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输变电工程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1](2021)在《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清洁化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中国高速发展的红利时期,清洁生产已经成了全社会的生产理念,而电力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输变电工程是电力输送和变换的载体,它的建设完善程度会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对电能的需求。然而,现阶段施工企业的竞争逐渐加大,市场现有的机制改革也在悄然进行,输变电工程现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时间相对紧迫,任务比较繁重,同时,由于输变电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很多工业企业独有的特点,比如说企业的施工作业繁重,输电线路较长,流动性高,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这些风险的控制难度较大,以上因素严重威胁着施工作业人员和各种设备的安全。所以说,强化输变电工程施工的管理和控制以及保证施工用工安全是比较重要的。首先,通过精准剖析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难点,总结出输变电建设工程主要风险来源为人因风险,基于此,构建包括人员定位系统、现场管理制度机制和现场管理组织机构三大部分的输变电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系统。其次,对常用无线定位技术和定位方法对比分析后,采用超宽带定位技术和到达时间定位方法,开发了基于人员定位的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系统,包括硬件开发、下位机软件开发和上位机软件开发。最后,经W电力公司S输变电工程的实际应用表明,输变电工程建设现场人员违规频次明显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大幅缩减,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水平显着提高,有效验证了所开发的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王祺[2](2021)在《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在电力公司的电网建设中,需进行大量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建设,其中涉及到的项目人员数量比较多,现场安全管理要求比较高。因此,对于这些项目的安全管理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凉山州供电公司目前主要通过项目安全管理系统、项目人员管理系统进行安全管理,存在着管理过程不标准、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提高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效率,建立标准化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在四川电力公司的主导下,公司提出了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系统的研发任务。在本文中对该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工作进行了研究分析。在研究中首先对国内外的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信息化现状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整理总结了系统研发的相关技术,包括Java Web技术、SSH模式、OGG技术等。随后对系统进行需求分析,按照公司的电力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情况,提出系统的研发必要性,总结整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交互需求和性能需求。按照系统的需求分析,对系统进行功能设计,重点分析了系统的交互功能方案和功能模块的划分,及各个功能模块的内部功能逻辑框架、Java功能类等。在系统功能设计的基础上,利用Java Web技术和OGG技术对系统的实现工作进行分析,详细介绍了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实现思路和方法,并对系统的功能模块实现流程及运行效果进行分析和说明。最后对系统进行了测试,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表现进行了验证,得到系统达到预期要求。本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凉山州供电公司的输变电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实施效率,并可以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推广应用,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工程项目安全监督标准化业务平台,为输变电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安全保障。
刘银峰[3](2021)在《四川省电力公司基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中信息的爆炸性发展与国网公司“十四五”规划关于信息化管理的要求。在互联网技术、智能电网、信息化管理等方面,对省级电网公司工程建设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国网总部对基建全过程管理效率的整体规划,提升国网公司信息化和智能化电网建设水平,实现电网基建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效性、平稳性和规范性等要求,电网建设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对电网建设全过程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讨论了电网基建相关业务需求和实现技术,设计并开发了电网全过程基建管理的软件系统。在基建全过程管理中,从信息管理的实际需求出发,详细分析了目前国家电网公司正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电网工程建设的现状,开发研究了一套针对工程建设管理的信息系统。本文将针对其中的进度、安全、质量、技术等项目管理为重点,实现工程建设管理过程的规范、高效、便捷性能。有利于电网工程建设的顺利推动。通过学习国内外先进过程建设管理理念,大大开阔对工程建设方面的眼界,尤其是需要借鉴成功的工程建设管理经验,增加了对电网工程建设的信心。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具有先进工程管理理念的信息管理系统,满足国网公司电网工程建设的全过程管理信息化需求。使得国网公司各层级的信息通信更便捷、更先进、更标准、更精细,确保公司各项资源安排和经营行为的合理提供有力支撑,大大的提升了电网公司工程建设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
