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诗——写于市教育大会召开之日

园丁诗——写于市教育大会召开之日

一、园丁诗抄——写在市教代会开会的日子里(论文文献综述)

李百艳[1](2019)在《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文中提出本论文以笔者亲身工作20年的JS中学为基本案例,以上海市中小学学校领导管理变革为背景,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政策依据,直面初中学校的诸多发展性矛盾和困境,聚焦学校办学实践中从“管理”到“治理”的理念转变,探索学校对话机制建设的路径及相关策略,从实践层面回应学校治理现代化的大趋势。论文以深度参与式观察和行动研究为主要方法,辅以问卷调查、访谈、自然观察等方法,在系统梳理已有的关于对话理论、对话管理、对话机制、学校治理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重视课堂对话较多而关注学校管理对话较少、传统管理视角较多而治理视角较少、重视对话实践较多而关注对话机制建设较少等问题,以案例学校的个案研究为载体,基于案例学校的经验和问题,从实践逻辑和学理逻辑出发,全方位透视了学校管理形态演变中的对话实践和对话机制建设问题。论文根据现代治理理论、交往理性理论和对话理论,以透视学校管理中的对话实践、探寻学校治理背景下的对话机制建设、提炼治理理念下的对话决策模式、课程开发与教学改革以及课堂模式的探寻、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围绕初中学校管理变革中对话机制的建设有无可能、这些机制在学校变革实践中呈现为何种样态、学校治理理念在课程开发、教学变革及家校共育等学校实践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探讨了学校治理过程中对话机制建设所涉及的前提、条件、思路、策略、辐射、拓展和延伸等诸多方面问题。通过梳理和总结案例学校20年办学历程中初创期的“绩效导向”、发展期的“专业导向”和转型期的“治理导向”三个阶段发展的演变,对建校以来历任校长的领导决策风格进行了归纳、提炼,对三种不同的决策模式即“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和“对话决策模式”进行了特征归纳和得失分析,探讨了治理视角下对话机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及其可行性,提出了对话机制在课程开发、教学改革和家校共育等方面进行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法,并结合案例学校的实践进行了学理分析。对案例学校在对话机制建设中的若干治理问题,诸如参与的程度、化解冲突的协商、在利益与权力之间的共识内涵、决策合法性的审议机制以及商谈伦理与专业道德内在唤醒等进行了案例式的呈现和理论剖析。主要研究结论,一是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通过对话能够形成共识和共同愿景,促进师生、家长积极参与;二是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一般要经历从萌芽、培育到形成三个不同发展阶段;三是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论文的主要特点,一是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突出学校变革与发展进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同实践导向对对话管理性质及特征的影响,展示了对话机制建设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二是从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角度,分析了学校管理的对话层面、决策类型及实践应用,拓展了治理理论和对话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辐射空间;三是从历史与未来相贯通的角度,总结和提炼了绩效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成果与问题,重建治理理念下的对话管理实践和对话机制理论,不仅超越而且包容了历史上科学管理和人本管理的合理之处,开辟了现代学校治理的新理论和新境界。

李元[2](2018)在《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段力佩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教育的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他1950年起任上海市育才中学校长,1984年退居二线、任名誉校长,直到1996年离休,领导和影响育才中学近半个世纪。期间,段力佩分别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和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领导育才中学进行三次大的教育改革,先后产生“十六字”经验、“八字”教学法和“三自”教育思想,享誉中国教育界。本文考察了段力佩家世、教育实践历程、教育思想形成的脉络及其思想内涵,尝试系统地梳理段力佩教育思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学教育的自主探索之路,探寻教育家的成长规律。段力佩在育才中学半个世纪的教改历程,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思考: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紧扣教材,边讲边练,新旧联系,因材施教”十六字经验,突出的是对“教”的改进;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转而为对“学”的关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自治自理、自学自创、自觉体锻”“三自”教育思想,已上升到了“育”的层面,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是一条由关注教学到关注教育的思路,是一条由关注“他者”到关注学生“自体”的思路。