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帝的伊利阿克4計算机研制工作困难重重,进展緩慢(论文文献综述)
刘超杰[1](2006)在《国际政治中的制裁研究》文中指出论文围绕国际政治中的制裁进行研究,重点是从理论上研究制裁和分析总结中国反制裁的措施与经验。论文包括绪论和正文,正文分七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的意义、目的和研究方法,重点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在此基础上找出论文研究的思路:首先从理论上研究制裁,其次用案例论证,最后重点放在中国反制裁研究上。第一章主要说明和论述与论文有关的两个主要问题。重点说明论文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是国际政治中的制裁;对比说明世界经济中的制裁,以区别它和国际政治中的制裁的不同;分别阐述国际政治中制裁与世界经济中制裁两个不同概念的特征。简单叙述中外古代的制裁,以期使论文在时间上有一个连贯性。第二章主要辨析和论述制裁的诸多内容。重点从理论上研究政治制裁、外交制裁、经济制裁、文化制裁、军事制裁和法律制裁的内涵和特征。并从实践上阐述,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制裁目的不同、被制裁国不同等,如何实施这些制裁。第三章重点探讨制裁效果与反制裁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试图论证每个指标在评价效果上的作用及宏观把握指标体系对评价制裁效果与反制裁效果的意义。第四章是论文的核心。重点研究制裁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分析制裁对制裁国与被制裁国及相关国家关系的影响;依据理论和现实,论证制裁的发展趋势。第五章专门分析联合国的制裁。重点研究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通过制裁,在制止战争与解决人道主义危机、打击恐怖主义和恢复民主政体等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第六章专门讨论美国的制裁。重点研究美国这个超级大国为了维护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利益和称霸世界,对与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国家进行的制裁;分析美国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如何拿起制裁大棒恃强凌弱的。第七章是论文研究的落脚点。用浓重的笔墨分析和研究两大阵营对峙期间美国等国的制裁与中国的反制裁和北京政治风波后美国等国的制裁与中国的反制裁。对两大阵营对峙期间的制裁,重点分析美国等国对中国制裁的过程及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美国对中国制裁变化的原因;探讨在对中国的制裁过程中,美国与其盟国既合作又斗争的深刻原因;重点研究面对长达20多年的制裁,中国如何采取措施打破孤立和制裁的。对北京政治风波后的制裁,重点研究美
劳华夏[2](2016)在《乌克兰对外政策演变与乌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克兰地处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俄罗斯与西方两大地缘政治中心之间的“中间地带”,被定义为欧亚大陆上的“地缘政治支轴国家”。乌克兰的对外政策在独立之后的20余年里也一直在东西方之间逡巡周旋,其对外政策重心的变化甚至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危机,从而威胁整个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一直存在着极为特殊的国家间关系,双方不仅在民族上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历史和相似的文化,更在长达三百余年的时间里同属一个国家,即便在苏联解体后依然保持着政治、经贸、能源、军事、人文等领域的密切联系。对于俄罗斯而言,乌克兰是其维持和巩固在后苏联空间的传统影响力、推进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关键要素。而乌克兰要确保国内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也需要与俄罗斯保持伙伴关系,开展互利合作。与此同时,乌克兰特殊的地缘政治地位使其在独立后不可避免地成为俄罗斯与西方“角力”的对象,乌俄关系也因此逐渐超出双边关系的框架,受到了大国博弈因素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演变过程与乌俄关系,通过分阶段考察乌克兰独立后历届政府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梳理乌俄两国20余年来政治、经济、人文关系的基本发展脉络,分析各个时期影响乌俄关系的突出问题,尝试在当前乌克兰危机尚未平息的背景下对乌克兰外交走向和乌俄关系的短期和中长期前景作出某种预测。本文共分为序言、正文五章和结论等七个部分。序言部分阐述了论文的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第一章论述了克拉夫丘克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阐述了乌克兰独立初期“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的主要内容、推行该政策的原因以及乌俄关系在此背景下不时处于紧张状态的具体表现,分析了两国在政治、经济和人文领域的争执焦点、起因、双方的不同立场和对策。