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稀酸中钙含量对系统的影响

循环稀酸中钙含量对系统的影响

一、循环稀酸中钙含量对系统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杜加磊,翟持,朱远跖,谢德龙,梅毅[1](2021)在《基于?分析的热法磷酸全热能回收技术模拟研究》文中提出工业节能是碳减排的首要措施,热法磷酸生产过程每燃烧1 t黄磷释放出的反应热高达26289 MJ,占黄磷总能耗的25%。本文应用Aspen Plus软件,基于有效能的分析方法,对热法磷酸生产过程不同的热能回收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以现有热法磷酸热能回收工艺为基础,燃磷塔副产蒸汽压力由1.0 MPa提升至2.5 MPa,热量回收效率由46.29%提升至62.42%,系统的?效率由26.22%提升至34.95%;进一步通过用水化塔循环酸加热进入燃磷塔的加压水,系统的热回收效率提升至87.08%,?效率提升至46.59%,实现了热法磷酸热能的全回收利用。空气过剩系数的灵敏度分析表明,在保证黄磷充分氧化反应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空气过剩系数有利于热回收效率和?效率的提升。

金杰理,张亚军[2](2021)在《150 kt/a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运行总结》文中指出甘肃靖远煤业刘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白银新天化工分公司150 kt/a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于2013年6月28日进行化工投料试车,实现氧化炉点火一次成功;受硝酸市场行情的影响,试运行期间稀硝酸装置间断运行(至2016年3月15日,期间开停车达到20次),且装置没有进行72 h满负荷运行考核; 2018年以来稀硝酸装置逐步实现了长周期、满负荷运行,各项工艺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目前整体运行状况良好。简介150 kt/a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的工艺流程、设计特点及安装过程中的优化改进,着重介绍稀硝酸装置试运行期间因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安装等方面缺陷以及操作经验匮乏与操作失误等导致的装置运行问题及解决办法,以及正常运行期间因设备缺陷、联锁系统逻辑关系不紧密、仪表指示故障、操作工流动大等导致的装置运行问题及解决办法,并对稀硝酸装置建成投产至今采取的优化技改措施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的工艺设计、建设安装、运行操作等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马建梅[3](2021)在《施用钾肥对土壤中钙、镁有效性及其效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忠庭,代敏,古孜扎尔·米吉提,孙金梅[4](2021)在《高钙稠油脱钙及脱钙废水工业化处理》文中认为针对克拉玛依稠油中钙离子含量高的问题,在原油中钙的分布及存在形态的研究基础上,开发出了含有-SO3H基团和-COOH基团的脱钙剂。工业上采用A/O工艺对含有COD高达30 000 mg/L左右的原油脱钙废水进行处理,经过5个月的工业化应用,脱钙废水COD含量可降低至200 mg/L以下。

臧蓓[5](2021)在《饮用水加热过程中电还原削减硝酸盐氮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饮用水品质的追求也日益提升。在满足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升饮用水品质,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硝酸盐是饮用水中的主要无机污染物之一,尽管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2006)中已有明确限值(10mg/L),但其普遍存在的现象会严重影响饮用水品质。本研究基于我国民众饮用热水的生活习惯,以进一步削减饮用水硝酸盐浓度从而提升饮水品质为目的,提出在饮用水加热器中增加电极使加热与电还原技术相结合,探索一种在烧水过程中削减水中硝酸盐氮含量的终端饮用水品质提升技术。实验在模拟烧水的高温条件下进行,首先选用常见单电极作为阴极、Ti/Pt为阳极,利用序批式实验考察了各类电极还原硝酸盐的效能及电极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制备Ti/Cu复合电极、煅烧Ti/Cu复合电极开展实验,系统研究高温电还原技术对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削减效能,进一步探究运行参数及水质条件对硝酸盐削减效能的影响。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选择Cu、Ti、Ni、石墨单电极作为阴极,考察高温条件下电还原削减硝酸盐效果。结果表明,高温条件下Cu电极削减硝酸盐效果明显,但电极稳定性较差;Ti电极稳定性良好,但其削减硝酸盐能力并不显着。基于上述结果,以Ti极板作为基底,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出Ti/Cu复合电极,表面形貌及元素分析结果显示Ti极板表面沉积的Cu纳米颗粒较均匀。复合电极的硝酸盐高温削减实验结果显示,相比于单电极,Ti/Cu复合电极能够有效地提升硝酸盐的削减效果,但随着水温的提高,硝酸盐削减率显着降低。机制分析表明,虽然高温反应后Ti/Cu复合电极表面Cu颗粒晶体结构未发生显着变化,但出现明显的团聚现象,导致Cu活性位点数量减少,硝酸盐削减效率随着温度的提升而降低。(2)在上述制备的Ti/Cu复合电极的基础上,利用高温煅烧法提升电极稳定性,抑制高温反应条件下Cu纳米颗粒的团聚。以Cu电沉积时间、煅烧温度和煅烧时间为参数,优选出高温稳定Ti/Cu复合电极最佳制备条件为:沉积时间8min、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45min。利用优选电极进行硝酸盐削减实验,结果显示,在电流密度为i=20m A/cm2、反应温度为80℃、反应120min的条件下硝酸盐削减率达到62.10%,总氮削减率可达43.84%,反应产物主要以氮气形式排出体系,电极上Cu的析出量为0.02mg/L,远低于饮用水水质标准的限制要求(1mg/L)。循环伏安扫描及重复试验结果表明,煅烧电极在高温环境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3)利用上述优选耐高温Ti/Cu复合电极开展运行参数和水质条件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i在10-50m A/cm2时,电流密度与总氮的转化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当i为10m A/cm2和50m A/cm2时,总氮的转化率可达37.39%和56.34%,反应产物主要以氮气形式排出;硝酸盐和总氮的削减率与反应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当反应温度为90℃时,硝酸盐去除率为68.15%,总氮去除率为58.34%。在符合饮用水水质的前提下,p H、Cl-对硝酸盐削减效果无显着影响;共存Ca2+可明显提高总氮削减率,对应总硬度限值为450mg/L时,总氮削减率可提升至74.19%;共存Mg2+的存在会抑制硝酸盐削减率,对应总硬度为450mg/L时,总氮的转化率由39.62%降至20.24%。

