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不同分支解剖与术后面瘫的关系

面神经不同分支解剖与术后面瘫的关系

一、从不同分支解剖面神经与术后面瘫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志飞,季炼[1](2020)在《腮腺肿瘤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腮腺肿瘤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行腮腺肿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5例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面神经损伤组),73例术后未出现面神经损伤(无面神经损伤组)。分析导致面神经功能损伤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年龄、肿瘤性质、发病病程、肿瘤位置及大小、术前有无基础疾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面神经损伤组术前肿瘤位于腮腺深叶者和存在疼痛症状者的比例均高于无面神经损伤组(31.4%vs.4.1%和28.6%vs.6.8%)(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位于腮腺深叶和患者术前存在疼痛症状是患者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位于腮腺深叶和患者术前存在疼痛症状是腮腺肿瘤患者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的危险因素。

刘卓炫[2](2020)在《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ceRNA调控网络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全球十大最常见的癌症之一,全球每年新增病例大约300,000,而五年生存率大约50%。口腔癌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包括了颊部、舌部、舌基底部、牙龈、口底、硬腭等部位的恶性肿瘤,其中约95%的口腔恶性肿瘤是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探明。因此,探索口腔鳞癌进展过程中的关键分子,阐明其在口腔鳞癌进展中的作用,并为诊断口腔鳞癌寻找一些个性化的分子标志物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这些标志物可以帮助口腔鳞癌患者寻找治疗分子靶标,进行预后判断和个性化定制治疗方案。目前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相较传统技术成本更低、更快速且更灵敏。因此,伴随着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发展,促进了测序数据分析方法的发展,也为进一步探索生命科学的基因表达调控关系提供了基础。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索口腔鳞状细胞癌与基因表达的关系,筛选出差异表达的RNA,构建ceRNA网络以及探索潜在的生物学标志物。首先我们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口腔鳞癌患者的RNA-seq,miRNA-seq和临床数据并进行标准化、注释以及整合。获得了 327名口腔鳞癌患者的肿瘤样本和其中31名患者配对的正常组织样本的RNA表达信息。通过R包“edgeR”对RNA表达信息进行差异分析,获得肿瘤-正常组织差异表达的RNA(|FC|>2,P值<0.01)。然后在DAVID数据库中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接着,我们整合miRcode,miRDB,miRTarBase和TargetScan数据库,通过R包“GDCRNATools”对327例肿瘤样本的差异表达RNA进行ceRNA网络分析(P<0.01)。利用Cytoscape网络工具将ceRNA网络可视化。最后通过单因素COX和KM生存分析验证ceRNA网络是否与生存相关。通过上述一系列分析,我们共获得2203个差异mRNA,170个差异miRNA和119个差异lncRNA;基因功能和通路富集结果显示KEGG通路主富集在焦点粘着、ECM-受体相互作用以及细胞周期;GO生物学过程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组织、胶原分解代谢过程以及细胞粘附。在ceRNA网络分析中,获得了由39个lncRNA,31个miRNA和67个mRNA构成的ceRNA网络。单基因COX和KM生存分析结果中有6个RNA的高表达与舌鳞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短相关:CEP55、CCNA2、EGLN3、LINC00958、miR-130b 和 SLC16A1-AS1。1 个 RNA的低表达与舌鳞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短相关:STARD4-AS1。同时,LINC00958、miR-130b、CEP55和EGLN3之间构成预后相关的ceRNA网络。以上分析表明,1个预后ceRNA网络和7个RNA可能在口腔鳞癌的发展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能可以作为预测口腔鳞癌患者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研究结果也为舌鳞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机制提供了更好理解,并对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苑丽兵[3](2020)在《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研究;优选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的针灸治疗处方,为临床治疗提供选穴依据和方法。方法:本研究收集自2019年2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吉林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的患者。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按就诊顺序用计算机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针刺主穴采用面神经出口、地仓、颊车、合谷,对照组常规选穴,取阳白、四白、颧醪、颊车、地仓、翳风、太阳、牵正、合谷。两组随证配穴,静止期辅以TDP照射基础治疗,每周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共治疗3周,并详细记录研究过程中的安全性分析和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应用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和FDI面部残疾指数调查问卷(包括FDIP躯体功能和FDIS社会生活功能)系统权威评估,总结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研究疗效。结果:1.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H-B量表评级,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H-B量表评级,有显着差异(P<0.05),说明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患者疗效优于常规选穴方法。2.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FDIP与FDIS调查问卷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FDIP积分,有显着差异(P<0.05),FDIS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说明针刺面神经出口在改善面瘫患者面部肌肉功能上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患者因病所致的社会生活障碍上两组疗效相当。3.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愈显率78.12%,优于对照组的85.29%和58.83%。结论:1.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确有成效,疗效优于常规选穴方法,可显着改善患者面部神经和肌肉的功能。2.针刺面神经出口的方法具有疗效确切、起效迅速、显着提高临床愈显率的优势,且优化选穴处方,大幅减少面部肌肉浅薄处的针刺数量,一定程度降低针刺带来的疼痛,更易为患者接受,同时节省医疗耗材,是为一种值得深入研究并推广的绿色疗法。

