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策略是合作——移动运营商互联策略的博弈论分析

最优策略是合作——移动运营商互联策略的博弈论分析

一、最优策略是合作——移动运营商互联互通策略的博弈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谢雨蓉[1](2020)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国际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与手段,经济全球化涉及很多维度,其中一些因素对国际物流的发展演变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对这些影响因素的研究应抓住主要维度、聚焦关键因素。经济全球化在推进进程中,参与主体、推进机制、表现形式等不断变化,与之相伴的是国际物流的空间拓展、方式变革与形态演化等。当前,经济全球化正面临新的调整变化,既有的产业分工、贸易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等都在重塑之中,必将引发国际物流的巨大变革。在全球化当前阶段,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已骤然改变,自身的地位与作用也在悄然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打造全球化合作新平台。国际物流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载体,也受到这一全球化新模式的深刻影响。中国需要根据相关因素变化,做出积极应对,调整国际物流发展策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提供有效手段,也为中国积极融入和主动推动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以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以国际政治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与扩散等学科理论为依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主要维度,建立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运用该理论框架,分析经济全球化在不同发展阶段每个维度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总结历史规律,并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在明确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物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四个主要维度,分别是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对每个维度的含义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在各个维度上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建立了研究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奠定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二,以大航海为经济全球化的起点,分三个发展阶段,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第一阶段全球化结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依靠暴力与资本推进,形成了根植于殖民地经济的国际生产贸易网络,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地理大发现,这一阶段全球化建立了资本推动、暴力维护的海洋运输体系,大航海将国际航线网络由地中海拓展至全球;第二阶段全球化至WTO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建立了发达国家主导、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垂直化、专门化国际分工,在全球形成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中,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掌控着全球物流资源与市场,集装箱革命推动产业变革,国际物流中心伴随全球产业转移,在太平洋沿岸兴起;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仍在推进之中,随着新兴经济体崛起,全球化迈入多元共治与互利共赢时代,大规模的多边贸易合作转向以巨型自贸协定为代表的区域合作,国际物流格局加快调整,资源重配、市场重构、区域内需求快速增长、业态模式多元化发展将推动建立新的规则体系,也为后发国家参与规则制定创造了机遇。第三,采用四维分析框架,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全球化新阶段下的新范式,对国际物流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中国作为倡议的发出者,主动推动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带动欧亚大陆中间欠发达地区发展。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物流将形成海陆双向发展格局。在海运物流格局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中国应着力寻求国际物流陆向突破,构建陆路物流大通道,统一陆路国际物流规则,以此作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之一。第四,提出以中欧班列为载体,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发展。在四维分析框架下,梳理了影响中欧班列发展的具体因素,建立数学模型识别了关键因素、原因因素与结果因素,研究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围绕关键因素的竞争博弈,并从加快技术与模式创新,统一规则与标准体系等方面提出中欧班列的发展思路。第五,围绕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新阶段,稳步推进海运发展、寻求“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应对策略,从中欧班列发展、“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和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具体对策建议。本文主要贡献和创新点体现在:(1)从治理结构、空间格局、科学技术、规则体系四个维度,构建了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2)拓展了研究国际物流问题的时空视角:时间上,在经济全球化500年的历史进程中,分阶段系统研究了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的影响;空间上,将对国际物流的研究从传统海运领域拓展到海陆两个方向、两大空间。(3)运用四维分析框架,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的影响,提出中国在全球化新阶段,以市场为主导、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支撑,在稳步推动海运物流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一带一路”陆路物流突破的应对策略。(4)提出围绕中欧班列实现“一带一路”国际物流陆向突破,运用数学模型方法识别了中欧班列发展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欧班列与海运的博弈行为,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李云燕[2](2020)在《计及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市场化运营决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基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环境污染问题,构建可持续、清洁与高效的能源系统,已成为各国能源革命的主要任务,分布式可再生电力在能源系统中的比重将进一步提高。然而,分布式可再生电源间歇性和随机波动性的特点,在其渗透率提高的同时,对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也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同时,现代电气化交通网络中迅速增加的电动汽车群体,通过充放电装置与电网相连,作为特殊的移动储能系统,具有可控负荷的柔性需求响应能力,日益成为分布式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构建以电动汽车为核心的虚拟电厂,融合多种分布式能源资源,发挥互补效应,增强电能交互整体的平稳性,进一步保障了能源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本文在我国能源安全新战略背景下,以电动汽车虚拟电厂运营体系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电动汽车虚拟电厂的多尺度柔性空间模型,并在分布式能源运行数据精确预测基础上,提出了计及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作为独立的运营整体,参与电力市场的博弈竞价模型、调度模型,并对其整体经济性运行决策与协同调控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电动汽车虚拟电厂的市场化运营发展商业模式及运作机制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界定了能源安全新战略发展下的电动汽车虚拟电厂“聚合”分布式能源的内涵以及市场化运营指向,针对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分布式电源运行、电动汽车的移动储能和柔性需求响应等内部资源运行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对分布式能源(DER)代理聚合、内部优化、收益共享三个方面进行整体配置的规划设计,构建了电动汽车虚拟电厂这一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能源电力领域的多个市场交易;提出了内部资源预测决策、外部竞标授权、经济性优化调度等协同管控的运行模式,实现电动汽车虚拟电厂的市场化运营发展。(2)分析了多种分布式能源协同管理控制过程中的经济性运行调度策略的发展趋势。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理论,设计了电动汽车虚拟电厂内部综合能源管理系统运行控制模式,并针对物联网发展情境下的异构分布式能源资源和服务统一表示模型的构建进行了阐述,进一步从物理资源层、数据集成层、信息聚合层和功能服务层四维度建立了电动汽车虚拟电厂多尺度柔性空间模型。