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水稻栽培技术初探

机插水稻栽培技术初探

一、对机插水稻栽培技术的初步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曹艳,黄意,朱波,赵记伍,向永玲,廖昌焦,王晓玲[1](2021)在《涝渍胁迫下立丰灵施用对机插秧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研究涝渍胁迫下施用立丰灵对机插秧水稻的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以杂交品种荃优华占和常规优质品种绿银占为材料,比较了分蘖中期涝渍胁迫和正常水分管理条件下,施用立丰灵对水稻株高、鲜重、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分管理相比,涝渍胁迫下,绿银占的株高显着增加,荃优华占和绿银占的植株鲜重均显着降低;荃优华占和绿银占的倒伏指数均显着提高并导致水稻产量下降。涝渍胁迫下施用立丰灵后,荃优化占的株高显着降低了2.32%;荃优华占和绿银占的倒伏指数分别显着下降了13.38%和28.86%;荃优华占的产量显着提高了627.9 kg/hm2,主要表现为实粒数及千粒重显着增加,绿银占的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子的增加均未达显着水平。因此,适时适量喷施立丰灵对于涝渍胁迫下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及保障产量形成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邵星宇,陈英龙,王洋,肖丹丹,刘锦宇,郭哈伦,韦还和,高平磊,戴其根[2](2021)在《播量与壮秧剂对超秧龄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在江苏省稻麦两熟种植模式下,机插水稻秧苗极易出现长秧龄甚至超秧龄的现象。为探究如何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并增加秧龄弹性,本试验设置播量(90、120 g/盘)和壮秧剂(清水、多·多唑、咪鲜·甲霜灵和苗壮丰)处理,研究其对不同秧龄秧苗素质、黄叶发生情况、干物质积累情况、根冠比和充实度等的影响。25 d开始秧苗素质迅速下降,各壮秧剂均改善了秧苗素质,其中苗壮丰通过扩大叶龄、增加叶面积来快速积累干物质,秧苗"大、绿、壮"。咪鲜·甲霜灵处理通过矮化植株,提高秧苗的充实度和抗逆性,株型矮小紧凑。多·多唑通过延缓秧苗生长,提高秧苗抗衰老能力。在超秧龄(35 d)情况下,多·多唑处理秧苗衰老情况不明显,生长速率高于其他2种壮秧剂处理,能够保持良好的成长活力,虽然对于苗壮丰和咪鲜·甲霜灵处理来说秧苗长势相对弱小,但是在超秧龄时期仍能保持较高生长速率,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秧苗素质,延长秧龄弹性。而在播量方面,90 g/盘处理各项指标均优于120 g/盘。从壮秧剂处理来看,各壮秧剂处理均能提高秧苗素质。总体而言,苗壮丰+90 g/盘处理的秧苗素质较优,能适应超秧龄移栽,有利于培育工厂机械化秧苗。

秦琴,陶有凤,黄帮超,李卉,高云天,钟晓媛,周中林,朱莉,雷小龙,冯生强,王旭,任万军[3](2022)在《杂交水稻机插制种的亲本穗茎生长与花期特性》文中研究说明为明确机插栽培模式下恢复系和不育系穗茎生长与花期特性,探究机械化栽培下杂交水稻制种亲本花期相遇困难的原因,选用成恢727×蜀21A、雅恢2115×宜香1A两组合为材料,于2019—2020年进行大田试验,设置2种栽插方式及秧龄,进行恢复系和不育系叶龄动态、穗茎生长和抽穗动态调查,统计分析不同处理对不育系和恢复系穗、茎、叶生长发育及花遇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机插亲本总叶片数发生改变,恢复系减少0.3~0.8叶,不育系增加0.1~0.4叶,同时秧龄缩短恢复系总叶数减少,不育系总叶数无显着变化。(2)机插恢复系穗、茎、叶生长发育进程较手栽延迟2~5d,不育系延迟5~10 d;恢复系拔节后开始幼穗分化而不育系进入幼穗分化后5~10 d开始拔节,机插恢复系与不育系穗分化持续时间无显着变化,各处理亲本幼穗生长曲线均拟合Logistic曲线较好(R2>0.99)。(3)机插较手栽亲本播始历期延长,秧龄延长存在相同效应,不育系较恢复系对栽插方式及秧龄的响应更显着。(4)各组合手栽长秧龄的花遇指数为100%,花遇良好;机插长秧龄和手栽短秧龄条件下花遇指数介于40%~60%之间,花遇状态次之;机插短秧龄成恢727×蜀21A组合与雅恢2115×宜香1A组合花遇指数分别为0和18.18%,花期严重不遇。综合来看,机插模式下亲本穗、茎、叶生长发育滞后,秧龄增大加剧了亲本生长发育的延迟。不同栽插方式和秧龄下恢复系和不育系生长发育和花期特性存在差异,恢复系和不育系对栽培措施的响应差异是亲本花期不遇的主要原因。

