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锅炉鼓风机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工业锅炉鼓风机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一、工业锅炉鼓风机消声器制作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钟瑾慧[1](2020)在《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钢铁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钢铁产量逐年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与消费国。但在钢铁生产加工过程中,冶炼产生烟气中的粉尘和空气污染物通过设备逸散到车间内,污染车间环境,腐蚀设备,危害职工身体健康。本文基于某钢铁厂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在车间内进行采样,分析各车间环境中粉尘污染物浓度、产生源及污染特征,找出污染物危害的关键控制点:采用Excel、origin8.0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综合评价车间内粉尘污染物的分布特征以及近几年工艺改进前后车间粉尘浓度的变化。得到以下结论:钢铁厂车间环境粉尘包括烧结车间破碎、筛分、烧结过程和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粗精轧钢作业时产生的粉尘、萤石混合性粉尘及矽尘。车间环境中的粉尘及二氧化硫污染主要集中在烧结车间,2017-2019年粉尘的浓度范围依次为 2.03-7.50 mg/m3、2.55-6.83mg/m3、1.77-15.27mg/m3,2019年配料室圆盘给料机、单辊破碎机、振动筛三个采样点粉尘浓度显着增加,接近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炼铁车间主要控制点是烧结矿、球团矿给料机及高炉炉体平台处粉尘的排放;2017-2019年炼钢车间炉后平台点位粉尘浓度均达最高,分别为11.89 mg/m3、10.57 mg/m3、8.93 mg/m3,成为炼钢车间粉尘污染关键控制部位;轧钢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控制在4.89 mg/m3之内,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主要控制粗轧机、中轧机处的扬尘污染。根据粉尘检测结果针对车间主要污染控制点,进行车间相应除尘设施改进:2019年在烧结车间现有半干法脱硫处理工艺上引入活性炭,并在机尾加入电除尘器,降低配料室圆盘给料机、单辊破碎机、振动筛处粉尘浓度;2018年针对炼铁车间扬尘增设加湿机及雾状水管除尘装置并采用重防腐涂料涂覆于管道内壁,抑制管道设备腐蚀,烧结矿、球团矿给料机点位粉尘浓度由5.60 mg/m3降至4.54 mg/m3,高炉炉体平台浓度由5.72 mg/m3降至4.57 mg/m3;转炉炼钢车间2018年新增总风量100万Nm3/h的三次负压除尘系统,车间各点位粉尘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转炉炉后平台控制点浓度由10.57 mg/m3降至8.93 mg/m3;2017年轧钢车间设置了轴流风机及喷淋、喷雾除尘装置,18-19年加速冷却、粗轧机点位粉尘浓度均出现小幅下降。对于车间粉尘的危害,钢铁厂各车间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针对污染物种类及来源,设置相应的防护设施;针对在岗员工实行系统的职业健康监护,按规定佩戴合格的个人卫生防护用品;成立环境安全管理机构,并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制度。

金枝叶[2](2018)在《电站锅炉排气噪声控制装置的结构设计及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电站锅炉排气噪声的声压级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改善锅炉排气噪声的声音品质已经成为锅炉排气噪声领域中的主要研究方向。排气噪声控制装置的结构作为锅炉噪声的主要因素之一,对改善声音品质,减少排气噪音对生产工人和周围居民身体健康的危害,以及对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以电站锅炉排气噪声控制装置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对消声器结构的设计,仿真及优化工作。文中结合消声器的机械性能、声学特性和排气噪声声音品质主观评价研究成果,提出了对消声器结构的设计和优化方法,试验表明设计并优化后的消声器的结构对提高消声量具有明显作用。本文依托浙江内曼格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的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申请项目,在对从位于法国的GE欧洲公司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对其排气噪声控制装置的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其进行了设计优化,并取得了一定的相关成果。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现代工业锅炉制造业中常用的几种消音器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对其原理、特点和用途等进行介绍对比。结合装置的具体应用环境及性能评定要求,确定出消声器所采用的设计原理和具体的结构设计方案,论文最终选择阻性消声器的设计方案。其次,对电站锅炉排气噪声控制装置进行结构设计并优化。根据电站锅炉的实际噪声频率和声压级,并且结合相关文献中的噪声控制标准,对消声器进行结构设计以及相关尺寸的计算。选择阻性材料以及对管道,内部结构进行改造,并进一步完善其消声效果。再次,采用有限元分析法,并通过使用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消声器的流体动力学和声场进行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进一步验证分析了阻性消声器的结构的合理性。最后,对设计优化的排气噪声控制装置的结构进行总结,以及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花云浩[3](2017)在《海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规划设计与工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清洁、安全、可靠的新型能源,核电运行时需要大量的水资源。