。针对日多温泉的泉华和热矿泉水,首次提出并起草了《日多理疗天然矿泉水结晶粉(外用)》(Q/LSRD004-2018)、《日多理疗矿泉水(外用)》(Q/LSRD003-2018)、《日多饮用理疗天然矿泉水》(Q/LSRD00/1S-2018)三个参考标准,已被日多温泉山庄有限公司采纳为企业标准。

吕苑苑,郑绵平,赵平,许荣华[3](2014)在《滇藏地热带地热水硼同位素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物源示踪》文中提出对滇藏地热带内93个热泉和地热生产井水样进行了B含量和B同位素测定.整个地热带内热水的B含量变化范围为0.36472.4 ppm,δ11B值为–16.0‰13.1‰,表明地热带内热水均属陆相成因.在西藏地热区,热水的B含量和δ11B值之间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混合关系.通过对可能物源区的硼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发现,西藏热水的B主要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和富B的岩浆岩,缺乏幔源补给的证据.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大气降水的硼同位素变化至少在–6.0‰6.8‰.大气降水对滇藏地热带热水中的B仅起到稀释的作用.就现有腾冲地热田的零星数据结果来看,云南地热区的硼物源类型可能与西藏地热区不同.从现有世界热田的硼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来看,与特殊的构造地质背景相对应,滇藏地热带热水表现出最低的δ11B值和最大的B含量变化.此外,世界热田的硼地球化学特征应是海相和陆相两大端元共同作用的结果.已有研究数据表明,富B热水中的B均属于壳源成因.

郅海杰[4](2016)在《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藏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自治区,西藏不仅具备着生态安全和高原特色资源储备的功能,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少数文化保护基地之一,是世界级的旅游中心。无论是从西藏自治区自身的资源禀赋出发,还是从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出发,合理规划并培育具有西藏自治区特色的战略支撑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科学合理地开发西藏丰富的绿色资源都是西藏自治区政府应该关注的重点方向。特别是在能源开放方面,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宗旨,根据西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科学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由于西藏自治区位于高原地理区域,在太阳能、风能和水能资源方面非常丰富,且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资源方面比较匮乏,因此在发展能源产业建设时,还要考虑区域外优质能源输入西藏和藏电资源往外输出的策略,在西藏形成以水电为主,新能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为辅,既清洁可靠又经济可持续开发的多元化能源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环境问题凸显,绿色能源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和努力的方向,构建低碳社会和低碳城市的口号也一直是政府主要推广的新政策。随着能源优化选择与环境安全观念的不断深入,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不断改进与推广,这些都对西藏地区较为传统的经济与能源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加充分利用好西藏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如何规划合理的能源产业发展模式来逐步替代传统掠夺式的能源产业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新时期重要的命题。本文在此背景下,从宏观视角,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规划西藏能源产业发展。构建了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作用模型,并深入研究了能源产业结构优化问题,对西藏能源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西藏地区能源产业建设规划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和制度保障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第一,概况了西藏能源产业发展现状。首先描述了西藏能源资源禀赋及区域分布情况。其次从能源消费与供给情况、能源设施供应和运行保障能力、能源结构调整、能源惠民成效以及节能和优化环境成效方面统计了西藏能源产业发展成果。最后发现西藏能源产业的主要问题:供需矛盾突出;能源产业基本以水电为主,能源消费结构单一;能源产业缺乏规划及科学系统的分析,产业价值链不完整。第二,构建了基于ARIMA模型的西藏能源消费需求预测模型和能源消费约束的经济增长模型。在能源消费理论和能源经济增长理论基础上,对西藏未来的能源消费需求总量进行了预测,通过数据的实证分析检验了西藏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关系。此外,还测算了西藏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的未来能源消费总量。第三,构建了能源结构优化模型。基于遗传算法对优化模型进行了解答,发现能源消费结构将随着能源发展战略的变化不断优化。到2020年,煤炭和石油资源的消费数量将在西藏能源消费总量中大幅度减少,天然气、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将成为西藏地区能源消费的主力军。第四,以西藏区域内和区域外现有的能源供给潜力为突破口,分析西藏地区能源利用的前景,并选择典型案例,以案例分析的方法,明确西藏地区应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出西藏地区可能的能源开发建设的规划与发展方向。即立足资源禀赋,推动西藏地区形成能源均衡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藏中地区大力发展水电,结合发展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利用;藏东南地区利用丰富的水电资源及太阳能资源,构建国家西南水电基地重点开发区和昌都太阳能产业基地,实现水光互补型外送;藏西北地区实行光水互补、风光互补及光水蓄能等多种方式的开发利用,推进地热能利用。第五,对西藏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进行分析。在对西藏地区能源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测,消费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并对西藏地区能源产业建设规划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西藏地区能源发展战略。