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度报道与宏观思维(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琴[1](2014)在《近十年来经济报道的宏观思维之比较研究 ——以《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金融时报》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快速发展,新闻媒体经济报道的内容也日渐丰富多彩。报道内容也从只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经济协作,到具体某个产业贸易动向、行业动态甚至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引起的联动效应,经济报道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历程,特别是记录了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轨迹。看似简单的经济现象实际上蕴含诸多经济脉络,它涉及产业需求、经济政策甚至国家利益,要深刻阐释、准确把握,媒体要按照经济常识和商业运作的思维去仔细观察,还要树立科学发展和经济安全意识,复杂的问题被放在全球视野中进行观察和全面分析。深层次体现舆论引导功能的实现,推动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都需要用宏观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新的视角展现问题。让科学发展观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是新时代媒体的思考能力和执行能力的考量标准。本文将媒体的该种能力归结为一种思维,即宏观思维,指经济报道的对象被放在体制转换的时代背景下来考察,判断其新闻价值和所蕴含的时代意义。为此,经济报道要敏锐地抓住体制转换的时代特点,从微观现象中透视宏观问题,具备对经济现象发展的超前意识和预见性。本文所选的《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金融时报》是三份极有影响力的财经类报纸,因此用来做国内与国外、党报和商业报的对比,这三份报纸对经济的报道不仅仅是公告政策,而是立足全局、放眼全球,对影响全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读与分析。笔者试图通过对这三份报纸经济报道宏观思维的比较研究,找出它们近十年来在经济报道中体现出的宏观思维特征,以及它们近十年来宏观思维的表现方式。虽然三家报纸的性质不同,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但也有共性的地方,比如它们都在重大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挖掘上费尽心思,报道的主动性也在逐步增强,新闻的表现形式已然丰富等等。对这种共性的分析,可以找出经济报道中宏观思维的形成规律,从而梳理出宏观思维表现的脉络,期望能为财经类媒介经济报道的发展提供些许的借鉴意义。
陈玉蓉[2](2002)在《深度报道题材的变化与记者思维的拓展》文中指出以“释疑解惑”为己任的深度报道,凭借其透彻、深邃的思辩性和大胆创新的风格,闯入人们的视野,得到大众的认同和青睐,日渐成为媒体不可或缺的报道方式之一。但是,我国目前对深度报道的探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的思考和研讨。 本文在对中外深度报道发展历史进行了简单回顾后,从分析我国深度报道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里题材选择的变化入手,阐释了我国记者思维方式的转变,即由原来片面、微观、静止、求同的思维方式转向全面、宏观、动态和求异的思维方式,这是社会发展和受众需求变化的结果,也是新闻按其自身规律发展变化的结果。与此同时,记者思维方式的转变又促进了深度报道向纵深的拓展,二者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探索,我国的深度报道无论在报道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可否认,我国的深度报道在题材的选择和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上都存在不足,记者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所以,本文在研究深度报道题材的变化和记者思维的拓展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深入思考,并对如何改进深度报道,提出了建议。
肖称萍[3](1997)在《深度报道及其对记者思维的要求》文中指出深度报道及其对记者思维的要求肖称萍深度报道除了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还注重对事实进行深层次的综合分析和理性概括。近年来,这种新闻体裁的崛起引起新闻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着力于探讨深度报道的定义、特征、崛起原因、发展趋势及其对记者思维方式的要求。一深度报...