海水淡化作为一种新型获取淡水的方式,对解决核电站运行水资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最近几年,海水淡化技术日趋成熟,在沿海水资源领域的应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陆续在沿海核电站投入使用。本文以海阳核电站为例,对海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规划设计与工程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相关经验。本文首先从海阳核电站厂址和堆型选择出发,对AP1000核电技术进行介绍,并分析AP1000核电技术的先进性特点。其次再对海阳核电站水循环系统流程进行说明,研究淡水在核电站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获取水资源的方式。然后再对海水淡化的几种技术方案进行分析对比,确定海阳核电站海水淡化的技术方案,包括技术优劣和经济性等,并对海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工程工艺流程和特点进行详细说明。同时对海水淡化系统中几类重要设备的制造和安装若干问题进行研究,包括混凝沉淀池设备、V型滤池设备、泵类设备、风机、卧式细砂过滤器、反渗透能量回收装置、反渗透装置等设备,分析其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措施,为后续类似项目的建设提供借鉴参考。最后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海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设备制造安装过程中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期望后续类似工程的应用可以尽量优化,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响应“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口号。

郭丽珍[4](2016)在《电厂脱硫脱硝增容改造中配风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风机是电厂的主要辅助设备之一,风机用电消耗占到电厂总发电量2~3%,随着电厂运行负荷的增加及项目改造,参数匹配以及节能等经济性指标成为主要优化的方向,因此降低风机电耗的方法值得研究。不管脱硫脱硝采用哪种风机,通过对经济型、性能以及安装等方面的比较来达到设计要求和节能经济的双向耦合。目前火力发电厂使用的引风机在实际运行中没有发挥高效的作用,而是处于高效风机和低效运行的状况。其根本原因不在于风机和管道系统的匹配、安装和维修,而在于风机对电站本身的效益和经济效益直接关系。由于电厂进行大规模的增容改造以降低能耗,在配风系统中引风机系统需要同步升级,通过优化设计以达到优化的经济效益。本课题为满足电厂脱硫脱硝后的配风要求而进行的引风机配风系统改造,提出一种对引风机配风系统改造的优化设计方案,既能满足系统配风的要求,又能实现节能环保、降低成本的目的,并且尽量缩短改造的工期。为了能从工程实例中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设计出更为合适的改造方案,首先对其他电厂引风机配风系统改造案例进行调研,通过分析了解各方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发挥的作用,因地制宜地设计出适合本系统引风机配风系统改造方案。并对主要的两种方案进行数值模拟,从而进行数据分析确定最终方案,即引增合一动调引风机方案作为主导方案。使得改造之后引风机的单位电耗比改造前降低了 12.5%。

朱茂葵[5](2016)在《环冷机台车内置多孔横管结构的冷却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环式冷却机在钢铁生产中烧结矿的冷却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而且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研究,环冷机设备制造工艺越来越成熟。由于目前环冷机台车的冷却过程比较单一,烧结矿逐层冷却,而且难以冷却烧结矿顶部锥形区域,导致环冷机台车中烧结矿区域的冷却效果较差,冷却周期较长。因此,本文研究一种改进型的环冷机台车结构,以提高烧结矿的冷却效果及其余热回收利用当量,并缩短冷却周期,研究项目对钢铁烧结生产及其能源节约有着重要的意义。内置多孔横管结构台车是在传统结构台车的中部设置了内置多孔横管,对内置多孔横管台车的结构参数如进口风速,多孔横管距离台车篦板的高度,多孔横管之间的间距以及多孔横管的管外径进行优化研究,得到了影响烧结矿冷却效果与余热回收利用当量的优化参数。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得出的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提高烧结矿冷却效果和缩短冷却周期的要求,研究一种内置多孔横管结构台车,在台车中部设置了三根内置多孔横管,其中的两根多孔横管位于关于台车宽度方向的正中心对称的两侧位置,一根多孔横管位于台车宽度正中心位置,中间多孔横管高于两侧的多孔横管。2)建立了内置多孔横管结构台车的物理模型,利用热交换原理对烧结矿与冷却空气的换热过程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并将该三维的物理模型简化为二维的物理模型,使用Fluent软件对二维物理模型的计算区域进行数值模拟,分别研究了内置多孔横管结构台车与传统结构台车对烧结矿冷却过程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内置多孔横管结构台车改变了烧结矿区域的温度场、速度场和压力场的分布;相对于传统结构台车提高了烧结矿的冷却效果,并缩短了冷却周期;在余热回收利用段的冷却时间相比传统结构台车大约减少了50%;当烧结矿冷却结束时,冷却时间大约减少了44%。3)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法对五个参数如冷却空气的进口风速v,两侧多孔横管距离台车篦板的高度1h,中间多孔横管距离台车篦板的高度2h,两侧多孔横管之间的间距l和多孔横管的管外径D进行了优化研究,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烧结矿冷却效果及其余热回收利用当量的主次顺序为D>l>1h>2h>v,并得到了三根多孔横管优化的组合参数,即影响烧结矿冷却效果及其余热回收利用当量的最优化参数为mmh 3851(28),mmh 6402(28),(28)mml 790,D=273 mm和v=1.10 m/s。