瞿良华[4](2020)在《内耳道及其膜性结构的薄层塑化解剖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内耳道位于颞骨岩部内,位置深在狭小,内部解剖结构复杂。其内的蛛网膜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本研究旨在探明内耳道内精细结构及空间位置关系,揭示内耳道内膜性结构的分布及延伸情况,以期为临床和影像学诊断以及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观察已有的局部解剖标本3例(骨性标本及包含脑神经后颅窝标本)。选取21例(42侧)成人尸头标本,其中3例制作成连续的薄层塑化切片,18例制作成连续的超薄层塑化切片。切片均使用高分辨率扫描仪扫描并观察。对超薄塑化切片进行组织学染色,其中重要的精细结构经显微镜观察扫描,并利用3D-slicer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收集临床头部MRI横断位图像15例(30侧)与超薄塑化切片对比。结果(1)内耳道是一条圆柱状骨管,开口位于颞骨岩部内侧,面向桥小脑角池。外侧即内耳道底,构成前庭、耳蜗的内侧壁。横嵴将内耳道底分为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包含:面神经区(位于前方)和前庭上神经区(位于后方),两者之间通过垂直嵴(Bills嵴)分隔;下半部分包含:耳蜗区(位于前方),前庭下区(位于后方),单孔(位于后下方)。横嵴上存在小孔洞。(2)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起自桥小脑角,延髓脑桥沟外侧部,向外上进入内耳道,面神经位于内耳门的前上方,前庭蜗神经位于其后下方。中间神经存在于前庭神经与面神经之间,并不总是接近面神经。前庭蜗面神经复合体与内耳道长轴平行,汇入内耳道底相应骨性孔区。(3)迷路动脉是内耳道内的主要血管,多数起源于小脑前下动脉。内耳门外及内耳道内存在血管袢。其中30.56%位于内耳门外,36.11%位于进入内耳道内,30.56%未发现血管袢。进入内耳道内的血管袢延伸程度不同,其中61.54%延伸度小于内耳道长度的一半,即6.26±1.53毫米,38.46%延伸度超过内耳道长度的一半,并且其中一例延伸至内耳道底区域。(4)岩骨内侧的硬脑膜在内耳道口处突入内耳道内。硬脑膜紧密地覆盖在骨壁,在接近内耳道底区域,硬脑膜逐渐变薄并覆盖骨表面和骨性分区。蛛网膜完整包绕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及细小的迷路动脉进入内耳道内,各神经之间无菲薄的蛛网膜间隔且延伸至内耳道底。内耳道底区域,存在蛛网膜小梁。在内耳门区域,出现了6例蛛网膜折叠现象,主要集中在内耳道后唇部。此处蛛网膜并未随硬脑膜进入内耳道内,而是出现折叠并向前内侧延伸。部分延伸与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出现接触。(5)内耳道长约12.52±1.53毫米,内耳道直径为4.8±0.11毫米,内耳道距离颈内动脉最短距离平均为3.6毫米(2.7-6.1毫米),内耳道距离颈内静脉(颈静脉球)最短距离平均为4.7毫米(2.9-6.8毫米)。(6)MRI图像显示的内耳道、神经、血管的外形轮廓与本文解剖学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对内耳道内蛛网膜这一精细结构的走行及终止情况显影不理想。结论1.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及迷路动脉存在于内耳道内;面神经位于内耳道的前上方,前庭蜗神经位于后下方;血管袢存在于内耳道内且延伸程度不同。2.内耳道内蛛网膜包绕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以及迷路动脉进入内耳道底,蛛网膜在内耳道底骨性分区内移行为神经外膜而终止。3.内耳道内蛛网膜并未存在双层复制;蛛网膜在内耳道口处存在折叠现象。

