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些认识和认识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些认识和认识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认识和理解(论文文献综述)

侯莉薇[1](2021)在《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破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突破了传统审计只关注经济责任的情况,将审计范围扩展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但该项审计实施时间较短,方法经验较少,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审计效果。而基层审计机关是最直接实施该项目的机构,研究基层审计机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总结经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从基层审计角度出发,选择了R市L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作为案例,对我国当前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基层实际情况,针对提出对策,从而解决问题,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本文在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概念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发展现状,对当前审计开展情况作了总体介绍。其次,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取证、审计方法、审计依据、审计评价、人员力量、责任追究整改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后,选择R市L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作为案例,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基层审计在以上六个环节存在问题,最终影响到审计效果。基于全文的分析,本文对解决基层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在审计证据方面,建立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提高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在审计方法方面,建立数据分析团队,发展现代审计技术;在审计依据方面,丰富完善评价依据;在审计评价方面,建立统一实用的评价体系;在人员力量方面,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加强任中审计;在责任追究整改方面,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建立整改结果运用评价制度等。在提出建议的同时,本文还对基层审计推行建议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该项审计的开展推进有所帮助。

陈志方[2](2021)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探索实施,这不仅是我国审计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也是我国环境治理方式的重要突破。随着该项审计制度的全面推开,其逐渐成为国家审计的一项重要政策工具。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项特殊的制度安排,对国民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发挥着“免疫系统”的功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目的,那么,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否在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自己独特的功能,它的实施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呢?它又是通过何种路径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等理论,本文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一方面可以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将资源环境保护情况与领导干部个人政绩紧密联系,增加了资源环境保护在官员激励中的权重,促使其自觉规范个人行为,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事项中,从根源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绿色经济,保障了经济发展质量的高水平;另一方面,这项审计工作的实施强化了地方政府的责任意识,保障有关专项资金的合理规范使用,提高自然资源资产的配置及使用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领导干部保护资源环境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变化会迫使当地企业转变生产经营理念,进行绿色创新,节能环保,进而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质量。2014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为本文的研究构建了一个准自然实验环境,本文使用DEA-Malmquist测算法计算2011-2017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用以度量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并通过双重差分法和逐步回归法来进行回归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我国实施的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二,这项审计工作的开展有效提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质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力条件,提高了经济发展质量;第三,这项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当地的自然资源资产配置和使用效率,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丰富和拓展了资源环境审计特别是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理解这一审计活动存在的科学性和必要性,更有助于加深对“国家审计具有国家治理功能”这一重要论断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开展国家审计工作,致力于使国家审计特别是资源环境审计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晓跃[3](2020)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下,通过督促各级行政主官严格履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职责,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探索实施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其目的是通过审计制度的刚性约束,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履职。这项制度在中国是一项崭新的制度。经过几年的实践,该项制度在其推行过程中存在怎样的问题,造成问题的原因为何?未来如何更好地通过这项制度促使领导干部认真履职?这些问题都尚待研究。本文试图以近年来的真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文本和对审计机关人员的访谈为基础,深入研究上述问题,为我国进一步完善此项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本论文主要以受托责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展开研究。一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阐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背景、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找出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因素;二是采取文本内容分析法,对涉及的河南、湖南、山东等9个省的相关审计资料进行分析,阐释审计实施结果反映的领导干部履职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访谈,从基本框架、组织实施、数据基础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制约审计成效发挥的核心因素。最后,从“健全审计框架”、“完善审计实施”、“充实审计数据”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提高这一审计模式的实操性和效用性,通过负向约束提升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孙贵林[4](2020)在《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文中认为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民主思想,既是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理论指南,也是因应世情、国情与党情变化的必然结果,还是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最终产物。研究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入和拓展邓小平理论研究、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从1923年6月旅法勤工俭学到积极投身于革命武装斗争,是酝酿萌发阶段;二是1952年7月调往中央以后从支持将经济建设提到重要地位、重视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到关注分配问题、主张根据劳动的多少和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资的高低、贯彻平等和自由原则,是积极探索阶段;三是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支持农村开展的生产责任制改革到要求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打破单一所有制结构以及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是初步形成阶段;四是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从强调“用多种形式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到1992年春南巡提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论断以及确立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价值目标,是成熟完善阶段。