张旭彪[6](2021)在《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煤炭消费比例维持在很高的水平,煤炭资源的大量使用会对环境造成危害,Hg、As、Se、Pb、Cd和Cr等痕量元素对环境及人体的威胁性较高。燃煤电站作为痕量元素污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在采用先进的污染物控制装置脱除污染物时,也会对烟气中的痕量元素起到脱除效果,有关汞等痕量元素在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内迁移富集规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选择国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超低排放燃煤电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汞等六种痕量元素的分布比例、迁移富集和生态环境污染评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对该电厂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固液气相样品进行采样检测分析,通过改进的痕量元素物料平衡计算方法分析汞等痕量元素在系统内的分布迁移规律,研究表明脱硫系统对Hg、Se、Pb、Cr和Cd五种元素有不同程度的脱除效果,但As存在再释放现象,脱硫废水污泥中汞等痕量元素含量远远高于脱硫石膏中的含量,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对Hg、As、Se、Pb、Cd和Cr元素的脱除效率分别达到79.2%、50.3%、50.5%、57.4%、34.4%和59.7%;脱硫废水处理过程对Hg和Se有一定的富集效果,对As、Pb和Cr元素的富集效果并不明显,对Cd未起到富集作用,该元素以内部循环的方式以溶解度较高的赋存形态迁移富集到溶液中;通过逐级提取法对脱硫系统的典型固相副产物赋存形态研究发现,在废水污泥中Cd元素溶解度较高,其他痕量元素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痕量元素的环境稳定性从大到小依次为Cd>Se>Cr>Pb>As,石膏的环境稳定性略佳于污泥。回流水中富集的高浓度痕量元素主要是由脱硫浆液中不易形成石膏的细颗粒物和石膏脱水滤液所导致。燃煤电厂副产物的堆置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本文选用三种方法对其进行生态潜在风险评估和危险特性指数分析,研究表明,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估发现石膏构成轻微生态危害,主要表现为中等风险Hg污染,污泥构成很强生态危害风险程度,其指数高达876.87,表现为很高风险的Hg污染和中等风险的Cd污染,综合来看对此类脱硫系统副产物进行相应的痕量元素控制是极有必要的。