黄漪蔓[5](2019)在《改良耳前-耳后发际切口与传统类“S”形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改良耳前-耳后发际切口(又称V形切口、类V形美容切口)与传统类“S”形切口在腮腺手术的术中、术后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比较,探讨改良耳前-耳后发际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切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就诊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腮腺良性肿瘤患者51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改良耳前-耳后发际切口,共23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类“S”形切口,共28人。两组术中均使用顺行法解剖面神经,保留耳大神经、腮腺咬肌筋膜及腮腺导管,并将肿物及其周围约0.5cm的正常腺体一同切除。术后整理资料并进行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瘢痕长度。在术后第七天及术后三个月时,对患者面神经损伤及耳大神经损伤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请患者完成腮腺手术问卷调查。术后三个月时,医生填写SCAR量表。结果:改良式切口组和传统切口组在术中出血量、负压引流量上无统计学差异,在手术时间上两组具统计学差异(P<0.05),改良式切口组所需手术时间更长。两组在术后面神经损伤、耳大神经损伤的主观评价及客观评价上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的手术瘢痕在SCAR评价上无统计学差异。但改良式切口组的瘢痕长度更短,且患者对瘢痕的满意度更高。结论:与传统S形切口相比,改良耳前-耳后发际切口在保证手术效果、不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基础上,减少了术后可见瘢痕,显着改善了手术的美观性,患者对该切口的满意度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文舒宁[6](2019)在《毫火针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次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探讨毫火针结合针刺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希望通过探讨毫火针结合针刺对促进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恢复的有效性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快速有效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方法:本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山市中医院针灸门诊选出符合本次研究生课题纳入标准的6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患者,采用随机抽取并进行分组的原则,将这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选取毫火针配合针刺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针刺治疗。两组都是5天为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量化评分并互相比较。本文以(H-B)面神经功能分级、症状体征量化积分表用作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观察指标评估。数据结果的统计分析由SPSS 17.0软件来运算,作出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经数据软件及相关学科专业的处理剖析,在面神经功能分级的相互比较上,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分级都得到了改善(P<0.05),数据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表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但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稍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别具有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说明毫火针配合针刺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较单纯用针刺治疗疗效好。检测了治疗前两个组的症状体征量化积分,治疗前两个组之间积分评价无区别,有可比性。3个疗程结束后,两个组的量表积分与之前的相较有明显的下降,阐明毫火针组和单纯针刺组的治疗方法都是都效果的:而治疗结束后两个组之间症状评分改善率方面,两组治疗后的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有统计学差异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说明治疗组效果比对照组好。根据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毫火针配合针刺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3.33%,而单纯普通针刺治疗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见表12)。说明毫火针配合针刺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总疗效比单纯针刺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总结以上分析结果,可知毫火针配合针刺与单纯针刺对治疗周围性面瘫有治疗效果,体现在H-B分级及症状体征评分的评估上,两组疗效比较有差异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美大革(MYADAGBADAM BOLDBAYAR)[7](2019)在《面瘫不同神经损伤节段之疗程及针刺疗效相关性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周围性面瘫(本文所指面瘫均为周围性面瘫的简称),是以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症状,是针灸科的常见病之一。患者眼部有流泪或干涩,刷牙漏水、吃饭存食等症状,也可出现视物模糊、耳鸣、听觉过敏、味觉减退等不适,而这些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交往与心理健康。因此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恢复时间非常关注,根据面神经的损伤节段及损伤程度的不同,本病发病初期会存在长短不一的不应期(即治疗无应答期),疾病恢复所需时长也会截然不同。本人在文献中尚未检索到关于周围性面瘫不同神经损伤节段的不应期与疗程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观察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神经损伤节段及损伤程度与不应期长短,疗程和疗效关系;统计不应期与疗程长短之间的关系。期望本研究结果能够给临床治疗的医生提供参考,也可以让患者对自己疾病起效时间有较为合理的预期,从而更好的配合治疗。方法:将收集符合纳入标准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照《神经病学》判断神经损伤程度,神经损伤节段,共分为4组:1组(茎乳突外节段),2组(鼓索神经节段),3组(镫骨神经节段),以及4组(膝状神经节及以上节段)。每组各有20人;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评分表)量表评价损伤程度。每组患者均接受针灸治疗,选用的穴位是针灸治疗本病的常规穴位。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价疗效。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后症状开始恢复的时间以及疾病痊愈所需时间,病重不能康复者最长观察时间截止至发病半年。再选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对患者年龄、性别、发病的季节、发病部位、乳突部的疼痛、增厚情况、发病的诱因、基础疾病、疗效、不应期及疗程等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使用SPSS20.0软件,对不应期与疗程的关系进行线性相关分析,以r>0.8为很高相关性,0.6<r<0.8为较高相关性,进行假设检验,p采用<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完成了 73名面瘫患者观察,经过治疗后全部患者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总痊愈率为91.8%,总有效率为100%。1.平均不应期:1组(茎乳突外节段)患者平均不应期为9.45天,2组(鼓索神经节段)患者平均不应期为13.5天,3组(镫骨神经节段)患者平均不应期为20.76天,4组(膝状神经节及以上节段)患者平均不应期为41.95天。2.平均疗程:1组(茎乳突外节段)患者的平均疗程为24.45天,2组(鼓索神经节段)患者的平均疗程为37.3天,3组(镫骨神经节段)患者的平均疗程为64.5天,4组(膝状神经节及以上节段)患者平均疗程为104.8天。3.不应期与疗程的关系:1组的r值为0.627,2组的r值0.834,3组的r值0.908,4组r值0.801,说明疗程与不应期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并且为正相关关系。4.损伤程度与不应期和疗程的关系:损伤程度越轻,不应期与疗程越短;损伤程度越重,不应期与疗程越长。5.针刺疗效:本研究中对各组患者分别统计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的疗效,分为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分别计算治愈率和总有效率。茎乳突外节段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为80%;治疗2个月后全部患者治愈,治愈率为100%;疗程的总有效率为100%。鼓索神经节段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为50.00%;治疗3个月内,治愈率为93.75%,总有效率为100%。镫骨神经节段的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为29.41%;治疗3个月后,治愈率为64.71%;治疗6个月后治愈率为88.24%;总有效率为100%。膝状神经节及以上节段的20名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愈率为5%;治疗3个月后治愈率为35%;治疗6个月后治愈率为80%;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良好的疗效;神经损伤节段、程度与周围性面瘫的不应期、疗程及疗效存在着明确的相关性。1.神经损伤节段与周围性面瘫的不应期及疗程相关;损伤节段低者不应期及疗程均较短;反之不应期及疗程均较长;不应期与疗程正相关。2.神经损伤节段与损伤程度相关;损伤节段低者相对损伤程度轻;反之相对损伤程度重。3.神经损伤节段与疗效相关;损伤节段低者疗程短,治愈率高;反之疗程长,治愈率低。

