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成本润滑油组合装置的研制

低成本润滑油组合装置的研制

一、低费用润滑油联合装置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荆门炼油厂设计研究所技术情报组[1](1973)在《低费用润滑油联合装置的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润滑油消费量为350,000桶/日(约1750万吨/年),年增长速度约为4%。润滑油的成本中,装置建设的投资占很大比重,故如何降低投资是一很重要的课题。不进行装置的改革很难降低投资。四个润滑油加工装置可以联合成一套联合装置,四个装置为丙烷脱沥青、酚精制、加氢精制和丙烷脱蜡。

李胜利[2](2008)在《循环氢压缩机组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器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单独垂直剖分式大流量离心压缩机、凝气冲动式汽轮机工程设计方案,设计循环氢压缩机组自动控制系统。重点给出压缩机组防喘振控制、安全保护系统的设计及实施方案。通过一个实际的压缩机组控制方案说明工程实施中的主要内容和实现效果。在熟悉和掌握离心压缩机、凝气冲动式汽轮机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映机组特性的数学模型。给出压缩机性能计算的主要参数和计算结果对照。根据循环氢压缩机仿真的需要,建立了压缩机、汽轮机数学模型,开发出包括干气密封、润滑油系统、蒸汽系统、凝结水系统、WOODWARD数字式505电子调速器的压缩机组DCS仿真器。仿真器按照横河CENTUM-CS操作设计,并融入目前机组联锁系统(SIS)的内容。给出仿真器结构、算法、组态平台等设计方案,主要设备的操作步骤、调速器的使用说明,用于培训的评分系统和故障设置功能。仿真软件的考核表明所建数学模型合理、适用,能够模拟循环氢压缩机组的实际运行过程,满足生产操作仿真培训要求。

孙朝杰[3](2014)在《基于微流控芯片红外吸收的润滑油含水量检测》文中认为润滑油在机械设备中被广泛应用,是机械设备的良好润滑剂。水分是润滑油系统中最大的污染物之一,水分含量过高将对机械设备产生重大影响,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为确保机械设备安全稳定的运行,对润滑油进行不定期的检测是十分重要的。本论文通过对目前润滑油水分检测方法的分析和研究,针对目前检测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红外吸收的润滑油含水量检测方法,并设计了检测系统,在实验室条件下,实现了对润滑油含水量的检测。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红外吸收的润滑油含水量检测方法,其基本原理是红外光在经过微流控油液检测芯片后被其中的待测液吸收一部分,通过检测透射光强度,推算出润滑油的含水量。(2)设计了基于上述方法的检测系统,该检测系统主要包括微流控油液检测芯片、光路系统、电路系统及系统软件四部分。其中电路系统包括:系统电源模块、光源驱动调制电路、信号放大电路、带通滤波电路、峰值检测电路、外置AD电路等。系统软件部分,采用Qt环境编写软件并将程序移植到具有Linux操作系统的ARM开发板上来实现水浓度检测的功能,主要包括:红外光源调制程序、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浓度标定、显示等。(3)对润滑油含水量检测系统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验证,结合实验数据给出了拟合曲线及误差分析,并完成对润滑油含水量检测装置的浓度标定,实现对水浓度的直接读取。本论文所设计的基于微流控芯片红外吸收的润滑油含水量检测系统,其检测灵敏度为500ppm,能够满足实际检测需求。

钱伯章[4](2005)在《炼油催化剂的现状分析和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付佃亮[5](2019)在《炼厂常减压装置换热网络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能源高效利用成为政府和企业关注的重点。夹点技术从理论上导出了最小能量需求,为换热网络设计提供了方向和限度,有效保障了具有最大能量回收换热网络的建立,在节能减排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利用夹点技术进行能量系统集成提高炼油装置的整体能量利用效率,对我国炼油行业和经济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炼油行业中,常减压蒸馏装置耗能巨大,节能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炼油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故本文以此装置为对象进行节能研究。通过权衡不同夹点温差下的年投资费用目标和年运行费用目标,可为换热网络选定具有最佳经济效益的夹点温差。然而,复杂换热网络的投资费用目标难以准确计算。故本文以构建计算模型方式对如何提高投资费用目标计算准确性进行了研究。计算模型同时考虑了物流传热系数差异和换热单元费用等式差异。结果表明,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总体优于Aspen Energy Analyzer的准确性,这有利于提高最优夹点温差的计算准确性。流程模拟软件可以再现实际生产过程,为生产优化和技术改造提供便利。为此,本文将常减压装置在Aspen HYSYS中进行全流程模拟,并调用Aspen EDR对各换热器进行严格设计以使流程模拟更为贴近实际过程。流程模拟完成后,将数据提取到Aspen Energy Analyzer,对装置用能状况进行了快速诊断并得到公用工程用量目标。常减压装置换热网络结构非常复杂及改造选择存在多种可能。本文基于夹点技术,通过合理地重排换热单元、添加换热单元和增加换热单元面积等手段,减少了跨越夹点传热现象,实现了装置能耗减少。按照装置最小改动原则并兼顾装置节能潜力,确定了最优改造方案。改造后,原油进常压塔加热炉的温度从287.3℃提高到315.0℃。