邵星宇[4](2021)在《壮秧剂与播量对机插水稻不同秧龄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于2019~2020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田进行,土壤为沙壤土,地力中等偏上,前茬小麦,土壤pH为6.0,全氮1.2g kg-1,碱解氮95mg·kg-1,速效钾88.3mg·kg-1,速效磷35.2mg·kg-1。围绕稻麦两熟条件下机插水稻培育壮秧,开展了壮秧剂与播量对长秧龄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供试品种迟熟中粳稻南粳9108。试验一设同一播期播量(5月14日)和壮秧剂培育长秧龄秧壮秧试验,其中播量90g/盘、120g/盘(58cm×28cm,干种子)2个水平;壮秧剂为多·多唑、咪鲜·甲霜灵、苗壮丰和无壮秧剂对照(CK)4个水平。试验二为不同播期同天移栽的播量、壮秧剂、秧龄对大田高产优质的三因素试验,其中不同秧龄为主区,播量与壮秧剂为副区。秧龄设20d、25d和30d的3个水平;播量设90g/盘和120/g盘2个水平;壮秧剂设A:多·多唑、B:咪鲜·甲霜灵、C:苗壮丰和不施用壮秧剂(对照)4个水平,在5月15日,5月20日,5月25日进行拌种处理后播种,统一在6月14日进行大田移栽,采用人工模拟机械移栽。株行距为30cm×12cm,每穴栽插4苗。获得的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本研究条件下,壮秧剂和播种量能增强秧苗素质,延长适栽期。多·多唑、咪鲜·甲霜灵、苗壮丰处理下秧苗素质均高于CK处理,在25d,30d长秧龄条件下,表现为壮秧剂能够矮化苗高0.3cm~3cm、0.3cm~3.4cm,增加单株叶面积、茎基宽和展开叶SPAD值,分别增加了 23.7%~20.1%~33.3%,5.3%~10.5%,7.5%~16.3%。其中苗壮丰壮秧剂25d和30d秧龄的秧苗素质最好,叶色浓绿,茎基粗壮,相比对照增粗0.3mm,在延长适栽期,增加秧龄弹性上效果最佳。90g/盘播量显着改善长秧龄阶段秧苗素质,较120g/盘播量能够矮化苗高1.5cm,增粗茎基宽0.2mm。在长秧龄阶段,苗壮丰在90g/盘播量表现良好,秧苗素质均处于高水平状态,充实度高。但在120g/盘播量时,虽然秧苗素质表现较好,但充实度不如咪鲜·甲霜灵处理。在培育长秧龄秧苗上,苗壮丰处理有明显优势。在稻麦两熟制地区,使用壮秧剂与降低播量能培育长秧龄壮秧,以缓解稻麦茬口紧张等问题,并推荐施用苗壮丰+90g/盘播量,该处理在长秧龄阶段秧苗素质处于最佳水平。2.本研究表明,各壮秧剂处理水稻产量高于CK处理,20d秧龄时,90g/盘+A(多·多唑)处理产量最高,在25d和30d秧龄时,B(咪鲜·甲霜灵)和C(苗壮丰)处理产量高于A(多·多唑)和CK处理。高产原因在于B和C壮秧剂有效提高了秧苗素质,秧苗素质提升后拉动群体颖花量的上升,上升了 2.7%~4.6%,同时保持千粒重相当或略有提升,其中C处理能显着提高结实率,提高了 1.43%。壮秧剂与播量能获得高产主要原因是前期能够有效提高秧苗素质,移栽时返青活棵快,物质积累量大,并减少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成穗率。水稻产量也随着秧龄的延长而下降,秧苗素质提升后,B、C处理产量能达到20d+120g/盘CK处理水平。本试验中随着秧龄的延长,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所降低,分别降低了 1.31~3.77(×104hm-2),0.18%~0.56%,0.13~0.24g。可能的原因是长秧龄秧苗缩短了大田生长期,籽粒灌浆时期缩短,干物质积累量也相应下降,最终导致减产。就播量而言,播种量为90g/盘的处理产量平均高于120g/盘播量处理0.56t·hm-2。由此,建议采取90g/盘+B处理或90g/盘+C能够削弱秧苗素质低下引起的产量下降,增加秧龄弹性,延长适栽期,缓解茬口矛盾。3.本实验表明,增强秧苗素质能够提高稻米品质。与CK相比,各壮秧剂处理能够提高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提高了 0.47%~0.98%,0.43%~0.70%,1.45%~3.44%,提高了稻米品质;垩白面积、垩白率和垩白度显着降低,平均降低了 3.57%~17.85%、1.05%~2.27%、1.13%~6.86%,增加了外观品质;与CK相比,壮秧剂处理蛋白质平均上升0.42%~1.17%,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平均上升0.44%~1.17%,0.62%~1.51%。秧龄与播量处理与壮秧剂处理类似,随着秧龄和播量的上升,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下降。壮秧剂处理中苗壮丰各项稻米品质较好。

袁嘉琦[5](2021)在《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江淮下游地区稻麦两熟生产已进入了“双迟”模式,导致水稻季内与季节间的温光资源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明确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并提出调控技术措施,对水稻高产优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试验于2018-2019年在扬州大学农学院校外试验基地兴化市钓鱼镇进行。以当地主栽品种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在迟播迟栽(6月12日播种,6月30日移栽)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以施氮量为主区,穴栽苗数为裂区,设置4个施氮量(No:0kgNhm-2;N240:240kgNhm-2;N300:300kgN hm-2;N360:360kgN hm-2)、3 个穴栽苗数(D3:3 苗、D4:4 苗、D5:5 苗)处理,以适播适栽期(5月29日播种,6月15日移栽)常规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处理(N300D4)为对照(CK),探究氮肥水平与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产量形成特征、光合物质生产、氮肥利用效率及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为提升苏中地区迟播迟栽粳稻产量潜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推迟播期,粳稻全生育期缩短,其中播种至拔节阶段反应最为敏感。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和总辐射量均下降,其中播种-拔节阶段日均温升高,拔节后日均温下降。随施氮量的提高,迟播迟栽粳稻抽穗期、成熟期均所有推迟,全生育期天数增加,从而使得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及总辐射量提高。(2)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着影响。推迟播期,群体颖花量骤减,两年最高群体颖花量较CK分别降低11.94%和8.12%,是导致减产的主要原因。迟播迟栽粳稻最高产量处理为N300D5其次为N360D4,增加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可以大幅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群体颖花量,而施氮量高达360 kgN hm-2时,结实率和千粒重又会大幅降低,产量无法进一步提高。迟播迟栽条件下应先考虑增加基本苗数,再配合适宜的氮肥用量,可以缓解产量损失。(3)推迟播期,粳稻生育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不足,抽穗期高效叶面积占比较低,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快,最终导致生育后期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同化率降低。随施氮量和穴栽苗数的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生育前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随生育进程的推进,高氮水平下,水稻生长过旺,群体大,荫蔽严重,群体竞争激烈,导致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及净同化率下降。(4)推迟播期,粳稻顶三叶叶长缩短,比叶重下降,叶基角和披垂度增加,不利于形成理想受光姿态;一、二次枝梗数及着粒密度下降;茎秆减少一个节间,株高降低。增施氮肥并降低穴栽苗数能够改善迟播迟栽粳稻的株型性状。(5)迟播期,植株总吸氮量和氮肥利用效率降低。提高施氮量和穴栽苗数,植株成熟期总吸氮量显着提高,茎叶穗各器官吸氮量呈上升趋势,但穗部吸氮比例下降;随施氮量的提高,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着穴栽苗数的增加,各施氮量下氮素吸收利用率增加,N240和N300施氮量下,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提高,而N360施氮量下每穴5苗处理较每穴3苗和4苗处理的农学利用率及生理利用率有所下降。(6)推迟播期,粳稻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变优,营养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变劣。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提高迟播迟栽粳稻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改善加工品质。氮肥施用量过高,外观品质变劣,在N240处理下外观品质最优。提高施氮量,营养品质变优,蒸煮食味品质变劣。随穴栽苗数的增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变劣,蛋白质含量上升,营养品质变优。中氮低密是改善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的有效栽培措施。

