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蒜对小包装榨菜胖袋的控制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陈山乔,陈惠云,孙志栋,史婷婷[1](2018)在《包装和保鲜剂改善袋装榨菜保鲜效果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针对方便食用的袋装榨菜相比于坛装榨菜面临着更多的保鲜困境,这里对有潜力改善其贮藏性能的包装和保鲜技术进行总结。方法就榨菜在贮藏中存在的色变、脆性丧失、腐烂、胀袋、营养物质流失等问题和改善袋装榨菜耐贮藏性的有效手段进行探讨,综述包装技术和保鲜剂在袋装榨菜中的应用。结果使用巴氏杀菌结合真空或气调包装能够有效抑制微生物生长,选择合理的包装材料能够控制榨菜的外观变化;这些包装技术和工艺各有特点;多种保鲜剂在袋装榨菜中具有抑菌、改善质构、抑制色变等功效,其中包括工业界广泛接受的苯甲酸钠,前景广阔但鲜有成功案例的天然保鲜剂等。此外,还指出了新型保鲜剂缺乏推广等现状,以及对保鲜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结论通过改进包装技术和添加保鲜剂来改善袋装榨菜的耐贮藏性,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这些技术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马风力,孙志栋,孙志锋[2](2016)在《腌制蔬菜自动化包装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综述腌制蔬菜领域自动化包装技术的研究进展。方法结合腌制技术的特点,阐述了该领域自动化包装设备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计量、封口等关键包装技术,并展望了自动化创新技术的拓展应用。结论旨在提升相关领域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发扬创新精神,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李阿敏[3](2016)在《低盐方便榨菜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变化研究》文中指出榨菜是我国着名的传统酱腌菜,也是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在我国产量大,种植面积广。榨菜在近几年大量出口,现已成为广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的食品。榨菜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技术不断改革创新,出现一系列健康、美味的新品种。目前,榨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料种植、腌制工艺的改革、风味的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对影响榨菜品质的原辅料带菌量、包装方式、冷却条件及保藏条件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本文以完成三腌的半成品榨菜盐坯为原料,在传统方便榨菜加工工艺基础上,对降低榨菜原辅料带菌量的臭氧水脱盐工艺、辅料预处理工艺,杀菌工艺,冷却工艺,包装条件及保藏条件进行优化,并研究不同包装条件、保藏条件下的榨菜在保藏期间品质的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得到浓度为0.4 mg/L的臭氧水对榨菜进行脱盐会显着降低榨菜原料带菌量(P=0.001),可将榨菜原料中的菌落总数从2.1×104 CFU/g降至1.6×103 CFU/g,杀菌率达到92.4%,且对榨菜色泽和硬度的影响均不显着(P=0.052、0.068)。(2)分别利用超高压和微波处理方法对榨菜的辅料进行预处理,辅料中带菌量均会显着下降。优化出辅料的最佳预处理条件为:超高压处理,压力300 Mpa,保压时间15 min。在此条件下,辅料中的菌落总数可从5.6×104 CFU/g降低至<30CFU/g。超高压处理对辅料的色泽和香味影响均不显着(P=0.061、0.059)。将预处理后的辅料添加至榨菜中,感官评分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P=0.064)。(3)优化臭氧水脱盐工艺和辅料预处理工艺后生产的榨菜在杀菌前菌落总数下降97.6%,且榨菜的杀菌时间减少为传统杀菌时间的2/3,效率提高。包装规格为60g/袋的榨菜最佳杀菌条件为95℃/8 min.。(4)榨菜的冷却温度低于20℃时,与传统冷却方式(25℃常温水冷却)相比可以显着提高榨菜的色泽、硬度和感官评分,减少营养物质的流失;冷却温度为10℃时,榨菜的色泽、硬度、感官评分、总酸和氨基态氮含量均与15℃处理组榨菜的差异不显着。在榨菜的冷却工艺中选择15℃的冷却温度可以显着提高榨菜的色泽、硬度和感官评分,且经济负担较轻。(5)对比透明真空、铝箔(不透明)真空、透明充氮包装、铝箔充氮包装4种包装方式榨菜在室温(25℃)条件下保藏的品质变化。透明包装榨菜的褐变度、总酸含量、菌落总数要高于铝箔包装,色泽、硬度、感官均低于铝箔包装;充氮包装榨菜的硬度、总酸含量、感官评价高于真空包装,褐变度和菌落总数低于真空包装。铝箔充氮包装榨菜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他3组。在保藏180 d后,铝箔充氮包装榨菜的硬度为26.02 N,透明真空包装的硬度为18.61 N,两者之间差异显着(P=0.001);铝箔充氮包装榨菜的褐变度与透明真空包装差异显着(P=0.003);铝箔充氮包装榨菜的感官评分为26.5,显着高于透明真空包装的22.6(P=0.004)。铝箔充氮包装可以较好的保持榨菜的品质。(6)充氮包装榨菜在5℃条件下保藏的品质最好,但与15℃保藏条件下的差异不显着。5℃和15℃条件下保藏的真空包装榨菜在120 d内的b*值、硬度、亚硝酸盐含量、总酸含量、氨基态氮含量和感官评分的差异均不显着。结合经济因素选择15℃的保藏条件。在保藏180 d后,真空包装和充氮包装榨菜在15℃保藏的L*值均与25℃保藏时差异显着(P=0.025、0.020);硬度分别为28.79 N、30.85 N均与25℃保藏时差异显着(P=0.013、0.015);软变率分别比25℃保藏时低9.8%、11.1%;感官评分分别为27.5、28.8比25℃保藏的榨菜提高10.4%、12.1%;总酸和氨基态氮保存较好、亚硝酸盐含量低于25℃保藏条件。(7)优化后的的榨菜工艺为:完成三腌的半成品榨菜盐坯→修筋→清洗→切片→脱盐(0.4 mg/L臭氧水)→脱水辅料预处理(超高压300 Mpa/15 min)→无菌环境下调配拌料→称量装袋→铝箔充氮包装→整形杀菌(95℃/8 min)→冷却(15℃冷水)→成品方便榨菜→15℃保藏运输