袁敬中,胡楚叶,陆亦齐,高扬,王少荣,贾祎轲,刘城欣,邹婧怡[4](2020)在《一种输变电工程智能设计平台》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输变电工程设计效率、提升工程设计质量以及优化设计方案,提出了一种输变电工程智能设计平台。从平台构建原则、平台总体架构、平台构建的关键问题和平台运作方式四个方面清晰地阐明了平台的构建思想。所提出的智能设计平台,通过建立基于对象的异构数据管理平台、提取云数据库文本信息并实现结构化表达,以解决设计平台的云数据库构建问题。通过引入基于网络图的动态协同管理策略,以解决多任务并行多专业协同管理系统的构建问题。通过设计节点组件化和评价体系智能化,综合解决了智能设计终端的分阶段开发、拓展、升级的相关问题,并将设计过程和评价过程融为一体。所构建的输变电工程智能设计平台,为实现输变电工程设计从目前的人工设计模式到智能设计模式的跨越提供了一种可行思路。
陈博[5](2020)在《110kV输变电工程监理辅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电力能源是国民生活的重要保障,在近现代国家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而输变电工程自身具有工艺复杂,参与合作施工单位多,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这就使得工程建设必须有监理公司的参与。工程监理整体工作内容繁杂,从建设项目初期直到工程竣工除了最关键的工程现场监管,还需要完成项目竟标,合同管理等各项任务,因各项任务程序,目标不同,难以实现通用功能的系统。所以本文着力于解决电力工程监理中占比最大的工作辅助需求,也就是现场监理的辅助需求。传统的工程监理工作是靠人工的方式进行监管,审核以及文件签收与传递,不仅效率低,而且大量文件查找困难,监理过程记录不详。随着移动网络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本文提出通过移动互联网使用手机终端辅助监理过程的一种新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让监理人员随时记录现场情况,多人远程协作以及记录更详细全面可查找的信息资料,而且不影响原有人工监管的工作流程,学习成本低,投入使用快。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工程监理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具体的输变电工程的监理工作,对工程监理工作任务进行总结与分析,提出不同任务下的辅助方法。论证辅助工具在项目管理,安全监督,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可行性,明确工程监理辅助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其次,根据输变电工程监理项目的具体需求进行分析,通过模块化的方法对工程监理辅助系统进行功能设计。使用Django框架设计出辅助现场监理人员进行记录并保存监理记录的辅助监理系统软件。介绍了该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以及为各个任务建立的数据表单。最后,依据系统设计的各功能模块要求,介绍了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与实现效果。重点描述了现场监理的记录与评价系统。并通过系统测试,验证了软件的可行性。
刘帆[6](2020)在《BIM技术在变电站三维协同管理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设计和三维协同技术已经在民用建筑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能够实现设计、施工等项目阶段的协同化作业和管理,而在变电站工程领域,三维技术只是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具有初步的应用。三维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变电站工程设计阶段的设计效率和可视化水平,但在项目的实际施工和运维阶段,还主要依靠二维图纸和现场人员的经验进行管理。基于BIM技术的三维软件的应用则更多地体现在项目模型的三维设计上,虽然提高了项目设计阶段不同专业之间的协同设计效率,但并没有应用到后续项目的施工阶段、移交阶段和运维阶段,未能解决项目全周期的协同管理问题。相应的,针对变电站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三维协同技术以及三维协同管理平台化的研究也比较少。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关于三维协同管理技术及三维协同管理平台化的应用现状和应用热点的文献进行综述,重点论述了三维技术在数据标准化和三维协同管理系统化集成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国内电力工程项目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BIM三维设计软件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和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列表分析国内三种主流BIM三维设计软件在多维度下各项关键技术指标性能,再进一步利用灰色综合评价方法,选定6个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对规范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根据灰色综合评价公式进行综合评价计算,根据计算结果,得出在变电站工程领域综合能力较强的三维设计软件;之后,在综合评价结果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和完善,提出符合变电站工程行业特征的、重点解决全生命周期管理问题的基于BIM技术的变电站工程三维协同管理平台方案,包括平台的应用框架和应用模块。最后,以福建电网三维数字化工程协同管理平台建设方案及施工应用研究项目为例,结合三维协同管理平台在福建电网工程中的应用需求,分析三维协同管理平台在福建电网变电站工程项目中的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技术管理的应用场景和实现方式,为今后利用BIM技术对变电站工程项目进行三维协同平台化管理提供参考和依据。
高磊[7](2020)在《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电网建设投入在整个电力建设投入的比重逐年持续增加,电网建设管理模式、运营模式和投资比例的逐步转变也对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思路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根据电网建设项目的特点,项目建设过程中长期面临建设时序分配、资源均衡调配、风险合理规避、投资效益优化、电力稳定供应等诸多问题,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电网建设则可视为多主体、多要素、多目标、多阶段的协同决策研究问题。然而,传统的电网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各利益主体自利性和信息断层情况,难以根据项目特点优选出满足多方需求的建设方案,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区域电网建设项目的工期、投资和资源调配不合理现状,并难以达到项目综合效益优化的目标。因此,本文开展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的研究工作,基于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特征和协同决策目标研究,分别构建了面向电网建设项目方案优选及方案实施的协同决策模型,针对模型的特点分别引入多智能体技术、粒子群算法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通过模型应用系统提供了多主体协同决策的平台。