通过对优化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投资费用4255万元,每年运行费用可节省6485万元,投资回收期为0.6561年。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同类型装置的优化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王筠[6](2007)在《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指标体系、循环经济理论、资源价值论、统计学、线性规划理论、环境经济学等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用实物期权法建立石油资源的价值模型对吉林油田新民区块油藏的石油资源价值进行评估,从而把资源的有价论从定性的讨论具体延伸至定量的分析;构建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中国和吉林省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说明石油工业各子系统之间物质流量和相互影响,对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及协调性分析,首次通过定量分析对比说明吉林省石油工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影响因素;把线性规划和投入产出法结合起来建立引入污染治理的环境经济能源多功能模型,用实例分析研究,制定企业生产的优化方案,保证企业实现经济、环境的“双赢”;从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型的建立出发构建适合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最后,提出支持石化产业稳定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本文运用经济学模型从多方面对吉林省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研究成果对于吉林省石油资源的有效利用,吉林省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和使用价值。

杨淮[7](2017)在《海上油气生产平台动设备基于RCM的维修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目前石油开采的重心向海洋油气领域转移,海上油气生产平台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海上油气钻采和输送任务,因此对于其高效平稳作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动设备作为海上油气生产平台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根据需要为平台提供充足的动力,无论在油气生产运输还是生活服务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平台能否高效平稳地生产作业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动设备是否安全高效地运行,这就需要动设备保持较高的可靠性。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技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被广泛应用于诸如航空、铁路、船舶、石化等领域,并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然而由于国内RCM技术引进晚、推广慢等原因,目前RCM技术在国内海上油气领域的应用的较少。为了改善海上油气生产平台动设备维修管理现状,本文针对其维修策略的制定展开研究。首先,对RCM理论原理及其方法进行阐述,明确RCM实施步骤,并对比陆上油气站场分析海上平台动设备的特点,建立RCM分析流程。同时,为了提高RCM分析效率,结合海上油气领域风险管理措施,提出基于专家打分和风险矩阵的动设备重要度评估方法,以筛选出重要动设备作为RCM分析对象。然后,针对重要动设备,依次建立了系统定义、部件重要度评估、FMECA(Failure Mode,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维修方式逻辑决断等方法。部件重要度评估采用了层次分析和蒙特卡洛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减少了传统定性分析的主观性,使评估结果准确性和可信度更高。危害性分析根据失效数据的完整性程度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并利用加权平均对传统RPN法加以改进,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其不足。根据国内外海上油气领域的工程实际,以及维修方式的适用性分析,建立海上油气生产平台动设备维修方式逻辑决断图。以海上原油输送泵为例,分析得到其FMECA表格以及针对各个故障模式的维修方式。此外,提出了根据动设备寿命数据分析其可靠性的方法。应用K-S检验优选设备寿命分布类型,并利用矩估计法、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法三种方法对最优寿命分布模型中的未知参数进行估算,引入可决系数判定三种结果的拟合优度,选出最优寿命分布模型,进一步得到设备的可靠性函数,并根据可靠寿命确定设备的维修周期。最后,利用MATLAB开发适用于海上平台动设备的RCM分析软件,以提高RCM分析效率。