除了形成“教—学—育”的思路,段力佩还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开展了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管理等的整体改革,以保障学生的全面、自主、个性化发展。从“教”到“学”、再到“育”,段力佩对教育的探索已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局部走向整体;已不再限于“如何育才”,而对“为谁育才”和“育什么才”的认识也有了根本转变,反映出段力佩对教育的探索已从经验层面上升到了思想层面。从“教”到“学”、再到“育”,既是一条段力佩探索“适合我国实情的教育法”、办社会主义新型学校的道路,也是我国自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学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所走过的路。段力佩教育思想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具有人本主义特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学教育思想。段力佩的教育探索给我们留下一笔厚重而宝贵的精神财富。从段力佩成长为教育家的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成就一位教育家需要诸多要素的合力。除了要有能充分开展教育实践的土壤或舞台,教育工作者还需具备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专业意识、探索精神、独立人格等优秀品质,树立实践思想和群众观念,更需要遵循教育自身规律、不断积极地回应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挑战。

叶正波[3](2006)在《教育议事会:一个微观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文中认为本报告以叙事的研究方法呈现了海曙区实施教育议事会(教育协作理事会)的所循路径,对社区、家庭、学校三者互动的缘由;基于三者互动的学校管理制度的基本内涵、基本架构与基本特征;三者互动表现形式:整合社区、家校资源的方式;典型规章制度的形成;政府宏观协调管理的内容等进行了创新性的探究。依据两个个案的实践,我们研究认为:以学校、社区、家庭三者互动机制为契合点而建立起的教育议事会(教育协作理事会),对促发我国在微观层面上进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构建区域教育的优化生态模式具有指向性意义。 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旧有的价值观念被打破,某种东西的缺失导致了一种行为现象的产生(家长产生了一些过去没有的意识),致使现代学校面临着许多新的矛盾与冲突,在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多向层面,产生很多不协调的现象。这些问题与学校制度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未系统建立有一定的关系。一方面反应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说明我们在解决这种进步的过程中缺少一些有效的载体和方法。这些矛盾与冲突同社会的和谐极不相称,必须及时化解、迅速解决,以使学校能栖息在更优化的生态的教育环境中健康运行。 但是,现行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晰,产权制度不完善:学校的人力资源、货币资源、设备设施、无形资产以及学校所在社区中的一些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效能陷入有效性的困境;学校类似于“文化孤岛”:一方面,社区、家庭难以有效地参与、配合学校教育,另一方面,学校也很少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在现行学校制度缺少广泛的制衡、监督、参与机制,与学校密切相关的家庭及社区被排除在主体环境之外,难以系统地强化于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之中。 制度障碍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较大障碍之一。所以,我们应时之举寻找突破口,探索出一种基于家庭、社会、学校三者互动的现代学校制度,以期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的教育环境。 报告共分七章,引子以几个冲突为缘起,分析了当前教育管理体制在微观层面中存在的失衡现状,第一、二、三、四章节分别叙述了本研究的必要性;与本研究相关的背景,如教育生态理论、国外教育微观制度和在我国正在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等;实施本研究所在区域的教育与社区建设情况;本研究的研究方法:运用叙事研究,结合调查研究、形成性研究并采用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人类学田野考察法、经验总结法等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第五章以广济中心学校世纪苑实验校区为样本进行叙事研究。我们将故事搬置于悬念化的戏剧舞台,戏核是矛盾冲突,广济“学校教育议事会”这一三位一体的创新制度其张力在于唤醒了每个角色的社会意识,通过积极的服务与合作,承诺与约定,不仅化解了矛盾与冲突,而且结构了合适的利益表达机制,提升了学校、社区和家庭的利益链动,整合了三者资源自主、和谐的效用。 第六章以对弱智儿童进行特殊教育的达敏学校为叙事研究样本。达敏“学校教育协作理事会”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持续地揭示了从生存教育到生命教育须要的生态教育的逻辑必然性,实现以教学活动为纽带,将课堂设在真实的社区生活中,为弱智儿童的成长寻求多方背景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开放的互动的机制将三者资源有效融和,为特殊教育赢得了围墙外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七章依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归略出“我们的结论”:教育议事会开启了对学校公益性组织社会治理结构的探索;从制度上保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真正的教育共同体;为学校民主办学、开放办学提供了一种制度模块;更为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践行出独特的范本。

