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英国鉄路客车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邓爱莲[1](1981)在《国外客车强迫通风型式及其参数》文中研究表明 旅客列车的通风换气,最简单的办法是自然通风,在一般情况下亦可开启车窗。但当列车高速运行或在隧道中、风沙地区及大风雨天气行驶时,车窗不能打开;另外,由于列车停站时通风器失去作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过堂风不易控制;特别在采暖期间,为不使车内热量散失,车窗及通风器常处于关闭状态。由于上述原因,自然通风方式无法定量控制风量和进行加温、去尘处理、换气效果差,致使车内空气污浊,只能作为客车通风的辅助方式。在现代客车中,许多国家的铁路客车都采用了强迫通风的方式,并
卢汝钧[2](1995)在《英国铁路Mk4型城间高速客车》文中认为介绍英国铁路Mk4型城间高速客车的演变、开发过程和试验情况,以及结构特点与性能的改进等。由该车编组的IC225型高速列车,速度为225km/h,在英国东海岸干线上的运营取得成功。
铁海燕[3](2000)在《热泵式空调机组在空调客车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从技术与经济意义上对热泵式空调机组应用于空调客车上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许献国[4](1986)在《铁路客车空气调节试验方法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 铁路客车空气调节试验方法(简称空调试验方法)是铁路车辆不可缺少的一项专业标准,该标准是用于检验客车空调性能的重要技术文件。建国以来,客车空调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空调客车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到目前为止,已有几百辆空调客车投入了运用,深受旅客的欢迎。但是,由于空调客车的数量
张涛[5](2016)在《列车空调系统气候实验室的热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列车在运行过程中,外界环境条件可能十分苛刻,为了验证列车空调的性能,装车后的整车性能试验必不可少。但由于室外整车试验受时间、季节以及地域的影响较大,因此列车空调整车性能试验需要在气候环境模拟室内完成。其中气候室的环境模拟是重中之中,因此如何保证气候室内热环境满足实验要求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以气候室室内热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气候室的温湿度控制范围、空调设备、围护结构参数以及气流组织,来保证室内热环境满足实验的要求。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比国内外相关标准及全球气候条件,确定列车空调系统气候室的温湿度控制范围及其他相关要求。2)为保证温湿度范围能够实现,对气候室空调系统的设备以及围护结构的传热进行分析,确定适合于气候室特点的空调设备和围护结构材料。3)建立气候室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研究气候室通风方式。根据断面风速的要求,初步确定最大风量值,同时对比纵向送风和垂直送风的优劣,选择热环境均匀稳定的送风方式。并通过相似模型试验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4)围护结构厚度对热环境的均匀性有直接的影响,故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分析极端工况下的温度均匀性,对围护结构的厚度进行优化。在围护结构厚度确定后,通过气流组织仿真,校核最大送风量能否与围护结构参数相匹配,从而达到温度均匀性的要求。5)实际试验过程中,气候室都以最大送风量运行是不现实的,为了降低能耗、减少运行费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对各试验工况下所需的最小送风量进行优化确定。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成果为相关气候室的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
H.Wilcock,孙力[6](1987)在《高速客车的基本品质》文中研究表明 高速客车的基本品质主要指设计性能,但在保证可靠性前提下的经济性以及成本也须予以考虑。就成本的概念而言,客车设计至少应考虑三个方面:客车的成本主要与座席的数量有关;其次是与客车牵引性能有关的牵引动力成本;最后则是客车的寿命,它直接影响到日常维修的成本。高速本身也就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特别是燃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以后牵引成本更是大为提高,客车设计必须采取技术措施使牵引成本降至最低限度。对于高速客车的基本要求是减轻自重,减小运行阻力和在整个运行期间保持最高速度的能力。此外,维护费用水平也不应高于传统设计。