首先对西藏自治区能源发展的主要原则和基本目标作出了详细的要求;然后从能源产业定位、能源产业结构、能源产业布局及环境保护四个方面提出发展战略;最后,从制度、技术、设施和资金四个角度提出西藏能源产业发展的保障体系。为西藏能源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张云辉[5](2018)在《鲜水河断裂康定-磨西段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热资源作为可持续的绿色清洁能源,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鲜水河断裂康定-磨西段位于青藏高原东缘,隶属川西地热带,赋存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康定-磨西段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后形成了复杂的地热地质背景,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增加了难度,其瓶颈在于鲜水河断裂对地热资源出露规律的控制、地热系统要素(盖层、储存、通道和来源特征)等研究的多方位难度,因而亟需完善康定-磨西段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以期为推动研究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论文基于近年来在康定-磨西一带的地热实践课题积累,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的支持下,采用区域地质调查、样品采集测试,借助bootstrap和半变异函数方法剖析了构造裂隙空间特征,探讨了鲜水河走滑断裂系统对地热资源富集的控制作用;利用地热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信息,研究了地热水循环过程中的水-岩作用、补给来源、混合作用和赋存环境;进而综合分析了地热系统的盖层、热储、通道和来源特征,建立起成因模式概念模型;并从天然流量法和体积法计算地热水资源量、热水的水质、腐蚀性和碳酸钙结垢性等开发基本要素。在系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如下创新成果:(1)在压扭性应力状态下,康定-磨西段地热资源的分布受到鲜水河走滑断裂系统的控制,集中分布于老榆林拉分盆地、海螺沟断裂交汇与切穿背斜两翼处、和草科负花状构造区。不同地热区中,构造裂隙的发育程度和空间连续性越高,温泉的出露规模越大。(2)老榆林地热区热水的水化学类型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在老榆林地热区钻孔热水和拉分盆地中部温泉热水的水化学类型均为Na-HCO3-Cl,由中部向边缘过渡为Na-HCO3型。海螺沟和草科地热区的钻孔热水和温泉热水具有相似的水化学类型,均为Na-(Ca)-HCO3型。(3)研究区地热系统的常量元素相关性分析、Cl-与微量元素关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以及氢氧、碳、锶同位素等信息表明,老榆林钻孔热水形成于幔源物质加入的深部花岗岩热储,补给高程为42484292 m,海螺沟钻孔热水、温泉热水则赋存于碳酸盐岩变质热储中,补给高程为28353866 m,混入了约69%72%的浅部冷水。SiO2、阳离子和地球化学热动力温标进一步分析显示研究区深部花岗岩和碳酸盐岩变质热储温度为232235℃和201205℃;浅部碳酸盐变质热储温度为143193℃。(4)研究区地热系统的成因模式为:在川西地区优越的地热地质背景下,贡嘎山区的冰雪融水在下渗过程中受到燕山-喜山期贡嘎山花岗岩基的放射性元素(U、Th、K)生热、中-下地壳高温部分熔融体和鲜水河断裂走滑摩擦生热的共同作用,在老榆林地热区深约4.7 km的花岗岩热储形成Na-HCO3-Cl型深部热水,在海螺沟和草科地区深约3.8 km的碳酸盐岩变质热储形成Na-HCO3型深部热水。深部热水沿继续上升至深约50300 m的碳酸盐岩变质热储,与Ca-HCO3型浅部冷水混合,形成Na-Ca-HCO3型浅部热水,最终在老榆林拉分盆地、海螺沟断裂交汇处和草科“负花状”构造区出露形成温泉,其盖层为构造裂隙被钙质胶结充填的花岗岩和片岩以及局部较厚的第四系沉积物。(5)基于天然流量法预测的研究区天然温泉热水的年开发潜力为1.225×1014J,基于体积法预测老榆林地热区的年开发潜力为5.3×1016 J,老榆林地热区可提供装机容量56 MW的发电量运行30年,具有较大的发电潜力。地热资源不能直接饮用,可作为医疗热矿水利用,腐蚀性轻微,不易结垢。地质、测氡和电法勘查结果显示,地热水在磨子沟地区开发潜力较好,已成功获得温度41℃和流量400 m3/d的地热水。

刘昭[6](2014)在《西藏尼木—那曲地热带典型高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位于尼木—那曲高温地热带,处在当雄—羊八井—多庆错活动构造带的中北段。区内分布的高温地热显示类型多种多样,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但区内仅对羊八井和羊易地热田进行过系统的调查及研究工作,本文选取研究区11个未开发的地热田,收集并采集区内地热流体数据,与喜马拉雅地热带其他典型高温地热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对完善区内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理,为后期勘探及钻探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从热源、地热流体流体运移通道、地热流体来源及热储特征4个方面对区内典型高温系统进行了研究,得到了如下认识:研究区高温地热系统的热源主要是壳内局部熔融层的贡献,活动断裂及深部构造对区内热水活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青藏高原腹地地表断裂、地震活动、地热分布存在密切关系,与深部地质过程具有动力学成因联系。从水化学数据分析,高温地下热水主要为Cl-Na、Cl·HCO3-Na水,中高温地下热水主要为HCO3-Na水,地下热水中Li、F、SiO2、HBO2与C1大体上存在正相关关系,显示可能有岩浆水的混入;用地下热水地球化学温标及气体温标,估算重点地热田热储温度为90~270℃;利用氯焓及硅焓图解估算地下热水中有25%-75%比例不等的冷水混入。从氢氧同位素数据分析,地下热水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在董翁、宁中高温地热田发生轻微的氧-18漂移,谷露地热田氧-18漂移较其他地热田明显,宁中、谷露及罗玛地下热水中氚含量小于1TU,主要是次现代水的补给,月腊处氚含量为8.4TU,主要为现代水的补给,其他地热田地下热水是次现代和最近补给之间的混合;地下热水中碳硫同位素特征的研究,揭示区内地下热水碳源和硫源主要来源于沉积层的淋滤作用,随着冷水混入大气成因来源不断增加,多数介于二者的过渡类型,部分有深部物质的来源。地热气体以CO:和N2为主,二者呈现良好的负相关,从CO2气体碳同位素、He同位素比值及综合指标分析,气体来源主要为壳源;在宁中及玉寨地热田,R/Ra值大于1,存在明显的幔源物质释放现象,幔源He所占比例为2.73%-30.93%。上述研究显示高温地热系统热源和热水组分主要为壳内局部熔融体的贡献,地热流体向上运移过程中不断有大气降水成分混入;气体He同位素数据显示,在宁中及玉寨地热田存在幔源物质侵位。最后,结合区内地质资料、深部探测、重点地热田物探成果及地热流体地球化学分析成果,概括区内典型高温地热田的成因模式,提出了玉寨高温地热系统的概念模型,为后期地热田深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许鹏,谭红兵,张燕飞,张文杰[7](2018)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地热水化学特征与物源机制》文中提出西藏地热资源丰富,特别是其南部特提斯喜马拉雅地热带是一条现今仍然十分活跃的地热带。通过对该地热带10处代表性温泉野外调查及采样分析,讨论了水化学特征及水体中异常富集元素的物源机制。根据热储温度、水化学类型及水体中溶解的典型稀有分散性元素浓度,这些温泉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包括卡乌、曲参岗、查巴曲珍和古堆温泉群,这些温泉热储温度均高于120℃,水化学类型以Na-Cl-HCO3型为主,特征性稀有分散性元素如Li、B和As等显着富集;另一类包括锡钦、哲古和曲果温泉,热储层温度相对较低,变化于60~110℃,水化学类型以CaNa-HCO3和Na-HCO3型为主,Li、B和As等元素浓度较低。第一类温泉系统,水化学成分除与水循环深度大、热储温度高导致更强的水岩作用过程密切相关外,水体中异常富集的Li、B和As等特殊化学成分更可能与演化晚期的残余岩浆流体来源有关。相比之下,第二类温泉系统主要代表了水循环深度较浅、地下水更替频繁、冷水混入比例较大的温泉,水化学成分主要受控于水-岩作用的强弱。因此,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地热水体异常富集的稀有分散性元素物源机制主要受控于深部富含这些元素的流体混入过程。