张恩广[4](2016)在《低盐渍莴笋超高压杀菌、保脆与亚硝峰抑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盐渍菜因其食用方便,口感鲜美,历来是人们餐桌上的佐餐小菜。低盐渍菜更有利于人体健康,但因其失去了高盐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容易被有害微生物污染,贮藏期短,且存在亚硝酸盐超标(>4mg/kg)的问题。本文以低盐渍莴笋为研究对象,利用超高压技术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在保证低盐渍莴笋有效杀菌和不失脆硬口感的前提下,抑制其“亚硝峰”的产生,并确定其在不同贮藏温度下的最佳品尝期。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超高压处理低盐渍莴笋可在有效杀菌的同时保持其脆硬口感超高压压力和保压时间对低盐渍莴笋杀菌效果均有显着影响,在25℃下,经200 MPa压力处理20 min即可满足杀菌要求,压力≥300 MPa杀菌效果更佳。超高压处理的低盐渍莴笋脆性和硬度显着优于热处理样品。经超高压处理后,低盐渍莴笋硬度最大损失率为10.16%,脆性损失率不超过14.02%,显着优于热处理样品,且处理压力越小,其脆硬口感越好。(2)低盐渍莴笋经300 MPa处理可显着抑制其“亚硝峰”的产生考察了超高压处理对低盐渍莴笋“亚硝峰”抑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压力为300 MPa,保压时间15min,温度25℃时,低盐渍莴笋“亚硝峰”抑制效果最佳,其“亚硝峰”峰值为2.76 mg/kg,较未处理样品的7.71 mg/kg降低了65.24%,差异显着。且经此条件处理后,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和菌落总数显着降低,亚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基本不变。说明,通过调整超高压处理条件,可以有效抑制低盐渍莴笋“亚硝峰”的产生。(3)超高压低盐渍莴笋在25℃和4℃贮藏条件下的最佳品尝期分别为10d和30d在25℃贮藏条件下,建议最佳品尝期为10 d,4℃贮藏条件下,建议最佳品尝期为30 d。在最佳品尝期内,样品未发生胖袋现象,产品感官品质良好,亚硝酸盐含量≤2.76 mg/kg,卫生要求符合NY/T437-2012《绿色食品酱腌菜》和GB29921-201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
胡怀容[5](2015)在《腌制大头菜中腐败微生物的调查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腌制大头菜以其鲜、香、脆、爽口的特性,成为人们喜爱的日常常备佐菜。但低盐、增甜、真空袋装的腌制大头菜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的过程中,极易发生变质现象,造成原材料的大量浪费和重大经济损失。导致腌制大头菜的败坏通常是由各种腐败微生物引起的,其中结合工艺控制科学复合使用防腐剂,是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食盐用量为大头菜重量的16%为宜,食盐浓度过高或过低都影响腌制大头菜的质量。最优脱盐工艺为浸泡时间为20min,料液比为1:4,料水比对脱盐大头菜的影响不如浸泡时间明显,料水比在1:4后食盐含量变化不明显。丝状、片状腌制大头菜最佳灭菌温度80℃,灭菌时间15min;条状腌制大头菜最佳灭菌温度85℃,灭菌时间20min。对两类腐败变质和未腐败变质的袋装腌制大头菜进行感官检查,使用pH计、滴定法测得其pH值、含盐量、总酸含量的对比数值。腐败变质袋装腌制大头菜非胀袋组的pH值为3.183.44,含盐量为(7.03g7.31g)/100g,总酸含量为(1.98g2.32g)/100g;腐败变质袋装腌制大头菜胀袋组的pH值为3.043.37,含盐量为(6.94g7.26g)/100g,总酸含量为(1.87g2.11g)/100g;袋装腌制大头菜对照组的pH值为4.544.83,含盐量为(7.51g7.74g)/100g,总酸含量为(0.38g0.42g)/100g。通过微生物学平板培养和划线分离法从从色泽变暗、脆度降低的第一类腐败变质腌制大头菜中得到7种细菌;在滋气味明显改变,发粘的第二类腐败变质腌制大头菜中得到3种细菌,2种酵母。通过形态学鉴定、革兰氏染色和产酸产气实验,七株细菌都为革兰氏阳性菌,菌株X1X6为杆状,菌株X7为球状;菌株X1X3产酸不产气,菌株X4X7不产酸不产气,菌株Y1、Y2产气不产酸。对7株细菌和2株酵母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X1为Bacillus sp.,X2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X3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X4为Bacillus boroniphilus,X5为Lysinibacillus sphaericus,X6为Bacillus gibsonii,X7为Uncultured bacterium,Y1为Candida pararugosa,Y2为Candida zemplinina。利用分离筛选的腐败微生物纯培养物,测定防腐剂对其抑制效果。单因素试验结果显示,苯甲酸钠、脱氢乙酸钠能够明显抑制大头菜腐败微生物的生长,正交试验优化得到的复合防腐剂最佳的配方为:苯甲酸钠0.4g/L、脱氢乙酸钠0.2g/L。通过正交实验选出的Lysinibacillussphaericus,Bacillus sp.两株菌株,在该复合防腐剂配方条件下,其抑菌率分别达到了99.77%、99.86%。本研究论文复配出的安全高效,可以实际应用的复合型防腐剂,参考了一些食品防腐剂在腌渍蔬菜中的使用技术及标准。本研究最佳工艺条件下生产的袋装腌制大头菜复合该类产品国家相应标准。
赵兴娥[6](2013)在《透明包装榨菜品质变化及其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榨菜是一种用茎用芥菜(Brassica juncea coss var tnmida Tsen et Lee)为原材料,经整理、脱水、盐腌、后熟而成的特色腌蔬菜,被称为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榨菜以独特的加工工艺和鲜香嫩脆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榨菜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它们受温度、湿度、氧气和光照等影响,极易使榨菜色泽变暗、脆度降低和滋味变化,甚至会发生霉变、产膜、酸败、胀袋而变质,严重影响榨菜的品质。现今市售的方便榨菜大多数是用不透明材料包装的,不透明的包装不能清楚地给消费者展现榨菜的外观形态和品质特点,不利于榨菜的销售和消费。因此,为了使消费者能直观看到食品的外观、色泽而便于选择,通常使用透明材料包装,但透明包装的榨菜在销售过程中很快就发生变色、变味,质地变软等品质劣变现象。