王晓丹[6](2021)在《施肥模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水稻生产过程存在肥料施用不合理、氮肥施用过多和机械化水平低等问题,严重阻碍我国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的发展。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关键具有节省肥料施用、减少人工施肥次数及安全高效等优点,是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的趋势。近年来机插侧深施肥在我国快速发展,本论文探究明确施肥模式对不同类型、季节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旨在为机插侧深施肥技术发展提供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明确缓释肥机械深施处理不会降低早稻产量。以早稻品种中早39为供试材料,研究缓释肥机械深施、缓释肥人工撒施、尿素人工撒施三种不同施肥方式对机插早稻产量、干物质积累及颖花分化与退化等影响。结果表明,缓释肥机械深施处理比传统人工撒肥处理产量增加了3.4%,增产的途径是通过增加颖花分化数进而增加每穗粒数。其中缓释肥机械深施增加效果最为明显,比缓释肥人工撒施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12.3%。试验表明,缓释肥机插侧深施肥具有增产效果。2、明确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其中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足够满足双季稻高产所需的氮素。早稻品种为常规籼稻中嘉早17,连作晚稻品种为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研究传统施肥、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不同氮素比例及时期的一基一追等施肥模式对机插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双季稻来说,与传统人工施肥相比,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产量最高,是通过增加有效穗数来增加产量,氮素农学效率一次施肥处理高于其它处理。3、明确中穗型和大穗型单季杂交稻适宜的施肥模式存在差异。以大穗型甬优1540和中穗型天优华占为供试材料,以传统施肥为对照,比较控释氮肥机插一次施肥、不同氮素比例及时期的一基一追等施肥模式对机插单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穗分化期追施氮肥,甬优1540通过增加穗数和颖花分化数达到最高产量;而天优华占穗期追施氮肥与一次施肥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无显着差异。甬优1540穗期追肥(7:3)处理的氮素农学效率分别比传统施肥、一次施肥和分蘖期追肥(7:3)高12.7%、4.5%和32.2%;天优华占的氮素农学效率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说明在机插侧深施肥条件下生育期长的籼粳杂交稻甬优1540穗分化期的氮肥追施效果最好,而普通杂交籼稻品种天优华占则可采用机械一次施肥模式。4、明确了不同施肥模式对大穗型单季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影响。以杂交稻甬优1540为供试材料,研究传统施肥、机插侧深一次性施肥、机插侧深施肥:分蘖肥(7:3)、机插侧深施肥:穗肥(7:3)不同施肥模式对稻米品质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施肥,机插侧深施肥:穗肥(7:3)处理增加了整精米率、碱消值和胶稠度,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说明穗期追肥可以改善机插大穗型单季稻碾米品质、蒸煮品质。

李阳阳[7](2021)在《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稻虾(克氏原螯虾)综合种养经济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近年来在全国多省扩增迅速,但稻虾连作水稻机插高产优质一直是生产上亟待研究突破的难点问题。本试验于2018-2019年在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镇旧街村稻虾综合种养创新试验基地进行。选用优良食味粳稻品种南粳2728和籼稻品种桃优香占为材料,在保证同密度基本苗基本一致的前提下,设置毯苗(等行距,行距30 cm)和钵苗(宽窄行,行距33 cm+23 cm)两种机插方式,毯苗机插设计11.5 cm、12.8 cm、14.4cm、15.7 cm、16.7cm五种株距,钵苗机插设计12.4 cm、13.8 cm、15.5 cm、16.8 cm、17.9 cm五种株距,研究稻虾连作下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南粳2728和桃优香占产量形成、光合物质生产、抗倒伏能力和稻米品质的影响,阐明稻虾连作下水稻机插高产优质的最佳密度,为洪泽湖地区等稻虾连作水稻机插株行距合理配置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与毯苗机插相比,水稻钵苗机插通过培育大穗,实现显着增产;不同机插方式下,随着密度降低,水稻产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南粳2728和桃优香占品种分别在77.9万/hm2和42.6万/hm2基本苗下产量最高。较毯苗机插而言,钵苗机插茎蘖动态呈缓升缓降趋势,南粳2728高峰苗时间为移栽后第28d,桃优香占为移栽后第21 d,钵苗机插主要生育时期群体及单茎干物质重显着增高,叶面积指数和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较高,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升高,两品种趋势一致。同种机插方式下,随着密度下降,两品种主要生育时期水稻群体穗数、群体干物质重和叶面积指数呈下降趋势;南粳2728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播种至拔节期净同化率均表现出下降趋势,单茎干物质重和抽穗至成熟期净同化率呈上升趋势;桃优香占拔节至抽穗期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抽穗至成熟期光合势和群体生长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余生育阶段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均呈下降趋势。2.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抗倒伏能力影响较大。两品种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显着提高了单茎鲜重、株高、重心高、穗重上三叶叶长和叶面积等个体形态指标,以及提高了基部第二节间茎粗、壁厚、茎秆和叶鞘单位长度干重、抗折力和弯曲力矩等水稻茎秆基部形态指标,机插方式对长轴外径、长轴内径、短轴外径、短轴内径、断面系数和弯曲应力等单一因素影响未达显着水平。倒伏指数与折断弯矩和弯曲力矩关系密切。多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促进钵苗机插倒伏指数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折断弯矩的提升。随着密度下降,两种机插方式倒伏指数均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基部节间茎粗、壁厚和充实度,因此较低密度下基部节间抗折力显着提升,抗倒伏能力有所增强。3.机插方式显着影响稻米品质。与毯苗机插相比,钵苗机插提高了南粳2728和桃优香占的整精米率,降低了垩白率和垩白度,明显改善了两品种的加工和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含量呈下降趋势,但降幅极小,食味值呈上升趋势,钵苗机插有利于提高稻米蒸煮与食味品质;同一品种蛋白质含量受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的影响较小,稻米营养品质改善不明显。对于淀粉RVA特征值的影响,同一密度下钵苗机插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均高于毯苗机插,消减值和回复值则低于毯苗机插。同一机插方式下,低密度有利于提高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着。随着密度下降,两品种两种机插方式下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和最终黏度均上升,消减值和回复值均下降,相邻密度间差异不显着,而高密度与低密度间以上指标差异达显着水平。综上所述,毯苗机插条件下南粳2728最适密度为A2(30cm×12.8 cm),桃优香占则为A4(30cm×15.7cm);钵苗机插条件下南粳2728最适密度为B2((33 cm+23 cm)×13.8 cm),桃优香占则为 B4((33 cm+23 cm)×16.8 cm),2018-2019 年南粳 2728 最适密度下钵苗机插较毯苗机插分别增产4.4%和5.1%,桃优香占则为7.9%和8.7%。同时,钵苗机插下的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更优。因此,粳稻品种选择钵苗机插(宽窄行,行距33 cm+23 cm)搭配13.8 cm株距和籼稻品种选择钵苗机插(宽窄行,行距33 cm+23 cm)搭配16.8 cm株距的栽插规格有利于保证稻虾连作下水稻稳定高产优质,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

