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跳跃式发展山区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周琳,杜臣昌,孙琦,宋谷笙[1](2021)在《空间政策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为例》文中指出城市空间政策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受到重视。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为例,梳理各层面主要的空间政策,基于GIS平台处理空间遥感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分析、等扇分析、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等研究方法,归纳青岛市空间演变的基本特征,并将空间政策与城乡建设用地扩展模式进行关联分析,对国家层面和城市层面的空间政策作用于空间演变进行影响机制解析,最终从空间政策角度提出建议。
康丽娜[2](2021)在《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亚地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且地处欧亚大陆的通衢之地和各大文明交汇之处,毗邻中国、俄罗斯、伊朗、阿富汗等地区大国或形势动荡之地。近年来,随着中亚地区在世界地缘政治格局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世界各主要行为体高度重视并积极扩大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自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首先提出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中亚地区的关注急剧上升,成为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领域。不过,我国在中亚各国的政治体制、外交政策、军事安全、经济合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对历史、文化等议题的研究非常有限。一直以来,有关中亚文明史的研究是中国世界史研究的薄弱领域。本文从历史学角度出发,采用文明史的研究路径和区域史的叙述框架进行写作。从理论分析来看,本文的研究立足于中国自己的世界史学派——文明交往理论,从而有助于在国际学术界发出自己的声音,加强话语权。因此,本文以布哈拉汗国(以下简称“汗国”)为研究主体,围绕制度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方面,对近代中亚地区内、外交往的背景、历程及影响进行系统论述,进而深入探讨中亚近代文明的形成原因、发展规律和演变特点。布哈拉汗国史是研究中亚近代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文明交往的视角出发,主要论述布哈拉汗国的历史演变,并试图揭示中亚近代文明形成和演变的动因、规律和特点。全文由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说明选题背景和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目标与方法,指出创新之处与重难点,并对文明交往与中亚近代文明史的特点加以阐释。第一章概述了汗国的文明交往变迁史。布哈拉汗国国祚400余年,历经昔班尼王朝、扎尼王朝和曼格特王朝的更迭,其历史进程与中亚近代史基本同步。16世纪初,在成吉思汗后裔昔班尼的统帅下,乌兹别克游牧民南下河中地区建立布哈拉汗国。自19世纪开始,封闭且落后的汗国在曼格特王朝的统治下逐渐成为英俄在亚洲争霸的焦点。最终,俄国于1868年彻底征服汗国,使之沦为自己的附属国。总之,布哈拉汗国经历了兴盛、发展、衰落、沦为俄国附属国的历史变迁,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中亚近代史的演变规律。第二章分析了汗国制度文明交往的特点及演变。本章主要从政治军事制度、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三个方面来解读汗国制度文明的特点。汗国的制度文明经历了继承、融合、形成和完善的演变过程,以传统伊斯兰国家的制度为根基,借鉴游牧帝国的管理体制,因地制宜,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推动中亚近代制度文明的建设。第三章论述了汗国物质文明交往的曲折性和进步性。首先阐述了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因,然后分别探讨了农业经济的转型、工商业及贸易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等问题。一直以来,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往贯穿于整个中亚文明史进程,是中亚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力。另外,俄国的统治也是包括布哈拉汗国在内整个近代中亚社会经济变革与发展的催化剂,致使汗国的社会经济发生根本性变革。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向汗国社会经济领域的渗透,导致汗国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宗法制和自然经济体系逐渐瓦解。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讲,汗国的社会经济实现了跳跃式发展。但就本质而论,这种发展是以俄国殖民掠夺为前提的。第四章阐述了汗国多元宗教文化的融会与变迁。