(3)针对电动汽车虚拟电厂内部分布式电源出力的不确定性,运用多场景技术和太阳幅照度预测,给出了风能/光伏发电的出力预测模型;采用小生境免疫狮子算法和卷积神经网络方法的结合,针对快充型电动汽车充电站,构建了短期负荷预测模型,对充电负荷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利用相关算例对所提出的预测模型进行了仿真实验,证明了方法的准确性与可靠性。(4)基于电动汽车聚合商的移动储能特性,以及优化分布式电源出力偏差成本函数,给出了电动汽车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竞争的协同竞价策略;结合策略性竞争行为,建立了电动汽车虚拟电厂参与能量日前市场的竞价模型,并对基于古诺模型的电力市场均衡问题进行了求解,得到了实现竞标电价和竞标电量计划的最优决策。(5)构建了计及电动汽车需求响应能力的综合型电动汽车虚拟电厂的两阶段决策调度模型。日前能源市场阶段,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充分考虑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移动储能、可控燃气机组、配电网购售电计划等多个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最优调度决策进行了求解;实时平衡市场阶段,以保证配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为目标,结合授权交易电量及不平衡成本因素,增加内部线路安全校核约束,进行内部分布式能源出力的二次优化调整。(6)对电动汽车虚拟电厂的市场化运营模式创新和政策机制进行了研究。遵循能源安全新战略以及电力体制改革的要求,设计了低碳市场交易与动态联盟合作的电动汽车虚拟电厂发展模式;结合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分布式决策的特点,进行了电动汽车虚拟电厂的区块链市场化运营体系架构;从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完善的角度,提出了电动汽车虚拟电厂推广的相关建议,以期为未来规范化的商业运营和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刘明[3](2019)在《跨界融合背景下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电子商务转型研究》文中指出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行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随着人口红利消失,网络、技术等差距抹平,电信运营商传统业务增长已接近天花板。目前互联网巨头在平台与生态系统的综合实力已经领先于电信运营商,移动、电信和联通面临的行业竞争可谓异常激烈,转型已是迫在眉睫。电信运营商必须适应跨界融合的大趋势,把握跨界融合的规律,利用跨界融合手段,推动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化转型。全业务电子商务化是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化的转型关键。现有相关研究论证了运营商进行全业务电子商务化是切实可行的,但如何通过发展全业务电子商务化来突出自身优势的这一重要现实问题没有得到回答。因此,对于深入剖析全业务电子商务转型的内在原因、转型策略和转型路径指导电信运营商开展全业务电子商务化转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以上分析,为了满足电信运营商切身发展需求,填补全业务电子商务化理论缺口,本文以跨界融合背景下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电子商务转型为研究主题,运用平均对数迪氏指数分解法、博弈论模型和案例研究等科学研究方法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电信运营商的进行全业务电子商务化转型方向和驱动因素?(2)当前电信运营商自主开展互联网业务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为此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运营将会有怎样的效果,弱势运营商该如何促进全业务电子商务的转型?(3)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电子商务运营的新特征,电信运营商除了加紧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开展电子商务服务,如何优化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电子商务化转型路径?围绕核心研究问题,本文在总结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利用LMDI因素分解法将该全业务电子商务化的总效应分解为电商效应、网络经济效应、经济发展效应和网络效应,并量化分析了各种效应的大小;其次运用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合关系,在此基础构建了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博弈模型,以期找到双方的最优策略;接着从运营商内部的视角切入,在考虑了网络外部性的影响下,构建了强势电信运营商与弱势运营商的演化博弈模型,以寻求双方博弈的均衡点;最后从客户化运营、平台化整合、集中化支撑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新型B2I2C模式的生产运作体系,并结合某省联通的运营数据论证了其模式对电信运营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构建了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电子商务化的驱动因素模型。论文基于全业务电子商务化理论的文献研究,运用平均对数迪氏指数分解法(LMDI),确定了电商效应、网络经济效应、经济发展效应和网络效应等驱动因素,并研究各驱动因素的重要性,明确了发展全业务电子商务化的转型方向,弥补了从内生性和外生性角度研究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电子商务化驱动因素的不足。(2)建立了互联网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强势与弱势运电信营商的演化博弈模型。在明确了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是发展全业务电子商务化转型方向后,在经典博弈论模型基础上,结合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特征进行修正,以竞争为主导和以合作为主导的两个角度构建了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的演化博弈模型;进一步结合电信运营商内部竞争的特征,在考虑了合作成本、用户规模、网络外部性强度等因素基础之上构建了强势与弱势电信运营商的博弈模型,明晰了电信运营商进行全业务电子商务转型策略。(3)提出了电信运营商B2I2C的全业务电子商务化运营模式。结合上述对电信运营商转型方向和转型策略的研究结果,根据电信运营商经营状况,从业务品牌、合作渠道、产品资费、产品内容和消费模式等方面对线上、线下涉及服务、维系、销售全流程进行梳理分析,提出了B(business)2I(internet)2C(customer)电子商务化运营模式,并结合某省联通的案例研究验证了B2I2C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得出了全业务电子商务化转型的可操作模式,拓展了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电子商务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丁琼瑶[4](2017)在《基于二阶段博弈的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移动医疗平台集聚了平台生态资源,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推动医疗行业的转型升级,缓解就医难以及国民健康问题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移动医疗平台在快速成长中也遇到了瓶颈,主要表现为信息孤岛依然存在,平台架构尚未健全,商业模式不成熟等问题,导致平台前期不能形成规模性流量,后期也不能将流量变现,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因此,实现平台参与各方资源供需匹配和利益动态均衡,形成良好的运行生态,进而促进移动医疗平台的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鉴于此,本文以平台和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为切入口,运用演化博弈的方法,分析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机理,将典型移动医疗平台企业的实践发展难题纳入到理论研究中,构建移动医疗平台演化博弈模型,再通过仿真模拟的方法验证模型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本文即根据平台目标的不同,将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分为两个阶段,即前流量时期和后流量时期,基于此划分,本文分析两阶段演化的影响因素,并建立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两阶段演化博弈模型,包括前流量时期的基于知识共享的演化博弈和后流量时期基于营收的演化博弈,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影响模型的主要参数,并对后流量时期的演化博弈模型进行仿真模拟,最终验证本文的观点,并得到三个对策:第一,在前流量阶段对平台运营商运营能力提升策略和对平台用户的激励和保障措施;第二,在后流量阶段对平台运营商的支持、对平台合作方的监督和激励,以及对终端用户的鼓励举措;第三,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关系、利益、信息三个方面的治理机制的设置。即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核心层三方资源的供需匹配和动态利益均衡是其演化发展的必须条件。这一研究结论,一方面通过梳理、解构和整合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要素,丰富和完善了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架构;另一方面将演化博弈思想和方法应用于移动医疗平台的演化机理研究,提出基于平台参与各方最优决策下的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利益动态均衡模型,有助于揭示移动医疗平台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浙江省和我国移动医疗平台搭建良好的商业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策略措施。