米玛顿珠[8](2017)在《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具有海拔高,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千差万别,脆弱生态环境表现出类型多、范围广、时空演变快等特点。既是我国极强度生态脆弱区,又是我国藏族人口聚居和相对贫困地区。同时,西藏地处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西藏矿业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保障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显着的影响,是本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更是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体现本区经济水平与综合实力的核心动力与重要标志。从经济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化的历史过程来看,生态环境是经济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开发活动则是生态环境演化的主要动力来源。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越来越深刻地受到人类经济开发活动的影响。因而,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是完全不进行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而是如何顺应生态环境变化,适应脆弱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避免其向不利方向进一步恶化,实现环境和当地人类生活的持续发展和改善。耦合在物理学上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具体落实到矿业开发与脆弱生态区的分布上,指的是矿业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两者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地理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如何实现矿业开发与脆弱生态区分布的良性耦合,将有助于分析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为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矿业经济与环境矛盾在贫困地区更集中突出地表现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矿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论文探索并归纳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系统地调查研究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矿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在此基础上,界定并分析生态脆弱区特征,评价西藏生态脆弱度并进行区划,阐明不同脆弱区生态系统特征,分析生态环境脆弱区与矿业经济发展的良性耦合关系,提出绿色矿业经济增长的路径和发展模式。探讨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阐述了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从学术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对国内外绿色矿业经济发展领域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选题的重要意义,对论文研究的主要路线、思路、基本框架、野外调研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等进行了高度综合,并指出了论文中的关键创新点。第2章,探索并归纳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绿色矿业经济就是在矿业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绿色矿业技术体系,在矿业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扰动量不大于区域环境容量及其自净能力的前提下,优化配置矿产资源,达到经济最优、社区和谐、生态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形态。矿业开发利用必定会产生负的外部性,并且具有明显的双向效用,产生正、负两方面的价值,当ΔV>0时,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产业生态学理论认为,矿业系统类似于生物界生态系统,将相关产业链联系成庞大的共生网络,在追求获得更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最低的废弃物的排放量,改善共生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共生系统的风险、提高共生系统的防御性,从而优化生产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以绿色矿业经济内涵及其特点为基础,综合外部性理论、绿色矿业价值理论和产业生态理论,共同构成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第3章,调研并分析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西藏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和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了西藏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提出了成矿潜力区(带)。综合运用贡献力指标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西藏矿业经济贡献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全区GDP方面,西藏矿业工业总产值与GDP呈正相关关系,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显着影响,经济贡献力大;在改善全区就业情况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贡献力一般。