谢小洁[4](2014)在《《星星》诗刊(1957年第1-8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57年1月1日,《星星》在四川成都创刊,成为新中国第一本专门的诗歌刊物。它前八期的诗歌作品、诗歌活动、诗歌事件等最为人所知,也最具影响力,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记录和痕迹。《星星》诗刊的创办包括它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亮相展示的品格。在国内“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语境下,四川省委大力支持,四川文联积极主办,更赖于年轻诗人对诗歌的热烈追求,《星星》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下诞生。《星星》在创刊之初有明显的“同人”色彩,在体现党的意志的同时,突出地表现出文化功能。异军突起的“少年派”、大胆的讽喻诗与爱情诗、相得益彰的插画为《星星》独树一帜的品格奠定了基础。创刊号上的《吻》和《草木篇》引发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着名的“《星星》诗案”。最先是《吻》受到省内文艺领导高层发起的批评。在行政力量的主导下,“一片繁荣”的批评与“不见天日”的反批评形成了非正常的文学批评现象。随后,对《星星》批评的重心由《吻》转向《草木篇》。《草木篇》是流沙河诗歌创作转变的一个代表作。与集束式的批评相比,《草木篇》的反批评一直处于“失语”状态。但来之迅猛的批评浪潮在国家领导人的宽和讲话之后匆匆平息。这阶段的编辑们也受刊物牵连,或被迫离职,或遭到批评,其影响反映在刊物上,则是《星星》在坚持个性的同时又有妥协。随着国家政策方针的调整,“《星星》诗案”第二波开启,在整风运动突变为“反右”斗争中酿成历史大悲剧。省文艺领导捉摸不定的态度和对《草木篇》直言正论者的遭遇具体演绎了省内文学界经历“批评——反批评——大批判”的三个阶段。省外“放火烧身”的范琰和因信受牵连的公木则代表了省外对《草木篇》评价的“反批评——大批判”走向。此阶段,《星星》由曲折前进到全面沦陷:一方面是编辑部改组,另一方面是刊物的改观。

张红娟[5](2010)在《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的建构》文中认为建国初期的上海作家队伍是上海当代文学的开拓者之一,它处在历史巨变的转折点上,继往开来,其之于上海当代文学的作用不容后人小觑。本论文从史料出发,通过具体的记述与分析,对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的建构过程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在构建过程中显示出的总体趋势。本论文以时间先后为序来组织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题为“建国前上海作家队伍的状况”。对于建国前上海作家的相关内容,本章主要把与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建构有一定联系的部分加以记述和分析。从抗战胜利后上海作家队伍的特征、抗战胜利后上海作家队伍的再次变动等几个方面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阐释。第二章题为“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的草创期”。本章记述了上海作家队伍的现状和主要特征、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临时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文艺处领导的上海作家队伍,记述了进入上海前文艺处进行的准备工作、进入上海后文艺处所做的主要工作,分析了这一时期上海作家队伍的文艺方针等内容。第三章题为“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的发展期”。本章记述了上海作家队伍的现状和主要特征、中华全国文学者协会上海分会组建经过、和上海作家队伍有关的一些组织机构、上海作家队伍在确立工农兵文艺思想过程中开展的相关思想改造活动、上海作家队伍的实践活动以及上海作家队伍的主要创作情况。第四章题为“上海作家队伍的巩固期”。本章记述了上海作家队伍的现状、和主要特征、华东作家协会的成因、华东作家协会的成立过程、华东和上海文联的改组以及文艺辅导工作。华东作家协会的成因包括“华东”的来由和“作家协会”的成因两个部分。第五章题为“上海作家队伍的成型期”。本章记述了上海作家队伍的现状和主要特征、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的成立原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的成立过程、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加强领导工作。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的成立原因主要与华东区撤销有关。对于上海作家队伍的分化,本文从“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和“反右”运动对作家的队伍的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在“结语”中,本节主要勾勒了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在构建过程中显示出的总体趋势,它包括上海作家队伍的政治指导思想日渐加强、上海作家队伍的组织机构在日渐完善、上海作家队伍的专业性在日渐弱化、上海作家队伍日渐强调其业余辅导作用、上海作家队伍的区域性在增强、上海作家队伍日渐关注新生力量的成长等几个方面。