陈晓萌[5](2017)在《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中电信运营商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催促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如今4G网络的全面覆盖使电信产业凭借其规模经济性、网络外部性等特征,不断推进着自身产业链的转型,也促使产业链中各主体积极寻找适应信息革命浪潮的升级模式。作为电信产业链的主导者,电信运营商正在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民营资本的进入、虚拟运营商的崛起,无疑都是在促使电信产业链中各主体积极寻求合作与互通,共同维护与推动移动互联网产业链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切入,研究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中电信运营商在面对与虚拟运营商竞争合作以及互联互通问题的决策演化路径,通过构建演化博弈模型与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并通过这些研究成果为电信运营商与虚拟运营商之后的发展给出了一些对策与建议。第一,由于本文博弈双方存在理性局限并具备群体学习能力,因此本文采用演化博弈方法研究了在市场发生变化时,虚拟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应采取何种策略,是竞争还是合作,从而得出影响竞合决策的因素主要有合作成本、用户规模、网络外部性强度、网络效用收益分配和合作成本分摊比例。并通过数值模拟对所得结论的现实意义进行验证。第二,由于虚拟运营商的正式经营时间较短,在参与市场其他主体共同合作时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因此对于互联互通这种长期问题,本文采用了动态博弈与演化博弈对虚拟运营商与电信运营商关于是否互联互通以及如何互联互通进行了演化分析,并给出了影响系统趋向互联互通稳定状态的因素是政府的惩罚金、接入费价格以及对未来收益的重视程度。同时还利用定量分析方法计算了政府的惩罚金范围、接入费定价的下限,以及服务价格的均衡解。为提升社会整体福利提供了理论依据。

刘超[6](2016)在《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4G时代来临随之带动了移动支付产业的迅猛发展,与之息息相关的银行金融业、移动通讯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也纷纷加入到移动支付产业的开拓中去。各发达国家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成功案例可以给予我们一定的借鉴,但中国无法直接生搬硬套,而是需要找到适合其国情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因此创新是其唯一的途径。本文通过对现有三种商业模式的深入挖掘,并采用SWOT分析法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全方位解构,再结合商业模式创新的理论依据,得出中国移动支付产业如要蓬勃发展,就必须实现颠覆性的商业模式创新。其次作者在博弈论分析中,依次采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以及完全信息重复博弈论述有且只有在移动运营商及金融系统通力合作下,才能将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盈利最大化,减少重复投入及运营风险。但为了更好的实现通力合作,就必须引入一个第三方平台来协调通讯运营商与金融机构之间沟通,使得更好的分配利益。最后以上海移动公司为例,说明现有商业模式发展瓶颈,并结合市场现状及研究结果,给出解决方案。

王世飞[7](2015)在《移动支付市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移动支付增长突出,大量的新产品(钱包、NFC智能手机、移动POS解决方案)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推出,移动商务业务量持续增长。而移动支付在中国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手机用户市场;二是与全球移动支付服务发展的步伐相比,中国进入移动支付市场相对较晚。此外,央行今年下发的《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了我国移动金融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尽管移动支付发展潜力巨大,而且这几年热度较高,但是所占市场份额仍很小,采用率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在我国市场,移动支付似乎只是作为微支付来填补一个特定的利基。这一切都要求对移动支付市场做一个深入的分析,揭示市场中存在的阻碍因素。本文分析了移动支付的标准制定过程、扩散过程,同时构建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框架,指出移动支付的标准不统一是阻碍移动支付发展的首要因素,标准的混乱使移动支付的发展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还成为一个移动支付投放延迟的业务问题。另外,在不同公司、行业、地区乃至国家,若标准无法统一,提供的技术产品和市场需求就会产生一定的差距,无法为用户提供一个无缝的体验环境。在移动支付的业务流程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如商家、移动网络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政府,都受到移动支付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移动支付的发展。比如,在我国,金融机构和移动网络运营商之间的异质利益使标准制定过程变得复杂,混乱的移动支付标准,产生出三种不同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分析研究表明,金融机构和移动运营商合作是非常必要的,产生一组一致的可互操作的移动支付标准。在移动支付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限制和核心优势是不同的。适用于我国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展模式应该是金融机构和移动网络运营商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双赢模式,第三方支付服务提供商的协调和支持作为辅助。同时,监管立法部门也应该对移动支付市场实施正确的检测、控制,保证用户支付账户的安全,促进移动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

杨世旭[8](2015)在《电信企业间竞合博弈及代理渠道协调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信运营企业全业务经营和4G时代的到来,以往对于原有产业格局和管制形势的研究部分得到了印证,而新形势却又带来了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直接影响到电信运营商的竞争形势,具体主要包括全业务竞争、多维度竞争、全业务运营对运营商传统价值链的挑战、三网融合对运营商价值的影响等问题。在新的竞争形势下,电信运营企业如何应对这些新变化,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与竞争均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考虑到以往的两人、单维博弈模型研究在全新的电信业市场新格局下不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对上述问题予以系统思考和深入研究,是学术界、企业界专家学者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以市场竞争战略理论、复杂性科学与电信复杂系统、博弈论、供应链协调等理论为基础,以数学模型和数据事实为根据,系统研究在全业务运营环境下,电信运营企业之间三维动态博弈问题,并依据企业之间博弈分析的结果探析电信运营企业与渠道代理商之间的多边博弈问题。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基于模糊WINGS方法,对中国电信运营企业在竞争中的问题予以了深度解析,通过对电信运营企业竞争中存在系统因素辨识,指出目前电信运营企业竞争中的最关键问题为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竞合博弈问题。针对上述关键问题,结合三家电信运营企业寡头垄断竞争的实际,通过构建三人、三维博弈模型,从产品、价格、服务三个维度研究三家电信运营商的动态博弈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电信、移动和联通三大寡头在4G时代全业务竞争的形势下,应不断开发新的业务、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放弃价格战。三大运营商只有进行广泛的良性竞争与合作,才能充分发挥通信网络的整体效能、系统涌现效应,提高各自的规模经济效益。提出基于扩展古诺模型的电信企业竞争博弈模型,对于同一企业而言,通过求解模型可知:若仅有单一的产品,则在多个参与人参加博弈的情况下,纳什均衡解只与产品的价格参数和成本有关;若有多个差异化的产品,则在多个参与人参加博弈的情况下,纳什均衡解不但与产品的价格参数和成本有关,而且还与产品之间的影响系数有关;若只有单一的产品,则在多个参与人参加博弈的情况下,纳什均衡解要小于同一企业有多个差异化的产品的情况下的纳什均衡解。针对由一个电信运营商和一个电信代理商所组成的电信代理渠道,应用动态博弈论理论分别建立了电信代理渠道集中决策模型、业务分成契约模型和基于业务分成和努力成本共担的组合式契约模型,通过模型求解证明了传统的业务分成契约并不能实现渠道的协调,给出了实现渠道协调时的业务分成比率与努力成本分担比率,并提出了实现电信代理渠道帕累托改进的转移支付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业务分成契约参数等于电信运营商单位业务运营成本除以其与电信代理商单位业务销售成本之和,且努力成本共担契约参数等于电信代理商单位业务销售成本除以其与电信运营商单位业务运营成本之和时,即可实现电信代理渠道的协调,结合本文提出的电信代理商向电信运营商的转移支付机制,实现了电信代理渠道的帕累托改进。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协调契约的有效性。针对电信业务代理渠道中,传统的基于业务分成佣金和基于奖励佣金的两种激励合同所存在的激励不足、代理商对于提高服务水平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的电信业务代理商激励机制。应用动态博弈论理论,分别建立了基于业务分成和奖励佣金的传统激励模型及基于服务成本共担契约的激励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和比较分析可知:服务成本共担契约模型的契约参数在给定取值范围内时的系统利润和服务水平相比传统激励模型存在较显着提高。算例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服务成本共担契约模型对电信业务代理商激励的有效性。

