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羚羊角汤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论文文献综述)
史卓超[1](2021)在《通窍明目Ⅳ号对肝郁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跨筛板压力差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通窍明目Ⅳ号对肝郁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跨筛板压力差的干预,研究通窍明目Ⅳ号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20年06月至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POAG患者30例(58只眼),纳入治疗组;在哈尔滨242眼科医院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POAG患者28例(56眼),纳入对照组。治疗组控制眼压,予以通窍明目Ⅳ号进行治疗,疗程为4周。对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4周、12周的跨筛板压力差(TCLPD)和视力的变化,以及疗程前后的视野平均缺损度(MD)、视野指数(VFI)、视网膜纤维层厚度(RNFLT)与体质积分进行观察记录。对照组控制眼压,无其他治疗,对其入组及4周后的TCLPD和视力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数据处理使用SPSS20.0软件包。结果:1.治疗组:(1)治疗1周后TCLPD与视力的变化情况对治疗组1周前后TCLPD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组1周前后视力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1周的治疗,患者TCLPD发生显着改善,而视力并没有明显的进步。(2)治疗2周后TCLPD与视力的变化情况对治疗组2周前后TCLPD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组2周前后视力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2周的治疗,患者TCLPD发生显着改善,而视力并没有明显的进步。(3)治疗4周后TCLPD与视力的变化情况对治疗组4周前后TCLPD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组4周前后视力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TCLPD的下降和视力的改善都较为显着。(4)治疗12周后TCLPD与视力的变化情况对治疗组12周前后的TCLPD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治疗组12周前后的视力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经过12周的治疗,患者TCLPD的下降和视力的改善都较为显着。(5)治疗4周后视野平均缺损、VFI、RNFLT、体质的变化情况对治疗组4周前后的视野平均缺损、VFI、RNFLT、体质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过4周的治疗,患者的视野平均缺损、VFI、RNFLT、体质均有明显改善。2.对照组:(1)4周后TCLPD与视力的变化情况对照组4周前后TCLPD及视力的变化,经t检验,均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对照组经过4周后,TCLPD和视力都没有明显变化。3.两组比较:(1)两组4周后TCLPD与视力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TCLPD、视力的变化相比较,经独立样本t检验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TCLPD的降低和视力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1.通窍明目Ⅳ号能够降低患者跨筛板压力差,还能够提升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改善患者的肝郁体质。2.通窍明目Ⅳ号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跨筛板压力差的降低先于视力改善。3.通窍明目Ⅳ号主要通过调整偏低的舒张压和BMI来降低跨筛板压力差。4.跨筛板压力差可能是通窍明目Ⅳ号阻止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机制之一。