邓小平的经济民主思想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主要表现为:其一,经济民主的制度保障是所有制、经济体制和分配制度等基本经济制度。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民主的实现方式和最重要标志,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所促进的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是经济民主的价值体现和基本目标。其二,经济民主的基本任务是经济管理民主化。经济民主要求人民在经济活动中拥有独立的经济自主地位,享有自主的经济管理权和经济利益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民主集中制”、“责、权、利相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在实践中,既注重推进宏观经济的民主管理,处理好党政关系、上下关系、政企关系、政社关系,又注重推进企业民主管理,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使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其三,经济民主的关键环节是经济决策民主化。在经济决策的过程中,要从民主制定、民主执行、民主检验等方面加强和改进工作,全面推进经济决策民主化。即在经济决策制定过程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必要条件,群众路线是基本方法,民主集中制是重要保证;在经济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是动力之源,“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是必然选择,“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是重要原则;在经济决策检验过程中,“实践”是唯一标准,“三个有利于”是具体标准。其四,经济民主的实践成效是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即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转变、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转变、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转变。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表现为: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是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物质前提是发展生产力,价值诉求是人民自主,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表现为:经济与民主的统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主要表现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其实践价值主要表现为:努力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积极推动经济管理、经济决策的民主化进程,积极推动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从而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民主事业不断向纵深推进。

管冲冲[5](2020)在《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十八大召开到现在,党中央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十分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有关文件指出,要明确部署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对于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来说,能够产生十分重要的成效,该措施能够促进体制改革的实现,使建设生态文明的速度大幅提升,能够使国家干部以及领导者牢固树立和践行新时代发展理念,形成绿色发展方向和生活生产方式,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节约管理机制、生态环境安全保护机制,以及完善责任追究体制以及评估考核生态文明绩效的相关体系。该文章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展开的背景和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通过对世界范围内的成功案例进行分析获取相关教训,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内容,基于G县的具体情况,分成三个部分,分别为:开展情况和取得成效、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问题对策建议,先对有关内容以及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基于对参与G县试点审计的审计人员的访谈、文献研究、分析工作汇报以及审计报告等过程,分别从审计结果、过程、方法、内容、目标、背景等角度描述试点案例,总结试点审计中初步取得成效。然后对试点审计过程中具有的缺陷及其造成因素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很难实现责任追究、法规建设落后、很难采集数据、审计业务水平低等。此外,从多个角度对G县试点中具有的典型性、代表性问题以及造成原因进行分析,如监管体制改革的进行、追究责任机制的完善、法律法规建设的增强、审计技术方法的创新等。通过研究,为G县开展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提供经验借鉴和理论支持,助力完善相关机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完成。

孙冀萍[6](2019)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后果研究 ——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探索实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国家保护自然资源资产、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完善生态文明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环节。随着该项审计试点在全国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对其研究并洞悉其导致的领导干部意识行为变化及政策后果,对于充分发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职能,促进领导干部受托资源环境责任的履行以及实现地区资源环境“善治”,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我国政治制度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各项部署和要求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理性选择。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兴审计制度,凭借其独立性、专业性、技术性,通过监督、评价与鉴证资源环境管理权力运行过程,并提供相关履责信息,具有约束和激励领导干部意识和行为,促使其更好地履责的功能。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更多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而对其有效性的检验缺乏应有的关注。根据情绪认知理论,个体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通常会发生心理和生理变化,从而影响其思考与行为。那么,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提出及试点工作的开展,无疑向被审计领导干部传递出某种信号,增加了其“感知压力”,促使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意识发生改变。一般地,人在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行为,伴随被审计领导干部意识的改变,地方政府资源环境管理行为也会发生变化。地方政府资源环境治理投资增加,一方面直接修复生态环境损害,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政府的环保投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非政府环境治理行为。而地方政府资源环境监管力度加强,直接预防和控制环境风险与损害的同时,也会有效遏制企业的环境污染机会主义行为。地方政府资源环境投入行为和监管行为的改变,会对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状态及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影响,也给属地企业环保投资行为动机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结合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实践及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环境刺激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导致后果以及宏观影响微观”的政策后果系统分析框架,并从领导干部个人层面、地区层面及企业层面实证检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政策后果。本文的主要发现有:第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开展显着增加了领导干部在资源环境治理方面的注意力分配,并进而增加了当地政府资源环境方面的制度供给,因此,本文得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开展显着提高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意识的结论。