张芳,陈莉,赵宏霞[9](2014)在《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博弈研究》文中指出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使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等支付主体纷纷抢占移动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迅猛增长,使其在移动支付中逐渐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本文主要研究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的竞合关系,通过建立两者在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静态博弈模型,对模型均衡解分析得出开展移动支付业务的约束条件,指出双方可能的运营模式和影响因素并得出最佳策略为双方合作运营共同主导移动支付平台。

郭兰平[10](2014)在《平台企业的开放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边市场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研究面对两组相互之间具有组间网络外部性的消费者群体的中介平台以及两组消费者用户的经济行为。因此,与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内容一样,定价问题的研究是现有的双边市场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包括对需求价格弹性、收费模式、网络外部性等对定价行为和定价结构的影响等方面;包括对用户归属、差异化、一体化兼并、捆绑搭售、串谋、广告策略等方面在内的双边市场竞争问题的研究构成现有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的第二大方面;对双边市场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则构成现有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的第三个方面。对于这三个方面的研究应该说较为成熟,相关的文献也比较丰富。然而,双边市场理论研究的对象还具有与其他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对象不同的特点,双边市场理论的研究常常要跟平台产业联系在一起,这自然就要涉及到平台企业的开放性问题。所谓平台企业的开放性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是平台对边的数量的追求,即一个潜在的平台企业必须选择是单边、双边还是多边;第二是平台如何处理好与其它竞争平台的关系,或者寻求不兼容、或者寻求兼容,抑或者寻求某种一体化。因此,本文尝试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维度对平台的开放性展开研究,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分析一个平台如何选择它的边的数量,或者选择成为单边市场模式、或者选择成为双边市场模式、抑或者选择成为三边(多边)市场模式;在水平方向上主要分析两个竞争性的双边平台如何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或者兼容、或者不兼容但平台两边用户存在多归属、或者既不兼容同时平台两边用户也不存在多归属。按照这种分析思路,全文共分七章,除了导论部分外,其余章节的分析如下。第二章,主要是文献综述与平台企业开放性的分析框架。在文献综述方面,首先对现有的关于双边市场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大致的归类,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边市场的定价策略,双边市场中的竞争行为和双边市场中的公共政策三个方面;其次对有关双边市场的定义、双边市场成立的条件、双边市场的特征以及分类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评析;然后对有关平台企业开放性的定义,平台选择开放或者封闭的动机,平台开放性的类型以及开放性的效应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最后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平台企业开放性的分析框架。第三章,主要分析垂直方向上垄断平台对边的数量的选择。根据市场结构的特点,如果市场上只存在一家平台,则称之为垄断平台。垄断平台面临着边的数量的策略选择,它可以选择传统的单边市场的业务模式,也可以选择双边市场的业务模式。因此,本章主要分析了垄断平台在边的数量上所作出的选择。首先比较分析了两种平台模式的特点,然后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并进行均衡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销售的规模经济效应、消费者给商家带来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和商家之间负的组内网络外部性三者的共同作用影响了平台对边的数量的选择。当销售的规模经济效应所节约的成本与较强的商家之间负的组内网络外部性效应的叠加超出了单边市场模式下所有商家所损失的消费者带给商家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时,平台选择单边市场模式将优于平台选择双边市场模式。当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正的组间网络外部性参数较大,而商家之间负的组内网络外部性参数较小,同时也不存在销售的规模经济效应时,平台选择双边市场模式将优于平台选择单边市场模式。在考虑到商家可能出现悲观预期的情况下,平台在业务发展的初期阶段更倾向于选择单边市场模式;一旦接入到平台的用户规模达到一定的临界点,解决了双边平台所面临的“鸡蛋相生”问题,消除了商家的悲观预期时,平台就会更加青睐双边市场模式。第四章,主要分析垂直方向上竞争平台对边的数量的选择。根据市场结构的特点,如果市场上存在一家以上的平台,则称之为竞争性平台。竞争性平台同样面临着边的数量的选择,以市场上只存在两家平台的双寡头市场结构为例,两家平台可能同时选择单边市场的业务模式,也可能同时选择双边市场的业务模式,还可能一家选择单边市场的业务模式而另一家选择双边市场的业务模式。因此,本章主要分析了竞争性平台在边的数量上的选择。首先对竞争性平台可能有的策略组合进行了概述,然后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并进行均衡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结论:如果消费者对于商家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与商家对于消费者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二者之间的差距足够大时,两个平台均会选择双边市场模式,但在商家给消费者带来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价值远远大于消费者给商家带来的正组间网络外部性价值时,两个平台将会面临囚徒困境的问题;如果二者之间的差距足够小时,两个平台都将选择单边市场模式;而如果二者之间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又并不是很大时,则可能会出现一个平台选择单边市场模式,同时另一个平台选择双边市场模式与两个平台都选择单边市场模式两种均衡结果,具体情形取决于平台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参数和商家之间负的组内网络外部性参数的大小。第五章,主要对垂直方向上平台对边的数量选择进行经验分析。尽管数理模型的运用具有使分析更具严密性、科学性等优点,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严密性和科学性必须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如果假设条件加以改变,其结论也就可能发生改变,甚至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总之,经过抽象化了的数理模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还有一些至今无法通过模型来分析的经济现象。比如,有的平台企业并不是极端地要么选择单边市场模式,要么选择双边市场模式,而可能是两种模式共存的混合体;又比如,有不少平台还可能选择三边市场的业务模式。因此,本章主要进行经验分析,以此作为对运用数理模型分析的一种补充。首先,分析了单边市场模式的选择。对于有些平台来说,本来可以选择双边市场模式甚至是三边市场模式的,可结果选择的是单边市场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为了在平台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平台所特有的“鸡蛋相生”问题,为此,这些平台采取的是分阶段构建双边(多边)市场平台的策略,即在平台发展的第-阶段,先通过类似于垂直一体化的方式构建一个单边市场模式的平台,在召集了足够数量的用户之后,逐渐过渡到双边(多边)市场的模式。其次,分析了单边市场模式与双边市场模式共存于一体的情形。现实中经常有一些平台在其商业模式中混有单边市场模式和双边市场模式,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并且他们之间的优势并不相互排斥,而是可以形成互补关系,因此,为了充分利用这两种模式的优势,一些平台通常是两种模式并举。最后,分析了双边市场模式与三边市场模式的选择。尽管有一些平台可以选择单边市场模式或是双边市场模式,但是也有一些平台更多的只能选择双边市场模式,而再有一些平台却可以在单边、双边甚至是三边之间进行选择。这种具有多种选择机会的平台就是操作系统平台。由于操作系统平台自身的特点,其功能的发挥必须有硬件和应用软件的共同支撑,如果平台不是通过一体化的方式选择为一个单边市场模式的话,它就必须在双边市场模式和三边市场模式之间进行选择。为了获取操作系统平台的网络外部性收益,操作系统平台在成熟阶段一般都会选择双边市场模式或三边市场模式。同时由于双边模式与三边模式各有优劣,所以常见的情况是两种模式共存于市场之中。第六章,主要对平台在水平方向的开放性进行分析。平台在水平方向的开放性,主要是指平台与其它竞争平台之间可能存在的三种关系。通过建立模型,本章首先分析了两个平台之间既不兼容也不存在用户多归属的情况;其次分析了两个平台虽不兼容但存在用户多归属的情况;再次分析了两个平台之间兼容的情况;最后把这三种情况下的均衡结果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并得出如下结论:当两个双边平台之间达成兼容的成本不是太高、且平台两边正的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较大时,两个平台最优的选择是兼容;当两个双边平台之间达成兼容的成本较高、但平台两边正的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较大时,两个平台最优的选择是不兼容,但允许用户多归属;当两个双边平台之间达成兼容的成本较高、且平台两边正的组间网络外部性效应也不够大时,两个平台最优的选择是既不兼容也不允许用户多归属,尤其是当平台想要锁定自有用户时,这种策略更是平台的首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经过研究发现商家一边负的组内网络外部性参数取值的大小,以及平台在商家一边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程度都会影响到平台的开放性选择,只是影响的结果较难判断,但不管怎样,这足以让平台在进行开放性选择时必须充分重视商家一边存在的竞争效应,同时也要重视平台在商家一边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水平。第七章是总结与展望。作为本文的最后一章,首先对全文的分析进行了归纳总结;其次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最后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拓展方向。