安之冬[8](2021)在《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工厂化育秧和机械化移栽技术的推广应用,对机插秧苗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营养土及有机物料复混的育秧基质尚存在人工成本高、肥效差别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选用粮食产区易得的秸秆、稻壳等农业废弃物复混制得育秧基质,对育秧基质进行有机无机肥的合理配施,能够有效改善这些缺点,保障基质中有效养分的持续稳定供给。本研究水稻育秧基质以腐熟秸秆、腐熟稻壳、蛭石和干细土按体积3:2:2:3配成。通过田间秧盘育秧试验,以徽两优882为供试材料,研究育秧基质配施化肥和生长调节剂对机插秧苗素质、养分吸收特性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水稻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育秧基质配施不同量的氮肥(纯N 0 g/盘、0.5 g/盘、1.0 g/盘、2.0 g/盘、3.0 g/盘)对水稻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影响,结果显示:秧苗地上部植株及根系各参数指标在0~2.0 g/盘范围内随着氮肥用量的提高不断增加,在2.0 g/盘达到最大值。育秧基质配施2 g/盘氮肥时,所育秧苗株高、茎粗和生物量等均显着高于不施肥对照,总根长和根系活力也表现出显着优势,壮苗指数达到12.94。配施3.0 g/盘时秧苗根系干物质量低、根系活力差,根冠比显着降低,壮苗指数显着低于其他施肥处理,育秧成苗数低(P<0.05)。从养分吸收角度看,百株植株氮素、磷素、钾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随着基质氮肥配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在2.0 g/盘处理达到最高值。高氮(3.0 g/盘)配施水平下,抑制了秧苗根系生长及其对氮磷钾素的吸收累积。2.基质复混0.05~0.1 mg/L浓度萘乙酸,所育秧苗株高、茎基宽及干物质量等地上部植株生长显着高于不施调节剂对照(P<0.05),特别是根系形态表现出良好长势。但施用萘乙酸达到1 mg/L时,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壮苗指数显着低于对照,这表明高浓度萘乙酸处理对水稻秧苗产生了毒害作用。基质配施100 mg/L~300 mg/L浓度的腐植酸,秧苗各指标随腐植酸浓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在300 mg/L时达到最大值,秧苗素质显着提高,但与200 mg/L浓度所育秧苗差异不显着。腐植酸添加浓度超过300 mg/L时,秧苗素质呈下降趋势,但植株生长正常。这说明,腐植酸添加浓度在200~300 mg/L范围较为适宜。3.以试验所制基质配方育秧并进行田间移栽试验,施肥基质(SF)和腐植酸优化配方基质(HSF)所育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根系形态指标和植株养分吸收量在育秧10 d后显着优于无施肥(F)处理(P<0.05)。相同施肥量下,HSF所育水稻秧苗在秧龄20 d时秧苗壮苗指数相比SF提高8.54%;氮磷钾养分净吸收量在各采样点增幅分别为氮素3.65%~8.09%、磷素5.35%~9.75%、钾素6.32%~9.55%,在秧龄15 d达到5%的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HSF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分别比SF高2.63%和1.19%,水稻产量增加4.30%,表现出显着差异(P<0.05)。与商品基质(M)相比,HSF处理的水稻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分别高1.65%和0.62%,水稻产量增加2.17%,但差异不显着(P>0.05)。综上所述,腐熟秸秆、腐熟稻壳、蛭石和干细土比例为3:2:2:3复混育秧基质,基质培肥量为每盘2 g N、1 g P2O5、1 g K2O,同时添加200 mg/L~300 mg/L的腐植酸,此基质配方能为秧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累积量,增加水稻有效穗数和产量。

王文玉[9](2021)在《垄作双深模式与穴苗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寒地水稻生产中搅浆平地导致土壤紧实致密、破坏土壤结构、常规耕作泥温低、插秧基本苗不合理等问题,本试验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耕作模式2水平(A1常规耕作,A2垄作双深);穴苗数4水平(B1每穴3苗,B2每穴6苗、B3每穴9苗,B4每穴12苗),研究旱平垄作双侧双深(垄作双深)耕作栽培新模式下穴苗数对土壤理化性状、干物质积累、光合作用、抗倒伏性能、氮素积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垄作双深新模式的高产优质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垄作双深降低不同层次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增加了不同层次的土壤温度。0-5cm、5-10cm土壤容重分别下降为3.23%和3.55%;分蘖盛期、拔节期、灌浆期垄作双深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均高于常规耕作。土壤温度增幅趋势为:5cm>10cm>15cm>20cm。垄作双深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活性均高于常规耕作,增幅为0.38-25.57%。2.垄作双深模式下水稻最高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增长速率、消亡速率分别提高25.49%、15.46%、42.07%、50.47%。分蘖成穗率、增长速率均为B1>B2>B3>B4,分蘖成穗率B1较其它穴苗数分别提高10.10%、43.43%、135.98%,增长速率B1分别提高5.03%、29.35%、39.06%。各处理主茎穗长与分蘖穗长差异极显着,常规耕作和垄作双深主茎穗长较分蘖增幅分别达到15.13-43.70%和14.2-34.66%,常规耕作主茎与分蘖穗长变化大于垄作双深,并随着穴苗数的增多主茎与分蘖穗长差异增大。3.垄作双深模式下分蘖期、齐穗期、灌浆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蘖期叶面积指数、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指数和灌浆期高效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为21.58%、9.30%、7.37%、7.43%、7.75%、6.80%、4.29%。穴苗数B2齐穗期、灌浆期、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齐穗期高效叶面积指数、总叶面积指数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其它,表现为B2>B1>B3>B4。4.垄作双深模式下拔节期、齐穗期、灌浆期叶片SPAD值显着或极显着高于常规耕作,分别增加分别为5.58%、2.62%、1.73%;垄作双深提高了齐穗期、灌浆期的光合指标,并在分蘖期、齐穗期、灌浆期提高了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B1和B2齐穗期、灌浆期光合指标均高于B3和B4,齐穗期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酰胺合成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表现为B2>B1>B3>B4,并随着生育进程酶活性逐渐降低。5.不同耕作模式水稻抗折力差异显着,与常规耕作相比,垄作双深抗折力减小,倒伏指数增大,抗倒伏能力降低。各节间茎粗、茎壁厚、充实度表现为常规耕作大于垄作双深。穴苗数因素各节间抗折力、茎粗、茎壁厚、充实度均表现为B1>B2>B3>B4,倒伏指数表现为B4>B3>B2>B1的趋势。6.垄作双深叶片、茎鞘、穗氮素积累量均显着高于常规耕作,分别增加为4.83%、5.75%、2.76%。穴苗数因素叶片氮素积累B2极显着高于B1、B3、B4,较其它处理分别提高8.03%、13.29%、17.40%;茎鞘氮素积累B2显着高于B1,极显着高于B3、B4,较其它处理分别提高9.25%、18.23%、13.89%;穗氮素积累表现为B2极显着高于B3、B4,较其它处理分别提高6.23%、6.38%;叶片、茎鞘氮素积累量耕作模式和穴苗数互作均以垄作双深每穴6苗最高,分别为44.99和34.30kg/hm2。7.垄作双深模式下理论产量增加为2.06%,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穗数和结实率。穴苗数下理论产量呈现B2>B1>B3>B4,B2达到8975.49kg/hm2,较其它穴苗数分别增加3.10%、6.11%、9.64%,较高的穗数是增产的主要原因。8.垄作双深模式提高了稻米加工品质和食味值,加工品质差异达极显着水平。随着穴苗数增加,加工品质、外观品质降低均表现为B1>B2>B3>B4;直链淀粉含量逐渐增加,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食味值为先升高再降低,以B2食味值最高为82.46分,分别较B1、B3、B4提高1.47、0.20、0.15分。