李超予[7](2021)在《铁/锰矿石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含抗生素废水的效果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磺胺类药物(SAs)具有良好的预防、治疗细菌感染的广谱抗菌活性以及成本低廉、易于制取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兽医学和人类医学,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磺胺甲恶唑(SMX)和甲氧苄啶(TMP)是两种常见的SAs,由于具有水溶性强、持久性强且难以被微生物降解的特点,在污水处理厂尾水和出水中被频繁检出。人工湿地具有建设费用低、运维管理方便和美化环境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艺,以去除尾水中残留的微量有机污染物,然而也存在效率不高等问题。铁/锰氧化物具有较强的离子交换、吸附和氧化等性能,可在铁/锰氧化还原菌的作用下实现“高价-低价-高价”的铁/锰循环,并且由于铁/锰矿石种类繁多、开采提炼成本低廉,近年来成为水处理领域滤料、基质的优质选择,但关于铁/锰矿石人工湿地处理含SMX和TMP废水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构建了铁/锰矿石上升流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探究其对COD、TP、TN和NH4+-N等常规污染物以及SMX和TMP两种SAs的去除效能,探究SAs的加入对湿地系统去除常规污染物的影响,考察铁/锰矿石湿地对污染负荷提升的抗压性能以及应对SAs加入带来影响的缓冲性能,并进一步探究污染物的去除机理。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铁/锰矿石添加显着提高了上升流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COD、NH4+-N、NO3--N、TN和TP等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能。褐铁矿的添加显着提高了 NO3--N的去除效能,铁矿组对NO3--N的平均去除率达到64.27%,高于锰矿组(60.35%)和对照组(39.50%)。锰矿砂的添加提高了人工湿地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效能,其中,锰矿组对COD、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59%、75.53%、68.50%,略高于铁矿组(79.76%、72.62%、66.45%),显着高于对照组(73.75%、60.53%、51.85%);锰矿组对TP的去除率高达78.15%,显着高于铁矿组(48.71%)和对照组(32.56%)。此外,对COD、NH4+-N、TN这三类污染负荷提升的冲击抗压效能,锰矿组略高于铁矿组,铁/锰组均高于对照组。(2)SAs的加入对三组人工湿地COD、TP的去除效能影响较小,但铁/锰矿石加入提高了系统的缓冲能力。SAs的加入显着抑制了 TN和NH4+-N的去除率并显着提高了 NO3--N的去除效能。SAs加入对NH4+-N去除效能带来的影响,锰矿组展现出更强的缓冲性能,铁矿组则在NO3--N的去除效能中展现了更强的缓冲性能。(3)铁/锰矿石提高了人工湿地系统对SAs的去除效能。对于SMX的去除,铁矿组(83.72%)和锰矿组(77.85%)略高于对照组的(71.26%);对TMP的去除,铁矿组(77.45%)和锰矿组(65.83%)显着高于对照组的(50.44%)。另外,还在湿地系统的不同高度均检测到抗性基因sul1,sul2和drfV以及一个整合酶基因intl1的存在。SAs的加入显着提高了耐药细菌的相对丰度。对铁/锰矿石人工湿地系统的出水进行了生态毒性评价,未观察到湿地出水对发光细菌和小球藻的生态毒性。(4)铁/锰矿石的添加在湿地中促进了铁/锰循环的进行(包括根表铁锰胶膜膜的生成),而循环过程促进了人工湿地对氮和SAs的去除效率。褐铁矿增加了微生物多样性,铁/锰矿石的添加不仅增加了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还增加了硝酸盐依赖型铁/锰氧化菌的相对丰度并进一步强化了反硝化的进行。SAs降解菌在铁/锰矿组的褐铁矿层和锰矿砂层相对丰度均高于对照组,促进了 SAs的微生物降解过程。SAs的添加影响了微生物群落结构,使得绿弯菌门和gamma-变形菌的丰度增加,放线菌门和alpha-变形菌门丰度降低。

郑坤隆[8](2021)在《渗透结晶型浆液性能与防渗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注浆是治理隧道渗漏水等水灾类病害最为常用的技术手段,合理选择防水性能良好的注浆材料是有效治理病害、确保注浆效果的关键因素。工程中常被使用的注浆材料种类繁多,材料特征各不相同,而如何设计一种防水能力突出、性能全面、经济方便的浆液、用于隧道或地下工程渗漏水治理,仍然是一个重点研究方向。本文选择渗透结晶型材料、水泥和各类添加剂,制备出一种新型注浆材料——渗透结晶型浆液,采用室内试验、微观结构观测、模型试验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渗透结晶型浆液的性能、防渗作用机理、材料成分、微观结构特征和注浆效果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总结工程中常用防水注浆材料的特点,使用渗透结晶型材料PENETRON Admix(简称材料PA),设计出渗透结晶型浆液,通过一系列浆液基础性能试验研究,得到了密度、凝结时间、黏度、析水率、结石率、渗透系数和抗压强度等性能随材料PA添加量不同而发生的变化规律,从材料作用机理的角度详细分析了各类变化产生的原因与过程,确定了材料PA在浆液中的合理添加量为水泥总质量的4.0%,给出此时浆液的各项性能参数。(2)为了进一步提升浆液性能和使用范围,对改性渗透结晶型浆液进行研究;各类水泥添加剂能否在浆液中正常使用进行了筛选与研究,解释了各类添加剂与材料PA相互影响的原因;给出了适用于浆液中的添加剂种类和掺入量,确定了改性浆液的性能参数和浆液合理配比。(3)研究了浆液材料成分相互作用过程,分析了材料永久防水和结构微修复能力的产生原因,给出了浆液的防渗机理和材料中各主要成分的作用效果;通过化学试验、X射线荧光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渗透结晶型浆液材料成分进行研究,确定了材料成分组成,为浆液成分优化和制备提供借鉴。(4)通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对渗透结晶型浆液固结体内部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材料PA添加量对固结体内部结构、孔隙率和孔隙体积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浆液固结体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确定了材料在固结体内生成了不溶于水的条状、网格状结晶体物质;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分析了材料PA对渗透结晶型浆液的结构影响规律和性能改变原因,进一步解释了浆液防渗作用机理。(5)使用自行设计的土工模型试验平台对不同含石量的破碎岩体进行渗透结晶型浆液注浆试验,采用室内抽水试验方法评价了浆液的注浆效果,确定了浆液在不同含石量的破碎岩体中扩散半径、扩散范围和扩散形式。(6)应用离散元软件Mat DEM建立数值计算模型,对渗透结晶型浆液在不同工况下的扩散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浆液在不同注浆压力、注浆时间、岩体摩擦系数和浆液黏度等工况下的扩散半径和影响范围,为实际工程中注浆技术参数的取值提供参考。

