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种简易实用的相序检测电路(论文文献综述)
赵林[1](2021)在《感应加热电源数字控制技术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
张超[2](2021)在《田间耕作试验台设计及开沟性能研究》文中认为耕作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准备环节,性能良好的耕作机具能够有效改善耕作质量。目前多采用土壤耕作试验台测试耕作机具的性能,为新型农业耕作机具的设计研发提供精确可靠的数据。本文针对目前室内土槽耕作试验难以还原真实土壤环境和拖拉机牵引式试验精度较差等不足,提出一种在真实土壤环境下测试机具性能的试验方案,设计了田间耕作试验台,并试制样机进行田间开沟试验。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整体分析目前土壤耕作试验台的优缺点,根据农机设计手册要求,完成了田间耕作试验台整机结构和关键部件设计,确定了试验台的工作原理,完善机具的主要技术参数,并构建了机具的三维模型。对主机架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主机架满足变形刚度和强度要求。(2)开展了基于PLC的田间耕作试验台控制系统的研究,完成主要功能的结构设计。设计了田间耕作试验台下位机控制硬件和软件系统;对田间耕作试验台控制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设计。实现了田间耕作试验台的整体升降、试验台车的牵引、升降和旋耕部件的旋转等功能,可用于调节测试机具的耕作速度和耕作高度等参数。(3)在EDEM软件中构建土壤—开沟器接触模型进行双圆盘式和锄铲式两种开沟器耕阻效果对比的仿真试验,为后续田间试验提供参考依据。仿真结果表明在开沟速度一致时,两种开沟器的开沟阻力均随着开沟深度而增加;开沟深度一致时,双圆盘式开沟器的平均开沟阻力大于锄铲式开沟器,数值约为43.8N。对开沟器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机具满足结构强度要求,证实仿真试验的可行性。(4)使用试验台进行田间开沟试验,对比仿真试验,验证其作业效果。对开沟器的开沟阻力、土壤扰动量、开沟稳定性和开沟能耗等性能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田间试验开沟阻力趋势同仿真结果一致,数值大于仿真值,范围在64N~106.2N之间。双圆盘式开沟器平均土壤扰动量为19.3%,小于锄铲式开沟器59.8%;双圆盘式开沟器平均开沟稳定性为90%,略优于锄铲式开沟器87.4%;双圆盘式开沟器的单位平均能耗为122.8 N·cm-1,大于锄铲式开沟器30.6 N·cm-1。试验表明田间耕作试验台作业效果良好,符合仿真试验结果,达到预期设计效果。
徐清月[3](2021)在《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作息时间颠倒,睡眠时间大大缩短,特别是饮食不规律,依靠外卖和方便食品过度,再加上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等等状况对居民健康产生很大影响。在光华博斯特发布的《2020年中国国民健康与营养大数据报告》中显示,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成为我国死亡率最高的两大疾病,严重影响国民的健康寿命,近十年来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患病人数增加了接近一倍,平均每10秒就有一个人患上肿瘤疾病,每30秒就有一个人因患心脑血管相关疾病而离世。而本文所研究的核医学科主要开展上述疾病的相关检查、诊断及治疗项目,作为一门重要医技科室,起到辅助临床科室对相关疾病作出准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作用。核医学诊断具有灵敏度高、放射性药物种类繁多、特异性的优势特点。目前我国核医学科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有关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的规范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的研究,缺乏建设核医学科完整的理论指导,研究现代医院核医学科的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必要性的迫切性。本论文属于《现代医院专科专属医治空间建筑设计研究》总课题下的子课题,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针对不同病种,不同诊断模式、不同治疗方案,强调适应差异化医学需求的专科专属医治空间已成为现代医院解决疾病疗愈环境的一种必要保障。本文也将从核医学科专科专属医治空间建筑设计研究作为出发点,根据核医学科的特殊性进一步对核医学科进行详细的建筑设计研究。本论文第一章通过对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的背景研究、国内外资料查询及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现状,明确了研究内容和意义,以及列出研究方法和框架;第二章阐述核医学科相关概念、发展过程、主要设备、主要业务、检查流程、科室设置条件和设备配置条件,也为之后的建筑空间设计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三章对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进行调研,筛选符合本文研究对象的医院,选取单廊式、双廊式和多廊式各一家医院进行详细的案例分析,分别从科室概况、功能分区、房间组成、流线分析和人性化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总结出目前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中核医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现存问题;第四章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及建筑设计理论知识解决上述问题,阐述核医学科的场地选址、规模要求、布局方式以及建筑空间设计的功能房间组成、流线设计、流线组织方式和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的建筑设计要点,总结出一套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专科专属医疗空间的设计方法和规律;第五章主要介绍了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特殊的的辐射防护、空调通风、排水和设备供配电等方面设计要点,以及这些特殊的其他专业设计对建筑空间的影像和要求。