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微波相位计

数字微波相位计

一、数字式微波相位计(论文文献综述)

艾铭忠[1](2021)在《基于离子阱系统的量子控制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量子力学主要描述物质在微观世界中的规律,和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自第二次量子力学革命以来,受益于人类技术的提高,基于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量子保密通讯、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计算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最近几年兴起的Noisy Intermediate-Scale Quantum(NISQ)技术概念,要想在短期内将量子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社会问题,就必须对中等尺度的量子系统进行有效而精确的量子控制。目前世界上探索量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平台有很多,其中离子阱系统因其量子比特位于真空环境中,相干时间长;拥有全同的量子比特;可以实现任意两个比特的有效耦合等十分突出的优点,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在本文中,我们搭建了一套needle形离子阱,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关于量子控制的研究,主要包括:(1).实验演示抑制剩余的几何退相干。量子系统的退相干目前是进行精确量子控制和提高量子门保真度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阻碍。传统的动力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抑制动力学退相干,然而却不能抑制几何退相干。我们从量子系统的演化过程出发,设计了改善动力学解耦的方法,可以同时对动力学和几何学退相干进行有效的抑制。我们在囚禁离子的二能级系统上对量子比特在高斯噪声下的退相干情况进行了探索,验证了改善的动力学解耦方法比传统方法可以减小退相干速率一个量级以上。(2).利用优化控制方法在单个囚禁离子上实现非绝热和乐单比特量子门。通过几何相位设计的量子门具有天然的抗噪声特性,然而在以往的设计中,几何相位门都是需要绝热实现的,系统有限的相干时间往往限制了几何相位门的抗噪音特性。我们利用离子超精细结构中的三能级,发展了一套实现非绝热和乐量子门的方法,该方法对于系统的拉比频率误差干扰相比以往的和乐量子门具有更强的鲁棒性。(3).在可控噪声驱动下的量子系统中验证反Kibble-Zurek(KZ)机制。KZ机制是描述相变过程的一套普适框架,但是最近几年在铁磁相变等领域也观察到了一些违背KZ机制的现象。由于难以有效的对相变过程中的参数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极少有对这方面的实验探索。我们利用微波中混频高斯噪音,可控的驱动离子中的二能级系统,定量的探索了噪音强度和相变过程中产生缺陷的关系。(4).实验实现基于强化学习的有效量子控制。我们利用强化学习方法,并且使用绝热路径控制方法中的有效控制时间作为先验信息,发展出了一种可以实现快速而又具有鲁棒性的量子控制方法。不同于绝热路径中需要连续变化的脉冲形式,我们设计了数字式多脉冲驱动的方法完成特定的量子任务。经过实验验证,该方法对于拉比频率误差和失谐频率误差都有很好的鲁棒性。

徐永垚[2](2021)在《基于I/Q解调的光学拍频信号相位测量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以激光绝对距离测量技术为代表的激光测距技术日益成熟,而随着飞秒光学频率梳的出现以及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激光绝对距离测量技术又迈上了新的台阶。飞秒光学频率梳得益于其优越的频率稳定性,可以很好地实现传统测距光源的频率校正,也可以直接作为测距光源参与测量。但是由于飞秒光学频率梳有着不同于传统光源的特性,使得距离测量结果的解算产生了相应的变化,如在基于飞秒光学频率梳频率校正的FMCW绝对距离测量法中,需要先解算出飞秒光学频率梳与FMCW之间拍频信号的相位变化曲线并利用该曲线结合测距信号实现测距结果的校正。此时,由于飞秒光学频率相当于大量不同频率正弦波的叠加,因此该曲线会出现了大量频率分量,需要抽取恰当的频率区间以减小计算的复杂度;同时,FMCW的频率调谐特性也会使得相位信息随时间不断变化,部分传统的相位解算方法可能无法正确地求解出需要的结果,即无法实现频率的校正;因此针对信号特性如何选取恰当的信号相位处理技术并使用相应的相位解算模块便成为了研究的重点。本课题关注FMCW绝对距离测量中飞秒光学频率梳对FMCW进行频率校正时的相位解算问题,旨在解决FMCW绝对距离测量技术中激光器频率调谐非线性带来的测距不准问题,研究了基本的FMCW绝对距离测量技术的原理、飞秒光学频率梳对其进行频率校正的拍频信号特性,分析了基本的五种相位解算方法并选择在本课题中应用I/Q解调法,进而考虑了在实际应用中解算飞秒光学频率梳与FMCW之间拍频信号会出现的问题,最终采用了基于光学混频器的I/Q解调算法实现了该拍频信号的正确解算。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FMCW绝对距离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研究频率调谐非线性对测距结果的影响;分析基本的相位解算方法的特点,针对飞秒光学频率梳对FMCW进行频率校正时所得信号的特点研究相适应的相位解算方法,分析了I/Q解调算法解算的可行性;(2)重点研究在应用I/Q解调法时会带来的信号处理问题,特别是飞秒光学频率梳在信号处理时的特点;根据飞秒光学频率梳在对FMCW进行频率校正时不适合完全使用数字方式进行信号处理的问题,采用了基于光学混频器的I/Q解调算法,分析使用该算法的可行性,研究了使用光学混频器可能对最终的测距结果会产生的影响,并运用仿真运算对结果进行验证;并搭建了基于光学混频器的I/Q相位解算模块,并在系统相位解算精度实验中,得到了0.5°的相位测量分辨率;(3)参与设计并搭建了基于飞秒光学频率梳频率校正的FMCW测距系统,在距离测量精度实验中,分别选取长度为1.5m的光纤和长度为0-30m的长导轨空间两种场景中进行实际距离测量实验,获得了高精度高重复性的测量结果,验证了基于光学混频器的I/Q解调算法在该测距系统中的可行性。

