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斯巴达木马到底是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李元月[1](2021)在《伊索克拉底对泛希腊领导权认识的嬗变 ——演说词《致腓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百亮[2](2021)在《乔治·格罗特雅典民主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英国的古希腊史学家乔治·格罗特是希腊史学史上分水岭式的人物。作为功利主义思想在史学领域的代表,他在政治、教育、哲学和历史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尤其是在希腊史研究方面。12卷本的《希腊史》以实证主义的科学和严谨,在批判式地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希腊史上的几乎每一个重要问题都进行了新的阐释,一举确立了雅典在希腊政治、文化和社会史上不容置疑的主导地位,系统而彻底地洗刷了长期以来对雅典民主的污名,为后世的希腊史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树立了新的标准、注入了新的动力。直至今天,人们对希腊史的研究依然绕不过他的作品。本文主要聚焦于格罗特为雅典民主所做的辩护,将其研究置于他所处的政治、历史和思想传统之中,从接受史的角度梳理了他和古代以及近代的史学家和思想家跨越时空的对话,以此阐明他在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明了选题缘由、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史料基础。正文分为四章,摘要如下:第一章介绍了格罗特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早期的社会背景,重点阐述了格罗特的人生经历和交游,展示了他在不同人生阶段在各个领域富有成效的作为,主要体现在教育、政治和学术研究这几个领域的贡献。第二章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前格罗特时期希腊史的书写和对雅典民主制度的考察,包括米特福德、瑟尔沃尔和布尔沃-利顿的希腊史研究,尤其着眼于他们对于雅典民主制度的认识和考察,同时介绍了格罗特《希腊史》的主要内容和编纂思想,既将其置于希腊史学传统之内,也为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内容做了铺垫。第三章通过分析陶片放逐法、米太亚德的命运、对阿吉纽西战役将领和苏格拉底的审判,为雅典民主正名。在传统的希腊史中,这些都是雅典民主最显着也最严重的罪证,格罗特像一位高明的律师,利用强大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渊博的学识积累,在充分尊重并重新解读各方面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对陶片放逐法和雅典民主历史上几个重大事件或案件的分析,逐一驳斥了对雅典民主的各项指控,表明了陶片放逐法在维护新生的雅典民主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也表明雅典民众并非传统上所诟病的那样是一群乌合之众的暴政。第四章探讨的是精英与民主的关系,摘掉了分别贴在民众领袖和智术师身上的“蛊惑家”和“诡辩家”的标签,还原了他们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的真实角色。
蔡青辰[3](2021)在《应然的人生:西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托邦是西方文学、美学、哲学的重要母题,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乌托邦”的真正提出者是16世纪英国着名学者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不仅仅是一种对终极完美社会的设想,更是对完美人性及人生幸福的理想追求,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理解东西方文学文化的发展、反思乌托邦冲动本身所具有的集权虚无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课题从乌托邦理论的基本问题出发,以经典的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着作为对象,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展开深度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和分析的代表性作品包括前乌托邦时期的着作,文艺复兴背景下现代乌托邦肇始初期的着作,工业革命背景下深受社会主义工人运动实践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作品,20世纪以来反思乌托邦主义弊端的作品,具有鲜明后现代思想的乌托邦作品。本课题共分为五章。绪论主要讨论: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的内容及创新之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及其理论着作,如柏拉图的《理想国》、莫尔的《乌托邦》、卢梭的《爱弥儿》、詹姆逊的《未来考古学:乌托邦欲望及其他科幻小说》等,阐明乌托邦文学的范畴及其内涵,厘清乌托邦文学及研究发展的历程,指出乌托邦文学及理论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自己的研究思路与框架。第一章为乌托邦文学建构与经典化进程,主要讨论:乌托邦文学对象的流变,从古希腊作品关注完美的国家转向近代作品关注完美的人;分析乌托邦思想的萌芽,在《乌托邦》《基督城》《太阳城》《新大西岛》等近代乌托邦文学作品中展开比较研究,说明乌托邦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并阐述乌托邦文学美学体系政治维度的建构。