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开展了对国内外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问题的研究综述,并概述了电网规划和建设基本概念、利益相关者理论、多智能体模型及方法、多目标优化模型及方法等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相应理论基础和研究范围。(2)研究了电网建设项目利益相关主体特征及协同决策目标。首先,运用电网建设项目流程WBS结构,分析并识别了电网建设项目8类主要利益相关主体;其次,研究各主体的利益偏好和主体的自利性、目标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引出多主体协同决策的理念,分析了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逻辑和内容;同时,运用文献综合分析法结合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流图识别电网建设项目协同决策目标,归纳出协同决策应从不同角度合理满足电网项目的规划管理、建设条件、投资决策和建设运营这4类目标需求。该部分研究内容从协同决策目标方面为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3)构建了基于MAS技术的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基于电网建设项目协同决策目标研究,将重要的目标抽象成为MAS中的Agent,构建了协同决策MAS模型的整体架构,以及其中各主要Agent的结构、功能以及通信模式;基于多Agent之间协商交互能力,利用Petri网和合同网协议描述方案优选的多Agent交互流程,并通过模糊Petri网的模糊规则对应可选择方案设置方案集,方案集由多Agent的模糊变量因素协同决策进行选择,最终,形成了基于FPN电网项目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进一步通过算例应用验证模型计算过程和有效性。该部分的研究内容可以结合不同区域电网项目特点,考虑多方主体需求,提供建设方案优选的决策依据和方法。(4)构建了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方案实施协同决策模型。在方案优选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一定区域内电网项目规划阶段和建设阶段协同决策的目标,建立适宜的目标函数,结合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构建电网项目方案实施协同决策模型。本文一方面建立面向电网规划实施过程的协同决策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另一方面,建立面向电网建设实施过程的协同决策模型,运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通过实例证明两阶段模型的合理性。模型和算法则纳入多智能体系统中,作为相应MAS的方法库和模型库一部分。该部分研究内容可以在工期、资金和资源约束条件下,考虑多方主体需求,提供满足建设方案实施中多目标优化的决策依据和方法。(5)构建了基于多主体需求的协同决策模型应用系统。基于两类协同决策模型研究,构建了一个基于B/S架构的电网项目协同决策模型应用系统,该系统属于信息公开的系统,确保各方主体信息畅通、数据准确和完备,具备提供各方主体交流和互动决策的多项功能,同时,协同决策支持平台能够充分结合MAS技术,并利用优化算法功能,解决电网建设协同决策过程中多元化、多层次的复杂问题。其功能包括多智能体管理、多主体方管理、方案优选管理、多目标优化管理、空间地图管理等,根据项目实际需求设计各类功能的子功能。该部分研究内容可以为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的规模化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本研究从工程项目管理视角将智能化、信息化方法应用于电网建设项目管理,为探索我国电网建设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阶段的多主体协同决策及高效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肖夏[8](2020)在《业财融合下DW公司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当今经济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云技术的成熟化运用,行业内外部竞争加剧。在2016年以来财政部出台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及其诸多《应用指引》中提出“通过将管理会计嵌入单位管理,将财务和业务有机融合,财务到业务前端,从而提升单位价值创造能力,推动会计工作及经济转型升”。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用电需求加剧,供电需求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为适应供电需求,需加强电网稳定性及供电可靠性,进行电网架构优化。2019年发布的《贵州省电网建设专项行动方案》中明确重点任务对电网工程规划发展作出明确规定:构建坚强的输电网网架、加强城网、升级农网。故输变电工程管理成为供电公司当前发展阶段的强化管理核心。输变电工程是电网网架基本建设工程,具有规划瞻性、建设周期长、投资金额大、技术复杂、投资回收期长、易受到多因素影响、资产转移性差等特点。在业财融合下输变电工程管理的实践有较多方面值得思考及探求。其管理运作能运用到何种程度,对其管理水平如何进行评价均是需探究的全新方向。本文从“业财融合下DW公司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这一选题的背景、意义出发,通过对输变电工程管理、业财融合及其相关理论的阐述;对业财融合下的DW公司输变电工程管理现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就DW公司业财融合下输变电工程管理基本情况进行介绍,提出DW公司现阶段业财融合输变电工程管理存在问题,为解决DW公司遇到的问题,需构建一套业财融合下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通过财务、业务、流程、内控四个方面评价指标,与业财管控审批、工程概预算管控、执行差错矫正管理三方面的流程再造评价体系,构建出一套综合性的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其后运用已构建的业财融合下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对DW公司输变电管理进行评价,并根据DW公司所处管理层级及表现问题,提出现阶段管理优化建议。在论文的写作中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模型分析法、实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几种研究方法。