通过对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及法制化程度不同地区的进一步探讨,本文发现较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及偏重于工业产业结构的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开展的政策效应更为显着。第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开展显着加大地方政府对地区资源环境治理的投资,并强化了对地区资源环境的监管,具体表现在地区污染治理投资额增加,环境监管机构增多等,故而,本文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开展对地方政府资源环境管理行为具有显着影响。进一步地,实证检验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对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管理行为的影响,是经由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意识提高实现的,且政策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第三,以土地、水、林木以及矿产资源资产状况、水资源质量和大气环境质量为研究对象,本文发现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开展与试点地区土地资源资产状况、矿产资源资产状况间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且试点地区废水排放量减少、万元工业产值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大气环境质量及水环境质量得到显着改善。因此,本文得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以显着影响属地资源环境质量,且这一政策后果与地方政府资源环境管理行为存在显着关系的结论。将地区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部分,本文发现该项审计对东部地区资源环境质量影响更为显着,且显着降低了该地区的单位地区生产能耗,提高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水平。最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开展,带来地区环境遵守成本、环境标准的严格程度及环境管制强度的变化,促进属地企业扩大环保投资规模,特别是显着增加重污染企业的环保投资规模。因此,本文得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显着增加属地企业环保投资规模的结论。本文利用规范和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后果的研究过程中,主要的创新有以下四点:(1)本文第一次按照“环境刺激意识、意识决定行为、行为产生后果”的逻辑创造性构建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后果的理论分析框架,丰富了现有文献的理论边界。(2)第一次以实证方法系统检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后果。现有相关研究较多地关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对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后果缺乏应有的关注与检验。本文以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分阶段分步骤试点这一准自然实验为新的视角,利用双重差分方法深入研究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这一外部冲击对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意识、行为及其后果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科学深入地理解该项审计活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3)创新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意识的度量方式。本文通过引入注意力与政府决策相关理论,以政府工作报告中资源环境管理相关文字所占比重来解释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意识的变化,这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4)本文研究结论丰富和拓展了环境规制效应的相关研究。已有文献主要从环境规制对地区产业结构、地区绿色绩效、企业行为及竞争力等视角展开研究,与这些研究不同的是,本文考察了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对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影响,并进而对企业环保投资行为的影响。此外,本文在变量选取及数据收集、研究深度以及研究方法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瑕疵和不成熟之处。随着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继续推进以及资料的后续获得,还应继续深入地从多角度来进行研究,以使研究结论更具稳定性。

胡风[7](2019)在《Z市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与森林资源密切相关。森林每年释放出的氧气占全球氧气更新量的30%,每年吸收大约15亿吨二氧化碳,提供大量的木材等资源供人类利用,还起着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重要作用。树木被滥砍滥伐、防火防虫不力导致大面积森林受灾等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十八大之后,审计机构和学术界开始进行对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的研究,但是相关的研究文献较少,目前还没有对森林资源资产形成系统科学的绩效审计评价系统。本研究尝试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这将有利于该项工作顺利实施。本研究在充分收集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相关理论、评价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公地悲剧理论等理论为基础,构建出符合当地实际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体系。具体来说,首先,在借鉴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提下,经过与理论界和实务界人士沟通,研究并选取出具有代表性的森林资源绩效评价指标集。其次,选用广泛运用于资源环境评价的DPSIR评价分析模型设计了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体系中包括驱动力层、压力层、状态层、影响层、响应层五个层次共24个评价指标。再次,建立了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构建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实用性较强的综合评价体系。然后通过从Z市统计局、林业局、创森办等部门获取相关的指标数据,结合Z市林业资源状况,利用期初比较打分法对该市的森林资源管理绩效做出分析评价。最后,文章分析说明了本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适用性、评价方法的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Z市森林资源资产利用保护的几点建议,以期为我国开展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利用欧洲环境署开发的DPSIR模型,充分听取专家意见,选取代表性较强的指标,结合实际案例,从而构建出便于审计人员操作的评价体系。

莫春芳[8](2019)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曾经,工业文明的兴起给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无比强大的生产力,对后世影响深远。但在科学技术创造出惊人物质财富的同时,世界级八大环境公害事件却以极其惨烈的方式,呈现出环境污染可能带来的悲惨后果。过度追求对自然力的征服和支配,以掠夺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繁荣,只会不断酿成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的历史性悲剧。生态环境之殇,正是大自然对人类永续发展前景敲响的警钟。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一段时期内,过分追求GDP增速的发展观、政绩观和考评观,让许多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忽视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导致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年累积叠加起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继续任其蔓延和扩张,必定成为民生之痛,甚至催生社会层面许多不可逆转的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愈加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党中央对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工作安排和相关要求,不仅是国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也是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它将传统的资源环境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了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促使各级党、政负责人自觉增强环保责任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正确地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职责,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充分体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三种效益的和谐统一。本文首先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继而以自然资源资产公共品属性、政府公共受托责任和产权制度等公共管理理论为依托,全面阐述了当前审计机关组织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大致情况、遇到的问题乃至成因,同时综合了资源环境审计中的环境审计要素与经济责任审计中的责任审计特点,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分析论证了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基础指标确定、建构体系框架、可行性及运用建议,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课题做了总结归纳并提出后续研究的方向及重点。本文既有理论的剖析,亦有实务的归结,其间所述内容尽管还不够深入和丰满,但也为进一步提高审计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经济监督和服务职能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思考。在这方面,更深入的研究还有待后续的不懈努力。