何良璋,侯迎忠[4](2005)在《论经济报道的判断力、译制力和思辨力》文中研究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与经济有关的信息成为热点,围绕经济生活进行的经济报道面临报道理念、方式的转变。经济报道要吸引受众,为受众所喜闻乐见,就必须踩准以下三个基点:带有一定指向意义的判断能力;对经济信息、现象草根化的"译制"能力和宏观、微观环境下流畅转化的思辨能力。这样才是经济报道的生存、发展之道。
梁飞,陶劫[5](2013)在《浅谈深度报道中的角度构建》文中研究表明深度报道一直是新闻媒体加强舆论监督,扩大社会影响,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手段,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是新闻实务的研究重点。通过从深度报道的角度作为视角,分析视角构建对优化深度报道的作用和意义,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苏山[6](2002)在《论报纸的深度报道》文中提出本文就报纸深度报道的原因、特征、采写及当前报纸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较为系统、详尽的论述,就报纸的深度报道问题做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深度报道在我国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新闻界从1986年以来,把深度报道单列成一个“品种”,深度报道就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对新闻事实的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关系、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向进行深入报道的新闻写作形式,也是社会报纸常见的新闻文体之一。深度报道揭示的是新闻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阐明新闻事实本身内涵的客观规律。深度报道具有跟踪性、丰富性、立体性三个基本特征,深度报道可以给人以震动,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造成“轰动效应”,并能唤起读者与各界人士的参与意识。之所以出现深度报道这种形式,是因为媒体竞争、社会责任、受众需求、人类认知心理等因素造就的。 深度报道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首先体现在文体特征上,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和预测性报道组成了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而整合报道、连续报道及系列报道则组成了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其次深度报道的形式特征包涵了集合类深度报道和单项类深度报道。其三,深度报道有其显着的思维特征,它注重新闻事实成因的探究,由其一点谈及其全,呈现出一种立体交叉式的思维网络,注重对新闻事实进行不同方向的观察并给予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求异思维形态,注重对新闻事实发展过程的跳跃性追踪报道,显示出一种持续而连贯的运动形态。另外,深度报道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高屋建瓴、理性启迪、容量丰富、题材重大、纵深开掘等方面,使广大读者获得了全新的、其它报道难以达到的审美感受。 就如何加强深度报道和如何采写深度报道是本文思考的重点,本文在第三章从选题特征、新闻策划、采访要求、写作要求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要 dweed\ 硕士学住论文 h和夯 NtASTER’S T IESIS搞好深度报道,就要有一个合适的选题,一个好的选题,切入点要小,它可向各个方向深化,这样报道的深度拓展就比较容易。报纸的深度报道要把视线的热点面向广大读者,这样才会有新的突破,因此,在成功的深度报道中,策划起着重要作用。与其它新闻报道一样,深度报道的基础是采访,但其栗访更为复杂、更为主动、更为深入,也更为全面,它要求记者必须具有完善的系统工作能力,包括对新闻题材的敏感力、沟通能力、感知能力、研究能力和一些与工作紧密相关的机能,要充分做好采访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工作,只有这样,采访才是完整的、细致的、可靠的和负责任的,采访做好了,一篇高质量的深度报道就有了可能。深度报道的落脚点是写作,深度报道的三种代表性的独立文体在其文本形态上各有特点,由于同属深度报道范畴,所以在写作上相似之处颇多,但也各有其写作要求,写作时,既要遵循其普通规律,也要根据不同的报道样式写出其特色。写作上的普遍规律比如背景材料的综合运用、叙述方式等有其共性,但就解释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和调查性报道这三种代表性独立文体的写作个性特征本文也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目前,我国各大报纸大都非常重视深度报道,见诸报端的各类深度报道大都具有背景丰富、内容翔实、分析深透的特点,随着我国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突飞猛进,新闻理应反映变革社会的各种扑朔迷离的社会现象和事物。然而,也有不少深度报道缺乏力度,质量不高,潮涨潮落,有的记者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采访不够深入,浮在面上,材料不够议论凑,为理论而理沦,缺乏建设意识,贪大求长等,因此,努力提高记者采写深度报道的能力己是当务之急。只要新闻记者走出深度报道采写误区,更新观念,转变作风,不断创新,注重学习和提高,深度报道作为现代传媒竟争的拳头产品和重型武器必将浮出水面。