蒋健[2](2020)在《郁证发微(四十七)——郁证目疾论》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主要探讨郁证性目疾的因机证治。举凡目干目涩、目糊目昏目暗、视物不明、目痛目胀、目赤、目泪、目盲、目张不得瞑、胞轮振跳、目劄以及不耐久视等,其病因概可由七情不遂所致。郁证性目疾除了上述种种眼目局部症状外,常可伴有情志类临床表现以及其它一系列纷繁复杂的躯体症状。郁证性目疾病位涉及五脏,病机主要在于肝心之用有余而肝心之体不足,还可见到心脾、肝肾、脾胃、肝肺亏虚以及痰涎瘀血等。治疗用药需要从郁论治或兼顾从郁论治。郁证性目疾可见于现代医学之抑郁症、焦虑症、功能性视力障碍等精神障碍类疾病及精神心理因素相关的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视疲劳、干眼症、青光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疾病。
钟赛波[3](2018)在《青光眼(五风内障)中医文献及证素特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和总结青光眼中医文献及证素特点,为青光眼临床辨证规范化、客观化提供参考。方法:1.研究与青光眼(五风内障)相关的中医古籍,从青风内障、绿风内障、黄风内障、黑风内障和乌风内障五个类型来分析古籍对各个类型的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预后的记载、并依次进行总结。2.从知网、万方、维普等文献数据库筛选收集近20年来有关青光眼(五风内障)辨证的文献材料,提取、分解其证素,建立数据库,对其证素分布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频次、聚类及关联分析,研究探讨其规律,最后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青光眼(五风内障)古籍研究:(1)青风内障:初起之时症微,有视物昏花、头晕头痛等,多为肝胆精亏气虚、外加头风痰气之邪为病,治疗时多用平肝熄风、滋阴明目的羚羊角散等方药。(2)绿风内障:有头眼剧痛、视力骤降等症;病因多为肝肺风热壅滞、肝肺受劳,病情严重、病势危急;治法有平肝熄风、清热明目、熄风通络、滋阴明目等;方剂有的羚羊角丸、羚羊角饮子等。(3)黄风内障:发于气血亏虚,表现为瞳仁发黄、瞳神变大、色泽昏暗浑浊,治疗时宜用清热解毒、平肝熄风的珍珠散、服椒红丸。(4)黑风内障:有头眼剧痛等症状;病因病机为肝肾阴虚、上焦有热等,治疗用平肝熄风、清热明目、补肾养阴等方法,代表方剂有羚羊角饮子、补肾丸等。(5)乌风内障:症状有瞳神色泽昏暗浑浊、视物模糊不清等;病因病机为素有风痰、胆肾精血亏损;治法有平肝清热、祛风除湿、益阴生津、养肝明目等;所用的方剂主要是决明丸、补肝汤等。2.文献数据分析:(1)检索到1418篇相关文献,依据文献筛选原则最终确定文献为28篇,得到病例数合计2324例,收入了按不同标准分型的证型共40个,病位证素8个,病性证素14个。(2)青光眼患者的主要证型:肝气郁滞、痰湿泛目、肝肾阴虚、肝阴虚阳亢、肝胆火旺、气郁化火、肝肾亏虚、肝火上炎、气滞血瘀、肝胃虚寒。(3)病位证素:肝、肾、胆、胃、脾、心、经络、肺。(4)病性证素:气滞、热、阴虚、痰、湿、阳亢、阳虚、血瘀、气虚、血虚、风、动风、饮、气逆。(5)聚类分析:肝、热、气滞分别各为一类;湿和痰聚为一类;肾和阴虚聚为一类;血虚、风、脾、胃、阳亢、血瘀、阳虚、气虚、胆为一类。(6)关联分析支持度结果:所有证素双项集关联结果为气滞->肝29.27%,其次为阴虚->肝20.50%、热->肝18.42%、肾->肝15.90%、热->气滞12.53%、肾->阴虚11.34%;所有证素三项集关联结果为肾阴虚->肝11.07%;病位证素双项集结果肾->肝21.46%;病性证素双项集结果为热->气滞12.53%。结论:1.关于青光眼(五风内障)的古籍论述,多分为青风、绿风、黄风、黑风、乌风等五类,在症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都有关联;青风、绿风和黄风内障是疾病的不同进程。关于青光眼(五风内障)中医辨证分型一直在发展,但成果各有不同,未形成统一的标准。2.肝气郁滞、痰湿泛目、肝肾阴虚、肝阴虚阳亢、肝胆火旺、气郁化火、肝肾亏虚、肝火上炎、气滞血瘀、肝胃虚寒是青光眼患者的主要证型。3.肝是青光眼的关键病位证素,气滞是青光眼的关键病性证素,青光眼(五风内障)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邓晓辉,王民秀,张丽霞,张守康[4](2012)在《青风内障中医治疗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从对古今青风内障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入手,总结十一五青光眼重点专病各成员单位的治疗经验,探讨青风内障的治疗原则,认为青风内障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实证主要为肝郁、血瘀、水停;虚证主要为肝肾两亏或气血不足。病位主要在肝、肾,其次在脾、肺。
