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改革问题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范习超,秦京涛,徐磊,刘思若,谷少委,吕谋超[1](2021)在《大型灌区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文中研究指明灌区是中国农业节水的主战场,对灌区节水水平进行评价可为灌区现代化改造提供借鉴与指导,合理适用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灌区节水水平评价的核心内容。针对当前灌区评价指标选取存在的冗余、不完备的问题,为构建满足简洁性与完备性的反映灌区节水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该研究从工程节水、田间节水、用水管理、水资源保护及用水效益5个方面初步建立了大型灌区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筛选模型从70个指标中优选出了23个灌区节水评价指标,表达了86.42%的信息,使最终的指标体系兼具简洁性与完备性,并对河南省沿黄渠村灌区、彭楼灌区、广利灌区、大功灌区4处大型灌区进行了节水水平实证研究。结果表明,4处灌区相应的节水评价指数分别为0.666、0.730、0.657、0.616,其中彭楼灌区由于具有较高的骨干渠系配套程度和明显的工程节水优势使其整体节水水平较高,渠村灌区和广利灌区的节水水平次之,大功灌区的节水水平相对较低;受益于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4处灌区在工程节水方面表现相对较好,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表明该研究构建的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为进一步提升灌区的节水水平,4处灌区需加强用水管理水平、增加用水效益以及注重水资源保护建设。研究成果为科学评估大型灌区节水建设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并对推进农业节水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周宾[2](2020)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文中认为文章针对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常见问题与对策,结合工程实例,在简要阐述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分析结果表明: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和技术性,在具体建设中,需从农作物所需引水量、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总体布置、渠道工程设计、主要建筑物施工要点等方面同时入手,可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提升建设效果,既能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值得高度重视。
黄永江[3](2020)在《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文中指出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是全面了解灌区运行状况和建设水平的基础和关键工作,然而大型灌区的用水效率评价具有影响因素多,评价指标数据获取难度大等特点,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不足,因此,寻求科学、适宜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科学评价灌区用水效率,对完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对指导灌区科学改造、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对提升农业用水管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内蒙古引黄大型灌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取得以下主要结论:(1)根据灌区用水效率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干旱生态脆弱区包含用水水平、工程状况、管理水平、种植结构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共16项评价指标组成的大型灌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2)应用LandS at8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对河套灌区2016年不同地物的面积及作物种植面积进行了解译;利用混淆矩阵对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和作物分类结果进行了精度验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分类和作物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86.72%和83.23%,Kappa系数分别为0.76和0.78,土地利用分类和作物分类精度理想,作物遥感解译面积为765.33万亩,统计面积为803.02万亩,相对误差为-4.69%;应用SEBAL模型计算了作物蒸散量,得出河套灌区2016年作物的蒸散量为246780.58万m3,利用基于彭曼公式得出的蒸散量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表明SEBAL模型的估算精度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水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出河套灌区2016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31。(3)建立了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和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3种评价模型,对内蒙古5个大型引黄灌区的用水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平均值法、Board法和Copeland法对不同评价结果进行了组合评价,结果表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的评价结果更合理,与各评价灌区的实际状况较吻合,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值的极差和变异系数较大,更有利于直观地区分各灌区的灌溉用水效率水平。(4)确定了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由高到低的5级评价等级标准与评价指标相应的5级分级标准。