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FN-γ检测的意义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FN-γ检测的意义

一、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FN-γ的检测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丁黎莉[1](2021)在《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胰酶在体内异常激活所导致的局部或全身性炎症反应。促炎免疫与抗炎免疫系统失衡是促进疾病进展的重要机制。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MDSC)是骨髓来源的调节性免疫细胞,可通过精氨酸酶(Arginase)-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免疫抑制性受体(immune receptors,IRs)等机制发挥免疫抑制作用。含免疫球蛋白和ITIM基序的T细胞免疫受体(T cell immunoreceptor with Lg and ITIM domains,TIGIT)作为一种新型的IRs,对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功能产生一定影响。但是TIGIT在AP中T细胞上表达的变化及其作用目前尚无报道。白介素(interleukin,IL)-37是新发现的抗炎因子,可通过诱导调节性免疫细胞表型转化等方式发挥抗炎作用。我们在预实验中发现AP患者血浆中IL-37升高。本研究通过分析AP患者体内MDSC、IL-37的变化,结合体外实验进一步阐释IL-37通过影响MDSC的抑制功能,影响AP的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机制,为AP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法(flow cytometry,FCM)测定患者及健康对照组(healthy control,HC)中HLADR-CD11b+MDSC及其亚群CD66b+CD14-粒细胞样及CD66b-CD14+单核细胞样MDSC比例与数目,并分析与APACHE II评分、C-反应蛋白、住院天数(length of stay,LOS)的相关性。应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染色测定T细胞增殖法分析HC来源与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来源的MDSC的抑制功能。应用FCM进一步分析及来源的Arg-1、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及MDSC表面CD155的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MFI)表达有无差异。(2)应用FCM测定HC及AP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及其亚群CD4+、CD8+T细胞比例、数量。测定HC与来AP来源的CD3+T细胞及其亚群CD4+、CD8+T细胞中的IFN-γ的比例及细胞表面TIGIT的差异。分析CD3+T细胞及其亚群细胞表面TIGIT表达与IFN-γ的表达、细胞增殖能力之间的关系。(3)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HC、AP患者血浆IL-37浓度,并检测其与APACHE II评分、MDSC之间的相关性。体外分析IL-37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的MDSC的比例、Arg-1、ROS及MDSC表面CD155的表达变化。将IL-37处理的与未处理的MDSC细胞分别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各孔细胞增殖率。将HC及SAP来源的MDSC与TIGIT+及TIGIT-细胞分别共培养,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率变化,揭示抑制细胞可能机制。研究结果:(1)AP患者外周血中MDSC细胞及其亚群G-MDSC、M-MDSC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中比例及绝对计数增加,且与APACHE II评分、C-反应蛋白正相关。SAP患者来源的MDSC对CD3+T细胞抑制作用增强。SAP来源的MDSC较HC组的Arg-1、ROS、CD155表达升高。(2)AP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及其CD4+、CD8+亚群在PBMC中比例及数量减少,且各T细胞亚群IFN-γ分泌减少。AP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面TIGIT表达比例较HC组降低。TIGIT+T细胞较TIGIT-T细胞IFN-γ分泌增多,细胞增殖能力增强。(3)AP患者血浆中IL-37浓度较HC升高,与MDSC呈负性相关。IL-37在体外不能诱导PBMC中细胞向MDSC转化,但是可以增强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IL-37在体外降低MDSC的ROS、CD155的表达,对Arg-1表达强度无影响。阻断ROS降低MDSC表面CD155的表达。MDSC对TIGIT+T细胞具有抑制功能,而对TIGIT-T细胞无抑制功能。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MDSC在AP患者体内增多,且MDSC抑制功能增强,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正相关,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CD155/TIGIT途径实现的。AP患者外周血中IL-37因子升高,IL-37增强MDSC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其增强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为探究AP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为阻止AP进展为SAP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银艳桃[2](2021)在《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为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免疫功能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将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人数各30例。对照组行TACE术治疗,术后予常规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服用参灵方。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记录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体液免疫、细胞因子、肝功能、血清甲胎蛋白(AFP)等观察指标的水平以及中医证候积分、中医总疗效、实体瘤疗效结果,并将所有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细胞免疫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两组治疗后CD8+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CD8+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2.体液免疫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Ig A、Ig G、Ig M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g A、Ig G、Ig M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3.细胞因子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IL-2、IFN-γ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L-2、IFN-γ水平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IL-4、IL-6、l L-10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IL-4、IL-6、l L-10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4.肝功能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TBIL、AST、AL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TBIL、AST、ALT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5.A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AF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血清AFP水平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6.实体瘤疗效:两组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治疗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7.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后胁痛、乏力、纳呆、腰膝酸软、恶心、畏寒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治疗组各证候积分显着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比较,对照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为9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参灵方能显着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细胞免疫水平,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2.参灵方能显着提升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体液免疫水平,改善患者体液免疫功能;3.参灵方能显着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肝功能、抑制AFP表达,减轻肝脏损害,抑制肿瘤生长;4.参灵方能显着改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中医证候积分及总疗效,提临床效果。

