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的尿毒症患者采用不同替代疗法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李莹莹[1](2021)在《CD4+ T淋巴细胞计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衰弱状态评价中的监测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衰弱状态患者营养监测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方法:通过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渡云数据库筛选出2013年至2020年间符合条件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81例进行系统分析。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方式、透析时长等一般资料,同时监测患者入院时测得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血清肌酐、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免疫及营养相关指标,运用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评估患者器官衰竭情况,结合埃德蒙顿衰弱量表,拟定本研究中适用于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衰弱评分。按入院时患者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3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cells/ul组共纳入67例,200cells/ul≤CD4+T淋巴细胞计数<544cells/ul组共纳入175例,CD4+T淋巴细胞计数≥544cells/ul组共纳入139例。分析监测的各指标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之间的相关性、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并绘制相关性图表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研究发现,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衰弱状态多见,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衰弱评分密切相关。在本研究38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总体衰弱患者占到36.48%(139/381);而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时(<544cells/ul,n=242),符合衰弱条件患者的比例高达53.72%(130/242),CD4+T淋巴细胞计数处于正常范围时(≥544cells/ul,n=139),衰弱患者比例仅为6.47%(9/139),差异显着(P<0.001)。入院时3组患者在血清总蛋白、血前白蛋白、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衰弱状态评分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皆<0.001),三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差异显着(P=0.02)。相关性分析发现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营养状态差高显着相关,提示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做为营养状态与免疫状态的桥梁指标。结论: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衰弱状态不容忽视,衰弱患者的营养状态与免疫状态相互影响。通过监测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时尽早的预防及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可能会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状态,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王馨婷[2](2021)在《单中心二十年腹膜透析患者转归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单中心20年间腹膜透析患者的转归,探寻腹膜透析患者退出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探索减少腹膜透析患者退出以及提高生存率的策略。方法回顾性观察福建省立医院肾内科自2001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纳入标准:18周岁的患者。排除标准:腹膜透析龄不足3月者,未规律定期随访者。记录患者的转归及退出腹膜透析的原因,并分析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血红蛋白、血清校正钙、血磷、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尿素、血肌酐、血尿酸、血白蛋白、血钾、Kt/v等。结果1.入选本研究的腹膜透析患者共有858例,其中男性541例(63.05%),女性317例(36.95%)。开始腹膜透析时的平均年龄是54.20±15.30岁(19岁-88岁),平均透析龄是29.81±23.42月(3月-123月),在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占原发病的第1位,共有716例(83.45%)。至2020年12月,患者转归中,占第1位的是继续腹膜透析638例(74.36%),退出原因中死亡占第1位,共有105例(13.17%)。2.本中心死亡患者中男性患者75名(71.43%),女性患者30名(28.57%)。开始腹膜透析时的平均年龄为64.36±16.08岁(19岁-88岁),平均透析龄为22.02±15.06月(3月-74月),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占原发病的第1位,总共有79例(75.24%),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占第2位,共有25例(23.81%),其中包括糖尿病肾病共有15例(14.29%)和高血压肾损害共有8例(7.62%)、狼疮性肾炎2例(1.90%)、其他1例(0.95%)。3.本研究共收录死亡的患者总共105例,死亡的主要原因例数及其占总死亡例数的比例如下:导致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猝死,共62例(59.04%),占第二位为心血管事件18例(17.14%),其次为脑血管事件和感染。4.经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腹膜透析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有高龄、钙磷乘积升高、血尿酸升高、甘油三酯升高、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糖尿病史(P<0.05)、低Kt/v。结论在我中心,腹膜透析患者最常见的原发病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次是糖尿病肾病以及高血压肾损害。腹膜透析患者退出的最主要原因是死亡,其次是转血液透析以及肾移植。明确死亡原因的患者中,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是心血管事件。高龄、钙磷乘积高、血尿酸高、甘油三酯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高、糖尿病、低Kt/v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风险。
张新奇[3](2020)在《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纤维化(liver Fibrosis,LF)是肝脏对损伤刺激的异常修复过程,其特征表现为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的激活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沉积。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类作用十分广泛的细胞因子,其在信息传递,免疫细胞激活与调节,T和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及炎症反应中起着十分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IL通过调节HSC细胞的活化参与了LF的病理过程,包括IL-1β、IL-6、IL-7及IL-9等。IL-26属于IL-10细胞因子超家族,与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然而,IL-26在LF中的生物学功能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检测IL-26对LF的影响,分析其对HSC细胞增殖和活化的作用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构建HBV-Tg转基因小鼠模型,连续2周通过尾静脉每天注射0.25μg/g的人IL-26重组蛋白,饲养8-10个月后,获取肝脏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和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的LF情况。