构建了以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值为基础,结合秩和比法、基于可变模糊理论分析法和基于集对分析法的灌区用水效率分级评价模型,对内蒙古5个大型引黄灌区用水效率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分级结果基本一致,确定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基本合理;综合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依据少数服从多数准则,得出鄂尔多斯黄河南岸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Ⅱ级,水平较高;河套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偏上;民族团结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麻地壕扬水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Ⅲ级,水平中等偏下;镫口扬水灌区用水效率等级为Ⅳ级,水平较低偏上。(5)根据各评价灌区用水效率的评价等级与相应指标所属等级的差异,将评价指标分为3类,依据指标类别特点,对各评价灌区提升用水效率的主控因子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评价灌区提升用水效率的对策。
赵汗青[4](2020)在《现代化灌区策划与控制研究 ——以位山灌区为例》文中认为灌区发展事关地区经济稳定、国家粮食安全。经过多年建设,我国灌区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很难适应新时代对灌区发展的要求。今后如何打造现代化灌区,使灌区更好的服务于地区经济社会是我们必须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现代化灌区概念并不明确,灌区都在各自为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制约灌区长远发展。本文以位山灌区为例,通过分析聊城市位山灌区的发展现状,引入项目管理理论,对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化新型生态灌区进行策划和控制,建立起符合事业单位改革要求的、更为科学的管理组织架构,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确保位山灌区在重重限制之下控制好重点建设内容。论文主要内容与结论为: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开展的背景、意义所在及想要达成的目的,并指出研究流程与方式方法。第二部分通过对项目管理发展的概述,识别适宜现代化灌区项目的项目管理、项目策划与控制的概念与流程。第三部分通过对国内外现代化灌区建设实践与研究成果的综合分析,内外环境调查和系统分析,推知和判断现代化灌区发展态势,对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项目进行定义与定位。第四部分按照不同性质和层次,从管理体系、工程体系、信息技术、生态文明、节水能力五方面定义系统的各项控制目标,具体步骤为:分析情况、定义问题、提出目标、建立系统。第五部分针对目标系统,提出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等详尽举措,对项目进行运筹、规划、管控,保障目标的顺利实现。第六部分总结本文研究结论,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并对现代化灌区发展进行展望。从而帮助灌区在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结束后把握发展方向,找到真正适合灌区自身发展的模式,并以此来进行资源配置的决策,以促进灌区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增强水资源效益,最终实现灌区持续健康发展。这不仅对位山灌区自身发展有着深远意义,也能对其他灌区在现代化建设活动上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丁相锋[5](2020)在《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位于关中平原东部的渭河下游,是以渭河为水源的大型多级电力排灌泵站工程,经过多年的不断建设,交口抽渭灌区农田水利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基础设施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灌区输配水系统中部分渠道衬砌大面积破损、滑落,淤积严重,输水损失较大,灌溉水利用系数较低;输配水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不完善、标准不统一,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均比较滞后,这些问题造成了灌区供水保障程度不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偏低、盐碱化未得到有效控制,亟需结合节水改造续建配套与现代化灌区建设解决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通过查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及研究成果,总结灌区节水改造已实施项目的成效与经验,采用系统调查和实例分析的技术研究方法,对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促进灌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灌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灌区输配水工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调查研究,从灌区水资源平衡分析、节水潜能分析,加快交口抽渭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的推进,实施输配水系统优化,水资源条件满足,技术条件可行,能较好的改善、恢复灌溉面积,减少耕地的盐碱化,改善中低产田,提高灌区农业总产值。(2)对灌区输配水系统渠道断面优化计算得出,在高地下水位地区,对高挖方渠道来说,钢筋混凝土矩形断面具有渠道抵抗外力条件较好,整体性较强、承载力较高,防渗效果佳,管理维护费用较低的优点,明显优于浆砌石衬砌结构的弧脚梯形断面和浆砌石挡土墙结构“U”型过水断面。(3)对灌区输配水系统管理现状调查及现代化管理需求分析知,充分运用大数据、卫星遥感、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完善灌区信息化管理系统,能有效的通过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达到节水灌溉的目的。