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考察识别干部(论文文献综述)
王瑶[1](2021)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步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外交布局全方位展开。作为跨国交流的重要载体,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数量不断壮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关注对象。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在树立国家形象、增进国际交流、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上,他们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意识,能够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但受个体成长经历、海内外复杂环境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部分赴海外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变化不定,一些不端行为屡禁不止,甚至出现有辱国家形象的异常行为,这损害了国家形象与利益,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作为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思想政治教育以政治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的思想、道德和心理,是引导思想观念和规范言行举止的综合教育实践活动。关注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和引导效用,是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时代课题。当前,针对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或散落分布于留学前的培训讲座,或流于形式,既缺乏实质内容,又未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因此,强化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弥补其“缺位”造成的各种问题,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主题研究进行基本概述的前提下,梳理了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时代特征、政策支持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寻求经验借鉴。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同时,推拉理论、承认理论以及跨文化理论等西方相关理论为研究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参照视角。在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跟踪调查和访谈等途径,以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和道德观为多元考察视角,充分了解并挖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探明该群体的现实需要和面临的现实困扰,寻求与该群体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切入点。因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观照、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国外负面舆情的不良诱导以及种族主义带来的多元文化冲突等因素,中国赴海外留学生在思想政治层面主要暴露出爱国言行备受争议、文化认同漂浮不定、政治态度相对漠然、心理状态孤独失序以及法治素养较为薄弱等问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面临的各种思想政治问题是多种因素交互的结果。分析影响因素,挖掘问题本质,并据此提出有效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的对策建议,有助于规范中国赴海外留学生言行,使其自觉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侵蚀与渗透,增强自身的国家认同感。针对出国前、留学中和回国前三个教育场域,本文从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制度体系四个层面提出相对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案。一是教育主体层面,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加强行前思想政治教育培训;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强化留学生思想动态关注;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合力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对接工作。二是教育内容层面,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三是教育方式层面,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通过留学生乐于接受的实证教育方式,推动留学生行前思想政治教育落地有声;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推进教育方式转化,建构互信基础上以服务功能向教育功能过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留学生报国热情,通过发挥同辈群体效应、榜样示范作用以及优化回国软硬件设施,引导留学生学成归国。四是制度体系层面,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分阶段落实,重在构建全方位的机制保障,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能够切实解决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列难题,提高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贡献。
钟芳兰[2](2021)在《习近平的辩证思维及其时代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龚涛[3](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伟大斗争重要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谭晋[4](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研究》文中认为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现在要向着更高目标出发。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在享受国家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会议、讲话等公开场合讲述了关于人民幸福的话语,形成了新时代幸福观的重要理论基础。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不同阶段追求幸福的要求和目标是不同的。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相应的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内容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特征。论文正是基于中国进入新时代和新的发展阶段的前提下,研究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希望能够让大学生更加的了解新时代幸福观和践行新时代幸福观,从而获得美好生活、实现美好人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在大量阅读与论文写作有关的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和分析文献,寻找论文的落脚点和发现新的可写之处,挖掘论文的写作价值并收集写作材料。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重庆和广西部分高校发放问卷,以了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基本情况,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指导大学生实现美好生活。除开绪论部分,论文主要由五大部分构成。