谢一进[3](2020)在《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系综的磁测量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磁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基本物理属性,也是描述各种物质特征的重要物理量。同测量光、力、热、电等物理量类似,磁测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从古时候的司南到近代的高斯计以及现代的量子磁力计,磁测量工具被各个时代的人们用于认识并改造世界。量子精密测量技术作为不同于经典体系的测量技术,利用了量子系统对环境的敏感性来实现精密测量。利用量子力学原理,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有望突破经典测量的极限,在灵敏度等指标上有较大的优势。事实上,目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精密磁测量已经在多种量子体系中得到发展,例如超导量子干涉仪、原子/光泵浦磁力计与基于氮-空位色心的磁力计等。同时这些磁力计都已经成为磁测量领域的重要工具。氮-空位色心是金刚石中的一种点缺陷。由于其拥有的优异特性,自2008年多位学者详细阐述了其应用前景后,基于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领域开始迅猛发展。然而,相比于单氮-空位色心在生物领域的广泛应用,针对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论文对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方法展开研究,针对低频磁场测量的目标,分别研究了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与结合磁通聚集器的复合磁测量方法。其中,利用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实现了 146kHz的探测带宽以及138μHz的频率分辨率的低频磁测量技术。利用结合磁通聚集器的复合磁测量方法,实现了195 fT/Hz1/2的低频灵敏度指标。这个灵敏度高于现有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其他磁测量研究工作。此外,在前述方法的研究基础之上,我们还开展了针对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的集成化工作,最终完成了首台磁力计样机的制造。本论文的内容将围绕所做的工作展开介绍,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原理以及实验平台搭建2.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实现的稳态磁测量方法3.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实现的复合磁测量方法4.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的集成化工作

高翔[4](2020)在《三维石墨烯基吸波材料的设计及电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电磁波在雷达、先进探测器和精密武器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电磁波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因此,迫切需要研究电磁波吸收材料。电磁波吸收材料是一种能有效吸收带内电磁波并将电磁波能量转换为热或其它形式能量的功能材料。理想的吸波材料是高吸收、宽频带、低密度、薄厚度、环境稳定性好的吸波材料。然而,传统的铁氧体吸波材料由于其密度高、吸收带窄、吸收能力弱等缺点,很难满足上述要求。石墨烯独特的二维结构使其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促进了电磁波的散射和多次反射,提高了电磁波的吸收能力。大量的研究证实,单损耗型或单组分吸收剂很难保证在2-18GHz范围内的高吸收。多损耗匹配和多组分吸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本论文将石墨烯和改性石墨烯与其他类型吸波材料进行复合构筑了石墨烯基三维结构复合材料,并研究了其吸波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纯BiFeO3颗粒为前驱体,采用一步刻蚀法制备了多孔BiFeO3微球和三维多孔BiFeO3微球/还原氧化石墨烯(RGO)复合材料(3D多孔BiFeO3/RGO)。经电磁波吸收性能测试表明,相比于单一组分的多孔BiFeO3微球,多孔BiFeO3/RGO复合材料表现出更加优异的电磁波吸收性能。在14.5 GHz下,多孔BiFeO3/RGO的最大反射损耗(RLmax)可达-46.7dB,吸收剂厚度仅为1.8mm,对应的有效吸收带宽(RL≤-10 dB)为4.7GHz(12.0-16.7 GHz)。与纯多孔BiFeO3微球相比,制备的多孔BiFeO3/RGO复合材料的电磁波吸收性能的提高归因于界面极化、多次反射、散射和适当的阻抗匹配。2、采用水热法和原位聚合法合成了以共价键连接的聚苯胺(PANI)/石墨烯气凝胶(GA)复合材料。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了 PANI与GA之间的化学键合和微观形貌。结合阻抗匹配、协同作用、PANI和GA的分级结构,与GA相比,PANI/GA明显地改善了微波吸收性能。PANI/GA在11.2 GHz下的反射损耗为-42.3 dB,匹配厚度为3 mm,相应的吸收带宽(RL≤10 dB)为 3.2 GHz(8.7-11.9 GHz)。3、通过简单的水热法成功地将空心ZnSnO3纳米晶体生长在氮掺杂石墨烯纳米片上(ZnSnO3-NRGO)。与ZnSnO3相比,ZnSnO3-NRGO作为一种协同电磁波吸收剂,具有显着的吸波性能。ZnSnO3-NRGO的最大反射损失(仅10 wt%的低填料负载率)在17.6 GHz处达到-40.8 dB,吸收剂厚度仅为2 mm,有效吸收带宽(RL≤-10 dB)为3.2 GHz。在3 mm的厚度下,ZnSnO3-NRGO的RLmax在13.7 GHz下可达到-33.2 dB,具有高效的吸收带宽(RL≤-10 dB)为6.4 GHz(11.4-18 GHz)。合理的阻抗匹配、较高的衰减能力、适当的协同效应和多重界面极化增强了吸收性能。4、通过简单的水热-煅烧两步法在磁修饰石墨烯片层上生长ZnO纳米粒子,成功地设计了 NiFe2O4/N-GN/ZnO三维复合材料。用各种表证方法研究了所得样品的微观结构、组成和电磁参数。结果表明,与NiFe2O4/N-GN复合材料相比,NiFe2O4/N-GN/ZnO复合材料具有更强的电磁波吸收性能。低填料负载为20 wt%时,在13.5 GHz时最强的反射损耗高达-70.7 dB,并且在2.7 mm厚度下的吸收剂的有效吸收带宽(RL≤-10 dB)达到3.5 GHz(11.7-15.2 GHz)。