(4)根据灌溉经济效益、水资源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管理效益等方面对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工程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知,节水改造工程项目综合效益较好,对灌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龚懿婧[6](2020)在《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在节水灌溉工程中,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是灌溉系统技术改造、更新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为适应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需要,宿迁地区加速开发和应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其中,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得到大力推广。本文针对当前宿迁市平原灌区推广应用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存在的问题,对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适宜性、灌溉系统的布置模式、适宜规模及建设定额标准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宿迁市大型渠灌区灌溉系统节水改造技术问题。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在实地调查基础上,根据宿迁市平原灌区的特点,分析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总结了影响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应用的11项指标,构建了以工程条件、应用环境、投入能力和效益水平等四个方面为准则的宿迁市平原灌区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进行适宜性综合评价,结合具体案例,验证了该适宜性评价的合理性。(2)根据宿迁市平原灌区土地经营方式和作物轮作制度的差异性,将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推广应用地区划分为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和规模化经营区域、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和规模化经营区域、河网圩区稻蔬轮作制度下的分散型经营区域。综合考虑作物、水源、田块规格、灌溉排水等因素,提出不同分区下的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布置形式。(3)通过建立工程投资模拟模型,对典型工程投资、效益进行概算模拟和经济分析,确定不同分区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适宜规模和建设定额标准。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400~600亩;一般平原区稻麦轮作制度规模化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1200~1400亩;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400~600亩;河网圩区稻麦轮作制度规模化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500~700亩;河网圩区稻蔬轮作制度分散型经营方式下的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为600~800亩。(4)针对宿迁市大型渠灌区农业灌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大型渠灌区尾部进行节水改造,建立内部独立小型灌溉系统的三种方案,并建立了工程费用模拟函数模型,通过经济分析确定了节水改造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在大型渠灌区尾部建立作为独立水源的小型提水灌溉泵站,以渠道输水灌溉和管道输水灌溉兼有的技术方案,且管道输水灌溉控制面积占尾部灌溉片面积10%~30%左右最为适宜。
张娜[7](2020)在《南疆大型灌区建设运行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南疆水资源极其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环境承载能力低,水安全面临严峻形势。文章分析了南疆大型灌区建设运行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灌区良性运行的要求,针对性提出了加强建设运行管理的主要措施,对补齐南疆大型灌区建设运行短板,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万峥[8](2019)在《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10余年水权转换的实践及制度探索,成为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自然条件,以及国家提出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刚性约束背景下,贯彻新时期治水思路、促进水利工程补短板和水利行业强监管的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因此,进行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对于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健全生态评估体系机制,构建面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调控策略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利用多种方法对水资源配置、利用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解决水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矛盾突出等问题,引导水资源向高效益流转,促进水资源开源节流,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沈乌灌域跨盟市水权转换为例,开展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论文在分析借鉴国外相对成熟并经过实践验证的水市场管理、运用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水资源、水权及供给需求的实际国情,在理论层面对水权制度体系、水市场和水权转换的工作模式流程等进行了全面的剖析,研究提炼出了本国水市场的3级市场模式,探索和研究与中国水市场相匹配的水权交易管理运作模式、理论制度框架结构。(2)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作为要素层,确定农业节水效益、增产效益、工业供水效益、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替代效益、地下水埋深、水面面积变化率、草地和林地面积变化率、盐分排引比、土壤盐渍化率10个与要素层相匹配的指标层,考虑水资源系统的可变性及不稳定风险因素,构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估模型。