随着矿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西藏矿业无论从推动GDP增长的角度,亦或是从改善全区就业情况的角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4章,初步评价并区划西藏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是指具有环境自身结构性不稳定、对外部干扰因素反应较敏感因而在外界的干扰下易于向环境恶化的方向发展,且自我恢复力较差的生态环境区域。具有环境敏感性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环境退化趋势明显、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发展的可持性差,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弱和多种矛盾汇集的空间载体等特征。从“压力--状态--响应”思路出发,把生态敏感性(ES)、生态弹性(EE)和生态压力(EP)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形成了以综合指数方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依据西藏生态环境高、寒、干、荒、风、沙、陡的特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把西藏划分为藏北生态脆弱区;藏中、藏南生态脆弱区和藏东生态脆弱区,进行了成因细分,并对各生态脆弱区生态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阐述。第5章,提出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开发模式。西藏的矿业经济活动必须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度良性的耦合,实施不同的开发思路和模式。以绿色矿业开发概念模式为指导,在空间上构建本地转化和异地转化的矿业开发空间转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固体优势矿产的“矿山+矿区+工业园”开发模式,地热矿产开发可采用的“地热发电与地热能直接利用”双模式,矿泉水开发的“研发-产业-文化一体化”模式,矿井水宜采用的“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模式以及盐湖矿产资源的“研发-矿区试验”模式,实现西藏绿色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6章,提出促进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建议。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而矿业是西藏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绿色矿业经济,转变矿业发展模式,必须加强地质矿产资源和水工环勘查力度,查明矿产资源家底,提交优势矿产资源基地,规范矿业权市场及其管理;科学规划绿色矿山建设,多角度、全方位创建绿色矿山示范区;明确西藏国有地勘单位作用,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建实建强公益性地勘队伍,理顺技术和人才援藏渠道,积极采用内培外引的措施,加强矿业人才队伍建设。本文主要存在以下创新之处:1.揭示了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贡献力西藏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和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了西藏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提出了成矿潜力区(带)。综合运用贡献力指标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西藏矿业经济贡献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全区GDP方面,西藏矿业工业总产值与GDP呈正相关关系,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显着影响,经济贡献力大;在改善全区就业情况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贡献力一般。随着矿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西藏矿业无论从推动GDP增长的角度,亦或是从改善全区就业情况的角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2.初步评价并区划西藏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是指具有环境自身结构性不稳定、对外部干扰因素反应较敏感因而在外界的干扰下易于向环境恶化的方向发展,且自我恢复力较差的生态环境区域。具有环境敏感性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环境退化趋势明显、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发展的可持性差,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弱和多种矛盾汇集的空间载体等特征。从“压力--状态--响应”思路出发,把生态敏感性(ES)、生态弹性(EE)和生态压力(EP)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形成了以综合指数方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依据西藏生态环境高、寒、干、荒、风、沙、陡的特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把西藏划分为藏北生态脆弱区;藏中、藏南生态脆弱区和藏东生态脆弱区,进行了成因细分,并对各生态脆弱区生态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3.构建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开发模式西藏的矿业经济活动必须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度良性的耦合,实施不同的开发思路和模式。对于生态脆弱度强,矿产资源勘查程度较低,属于中小型的矿产地或矿山,应运用储备模式,形成国家或区域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对于生态脆弱度较低,矿产资源勘查程度高,属于大型或超大型矿产地和优势矿种、对于国家急需或战略新兴矿产,应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绿色开发利用,建立国家级矿产资源基地。以绿色矿业经济理论基础和绿色矿业开发模式为指导,在空间上构建本地转化和异地转化的矿业开发空间转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固体优势矿产的“矿山+矿区+工业园”开发模式,地热矿产开发“地热发电与地热能直接利用”双模式,矿泉水开发的“研发-产业-文化一体化”模式,矿井水的“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模式以及盐湖矿产资源的“研发-矿区试验”模式,实现西藏绿色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提出促进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发展建议矿业是西藏生态脆弱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绿色矿业经济,转变矿业发展模式,必须加强地质矿产资源和水工环勘查力度,查明矿产资源家底,提交优势矿产资源基地,规范矿业权市场及其管理;科学规划绿色矿山建设,多角度、全方位创建绿色矿山示范区;明确西藏国有地勘单位作用,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建实建强公益性地勘队伍,理顺技术和人才援藏渠道,积极采用内培外引的措施,加大矿业人才队伍建设。