陈忠霞[9](2020)在《输变电工程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进程,电力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行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提升电力工业的竞争力,是其在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具有立足之地的重中之重。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要求各省公司(包括新疆电力公司在内)对其所辖输变电工程开始应用三维数字化设计,为“数字国网”的实践落地创造基础条件。随着目前三维设计应用技术的不断更新升级,输变电工程建设行业内逐步实现了对工程技术方案和项目管理工作的优化。随着三维设计应用的逐步深入,需要通过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造价管理模式,以解决现有基于传统二维设计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存在的被动性、阶段性、管理滞后与脱节、主动研究不深入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输变电工程现阶段基于二维设计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结合三维设计应用所具有的优势,讨论造价管理模式的优化方向,并提出构建基于三维设计应用的输变电工程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研究其管理基本原理、流程与内容,验证其可行性及优化作用,切实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输变电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优化的方向和建议,实现了对现有研究的补充。(1)在研究和分析过程中首先对三维设计应用现状和三维设计技术应用在输变电工程项目时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基于三维设计应用自身存在的优势,完成输变电工程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2)根据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关键环节和关键管理内容构建了由5个一级评价指标和18个二级管理水平评价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实现对两种造价管理模式的评价,得出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的管理成效更具优越性的结论。(3)选取新疆某输变电工程项目,对其一期二期工程的成本管理成效进行实证分析,分析讨论了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应用后在工程工期、物料消耗以及成本计划、成本分析等方面的造价管理优化成效。(4)通过研究基于二维设计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向基于三维设计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从成本预测、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四个方面实现对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的优化目标。通过本文的研究,构建基于三维设计应用的造价管理模式,避免因造价管理脱节、滞后、粗放减损三维设计的应用成效。有助于提升输变电工程成本控制水平和投资效益,提高造价管理精准度。
易英炜[10](2020)在《输变电工程质量风险分析技术研究与管控系统建设》文中研究指明输变电工程是保障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之一,其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随着我国“新基建”部署逐步深入,以输变电工程建设为主体的电网建设项目将会愈加增多,所面临的建设质量风险也将是更高层次的挑战。现有的质量管控方案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新需求,研究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分析及管控系统具有重要实际意义。本文从工程实际需求出发,针对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分析及管控研究,开展了以下工作:首先,本文提出一套适用于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的风险分析方法。在WBS-RBS的范式框架下,分解工程的工作环节及对应风险,量化研究单个工作环节的风险贡献度,辨识出工程建设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通过遴选现场反馈的质量报告,利用灰色关联模型结合贝叶斯网络,对危险工作环节的高风险工序进行评估并构建风险序列。采用K最近邻法在历史数据库中遍历搜寻相似度高的相关案例,为现场风险质量管控提供辅助决策。其次,面向现场管控的实际需求和现场建设条件,设计了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分析及管控体系。该体系以风险分析流程为核心,硬件方面,详细研究了可视化信息采集终端组的组成;软件方面,设计了系统的软件架构及数据库表。并提炼、设计了该系统的主要实用化功能,以全面分析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并提供联动管控方案。最后,在湖南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项目的支持下,将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分析及管控系统在多个电力工程建设现场应用,以解决工程项目部在建设质量风险感知和管理上的不足,提高建设现场管理方面的智能化程度和风险响应能力。文中对系统的软硬件配置方案以及人机界面的开发与实现展开了详实的介绍,并展示了建设质量风险分析及管控系统应用的案例。
二、输变电工程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输变电工程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人因风险研究现状 |
1.2.2 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现状 |
1.2.3 无线定位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系统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2.2.1 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概念 |
2.2.2 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问题 |
2.2.3 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难点 |
2.2.4 输变电工程主要风险来源 |
2.3 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4 人员定位系统主要结构 |
2.4.1 系统配置标准 |
2.4.2 系统功能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变电工程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定位技术 |
3.1 引言 |
3.2 人员定位技术选择 |
3.3 UWB概述 |
3.3.1 UWB定义 |
3.3.2 UWB实现方式 |
3.3.3 UWB信道模型 |
3.3.4 UWB信号调制方式 |
3.4 定位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变电工程现场安全管理系统开发 |
4.1 引言 |
4.2 硬件系统开发 |
4.3 下位机软件开发 |
4.3.1 下位机软件开发环境 |
4.3.2 下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
4.4 上位机软件开发 |
4.4.1 功能模块 |
4.4.2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 |
4.4.3 系统开发流程分析 |
4.4.4 界面操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输变电工程安全管理系统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项目基本情况 |
5.3 定位系统部署 |
5.3.1 管理系统整体网络拓扑 |
5.3.2 人员定位系统网络拓扑 |