车丽娜[6](2007)在《教师文化的嬗变与重建》文中研究指明特定教师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态度等构成了广泛的教师职业文化,教师文化通过对教师观念和行为的影响而作用于现实的课堂教学,并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程。教师文化研究将努力避免对教师外在规约的研究范式,通过对教师精神世界的观照引领教师职业的整体发展。本文主要从教师文化历史发展、现实表现及未来走向三个层面展开,分析历史上教师的价值观念形态及其嬗变过程,展示现实的专业教育和学校管理对教师文化的影响以及教师文化建设需要应对的主体的价值观念层面的问题,探讨未来教师文化建设的方向和途径,并以理论观照实践,对现实的学校教师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考察,对未来教师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建设思路进一步反刍和澄明。教师文化的历史发展重点探究教师身份和职能的发展过程,在教师从“庙堂”、“广场”到学校的生存场所的转变中揭示教师在体制中的归隐,在教师从“社会人”到“职业人”的意识转变中分析教师职业价值取向的世俗化转变。古代教师大都是社会的圣贤之士,他们的精神世界并不在学校和学院,他们或者在广场向着民众“布道”,或者在庙堂对着上帝和当权者言说,是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主义情节的“社会人”,具有超越教育世界的终极价值关怀。后来,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制度化学校教育的诞生和管理体制的完善,教师被纳入体制化的学校教育之中而与社会区隔开来。教师的价值取向不再体现在“道统”、“理念”、“德性”、“上帝”等超世俗的精神层面,而更多地关注知识的传输和儿童社会化的实现,并开始关注自身的世俗利益。在职业的体制化和“知识就是力量”等社会主流认识的影响下,教师的思想意识开始长期地浸润在职业文化之中,教师开始由“庙堂”、“广场”中的“启蒙者”转变为专门的教育机构中的“职业人”。教师文化的现实状况主要通过教师专业教育和学校制度管理以及教师的主体性影响因素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教师专业化是国际范围内公认的教师职业发展方向。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对教师专业化的研究。教师专业化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文化的发展,但是,当“专业化”思潮如意识形态般侵入教育部门的神经控制系统后,在促进教师的知识和技能的纯熟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更本质、更重要的精神性发展的纬度。丧失专业精神的教师在学科边界范围内和技术性思维中抱残守缺,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公众教师”和“社会思想者”的精神气质。学校管理制度的建立能有效地制约乃至消除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非理性行为,但是,如果过于重视学校制度形式的完备和操作化,则不可避免地导致对人的创造性和自由发展的阻抗。由于制度建设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冲突与制衡,学校制度的建设必须在太多的控制与完全地放任之间需求一种动态的平衡。现代学校的教师管理思路应该从后顾的、规约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发展一种前瞻的、促进的管理模式,将制度建设的重点从考核与奖惩方向转移到教师的培养与培训制度的建设上来,并为教师自由和创造精神的发挥留有充足的空间。教师日常生活中的潜在价值冲突对教师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教师主体的价值观念是教师文化建设必须关注的问题。教师比一般的职业群体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但却一再受到现实因素的冲击,教师还表现出外部归因的思想倾向、保守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教学方式等问题特征。教师文化的建设应该通过价值观念问题的解决引领教师精神世界的发展。在现代社会知识资源日益丰富而精神资源日益枯竭的条件下,教师作为知识的独裁者的形象已经失去了代表性。伴随着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关注,人们更加注重教师“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能的发挥。因此,教师应该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促进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的职能,教师文化建设应该致力于“精神导师”的培养,引导教师将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作为教育努力的方向。“精神导师”文化的创建需要教师主体提升终极价值关怀,具有主体发展意识,并加强自我修养,在教师自身境界提升的同时,还需要社会价值观、教育管理思想等方面的辅佐和支持。在现实的学校环境中,通过理念的引领和人文制度的建构可以有效地促进教师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但是,要真正地激发教师的精神力量,使教师向着“好教师”和“精神导师”的方向发展,还需要教师视野的拓展和价值观系统的转变,发挥教育和学术所应该具有的为道德服务的力量和改造社会的职能。通过历史考证与现实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强化了对世俗价值的关注和专业技能,却在一定程度上失落了古代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教师文化建设作为现代教师精神世界的重建,并不仅仅是对古代教师职能与精神状态的简单复兴,而是对现代社会分工和职能专业化基础上教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意识的追寻与向往。

二、园丁诗抄——写在市教代会开会的日子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园丁诗抄——写在市教代会开会的日子里(论文提纲范文)

(1)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走向现代化的学校治理需要对话机制?