曲海晶[9](2021)在《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小鼠体内生物安全性研究》文中认为普鲁士蓝纳米粒子(Prussian blue nanoparticles,PB NPs)因其独特的理化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备受关注,在癌症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已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制剂的生物安全性是其临床转化研究中的首要问题,纳米粒子的生物安全性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PB NPs生物安全性研究较少且仅局限在急性毒性和短期的组织分布方面,对其体内过程和对机体潜在影响的研究不够深入。本论文以柠檬酸修饰的PB NPs为研究对象,以小鼠为实验动物,采用一般毒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研究手段,联合高通量蛋白质组学和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系统地研究了PB NPs经尾静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安全性,及其对机体的潜在影响。1、将不同剂量PBNPs(低5 mg/kg、中10mg/kg、高20mg/kg)单次尾静脉注射到小鼠体内,评估其在小鼠体内的急性及亚急性毒性。结果显示,在注射PB NPs后30天内,各剂量组小鼠未出现死亡,生理生化指标均正常,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所有脏器的组织细胞结构和形态完整、未见异常。高剂量组(20 mg/kg)小鼠在注射后几分钟出现发蔫、呼吸急促、行动迟缓现象,半小时内可恢复正常;进食量与体重在注射后2天内出现下降,随后恢复正常;且在注射后1天的高剂量组小鼠肺脏和肝脏组织切片观察到PB NPs的富集。提示高剂量PB NPs处理引起了小鼠的急性毒性。2、研究了 PB NPs在模拟体液中的体外稳定性,发现PB NPs在模拟体液中可缓慢降解。进一步研究了高剂量PB NPs(20 mg/kg)尾静脉注射后在小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性质。结果显示,PB NPs在小鼠血液循环中的滞留时间较短,4小时内可从血液中清除,之后主要分布在肝脏和肺脏中,但会从肝脏和肺脏中缓慢清除。对PB NPs血浆蛋白质冠的成分进行鉴定与分析,发现其中存在大量的调理素蛋白,推测其介导的调理素作用是导致PB NPs在肝脏和肺脏中积累的关键因素。3、联合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对经尾静脉注射高剂量PB NPs(20 mg/kg)后在小鼠体内的主要分布器官肺脏进行分析,处理时间分别为注射后7天和60天。结果显示,肺脏中肾上腺素能信号通路、亚油酸、芳香族氨基酸代谢等通路在注射后7天和60天均受到影响。注射后7天,肺脏中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PGE2)水平升高;注射后60天,肺脏中钙结合蛋白(S100A8/9)、脂质运载蛋白-2(LCN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等炎症因子表达上调,并存在白细胞跨内皮迁移现象,表明组织内存在炎症反应。NADPH氧化酶(NOX)、己糖激酶(HK)、转铁蛋白(TF)表达上调,谷胱甘肽(GSH)水平上升以及GSH代谢富集说明细胞内存在氧化应激反应。4、联合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对经尾静脉注射高剂量PB NPs(20 mg/kg)后在小鼠体内的主要分布器官肝脏进行分析,处理时间分别为注射后7天和60天。结果显示,注射后7天,肝脏中乳酸脱氢酶(LDH)、细胞色素P450 2A5(CYP2A5)表达上调。注射后60天,肝脏中S100A8/9表达上调,说明组织内存在炎症反应和细胞内氧化应激。注射后7天和60天,肝脏中一些代谢通路,如嘌呤代谢、泛酸和CoA合成、生物素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等均受到影响,表明组织内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发生,也说明抗炎和抗氧化反应的激活。上述结果说明,高剂量PB NPs静脉注射后虽不会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但在蛋白质冠中调理素蛋白作用下会被吞噬细胞识别捕获并积累在小鼠肝脏和肺脏中。PB NPs在肝脏和肺脏缓慢降解和清除过程中会引起局部组织轻微的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此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 PB NPs静脉注射后的毒理学特征。