(3)选取内蒙古河套灌区盟市间水权转换实施区域沈乌灌域作为典型区域,采用了以调度控制指标为耗水指标、以分水系数反算水权相应耗水量、以分水系数反算水权相应耗水量、以分水系数折减初始水权为耗水指标、以初始水权为耗水指标计算五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计算河套灌区现状超用水量分别为3.79亿m3、3.56亿m3、6.63亿m3、5.96亿m3和2.65亿m3。依据计算结果分析确定河套灌区的规划压超水量,参考界定模型指标边界。运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估模型,构造模糊成对比较矩阵、整合不同专家意见、分解模糊成对比较矩阵,经过权重修正、逆模糊化、归一化、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得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权重分别为0.527、0.185和0.288。结合综合效益指标值,界定分析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水平。(4)沈乌灌域实施盟市间水权转换2016年、2017年、2018年的经济效益指数分别为0.864、0.89和0.988;社会效益指数分别为0.669、0.927和1;生态环境效益分别为1、0.69和0.49,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数分别为0.878、0.816、0.807。结果显示,综合效益处于较高的范围,说明水权转换试点的综合效益较高,具有较好的实施前景。但受灌域内扩灌、管理水平不高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效益逐年降低,导致综合效益指数逐年下降,亟待在下一步水权转换进程中,通过加强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考虑最优的水权转换量和水权转换范围。(5)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水权水市场建设和交易过程中的拓展领域,对交易规定、流程、时间、方式等方面运用可行性和优势。基于水权转换理论的全面解析、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内蒙古水权转换的实践经验及综合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政策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规范水权指标的初始分配制度,强化水权管理体系建设与提升,积极培育、健全水市场等相应的调控策略,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保障条件,使得水权转换实践工作的综合效益最优化。
许桂媛[9](2018)在《浑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人口众多,粮食就是国家的根本,我们必须要保证粮食的充足。在我国大部分粮食来源于农业灌区,农业灌区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基础保障。本论文研究区浑沙灌区是辽宁省的大型灌区,运行时间较长,渠道渗漏、建筑物破损等问题不断出现,急需改造来缓解灌区内的矛盾问题。浑沙灌区在此次改造中还需改进现在的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建设,扩大自动化范围,使得灌区管理手段实现自动化、现代化。浑沙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信息化工程主要内容包括:(1)渠道工程:渠道防渗衬砌58469m。(2)建筑物工程:渡槽改造2座;渠道引蓄水建筑物27座;农桥工程43座。(3)信息化工程:中心监测站一处,主要渠道的水情监测系统7套,典型地块的一体化墒情仪2套。预计工程设计实施后,恢复灌溉水田面积1.0万亩,改善水田灌溉面积7.89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55.7万kg,新增农业产值4102.1万元。国民经济内部收益率为18.16%,大于8%;经济净现值为6943.22万元,大于0;效益费用比为1.88,大于1。从结果可以看出,浑沙灌区节水改造信息化工程在国民经济评价中,其评价指标较好,工程是合理可行的。浑沙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信息化设计主要解决渠道渗漏、破损渠系建筑物维修改建、排干清淤和自动化监测系统建设等问题。会极大地改善输水条件,更方便控制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成果。本论文从浑沙灌区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并针对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的日益推进,提出了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为今后灌区管理手段实现自动化、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黄云浩[10](2018)在《浑蒲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设计》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研究浑蒲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设计问题。浑蒲灌区之前已有三期工程,目前一期工程改造的二十三引支和蒲河输水支渠是新民浑蒲灌区重要输水工程,担负着7.06万亩水田的灌溉任务,现破损较为严重,二期和三期工程项目也有些许问题,严重影响了下游渠道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本次对浑蒲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设计,是保障渠道整体工程效益的迫切需要的。针对灌区目前的情况,对灌区内水资源平衡进行分析,确定灌区内的灌溉定额并保证水资源平衡。本文对工程的总体情况进行布置,并对配输水工程、建筑物工程和渠顶路工程等项目提出设计方案,并对方案优化选取。本设计基于施工项目的已有案例,从具体情况分析。根据项目区概况、水文气象、工程地质以及水文地质,再综合考虑经济条件与灌区现状,提出进一步的工程设计任务。通过对灌区灌溉定额、现状水平年水资源平衡进行分析,并对设计水平年的国民经济发展及供需水量进行预测,通过设计使项目区农业水资源实现供需平衡。在综合考虑本地区历史改造情况、工程量大小以及工程完工后的功能和技术条件后,对灌区提出了进一步的续建方案,分解各个工程部分,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水源工程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对其施工方案进行细致设计与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确定工程总体布置后,设计符合实际情况,可行的工程计划。在配输水工程设计中对灌溉面积与灌溉流量进行计算,并对多种方案进行比选,完善渠道纵、横断面。本次设计中共计改造、新建渠系建筑物262座。其中斗渠进水涵闸11座,农门(下地涵)131座,农门(铁管涵)94座,桥5座,过路涵18座,提水泵站3座。并对部分渠顶路进行改造,从而进一步提高灌区渠道工程灌溉设计保证率,使灌区的骨干渠系工程实现全部计量供水,减少输水损失,为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效的供水保障。