绪论主要论述了本文的选题来源、研究目的意义、相关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一部分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时代依据,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部分论述了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理论基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辩证统一”的幸福思想,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幸福思想,三是新中国各届领导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思想。第三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现状调查,以重庆和广西部分高校为例。包括调查问卷的说明、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两个部分。在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第四部分是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从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主体、培育对象、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和培育环境五个方面探讨存在的问题,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第五部分是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对策研究,一是贯彻和落实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坚持新时代幸福观培育的基本原则,三是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培养机制,四是大学生自身重视幸福观的培养和提高。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主体来加强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由于大学生这个群体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本文将新时代幸福观培育的研究对象确定为大学生。希望能够通过本次的调查研究,对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培育提供可参考和借鉴之处。
王继涛[5](2021)在《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研究》文中指出民粹主义自十九世纪在俄国诞生之后一直活跃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国家。民粹主义在其本质上仍是一种意识形态,以抽象的“平民”与社会其他群体形成群体对立、以非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以极强的依附性与其他社会思潮形成合流加剧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加速发展时期,民粹主义在网络空间中逐渐生成并愈演愈烈的现象不可忽视。本文通过研究认为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根源来于经济、政治、思想、科技四个层面:当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不公正现象是民粹主义在网上生成的经济根源;人民与政府沟通渠道的不完善也是潜在的政治原因;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空心思想”易受其他社会思潮影响并产生合力;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网络民粹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本文通过研究认为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对我国的现实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网络民粹主义为平民利益发声能够促进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网络民粹主义舆论加强了对精英阶层的监督,其在网络上推动了网络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另一方面,民粹主义在网络上的无序传播威胁了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错误的网络舆论也会降低政府的公信力,网络民粹主义也会导致不同的社会阶层形成对立,网络民粹主义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甚至会威胁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生成根源是多层面的,且其带来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因此对于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引导和治理应该从理论、制度、主体、技术等多维度展开。科学的理论具有指导实践和提供价值遵循的作用,坚持科学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是治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的制度保障;发挥主体作用对引导网络民粹主义思潮具有首要意义,政府主体落实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企业主体依法经营,网民主体文明理性用网;加强技术研发是治理网络民粹主义的有效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来研判舆情、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对网络民粹主义的引导和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王秀芳[6](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丁俊萍,李雅丽[7](2021)在《毛泽东廉政思想的发展历程、鲜明特色与重要意义》文中研究指明毛泽东廉政思想是毛泽东在领导党的廉政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廉政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实际相结合,并吸收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廉政文化和历史经验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廉政思想经历了早期萌芽、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初步形成、延安时期走向成熟、新中国成立前后继续发展、毛泽东晚年的曲折探索等阶段,且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梳理毛泽东廉政思想的历史脉络并揭示其特征与意义,有助于为新时代推进反腐败斗争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启示。
谭思晓[8](2020)在《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经济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旅游活动也广泛兴起,北到延安、南到井冈山,革命遗产遍布中华大地。而这些红色遗产也带来了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使得人们在领略祖国山水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并且在观看革命旧址展览的同时还能够学习爱国主义文化,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但是目前全国有大量革命旧址的展示利用工作还不到位,对于革命旧址展示设计的系统性与规范性还不够完善。该文正是基于现存的革命旧址展示利用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革命旧址的阐释与展示利用提出一些建议与对策。并根据展陈设计的需要提出革命文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布展要求,以及如何重新构思和提升旧址的展示陈列效果。因此本文着重对革命旧址如何进行博物馆展陈工作作出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论文绪论章节是主要对论文题目的背景、研究现状等进行分析梳理,并对文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阐述说明。论文第二章作为文章的基础概念章节,主要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确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作用和保护利用原则,最后对我国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历史建设情况及历史发展情况作出总结。论文第三章主要分析了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工作系统性流程。主要对革命旧址的展示利用作出探讨,第一明确革命旧址的背景分析原理、第二对展陈现状作出系统性地分析、第三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做全过程论述、第四对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设计作理论性研究、第五对革命旧址展示陈列的方式与方法进行归纳总结。论文第四章是主要分析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条件的理论性研究章节。主要包括:整体情况、历史沿革、价值分析等。整体论述了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的展示利用条件,并着重分析了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的主题阐释、展示策略和展陈特点。论文第五章是展陈设计实践章节,在该章节主要探究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的具体设计问题,包括其展示利用结构、展陈设计方案等。最后还对新民学会旧址和平江起义旧址这两个相关实践案例做对比性分析。