孙英培[6](2015)在《粉煤灰输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气力输送系统因为具有较高的输送速度,所以会带来高能耗并且伴随着严重的磨损。如何以更加科学精确的数据指导生产,探寻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以及设计依据,实现降低输送速度、减小输送能耗、又能满足实际生产运行中的输送效率、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提升输送系统的控制性能,是目前研究气力输送系统发展的主要趋势。首先分析气力输送装置的类型和气力输送状态的类型,确定出粉煤灰气力输送装置的类型和粉煤灰气力输送状态的类型。针对目前国内粉煤灰恒流气力输送系统和单泵制输灰系统在运行工作中存在的弊端,综合实际现场对粉煤灰输送的运行要求,最终决定采用双泵式粉煤灰恒压气力输送方案。对本研究系统的主要相关参数进行计算与设定,并对其中部分结构进行优化改进。粉煤灰恒压输送可通过设定和调节输送压力来控制灰气浓度比,达到最大限度的低速输送、减小压损、降低管道和阀门磨损。在恒压调节过程中设定的恒压压力值需要与一个合适的速度相匹配。根据气固两相流的相关知识,运用ANSYS软件中FLOTRAN单元对粉煤灰气力输送的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分析在不同速度的气流下,输灰管道中管道压力和气流流动状态的具体分布情况,优选出既科学又符合现场实际情况的输送速度。对双泵式粉煤灰恒压输送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进行详细研究,并对其核心PID控制器进行深入地研究。运用MATLAB对PID相关参数进行整定与优化,在此基础上引入模糊控制算法,构建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运用MATLAB/Simulink对PID控制器进行仿真研究,为实践工作提供相关的数据和科学的理论依据。最后介绍双泵式粉煤灰恒压输送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及现场调试情况,证实应用新颖的双仓泵单元制粉煤灰恒压输送系统能够稳定可靠地连续长时间运转,不但能很好地满足现场粉煤灰的输送要求,还可以有效改善气力输送所产生的弊端。

薛杉[7](2014)在《天然气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解决我国天然气资源量少、价格高和需求量大的问题,可通过利用富氧燃烧技术和高温烟气回流技术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减少天然气使用量并降低使用成本,本课题围绕燃烧用富氧制取、富氧燃烧技术和高温烟气回流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了分子筛制取富氧的工作原理,提出了燃烧用富氧制取的工艺流程和关键设备集成,对吸附过程建立数学模型,理论推导压力与分子筛出口氧浓度的半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当冲洗量一定时,空气压力增大,出口富氧气体的浓度升高;为制取浓度相对较低的富氧气体,可在产品气中兑入定量空气,也可改造现有设备,减少吸附剂床层厚度,以降低造价及富氧成本,并搭配适当的空气压缩机进行微调。(2)对天然气富氧燃烧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富氧燃烧技术可减少理论助燃气体需要量,减少烟气量,并大大提高燃烧温度,节能效果明显。(3)燃烧温度大幅度升高,导致烟气中NOx量增大,研究NOx的生成机理及高温烟气回流技术,通过烟气回流减少NOx,分析烟气回流的节能原理并计算其节能率。计算结果表明,烟气回流节能效果明显,且在理论燃烧温度一定时,可通过提高排烟温度,增大烟气入炉循环系数,增加燃料的消耗量的方式提高节能率。(4)富氧燃烧可使所需的助燃气量相应减少,为防止炉膛燃烧温度不均匀,燃烧器需要作出相应变化,本课题以蜗壳燃烧器为例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当空气喷口不变时,随着助燃气体浓度的升高,燃气喷口直径增大,燃气出口速度、空气速度及压力均减小。本研究力在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减少天然气使用量和使用成本,扩大技术应用范围,此成果可用于燃气锅炉、直燃机、陶瓷、玻璃、冶金、机械、干燥等以天然气为燃料的行业。

杨彪[8](2012)在《Niro-SDA与CFB-FGD烟气脱硫工艺实施效果评估》文中研究说明二氧化硫是国家“十二五”期间首要的总量控制污染物之一。推行并保持烟气脱硫技术稳定运行是重要的途径。旋转喷雾干燥法(rotary spray drying adsorption:SDA)和循环流化床(Circular Fluid Bed-flue gas desulfurization:CFB-FGD)是目前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半干法脱硫技术,并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论文以丹麦Niro-SDA与CFB-FGD烟气脱硫工艺分别在A热力供应有限公司与B热力供应有限公司的运用为研究对象,介绍了两种工艺的运行参数,结合在线监测数据,对两种技术的运行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SDA运行稳定性较差,虽然烟尘浓度可以稳定达到50mg/m3以下,但是二氧化硫小时排放浓度不能稳定达标,超标率约为8%左右;NOx超标也接近2%左右。CFB工艺运行相对稳定,烟尘大部分可以在20mg/m3以下,SO2仅仅在运行初期出现超标现象,运行工况平稳后,SO2和NOx可以稳定达标。为了综合评价两种技术的有效性,建立了以对周围环境影响、技术复杂程度、经济成本和对集中供热企业的适应性四个准则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权重,计算了SDA和CFB的隶属度。综合比较结果表明:CFB技术要优于SDA技术。

