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湘西北奥陶纪头足类(论文文献综述)
赖才根,齐敦伦[1](1977)在《湘西北奥陶纪头足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湖南区域地质调查队在湘西北地区,测得许多奥陶纪地层剖面,逐层采集了丰富的化石,其中以头足类居多,三叶虫和腹足类次之,笔石最少。本文论述的材料,是他们分别在湖南石门、桃源、慈利、大庸、桑植、永顺和龙山七个县,及四川秀山和贵州黄畈二地
赖才根,齐敦伦[2](1977)在《湘西北奥陶纪头足类》文中认为湖南区域地质调查队在湘西北地区,测得许多奥陶纪地层剖面,逐层采集了丰富的化石,其中以头足类居多,三叶虫和腹足类次之,笔石最少。本文论述的材料,是他们分别在湖南石门、桃源、慈利、大庸、桑植、永顺和龙山七个县,及四川秀山和贵州黄畈二地
李志明,陈建强,龚淑云,苏文博[3](1997)在《湘西北奥陶纪碳酸盐台缘的变迁与海平面升降》文中提出通过综合多方面的地质资料,包括岩性、沉积构造、生物的生态类型、碳酸盐台地的迁移以及坡折位置的变更等来判断湘西北地区奥陶纪海平面变化.在湘西北地区海水深浅变化、台地边缘迁移和坡折位置的变更表现出相似的规律,从而可勾画出海平面变化曲线.两河口阶和宝塔阶是海平面上升期,庙坡阶和五峰阶是海平面下降期,其间牯牛期有一次小规模的海平面变化.该区三次海平面升降旋回与Ros于1988年所作的全球海平面变化旋回基本一致.
戎嘉余,魏鑫,詹仁斌,王怿[4](2018)在《奥陶纪末期深水介壳动物群在湘西北的发现及其古生态意义》文中提出首次记述湘西北桃源和慈利县境奥陶系顶部新开岭层产三叶虫武宁尖盾虫(松溪虫)(Mucronaspis(Songxites)wuningensis)和腕足类平月贝-小埃吉尔月贝组合(Paromalomena-Aegiromenella Assemblage),并新建小埃吉尔月贝群集(Aegiromenella Association).群落生态分析表明,这是赫南特期华南深水介壳动物群,栖息在上扬子区东南缘外的湘西北斜坡上,与上扬子区北缘陕南斜坡、渝北凹地(新名)、下扬子区赣皖苏缓坡的同期产物一样,均属于凉深水、低分异度的赫南特贝动物群,宜归于BA4-5(水深约60~150m,最深可达200m)的生态位;与上扬子台地浅水三叶虫M.(S.)mucronata类群和典型赫南特贝动物群(Hirnantia Fauna)有重要差异,后者主要栖息在BA2-3(水深约5~60m)的生态位.首次绘制出华南赫南特期浅水和深水壳相动物群古地理分布型式.假设湘西北奥陶纪末期沉积速率均等,根据五峰组压实厚度和笔石带绝对年龄值,推算出新开岭层沉积时间只有1.2万年,这或许表明该时期全球重大环境变化在时间上比原先想象的要短很多,尤其是对深水域的影响,明显短于浅水域.
魏鑫[5](2020)在《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文中指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是地球生命演化进程中一次重要的多样性增加事件,期间出现过多次辐射高潮,最终形成了以古生代演化动物群为主体的、高度复杂的海洋生态系统。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是三叶虫宏演化的关键时期,期间全球三叶虫多样性演变达到峰值,但是,代表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Ibex动物群大幅衰减,而代表古生代演化动物群的Whiterock动物群迅速繁盛并在丰度和分异度方面占据优势。由于基础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相对偏弱,这一时期三叶虫宏演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仍不清楚,其宏演化的背景机制也没有专门探讨,三叶虫古生态和古地理方面缺乏深入分析,很多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选择华南上扬子区不同古地理背景下的8条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剖面,逐层足量采集三叶虫样品,共获得三叶虫化石2182枚。系统鉴定和描述三叶虫6目20科42属/亚属(含2个新属和4个未定属)66种(含7个新种、15个未定种、6个不定种和2个相似种)。古生态方面,对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相或组合进行总结,并根据研究剖面三叶虫生态组合的纵向演替情况,揭示华南板块达瑞威尔期海平面变化趋势。华南中-晚奥陶世初期的三叶虫宏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辐射期、衰落期和再辐射期),不同宏演化阶段主要表现为三叶虫生态组合之间的演替,且与海平面及底域环境变化密切关联。从时空和环境角度分别对Whiterock和Ibex动物群的分布、优势类群以及多样性变化作了剖析,讨论了华南奥陶纪三叶虫第二次辐射演化的形式及其环境背景。基于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的三叶虫数据和宏演化特征,系统分析了奥陶纪三叶虫辐射的全球模式,证明Whiterock动物群在始发时间、始发环境背景、优势类群以及拓展方向上的差异性造就了至少三种辐射轨迹,进而影响了全球Whiterock动物群的多样性变化趋势,而海平面上升作为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Whiterock动物群辐射的重要背景,可能直接触发了奥陶纪三叶虫辐射。生物古地理方面,通过对中奥陶世大坪晚期-晚奥陶世桑比早期全球主要板块或地区的三叶虫数据进行网络分析,可将三叶虫生物古地理划分为4个区域,即低纬度区、中纬度区、西冈瓦纳区和东冈瓦纳区。