二、最优策略是合作——移动运营商互联互通策略的博弈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优策略是合作——移动运营商互联互通策略的博弈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密切联系
        1.1.2 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物流格局的改变
        1.1.3 新兴经济体崛起对国际物流秩序的重塑
        1.1.4 “一带一路”倡议对国际物流变革的推动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逻辑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逻辑框架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
        2.1.2 系统理论和分析方法
        2.1.3 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2.1.4 其他相关学科与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经济全球化相关研究
        2.2.2 国际物流的相关研究
    2.3 既有文献对本文的贡献
    2.4 本章小结
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的理论框架
    3.1 基本概念
        3.1.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概念
        3.1.2 国际物流的基本概念
    3.2 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维度
        3.2.1 国际物流与经济全球化的相互作用关系
        3.2.2 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主要维度
    3.3 经济全球化中国际物流影响因素的四维分析框架
        3.3.1 治理结构维度的影响
        3.3.2 空间格局维度的影响
        3.3.3 科学技术维度的影响
        3.3.4 规则体系维度的影响
        3.3.5 四个维度的交叉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4.1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4.1.1 治理结构——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瓜分与掠夺
        4.1.2 空间格局——殖民经济与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
        4.1.3 科学技术——工业革命大幅提升西方生产力与军事力量
        4.1.4 规则体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4.2 第一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4.2.1 治理结构——依靠军事强权和经济霸权争夺海上战略通道
        4.2.2 空间格局——地中海贸易区扩张与两洋港口的兴衰
        4.2.3 科学技术——天文、地理、航海、造船等技术的发展
        4.2.4 规则体系——西方海权论思想与物流现代市场运行模式初现
    4.3 本章小结
5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5.1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5.1.1 治理结构——大国主导下的多边合作
        5.1.2 空间格局——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生产网络的形成
        5.1.3 科学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垂直专业化产业分工
        5.1.4 规则体系——以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系
    5.2 第二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5.2.1 治理结构——国际资本深度参与国际通道、枢纽之间的竞争
        5.2.2 空间格局——亚太物流市场扩张与国际航运中心崛起
        5.2.3 科学技术——集装箱运输建立全新的国际物流运行体系
        5.2.4 规则体系——统一的国际海运规则不断发展完善
    5.3 本章小结
6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
    6.1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6.1.1 治理结构——崛起的新兴经济体推动全球化共商共建共享
        6.1.2 空间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三大生产网络独立性提高
        6.1.3 科学技术——工业4.0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6.1.4 规则体系——新型经贸规则正在构建之中
    6.2 第三阶段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6.2.1 治理结构——国际物流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与市场重构
        6.2.2 空间格局——国际物流需求在部分区域内较快增长
        6.2.3 科学技术——现代科技推动国际物流多元化与创新发展
        6.2.4 规则体系——适应区域物流发展的国际规则亟待建立完善
    6.3 本章小结
7 “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7.1 “一带一路”倡议影响国际物流的四个维度分析
        7.1.1 治理结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7.1.2 空间格局——中国为主体的东亚生产网络沿“一带一路”扩散
        7.1.3 科学技术——5G与新技术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7.1.4 规则体系——依托自身优势引领区域经贸规则建立
    7.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物流四个维度分析
        7.2.1 治理结构——市场为主体、综合实力为支撑推进物流体系建设
        7.2.2 空间格局——构建海陆双向物流大通道
        7.2.3 科学技术——智慧物流与跨境电商市场广阔
        7.2.4 规则体系——推动陆路物流规则统一与完善
    7.3 中国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国际物流发展的应对策略
        7.3.1 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分析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7.3.2 “一带一路”物流发展寻求陆向突破策略
    7.4 本章小结
8 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国际物流陆向突破的策略
    8.1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国际物流体系中的作用
        8.1.1 中欧班列发展情况
        8.1.2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陆路物流中的骨干作用
        8.1.3 中欧班列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载体作用
    8.2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2.1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8.2.2 中欧班列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8.2.3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类分析
        8.2.4 中欧班列发展影响因素分析结论
    8.3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调发展
        8.3.1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协作互补
        8.3.2 中欧班列与海运物流的竞争博弈
    8.4 中欧班列与跨境电商的融合创新
    8.5 中欧班列国际规则的统一与完善
    8.6 本章小结
9 中国在全球化新变革中的国际物流发展对策建议
    9.1 中欧班列发展的对策建议
    9.2 “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3 经济全球化新阶段国际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完成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10.1.1 完成的主要工作
        10.1.2 主要结论
    10.2 本文贡献与创新之处
    10.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欧班列到发欧洲国家的主要线路情况
附录 B 中欧班列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 C 中欧班列问卷调查受访专家情况
附录 D 班列企业与班轮公司运价及政府最优补贴决策求解过程
附录 E 正文中专有名词简称、译文及缩写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计及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市场化运营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能源安全新战略的相关研究
        1.2.2 分布式能源与虚拟电厂的相关研究
        1.2.3 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管理的相关研究
        1.2.4 虚拟电厂商业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计及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运营体系研究