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改革问题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改革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大型灌区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灌区节水相关指标的统计与初步选取 |
1.1 节水水平评价指标统计 |
1.2 基于八原则的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筛选 |
1.3 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优化筛选方法 |
1.3.1 构建关系矩阵 |
1.3.2 构建入选标准度矩阵 |
1.3.3 大型灌区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优化 |
1.4 大型灌区节水评价指数的建立 |
2 实证分析 |
2.1 灌区样本选择及资料搜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大型灌区节水评价指标体系优化结果 |
2.2.2 大型灌区节水评价指数结果 |
3 对策与建议 |
4 结论 |
4 处大型灌区为例进行节水水平评价。 |
(2)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常见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工程概述 |
2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原则 |
2.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2.2 因地制宜 |
2.3 保证灌区发展和生态环境相互统一 |
2.4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要和农业结构调整相互结合 |
3 目前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中常见的问题 |
3.1 输水渠道渗漏严重 |
3.2 田间工程不配套 |
3.3 体制改革问题 |
4 解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常见问题的对策 |
4.1 确定农作物所需引水量 |
4.2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总体布置 |
4.3 大型灌区渠道节水改造设计 |
4.4 主要建筑物施工要点 |
5 结语 |
(3)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水文气象 |
2.3 地形地貌 |
2.4 各灌区建设与投资情况 |
2.5 研究区历年用水水平 |
2.6 小结 |
3 灌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 |
3.1 灌溉用水效率内涵 |
3.2 灌溉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3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3.3.2 指标体系构建 |
3.3.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3.3.4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评价指标综合赋权 |
3.4 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模型 |
3.4.1 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评价模型 |
3.4.2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评价模型 |
3.4.3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评价模型 |
3.5 灌溉用水效率组合评价 |
3.5.1 平均值法 |
3.5.2 Board法 |
3.5.3 Copeland法 |
3.6 灌溉用水效率分级评价模型 |
3.6.1 结合秩和比法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
3.6.2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
3.6.3 基于集对分析灌区用水效率分级 |
3.7 小结 |
4 基于遥感的大型灌区作物种植面积及灌溉水利用系数估算 |
4.1 基于遥感的河套灌区作物种植面积解译 |
4.1.1 原始影像数据获取 |
4.1.2 遥感影像预处理 |
4.1.3 作物种植信息的遥感解译 |
4.1.4 精度验证 |
4.2 基于SEBAL模型河套灌区地表蒸散量估算 |
4.2.1 基础数据 |
4.2.2 SEBAL模型简介 |
4.2.3 地表参数估算 |
4.2.4 能量平衡分量估算 |
4.2.5 模型验证 |
4.2.6 蒸散量时间尺度扩展 |
4.3 基于遥感的河套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
4.3.1 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
4.3.2 有效降雨量计算 |
4.3.3 地下水利用量计算 |
4.3.4 作物净灌溉用水量计算 |
4.3.5 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 |
4.4 小结 |
5 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 |
5.1 数据来源 |
5.2 研究区用水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
5.2.1 评价指标体系 |
5.2.2 评价指标赋权 |
5.3 基于改进熵权的模糊物元法用水效率评价 |
5.4 基于改进熵权的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法用水效率评价 |
5.5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灰色关联逼近理想解相耦合法用水效率评价 |
5.6 结果分析 |
5.7 小结 |
6 灌区用水效率分级研究 |
6.1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等级 |
6.2 评价指标分级 |
6.3 结合秩和比法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
6.4 基于可变模糊集理论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
6.5 基于集对分析研究区用水效率分级 |
6.6 结果分析 |
6.7 灌区用水效率主控因子识别及提升对策 |
6.8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现代化灌区策划与控制研究 ——以位山灌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项目管理及策划控制概述 |
2.1 项目管理概述 |