布哈拉汗国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其主导文化是以苏非主义为特征的伊斯兰文化。自古以来,中亚地处欧亚文明的核心地带。在中亚文明交往史上,中亚地区曾多次遭受异族入侵,甚至还有的民族在这里建立过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这种频繁的入侵与外族统治却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诸多不同文明在中亚的交往。因此,在保持自身文明特色的同时,中亚文明还不断学习、吸收和融会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文化是文明交往的重要标尺。随着近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布哈拉汗国的文化也随之衰败。然而,从微观层面来讲,由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汗国的文化变迁既有发展与繁荣,也有停滞与衰败。第五章探讨了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和进程。首先简要介绍了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然后重要论述了汗国与俄国之间的关系演变,从平等外交过渡到不平等外交再到附属关系的彻底转变。最后讨论了布哈拉汗国与周边的希瓦汗国、浩罕汗国、波斯、印度和奥斯曼帝国的广泛交往。总之,布哈拉汗国的对外交往具有明显的地缘特点,暴力与和平两种形式交替展开。汗国的对外交往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也更加丰富了中亚近代文明史的内容。结语部分对全篇进行总结,从文明交往论的角度出发,指出布哈拉汗国历史演变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地缘、宗教和国家四大因素。生产力是人类文明交往的根本动力。中亚地区没有适宜发展社会经济的环境和条件,落后的生产力导致布哈拉汗国最终被俄国所占领,其历史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交往的一个重要地区。以布哈拉汗国为代表的近代中亚地方政权依旧受制于地缘因素,其历史演变始终与大国命运息息相关。中亚地区是伊斯兰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近代中亚的宗教中心,布哈拉汗国的宗教价值系统带来的强烈文化政治归属性始终贯穿于其历史进程中。一直以来,中亚地区少有形成长期稳定且人口众多的大国,近代诸汗国并存的局面从整体上削弱了中亚的实力。再者,布哈拉汗国的历史演变对中亚文明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宗教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较完整地保留和传承了中亚传统的伊斯兰文明体系;从民族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是今天乌兹别克民族的文明生根之地;从对外文明交往而言,布哈拉汗国体现了中亚文明交往的多元融合属性。
叶欣[3](2021)在《基于改进案例推理模型的矿业城市空间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与模拟》文中提出矿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是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随着矿产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城市布局的无序扩张,由此带来了土地破坏和耕地侵蚀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区域环境质量、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开展矿业城市格局时空演变驱动机制及趋势预测研究,能够揭示矿业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进而为矿业城市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是有力保障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典型矿业城市-黑龙江省鸡西市为研究区,结合定性与定量分析手段,采用“演变规律分析→模拟分析与模型改进→模型验证→趋势预测”流程,具体工作包括:(1)利用鸡西市2005、201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综合分析了鸡西市城市格局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从地形因素、矿产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与人口、交通道路、政策规划方面对矿业城市扩张驱动力进行了分析。(2)采用城市扩张CBR模型对鸡西市2015年城市格局进行模拟,通过对模拟结果的检验,提出改进的UGSCBR(Urban Growth Simulation Case Based Reasoning)模型,改进包括两方面:(1)针对传统CBR模型在模拟过程中仅检索出单一的案例作为推理依据的问题,本文提出将案例按照其演变结果进行分类,再对每种案例检索出多个最相似案例的综合检索策略;(2)考虑到矿业城市住房空置率不断增加,本文基于夜间灯光数据,首次制作并引入能够反映矿业城市人为因素的住房空置区指标,以控制城市空间格局模拟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扩张现象。(3)利用UGSCBR模型再次模拟鸡西市2015年城市格局,检验、分析模拟结果并对模型进行优化。采用CA模型模拟鸡西市2015年城市格局,并与UGSCBR模型进行对比。