    2.1 计及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运营体系设计
        2.1.1 EVPP体系要素分析
        2.1.2 EVPP交易模式设计
        2.1.3 EVPP运营机制规划
    2.2 基于多智能体的EVPP协同管理系统构建
        2.2.1 多智能体技术理论基础
        2.2.2 传统集中模式的EVPP能量决策系统
        2.2.3 分层控制模式的EVPP协调管控系统
        2.2.4 完全分布式模式的EVPP自治调度系统
    2.3 面向物联网服务的EVPP表示模型架构
        2.3.1 表示模型理论基础
        2.3.2 表示模型构建原则
        2.3.3 MSFSM模型四维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计及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内部资源配置
    3.1 计及不确定性的EVPP分布式电源运行分析
        3.1.1 风力发电功率输出模型
        3.1.2 光伏发电功率输出模型
    3.2 分布式能源运行分析及预测
        3.2.1 传统预测技术
        3.2.2 人工智能分析预测技术
        3.2.3 电动汽车充电站短期负荷预测技术
    3.3 电动汽车充电站EVCS短期负荷预测
        3.3.1 卷积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3.3.2 小生境免疫狮子算法
        3.3.3 EVCS负荷特性分析
        3.3.4 NILA-CNN预测模型
    3.4 算例及预测结果分析
        3.4.1 输入数据变量分析及处理
        3.4.2 预测结果评价指标确定
        3.4.3 充电站负荷预测及结果分析
        3.4.4 模型进一步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计及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竞价模型
    4.1 电动汽车虚拟电厂的竞价策略分析
        4.1.1 EVPP参与电力市场的竞价规则
        4.1.2 EVPP内部协同优化的竞价策略
        4.1.3 EVPP博弈竞价决策的理论基础
    4.2 电动汽车虚拟电厂的竞价博弈建模
        4.2.1 博弈模型假设
        4.2.2 博弈要素分析
        4.2.3 博弈模型构建
    4.3 模型求解
        4.3.1 均衡模型KKT条件
        4.3.2 均衡模型求解计算
    4.4 算例分析
        4.4.1 算例数据假设
        4.4.2 均衡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计及需求响应的综合型EVPP协调调度模型
    5.1 综合型EVPP运营模式及策略分析
        5.1.1 发售电双边市场融合的商业模式
        5.1.2 电动汽车需求响应的运行体系
        5.1.3 两阶段电量交易市场的优化策略
    5.2 日前能量市场阶段的整体经济最优决策
        5.2.1 分布式电源出力及成本分析
        5.2.2 电动汽车需求响应及成本分析
        5.2.3 移动储能运行状态及成本分析
        5.2.4 可控燃气机组出力及成本分析
        5.2.5 购售电量竞标计划及成本分析
        5.2.6 协同调度决策目标及函数构造
    5.3 实时能量市场阶段的二次优化调度建模
        5.3.1 优化模型假设条件补充
        5.3.2 不平衡成本参变量修正
        5.3.3 二次优化目标函数构建
        5.3.4 内部线路安全运行约束
    5.4 算例分析
        5.4.1 EVPP协同决策的经济性分析
        5.4.2 EVCS需求响应的影响度分析
        5.4.3 V2G储能体系的渗透率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计及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运营优化策略
    6.1 电动汽车虚拟电厂交易模式创新
        6.1.1 配电网运营商平台推广
        6.1.2 动态联盟合作机制规划
        6.1.3 低碳市场交易模式开发
    6.2 EVPP区块链运营系统架构
        6.2.1 能源电力行业区块链应用分析
        6.2.2 EVPP区块链运营系统框架设计
    6.3 政策设计和机制建议
        6.3.1 引导规范发展的政策设计
        6.3.2 构建区块链系统的机制优化
        6.3.3 完善动态电价的体制改革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跨界融合背景下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电子商务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电信行业发展背景
        1.1.2 跨界融合成为“互联网+”新常态
        1.1.3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及章节安排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跨界融合
        2.1.1 电信运营商跨界融合发展
        2.1.2 电子渠道研究
    2.2 全业务电子商务化研究
        2.2.1 全业务相关研究
        2.2.2 移动电子商务研究
        2.2.3 运营商跨界发展全业务电子商务研究
    2.3 电信运营商转型影响因素研究
        2.3.1 外生性影响因素研究
        2.3.2 内生性影响因素研究
    2.4 电信运营商转型方向研究
        2.4.1 基于产业价值链转型方向研究
        2.4.2 基于移动电子商务转型方向研究
    2.5 电信运营商转型策略研究
        2.5.1 电信运营商转型必要性研究
        2.5.2 基于SWOT的转型策略研究
        2.5.3 基于博弈论的电信运营商转型策略研究
    2.6 文献述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LMDI因素分解模型的全业务电子商务化转型方向研究
    3.1 中国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电子商务的演进研究
        3.1.1 中国联通电子商务演进过程
        3.1.2 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演进过程
        3.1.3 中国电信电子商务演进过程
    3.2 全业务电子商务化的驱动因素及作用机理
        3.2.1 电子商务服务市场规模
        3.2.2 网络产业发展规模
        3.2.3 宏观经济发展状况
        3.2.4 国内互联网应用水平
    3.3 全业务电子商务化LMDI因素分解模型
        3.3.1 LMDI模型研究现状
        3.3.2 模型构建
        3.3.3 数据收集
    3.4 全业务电子商务化因素分解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的演化博弈策略研究
    4.1 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演化博弈研究
        4.1.1 模型基本假设
        4.1.2 模型支付矩阵
        4.1.3 博弈模型构建
        4.1.4 模型分析结果
        4.1.5 模型的演化路径数值分析
    4.2 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竞合关系研究
        4.2.1 以竞争为主导的博弈模型构建
        4.2.2 合作主导的互联网企业和电信运营商关系模型构建
        4.2.3 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企业竞合策略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势运营商与弱势运营商的演化博弈策略研究
    5.1 模型描述与参数假定
        5.1.1 模型假设
        5.1.2 参数假定
    5.2 模型分析与讨论
        5.2.1 模型结果分析
        5.2.2 模型结果讨论
    5.3 数值模拟分析
        5.3.1 用户规模模拟分析
        5.3.2 网络外部性强度模拟分析
        5.3.3 合作成本模拟分析
        5.3.4 成本分摊和网络外部效用收益模拟分析
    5.4 电信运营商发展策略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B2I2C的全业务电子商务化转型模式研究
    6.1 B2I2C电子商务模式的提出
        6.1.1 电子商务模式分类
        6.1.2 B2I2C电子商务模式
    6.2 客户化运营
        6.2.1 渠道布局
        6.2.2 触点体验
        6.2.3 产品设计与迭代升级
    6.3 平台化整合
        6.3.1 平台功能架构
        6.3.2 嵌入式触点
        6.3.3 产商品中心
        6.3.4 支付中心
        6.3.5 激励中心
    6.4 集中化支撑
        6.4.1 合作渠道与客户一致性感知支撑
        6.4.2 订单集中处理支撑
    6.5 某省联通B2I2C模式运营案例
        6.5.1 案例背景
        6.5.2 B2I2C新型模式运营效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基于二阶段博弈的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1.4.1 研究观念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1.4.3 研究对象的创新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博弈论
        2.1.2 演化博弈
        2.1.3 演化稳定策略和复制动态方程
    2.2 平台的相关研究
        2.2.1 平台内涵和特征
        2.2.2 平台分类和架构
        2.2.3 平台商业模式
        2.2.4 平台演化
    2.3 商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2.3.1 商业生态系统概念内涵
        2.3.2 商业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2.3.3 商业生态系统周期演化
    2.4 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2.4.1 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概念内涵
        2.4.2 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模型