本实验选用性能良好的PET/PE(小)、PET/PE(大)(两种袋子结构相同但厚度不同),BOPP/CPP, BOPP/PE, PA/RCPP, PA/CPE, PET/PA/RCPP7种透明包装材料与现在企业采用的不透明包装材料BOPP/PET/PE镀铝膜为对照,按普通榨菜生产工艺制作出小包装榨菜试验样品,再采用现代分析方法对其在自然贮藏过程中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分析测定,旨在筛选出榨菜的最佳透明包装材料;其次,用能最好保持榨菜品质的PET/PA/RCPP透明材料包装榨菜后,探讨其品质变化的机理;最后,按照GB2760-2011要求添加适量的食品添加剂,对透明包装后的榨菜进行品质控制技术研究,旨在寻求一种榨菜透明包装技术,为榨菜透明包装的工业化生产提供试验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榨菜经不同透明包装材料包装后,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贮藏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7种透明包装材料中,只有PET/PA/RCPP透明包装材料最能较好的保持榨菜的脆度、色泽、香味等感官品质和总酸、氨基态氮、还原糖、Vc四个主要化学品质。因此,PET/PA/RCPP透明包装材料可适合榨菜的透明包装。(2)透明包装榨菜色泽劣变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样品的贮藏过程中,实验组(透明包装榨菜)的5-HMF(5-羟甲基糠醛)含量平均增加624%,略小于对照组的650%;实验组的总酸含量降低42.36%,高于对照组的32.86%;实验组的总糖含量降低94.12%,大于对照组的86.61%;实验组的叶绿素含量降低,96.52%远大于对照组的31.28%。透明包装榨菜的色泽迅速变暗、变褐是由于透明包装材料的厚度较小、透氧性好,榨菜总酸含量下降迅速、总糖含量持续降低、氨基态氮类物质含量快速降低、美拉德反应速率更快;良好的透光性能可能使美拉德反应中间产物5-HMF快速积累成褐色物质及叶绿素迅速光降解。(3)透明包装榨菜脆度劣变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实验组的TP(总果胶)含量由4.61g/100g降低至2.80g/100g,对照组的TP含量几乎保持恒定;实验组的WSP(水溶性果胶)由0.038g/100g增至0.278g/100g,对照组的WSP含量由0.036g/100g增加至0.201g/100g;实验组的CSP(螯合性果胶)含量由0.304g/100g迅速降为0.093g/100g,对照组的CSP含量由0.302g/100g降至0.173g/100g;实验组的SSP含量由0.148g/100g增至0.477g/100g,对照组的SSP含量则由0.144g/100g增至0.392g/100g;两组榨菜菌落总数均增加,实验组从2cfu/g增长至410cfu/g,对照组则由2cfu/g增加至260cfu/g。实验组的透明包装材料阻氧性能差、透光性强,腐败菌滋生更多,其中的TP和CSP含量迅速减少,WSP、SSP含量快速增加,实验组的脆度降低,质地软化。(4)透明包装榨菜香味劣变机理的研究结果表明:透明包装榨菜气味发生劣变,呈现出明显的塑料味和腥臭味。通过同时蒸馏法提取榨菜中的挥发性成分,再经GC-O分析得知引起这些异味的物质主要是较大含量的高级烷烃类化合物,其总相对含量高达5.92%,其中的4,6-二甲基十二烷、右旋萜二烯、二十一烷、二十烷、棕榈酸乙酯、二十五烷5种物质的含量均在0.50%以上。这些物质可能是由透明包装材料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暴露于日光下而发生光降解产生并渗透到榨菜中而引起的。(5)透明包装榨菜的品质控制实验研究:在单因素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用Box-Behnken向应面试验,分析了异维C钠、EDTA-2Na、无水CaCl23个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透明包装榨菜L*值(Y1)、褐变度(Y2)、脆度值(Y3)的影响,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建立了关于透明包装榨菜品质控制的二次多项式模型:Y1=50.90-1.10A+0.73B+0.54C+0.42AB-0.050AC+0.12BC-2.85A2-0.34B2-0.77C2Y2=0.37+0.011A-0.020B-0.013C-3.750E-003AB+4.750E-003AC-6.750E-003BC+0.031A2+0.018B2+0.020C2Y3=1310.72-10.41A+37.79B+176.06C+6.93AB-4.24AC-10.90BC-4.46A2-43.21B2-173.55C2并确定了透明包装榨菜品质控制的最优条件:9.14mg/kg异维C钠、240.88mg/kgEDTA-2Na、946.63mg/kg无水CaCl2,通过实验验证发现经响应面法优化所得的透明包装榨菜最佳品质控制工艺参数准确可靠,可使透明包装榨菜在四个月内保持良好品质。
郭锡凯[7](2013)在《改性壳聚糖及辐照处理对新高梨的保鲜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自制羧甲基壳聚糖(CMCS)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特性,并以CMCS为涂膜材料,结合辐照技术,对新高梨进行保鲜实验,测定了CMCS及辐照处理下新高梨的品质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探讨了CMCS及辐照技术在新高梨保鲜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羧甲基壳聚糖的制备和特性羧甲基化后的壳聚糖取代度达90%以上,溶解度为5.034g/100mL。对CMCS进行不同辐照处理后表明,CMCS的黏均分子量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下降。CMCS红外光谱检测显示,取代反应主要发生在氨基的N上。辐照处理打断了CMCS的糖苷键,从而使其分子量变小,但没有破坏或打断C2-N-羧甲基和C6-0-羧甲基,即未影响壳聚糖原有的功能。配制了不同分子量的CMCS涂膜保鲜液,通过果实好果率比对确定了两种保鲜效果较好的CMCS (21#和22#)。2、两种保鲜处理对新高梨品质的影响以新高梨为材料,通过对好果率、硬度、褐变程度、可滴定酸(TA)、可溶性糖(TSS)和维生素C(VC)的比较,研究了CMCS和辐照处理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涂膜能有效地延缓新高梨好果率的下降,而辐照处理加剧了好果率的下降;壳聚糖涂膜和1kGy辐照处理能保持新高梨的硬度,仅21#涂膜和1kGy辐照处理能够抑制果皮的褐变,而3kGy辐照处理后期加剧了果皮的褐变;在TA对比中,所有处理组的TA含量差异不显着;壳聚糖涂膜和辐照处理均能降低TSS的含量,其中22#涂膜处理组的效果较好;在VC含量上,仅有壳聚糖处理和1kGy辐照处理能够缓慢抑制VC的降解。