刘鹏飞[8](2018)在《面-舌下神经端侧吻合修复周围性面瘫的应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解剖和组织学角度研究大鼠颅外段面神经、舌下神经,为面-舌下神经吻合(FHA)大鼠实验模型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对FHA端端吻合(ETE)和端侧吻合(ETS)后神经形态和功能的恢复进行动态评估,并探索ETS再生纤维的来源;通过建立四种临床常用FHA术式的大鼠模型,系统研究供体神经不同处理方式对受体面神经再生及供体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材料和方法(1)显微镜下解剖大鼠颅外段面神经、舌下神经,测量相关解剖学参数,并行神经组织形态学观察。(2)大鼠随机分为未损伤组,ETE组和ETS组(未行外膜或束膜开窗)。根据观察期限不同,各实验组分为两个亚组。术后4月和8月,分别对触须运动功能、神经电生理特点和神经组织形态等进行观察分析,并用荧光示踪剂注入神经干进行逆行双标示踪,动态定量分析荧光标记神经元。(3)大鼠随机分为ETE组,供体神经纵向劈开端端吻合组(ETE-Hemi)、供体神经外束膜开窗组(ETS-PW)和30-40%部分纤维切断术(ETE-PN)。术后8月,对各组行触须运动功能评估、电生理检查、神经及舌肌组织学观察。舌肌组织学观察指标包括肌纤维横截面积、截面积胶原比及肌纤维表型等。结果(1)大鼠面神经干颅外段长度(5.94±0.15mm)显着大于面神经干分叉前-舌下神经最短距离(5.20±0.20mm),可实现FHA无张力端侧缝合;舌下神经截面积、有髓纤维数量均小于面神经。(2)ETE神经再生效果明显优于ETS,但后者对供体神经功能影响轻微。ETS术后面神经核内未见标记神经元,舌下神经核内仅散在分布双标神经元。经受体面神经逆行标记舌下运动神经元中双标神经元所占比例由术后4月的19.8%降至术后8月的6.0%。(3)各实验组均获得不同程度的面神经形态及功能恢复,但未取得完全恢复。各组供、受体神经轴突直径和髓鞘厚度等无显着差异。ETE神经再生效果明显优于EEN-Hemi和ETS-PW,但与ETSP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ETE和ETE-Hemi对供体神经肌肉系统的损害程度要显着大于ETS-PW和ETS-PN。结论(1)大鼠面-舌下神经吻合模型存在供、受体神经直径匹配不佳的缺陷,但可较易实现无张力端侧缝合,不失为研究FHA端侧吻合较理想的动物模型。(2)侧芽再生与断端再生同时参与ETS的轴突再生,断端再生是再生纤维的主要来源;尽管ETS运动神经再生效果未达到ETE水平,但前者几乎实现供体神经功能的完整保留。(3)ETS术中切断部分供体神经(30-40%)在最大程度促进受体神经再支配的同时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供体神经肌肉系统的损害;舌下神经纵向劈开(ETE-Hemi)对供体舌下神经肌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显着影响。