2.1.1 国内项目管理发展概述 |
2.1.2 项目管理的概念 |
2.2 项目策划与控制理论 |
2.2.1 项目策划 |
2.2.2 项目策划的程序 |
2.2.3 项目管理目标控制的相关理论 |
第3章 现代化灌区实践总结与位山灌区现状分析 |
3.1 现代化灌区研究与实践 |
3.1.1 国外关于现代化灌区的理解与实践 |
3.1.2 国内现代化灌区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 |
3.1.3 国内现代化灌区评价体系研究 |
3.2 位山灌区简介 |
3.3 位山灌区现状分析 |
3.3.1 管理体制 |
3.3.2 工程体系 |
3.3.3 信息技术 |
3.3.4 生态文明 |
3.3.5 节水能力 |
3.4 小结 |
第4章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策划 |
4.1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建设理念 |
4.1.1 天人合一 |
4.1.2 科技引领 |
4.1.3 创新驱动 |
4.1.4 可持续性 |
4.2 位山灌区功能定位 |
4.2.1 供水功能 |
4.2.2 文旅功能 |
4.2.3 科创功能 |
4.2.4 战略功能 |
4.3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定义与定位 |
4.3.1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定义 |
4.3.2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定位 |
4.4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项目系统 |
第5章 位山灌区现代化灌区目标控制 |
5.1 组织措施 |
5.1.1 理顺灌区管理组织 |
5.1.2 加强专管机构管理 |
5.1.3 制定人才战略 |
5.2 技术措施 |
5.2.1 水沙治理 |
5.2.2 高新技术 |
5.2.3 节水试验与推广 |
5.3 经济措施 |
5.3.1 加强财政支持 |
5.3.2 引入社会资本 |
5.3.3 完善水权水价改革 |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区现状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文献综述 |
1.3.1 灌区输配水工程优化研究 |
1.3.2 灌区效益评价研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灌区现状调查分析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自然状况 |
2.1.2 水资源条件 |
2.1.3 作物组成及灌溉制度现状 |
2.1.4 社会经济状况 |
2.2 灌区工程现状 |
2.2.1 渠首引水枢纽 |
2.2.2 抽排水站及供电线路 |
2.2.3 灌区渠系工程 |
2.2.4 排水沟系工程 |
2.2.5 信息化工程 |
2.2.6 管理运行 |
2.2.7 灌区水生态 |
第三章 灌区已实施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成效调查分析 |
3.1 灌区改造项目调查 |
3.1.1 近几年的灌区续集配套节水改造实施情况 |
3.1.2 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
3.1.3 灌区实施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项目的主要经验 |
3.2 灌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灌区水利基础设施仍存在一定短板 |
3.2.2 灌区信息化建设与目前要求仍存在差距 |
3.2.3 灌区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仍然存在 |
第四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调查分析 |
4.1 灌区输配水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输水工程(干渠)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2 配水工程(田间工程)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3 灌区管理及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 灌区水资源调查及节水潜力分析 |
4.2.1 灌区节水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4.2.2 节水措施 |
4.2.3 节水规划及节水潜力分析 |
4.3 灌区水资源平衡水资源供需分析 |
4.3.1 水资源条件 |
4.3.2 灌区农灌用水总量控制和灌溉定额分析 |
4.3.3 灌区现状供需平衡及设计水平年供需平衡计算 |
第五章 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研究和改造提升建议 |
5.1 输配水系统优化原则 |
5.1.1 灌区节水改造的主要方向 |
5.1.2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主要任务 |
5.1.3 输配水系统优化的要求 |
5.2 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提升改造建议 |
5.2.1 输水干渠优化设计 |
5.2.2 田间工程改造提升建议 |
5.2.3 灌区输配水管理体系优化建议(信息化改造提升) |
第六章 灌区输配水工程效益综合评价 |
6.1 评价层次结构分析 |
6.2 评价指标体系 |
6.3 效益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3.1 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方法 |
6.3.2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6.4 综合效益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6.4.1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6.4.2 隶属度函数确定 |
6.4.3 交口抽渭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
6.4.4 灌区效益综合评价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1.2.1 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发展概况 |
1.2.2 农田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大型渠灌区灌溉系统节水改造研究现状 |
1.2.4 目前研究内容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 |
2.1 评价方法与原则 |
2.1.1 评价方法 |
2.1.2 评价原则 |
2.2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
2.2.1 影响因素 |
2.2.2 指标选取与体系构建 |
2.3 评价标准 |