寇丹[3](2021)在《基因1b型慢性HCV感染者经DAAs抗病毒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目前已纳入我国医保目录的艾尔巴韦/格拉瑞韦(EBR/GZR)和来迪派韦/索磷布韦(LDV/SOF)治疗基因1b型慢性HCV感染者后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同时分析两种方案对肝脏炎症指标(ALT、AST、GGT、TBIL)、肝脏纤维化指标(LSM、HA、LN、CⅣ、PCⅢ)以及血清IL-17、CXCL10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治疗前后血清IL-17、CXCL10与肝脏炎症及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2020年5、6、7月在四川绵阳四〇四医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76例初治基因1b型慢性HC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感染病程、既往抗病毒史等。收集治疗基线和治疗终点(治疗结束后12周)的临床资料,包括血清HCV RNA载量,肝脏炎症指标(ALT、AST、GGT、TBIL),肝脏纤维化指标(LSM、HA、LN、CⅣ、PCⅢ)以及腹部B超/腹部CT/腹部MRI。分别在治疗基线、治疗终点时检测血清IL-17、CXCL10水平。根据患者肝肾功能、合并疾病及经济状况等选择EBR/GZR或LDV/SOF进行抗病毒治疗,肝硬化患者选择LDV/SOF时联合利巴韦林(RBV)。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BR/GZR组44例(57.89%)和LDV/SOF组32例(42.11%)。根据患者临床表现、LSM及腹部B超/CT/MRI影像学表现,分为A组,无显着肝纤维化组33例(43.42%),B组,肝纤维化组23例(30.26%),C组,肝硬化组20例(26.32%)。分析不同组经过抗病毒治疗后SVR12发生率,肝脏炎症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以及IL-17、CXCL10的变化;分析血清IL-17、CXCL10与肝脏炎症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治疗终点时,76例患者96.05%(73/76)达到SVR12。肝脏炎症指标(ALT、AST、GGT)、肝脏纤维化指标(LSM、HA、LN、CⅣ、PCⅢ)以及IL-17、CXCL10水平均较治疗基线时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出现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2.治疗终点时,EBR/GZR组和LDV/SOF组各有97.73%(43/44)和93.75%(30/32)患者达到SVR12,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9)。EBR/GZR组和LDV/SOF组患者肝脏炎症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以及IL-17、CXCL10水平均较治疗基线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各指标的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终点时,A组、B组、C组患者SVR12发生率分别为:100%(33/33),95.65%(22/23),90.00%(18/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28,P=0.104),但随着肝纤维程度加重,SVR12发生率有下降趋势。治疗基线时,C组患者肝脏炎症指标(ALT、AST、GGT)和肝脏纤维化指标(HA、LN、CⅣ、PCⅢ)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LSM、IL-17、CXCL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终点时,三组患者肝脏炎症指标(ALT、AST、GGT)、肝脏纤维化指标(LSM、HA、LN、CⅣ、PCⅢ)以及IL-17、CXCL10均较治疗基线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肝脏炎症指标(ALT、AST、GGT)、肝脏纤维化指标(LSM、HA、LN、CⅣ、PCⅢ)及IL-17、CXCL10下降幅度在C组最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组、B组间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基线时,IL-17与ALT、AST、GGT呈正相关(r=0.274,P=0.016;r=0.341,P=0.003;r=0.298,P=0.009),与HCV RNA无相关性(P>0.05)。CXCL10在治疗基线时与AST呈正相关(r=0.267,P=0.020),与ALT、GGT、HCV RNA无相关性(P>0.05)。治疗终点时,IL-17与ALT、AST、GGT仍呈正相关(r=0.247,P=0.031;r=0.258,P=0.024;r=0.284,P=0.013)。CXCL10与ALT、AST、GGT均无相关性(P>0.05)。5.治疗基线时,IL-17与LSM、HA、LN、CⅣ、PCⅢ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98,0.639,0.428.0.539,0.521;P<0.05)。CXCL10与LSM、HA、LN、CⅣ、PCⅢ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666,0.529,0.464,0.540,0.488;P<0.05)。治疗终点时,IL-17、CXCL10与LSM、HA、LN、CⅣ、PCⅢ仍呈正相关(P<0.05)。结论:1.现行医保政策下,治疗基因1b型慢性HCV感染者使用的两种DAAs方案,可使患者SVR12率达96.05%,且不良反应少,耐受性佳,两种方案临床疗效相当。2.IL-17、CXCL10均参与了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进程;CXCL10表达水平可能与肝脏炎症严重程度相关性更为紧密。3.DAAs抗病毒治疗下调了IL-17、CXCL10表达水平,同时肝脏炎症指标、肝脏纤维化指标明显改善,说明DAAs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控制肝脏炎症反应和肝纤维化进程。4.在不同肝病阶段,随肝纤维程度加重,DAAs抗丙肝病毒后持续病毒学应答率有降低趋势,因此,为达到更高SVR率应尽早开始抗病毒治疗。

李志[4](2021)在《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与目的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癌症数据显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在世界癌症中占第6位,死亡率占第3位。肝癌的治疗目前仍是全球医疗的一大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 cells)具有抑制抗肿瘤免疫的作用,因此抑制Treg成为HCC免疫治疗的潜在策略。IL-28B是IFN-λ成员之一,已报道IL-28B具有抗肿瘤作用且下调Treg,但目前仍不清楚其抗肿瘤的免疫机制。因此本文评价IL-28B下调Treg对小鼠肝癌的治疗效应,阐明其对免疫微环境中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并研究IL-28B在体外对Treg生成的影响。研究方法(1)利用HEK 293细胞扩增腺病毒载体rAd-mIL-28B,PCR鉴定目的基因,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2)MTT法检测IL-28B体外对宫颈癌TC-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3)第0天BALB/c雌性小鼠皮下注射1 × 106个小鼠肝癌H22细胞,分别于第4、7和10天瘤内注瘤组织、脾脏、肺脏、肝脏和胸腺湿重;取肿瘤组织HE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注射1 × 108 PFUs rAd-mIL-28B,测量肿瘤直径。第1 1天处死小鼠,称量肿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检测T细胞CD4、CD8、Foxp3和PD-1分子的表达;分离血清及制备肿瘤组织匀浆,蛋白芯片技术检测Th1、Th2、Th17、IL-10和单核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4)分离BALB/c小鼠脾细胞,利用CD3单抗/CD28单抗、IL-2、TGF-β诱导生成iTreg细胞,在此诱导条件下加入IL-28B培养3天后,FCM检测CD4、CD25 和 Foxp3 分子,RT-PCR 检测 Foxp3 和 PD-1 mRNA 水平,ELISA 检测细胞培养上清IL-10水平。