谢蕴江[9](2012)在《褐煤脉动燃烧的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脉动燃烧是一种与常规稳态燃烧所不同的具有周期性脉动的燃烧过程。其具有很高的燃烧效率、很高的燃烧强度、燃烧装置结构简单、污染物排放量低等众多优点,在家用热水及采暖设备、蒸汽锅炉、食品加工设备、工业干燥等领域得到应用。脉动燃烧装置主要分为3种:四分之一波型脉动燃烧器;Helmholtz型脉动燃烧器;Rijke型脉动燃烧器。Rijke型脉动燃烧器又具有其他两种燃烧器所不具备的优点,其不仅可以燃用气体燃料,也可以燃用液体和固体燃料,包括重油、褐煤、煤矸石等劣质燃料也可以被充分利用。Rijke型脉动燃烧器从其自身机构来讲,不需要任何阀门,从而在整个设计与制造过程中也相对容易些。同时,Rijke型脉动燃烧器运行稳定性高、功率调节范围广以及能够实现大功率等,更适合设备扩大化,从而实现规模化应用。本文利用自行设计并搭建的Rijke型脉动燃烧器进行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实验验证了使用褐煤为燃料的Rijke型脉动燃烧器的可行性。在自行设计并搭建的Rijke型脉动燃烧器上,通过固体燃料的燃烧释放热量激起燃烧器内的热声耦合振动。实验中表明,在燃料维持供应的基础上,可激起并维持Rijke型脉动燃烧器持续的热声振动,验证了脉动燃烧的可行性。(2)研究了不同煤炭粒径下对脉动燃烧的影响。对不同粒径大小的煤炭颗粒进行脉动燃烧实验研究表明:脉动燃烧压力呈正弦规律上下振动,随着煤炭粒径的减小,脉动压力有增大的趋势,但是在煤炭粒径减小到一定程度时,脉动压力趋于稳定;随着煤炭粒径的减小,整个燃烧室温度也在下降;脉动燃烧频率基本稳定在110-120Hz。(3)实验验证了煤炭与污泥混合进行脉动燃烧的可行性。将煤炭和污泥1:1混合后作为燃料进行脉动燃烧,研究发现:混合燃料燃烧,造成的燃烧器内部压力幅值要小于单纯以煤炭为燃料的压力幅值,燃烧温度基本稳定在810℃左右,但是其脉动燃烧频率要高于单纯以煤炭为燃料的脉动频率。(4)进行了富氧状态下的脉动燃烧。使用褐煤为燃料进行脉动燃烧,通入氧气后,脉动燃烧更加激烈,脉动燃烧温度要高于1200℃。

王鸿[10](2010)在《基于战略转型的SG集团品牌管理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品牌管理理论为指导,通过实地走访的方式,重点调研了着名的大型制造装备业企业—SG集团的品牌管理情况。笔者通过参与品牌策划项目组的工作,掌握了SG集团的发展概况,品牌发展的历程以及目前品牌管理的现状。在深入调研SG集团企业战略转型期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对公司品牌形象进行重塑,管理体系进行优化设从而对SG集团品牌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于SG品牌发展乃至中国制造业企业品牌的发展有所帮助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第一部分首先阐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以及研究的整个流程。第二部分表述了品牌管理的一些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并对目前的品牌管理的理论进行了一个全面的综述。第三部分介绍了SG集团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品牌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最后通过对SG品牌提出优化设计方案。

二、工业锅炉鼓风机消声器制作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业锅炉鼓风机消声器制作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生产性粉尘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钢铁行业粉尘处理工艺
        1.2.3 国内外烟气脱硫工艺研究现状
        1.2.4 粉尘等主要污染物的危害
    1.3 研究对象
        1.3.1 钢铁厂项目情况
        1.3.2 生产规模及生产工艺流程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现场调查与工程分析
        2.1.1 烧结车间
        2.1.2 炼铁车间
        2.1.3 炼钢车间
        2.1.4 轧钢车间
    2.2 样品的采集
        2.2.1 现场监测采样点设置原则和方法
        2.2.2 采样布点
        2.2.3 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
    2.3 仪器与试剂
        2.3.1 仪器设备
        2.3.2 化学试剂
    2.4 样品分析
        2.4.1 车间粉尘样品分析
        2.4.2 车间二氧化硫样品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烧结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3.2 炼铁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3.3 炼钢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及来源分析
    3.4 轧钢车间空气污染物浓度特征
    3.5 不同车间粉尘来源差异性分析
    3.6 车间环境粉尘粒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粉尘污染工程控制技术
    4.1 烧结烟气脱硫除尘控制技术
        4.1.1 车间近几年烟气控制情况
        4.1.2 烧结车间粉尘优化措施及控制技术
    4.2 高炉炼铁烟气除尘控制技术
        4.2.1 炼铁车间近几年粉尘控制情况
        4.2.2 高炉干法除尘系统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4.3 转炉炼钢烟气除尘控制技术
        4.3.1 炼钢车间近几年粉尘控制情况
        4.3.2 炼钢车间粉尘优化措施及控制技术
    4.4 轧钢车间现有技术除尘效果分析
第5章 车间环境管理措施
    5.1 粉尘防护措施
    5.2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分析
    5.3 卫生防护措施及管理制度
        5.3.1 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5.3.2 环境管理制度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各车间采样图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电站锅炉排气噪声控制装置的结构设计及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排气降噪的研究现状
        1.3.2 消声器理论技术研究现状