采用ELISA实验检测小鼠肝脏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IL-6、IL-10、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eptidase-9,MMP-9)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的表达水平。体外分离并成功培养HSC细胞,采用饥饿疗法,将HSC细胞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24 h,随后分别给予0、50、100和200 pg/ml浓度的人IL-26重组蛋白刺激12 h,并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情况,采用Annexin V-FITC/PI双重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HSC细胞中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CASP3)、Bcl2关联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信号传导蛋白Smad2(SMAD family member 2)m RNA的表达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分析HSC细胞中上述基因及磷酸化Smad2(p-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实验检测HSC细胞中TNF-α、IL-6、IL-10、MMP-9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尾静脉注射人IL-26重组蛋白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并显着增加肝脏组织中TNF-α、IL-6、IL-10、MMP-9及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增加HSC细胞的增殖(P<0.05)。IL-26刺激呈剂量依赖性导致HSC细胞中S期比例升高,而降低G0/G1期比例(P<0.05)。在不同浓度的IL-26刺激组中,HSC细胞中G2/M期比例没有显着差异(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降低HSC细胞的凋亡(P<0.05)。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着下调CASP3和BAX m RNA的表达水平(P<0.05)。给予不同浓度的IL-26刺激后,HSC细胞中CASP3、cleaved CASP3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呈剂量依赖性下降(P<0.05)。IL-26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着诱导HSC细胞的活化,其机制主要通过增加IL-6、IL-10、TNF-a、MMP-9和α-SMA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P<0.05)。此外,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上调HSC细胞中TGF-β1、Smad2及p-Smad2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人IL-26重组蛋白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并显着增加肝脏组织中TNF-α、IL-6、IL-10、MMP-9和α-SMA蛋白的表达水平。IL-26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增加HSC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LF。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LF。该研究揭示了IL-26在LF中的重要作用,并将为LF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潜在靶点。
周结学,刘东,吴家清,黎程,蒙善东,申升,王健富,郑克立[4](2011)在《HBsAg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的随访监测与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的监测方案及处理。方法 15例患者中,6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e-抗原(HBeAg)及核心抗体(HBcAb)阴性,3例HBsAg、HBeAg及HBcAb阳性,6例HBsAg、HBeAb及HBcAb阳性。所有患者乙肝病毒DNA(HBV-DNA)均为阴性,术后常规服用免疫抑制剂(CSA+MMF+PRED或FK506+MMF+PRED)和拉米夫定。并定期行肝、肾功能复查,如检查显示肝功能异常,则复查HBV-DNA。结果术后随访12~36个月,9例患者于术后2周内出现程度不同的肝功能异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为主,HBV-DNA检测呈阴性,经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并给予护肝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正常。3例HBsAg、HBeAg、HBcAb阳性患者,术后4~6个月出现肝功能异常,复查HBV-DNA阳性,将拉米夫定调整为恩替卡韦,同时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和腺苷蛋氨酸静脉滴注,患者肝功能逐步恢复正常,其HBV-DNA定量于服药后2~3个月转阴。继续给予恩替卡韦口服。1例HBsAg、HBeAg、HBcAb阳性患者,术后服用拉米夫定4个月,未测HBV-DNA定量,未经医生同意自行停用拉米夫定,于19个月复查时发现转氨酶及胆红素均明显升高,复查HBV-DNA>105拷贝/mL,给予抗病毒、护肝、对症治疗效果欠佳,于20个月时出现黄疸、腹水、肝功能衰竭,终因抢救无效死亡。结论乙肝病毒携带者肾移植术后,有部分患者会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转阳,因此应定期监测肝功能及HBV-DNA,如肝功能异常,应正确区分是病毒性肝损害还是药物性肝损害,如HBV-DNA转阳,及时调整抗病毒药同时行护肝治疗。以促进肝功能恢复正常。
刘惠兰[5](2003)在《维持性透析患者严重的感染症之一:病毒性肝炎》文中认为
许龙根,叶有新,吴敏,胡长绶,杨建民[6](2000)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的尿毒症患者采用不同替代疗法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欣[7](2020)在《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多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CHB的临床意义,为CHB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高密市人民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符合本研究标准的CHB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100例(抗病毒西药常规治疗)和中西药组100例(西药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两组进行中医分型,其中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各20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检测治疗前乙肝病毒标记物及肝功能相关指标。以36周为总疗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法和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检测治疗前及治疗第12、24、36周HBV-DNA、HBeAg阴转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复常率;采用流式细胞计数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brightCD127low调节性T细胞(Treg)、CD8+T细胞百分比、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0、TGF-β水平。