第二章论述了库奇马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首先分析了影响库奇马调整乌克兰对外政策的主要因素,阐述了其推行的“东西方平衡的多维外交”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对外政策方向,分析了该政策在库奇马两届总统任期期间侧重点的不同及影响政策变化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因素。之后,论述了乌俄关系在库奇马时期逐步缓和、改善、实现正常化的发展过程,讨论了各领域决定两国关系的一系列关键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和双方存在的主要分歧。第三章论述了尤先科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首先论述了“橙色革命”对乌克兰对外政策此轮转向带来的影响,阐述了尤先科政府推行的“全面亲西方外交”的具体内容和战略目标。之后,分析了乌俄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显著恶化的情况,重点讨论了导致两国长时间处于争吵甚至对峙状态的各类突出问题和新出现的矛盾冲突点。第四章论述了亚努科维奇时期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本章论述了亚氏政府以放弃加入北约、“重启”乌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新实用主义外交”在各对外政策方向上的表现,阐述了乌俄关系由“重启”到进入短暂“蜜月期”过程中在各领域的具体反映,关注了乌俄在包括乌克兰一体化方向在内的部分问题上的纠纷。第五章论述了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乌克兰新政府的对外政策和乌俄关系的当前状态。本章首先梳理了乌克兰危机的演变过程和现状,之后阐述了反对派上台后推行的“去俄入欧”的对外政策的基本表现,分析了目前导致乌俄关系出现苏联解体以来最严重恶化的关键矛盾,最后对乌克兰危机的解决前景和乌俄关系的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语部分总结了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总体特征和影响因素,归纳了导致乌俄关系发展曲折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成效和教训进行了思考。
郭永胜[3](2004)在《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勃列日涅夫执政始终,直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前夕才告结束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它的出现和久拖不决,以及政府如何对待来自社会的不同呼声抑或是反对者的声音,尤其是代表社会先进阶层的知识分子的不同声音,这是摆在每一个执政党面前的重大课题。苏联党和政府在处理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政策和措施上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苏联解体和苏共丧失执政党地位埋下了祸根,它留给世人太多的思考和回忆,值得我们深刻汲取它的教训。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这个问题政治敏感性很强,加之,许多持不同政见者的著作和文章是私下出版的,发行范围有限,这无形中给资料收集增加了许多困难。因此,国内至今还未有人系统地研究这一问题,即使在俄罗斯这一课题的研究也只是苏联解体以后的事情。 本文围绕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与政府反对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主要线索,通过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建成一个有机整体。在绪论中简要阐释了研究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重要意义,提出了问题,考证了持不同政见者定义,介绍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了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与苏联解体的关系,为全文的展开构筑了理论体系。 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分析了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产生的历史根源和国际背景,提出了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在苏联国内的产生既有内部的原因,亦有外部的作用,但社会基础和政治体制弊病等内部原因是第一位的观点。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持不同政见者不是阶级敌人,也不是苏联社会的异己分子,而是这个衰败体系的产物。 第二章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缘起及经过是全文的重点章节之一,本章首先介绍了1965年12月5日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爆发了苏联历史上第一次以“遵守宪法”为口号的游行示威活动,从此,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由地下浮出水面,成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一个影响巨大的政治问题。