最后,得出本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总结西安地区核医学科发展趋势,提出优化策略,并结合当代新技术的发展,展望核医学科未来发展,为之后现代综合医学院的核医学科建设提供可以借鉴的参考和依据。
黄志鹏[4](2021)在《中压固态软起动器EPT故障分析及替代方法探索》文中提出自2017年上半年起,柳钢热轧厂1450生产线2台中压固态软起动器频繁故障。基于传统电压互感器与电子互感器的区别,针对EPT装置本身缺陷提出替代方法,改进后,其实施结果非常有效,对替代进口备件具有积极意义。
邵辉[5](2021)在《三相三线制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策略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网各类电力电子变换器的不断增加,解决谐波污染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新型高效的电能质量调节装置,有源电力滤波器(Active Power Filter,APF)可实现实时动态的谐波电流抑制,目前已被普遍地应用。然而,从综合谐波补偿性能的维度考量,基于传统控制方法的APF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滤波效果。本文以三相三线制并联型APF为研究对象,对其指令电流跟踪控制策略和直流侧电压稳定控制策略进行优化和改进。首先,介绍三相三线制APF的体系结构及基本原理,建立其时域下的数学模型,以此为依据对主电路参数进行设计。对于指令电流提取算法,采用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同步坐标变换法对谐波或负序基波电流进行提取。再通过分析对比几类典型指令电流跟踪控制策略的优缺点,为接下来针对无差拍控制的改进奠定理论基础。其次,分别对传统无差拍策略中的指令电流跟踪控制和指令电流重复预测算法进行优化与改进。针对传统无差拍指令电流跟踪控制稳态精度不甚理想的缺点,通过对下一控制周期的补偿电流采样值进行估算,形成一种改进电流跟踪策略,在此基础上,结合误差重复校正环节,对周期性电流跟踪误差做进一步消减。对于传统预测的精度易因电网频率波动而下降的缺陷,将利用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对整数及小数阶预测延迟进行等效和实时调整的方法应用于指令电流预测中,形成一种频率自适应预测算法;之后考虑传统预测动态响应慢的问题,通过转移预测坐标系,可将响应延时减少50%。利用仿真或硬件在环实验,设计不同工况,验证了新的电流跟踪策略和预测算法的有效性。最后,对APF直流侧电压的纹波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建立了稳态条件下描述APF输出电流与直流侧电压纹波关系的理论表达式,并对波动规律进行归纳,仿真验证了所提直流侧纹波电压变化规律的正确性;针对单纯PI控制时,直流侧电压动态响应速度较慢、超调量大的缺点,采用将传统PI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模糊变PI策略,使PI参数可由模糊控制器实时调整,仿真结果证明,在保证直流侧电压极小的稳态波动幅度的前提下,模糊变PI策略具有优良的动态控制性能。
于伟[6](2021)在《兴安盟突泉县东山66KV变电站改造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工程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复杂的大型工程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风险更是处处可见。这些风险事件会给项目实施的人员、项目实施的时间、项目耗费的资金等多方面带来损失。在当前我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大环境下,大型的工程项目众多,风险事件层出不穷,因此,研究如何对项目可能遇见的风险进行分类识别,判别可能出现的概率,并提出有效地防控方法,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以分析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地区电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切入点,通过对兴安盟突泉县东山66k V变电站改造工程建设项目的基本概况进行研究,找出变电站工程建设项目的特殊要求。结合项目建设过程中应用到的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可能遇见的建设风险进行风险识别、分析、评估,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有侧重性的风险防控措施,以期为类似项目建设的风险管理提供思路。文章主要分六个章节进行研究。第1章绪论,主要介绍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的电网现状、电网存在的问题、未来电力负荷的市场预测以及项目建设实施的意义,并概括性的论述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应用的研究方法。第2章是风险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第3章对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东山66k V变电站改造工程的建设项目概况进行描述,包括项目概况,项目的基础部分建设、线路部分建设和通信部分建设四个方内容。第4章对兴安盟突泉县东山66k V变电站改造工程的建设项目分四个方面进行风险识别。第5章构建风险评价模式,分析出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风险,并在第6章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该项目更好的进行风险防控提出理论支持与决策依据。