结果(1)HBeAg、HBV-DNA阴转率和ALT、AST、ALP复常率: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在12周、24周、36周中西药组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调节性T细胞比较: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细胞百分比均有所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细胞百分比均下调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D8+T细胞百分比比较: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细胞百分比均有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细胞百分比均升高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中西药组治疗24周、36周与治疗前相比,穿孔素-颗粒酶B阳性细胞率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证型治疗24周、36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穿孔素-颗粒酶B阳性细胞率均增加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IL-10和TGF-β水平比较: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与同组治疗前相比,血清IL-10、TGF-β浓度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治疗24周、36周,中西药组与西药组相比,血清IL-10、TGF-β浓度均下降明显,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它证型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通过提高HBV-DNA、HBeAg阴转率和ALT、AST、ALP复常率,能够有效提高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CHB患者中恩替卡韦抗乙肝病毒的疗效,明显改善肝功能。(2)中西医联合用药,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状态和下调IL-10、TGF-β细胞因子的水平,能够显着改善5种中医证型CHB患者的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其中对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调控作用最强。
莫镜邻[8](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文英[9](2020)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与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临床及病理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6-2019年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收治的行肾穿刺活检诊断为IMN的患者89例,并选择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8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生化指标,以及IMN组的病理活检结果。分别根据NLR、PLR三分为位点将IMN疾病组进行分组,分为低三分位组(NLR≤1.65)30例、中三分位组(NLR1.652.17)29例、高三分位组(NLR≥2.17)30例,分析NLR、PLR水平与各临床指标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利用相关性分析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IMN临床生化指标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明确NLR、PLR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及其最佳诊断预测界值。结果:1、IMN组的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小板、NLR和PLR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NLR各组年龄、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NL R三分位组的白蛋白高于低分位组(p均<0.05);高NLR三分位组的BUN均高于中三分位组及低三分位组(p=0.002);中、高NLR三分组的TG均高于低三分位组(p=0.007);高NLR三分位组的低于低三分位组;NLR高分位组的24h-UTP、PLA2R-Ab均显着高于低分位组的(p值分别为0.002,0.037),其余临床实验室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LR各组在年龄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高PLR三分位组的e GFR低于低三分位组;中、高PLR分位组的PLA2R-Ab显着高于低分位组的(p<0.05),其余临床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3、NLR与BUN呈正相关(r=0.257,p<0.05),与24h-UTP、PLA2R-Ab呈明显的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6、0.523,p<0.001),NLR与e GFR呈负相关(r=-0.378,p<0.05);PLR与TC、24h-UT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82,0.330,p<0.05)。4、不同NLR、PLR水平组病理分期比较结果:所有组别中的病理分期均以Ⅰ、Ⅱ期为主,只有3例III期,NLR、PLR各组间的病理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均有Ig G沉着。高NLR三分位组的肾小球硬化与中、低三分位组的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组间Ig A、C3沉着率及间质纤维化病变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PLR分组间Ig A、C3沉着率、肾小球硬化及肾间质纤维化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肾小球硬化仅与NLR呈正相关(r=0.225,p<0.05),与PLR无相关性。病理分期、Ig A、C3、间质纤维化与NLR、PLR均无相关性。6、NLR的最佳预测界值为3.12,PLR的最佳预测界值为248;NLR的曲线下面积为0.63,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0%和65%;PLR的曲线下面积为0.635,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72%和50%。联合预测因子的曲线下面积为0.646,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0%和64%。结论:NLR、PLR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IMN疾病严重程度;NLR有可能作为评估IMN疾病状态及不良预后的临床指标。
祝博[10](2019)在《《医药论坛杂志》2019年第40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指出
二、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的尿毒症患者采用不同替代疗法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的尿毒症患者采用不同替代疗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CD4+ T淋巴细胞计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衰弱状态评价中的监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第2章 结果 |
2.1 研究对象就诊时一般临床特点 |
2.2 各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
2.3 各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衰弱评分及预后生存情况的比较 |
2.4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与各观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
2.5 慢性肾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回归分析 |
2.6 各组患者的生存曲线分析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营养与免疫关系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2)单中心二十年腹膜透析患者转归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转归 |
1.1 资料和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第二部分 患者退出腹膜透析危险因素分析 |
2.1 资料和方法 |
2.2 二十年退出情况分析 |
2.3 十年退出原因分析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腹膜透析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
3.1 资料和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部分 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1 资料和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小结 |
1 总结 |
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腹膜透析进展及患者死亡危险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IL-26 促进HBV-Tg转基因小鼠肝纤维化 |