第二章为乌托邦文学传统的意象建构及其文学意义的生成,主要讨论:生态乌托邦、技术乌托邦、审美乌托邦等新文学主题,阐释工业革命时期乌托邦文学的审美意象与意义;展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比较分析;揭示特定历史时期乌托邦小说对劳动异化、工业化、商业化、自然主义等问题的独到见解与态度。第三章为反乌托邦文学批评的主题及其文化意义,主要讨论:作为现代主义乌托邦文学体裁之一的反乌托邦文学,回顾其关注的新文学主题;阐释极权主义、工具理性、女性主义、空间问题等新文学批评主题与乌托邦文学的渊源;阐述反乌托邦文学的历史语境、意象隐喻、叙事空间、文化逻辑等理论问题。第四章为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后现代乌托邦文学的瓦解与重建,主要讨论:传统乌托邦模式在后现代社会状态中的转迁;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原因;概述新美学共同体的形成,及科幻小说“逆托邦”模型的建构;分析新型与传统乌托邦文学的共同体差异,总结新乌托邦模型的特色。第五章为余论:关于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的再思考,主要讨论:反乌托邦文学与乌托邦文学的关联性,阐明反乌托邦对乌托邦思想的承继及其乌托邦冲动;探究乌托邦共同体在后现代理论中遭遇的危机,指出新时代中乌托邦文学的出路等。
黄丹萍[4](2021)在《论电影《特洛伊》对史诗《伊利亚特》的重构 ——以塑造“个性”英雄为中心》文中认为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塑造并歌颂了一大批活跃在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他们体现了古希腊人对“个性”英雄的赞美和崇尚。而现代美国商业电影《特洛伊》在实现对史诗《伊利亚特》从文字描述到视听呈现、从文字叙述到画面拼接的跨媒介重构时重塑了这些“个性”英雄形象,反映出现代西方人对“个性”的重新演绎。在史诗《伊利亚特》中,众英雄都拥有显赫的家世、神的血脉,而导演彼得森在电影《特洛伊》中不仅删除了关于大部分英雄家世显赫的信息,而且淡化了众英雄的半神身份,因而“出身高贵”只是古希腊人成为“英雄”的前提之一。电影《特洛伊》对史诗《伊利亚特》中英雄善战也进行了重构。在史诗《伊利亚特》中,战场上的众英雄皆具有孔武有力的外貌特征;而导演彼得森在电影《特洛伊》中虽然还原了众英雄在战场上的孔武有力,但是还将主要英雄的孔武有力运用在情场上,为其增添了“性感”的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古希腊人对“个性”的理解中,“个性”是个人突出的品质,是成为英雄的必要条件,但这种个别性同时又应是城邦公民追求向往的公共善好之物。而在现代人的“个性”观念中,“个性”却更多意味着以吸引人眼球为目的的与众不同。与之相关,在史诗《伊利亚特》中,勇气、智慧和荣誉感皆是“个性”英雄的主导德性。而在电影《特洛伊》中,导演彼得森只在主要英雄身上表现了这些主导德性,而且还弱化了勇气中的行动因素,展现出了对智慧的再思考,并对荣誉进行了外在化诠释。通过揭示电影《特洛伊》对史诗《伊利亚特》英雄形象的这些跨媒介重构,本文意在表明古希腊人的“个性”观念强烈受到了当时的身份社会以及城邦政治的影响,而电影《特洛伊》则反映了现代西方人的个人主义观念。除了见到这些对“个性”理解的不同倾向,本文还欲通过比较跨媒介重构下的英雄形象诠释现代西方人与古希腊人的一脉相承之处,即他们身上的古典人文主义精神。古今英雄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史诗《伊利亚特》与电影《特洛伊》的问世与传播主要得益于英雄崇拜的力量。
李远志[5](2020)在《现代性国家的发生、困境及其疗治——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法哲学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法哲学的角度看,《格列佛游记》是斯威夫特对现代性国家问题的思考与回答。现代性国家的发生,主要指的是政制构建中理性对机运的驾驭。小人国和大人国的政制都为机运所主宰,两者在机运成就下有着相互转换的可能,斯威夫特在小说情节中暗示,理性能够成为驾驭机运、实现理想统治的手段。关于现代性国家的困境问题,斯威夫特分别从技术理性和道德理性两个层面展开论述。批判现代技术理性的飞岛国和批判现代道德理性的慧骃国是现代性国家的一体两面,两者都是现代理性运用的典范,也都存在用人为构建遮蔽现实性的问题。小说中描绘的慧骃主人和彼得罗船长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分别象征着斯威夫特提供的两种疗治现代性国家问题的方案。慧骃主人对格列佛的教育是古典哲人式的,通过辩证思考重新理解人的中间状态,重新向现实性敞开;彼得罗船长则象征着宗教传统的教育,宗教传统的外衣遮盖了残酷的真理,维护了道德和良善,让格列佛重获"健全的常识",重新回归人群、回归普通的幸福。
甘梅[6](2020)在《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促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转变重文轻武的传统观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西方近代体育开始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大地上得到广泛传播,逐渐取代了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地位,成为了中国近代体育活动的主流。可以说,在中国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时,西方近代体育是作为强国御侮的一种手段而被引进、吸收和传入中国的,并成为近代学校的教育内容。