3、两种保鲜处理对新高梨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对新高梨贮藏期内失重率、呼吸速率、细胞膜透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的测定,阐明了CMCS和辐照处理对新高梨的保鲜效果优劣的原因。壳聚糖涂膜处理能够延缓失重率的增加,但辐照处理却没有;壳聚糖涂膜能够有效抑制新高梨的呼吸作用,减少营养物质的消耗,辐照处理则加剧了呼吸作用;壳聚糖涂膜能够降低细胞结构的损伤;辐照处理组效果不明显;壳聚糖涂膜组能够推迟PPO峰值,抑制果肉的褐变;辐照处理组对其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同处理后新高梨MDA含量整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但壳聚糖处理组的下降速度较慢;同时经1kGy辐照处理后,前期低于对照而后期高于对照;经3kGy辐照处理后则正好相反。
王向阳,管佳[8](2008)在《天然防腐剂对萝卜干腐败微生物的控制研究》文中提出为保证萝卜干的品质,防止腐败变质,试验研究了竹叶、肉桂、丁香的植物提取液以及茶多酚、乳酸菌素、溶菌酶共6种天然防腐剂对萝卜干中腐败微生物的抑制作用。结果:竹叶水、肉桂水、竹叶乙醇提取液,对克柔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效果不好,在提高浓度的同时并不能完全的抑制住这3种腐败微生物的生长。所以这3种天然防腐剂并不适合用于萝卜干腐败微生物的抑制。5%丁香水提取液(每1 g丁香水提取液含有丁香0.34 g)对短乳杆菌并没有抑制,对克柔念珠菌也没完全抑制,但对其他菌都有抑制。而浓度为200×10-6茶多酚对除了短乳杆菌外的其他5种腐败菌都有很好的抑制效果,且可以适当的降低浓度,来补充复配防腐剂的效果。3%肉桂乙醇提取液(每1 g肉桂乙醇提取液含肉桂0.34 g)、3%丁香乙醇提取液(每1 g丁香乙醇提取液含有丁香0.40 g)成功的抑制了6种腐败微生物的生长,效果非常好。乳酸菌素与溶菌酶在100×10-6情况下不能对萝卜干中的腐败微生物有很好的抑制。
翟金亮,苏平,那宇[9](2008)在《软包装榨菜的超高压杀菌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超高压处理对榨菜杀菌效果以及理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高压工艺对榨菜的脆度影响很小,杀菌的优化工艺条件为:压力300 MPa,保压时间为20 min,中盐(8.5%)可以有效杀灭微生物,防止胖袋并且大肠菌群小于30个。
高琼[10](2007)在《“兰溪小萝卜”腌制工艺及保藏技术的研究》文中指出“兰溪小萝卜”是浙江兰溪市地方小萝卜的通称,主要用于腌制盐水萝卜,腌制而成的水萝卜以其大小适中、色白、脆嫩、解腻开胃,促消化增食欲,味鲜的独特品质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由于现有的保藏技术只能有1个多月的保质期,严重制约了小萝卜产业的发展。本文研究了“兰溪小萝卜”的腌制工艺,重点研究了腌制“兰溪小萝卜”的保藏技术,为研究延长“兰溪小萝卜”的保质期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所采用的复合保藏液+风味调味液将腌制“兰溪小萝卜”的保质期延长至3个月,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兰溪特色小萝卜在工厂腌制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通过检测腌制过程中pH值,可溶性固性物,盐度,水份含量,亚硝酸盐及感观品质的变化发现:工厂自然发酵腌制小萝卜的品质受外界温度的影响显着。外界温度高时池中pH值变化快,成熟期短。研究发现当pH值达3.0—3.5时换池,换池后当pH值达3.2左右,腌制液和小萝卜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均达到7.0—8.0时小萝卜腌制成熟。腌制小萝卜的变色失脆主要发生在腌制初期,亚硝酸盐在最初腌制的3—4天里已达到最大值,此后逐渐减少,因此小萝卜腌制成熟后亚硝酸盐是不超标的,食用安全。通过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保藏腌制小萝卜,研究其在贮藏过程中色度(L*,a*,b*,△E),脆度,总酸度及感观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下腌制小萝卜品质变化缓慢;腌制小萝卜适宜用复合包装材料包装,并在避光条件保藏;用2%NaClO2,5min蒸汽,60℃热烫30min,1.5KG辐照对腌制小萝卜进行灭菌,2个月后,效果不显着,袋中仍有菌落生长;100%O2充气包装30天后开始大量生白霉,并且袋中气体消失,100%CO260天后也大量长白霉,袋中气体消失,100%N2充气包装腌制小萝卜90天后有腐败现象;天然防腐剂植酸,乳酸链球菌素,洋葱熏蒸对腌制小萝卜进行保藏试验,结果发现植酸和乳酸链球菌素60天后保藏效果不显着,洋葱熏蒸有较强的防腐作用,90天后品质变化小;0.1%双乙酸钠和0.02%脱氢醋酸钠37℃10天后有腐败菌生长现象,0.1%双乙酸钠+0.1%苯甲酸钠和0.02%脱氢醋酸钠+0.1%苯甲酸钠对腌制小萝卜有显着的防腐效果,无菌落生长。采用亚硫酸钠,ZnSO4和L-半胱氨酸几种护色方法观察对腌制小萝卜的护色效果,结果表明:亚硫酸钠的护色效果最理想,但在食品中不允许使用,ZnSO4和L-半胱氨酸也有点一定的护色作用,但60天后护色效果不显着。络合剂0.025%Na2EDTA,2%酒石酸钾钠,0.3%焦磷酸钠,三者混和络合Ca离子效果不显着,无增脆作用。腌制小萝卜脆度的保持采用外用添加Ca的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其中以0.4%CaCl2+0.4%海藻酸钠的增脆效果最为理想。本文采取了洋葱熏蒸,洋葱磷酸缓冲溶液提取物观察对腌制小萝卜的护色效果,结果表明:洋葱熏蒸的方法有一定的护色作用,但30天后小萝卜开始缓慢变黄,洋葱磷酸缓冲溶液提取物有一定的护色作用,但由于洋葱提取物本色带有红色,使得护色效果不显着,并且60天后开始生白霉。腌制小萝卜风味的调配很重要,试验发现单一的几种调味料调配出的调味液口感不柔和,通过正交试验最终调配出最佳调味液配方为:味精0.06%,白糖12%或8%,混合酸0.05%,苹果醋0.05%,食盐2%或1%,磷酸0.1%或0.05%,乙酸0.1%,料酒0.1%。腐败菌是引起腌制小萝卜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本次试验从已经腐败了的袋装腌制小萝卜中分离出大肠杆菌,青霉菌及四种酵母菌,并研究了不同洋葱提取物和防腐剂对腐败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洋葱熏蒸的方式确实有一定的灭菌作用。