张从宽[7](2004)在《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新闻深度报道》文中提出新闻深度报道目前已成为新闻媒体提升传媒品牌、扩大社会影响、加强舆论监督、吸引受众注意力的有力 手段。在新形势下 ,面对新闻深度报道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 ,我们必须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 ,力求做到客观与主观、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努力掌握立体思维、动态思维、宏观思维的方式 ,从而更好地发挥深度报道这一宣传形式的积极作用。
王健平[8](1997)在《高屋建瓴 纵横交错 出奇制胜——编织深度报道思维经纬》文中研究说明 美国着名的民意测验机构主持人盖洛普(George Gallup)远在1955年就曾指出:“今后二十年问——到1975年,报纸可能发生极大的变化,就是打破‘五W-H’的公式,而将突破出一新的写作法则。”在此之前报纸和广电媒介为了受众容易明白起见,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更多采用新闻,特写评论方式,来报道新闻,而昔日这种平铺直叙的纯报道无法再满足观众需求时,于是“包含综合性、解释性和深
孙秀,刘尚明[9](1997)在《深度报道与宏观思维》文中指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闻改革从简单地“反映生活”、“记录生活”走向“剖析”、“干预”生活,作为与广播、电视并存竞争的报纸,有自己的优势,一些着眼于重大社会主题、为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触到社会深层次的新闻作品,便不断地在报纸的显赫位置“亮相”,并以挖掘新闻事实的深层价值、具有纵深感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层而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这就是深度报道。
王雨[10](1992)在《深度报道与宏观思维》文中研究表明 《河南日报》于1992年5月发表的《郑州市对外开放的观察与思考》系列报道(作者毕殿岭、林建刚)引起了强烈反映,郑州市展开了学习讨论,新闻界纷纷称道,省委领导热情赞扬,普遍认为这组报道搞得好。这组报道的成功,原因当然有许多方面,但就记者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而言,其成功得益于宏观思维,这也许不是妄断之言。
二、深度报道与宏观思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度报道与宏观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1)近十年来经济报道的宏观思维之比较研究 ——以《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金融时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范围及研究空间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三大财经报纸经济报道的宏观思维解析 |
一、 宏观思维在经济报道中的表现方式 |
(一) 宏观思维的全局性 |
(二) 宏观思维的系统性 |
(三) 宏观思维的层次性 |
二、 宏观思维在《经济日报》报道中的表现 |
(一) 报道形式的整体性 |
(二) 新闻策划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
(三) 对经济形势的预测、前瞻性 |
三、 宏观思维在《中国经营报》报道中的体现 |
(一) 全景式报道 |
(二) 延伸性报道 |
(三) 以小见大的手法 |
四、 宏观思维在《金融时报》报道中的呈现 |
(一) 全球化视角 |
(二) 注重平衡性 |
(三) 透彻的深度财经分析 |
第三章 三大财经报纸宏观思维的对比分析 |
一、 《经济日报》和《中国经营报》的传播功能比较 |
二、 《经济日报》与《中国经营报》的宏观思维比较 |
(一) 案例分析 |
(二) 两报经济报道宏观思维的异同 |
三、 经济报道宏观思维的中西比较 |
(一) 中国经营网的报道 |
(二) FT 中文网的报道 |
(三) 中西财经报道宏观思维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经济报道宏观思维的延伸思考 |
一、 全球视野本土取胜 |
二、 合理搭建媒介框架 |
三、 报道采用多维视角 |
(一) 纵向视角:站在历史的肩膀上 |
(二) 横向视角:立足于多元的现实环境 |
(三) 前瞻视角:实现超前和准确预测 |
四、 记者的新闻素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
附录 B:调查问卷 |
(2)深度报道题材的变化与记者思维的拓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深度报道形成发展的历史回顾 |
一. 深度报道形成发展简史 |
二. 我国深度报道崛起的原因探析 |
三. 深度报道的特点与作用 |
第二章. 深度报道题材选择的历史变化 |
一. 深度报道题材选择的重要性 |
二. 深度报道聚焦对象的变化 |
1. 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聚焦对象的变化 |
2. 20世纪90年代深度报道题材的变化 |
3. 21世纪深度报道题材选择的新趋势 |
第三章. 深度报道与记者思维的拓展 |
一. 从传统报道的关注两头到深度报道的审视一般 |