许晓[9](2020)在《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不同领域都提出并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在党的建设方面,总书记指出,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自我革命,勇于深刻改造、深度重塑,保持力度、善作善成,不断取得党的建设新成效;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总书记指出,要发扬钉钉子精神,坚定信心、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对各项改革措施盯住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使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在改善民生方面,总书记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使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切实增进民生福祉,真正让人民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等等。总的来说,钉钉子既是一种精神,蕴含着始终不渝、坚韧不拔等内涵,也是一种做事方法,要求我们科学地“钉”,用对方法,不能使用蛮力、蛮劲,否则只能把钉子“钉”坏“钉”歪。本文将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作为研究目标,从四个方面做了相关阐述。第一章,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基本问题。本章对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涵义进行了分析,从马克思关于意识能动性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钉钉子精神的相关论述、习近平关于钉钉子精神的论述四个方面对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理论资源进行了系统论述,并从党内真抓实干工作作风的形成、领导干部政德素养的提高、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以及改革发展举措的落实等方面对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必要性进行了相关论述。第二章,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在党中央的倡导下,针对钉钉子精神的研究逐渐得到加强,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的培育工作获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这项培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整体性等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而培育机制不够健全完善、复杂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成员及家庭氛围的影响、领导干部自身钉钉子精神观念淡薄等因素是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工作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三章,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工作应当以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为出发点,处理好培育过程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关系、培育时间集中性与经常性的关系、培育内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培育对象广泛性与重点性的关系、培育效果即时性与长远性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科学把握培育内容,不断创新培育方法,使培育工作取得明显进展。第四章,实现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基本要求的路径。主要包括:构建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监督机制等;发挥所属单位或部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社会和家庭为基础构建良好的培育环境,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出坚持不懈、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氛围;以领导干部的自我教育为主要抓手,促进其钉钉子意识的增强和践行能力的提高。
陈姚[10](2020)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强弱关乎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度、关乎着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市场利益化等浪潮对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造成了一定的现实困境。对此,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指导下,活用唯物辩证法,以准确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基本蕴涵,准确剖析其提升现状,并进一步提出可行性的对策。这不仅对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对建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亦是如此。本选题以“是什么——什么样——怎么样——怎么办”为逻辑思路,即“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是什么、由哪些要素构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大学生什么?”——“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面临怎样的现实困境?”——“如何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第一章,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学理解析。本章主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在厘清凝聚力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二者内涵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界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概念。进而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内容体系的阐释力、话语的吸引力、教育载体的影响力和传播主体的公信力等四个层面进行其构成要素的学理解析,掌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是什么的问题。这部分内容是本选题研究的起始点和基石,以及研究的重点及难点。随后,从大学生个人层面、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层面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层面探析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时代价值。第二章,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主要内容。本章主要解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大学生什么”的问题,属于本选题研究的难点。