5.3.3 人员定位系统设备规格 |
5.4 配套管理措施 |
5.4.1 搭建多层级的实时远程管控平台 |
5.4.2 建立基建作业现场汇报制度 |
5.4.3 建立基建作业现场预警机制 |
5.4.4 建立基建作业现场奖惩机制 |
5.5 应用效果分析 |
5.5.1 人力成本降低 |
5.5.2 施工操作违规率降低 |
5.5.3 实现了信息化应用与基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深度融合 |
5.5.4 促进了电网企业基建作业现场安全管理的稳步提升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内容 |
1.5 章节结构 |
第二章 系统研发相关技术 |
2.1 Java Web技术 |
2.2 SSH模式 |
2.3 OGG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系统功能需求 |
3.2.1 工程安全信息查询需求 |
3.2.2 工程参建单位统计需求 |
3.2.3 工程黑名单管理需求 |
3.2.4 安全通知公告管理需求 |
3.3 系统交互需求 |
3.3.1 跨平台数据交互需求 |
3.3.2 施工现场数据交互需求 |
3.4 系统性能需求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网络拓扑设计 |
4.1.2 功能架构设计 |
4.2 系统交互设计 |
4.2.1 跨平台数据交互功能设计 |
4.2.2 施工现场数据交互功能设计 |
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1 工程安全信息查询功能设计 |
4.3.2 工程参建单位统计功能设计 |
4.3.3 工程黑名单管理功能设计 |
4.3.4 安全通知公告管理功能设计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逻辑结构分析 |
4.4.2 数据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开发环境 |
5.2 系统交互功能实现 |
5.2.1 跨平台数据交互功能实现 |
5.2.2 施工现场数据交互功能实现 |
5.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3.1 工程安全信息查询功能实现 |
5.3.2 工程参建单位统计功能实现 |
5.3.3 工程黑名单管理功能实现 |
5.3.4 安全通知公告管理功能实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测试方法 |
6.3 功能测试 |
6.3.1 功能测试用例 |
6.3.2 功能测试结果 |
6.4 性能测试 |
6.4.1 性能测试用例 |
6.4.2 性能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四川省电力公司基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基建管理系统软件系统开发技术 |
2.1 JAVA软件 |
2.2 MATLAB软件 |
2.3 JQUERY软件 |
2.4 JDBC软件 |
2.5 JAVAWEB服务器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建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3.1.1 公用管理模块分析 |
3.1.2 质量管理模块分析 |
3.1.3 安全管理模块分析 |
3.1.4 进度管理模块分析 |
3.1.5 技术管理模块分析 |
3.2 系统构架分析 |
3.2.1 用户界面需求 |
3.2.2 软件需求 |
3.2.3 硬件需求 |
3.2.4 通信需求 |
3.3 安全性需求 |
3.4 故障排除 |
3.5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建管理系统设计 |
4.1 软件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
4.1.1 软件设计目标 |
4.1.2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功能设计 |
4.2.1 总体架构设计 |
4.2.2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
4.2.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 安全性设计 |
4.3.1 物理安全设计 |
4.3.2 网络安全设计 |
4.3.3 系统安全设计 |
4.3.4 应用安全设计 |
4.3.5 密码支持 |
4.3.6 操作安全 |
4.3.7 数据安全 |
4.4 系统应用平台设计 |
4.4.1 系统主要结构设计 |
4.4.2 平台公告管理设计 |
4.4.3 平台应用管理设计 |
4.4.4 平台流程设计 |
4.4.5 平台角色管理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建管理系统软件的实现 |
5.1 登录模块 |
5.1.1 登录主界面 |
5.1.2 系统登录的实现 |
5.2 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公用管理模块的实现 |
5.2.2 质量管理模块 |
5.2.3 安全管理模块 |
5.2.4 进度管理模块 |
5.2.5 技术管理模块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目的 |
6.2 测试软件概述 |
6.3 整体及模块测试 |
6.3.1 测试的软硬件环境 |
6.3.2 测试内容 |
6.3.3 测试情况 |
6.4 系统性能测试 |
6.4.1 测试描述 |
6.4.2 测试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展望未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一种输变电工程智能设计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平台构建原则 |
2 平台总体架构 |
2.1 云数据库 |
2.2 多任务并行多专业协同管理系统 |
2.3 智能设计终端 |
3 构建云数据库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3.1 异构数据的统一管理问题 |
3.2 文本信息提取及结构化表达问题 |
4 构建“双多系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4.1 工程项目设计任务网络图构建问题 |
4.2 动态协同管理策略 |
5 构建智能设计终端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
5.1 设计节点组件化 |
5.2 评价体系智能化 |
6 平台运作方式 |
6.1 设计子任务的设计节点划分 |
6.2 设计子任务的工作流程 |
6.3 设计任务的总体流程 |
7 结论 |
(5)110kV输变电工程监理辅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安排 |
第2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可行性分析 |
2.2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
2.3 系统用户分析 |
2.4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5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监理辅助管理系统的设计 |
3.1 系统设计目标 |
3.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
3.3 系统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4.1 数据库设计 |
3.4.2 系统的E-R图 |
3.4.3 系统的数据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 |