清末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章程,之后又进行了几次的学制改革,都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各项内容进行了详细具体的规定,西方近代体育逐渐进入了中国的教育系统,为广西各级学校体育的普遍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广西地处西南边陲,随着梧州、龙州等地相继开放为通商口岸,西方近代体育文化伴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而传入广西,进入学校课堂。受制于广西落后的经济文化水平,广西的学校体育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长期以来一直落后于内地各省。在这样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广西的学校体育紧跟着中央的步伐,效仿国外的体育课程模式,促使学校体育不断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已有的对广西体育的研究成果中,以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居多,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的系统研究甚少,《广西通志·体育志》中虽有部分关于广西学校体育教育的论述,但是较为零散也不够丰富。因此笔者打算从一些原始史料出发,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的发展状况进行细致地考察。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近代广西学校体育为研究对象,纵向探讨广西学校体育之缘起、在近代的发展情况,以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分析学校体育对近代广西社会的影响。对其研究,不仅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地方社会历史文化,了解近代广西的教育史、体育史,且对我们总结历史经验,弘扬崇尚体育精神,增强体魄,促进全民健身都有实际意义。本文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绪论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状况、研究范围及方法。正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近代广西学校体育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洋务运动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引进;教会学校对引进近代体育的贡献;维新运动与中国近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清末赴日教育考察为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提供蓝本;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体育教育兴起的契机;民国时期国民教育体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促进。第二、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论述了1840-1921年和1922-1949年两个时期的广西学校体育教育情况,主要从新学制对学校体育的影响、广西体育实施的情况、体育师资的培养等几个方面来考察。第四部分总结了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兴起和发展的原因,存在的不足以及给予我们今天的启示。结语部分,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作出评价,同时阐明可供当今体育教育参考的经验及方法。
草志[7](2020)在《《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包括绪论和结论,以及正文四个章节。绪论中对《伊利亚特》与《霍岭大战》的内容、版本、作者等进行了简单介绍,梳理了本论文的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霍岭大战》和《伊利亚特》的文化背景,论述了古希腊崇尚海洋,具有一种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的性格,敢于冒险、重视斗争、喜欢享受现实的欢乐,哪怕以此给自己带来灾难也在所不辞,成就了个人本位的“人本主义”思想。而古代藏族人民崇尚雪山草原,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交通运输的不发达,使得人们依赖大自然生存,进而形成信天地祭鬼神的宿命论,塑造了他们“义务本位”的思想。本章对两部以抢婚引发战争的史诗背后的婚俗文化也进行了比较与分析。第二章,《霍岭大战》和《伊利亚特》的思想内涵比较,对《荷马史诗》和《格萨尔》中最精彩的部本——《伊利亚特》和《霍岭大战》,从人神共战的神话性和智勇兼备的军事性来论述了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第三章,《霍岭大战》和《伊利亚特》的故事情节比较,两场以抢“美女”为起因与导火线而引发的战争,以阿喀琉斯的愤怒和格萨尔的回归为迂回战争局面的转折点,以及阿喀琉斯和白帐王致命的软肋为高潮,进而以赫克托尔的牺牲为代价,白帐王颈上鞴马鞍,岭国降服霍尔来收尾的故事情节进行了对比分析。第四章,《霍岭大战》和《伊利亚特》的语言特色比较,着重论述渗透于两部史诗始终的“口头程式句法”与“六大特征”的语言特色以及审美价值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语部分通过总结综上四章的研究结果,对《霍岭大战》和《伊利亚特》这两部史诗的可比性和比较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等方面进行扼要概括。