秦霖,邱波[5](2011)在《《证治准绳》对于青光眼的早期认识》文中研究表明《证治准绳》是明代王肯堂于公元1602年辑成的临床医学巨着,其中的"七窍门"(上)为眼科专论。卷中首论眼的解剖生理,提出眼内包涵神膏、神水、神光、真气、真血、真精之说;继后列述了眼部病症170余种,大大超过了自宋、元以来流行的72种眼病的范围。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书中对于"五风内障"的论述较为详尽,即对原发性青光眼的认识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谭乐娟,彭清华,姚小磊,谭涵宇[6](2010)在《原发性青光眼的中医文献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历代医家对原发性青光眼有关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临床经验,总结原发性青光眼的主要病因、病机及最佳治疗方案。方法采用手工检索、光盘检索、联机检索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文献检索,再根据原发性青光眼文献登记表,逐项进行记录,最后对证候类型、中医治法、方药、采用药物、护理方法等进行频数和排序分析;原发性青光眼病变与治法的关系,采用频数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原发性青光眼主要由风、火、痰、郁、虚及肝之阴阳失调,引起气血失常,经脉不利,目中玄府闭塞,珠内气血津液不行而致。其证型以肝火上炎证、肝郁气滞证、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阴虚火旺证、肝经风热证最为常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肝经风热证、肝火上炎证居多;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以肝郁气滞证、阴虚阳亢证、肝经风热证居多;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以肝肾阴虚证、肝经风热证居多。治疗原发性青光眼最常用药有:茯苓、生地黄、当归、车前子、决明子、甘草、川芎、菊花等。结论对原发性青光眼的文献调研,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了原发性青光眼的发病机理、病机特点、演变规律、辨证要点、主要证型及常用药物等。并分析了各种治法的特点,为规范原发性青光眼的诊疗奠定了基础。
高延娥[7](2010)在《益阴明目合剂稳定眼压及视神经保护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用益气养阴明目开窍法治疗中晚期青光眼,并探讨其稳定眼压及视神经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1.实验研究:用益阴明目合剂给高眼压大鼠灌胃,检测其对高眼压大鼠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 ET)、一氧化氮(nitrous oxide, NO)、视网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eic dialdehyde, MDA)和谷氨酸(glutamic acid, Glu)的影响。2.临床研究:用益阴明目合剂治疗中晚期青光眼,通过治疗前后视力、视野、眼压的比较,总结和评价其疗效。结果:1.益阴明目合剂能有效提高急性高眼压大鼠视网膜中SOD活性,降低MDA、Glu含量,降低血浆ET和NO含量。2.益阴明目合剂治疗中晚期青光眼效果显着,总有效率为94.87%。结论:1.益阴明目合剂治疗中晚期青光眼疗效确切;2.益阴明目合剂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增强耐缺氧能力,改善微循环,抑制谷氨酸的释放、降低内皮素含量等作用而起到稳定眼压和视神经保护的作用。
王万杰,汪娟,王明芳[8](2010)在《青风内障的中医认识及治疗》文中研究指明青风内障是指起病缓慢,自觉症状不明显,眼珠渐硬,视界逐渐缩窄,瞳神气色淡青,视物日渐昏朦,终致失明的慢性内障眼病。古籍对其病因病机认为属虚实二证,由于情志过伤、痰气郁结、肝肾不足、阴虚血少所致。辨证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结合眼部表现进行整体辨证。临床治疗应重视开通玄府、利水疏络、活血补肾的治疗法则,同时应配合针灸治疗,并强调中西医结合,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视功能。
霍双[9](2010)在《五风内障(青光眼)的古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过大,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之中,五风内障(青光眼)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本病治愈难度大,致盲率比较高。中医药在防治本病上具有丰富的经验,治疗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从战国末期到清朝鸦片战争以前,历经二千多年,中医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本文记述了中医文献中有关对五风内障(青光眼)的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七个部分。第一节为五风内障的范畴。五风内障在不同的阶段,又分为“青风内障”、“绿风内障”、“乌风内障”、“黑风内障”、“黄风内障”。中医学将具有“目珠胀硬、瞳神散大、瞳神易色、视物不清、视力骤降”表现的疾病,统归于中医学的“五风内障”的范畴内,故本论文所涉及的文献中“青风”、“绿风”、“乌风”、“黑风”、“五风变”等与“五风内障”当视为同一概念。