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现山川秀美的西部(论文文献综述)
刘兴禄,何佩雯[1](2021)在《西部民族文学中西部生态的民族志书写探究》文中认为西部民族拥有特定的生态环境,它既是西部少数民族的活动场域,也是其文化生成、传承与弘扬的地理空间。它们不仅是西部族群生存繁衍的空间场域,还是作家作品民族志书写的内容之一。作家对其有意无意的书写,既呈现了西部民族的生态景观、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也表达了对西部民族生态问题的关注和呼吁。同时这种生态民族志书写还为当代生态文学发展提供了启迪。
刘幸[2](2021)在《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中原民俗被赋予了时代内涵,它们既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命运及强化地域文化色彩的重要手段,又生动地表达着中原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心理,成为展现河南乡村生活、地域文化精神以及时代变革的重要元素,使读者从中领略到中原独特的地域风情以及中原人民思想精神的历史演化过程。从民俗书写的角度看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中的乡土世界,能够审视当代以来,特别是新时期以后河南农村伴随现代化发展呈现出的独特复杂的乡村风貌。本文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及文艺民俗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论文的核心概念以及需要说明的问题进行整体上的论述。第一章重点讨论了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与特征。河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经济制度造就了河南独特的民俗文化,为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提供深度的背景支撑。河南浓郁的民俗氛围和作家在生活中的民俗体验催生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对民俗文化的独特情感,成为作家们在乡村叙事中进行民俗书写的可能性条件和自觉动力。基于作家生命体验及创作意志的差异,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在创作中呈现出理性批判、温和反讽和眷恋怀念并存的多元民俗审美姿态。受特殊思想精神表达的需要,部分河南作家尝试在小说中建构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并不真实存在的民俗事象,借此来展现中原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并不是一个整体,不同的小区域作家群以各自生活的文化区为依托,以每个区域不同的乡村风俗背景和样态为源泉,创作出多元化的民俗图景。河南作家的民俗书写还与时代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新中国成立至新世纪以后,每个阶段都呈现出与此前不同的新特点。第二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依托民俗书写建构的当代河南乡土景观。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曾给中原乡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活力,但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也给乡村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民俗文化具有稳定性,也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以中原独特的乡风民俗为切入点,对后改革时代河南乡村社会生态的发展与变迁予以观照,通过传统民俗的衰颓展现河南乡村文化生态景观,民俗的变异透视河南乡村权力景观,民俗的淡化表现河南乡村的伦理裂变景观,其中也包含着对现代化的哲理反思。第三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借民俗书写展现的当代中原农民生活与命运。新时期以来的河南作家在创作中集中展现了河南地区丰富多样的民俗事象,它们成为中原农民原初生活状态的显现与缩影。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乡村民俗情节的加入在展现中原地区独特生活面貌的同时,也是中原农民行为举止或文化心理的真实展现,作家用带有中原色彩的婚丧风俗来突显农民境遇的不幸和凄凉,寄托着对农民在沉重负压下的苦难命运的深刻怜悯。