孙国荣[7](2021)在《磁阻式磁悬浮主动关节的机理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技术的发展,多轴联动机床、卫星转动关节等可多自由度灵活转动的装备应用也越来越多,其主要解决方案实现多自由度的旋转与偏摆运动的磁悬浮球形关节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磁悬浮球形关节不仅集成度高、体积小、质量轻,同时也可以完成多自由度的操作。为了解决磁阻式磁悬浮球形关节转子转动过程的稳定支承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16齿极转子结构和定子线圈驱动机制。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零件参数选用,确保球形关节在自旋或偏转过程中转子齿极始终受到两对正交磁悬浮力作用,为转子提供稳定支承;并提供足够的转动力矩完成转子的旋转和偏转动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零件参数选用,保证整体的球形关节具有良好的静态、动态性能。首先详细叙述了磁悬浮球形关节的结构组成、具体参数和各部件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描述了球形关节实现悬浮、自旋、偏转的运行原理,介绍了如何通过定子绕组电流的控制,控制关节定转子间电磁场变化,从而实现转子的悬浮支撑和转动。(2)根据球关节的电磁作用机制建立了定转子之间四个磁悬浮力的力平衡支承模型,而模型有两种旋转状态——自旋和偏转。采用三相绕组电流驱动的机制,通过相序中电流的切换带动磁场的旋转,而旋转磁场决定转子的运动。由此根据绕组中电流的状态可以将球关节旋转过程细分为转动前后的工况一和转动过程中的工况二两种数学模型。工况一中主要是存在着单相四极电流,磁场单一、转子受到垂直方向的四个磁极悬浮力,形成指向转子质心的合力实现力的平衡;并且相序切换时,转子可以实现稳定旋转。工况二中由于相序切换的过程,前后切换两相绕组中会同时存在电流,这就意味着气隙中有两个磁场叠加,而磁场是电磁力的来源,复杂的磁场产生的电磁合力形成新的悬浮力平衡;通过两相绕组电流相互作用理论分析,得到形成合力的转矩模型。(3)使用Ansoft有限元软件进行了各种工况和参数下的三维磁场的实验分析,验证磁阻式磁悬浮球形关节转子的矩角特性和支承-偏角关系。同时借助Ansoft进行了两种工况和转角电流参数下的三维磁场的仿真分析,得到不同气隙位置、不同电流参数以及不同转角的条件下气隙中的磁场变化情况。最后将上述数学模型得到的电磁力、转矩与转角、电流之间的参数关系与有限元仿真结果得到的参数关系相互印证,确定了磁悬浮球关节最佳承载性能下的工作电流参数。(4)对定转子的瞬态模型进行了理论推导,建立了定子的瞬态电磁力模型和转子的动力学方程。通过定子的瞬态模型分析定子结构的力密度和模态,分析气隙谐波中的径向力较高的幅值、引发电机共振的固有频率。了解转子的动态特性,得到转子的固有频率和临界转速,优化零件参数设计。之后通过旋转磁场的仿真观察转子上的涡流以及涡流场的影响,分析在旋转状态下磁感应强度的变化、悬浮力、切向力以及功率的不同,研究表明转子在旋转状态下,磁场不再对称分布,会出现部分增强和部分削弱;悬浮力随着转角增大而逐渐降低,而切向力则与之相反呈上升状态;损耗的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电流的增大而增加。
金科[8](2021)在《基于复合线圈结构的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电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无刷双馈电机是一种新型结构的感应电机,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且具有良好的调速性能。随着工业应用的发展,无刷双馈电机不仅作为发电机被应用于风力发电和水力发电领域,还作为电动机被应用于电力拖动及煤矿等工业生产领域中。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无刷双馈电机广泛应用于变频调速领域。为提高电机起动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软起动方法来消减冲击电流。该方法的核心是重构定子功率绕组和转子绕组。采用绕线式转子的无刷双馈电机结构灵活,可调整定子和转子线圈的节距、匝数以及连接方式改变气隙磁场分布,以此来提高电机的起动性能。本文从无刷双馈的绕组设计开始,展示了无刷双馈电机从设计到参数计算、数学模型搭建、仿真计算、样机制造和实验测量的整个开发全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本文首先探讨了无刷双馈电机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意义,分别概括了本体的发展和控制策略的发展。在探讨本体的发展历程上,详细的比较了不同类型的转子结构和定子结构的优缺点,进而选定以绕线转子为基础,开展无刷双馈电机软起动方法的研究。同时,也详细介绍了无刷双馈电机的运行原理,功率绕组和控制绕组的功率分配问题。其次,基于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运行原理,确定了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功率绕组设计的基本理念和设计要求。为了验证设计思想的正确性,文中以36槽2/4对极的无刷双馈电机为例子,详细展示了其功率绕组不同连接方式、槽号选取方法和多方案生成等设计过程。借助这一思想,还展示了54槽功率绕组2对极的设计方案。验证了该思想可以扩展到其他槽数的无刷双馈电机上,而不拘束于36槽。此外也介绍了与定子绕组相配合使用的无刷双馈电机复合线圈结构绕线转子的设计方案和运行原理。然后,为了对软起动方案进行性能计算,从无刷双馈电机的三相对称模型开始,介绍了其电阻电感参数的计算,并搭建了相应了数学模型,对无刷双馈电机瞬态特性进行了计算,通过与有限元仿真结果对比验证了数学模型对多支路绕组方案的实用性。