现代临床上具有眼内压增高且伴有角膜周围充血,瞳孔散大,视力急剧减退,头痛,恶心,呕吐等主要表现的疾病主要是青光眼。在第二节中对青光眼与其他眼病作了鉴别,主要对青光眼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第三节由于青风、绿风、乌风、黑风、黄风在现代医学当中相当于青光眼的不同阶段,分别从其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等方面来阐述五风内障的临床特点。第四节为南北朝以前对于五风内障的论述。从这一时期的眼目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医论来阐述对五风内障的初步认识。这一时期的医学文献反映出本时期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的还没有形成整体的认识,或认识比较肤浅。第五节是隋唐时期对五风内障的认识。这一时期对绿风内障、乌风内障的病因病机、主要症状及饮食治疗禁忌有了初步的认识。第六节为宋元时期对五风内障理论的发展。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比较高,中医眼科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出现了进一步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的阶段。由于这一时期大批方书的出现,对五风内障病因病机认识比较全面,主要症状分析较明确,促进了辨证论治原则的具体贯彻,在治法方剂方面也得到了提高,由于在这一时期官方对医学事业的重视,官方颁行的方书盛行,治疗五风内障的方剂比较丰富。对五风内障从病因病机方面也有了系统的认识。第七节为明清时期对五风内障的论述。这一时期对该病的病因病机的论述更加全面,主要症状、治法、方剂等方面的分析更加明晰,方药运用上更加灵活,尤其对五风内障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更加深入、全面、透彻地进行了剖析。这一时期的贡献以辨证用药的精当为突出,还提出了治疗五风内障中的注意事项、疾病转归、用药宜忌,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对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和指导。附录为历代治疗五风内障的方剂选录,主要收集了宋、元、明、清时期针对五风内障治疗有指导和实用价值的方剂,通过参考这些具体的治疗“五风内障”的方剂,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五风内障的辨证论治和遣方用药,对中医的辨证求因、治病求本等基本原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以古为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眼科临床。
于菲菲[10](2009)在《通窍明目Ⅳ号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通窍明目Ⅳ号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52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手术或药物治疗眼压均降至17mmHg以下。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通窍明目Ⅳ号、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对照组给予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3。在视力、视野和视电生理方面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及两组方法之间的比较。结果: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组治疗前后视力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治疗前后视野平均光敏度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缺损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视野平均光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缺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治疗前后诱发电位振幅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诱发电位振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汤剂通窍明目Ⅳ号对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神经萎缩有治疗作用,对视神经具有保护作用,且疗效优于对照组;通窍明目Ⅳ号可能通过改善视神经视网膜的血液循环,提高视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阻止视神经节细胞凋亡而发挥视神经保护作用。