马薇[9](2019)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审计监督作为国家权力监督体系中的一项关键制度安排,通过权力监督权力的根本形式发挥制约功能,进而在提升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维护国家财政经济安全、提升政府效能、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进入新时代,审计监督建设愈发显得迫切。为此,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改革审计管理体制”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审计领域的改革将要走进“深水区”,触碰深层次的体制、结构等问题,以更好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在党中央已然进行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之时,地方层面上的跟进和创新情况更为值得关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审计机关既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审计署的改革部署,又结合本地特色实现创新发展,使得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始终在路上”。作为国家治理中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现行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上已然无法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要求,因而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具有了显着地必要性。事实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已然为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过程、趋向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分析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梳理以及国家治理理论、公共受托责任理论等相关理论工具,搭建起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分析框架。它由内外两部分组成,在内部主要由组织、权力、制度、机制等要素构成;在外部则由党的领导、审计体制、审计价值构成。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先后经历旧审计阶段、红色审计阶段、现代审计阶段、新时代审计阶段四个时期。通过回顾和梳理历史,能够清晰认识其发展成就,并归纳出发展规律以更深入的理解审计制度建设的“中国特色之路”。当然,现阶段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分析框架,这主要体现在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现代化运行难以契合。针对现实困境,部分地区已经展开了改革尝试。本文选取南京、广州、重庆、贵阳四地进行个案研究和比较分析,既具象化展示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也试图从典型案例中获得建设性启示。基于分析框架和案例研究,本文提出,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应当首先明确两个前提条件,即价值取向和审计体制模型。前者包含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以及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树立;后者则强调应保持行政型审计体制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路径应当从组织、权力、制度、机制四个方面上具体展开。其中,组织设置包括审计机构的增减、地方审计委员会的建设以及组织关系厘定;权力优化涉及管理权限确认、审计职能转型和权力清单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既要注重静态层面上的良法和制度建设,也要注重程序设计以保证动态层面上的依法执法落实;机制修缮则分为内生机制、外部机制和联接机制三个方面。这四部分既相互独立,发挥独特作用,又相互统一,共同构成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内容。总之,推进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紧跟党中央和国家有关审计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亦是推进地方审计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李苏娴[10](2019)在《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体系筛选研究 ——面向江苏省S市Z区的探索》文中提出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正在成为改革的重要实践。继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后,党的十八大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监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也被赋予了新的职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政府生态管理和生态监督的重要手段之一,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管辖范围内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进行审计,准确地界定领导干部受托资源环境责任,是政府有效解决环境问题、保证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本文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概念界定入手,在现有法律法规、上级审计机关制定的审计框架、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统计和调研数据等基础上初步构建指标池,通过专家咨询、隶属度、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了涵盖4个维度53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并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对其合理性进行了验证。最后,本文运用筛选得到的审计指标体系对江苏省S市Z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情况进行了分指标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认识和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认识和理解(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基层领导干部
        2.1.2 自然资源资产
        2.1.3 经济责任审计
        2.1.4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受托责任理论
        2.2.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研究
        2.3.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3.3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研究
        2.3.4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
    3.1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情况
    3.2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征
        3.2.1 注重与其他类型审计项目统筹实施
        3.2.2 审计重点以土地、水、森林等资源为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4.1.1 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4.1.2 现代审计方法应用不广
        4.1.3 审计依据体系不完备
        4.1.4 未建立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4.1.5 审计人员力量不足
        4.1.6 审计责任追究整改困难
    4.2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的成因
        4.2.1 数据资料共享不到位
        4.2.2 发展现代审计技术受限
        4.2.3 审计依据不细化
        4.2.4 审计评价体系区域差异大
        4.2.5 审计力量与工作量不相符
        4.2.6 审计查处问题较复杂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以R市L区为例
    5.1 R市L区基本情况
    5.2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况
        5.2.1 审计目标
        5.2.2 审计对象和范围
        5.2.3 审计内容与组织方式
        5.2.4 审计结果
    5.3 R市L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情况
        5.3.1 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统筹实施
        5.3.2 审计重点为土地、水、森林资源
    5.4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分析
        5.4.1 审计证据难以收集整理
        5.4.2 现代审计方法不普及
        5.4.3 审计依据可靠性不足