其次,解读了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阶段的划分与每个阶段的特征。第三,通过大量的第一手材料详细介绍了缘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结束于80年代中期的以罗伊·麦德维杰夫为代表的民主社会主义派,萨哈罗夫为代表的西方派和索尔仁尼琴为首的新斯拉夫派等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主要派别的政治主张,以及他们主张的异同点。最后,分析了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核心内容——维护权利运动。 第三章介绍和分析了苏联持不同政见者传播自己思想与主张,交流和分享信息的主要工具——私下出版物。第四章利用大量的档案材料阐释了苏联党和政府对待持不同政见者的政策和措施,以及镇压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政策造成的严重后果。 通过上述分析和研究,在结语部分提出绝大部分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参加者并不是像政府所说的那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抹黑者,帝国主义“思想颠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走狗的看法。实际上他们是一些不满足现状和具有创新思想、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敢于直面权势并发出内心呼声的人。他们的“不同政见”主要是对党和国家体制、方针、内外政策方面存在的弊病,以及僵化教条的意识形态提出强烈批评,要求公正处理斯大林时代遗留下来的民族和宗教问题,克服斯大林个人迷信给苏联社会造成的伤痛,回归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道路,把苏联建设成为一个民主、自由、法制的多元社会。许多持不同政见者并不否定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只是反对恢复斯大林式的专制统治,反对一党专制,希望通过改革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使政治民主、言论自由、以人为本等宪法条文真正落实在实际生活之中。他们的许多主张只不过是对人类固有的理想—民主、自由、权利的向往,符合和平、民主、发展的世界潮流。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党和政府却不是从政治体制和自身工作中寻找它产生的原因,而把本来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性质的持不同政见者正常探讨社会主义体制弊病和揭露社会问题的批评列入敌对行动,这不仅掩盖了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窒息了公民和社会的积极探索精神,削弱了民众对共产主义美好前景的向往,为苏共丧失执政地位和苏联解体埋下祸根。同时,也严重损害了苏联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形象。 当然,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参加者中也有极少数人坚决反苏反共,但他们采取的手段是和平的,主要是思想和道义上的,真正力图颠覆现政权和社会制度的仅仅是个别少数人。
二、美帝的伊利阿克4計算机研制工作困难重重,进展緩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帝的伊利阿克4計算机研制工作困难重重,进展緩慢(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政治中的制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目的和研究方法 |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国际政治中的制裁与世界经济中的制裁的异同及特征 |
一、两者之间的异同 |
二、国际政治中制裁的特征 |
三、世界经济中制裁的特征 |
第二节 中外古代的制裁 |
一、中国古代的制裁 |
二、外国古代的制裁 |
第二章 制裁内容 |
第一节 制裁方式和内容 |
一、政治制裁 |
二、外交制裁 |
三、经济制裁 |
四、文化制裁 |
五、军事制裁 |
六、法律制裁 |
第二节 研究制裁内容的意义 |
第三章 制裁效果与反制裁效果评价 |
第一节 评价指标体系 |
一、制裁能力与反制裁能力 |
二、协同他国的联合制裁能力与协同他国的联合反制裁能力 |
三、制裁措施的可行性与反制裁措施的可行性 |
四、制裁目的的实现程度与反制裁目的的实现程度 |
五、制裁收益和损失与反制裁收益和损失 |
第二节 评价的意义 |
第四章 制裁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
第一节 制裁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一、制裁对国际政治影响的历史考察 |
二、制裁是解决国际争端和实现目的的重要手段 |
三、制裁对国际政治影响的两面性 |
第二节 制裁对制裁国与被制裁国及相关国家关系的影响 |
一、制裁促使制裁国和被制裁国寻找支持国,国际力量出现分化和组合 |
二、制裁给相关国家带来的损失 |
三、制裁给某些国家带来的机遇 |
第三节 国际政治中制裁的发展趋势 |
一、国际力量大分化大改组时期,制裁有上升趋势 |
二、联合国在制裁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
第五章 联合国的制裁 |
第一节 制裁是联合国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手段 |
第二节 制止战争与解决人道主义危机 |
一、冷战后战争出现了新变化 |
二、对伊拉克的制裁 |
三、对南斯拉夫的制裁 |