(4)利用鸡西市城市扩张UGSCBR模型模拟2020-2035年城市扩张格局,并对城市未来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2005-2015年间,鸡西市城市格局分布多集中于平坦地区,城市扩张以占用低地势区的耕地为主。受到煤炭资源枯竭及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城市扩张规模逐渐放缓,尽管城市整体格局松散,但研究期间呈现出在空间上聚集发展的趋势,且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地呈现在中心城区。(2)地形因素、矿产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交通网络及政策规划是影响矿业城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其中,矿产资源分布作为矿业城市的特殊驱动因素,对城市用地的空间发展起到了即吸引,又排斥的作用。“一核多心、点轴发展”的空间布局规划确立了鸡西市中心城区组团式城市结构的发展战略;而鸡西市作为煤粮复合区,基本农田集中区成为最重要的鸡西市城市用地扩张限制因素。(3)采用改进的UGSCBR模型模拟鸡西市2015年城市格局,结果显示,当检索数量参数x=10时,模拟效果最好,总精度为97.02%,kappa为85.51%,Fo M值为0.1700,与城市扩张CBR模型相比模拟精度提升了57.8%。通过与CA模拟结果的对比,发现UGSCBR模型能够更好地在本研究中模拟出城市扩张趋势,模型的构建更加简单且易于理解。(4)在现有的发展趋势下,鸡西市2020-2035年城市用地面积将继续增加,但扩张规模将持续下降;城市扩张的趋势表现为从各城区中心向外扩张,中心城区将进一步聚集,使得城市格局的紧凑度逐渐提高。
刘颖[4](2021)在《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适应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已经步入科技创新和科技竞争时代,中国也已经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核心发展战略。深圳作为我国第一个全域性的自主创新示范区,把创新驱动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将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文化、城市等各个领域。为了推动创新发展,创意城市、创意产业园作为创新发展在空间上的载体形式在载体层面作出了根本性、对应性的对策,对其展开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旧工业建筑改造为创意产业园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非常有效的途径之一,既能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又能盘活原有的城市空间以及实现产业的跳跃式升级转换与功能上的延续。本文从旧工业建筑改造、创意产业园以及适应性的相关理论入手,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旧工业建筑改造、创意产业园及适应性评价方面的相关研究在发展动态、历程、特点、趋势等方面展开综合分析与研究对比,发现了旧改类创意产业园适应性评价方面存在的不足,需进一步加深研究。本文运用适应性评价的研究方法对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展开研究。首先,系统阐述深圳文化产业、创意产业园以及旧改类创意产业园发展的总体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提供现实依据。其次选取F518时尚创意园、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深圳设计产业园和2013文化创客园四个典型旧改类创意产业园展开深入的实证研究。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调查问卷、自由访谈等调查方法针对四个园区在交通要素、空间环境要素、建筑要素、配套设施要素、自然景观要素和文化要素六个方面进行调查,将调研数据运用数据分析软件yaahp、SPSS、Excel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四个园区在各要素评价方面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分析旧改类创意产业园的发展特点、研究其发展问题、剖析其发展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旧改类创意产业园延续性、多样性、真实性、艺术性的优化原则以及对其未来优化发展、提升发展、转型发展的方法论层面的优化建议,包括规划设计方面与实证方面的指引性建议,为未来旧改类创意产业园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与发展特点给出一定的指引。并且对研究成果与创新点进行总结,提出旧改类创意产业园发展新思路,并探讨论文的不足与对未来的展望。
石光,岳阳,张过[5](2021)在《政府换届周期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了地方官员换届周期对城市蔓延的长期影响。动态公共品投资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换届周期影响了政府在公共品投资决策中对长短期收益和成本的权衡,造成公共品投入和地方债务的周期性变化,并导致均衡条件下过高的公共品投入及较低的总产出。本文基于卫星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构造了1992-2012年279个城市的空间扩张速度和跳跃性指标,并结合政府债务数据,度量了换届周期对城市扩张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市委书记上任后,城市夜光面积年均增长率达到1%,官员换届使得城市跳跃式扩张概率提高15%-36%,而任期的不确定性会增强城市扩张跳跃性,其代价是推动了地方债务增长,降低了城市未来增长的可持续性,挤出了科技教育等财政支出。中央政府应重视完善官员任期制度,引导合理预期,减少行为短视化和政策不延续。