姚东池[8](2019)在《基于四态贝叶斯网络的脱水脱烃站可靠性向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然气是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燃烧后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分别仅为煤炭的一半和五分之一左右,二氧化硫的排放几乎为零。在天然气的净化处理过程中,脱水脱烃是重要组成环节,对脱水脱烃站进行可靠性评估,找出系统和设备的薄弱环节,提出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有效措施,可为站场的维护和事故的预防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以大牛地气田脱水脱烃站为例,对其进行可靠性研究。本文首先采用FMEA法,对脱水脱烃站的典型设备进行初步的失效因素识别。采用FS过滤系统,将不可能发生的失效因素事件进行过滤,防止其进入概率推算系统,最终过滤得到大牛地气田脱水脱烃站的294个失效因素。本文将失效因素进行四维状态的描述(安全-较为安全-不安全-失效),打破了传统的安全-失效的二维突变描述。将引信理论和模糊理论结合可同时考虑失效数据库和专家判断,从而推算失效因素的四维状态概率向量。本文采用GENIE2.0软件,通过贝叶斯网络模拟计算脱水脱烃站内24类主要设备的四维可靠性向量。对设备的可靠性向量进行可靠性参数分析,可以求得其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失效因素概率重要度。本文引入基于功能分析的SADT模型,考虑子系统内部设备的串联、并联、混联关系,对大牛地气田脱水脱烃站场四个子系统进行结构的等效替换,然后将其向贝叶斯网络进行转化,设置条件概率表后从而计算子系统和站场系统的可靠性向量。利用本文所计算的站场可靠性向量结果,可决定从系统到失效因素的优先维护顺序。可提供系统、子系统、设备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不安全运行相隔时间等指标,以供工作人员对系统进行检修和维护。

褚凤琳[9](2003)在《润滑油与设备故障诊断》文中认为常见的设备故障是通过对振动、噪音、温度等参数的变化进行诊断分析,这些方法的优点是:直观性强,易于观察,并可在线监测,但也有较大缺点:凭参数判断不够精确、预测周期短、缺乏统一的标准、对事故后的原因分析帮助不大。本文主要研究以润滑油为主体的故障诊断技术,润滑油作为磨损颗粒的携带介质,在使用中其组分降解使性能下降,在设备内生成沉积物,被各种外来异物污染等会使摩擦磨损恶化而造成故障,从而能从润滑油的分析得知设备的运行状态信息。目前,它还是一项新的课题,国内外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因此,进行以润滑油为主体的设备故障诊断方法和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着重阐述如何从润滑油使用中的变化预测设备故障及寻找故障原因,明确提出以润滑油作为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主题,分析了以润滑油为主体的故障诊断方法,并就具体事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将以润滑油为主体的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与设备的温升、振动和磨粒分析等常用方法结合起来,能有效的提高设备故障诊断的预知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钱伯章[10](2012)在《膜分离节能技术的国内外应用进展》文中提出详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膜分离技术的进展,尤其是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在节能、环保领域和石油、化工行业所取得的成效。

二、低费用润滑油联合装置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低费用润滑油联合装置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循环氢压缩机组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及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意义
    1.2 循环氢压缩机组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器开发现状
        1.2.1 循环氢压缩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1.2.2 循环氢压缩机组仿真器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案设计
        1.3.1 课题研究内容
        1.3.2 课题研究目标
        1.3.3 总体方案设计
        1.3.4 主要硬件及软件
第2章 循环氢压缩机组系统构成
    2.1 概述
        2.1.1 离心式压缩机
        2.1.2 干气密封系统
        2.1.3 润滑油系统
        2.1.4 蒸汽轮机
    2.2 离心式压缩机组的开停车
        2.2.1 压缩机组运行前的准备与检查
        2.2.2 汽轮机驱动机组的开停车
        2.2.3 压缩机的防反转
        2.2.4 压缩机在封闭回路下的操作
        2.2.5 压缩机的喘振与防喘振
    2.3 汽轮机的启动、停机和运行
        2.3.1 启动前的检查
        2.3.2 汽轮机冷态启动
        2.3.3 汽轮机热态启动
        2.3.4 汽轮机运行
        2.3.5 汽轮机的停机
第3章 循环氢压缩机组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3.1.1 反喘振控制系统设计
        3.1.2 仪表选型
        3.1.3 自动保护联锁逻辑
    3.2 离心压缩机的调节
        3.2.1 管网特性曲线
        3.2.2 离心压缩机的工作点
        3.2.3 最大流量工况及喘振工况
        3.2.4 离心压缩机的工况的调节
    3.3 蒸汽轮机调速控制系统
        3.3.1 启动装置
        3.3.2 安全装置--速关阀
        3.3.3 保安装置
        3.3.4 电磁阀
        3.3.5 错油门与油动机
        3.3.6 调速器
    3.4 离心式压缩机控制系统实例