同时由三相数学模型推导出了,适合在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起动过程用的等效电路,为无刷双馈电机后续的方案设计、特性分析和优化调节提供了借鉴意义。最后,在选定了电机的连接方式和绕组方案,对电机参数进行计算,搭建更为精准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在通过有限元仿真后,制造了一台无刷双馈电机试验样机。通过有限元仿真和试验数据结果,分析了电机在起动和稳定运行时的电机定子电流冲击特性和稳态带载能力。进而说明软起动方案设计思想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全振赫[9](2021)在《基于多功能并网逆变器的微电网电能质量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球能源危机的不断加重,激励了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新能源发电技术也应运而生。作为分布式发电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式,微电网系统引起了广大学者的重视。微电网可有效抑制新能源发电对电网的冲击,保障可靠的供电质量。但微电网中的负载电流谐波、无功分量及不平衡分量是其电能质量受影响的关键因素。在微电网中使用有源滤波装置可满足改善电能质量的需求,其结构与微电网中的并网逆变器相似,故可通过设计控制方案来实现更高效的电能质量治理。针对并网逆变器在不平衡电网电压下自身有功输出存在谐波分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电网电压不平衡下兼具并网发电与微电网电能质量优化治理的多功能并网逆变器(Multi-functional Grid-tied Inverter,MFGTI)。本文围绕不平衡电网电压下MFGTI的综合补偿控制策略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MFGTI的背景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阐明了课题的研究意义。然后将MFGTI与有源电能质量治理装置进行了功能性对比分析,选用三相全桥电压源型逆变器作为主电路拓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不平衡电网电压下的三相全桥逆变电路数学模型。接着对三相MFGTI的指令电流进行了研究,针对谐波与无功指令电流,采用了一种基于FBD功率理论的改进算法用于检测不平衡电网电压下的谐波和无功电流。针对并网跟踪指令电流在微电网中难以检测的问题,设计出一种有效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提取并网跟踪指令电流,使MFGTI在不平衡电网电压下实现有功电流稳定输出。为了实现电网电压不平衡时快速、精确地锁相,采用了解耦多同步参考坐标系同步信号检测方法(DMRSF-PLL)对电网电压的相位、幅值、频率等信号进行实时准确的检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MFGTI综合补偿控制策略,首先采用一种正负序联合控制法,对正序分量中的直流量和负序分量中的2次交流量进行闭环控制,提高了计算精度与控制系统的利用率。然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MFGTI的多准比例谐振(PR)控制器,使MFGTI在实现有功输出的同时,对微电网中负载电流造成的谐波、无功分量进行补偿。在保证MFGTI最大输出功率的情况下,针对单台MFGTI电能质量补偿容量有限的问题,建立层次分析法的电能质量评估模型,对谐波和无功电流的补偿进行协同控制,实现优化治理。最后,对MFGTI关键硬件与软件进行了设计,通过MATLAB/Simulink仿真分析,10k W MFGTI实验验证,使MFGTI满足了微电网对高质量电能的需求。
尹家骏[10](2020)在《基于信捷PLC电梯维修实训设备设计》文中指出电梯是整个建筑物的核心部件之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建筑物中最快捷的货物与人员运输通道,使用量亦大幅增加。经调研,关于电梯维护与保养的维修人员缺口较大,其中电气方面的维修人员缺乏非常严重。因此,开发一款用于电梯电气部分故障诊断与排除的训练的成本低、综合性强的实训设备,具备一定的研究性与实际意义。针对这一情况,本设计对电梯实训装置进行电气方面设计。本设计共分为较为独立的三个部分。基于信捷PLC的电梯模拟运行模块、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电梯故障模拟模块以及视频监控模块。基于信捷PLC的电梯模拟运行模块设计,主要参考传统的PLC机电产品设计方法,首先参考实际电梯组件,完成了电气系统中相关装置的选型并对PLC具体型号进行选择;根据相关设备工作特点,完成电气原理图的设计以及图纸的绘制;完成了PLC程序的编写,并实现了简单的消防联动功能。在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电梯故障模拟模块中,本文总结了电梯的常见故障现象,并总结了模块实现的功能来确定单片机的选型,并对单片机外围电路进行设计;同时,完成了对单片机相关程序的编写,在功能上,实现了单台设备中故障点的模拟,更能通过商业云平台的设备组态,实现远程设备的故障模拟控制,方便指导教师进行统一考核。
二、一种简易实用的相序检测电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简易实用的相序检测电路(论文提纲范文)
(2)田间耕作试验台设计及开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土壤耕作试验台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土壤耕作试验台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土壤耕作试验台研究现状 |
1.2.3 土壤耕作试验台发展趋势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田间耕作试验台总体结构 |
2.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
2.2 关键部件分析 |