杨佳宁[5](2020)在《基于亚波长结构的微波散射动态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磁散射特征调控技术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散射波的灵活控制,亚波长结构作为一种新奇的人工电磁材料,为电磁散射调控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从神奇的隐身衣,到发展已久的RCS(Radar Cross Section,雷达散射截面)缩减材料,都少不了亚波长结构的身影。尤其是近年来出现的超构表面,因其设计简单、容易加工且具有低剖面的优点,在电磁散射调控领域潜力巨大。但此类散射调控器件仍存在诸多瓶颈需要克服,比如带宽较窄、仅限于静态响应、功能单一等。针对如上问题,本文主要围绕亚波长结构的散射调控技术展开研究,着重研究可重构技术和宽带技术在地毯式隐身衣、平面RCS缩减器件以及散射通信兼容材料等领域的实现途径和应用方法,主要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针对目前超薄地毯式隐身衣带宽较窄的限制,利用堆叠结构实现跨频段的高效率独立位相控制,构造出了一种同时工作在6.1GHz和10.2GHz两个频段的双频地毯式隐身衣,并实现了不同物体的电磁外形赋型。另外,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可以实现电磁幻象可重构的动态隐身地毯,通过引入加载变容二极管的可调超构表面,在不改变地毯物理外形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电压控制,可以使隐身地毯模拟出不同形状物体的电磁散射外形,显着扩充了现有电磁散射调控技术的应用范围。2、针对目前基于散射型超构表面的RCS缩减平面器件带宽有限的问题,一是引入不同维度的混合单元结合PSO算法实现了接近110%的10dB RCS缩减相对带宽,所设计超构表面具有极化无关特性和较好的角度适应性,且材料总厚度仅有0.09倍波长。二者将散射机制和吸波机制相融合,利用PIN二极管和变容二极管协同工作的方式,通过不同的电压配置,实现了动态可调的宽带超构表面,最终实现了3.5-12GHz的RCS缩减。3、为了兼顾散射调控和通信功能,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超构表面的全空间电磁器件,可以同时控制透射波和反射波。通过集成谐振相位结构和几何相位调控,在X波段实现了对线极化反射波的相位调控,验证了其波束偏折现象和极化无关特性,同时在C波段实现了对透射圆极化波前的重塑,并实现了预设的偏转角。此外还设计出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动态一体化超构天线罩,通过电压调控,可以实现5-15GHz频带内的吸波幅度可调。在吸波调控的同时,该结构可以在高频保留一个相对带宽大于10%的透波窗口,实现了天线的高效透波。此设计为实现动态的伪装通信一体化系统提供了可行途径。