洋葱中起灭菌作用的有效成分很难提取,本次试验中采用了四种方法提取,其中只有磷酸缓冲液提取物对青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洋葱汁中绝大部分是水分,有效成分很少,因此只有高浓度的洋葱汁有抑菌作用;试验中采用了泡菜中常用的三中防腐剂作对照,从试验结果看这三种防腐剂对袋装小萝卜中的酵母和青霉没有抑制作用,只对大肠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通过正交分析得出腌制小萝卜中添加0.125%苯甲酸钠+0.0125%脱氢醋酸钠,0.2%ZnSO4+0.048%L-半胱氨酸,0.2%海藻酸钠+0.4%CaCl2,洋葱提取液:总调味液=1:10,腌制小萝卜的品质最好,且在3个月内有较好的保质效果。研究了不同浓度的H2O2和不同pH条件下2%H2O2的漂白效果。从结果中看出,H2O2浓度越高漂白速度越快,小萝卜表皮的黄色物质迅速褪去,一段时间后小萝卜变得通透雪白,但此时的小萝卜过于白皙透明,有失真实性。同时高浓度的H2O2也会损伤小萝卜组织,使得小萝卜柔软失去脆性。2%H2O2在碱性条件下有很好的漂白效果,同时在酸性环境下也有很好的漂白效果,在酸性环境下漂白的小萝卜更真实,而且2%H2O2,pH4条件下对小萝卜的脆性影响小。复合保鲜液+风味调味液的情况下在37℃10天,常温3个月后仍然保持色白。
二、大蒜对小包装榨菜胖袋的控制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蒜对小包装榨菜胖袋的控制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2)腌制蔬菜自动化包装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腌制蔬菜自动化包装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2 腌制蔬菜包装技术概述 |
2.1 计量技术 |
2.2 袋装技术 |
2.3 封口技术 |
3 腌制蔬菜自动化包装设备新技术展望 |
3.1 嵌入式微处理技术 |
3.2 传感器与机器视觉技术 |
3.3 网络技术 |
3.4 人工智能技术 |
4 结语 |
(3)低盐方便榨菜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榨菜概述 |
1.1.1 榨菜简介 |
1.1.2 榨菜分类 |
1.1.3 榨菜营养价值 |
1.2 榨菜研究现状及成就 |
1.2.1 榨菜研究现状及成就 |
1.2.2 国内外酱腌菜产品 |
1.3 榨菜技术发展研究 |
1.4 榨菜品质研究 |
1.4.1 影响榨菜品质因素 |
1.4.2 榨菜品质控制研究 |
1.5 杀菌技术 |
1.5.1 臭氧杀菌 |
1.5.2 超高压杀菌 |
1.5.3 微波杀菌 |
1.5.4 巴氏杀菌 |
第2章 引言 |
2.1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
2.1.1 立题依据 |
2.1.2 研究目的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项目来源 |
第3章 榨菜预处理工艺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4 分析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臭氧水脱盐工艺优化 |
3.2.2 辅料预处理工艺优化 |
3.2.3 榨菜杀菌工艺优化 |
3.2.4 榨菜冷却工艺优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包装条件对榨菜品质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1.3 试验方法 |
4.1.4 分析测定方法 |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榨菜色泽的变化 |
4.2.2 榨菜硬度的变化 |
4.2.3 榨菜总酸含量的变化 |
4.2.4 榨菜氨基态氮含量的变化 |
4.2.5 榨菜菌落总数的变化 |
4.2.6 感官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保藏条件对榨菜品质及保藏特性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1.3 试验方法 |
5.1.4 分析测定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保藏条件对榨菜色泽的影响 |
5.2.2 保藏条件对榨菜硬度的影响 |
5.2.3 保藏条件对榨菜亚硝酸盐的影响 |
5.2.4 保藏条件对榨菜总酸的影响 |
5.2.5 保藏条件对榨菜氨基态氮的影响 |
5.2.6 保藏条件对榨菜菌落总数的影响 |
5.2.7 保藏条件对榨菜感官评价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4)低盐渍莴笋超高压杀菌、保脆与亚硝峰抑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低盐渍菜简介 |
1.1.1 酱腌菜的分类 |
1.1.2 酱腌过程的“亚硝峰” |
1.1.3 酱腌菜的低盐化 |
1.1.4 低盐渍菜存在的问题 |
1.2 超高压在酱腌菜加工中的应用现状 |
1.2.1 超高压技术简介 |
1.2.2 酱腌菜的超高压杀菌研究 |
1.2.3 酱腌菜的超高压保脆研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关键技术问题 |
1.4.2 拟采取的主要对策 |
第二章 超高压杀菌保脆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超高压低盐渍莴笋的制作 |
2.2.2 实验内容 |
2.2.3 检测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未处理低盐渍莴笋中微生物种类及含量 |
2.3.2 超高压处理对低盐渍莴笋杀菌效果的影响 |
2.3.3 超高压处理对低盐渍莴笋质构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低盐渍莴笋“亚硝峰”超高压抑制工艺研究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流程 |
3.2.2 超高压单因素实验 |
3.2.3 正交优化实验 |
3.2.4 超高压处理对低盐渍莴笋“亚硝峰”影响机理的初步探讨 |
3.2.5 检测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2 超高压处理正交实验 |
3.3.3 超高压处理对低盐渍莴笋“亚硝峰”影响机理的初步探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超高压低盐渍莴笋的贮藏特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样品的制备 |
4.2.2 实验内容 |