李朝威[7](2013)在《不锈钢地铁车辆安全性与舒适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国内城轨交通的高速发展及铁路大提速,国家把轨道交通技术作为“十一五”计划的一个重要议题,其中车辆的“安全”和“舒适”是轨道交通永恒的主题。本文以某不锈钢地铁车辆为研究对象,开展不锈钢地铁车辆安全性和舒适性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依据某不锈钢地铁车体三维模型,建立车体有限元分析模型,根据EN12663标准规定的15种载荷工况,对车体进行刚度、静强度以及疲劳强度有限元分析,分析仿真结果是否满足强度安全性指标;同时依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对车体薄弱位置测点布置,进行车体刚度和强度试验,并将测试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详细地对比分析,讨论试验和计算分析的相关性,归纳出试验与仿真结果存在误差的原因;再次,总结出不锈钢地铁车辆声学设计流程及控制方法;并根据不锈钢地铁车辆三维设计,基于统计能量法建立整车声学仿真模型,对客室进行声学分析;通过对车辆声源指标和隔声指标控制,最终使客室内噪声指标满足标准要求;同时运用声学测试设备进行车辆线路噪声测试研究,借助试验结果评价车辆声学品质,并验证声学控制方法和声学仿真分析方法的准确性;最后,基于车辆客室及空调系统的三维设计,建立车辆客室流场仿真分析模型,进行客室内部气流仿真分析;研究客室送风口的风速大小和方向、旅客头部区域的气流流速以及整个车厢主流区域的气流速度和温度分布规律;依据空调系统设计标准,评估客室的舒适性;针对客室内速度和温度的不均匀分布情况,提出改进建议,最终使客室内部的舒适性满足设计要求。借助车辆K值试验,研究车辆隔热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高魁源[8](1987)在《对发展现代化旅客运输车辆的意见》文中指出本文预测2000年我国铁路旅客运输车辆的需要量和发展前景。并根据现代化旅客车辆的技术要求,提出我国铁路应发展的几种车型以及应采取的技术措施。最后,归纳“七五”期间及今后十五年应加快研究、开发的技术课题。
杨天佑[9](2011)在《高速列车火灾烟气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运行的旅客列车,由于其内部空间封闭、人员密集,加之目前尚未配置有效的消防安全防护系统,一旦发生火灾,火势相当大,燃烧得非常快,火灾烟气向列车车厢内迅速蔓延,并很快充满整个车厢,容易酿成车毁人亡的惨剧,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为此,世界各国极为重视高速列车的防火工作,以日、法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都专门成立了自己的防火研究机构,在防火材料性能及选择、车体结构的抗火性及实体测试试验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在相应的研究领域提出了相配套的技术要求和行业标准。与国外相比,我国高速铁路起步较晚,没有针对高铁列车的专门防火研究的机构,研究相对滞后。开展高速旅客列车火灾试验研究工作并制订相关防火技术标准,对于全国的高速列车火灾防治工作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成渝线CRH1型动车组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文献确定该型高速列车火灾起因、特点及火灾荷载等,运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和火灾燃烧学基本理论,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高速列车火灾危险特性、车厢内的热释放速率及温度场、烟气运动流态、列车消防安全防护系统及火灾应急预案的制定等进行研究。以火灾荷载、火源发展及烟气蔓延研究为切入点,从静止列车火灾和高速运行列车车厢火灾两种模式下考虑,建立了受限空间内车厢的火灾燃烧模型,设计了8个典型列车火灾场景,确定了不同火源位置、不同通风开口条件下列车火灾功率大小,车厢内的温度、能见度、烟气层高度的分布变化情况。
二、英国鉄路客车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英国鉄路客车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3)热泵式空调机组在空调客车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发展概况 |
2 国内现状 |
3 热泵式空调机组应用于空调客车的技术可行性及经济意义 |
3.1 技术可行性 |
3.2 经济性分析 |
3.3 热泵采暖适应铁路客车的发展 |
4结束语 |