第三节 打击恐怖主义 |
一、联合国加强反恐合作 |
二、对利比亚的制裁 |
三、对阿富汗的制裁 |
第四节 恢复民主政体 |
第六章 美国的制裁 |
第一节 因意识形态对立进行的制裁 |
一、因意识形态对立进行制裁的特点 |
二、对古巴的制裁 |
第二节 因利益受损进行的制裁 |
一、对伊朗的制裁 |
二、对叙利亚的制裁 |
第三节 美国今后制裁的重点领域和走向 |
第七章 美国等国对中国的制裁与中国的反制裁 |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前后到中美建交前,美国等国对中国的制裁与中国的反制裁 |
一、美国等国对中国制裁的过程和内容 |
二、中国的反制裁 |
第二节 北京政治风波后,美国等国对中国的制裁与中国的反制裁 |
一、美国等国对中国的短暂有限制裁 |
二、中国的反制裁 |
第三节 中国反制裁取得的基本经验 |
结论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后记 |
(2)乌克兰对外政策演变与乌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序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二) 俄罗斯的研究状况 |
(三) 乌克兰的研究状况 |
(四) 西方的研究状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 研究方法 |
(二) 创新之处 |
四、研究对象、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第一章 克拉夫丘克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克拉夫丘克时期“一边倒”的亲西方外交 |
一、乌克兰独立初期的外交任务及其“西向”性质 |
二、克拉夫丘克时期“背俄向西”的“一边倒”外交 |
(一) 防范俄罗斯、抵制独联体机制 |
(二) 参与欧洲一体化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进程 |
(三) 以获得安全保障和经济援助为目的发展乌美关系 |
第二节 克拉夫丘克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紧张、矛盾冲突不断 |
(一) 黑海舰队的归属和划分问题 |
(二) 克里米亚地位问题 |
(三) 乌克兰境内战略核武器问题 |
二、经济关系一波三折 |
(一)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乌克兰面临的严重经济困境 |
(二) 乌克兰经济对与俄罗斯之间传统联系的依赖 |
(三) 能源问题是乌俄经济关系中的焦点 |
三、人文关系陷于低谷 |
(一) 乌克兰民族主义浪潮下的“去俄罗斯化”运动 |
(二) “去俄罗斯化”运动的后果和对乌俄关系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库奇马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库奇马时期“东西方平衡的多维外交” |
一、库奇马第一届任期的对外政策:“西倾”的多维外交 |
(一) 停止与俄罗斯对抗、开展互利合作 |
(二) 强调欧洲国家身份、积极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 |
(三) 加强与美国的关系、谋求其对本国经济转轨的支持 |
(四) 深化与北约的合作、建立伙伴关系 |
(五) 主导并参与独联体内部离心活动 |
二、库奇马第二届任期的对外政策:倾向俄罗斯的多维外交 |
(一) 库奇马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向 |
(二) 倾向俄罗斯的多维外交政策 |
第二节 库奇马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迈入正常化发展轨道 |
(一) 库奇马第一届任期的乌俄政治关系:结束对抗,寻求共识 |
(二) 库奇马第一届任期的乌俄政治关系:积极对话,增强互信 |
二、经济关系显著升温 |
(一) 乌俄经济关系发展的法律基础逐渐完善和细化 |
(二) 双边贸易止跌回升 |
(三) 解决双边贸易矛盾的尝试与建立俄白哈乌统一经济空间 |
(四) 天然气领域纠纷与合作并存 |
三、人文关系出现缓和 |
(一) 库奇马政府在民族历史文化问题领域的中间路线 |
(二) 乌俄人文关系的缓和及存在的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尤先科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尤先科时期的“全面亲西方外交” |
一、“橙色革命”与乌克兰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向 |
二、尤先科政府推行的全面倒向西方的对外政策 |
(一) 以“入盟”为目标加强与欧盟的战略伙伴合作 |
(二) 重建乌美战略伙伴关系,密切与北约的联系,加速“入约”进程 |
(三) 对俄罗斯“不予妥协”,乌俄关系让位于欧洲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战略 |
第二节 尤先科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降至冰点 |
(一) 俄罗斯施压“橙色”政权、扶持亲俄反对派 |
(二) 矛盾对立激增、政治对抗升级 |
(三) 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政策是导致乌俄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 |
(四) 乌俄在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上存在根本分歧 |
二、经济关系处于低位、贸易和能源摩擦频繁 |
(一) 双边贸易增速放缓、贸易摩擦增多 |
(二) 天然气危机频繁发生 |
(三) 乌克兰参与统一经济空间进程流产 |