尹振南,周廷刚,李洪忠,谢舒蕾,任彦霓[6](2021)在《粤港澳大湾区不透水面变化及城市扩展研究》文中提出监测和分析不透水面的动态变化不仅能了解城市化进程,而且对城市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基于Landsat TM、ETM+、OLI和HJ-1A、B数据,结合地表特征指数变化,分析199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不透水面的时空扩展变化,并利用象限方位分析方法探索城市扩展模式,进而揭示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粤港澳大湾区不透水面的扩展主要集中在1990-2010年,后10年扩展速度最快,对耕地面积的影响最大,其次为林地和湿地;2)近30年粤港澳大湾区不透水面扩展主要呈东—西向,重心沿东南—西南—西北方向迁移,区内城市不透水面扩展模式主要为跳跃式组团扩展和沿交通轴线带状扩展,对城市群的空间格局产生巨大影响,未来应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东西两翼的协同发展,增加城市的绿化设施建设,避免城市扩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吴文洁,吴卫光[7](2021)在《文化传播与东江流域围龙屋建筑风格的变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围龙屋特定的形态结构在数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稳定的建筑风格。作为聚族而居的宗族建筑,围龙屋建筑形态的扩展及风格的变异,与宗族的繁衍、分化和迁徙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围龙屋建筑随着客家人的西迁移植到了东江流域,客家文化以"蛙跳"的方式传播和"板块"的形式嵌入广府文化圈内部时,客家与广府两个族群文化的互动、融合,导致围龙屋建筑风格的逐步变异,形成了变异的围龙屋建筑类型。
张海琳,倪忠云,赵银兵,罗宇豪,陈馨熠[8](2021)在《典型山原过渡区建设用地扩张过程研究——以龙门山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龙门山地区属青藏高原东缘典型的山原过渡区,人地耦合作用的地貌梯度分异显着,研究建设用地扩张过程及驱动力可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基于五期建设用地数据,获取建设用地扩张信息,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其扩张驱动力。研究表明:建设用地面积近20 a呈持续增长态势,增速具有"提速→减速→快速"波动变化的特征,扩张面积地域差异显着,东部区扩张面积是西部区的近6倍;地质构造制约建设用地的空间扩张,距中央断裂带8 km范围内,新增建设用地核密度呈减少态势;建设用地空间扩张模式以边缘式扩张为主,跳跃式和填充式扩张为辅;地形地貌和人类活动是影响东部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地质构造和河流水文是影响西部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未来建设用地扩张应关注地质环境影响,规避地震和地质灾害等风险。
吴匀,沙晋明[9](2020)在《TOLD视角下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用地扩张及开发利用模式探讨》文中研究指明选取2010~2020年5期遥感影像,运用遥感解译、图像分类、建设用地扩张测度指数、建设用地扩张形态识别等方法提取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用地,分析探讨度假区不同时期建设用地扩张数量特征与空间形态,并分析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因素,进而探讨了当地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TOLD)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度假区10年来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仁山片区东雁综合体,建设用地扩张主要以跳跃式和外延式扩张为主。娱乐导向型多元开发下的东雁综合体TOLD模式有机整合了大规模开发、快速滚动开发、异质性开发、生态保护开发、集群开发、多元开发方式。
白娜[10](2020)在《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略阳县地处陕南秦巴山区腹地,县域内的小城镇均为山地型城镇,这些城镇由于受到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而表现出特有的空间特征。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宏观政策背景下,略阳县山地小城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在保障山地城镇快速发展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协调城镇规模拓展与建设用地、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城镇内部功能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以上述问题为出发点,通过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分类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其次对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空间发展特征进行了总结梳理,解析了空间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山地型小城镇整体的发展战略,最后进行典型案例的实证研究。