二. 从传统报道的侧重微观到深度报道的偏爱宏观 |
三. 从传统报道的求同赞扬到深度报道的求异批判 |
四. 从传统报道的单一线性思维到深度报道的多维立体思维 |
五. 从传统报道的静态总结到深度报道的动态前瞻 |
第四章. 对相关问题的几点思考 |
一. 记者思维的拓展与深度报道题材选择的辩证关系 |
二. 记者的知识修养与思维的拓展 |
三. 对深度报道发展轨迹的思考 |
1. 对美国深度报道发展轨迹的思考 |
2. 对我国深度报道发展轨迹的思考 |
四. 对改进深度报道的几点建议 |
1. 对重大题材“深度”的挖掘不够到位 |
2. 深度报道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 |
3. 深度报道的平民视角还不够宽广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浅谈深度报道中的角度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度报道及其特点 |
二、深度报道的角度构建 |
(一)选题的独家视角 |
1. 宏观视角。 |
2. 动态视角。 |
3. 求异视角。 |
(二)角色的不同定位 |
1. 解释者。 |
2. 记录者。 |
三、深度报道角度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
(一)视角不独 |
(二)角色错位 |
四、结语 |
(6)论报纸的深度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报纸加强深度报道的原因 |
一、 什么叫深度报道 |
二、 深度报道的特点及意义 |
(一) 深度报道的特点 |
(二) 深度报道的意义 |
三、 报纸为什么要加强深度报道 |
(一) 媒体竞争的激发导致深度报道的出现 |
(二) 社会责任理论推动了深度报道的发展 |
(三) 受众的需求导致深度报道的兴盛 |
(四) 人类认识心理的转变 |
(五) 读者呼唤深度报道 |
(六) 与其它的报道方式相比,深度报道更适合于报纸 |
第二章 报纸深度报道的个性特征 |
一、 文体特征 |
(一) 独立文体的深度报道 |
(二) 组合文体的深度报道 |
二、 形式特征 |
(一) 集合类深度报道 |
(二) 单项类深度报道 |
三、 思维特征 |
(一) 注重新闻事实成因的探究,由其一点波及其余,呈现出一种立体交叉式的思维网络 |
(二) 注重对新闻事实进行不同方向的观察并给予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求异思维形态 |
(三) 注重对新闻事实发展过程的跳跃性追踪报道,显示出一种持续而连惯的运动形态 |
四、 美学特征 |
(一) 宏观思维,高屋建瓴 |
(二) 哲学思辨,理性启迪 |
(三) 时空拓展,容量丰富 |
(四) 题材重大,纵深开掘 |
第三章 报纸深度报道的采写要求 |
一、 选题特征 |
(一) 报纸的深度报道、精心选题的前提 |
(二) 建设意识是关键 |
二、 新闻策划 |
(一) 新闻策划为报纸拓展了新领域 |
(二) 深度报道是报纸新闻发展的趋势 |
(三) 新闻策划是深度报道成功的关键 |
(四) 新闻策划和深度报道注意事项 |
三、 采访要求 |
(一) 深度报道采访的前期工作 |
(二) 深度报道采访的中期工作 |
(三) 深度报道采访的后期工作 |
四、 写作要求 |
(一) 深度报道写作的一般规律 |
(二) 解释性报道的写作 |
(三) 调查性报道的写作 |
(四) 预测性报道的写作 |
第四章 对当前报纸深度报道的思考 |
一、 成就与发展趋势 |
二、 当前报纸深度报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一) 深度报道潮 |
(二) 深度报道采写误区 |
(三) 努力提高记者采写深度报道的能力 |
参考书目、注释 |
(7)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新闻深度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深度报道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
二、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新闻深度报道必须力求做到“三个统一” |
(一) 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
(二) 本质与现象的统一。 |
(三)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
四、深度报道与宏观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来经济报道的宏观思维之比较研究 ——以《经济日报》、《中国经营报》、《金融时报》为例[D]. 黄晓琴. 中南民族大学, 2014(05)
- [2]深度报道题材的变化与记者思维的拓展[D]. 陈玉蓉. 广西大学, 2002(02)
- [3]深度报道及其对记者思维的要求[J]. 肖称萍. 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1997(01)
- [4]论经济报道的判断力、译制力和思辨力[J]. 何良璋,侯迎忠. 新闻传播, 2005(01)
- [5]浅谈深度报道中的角度构建[J]. 梁飞,陶劫. 传承, 2013(07)
- [6]论报纸的深度报道[D]. 苏山. 华中师范大学, 2002(01)
- [7]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新闻深度报道[J]. 张从宽. 攀登, 2004(04)
- [8]高屋建瓴 纵横交错 出奇制胜——编织深度报道思维经纬[J]. 王健平. 新闻采编, 1997(02)
- [9]深度报道与宏观思维[J]. 孙秀,刘尚明. 新闻三昧, 1997(10)
- [10]深度报道与宏观思维[J]. 王雨. 新闻爱好者, 199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