曹晓娟[6](2018)在《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技术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绝对距离测量技术在当前计量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激光干涉测距具有大量程、灵敏度高、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因此在众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绝对距离干涉测距系统信号处理中,参考信号和测量信号频率相同但是相位不同,可通过对两路正弦信号相位差的测量得到合成波干涉条纹的小数级次,进而得到被测距离。因此两路同频正弦信号的相位差测量技术是绝对距离干涉测量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论文根据双频Nd:YAG固体激光器超外差绝对距离干涉测量技术要求,开展了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介绍了比相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数字比相方法,分析了数字比相方法的优缺点,结合激光测距系统的信号特点,选择了高频脉冲比相法,设计了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系统研究方案。第二,设计了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硬件系统,主要包括信号预处理电路、双通道A/D采样、FPGA外设、系统电源等模块,其中信号预处理电路包括同相放大电路、带通滤波电路和整形电路,并对预处理模块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在双通道A/D模块中,根据采样要求,选用了 AD9226芯片;在FPGA外设模块中,介绍了 FPGA的晶振电路、下载接口与人机交互模块;在系统电源模块中,介绍了 FPGA电源电路。第三,设计了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软件系统,详细介绍了该数字比相的设计思想,设计了基于Verilog语言的方波化模块、相位差与周期计数状态机、算法模块与显示模块,在Quartus Ⅱ软件中进行程序编写、编译及运行,利用Modelsim软件进行程序仿真,验证了软件设计的可行性。第四,建立了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实验测试平台,实验研究了测量量程、测量精度等特性。总之,本论文设计并开发了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系统,比相量程为0°~360°,当比相信号频率低于100kHz时,其比相精度较好,为今后比相技术研究与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王萃[7](2016)在《激光雷达距离欺骗干扰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电干扰通常是指利用某些光电对抗装备或者技术对敌方光电器材、制导武器或者其他军事设施进行侦察、干扰或者摧毁,以达到掌握、削弱或破坏敌方作战效能,同时保护己方光电装备和武器的有效使用的目的。其中的距离欺骗干扰是指己方干扰机产生一个假目标,该假目标的距离和真实目标的距离不同,而其余参数信息却近似等于真实目标参数的光电干扰方式。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光电对抗的分类与概念进行介绍,包括光电侦察及告警、光电定位、光电制导、光电干扰等。2、对激光雷达测距的原理和方法进行介绍,探究在不同能见度下,雷达接收到的功率与发射的激光功率的比值随测量距离的变化情况。研究脉冲式激光测距、相位式激光测距、连续波调频激光测距的测距原理和组成框图。脉冲式激光测距由发射机周期性的产生短促的高重复频率脉冲,天线发射经过目标反射后接收,从而识别目标的信息;相位式激光测距由光源发出的光通过调制后,成为光强随高频信号变化的调制光,通过调制光在待测距离上往返传播的相位差来解算距离;连续波调频激光测距由发射机发射频率在时间上按照矩形波、三角波、正弦波等变化的连续高频等幅度波,天线发射经过目标反射后接收,根据频率的变化量来解算距离。3、根据雷达探测的原理对距离欺骗干扰的概念进行阐述,重点介绍了距离欺骗干扰的分类,假目标干扰和距离波门拖引干扰。假目标干扰由干扰机产生一个或多个假目标,产生的假目标与真实目标之间的距离差大于雷达的距离分辨率,且假目标的信号强度大于真实目标,因此雷达将识别信号强度较强的假目标来跟踪;距离波门拖引干扰是指将假目标从真实目标所在位置按照一定规律拖引到远离真实目标的位置。实现方式为干扰机发回一个敌方雷达回波的复制放大信号,被敌方雷达跟踪后,以连续递增的速度增大时间延迟,使敌方雷达的跟踪波门逐渐远离真正的被保护目标。4、基于数字射频存储的技术原理,根据激光雷达测距的方法的不同分别对应进行不同的欺骗形式。假目标干扰是同时产生一个或多个位置不同的假目标,每个假目标的不同通过控制系统的延时时间进行调整。对脉冲法测距的激光测距机的距离拖引干扰技术是控制同一个干扰信号在不同的延时时间间断的发出,就形成了一个逐渐运动的假目标信号,从而对敌方测距机进行拖引。对连续波调频法激光测距机的干扰实现方法是人为的改变真实目标返回的激光信号的频率,使其有一个改变的频率差值,通过改变频率差值的大小对真实目标和假目标之间的距离进行欺骗干扰。5、在各种欺骗方法实现的基础上分析对于脉冲法测距机的欺骗成功的概率,包括信号的功率和频率两部分,信号的功率要足够强,从而使敌方的雷达系统可以探测到;频率要足够高,使干扰脉冲信号在敌方测距信号之前能够进入敌方的探测系统。分析在测量距离一定的情况下,干扰成功概率与干扰机的最大发射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发射机发射功率一定的前提下,干扰欺骗成功概率与测量距离之间的关系。最后,在特定的测量距离和发射功率一定的情况下,分析一个假目标和多个假目标欺骗成功的概率,论证在一定程度上,假目标的数量越多,欺骗成功概率越大。6、对本文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骆颖欣[8](2016)在《星载激光稳频原理演示系统的研制》文中提出此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是为星间激光干涉精密测距项目建立一套星载激光稳频系统的原理演示系统。此激光稳频系统最终需要满足能够实现星载要求,以及激光频率噪声在0.01 Hz~10 Hz频段内小于30 Hz/√Hz,而初代的原理演示系统以这个需求为最终目的探索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与性能分析。此原理样机采用Pound-Drever-Hall(PDH)激光稳频方法把一台Nd:YAG固体激光器的频率通过反馈控制锁定在一个超稳Fabry-Perot(F-P)腔的谐振峰上,为了使光路系统在卫星发射前后保持牢固和稳定,F-P腔及其模式匹配和耦合光路通过氢氧根粘结技术制作成准单片式的集成超稳光学平台,其余PDH光路采用全光纤器件进行连接以满足空间任务对光路系统的轻便、抗冲击与稳定的要求;为了满足空间任务对控制器的智能化和稳定性的要求,在这个演示系统中,激光的频率通过一个自主设计的多功能内外环数字控制器进行反馈控制,控制器带有自分析和诊断功能,以及自动锁定与自动重锁功能,控制带宽30 kHz以上,满足激光器频率控制的带宽要求;在演示系统的地面模拟中,为了去除地面环境因素的干扰,超稳光学平台采用特殊设计的真空系统去除环境气流、气压的干扰,温控系统主动抑制温度涨落的影响,商用的主动隔振平台抑制地面振动噪声的干扰等。地面模拟工作为了最终验证方案样机的可行性,作为下一代工程样机的理论和经验基础。博士论文研究工作中的整体系统和部分关键技术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关于星载激光稳频技术的研究,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论文的工作围绕星载激光稳频系统的全部设计、搭建以及实验测试,其中包括:1)单片式F-P腔超稳光学平台的腔耦合、模式匹配精密光路设计、平台几何参数和支撑方案的有限元最优化设计,以及基于氢氧根催化粘结的超低热膨胀ULE(Ultra-low Expansion)玻璃材料平台的实验制作;2)与其匹配的小型化真空系统、温度稳定系统的设计、搭建以及实验测试,最终系统的真空度维持在2x10-7 mbar量级、环内温度涨落噪声控制在0.7 mK以内,另外隔声、主动隔振等环境噪声隔离系统的测试分析显示了高达40 dB的音频隔离度以及隔振后10-7 g/√Hz水平的剩余振动噪声;3)全光纤PDH稳频光路系统的搭建与调试,以及带自分析能力的多功能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和搭建;4)对激光频率的锁定实验和一系列参数优化等调试以及锁定后闭环特性的分析测试等。为了测试激光频率的实际稳定度,演示系统中频率锁定后的激光通过一根25 m长的保偏光纤引入另一个实验室,与另一个亚赫兹水平的超稳钟激光进行拍频比对。25 m长保偏光纤在自由状态下对远端的输出激光附加了高达10 Hz/√Hz的频率噪声,通过一个光学锁相环把光纤出射端的激光与本地的激光相位进行反馈锁定而作相位噪声补偿后,由光纤引入的总体闭环环内频率噪声在0.01 Hz~10 Hz频段内抑制到低于0.015Hz/VHz水平,远低于锁定后激光本身的频率噪声,可以忽略不计。初步的拍频测量结果显示短期线宽约为50 Hz水平;频率噪声在0.7 Hz~10 Hz频段内低于30 Hz/VHz,而在0.7 Hz以下的较低频段激光频率噪声比较高,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阿伦偏差在1s积分时间处为1.75×10-12,在0.1 s的积分时间处为2.15×10-13。此外,博士学习的前期工作还包括为铝离子光频标系统初步搭建以及分析测试了两套超稳激光系统,这两套超稳激光分别是要作为铝离子钟跃迁的钟激光以及探测光。通过PDH稳频把两套半导体激光器锁定在两套独立的高精细度商用超稳腔系统上,在本人为此项目研究的期间,初步获得了2 Hz的拍频线宽和2×10-14阿伦偏差的频率稳定度,为其以后进一步的实验和优化工作打定基础。同时,通过有限元仿真设计了一个新型的反嵌式低热噪声30 cm超稳腔,其有效零膨温度可以根据材料的本征特性进行弹性调节,解决了复合型超稳腔零膨温度过低的难点,此设计将作为铝离子钟激光系统的下一代超稳腔的制作蓝本。