于明飞,初长青,唐甜甜,孙立民[10](2021)在《铜冶炼烟气制酸系统扩能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山东恒邦冶炼股份有限公司对铜冶炼烟气制酸系统进行的扩能改造实践,从更换熔炼烟气管道、更换二级高效洗涤器、更换一吸塔和二吸塔填料、更换一吸塔循环泵、补充转化催化剂5个方面进行了改造,将硫酸系统产能从450 kt/a提升至500 kt/a,系统升级后已连续稳定运行5个月,效果良好。

二、循环稀酸中钙含量对系统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循环稀酸中钙含量对系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150 kt/a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运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稀硝酸装置工艺流程简介
2 设计特点及安装过程中的优化改进
3 稀硝酸装置试运行情况及问题解决
    3.1 稀硝酸装置试运行情况
    3.2 试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及应对
4 稀硝酸装置正常运行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4.1 稀硝酸装置正常运行情况
    4.2 正常运行期间出现的问题及应对
5 优化技改措施
    5.1 试运行期间主要优化技改措施
    5.2 正常运行期间主要优化技改措施
6 结束语

(4)高钙稠油脱钙及脱钙废水工业化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材料、试剂和仪器
    1.2 钙含量的测定
    1.3 原油切割
    1.4 脱钙试验过程
    1.5 原油中石油酸的分离
2 结果与讨论
    2.1 原油中钙的分布及存在形态研究
    2.2 原油中石油酸的鉴定
    2.3 脱钙剂的开发
    2.4 工业应用
        2.4.1 技术方案
        2.4.2 电脱盐操作
        2.4.3 原油中钙的脱除效果
        2.4.4 焦炭灰分的变化
        2.4.5 原油脱钙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3 结论