4.1 监理工作与用户权限 |
4.1.1 机构组织形式与系统用户设置 |
4.1.2 用户的身份认证与安全保护 |
4.2 监理工作与系统框架 |
4.2.1 监理工作管理流程 |
4.2.2 监理流程与Django框架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
5.1 引言 |
5.2 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项目建设与管理的实现 |
5.2.2 监理记录填报模块的实现 |
5.2.3 信息资料模块的实现 |
5.2.4 其他功能模块的实现 |
5.3 系统测试 |
5.3.1 系统测试方法 |
5.3.2 系统测试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BIM技术在变电站三维协同管理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变电站三维协同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变电站三维协同设计研究 |
1.2.2 BIM数据协同方法研究 |
1.2.3 变电站协同管理平台化研究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研究难点 |
第2章 BIM技术与项目协同管理 |
2.1 BIM技术的概念 |
2.2 BIM技术的优势 |
2.2.1 三维可视化 |
2.2.2 数据共享 |
2.2.3 工程算量 |
2.3 项目协同管理概述 |
2.4 项目协同管理的优势 |
2.5 BIM技术在三维协同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
2.5.1 变电站三维设计 |
2.5.2 可视化与进度管理 |
2.5.3 施工组织和施工模拟 |
2.6 BIM技术在协同管理中的应用难点 |
2.6.1 BIM软件协同管理能力弱 |
2.6.2 BIM标准不统一 |
2.6.3 BIM技术应用投入不足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电站工程三维设计软件评价分析 |
3.1 变电站工程三维设计软件介绍 |
3.1.1 博超三维设计平台 |
3.1.2 Bently Microstation设计平台 |
3.1.3 广联达BIM5D平台 |
3.2 三维设计软件对比分析 |
3.2.1 三维设计功能 |
3.2.2 协同管理功能 |
3.2.3 接口集成功能 |
3.2.4 信息管理及服务 |
3.2.5 服务响应 |
3.2.6 对比分析结论 |
3.3 三维设计软件综合评价 |
3.3.1 灰色综合评价方法 |
3.3.2 评价对象及评价指标 |
3.3.3 评价指标处理 |
3.4 灰色综合评价计算 |
3.4.1 确定最优指标集 |
3.4.2 确定原始评价矩阵 |
3.4.3 原始评价矩阵规范化处理 |
3.4.4 确定评价矩阵 |
3.4.5 灰色综合评价 |
3.4.6 综合评价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三维变电站工程协同管理平台设计 |
4.1 三维变电站工程协同管理平台设计思路 |
4.1.1 设备物资编码统一 |
4.1.2 三维模型库标准化 |
4.1.3 三维软件系统化集成 |
4.2 三维变电站项目协同管理平台建设难点 |
4.3 三维变电站工程协同管理平台总体架构 |
4.3.1 三维数据层 |
4.3.2 协同应用层 |
4.3.3 用户层 |
4.5 三维变电站工程协同管理平台功能模块 |
4.5.1 进度管理 |
4.5.2 质量管理 |
4.5.3 安全管理 |
4.5.4 物资管理 |
4.5.5 三维技术管理 |
4.5.6 合同管理 |
4.5.7 劳务管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三维协同管理平台应用案例 |
5.1 福建电网三维协同管理平台项目 |
5.1.1 基建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
5.1.2 福建变电站项目管理现状 |
5.2 福建电网三维协同管理需求 |
5.2.1 协同化作业的需求 |
5.2.2 项目全周期管理的需求 |
5.2.3 新技术应用的需求 |
5.3 福建电网三维协同管理平台应用案例场景分析 |
5.3.1 进度管理应用场景 |
5.3.2 质量管理应用场景 |
5.3.3 安全管理应用场景 |
5.3.4 物资管理应用场景 |
5.3.5 三维技术管理应用场景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7)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电网建设多主体协同决策影响因素研究 |
1.2.2 多智能体系统应用及协同决策的模拟 |
1.2.3 电网项目决策常用的优化模型和算法 |
1.2.4 协同决策支持平台系统应用研究 |
1.2.5 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3.3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电网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概述 |
2.1.1 电网规划概念和电网类型划分 |
2.1.2 电网项目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点内容 |
2.1.3 电网规划与建设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优势 |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1 利益相关者内涵 |
2.2.2 利益相关者识别方法 |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 |
2.3 多智能体系统(Multi-Agent System)相关理论 |
2.3.1 智能体(Agent)概念及分类 |
2.3.2 多智能体系统(MAS)概念及特征 |
2.3.3 Agent之间交互行为构成与协作模式 |
2.3.4 MAS交互行为的描述方法 |
2.4 多目标优化相关理论 |
2.4.1 多目标优化理论和解集特征 |
2.4.2 多目标优化智能算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网项目多主体特征与协同决策目标研究 |
3.1 电网项目建设流程分析 |
3.2 电网建设项目利益相关主体识别与特征分析 |
3.2.1 利益相关主体界定因素 |
3.2.2 利益相关主体的识别 |
3.2.3 利益相关主体的特征和利益偏好 |
3.3 电网项目多主体决策面临的典型问题 |
3.3.1 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动态变化特征 |
3.3.2 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程度较差 |
3.4 电网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目标研究 |
3.4.1 多主体协同决策逻辑和内容分析 |
3.4.2 多主体协同决策目标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AS技术的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 |
4.1 电网项目方案优选协同决策的MAS应用基础 |
4.1.1 MAS技术应用的基本逻辑分析 |
4.1.2 MAS模型基本架构及模块分类 |
4.1.3 系统功能型Agent结构及功能设计 |
4.1.4 业务功能型Agent结构及功能设计 |
4.1.5 Agent之间通信设计 |
4.2 基于MAS技术的电网项目方案优选流程 |
4.2.1 Agent之间交互行为分析 |
4.2.2 MAS的协同决策交互过程 |
4.2.3 基于MAS技术的方案优选流程分析 |
4.3 电网项目方案优选的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 |