2.4 实例分析 |
2.4.1 一般平原区 |
2.4.2 河网圩区 |
第3章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布置模式及建设定额标准 |
3.1 宿迁市平原灌区基本情况 |
3.2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
3.2.1 一般平原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
3.2.2 河网圩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布置模式 |
3.3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模拟 |
3.3.1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机泵选型 |
3.3.2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费用函数 |
3.3.3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效益与经济评价函数 |
3.4 宿迁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与建设定额标准 |
3.4.1 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模拟结果 |
3.4.2 管道输水灌溉系统适宜控制规模与建设定额标准 |
第4章 宿迁大型渠灌区尾部管道化改造策略与技术方案 |
4.1 宿迁市大型渠灌区基本情况 |
4.2 典型区选择及典型区概况 |
4.2.1 典型研究区块选择 |
4.2.2 典型研究区块概况 |
4.3 尾部管道化节水改造方案设计 |
4.3.1 灌区灌溉渠系布置概化 |
4.3.2 西干渠片区改造方案 |
4.4 尾部管道化节水改造方案优选 |
4.4.1 工程改造费用函数模拟模型建立 |
4.4.2 工程改造费用模拟计算结果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南疆大型灌区建设运行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疆大型灌区建设管理现状 |
1.1 大型灌区基本情况 |
1.2 大型灌区投资建设和效益情况 |
2 南疆大型灌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规划内大型灌区仅完成部分建设内容 |
2.2 部分大型灌区未纳入规划进行改造 |
2.3 灌区建设现状与规划有较大差距 |
2.4 灌区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 |
2.5 灌区管理能力落后 |
3 推进南疆大型灌区建设管理的主要应对措施 |
3.1 完成灌区实施效果评估 |
3.2 组织编制“十四五”大型灌区提质增效规划 |
3.3 继续开展灌区续建配套建设 |
3.4 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
3.5 加强灌区建设管理 |
4 结语 |
(8)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中国水权转换的法律法规、政策支撑 |
1.1.2 水权转换的前提条件及实践支撑 |
1.1.3 水权转换的必要性分析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权及水市场 |
1.2.2 水权转换及综合效益分析 |
1.2.3 水权转换实例效益情况 |
1.2.4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关键科学问题 |
2 水权转换理论体系 |
2.1 水权体系解析 |
2.1.1 水权的概念 |
2.1.2 水权的特征 |
2.1.3 水权体系 |
2.2 水市场解析 |
2.2.1 水市场的建立 |
2.2.2 水市场的类型 |
2.2.3 水市场的运作模式 |
2.3 水权转换解析 |
2.3.1 水权转换内涵 |
2.3.2 水权转换特征 |
2.4 水权转换的基本问题 |
2.4.1 水权转换的主体和客体 |
2.4.2 水权转换的模式 |
2.4.3 水权转换的基本原则 |
2.4.4 水权转换的价格 |
3 不同层次水权转换模式研究 |
3.1 国家水权转换模式 |
3.1.1 国外水权转换模式案例 |
3.1.2 我国水权转换模式探索 |
3.2 流域水权转换模式 |
3.2.1 流域水权模式特点 |
3.2.2 流域水权模式案例——以黄河流域 |
3.3 区域水权转换模式 |
3.3.1 内蒙古水权转换实践及特点 |
3.3.2 宁夏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
3.3.3 河套灌区水权交易实践及其特点 |
3.4 行业水权转换模式 |
3.4.1 工业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
3.4.2 农业水权转换及其特点 |
3.5 用水户水权转换模式 |
3.5.1 水权确权 |
3.5.2 农村用水户协会 |
3.6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权交易模式创新探索 |
3.6.1 区块链技术的概念 |
3.6.2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前景 |
3.6.3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水权交易模式讨论 |
3.7 本章小结 |
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分析模型 |
4.1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的界定 |
4.1.1 经济效益 |
4.1.2 社会效益 |
4.1.3 生态环境效益 |
4.2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1 水权转换经济效益指标 |
4.2.2 水权转换社会效益指标 |
4.2.3 水权转换生态环境效益指标 |
4.2.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
4.3.1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标归一化处理 |
4.3.2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指标权重计算 |
4.3.3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水权转换的综合效益评估与实证应用 |
5.1 河套灌区的基本概况 |
5.1.1 灌区范围及组成 |
5.1.2 自然地理状况 |
5.1.3 社会情况 |
5.2 河套灌区选取原因 |
5.2.1 河套灌区自身特性 |
5.2.2 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 |
5.2.3 内蒙古水权转换宝贵经验 |
5.3 灌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供需预测分析 |
5.3.1 水资源分布情况 |
5.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
5.3.3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5.3.4 水资源供需预测分析 |