陶峰[9](2018)在《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在不同腮腺术式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单侧腮腺良性病变手术中分别使用顺行法和逆行法解剖面神经,术后使用面神经肌电图(ENoG)及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价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探讨两种面神经解剖术式(顺行法与逆行法)在手术时间、术后暂时性面瘫发生率、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时间三个方面的差异,比较其优缺点;在术后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中引入面神经肌电图(ENoG)检查,分析其与主观的面神经评价方法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其在评价面神经损伤预后的应用前景。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期间收治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口腔科的36例腮腺单侧良性病变患者,由同一主刀医师于腮腺肿物切除术中分别采用顺行法或逆行法解剖面神经。术后统计手术时间,面瘫发生情况,面神经恢复时间;使用ENoG结合H-B量表在同一时间点(术后第7天)评价两种解剖术式组患者面神经损伤程度;研究两种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在腮腺良性病变手术中顺行法组患者面瘫发生率及面神经恢复时间均少于逆行法组;2.主观的H-B量表评价与客观的ENoG参数之间存在中-高度相关关系。结论:1.腮腺良性病变手术中,在面神经主干显露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提倡采用顺行法解剖面神经;2.建议将ENoG检查引入面神经功能评价系统,作为面神经功能损伤评价的客观手段。

常书锋[10](2016)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观察其所涉及的解剖结构,测量其显微解剖数值,探索其解剖学特征,明确其相互毗邻关系,定量研究该入路分开前、后对周边相关组织结构的显露范围和显微手术可利用的操作空间,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5cm-3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照相。结果: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三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在统计学具有差异性。结论: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根据疾病及病变特点不同,按其在后颅窝上中下神经血管复合体的不同位置,分别设计了手术切口,横(或纵)形切口,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该入路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方面在解剖学上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显露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全程,减少对岩静脉及其属支的牵拉或切断,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显露充分,责任血管探查更全面,使减压更彻底。该入路在同等条件下使后颅窝相关区域的组织结构显露更大,为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提供了解剖学空间。第二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上支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岩裂-桥脑裂上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251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1例患者中231例发现责任血管,20例未发现责任血管,4例蛛网膜增厚粘连,16例无血管接触。219例获完全减压,13例未能完全减压,19例术中未能判断是否充分减压。术后疼痛消失244例,明显减轻6例,无效1例。治愈率为99.6%;听力下降3例,面瘫2例。结论:该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有利于显露三叉神经全程,特别是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减轻岩静脉及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三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桥脑裂上、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14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136例完全减压,12例未完全减压。术后痉挛消失134例,明显减轻14例;听力下降1例,面部轻瘫3例,脑脊漏1例。结论: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有利于显露面神经全程,特别是面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及减轻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四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下支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研究目的:评估该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打开桥脑裂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从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17例舌咽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14例完全减压,3例未完全减压。术后14例疼痛消失,3例疼痛明显减轻。3例术后并发一过性吞咽困难。结论:该入路治疗舌咽神经,对显露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全程有帮助,特别是靠近脑干处的责任血管,便于探查、减压,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第五部分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该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打开岩裂-桥脑裂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1月31例经该入路手术治疗大型听神经瘤(≥3.0cm)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全切除,11例近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29例面神经解剖保留,2例未能解剖保留,均于术中行面神经端端吻合。结论:该入路在有限的骨窗内,利用小脑自然间隙,在不牵拉或少牵拉的情况下,达到了手术操作所需的空间,创伤小、并发症少,降低脑组织、神经、血管的牵拉损伤风险,以较小的手术切口及骨窗范围使桥小脑角区肿瘤特别是大型肿瘤(直径≥3cm)的手术效果达到或优于传统开颅手术。