(5)构建H22荷瘤小鼠,每天给予E2-a灌胃治疗,剂量为100 mg/kg/day并于第4、7和10天瘤内注射1 × 108 PFUs rAd-mIL-28B,测量肿瘤直径。第11天处死小鼠,称量肿瘤组织湿重;取肿瘤组织HE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FCM检测T细胞CD4、CD8、Foxp3和PD-1分子的表达;分离血清蛋白芯片技术检测Th1、Th2、Th17、IL-10和单核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研究结果(1)PCR法鉴定扩增的腺病毒载体rAd-mIL-28B含有IL-28B基因,TCID50法检测 rAd-mIL-28B 滴度为 1 × 1010.6 PFU/ml,rAd-EGFP 滴度为 1 X 109.55 PFU/ml。(2)MTT试验证明50 μg/ml IL-28B和100 μg/ml IL-28B作用宫颈癌TC-1细胞72h后,OD值分别为0.80±0.09和0.85±0.08,低于阴性对照组(0.92±0.06)(p<0.05)。(3)在肝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中,rAd-mIL-28B组肿瘤体积为796.74 ±447.58 mm3,低于 rAd-EGFP 组(1415.27±513.37 mm3)(p<0.05);rAd-mIL-28B组平均肿瘤重量为 0.63±0.30 g,低于 rAd-EGFP 组(1.16±0.34 g)(p<0.05),抑瘤率为 45.69%;肿瘤组织HE染色后,rAd-mIL-28B组可见肿瘤细胞坏死;rAd-mIL-28B 组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 CD8+T 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8.65±5.49%)高于未治疗组(3.21±1.45%)(p<0.05);与 rAd-EGFP 组相比,rAd-mIL-28B 组 TME 中 Foxp3+T 和 CD4+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rAd-mIL-28B组脾脏CD4+Foxp3+占CD4+T 细胞的比例为 16.78±2.93%,低于 rAd-EGFP 组(21.47±4.17%)(p<0.05);rAd-mIL-28B组脾脏中CD4+PD-1+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为1.46±0.08%,明显低于 rAd-EGFP 组(2.40±0.31%)(p<0.05);与 rAd-EGFP 组相比,rAd-mIL-28B 组血清 CXCL13,ICAM-1,MCP-5 和 IL-7 水平降低(p<0.05),rAd-mIL-28B肿瘤组织内IL-15和sFasL的表达降低(p<0.05)。(4)与未刺激的脾细胞相比,脾细胞刺激组(500 ng/ml CD3单抗/CD28单抗、5 ng/ml IL-2和1.25 ng/ml TGF-β)培养三天后,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加(p<0.05)。与脾细胞刺激组相比,加入50 ng/ml IL-28B后,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下降,Foxp3 mRNA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PD-1 mRNA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培养上清IL-10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5)E2-a联合rAd-mIL-28B作用于H22荷瘤小鼠后抑制了肿瘤体积(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E2-a 联合 rAd-mIL-28B 组 TME 中 Foxp3+、CD4+Foxp3+、CD8+Foxp3+和PD-1+Foxp3+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血清细胞因子IL-1α、IL-12p40、TNFRI 明显降低,而 MIP-1γ 明显升高(p<0.05)。研究结论(1)rAd-mIL-28B可通过下调H22荷瘤小鼠Treg抑制肿瘤生长。(2)rAd-mIL-28B可影响H22荷瘤小鼠肿瘤免疫微环境。(3)IL-28B具有体外直接抑制Treg细胞生成的作用。(4)rAd-mIL-28B联合E2-a未增强E2-a的抗肿瘤作用。

赵楠[5](2021)在《血清IL-6、IFN-γ、TGF-β1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γ-干扰素(IFN-γ)、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156例,分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48例,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36例;另收集健康志愿者30例为对照组。抽取各组外周静脉血3 ml,离心后收集血清检测IL-6、IFN-γ、TGF-β1、白蛋白(ALB)、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急性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患者血清IL-6、TGF-β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患者血清IL-6、TGF-β1水平明显高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患者,IFN-γ水平明显低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和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患者血清ALB、AST、AL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6、TGF-β1与ALB、AST、ALT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血清IFN-γ与ALB、AST、ALT水平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6、TGF-β1明显升高,IFN-γ明显下降,与肝功能指标密切相关,可作为初步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高琪[6](2021)在《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眼表疾病是眼科临床常见疾病,临床医生仅根据症状、体征、血清学检查很难准确早期诊断,甚至可造成误诊。泪液检测相对于血液检测更能反映眼表局部病情,且具有无创性、诊断准确性高、诊断速度快的特点。泪液检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基因芯片等现代检验技术,检测泪液中的病原和免疫组分,包括微生物核酸、泪液抗体(IgM、IgG、IgE、IgA、抗核抗体等)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泪液检测提供了眼表局部病原体感染和免疫反应信息。目前国内外大量泪液检测研究显示,不仅眼表疾病,葡萄膜炎、眼底疾病、甲状腺相关眼病,甚至糖尿病、乙型肝炎、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全身疾病,泪液成分都有一定规律性变化。此外,通过对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成分的研究对研究疾病成因、生化及免疫过程、疾病治疗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泪液采集、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临床意义、各个疾病泪液特点方面,阐述眼表泪液检测的进展,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闫虎[7](2020)在《鞭毛素蛋白调节肝内T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及应用》文中认为肝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也是一个独特的免疫器官。肝脏长期受到来自胃肠道食物抗原和多种细菌成分的刺激,倾向于诱导免疫耐受,以维持内稳态。这种免疫耐受主要由肝内实质细胞和非实质细胞通过多种分子机制共同介导。寄生虫、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嗜肝病原可能利用了肝脏这一特殊的免疫微环境形成慢性感染。肝脏慢性感染常常造成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数量低下、功能耗竭。有研究表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能刺激和调节肝血窦内皮细胞(LSECs)、Kupffer细胞(KCs),增强肝内CD8+T细胞应答从而帮助控制感染。鞭毛素蛋白是一种细菌来源PAMPs,能够识别并激活细胞表面的Toll-like receptor 5(TLR5)和细胞内的NLRC4炎症小体两条信号通路。我们推测鞭毛素蛋白可能作用于表达TLR5或炎症小体受体的肝内细胞,从而调节肝内免疫应答。本论文利用重组鼠伤寒沙门氏菌鞭毛素蛋白(Salmonella-derived recombinant flagellin,SF)测定了鞭毛素蛋白对肝细胞、LSECs或KCs等肝内多种细胞的影响,分析了鞭毛素蛋白对肝内CD8+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相关机制,并初步探究了鞭毛素蛋白在慢性HBV复制模型中潜在的抗病毒效应。