于洋[8](2020)在《关于《看世界》的中韩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当今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大国关系瞬息万变,我国的外交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值此之际,在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赢得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迅猛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势力会对中国的发展感到困惑,难免会遭遇到一些阻力。因此我们需要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赢得更多的理解。由于中国特色外交凝聚了中国智慧,为世界贡献了力量,所以译者选择了傅莹所着的《看世界》作为文本,进行了翻译实践,在此基础上撰写了翻译实践报告。该书主要通过对世界秩序、全球格局的讲述,来展现中国人看世界的观点,中国的对外政策与国际关系的态势和趋势。该书于2018年6月出版于中信出版集团,全书约为168716万字(中文),共9个章节,由译者与李玲同学合译,其中译者负责第3章的翻译,字数约为41132字,译文约为5万字,尚无韩文译本。由于文本的特殊性,在翻译领域属于外事翻译,都说“外交无小事”,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慎之又慎,对一些政策的解读需要格外注意。本实践报告的翻译重点是如何再现专业术语、成语和惯用语的内容和风格,这里译者采取了意译法。翻译的难点在于长句的翻译,如何使译文符合韩国语的表达习惯,忠实传达原文信息。译者将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讲述选题的目的及意义。作者傅莹曾任我国外交部发言人,代表中国出席过很多外交场合。译者希望通过翻译该书,一是能让更多的韩国人了解中国外交官眼中的世界;二是了解中国的处事原则和国际角色定位,减少对中国的误解与偏见;三是向关注中国外交的韩国读者展现大国外交的使命和担当,提供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第二章对翻译项目进行了介绍,包括作品的内容和介绍作者、作品简介;第三章阐述了翻译过程,包括:译前对文本体裁的分析,确认翻译任务的流程,制作工作进度安排表和打字录入原文文本并进行通读等。通过阅读平行文本和相关参考文献,补充了译者在外交领域专业知识的不足,通过阅读理论书籍,为译者选择翻译方法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译者建立了专业术语语料库,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译文进行了修改;译者在第四章里对词汇翻译、句子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总结。译者使用了增译、减译、意译、调整语序、合译、分译、概括等方法来举例说明;在第五章,译者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翻译涉及外交的文章时,必须要谨慎。由于外宣翻译是传递中国的声音,既要考虑国家政策的准确传达,还要考虑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语言色彩等,保证宣传效果。因此需要多加考证,提高译文的准确度和可信度。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的翻译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仍存在很多不足,译者会继续把“多读、多练、多写”贯彻到底,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
杨景[9](2020)在《21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希腊神话形象建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灿烂的古希腊文明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古希腊神话,流传至今仍滋养着后世的艺术创作。从口头创生,到书面印刷的复制,再到戏剧化影视化形象呈现,古希腊神话在一代代媒介的迭代中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好莱坞作为美国权威的电影孵化基地,也不遗余力地对希腊神话进行挖掘与呈现。本文主要探究的是21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希腊神话形象建构,以期通过研究而获得对现代西方电影艺术是如何解读希腊神话、再造英雄形象特点的把握,并力所能及地揭示电影艺术语言在塑造形象中的创作特点。首先是绪论部分,对当前相关研究的现状和热点进行了概括介绍,为后文的分析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描述了希腊神话作为学术研究、艺术创作题材的基本情况和好莱坞使用希腊神话为故事脚本制作电影的基本特点,并介绍了近20年好莱坞对希腊神话的电影制作概况。第三部分,分析了好莱坞电影对希腊神话形象的创作建构策略,重点从创作中使用与英雄、力量相对立的“他者”形象的对比,凸显英雄的力量与对命运的抗争、从中提炼英雄形象及其视觉符码三个角度展开,分析好莱坞电影对希腊神话形象的主题建构和人物塑造。第四部分,就好莱坞电影在消费文化语境下通过希腊神话形象建构而进行的文化意义生产和形象传播效应进行了分析。