二、羚羊角汤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羚羊角汤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论文提纲范文)
(1)通窍明目Ⅳ号对肝郁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跨筛板压力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中医学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认识 |
1.1 历史沿革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 |
1.3.1 古代中医治疗 |
1.3.2 现代中医的治疗 |
2.现代医学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跨筛板压力差机制 |
2.3 药物治疗 |
3.本课题的前期研究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诊断及分类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2.7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
2.8 分组 |
2.9 统计分析 |
3.研究结果 |
3.1 治疗前可比性分析 |
3.2 治疗结果 |
3.2.1 治疗组 |
3.2.2 对照组 |
3.2.3 两组比较 |
讨论 |
1.跨筛板压力差在临床的应用 |
2.中药对跨筛板压力差的影响 |
3.通窍明目Ⅳ号的组方分析 |
4.本研究的结果分析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原发性青光眼调查问卷评分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郁证发微(四十七)——郁证目疾论(论文提纲范文)
郁证性目疾的因机证治 |
1 惊怒暴悖伤肝 |
2 悲愁思虑伤心 |
3 忧思怒虑伤脾 |
4 思虑恐怯伤肾 |
5 忧患色欲伤肺 |
郁证性目疾的临床特征 |
1 排除器质性眼病 |
2.2从郁论治取效 古代从郁论治方药已举隅如上,现代中医此类临床报道更多。 |
3 郁证性目疾的西医支持 |
4 结语 |
(3)青光眼(五风内障)中医文献及证素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青光眼 |
2 五风内障 |
2.1 青风内障 |
2.1.1 《太平圣惠方》 |
2.1.2 《圣济总录》 |
2.1.3 《秘传眼科龙木论》 |
2.1.4 《证治准绳》 |
2.1.5 《审视瑶函》 |
2.2 绿风内障 |
2.2.1 《太平圣惠方》 |
2.2.2 《秘传眼科龙木论》 |
2.2.3 《证治准绳》 |
2.2.4 《审视瑶函》 |
2.3 黄风内障 |
2.3.1 《证治准绳》 |
2.3.2 《异授眼科》 |
2.4 黑风内障 |
2.4.1 《太平圣惠方》 |
2.4.2 《圣济总录》 |
2.4.3 《秘传眼科龙木论》 |
2.4.4 《证治准绳》 |
2.5 乌风内障 |
2.5.1 《太平圣惠方》 |
2.5.2 《秘传眼科龙木论》 |
2.5.3 《证治准绳》 |
2.5.4 《审视瑶函》 |
3 青光眼(五风内障)中医证型研究 |
4 证素辨证的发展与运用 |
第二部分 文献数据统计分析 |
1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1 研究目标 |
1.2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案 |
2.1 文献检索 |
2.2 文献筛选 |
2.2.1 文献纳入标准 |
2.2.2 文献筛选原则 |
2.2.3 证名的规范 |
2.2.4 证素的拆解 |
2.2.5 统计数据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筛选结果 |
3.2 收录文献的基本信息 |
3.3 证型及证素提取 |
3.4 证型分布特征 |
3.5 证素特点 |
3.5.1 病位证素特点 |
3.5.2 病性证素特点 |
3.6 证素聚类分析 |
3.7 证素关联分析 |
3.7.1 病位证素特点病性、病位证素双、三项集关联情况 |
3.7.2 病位证素双项集关联情况 |
3.7.3 病性证素双项集关联情况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青光眼的证型分布特征分析 |
2 青光眼证素认识 |
2.1 青光眼的关键病位证素分析 |
2.2 青光眼的关键病性证素分析 |
2.3 青光眼(五风内障)的病性特点是虚实夹杂、以实为主 |
2.4 青光眼(五风内障)的病性、病位证素关联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青风内障中医治疗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代医家对青风内障的辨证治疗思想分析 |
1.1 古代医家对青风内障病因辨证的认识 |
1.2 古代医家在治疗青风内障时的用药特点 |
1.3 青风内障的针灸治疗 |
2 现代文献中青风内障的中医治疗 |
2.1 中药汤剂治疗 |