        3.4.1 硬件系统组成
        3.4.2 操作员画面组成
        3.4.3 SIS & CCS 控制系统配置及网络
        3.4.4 CCS 综合控制
        3.4.5 转速控制
        3.4.6 性能控制
        3.4.7 抽汽控制
        3.4.8 喘振控制
        3.4.9 系统认证
        3.4.10 主要组态画面
第4章 循环氢压缩机组系统建模
    4.1 机组系统分析
        4.1.1 工艺过程系统
        4.1.2 设备操作
        4.1.3 联锁逻辑
    4.2 系统建模
        4.2.1 数学模型简介
        4.2.2 建模方法和步骤
    4.3 系统主要模型介绍
        4.3.1 离心式压缩机模型
        4.3.2 蒸汽轮机模型
        4.3.3 气体分配模型
        4.3.4 防喘振模型
第5章 循环氢压缩机组仿真器
    5.1 概述
        5.1.1 仿真应用介绍
        5.1.2 离心式压缩机仿真系统开发与应用
    5.2 仿真培训系统开发方案
        5.2.1 总体结构
        5.2.2 软件结构
        5.2.3 仿真控制子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5.2.4 仿真系统实现技术
    5.3 画面组态子系统的设计
        5.3.1 设计说明
        5.3.2 仿真组态子系统
    5.4 压缩机组仿真
        5.4.1 仿真系统说明
        5.4.2 仿真系统流程简介
        5.4.3 压缩机组仿真计算效果
        5.4.4 压缩机组仿真系统开工关键步骤
        5.4.5 压缩机组仿真系统停机关键步骤
        5.4.6 压缩机组自保系统说明
        5.4.7 压缩机组505 电子调速器使用说明
        5.4.8 压缩机组开停工评分系统说明
    5.5 仿真应用
        5.5.1 操作工培训
        5.5.2 DCS 及ITCC 系统测试平台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基于微流控芯片红外吸收的润滑油含水量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润滑油含水量检测的现状
        1.2.2 常用润滑油含水量检测方法
        1.2.3 润滑油含水量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结构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润滑油含水量检测原理
    2.1 润滑油含水量检测的基本理论
        2.1.1 水在油中的存在形式
        2.1.2 油中含水量的表示方法
        2.1.3 润滑油国际检测标准
    2.2 微流控芯片技术
    2.3 红外吸收原理
        2.3.1 比尔-朗伯定律(Beer-Lambert law)
        2.3.2 红外光谱吸收的检测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润滑油含水量检测系统的设计
    3.1 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3.2 光路系统的设计
        3.2.1 红外光源的选择
        3.2.2 红外探测器的选择
    3.3 微流控油液检测芯片的设计
        3.3.1 微流控油液检测芯片的特点
        3.3.2 芯片材料的选择
        3.3.3 微流控油液检测芯片的加工
        3.3.4 微流控油液检测芯片的优势
    3.4 电路系统的设计
        3.4.1 系统电源模块
        3.4.2 光源调制驱动电路
        3.4.3 信号放大电路
        3.4.4 带通滤波电路
        3.4.5 峰值检测电路
        3.4.6 外置AD电路
    3.5 系统软件设计
        3.5.1 系统整体软件设计
        3.5.2 光源调制程序设计
        3.5.3 信号显示及数据处理
    3.6 检测系统的结构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验研究与分析
    4.1 油样的配制
    4.2 微流控油液检测芯片高度的确定
    4.3 不同含水量油样的检测实验
    4.4 系统参数分析
    4.5 系统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炼厂常减压装置换热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节能措施及夹点技术研究进展
        1.2.1 节能措施
        1.2.2 夹点技术研究进展
    1.3 夹点技术介绍
        1.3.1 夹点设计原则
        1.3.2 换热网络改造方法
        1.3.3 最优夹点温差
    1.4 常减压装置节能措施
    1.5 模拟软件
        1.5.1 流程模拟软件
        1.5.2 换热器设计软件
        1.5.3 能量分析软件
    1.6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第2章 投资费用目标计算方法研究
    2.1 焓间隔划分
    2.2 1-2 管壳式换热单元费用等式
        2.2.1 对数平均温差校正因子
        2.2.2 换热单元的壳体串联数
    2.3 换热网络回路
    2.4 计算模型构建
        2.4.1 平均计算模型
        2.4.2 单位能量费用
        2.4.3 计算模型1
        2.4.4 计算模型2
        2.4.5 投资费用目标
    2.5 准确性验证
        2.5.1 最小换热单元数与MER换热单元数相等
        2.5.2 最小换热单元数与MER换热单元数不等