        二、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化呼唤对话机制?
        三、初中学校走出发展困境需要对话空间?
        四、学校发展的阶段性提升助推对话机制建设?
        五、个人的教育体悟及追求有待于聚焦对话研究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相关文献的数据分析
        二、关于对话、对话管理、对话机制的研究
        三、关于学校管理与治理的研究
        四、文献评论
    第三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标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问题、思路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伦理
        七、论文的特色、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案例学校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发展背景
        一、应浦东开发而生
        二、借名校品牌而立
        三、随时势迁移而变
        四、因治理机制而兴
    第二节 发展阶段
        一、初创期:重质量的绩效管理
        二、发展期:重专业的项目管理
        三、转型期:重治理的对话管理
    第三节 研究空间
        一、案例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问卷调查分析
        二、学校发展的成长空间
        三、战略选择的问题空间
        四、现代治理的探索空间
    小结:学校在转型中成长空间无限
第三章 绩效管理导向下的对话萌芽
    第一节 绩效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追求绩效的发展方向
        二、保障绩效的质量监控
        三、“以绩效为中心”的组织氛围
    第二节 “领袖裁决式”决策模式
        一、办学思想的高度统一
        二、干部选拔的特立独行
        三、行政意志的增值执行
    第三节 绩效中心氛围下的对话萌芽
        一、师生之间自发的对话
        二、同侪之间零散的对话
        三、干群之间少量的对话
    小结:绩效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局限性
第四章 专业发展导向下的对话培育
    第一节 专业发展导向的学校管理模式研究
        一、转向专业发展的办学背景
        二、关注专业发展的管理理念
        三、促进专业发展的项目平台
    第二节 “项目统领式”决策模式
        一、项目驱动下的学校内涵建设
        二、专家引领下的骨干教师发展
        三、平台助推下的课程教学改革
        四、主体参与式的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节 专业团队建设中的对话培育
        一、学习研讨平台上的开放对话
        二、交流展示平台上的延伸对话
        三、信息技术平台上的自由对话
    小结:专业导向管理及决策模式的利与弊
第五章 治理导向下的对话机制探寻
    第一节 治理导向的学校管理转型
        一、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二、对话治理的前提和条件
        三、学校治理的实践框架
    第二节 基于交往理性的对话决策模式
        一、对话决策模式的特点
        二、提升主体精神的对话参与机制
        三、践行商谈伦理的民主协商机制
        四、发现教育意义的共识达成机制
    第三节 植根对话的学校文化品牌创建
        一、对话品牌的孕育
        二、对话课题的选择
        三、对话文化的重铸
    小结:三种管理导向及决策模式的得与失
第六章 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对话实践研究
    第一节 基于对话的课程开发
        一、需求: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
        二、审议:课程开发的对话平台
        三、协同:课程开发的多方助力
    第二节 基于对话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改革中的“对话人”假设
        二、教学改革中的商谈逻辑
        三、共同体:教学组织的形式变革
        四、教学制度生成的对话逻辑
    第三节 基于治理的对话课堂实践
        一、聚焦对话素养培育的课题引领
        二、践行对话教学原则的课堂实践
        三、彰显对话精神特质的课堂文化
    小结:治理理念融入课程与教学
第七章 家校共育中的互动机制建设研究
    第一节 家长参与的制度建设
        一、家长体验课堂教学制度
        二、家长联系渠道畅通制度
        三、家长助力学生活动制度
        四、家长参与课程建设制度
        五、家长监督日常生活制度
        六、家长会形式的制度创新
    第二节 家校互动的机制探寻
        一、纳入学校规划的家长队伍建设
        二、指导家庭教育的家长学校建设
        三、推动家校合作的家长评价实施
    第三节 家校共育的生态营造
        一、共情:培育和谐关系的办学追求