王晨光,郑绵平,张雪飞,叶传永,伍倩,陈双双,黎明明,丁涛,杜少荣[9](2020)在《青藏高原南部地热型锂资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温地热水中含有丰富的锂资源,世界各国对其中锂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青藏高原丰富的地热资源中富锂地热资源进行了综述,得出其具有以下特点:(1)构造控制强烈,地热型锂资源主要分布在雅江缝合带两侧及其南部地区强烈活动的高温地热田中,受到沿近NS向正断层发育的裂谷或地堑盆地的强烈控制;(2)品质好,锂含量可高达239 mg/L;Mg/Li非常低,多数富锂地热系统Mg/Li介于0.03~1.48;Li/TDS相对较高且介于0.25%~1.14%(扎布耶富锂盐湖为0.19%;玻利维亚乌尤尼盐湖为0.08%~0.31%);持续稳定排放数十年,部分达到工业品位(32.74 mg/L);伴生可以综合利用的B、Cs和Rb元素等;(3)规模大:据不完全统计,当前锂含量达到或超过19 mg/L的富锂温泉至少有19处,年排出金属锂约4281 t,折合碳酸锂25686 t,并且最新钻孔数据表明地热田深部潜力巨大;(4)属于非火山型,火山岩缺失;(5)深部来源成因,富锂地热系统的形成与印度和欧亚大陆碰撞引起的地壳深部部分熔融密切相关,深部熔融岩浆为富锂地热系统提供了稳定的热源,富锂的母地热流体沿着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断裂带上涌至地表形成高温富锂热泉。由此,认为青藏高原南部广泛发育的高温富锂地热资源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值得开发利用的地热型锂资源,随着地热水中锂提取技术的不断提升,青藏高原南部地热型锂资源有望成为一种可有效开发利用的锂矿床新类型——地热型锂矿床。

管彦武[10](2007)在《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青藏高原的地热系统,收集了近年来的遥感、地质、水文、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数据和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地热资源数据库。基于ArcGIS Engine,在微软的Visual Studio 2005开发环境中作二次开发,建立了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信息系统。探讨了青藏高原的地热系统类型,地热系统形成模式和地热资源的蕴藏量等问题;对青藏高原地热资源做评价研究;提出了羊八井地热田模型;对岩浆冷却过程温度场的变化做数值模拟;最后得出,由于青藏高原是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挤压的产物,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水资源丰富,断裂构造发育较好。这为青藏高原水热型的中高温地热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条件;青藏高原地热资源丰富,发电潜力巨大,特别是云南西北部、四川西部和西藏等地区,而且,基本上以水热型地热系统为为主。提出建议,西部大开发,特别是青藏高原地区的开发,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该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二、西藏高原地热资源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高原地热资源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与地热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热地质概述
    1.1 大地构造
    1.2 地热资源
2 新生代岩浆活动
    2.1 与雅鲁藏布缝合带平行的岩浆岩带
    2.2 沿深大断裂展布的岩浆岩带
    2.3 离散型岩浆岩分布区
3 讨论
    3.1 地热分布特征
    3.2 地热热源
4 结论

(2)西藏典型理疗地热矿泉的成因及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热系统
        1.2.2 地热温泉的理疗保健
        1.2.3 西藏温泉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3.4 分析测试方法
    1.4 主要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进展及创新点
第2章 西藏医疗型地热矿泉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地质条件
        2.2.1 地层
        2.2.2 岩浆岩
        2.2.3 变质岩
        2.2.4 新构造运动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松散岩类孔隙水
        2.3.2 碎屑岩类裂隙水
        2.3.3 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
        2.3.4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裂隙溶洞水
        2.3.5 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岩类裂隙溶洞水
        2.3.6 碎屑岩夹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2.3.7 变质岩类裂隙水
        2.3.8 岩浆岩类裂隙水
    2.4 大地热流与壳幔结构
        2.4.1 横向热结构
        2.4.2 垂向热结构
    2.5 西藏医疗型地热温泉分布及特征
第3章 安多县夏木拉矿泉
    3.1 自然地理概况
    3.2 地质概况
        3.2.1 地层
        3.2.2 岩浆岩
        3.2.3 构造
    3.3 水文地质条件
        3.3.1 含水岩组类型及特征
        3.3.2 水热活动显示
    3.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3.4.1 基本特征
        3.4.2 流体化学特征
        3.4.3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及热储估算
    3.5 氢氧同位素特征
        3.5.1 氢氧同位素组成
        3.5.2 氢氧同位素指示的地热地质条件
    3.6 成因模式分析
        3.6.1 热源
        3.6.2 水源
        3.6.3 流体通道
        3.6.4 热储分析
        3.6.5 成因模式
第4章 墨竹工卡县日多温泉