        1.3.3 消声器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3.4 相关软件介绍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消声器概述
    2.1 消声器的分类
        2.1.1 阻性消声器
        2.1.2 抗性消声器
        2.1.3 复合式消声器
        2.1.4 共振式消声器
    2.2 消声器性能评价指标
    2.3 消声器设计理论简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锅炉噪声控制装置的设计
    3.1 消声器消声量的确定
    3.2 锅炉噪声控制装置消音器的选择
        3.2.1 阻性消声器结构的选择
        3.2.2 消声器外框设计
        3.2.3 消音片的主要参数设计
        3.2.4 正确选用吸声材料和穿孔率
    3.3 噪声装置结构的设计
    3.4 气流速度对阻性消声器的影响
    3.5 阻性消声器的边界条件
    3.6 阻性消声器消声量计算及分析
    3.7 消声器总阻力系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消声器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4.1 有限元分析基本理论
    4.2 消声器的三维模型的建立
        4.2.1 消声片的三维模型建立
        4.2.2 消声器管道的三维模型建立
        4.2.3 消声器总体三维模型建立
    4.3 消声片的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4.3.1 强度理论分析
        4.3.2 模型的建立
        4.3.3 定义材料属性
        4.3.4 网格划分
        4.3.5 施加载荷
        4.3.6 边界条件
        4.3.7 求解并显示结果
    4.4 消声器管道的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定义材料属性
        4.4.3 网格划分
        4.4.4 施加载荷
        4.4.5 边界条件
        4.4.6 求解并显示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消声器的结构优化
    5.1 消声片的结构优化
        5.1.1 模型的建立
        5.1.2 定义材料属性
        5.1.3 划分网格
        5.1.4 施加载荷
        5.1.5 边界条件
        5.1.6 求解并显示结果
    5.2 消声器管道的优化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定义材料属性
        5.2.3 网格划分
        5.2.4 施加载荷
        5.2.5 边界条件
        5.2.6 求解并显示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3)海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规划设计与工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海水淡化项目运用情况
        1.1.2 海水淡化在国内核电站的建设情况
    1.2 国内外发展形势与研究动态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海阳核电站堆型选择及循环水系统介绍
    2.1 海阳核电厂选址
    2.2 核电站堆型介绍
        2.2.1 压水堆
        2.2.2 沸水堆
        2.2.3 重水堆
        2.2.4 石墨慢化轻水堆
        2.2.5 高温气冷堆
        2.2.6 快中子增殖堆
    2.3 海阳核电站堆型的确定
        2.3.1 海阳核电站堆型介绍
        2.3.2 海阳核电AP1000技术先进性特点
        2.3.3 海阳核电站堆型确定过程
    2.4 海阳核电站循环水系统介绍
        2.4.1 核电站常见获取水资源方式
        2.4.2 海阳核电站水系统的特点
第3章 海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方案及设备的确定
    3.1 海水淡化的定义
    3.2 海水淡化技术介绍
        3.2.1 多级闪蒸(MSF)
        3.2.2 低温多效蒸馏技术(LT-MED)
        3.2.3 海水反渗透(SWRO)
    3.3 海水淡化经济性分析
    3.4 海阳核电站海水淡化方案的确定
        3.4.1 低温多效蒸馏技术(LT-MED)方案
        3.4.2 海水反渗透(SWRO)方案
        3.4.3 技术和经济性比较
    3.5 海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的工艺及设备组成
        3.5.1 海水淡化系统工艺流程
        3.5.2 海水淡化建设方案的确定
        3.5.3 海水淡化厂房布置
        3.5.4 系统出力和主要设备技术规范
        3.5.5 海水淡化系统设备组成
第4章 海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设备的制造与安装若干问题
    4.1 混凝沉淀池设备的制造和安装
        4.1.1 湍流凝聚设备的制造和安装
        4.1.2 受控沉淀设备的制造和安装
        4.1.3 集水槽的制造和安装
        4.1.4 混凝沉淀池常见问题及处理方式
    4.2 V型滤池设备的制造和安装
        4.2.1 滤池内设备和材料概述和制造要求
        4.2.2 滤池内设备的安装
        4.2.3 滤池设备安装期间常见问题和解决方式
    4.3 泵类设备制造和安装
        4.3.1 泵类设备概述和制造要求
        4.3.2 泵类设备的安装
        4.3.3 泵类设备制造和安装常见问题和解决方式
    4.4 各类风机设备的制造和安装
        4.4.1 罗茨风机概述和制造要求
        4.4.2 罗茨风机的安装
        4.4.3 风机在制造和安装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式
    4.5 卧式细砂过滤器的制造和安装
        4.5.1 卧式细砂过滤器概述和制造要求