周年兵[10](2021)在《沿淮下游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沿淮下游地区是江苏优质稻米供应的主产区之一。在该地区开展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影响的研究,对进一步优化品种布局、茬口衔接、促进水稻生产持续优质增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试验在稻麦两熟制下,于2017-2018年在江苏淮安市选择有代表性的中熟中粳软米南粳505和南粳2728,迟熟中粳软米南粳9108和丰粳1606,迟熟中粳非软米丰粳3227和武运粳80为试验材料,设置7种不同的全生育进程温光动态处理,即7个播期处理,分别为5月10日(代号S1)、5月17日(S2)、5 月 24 日(S3)、5 月 31 日(S4)、6 月 7 日(S5)、6 月 14 日(S6)、6 月 21 日(S7)。研究沿淮下游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生育进程、产量、稻米品质、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以期阐明不同类型粳稻高产、优良品质形成和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温光需求,为充分利用沿淮下游地区温光要素实现水稻高产、优质生产和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推荐适宜栽培期。主要结果如下:不同播期下水稻生育期及温光要素的差异:(1)水稻生长季,温度指标中日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日间温度和夜间温度的变化趋势相似。光照指标中,日均辐射量和平均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一致。日较差、日降雨量、累计降雨量、平均湿度、日间湿度和夜间湿度在年度间差异较大。日均温度、有效积温、日均辐射量和累积辐射量可作为温光因子的核心指标用于分析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对温光的响应。(2)随着播期的推迟,三种类型品种抽穗和成熟期均相应推迟。全生育期天数呈显着缩短的趋势,其中播种至抽穗期天数的减少是全生育期天数减少的主要原因。(3)三种类型水稻全生育期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均随着播期推迟呈下降的趋势;播种至抽穗期,日均温度随播期推迟而升高,有效积温表现为下降的趋势;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温度、有效积温均随播期推迟而下降。三种类型水稻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辐射量和累积辐射量均随播期推迟而减少;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2年播种至抽穗期累计降雨量基本一致,但抽穗至成熟期降雨量在年度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2017年降雨量显着多于2018年。不同处理间平均相对湿度的变化与降雨量规律基本一致。温光要素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1)随着全生育期有效积温的减少,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品种产量降幅分别为1.25%-29.49、1.71%-35.14%和1.83%-34.06%。三种类型品种穗数随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减少分别降低0.79%-14.42%、1.51%-15.14%和 0.71%-15.58%,结实率分别降低 0.45%-8.71%、0.21%-14.51%和 0.34%-12.05%。各类型水稻通过早播在保证足够穗数的基础上,提高结实率,是优质稻米在沿淮下游地区获得高产的主要途径。相关分析表明,不同生育阶段日均温度、有效积温等温度指标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日均辐射量和累积太阳辐射量。(2)三种类型水稻不同生育时期群体茎蘖数、群体干物质重和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均随不同生育阶段有效积温减少而下降。减少营养生长期干物质积累比例、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控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时期干物质积累比例,提高生殖生长期干物质积累比例、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是优质粳稻积累更多生物产量的重要特征。(3)中熟中粳软米获得相对高产时,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温度范围为分别26.3-26.9℃、20.4-22.7℃和24.4-24.9℃,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1506.2-1572.6℃、582.9-706.3℃和2089.6-2275.9℃,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获得相对高产对不同生育阶段温度的要求一致,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6.3-26.5℃、20.4-22.0℃和24.4-24.6℃,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 1655.4-1672.1℃、577.7-663.6℃ 和 2231.3-2303.4℃。温光要素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1)三种类型品种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和籽粒生产效率均随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减少而下降。中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成熟期S2-S7处理氮素积累量分别较S1处理分别减少1.10%-25.38%和1.55%-31.59%,籽粒氮素生产率分别降低0.49%-5.49%和0.18%-5.27%。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积温、日均温度等温度指标是影响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主要因素。(2)稳定抽穗前氮素吸收速率、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比例,提高抽穗后氮素吸收速率、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积累比例是优质粳稻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重要特征。(3)试验中氮素高效吸收利用对水稻不同生育阶段温度的需求与获得相对高产对温度的需求基本一致,中熟中粳软米播种至抽穗期、抽穗至成熟期和全生育期日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6.3-26.9℃、20.5-22.7℃ 和 24.4-25.0℃;有效积温分别为 1506.2-1572.6℃、584.8-706.3℃和2088.9-2275.9℃,迟熟中粳日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6.4-26.8℃、20.2-22.0℃和24.4-24.6℃;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 1664.5-1672.1℃、577.5-663.6℃ 和 2248.8-2303.4℃。温光要素对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的影响:(1)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是影响稻米加工和外观品质的主要因素。中熟中粳软米加工品质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的减少而变优,S2-S7处理整精米率较S1处理提高0.13%-5.89%;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加工品质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的减少呈变劣的趋势,S2-S7处理整精米率较S1处理分别降低0.60%-10.88%和0.58%-8.40%。(2)中熟中粳软米垩白粒率、垩白度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的减少呈下降趋势,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垩白粒率在均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的减少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3)中熟中粳软米加工品质达国标优质粳稻加工品质2级时,抽穗至成熟期平均温度和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18.3-22.7℃ 和 488.6-706.3℃;迟熟中粳软米分别为 18.8-22.0℃和 498.1-663.6℃;迟熟中粳非软米分别为19.0-21.9℃和519.0-663.6℃。中熟中粳软米外观品质达国标优质粳稻外观品质3级时,抽穗至成熟期平均温度和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18.3-20.2℃和488.6-560.8℃;迟熟中粳软米分别为18.8-20.2℃和498.1-566.0℃;迟熟中粳非软米分别为19.0-20.7℃ 和 519.0-607.8℃。温光要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1)相关分析表明,温度是影响稻米食味品质的主要因素。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食味品质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的减少表现为外观变差、黏度下降和硬度升高,米饭食味值分别降低了 2.17%-23.92%、1.27%-17.66%和1.02%-24.32%。(2)理化指标上,三种类型品种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抽穗至成熟期有效积温减少而升高,胶稠度长度呈缩短的趋势,RVA谱特征值表现为崩解值下降,消减值升高。(3)中熟中粳软米、迟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获得相对较优食味值时,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0.4-22.7℃、20.4-22.0℃ 和 20.5-21.9℃,有效积温范围分别为 582.7-706.3℃、575.4-663.6℃和 583.1-663.6℃。沿淮下游地区水稻高产、优质协同及氮素高效吸收与利用的温光特点及适宜栽培期:温度是影响三种类型水稻高产、优质协同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主要温光因素。中熟中粳高产、优质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协同时,播种至抽穗、抽穗至成熟和全生育期适宜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6.1-27.0℃、20.3-23.0℃和24.4-25.0℃,抽穗期温度范围为24.8-29.0℃;迟熟中粳(中熟中粳软米和迟熟中粳非软米)播种至抽穗、抽穗至成熟和全生育期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6.2-26.6℃、20.4-22.0℃和24.4-24.7℃,抽穗期温度范围为26.0-27.1℃。依据沿淮下游地区历年温光条件和耕作制度特点,综合各类型水稻产量品质协同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对温光的需求。中熟中粳适宜播种、抽穗和成熟日期范围分别为5/16-5/24、8/20-8/26和10/14-10/18;迟熟中粳适宜和最佳播种、抽穗和成熟日期范围相同,分别为5/16-5/17、8/24-8/26和10/19-10/21。中熟中粳最佳播种、抽穗和成熟日期范围分别为5/16-17、8/20-8/22和10/14-10/16。水稻-蔬菜、水稻-油菜轮作和水稻-绿肥种植模式下,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实现产量、品质协同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适宜播种日期范围较稻麦两熟模式早1-5d。