4.3.1 模糊Petri网基本原理 |
4.3.2 电网建设项目协同决策的策略集分析 |
4.3.3 基于FPN的电网项目方案优选协同决策模型 |
4.3.4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方案实施协同决策模型 |
5.1 电网项目规划和建设实施阶段的目标侧重点 |
5.2 电网项目方案实施协同决策的目标函数构建 |
5.2.1 建设周期目标函数 |
5.2.2 建设选址目标函数 |
5.2.3 投资决策目标函数 |
5.2.4 资源调配目标函数 |
5.3 基于多目标优化的协同决策算法模型 |
5.3.1 多目标优化函数 |
5.3.2 约束条件 |
5.4 面向电网规划的MOPSO模型及应用 |
5.4.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4.2 MOPSO模型求解流程 |
5.4.3 算例分析 |
5.5 面向电网建设的NSGA-Ⅱ模型及应用 |
5.5.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5.2 NSGA-Ⅱ模型求解流程 |
5.5.3 算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的应用系统构建 |
6.1 应用系统构建的意义及原则 |
6.2 多主体需求分析 |
6.2.1 用户主体类型划分 |
6.2.2 用户主体需求分析 |
6.3 系统开发和结构设计 |
6.3.1 系统开发技术 |
6.3.2 系统结构设计 |
6.4 协同决策应用系统功能 |
6.4.1 系统功能树分析 |
6.4.2 系统功能应用研究 |
6.4.3 功能应用效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业财融合下DW公司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业财融合文献综述 |
1.2.2 输配电工程管理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框架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2 业财融合下输变电工程管理相关理论 |
2.1 输变电工程管理理论 |
2.1.1 工程管理 |
2.1.2 输变电工程管理 |
2.2 业财融合及其他相关理论 |
2.2.1 业财融合理论 |
2.2.2 经济增加值理论 |
2.2.3 无边界管理理论 |
2.2.4 流程再造理论 |
3 业财融合下DW公司输变电工程管理现状 |
3.1 业财融合下DW公司输变电工程管理概述 |
3.2 DW公司输变电工程管理的现状问题 |
3.2.1 业务与财务管理状态脱节 |
3.2.2 协同系统融合性弱 |
3.2.3 工程概预算实际执行控制缺失 |
3.3 改善DW公司现状,构建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 |
4 构建业财融合下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 |
4.1 业财融合下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概况 |
4.1.1 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框架 |
4.1.2 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构建依据 |
4.2 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指标 |
4.2.1 评价指标的原则 |
4.2.2 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块 |
4.2.3 财务专业评价指标 |
4.2.4 业务评价指标 |
4.2.5 流程效果评价指标 |
4.2.6 内控执行效果评价指标 |
4.2.7 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
4.3 输变电工程管理流程再造评价 |
4.3.1 流程再造评价的评价模块 |
4.3.2 业财管控审批流程 |
4.3.3 工程概预算管控流程 |
4.3.4 执行差错矫正管理流程 |
4.3.5 流程再造评分标准 |
4.4 输变电工程管理综合性评价具体步骤 |
4.4.1 业务人员对输变电工程管理的具体评价 |
4.4.2 财务人员对输变电工程管理的具体评价 |
4.4.3 管理层人员对输变电工程管理的具体评价 |
4.4.4 输变电工程管理综合性评价结果 |
5 业财融合下DW公司对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具体运用 |
5.1 DW公司输变电工程管理情况 |
5.1.1 DW公司部分财务与工程数据情况 |
5.1.2 DW公司输变电工程融合管理情况 |
5.2 业财融合下DW公司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 |
5.2.1 业务人员对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结果 |
5.2.2 财务人员对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结果 |
5.2.3 管理层人员对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结果 |
5.2.4 输变电工程管理综合评价结果及分析 |
5.3 对DW公司现阶段输变电工程管理的优化建议 |
5.3.1 建全全面管控体系,细化业务审批权限 |
5.3.2 优化协同系统建设,全面覆盖业务流程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对业务人员的调查统计表 |
附录B 对财务人员的调查统计表 |
致谢 |
(9)输变电工程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本人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1.3.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3.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输变电工程基于传统二维设计的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
2.1 输变电工程二维设计应用现状分析 |
2.1.1 输变电工程二维设计应用现状分析 |
2.1.2 输变电工程二维设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
2.2 输变电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分析 |
2.2.1 现阶段输变电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分析 |
2.2.2 现阶段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2.3 输变电工程造价管理对三维设计应用的需求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应用及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
3.1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应用现状分析 |
3.1.1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应用发展趋势分析 |
3.1.2 输变电工程三维设计应用对二维设计的优化 |
3.2 构建基于三维设计应用的输变电工程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 |
3.2.1 输变电工程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构建的基本原理 |
3.2.2 输变电工程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的主要管理流程 |