基于整体与部分研究的视角,旨在弄清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其构成要素将大学生个人层面什么样的内容聚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行为合力,作用于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本章主要从“知情意信行”进行逐步剖析,同时论证“理论共识、情感共识、价值共识、信仰共识、行为合力”的逻辑联系及在形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或作用。第三章,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现实困境。本章主要解决“怎么样”的问题。本章采取问卷调研和深度访谈的方式,着眼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主要内容探究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现实困境的外化表现,进而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产生这些困境的深层原因,为探赜化解这些困境的实践策略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第四章,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实践策略。本章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本选题研究的重点和落脚点。本章主要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内容体系的阐释力、话语的吸引力、教育载体的影响力、传播主体的公信力等这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即立足学生现实发展、与时俱进推动话语发展、打造全方位载体格局和建设复合型主体队伍,探析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有效策略。
二、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考察识别干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考察识别干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
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解读 |
2.1.1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 |
2.1.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构成 |
2.2.1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 |
2.2.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
2.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 |
2.3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
2.3.1 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需要 |
2.3.2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
2.3.3 贯彻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 |
第3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依据 |
3.1 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
3.1.1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3.1.2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 |
3.2 以西方社会相关理论为参照 |
3.2.1 推拉理论 |
3.2.2 跨文化适应理论 |
3.2.3 承认理论 |
3.3 以其他学科相关理论为借鉴 |
3.3.1 社会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借鉴 |
3.3.2 教育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知识借鉴 |
3.3.3 法学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方法借鉴 |
第4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演变 |
4.1 新中国成立前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早期萌芽(1872—1948) |
4.1.1 晚清时期专制化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1.2 民国时期多元复杂的留学生思想教育 |
4.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初步探索(1949—1977) |
4.2.1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
4.2.2 新中国成立初期留学生思想教育的发展 |
4.3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调整(1978—2011) |
4.3.1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教育的规范调整 |
4.3.2 改革开放时期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范发展 |
4.4 社会主义新时代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创新(2012 至今) |
4.4.1 新时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状况概述 |
4.4.2 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走向 |
第5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分析 |
5.1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的多元视角 |
5.1.1 世界观考察 |
5.1.2 政治观考察 |
5.1.3 人生观考察 |
5.1.4 法治观考察 |
5.1.5 道德观考察 |
5.2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表征 |
5.2.1 备受争议的爱国言行 |
5.2.2 漂浮不定的文化认同 |
5.2.3 相对漠然的政治态度 |
5.2.4 孤独失序的心理状态 |
5.2.5 较为薄弱的法治素养 |
5.3 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问题成因 |
5.3.1 留学生行前准备工作不充足 |
5.3.2 留学教育体系缺乏思政观照 |
5.3.3 留学应急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
5.3.4 国外负面舆情产生不良诱导 |
5.3.5 种族主义带来多元文化冲突 |
第6章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进路径 |
6.1 确定教育主体: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
6.1.1 留学前——以思政课教师协同专业课教师为主体 |
6.1.2 留学中——以使馆工作人员带动公派教师为主体 |
6.1.3 回国前——以学历认证人员对接学联组织为主体 |
6.2 完善教育内容:实现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
6.2.1 留学前——以课程思政做好行前思想教育 |
6.2.2 留学中——以问题为抓手把控留学生动向 |
6.2.3 回国前——以职业规划促进留学生再社会化 |
6.3 创新教育方式:链接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功能 |
6.3.1 留学前——以“反向内省”助力留学教育顺利开展 |
6.3.2 留学中——以海外服务协同教育方式建构互信关系 |
6.3.3 回国前——以共情引导教育方式有效激发报国热情 |
6.4 健全制度体系: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
6.4.1 优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政策布局 |
6.4.2 加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法治建设 |
6.4.3 构建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访谈提纲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目的意义 |
1.选题来源 |
2.研究目的 |
3.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
1.幸福和幸福观 |
2.新时代幸福观 |