2.2.1 导轨与牵引系统 |
2.2.2 移动与升降系统 |
2.2.3 试验台车系统 |
2.2.4 数据采集系统 |
2.3 主机架结构有限元分析 |
2.3.1 SolidWorks Simulation简介 |
2.3.2 机架模型的简化与导入 |
2.3.3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
2.3.4 受力分析与添加载荷 |
2.3.5 计算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田间耕作试验台控制系统设计 |
3.1 控制系统结构设计 |
3.2 控制方式设计 |
3.2.1 自动控制模式 |
3.2.2 手动控制模式 |
3.3 下位机控制系统设计 |
3.3.1 下位机硬件设计 |
3.3.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3.4 人机界面系统设计 |
3.4.1 人机交互界面 |
3.4.2 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EDEM的开沟过程耕阻对比分析 |
4.1 开沟器选型及建模 |
4.1.1 功用及种类 |
4.1.2 现有研究方法 |
4.1.3 开沟器性能分析 |
4.1.4 开沟器建模 |
4.2 试验区土壤物理特性测定 |
4.2.1 土壤质地 |
4.2.2 土壤含水率和容重 |
4.2.3 土壤坚实度 |
4.3 基于EDEM的土壤—开沟器模型建立 |
4.3.1 土壤模型的建立 |
4.3.2 土壤—开沟器接触模型 |
4.4 开沟器耕阻对比仿真分析 |
4.4.1 试验方法及目的 |
4.4.2 开沟仿真过程 |
4.4.3 仿真结果 |
4.5 开沟器静力学分析 |
4.5.1 ANSYS简介及分析目的 |
4.5.2 分析方法 |
4.5.3 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田间试验 |
5.1 试验区概况 |
5.2 试验设备 |
5.3 试验设计及方法 |
5.3.1 试验方案 |
5.3.2 试验过程 |
5.3.3 测试指标及方法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开沟阻力 |
5.4.2 土壤扰动量 |
5.4.3 开沟稳定性 |
5.4.4 开沟能耗 |
5.4.5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类相关疾病发病率的增加 |
1.1.2 医学影像的发展 |
1.1.3 核医学科简介 |
1.1.4 所属研究课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核医学科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核医学科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核医学科概述 |
2.1 影像核医学 |
2.1.1 核医学 |
2.1.2 影像核医学的概述 |
2.2 核医学科 |
2.2.1 核医学科的主要设备 |
2.2.2 核医学科的主要业务 |
2.2.3 核医学科检查相关流程简介 |
2.3 核医学科设置条件和设备配置条件 |
2.3.1 医疗机构设置条件 |
2.3.2 核医学科设备配置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3 西安地区核医学科案例调研 |
3.1 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及核医学科调研现状 |
3.1.1 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现状 |
3.1.2 核医学科现状 |
3.1.3 调研案例分析选取 |
3.2 西安长安医院 |
3.2.1 概况 |
3.2.2 功能分区和房间组成 |
3.2.3 流线分析 |
3.2.4 人性化设计 |
3.2.5 总结 |
3.3 西安高新医院 |
3.3.1 概况 |
3.3.2 功能分区和房间组成 |
3.3.3 流线分析 |
3.3.4 人性化设计 |
3.3.5 总结 |
3.4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
3.4.1 概况 |
3.4.2 功能分区和房间组成 |
3.4.3 流线分析 |
3.4.4 人性化设计 |
3.4.5 总结 |
3.5 调研分析总结 |
3.5.1 改扩建核医学科 |
3.5.2 新建核医学科 |
3.6 本章小结 |
4 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
4.1 核医学科的场所选址 |
4.1.1 场所要求 |
4.1.2 与其他科室关系 |
4.2 核医学科的布局方式 |
4.2.1 分散式 |
4.2.2 集中式 |
4.2.3 独立式 |
4.2.4 附属式 |
4.2.5 地上式 |
4.2.6 地下式 |
4.3 核医学科的规模要求 |
4.4 核医学科的主要功能房间组成 |
4.4.1 SPECT-CT机房 |
4.4.2 PET-CT机房 |
4.4.3 PET-MRI机房 |
4.4.4 回旋加速器核药物制备区 |
4.4.5 核素病房 |
4.4.6 其他功能房间 |
4.5 核医学科的流线组织 |
4.5.1 流线设计 |
4.5.2 常见空间组合方式 |
4.6 核医学科的人性化设计 |
4.6.1 功能空间人性化设计 |
4.6.2 无障碍人性化设计 |
4.6.3 病房人性化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5 核医学科相关专业设计研究 |
5.1 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设计 |
5.1.1 辐射防护材料的选择 |
5.1.2 常用防护器材 |
5.1.3 辐射防护施工工艺 |
5.2 核医学科的空调通风设计 |
5.2.1 空调系统设计 |
5.2.2 通风系统设计 |
5.2.3 控制系统设计 |
5.3 核医学科的排水设计 |
5.3.1 排水设计 |
5.3.2 衰变池设计 |
5.4 核医学科的电气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研究成果 |
6.1.2 西安地区核医学科发展趋势 |
6.1.3 西安地区核医学科优化策略 |
6.2 展望 |
6.2.1 AI技术对未来医学影像的影响 |