黄乐清,刘伟,李泽泓[6](2018)在《湘西北龙山地区及邻区早-中奥陶世之交地层的沉积演化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早-中奥陶世之交湘西北沉积地层中的岩性、古生物、地化和环境差异等资料反映了发生在上扬子地台东南缘海域生物相、沉积相和古地理格局的一次重大变化。早奥陶世时研究区总体上为一受海平面变化、碳酸盐岩自旋回等因素控制的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其中,下奥陶统红花园组以台地边缘浅滩相为主,兼发育以瓶筐虫为主要造礁生物的点礁体。至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早期,受陆源物质注入影响,研究区形成了混积陆棚环境,沉积了大湾组富含陆源泥质的瘤状灰岩层。造成这两个阶段沉积差异显着的控制因素有构造活动、海平面变化、物源条件以及古地理环境等,而构造活动造成物源区的隆升剥蚀是主导该区沉积体系差异形成的直接因素。具体表现为:早-中奥陶世之交,由于受到来自南东方向的压应力作用,致使扬子克拉通内部基底下沉,台地迅速沉没;与此同时,台地边缘受挤压—反转,于张家界—吉首一带形成隆起,物源区古地理格局的改变进而迅速产生新的沉积体系。因此,区内碳酸盐台地演化与该时期前陆盆地阶段性演化的隆凹格局属性密不可分。此分析和认识为上扬子地台东南缘由伸展背景向挤压体制转变的平衡时间点提供了沉积学依据。
王巍[7](2009)在《上扬子地区奥陶系生态地层格架及其初级生产力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经过多年研究,扬子地区奥陶纪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生态地层及古生态学、层序地层学等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在该地区奥陶纪地层进行生境型划分、建立生态地层格架以及进行生境型的初级生产力估算等仍属空白。本文通过对上扬子地台不同相区奥陶纪地层进行生物群落和生境型的划分,初步建立起奥陶系由东向西的、穿越近岸-远岸-斜坡盆地相的生态地层格架,并根据地化参数(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等)以及现代海洋数据,初步估算了相关生境型的初级生产力组成。通过对宜昌黄花场剖面奥陶纪地层的研究,采用Ba、Al、Ti等元素,估算出的初级生产力分别为:外陆架(Ⅳ12-Ⅳ22)的生产力为180-250 gCm-2y-1;内陆架(Ⅲ12-Ⅲ22)的生产力为65-280 Cm-2y-1;潮间带—潮下带(Ⅱ12-Ⅱ22)的生产力为120-390 Cm-2y-1,总体趋势与现代海洋生产力相符。该研究表明:Ba元素作为一种定量评价初级生产力的指标,可应用于更古老地史时期地层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无机碳δ13C的变化和Fe比较吻合,即δ13C负偏则生产力比较低同时Fe曲线也发生负偏,δ13C正偏说明生产力高且Fe曲线也正向偏移,说明Fe元素也可以表征研究区奥陶纪地层的初级生产力变化。
陈挺恩[8](1984)在《西藏南部奥陶纪头足类动物群特征及奥陶系再划分》文中指出 中国科学院科学考察队1967年在西藏南部聂拉木县发现奥陶系以来,经穆恩之、尹集祥、文世宣、王义刚、章炳高(1973);王义刚(1974)的研究,划分为下奥陶统甲村群下组,中奥陶统甲村群上组以及上奥陶统红山头组。尹集祥、郭师曾(1975,1978)研究了珠穆朗玛峰及其周围的奥陶系之后,把上述三组之下、变质岩之上、含棘皮动物碎屑的浅变质岩命名为下奥陶统“黄带层”及珠穆朗玛峰组,代表奥陶纪早
邹光均,梁恩云,张晓阳,凌跃新,熊苗[9](2018)在《湘西北地区早奥陶世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文中指出湘西北地区是指位于湖南省内的桃源、沅陵、怀化一线以北及以西的区域。根据2010年以来在区内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所取得的剖面资料及填图资料,应用优势相成图法编制了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弗洛早期的岩相古地理图。基于岩相古地理研究表明:沿张家界—古丈—吉首—凤凰一线有古隆起的存在,大致以古隆起为界,两侧沉积分异明显;西北侧属镶边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地层为桐梓组和红花园组,主要发育局限台地、开阔台地、台地边缘浅滩、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斜坡和浅海陆棚6种沉积相和若干亚相、微相;东南侧属浅海陆棚,沉积地层为白水溪组盘家咀组、桥亭子组,主要有混积陆棚和碎屑陆棚。