一,肝内细胞与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实验,测定SF对各种肝内细胞和CD8+T细胞的调节。我们发现SF能够以剂量依赖方式调节肝细胞,减弱肝细胞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而不能通过调节LSECs和KCs发挥类似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依赖于肝细胞TLR5信号通路而不是NLRC4炎症通路的激活。TLR5通路激活的肝细胞能够促进CD8+T细胞CD25、CD44、CD69的表达和T-bet、Eomes转录因子的表达以及功能性细胞因子IFN-γ、TNF-α的分泌。进一步实验发现TLR5激活的肝细胞可直接调节多克隆CD8+T细胞的活化和细胞因子分泌,而不依赖于抗原提呈细胞(APCs)或CD4+T细胞的辅助,且对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具有相同调节作用。总之,SF可激活肝细胞的TLR5信号通路,影响其免疫调节能力,进而促进CD8+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二,SF对小鼠肝内细胞的激活,对CD8+T细胞的调节,及其对急性HBV复制的影响。多次腹腔注射SF能够减弱肝细胞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效应,提高肝内CD8+T细胞的能量代谢相关蛋白表达,但对急性HBV复制和特异性T细胞应答没有明显影响。高压水动力(Hydrodynamic injection,HDI)尾静脉注射一次SF后第5-7天可测到小鼠肝内CD8+T细胞的活化改变和功能增强,且其功能增强与SF诱导的肝细胞免疫调节功能改变相关。此外,HDI注射SF能够一定程度抑制急性HBV复制,增强肝内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应答。综上:SF体内注射可调节肝细胞免疫状态和肝内CD8+T细胞的活化与功能,并提高肝内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的应答。三,利用慢性HBV复制小鼠模型评估SF在慢性HBV治疗方面的潜在作用。HDI注射SF仅短暂抑制HBV DNA,对病毒复制整体进程没有影响。进一步在慢性HBV复制小鼠过继CD8+T细胞发现:多次腹腔预注射SF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并加快病毒清除;HDI预注射SF也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并增加肝内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比例,但未能观察到对病毒清除速率的影响。上述结果提示:SF可通过调节肝内免疫微环境增强肝内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抗病毒功能,有利于慢性病毒感染的免疫控制。而给药方式、剂量及与免疫应答的配合有待进一步研究优化。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体内外实验证明了鞭毛素蛋白能够调节肝细胞的免疫状态,进而调节肝内CD8+T细胞的应答,并且增强CD8+T细胞在慢性HBV治疗的效果。本研究初步阐明了鞭毛素蛋白调节肝内CD8+T细胞的效应及其细胞和分子机制,对于治疗慢性HBV感染具有一定的潜在应用价值。

张新奇[8](2020)在《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文中认为目的: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肝脏对损伤刺激的异常修复过程,其特征表现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沉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作用十分广泛的细胞因子,其在信息传递,免疫细胞激活与调节,T和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炎症反应中起着十分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通过调节HSC细胞的活化参与了LF的病理过程,包括IL-1β、IL-6、IL-7及IL-9等。IL-26属于IL-10细胞因子超家族,与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IL-26在LF中的生物学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检测IL-26对LF的影响,分析其对HSC细胞增殖和活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HBV-Tg转基因小鼠模型,连续2周通过尾静脉每天注射0.25μg/g的人IL-26重组蛋白,饲养8-10个月后,获取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LF情况。采用ELISA实验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体外分离并成功培养HSC细胞,采用饥饿疗法,将HSC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 h,随后分别给予0、50、100和200 pg/ml浓度的人IL-26重组蛋白刺激12 h,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采用Annexin V-FITC/PI双重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HSC细胞中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CASP3)、Bcl2关联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信号传导蛋白Smad2(SMAD family member 2)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HSC细胞中上述基因及磷酸化Smad2(p-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实验检测HSC细胞中TNF-α、IL-6、IL-10、MMP-9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尾静脉注射人IL-26重组蛋白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并显着增加肝脏组织中TNF-α、IL-6、IL-10、MMP-9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增加HSC细胞的增殖(P<0.05)。IL-26刺激呈剂量依赖性导致HSC细胞中S期比例升高,而降低G0/G1期比例(P<0.05)。在不同浓度的IL-26刺激组中,HSC细胞中G2/M期比例没有显着差异(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降低HSC细胞的凋亡(P<0.05)。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下调CASP3和BAX m RNA的表达水平(P<0.05)。给予不同浓度的IL-26刺激后,HSC细胞中CASP3、cleaved CASP3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诱导HSC细胞的活化,其机制主要通过增加IL-6、IL-10、TNF-a、MMP-9和α-SMA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此外,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上调HSC细胞中TGF-β1、Smad2及p-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人IL-26重组蛋白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并显着增加肝脏组织中TNF-α、IL-6、IL-10、MMP-9和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HSC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LF。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该研究揭示了IL-26在LF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为LF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潜在靶点。