河南地区民间信仰风气浓重,新时期河南作家笔下的中原民间信仰描写,深刻反映了深处内陆腹地的河南地区以“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为核心的精神信仰和思想观念,它们作为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作家用以渲染地方色彩,营造乡村神秘文化氛围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展现了中原农民的认识水平和精神状态。第四章论述了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以民间话语呈现的河南乡土意蕴。河南作家通过对中原方言俗语及修辞格的灵活使用来展现河南乡村世界。方言摹声拟态、随声传形的特点使读者能从各种人物的语言中分辨出他们的身份与性格,人物形象因此更显鲜明、生动。比喻、反语、双关、夸张、通感等修辞格使故事情节和人物在方言语境下更加富于个性化。新时期以来河南作家创作中的民歌民谣是凸显河南区域文化氛围和特色、表达河南人情感与精神的重要手段,具有内在的审美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河南地区神话传说蕴藏丰富,周大新小说中的民间神话传说既生动活泼、多姿多彩,又带有鲜明的时代和地方特色。第五章探讨了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艺术功能。民俗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的存在,这种兼具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特点,使它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重要媒介。在新时期以来的河南小说中,民俗书写为作家进行地域化、个性化写作提供现实支撑,丰富的民俗书写不仅呈现出地域独特的人文风貌,更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对民众生活予以观照,展示着历史与时代变迁下乡村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使作品获得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和时代意义。作为特定地区长期积淀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地域风俗反映着该地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质和文化心理,因而具有明显的超阶级性和超时代性。河南作家在创作中加入民俗描写,使小说在表达政治主题的同时,也对人性人情有一定程度的书写和表达,对小说政治化倾向起到一定的消解作用。河南地区乡村民俗书写为河南作家进行乡土建构和艺术想象提供现实支撑,展演着中原民众生活,也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困境,蕴含着作家对现代性的反思。
周光辉[3](2021)在《新疆山水画创作漫谈》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是中国山水画创作开拓的新领域纵观中国山水画之历史长河,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都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画家和作品,里程碑式的人物层出不穷,唯独不见表现新疆的山水作品和代表人物。新疆山水画以自己的面貌出现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传统与创新似乎是中国画的永恒话题。尤其是近年来在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的讨论中更是众说纷纭,各种观点五花八门。
梁桂民[4](2021)在《论莫测风景版画的艺术特色及我的版画创作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莫测是我国极具代表性的风景版画家之一,他以表现“水”为贯穿其版画作品的生命线,极力追寻水的足迹,这种对于水的审美意向,奠定了其艺术创作的抒情性,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其艺术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地域特征明确,艺术风格清晰明快,抒情达意,表现手法洗练简洁含蓄,构图多变技法多样,线的运用是其风景版画的一大特色,而浓郁的装饰意味让其版画作品显得生动而赋予灵性。这种对画面构图节奏感和物象造型图案化的把控,在现代风景版画史中独树一帜,分析其风景版画作品艺术特色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们在版画创作中的实践与运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崔国琪[5](2021)在《中国新西部电影悲剧美学意蕴探赜》文中认为