3.大学生幸福观培育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2.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3.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重难点与创新点 |
1.重难点 |
2.创新点 |
一、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时代依据 |
(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1.社会主要矛盾的内涵 |
2.建国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3.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解 |
(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 |
2.人民美好生活的评判依据 |
二、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中“辩证统一”的幸福思想 |
1.主体需要与客观存在的辩证统一 |
2.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辩证统一 |
3.获得享受与劳动创造的辩证统一 |
4.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辩证统一 |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以和为贵”的幸福思想 |
1.“民贵君轻”的民本仁政治国思想 |
2.“福祸相依”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
3.“兼爱非攻”的墨家传统幸福思想 |
(三)新中国各届领导人“以人民为中心”的幸福思想 |
1.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幸福思想 |
2.邓小平“实现共同富裕”的幸福思想 |
3.江泽民“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幸福思想 |
4.胡锦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幸福思想 |
5.习近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思想 |
三、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现状调查——以重庆、广西部分高校为例 |
(一)调查问卷说明 |
1.调查对象 |
2.调查方法 |
3.问卷设计 |
(二)调查问卷数据统计与分析 |
1.调查问卷的统计 |
2.调查问卷的分析 |
四、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
1.幸福观培育主体存在的问题 |
2.幸福观培育对象存在的问题 |
3.幸福观培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
4.幸福观培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
5.幸福观培育环境存在的问题 |
(二)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 |
2.家庭培养的原因分析 |
3.学校教育的原因分析 |
4.社会环境的原因分析 |
五、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对策 |
(一)贯彻和落实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
1.顺应时代潮流培育新人 |
2.用党的新思想武装头脑 |
(二)坚持新时代幸福观培育的基本原则 |
1.物质性与精神性的统一 |
2.劳动性与享受性的统一 |
3.长期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
4.个人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
(三)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培养机制 |
1.家庭形成良好的家风 |
2.学校加强幸福观教育 |
3.社会营造健康的环境 |
(四)学生自身重视幸福观的培养和提高 |
1.加深新时代幸福观的认知 |
2.形成科学的幸福观的态度 |
3.发挥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 |
4.通过自身的劳动获得幸福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的调查问卷 |
读研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一章 民粹主义概述 |
第一节 俄国民粹主义的产生、发展与启示 |
一 俄国民粹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理论研究及启示 |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网络民粹主义 |
一 网络民粹主义的概念辨析 |
二 网络民粹主义的主要类型 |
第二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根源 |
一 经济层面:当前我国经济基础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
二 政治层面:公民对政府的怀疑导致对政府的不信任 |
三 思想层面:民粹主义易与其他思潮相互作用产生合流 |
四 技术层面: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成为民粹主义的媒介 |
第三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影响 |
第一节 网络民粹主义的正面价值 |
一 重视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体地位 |
二 加强了对权力和制度的监督 |
三 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 |
第二节 网络民粹主义的危害 |
一 影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
二 降低政府的公信力 |
三 引发不良群体性事件 |
第四章 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的治理 |
第一节 理论维度:以科学的理论为我国发展提供价值遵循 |
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二 深化理论研究,回应网络民粹主义的理论关切 |
三 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舆论场中的功能 |
第二节 制度维度:完善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
一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
二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促进社会公平 |
三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网络空间秩序 |
第三节 主体维度:多方共同发挥主体作用 |
一 政府主体:落实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设服务型政府 |
二 企业主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合法经营 |
三 网民主体:使用网络时保持理性 |
第四节 技术维度:科技发展与意识形态工作同步前行 |
一 加快网络核心技术研发 |
二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网络舆情进行研判 |
三 推动媒体融合助力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进入信息化时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
三、推进医学改革 |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毛泽东廉政思想的发展历程、鲜明特色与重要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毛泽东廉政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毛泽东廉政思想的早期萌芽 |
(二)井冈山和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廉政思想初步形成 |
(三)延安时期毛泽东廉政思想走向成熟 |
(四)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廉政思想继续发展 |
(五)毛泽东晚年廉政思想的曲折探索 |
二、毛泽东廉政思想的鲜明特色 |
三、毛泽东廉政思想的重要意义 |
(8)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相关政策研究情况 |
1.3.2 相关专着研究情况 |
1.3.3 相关论文研究情况 |
1.4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相关理论基础 |
2.1 研究对象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革命文物概念界定 |
2.1.2 革命旧址概念界定 |