    2.6 小结
第3章 常减压装置流程模拟
    3.1 装置工艺介绍
        3.1.1 脱盐工艺
        3.1.2 闪蒸工艺
        3.1.3 蒸馏工艺
    3.2 工艺流程叙述
    3.3 装置现有换热器型号
    3.4 物流基础数据
    3.5 工艺流程模拟
        3.5.1 热力学方法设置
        3.5.2 石油评价数据导入
        3.5.3 流程模拟过程
    3.6 流程模拟结果
    3.7 小结
第4章 常减压装置换热网络分析与优化
    4.1 物流数据提取
    4.2 最优工艺夹点温差
    4.3 换热网络能量节省
        4.3.1 能量节省分析
        4.3.2 改造思路
        4.3.3 改造方法
        4.3.4 改造评价
    4.4 换热网络蒸汽副产
        4.4.1 蒸汽副产分析
        4.4.2 改造思路
        4.4.3 改造方法
        4.4.4 改造评价
    4.5 优化方案流程模拟
        4.5.1 优化方案选择
        4.5.2 流程模拟结果
    4.6 原油预热流程调整
        4.6.1 未脱盐原油预热部分
        4.6.2 脱盐原油预热部分
        4.6.3 闪底原油预热部分
    4.7 换热网络改造结果
        4.7.1 换热网络改造费用
        4.7.2 换热网络节能效果
    4.8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石油工业资源应用与研究现状
        1.2.1 石油的生产与消费现状
        1.2.2 中国的石油分布与利用现状
        1.2.3 石油等资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1.2.4 石油资源应用与开发政策
    1.3 开展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科学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研究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指标体系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2.2 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
        2.2.1 “人”的假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研究
        2.2.2 对高科技的研究
        2.2.3 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
        2.2.4 对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研究
    2.3 循环经济的内涵与主要特征
        2.3.1 循环经济的内涵
        2.3.2 循环经济的三重循环
        2.3.3 循环经济发展的主线—生态工业链
        2.3.4 循环经济发展的载体—生态工业园
        2.3.5 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物质资源减量化
        2.3.6 循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2.4 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
        2.4.1 清洁生产评价的提出
        2.4.2 清洁生产的概念
        2.4.3 清洁生产的原理与主要内容
    2.5 国内外循环经济研究的发展与实践
        2.5.1 相关法规与政策的建立
        2.5.2 发达国家石油工业循环经济的实践
    2.6 石油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6.1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6.2 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2.7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石油资源价值观
    3.1 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观
        3.1.1 自然资源价值的基本概念
        3.1.2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理论
    3.2 可持续发展的石油资源价值观
        3.2.1 我国石油资源价值观的指导思想
        3.2.2 实现石油资源价值管理的目标
        3.2.3 石油资源价值管理的基本原则
        3.2.4 石油资源管理的内容
    3.3 石油资源资产的价值
        3.3.1 石油资源的所有权价值
        3.3.2 石油资源资产的自身价值
        3.3.3 石油资源的劳动价值
        3.3.4 石油资源的生态环境价值
    3.4 石油资源资产价值评估
        3.4.1 传统评估方法
        3.4.2 实物期权法评估石油资源价值
        3.4.3 石油资源价值模型的确定
    3.5 结论
第四章 吉林省石油工业现状分析与价值评估
    4.1 吉林省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4.1.1 吉林省自然条件概况
        4.1.2 吉林省社会经济概况
    4.2 吉林省石油工业发展基础优势
        4.2.1 资源优势
        4.2.2 石油化工装置的规模和产品优势
        4.2.3 科技优势
        4.2.4 存在问题
    4.3 吉林省石油工业的清洁生产