        5.4.4 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
        5.4.5 审计人员配置与专业水平不足
        5.4.6 审计责任难以追究整改
    5.5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成因分析
        5.5.1 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
        5.5.2 现代审计技术应用基础薄弱
        5.5.3 审计依据权威性较低
        5.5.4 制定本地区评价标准
        5.5.5 审计专业人才缺乏
        5.5.6 审计责任追究难度高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优化建议
    6.1 提高数据共享的准确性
    6.2 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技术
    6.3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6.4 构建统一实用的审计评价体系
    6.5 优化审计人员配置
    6.6 加强审计追踪整改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理论
    2.2 国家审计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2.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政策效应
    2.4 文献述评
第3章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3.1 理论基础
    3.2 研究假设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2 主要变量定义及度量
    4.3 实证模型设计
第5章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回归结果分析
    5.3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源环境审计定义
        1.2.2 资源环境审计体系
        1.2.3 资源环境绩效审计指标
        1.2.4 国内外文献的总体评价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概念、框架及理论
    2.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
    2.2 相关概念
        2.2.1 概念界定
        2.2.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其他审计模式的关系
    2.3 审计框架
        2.3.1 审计类型
        2.3.2 审计程序
        2.3.3 审计报告
    2.4 相关理论研究
        2.4.1 受托责任理论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生态经济价值理论
        2.4.4 综述
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离任审计试点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保护离任审计试点现状
    3.2 政策执行方面的问题
    3.3 遵守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
    3.4 重大决策方面的问题
    3.5 目标未完成方面的问题
    3.6 监管不到位方面的问题
    3.7 工程和资金管理方面的问题
    3.8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保护离任审计试点情况的整体评价
4 制约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效能发挥的原因分析
    4.1 审计框架存在缺陷
        4.1.1 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4.1.2 独立性和权威性未能保障
        4.1.3 责任认定缺乏依据和支撑
    4.2 组织实施存在困难
        4.2.1 实施方案不够完整和具体
        4.2.2 对各责任主体的要求不够清晰
        4.2.3 审计力量相对薄弱
    4.3 数据获取存在障碍
        4.3.1 基础数据不够完整
        4.3.2 数据整合存在难度
5 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对策与建议
    5.1 健全审计的整体框架
        5.1.1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基本法和配套法规
        5.1.2 重新构建独立、完整的实施体系
        5.1.3 完善责任认定的支撑及相关配套
    5.2 完善审计的组织实施
        5.2.1 制定完整、具体的审计方案
        5.2.2 明确对各责任主体的任务和要求
        5.2.3 不断补齐审计队伍的力量和素质缺口
    5.3 破除数据的获取障碍
        5.3.1 组织开展基础数据摸查
        5.3.2 科学整合基础数据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访谈人员名单
    附录 B 访谈问题提纲
    附录 C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文件一览表
    附录 D 审计发现政策执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附录 E 审计发现遵守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附录 F 审计发现重大决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附录 G 审计发现目标未完成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附录 H 审计发现监管不到位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附录 I 审计发现工程和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一览表
致谢

(4)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0.2 相关概念解析
    0.3 研究现状分析
        0.3.1 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3.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现状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0.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1章 体系生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形成背景和过程
    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背景
        1.1.1 时代背景:世情、国情与党情出现新变化
        1.1.2 历史镜鉴:对二战后各主要国家经济实践的深刻反思
        1.1.3 现实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问题
        1.1.4 理论渊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经济民主思想
    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
        1.2.1 酝酿萌发阶段
        1.2.2 积极探索阶段
        1.2.3 初步形成阶段
        1.2.4 成熟完善阶段
第2章 制度保障: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民主
    2.1 所有制与经济民主
        2.1.1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经济民主的根本前提
        2.1.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经济民主内涵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民主
        2.2.1 经济主体的基本含义
        2.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济民主的有效实现形式
        2.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民主内涵
    2.3 分配制度与经济民主
        2.3.1 重新确立物质利益原则
        2.3.2 对按劳分配原则的拨乱反正
        2.3.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经济民主内涵
第3章 基本任务:经济管理民主化
    3.1 经济管理民主化的提出
    3.2 经济民主管理的基本原则
        3.2.1 “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原则
        3.2.2 “民主集中制”原则
        3.2.3 “权、责、利相统一”原则
        3.2.4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3.2.5 “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原则
    3.3 宏观经济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3.1 给政府分权:处理好党政关系
        3.3.2 给地方分权:处理好上下关系
        3.3.3 给企业分权:处理好政企关系
        3.3.4 给集体经济组织分权:处理好政社关系
    3.4 企业民主管理的全面推进
        3.4.1 让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
        3.4.2 让职工成为企业的主人
第4章 关键环节:经济决策民主化
    4.1 经济决策的地位和作用
        4.1.1 经济决策在党和政府决策中的地位
        4.1.2 经济决策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1.3 经济决策的重要作用
    4.2 经济决策民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3 经济决策民主制定
        4.3.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经济决策制定的必要条件
        4.3.2 群众路线:经济决策制定的基本方法
        4.3.3 民主集中制:经济决策制定的重要保证
    4.4 经济决策民主执行
        4.4.1 “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经济决策执行的动力之源