二、从不同分支解剖面神经与术后面瘫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不同分支解剖面神经与术后面瘫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腮腺肿瘤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1.手术方法
        2.观察指标
    三、统计学处理
结 果
    一、患者临床特征
    二、面神经损伤相关因素分析
讨 论

(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ceRNA调控网络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有关数据库和分析工具的介绍
    1.1 TCGA数据库
    1.2 R语言
    1.3 DAVID
    1.4 Cytoscape可视化工具
    1.5 ceRNA数据库
第二章 TCGA数据库中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生物学分析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一
    病例二
    病例三
    病例四
    病例五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致谢

(3)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面瘫的中医病因病机
    2.面瘫的现代医学发病机制
        2.1 微循环障碍学说
        2.2 病毒感染学说
        2.3 免疫学说
        2.4 其他学说
    3.针灸治疗面瘫的研究进展
        3.1 针刺时机
        3.2 针刺取穴
        3.3 单纯针刺方法
        3.4 针刺联合其它方法
    4.小结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
    2.研究方法
        2.1 检查过程
        2.2 分组方法
        2.3 治疗方法
        2.4 临床观察与评估
        2.5 安全性检查
    3.资料处理
    4.结果分析
        4.1 一般完成情况
        4.2 一般资料对比
        4.3 治疗前后资料处理
讨论
    1.治疗组穴位的选择
        1.1 面神经出口的选择
        1.2 地仓、颊车与合谷的选择
    2.针刺方法的选择
    3.面神经出口与翳风穴的关系
    4.对照组穴位的选择
    5.研究结果的分析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内耳道及其膜性结构的薄层塑化解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标本、试剂与设备
    2.2 方法
        2.2.1 薄层生物塑化切片
        2.2.2 超薄层生物塑化
        2.2.3 超薄层生物塑化切片与染色
        2.2.4 3D slicer三维重建
        2.2.5 MRI图像资料
3 结果
    3.1 局部解剖整体观结果
    3.2 薄层塑化切片结果
    3.3 超薄层塑化切片结果
    3.4 三维重建结果
    3.5 临床影像图与超薄层塑化对比结果
4 讨论
    4.1 内耳道内蛛网膜与蛛网膜小梁
    4.2 内耳道口蛛网膜的折叠现象
    4.3 内耳道内的血管
    4.4 内耳道内各神经之间的吻合支
    4.5 内耳道数据测量
    4.6 内耳道底骨性结构
    4.7 研究技术的优势
5 结论
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内耳道及其膜性结构的解剖学进展
    参考文献

(5)改良耳前-耳后发际切口与传统类“S”形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结果
    1 基本情况
    2 术后面神经损伤情况
    3 术后耳大神经损伤情况
    4 手术瘢痕情况
临床病例展示
    1 传统S形切口组手术展示
    2 改良耳前-耳后发际切口组手术展示
    3 两组术后瘢痕对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在学期间发表文章清单
致谢