二、对机插水稻栽培技术的初步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机插水稻栽培技术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涝渍胁迫下立丰灵施用对机插秧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倒伏指数
        1.3.2 产量和产量构成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涝渍胁迫下立丰灵对机插秧水稻株高的影响
    2.2 涝渍胁迫下立丰灵对机插秧水稻鲜重的影响
    2.3 涝渍胁迫下立丰灵对机插秧水稻倒伏指数的影响
    2.4 涝渍胁迫下立丰灵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4 小结

(2)播量与壮秧剂对超秧龄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3.1 秧苗形态
        1.3.2 SPAD值
        1.3.3 黄叶追踪
        1.3.4 秧苗干物质量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播量和壮秧剂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下秧苗的干物质积累
    2.3 不同处理下根冠比及充实度
    2.4 不同处理下黄叶动态
3 讨论与结论

(3)杂交水稻机插制种的亲本穗茎生长与花期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3.1 生育时期记载
        1.3.2 叶龄动态调查
        1.3.3 穗茎生长动态测定
        1.3.4 抽穗动态及花遇指数计算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模式及秧龄对亲本叶龄动态及总叶数的影响
    2.2 机插模式及秧龄对亲本茎秆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方式及秧龄下亲本幼穗生长差异
    2.4 机插模式及秧龄对不育系和恢复系抽穗特性的影响
    2.5 栽插方式及秧龄对制种亲本花期相遇状态的影响
    2.6 栽插方式及秧龄对制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 讨论
    3.1 机械化制种亲本生长发育特性
    3.2 机械化制种亲本花期不遇诱因及调控对策
4 结论