雷娣[6](2021)在《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金幼孜诗文研究》文中认为
许露萍[7](2021)在《道光《武陟县志·文词志》研究》文中指出
李正慧[8](2021)在《哀牢青铜器设计之美在首饰设计中的表现研究》文中指出中华民族首饰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山顶洞人”穿孔的兽牙、兽骨到现如今的金银珠宝,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首饰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首饰设计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技艺水平一直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青铜器的形成集造型、雕塑、绘画、雕刻、铸造等多种技艺为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哀牢文化,可以说是怒江、澜沧江流域的区域文化,本文选取中国云南保山区域哀牢文化中的青铜艺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哀牢青铜蕴含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设计之美,是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人们生活环境再现的产物。哀牢青铜的研究在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学等领域较多,从艺术学角度研究的相对欠缺,从艺术角度与文化背景成因分析的更是没有,追寻其美学特征和造物意识的深层次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根据出土实物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分析,主要运用形式分析法、设计之美等学术研究方法来切入分析与总结,试图研究哀牢青铜的艺术形式、设计之美、文化内涵和功能意义,通过分析哀牢青铜器的造型美、装饰美、功能美、材料美,得出结论,哀牢青铜器造型上蕴含的变与不变的微妙之美、玲珑秀美的比列尺度、古拙朴雅的简洁之美;装饰上抽象繁复的几何纹饰、浑厚写实的生活情境、生动张力的人物装纹饰、凝练概括的动物纹饰;功能上蕴含的实用功能的宜人操作性能美、象征功能的精神内在美。在器物的造型上、装饰上都体现着哀牢先民对形式法则的理解,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空间感的营造、疏密与留白。最后提出哀牢青铜器设计之美对首饰设计的启示:一、地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的地方,哀牢青铜器中注入了大量的地域环境元素,地域文化是首饰设计的一大源泉;二、哀牢青铜器体现的简洁美、几何纹样的抽象美正是现代首饰设计所受欢迎的;三、青铜器中的材料美是最能直击人心的,材料美的运用也是首饰设计的一大途径;四、将哀牢青铜器的造型、装饰、材料以及其文化相结合进行设计,符合首饰设计的基本特征。以首饰为载体,达到“以小见大”的首饰艺术之神奇瑰异,为首饰设计注入新鲜血液,通过实践来实证其设计方法。首饰是一种没有声音的语言,寻求首饰与哀牢青铜的结合点,使哀牢青铜艺术得以弘扬,让首饰能无拘无束地向人们诉说着古老而鲜活的哀牢青铜文化。
李寒[9](2021)在《两宋山水画中的园林环境特征研究》文中指出
徐放[10](2019)在《泰山风景园林理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景园林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社会不断交织融合,为后世积累了丰饶的财富。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其丰富的自然、人文条件,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泰山风景园林。自然山水结构和封禅、儒、释、道文化都对泰山风景园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风景园林学角度,传承历史上“大泰山”的概念,系统的分析泰山风景园林理法,有助于理清泰山风景园林的自然和文化背景,推动泰山的保护和发展,助力地域性景观研究。1.