一、引言 |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第二章 IL-26诱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促进肝纤维化 |
一、引言 |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第三章 IL-26 通过调控TGF-β1/Smad2 信号通路促进肝纤维化 |
一、引言 |
二、设备、材料及试剂 |
三、方法 |
四、结果 |
五、讨论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白细胞介素在肝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急诊临床管理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4)HBsAg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的随访监测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术后用药 |
1.3 术后一般监测与处理 |
1.4 肝功能异常和乙肝病毒活动的监测及处理 |
2 结果 |
2.1 患者血肌酐水平和尿蛋白定性变化 |
2.2 术后肝功能改变情况 |
2.3 病毒相关指标变化 |
3 讨论 |
(5)维持性透析患者严重的感染症之一:病毒性肝炎(论文提纲范文)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病原学 |
一、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为DNA病毒, 其直径为42~47 |
二、丙型肝炎病毒 (HCV) |
血液透析患者乙、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
传播途径的特点 |
一、血源污染 |
二、与透析相关的因素 |
1.透析机共用及消毒 |
2.透析器复用 |
3.操作过程及环境 |
4.有研究显示透析时间越长, HCV感染率越高。 |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自身的不利因素 |
预防措施 |
一、对于患者 |
二、对于环境 |
三、对于透析室工作人员 |
四、严格筛选献血者 |
五、乙型肝炎疫苗的应用 |
(6)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的尿毒症患者采用不同替代疗法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床资料 |
1. 观察对象: |
2. 分组: |
二、结果 |
1. 存活与并发症情况: |
2. 死亡情况: |
3. 生活质量: |
4. 治疗费用: |
三、讨论 |
(7)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1.1 病历收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主要试剂和耗材 |
1.5 主要仪器 |
1.6 治疗药品 |
2.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治疗疗程 |
2.3 观察内容 |
2.4 实验方法 |
2.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治疗前的乙肝病毒标志物、肝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
3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HBe Ag、HBV-DNA阴转率比较 |
4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ALT、AST、ALP复常率比较 |
5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调节性T细胞(CD4~+CD25~(bright) CD127~(low) Treg)变化情况 |
6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CD8~+T细胞变化情况 |
7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表达水平 |
8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血清IL-10浓度变化情况 |
9 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治疗CHB患者血清TGF-β浓度变化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汇表及中文对照 |
致谢 |
(8)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ACLF的中医研究 |
1.1 病因病机 |
1.2 辨证分型 |
1.3 治法方药 |
1.3.1 中药治疗 |
1.3.2 中医外治 |
2 ACLF的西医研究 |
2.1 病因 |
2.2 发病机制 |
2.3 西医治疗 |
2.3.1 一般支持治疗 |
2.3.2 抗病毒治疗 |
2.3.3 抗炎保肝治疗 |
2.3.4 免疫调节治疗 |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
2.3.6 人工肝治疗 |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内容 |
1.2 研究对象 |
1.3 病例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3.3 纳入标准 |
1.3.4 排除标准 |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案 |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
2.2 对照研究 |
2.3 治疗方案 |
2.3.1 对照组 |
2.3.2 治疗组 |
3 观察指标 |
3.1 死亡率 |
3.2 血液生化指标 |
3.3 MELD评分 |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
3.5 不良反应记录 |
4 疗效评价 |
4.1 西医疗效评价 |
4.2 中医疗效评价 |
5 统计学方法 |
6 结果 |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
7 安全性评价 |
8 讨论 |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
11 问题与展望 |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病例标准 |
1.3 治疗方案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
3 讨论 |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词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资料收集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比较 |
3.2 不同NLR、PLR水平组IMN临床资料比较 |
3.3 NLR、PLR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4 不同NLR、PLR水平组IMN病理分期比较 |
3.5 不同NLR、PLR水平组IMN病理结果比较 |
3.6 NLR、PLR与 IMN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7 LNR、PLR 及两种指标联合预测IMN病情的ROC曲线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进展 |
致谢 |
四、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的尿毒症患者采用不同替代疗法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CD4+ T淋巴细胞计数在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衰弱状态评价中的监测意义[D]. 李莹莹. 青岛大学, 2021(02)
- [2]单中心二十年腹膜透析患者转归及危险因素分析[D]. 王馨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IL-26通过调控TGF-β1/Smad2信号通路介导肝星状细胞的增殖和活化而促进肝纤维化[D]. 张新奇.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4]HBsAg阳性患者肾移植术后的随访监测与处理[J]. 周结学,刘东,吴家清,黎程,蒙善东,申升,王健富,郑克立. 广东医学, 2011(04)
- [5]维持性透析患者严重的感染症之一:病毒性肝炎[J]. 刘惠兰. 中国血液净化, 2003(10)
- [6]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阳性的尿毒症患者采用不同替代疗法的比较[J]. 许龙根,叶有新,吴敏,胡长绶,杨建民.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0(01)
- [7]恩替卡韦联合保肝中药辨证疗法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临床作用研究[D]. 郭欣. 青岛大学, 2020(01)
- [8]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特发性膜性肾病的相关性研究[D]. 李文英. 南华大学, 2020(01)
- [10]《医药论坛杂志》2019年第40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