(4)壮秧剂与播量对机插水稻不同秧龄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研究进展
        2.1 壮秧剂和播量对机插水稻不同秧龄秧苗素质的影响
        2.2 壮秧剂和播量培育的秧苗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壮秧剂和播量培育的秧苗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2.4 壮秧剂和播量培育的秧苗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3.1 研究的目的意义
        3.2 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壮秧剂与播量对机插水稻不同秧龄秧苗素质的调控效应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壮秧剂和播量对不同秧龄秧苗素质的影响
        2.2 不同处理下秧苗的干物质积累
        2.3 不同处理下根冠比及充实度
        2.4 不同处理下黄叶动态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试供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2.2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水稻茎蘖动态及成穗率的影响
        2.3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水稻成熟期株高的影响
        2.4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水稻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2.5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比例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供材料与试验设计
        1.3 测定项目方法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加工品质的影响
        2.2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外观品质的影响
        2.3 壮秧剂、播量、秧龄对稻米营养品质的影响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壮秧剂与播量对不同秧龄水稻秧苗素质的调控效应
        1.2 壮秧剂和播量对不同秧龄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1.3 壮秧剂和播量对不同秧龄稻米品质的影响
    2 本研究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深化和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江苏苏中地区温光资源及水稻播栽期现状
        1.2.2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2.1 播期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2.2 施氮量对水稻生育期及光热资源利用的影响
        1.2.3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3.1 播期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3.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特征的影响
        1.2.4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4.1 播期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4.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动态特征的影响
        1.2.5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1.2.5.1 播期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1.2.5.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氮素吸收的影响
        1.2.6 播期、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6.1 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2.6.2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2章 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及产量特点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地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1.3.1 生育期进程
        2.1.3.2 气象数据
        2.1.3.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测定
        2.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主要生育时期的影响
        2.2.2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温光资源利用的影响
        2.2.2.1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季积温资源的影响
        2.2.2.2 氮肥水平对迟播迟栽粳稻生长季辐射资源的影响
        2.2.2.2 各处理粳稻全生育期温光资源的全年占比
        2.2.3 施氮量和穴栽密度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3 讨论与小结
        2.3.1 迟播迟栽和氮肥水平对粳稻生育期及温光利用的影响
        2.3.2 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形成及其调控途径
    参考文献
第3章 施氮量及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指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1.3.1 茎蘖动态
        3.1.3.2 干物质及叶面积
        3.1.3.3 叶形与叶姿
        3.1.3.4 茎秆物理性状
        3.1.3.5 穗部性状
        3.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3.2.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高峰苗及成穗率的影响
        3.2.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2.4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各生育阶段光合势的影响
        3.2.5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各生育时期干物质量的影响
        3.2.6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占比的影响
        3.2.7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的影响
        3.2.8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及穗部性状的影响
        3.2.8.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茎部物理特征的影响
        3.2.8.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叶形与叶姿势的影响
        3.2.8.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穗部特征的影响
    3.3 讨论与小结
        3.3.1 迟播迟栽粳稻群体动态特征
        3.3.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4.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成熟期植株氮素吸收的影响
        4.2.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4.2.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经济效益的影响
    4.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施氮量与穴栽苗数对迟播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地点和供试材料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3.1 稻米品质
        5.1.3.2 米粉RVA谱特征测定
        5.1.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加工品质
        5.2.2 外观品质
        5.2.3 蒸煮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
        5.2.4 淀粉RVA谱特征
    5.3 讨论
        5.3.1 推迟播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5.3.2 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形成的密肥调控效应
    参考文献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1.1 迟播迟栽和施氮量对粳稻生育期和温光利用的影响
        6.1.2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6.1.3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6.1.4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株型的影响
        6.1.5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1.6 施氮量和穴栽苗数对迟播迟栽粳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6.2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6.3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施肥模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发展现状
        1.1.1 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及问题
        1.1.2 机插侧深施肥技术的发展
    1.2 水稻机插侧深施肥的特点及优势
        1.2.1 机插侧深施肥的技术特点
        1.2.2 肥料利用率
        1.2.3 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1.3 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的生产应用
        1.3.1 机械施肥装置
        1.3.2 肥料类型及特性
        1.3.3 施肥模式
    1.4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机插侧深施肥对早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2.1.2 试验设计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2.2.2 颖花分化与退化
        2.2.3 干物质积累
        2.2.4 成熟期叶片含氮量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双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3.1.2 试验设计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3.2.2 干物质积累
        3.2.3 氮素利用率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单季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4.1.2 试验设计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产量及其构成因子
        4.2.2 颖花分化与退化
        4.2.3 干物质积累
        4.2.4 氮素利用率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不同施肥模式对大穗型单季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与种植方式
        5.1.2 试验设计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碾米品质
        5.2.2 外观品质
        5.2.3 蒸煮品质
        5.2.4 穗部氮比例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2 研究进展
        2.1 稻虾综合种养研究进展
        2.2 水稻机插技术研究进展
        2.3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2.4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研究进展
        2.5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
    3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4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茎蘖动态
        1.3.2 叶面积与干物质积累
        1.3.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2 茎蘖动态
        2.3 叶面积指数与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
        2.4 光合势
        2.5 群体干物质积累
        2.6 单茎干物质积累
        2.7 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2 栽插规格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田间表观倒伏率
        1.3.2 抗倒伏指标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指标的影响
        2.2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株型特征的影响
        2.3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茎秆基部形态特征的影响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3.2 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测定
        1.3.2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1.3.3 总蛋白含量测定
        1.3.4 食味指标测定
        1.3.5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测定
        1.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1.1 加工品质
        2.1.2 外观品质
        2.1.3 蒸煮与食味品质
        2.1.4 营养品质
        2.2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3 讨论
        3.1 机插方式对稻虾连作下稻米品质的影响
        3.2 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稻米品质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产量和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1.2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1.3 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2 讨论
    3 本研究创新点
    4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水稻机插秧研究进展
        1.1.1 水稻机插秧发展概况
        1.1.2 机插秧秧苗特点
        1.1.3 机插秧秧苗素质
    1.2 水稻育秧基质
        1.2.1 育秧基质发展现状
        1.2.2 育秧基质的物料配比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1.2.3 育秧基质的养分调控及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1.3 植物生长物质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4 腐植酸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1.5 水稻秧苗素质对水稻大田生育期产量的影响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8 技术路线图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