    4.1 自然地理概况
    4.2 区域地质概况
        4.2.1 地层
        4.2.2 岩浆岩
        4.2.3 构造
    4.3 水文地质条件
        4.3.1 含水岩组类型结特征
        4.3.2 水热活动显示
    4.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4.1 基本水质特征
        4.4.2 水化学特征及来源
        4.4.3 水岩平衡状态及热储温度估算
    4.5 氢氧同位素特征
        4.5.1 氢氧同位素组成
        4.5.2 氢氧同位素指示的地热地质条件
    4.6 温泉成因模式
        4.6.1 热源
        4.6.2 水源
        4.6.3 流体通道
        4.6.4 热储分析
        4.6.5 成因模式
第5章 洛扎县拉普温泉
    5.1 自然地理概况
    5.2 区域地质概况
        5.2.1 地层
        5.2.2 岩浆岩
        5.2.3 构造
    5.3 水文地质条件
        5.3.1 含水岩组类型及特征
        5.3.2 水热活动显示
    5.4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5.4.1 基本水质特征
        5.4.2 水化学特征及来源
        5.4.3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及热储估算
    5.5 氢氧同位素特征
        5.5.1 氢氧同位素组成
        5.5.2 氢氧同位素指示的地热地质条件
    5.6 温泉成因模式
        5.6.1 热源
        5.6.2 水源
        5.6.3 流体通道
        5.6.4 储层
        5.6.5 成因模式
第6章 地热型理疗矿泉的健康意义分析
    6.1 健康评价指标
        6.1.1 物理指标
        6.1.2 生物活性参数
    6.2 典型地热型理疗矿泉健康意义分析
        6.2.1 物理属性
        6.2.2 生物活性及人体功效
        6.2.3 典型理疗矿泉参考标准及应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表

(4)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藏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创新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能源与经济发展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综述
        2.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西藏的能源问题综述
    2.4 评价与总结
3 西藏能源产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3.1 西藏能源资源禀赋及区域分布
        3.1.1 资源禀赋
        3.1.2 区域分布
        3.1.3.资源特点
    3.2 西藏能源产业发展成果
        3.2.1 西藏能源消费与供给情况
        3.2.2 西藏能源设施供应和运行保障能力
        3.2.3 西藏能源结构调整
        3.2.4 能源惠民成效
        3.2.5 节能和优化环境成效
    3.3 西藏能源产业的主要问题
        3.3.1 供需矛盾突出,差距较大
        3.3.2 产业发展不足,结构单一
        3.3.3 系统分析不够,缺乏规划
    3.4 本章小结
4 西藏能源消费预测研究
    4.1 理论基础
        4.1.1 能源消费理论
        4.1.2 能源经济增长理论
    4.2 西藏能源消费需求的趋势预测
        4.2.1 ARIMA预测模型
        4.2.2 数据分析及预测结果
    4.3 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Cobb-Dauglas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4.3.1 模型构建
        4.3.2 数据选取
    4.4 实证分析
        4.4.1 检验分析
        4.4.2 回归分析
        4.4.3 分析结果
        4.4.4 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下的能源消费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西藏能源结构优化研究
    5.1 能源结构优化模型构建
    5.2 模型数据选取
        5.2.1 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
        5.2.2 能源投资费用
        5.2.3 污染治理费用
    5.3 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
        5.3.1 遗传算法
        5.3.2 模型计算
        5.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西藏能源产业发展潜力分析
    6.1 西藏区域内能源发展潜力
    6.2 西藏区域外能源供给潜力
    6.3 西藏能源产业发展初步设想
    6.4 塔尔钦光伏电站项目案例分析
        6.4.1 项目背景与建设地资源概况
        6.4.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6.4.3 项目发展的SWOT分析
        6.4.4 项目建设方案
        6.4.5 项目运行效益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西藏地区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7.1 基本原则
    7.2 主要目标
    7.3 发展战略
        7.3.1 能源产业定位战略
        7.3.2 能源产业结构战略
        7.3.3 能源产业布局战略
        7.3.4 环境保护战略
    7.4 保障体系
        7.4.1 制度保障
        7.4.2 技术保障
        7.4.3 设施保障
        7.4.4 资金保障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后记

(5)鲜水河断裂康定-磨西段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地热资源类型
        1.2.2 地质构造与地热的关系
        1.2.3 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1.2.4 研究区地热系统研究现状
        1.2.5 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单元
        2.1.1 松潘-甘孜地块
        2.1.2 义敦岛弧带
        2.1.3 华南地块
        2.1.4 鲜水河断裂
        2.1.5 安宁河断裂
        2.1.6 龙门山断裂
    2.2 新构造运动
    2.3 区域地热分布特征
        2.3.1 西藏地热带