4.2.3 检测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超高压低盐渍莴笋25℃下的贮藏特性研究 |
4.3.2 超高压低盐渍莴笋4℃下的贮藏特性研究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腌制大头菜中腐败微生物的调查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背景 |
2.大头菜 |
1.1 概况 |
1.2 腌制大头菜发展现状 |
1.3 腌制大头菜风味形成机理及腐败微生物概况 |
1.4 腌制蔬菜中腐败微生物控制措施研究进展 |
3.食品防腐剂 |
1.5 食品防腐剂的定义及分类 |
1.6 食品防腐剂研究进展 |
4.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腌制大头菜加工工艺研究 |
1.材料、仪器设备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食盐用量对腌制大头菜质量的影响 |
2.2 腌制大头菜脱盐工艺的优化 |
2.3 灭菌温度对腌制大头菜质量的影响 |
2.4 灭菌时间对腌制大头菜质量的影响 |
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腌制大头菜理化指标分析和腐败微生物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
1.材料、仪器设备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袋装腌制大头菜p H值、总酸含量、含盐量的测定及感官检查 |
2.2 腐败微生物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
3.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腐败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
1.材料、仪器设备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菌株 16S rRNA、26S rRNA的PCR扩增 |
2.2 重组质粒的提取与酶切 |
2.3 菌株系统发育分析 |
2.4 腐败微生物分析 |
3.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复合防腐剂对腐败微生物抑制效果的研究 |
1.材料、仪器设备及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实验方法 |
2.实验结果与分析 |
2.1 真空包装腌制大头菜初始菌落总数的测定 |
2.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3 单一防腐剂对腌制大头菜中腐败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
2.4 复合防腐剂配方对抗性较强菌株的正交试验结果 |
2.5 最优复合防腐剂配方对腌制大头菜中其它腐败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
2.6 验证实验结果 |
2.7 防腐剂的成本核算 |
2.8 腌制大头菜质量分析 |
3.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透明包装榨菜品质变化及其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榨菜概述 |
1.1.1 榨菜的历史起源 |
1.1.2 榨菜的分布和产量 |
1.1.3 榨菜的营养保健价值 |
1.2 榨菜加工研究现状 |
1.2.1 榨菜半成品的加工研究现状 |
1.2.2 榨菜的包装研究进展 |
1.3 榨菜的品质研究进展 |
1.3.1 榨菜的风味 |
1.3.2 榨菜的脆度 |
1.3.3 榨菜的变质 |
1.3.4 榨菜品质控制研究进展 |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5.1 透明包装材料对榨菜品质影响的研究 |
1.5.2 榨菜经过透明包装后品质变化的机理研究 |
1.5.3 透明包装榨菜的品质控制实验研究 |
第2章 透明包装材料对榨菜品质的影响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透明包装榨菜颜色变化的试验研究 |
2.2.2 榨菜透明包装对其脆度的影响试验研究 |
2.2.3 榨菜透明包装对其总酸的影响试验研究 |
2.2.4 榨菜透明包装对其氨基态氮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
2.2.5 榨菜透明包装对其Vc含量的影响试验研究 |
2.2.6 榨菜透明包装对其感官品质的影响试验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透明包装榨菜品质变化的机理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透明包装榨菜褐变度变化的试验结果 |
3.2.2 透明包装榨菜总酚含量变化的试验结果 |
3.2.3 透明包装榨菜中5-HMF含量变化的试验结果 |
3.2.4 透明包装榨菜总酸含量变化的试验结果 |
3.2.5 透明包装榨菜氨基态氮含量变化的试验结果 |
3.2.6 透明包装榨菜总糖含量变化的试验结果 |
3.2.7 透明包装榨菜叶绿素含量变化的试验结果 |
3.2.8 透明包装榨菜脆度变化的试验结果 |
3.2.9 透明包装榨菜气味劣变的试验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透明包装榨菜的品质控制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各种食品添加剂对透明包装榨菜品质控制的实验结果 |
4.2.2 透明包装榨菜品质控制条件的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7)改性壳聚糖及辐照处理对新高梨的保鲜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梨果保鲜技术综述 |
1.1.1 梨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变化 |
1.1.2 常见保鲜技术 |
1.2 壳聚糖涂膜技术 |
1.2.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特性 |
1.2.2 壳聚糖的降解制备研究进展 |
1.2.3 壳聚糖保鲜食品的研究进展 |
1.3 辐照保鲜技术 |
1.3.1 辐照保鲜技术的生物效应及机理 |
1.3.2 辐照保鲜食品安全性、毒理性评估 |
1.3.3 辐照技术在各类食品中的应用 |
1.3.4 食品辐照保鲜装置 |
1.4 本论文的研究依据和研究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药品 |