    3.2 试验材料概况
    3.3 试验设计与管理
        3.3.1 基质配施不同浓度化肥育秧试验
        3.3.2 基质配施不同浓度生长调节剂育秧试验
        3.3.3 基质优化配方田间验证试验
    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1 基质养分含量测定
        3.4.2 秧苗植株生长指标
        3.4.3 秧苗根系指标
        3.4.4 苗期植株养分吸收累积量
        3.4.5 水稻生育期产量及构成要素
        3.4.6 经济效益分析
    3.5 数据处理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基质配施化肥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4.1.1 配施不同浓度氮肥育秧基质养分含量分析
        4.1.2 水稻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
        4.1.3 水稻秧苗地下部生长特征
        4.1.4 育秧基质配施氮肥对秧苗素质的综合影响
        4.1.5 育秧基质配施氮肥对秧苗地上部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4.2 育秧基质配施生长调节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4.2.1 水稻秧苗地上部生长特征
        4.2.2 水稻秧苗地下部生长特征
        4.2.3 育秧基质配施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的综合评价
    4.3 腐植酸优化基质配方田间验证试验
        4.3.1 不同育秧基质养分含量比较
        4.3.2 不同育秧基质对秧苗素质评价
        4.3.3 不同育秧基质处理对秧苗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4.3.4 不同育秧基质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4.3.5 基质成本核算及综合效益评价
5 讨论
    5.1 平衡施肥对水稻秧苗素质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5.2 配施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5.3 配施不同浓度腐植酸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5.4 水稻秧苗素质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垄作双深模式与穴苗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物理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1.2.2 稻田插秧基本苗的研究进展
2 材料与方法
    2.1 地点与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2.3.1 土壤物理性状测定
        2.3.2 根系干重及伤流量测定
        2.3.3 株高及分蘖的调查
        2.3.4 干物质积累量及叶面积指数测定
        2.3.5 生理指标的测定
        2.3.6 抗折力相关指标的测定
        2.3.7 植株氮含量的测定
        2.3.8 产量及产量构成的测定
        2.3.9 稻米品质的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3.2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1 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和容重的比较
        3.2.2 0-20cm不同层次土壤温度的比较
        3.2.3 土壤酶活性的比较
    3.3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农艺性状的影响
        3.3.1 株高的比较
        3.3.2 分蘖动态的比较
        3.3.3 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特性的比较
        3.3.4 叶面积指数(LAI)的比较
        3.3.5 根系伤流量的比较
    3.4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生理特性的影响
        3.4.1 功能叶片SPAD值的比较
        3.4.2 光合性能的比较
        3.4.3 冠层透光率的变化
        3.4.4 叶片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比较
    3.5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3.5.1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节间配置、株高和重心高的影响
        3.5.2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各节间抗折力、弯曲力矩、倒伏指数的影响
        3.5.3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各节间粗、茎壁厚度和单位节间干重的影响
    3.6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3.7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垦粳8 号稻米品质的影响
        3.7.1 加工品质的比较
        3.7.2 外观品质的比较
        3.7.3 营养品质的比较
        3.7.4 食味品质的比较
        3.7.5 稻米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关系
        3.7.6 穴苗数和水稻产量、食味值的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4.2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4.3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水稻抗倒性影响的探讨
    4.4 耕作模式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4.5 穴苗数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5.1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5.2 耕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
    5.3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5.4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5.5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成熟期氮素积累的影响
    5.6 耕作模式和穴苗数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沿淮下游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和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沿淮下游地区气候特征及水稻生产概况
        1.2.1 沿淮下游地区气候特征
        1.2.2 沿淮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概况
    1.3 研究沿淮下游地区粳稻优质高产生产温光适应性及高效利用的必要性
    1.4 研究进展
        1.4.1 温光对产量的影响
        1.4.2 温光对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1.4.3 温光对品质的影响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播期下水稻生育期进程及温光要素的差异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地点与供试品种
        2.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2.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2.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沿淮下游地区气象指标特征
        2.3.2 播期对不同类型水稻主要生育期的影响
        2.3.3 水稻全生育期温光动态
        2.3.4 温光利用效率
    2.4 讨论
        2.4.1 生育期的差异
        2.4.2 不同生育阶段温光要素的差异
    2.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地点
        3.2.2 供试品种
        3.2.3 试验设计
        3.2.4 田间管理
        3.2.5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3.2.6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3.3.2 温光要素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3.3.3 不同温光生态下水稻产量与各生育阶段温光要素的相关性
        3.3.4 相对高产的温光特点
    3.4 讨论
        3.4.1 温光要素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3.4.2 温光要素对水稻光合物质生产的影响
        3.4.3 水稻高产形成的温光生态特征
    3.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品种
        4.2.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4.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4.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温光要素对植株含氮率和氮积累量的影响
        4.3.2 温光要素对阶段氮素积累量和吸收速率的影响
        4.3.3 不同温光生态下水稻氮素指标与温光要素的相关性
        4.3.4 不同温光生态下水稻氮素高效吸收与利用的温光特征
    4.4 讨论
        4.4.1 温光要素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4.4.2 水稻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温光生态特征
    4.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地点与供试品种
        5.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5.2.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5.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温光要素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5.3.2 温光要素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5.3.3 加工品质与抽穗至成熟期温光要素的相关性
        5.3.4 外观品质与抽穗至成熟期温光要素的相关性
        5.3.5 形成较优加工品质与外观品质的温度特点
    5.4 讨论
        5.4.1 水稻加工与外观品质对温光的响应
        5.4.2 形成较优加工与外观品质的温光特征及适宜播期范围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地点与供试品种
        6.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6.2.3 测定项目与测定方法
        6.2.4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温光要素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6.3.2 温光要素对米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
        6.3.3 食味品质与抽穗至成熟期温光因素的相关性
        6.3.4 形成较优食味品质的温度特点
    6.4 讨论
        6.4.1 不同温光条件对食味品质的影响
    6.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优质稻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综合评价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供试品种
        7.2.2 试验设计与栽培管理
        7.2.3 测定内容与方法
        7.2.4 数据处理与统计
    7.3 结果与分析
        7.3.1 水稻优质高产氮高效综合评价系统的构成
        7.3.2 判断矩阵与一致性检验
        7.3.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3.4 综合评价结果
        7.3.5 综合评分与不同生育阶段温光的相关性
        7.3.6 获得相对较高综合评分的温光特点
        7.3.7 根据沿淮下游常年温光与栽培制度推荐适宜栽培期
    7.4 讨论
        7.4.1 水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品质的综合评价方法
        7.4.2 产量、品质协同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温光特征及适宜栽培期
    7.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不同播期下优质水稻生育期与温光资源利用特征
        8.1.2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8.1.3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8.1.4 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稻米加工与外观品质的影响
        8.1.5 温光要素对稻米食味品质的影响
    8.2 讨论
        8.2.1 影响沿淮下游优质水稻产量品质的主要温光要素
        8.2.2 形成优质高产和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温度特点
        8.2.3 沿淮下游地区水稻优质高产协同生产及氮素高效吸收利用的适宜栽培期
    8.3 创新点
    8.4 本研究存在问题及进一步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对机插水稻栽培技术的初步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涝渍胁迫下立丰灵施用对机插秧水稻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J]. 曹艳,黄意,朱波,赵记伍,向永玲,廖昌焦,王晓玲. 湖北农业科学, 2021(23)
  • [2]播量与壮秧剂对超秧龄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 邵星宇,陈英龙,王洋,肖丹丹,刘锦宇,郭哈伦,韦还和,高平磊,戴其根. 江苏农业科学, 2021
  • [3]杂交水稻机插制种的亲本穗茎生长与花期特性[J]. 秦琴,陶有凤,黄帮超,李卉,高云天,钟晓媛,周中林,朱莉,雷小龙,冯生强,王旭,任万军. 作物学报, 2022
  • [4]壮秧剂与播量对机插水稻不同秧龄秧苗素质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邵星宇. 扬州大学, 2021
  • [5]迟播粳稻温光资源利用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及其调控研究[D]. 袁嘉琦. 扬州大学, 2021(08)
  • [6]施肥模式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的影响[D]. 王晓丹.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7]机插方式和栽插规格对稻虾连作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 李阳阳. 扬州大学, 2021
  • [8]水稻育秧基质配施化肥与生长调节剂对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D]. 安之冬.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9]垄作双深模式与穴苗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品质影响研究[D]. 王文玉.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10)
  • [10]沿淮下游地区温光要素对优质水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D]. 周年兵. 扬州大学, 2021

标签:;  ;  ;  ;  

机插水稻栽培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