        4.3.1 石油与天然气开采业中采取的清洁生产工艺
        4.3.2 吉林省石油化工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
    4.4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方向
        4.4.1 主要目标
        4.4.2 发展方向
    4.5 吉林油田油藏价值评估——以新民采油厂为例
        4.5.1 新民采油厂概况
        4.5.2 新民采油厂油藏价值评估
    4.6 结论
第五章 石油工业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及评价
    5.1 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5.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5.2.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5.2.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框架
        5.2.3 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5.3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建立
        5.3.1 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5.3.2 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5.4 石油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5.4.1 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
        5.4.2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主成分分析步骤
    5.5 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及评价
        5.5.1 中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5.5.2 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
        5.5.3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协调性分析
        5.5.4 我国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5.6 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及评价
        5.6.1 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5.6.2 吉林省石油工业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的评价
        5.6.3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协调性分析
        5.6.4 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5.7 结论
第六章 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研究
    6.1 环境经济系统模型
        6.1.1 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6.1.2 环境经济系统模型简介
    6.2 引入污染治理的投入产出分析
        6.2.1 引入污染治理的环境经济投入产出平衡表
        6.2.2 环境经济线性规划模型
        6.2.3 吉化助剂厂建模分析
    6.3 吉化炼油厂环境经济多功能模型
        6.3.1 炼油厂生产特点和模型结构的选择
        6.3.2 炼油厂矩型投入产出模型
        6.3.3 线性规划模型
        6.3.4 模型的功能
    6.4 结论
第七章 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7.1 石油企业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型
        7.1.1 柯伯—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7.1.2 考虑环境污染成本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
        7.1.3 环保型经济增长的综合模型
    7.2 石油工业循环经济链分析
        7.2.1 石油工业循环经济链图
        7.2.2 “三废”综合利用链
    7.3 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7.3.1 油气开采循环经济体系
        7.3.2 吉林省石油资源开采产业链
        7.3.3 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基础的五大化工产业
        7.3.4 吉林省石油化工产品链
        7.3.5 吉林省石化产品的循环经济示范产业链
    7.4 石油工业环境经济效益分析
        7.4.1 采油过程中的环保设施经济收益分析
        7.4.2 输油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分析
        7.4.3 石油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效益分析