2.2 中成药治疗 |
2.3 针灸治疗 |
3 青风内障重点专病协作组诊疗方案讨论和汇总 |
4 青风内障中医治疗的不足和展望 |
(6)原发性青光眼的中医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调研方法 |
1.1.1 文献检索 |
1.1.2 调查表 |
1.1.3 统计学分析 |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2.1 文献调研的范围和时限 |
1.2.1. 1 国家级杂志 |
1.2.1. 2 省级杂志属于核心期刊者 |
1.2.1. 3 古代相关文献 |
1.2.1. 4 各版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和规划教材 |
1.2.1. 5 相关的重要学术专着 (采用最新版本) |
1.2.2 文献调研的主要内容与指标 |
1.2.2. 1 不同类型原发性青光眼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学方面的内容: |
1.2.2. 2 不同类型原发性青光眼的药物治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原发性青光眼病古代文献考略 |
2.1.1 隋代以前, 仅涉及原发性青光眼症状的记录 |
2.1.2 唐代, 已把原发性青光眼和白内障相区别 |
2.1.3 宋金元时期, 初步论述了原发性青光眼病的发病机理 |
2.1.4 明清时代, 对原发性青光眼病已有较系统全面的认识 |
2.2 近现代有关原发性青光眼的证治 |
2.2.1 病因病机释义 |
2.2.2 中医治疗进展 |
2.3 原发性青光眼的主要证候及其分布规律、转化规律 |
2.3.1 原发性青光眼主要辨证分型情况 |
2.3.2 原发性青光眼主要证候分布 |
2.3.3 原发性青光眼分类与辨证分型的关系 |
2.4 原发性青光眼的治疗 |
2.4.1 青光眼的药物治疗 |
2.4.2 原发性青光眼的非药物治疗 |
3 讨论 |
3.1 有关原发性青光眼中医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
3.1.1 生理 |
3.1.2 病理 |
3.1.3 治疗 |
3.2 抗原发性青光眼方用药特色 |
3.2.1 抗原发性青光眼方药物分类 |
3.2.2 降眼压中药的作用机制 |
3.2.3 原发性青光眼最常用药物的临床意义 |
3.3 抗原发性青光眼方组方特色 |
3.3.1 治重清肝、解郁、利水、活血、养阴五法 |
3.3.2 据证选药, 合理配用 |
(7)益阴明目合剂稳定眼压及视神经保护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研究 |
一、实验材料 |
(一) 实验动物 |
(二) 药物及试剂 |
(三) 实验仪器 |
二、实验方法 |
(一) 动物分组及给药 |
(二) 急性高眼压模型制作 |
(三) 急性高眼压造模后大鼠变化情况 |
(四) 取材方法 |
(五) 检测指标 |
三、统计学处理 |
四、检测结果 |
(一) 各组视网膜Glu含量检测值及组间比较 |
(二) 各组视网膜SOD活性检测值及组间比较 |
(三) 各组视网膜MDA含量检测值及组间比较 |
(四) 各组血浆NO含量检测值及组间比较 |
(五) 各组血浆ET含量检测值及组间比较 |
临床研究 |
一、诊断及病例选择标准 |
(一) 病例诊断标准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三) 病例排除标准 |
二、对象与方法 |
(一) 病例来源 |
(二) 一般资料 |
(三) 方法 |
(四) 检查仪器及方法 |
(五)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一) 疗效判定标准 |
(二) 治疗后视力评分统计表 |
(三) 治疗后视野评分统计表 |
(四) 治疗后总分统计表 |
(五) 治疗后疗效分析 |
(六) 治疗前后眼压变化 |
讨论 |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及立法组方依据 |
(一) 文献回顾 |
(二) 病因病机 |
(三) 玄府学说与青光眼 |
(四) 治疗 |
(五)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二、本方主要组成及配伍分析 |
(一) 主要组成 |
(二) 方解 |
三、组方配伍特点 |
(一) 益气养阴以治本 |
(二) 注重开窍 |
四、现代药理研究 |
(一) 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延缓衰老 |
(二) 增强耐缺氧能力 |
(三) 改善微循环 |
(四) 调节/增强免疫 |
(五) 降低眼压 |
(六) 镇静、催眠作用 |
(七) 抑制谷氨酸的释放 |
(八) β-受体阻断剂作用 |
五、现代医学对稳定眼压、视神经保护的认识 |
(一) 视神经保护 |
(二) 视神经再生 |
(三) 神经移植 |
六、实验检测结果分析 |
(一) 视网膜Glu检测结果分析 |
(二) 视网膜SOD、MDA检测结果分析 |
(三) 血浆NO检测结果分析 |
(四) 血浆ET检测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9)五风内障(青光眼)的古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五风内障(青光眼)的古代文献研究 |