2.1.3 革命旧址博物馆定义 |
2.1.4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特征 |
2.2 革命旧址的保护利用原则 |
2.2.1 革命旧址的保护原则 |
2.2.2 革命旧址的利用原则 |
2.2.3 革命旧址的阐释原则 |
2.3 革命类博物馆的功能类型 |
2.3.1 展览纪念功能 |
2.3.2 保护研究功能 |
2.3.3 宣传教育功能 |
2.4 革命类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情况 |
2.4.1 革命类博物馆建设类型 |
2.4.2 革命类博物馆发展历程 |
第三章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分析 |
3.1 革命旧址的背景分析 |
3.1.1 整体情况分析 |
3.1.2 价值研究分析 |
3.1.3 相关文件分析 |
3.2 革命旧址的展陈现状分析 |
3.2.1 原址保护现状分析 |
3.2.2 展陈利用情况分析 |
3.2.3 文物保护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评估 |
3.3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策划分析 |
3.3.1 博物馆的展示陈列过程 |
3.3.2 展陈文本策划思路研究 |
3.3.3 旧址群的展示总体策划 |
3.4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形式设计 |
3.4.1 形式设计者对展陈背景资料的解读工作 |
3.4.2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形式设计相关要求 |
3.4.3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施工与展陈布置 |
3.5 革命旧址类博物馆的展陈陈列方式 |
3.5.1 原状陈列 |
3.5.2 辅助陈列 |
3.5.3 场景复原 |
3.5.4 环境展示 |
第四章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策略研究 |
4.1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背景分析 |
4.1.1 旧址群整体情况20 |
4.1.2 旧址群历史沿革 |
4.1.3 旧址群历史意义 |
4.1.4 旧址群价值分析 |
4.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现状分析 |
4.2.1 旧址现状情况 |
4.2.2 展陈现状情况 |
4.2.3 整体环境评估 |
4.3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策略分析 |
4.3.1 琼海革命文物展示的必要性 |
4.3.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阐释主题 |
4.3.3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理念及策略 |
4.4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特点分析 |
4.4.1 该革命旧址空间的展陈设计特征 |
4.4.2 该革命旧址空间的展品陈列方法 |
第五章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设计实践 |
5.1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结构 |
5.1.1 展示功能分区 |
5.1.2 展示路线结构 |
5.1.3 展陈大纲简述 |
5.2 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陈设计方案 |
5.2.1 王文明故居旧址展陈设计 |
5.2.2 中共琼崖特委第一次扩大会议旧址展陈设计 |
5.2.3 中共琼崖地委宝墩紧急会议旧址展陈设计 |
5.2.4 红色娘子军练操场旧址展陈设计 |
5.3 其它相关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案例 |
5.3.1 新民学会旧址展陈方案 |
5.3.2 平江起义旧址展陈方案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9)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基本问题 |
一、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涵义 |
(一) 钉钉子精神 |
(二) 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 |
二、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理论资源 |
(一) 马克思关于意识能动性理论 |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溯源 |
(三)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钉钉子精神的相关论述 |
(四) 习近平关于钉钉子精神的论述 |
三、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重要意义 |
(一) 有助于强化党内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
(二) 有助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政德素养 |
(三) 有助于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
(四) 有助于落实改革发展各项举措 |
第二章 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现状 |
一、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取得的成效 |
(一) 钉钉子精神培育途径逐步制度化 |
(二) 钉钉子精神践行意识逐步自觉化 |
(三) 钉钉子精神践行能力得到强化 |
二、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
(一) 钉钉子精神培育的针对性需要进一步加强 |
(二) 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 |
(三) 钉钉子精神培育的整体性需要进一步加大 |
三、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培育机制不够健全完善 |
(二) 复杂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 |
(三) 家庭成员及家庭氛围的影响 |
(四) 领导干部自身钉钉子精神观念淡薄 |
第三章 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的基本要求 |
一、处理好钉钉子精神培育过程阶段性与持续性的关系 |
(一)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过程的阶段性 |
(二)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过程的持续性 |
(三) 坚持培育过程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 |
二、处理好钉钉子精神培育时间集中性与经常性的关系 |
(一)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时间的集中性 |
(二)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时间的经常性 |
(三) 坚持培育时间集中性与经常性的统一 |
三、处理好钉钉子精神培育内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
(一)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内容的普遍性 |
(二)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内容的特殊性 |
(三) 坚持培育内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四、处理好钉钉子精神培育对象广泛性与重点性的关系 |
(一)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对象的广泛性 |
(二)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对象的重点性 |
(三) 坚持培育对象广泛性与重点性的统一 |
五、处理好钉钉子精神培育效果即时性与长远性的关系 |
(一)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效果的即时性 |
(二) 坚持钉钉子精神培育效果的长远性 |
(三) 坚持培育效果即时性与长远性的统一 |
第四章 实现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基本要求的路径 |
一、构建钉钉子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 |
(一)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
(二)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
(三)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二、加强所属单位或部门教育在钉钉子精神培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