        2.3.2 滇西地热带
        2.3.3 川西地热带
    2.4 区域地壳热结构特征
        2.4.1 重磁特征
        2.4.2 莫霍面
        2.4.3 居里面
        2.4.4 大地热流值
    2.5 研究区地质概况
        2.5.1 自然地理条件
        2.5.2 地层特征
        2.5.3 构造特征
        2.5.4 岩浆活动
        2.5.5 水文地质条件
        2.5.6 地热出露概况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走滑断裂系统对地热资源富集的控制
    3.1 走滑断裂系统解析理论
        3.1.1 脆性构造变形模式
        3.1.2 走滑断裂系统的构造特征
        3.1.3 断裂构造的水文地质意义
    3.2 地热区构造几何特征与地热资源富集
        3.2.1 老榆林地热区-拉分盆地
        3.2.2 海螺沟地热区-断裂交汇与切穿背斜
        3.2.3 草科地热区-负花状构造
    3.3 构造裂隙空间特征与地热资源富集
        3.3.1 Woodcock空间分布特征
        3.3.2 空间特征的构造统计学方法
        3.3.3 地热区的构造裂隙空间特征
        3.3.4 构造裂隙对地热资源富集的控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热系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2 常量元素特征
        4.2.1 常量元素含量
        4.2.2 水化学类型划分
        4.2.3 常量元素相关性分析
    4.3 微量元素特征
        4.3.1 微量元素含量
        4.3.2 微量元素与Cl-相关性分析
    4.4 稀土元素特征
        4.4.1 稀土元素含量
        4.4.2 稀土元素络合物研究
        4.4.3 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研究
    4.5 同位素特征
        4.5.1 氢氧同位素特征
        4.5.2 碳同位素及来源分析
        4.5.3 锶同位素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热系统热储特征研究
    5.1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
        5.1.1 SiO_2 溶解曲线法
        5.1.2 Na-K-Mg三线图判别法
        5.1.3 矿物饱和指数判别法
    5.2 热储温度研究
        5.2.1 SiO_2 地热温标
        5.2.2 阳离子地热温标
        5.2.3 地球化学热动力地热温标
        5.2.4 热储温度区间的确定
    5.3 热储深度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热系统成因模式研究
    6.1 地热系统要素
        6.1.1 来源特征
        6.1.2 盖层特征
        6.1.3 热储特征
        6.1.4 通道特征
    6.2 成因模式概念模型
    6.3 与我国西南典型地热区的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7.1 地热资源量评价
        7.1.1 基于天然流量法的资源量评价
        7.1.2 基于体积法的资源量评价
    7.2 地热水质量评价
        7.2.1 医疗热矿水水质评价
        7.2.2 饮用水水质评价
        7.2.3 腐蚀性评价
        7.2.4 碳酸钙结垢评价
    7.3 地热勘查靶区的优选研究
        7.3.1 前人勘查工作基础
        7.3.2 基于成因模式理论的勘查研究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6)西藏尼木—那曲地热带典型高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本文创新之处和取得的成果
    1.6 本文完成的实际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区域地质背景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点地热田地质条件及动态监测
    3.1 重点地热田地质条件概况
    3.2 重点地热田地下热水动态监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活动断裂及深部构造对热水活动的控制作用
    4.1 活动断裂对热水活动的控制作用
    4.2 深部构造对热水活动的控制作用
    4.3 活动断裂、地震与地热活动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5.1 研究区地下热水水化学特征
    5.2 研究区地下热水同位素特征
    5.3 研究区地热气体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区典型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制
    6.1 典型高温地热系统成因机制
    6.2 高温地热流体中幔源物质贡献
    6.3 高温地热流体成因概念模型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地热水化学特征与物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背景
3 样品采集与测试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水化学特征
    4.2 水岩平衡状态与热储温度估算
    4.3 地热水中典型化学成分的循环演化过程
        4.3.1 地热水循环深度与水岩作用强弱
        4.3.2 地热水中Li、B、As组分来源
5 结论

(8)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绿色矿业经济的界定及其特点
        2.1.1 绿色经济形态特征
        2.1.2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均衡特征
    2.2 绿色矿业经济的理论分析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绿色矿业价值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
    3.1 西藏矿产资源现状
        3.1.1 矿产资源总体概况
        3.1.2 优势矿产资源概况
    3.2 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1 开发利用的主要矿种
        3.2.2 矿山规模及开发利用程度
    3.3 西藏矿业经济贡献力分析
        3.3.1 贡献力评价指标
        3.3.2 数据来源
        3.3.3 评价结果
        3.3.4 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
        3.3.5 对全区就业情况的贡献
        3.3.6 贡献力整体评价
    3.4 西藏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3.4.1 藏东三江矿产资源集中区(带)
        3.4.2 雅鲁藏布江矿产资源集中区(带)