孟令刚,赵晓嫣[9](2015)在《高频相移器测试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高频相移器的溯源问题,在介绍相移器工作原理基础上,分析高频相移器的相移准确度、绝对相位测量准确度、插入损耗和电压驻波比等性能指标。利用网络分析仪、校准件、低失真信号发生器和高准确度相位计搭建相移器的测试平台,阐述相移器的基本校准方法和校准步骤。通过建立不确定度传播率的数学模型,分析相移器的相移参数测量的不确定度分量来源,从而对被测相移器核心参数的准确度进行不确定度分析和评估。实现高准确度相移器的溯源方法,提高信号相移控制的准确度。

梁浴榕,叶贤基[10](2011)在《用于星间激光测距的高精度相位计》文中研究表明重力场反演和气象实验GRACE(Gravity Recovery And Climate Experiments)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定位和K波段微波测距,测量两颗在地球近极圆轨道上相距约220km的卫星间距变化,从而反演地球重力场信息。K波段微波测距精度约为10微米,利用比微波波长更短的激光将提高星间距测量的精度,并进一步提高全球重力场反演精度。由于卫星间的相对运动造成测量载波信号的多普勒频移(1m/s约对应1MHz的频率变化),常见的相位测量方法和精度已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我们研发了用于星间激光测距的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数字式相位计,测量信号频率高达10MHz,实验得到相位测量幅度谱密度噪声为2×10-5 rad/Hz0.5@0.1Hz。此高精度数字式相位计还可以用于未来的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