赵丽珍[9](2020)在《Tim-3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干预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急性肝损伤是以爆发性肝功能异常以及炎症反应为特征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并不清楚。Tim-3(T cell Ig and mucin domain protein 3)属于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粘蛋白结构域分子(TIM)家族中的成员,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抑制性分子,研究表明Tim-3与肝脏疾病的进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旨通过免疫调控Tim-3分子在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基础上探究其TLR4炎症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肝损伤疾病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动物实验:1、构建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10只)。对照组小鼠腹腔内注射橄榄油(0.1mL/10g),实验组注射0.5%CCl4橄榄油溶液(0.1mL/10g,CCl4与橄榄油的比例是1:200),检测Tim-3在急性肝损伤中的表达情况。2、免疫调控Tim-3,检测TLR4信号通路。将20只小鼠随机分两组,即对照组(10只)和实验组(10只),分别在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IgG2a(0.1mg),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抑制剂anti-Tim-3Ab(0.1mg),6小时后在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腹腔内注射0.5%CCl4橄榄油溶液。肝损伤24小时后利用RT-qPCR方法检测对照组和抑制剂组中炎症因子IL-1β、IL-6、IFN-?和TNF-α的m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TLR4相关蛋白的表达;TUNEL和HE的方法分别检测肝细胞凋亡和小鼠肝损伤情况。3、在TLR4-/-小鼠中免疫调控Tim-3分子后检测肝损伤情况。将野生型小鼠和TLR4-/-小鼠随机分为WT组,WT+anti-Tim-3Ab(0.1mg)组,TLR4-/-组,TLR4-/-+anti-Tim-3Ab(0.1mg)组,6小时后在各组小鼠腹腔内注射0.5%CCl4橄榄油溶液。利用RT-qPCR的方法检测炎症因子IL-6、IL-10和IL-1β水平的变化,HE染色检测肝损伤程度。细胞实验:无菌条件下分离脾细胞,在刀豆蛋白(ConA,5μg/mL)刺激下给予抑制剂anti-Tim-3Ab(10μg/mL)干预24h。无菌分离出来的脾细胞与RAW264.7细胞共培养,分别给与抑制剂anti-Tim-3Ab(10μg/mL)和Gal-9(0.2μM)干预24h在ConA作用下(5μg/mL),利用ELISA的方法检测炎症因子IFN-γ和IL-6的变化。结果(1)动物实验结果:成功构建了急性肝损伤模型。免疫组化的结果显示在0.5%CCl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Tim-3的蛋白表达水平是增高的与对照组比较(P<0.001);利用Western-blot的方法同样得出在急性肝损伤小鼠体内Tim-3的表达水平是增高的相比于对照组(P<0.05);RT-qPCR的结果显示在急性肝损伤中Tim-3的mRNA水平是增高的(P<0.01)。在anti-Tim-3Ab组中,IL-1β、IL-6、IFN-γ和TNF-α的mRNA水平增高,且TLR4及NF-κB的蛋白水平表达增高相比于对照组(P<0.05)。HE染和TUNEL检测结果提示与对照组比较,anti-Tim-3Ab组中肝损伤的炎症程度加重且肝细胞凋亡增多。在TLR4-/-小鼠体内免疫调控Tim-3诱导急性肝损伤,HE染色的结果提示TLR4-/-小鼠中注射抑制剂anti-Tim-3Ab后的肝损伤程度降低较对照组;RT-qPCR结果提示IL-6的mRNA水平降低(P<0.05),抑炎因子IL-10的mRNA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0.01)。(2)细胞实验结果:ELISA检测结果显示在anti-Tim-3Ab组中IFN-γ和IL-6的活化水平是升高的(P<0.05),Gal-9组中IL-6的活化水平是降低的(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在小鼠肝损伤中Tim-3分子高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肝损伤提供了理论依据。免疫调控Tim-3能加重炎症反应,Tim-3分子在一定程度上能负向调控TLR4信号通路,为探究炎症与肝损伤修复提供了实验依据。

卢学昭[10](2020)在《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肝损伤发生危险因素及其糖脂代谢与免疫炎性水平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结核病(Tuberculosis,TB)仍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一线抗结核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副作用,其中肝损伤是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副作用。近年来,肺结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PTB)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双重负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等原因导致发生活动性肺结核风险升高,已有的研究显示,TB治疗中发生肝损伤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营养状态、合并疾病、保肝药的使用、结核严重程度、饮酒、吸烟、体力活动等,但对于PTB-DM患者治疗过程中发生肝损伤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尚无报道。PTB-DM患者易发生糖脂代谢异常。当TB患者合并DM时,机体免疫炎性水平升高。但是,目前对于PTB-DM患者的糖脂代谢与机体免疫炎性水平的关系,国内外尚鲜见报道。因此,基于以上现状,本研究第一章收集了青岛地区PTB-DM的住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和分析其肝损伤的发生以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肝损伤的对策与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探究了PTB-DM人群糖脂代谢特征及其与机体免疫炎性水平的关系,为探索疾病关联风险因子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第一章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青岛市胸科医院,经诊断确诊为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结核特征症状、血糖控制水平、保肝药使用情况、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营养状况、膳食摄入水平等基线暴露资料的收集,随访收集肝损伤的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判断肝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第二章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同期就诊于青岛市胸科医院,经诊断确诊为肺结核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按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单纯肺结核组(PTB)和肺结核合并糖尿病(PTB-DM)组,比较两组糖脂代谢特征。将PTB-DM组人群按空腹血糖水平分为血糖偏高组和血糖偏低组,按是否血脂异常分为血脂异常组和正常血脂组,比较免疫炎性水平的差异。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究血糖、血脂与免疫炎性关联指标的关系,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断糖脂代谢特征与免疫炎性关联指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第一章共纳入458名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53人发生肝损伤,肝损伤发病率为11.6%。在调整了血糖控制不良、吸烟指数、体力活动、保肝药使用种类和贫血后,饮酒者肝损伤的发病风险是不饮酒患者的3.46倍(HR=3.46,95%CI:1.14-10.53,P=0.029),消瘦患者与其他患者相比,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增加了3.84倍(HR=4.84,95%CI:1.43-16.31,P=0.011),与膳食多样性适中或充足的患者相比,膳食多样性不足的患者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增加了3.14倍(HR=4.14,95%CI:1.02-16.86,P=0.047)。血糖控制不良、重度吸烟可能与发生肝损伤风险升高有关(P=0.097和P=0.056),具有边缘统计学意义。第二章共纳入肺结核患者779人,其中PTB组482人,PTB-DM组297人。PTB-DM组患者糖脂代谢异常的比例明显高于PTB组患者。多元线性回归显示,女性患者CD4+T细胞水平比男性患者高104.35个/μL[B:104.35,95%CI:(0.04,208.66),P=0.050],而单纯血糖异常患者CD4+T细胞水平比其他患者低119.09个/μL[B:-119.09,95%CI:(-224.84,-13.35),P=0.028],糖脂代谢均异常患者CD8+T细胞水平比其他患者高118.59个/μL[B:118.59,95%CI:(9.03,228.15),P=0.034],血清IgA水平比其他患者高341.33mg/dL[B:341.33,95%CI:(101.48,581.18),P=0.005],IL-6水平比其他患者高74.24pg/mL[B:74.24,95%CI:(8.18,140.30),P=0.028]。结论:本研究中,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肝损伤发病率为11.6%。饮酒、消瘦和膳食多样性不足是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控制不良、重度吸烟可能是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异常与机体炎症反应、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受损存在关联。