论文首先根据泰山现状、历史文献、现代研究,对风景园林设计理法研究范围进行确定,提出泰山的风景园林研究,应借助历史学中“大泰山”的概念,将泰山主山与泰山周边群山都包括进来,确保泰山风景园林设计理法研究的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对泰山文化、理法的含义进行了研究,梳理了泰山文化中祭祀、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发展、内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整理出了历代帝王祭祀泰山大事表、泰山道教大事记,明晰了泰山风景园林的历史源流,为风景园林设计理法的研究做好了时间轴上的铺垫。2.泰山风景园林以山水为骨架发展,但古籍记载的山水方位现今多已遗失,导致相地、选址的研究没有依托。论文对泰山的自然山水方位进行了研究。通过实地调研以及对各种古籍古文的考察、辨析,对泰山山水景观进行考证、辨明、归纳、总结,总结成表,并且结合现代测绘的地形图,推测绘制了泰山主山的山峰位置全图,理清了泰山风景园林发展依托的主要脉络。同时按照时间顺序,以同样的方法对泰山人文景观进行考辨,绘制了泰山主山古代景观分布图,理清了泰山人文景观发展的脉络。提出:自然山水脉络是泰山风景园林确定位置的横向“凭藉”,历史人文脉络是泰山风景园林长久发展的纵向“凭藉”。横向和纵向立体地了解泰山,泰山风景园林设计理法的研究才能切实可行。同时,弥补了部分泰山研究基础资料的空白,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依据。3.在研究泰山山水的基础之上,以“借景”为核心,相地、问名、立意、布局、理微、余韵为序列,对泰山的风景园林理法进行研究。其中相地、布局、理微结合山水的景观特征与园林案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问名、立意、余韵的研究穿插于其中。对已经整理好的泰山山水系统进行“相地”,总结归纳了泰山山水的自然景观特点。岱顶山水的景观特点为:群峰簇拥,仙境自成;高低陡峻,各有千秋;奇石山洞,平添情趣;泉水发源,钟灵毓秀;远近四方,皆可瞻景。岱阳山水的景观特点为:三收三放,峰回路转;风清疏朗,景色各异;寻山而上,各具特色;竹苞松茂,物华天宝;高低缓急,山水相映。岱阴山水的景观特点为:群峰紧绕,犬牙交错;峪水清幽,松树茂盛;冰牢深深,孤山诡谲;室外桃源,清静之地。泰山周边群山的景观特点为:众山皆小,泰山自大;取静避喧,佛道有灵。然后以时间为线索,根据泰山人文景观的变迁过程,将其发展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至明清三个时期,并结合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了人文景观在各个时期是如何根据自然景观特点来“布局”的。最后,结合研究现状,选取了8个与自然山水特点结合的比较紧密的泰山园林和建筑作为典型案例。这些案例从人文景观背景上包含了道教、佛教、封禅、民间传说四种类型,从时间线上包含了秦汉到晚晴时期,从立地条件上包含了泰山主山的典型山水空间条件与泰山周边群山,确保了研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古籍考证、实地调研等方法,分别研究了这些单体是如何“理微”。以点带面,用单体研究进一步明晰风景园林设计理法,并对有价值的园林和建筑进行了实测或复原。4.通过横向、纵向、由面及点的对泰山风景园林理法进行研究后,在最后的讨论中,对论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泰山当前发展的问题在于:岱顶旅游负荷过重,泰山周边山体开发保护不足。并从风景园林学角度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冀以此传承和弘扬泰山文化。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研究成果创新。文献研究结合实地调研,绘制了泰山主山的山峰位置全图、泰山景观区位图,整理出了泰山帝王祭祀表与道教大事记,并结合泰山景观研究文献,实测了多处泰山园林和建筑,填补了部分泰山风景园林单体研究的空白,同时为其他泰山研究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基础资料。2.研究角度创新。引入多元技术分析泰山自然景观特征和历史文化脉络,将“大泰山”概念引入泰山风景园林研究,保证了泰山风景园林研究的完整性。同时分析了泰山人文景观的发展历史,提出了多核心的泰山区域人文景观布局,推断了泰山古代游览路线系统,并结合泰山最新的景区规划成果,提出了给出了泰山区域风景园林发展建议。
二、再现山川秀美的西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现山川秀美的西部(论文提纲范文)
(1)西部民族文学中西部生态的民族志书写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和谐、美好的生态书写 |
二、严峻、恶劣的生态书写 |
三、人与自然环境对立统一的书写 |