(5)饮用水加热过程中电还原削减硝酸盐氮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饮用水中硝酸盐的来源及危害
        1.2.1 硝酸盐污染来源
        1.2.2 硝酸盐对人体的危害
    1.3 水中硝酸盐的去除方法
        1.3.1 物化处理技术
        1.3.2 生物处理技术
        1.3.3 化学还原技术
    1.4 电化学还原硝酸盐技术研究现状
        1.4.1 反应机理
        1.4.2 电极选择
        1.4.3 影响因素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0 实验试剂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装置设计
    2.2 实验方法
    2.3 分析检测方法
    2.4 电极制备
        2.4.1 单金属电极
        2.4.2 Ti/Cu电极
        2.4.3 煅烧Ti/Cu电极
    2.5 电极物化性质表征
        2.5.1 微观形貌分析
        2.5.2 晶体结构及元素价态分析
        2.5.3 电化学表征
        2.5.4 电极析出量表征
3 常规电极高温电还原硝酸盐可行性研究
    3.1 单电极高温电还原硝酸盐效能研究
    3.2 Ti/Cu电极的制备与表征
        3.2.1 电化学表征
        3.2.2 微观形貌表征
        3.2.3 晶体结构分析
    3.3 Ti/Cu电极高温电还原硝酸盐效能研究
    3.4 Ti/Cu电极高温电还原硝酸盐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4.1 微观形貌分析
        3.4.2 元素价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耐高温Ti/Cu电极的制备及电还原效能研究
    4.1 电极制作方法
    4.2 不同制备条件下电极物化特性分析
        4.2.1 负载时间对电极物化特性的影响
        4.2.2 煅烧温度对电极物化特性的影响
        4.2.3 煅烧时间对电极物化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制备条件下电极还原效能分析
        4.3.1 负载时间对电极还原效能的影响
        4.3.2 煅烧温度对电极还原效能的影响
        4.3.3 煅烧时间对电极还原效能的影响
    4.4 电极稳定性分析
        4.4.1 微观形貌表征
        4.4.2 晶体结构及元素价态分析
        4.4.3 重复循环伏安法表征
        4.4.4 重复实验
    4.5 本章小结
5 耐高温Ti/Cu电极电还原硝酸盐影响因素分析
    5.1 电流密度的影响
    5.2 初始pH值的影响
    5.3 共存离子的影响
        5.3.1 Ca~(2+)、Mg~(2+)的影响
        5.3.2 Cl~-的影响
    5.4 反应温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能源结构及原煤使用情况
    1.2 煤中的痕量元素及对人体的危害
    1.3 研究现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燃煤电站中痕量元素的迁移转化及分布
        1.3.2 汞等痕量元素检测方法
        1.3.3 痕量元素化合物形态分析方法
        1.3.4 燃煤副产物环境污染风险评估
    1.4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第2章 实验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样品的采集和取样方法
    2.2 测试方法的选择
        2.2.1 汞的测试方法
        2.2.2 砷、硒的检测方法
        2.2.3 铅、镉、铬的测试方法
    2.3 样品预处理方法选择与应用
        2.3.1 待测样品制备
        2.3.2 砷硒待测试样品前处理-艾氏卡试剂混合灼烧法
        2.3.3 铅、铬和镉待测试样品前处理-微波消解法
        2.3.4 液相样品前处理
        2.3.5 化学逐级提取法
    2.4 建立汞等痕量元素测试标准曲线及精准度校验
        2.4.1 建立汞的测试标准曲线
        2.4.2 建立砷硒的测量标准曲线
        2.4.3 建立铅镉铬的测量标准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法脱硫系统质量平衡计算方法探讨
    3.1 湿法脱硫系统物料总衡算计算方程
        3.1.1 液相平衡计算
        3.1.2 气相平衡计算
        3.1.3 固相平衡计算
    3.2 脱硫系统汞等痕量元素质量平衡计算
        3.2.1 烟气脱硫部分物料平衡计算
        3.2.2 脱硫废水处理部分物料平衡计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富集规律
    4.1 电厂采样基本信息及煤质分析
    4.2 湿法脱硫系统中汞等痕量元素的绝对浓度分析
        4.2.1 湿法脱硫系统对烟气中汞等痕量元素的脱除效果
        4.2.2 湿法脱硫系统固相中汞等痕量元素的浓度测定
        4.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4.2.4 湿法脱硫系统液相中汞等痕量元素的浓度
    4.3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内痕量元素的迁移分布特性
    4.4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对汞等痕量元素迁移分布的影响
    4.5 系统固相产物中痕量元素赋存形态研究
        4.5.1 痕量元素的赋存形态
        4.5.2 脱硫石膏和废水污泥中痕量元素的稳定性对比
    4.6 系统固体产物中痕量元素的污染风险评价
        4.6.1 痕量元素污染风险评价方法
        4.6.2 环境风险评估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研究成果
    5.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7)铁/锰矿石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含抗生素废水的效果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抗生素概述
        1.1.1 抗生素分类、使用及污染现状
        1.1.2 磺胺甲恶唑和甲氧苄啶的性质与潜在危害
    1.2 人工湿地系统概述
        1.2.1 人工湿地定义及分类
        1.2.2 人工湿地净化污染物的机理
        1.2.3 人工湿地去除抗生素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1.3 铁/锰氧化物概述
        1.3.1 铁/锰及其氧化物概述
        1.3.2 铁/锰氧化物去除有机污染物机理及应用
    1.4 研究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人工湿地基质和植物
        2.1.2 人工湿地配套装置
    2.2 实验设计
    2.3 常规水质指标测试方法
    2.4 抗生素提取和分析方法
    2.5 基质和植物样品氮磷物料平衡分析
    2.6 根表铁/锰胶膜提取与测定
    2.7 湿地基质与植物根表铁膜的物相及组分分析测定方法
        2.7.1 X射线衍射(XRD)
        2.7.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8 微生物DNA的提取与分析方法
        2.8.1 DNA提取方法
        2.8.2 高通量测序
        2.8.3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链反应(qPCR)
    2.9 人工湿地出水的生态毒性检测方法
        2.9.1 发光细菌毒性实验
        2.9.2 小球藻毒性实验
    2.10 数据分析
第三章 铁/锰矿石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出水生态毒性评价
    3.1 人工湿地沿程物化指标
    3.2 人工湿地对常规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2.1 人工湿地对COD的去除效果
        3.2.2 人工湿地对氮的去除效果
        3.2.3 人工湿地对磷的去除效果
    3.3 人工湿地Fe~(2+)和Mn~(2+)浓度监测及沿程变化规律
    3.4 人工湿地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及基质中抗性基因的归趋
        3.4.1 人工湿地对抗生素的去除效果
        3.4.2 人工湿地中不同层抗性基因的归趋
    3.5 生态毒性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铁/锰矿石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制研究
    4.1 人工湿地系统氮、磷物料平衡估算
        4.1.1 人工湿地系统氮的物料平衡估算
        4.1.2 人工湿地系统磷的物料平衡估算
    4.2 湿地基质和植物根表铁/锰胶膜表征
        4.2.1 植物根系铁/锰胶膜表征
        4.2.2 人工湿地基质XPS/XRD表征分析
    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3.1 微生物α多样性分析
        4.3.2 人工湿地门水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4.3.3 人工湿地属水平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4.4 胶体MnO_2氧化降解TMP反应研究
        4.4.1 MnO_2的选择与制备
        4.4.2 TMP初始浓度和溶液pH值的影响
        4.4.3 溶液共存物质的影响
    4.5 铁/锰矿石人工湿地对氮、磷和磺胺类抗生素的去除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铁/锰矿石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出水生态毒性评价
        5.1.2 铁/锰矿石人工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机制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渗透结晶型浆液性能与防渗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浆材料研究现状
        1.2.2 注浆试验研究现状
        1.2.3 注浆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研究现状
        1.2.5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渗透结晶型浆液基本性能试验
    2.1 概述
    2.2 渗透结晶型浆液原材料确定