二、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FN-γ的检测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FN-γ的检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急性胰腺炎
        1.1.1 急性胰腺炎概述
        1.1.2 AP的发病机制
    1.2 调节性免疫细胞
        1.2.1 调节性T细胞
        1.2.2 调节性B细胞
        1.2.3 调节性NK细胞
        1.2.4 调节性DC细胞
        1.2.5 调节性巨噬细胞
    1.3 髓源性抑制细胞
        1.3.1 髓源性抑制细胞概述
        1.3.2 MDSC的产生与分化
        1.3.3 MDSC的功能
        1.3.4 影响MDSC功能的因素
        1.3.5 MDSC与疾病
    1.4 TIGIT
        1.4.1 耗竭性T细胞概述
        1.4.2 TIGIT概况
        1.4.3 TIGIT在肿瘤中的研究
        1.4.4 TIGIT在移植中的研究
        1.4.5 TIGIT在感染性疾病中的研究
        1.4.6 TIGIT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
    1.5 IL-37
        1.5.1 IL-37 的调控作用
        1.5.2 IL-37 在疾病中的作用
    1.6 MDSC与 TIGIT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
    1.7 展望
第2章 AP患者中MDSC数量及功能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试剂耗材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对象
        2.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2.3.3 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PBMC
        2.3.4 细胞计数
        2.3.5 细胞表面染色
        2.3.6 体外刺激PBMC实验
        2.3.7 细胞内染色
        2.3.8 流式分选MDSC细胞
        2.3.9 磁珠分选CD3~+T 细胞
        2.3.10 MDSC抑制实验
        2.3.11 抑制实验检测
        2.3.12 ROS染色
        2.3.13 统计学方法
    2.4 实验结果
        2.4.1 HC、MAP、SAP患者一般信息及临床特点
        2.4.2 MAP、SAP患者外周血中MDSC细胞升高
        2.4.3 SAP患者腹腔积液中MDSC细胞比例较外周血升高
        2.4.4 AP患者外周血中MDSC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2.4.5 G-MDSC和 M-MDSC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
        2.4.6 SAP患者外周血中MDSC对 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强
        2.4.7 AP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中 MDSC中 Arg-1、ROS分析
        2.4.8 AP患者与健康对照外周血中MDSC表面CD155 表达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TIGIT在 AP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及其功能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试剂耗材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3.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3.3.3 外周血PBMC的获取
        3.3.4 细胞计数
        3.3.5 细胞表面染色
        3.3.6 PBMC体外刺激实验
        3.3.7 细胞内染色
        3.3.8 流式分选CD3~+TIGIT~+、CD3~+TIGIT~-细胞
        3.3.9 细胞增殖实验
        3.3.10 细胞增殖实验检测
        3.3.11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3.4 实验结果
        3.4.1 AP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CD3~+CD4~+、CD3~+CD8~+ T细胞百分比及数量减少
        3.4.2 AP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CD3~+CD4~+、CD3~+CD8~+ T细胞表面TIGIT表达下降
        3.4.3 SAP患者外周血中CD3~+ T 细胞及其亚群CD4~+、CD8~+ T细胞功能检测
        3.4.4 TIGIT~+T 细胞增殖能力较TIGIT~-T 细胞增殖能力强
    3.5 实验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IL-37 通过影响 CD155 表达影响 MDSC对 T细胞的抑制功能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方法
        4.3.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4.3.2 样本采集与保存
        4.3.3 外周血PBMC的获取
        4.3.4 细胞计数
        4.3.5 细胞表面染色
        4.3.6 PBMC体外刺激实验
        4.3.7 细胞内染色
        4.3.8 流式分选MDSC细胞及CD3~+TIGIT~+、CD3~+TIGIT~-细胞
        4.3.9 细胞增殖实验
        4.3.10 细胞增殖实验检测
        4.3.11 ELISA法检测血浆IL-37 浓度
        4.3.12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4.4 实验结果
        4.4.1 AP患者血清中及单核细胞中IL-37 表达升高
        4.4.2 IL-37对MDSC表型的影响
        4.4.3 IL-37对MDSC抑制功能的影响
        4.4.4 IL-37对MDSC抑制功能的影响的机制
        4.4.5 MDSC表面CD155 的表达依赖于ROS的表达
        4.4.6 MDSC通过CD155/TIGIT途径抑制T细胞功能
    4.5 实验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1.1 原发性肝癌的基本概述
        1.2 原发性肝癌的流行概况
        1.3 原发性肝癌致病因素及机制
        1.4 原发性肝癌治疗
    2 中医学对原发性肝癌的认识
        2.1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名溯源
        2.2 原发性肝癌中医病因病机
        2.3 原发性肝癌中医辨证论治
        2.4 中医治疗原发性肝癌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3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
        4.2 两组患者中医疗效对比
        4.3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4.4 两组患者T淋巴细胞、NK细胞水平变化
        4.5 两组患者IgA、IgG、IgM水平变化
        4.6 两组患者IFN-γ、IL-2、IL-4、IL-6、IL-10 水平变化
        4.7 两组患者肝功能变化
        4.8 两组患者血清AFP水平变化
        4.9 两组患者实体瘤疗效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 原发性肝癌与免疫功能的相关性
    2 TACE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2.1 TACE的优势与局限
        2.2 TACE栓塞剂及化疗药物的选择
    3 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免疫水平变化
    4 中医正气学说与原发性肝癌免疫功能相关性
        4.1 中药联合TACE对原发性肝癌免疫方面的影响
    5 中药参灵方
        5.1 参灵方组成
        5.2 参灵方立方背景及方解
        5.3 参灵方现代药理相关研究
    6 结果分析
        6.1 参灵方改善细胞免疫水平
        6.2 参灵方改善体液免疫水平
        6.3 参灵方改善肝功能水平
        6.4 参灵方改善血清AFP水平
        6.5 实体瘤大小改变
        6.6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及疗效比较
    7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附录1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肝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基因1b型慢性HCV感染者经DAAs抗病毒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IL-17 和CXCL10 在慢性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的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概况及其免疫治疗进展