    2.5 移动医疗平台相关研究
        2.5.1 移动医疗平台现状研究
        2.5.2 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3.1 多案例分析及研究
        3.1.1 移动医疗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3.1.2 典型案例分析
    3.2 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演化阶段及影响因素预设
        3.2.1 演化阶段分析
        3.2.2 影响因素预设
    3.3 前流量时期知识共享与影响因素研究
        3.3.1 信息交流平台与知识共享过程
        3.3.2 信息交流平台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3.4 后流量时期营收与影响因素研究
        3.4.1 移动医疗平台与营收过程
        3.4.2 移动医疗平台营收影响因素研究
    3.5 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影响因素模型
    3.6 博弈论在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的运用
    3.7 本章小结
4 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两阶段博弈模型建立
    4.1 前流量阶段:信息交流平台阶段
        4.1.1 一次博弈
        4.1.2 演化博弈
        4.1.3 模型分析
    4.2 后流量阶段:移动医疗平台
        4.2.1 终端用户之间的博弈
        4.2.2 终端用户与平台合作方的博弈
        4.2.3 模型分析
        4.2.4 仿真模拟
    4.3 本章小结
5 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支持策略和治理机制研究
    5.1 前流量阶段支持策略
        5.1.1 对平台运营商的提升策略
        5.1.2 对平台用户的激励和保障措施
    5.2 后流量阶段支持策略
        5.2.1 对平台运营商的支持
        5.2.2 对平台合作方的激励和支持
        5.2.3 对终端用户的鼓励措施
    5.3 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治理机制
        5.3.1 关系治理
        5.3.2 利益治理
        5.3.3 信息治理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及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研究工作和获得的学术成果

(5)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中电信运营商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现实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产业价值链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2 产业链理论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应用
        2.2.1 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
        2.2.2 电信产业价值链
    2.3 博弈理论
        2.3.1 非合作与合作博弈论
        2.3.2 演化博弈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电信行业的发展与演变
    3.1 中外电信行业发展的对比研究
        3.1.1 美国电信发展历程
        3.1.2 英国电信发展历程
        3.1.3 中国电信发展历程
    3.2 移动互联网中电信产业链的演进
        3.2.1 我国电信产业链的发展
        3.2.2 电信运营商面临的困境
    3.3 虚拟运营商的崛起
        3.3.1 虚拟运营商的产生
        3.3.2 国内虚拟运营商的发展情况
        3.3.3 移动通信转售业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信运营商与虚拟运营商的竞争合作策略研究
    4.1 模型描述与参数假设
    4.2 演化稳定策略求解
    4.3 模型分析与结论
    4.4 数值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信运营商与虚拟运营商互联互通的策略研究
    5.1 接入费规制
        5.1.1 中国现行的接入费制度
        5.1.2 接入费制定的意义与方法
    5.2 电信运营商与虚拟运营商互联互通博弈的过程分析
        5.2.1 模型描述与参数假设
        5.2.2 政府不监管状态下的博弈过程分析
        5.2.3 政府监管状态下的博弈过程分析
    5.3 在政府监管下运营商的演化博弈模型
    5.4 模型分析
        5.4.1 政府惩罚金的制定
        5.4.2 服务价格的均衡解
        5.4.3 接入费制定范围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与建议
        6.1.1 对电信运营商的建议
        6.1.2 对虚拟运营商的建议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与导师简介
附件

(6)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商业模式概念界定
        1.2.2 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演变
        1.2.3 博弈论在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2 国外移动支付应用的现状分析
    2.1 移动支付相关概念
        2.1.1 电子商务与移动支付定义
        2.1.2 移动支付的分类
        2.1.3 移动支付相关技术
        2.1.4 移动支付流程
    2.2 国外移动支付商业模式概述
        2.2.1 日本NTT DOCOMO
        2.2.2 美国Square
        2.2.3 韩国SK
        2.2.4 小结
3 国内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分析
    3.1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概述
        3.1.1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发展背景
        3.1.2 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历程
    3.2 国内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分析
        3.2.1 以银行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3.2.2 以第三方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3.2.3 以运营商为主导的移动支付商业模式
    3.3 国内移动支付的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遇
        3.3.4 威胁
    3.4 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途径
        3.4.1 完善性商业模式创新
        3.4.2 改良性商业模式创新
        3.4.3 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
4 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设计
    4.1 博弈论概述
        4.1.1 博弈的涵义
        4.1.2 博弈的分类
    4.2 我国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博弈分析
        4.2.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4.2.2 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4.2.3 完全信息重复博弈
    4.3 商业模式创新设计总结
        4.3.1 模型结论
        4.3.2 新商业模式设计
5 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的案例研究—以上海移动为例
    5.1 上海移动公司移动支付业务发展进程
    5.2 上海移动公司移动支付商业模式现状
        5.2.1 现有商业模式
        5.2.2 市场份额
        5.2.3 发展瓶颈
        5.2.4 基于上海移动公司移动支付的五力模型分析
    5.3 上海移动公司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实例
        5.3.1 强强联合,拓展上海移动支付能力和通道
        5.3.2 竞合双赢,链接其他020平台
        5.3.3 扩大微支付平台
        5.3.4 转型布局
6 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建议
    6.1 政策扶持
    6.2 技术推广
    6.3 业务发展
    6.4 用户习惯培养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移动支付市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框架和思路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移动支付概述
        2.1.1 移动支付的概念
        2.1.2 移动支付的分类
        2.1.3 移动支付的特点
    2.2 理论工具
        2.2.1 消费者选择和需求理论
        2.2.2 网络外部性
        2.2.3 转换成本
        2.2.4 互补品和替代品
        2.2.5 信息技术(IT)价值
        2.2.6 创新的采纳和扩散理论
        2.2.7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第三章 移动支付的运营模式分析
    3.1 移动支付的标准化
    3.2 移动支付的技术标准
        3.2.1 三种移动支付技术标准
        3.2.2 NFC将成为移动支付的主流技术标准
    3.3 不同的移动支付运营模式
第四章 移动支付的采用和扩散分析
    4.1 消费者采用移动支付的分析
    4.2 企业采用移动支付的分析
第五章 移动支付利益相关者的分析