    7.5 结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研究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7)海上油气生产平台动设备基于RCM的维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RCM技术发展概况
        1.2.1 国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发展概况
        1.2.3 RCM在国内外石化行业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海上油气生产平台RCM概述
    2.1 RCM原理及其流程
    2.2 海上油气生产平台动设备
    2.3 维修方式的发展
        2.3.1 传统维修方法
        2.3.2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
    2.4 数据和信息采集
第3章 海上油气生产平台动设备重要度评估
    3.1 风险评估
        3.1.1 风险要素确定
        3.1.2 风险准则
    3.2 风险矩阵
    3.3 动设备关键性评定
    3.4 设备关键性评定实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上油气生产平台动设备FMECA
    4.1 系统定义
        4.1.1 系统边界定义
        4.1.2 系统约定层次划分
        4.1.3 运行背景定义
    4.2 部件重要度评估
        4.2.1 评估方法及流程
        4.2.2 层次分析法评估要素重要度排序
        4.2.3 蒙特卡洛方法确定部件重要度
        4.2.4 部件重要度评估实例
    4.3 功能及功能故障分析
        4.3.1 功能分析
        4.3.2 功能故障分析
        4.3.3 功能故障的显隐性
    4.4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FMECA)
        4.4.1 FMEA流程
        4.4.2 故障模式及其特性分析
        4.4.3 故障影响分析
        4.4.4 故障模式危害性分析
    4.5 FMECA案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上油气生产平台动设备维修决策
    5.1 主动维修
        5.1.1 计划维修
        5.1.2 状态监测
        5.1.3 故障查找
    5.2 非主动维修
        5.2.1 一次性变更
        5.2.2 事后维修
    5.3 维修方式逻辑决断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上油气生产平台动设备可靠性分析
    6.1 设备可靠性
        6.1.1 可靠性指标
        6.1.2 可靠性决定因素
    6.2 设备寿命分布类型
        6.2.1 指数分布
        6.2.2 威布尔分布
        6.2.3 正态分布及对数正态分布
    6.3 设备可靠性数据分析
        6.3.1 可靠性数据采集
        6.3.2 设备寿命分布模型检验
    6.4 寿命分布模型参数估计
        6.4.1 分布模型参数估计
        6.4.2 寿命分布拟合优度评价
    6.5 案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海上油气生产平台RCM分析软件开发
    7.1 软件概况
    7.2 软件分模块介绍
        7.2.1 重要设备筛选模块
        7.2.2 部件重要度评估模块
        7.2.3 维修方式逻辑决断模块
        7.2.4 可靠性分析模块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基于四态贝叶斯网络的脱水脱烃站可靠性向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系统可靠性研究概述
        1.2.2 系统可靠性国外研究现状
        1.2.3 系统可靠性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2章 脱水脱烃站典型设备失效因素辨识
    2.1 基于FMEA法的脱水脱烃站设备失效因素辨识
        2.1.1 站内压力管道失效因素辨识
        2.1.2 站内阀门失效因素辨识
        2.1.3 站内储罐失效因素辨识
        2.1.4 三甘醇脱水装置失效因素辨识
        2.1.5 脱乙烷塔失效因素辨识
        2.1.6 脱丙丁烷塔失效因素辨识
        2.1.7 其他设备
    2.2 FS失效因素过滤系统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脱水脱烃站失效因素四维状态概率向量研究
    3.1 可靠性向量与四维状态概率向量概述
    3.2 基于引信理论的概率向量求解思路
    3.3 设备失效因素的概率确定
        3.3.1 基于OREDA数据手册的失效概率
        3.3.2 基于模糊集合的失效概率
    3.4 引信模型中结构系数和试验信息系数的确定
        3.4.1 结构系数
        3.4.2 确定试验信息系数
        3.4.3 失效因素结构系数和试验信息系数的确定
    3.5 基于引信理论的失效因素后验四维概率向量求解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站场设备可靠性向量研究
    4.1 贝叶斯网络概述
    4.2 贝叶斯网络概率推算理论
        4.2.1 基于信念值的概率推理
        4.2.2 联接强度与逻辑门的映射关系
        4.2.3 GENIE软件对贝叶斯网络进行模拟
    4.3 二态贝叶斯网络的四态修正
    4.4 基于四态贝叶斯网络的站场设备可靠性向量计算
    4.5 站场设备的可靠性参数