        4.5.2 细砂过滤器的安装
        4.5.3 细砂过滤器制造和安装过程常见问题及解决方式
    4.6 反渗透能量回收装置的制造和安装
        4.6.1 能量回收装置概述和制造要求
        4.6.2 PX能量回收装置的安装
        4.6.3 PX能量回收装置安装常见问题和解决方式
    4.7 反渗透装置的制造和安装
        4.7.1 反渗透装置概述和制造要求
        4.7.2 反渗透装置的安装
        4.7.3 反渗透装置常见问题和解决方式
    4.8 其他设备说明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4)电厂脱硫脱硝增容改造中配风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脱硫脱硝工艺简介
        1.2.1 国内脱硫脱硝技术
        1.2.2 国外主要环境控制技术
    1.3 主要工作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工作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改造项目配风系统调查测定
    2.1 改造项目基本情况
        2.1.1 电厂规模和污染物排放状况
        2.1.2 配风系统改造内容
    2.2 配风系统调查与测定
        2.2.1 测定内容及测定方法
    2.3 风机简介
        2.3.1 风机种类
        2.3.2 风机主要技术参数
        2.3.3 国内主要配风控制技术
    2.4 原引风机型号及参数
    2.5 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风机建模及数值模拟分析研究
    3.1 配风系统优化的基本思路
        3.1.1 基础条件分析
        3.1.2 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
    3.2 脱硝改造后系统阻力和降噪
    3.3 配风系统优化方案拟定
        3.3.1 保留增压风机的引风机改造分析
        3.3.2 引增合一的静叶可调轴流风机分析
        3.3.3 引增合一的双级动叶可调分析
    3.4 FLUENT简介
        3.4.1 选用FLUENT的依据
        3.4.2 FLUENT的软件结构及分析步骤
    3.5 网格的划分
        3.5.1 网格的类型
    3.6 引风机实体几何模型的建立
        3.6.1 离心风机的建模与网格划分
        3.6.2 轴流风机的建模与网格划分
        3.6.3 定义相关边界条件
    3.7 数值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3.7.1 设置初始条件
        3.7.2 模拟结果及对比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改造项目配风系统优化评价
    4.1 风机运行工况评价
        4.1.1 当前风机运行分析
        4.1.2 风机性能评价
    4.2 引风机运行经济性评价
    4.3 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
        4.3.1 评价依据的标准
        4.3.2 烟气脱硝的环境及社会效益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环冷机台车内置多孔横管结构的冷却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钢铁能耗与节能减排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环式冷却机的介绍
        1.2.1 环冷机的分类及其结构
        1.2.2 环冷机的工作过程
    1.3 环冷机技术在国内外应用与发展现状
        1.3.1 国外应用与发展现状
        1.3.2 国内应用与发展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环冷机台车模型的建立及其理论基础分析
    2.1 环冷机台车的物理模型
        2.1.1 内置多孔横管结构台车的物理模型
        2.1.2 基本假设
    2.2 数学模型
        2.2.1 连续性方程
        2.2.2 动量守恒方程
        2.2.3 多孔介质的Darcy定律
        2.2.4 多孔介质中的惯性损失
        2.2.5 多孔介质的能量传输方程
    2.3 湍流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环冷机台车冷却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模型网格划分
        3.1.1 Gambit简介
        3.1.2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3.2 定解条件
        3.2.1 初始条件
        3.2.2 边界条件
    3.3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3.1 温度场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3.2 速度场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3.3 压力场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参数对台车冷却过程的影响分析
    4.1 冷却空气的进口速度v的影响
    4.2 两侧多孔横管1和多孔横管2距离台车篦板高度h_1 的影响
    4.3 中间多孔横管 3 距离台车篦板高度h_2 的影响
    4.4 两侧多孔横管1和多孔横管2的间距l的影响
    4.5 多孔横管管外径D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内置多孔横管结构台车的优化研究
    5.1 正交试验设计
        5.1.1 正交试验设计法简介
        5.1.2 正交试验方案的设计
        5.1.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5.2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粉煤灰输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粉煤灰的基本性质以及综合利用现状