沉积特征的分析和系列岩相古地理图件的编制,提高了区内下奥陶统的研究程度,同时对金属地质找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葛祥英,牟传龙,周恳恳,梁薇[10](2013)在《湖南地区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文中研究表明湖南地区地处扬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之间,根据沉积地层的岩石学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其他沉积特征变化,将湖南地区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的沉积相,划分为开阔台地相、浅海陆棚相、深水盆地相和陆架边缘—斜坡相。开阔台地相以沉积"龟裂纹"灰岩和瘤状灰岩为特征,浅海陆棚相转为沉积砂质板岩,板岩并夹有粉砂岩及泥灰岩透镜体。深水滞流盆地发育黑色碳质页岩及含放射虫硅质页岩,沉积厚度很小,代表了一个相对缺氧还原的欠补偿深水环境;陆架边缘—斜坡相则为岩屑石英粉—细砂岩,长石石英粉—细砂岩及砂质板岩、板岩的韵律互层,沉积厚度超过1000m,具浊流沉积特征。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湖南地区总体表现为由西北和东南方向往中部逐渐变深,湘中南一带为水体最深地区。
二、湘西北奥陶纪头足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湘西北奥陶纪头足类(论文提纲范文)
(4)奥陶纪末期深水介壳动物群在湘西北的发现及其古生态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地层与古生物记录 |
3 湘西北奥陶系顶部新开岭层壳相动物群分析 |
3.1 腕足动物群 (图5) |
3.2 三叶虫动物群 (图6) |
4 华南赫南特期深水腕足类组合特征与分布 |
5 华南赫南特期深水腕足类与典型赫南特贝动物群的异同点 |
6 华南赫南特期腕足类群落生态分析 |
7 小结和问题 |
(5)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 |
第2章 华南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地层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华南达瑞威尔期的岩石地层对比与分布情况 |
2.3 华南达瑞威尔期的生物地层框架和研究时段划分 |
第3章 研究剖面与材料 |
3.1 A区(岩坪剖面) |
3.2 B区(大塘口和大槽剖面) |
3.3 C区(大坪、分乡和窑河大桥剖面) |
3.4 D区(宜冲桥和茅草铺剖面) |
第4章 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古生态 |
4.1 华南上扬子区达瑞威尔期三叶虫相或组合的时空分布 |
4.2 研究剖面三叶虫动物群古生态意义 |
第5章 华南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宏演化 |
5.1 三叶虫多样性变化和辐射 |
5.1.1 三叶虫年代地层分布和优势类群转换 |
5.1.2 不同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变化及宏演化阶段的划分 |
5.1.3 三叶虫辐射的始发时段 |
5.1.4 三叶虫动物群的演替 |
5.1.5 典型的华南晚奥陶世三叶虫动物群 |
5.2 三叶虫辐射沿环境梯度的发生和发展 |
5.2.1 三叶虫辐射模式和环境分布 |
5.2.2 Whiterock动物群的环境选择 |
5.3 三叶虫辐射模式的异同 |
5.4 Whiterock动物群在宏演化中的角色性质 |
5.5 三叶虫辐射外因探讨 |
第6章 全球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 |
6.1 三叶虫时空分布与宏演化 |
6.2 三叶虫辐射模式初探 |
6.3 三叶虫生物古地理分析 |
第7章 结论 |
第8章 系统古生物学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6)湘西北龙山地区及邻区早-中奥陶世之交地层的沉积演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沉积差异分析 |
2.1 地层岩性差异 |
2.2 古生物差异 |
2.3 地球化学特征差异 |
2.4 层序结构差异 |
2.5 沉积环境差异 |
2.5.1 台地边缘浅滩相 |
2.5.2初期沉没台地 |
2.5.3 碳酸盐混积陆棚相 |
3 控制因素讨论 |
3.1 构造方面 |
3.2 古地理方面 |
3.3 海平面升降方面 |
4 沉积演化 |
5 结论 |
(7)上扬子地区奥陶系生态地层格架及其初级生产力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背景与研究性质 |