        4.4.2 “鼓励试,允许看,不争论”:经济决策执行的必然选择
        4.4.3 “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经济决策执行的重要原则
    4.5 经济决策民主检验
        4.5.1 “实践”:经济决策检验的唯一标准
        4.5.2 “三个有利于”:经济决策检验的具体标准
第5章 实践成效:经济行为的民主化变迁
    5.1 生产行为从行政调控向自主经营的变迁
        5.1.1 计划体制时期行政调控下的生产
        5.1.2 改革开放后生产向自主经营的转变
    5.2 交换行为从计划调拨向市场配置的变迁
        5.2.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拨下的交换
        5.2.2 改革开放后交换向市场配置的转变
    5.3 分配行为从平均主义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变迁
        5.3.1 计划体制时期平均主义下的分配
        5.3.2 改革开放后分配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转变
    5.4 消费行为从计划调节向适度可持续的变迁
        5.4.1 计划体制时期计划调节下的消费
        5.4.2 改革开放后消费向适度可持续的转变
第6章 理论解析: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和特点
    6.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要旨
        6.1.1 社会主义:经济民主的制度基础
        6.1.2 中国共产党:经济民主的领导核心
        6.1.3 发展生产力:经济民主的物质前提
        6.1.4 人民自主:经济民主的价值诉求
        6.1.5 人的全面发展: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
    6.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特点
        6.2.1 坚持经济与民主的统一
        6.2.2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2.3 坚持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的统一
        6.2.4 坚持经济自由与经济平等的统一
        6.2.5 坚持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6.2.6 坚持阶段性与长期性的统一
第7章 现实观照: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当代价值
    7.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理论价值
        7.1.1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民主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1.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是持续推进经济民主事业的重要指南
    7.2 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的实践价值
        7.2.1 进一步创设有利于经济民主的政治法律环境
        7.2.2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管理民主化进程
        7.2.3 全面深入推动经济决策民主化进程
        7.2.4 努力促进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综述分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自然资源资产
        2.1.2 领导干部离任审计
        2.1.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委托代理理论
        2.2.2 环境审计理论
        2.2.3 政府环境责任理论
3 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分析
    3.1 G县试点审计开展情况与取得成效
        3.1.1 审计开展情况
        3.1.2 初步取得成效
    3.2 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出现的主要问题
        3.2.1 自然资源资产基础数据获取困难
        3.2.2 未建立统一的评价标准
        3.2.3 领导干部的责任难以界定
        3.2.4 复合型专业审计人才缺乏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自然资源资产数据管理分散不准确
        3.3.2 起步阶段评价考核机制不健全
        3.3.3 领导决策对自然资源资产影响具有滞后性
        3.3.4 涉及各类自然资源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够
4 国外国内其它地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经验借鉴
    4.1 国外环境审计概况
        4.1.1 美国关注绩效审计与资源利用效果
        4.1.2 加拿大更加注重环境绩效审计
        4.1.3 日本企业内部环境审计水平较高
    4.2 国内其它地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况
        4.2.1 绵阳市制定指标体系进行履职评价
        4.2.2 湖州市率先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4.2.3 湖北省强化专业指导出台操作指南
    4.3 经验借鉴
        4.3.1 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4.3.2 开发自然资源审计信息化平台
        4.3.3 建立适应地方的评价指标体系
        4.3.4 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专家库
5 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解决对策
    5.1 构建自然资源资产基础数据信息共享平台
        5.1.1 加强基础数据采集与动态管理
        5.1.2 探索建立涉及多部门的数据平台
    5.2 制定科学合理的责任界定标准和考评体系
        5.2.1 制定科学的责任界定标准
        5.2.2 因地制宜健全评价考核体系
    5.3 确保审计问题整改和环境保护责任落实到位
        5.3.1 强化审计结果落实与问题整改
        5.3.2 促进形成良好的政绩观和环保意识
    5.4 建立完善专业人才专家库和人才培养体系
        5.4.1 多维度建立专业人才专家库
        5.4.2 优化专业性人才结构与培养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后果研究 ——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自然资源及自然资源资产
        1.2.2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1.2.3 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及其责任
        1.2.4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涵及其要素的界定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主要贡献
2 文献综述
    2.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理论文献回顾
    2.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政策后果文献回顾
        2.2.1 经济责任审计与权力的监督、制约
        2.2.2 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责任履行
        2.2.3 经济责任审计与政府治理
    2.3 环境规制效应的文献回顾
        2.3.1 环境规制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
        2.3.2 环境规制对地区绿色经济绩效的影响
        2.3.3 环境规制对地区相关企业行为及竞争力的影响
    2.4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后果的文献回顾
        2.4.1 对领导干部资源环境管理行为影响的文献回顾
        2.4.2 对地区资源环境质量影响的文献回顾
        2.4.3 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的文献回顾
        2.4.4 对地区相关企业价值影响的文献回顾
        2.4.5 对审计主体行为影响的文献回顾
3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3.1 制度背景
        3.1.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小范围试点
        3.1.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大范围试点
        3.1.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全面推行
        3.1.4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实施效果
    3.2 理论基础
        3.2.1 意识、行为与后果相关理论
        3.2.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4 外部性理论
        3.2.5 资源环境价值理论
    3.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后果分析框架
        3.3.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目标
        3.3.2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主要特点归纳
        3.3.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后果的作用路径
4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影响领导干部资源环境意识的实证检验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4.2.2 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意识及相关变量的度量