2.1.1 试验仪器 |
2.1.2 试验药品 |
2.1.3 供试样品 |
2.1.4 样品的辐照处理 |
2.2 壳聚糖涂膜保鲜试验 |
2.2.1 改性壳聚糖制备试验 |
2.2.2 壳聚糖保鲜剂配置试验 |
2.2.3 壳聚糖涂膜处理 |
2.3 新高梨处理方法 |
2.3.1 壳聚糖涂膜处理 |
2.3.2 辐照处理 |
2.4 测定方法 |
2.4.1 好果率的测定 |
2.4.2 硬度的测定 |
2.4.3 褐变指数的测定 |
2.4.4 有机酸(TA)含量的测定 |
2.4.5 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的测定 |
2.4.6 维生素C(VC)含量的测定 |
2.4.7 失重率的测定 |
2.4.8 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
2.4.9 呼吸速率的测定 |
2.4.10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测定 |
2.4.11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壳聚糖保鲜剂制备研究 |
3.1.1 羧甲基壳聚糖(CMCS)的合成 |
3.1.2 羧甲基壳聚糖的辐照降解 |
3.1.3 壳聚糖保鲜剂的配置 |
3.2 两种处理对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1 新高梨的好果率 |
3.2.2 硬度 |
3.2.3 褐变指数 |
3.2.4 可滴定酸(TA)的含量 |
3.2.5 可溶性固形物(TSS)的含量 |
3.2.6 VC的含量 |
3.3 两种处理对梨果实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3.3.1 失重率 |
3.3.2 呼吸速率 |
3.3.3 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3.3.4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 |
3.3.5 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天然防腐剂对萝卜干腐败微生物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材料 |
1.1.2 菌种 |
1.1.3 培养基 |
1.1.4 仪器 |
1.2 试验方法[6-8] |
1.2.1 植物提取液的制备 |
1.2.2 菌种的活化 |
1.2.3 菌悬液的制备 |
1.2.4 抑菌实验 |
1.2.5 细菌培养 |
2 结果与讨论 |
2.1 防腐剂的初步筛选 |
2.2 筛选后的植物提取液和茶多酚的抑菌实验 |
2.3 乳酸菌素和溶菌酶的抑菌试验 |
3 结论 |
(9)软包装榨菜的超高压杀菌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软包装榨菜制作工艺 |
1.2.2 脱盐工艺 |
1.2.3 榨菜盐度单因素实验 |
1.2.4 超高压压力单因素实验 |
1.2.5 超高压保压时间单因素实验 |
1.2.6 工艺条件对榨菜杀菌效果及保藏期的影响 |
1.2.7 统计分析 |
1.3 检测项目 |
1.3.1 胖袋观察 |
1.3.2 感官评价 |
1.3.3 菌落总数的测定 |
1.3.4 大肠菌群的测定 |
1.3.5 理化指标的测定 |
1.3.6 质构测定(质构仪)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盐度对软包装榨菜保藏的影响 |
2.2 超高压杀菌压力对杀菌效果和保藏期的影响 |
2.3 超高压保压时间对杀菌效果的影响 |
2.4 超高压工艺条件对榨菜保藏期及品质的影响 |
3 结 论 |
(10)“兰溪小萝卜”腌制工艺及保藏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立题的意义与研究目的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小萝卜腌制原理分析 |
2.1.1 萝卜成分 |
2.1.2 萝卜的腌制工艺原理分析 |
2.2 腌制品护色研究进展 |
2.2.1 腌制品变色原因 |
2.2.2 护色方法 |
2.3 腌制品保脆研究进展 |
2.3.1 失脆原因 |
2.3.2 保脆方法 |
2.4 腌制品保藏研究进展 |
2.4.1 腌渍菜中的腐败菌 |
2.4.2 腌制品杀菌方法 |
2.4.3 抑菌方法 |
2.4.4 腌制小萝卜研究进展 |
2.5 腌制品加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一章 兰溪小萝卜腌制过程中品质变化规律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1.1 原料小萝卜 |
1.1.2 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3 兰溪小萝卜腌制工艺 |
1.3.1 工艺流程 |
1.3.2 操作要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时期腌制小萝卜在腌制过程中pH值的变化 |
2.2 不同时期腌制的小萝卜在腌制过程中可溶性固性物含量的变化 |
2.3 不同时期腌制小萝卜在腌制过程中盐度的变化 |
2.4 不同时期腌制小萝卜在腌制过程中水份含量的变化 |
2.5 腌制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
2.6 不同时期腌制小萝卜在腌制过程中色泽和质地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章 几种因素对腌制小萝卜贮藏性的效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1.1 试验原料小萝卜 |
1.1.2 主要试验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1.2.1 温度 |
1.2.2 包装材料 |
1.2.3 包装前不同的灭菌方法 |
1.2.4 调气贮藏 |
1.2.5 三种天然防腐方法 |
1.2.6 几种化学防腐方法 |
1.2.7 指标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温度对小萝卜保藏性的影响 |
2.1.1 水分含量的变化 |
2.1.2 总酸含量的变化 |
2.1.3 总糖含量的变化 |
2.1.4 色度的变化 |
2.2 不同包装材料对小萝卜保藏性的影响 |
2.2.1 水分含量的变化 |
2.2.2 白度的变化 |
2.2.3 脆度的变化 |
2.3 包装前不同灭菌方法对小萝卜保藏性的影响 |
2.3.1 不同灭菌处理对脆度的影响 |
2.3.2 对色度的影响 |
2.3.3 不同灭菌处理对腌制小萝卜表观现象的影响 |
2.4 调气包装试验初探 |
2.4.1 水分含量的变化 |
2.4.2 总酸含量的变化 |
2.4.3 白度的变化 |