三、人文关系政治色彩浓厚 |
(一) 尤先科政府人文领域的“去俄罗斯化”政策 |
(二) 俄罗斯加强对乌政策中的人文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亚努科维奇时期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亚努科维奇时期的“新实用主义外交” |
一、《内外政策原则法》的出台 |
二、亚努科维奇政府对“实用主义”外交原则的回归 |
(一) 重启与俄罗斯的对话、大幅改善乌俄关系 |
(二) 平衡发展与欧盟的关系、继续参与欧洲一体化合作 |
(三) 奉行开放的不结盟政策、保持与北约的联系与合作 |
(四) 保持乌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
第二节 亚努科维奇时期的乌俄关系 |
一、政治关系“破冰”重启 |
(一) 延长黑海舰队在乌驻扎期限 |
(二) 边界划定问题取得进展 |
(三) 统一立场、开展政治军事合作 |
二、经济关系中合作与分歧并存 |
(一) 天然气合同纠纷 |
(二) 乌克兰经济一体化道路选择问题 |
三、人文关系得以缓和 |
(一) 提高俄语地位、保障俄语使用权 |
(二) 在争议历史问题上寻求和解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乌克兰新政府的对外政策与乌俄关系 |
第一节 乌克兰危机与亲西方反对派力量夺权 |
一、危机的持续蔓延与戏剧性转变 |
二、危机加剧与中心转移——克里米亚入俄与东部两州独立诉求 |
三、危机的持续恶化和两次明斯克协议 |
四、危机的长期化趋势 |
第二节 乌克兰新政府“去俄入欧”的对外政策 |
一、全面回归参与欧洲和欧洲大西洋一体化政策 |
二、寻求西方的多方面支持 |
三、将俄罗斯定义为“侵略国”、乌俄关系转入全面对抗 |
第三节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的乌俄关系 |
一、克里米亚入俄成为乌俄关系的分水岭 |
二、乌东部局势发展导致乌俄关系转入全面对立 |
三、经济关系显著恶化 |
(一) 两国“制裁战”日渐升温 |
(二) 天然气领域争端再起 |
四、对立和冲突扩大到人文领域 |
第四节 乌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3)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国际背景 |
一、 俄罗斯知识分子自由主义传统 |
二、 斯大林时代的遗产 |
三、 鲁晓夫解冻思潮与知识界人道主义潜流的萌动 |
四、 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意识形态与领导体制的僵化 |
五、 国际背景 |
第二章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缘起及经过 |
一、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缘起 |
二、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的阶段划分和各阶段特征 |
三、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主要派别、代表人及其主张 |
(一) 罗伊.麦德维杰夫与民主社会主义派 |
(二) 萨哈罗夫与西方派(法制派) |
(三) 索尔仁尼琴和新斯拉夫派(基督教民族主义派) |
(四)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主要派别政治主张的异同 |
(五)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特殊现象分析 |
四、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维护权利运动”的斗争 |
第三章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私下出版物 |
一、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私下出版物的由来及概况 |
二、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私下出版物分类及主要出版物 |
三、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私下出版物主要刊物《时事记事》分析 |
四、 苏联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私下出版物的政策 |
五、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私下出版物现象分析 |
第四章 苏联党和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的政策和措施 |
一、 强化意识形态宣传和控制 |
二、 “思想颠覆”罪名与建立主管知识分子工作的克格勃第五局 |
三、 政治施压、分化瓦解和逮捕关押 |
四、 精神病院和驱逐出境 |
结语 |
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大事记 |
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
四、美帝的伊利阿克4計算机研制工作困难重重,进展緩慢(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政治中的制裁研究[D]. 刘超杰.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2]乌克兰对外政策演变与乌俄关系[D]. 劳华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2)
- [3]苏联“持不同政见者运动”研究[D]. 郭永胜.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