第一章:首先指出了本研究的政策、区域背景及现实诉求,明确了本论文的研究范围,对主要的基础概念进行了界定,表明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从多个角度对国内外小城镇及山地小城镇进行了研究综述,提出本文所涉及的地理学领域、城乡规划学领域及其他领域的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梳理了略阳县山地城镇的总体发展特征,总结了影响山地城镇空间发展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解析了山地城镇空间发展的动力机制及演变机制。第四章:根据对现状的解析及演变机制的梳理,提出了小城镇发展规划原则、空间发展策略、产业发展策略、镇村体系策略、形态营造策略、生态发展策略及实施保障策略。第五章:选取典型镇作为研究对象,制定适宜的产业发展框架及镇村体系规划策略,总结了典型镇镇区空间发展的影响作用机制,并对现有的空间结构及用地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第六章:进行了研究结论的总结及可能存在的创新点,提出了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展望。
二、跳跃式发展山区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跳跃式发展山区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2)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标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重难点 |
五、文明交往与中亚近代文明史的特点 |
第一章 布哈拉汗国的文明交往变迁史 |
第一节 乌兹别克人的南迁与昔班尼王朝的建立 |
一、乌兹别克人南下与帖木儿王朝衰败 |
二、汗国的创立与前期统治 |
三、阿布杜拉二世统治的兴盛 |
第二节 扎尼王朝的统治与战争交往 |
一、王朝建立与伊玛姆库利的统治 |
二、阿布杜拉齐兹汗与汗国分裂 |
三、乌拜杜拉汗统治与部落贵族间斗争 |
四、王朝衰微与纳迪尔沙入侵 |
第三节 曼格特王朝与俄国保护国的形成 |
一、曼格特部落与新政权的稳固 |
二、沙赫穆拉德时期的繁荣与19 世纪初的汗国 |
三、纳斯鲁拉强化集权与对外征战 |
四、1868 年俄国占领与统治 |
五、1917—1920 年汗国历史的终结 |
小结 |
第二章 布哈拉汗国制度文明交往的特点及演变 |
第一节 政治军事制度的特点 |
一、汗位继承与分封制 |
二、帖木儿帝国行政管理体制的延续 |
三、宗教阶层的显着地位 |
四、俄国政治代办处的设置 |
五、军事管理体系的完善 |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变化 |
一、伊斯兰教法和部落习惯法并行适用 |
二、伊斯兰国家司法体系的地方化 |
三、俄国统治后的司法改革 |
第三节 经济制度的演变 |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
二、赋役制度的完善 |
三、货币政策的变化 |
四、水资源管理体系的改善 |
五、经济自主权的丧失 |
小结 |
第三章 布哈拉汗国物质文明交往的曲折性和进步性 |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变革的主要动因 |
一、乌兹别克人与河中居民的广泛交往 |
二、政权稳固问题与统治者政策变化 |
三、俄国统治与工业文明的冲击 |
第二节 农业经济的转型 |
一、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
二、传统发达的农耕业 |
三、畜牧业的发展变化 |
四、棉花种植业的兴衰 |
第三节 工商业及贸易的发展 |
一、手工业的兴衰 |
二、贸易发展的多元化 |
三、资本输入与俄国企业的建立 |
第四节 社会生活的变化 |
一、人口分布与游牧民定居 |
二、城市发展与市民阶层壮大 |
三、社会分层与民众暴动频繁 |
四、俄国移民的到来及其影响 |
五、交通和医疗条件的改善 |
小结 |
第四章 布哈拉汗国多元宗教文化的融会与变迁 |
第一节 汗国伊斯兰文化的特点 |
一、苏非主义的地域性 |
二、文化发展的宗教属性 |
三、地区教育中心地位的确立 |
第二节 多元文化的变迁 |
一、建筑步入衰微 |
二、文学转向现实题材 |
三、艺术趋向本土化 |
四、多语言融合与借用 |
第三节 俄国对汗国宗教文化转型的影响 |
一、斯拉夫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
二、知识分子与社会政治觉醒 |
三、社会改革新思潮与扎吉德运动 |
小结 |
第五章 布哈拉汗国对外交往的背景和进程 |
第一节 对外交往的背景 |
第二节 与俄国关系的演变 |
一、政治往来与外交关系变化 |
二、贸易关系的实质性转变 |
三、俄国征服中亚的背景和原因 |
第三节 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广泛交往 |
一、与周边汗国的领土争夺与经贸往来 |
二、与波斯的战争交往和文化融合 |
三、与印度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 |
四、与奥斯曼帝国的和平交往与宗教联系 |
小结 |
结语 |
一、布哈拉汗国历史演变的主要因素 |