(6)毫火针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
        1.1.1 周围性面瘫的流行病学
        1.1.2 面神经解剖功能分布
        1.1.3 周围性面瘫的病因
        1.1.4 周围性面瘫的病理
        1.1.5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
    1.2 祖国医学对贝尔麻痹的研究
        1.2.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研究
        1.2.2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研究
        1.2.3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治疗的研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1.5 剔除标准
        2.1.6 脱落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分组方法
        2.2.2 治疗组(毫火针+针刺)
        2.2.3 对照组(普通针刺)
    2.3 观察指标
        2.3.1 House-brackmann量表的H-B分级(见附录1)
        2.3.2 面瘫中医症状标准评价(见附录2)
        2.3.3 疗效标准
    2.4 统计方法
    2.5 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2.5.1 两组基本资料对比
        2.5.2 两组相关指标治疗前对比
        2.5.3 两组治疗后相关指标对比
        2.5.4 两组治疗后相关指标对比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3.1 结果分析
        3.1.1 基线治疗分析
        3.1.2 观察指标分析
        3.1.3 结论
    3.2 针刺配合毫火针治疗周围面瘫的机制
    3.3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面瘫不同神经损伤节段之疗程及针刺疗效相关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面瘫的中医综述
        1. 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3. 病证与诊断
        4. 治疗
    综述二、面瘫的西医综述
        1. 概述
        2. 面神经的解剖基础和临床研究
        3. 病因病理
        4. 诊断
        5. 鉴别诊断
        6. 治疗
        7. 预后
    综述三、面瘫疗效相关性研究
        小结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5. 安全评定
    6. 统计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本情况
        2. 分组情况
        3. 平均不应期
        4. 平均疗程
        5. 不应期与疗程的关系
        6. 损伤程度与不应期、疗程关系
        7. 疗效统计
        8. 后遗症与并发症
        9. 相关因素
        10. 不良反应
        11. 结论
        12. 讨论
        13.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学习期间成果与个人简历

(8)面-舌下神经端侧吻合修复周围性面瘫的应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大鼠颅外段面神经、舌下神经的解剖及组织学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大鼠面-舌下神经直接端侧吻合神经再生效果的动态定量评估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面-舌下神经直接吻合中供体神经不同处理方式对受体神经再生及供体神经肌肉系统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全文总结
课题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及参与学术活动

(9)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在不同腮腺术式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腮腺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方式
    1.2 面神经功能评价体系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使用仪器
    2.3 使用量表
    2.4 手术方法
        2.4.1 术前准备
        2.4.2 麻醉选择
        2.4.3 切口及翻瓣
        2.4.4 顺行法与逆行法解剖面神经
        2.4.5 肿瘤、腺体摘除及关创
        2.4.6 术后观察
    2.5 面神经肌电图(ENoG)结合House-Brackmann量表评估患者术后面瘫的研究
        2.5.1 面神经功能主观评价
        2.5.2 肌电图(ENoG)检测方法
        2.5.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面神经解剖方式的比较
    3.2 面神经评价方式的对比
第四章 讨论
    4.1 面神经解剖术式影响面神经功能的临床分析
    4.2 主观法与客观法评价面神经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4.3 展望和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 临床病例
    病例 1
        参考文献
    病例 2
        参考文献
    病例 3
        参考文献