二、数字式微波相位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式微波相位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离子阱系统的量子控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量子计算简介
        1.1.1 量子比特
        1.1.2 量子逻辑门和量子电路
        1.1.3 量子态的测量
        1.1.4 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
        1.1.5 量子计算的现状及挑战
    1.2 量子控制简介
        1.2.1 开环量子控制
        1.2.2 闭环量子控制
    1.3 本文结构
第2章 离子阱系统
    2.1 囚禁原理及系统搭建
        2.1.1 离子囚禁原理
        2.1.2 实验系统搭建
    2.2 初态制备、操作及测量
    2.3 双光子拉曼操作声子
第3章 剩余几何退相干的有效抑制
    3.1 背景介绍
    3.2 几何相位门中的退相干
    3.3 有效抑制退相干
    3.4 实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绝热和乐量子计算
    4.1 背景介绍
    4.2 通用单比特量子门
    4.3 两比特门方案
    4.4 实验验证
        4.4.1 量子过程层析(QPT)
        4.4.2 Randomized Benchmarking
    4.5 实验结果
    4.6 鲁棒性对比
    4.7 四能级和乐量子门
        4.7.1 实验原理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控噪声场下反Kibble-Zurek机制的研究
    5.1 Kibble-Zurek机制背景介绍
    5.2 横场XY链中的反KZ机制理论
    5.3 实验设计及验证
        5.3.1 实验设备
        5.3.2 白高斯噪音的生成
        5.3.3 三种退火方案实施
        5.3.4 最优化退化时间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鲁棒性量子控制
    6.1 基于机器学习的物理问题
        6.1.1 机器学习理论
        6.1.2 机器学习在量子物理中的应用
    6.2 理论模型
        6.2.1 Shortcut to Adiabaticity模型
        6.2.2 机器学习模型
    6.3 实验实现及结果
        6.3.1 训练与数值实验
        6.3.2 离子系统实验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2)基于I/Q解调的光学拍频信号相位测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基于飞秒光学频率梳的FMCW绝对距离测量方法国内外现状
    1.3 相位解算方法国内外现状
        1.3.1 过零比较法
        1.3.2 最小二乘法
        1.3.3 FFT谱分析法
        1.3.4 数字相关法
        1.3.5 I/Q解调法
        1.3.6 小结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FMCW与飞秒光学频率梳拍频信号的相位解算方法分析
    2.1 FMCW绝对距离测量原理
    2.2 基于I/Q解调的飞秒光学频率梳频率校正FMCW绝对距离测量研究
        2.2.1 FMCW激光器严格线性调谐
        2.2.2 FMCW激光器存在调谐非线性
    2.3 基于I/Q解调的飞秒光学频率梳频率校正FMCW绝对距离测量仿真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飞秒光学频率梳频率校正的FMCW绝对距离测量法中I/Q相位解算模块设计
    3.1 基于I/Q解调的飞秒光学频率梳信号研究
    3.2 基于光学混频器的I/Q解调法
        3.2.1 基于光学混频器的I/Q解调法原理
        3.2.2 正交不平衡误差研究
        3.2.3 I/Q解调中正交不平衡的校正方法研究
    3.3 基于光学混频器的I/Q相位解调法相位解算研究
        3.3.1 标准正弦波的相位解算
        3.3.2 基于飞秒光学频率梳频率校正的FMCW绝对距离测量中的相位解算
        3.3.3 基于光学混频器的I/Q相位解调法相位解算分析
    3.4 信号处理部分的设计
        3.4.1 校正路信号处理模块
        3.4.2 光学混频器
        3.4.3 光电转换模块
        3.4.4 A/D采集模块
        3.4.5 相位解算准确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I/Q解调算法的FMCW绝对距离测量实验
    4.1 系统总体设计
    4.2 光学部分
        4.2.1 FMCW激光器
        4.2.2 光纤式飞秒光学频率梳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光纤测距实验
        4.3.2 空间测距实验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正交不平衡校正前后光梳校正仿真结果表
附录 B 光纤测量结果表
附录 C 长导轨测量结果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系综的磁测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磁测量的历史背景
    1.3 磁测量技术及其应用
        1.3.1 地磁测绘
        1.3.2 地磁导航
        1.3.3 生物磁学成像
        1.3.4 工业无损检测
        1.3.5 小结
    1.4 现有基于量子体系的磁测量技术
        1.4.1 超导量子干涉仪
        1.4.2 原子/光泵浦磁力计
        1.4.3 氮-空位色心磁力计
        1.4.4 其他
    1.5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技术的前沿进展
第2章 氮-空位色心背景介绍
    2.1 氮-空位色心介绍
    2.2 氮-空位色心的荧光光谱
    2.3 氮-空位色心的相干控制
    2.4 氮-空位色心的基本参数
        2.4.1 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
        2.4.2 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_2
        2.4.3 非均匀自旋弛豫时间T_2~*
    2.5 系综氮-空位色心金刚石样品
第3章 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原理及系统架构
    3.1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磁测量原理
        3.1.1 连续波方法
        3.1.2 脉冲方法
    3.2 基于连续波方法的磁测量灵敏度及其相关参数
        3.2.1 激光泵浦速率Γ_P与微波操控场强度Ω_R
        3.2.2 物理场不均匀性
        3.2.3 调制频率f_m与调制幅度A_m
        3.2.4 激光偏振角θ_L
        3.2.5 夹角系数α
        3.2.6 有效传感自旋数N_(eff)
        3.2.7 荧光收集效率ε_f
        3.2.8 非均匀自旋弛豫时间T_2~*
        3.2.9 系统噪声δS
        3.2.10 小结
    3.3 系综氮-空位色心实验平台的系统架构
        3.3.1 连续波方案系统架构
        3.3.2 脉冲方案系统架构
    3.4 磁测量实验平台所需电子学装置的研制
        3.4.1 任意序列发生器
        3.4.2 任意波形发生器
        3.4.3 集成化控制与读出系统
    3.5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光探测磁共振实验平台搭建
        3.5.1 光学系统的搭建
        3.5.2 微波系统与读出系统的搭建
        3.5.3 样品装载台的搭建
        3.5.4 实验平台控制软件的开发
        3.5.5 脉冲实验测试示例
    3.6 脉冲磁测量方法的实验尝试
第4章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的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
    4.1 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原理
    4.2 连续波稳态实验硬件框架
    4.3 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实验结果
        4.3.1 时域磁场测量结果