        1.1.1 粉煤灰的基本性质
        1.1.2 粉煤灰综合利用现状
    1.2 课题研究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来源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气力输送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目前有关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3.2 目前有关该课题的发展趋势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粉煤灰输送系统的方案研究
    2.1 粉煤灰输送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2.1.1 散料的输送装置分类与比较
        2.1.2 气力输送装置的类型
        2.1.3 气力输送状态的类型
    2.2 粉煤灰气力输送方案的研究
        2.2.1 粉煤灰恒流气力输送与恒压气力输送方案
        2.2.2 粉煤灰单泵制气力输送与双泵式气力输送方案
        2.2.3 粉煤灰输送方案的确定
    2.3 粉煤灰输送系统的参数计算与设定
    2.4 粉煤灰输送系统管道的变径设计
    2.5 粉煤灰输送系统部分结构的改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粉煤灰气力输送的ANSYS模拟分析
    3.1 ANSYS13.0 的介绍
    3.2 ANSYS的分析对象选择
    3.3 粉煤灰气力输送流体力学简化
        3.3.1 流体力学相关参数
        3.3.2 流体力学相关特征
    3.4 ANSYS的分析过程和结果
        3.4.1 建立有限元模型
        3.4.2 处理分析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粉煤灰气力输送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研究
    4.1 双泵式粉煤灰恒压输送工作原理
    4.2 粉煤灰气力输送工艺流程
    4.3 电气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研究
        4.3.1 系统的控制要求
        4.3.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4.3.3 电气控制方案可行性分析与论证
    4.4 电气控制技术难点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粉煤灰恒压输送PID控制器研究
    5.1 恒压输送与PID控制原理
    5.2 PID控制器模型的建立
    5.3 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与优化
        5.3.1 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5.3.2 PID控制器参数的优化
    5.4 PID控制器的仿真研究
        5.4.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的设计
        5.4.2 PID控制器的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及现场调试
    6.1 控制系统的选型
        6.1.1 可编程控制器和模块的选型
        6.1.2 MCGS上位机的选型
        6.1.3 传感器和阀体的选型
    6.2 电气原理图的绘制
    6.3 电气控制柜的布置
    6.4 编程软件的基本操作
    6.5 自动控制系统程序设计
    6.6 控制系统管理部分的研究开发
        6.6.1 操作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6.6.2 人机界面的程序设计
    6.7 现场调试及注意事项
        6.7.1 调试注意事项
        6.7.2 运行参数调试
    6.8 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法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7)天然气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富氧燃烧技术在工业中的发展
    1.3 富氧制取方法的现状及发展
    1.4 本课题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分子筛制氧法的研究分析
    2.1 分子筛制氧设备工作原理及流程
    2.2 分子筛制氧法的主要特点
    2.3 分子筛制氧技术的应用
    2.4 PSA制取富氧的数学模型
    2.5 富氧气体的制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天然气富氧燃烧理论计算
    3.1 天然气富氧燃烧所需助燃气体量计算
    3.2 天然气富氧燃烧产生的实际烟气量
    3.3 天然气富氧燃烧时的实际燃烧温度
    3.4 天然气富氧燃烧节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Ox的控制及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研究
    4.1 NOx的生成机理
    4.2 NOx的控制技术
    4.3 烟气再循环技术的研究
    4.4 烟气再循环的节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然气富氧燃烧器的研究
    5.1 空气系统计算
    5.2 燃气系统计算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8)Niro-SDA与CFB-FGD烟气脱硫工艺实施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国内外研究及应用动态
    2.1 我国脱硫技术进展
    2.2 Niro-SDA工艺发展及应用
    2.3 CFB-FGD工艺的技术发展及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NIRO-SDA工艺与CFB-FGD工艺烟气脱硫系统概述
    3.1 A与B热力供应有限公司简介