        1.1.1 肝癌概况
        1.1.2 肝脏的免疫系统和HCC诱导的免疫耐受导致了疾病的进展
        1.1.3 肝癌的免疫治疗
    1.2 IL-28B的研究进展
        1.2.1 IL-28B结构
        1.2.2 IL-28B单核酸多态性
        1.2.3 IL-28B信号转导
        1.2.4 IL-28B及IL-28Rα表达
        1.2.5 IL-28B抗感染作用
        1.2.6 IL-28B免疫调节作用
        1.2.7 IL-28B对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
        1.2.8 IL-28B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1.3 Treg细胞的研究进展
        1.3.1 Treg细胞的发育
        1.3.2 Treg细胞的抑制机制
        1.3.3 Treg细胞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1.3.4 Treg细胞对TME的影响
        1.3.5 TME中Treg细胞富集的机制
        1.3.6 Treg细胞抑制肿瘤免疫的机制
    1.4 本课题立项依据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重组腺病毒rAd-mIL-28B的制备及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验证重组腺病毒rAd-mIL-28B
        2.3.2 TCID50法检测腺病毒滴度
        2.3.3 IL-28B体外对TC-1细胞生长的作用
    2.4 讨论
第三章 rAd-mIL-28B抗肝癌效应及免疫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3.3.2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瘤重的影响
        3.3.3 肝癌组织HE染色后细胞形态改变
        3.3.4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肺脏、肝脏及胸腺重量的影响
        3.3.5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肺脏、肝脏及胸腺脏器指数的影响
        3.3.6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3.3.7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3.3.8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PD-1~+T细胞的影响
        3.3.9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
        3.3.10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3.3.11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PD-1~+T细胞的影响
        3.3.12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3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4 rAd-mIL-28B在H22荷瘤小鼠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差异表达
    3.4 讨论
第四章 IL-28B对调节性T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体外脾脏Treg细胞不同时间CD4、CD25和Foxp3分子表达情况
        4.3.2 IL-28B体外抑制i Treg细胞生成的研究
    4.4 讨论
第五章 rAd-mIL-28B联合生物碱对肝癌抑制作用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变化的影响
        5.3.2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重量变化的影响
        5.3.3 HE染色观察肝癌组织细胞形态
        5.3.4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5.3.5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5.3.6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PD1~+T细胞的影响
        5.3.7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
        5.3.8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5.3.9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PD-1~+T细胞的影响
        5.3.10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血清IL-6、IFN-γ、TGF-β1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各组血清IL-6、IFN-γ、TGF-β1水平比较
    2.2 各组受试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2.3 相关性分析
3 讨 论

(7)鞭毛素蛋白调节肝内T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肝脏免疫应答的特征和耐受机制
        1.1.1 肝脏免疫微环境
        1.1.2 肝内细胞及其免疫耐受调节作用
    1.2 CD8~+T细胞对肝内抗感染的重要性
        1.2.1 急性病毒感染中CD8~+T应答特征
        1.2.2 慢性病毒感染中CD8~+T细胞功能耗竭
        1.2.3 慢性病毒性感染的免疫调节治疗
    1.3 肠道微生物对肝脏病毒性感染的调节作用
    1.4 微生物来源的PAMPs对肝内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1.4.1 PAMPs对肝细胞的调节作用
        1.4.2 PAMPs对肝内非实质细胞的调节作用
    1.5 鞭毛素蛋白潜在的免疫调节作用
        1.5.1 鞭毛素蛋白的两条信号通路
        1.5.2 鞭毛素蛋白的免疫调节作用
    1.6 鞭毛素蛋白潜在的肝内免疫调节作用
        1.6.1 鞭毛素蛋白潜在的肝内免疫调节细胞类型
        1.6.2 鞭毛素蛋白的肝内免疫调节作用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实验设计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路线及动物模型
第2章 材料方法
    2.1 实验仪器、试剂和耗材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耗材
        2.1.4 生物材料
        2.1.5 培养基、缓冲液及溶液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pcDNA3.1-HBs质粒构建
        2.2.2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检测
        2.2.3 鞭毛素蛋白胞外TLR5刺激信号活性检测实验
        2.2.4 重组鞭毛素蛋白胞内NLRC4通路激活活性实验
        2.2.5 肝内原代细胞的分离
        2.2.6 脾淋巴细胞的分离
        2.2.7 CD8~+T细胞磁珠纯化
        2.2.8 骨髓来源DCs(BMDCs)的诱导
        2.2.9 肝脏浸润淋巴细胞分离
        2.2.10 肝细胞的体外刺激及细胞因子检测
        2.2.11 肝细胞与脾淋巴细胞共培养
        2.2.12 鞭毛素蛋白体内处理
        2.2.13 急性HBV动物模型建立和处理
        2.2.14 慢性HBV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鞭毛素蛋白处理
        2.2.15 免疫组化
        2.2.16 ELISA细胞因子检测
        2.2.17 流式细胞术
        2.2.18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鞭毛素蛋白减弱原代肝细胞的免疫抑制功能,调节CD8~+T细胞活化与功能
        3.1.1 SF的纯化、鉴定与信号通路激活活性检测
        3.1.2 SF调节肝细胞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
        3.1.3 TLR5通路的激活减弱肝细胞对T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
        3.1.4 SF刺激的肝细胞调节CD8~+T细胞的活化、分化和功能
        3.1.5 SF刺激的肝细胞直接促进CD8~+T细胞的活化与功能,不依赖于APCs或 CD4~+T 细胞辅助
        3.1.6 SF刺激的肝细胞能够提高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活化和功能
        3.1.7 小结
    3.2 体内注射鞭毛素蛋白对肝细胞、肝内CD8~+T细胞和病毒复制的影响