(10)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第一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器械
        1.3 实验方法
        1.3.1 标本血管灌注
        1.3.2 模拟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PF-CPF入路,在此过程中进行局部显微结构显露、观察、测量、拍照
        1.4 统计分析
    2.结果
        2.1 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效果满意,椎动脉效果稍差(图 1.5)。
        2.2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口部位解剖
        2.3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解剖显露
        2.4 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入路的解剖显露
        2.5 小脑岩裂、小脑桥脑裂显微解剖结构和频邻血管、神经关系以及周围结构的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5.1 小脑岩裂、小脑桥脑裂显微解剖结构
        2.5.2 岩裂、桥脑裂自身数据及与相邻关系显微解剖数据
        2.6 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入路对上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结构以及PV的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6.1 经PF-CPF上入路上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结构
        2.6.2 PF-CPF与三叉神经、SCA、PV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6.2.1 与三叉神经有关的结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6.2.2 SCA 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6.2.3 PV 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7 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入路对中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以及周围结构的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7.1 经PF-CPF上入路中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结构
        2.7.2 PF-CPF与面、前庭蜗神经、展神经、AICA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8 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下支入路对下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结构以及基底动脉的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2.8.1 经PF-CPF下入路下血管神经复合体显微解剖结构
        2.8.2 PF-CPF与舌咽、迷走、副神经、PICA、BA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量化数据分析
    3.讨论
        3.1 微创神经外科与“锁孔”手术
        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及临床意义
        3.2.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皮肤切口位置及方向
        3.2.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相关骨性标志及开颅注意事项
        3.2.3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入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3.3 SRKA经PF-CPF入路后颅窝神经血管复合体的显露和操作要点
        3.3.1 上神经、血管复合体及 PV 暴露操作要点
        3.3.2 中神经、血管复合体的暴露操作要点
        3.3.3 下神经、血管复合体及椎-基底动脉的暴露操作要点
    4.小结
    附图 1
第二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上支入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
        1.3 影像学检查
        1.4 手术方法
        1.4.1 麻醉方法、体位选择
        1.4.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支入路微血管减压术
        1.5 术中三叉神经根减压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手术资料
        2.2 术中三叉神经根减压情况
        2.3 术后疗效及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 讨论
        3.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支治疗TN的临床意义
        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支治疗TN的优缺点
        3.3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支治疗TN的减压方式选择
        3.4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支治疗TN的术中注意事项
    4. 小结
    附图 2
第三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
        1.3 影像学检查
        1.4 手术方法
        1.4.1 麻醉方法、体位选择
        1.4.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下支入路微血管减压术
        1.5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手术资料
        2.2 术中探查结果
        2.3 术中面神经减压情况
        2.4 术后疗效及并发症
        2.5 随访结果
    3.讨论
        3.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上、下支治疗HFS的临床意义
        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上、下支治疗HFS的优缺点
        3.3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CPF上、下支治疗HFS对重点减压区的作用
        3.4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上、下支治疗HFS对减压方式选择
        3.5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上、下支治疗HFS术中注意事项
    4.小结
    附图 3
第四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桥脑裂下支入路治疗舌咽神经痛的临床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影像学检查
        1.3 手术方法
        1.3.1 麻醉方法、体位选择
        1.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下支入路微血管减压术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手术资料
        2.2 术中舌咽神经根减压情况
        2.3 术后疗效及并发症
        2.4 随访结果
    3.讨论
        3.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下支治疗GPN的临床意义
        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桥脑裂下支治疗GPN的优缺点
        3.3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下支治疗GPN的减压方式选择
        3.4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CPF下支治疗GPN术中注意事项
    4.小结
    附图 4
第五部分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区肿瘤的临床研究
    前言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
        1.3 影像学检查
        1.4 手术方法
        1.4.1 麻醉方法、体位选择
        1.4.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下支入路听神经瘤切除术
        1.5 随访内容
    2.结果
        2.1 手术资料
        2.2 术后疗效及并发症
        2.3 随访结果
    3.讨论
        3.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治疗CPA肿瘤的入路设计
        3.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治疗CPA肿瘤的优缺点
        3.3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治疗CPA听神经瘤时重要血管的保护与处理903.4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治疗CPA肿瘤的面神经保护与处理
        3.4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 PF-CPF 治疗 CPA 肿瘤的面神经保护与处理
        3.5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PF-CPF治疗CPA肿瘤时术中注意事项
    4.小结
    附图 5
全文结论
附录A: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显微解剖实验数据及经统计学处理的数据资料
附录B: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上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统计、随访资料
附录C: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桥脑裂治疗面肌痉挛患者统计、随访资料
综述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解剖及临床研究
    1.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概述
    2.显微神经外科锁孔手术入路概述
    3.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相关的解剖结构
        3.1 骨性标志
        3.2 桥小脑角区
        3.3 岩裂—桥脑裂:
    4.传统乙状窦后入路的解剖学研究现状和适应症
        4.1 解剖学研究现状
        4.2 传统乙状窦后入路的适应症
    5.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进展
        5.1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临床研究现状
        5.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临床研究进展
        5.2.1 内镜辅助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CPA手术
        5.2.2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
    6.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从不同分支解剖面神经与术后面瘫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腮腺肿瘤术后出现面神经损伤的影响因素分析[J]. 陈志飞,季炼. 江苏医药, 2020(11)
  • [2]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ceRNA调控网络的构建[D]. 刘卓炫.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3]针刺面神经出口治疗风寒袭络型面瘫的临床研究[D]. 苑丽兵.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内耳道及其膜性结构的薄层塑化解剖学研究[D]. 瞿良华.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5]改良耳前-耳后发际切口与传统类“S”形切口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比较[D]. 黄漪蔓. 暨南大学, 2019(02)
  • [6]毫火针配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D]. 文舒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7]面瘫不同神经损伤节段之疗程及针刺疗效相关性观察[D]. 美大革(MYADAGBADAM BOLDBAYAR).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8]面-舌下神经端侧吻合修复周围性面瘫的应用基础研究[D]. 刘鹏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5)
  • [9]面神经功能评价方法在不同腮腺术式中的研究[D]. 陶峰. 兰州大学, 2018(10)
  • [10]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和临床应用研究[D]. 常书锋. 郑州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面神经不同分支解剖与术后面瘫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