6.2.2 5G时代对未来医学影像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核医学科设备配置条件 |
附录二 核医学科空间调研表及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图表目录 |
附录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中压固态软起动器EPT故障分析及替代方法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中压固态软起动器介绍 |
1.1 中压固态软起动器 |
1.2 EPT/EVT装置 |
2 中压固态软起故障分析 |
2.1 电机软起动步骤 |
2.2 固态软起EPT装置故障分析 |
2.2.1 外部故障排查 |
2.2.2 内部故障排查 |
2.2.3 EPT故障原因分析 |
3 中压固态软起动器EPT/EVT装置简易替代方法 |
4 改进实施效果 |
(5)三相三线制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策略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谐波的产生、危害及其抑制 |
1.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 三相三线制有源电力滤波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主电路拓扑研究现状 |
1.2.2 指令电流提取算法研究现状 |
1.2.3 指令电流跟踪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4 直流侧电压稳定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并联型APF原理、谐波提取算法及基本控制策略 |
2.1 并联型APF基本原理及其系统构成 |
2.2 三相三线制并联型APF的数学模型及其主电路参数 |
2.2.1 abc三相坐标系下的APF时域数学模型 |
2.2.2 主电路参数设计 |
2.3 指令电流提取算法 |
2.3.1 谐波与负序基波同时补偿时的指令电流提取算法 |
2.3.2 仅补偿谐波时的指令电流提取算法 |
2.4 指令电流跟踪控制典型策略 |
2.4.1 PI控制 |
2.4.2 滞环控制 |
2.4.3 重复控制 |
2.4.4 无差拍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改进无差拍的APF电流内环控制策略 |
3.1 指令电流无差拍跟踪控制策略 |
3.1.1 传统指令电流无差拍跟踪控制 |
3.1.2 改进指令电流无差拍跟踪控制 |
3.1.3 仿真、实验验证与分析 |
3.2 无差拍指令电流重复预测算法 |
3.2.1 传统指令电流重复预测 |
3.2.2 改进指令电流重复预测 |
3.2.3 仿真验证与分析 |
3.3 基于改进无差拍的误差重复校正策略 |
3.3.1 改进无差拍-误差重复校正策略 |
3.3.2 仿真、实验验证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APF直流侧纹波分析及改进电压外环控制策略 |
4.1 APF直流侧电压纹波机理分析 |
4.1.1 APF直流侧电压纹波理论推导及纹波规律分析 |
4.1.2 仿真验证与分析 |
4.2 基于模糊变PI的APF直流侧电压控制策略 |
4.2.1 基于传统PI控制的APF电压外环分析 |
4.2.2 基于模糊算法的改进电压外环PI控制 |
4.2.3 仿真验证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6)兴安盟突泉县东山66KV变电站改造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主要贡献与不足 |
第2章 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项目风险概述 |
2.2 项目管理基本理论 |
2.2.1 项目管理的内涵 |
2.2.2 项目管理的知识领域 |
2.3 项目风险管理基本理论 |
2.3.1 风险管理的内容 |
2.3.2 风险管理的方法 |
2.4 项目风险防控基本方法 |
2.4.1 风险自留 |
2.4.2 风险缓解 |
2.4.3 风险转移 |
2.4.4 风险规避 |
第3章 兴安盟突泉县东山66KV变电站改造项目概述 |
3.1 项目基本概况 |
3.2 项目基础建设 |
3.2.1 建设规模 |
3.2.2 电气部分建设 |
3.2.3 二次系统建设 |
3.2.4 土地部分建设 |
3.3 项目线路建设 |
3.3.1 线路起讫点 |
3.3.2 线路路径方案 |
3.3.3 基础设施选型 |
3.3.4 导线设施选型 |
3.4 项目通信建设 |
3.4.1 光缆线路建设现状 |
3.4.2 光缆线路建设方案 |
3.4.3 通信电路建设方案 |
3.4.4 通信设备配置 |
第4章 项目风险识别 |
4.1 设计阶段风险识别 |
4.1.1 设计阶段目标 |
4.1.2 风险识别 |
4.2 投资阶段风险识别 |
4.2.1 资金风险 |
4.2.2 采购风险 |
4.3 施工阶段风险识别 |
4.3.1 施工阶段目标 |
4.3.2 风险识别 |
4.4 社会风险识别 |
第5章 项目风险评估 |
5.1 层次分析法理论概述 |
5.1.1 理论基础 |
5.1.2 设计步骤 |
5.2 风险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
5.2.1 构建评价模型 |
5.2.2 建立判断矩阵 |
5.2.3 权重计算与检验 |
5.3 风险评价模型分析 |
5.3.1 多层次权重的结果 |
5.3.2 底层风险相对重要权重 |
第6章 项目风险防控 |
6.1 采购风险防控 |
6.2 质量风险防控 |
6.3 法律风险防控 |
6.4 费用风险防控 |
6.5 环境风险防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磁阻式磁悬浮主动关节的机理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2.1 球形关节国外研究现状 |
1.2.2 球形关节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磁阻式磁悬浮球形关节的基本结构和原理 |
2.1 基本结构 |
2.1.1 转子结构 |
2.1.2 定子结构 |