高静[10](2020)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加拿大首位摘此桂冠的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首位仅凭短篇小说创作而获奖的作家。门罗的作品展现了一直处于主流文学边缘的加拿大文学的无穷魅力,也使得短篇小说(short story)这一长期被误解、被冷落和被低估的文体形式大放异彩。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门罗作品的学术研究,中国的门罗研究近年来也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国内对门罗的小说研究主要着墨于“女性主义”和“叙事手法”等问题上,而对作家创作的深层意识和作品形成的隐性因素探究不多,对显性的文本下隐含的内涵及深层文学学理问题涉及也相对很少。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门罗文学创作的心理基础为切入点,结合文学地理学、文学心理学、后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门罗笔下的形象范式、心理动势、隐喻手法、审美表征和文化传承进行多维论述。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声”的表露,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让作者选择了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形式,又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决定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和写给谁等问题?本文就是要对这些左右着门罗创作机制的种种复杂因素和交互关系进行学理探讨,就是对那些门罗创作过程中不易被察觉的、从那些文本表层难以一窥究竟的甚至连作者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隐性因素进行考察和揭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是开宗明义,名实先明,对论文所使用的机制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然后对门罗看似庸常的人生过往和看去波澜不惊的创作历程进行追溯,然后对门罗研究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渐次将论题引向本论文的核心。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分五个部分展开,从文本分析到心理跟踪,从文本细析到语境关联,从语言表层到修辞界面,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从纵向掘进到横向影响,依次对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形象机制、隐喻机制、审美机制和文化传承机制进行分析。第一章从个性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地域情结、自卑情结和自主情结三个方面,分析作家独特的心理特征。门罗的童年经历以及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与生命体验,形成了门罗隐秘的心理机制,影响了门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各种意象的内涵以及她对探索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兴趣。因此,论文的第二章论述门罗小说的形象定势,即门罗笔下各类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在门罗的小说中,复杂的男女形象和两性关系隐含着门罗对女性困境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门罗拒绝直白控诉男女两性间的各种冲突,但她开放包容的两性气质观更能抓住读者的心,这有别于传统女性主义的性别观。独特的生活体验、文化认知和审美感受使门罗得以利用简约的文学语言和各种修辞手段,赋予寻常事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门罗正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普通意象来探讨人性的复杂,传达自身的感悟,从而给人以深刻启迪。这是论文第三章所着力探讨的内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从读者反应角度和文本之外的因素诠释门罗作品的美学风格。门罗作品真实细腻地记录了主人公顿悟的心智成长历程,又以“琐碎化”、“碎片化”为媒介,将作家内心活动和思想轨迹传递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五章重点考察作为作家的门罗与所处大环境的关系及其受到的外部文化的三维影响,考察门罗和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关联,考察其所受到的熏染和浸润及其在作品中的能动反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正是其个性特征决定其面对相同的社会语境、文化传承和各种外部影响时才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美学表征和思想蕴含的文学作品。结语部分进一步分析门罗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其独特的心理动势间的关系。家庭背景、宗教背景、婚姻经历、性别身份和文化传承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手法产生诸多影响,但这些影响作用于每个作家的结果却大异其趣。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其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文学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过程。