二、布哈拉汗国对中亚文明交往产生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地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基于改进案例推理模型的矿业城市空间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扩张研究现状 |
1.2.2 CBR的研究现状 |
1.2.3 矿业城市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位置和范围 |
2.1.2 自然条件概况 |
2.1.3 社会经济概况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
2.2.1 遥感影像数据 |
2.2.2 土地利用数据 |
2.2.3 夜间灯光数据 |
2.2.4 其他数据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案例推理的城市扩张模拟原理与方法 |
3.1 城市扩张相关概念与内涵 |
3.1.1 城市用地 |
3.1.2 城市扩张 |
3.2 案例推理的认知机理 |
3.2.1 案例推理的基本内涵及优势 |
3.2.2 案例推理的认知模型 |
3.2.3 案例检索策略 |
3.3 土地利用变化案例推理模型简述 |
3.3.1 土地利用变化CBR模型的案例表达模式 |
3.3.2 土地利用变化CBR模型的案例相似性计算与推理 |
3.3.3 模型存在的问题 |
3.4 城市扩张案例推理模型设计 |
3.4.1 模型数据的组织与获取方法 |
3.4.2 城市扩张案例相似性计算与推理过程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矿业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
4.1 鸡西市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4.1.1 鸡西市城市格局时空分布特征 |
4.1.2 鸡西市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 |
4.2 鸡西市城市扩张驱动力分析 |
4.2.1 自然地理驱动因素 |
4.2.2 经济、政策及社会驱动因素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矿业城市空间扩张案例推理模型的改进与优化 |
5.1 鸡西市城市扩张驱动指标 |
5.2 鸡西市城市扩张CBR模拟流程 |
5.3 鸡西市城市扩张CBR模型的检验 |
5.4 改进的鸡西市城市扩张UGSCBR模型 |
5.4.1 模拟过程的改进 |
5.4.2 住房空置率指标研究 |
5.5 鸡西市城市扩张UGSCBR模型的优化 |
5.6 UGSCBR模型的评价 |
5.6.1 模拟过程的有效性评价 |
5.6.2 与CA模型的对比评价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鸡西市未来城市格局预测及分析 |
6.1 鸡西市2020-2035 年城市格局预测结果 |
6.1.1 鸡西市2020-2035 年城市用地数量预测 |
6.1.2 基于UGSCBR模型的鸡西市2020-2035 年城市空间格局预测 |
6.2 鸡西市2015-2035 年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适应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创意产业与创意城市的发展 |
1.1.2 “文化立市”助推深圳创意产业发展 |
1.1.3 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研究的现实意义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 |
2.1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1 相关概念 |
2.1.2 旧工业建筑改造相关理论 |
2.1.3 创意产业园相关理论 |
2.1.4 适应性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2.2.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2.3 适应性评价相关研究 |
2.3.1 适应性评价的定义 |
2.3.2 适应性评价的方法 |
2.3.3 适应性评价的程序 |
2.3.4 本文适应性评价程序 |
2.4 本章小结 |
3 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 深圳文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
3.2 深圳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 |
3.2.1 深圳创意产业园发展历程 |
3.2.2 深圳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 |
3.2.3 深圳创意产业园发展特点 |
3.3 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 |
3.3.1 深圳旧工业建筑改造现状 |
3.3.2 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发展现状 |
3.3.3 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发展条件 |
3.3.4 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分类方式 |
3.4 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普遍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典型案例实证研究 |
4.1 案例选取与指标选取原则 |
4.1.1 案例选取原则 |
4.1.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1 初步构建评价指标集 |