1. 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和对立 |
2. 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 |
四、生态平衡与生态恢复观念和行为的书写 |
五、结语 |
(2)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新时期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与特征 |
第一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俗书写的背景 |
一、河南区域的民俗文化内涵 |
二、河南作家对民俗文化的深刻体验 |
三、河南作家对民俗书写的文学传衍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特征 |
一、批判、反讽、怀念并存的民俗审美姿态 |
二、地域背景差异下的民俗多样书写 |
三、文学建构型的民俗书写 |
第三节 新时期河南作家民俗书写的时代变迁 |
一、政治意识形态下的民俗书写嵌入 |
二、民俗书写的多样化与日常化 |
三、民俗书写中的现代化反思 |
第二章 依托民俗书写建构新时期河南乡土景观 |
第一节 传统民俗衰颓的河南乡村生态景观 |
一、从“土地崇拜”到“土地丢弃” |
二、乡土风情的消失与追忆 |
三、中原传统民间工艺的失落 |
第二节 民俗变异与乡村权威格局的嬗变 |
一、“长老崇拜”的消失与河南乡村基层权力的变革 |
二、河南农民崇权民俗心理下的人性变异 |
三、乡村选举中村民自治被架空 |
第三节 民俗淡化与河南乡村的伦理裂变景观 |
一、葬俗中消失的孝亲伦理 |
二、日常交往里折射出乡邻伦理的淡漠 |
三、婚嫁陋俗里颓败的婚恋伦理 |
第四节 “诗化乡村”建构与反思——以田中禾的创作为例 |
第三章 借助民俗书写展现河南农民生活与命运 |
第一节 民俗书写里的河南农民生活百态 |
第二节 特殊婚丧风俗背后的河南农民苦难命运 |
第三节 河南民间信仰与农民的精神世界 |
一、中原信仰风气与河南民众的关系 |
二、“万物有灵”信仰与传统习俗里的精神解脱 |
三、家族祖先崇拜与农民的精神寄托 |
四、生活禁忌与河南农民思维方式 |
第四节 中原巫鬼信仰的文学观照——以阎连科的创作为例 |
一、对耙耧山脉现实生活状态的展现 |
二、对耙耧村民的精神抚慰 |
第四章 以民间话语呈现河南乡土意蕴 |
第一节 河南方言里的中原乡村世界 |
一、河南方言词汇里的中原性格 |
二、借中原方言修辞格展现乡村人情世相 |
三、中原民间语言的文学表达——以李凖的创作为例 |
第二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民谣的运用 |
一、情歌对女性内在情感的表达 |
二、歌谣成为河南人的精神投影与折射 |
三、民歌中彰显的中原地域特色 |
第三节 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间叙事——以周大新的创作为例 |
一、神秘传说与神秘氛围的营造 |
二、传说人物与现实人物的命运对照 |
三、传说的结构意蕴与小说线索的契合 |
第五章 新时期以来河南乡土小说民俗书写的艺术功能 |
第一节 民俗书写呈现出小说的历史文化蕴涵 |
一、从历史文化层面观照现实生活 |
二、民俗变化与河南社会时代发展 |
三、对农民文化心理历史嬗变的动态捕捉 |
四、民俗背景下的乡村寓言 |
第二节 民俗书写对小说情节政治色彩的消减 |
一、河南民俗生活细节与“典型化”创作手法的淡化 |
二、中原风土人情描写对乡民人性美的开掘 |
三、河南民俗心理的深描与审美表层化的弥补 |
第三节 民俗书写对小说文化内涵的加深 |
一、“诗意中原”的文学建构 |
二、中原地域文化精神的展现 |
三、对中原乡土困境与出路的探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新疆山水画创作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新疆是中国山水画创作开拓的新领域 |
新疆是中国山水画语境创新的源泉 |
理论是实践的指路明灯 |
突破传统笔墨的束缚是新疆山水画创作的必由之路,兼谈中国传统绘画定义的误区 |
西域山水画派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需几代人艰辛努力的过程 |
墨即是色,色即是墨 |
(4)论莫测风景版画的艺术特色及我的版画创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2 莫测生平简介 |
2.1 人物背景 |
2.2 作品产生环境 |
3 莫测版画作品的艺术特色 |
3.1 寄情于水的题材 |
3.2 丰富多样的构图 |
3.3 精妙的刀法变化 |
3.4 浪漫抒情的意境 |
3.5 时代感召下的哲理性思考 |
4 莫测版画对我版画创作实践的影响 |
5 版画习作部分 |
5.1 《记忆家园》习作浅析 |
5.2 《记忆家门》习作浅析 |
5.3 《密林深处》习作浅析 |
5.4 《时代新衣》习作浅析 |
5.5 版画习作初探感悟 |