        4.3.2 系统带宽测试结果
        4.3.3 灵敏度与动态范围测试结果
    4.4 连续波稳态磁测量方法的潜力与展望
第5章 基于系综氮-空位色心与磁通聚集器的复合磁测量方法
    5.1 复合磁测量方法原理
        5.1.1 磁通聚集
        5.1.2 系综氮-空位色心结合磁通聚集方法
    5.2 复合磁测量方法的实验硬件框架
        5.2.1 磁通聚集器的设计
        5.2.2 实验系统框架
    5.3 复合磁测量方法的实验结果
        5.3.1 磁通聚集器放大倍数测试
        5.3.2 复合磁力计灵敏度测试
    5.4 复合磁测量方法的潜力与展望
第6章 集成化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的研制
    6.1 集成化磁力计系统架构
    6.2 集成化磁力计光学系统
    6.3 集成化磁力计微波系统
    6.4 集成化磁力计读出系统
    6.5 集成化磁力计探头
    6.6 集成化磁力计整机
    6.7 集成化工作小结
第7章 系综氮-空位色心磁力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前景
    7.1 灵敏度优化展望
    7.2 集成化工作展望
    7.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补充材料
    A.1 激光偏振角度对样品连续波谱的影响
    A.2 角度系数α与磁场-主轴夹角以及外磁场强度的关系
    A.3 锁相放大器的解调原理
    A.4 样品温度与激光功率的关系
    A.5 特定场景下的灵敏度评估及讨论
        A.5.1 接近一般配置情形的散粒噪声极限灵敏度估计
        A.5.2 激光全反射增加光程情形的散粒噪声极限灵敏度估计
        A.5.3 优化样品提高T_2~*情形的散粒噪声极限灵敏度估计
        A.5.4 小结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4)三维石墨烯基吸波材料的设计及电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吸波材料的简介
    1.2 吸波材料的吸收机理
    1.3 吸波材料的研究现状
        1.3.1 铁氧体吸波材料
        1.3.2 纳米金属及氧化物吸波材料
        1.3.3 陶瓷材料
        1.3.4 导电聚合物吸波材料
        1.3.5 碳系吸收材料
        1.3.6 金属有机框架(MOFs)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方法及表征
    2.1 实验主要化学试剂
    2.2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
    2.3 测试与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ITR)分析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2.3.4 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分析
        2.3.5 透射电镜(TEM)分析
        2.3.6 低温氮吸附测试分析
        2.3.7 磁性能分析
        2.3.8 电导率分析
        2.3.9 电磁参数测量及微波吸收性能分析
3 三维花状BiFeO_3微球/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内容
        3.2.1 GO的制备
        3.2.2 BiFeO_3粉体的制备
        3.2.3 多孔BiFeO_3/RGO的制备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XRD分秒析
        3.3.2 XPS分析
        3.3.3 FESEM和TEM分析
        3.3.4 BET和VSM分析
        3.3.5 微波吸收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共价键石墨烯气凝胶/聚苯胺(PANI/GA)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
        4.2.1 石墨烯气凝胶(GA)的合成
        4.2.2 氨基功能化石墨烯气凝胶(FGA)的合成
        4.2.3 PANI/石墨烯气凝胶的合成(PANI/GA)
    4.3 分析结果与讨论
        4.3.1 XRD分析
        4.3.2 FTIR分析
        4.3.3 XPS分析
        4.3.4 FESEM和TEM分析
        4.3.5 BET分析
        4.3.6 微波吸收性能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三维空心ZnSnO_3/N-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内容
    5.3 分析结果与讨论
        5.3.1 XRD分析
        5.3.2 XPS分析
        5.3.3 FESEM和TEM分析
        5.3.4 BET分析
        5.3.5 微波吸收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NiFe_2O_4/N-掺杂石墨烯/ZnO三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内容
        6.2.1 NiFe_2O_4/N-GN复合材料的制备
        6.2.2 多孔NiFe_2O_4/N-GN/ZnO三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6.3 研究结果与讨论
        6.3.1 XRD分析
        6.3.2 XPS分析
        6.3.3 FESEM和TEM分析
        6.3.4 VSM分析
        6.3.5 微波吸收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5)基于亚波长结构的微波散射动态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亚波长结构概述
    1.3 基于亚波长结构的微波散射调控技术研究
        1.3.1 亚波长结构电磁隐身衣
        1.3.2 亚波长结构吸波器
        1.3.3 亚波长结构低散射表面
        1.3.4 散射透射复合调控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第2章 亚波长结构散射调控的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波束偏折与赋形基础
        2.2.1 广义折反射定律
        2.2.2 结合编码超构表面的阵列理论
    2.3 等效电路理论与传输线理论
        2.3.1 基本形状的等效阻抗
        2.3.2 含有动态元件的等效电路
        2.3.3 传输线理论
        2.3.4 阻抗匹配
    2.4 传输矩阵
    2.5 数值模拟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磁隐身地毯研究
    3.1 引言
    3.2 双波长全极化超表面电磁隐身地毯
        3.2.1 双波长全极化超构表面隐身地毯的设计方法
        3.2.2 双波长全极化超构表面隐身地毯的全波仿真验证
        3.2.3 双波长全极化超构表面隐身地毯的实验验证
    3.3 基于动态亚波长结构的可重构隐身地毯研究
        3.3.1 可重构隐身地毯的设计原理
        3.3.2 可重构隐身地毯的数值仿真和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宽带RCS缩减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宽带超薄RCS缩减器件
        4.2.1 基于多维度混合单元的宽带RCS缩减设计方法
        4.2.2 宽带超薄RCS缩减器件验证
    4.3 吸波散射结合的动态RCS缩减技术研究
        4.3.1 吸波散射结合的双有源元件驱动型超构单元
        4.3.2 宽带动态RCS缩减效果的数值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散射透射复合调控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能同时独立控制透射和反射位相的全空间电磁器件研究
        5.2.1 透射反射单元设计
        5.2.2 全空间超构表面位相调控效果验证
    5.3 基于石墨烯的动态吸透一体化超构天线罩研究
        5.3.1 吸透一体化单元设计原理和等效电路分析
        5.3.2 吸透一体化超构天线罩的宽带动态吸波效果实验验证
        5.3.3 吸透一体化超构天线罩的透波效果实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已发表(或正式接受)的学术论文