        3.4.3 班公错-怒江成矿带西段矿产资源集中区(带)
        3.4.4 青藏铁路沿线矿产资源集中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藏自治区生态脆弱度评价及其区划
    4.1 生态脆弱区界定及其特点
        4.1.1 生态脆弱区界定
        4.1.2 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
    4.2 西藏生态脆弱度评价
        4.2.1 生态脆弱性的定义及内涵
        4.2.2 评价模型及指标解释
        4.2.3 评价过程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西藏生态脆弱区划分及其特征
        4.3.1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
        4.3.2 西藏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开发模式
    5.1 西藏矿业开发思路
    5.2 西藏绿色矿业开发模式
        5.2.1 构建思路和原则
        5.2.2 绿色矿业开发模式
    5.3 西藏矿业开发空间转化模式
        5.3.1 矿业开发空间布局
        5.3.2 矿业开发转化模式
    5.4 西藏典型矿种开发模式
        5.4.1 固体矿产开发模式
        5.4.2 水汽矿产开发模式
        5.4.3 盐湖矿产开发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西藏自治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6.1 加强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及矿政管理
        6.1.1 加强地质勘查程度
        6.1.2 突出优势矿产资源勘查
        6.1.3 加大水工境地质勘查
        6.1.4 规范矿业权市场交易机制
    6.2 开展西藏绿色矿山建设
        6.2.1 绿色矿山建设规划
        6.2.2 绿色矿山示范区建设
    6.3 加大西藏矿业人才队伍建设
        6.3.1 充分发挥区内国有地质队伍的优势
        6.3.2 制定并完善激励机制
        6.3.3 内培外引矿业人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青藏高原南部地热型锂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 青藏高原南部高温富锂地热资源特点
2 青藏高原南部西藏高温富锂地热资源的分布和规模
3 青藏高原南部西藏高温富锂地热资源的成因
4 青藏高原南部西藏高温富锂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前景
5 结论

(10)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青藏高原地热系统模型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热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2.1.1 遥感技术及其在地热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2.1.2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热中的应用现状
        1.2.2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2.3 青藏高原地热系统研究现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地热学基础知识
    2.1 几个基本概念
    2.2 岩石的几个重要热物理参数
    2.3 地热研究方法和原理
        2.3.1 热的传递
        2.3.2 测温数据的分析
        2.3.3 大地热流
    2.4 深部地温与岩石圈热结构研究方法
        2.4.1 深部地温研究
        2.4.2 岩石圈热结构
        2.4.3 地温场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热资源的勘探与评价
    3.1 地热资源的勘探方法
    3.2 地热资源的评价方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青藏高原区域概况与地热系统
    4.1 自然地理情况
    4.2 青藏高原地质地层分区
    4.3 深部地球物理概况
    4.4 青藏高原地热系统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热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功能
    5.1 总体设计
    5.2 ArcGIS Engine 在.NET环境下的开发
    5.3 系统功能实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一、 主要研究方法
    二、 主要成果
    三、 基本结论
    四、本文的创新点
    五、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四、西藏高原地热资源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青藏高原新生代岩浆活动与地热关系探讨[J]. 张朝锋,史强林,张玲娟. 中国地质调查, 2018(02)
  • [2]西藏典型理疗地热矿泉的成因及功效研究[D]. 李明礼.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2)
  • [3]滇藏地热带地热水硼同位素地球化学过程及其物源示踪[J]. 吕苑苑,郑绵平,赵平,许荣华.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09)
  • [4]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西藏能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郅海杰.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5]鲜水河断裂康定-磨西段地热系统成因及开发利用研究[D]. 张云辉. 成都理工大学, 2018
  • [6]西藏尼木—那曲地热带典型高温地热系统形成机理研究[D]. 刘昭.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4(10)
  • [7]特提斯喜马拉雅带地热水化学特征与物源机制[J]. 许鹏,谭红兵,张燕飞,张文杰. 中国地质, 2018(06)
  • [8]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米玛顿珠.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9]青藏高原南部地热型锂资源[J]. 王晨光,郑绵平,张雪飞,叶传永,伍倩,陈双双,黎明明,丁涛,杜少荣. 科技导报, 2020(15)
  • [10]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D]. 管彦武. 吉林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青藏高原地热资源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