        4.2.3 模型设定
    4.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领导干部意识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
        4.3.2 单变量分析
        4.3.3 相关性分析
        4.3.4 双差分回归结果分析
        4.3.5 进一步分析
        4.3.6 稳健性检验
    4.4 主要结论
5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影响地方政府资源环境行为的实证检验
    5.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5.2.2 地方政府资源环境管理行为及相关变量的度量
        5.2.3 模型设定
    5.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地方政府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
        5.3.2 单因素分析
        5.3.3 相关性分析
        5.3.4 回归结果分析
        5.3.5 进一步检验
        5.3.6 稳健性检验
    5.4 主要结论
6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影响属地资源环境质量的实证检验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 研究设计
        6.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6.2.2 地区自然资源资产状况及生态环境效果及相关变量的度量
        6.2.3 模型设定
    6.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地区自然资源状况及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
        6.3.2 相关性分析
        6.3.3 回归结果分析
        6.3.4 进一步检验
        6.3.5 稳健性测试
    6.4 主要结论
7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影响属地企业环保投资行为的实证检验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 研究设计
        7.2.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7.2.2 企业环保投资规模及其他变量的度量
        7.2.3 模型设定
    7.3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影响企业环保投资行为的实证检验结果及分析
        7.3.1 描述性统计
        7.3.2 相关性分析
        7.3.3 回归结果分析
        7.3.4 进一步检验
        7.3.5 稳健性测试
    7.4 主要结论
8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针对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层面的政策建议
        8.2.2 针对审计部门层面的政策建议
        8.2.3 针对被审计责任主体层面的政策建议
    8.3 研究局限性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8.3.1 研究局限性
        8.3.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7)Z市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关于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1.3.2 关于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1.3.3 关于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思路与主要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森林资源资产的概念
        2.1.2 绩效审计的概念
        2.1.3 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的概念及其特征
    2.2 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理论基础
        2.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2.2.2 公地悲剧理论
        2.2.3 资源经济学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的主要评价方法
第3章 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3.1 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设计原则
    3.2 基于DPSIR模型构建的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3.2.1 DPSIR模型介绍
        3.2.2 评价指标体系基本层次框架
        3.2.3 指标体系的设计
第4章 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模型的建立
    4.2 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值的确定
        4.2.1 指标权重的测算
        4.2.2 评价指标数据处理
        4.2.3 评价值的计算
        4.2.4 确定评价结果
第5章 Z市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案例
    5.1 Z市森林资源资产概况
    5.2 Z市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数据搜集及其处理
        5.2.1 数据资料来源
        5.2.2 指标评分汇总计算
    5.3 结果分析与发现的主要问题
        5.3.1 结果分析
        5.3.2 发现的主要问题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建议
    6.3 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8)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简要评述
    1.3 研究思路、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体系构建相关理论基础及核心概念
    2.1 理论基础
        2.1.1 公共品理论
        2.1.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2.1.3 产权理论
    2.2 核心概念
        2.2.1 自然资源
        2.2.2 自然资源资产
        2.2.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3.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分析
    3.1 审计工作开展现状
        3.1.1 审计试点工作成效凸显
        3.1.2 经常性审计制度正式建立
    3.2 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的约束性问题
        3.2.1 自然资源资产基础数据难以归集
        3.2.2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量化评估不易
        3.2.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界定较难
        3.2.4 审计评价指标尚未得到整合统一
    3.3 加快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3.3.1 更好地满足经常性审计制度的发展需求
        3.3.2 有效解决审计实务中的各种约束性问题
        3.3.3 有利于客观公正评价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
4.审计评价基础指标选择及基本框架构建
    4.1 基础指标的选择
        4.1.1 基础指标选择的根本目标
        4.1.2 选择基础指标的主要原则
        4.1.3 基础指标的来源
    4.2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的基本思路
    4.3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内容及层次
        4.3.1 重大政策贯彻执行层面
        4.3.2 重大事项决策层面
        4.3.3 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层面
        4.3.4 监督责任履行层面
5.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1 确定权重的基本方法
        5.1.1 德尔菲法(Delphi)
        5.1.2 层次分析法(AHP)
        5.1.3 熵权法
    5.2 审计实务中的权重计算过程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4 审计评价指标计分过程
6.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行性研究及运用建议
    6.1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可行性研究
        6.1.1 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
        6.1.2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简便易行
    6.2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建议
7.研究结论与研究前景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前景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9)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进展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主要内容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一个分析框架
    第一节 核心概念剖析
        一、国家治理
        二、国家审计
        三、地方审计管理体制
    第二节 理论基础分析
        一、国家治理理论