        二、共享:助力幸福家庭的亲子工程
        三、共商:化解家校矛盾的协商机制
        四、共治:推动学生发展的契约教育
    小结:治理理念助推家校共育
结语
    一、对话机制是学校发展和实现治理的关键内生性力量
    二、对话机制的形成受组织发展阶段和学校领导个人风格影响
    三、对话机制形成的生态氛围和治理效应有助于学校系统优化
附录1 学校现代化内涵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历任校长管理风格与对话机制建设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研究的基本走向
        (二)研究的主要集中点
    三、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上编
    第一章 为教育而生
        第一节 出生教育世家
        一、世代书香,家学渊源
        二、生性叛逆,求学坎坷
        第二节 从教育者到革命者
        一、奔走上海,投身革命
        二、执掌储能,初露锋芒
    第二章 为育才而来
        第一节 接管育才中学:在混乱中改造
        一、领导名校,机遇和挑战并存
        二、礼贤下士,甘当“后勤部长”
        第二节 对待“苏联经验”:在学习中反思
        一、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
        二、决心探索中国的教育学
        第三节 应对“政治运动”:在转化中坚守
        一、反思“政治运动”对教育的冲击
        二、变“土法炼钢”为创造性教育
    第三章 教改初体验:形成“十六字”经验
        第一节 教改的背景和初衷
        一、恢复“以教学为中心”
        二、致力减负,改革教法
        第二节 经验的产生与褒贬
        一、形成“十六字”经验
        二、“文革”中被打倒
    第四章 经验之重光:探索“八字”教学法
        第一节 因势利导:在乱中看到生机
        一、变“授”为“学”
        二、有领导的“茶馆式”教学
        第二节 以点带面:将教改进行到底
        一、全方位的教育改革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
    第五章 第三次超越:总结“三自”育人目标
        第一节 深化教改,辐射全国
        一、引领上海课程教材改革
        二、在宣传推广中总结提炼
        第二节 教育立场,全面育人
        一、从个性培养到“三自”目标
        二、从教学经验到教育思想
下编
    第六章 教育的性质与目的取向
        第一节 教育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
        二、普通教育的性质
        第二节 教育对象与教育目的取向
        一、教育对象
        二、教育目的的取向
        三、教育目的的实现
    第七章 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思想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是根本,智育是关键,健康是第一”的提出
        二、正确处理德智体三方面的关系
        第二节 人的个性发展
        一、“共性和个性”思想的提出
        二、共性、个性相互关系及其流变
        三、“共性和个性”思想的评价
    第八章 着眼于“育”的课程、教材改革
        第一节 着眼于“育”的课程改革
        一、学制、课程、课时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二、专攻与博览、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结合
        第二节 着眼于“育”的教材改革
        一、教材编写应坚持七原则
        二、着眼于“育”的教材改革实践
        三、教材改革的意义
    第九章 关注“学”的教学、评价改革
        第一节 关注“学”的教学改革
        一、课堂不是讲堂而是学堂
        二、教学必须循序渐进
        三、“因材施教”的教学观
        第二节 人性化的评价改革
        一、要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分数的奴隶
        二、反对以分数刺激学生
    第十章 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
        第一节 德育的重要性、紧迫性
        一、德育的地位与功能
        二、德育工作“时不宜迟”
        第二节 德育的原则与途径
        一、德育的原则
        二、德育的实现途径
    第十一章 体育工作
        第一节 健康是第一
        一、“健康是第一”的思想渊源
        二、如何理解“健康是第一”
        第二节 如何做到“健康第一”
        一、“男拳女舞”
        二、体卫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段力佩大事年表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3)教育议事会:一个微观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0 引子
    冲突场景一: 家长集体上访,要罢免教师!