1.2 研究目的和任务 |
1.3 相关地层学的研究现状 |
1.4 采用的研究方法 |
1.4.1 生态地层学 |
1.4.2 生境型的划分 |
1.4.3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相关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奥陶系地层特征 |
2.1.1 南津关组 |
2.1.2 分乡组 |
2.1.3 红花园组 |
2.1.4 大湾组 |
2.1.5 牯牛潭组 |
2.1.6 庙坡组 |
2.1.7 宝塔组 |
2.1.8 临湘组 |
2.1.9 五峰组 |
2.1.10 赵家坝组 |
2.1.11 西梁寺组 |
2.1.12 谭家沟组 |
2.1.13 盘家嘴组 |
2.1.14 马刀堉组 |
2.1.15 桃花石组 |
2.1.16 九溪组 |
2.1.17 舍人湾组 |
2.2 奥陶纪地层划分和对比 |
2.3 研究区奥陶纪大地构造背景 |
3 上扬子地区奥陶纪生态地层研究 |
3.1 湖北宜昌黄花场奥陶系生态地层剖面描述 |
3.2 湖南桃源九溪奥陶系生态地层剖面描述 |
3.3 上扬子地区奥陶纪生态地层对比与古地理演化 |
3.3.1 上扬子地区奥陶纪生态地层对比 |
4 黄花场奥陶纪地层序列的初级生产力探讨 |
4.1 初级生产力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
4.2 通过Ba 计算生产力 |
4.2.1 生物成因钡Ba 含量的计算 |
4.2.2 利用生物成因 Ba 含量来推算初级生产力 |
4.3 其它元素指标与生产力的相关性 |
4.3.1 Al/Ti 比值与生产力 |
4.3.2 Fe 与生产力的关系 |
4.4 古生产力与现代海洋生产力的相关性 |
4.4.1 现代海洋各生境型的生产力 |
4.4.2 古生产力与现代海洋生产力的相关性 |
5 结论及存在问题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湘西北地区早奥陶世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背景 |
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3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3.1 局限台地相 |
3.2 开阔台地相 |
3.3 台地边缘浅滩相 |
3.4 台地边缘生物礁相 |
3.5 台地斜坡相 |
3.6 浅海陆棚相 |
4 古隆起 |
4.1 古风化壳的存在 |
4.2 古喀斯特化角砾岩的存在 |
4.3 岩石学证据 |
4.4 古生物证据 |
5 岩相古地理特征 |
5.1 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岩相古地理 |
5.2 早奥陶世弗洛早期岩相古地理 |
6 讨论 |
7 结论 |
(10)湖南地区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
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2.1 开阔台地相 |
2.2 浅海陆棚相 |
2.3 深水滞流盆地相 |
2.4 陆棚边缘—斜坡相 |
3 沉积相分布及其模式 |
4 结论 |
四、湘西北奥陶纪头足类(论文参考文献)
- [1]湘西北奥陶纪头足类[J]. 赖才根,齐敦伦.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1977(00)
- [2]湘西北奥陶纪头足类[A]. 赖才根,齐敦伦.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三辑), 1977
- [3]湘西北奥陶纪碳酸盐台缘的变迁与海平面升降[J]. 李志明,陈建强,龚淑云,苏文博. 地球科学, 1997(05)
- [4]奥陶纪末期深水介壳动物群在湘西北的发现及其古生态意义[J]. 戎嘉余,魏鑫,詹仁斌,王怿.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06)
- [5]华南上扬子区中奥陶世达瑞威尔期三叶虫动物群[D]. 魏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湘西北龙山地区及邻区早-中奥陶世之交地层的沉积演化分析[J]. 黄乐清,刘伟,李泽泓. 地层学杂志, 2018(01)
- [7]上扬子地区奥陶系生态地层格架及其初级生产力的初步探讨[D]. 王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9(04)
- [8]西藏南部奥陶纪头足类动物群特征及奥陶系再划分[J]. 陈挺恩. 古生物学报, 1984(04)
- [9]湘西北地区早奥陶世沉积特征及岩相古地理[J]. 邹光均,梁恩云,张晓阳,凌跃新,熊苗. 古地理学报, 2018(01)
- [10]湖南地区晚奥陶世桑比期—凯迪期早期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J]. 葛祥英,牟传龙,周恳恳,梁薇. 古地理学报,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