2.1.3 永磁电磁混合支撑结构 |
2.2 运行原理 |
2.2.1 磁阻式磁悬浮球形关节的坐标系 |
2.2.2 转子的悬浮运动 |
2.2.3 转子的自旋运动 |
2.2.4 转子的偏转运动 |
2.2.5 转子的Z轴悬浮 |
2.3 本章总结 |
第3章 磁阻型磁悬浮球形关节的解析建模 |
3.1 基本数学模型 |
3.2 自旋状态下悬浮力和转矩表达式 |
3.2.1 工况一即仅通入A相电流 |
3.2.2 工况二即通入A相和B相电流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磁阻型磁悬浮球形关节的静态特性分析 |
4.1 概述 |
4.2 静态电磁场有限元计算 |
4.2.1 有限元基本原理 |
4.2.2 有限元建模 |
4.3 自旋状态下静态有限元仿真 |
4.3.1 磁场分析 |
4.3.2 两种工况下悬浮力、转矩的对比分析 |
4.3.3 工况一中气隙悬浮力、转矩关于电流参数变化的分析研究 |
4.3.4 工况二中气隙悬浮力、转矩关于电流参数变化的分析研究 |
4.4 偏转状态磁场分析 |
4.4.1 磁场分析 |
4.4.2 气隙悬浮力、转矩关于电流参数变化的分析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磁阻式磁悬浮球形关节的动态特性分析 |
5.1 旋转磁场 |
5.1.1 旋转磁场解析模型 |
5.1.2 旋转电磁场有限元仿真 |
5.2 定子径向电磁力分析 |
5.2.1 定子径向电磁力模型 |
5.2.2 定子仿真验证 |
5.3 定子特性分析 |
5.3.1 建立模型并进行前处理 |
5.3.2 定子的模态分析 |
5.4 转子特性分析 |
5.4.1 转子模态原理 |
5.4.2 转子的模态分析 |
5.4.3 坎贝尔图 |
5.5 实验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全文的工作与总结 |
6.2 今后的研究工作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基于复合线圈结构的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电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无刷双馈电机的发展历史 |
1.2.1 无刷双馈电机本体的发展 |
1.2.2 无刷双馈电机控制策略的发展 |
1.3 无刷双馈电机的基本原理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定转子设计 |
2.1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定子绕组设计 |
2.1.1 定子绕组设计原则 |
2.1.2 定子绕组不同连接方式 |
2.2 定子36 槽软起动方案设计 |
2.3 定子54 槽软起动方案设计 |
2.4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复合线圈转子绕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电磁参数分析 |
3.1 无刷双馈电机三相对称数学模型 |
3.2 无刷双馈电机绕组参数计算 |
3.3 无刷双规电机常规等效电路 |
3.4 软起动时等效电路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仿真与实验 |
4.1 电机数学建模与分析 |
4.2 有限元建模 |
4.3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仿真分析 |
4.3.1 软起动起动过程分析 |
4.3.2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稳态运行研究 |
4.4 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实验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9)基于多功能并网逆变器的微电网电能质量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MFGTI的研究现状 |
1.2.1 并网环节的结构 |
1.2.2 MFGTI主电路拓扑的研究现状 |
1.2.3 MFGTI补偿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MFGTI建模与分析 |
2.1 MFGTI拓扑结构 |
2.2 MFGTI的数学模型 |
2.2.1 理想电网电压下MFGTI的建模 |
2.2.2 电网电压不平衡下MFGTI的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3 MFGTI的指令电流 |
3.1 谐波与无功电流分量检测 |
3.1.1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检测法 |
3.1.2 自适应谐波检测法 |
3.1.3 基于FBD功率理论的谐波检测改进算法 |
3.2 并网跟踪指令电流 |
3.3 本章小结 |
4 不平衡电网电压下MFGTI的控制策略 |
4.1 不平衡电网电压下的锁相控制策略 |
4.1.1 传统SRF-PLL锁相控制策略 |
4.1.2 解耦多同步参考坐标系同步信号检测方法 |
4.2 不平衡电网电压下的综合补偿控制策略 |
4.2.1 正负序联合控制策略 |
4.2.2 基于多准PR控制的复合控制策略 |
4.3 不平衡电网电压下的协同控制策略 |
4.3.1 柔性谐波治理思路 |
4.3.2 微电网电能质量定制与综合评估方法 |
4.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电能质量评估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仿真与实验验证 |
5.1 MFGTI的硬件设计 |
5.1.1 功率器件的选型 |
5.1.2 直流侧电容的选取 |
5.1.3 交流侧电感的设计 |
5.1.4 采样与调理电路 |
5.1.5 驱动电路设计 |
5.2 MFGTI的软件设计 |
5.2.1 主程序 |
5.2.2 数据采集与处理程序 |
5.2.3 软件锁相环程序 |
5.2.4 实验软件设计 |
5.3 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1 DMRSF-PLL的仿真分析 |