        二、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第三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逻辑进路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必然性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的新要求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搭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及评述
    第一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的沿革
        一、旧审计阶段:封建社会及民国时期
        二、红色审计阶段:革命根据地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
        三、现代审计阶段:改革开放之后
        四、新时代审计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
    第二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及时有效披露相关信息,提升了政府透明度
        二、发挥权力制约和监督作用,保障了国家治理稳定有序
        三、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审计质量
        四、丰富审计内容和审计形式,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
    第三节 我国审计管理体制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审计法制化趋向
        二、审计功能不断扩展
        三、审计民主化特征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当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的困境及生成机理
    第一节 现实困境
        一、组织设置与国家治理需求不相匹配
        二、权力划分与国家治理趋势相违背
        三、审计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相互脱节
        四、审计机制与国家治理运行难以契合
    第二节 生成机理
        一、审计体制的制约
        二、政府职能转型滞后
        三、对审计的认识有待提高
        四、利益协调困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若干典型个案: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概述
        一、南京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二、广州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三、重庆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四、贵阳市审计管理体制改革概述
    第二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比较研究
        一、组织建设层面的比较
        二、权力配置层面的比较
        三、制度建设层面的比较
        四、机制修缮层面的比较
    第三节 多地审计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高扬党的旗帜
        二、坚持协调发展,理顺多重关系
        三、坚持全面改革,谋求深化发展
        四、坚持效益目标,提升审计质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前置设计
    第一节 根本条件: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价值取向
        一、毫不动摇的思想指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鲜明的主题设置:强调国家审计服务国家治理的内在规定性
        三、有效的改革原则:独立性、权威性、专业性价值的保障
    第二节 基础条件:国家审计体制确认
        一、审计组织模式优化
        二、审计领导体制模式调整
        三、国家审计体制确认的意义阐明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组织及其权力
    第一节 组织和权力优化的原则坚守
        一、独立性和联系性的把握
        二、一致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三、全面性和重点性的兼顾
    第二节 地方审计组织设置及关系优化
        一、组织设置之“加减法”应用
        二、发挥地方审计委员会的作用
        三、组织关系厘定
    第三节 审计权力优化与规范
        一、审计管理权限确认
        二、审计职能转型
        三、权力清单制度建立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探索——制度与机制
    第一节 制度与机制建构的条件设立
        一、价值取向:公共性确立
        二、要素供给:可行性把握
        三、注意事项:衔接性处理
    第二节 审计制度建设
        一、良法:夯实改革创新的合法性
        二、制度:强化改革创新的规范性
        三、程序:提升改革创新的秩序性
    第三节 审计机制修缮
        一、内生机制
        二、外部机制
        三、联接机制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体系筛选研究 ——面向江苏省S市Z区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方法及理论基础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
        (一)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二) 代际公平理论
        (三) 权力制衡理论
    四、创新之处
        (一) 研究角度创新
        (二)研究方法创新
        (三) 研究内容创新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政府生态管理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资源环境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 关于领导干部生态责任评价标准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一)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理论研究
        (三) 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四) 国内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相关实践
    三、研究述评
第三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 目标导向原则
        (二) 系统性原则
        (三) 科学性原则
        (四)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三、指标池的构建
        (一) 一级、二级指标的初步构建
        (二) 三级指标的初步构建
第四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筛选
    一、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的专家咨询
    二、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的隶属度分析
    三、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四、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一) 评价指标的信度检验
        (二) 评价指标的效度检验
第五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体系应用——以江苏省S市Z区为例
    一、江苏省S市Z区概况
    二、江苏省S市Z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分指标评价
        (一) 土地资源管理指标计算与分析
        (二) 水资源管理指标计算与分析
        (三) 森林和湿地资源管理指标计算与分析
        (四) 生态环境保护指标计算与分析
    三、Z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分指标评价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认识和理解(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D]. 侯莉薇.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D]. 陈志方. 山东大学, 2021(02)
  • [3]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刘晓跃. 暨南大学, 2020(07)
  • [4]邓小平经济民主思想研究[D]. 孙贵林. 湘潭大学, 2020(12)
  • [5]G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与对策研究[D]. 管冲冲.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6]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政策后果研究 ——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 孙冀萍.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7]Z市森林资源资产绩效审计评价研究[D]. 胡风. 河南工业大学, 2019(01)
  • [8]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 莫春芳. 云南大学, 2019(02)
  • [9]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地方审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马薇. 苏州大学, 2019(07)
  • [10]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体系筛选研究 ——面向江苏省S市Z区的探索[D]. 李苏娴. 苏州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些认识和认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