6 毕业版画创作部分 |
6.1 选题来源 |
6.2 《秋之荷》创作分析 |
6.3 《春之藤》创作分析 |
6.4 《红土系列》创作分析 |
6.5 版画毕业创作感想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8)哀牢青铜器设计之美在首饰设计中的表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关键词定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计划 |
(七)研究方法 |
(八)研究的创新点 |
一、哀牢青铜器及设计之美概述 |
(一)设计之美概述 |
1.设计之美 |
2.设计之美的特点 |
(二)哀牢国社会及文化背景 |
1.哀牢国文化及其源流 |
2.哀牢国物质资源 |
(三)哀牢青铜器的产生及文化源流 |
(四)哀牢青铜器的功能分类 |
1.礼乐器类 |
2.生产工具类 |
3.兵器类 |
4.生活用具类 |
(五)哀牢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
1.宗教政治王权的体现 |
2.人对自然的认知 |
3.人对自我的认知 |
二、首饰设计概述 |
(一)首饰设计的概念及起源 |
1.首饰设计的概念 |
2.首饰的起源 |
3.中西方首饰设计的特点 |
(二)首饰设计的基本特征 |
1.材料与工艺的创新 |
2.设计师情感的表达 |
3.视觉造型的营造 |
(三)首饰设计的价值及影响 |
1.文化价值 |
2.装饰价值 |
3.影响 |
三、哀牢青铜器的设计之美意蕴 |
(一)哀牢青铜器的造型美 |
1.玲珑秀美的比例尺度 |
2.古朴拙雅的简洁之美 |
3.变与不变的微妙之美 |
(二)哀牢青铜器的装饰美 |
1.浑厚写实的生活情境 |
2.抽象繁复的几何纹饰 |
3.凝练概括的动物纹饰 |
4.生动张力的人物纹饰 |
(三)哀牢青铜器的功能美 |
1.实用功能的宜人性能美 |
2.象征功能的精神内在美 |
四、哀牢青铜器设计之美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
(一)地域自然的体现 |
(二)造型美的应用 |
(三)装饰美的应用 |
(四)简朴艺术风格的应用 |
(五)材料美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五、设计实践 |
(一)《秘境》系列展示 |
1.秘境之神 |
2.秘境之怒江魂 |
3.秘境之奇观 |
(二)《光影》系列展示 |
1.光影——残 |
2.光影——原核(盒) |
3.光影——蜕变 |
4.光影——裂变 |
(三)《菱变》系列展示 |
1.菱变——动 |
2.菱变——静 |
(四)《痕忆》系列展示 |
1.痕忆——微妙美 |
2.痕忆——简朴美 |
3.痕忆——零星美 |
(五)《前饰今生》系列展示 |
1.前饰今生——蛇 |
2.前饰今生——虎 |
3.前饰今生——犬噬鹿 |
4.前饰今生——船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泰山风景园林理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泰山相关研究 |
1.2.2 园林设计理法相关研究 |
1.2.3 风景园林相关研究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论文框架 |
1.6 凡例 |
2. 泰山风景园林理法研究范围 |
2.1 风景园林设计理法的含义 |
2.2 泰山风景园林理法研究的完整性 |
2.3 泰山之大论 |
2.4 历史文化视野下的“大泰山”区域 |
2.5 山水名录记 |
2.5.1 以山水为记的泰山风景 |
2.5.2 泰山山水范围 |
2.6 地图记载考 |
2.7 泰山风景名胜区范围 |
2.8 研究范围划定 |
3. 泰山概况 |
3.1 泰山自然遗产 |
3.1.1 泰山地质景观资源 |
3.1.2 泰山水文景观资源 |
3.1.3 泰山气象景观资源 |
3.1.4 泰山植物景观资源 |
3.2 泰山文化遗产 |
3.2.1 齐鲁地区产生的远古文化 |
3.2.2 泰山孕育的祭祀文化 |
3.2.3 封禅礼制的成形与发展 |
3.2.4 封禅终止与其他祭祀方式的延续 |
3.2.5 儒释道思想与泰山 |
3.2.6 小结 |
3.3 泰山风景园林现状 |
3.3.1 泰山景点分布现状 |
3.3.2 现存宗教建筑、碑刻统计 |
4. 泰山山水方位考 |
4.1 研究意义和区域划分 |
4.2 岱顶山水方位 |
4.3 岱阳山水方位 |
4.4 岱阴山水方位 |
4.5 大泰山周边群山 |
5. 泰山自然景观特征 |
5.1 岱顶山水:峰拥仙境,泉水之源 |
5.1.1 群峰簇拥,仙境自成 |
5.1.2 高低陡峻,各有千秋 |
5.1.3 奇石山洞,平添情趣 |
5.1.4 泉水发源,钟灵毓秀 |
5.1.5 远近四方,皆可瞻景 |
5.2 岱阳山水:山水交映,人文汇聚 |
5.2.1 三收三放,峰回路转 |
5.2.2 风清疏朗,景色各异 |
5.2.3 寻山而上,各具特色 |
5.2.4 竹苞松茂,物华天宝 |