3.2.3 输变电工程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的主要管理内容 |
3.3 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对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的优化分析 |
3.3.1 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对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 |
3.3.2 设计阶段造价管理优化路径 |
3.3.3 建设准备阶段造价管理优化路径 |
3.3.4 施工阶段造价管理优化路径 |
3.3.5 工程完工审查阶段造价管理优化路径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变电工程二维造价管理模式与三维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的评价 |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2 选择评价方法 |
4.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与适用性分析 |
4.2.2 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与适用性分析 |
4.3 评价过程 |
4.3.1 组建专家评价组 |
4.3.2 专家打分并汇总计算 |
4.4 评价结论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输变电工程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应用对造价管理优化的实证分析 |
5.1 项目概况 |
5.2 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对新疆某输变电工程管理模式的优化成效分析 |
5.2.1 项目建设工期的优化成效分析 |
5.2.2 成本要素消耗量及价格控制的优化成效分析 |
5.2.3 成本计划的优化成效分析 |
5.2.4 成本控制及分析的优化成效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输变电工程两种造价管理模式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B 输变电工程两种造价管理模式的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输变电工程质量风险分析技术研究与管控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输变电工程风险分析现状 |
1.2.2 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现场管控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分析方法研究 |
2.1 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 |
2.2 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辨识 |
2.2.1 基于WBS的工程结构分解 |
2.2.2 基于RBS的风险结构分解 |
2.2.3 基于WBS-RBS的风险辨识 |
2.2.4 输变电工程工作风险分解结构 |
2.3 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分析方法 |
2.3.1 相关分析方法简介 |
2.3.2 灰色关联分析 |
2.3.3 多风险因素组合的临界值计算 |
2.3.4 算例分析 |
2.4 基于K最近邻法的质量风险控制 |
2.4.1 目标工程数据预处理 |
2.4.2 目标工程的相似度计量 |
2.4.3 相似度计量实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分析及管控系统设计 |
3.1 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分析及管控体系设计 |
3.1.1 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分析及管控体系的整体方案 |
3.1.2 风险辨识环节 |
3.1.3 风险分析评估环节 |
3.1.4 风险预警与管控环节 |
3.1.5 传输网络自适应设计 |
3.2 采集终端组设计 |
3.2.1 设计概要 |
3.2.2 结构方案设计 |
3.2.3 硬件核心电路设计 |
3.2.4 存储设计 |
3.3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3.4 数据库表设计 |
3.5 主要服务设计 |
3.5.1 无线通讯数据服务 |
3.5.2 专家远程诊断服务 |
3.5.3 身份识别和定位认证服务 |
3.5.4 数据接入服务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输变电工程建设质量风险分析及管控系统实现与应用 |
4.1 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4.1.1 系统软硬件配置方案 |
4.1.2 人机界面设计与实现 |
4.2 现场应用案例 |
4.2.1 湖南某线路工程高空压接风险分析及管控 |
4.2.2 北京±500kV换流站钢结构焊接风险分析及管控 |
4.3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论文工作总结 |
论文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四、输变电工程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输变电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电力安全监督标准化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祺.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四川省电力公司基建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刘银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一种输变电工程智能设计平台[J]. 袁敬中,胡楚叶,陆亦齐,高扬,王少荣,贾祎轲,刘城欣,邹婧怡.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0(19)
- [5]110kV输变电工程监理辅助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博. 燕山大学, 2020(01)
- [6]BIM技术在变电站三维协同管理平台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刘帆.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7]电网建设项目多主体协同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D]. 高磊.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业财融合下DW公司输变电工程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D]. 肖夏. 贵州财经大学, 2020(05)
- [9]输变电工程系统性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与评价[D]. 陈忠霞. 新疆大学, 2020(07)
- [10]输变电工程质量风险分析技术研究与管控系统建设[D]. 易英炜.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