门罗是一位了解人类心灵的作家,对自然、人物和世事有深刻的认知和敏锐的感知,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指引着门罗摒弃宏大叙事、倾力庸常描写,才使其作品看似寻常却奇崛,在小说美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二、斯巴达木马到底是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斯巴达木马到底是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2)乔治·格罗特雅典民主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论文的研究框架和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乔治·格罗特与他所处的时代 |
第一节 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社会 |
第二节 乔治·格罗特其人其事 |
第二章 《希腊史》及雅典民主制的历史考察 |
第一节 格罗特时代的希腊史书写 |
第二节 格罗特《希腊史》概述 |
第三节 前格罗特时代英国学者的雅典民主观 |
第三章 为雅典民主正名 |
第一节 陶片放逐法 |
第二节 善变而薄情的雅典人? |
第三节 对苏格拉底的审判 |
第四章 精英与雅典民主 |
第一节 是民众领袖还是蛊惑家 |
第二节 是智术师还是诡辩家 |
结语 对乔治·格罗特的再评价 |
附录一:乔治·格罗特与约翰·密尔 |
附录二:格罗特年谱 |
附录三: 文中主要人物肖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
(3)应然的人生:西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选题的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乌托邦文学建构与经典化进程 |
第一节 从完美的国家到完美的人——乌托邦文学对象的流变 |
第二节 前乌托邦时代的思想萌芽到近代乌托邦文学的经典化进程 |
第三节 乌托邦文学美学体系政治维度的建构 |
第二章 乌托邦文学传统的意象建构及其文学意义的生成 |
第一节 生态乌托邦 |
一 生态审美视角对“手工业复归”趋向的解读 |
二 生态女性主义视野中细节描写的叙事功能 |
第二节 技术乌托邦 |
一 异化理论与机器文明的反思 |
二 去商业化的文学想象及其叙述 |
第三节 审美乌托邦 |
一 道德伦理与乌托邦审美 |
二 乌托邦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育观 |
第三章 反乌托邦文学批评的主题及其文化意义 |
第一节 极权主义 |
一 监视和规训——反乌托邦文学的叙事空间 |
二 为谎言狂欢——死亡意象的叙事隐喻 |
三 双重颠倒空间里的整体主义批判 |
第二节 工具理性 |
一 工具理性历史语境的文学叙事 |
二 官僚主义社会想象的文化逻辑 |
第三节 女性主义 |
一 自由劳动叙事中的女权主义理论 |
二 女性乌托邦写作实践中的平权诉求 |
第四节 空间隔离 |
一 乌托邦文学中“墙”的符号学解读 |
二 反乌托邦作品中“墙”的复归 |
三 后现代乌托邦文学中“墙”的崩塌 |
第四章 共同体理论视域下后现代乌托邦文学的瓦解与重建 |
第一节 乌托邦美学共同体的社会学渊源及内涵变迁 |
一 传统乌托邦共同体的社会学理论渊源 |
二 后现代与乌托邦美学共同体的构建 |
第二节 传统乌托邦文学模式的转迁 |
一 全球化浪潮与失业、社会福利和歧视链 |
二 全社会确定性与自由主义向往的悖谬 |
第三节 怀旧的乌托邦——科幻小说“逆托邦”模型的构建 |
一 后现代视域中怀旧病的隐喻 |
二 生态诗学与共同体的危机 |
第四节 重建乌托邦——新乌托邦文学的特征 |
一 新身份认同共同体的建构 |
二 美学共同体的生成和分类 |
第五章 余论:关于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的再思考 |
第一节 反乌托邦文学对乌托邦文学的承继与反叛 |
第二节 乌托邦、反乌托邦与现代化 |
第三节 后现代语境中的新乌托邦共同体 |
第四节 永恒的乌托邦冲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论电影《特洛伊》对史诗《伊利亚特》的重构 ——以塑造“个性”英雄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问题缘起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跨媒介式重构 |
第一节 从文字描述到视听呈现 |
第二节 从文字叙述到画面拼接 |
第二章 对英雄出身的重构 |
第一节 显赫的家世与神的血脉 |
第二节 对英雄半神身份的淡化 |
第三章 对英雄善战的重构 |
第一节 孔武有力的外貌特征 |
第二节 战场与情场——“性感”因素的添加 |
第四章 对英雄个性特点的重构 |
第一节 勇气、智慧、荣誉感作为英雄的主导德性 |
第二节 对勇气中行动因素的弱化 |
第三节 对何为智慧的再思考 |
第四节 荣誉的外在化诠释 |
第五章 古今英雄“个性”的差异 |
第一节 身份社会与城邦中的个性英雄 |
第二节 个人主义的现代英雄观 |
第三节 “个性”英雄对古典人文精神的复活与继承 |
第六章 “英雄”之名 |
第一节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
第二节 英雄崇拜的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现代性国家的发生、困境及其疗治——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法哲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二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的背景 |
(一)时代:革命之后的纷争 |
1. 政党政治和商业社会 |
2. 古今之争(3)和进步观念 |
3. 科学革命与理性主义 |