    冲突场景二: 有没有“体罚”张海涛?
    冲突场景三: “我的孩子不想分入这个班级!”
    冲突场景四: “我恨不得砸了这个小店!”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研究背景
    2.1 关于教育生态理论提出
    2.2 关于国外教育微观制度的概述
    2.3 关于现代学校制度
第三章 本区社区与教育状况
    3.1 本区的教育状况
    3.2 本区的社区建设情况
第四章 研究方法与过程
    4.1 研究方法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过程
        4.3.1 进入课题研究现场
        4.3.2 研究中收集材料
        4.3.3 整理分析资料
        4.3.4 撰写研究报告
    4.4 研究成员
    4.5 研究效度
    4.6 特色与创新
第五章 广济中心学校实验校区的教育议事会
    5.1 后台酝酿: 策划与铺垫——教育议事会是怎么来的?
        5.1.1 缘起
        5.1.2 萌芽
        5.1.3 铺垫
    5.2 初登舞台: 混沌到秩序——教育议事会的人员构成怎样?
        5.2.1 新校长W的成长故事
        5.2.2 “冒出来”的Z老师
        5.2.3 第一次校区教师动员会
        5.2.4 推选教育议事会成员
        5.2.5 教育专家的论证
        5.2.6 第一次教育议事会成员见面会
        5.2.7 第一任主席和部长
    5.3 聚焦调整: 激情与困境——教育议事会该议何事?
        5.3.1 激情:议案处理
        5.3.2 调查:民意汇总
        5.3.3 梗阻:陷入困境
        5.3.4 分歧:聚焦偏移
        5.3.5 对焦:统一思想
        5.3.6 转向:聚焦集中
    5.4 倾情出演:规则与互动——教育议事会怎样成立、构建?
        5.4.1 ZHA主席与成立大会
        5.4.2 第一份工作计划
        5.4.3 第一组部门规程
        5.4.4 议案与提案
        5.4.5 改革家校沟通的调查与整改
        5.4.6 家长会在悄悄变脸
        5.4.7 论坛与网页
        5.4.8 第一项日常工作
    5.5 高潮迭起: 参与与协调——教育议事会发挥什么作用?
        5.5.1 第一次考察活动
        5.5.2 主席要开会了
        5.5.3 家庭教育沙龙
        5.5.4 其他许多的第一次
        5.5.5 冲突与协调
    5.6 不言谢幕: 台内与台外——对教育议事会有何评价?
        5.6.1 W校长的总结
        5.6.2 Z老师的评述
        5.6.3 Y老师的随谈
        5.6.4 相关人员的简答
        5.6.5 ZHA主席如是说
        5.6.6 R老师的冷静
        5.6.7 议事会H成员的担心
        5.6.8 外部的宣传与专家的评论
第六章 达敏学校的教育协作理事会
    6.1 排斥: 一步之遥
        6.1.1 居民的非难和敌视
        6.1.2 老师的留恋和委屈
        6.1.3 校长哭了
    6.2 教改: 艰难前行
        6.2.1 教改历程
        6.2.1.1 教育为了什么: 生活教育
        6.2.1.2 一切为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 生存教育
        6.2.1.3 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生命教育
        6.2.2 陷入困顿
        6.2.2.1 社区不配合学校教学
        6.2.2.2 老师们的难过和伤心
        6.2.2.3 一部分家长的不支持和不理解
    6.3 帮助: 峰回路转
        6.3.1 热心的社区干部
        6.3.2 社区主任F
        6.3.3 社区干部思想的转变
        6.3.4 社区在学校发展中的得益
    6.4 指引: 豁然开朗
        6.4.1 点拨:指引方向
        6.4.2 设计:初步设想
        6.4.3 分歧:形成共识
        6.4.4 L校长
        6.4.5 顺理成章: 成立协作理事会
        6.4.6 教育协作理事会章程
    6.5 硕果: 生态渐成
        6.5.1 居民的转变
        6.5.2 单位的支持
        6.5.3 教师教学思想的基本统一
        6.5.4 学生学习效果的显着提高
第七章 “我们认为”的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4)《星星》诗刊(1957年第1-8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星星》的创立
    第一节 《星星》的诞生
    第二节 《星星》创刊号的品格
第二章 “《星星》诗案”第一波:来之凶猛,去之匆匆
    第一节 《吻》的批评与反批评
    第二节 《草木篇》批评的滥觞与持续
    第三节 “动荡不安”的《星星》诗刊
第三章 “《星星》诗案”第二波:从和风细雨到暴风骤雨
    第一节 省内的《草木篇》批评与反批评
    第二节 省外的《草木篇》反批评与批评
    第三节 《星星》由曲折前进到全面沦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5)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和研究价值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结构框架
    三、论题的研究现状以及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注释
第一章 建国前上海作家队伍的状况
    第一节 建国前上海作家队伍的情况
    第二节 建国前上海作家队伍的特征
    第三节 建国前上海作家队伍的再次变动
    注释
第二章 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的草创期