5.2.5 高低缓急,山水相映 |
5.3 岱阴山水:群山交错,水幽松茂 |
5.3.1 群峰紧绕,犬牙交错 |
5.3.2 峪水清幽,松树茂盛 |
5.3.3 冰牢深深,孤山诡谲 |
5.3.4 室外桃源,清静之地 |
5.4 周边群山:众星拱月,佛道避喧 |
5.4.1 众山皆小,泰山自大 |
5.4.2 取景避喧,佛道有灵 |
5.5 小结 |
6. 泰山人文景观历史源流 |
6.1 先秦时期 |
6.1.1 先秦泰山祭祀 |
6.1.2 周明堂 |
6.1.3 先秦泰山登山线路 |
6.1.4 春秋建筑遗址 |
6.1.5 小结 |
6.2 秦汉时期 |
6.2.1 封禅祭坛 |
6.2.2 汉武帝明堂 |
6.2.3 宗教景观起源 |
6.2.4 小结 |
6.3 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 |
6.3.1 岱顶人文景观 |
6.3.2 岱阳人文景观 |
6.3.3 岱阴人文景观 |
6.3.4 泰山周边群山人文景观 |
6.3.5 小结 |
7. 泰山人文景观选址分析 |
7.1 泰山古今游览路线的发展 |
7.2 泰山主山人文景观密度 |
7.3 岱顶、十八盘人文景观分布 |
7.4 泰山周边群山的辅助作用 |
7.5 泰山人文景观布局分析 |
8. 泰山典型园林和建筑 |
8.1 碧霞祠 |
8.1.1 碧霞元君祠现今形制 |
8.1.2 碧霞祠历史沿革 |
8.1.3 历代碧霞祠异同 |
8.1.4 小结 |
8.2 秦汉封禅台 |
8.2.1 封禅祭坛绝世原因 |
8.2.2 帝王登封台 |
8.2.3 帝王禅地方丘 |
8.2.4 小结 |
8.3 蒿里山神祠 |
8.3.1 蒿里山神祠方位 |
8.3.2 蒿里山神祠历史沿革 |
8.3.3 蒿里山神祠布局 |
8.3.4 祭祀对象考 |
8.3.5 小结 |
8.4 斗母宫、壶天阁 |
8.4.1 依山傍水——斗母宫 |
8.4.2 壶天仙境——壶天阁 |
8.4.3 小结 |
8.5 竹林寺、三阳观、王母池 |
8.5.1 竹林寺 |
8.5.2 三阳观 |
8.5.3 王母池 |
8.6 小结 |
9. 讨论 |
9.1 泰山山水脉络的基础作用 |
9.2 快捷登山路线的合理性 |
9.3 南侧中路景观线的开发 |
9.4 泰山风景园林的多核发展 |
10. 结语 |
10.1 主要研究成果 |
10.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0.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泰山山水表 |
附表2: 岱顶山水景观表 |
附表3: 岱阳山水景观表 |
附表4: 岱阴山水景观表 |
附表5: 泰山周边群山山水景观表 |
附表6: 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岱顶人文景观表 |
附表7: 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岱阳人文景观表 |
附表8: 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岱阴文景观表 |
附表9: 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泰山周边群山人文景观表 |
附录1: 历代帝王泰山祭祀大事表 |
附录2: 泰山道教大事记 |
附录3: 泰山自然山水方位表 |
附录4: 泰山古迹位置表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再现山川秀美的西部(论文参考文献)
- [1]西部民族文学中西部生态的民族志书写探究[J]. 刘兴禄,何佩雯.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2]新时期以来河南小说的民俗书写与乡土世界建构[D]. 刘幸. 河北大学, 2021
- [3]新疆山水画创作漫谈[J]. 周光辉. 回族文学, 2021(05)
- [4]论莫测风景版画的艺术特色及我的版画创作实践[D]. 梁桂民.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中国新西部电影悲剧美学意蕴探赜[D]. 崔国琪.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6]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金幼孜诗文研究[D]. 雷娣. 华东交通大学, 2021
- [7]道光《武陟县志·文词志》研究[D]. 许露萍. 长江大学, 2021
- [8]哀牢青铜器设计之美在首饰设计中的表现研究[D]. 李正慧. 云南艺术学院, 2021
- [9]两宋山水画中的园林环境特征研究[D]. 李寒.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10]泰山风景园林理法研究[D]. 徐放.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