    2.3 浆液性能试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2.3.1 浆液密度试验
        2.3.2 浆液黏度值试验
        2.3.3 浆液凝结时间试验
        2.3.4 浆液析水率试验
        2.3.5 浆液结石率试验
        2.3.6 浆液固结体渗透系数试验
        2.3.7 浆液固结体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4 渗透结晶型材料合理添加量确定试验
        2.4.1 材料合理添加量试验结果
        2.4.2 材料合理添加量试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性渗透结晶型浆液性能试验
    3.1 概述
    3.2 塑化剂对浆液性能影响试验
        3.2.1 试验内容与结果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悬浮剂对浆液性能影响试验
        3.3.1 试验内容与结果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速凝剂对浆液性能影响试验
        3.4.1 试验内容与结果
        3.4.2 试验结果分析
    3.5 速凝早强剂对浆液性能影响试验
        3.5.1 试验内容与结果
        3.5.2 试验结果分析
    3.6 渗透结晶型浆液合理配比确定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渗透结晶型浆液作用机理与成分分析
    4.1 概述
    4.2 渗透结晶型浆液作用机理分析
        4.2.1 结晶沉淀反应机理
        4.2.2 络合-沉淀结晶反应机理
        4.2.3 关于两种反应机理的讨论
        4.2.4 催化-结晶沉淀反应机理的提出
    4.3 渗透结晶型材料成分种类分析
        4.3.1 水泥水化反应过程分析
        4.3.2 活性化学物质水溶性确定
        4.3.3 活性化学物质种类判断
        4.3.4 材料主要成分作用分析
        4.3.5 渗透结晶型浆液成分优化
    4.4 材料成分化学试验
        4.4.1 化学试验内容与步骤
        4.4.2 化学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材料成分X射线荧光光谱试验
        4.5.1 试验内容
        4.5.2 试验结果分析
    4.6 材料成分X射线衍射试验
        4.6.1 试验内容
        4.6.2 试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渗透结晶型浆液固结体微观结构特征
    5.1 概述
    5.2 浆液固结体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试验
        5.2.1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试验内容
        5.2.2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试验结果
        5.2.3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试验结果处理
        5.2.4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试验结果分析
    5.3 浆液固结体孔隙特征分析
        5.3.1 浆液固结体孔隙体积变化
        5.3.2 养护时间对孔隙体积影响
        5.3.3 孔隙结构三维成像分析
    5.4 浆液固结体电子显微镜扫描试验
        5.4.1 电子显微镜扫描试验内容
        5.4.2 电子显微镜试验结果分析
        5.4.3 结晶物质生长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破碎岩体渗透结晶型浆液注浆效果模型试验
    6.1 概述
    6.2 试验目的与内容
    6.3 试验设计与材料制备
        6.3.1 破碎岩体成分与结构确定
        6.3.2 土工模型试验平台
        6.3.3 结构封顶材料制备
        6.3.4 注浆材料制备
        6.3.5 抽水试验方法与设备
    6.4 试验步骤
    6.5 试验结果分析
        6.5.1 注浆前各组破碎岩体渗透系数测定试验
        6.5.2 注浆后各组破碎岩体渗透系数测定试验
        6.5.3 浆液在各组极破碎岩体内扩散情况研究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渗透结晶型浆液扩散特征数值分析
    7.1 概述
    7.2 离散元注浆细观模拟基本理论
        7.2.1 离散元颗粒堆积接触模型
        7.2.2 离散元系统能量转换与守恒
        7.2.3 离散元中岩体流固耦合机理
    7.3 模型建立与工况确定
        7.3.1 建立数值模拟计算模型
        7.3.2 颗粒细观参数确定
        7.3.3 浆液黏度与岩体渗透系数关系
        7.3.4 模拟工况设计
    7.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7.4.1 注浆模拟结果可靠性验证
        7.4.2 注浆压力不同对注浆效果的影响研究
        7.4.3 注浆时间不同对注浆效果的影响研究
        7.4.4 岩体摩擦系数对注浆效果的影响
        7.4.5 浆液黏度对注浆效果的影响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小鼠体内生物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纳米材料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
        1.2.1 表面效应-蛋白质冠的形成
        1.2.2 小尺寸效应-高催化活性
    1.3 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
        1.3.1 一般毒理学研究
        1.3.2 药代动力学研究
        1.3.3 组学技术在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研究中的应用
    1.4 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1.4.1 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简介
        1.4.2 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生物安全性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柠檬酸修饰PB NPs的制备表征与降解性质研究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中常用溶液配制
        2.2.2 PB NPs的制备
        2.2.3 PB NPs的表征
        2.2.4 PB NPs的体外降解实验
        2.2.5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B NPs的制备和表征
        2.3.2 PB NPs的稳定性和分散性
        2.3.3 PB NPs在体外模拟体液的降解
    2.4 本章小结
3 PB NPs一般毒理学研究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1.3 实验动物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中常用溶液配制
        3.2.2 小鼠体重、体征以及脏器系数
        3.2.3 血常规指标与生化指标检测
        3.2.4 组织病理学检验
        3.2.5 细胞因子检测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小鼠体重与体征检测结果
        3.3.2 血常规与生化指标结果
        3.3.3 脏器系数与组织病理学结果
        3.3.4 细胞因子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PB NPs药代动力学研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设备
        4.1.3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中常用试剂配制
        4.2.2 小鼠药代动力学实验
        4.2.3 PB NPs在血浆中蛋白质冠的形成与鉴定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B NPs的血液清除结果
        4.3.2 PB NPs的组织分布结果
        4.3.3 蛋白质冠的形成与成份鉴定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肺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5.1.1 材料与试剂
        5.1.2 仪器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实验中常用溶液配制
        5.2.2 蛋白质组学分析
        5.2.3 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
        5.2.4 数据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肺脏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结果
        5.3.2 肺脏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结果
    5.4 组学综合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肝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
    6.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6.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肝脏蛋白质组学数据分析结果
        6.3.2 肝脏代谢组学数据分析结果
    6.4 组学综合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10)铜冶炼烟气制酸系统扩能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改造前装置运行情况
    1.1 烟气量及组成
    1.2 存在的问题
2 扩能改造简述
    2.1 更换主烟气管路
    2.2 更换二级高效洗涤塔
    2.3 更换一吸塔和二吸塔填料
    2.4 更换一吸塔循环泵
    2.5 更换转化催化剂
3 改造后装置运行技术指标
4 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下步计划
    4.1 存在问题
    4.2 下步计划
5 结语