(6)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技术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用于绝对距离干涉测量的数字比相系统方案设计
    2.1 激光干涉测距原理及系统
        2.1.1 激光干涉测距原理
        2.1.2 激光测距系统设计
    2.2 数字比相技术
        2.2.1 比相的基本原理
        2.2.2 数字检相方法
    2.3 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系统方案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系统硬件设计
    3.1 信号预处理模块设计
        3.1.1 信号放大电路
        3.1.2 带通滤波电路
        3.1.3 整形电路
    3.2 双通道A/D模块设计
        3.2.1 信号采样定理
        3.2.2 A/D芯片选择
    3.3 FPGA外围模块设计
        3.3.1 FPGA的JTAG接口
        3.3.2 FPGA晶振电路
        3.3.3 人机交互模块
    3.4 系统电源模块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系统软件设计
    4.1 数字比相设计思想
    4.2 数字比相系统总体软件设计
    4.3 方波化模块设计
    4.4 比相模块设计
        4.4.1 相位差状态机的设计
        4.4.2 周期状态机的设计
        4.4.3 算法设计
    4.5 显示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系统的实验测试及误差分析
    5.1 测试平台
    5.2 实验测试
        5.2.1 信号预处理电路实验
        5.2.2 A/D采样调试实验
        5.2.3 系统量程测试
        5.2.4 系统精度测试
        5.2.5 测试结果分析
    5.3 误差分析
        5.3.1 噪声误差分析
        5.3.2 硬件部分误差分析
        5.3.3 信号源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激光雷达距离欺骗干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光电对抗在战争中的发展状况
        1.2.1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1.2.3 越南战争和中东战争时期
        1.2.4 海湾战争时期
    1.3 光电对抗在战争中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光电对抗的理论研究
    2.1 光电侦察及告警
    2.2 光电定位
    2.3 光电制导
    2.4 光电干扰
        2.4.1 无源干扰技术
        2.4.2 有源干扰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雷达测距技术
    3.1 激光雷达方程
    3.2 脉冲式激光测距
    3.3 相位式激光测距
    3.4 连续波调频法激光测距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雷达距离欺骗干扰
    4.1 雷达对目标的识别
    4.2 距离欺骗干扰的概念
        4.2.1 质心干扰
        4.2.2 假目标干扰
        4.2.3 距离拖引干扰
    4.3 激光距离欺骗干扰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字存储的距离欺骗干扰技术
    5.1 数字存储的原理
    5.2 数字存储技术的实现结构
    5.3 数字存储的数学建模
    5.4 对脉冲雷达的距离欺骗干扰技术
        5.4.1 距离假目标干扰
        5.4.2 距离拖引干扰
        5.4.3 小结
    5.5 对连续波调频雷达的距离欺骗干扰技术
        5.5.1 距离假目标干扰
        5.5.2 距离拖引干扰
        5.5.3 小结
    5.6 干扰成功概率的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星载激光稳频原理演示系统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空间激光测距
    1.2 空间兼容的超稳光学系统
    1.3 激光稳频基础
        1.3.1 POUND-DREVER-HALL激光稳频
        1.3.2 激光频率的噪声来源
        1.3.3 激光频率稳定度的表征
    1.4 光频标中的超稳激光
    1.5 本博士论文的研究工作
2 单片式F-P腔超稳平台
    2.1 光路设计
    2.2 有限元仿真设计与噪声分析
        2.2.1 振动灵敏度优化设计
        2.2.2 动态分析
        2.2.3 热噪声仿真估算
    2.3 氢氧根催化粘结(HC-BONDING)制作
    2.4 小结
3 激光稳频系统
    3.1 全光纤PDH光路系统
    3.2 自主设计FPGA数字控制器
    3.3 PDH激光稳频锁定
    3.4 激光频率自动锁定与重锁
    3.5 小结
4 环境噪声的抑制
    4.1 真空系统
    4.2 温度噪声抑制与稳定
    4.3 振动噪声的抑制
    4.4 隔声性能分析
    4.5 小结
5 激光频率测试与分析
    5.1 光纤噪声补偿
    5.2 拍频与噪声分析
    5.3 激光测距系统中的应用
    5.4 小结
6 铝离子光频标的超稳激光研究
    6.1 超稳激光系统的搭建与测试
        6.1.1 10CM超稳F-P腔
        6.1.2 稳频系统的光路搭建
        6.1.3 激光频率锁定与拍频测试
        6.1.4 隔声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6.2 新型低热噪声30 CM超稳腔的设计
        6.2.1 弹性有效热膨胀设计
        6.2.2 振动灵敏度优化设计
        6.2.3 热噪声理论分析
    6.3 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高频相移器测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测试原理及方法
2校准方法
    2.1主要性能指标
    2.2校准方法研究
        2.2.1相移准确度
        2.2.2绝对相位测量准确度
        2.2.3插入损耗
        2.2.4电压驻波比
3不确定度分析
    3.1数学模型及不确定度传播率
        3.1.1数学模型
        3.1.2不确定度传播率
    3.2标准不确定度的来源及评定
        3.2.1测量重复性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S1)
        3.2.2标准器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u(S2)
        3.2.3相移器失配引入的不确定度u(S3)
        3.2.4相移器分辨率引入的不确定度u(S4)
    3.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与扩展不确定度
4结束语

四、数字式微波相位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离子阱系统的量子控制实验研究[D]. 艾铭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基于I/Q解调的光学拍频信号相位测量技术研究[D]. 徐永垚.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2021
  • [3]基于金刚石氮-空位色心系综的磁测量方法研究[D]. 谢一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4]三维石墨烯基吸波材料的设计及电磁性能研究[D]. 高翔. 西安工业大学, 2020
  • [5]基于亚波长结构的微波散射动态调控技术研究[D]. 杨佳宁.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2020(08)
  • [6]基于FPGA的数字比相技术研究与开发[D]. 曹晓娟. 西安理工大学, 2018(12)
  • [7]激光雷达距离欺骗干扰技术研究[D]. 王萃.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8]星载激光稳频原理演示系统的研制[D]. 骆颖欣.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9]高频相移器测试方法研究[J]. 孟令刚,赵晓嫣. 中国测试, 2015(10)
  • [10]用于星间激光测距的高精度相位计[A]. 梁浴榕,叶贤基. 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篇), 2011

标签:;  ;  ;  ;  ;  

数字微波相位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