    3.2 NIRO-SDA工艺系统组成
    3.3 CFB-FGD工艺系统组成
第4章 NIRO-SDA工艺与CFB-FGD工艺运行效果评估
    4.1 NIRO-SDA工艺运行效果评价
    4.2 CFB-FGD工艺运行效果评价
    4.3 各类运行参数变化对脱硫效率影响
    4.4 Niro-SDA脱硫工艺与CFB-FGD脱硫工艺技术比较
第5章 NIRO-SDA工艺与CFB-FGD工艺综合评价
    5.1 综合评价程序
    5.2 综合指标体系建立
    5.3 评分方法
    5.4 权重确定方法
    5.5 综合评价
    5.6 综合评价结论
    5.7 烟气脱硫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意义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褐煤脉动燃烧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煤浆燃烧技术
        1.1.1 煤浆种类
        1.1.2 水煤浆定义
        1.1.3 发展水煤浆意义
        1.1.4 水煤浆物性
        1.1.5 水煤浆的制备
        1.1.6 水煤浆的生产以及应用
        1.1.7 国外水煤浆发展情况
    1.2 低NOx燃烧技术
        1.2.1 氮氧化物概述
        1.2.2 NOx的生成
        1.2.3 低氮燃烧技术
    1.3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
        1.3.1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概述
        1.3.2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
    1.4 富氧燃烧技术
        1.4.1 富氧燃烧技术的概念
        1.4.2 工业制氧方法
        1.4.3 富氧燃烧技术的发展
        1.4.4 富氧燃烧技术的优点
    1.5 高浓度煤粉燃烧技术
        1.5.1 高浓度粉煤燃烧技术概念
        1.5.2 高浓度给粉技术
        1.5.3 浓缩器浓缩技术
        1.5.4 燃烧器浓缩技术
    1.6 催化燃烧
        1.6.1 催化燃烧的概念
        1.6.2 催化剂的种类
        1.6.3 催化燃烧技术的应用
    1.7 催化燃烧
        1.7.1 脉动燃烧的概念
        1.7.2 脉动燃烧器的工作原理
        1.7.3 瑞利准则
        1.7.4 脉动燃烧器的分类
        1.7.5 脉动燃烧的特点
        1.7.6 脉动燃烧器的应用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2.1 实验用物料
    2.2 实验装置概述
    2.3 测试系统
        2.3.1 燃烧室脉动压力的测量
        2.3.2 温度的测量
        2.3.3 数据采集系统
3 脉动燃烧性质的研究
    3.1 螺旋进料装置进料量的测定
    3.2 燃烧后无脉动状态特征
    3.3 发生脉动燃烧状态特征
        3.3.1 无分级煤炭颗粒脉动燃烧特征
        3.3.2 分级煤炭颗粒脉动燃烧特征
        3.3.3 煤炭与污泥混合脉动燃烧特征
        3.3.4 富氧下煤炭颗粒脉动燃烧特征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论文发表情况
8 致谢

(10)基于战略转型的SG集团品牌管理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 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品牌与品牌的意义
    2.2 品牌管理
    2.3 国内外品牌管理研究发展综述
3 SG集团品牌管理现状、问题及成因
    3.1 SG集团简介
    3.2 SG集团企业战略的转变
    3.3 SG集团品牌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3.4 SG集团优化品牌管理的必要性
4 SG集团品牌战略管理的优化
    4.1 品牌战略理论综述
    4.2 SG集团品牌战略
    4.3 品牌定位
    4.4 品牌价值
    4.5 品牌形象
5 SG集团品牌运营管理的优化
    5.1 品牌运营管理原则
    5.2 品牌管理组织体系设计
    5.3 品牌运营管理流程
    5.4 品牌运营管理制度
6 SG集团品牌管理支撑体系的建立
    6.1 战略
    6.2 团队
    6.3 企业文化
    6.4 创新
    6.5 品质
    6.6 资源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工业锅炉鼓风机消声器制作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某钢铁企业车间环境粉尘污染特征与控制技术[D]. 钟瑾慧. 南昌大学, 2020(01)
  • [2]电站锅炉排气噪声控制装置的结构设计及仿真研究[D]. 金枝叶. 浙江大学, 2018(08)
  • [3]海阳核电站海水淡化系统规划设计与工程应用研究[D]. 花云浩. 华北电力大学, 2017(05)
  • [4]电厂脱硫脱硝增容改造中配风系统的优化设计[D]. 郭丽珍.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4)
  • [5]环冷机台车内置多孔横管结构的冷却性能研究[D]. 朱茂葵. 南华大学, 2016(03)
  • [6]粉煤灰输送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孙英培. 河北工业大学, 2015(07)
  • [7]天然气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D]. 薛杉. 山东建筑大学, 2014(03)
  • [8]Niro-SDA与CFB-FGD烟气脱硫工艺实施效果评估[D]. 杨彪. 华东理工大学, 2012(10)
  • [9]褐煤脉动燃烧的特性研究[D]. 谢蕴江.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
  • [10]基于战略转型的SG集团品牌管理的优化研究[D]. 王鸿. 西北大学, 2010(09)

标签:;  ;  ;  ;  ;  

工业锅炉鼓风机消声器的制造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