2.4.4 调气对腌制小萝卜中腐败菌的抑制效果 |
2.5 几种天然防腐剂对腌制小萝卜的影响 |
2.5.1 贮藏过程中总酸度的变化 |
2.5.2 贮藏过程中脆度的变化 |
2.5.3 贮藏过程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
2.5.4 贮藏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
2.5.5 贮藏过程中感观品质的变化 |
2.6 化学防腐剂保藏腌制小萝卜效果研究 |
2.6.1 小萝卜感官品质的变化 |
2.6.2 小萝卜颜色的变化(37℃恒温培养箱) |
2.6.3 小萝卜脆度的变化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章 腌制小萝卜的护色,保脆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1.1 试验小萝卜 |
1.1.2 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几种护色剂对小萝卜在贮藏过程中颜色的变化 |
2.2 几种络合剂对小萝卜在贮藏过程中脆度的影响 |
2.3 几种保脆处理对小萝卜脆度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四章 洋葱在腌制小萝卜护色,保脆中的应用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1.1 试验小萝卜 |
1.1.2 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熏蒸试验设计 |
1.2.2 洋葱磷酸盐提取物护色效果研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洋葱熏蒸护色效果研究 |
2.2 洋葱磷酸缓冲溶液提取物护色效果研究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五章 袋装小萝卜中菌种的分离及抑菌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1.1 试验小萝卜 |
1.1.2 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培养基的制备 |
1.2.2 菌落的分离与纯化 |
1.2.3 腐败菌的鉴定 |
1.2.4 抑菌试验 |
1.2.5 洋葱熏蒸试验 |
1.2.6 洋葱提取物的制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袋装小萝卜中菌种的分离 |
2.2 抑菌试验分析 |
2.2.1 洋葱熏蒸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
2.2.2 几种洋葱提取物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
2.2.3 洋葱汁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
2.2.4 几种防腐剂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六章 风味调配试验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1.1 试验配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初试验 |
1.2.2 正交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初试验结果 |
2.2 正交试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七章 袋装小萝卜综合保藏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1.1 试验小萝卜 |
1.1.2 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试验方法 |
1.2.1 洋葱磷酸缓冲液提取液的制备 |
1.2.2 小萝卜保藏正交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因素对小萝卜色度的影响 |
2.2 各种因素对小萝卜脆度的影响 |
2.3 各种因素对小萝卜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八章 氧化性漂白剂对腌制小萝卜色度和脆度影响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1.1.1 试验小萝卜 |
1.1.2 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1.2.1 不同浓度H_2O_2对腌制小萝卜色度和脆度的影响 |
1.2.2 不同pH值对腌制小萝卜色度和脆度的影响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H_2O_2对腌制小萝卜色度和脆度的影响 |
2.2 不同pH值对腌制小萝卜色度和脆度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从袋装小萝卜中分离出的菌落图 |
附录2—小萝卜保藏效果对比图 |
附录3—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大蒜对小包装榨菜胖袋的控制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包装和保鲜剂改善袋装榨菜保鲜效果的研究进展[J]. 陈山乔,陈惠云,孙志栋,史婷婷. 包装工程, 2018(15)
- [2]腌制蔬菜自动化包装技术研究进展[J]. 马风力,孙志栋,孙志锋. 包装工程, 2016(11)
- [3]低盐方便榨菜工艺优化及其品质变化研究[D]. 李阿敏. 西南大学, 2016(02)
- [4]低盐渍莴笋超高压杀菌、保脆与亚硝峰抑制工艺研究[D]. 张恩广.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5]腌制大头菜中腐败微生物的调查及控制研究[D]. 胡怀容. 西华大学, 2015(06)
- [6]透明包装榨菜品质变化及其控制技术研究[D]. 赵兴娥. 西南大学, 2013(12)
- [7]改性壳聚糖及辐照处理对新高梨的保鲜作用[D]. 郭锡凯. 扬州大学, 2013(04)
- [8]天然防腐剂对萝卜干腐败微生物的控制研究[J]. 王向阳,管佳. 中国调味品, 2008(11)
- [9]软包装榨菜的超高压杀菌工艺研究[J]. 翟金亮,苏平,那宇. 食品与发酵工业, 2008(01)
- [10]“兰溪小萝卜”腌制工艺及保藏技术的研究[D]. 高琼.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2)
标签:榨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