5.4 监测方案 |
5.4.1 区域引排水监测 |
5.4.2 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
5.4.3 田间灌溉用水监测 |
5.5 试验方案 |
5.5.1 渠道输水损失试验 |
5.5.2 畦田改造 |
5.5.3 畦田改滴灌 |
5.6 河套灌区的节水潜力分析 |
5.6.1 灌区引水量对照分析 |
5.6.2 渠道衬砌工程节水效果 |
5.6.3 田间节水分析 |
5.7 灌区水权转换能力预测分析 |
5.7.1 灌区可节水量 |
5.7.2 灌区水权指标 |
5.7.3 灌区规划用水量 |
5.7.4 规划可转换水量 |
5.8 综合效益分析 |
5.8.1 经济效益 |
5.8.2 社会效益 |
5.8.3 生态效益 |
5.8.4 水权转换综合效益评价 |
5.9 本章小结 |
6 面向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的调控策略 |
6.1 建立相应政策法规,推动水权制度体系建设 |
6.1.1 健全完善水法规体系 |
6.1.2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
6.1.3 建立科学的水价体系 |
6.2 完善水权初始分配,培育水权水市场 |
6.2.1 水权初始分配体系的建设 |
6.2.2 水权初始分配的关键环节 |
6.2.3 积极培育水市场 |
6.2.4 拓展区块链技术下水市场交易 |
6.3 完善监管监测及公众参与机制 |
6.3.1 监管制度体系 |
6.3.2 第三方影响评价机制 |
6.3.3 利益补偿及保险基金机制 |
6.3.4 信息披露与公众参与机制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浑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3 技术路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 |
2.1 自然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和灌区概况 |
2.1.2 水文气象 |
2.1.3 地形地貌与土壤情况 |
2.1.4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2.1.5 地震烈度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2.2.1 水土资源情况 |
2.2.2 农业生产状况 |
2.3 灌区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设计 |
3.1 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
3.1.1 渠系工程 |
3.1.2 建筑物工程 |
第四章 灌区信息化系统设计 |
4.1 设计内容及原则 |
4.1.1 设计内容 |
4.1.2 设计原则 |
4.1.3 需求分析 |
4.1.4 整体设计 |
4.2 方案比选 |
4.2.1 水情监测系统比选 |
4.2.2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比选 |
4.2.3 通信网络系统比选 |
4.3 设计方案 |
4.3.1 水情监测系统 |
4.3.2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
4.3.3 通信网络系统 |
第五章 效益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 |
(10)浑蒲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及工程任务 |
2.1 项目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
2.1.2 地形地貌 |
2.1.3 土壤情况 |
2.2 水文气象 |
2.3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 |
2.3.1 工程地质 |
2.3.2 水文地质 |
2.4 经济社会 |
2.5 灌区现状 |
2.6 工程任务 |
第三章 水资源平衡分析 |
3.1 灌区灌溉定额分析 |
3.2 灌区水资源供需平衡 |
3.2.1 现状水平年水资源平衡分析 |
3.2.2 设计水平年国民经济发展及供需水量预测 |
3.2.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与结论 |
3.3 项目区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 |
第四章 工程布置与建筑物设计 |
4.1 工程级别和设计标准 |
4.2 工程总体布置 |
4.2.1 渠道改造工程 |
4.2.2 渠系建筑物工程 |
4.2.3 渠顶路面工程 |
4.2.4 灌溉供水计量工程 |
4.3 输配水工程 |
4.3.1 灌溉面积与灌溉流量 |
4.3.2 渠道衬砌防冻胀设计 |
4.3.3 渠道衬砌方案比选 |
4.3.4 渠道横断面设计 |
4.3.5 渠道纵断面设计 |
4.4 建筑物工程 |
4.4.1 斗渠进水涵闸工程布置 |
4.4.2 过路涵工程布置 |
4.4.3 农桥工程布置 |
4.4.4 提水站工程布置 |
4.5 渠顶路工程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改革问题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型灌区节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J]. 范习超,秦京涛,徐磊,刘思若,谷少委,吕谋超. 农业工程学报, 2021(20)
- [2]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常见问题与对策[J]. 周宾.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20(10)
- [3]大型灌区用水效率综合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引黄灌区为例[D]. 黄永江.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4]现代化灌区策划与控制研究 ——以位山灌区为例[D]. 赵汗青. 山东建筑大学, 2020(09)
- [5]陕西省交口抽渭灌区输配水系统优化及效益评价研究[D]. 丁相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6]宿迁市平原灌区管道输水灌溉工程节水改造技术研究[D]. 龚懿婧. 扬州大学, 2020(04)
- [7]南疆大型灌区建设运行管理现状及应对措施[J]. 张娜. 水利技术监督, 2020(02)
- [8]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权转换综合效益及生态影响评估研究[D]. 万峥.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9]浑沙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信息化设计[D]. 许桂媛.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10]浑蒲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设计[D]. 黄云浩.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