4.2.2 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 |
4.3.1 分析方法 |
4.3.2 评价体系权重计算 |
4.3.3 评价结果分析 |
4.4 F518 时尚创意园园实证研究 |
4.4.1 区位环境及概况 |
4.4.2 受访者基本情况 |
4.4.3 适应性评价分析 |
4.4.4 访谈者结果分析 |
4.5 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实证研究 |
4.5.1 区位环境及概况 |
4.5.2 受访者基本情况 |
4.5.3 适应性评价分析 |
4.5.4 访谈者结果分析 |
4.6 深圳设计产业园实证研究 |
4.6.1 区位环境及概况 |
4.6.2 受访者基本情况 |
4.6.3 适应性评价分析 |
4.6.4 访谈者结果分析 |
4.7 2013 文化创客园实证研究 |
4.7.1 区位环境及概况 |
4.7.2 受访者基本情况 |
4.7.3 适应性评价分析 |
4.7.4 访谈者结果分析 |
4.8 典型案例综合比较分析 |
4.8.1 各要素比较分析 |
4.8.2 总体方面比较分析 |
4.9 本章小结 |
5 优化原则、优化建议与展望 |
5.1 优化原则 |
5.2 优化建议 |
5.2.1 交通方面 |
5.2.2 空间环境方面 |
5.2.3 建筑方面 |
5.2.4 配套设施方面 |
5.2.5 自然景观方面 |
5.2.6 文化方面 |
5.3 结论与展望 |
5.3.1 结论与创新 |
5.3.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深圳创意产业园名录 |
附录 B 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适应性评价调查访谈提纲 |
附录 C 旧改类创意产业园适应性评价调查试问卷 |
附录 D 旧改类创意产业园适应性评价调查问卷 |
附录 E 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适应性评价指标重要性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政府换届周期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研究背景与文献综述 |
(一)政府换届周期的来源及影响 |
(二)城镇化与城市空间蔓延 |
(三)遥感数据的经济应用 |
三 理论模型 |
(一)居民偏好 |
(二)生产函数 |
(三)政府决策 |
(四)模型预期 |
四 数据和描述统计 |
五 基准结果 |
(一)书记或市长对城市蔓延的影响 |
(二)任期不确定导致官员行为更短视 |
六 稳健性检验 |
(一)各省集中换届 |
(二)剔除副省级城市 |
(三)撤县设区 |
(四)调整城市跳跃标准 |
七 城市空间扩张的决定因素 |
八 城市扩张对政府债务及长期发展的影响 |
九 结论 |
(6)粤港澳大湾区不透水面变化及城市扩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研究区与数据 |
2 研究方法 |
2.1 不透水面扩展指标 |
2.2 象限方位分析法 |
3 结果分析 |
3.1 不透水面扩展演变 |
3.2 不透水面扩展的土地利用影响 |
3.3 不透水面重心迁移路径 |
3.4 城市扩展模式 |
4 讨论 |
(1)不透水面扩展的人口影响因素分析。 |
(2)不透水面扩展的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
(3)不透水面扩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 |
5 结论 |
(8)典型山原过渡区建设用地扩张过程研究——以龙门山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数据来源 |
2 研究方法 |
2.1 扩展程度指数 |
2.2 核密度估算方法 |
2.3 景观扩张指数 |
2.4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建设用地扩张特征 |
3.1.1 建设用地扩张程度 |
3.1.2 建设用地扩张格局 |
3.1.3 建设用地扩张模式 |
3.2 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 |
3.2.1 确定影响因子 |
3.2.2 计算影响因子权重 |
3.3 建设用地扩张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
3.3.1 建设用地扩张与地质构造、地质灾害的关系分析 |
3.3.2 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分析 |
3.3.3 建设用地扩张模式分析 |
3.3.4 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 |
4 结论 |
(9)TOLD视角下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用地扩张及开发利用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源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建设用地提取及分类精度评价 |
2.2 建设用地扩张测度与形态识别 |
3 建设用地扩张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
3.1 建设用地扩张数量和时空分析 |
3.2 驱动因素分析 |
4 旅游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模式(TOLD) |
4.1 多元性开发方式 |
4.2 用地扩张与土地利用综合开发效益 |
5 结论 |
(10)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区域背景 |