    5.1 关于移动支付经济问题的分析框架
    5.2 消费者层面的分析
        5.2.1 移动支付渗透的影响因素
        5.2.2 消费者和移动支付业务流程设计的问题
    5.3 公司和市场层面的分析
        5.3.1 移动支付创新者和服务提供者
        5.3.2 移动支付的市场动态
    5.4 监管者层面的分析
        5.4.1 移动支付对其它支付系统的冲击
        5.4.2 移动支付将对货币政策造成影响
        5.4.3 移动支付对资金监管的挑战及其法币问题
第六章 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发展分析
    6.1 中国的移动支付运营环境
    6.2 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趋势
    6.3 中国的移动支付用户意愿偏好
    6.4 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关键特征
    6.5 中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关键特征
    6.6 移动支付运营模式中的博弈分析
        6.6.1 模型建立
        6.6.2 博弈模型求解
        6.6.3 博弈模型在移动支付运营模式中的应用
第七章 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7.1 中国的移动支付市场存在的问题
    7.2 中国的移动支付发展政策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电信企业间竞合博弈及代理渠道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电信行业市场竞争与市场结构的相关研究
        1.2.2 博弈论在电信行业应用的相关研究
        1.2.3 电信行业政府规制的相关研究
        1.2.4 相关研究评述
    1.3 论文的结构安排和特色、创新之处
        1.3.1 论文的结构安排
        1.3.2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启示
    2.1 市场竞争战略理论
        2.1.1 发展阶段
        2.1.2 基本启示
    2.2 复杂性科学理论
        2.2.1 复杂性科学
        2.2.2 基本启示
    2.3 博弈论
        2.3.1 博弈论概述
        2.3.2 博弈论基本要素
        2.3.3 博弈的类型
        2.3.4 多维博弈
        2.2.5 基本启示
    2.4 供应链协调理论
        2.4.1 供应链协调概念
        2.4.2 供应链协调分类
        2.4.3 供应链协调契约
        2.4.4 供应链协调管理
        2.4.6 基本启示
第三章 电信市场发展状况与趋势分析
    3.1 国外领先电信企业的发展之路
        3.1.1 美国的电信发展
        3.1.2 欧洲电信市场的发展
        3.1.3 亚洲日韩电信市场的发展
    3.2 中国电信市场的发展过程
        3.2.1 中国电信业改革过程
        3.2.2 中国电信企业的全业务发展探索
    3.3 中国电信企业全业务运营的发展趋势
        3.3.1 政府监管环境持续优化
        3.3.2 电信企业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3.3.3 电信企业问既有竞争也有合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竞争中的问题解析
    4.1 概述
    4.2 中国电信企业竞争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4.3 中国电信企业竞争中主要存在的关键问题辨识
        4.3.1 模糊WINGS方法概述
        4.3.2 基于模糊WINGS的电信企业竞争关键问题辨识方法步骤
        4.3.3 案例应用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竞合博弈分析
    5.1 基于混合策略的三人、三维竞合博弈模型
        5.1.1 三人、三维模型的建立
        5.1.2 基于混合策略的均衡博弈
    5.2 基于扩展古诺模型的电信企业竞争博弈模型
        5.2.1 经典古诺博弈模型
        5.2.2 扩展古诺博弈模型
        5.2.3 博弈结果分析
    5.3 案例研究:移动、联通及电信的业务、价格和服务比较分析
        5.3.1 业务类型的比较分析
        5.3.2 价格的比较分析
        5.3.3 移动、联通和电信在特色服务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价格与服务的电信代理渠道协调机制
    6.1 电信代理渠道协调
    6.2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6.3 电信代理渠道的基本决策模型
        6.3.1 集中决策模型
        6.3.2 业务分成契约模型
    6.4 基于业务分成和努力成本共担的电信代理渠道协调机制
    6.5 数值仿真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服务的电信业务代理商激励机制
    7.1 电信代理渠道激励
    7.2 电信业务代理商激励问题及相关假设
    7.3 电信业务代理渠道的常见决策模型
        7.3.1 集中决策模型
        7.3.2 基于业务分成的分散决策模型
        7.3.3 基于奖励佣金的传统激励模型
    7.4 基于服务成本共担契约的激励模型
    7.5 数值仿真分析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9)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综述
2 博弈模型
    (1) 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采取合作策略
    (2) 金融机构采取合作策略而第三方支付采取不合作策略
    (3) 金融机构采取不合作策略而第三方采取合作策略
    (4) 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均采取不合作策略
3 纳什均衡求解
4 纳什均衡分析及策略
5 结论及启示

(10)平台企业的开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商业模式的演进
        1.1.2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和难点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径
2 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2.1 引言
    2.2 双边市场的定义、成立的条件、特征以及分类
        2.2.1 双边市场的定义
        2.2.2 双边市场成立的条件
        2.2.3 双边市场的特征
        2.2.4 双边市场的分类
    2.3 平台开放性的定义
    2.4 平台选择开放或者封闭的动机
    2.5 平台开放性的类型
        2.5.1 水平方向的开放性
        2.5.2 垂直方向的开放性
    2.6 平台开放性的效应分析
    2.7 文献综述小结
    2.8 平台开放性的分析框架
3 垂直方向的开放性分析(一):垄断平台的选择
    3.1 引言
    3.2 单边与双边平台两种商业模式的特征比较
    3.3 模型构建
    3.4 均衡分析
        3.4.1 双边市场模式
        3.4.2 单边市场模式
        3.4.3 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垂直方向的开放性分析(二):竞争平台的选择
    4.1 引言
    4.2 模型构建
    4.3 均衡分析
        4.3.1 两个平台均单边
        4.3.2 两个平台均双边
        4.3.3 一个平台单边而另一个平台双边
        4.3.4 三种情形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垂直方向的开放性分析(三):经验分析
    5.1 引言
    5.2 单边市场模式的选择
    5.3 单边与双边市场模式共存于一体
    5.4 双边与三边市场模式的选择
    5.5 双边与三边市场模式的共存
    5.6 本章小结
6 水平方向的开放性分析
    6.1 引言
    6.2 平台竞争的类型
    6.3 多归属和兼容的相关研究综述
    6.4 模型构建
    6.5 均衡分析
        6.5.1 不兼容也无多归属
        6.5.2 不兼容但存在多归属
        6.5.3 兼容
        6.5.4 三种情形的比较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
    7.2 论文研究的不足之处
    7.3 后续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后记

四、最优策略是合作——移动运营商互联互通策略的博弈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全球化中的国际物流影响因素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D]. 谢雨蓉.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2]计及电动汽车的虚拟电厂市场化运营决策方法研究[D]. 李云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跨界融合背景下电信运营商全业务电子商务转型研究[D]. 刘明. 北京邮电大学, 2019(08)
  • [4]基于二阶段博弈的移动医疗平台商业生态系统演化机理研究[D]. 丁琼瑶. 浙江工业大学, 2017(12)
  • [5]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链中电信运营商的策略研究[D]. 陈晓萌.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4)
  • [6]移动支付商业模式创新的博弈分析[D]. 刘超. 浙江大学, 2016(08)
  • [7]移动支付市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D]. 王世飞. 西北大学, 2015(10)
  • [8]电信企业间竞合博弈及代理渠道协调机制研究[D]. 杨世旭. 昆明理工大学, 2015(12)
  • [9]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支付在移动支付市场的博弈研究[J]. 张芳,陈莉,赵宏霞. 现代情报, 2014(09)
  • [10]平台企业的开放性研究[D]. 郭兰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最优策略是合作——移动运营商互联策略的博弈论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