四、循环稀酸中钙含量对系统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析的热法磷酸全热能回收技术模拟研究[J]. 杜加磊,翟持,朱远跖,谢德龙,梅毅. 化工学报, 2021(11)
  • [2]150 kt/a双加压法稀硝酸装置运行总结[J]. 金杰理,张亚军. 中氮肥, 2021(05)
  • [3]施用钾肥对土壤中钙、镁有效性及其效应的影响[D]. 马建梅. 宁夏大学, 2021
  • [4]高钙稠油脱钙及脱钙废水工业化处理[J]. 马忠庭,代敏,古孜扎尔·米吉提,孙金梅. 炼油与化工, 2021(03)
  • [5]饮用水加热过程中电还原削减硝酸盐氮的实验研究[D]. 臧蓓.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6]超低排放燃煤电站湿法脱硫系统痕量元素的迁移特性[D]. 张旭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7]铁/锰矿石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含抗生素废水的效果及机制研究[D]. 李超予. 山东大学, 2021(12)
  • [8]渗透结晶型浆液性能与防渗机理研究[D]. 郑坤隆. 长安大学, 2021
  • [9]普鲁士蓝纳米粒子小鼠体内生物安全性研究[D]. 曲海晶.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10]铜冶炼烟气制酸系统扩能改造[J]. 于明飞,初长青,唐甜甜,孙立民. 硫酸工业, 2021(03)

标签:;  ;  ;  ;  

循环稀酸中钙含量对系统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