前言 |
1 五风内障的范畴 |
2 青光眼和虹膜睫状体炎 |
2.1 青光眼 |
2.1.1 临床表现 |
2.1.2 诊断要点 |
2.2 虹膜睫状体炎 |
2.2.1 临床表现 |
2.2.2 诊断要点 |
2.3 虹膜睫状体炎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鉴别诊断 |
3 五风内障与青光眼 |
3.1 青风内障 |
3.1.1 病因病机 |
3.1.2 临床表现 |
3.1.3 诊断依据 |
3.1.4 鉴别诊断 |
3.2 绿风内障 |
3.2.1 病因病机 |
3.2.2 临床表现 |
3.2.3 诊断依据 |
3.3 黄风内障 |
3.4 黑风内障 |
3.4.1 诊断依据 |
3.4.2 鉴别诊断 |
3.5 乌风内障 |
4 南北朝以前对于五风内障(青光眼)的论述 |
4.1 《黄帝内经》中与五风内障(青光眼)相关的眼目医论 |
4.1.1 生理 |
4.1.2 病理 |
4.1.3 诊断 |
4.1.4 治疗 |
4.2 内障学说的起源 |
5 隋唐时期对五风内障(青光眼)的认识 |
5.1 《龙树眼论》 |
5.1.1 症状的描述和病名 |
5.1.2 病因病机 |
5.1.3 治疗方法 |
5.1.4 禁忌 |
5.2 《外台秘要》 |
5.2.1 症状的描述和命名 |
5.2.2 病因病机 |
6 宋元时期对五风内障(青光眼)的认识 |
6.1 《太平圣惠方》 |
6.1.1 症状描述 |
6.1.2 病因病机 |
6.1.3 治疗方药 |
6.2 《世医得效方》 |
6.2.1 症状描述 |
6.2.2 病因病机 |
6.2.3 治疗方药 |
6.3 《秘传眼科龙木论》 |
6.3.1 歌诀 |
6.3.2 症状描述 |
6.3.3 病因病机 |
6.3.4 治疗方药 |
7 明清时期对五风内障(青光眼)的认识 |
7.1 明朝时期 |
7.1.1 《原机启微》 |
7.1.2 《普济方》 |
7.1.3 《证治准绳》 |
7.1.4 《审视瑶函》 |
7.1.5 《一草亭目科全书》 |
7.2 清朝时期 |
7.2.1 《张氏医通》 |
7.2.2 《医宗金鉴》 |
7.2.3 《目经大成》 |
7.2.4 《异授眼科》 |
结论 |
附录 历代治疗五风内障(青光眼)方剂选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青光眼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通窍明目Ⅳ号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研究 |
1.中医学对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研究概况 |
2.现代医学对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研究概况 |
临床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治疗与观察 |
3.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介 |
四、羚羊角汤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窍明目Ⅳ号对肝郁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跨筛板压力差的影响[D]. 史卓超.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郁证发微(四十七)——郁证目疾论[J]. 蒋健.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0(03)
- [3]青光眼(五风内障)中医文献及证素特点研究[D]. 钟赛波.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青风内障中医治疗探讨[J]. 邓晓辉,王民秀,张丽霞,张守康.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2(01)
- [5]《证治准绳》对于青光眼的早期认识[A]. 秦霖,邱波.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第二届眼科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 2011
- [6]原发性青光眼的中医文献学研究[J]. 谭乐娟,彭清华,姚小磊,谭涵宇.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1)
- [7]益阴明目合剂稳定眼压及视神经保护机理的研究[D]. 高延娥.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
- [8]青风内障的中医认识及治疗[J]. 王万杰,汪娟,王明芳. 四川中医, 2010(04)
- [9]五风内障(青光眼)的古代文献研究[D]. 霍双. 河北医科大学, 2010(04)
- [10]通窍明目Ⅳ号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视神经保护的临床研究[D]. 于菲菲.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