5.3.2 正负序联合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5.3.3 不平衡电网电压下综合补偿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5.3.4 协同控制策略的仿真分析 |
5.4 系统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信捷PLC电梯维修实训设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梯发展概述 |
1.1.2 学校教学背景 |
1.2 实训设备及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近年来相关研究现状 |
1.2.2 市场上相关教学设备现状 |
1.2.3 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和总结 |
1.3 本章小结 |
第2章 实训装置设计总纲 |
2.1 系统具体设计内容 |
2.2 系统整体构架 |
2.2.1 常见电梯模拟运行实训装置构架 |
2.2.2 故障设置部分 |
2.2.3 本设计系统构架 |
2.3 各模块设计思路 |
2.3.1 基于PLC的电梯控制模块 |
2.3.2 单片机故障设置部分 |
2.3.3 视频监控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梯控制模块设备硬件选型 |
3.1 电梯的基本结构 |
3.2 门系统相关设备选型 |
3.2.1 门电机与限位的选择 |
3.2.2 轿厢门防夹装置的选择 |
3.3 电力拖动系统设备选型 |
3.3.1 动力来源 |
3.3.2 电机驱动和调速 |
3.3.3 速度检测装置 |
3.4 安全保护系统 |
3.5 电气控制系统 |
3.5.1 操纵装置与选层器 |
3.5.2 位置显示装置 |
3.5.3 平层装置 |
3.5.4 核心控制器件 |
3.6 PLC的选型 |
3.6.1 I/O分配 |
3.6.2 PLC输出形式的选择 |
3.6.3 供电模式的选择 |
3.6.4 PLC型号的选择 |
3.7 其他设备和导线的选择 |
3.7.1 相关参数估算 |
3.7.2 空气断路器的选择 |
3.7.3 导线的选择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梯控制模块电路设计 |
4.1 电源供电部分设计 |
4.2 PLC输入部分设计 |
4.3 PLC输出部分设计 |
4.4 其他硬件设置及外围电路设计 |
4.4.1 轿厢门电机控制电路 |
4.4.2 西门子V20变频器接线与参数设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梯控制模块PLC程序设计 |
5.1 PLC程序整体流程设计 |
5.2 PLC控制程序 |
5.2.1 电梯正常运行模式程序编写 |
5.2.2 电梯特殊模式程序编写 |
5.2.3 电梯显示与输出部分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单片机故障设置模块设计及监控模块构架 |
6.1 电梯常见故障总结 |
6.2 单片机的选型及外围电路设计 |
6.2.1 矩阵键盘 |
6.2.2 显示部分 |
6.2.3 单片机的选型 |
6.2.4 单片机电源电路设计 |
6.2.5 单片机最小系统 |
6.2.6 继电器控制电路 |
6.3 远程控制器的选取及其通信 |
6.3.1 远程控制器的选取 |
6.3.2 上位机通讯方式 |
6.3.3 MiniGPRS模块简介 |
6.3.4 云端组态与通讯 |
6.4 视频监控模块简介 |
6.4.1 视频监控系统的组成 |
6.4.2 视频监控系统基本构架与选型 |
6.4.3 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要求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PLC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输入部分) |
附录 B PLC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输出部分) |
附录 C PLC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电源部分) |
附录 D PLC及其外围电路原理图(其他部分) |
附录 E 单片机外围电路 |
附件F 云端组态换面 |
附件G miniGPRS模块原理图 |
四、一种简易实用的相序检测电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感应加热电源数字控制技术研究与设计[D]. 赵林. 江南大学, 2021
- [2]田间耕作试验台设计及开沟性能研究[D]. 张超. 扬州大学, 2021(09)
- [3]西安地区现代综合医院核医学科建筑设计研究[D]. 徐清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中压固态软起动器EPT故障分析及替代方法探索[J]. 黄志鹏. 自动化应用, 2021(05)
- [5]三相三线制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控制策略优化研究[D]. 邵辉. 东北电力大学, 2021(09)
- [6]兴安盟突泉县东山66KV变电站改造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于伟.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7]磁阻式磁悬浮主动关节的机理与性能研究[D]. 孙国荣. 扬州大学, 2021(08)
- [8]基于复合线圈结构的软起动无刷双馈电机电磁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 金科.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9]基于多功能并网逆变器的微电网电能质量治理研究[D]. 全振赫.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10]基于信捷PLC电梯维修实训设备设计[D]. 尹家骏.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