    4.6 失效因素对设备的概率重要度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脱水脱烃站系统四维可靠性向量研究
    5.1 SADT模型概述
    5.2 SADT模型向贝叶斯网络的转化
        5.2.1 串联系统
        5.2.2 并联系统
        5.2.3 混联系统
        5.2.4 脱水脱烃站场子系统贝叶斯网络模型的建立
    5.3 子系统的贝叶斯网络模型四态修正与可靠性向量计算
        5.3.1 串联系统的可靠性向量计算
        5.3.2 并联系统的可靠性向量计算
        5.3.3 系统贝叶斯网络的联结树推理算法
        5.3.4 脱水脱烃站场子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
    5.4 子系统对设备的灵敏度算法
    5.5 脱水脱烃站整体可靠性向量计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牛地气田脱水脱烃站可靠性分析
    6.1 站场概况
        6.1.1 站内工艺流程
        6.1.2 站内设备情况
        6.1.3 站场系统特点
    6.2 站场失效因素识别和可靠性向量计算
    6.3 站场设备可靠性向量计算与分析
    6.4 站场子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与分析
        6.4.1 低温分离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
        6.4.2 轻烃分馏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
        6.4.3 轻烃储存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
    6.5 站场系统SADT模型分析及贝叶斯网络建立
    6.6 站场系统可靠性向量计算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FS过滤系统程序代码
附录2 大牛地气田脱水脱烃站失效因素辨识结果
附录3 失效因素四维状态概率向量计算结果
附录4 设备贝叶斯网络模型与计算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润滑油与设备故障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 设备故障产生的原因和检测方法
    1.4 论文主要工作
2 从在用润滑油进行设备故障诊断的基础
    2.1 润滑油在设备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2.2 润滑油在使用中的变化
    2.3 设备的磨损
    2.4 取油样的方法
    2.5 本章总结
3 润滑油的变质和外来物污染与设备故障
    3.1 润滑油在使用中的降解使理化指标变化
    3.2 润滑油的降解使性能下降
    3.3 润滑油在设备内零件表面行成沉积物
    3.4 润滑油中的异物污染
    3.5 润滑油的过滤系统
    3.6 润滑油与橡胶密封件的相容性
    3.7 本章总结
4 从润滑油对设备故障的诊断
    4.1 润滑油常规指标变化
    4.2 润滑油的性能指标变化
    4.3 红外光谱分析
    4.4 磨损颗粒分析
    4.5 机油压力
    4.6 润滑油消耗量
    4.7 几种简易机油分析方法及在线监测
    4.8 传感器型的在线直读油质变化仪表
    4.9 有关专家系统的一些情况
    4.10 本章总结
5 以润滑油为主体的几种监测方法结合对设备故障诊断
    5.1 现行润滑油诊断技术的缺陷
    5.2 几种方法的比较及合理配置
    5.3 润滑油对设备故障诊断的实施形式
    5.4 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和实例
    5.5 本章总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膜分离节能技术的国内外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国外进展
2 国内进展

四、低费用润滑油联合装置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低费用润滑油联合装置的发展[J]. 荆门炼油厂设计研究所技术情报组. 炼油设计, 1973(04)
  • [2]循环氢压缩机组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器开发[D]. 李胜利.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3]基于微流控芯片红外吸收的润滑油含水量检测[D]. 孙朝杰.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3)
  • [4]炼油催化剂的现状分析和技术进展[A]. 钱伯章. 第九届全国化学工艺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5
  • [5]炼厂常减压装置换热网络优化研究[D]. 付佃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6]吉林省石油工业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研究[D]. 王筠. 吉林大学, 2007(05)
  • [7]海上油气生产平台动设备基于RCM的维修策略研究[D]. 杨淮. 西南石油大学, 2017(11)
  • [8]基于四态贝叶斯网络的脱水脱烃站可靠性向量研究[D]. 姚东池. 西南石油大学, 2019(06)
  • [9]润滑油与设备故障诊断[D]. 褚凤琳. 大连理工大学, 2003(02)
  • [10]膜分离节能技术的国内外应用进展[J]. 钱伯章. 化工装备技术, 2012(04)

标签:;  ;  ;  ;  ;  

低成本润滑油组合装置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