(二)生平:义愤的自由斗士 |
(三)《格列佛游记》:烦扰世人之作 |
三小人国和大人国:现代性国家的发生 |
(一)机运:小人国与大人国的政制宿命 |
1. 小人国的原初政制及其腐败 |
(1)现实政治与原初政制 |
(2)腐败化:“自利”对公益的侵入 |
2. 大人国混合政体及超拔君主 |
(1)大人国的政治情状:国家、民众和君主 |
(2)混合均衡政体(mixed balanced constitution) |
(3)超拔君主 |
3. 机运与政制 |
(二)机运的身体维度 |
1. 身体大小与“造化弄人” |
2. 超越身体(机运)的努力 |
(三)从机运到理性 |
1. 机运女神的形象 |
2. 理性的力量 |
四飞岛国和慧骃国:现代理性国家的困境 |
(一)飞岛国:技术理性的乌托邦 |
1. 飞岛国及科学院 |
(1)勒皮他的含义 |
(2)飞岛哲人及其统治方式 |
(3)拉格多的科学院 |
2. 斯威夫特的“技艺”与“科学” |
(1)科学与技艺区分 |
(2)现代科学的问题 |
3.“书本”的政治与实践的政治 |
(二)慧骃国:道德理性的封闭共同体 |
1. 理性控制激情的统治模式 |
(1)理性的慧骃 |
(2)堕落的耶胡 |
(3)激情对理性的反叛 |
2. 人的中间状态 |
(1)格列佛的衣服 |
(2)理性动物和有理性能力的动物 |
3. 封闭的共同体与抽象的道德理性 |
(2)抽象的道德理性 |
五慧骃主人和彼得罗船长:疗治现代理性的方式 |
(一)好奇与轻信 |
(二)慧骃主人与失败的哲人教育 |
(三)彼得罗船长与宗教传统 |
结语 |
(6)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1.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 |
2.关于近代学校体育和体育教育的研究 |
3.关于地方体育的研究 |
4.关于广西近代体育教育研究 |
(三)有关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一)洋务运动与近代体育教育的引进 |
(二)教会学校对引进近代体育的贡献 |
(三)戊戌变法与中国近代体育教育思想的形成 |
(四)清末赴日教育考察为近代中国学校体育制度提供蓝本 |
(五)清末新政之教育改革是体育教育兴起的契机 |
(六)民国时期国民教育体制对学校体育教育的促进 |
二、清末民初的广西学校体育教育(1840-1921) |
(一)近代前广西民间传统体育概况 |
(二)清末广西学校体育实践(1840-1911) |
1.西方体育教育引进广西 |
2.清末广西学校体育状况 |
(三)民国初期的广西学校体育实践(1912-1921) |
1.民初广西体操课沿袭清末 |
2.球类运动在广西学校的出现 |
(四)广西体育师资培训的初始 |
(五)清末民初的体育竞技状况 |
(六)清末民初广西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特征 |
1.模仿日本学校体育教育模式 |
2.以兵式体操为主的课程内容 |
3.体育课形式大于内容 |
4.由清末学校的体育单轨制变为民初的双轨并行 |
5.与清末的癸卯学制相比,民初的壬子癸丑学制科学性更高 |
三、民国中后期的广西学校体育教育(1922-1949) |
(一)1922-1936年的广西学校体育 |
1.学校体育教学理念的变革 |
2.广西学校体育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
(二)1937-1949年广西学校体育 |
1.学校体育变得更加规范化、科学化 |
2.体育设备不断完善 |
3.抗战体育运动蓬勃发展 |
(三)广西体育师资培养的专业化 |
(四)传统体育在学校的发展 |
(五)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 |
1.马君武的体育教育思想 |
2.任中敏的体育思想 |
(六)民国中后期广西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
1.学习美国的体育教育模式 |
2.体育课程内容变得丰富多元 |
3.体育课程更加严整规范 |
4.注意人本教育 |
四、对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的评述 |
(一)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兴起与发展的原因 |
1.广西有重视体育的传统,群众基础较好 |
2.一些主要人物对体育运动及学校体育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3.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领导人比较重视体育 |
4.中国共产党在学校体育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5.体育社团的建立推动了体育运动的发展 |
6.一批爱好体育的体育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指导 |
7.广西与广东毗邻,有利于西方体育的传入与发展 |
(二)近代广西体育发展存在的不足 |
1.锦标主义盛行 |
2.体育师资和经费不足 |
3.近代提倡体育,其主观目的更多是为了服务政治和军事建设的需要 |
(三)近代广西体育对当代广西体育发展的启示 |
1.辩证地看待锦标主义 |
2.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完善体育场馆等设施 |
3.学校体育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4.学校体育能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
5.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的文化背景 |
第一节 草原文明与《霍岭大战》 |
第二节 海洋文明与《伊利亚特》 |
第三节 异同之解析 |
第二章 《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思想内涵 |
第一节 战争与军事思想 |
第二节 宗教与神学思想比较研究 |