    第一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现状
    第二节 上海作家队伍所做的主要工作
    第三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文艺方针
    注释
第三章 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的发展期
    第一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状况
    第二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主要组织机构
    第三节 与上海作家队伍有关的一些组织机构
    第四节 上海作家队伍在确立工农兵文艺思想过程中开展的思想改造活动
    第五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实践活动
    第六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主要创作情况
    注释
第四章 上海作家队伍的巩固期
    第一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现状
    第二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主要组织机构—华东作家协会
    第三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相关组织机构—华东、上海文联的改组及其文艺辅导工作
    注释
第五章 上海作家队伍的成型期
    第一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现状
    第二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主要组织机构
    注释
结语
    第一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政治指导思想日渐加强
    第二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组织机构在日渐加强
    第三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专业性在日渐弱化
    第四节 上海作家队伍日渐强调其业余辅导作用
    第五节 上海作家队伍的区域性在增强
    第六节 上海作家队伍日渐关注新生力量的成长
    注释
附录一: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建构过程中的重要资料
附录二:参考文献
后记

(6)教师文化的嬗变与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 问题提出
    (二) 研究现状
    (三) 选题的意义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论文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庙堂、广场中的古代教师
    (一) 古代教师身份与称谓考辨
    (二) 学统、道统与政统
    (三) 入世与出世
    (四) 古代教师的“社会人”意识
二、教育体制中的“职业人”
    (一) 时代的变革
    (二) 教师职业文化的形成
    (三) 现代教师的“职业人”意识
三、唯专业意识下的教师文化困境
    (一)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历程
    (二)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文化的影响
    (三) 教师专业精神的式微
四、学校制度与教师文化的冲突与制衡
    (一) 学校制度与文化建设的冲突
    (二) 机械规约制度下的教师文化
    (三) 制度立意:从机械规约走向人文关怀
五、教师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制约因素
    (一) 教学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分析
    (二) 教师文化的主体特征
六、教师文化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一) 精神导师:教师文化发展的方向
    (二) 教师文化建设的主体性诉求
    (三) 教师文化建设的支持性条件
七、教师文化建设的实践观照
    (一) 教师文化建设的整体进展
    (二) 教师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三) 教师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
结束语:追寻失落的知识分子精神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园丁诗抄——写在市教代会开会的日子里(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向现代学校治理的对话机制建设研究 ——以公办初中JS中学为例[D]. 李百艳.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2]段力佩教育思想研究[D]. 李元.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3]教育议事会:一个微观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D]. 叶正波.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1)
  • [4]《星星》诗刊(1957年第1-8期)研究[D]. 谢小洁. 四川师范大学, 2014(01)
  • [5]建国初期上海作家队伍的建构[D]. 张红娟. 复旦大学, 2010(11)
  • [6]教师文化的嬗变与重建[D]. 车丽娜.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4)

标签:;  ;  ;  ;  ;  

园丁诗——写于市教育大会召开之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