(一) 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
(二) 示范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 |
(三) 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 |
(四)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三、改善钉钉子精神培育的社会环境 |
(一) 优化经济环境: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
(二) 优化政治环境:营造敢于担当作为的从政氛围 |
(三) 优化文化环境: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作用 |
四、提高家庭在钉钉子精神培育中的基础作用 |
(一) 提升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
(二) 注重搞好滋养钉钉子精神的家风建设 |
(三) 坚持共同成长的原则,营造潜移默化的氛围 |
五、增强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的内化作用 |
(一) 主动学习以切实增强钉钉子意识 |
(二) 端正态度以明确自身政治责任 |
(三) 知行合一以准确把握培育要求 |
(四) 久久为功以练就狠抓落实本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学理解析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概念界定 |
(一)凝聚力的意蕴 |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意蕴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意蕴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构成要素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的阐释力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影响力 |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公信力 |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价值指向 |
(一)坚定新时代大学生信仰信念信心的目标需求 |
(二)优化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价值追求 |
(三)回应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实践诉求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主要内容 |
一、理论共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压舱石 |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是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的基石 |
(二)实事求是的理论精髓是大学生认识并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
二、情感共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助推器 |
(一)热爱中国共产党是大学生的立功之本 |
(二)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 |
(三)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大学生的成才之道 |
三、价值共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定盘星 |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培育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指南 |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共同价值目标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系大学生同心同德的精神纽带 |
四、信仰共识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内核 |
(一)马克思主义指引大学生个人信仰 |
(二)共同理想聚合大学生理想信念 |
(三)“四个伟大”夯实大学生奋进信心 |
五、行为合力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的落脚点 |
(一)行为合力是大学生共识的最终目的 |
(二)行为合力是大学生共识的现实力量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困境的现实表现 |
(一)理论共识遭削弱 |
(二)情感共识遭浸染 |
(三)价值共识遭弱化 |
(四)信仰共识遭损害 |
(五)行为合力遭侵蚀 |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困境的深层剖析 |
(一)信息泛化消解了内容体系的阐释力 |
(二)多元化话语削减了话语的吸引力 |
(三)高校载体协同发展不足弱化了教育载体的影响力 |
(四)传播主体“去中心化”削弱了传播主体的公信力 |
第四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的实践策略 |
一、立足学生现实发展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体系的阐释力 |
(一)着眼大学生的立场问题以讲清楚科学性与革命性的辩证统一 |
(二)着眼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以讲清楚实践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 |
(三)着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以讲清楚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
二、与时俱进推动话语发展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吸引力 |
(一)坚持时代性与人文性相统一,革新与优化话语理念及内容 |
(二)坚持网上网下同向偕行,抢夺与开拓话语场域 |
(三)坚持学理化与大众化相统一,转变与丰富话语方式 |
三、打造全方位载体格局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载体的影响力 |
(一)紧扣宣传灌输主阵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偕行 |
(二)紧贴学生成长身心需求,丰富校园文化实践活动 |
(三)巩固拓展传播矩阵,布广织密高校传媒载体 |
四、建设复合型主体队伍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主体的公信力 |
(一)抓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
(二)紧抓学生党员关键少数 |
(三)抓好先进模范榜样人物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坚持用辩证的观点考察识别干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赴海外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王瑶. 吉林大学, 2021(01)
- [2]习近平的辩证思维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钟芳兰.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3]习近平新时代伟大斗争重要论述研究[D]. 龚涛.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4]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研究[D]. 谭晋.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5]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当代中国网络民粹主义研究[D]. 王继涛.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7]毛泽东廉政思想的发展历程、鲜明特色与重要意义[J]. 丁俊萍,李雅丽. 廉政文化研究, 2021(01)
- [8]革命旧址类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以琼海琼崖革命旧址群展示利用项目为例[D]. 谭思晓.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9]新时代领导干部钉钉子精神培育研究[D]. 许晓. 山东大学, 2020(10)
- [10]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提升研究[D]. 陈姚.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