第三章 《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故事情节 |
第一节 战争的起因 |
第二节 故事的迂回(反败为胜) |
第三节 高潮——英雄致命的软肋 |
第四节 故事的结局 |
第四章 《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语言特色 |
第一节 《霍岭大战》——“六大特征” |
第二节 《伊利亚特》——“口头程式句” |
第三节 《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的修辞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8)关于《看世界》的中韩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21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希腊神话形象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二)本文的研究定位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好莱坞电影中的希腊神话 |
第一节 希腊神话及形象主体 |
第二节 21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希腊神话题材制作 |
第二章 好莱坞电影对希腊神话中形象的建构策略 |
第一节 希腊神话主题和人物选择倾向 |
一、主题:战争与救赎 |
二、人物:向死而生的传奇英雄 |
第二节 希腊神话形象的视觉符码 |
一、紧身战服:力量 |
二、武器:性和能力的隐喻 |
第三节 希腊神话形象建构中的“他者”意识 |
一、“他者”意识的呈现 |
二、“他者”意识塑造下的美国文化表征 |
第三章 好莱坞电影中希腊神话形象的演变 |
第一节 叙事风格:由浪漫叙事向历史宏大叙事转变 |
第二节 形象特性:由“神性”向“人性”转变 |
第三节 视觉感官: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
第四章 消费文化视域下的希腊神话形象 |
第一节 消费文化视域下希腊神话形象的意义生产 |
一、打造好莱坞式英雄的影像神龛 |
二、拓展影视市场的“强心剂” |
三、助力国家形象输出 |
第二节 消费文化视域下希腊神话形象效应 |
一、打造“漫威式”希腊神话影视IP |
二、丰富类型化符号,满足大众审美消费需求 |
三、多元文化视角融合,增强兼容性与可视性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10)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门罗的生平及小说创作简述 |
第二节 门罗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第一章 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 |
第一节 情感体验中的地域情结 |
第二节 逃离想象中的自卑情结 |
第三节 细节描摹中的自主情结 |
小结 |
第二章 门罗创作的形象机制 |
第一节 反叛与内省的女性形象 |
第二节 沉默与怯懦的男性形象 |
第三节 相生与相克的两性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门罗创作的隐喻机制 |
第一节 门罗笔下的空间隐喻 |
第二节 门罗笔下的动物隐喻 |
第三节 门罗笔下的服饰隐喻 |
小结 |
第四章 门罗创作的审美机制 |
第一节 门罗小说的入俗之美 |
第二节 门罗小说的顿悟之美 |
第三节 门罗小说的碎片之美 |
小结 |
第五章 门罗创作的文化传承机制 |
第一节 南安大略哥特文学的滋养 |
第二节 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影响 |
第三节 英国苏格兰叙事元素的浸润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呈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斯巴达木马到底是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伊索克拉底对泛希腊领导权认识的嬗变 ——演说词《致腓力》分析[D]. 李元月.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乔治·格罗特雅典民主观研究[D]. 马百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应然的人生:西方乌托邦文学及其理论研究[D]. 蔡青辰. 浙江大学, 2021
- [4]论电影《特洛伊》对史诗《伊利亚特》的重构 ——以塑造“个性”英雄为中心[D]. 黄丹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现代性国家的发生、困境及其疗治——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的法哲学解读[J]. 李远志. 法律和政治科学, 2020(01)
- [6]近代广西学校体育发展研究[D]. 甘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7]《霍岭大战》与《伊利亚特》比较研究[D]. 草志.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8]关于《看世界》的中韩翻译实践报告[D]. 于洋. 延边大学, 2020(05)
- [9]21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希腊神话形象建构研究[D]. 杨景.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10]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D]. 高静. 山东大学, 20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