1.1.3 现实诉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助于山区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探索 |
1.2.2 有助于欠发达山区地域经济的发展 |
1.2.3 有助于略阳山地小城镇的科学发展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1.3.2 典型小城镇的选择依据 |
1.3.3 相关基础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2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
2.1 国内外文献综述分析 |
2.1.1 国内外关于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 |
2.1.2 国内外有关山地小城镇的研究 |
2.1.3 国内外空间形态的相关研究 |
2.1.4 有关陕南秦巴山区的研究 |
2.2 相关理论基础分析 |
2.2.1 地理学领域有关小城镇的相关理论 |
2.2.2 城乡规划学领域有关小城镇的相关理论 |
2.2.3 其它相关理论的构成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3 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空间特征及动力机制 |
3.1 空间特征 |
3.1.1 总体发展特征 |
3.1.2 空间分布特征 |
3.1.3 空间发展特征 |
3.2 影响因子 |
3.2.1 自然因子 |
3.2.2 人文因子 |
3.3 动力机制 |
3.3.1 山地条件:塑造城镇形态特征 |
3.3.2 交通发展:促进城镇空间发展 |
3.3.3 自然资源:山地城镇发展支撑 |
3.3.4 历史沿革:奠定空间生长基础 |
3.3.5 经济增长:城镇演化根本动因 |
3.3.6 城镇规划:外部引导以及控制 |
3.3.7 政策制度:城镇发展宏观调控 |
3.3.8 居民需求:城镇增长外部拉力 |
3.3.9 技术进步:空间拓展有力牵引 |
3.4 演化机制 |
3.4.1 选址 |
3.4.2 集聚 |
3.4.3 扩散 |
3.4.4 跨越 |
3.5 本章小结 |
4 略阳县山地小城镇的总体规划策略 |
4.1 发展规划原则 |
4.1.1 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
4.1.2 协调人与人工环境的关系 |
4.1.3 协调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 |
4.2 空间发展策略 |
4.2.1 与外部形态协调 |
4.2.2 与城镇功能互适 |
4.3 产业发展策略 |
4.3.1 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 |
4.3.2 转型升级传统工业产业 |
4.3.3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产业 |
4.4 镇村体系策略 |
4.5 形态营造策略 |
4.5.1 城镇公共空间 |
4.5.2 城镇街道空间 |
4.5.3 城镇特色景观 |
4.6 生态发展策略 |
4.7 实施保障策略 |
4.7.1 城乡空间控制技术 |
4.7.2 支撑保障体系构建 |
4.8 本章小结 |
5 典型小城镇的实证研究 |
5.1 带状延伸式——硖口驿镇 |
5.1.1 基本概况 |
5.1.2 产业发展导向 |
5.1.3 镇村体系构建 |
5.1.4 镇区空间规划 |
5.2 片状发展式——郭镇 |
5.2.1 基本概况 |
5.2.2 产业发展导向 |
5.2.3 镇村体系构建 |
5.2.4 镇区空间规划 |
5.3 跳跃式发展——观音寺镇 |
5.3.1 基本概况 |
5.3.2 产业发展导向 |
5.3.3 镇村体系构建 |
5.3.4 镇区空间规划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致谢 |
四、跳跃式发展山区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空间政策对城市空间演变的影响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为例[A]. 周琳,杜臣昌,孙琦,宋谷笙.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 2021
- [2]文明交往视阈下的布哈拉汗国研究[D]. 康丽娜. 西北大学, 2021(12)
- [3]基于改进案例推理模型的矿业城市空间格局演变驱动力分析与模拟[D]. 叶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深圳旧改类创意产业园适应性评价研究[D]. 刘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政府换届周期对城市空间扩张的影响[J]. 石光,岳阳,张过. 世界经济, 2021(04)
- [6]粤港澳大湾区不透水面变化及城市扩展研究[J]. 尹振南,周廷刚,李洪忠,谢舒蕾,任彦霓.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21(02)
- [7]文化传播与东江流域围龙屋建筑风格的变异[J]. 吴文洁,吴卫光. 美术大观, 2021(02)
- [8]典型山原过渡区建设用地扩张过程研究——以龙门山地区为例[J]. 张海琳,倪忠云,赵银兵,罗宇豪,陈馨熠. 环境生态学, 2021(01)
- [9]TOLD视角下福州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用地扩张及开发利用模式探讨[J]. 吴匀,沙晋明. 福建地质, 2020(04)
- [10]略阳县山地型小城镇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白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