        3.2.1 腹腔注射SF能够改变肝细胞和肝内CD8~+T细胞的状态
        3.2.2 多次腹腔注射SF对急性HBV复制和特异性CD8~+T 细胞应答的影响
        3.2.3 高压水动力注射SF对肝内CD8~+T细胞和肝细胞的调节作用
        3.2.4 高压水动力注射SF对急性HBV复制和病毒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影响
        3.2.5 小结
    3.3 鞭毛素蛋白在慢性HBV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3.3.1 SF能够影响慢性HBV复制肝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
        3.3.2 SF单独注射对慢性HBV复制的影响
        3.3.3 SF在过继CD8~+T 细胞治疗慢性HBV实验中潜在的应用价值
        3.3.4 小结
第4章 讨论
    4.1 鞭毛素蛋白调节肝细胞免疫调节能力的潜在机制
    4.2 鞭毛素蛋白对肝内细胞NLRC4炎症通路的激活情况
    4.3 TLR5信号通路激活的肝细胞对其他细胞的调节作用
    4.4 鞭毛素蛋白潜在的体内多种调节作用
    4.5 鞭毛素蛋白体内注射对肝内细胞调节的时间与方式
    4.6 TLRs激动剂对肝细胞免疫调节能力的不同影响
    4.7 肠道微生物成分在肝内的潜在调节作用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IL-26 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肝纤维化
    一、引言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第二章 IL-26诱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肝纤维化
    一、引言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第三章 IL-26 通过调控TGF-β1/Smad2 信号通路促进肝纤维化
    一、引言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三、方法
    四、结果
    五、讨论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白细胞介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急诊临床管理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Tim-3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干预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主要仪器设备
        1.2 试剂与耗材
        1.3 实验动物
        1.4 RAW264.7细胞株
    2 方法
        2.1 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建立及体内外的干预
        2.2 肝功能检测
        2.3 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中Tim-3的表达
        2.4 脾细胞的无菌分离
        2.5 RT-q PCR检测急性肝损伤时相关炎症因子m RNA的表达
        2.6 Western-blot检测Tim-3及TLR4 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表达
        2.7 RAW264.7细胞的复苏
        2.8 RAW264.7细胞的冻存
        2.9 RAW264.7与脾细胞共培养
        2.10 TUNEL实验检测肝细胞凋亡
        2.11 肝损伤HE染色
        2.12 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中IFN-γ和 IL-6 的水平表达
        2.13 构建TLR4KO急性肝损伤模型及干预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CCl4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模型中Tim-3的表达升高
        1.1 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的构建
        1.2 小鼠肝脏生化指标的检测
        1.3 Tim-3分子在急性肝损伤后的表达情况
        1.4 Western-Blot方法检测肝脏中Tim-3蛋白的表达水平
        1.5 急性肝损伤后脾细胞中Tim-3的mRNA水平的变化
    2 免疫调控Tim-3后小鼠肝损伤加重
        2.1 免疫调控Tim-3对急性肝损伤小鼠中炎症因子的影响
        2.2 小鼠肝脏中TLR4信号通路的激活
        2.3 免疫调控Tim-3对小鼠急性肝损伤后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3 Tim-3/Gal-9 通路调控脾T细胞-巨噬细胞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4 阻断Tim-3信号通路不会加剧TLR4~(-/-)小鼠的肝损伤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肝损伤发生危险因素及其糖脂代谢与免疫炎性水平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肝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
        2.研究对象的结核相关特征
        3.血糖控制水平
        4.研究对象保肝药使用情况
        5.研究对象的营养状况
        6.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7.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肝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第二章 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与机体免疫炎性水平的关联性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结果
        1.PTB与PTB-DM组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
        2.PTB与PTB-DM组研究对象糖脂代谢特征
        4.PTB-DM患者血糖及血脂与免疫炎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PTB-DM患者糖脂代谢与免疫炎性指标关系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与建议
    1.结论
    2.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FN-γ的检测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白介素-37通过髓源性抑制细胞影响急性胰腺炎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D]. 丁黎莉. 吉林大学, 2021(01)
  • [2]参灵方对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D]. 银艳桃.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因1b型慢性HCV感染者经DAAs抗病毒治疗的相关临床研究[D]. 寇丹.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4]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D]. 李志. 兰州大学, 2021
  • [5]血清IL-6、IFN-γ、TGF-β1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J]. 赵楠.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21(01)
  • [6]泪液病原和免疫组分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J]. 高琪.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1(02)
  • [7]鞭毛素蛋白调节肝内T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及应用[D]. 闫虎.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2020(02)
  • [8]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D]. 张新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9]Tim-3在小鼠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干预机制的研究[D]. 赵丽珍. 青岛大学, 2020(01)
  • [10]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肝损伤发生危险因素及其糖脂代谢与免疫炎性水平的关联性研究[D]. 卢学昭. 青岛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IL-6、IFN-γ检测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