(5)列车空调系统气候实验室的热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气候室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CFD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列车空调系统气候室概述 |
2.1 气候室温湿度控制范围确定 |
2.1.1 国内外相关规范中的要求 |
2.1.2 确定气候室温湿度控制范围 |
2.1.3 全球极端气候校核 |
2.2 气候室其他参数要求 |
2.3 气候室的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空调设备及围护结构选择 |
3.1 低温制冷机组 |
3.1.1 低温制冷技术简介 |
3.1.2 低温制冷机组选择 |
3.2 电加热段 |
3.3 加湿段 |
3.4 风机段 |
3.5 围护结构 |
3.5.1 围护结构材料 |
3.5.2 有限元热分析原理及公式 |
3.5.3 围护结构传热性能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列车空调系统气候室数学模型建立 |
4.1 数学模型及控制方程建立 |
4.1.1 流体物性参数研究 |
4.1.2 紊流数值计算方法 |
4.1.3 数学模型建立 |
4.2 三维模型建立及求解条件设置 |
4.2.1 物理模型建立 |
4.2.2 模型网格划分 |
4.2.3 求解参数及边界条件设置 |
4.3 气候室通风方式分析 |
4.3.1 最大风量计算 |
4.3.2 纵向送风方案 |
4.3.3 垂直送风方案 |
4.3.4 通风方式对比 |
4.4 数学模型验证 |
4.4.1 相似比例确定 |
4.4.2 相似模型搭建 |
4.4.3 模拟结果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围护结构厚度确定 |
5.1 -42℃工况研究 |
5.1.1 边界条件设定 |
5.1.2 不均匀系数分析 |
5.1.3 结果分析 |
5.2 55℃工况研究 |
5.2.1 温度均匀性分析 |
5.2.2 温度不均匀系数分析 |
5.3 保温材料厚度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气流组织优化 |
6.1 最大风量确定 |
6.2 各工况送风量确定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不锈钢地铁车辆安全性与舒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不锈钢地铁车安全性与舒适性研究现状 |
1.2.1 车辆的发展现状 |
1.2.2 车辆安全性研究现状 |
1.2.3 车辆舒适性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不锈钢地铁车辆安全性研究 |
2.1 车体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 |
2.2 车体静强度数值分析 |
2.2.1 计算工况 |
2.2.2 结果分析 |
2.3 车体疲劳强度研究 |
2.3.1 算法原理 |
2.3.2 评定标准 |
2.3.3 疲劳载荷 |
2.3.4 结果分析 |
2.4 车体静强度试验与计算对比 |
2.4.1 试验简介 |
2.4.2 车体刚度对比分析 |
2.4.3 车体静强度对比分析 |
2.4.4 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锈钢地铁车辆声学设计 |
3.1 车辆声学设计流程及方法 |
3.2 车辆减振降噪措施 |
3.3 整车车内声学仿真分析 |
3.3.1 声学计算参数 |
3.3.2 计算结果 |
3.4 整车声学测试 |
3.4.1 试验条件及试验环境 |
3.4.2 测点布置及试验方法 |
3.4.3 噪声评定参数 |
3.4.4 试验结果及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锈钢地铁车辆空调系统设计 |
4.1 客室空调系统介绍 |
4.2 客室空调系统仿真分析计算 |
4.2.1 空调系统仿真建立 |
4.2.2 计算边界条件 |
4.2.3 结果及分析 |
4.3 客室空调系统测试 |
4.3.1 试验简介 |
4.3.2 评定准则 |
4.3.3 试验结果 |
4.3.4 结论 |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高速列车火灾烟气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速列车火灾特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列车火灾事故统计及火灾烟气综述 |
2.1 列车火灾事故统计 |
2.2 列车火灾原因分析 |
2.3 火灾烟气综述 |
2.3.1 烟气的组成及危害 |
2.3.2 烟气羽流模型 |
2.3.3 烟气流动的驱动力与烟气层的形成 |
第3章 高速列车火灾烟气数值模拟基础及计算模型 |
3.1 列车火灾烟气数值模拟方法 |
3.1.1 控制方程 |
3.1.2 大涡模拟 |
3.1.3 直接数值模拟 |
3.1.4 混合分数燃烧模型 |
3.1.5 热辐射 |
3.1.6 FDS简介 |
3.2 计算模型选取 |
3.2.1 CRH1型动车组简介 |
3.2.2 火灾场景设计 |
3.3 小结 |
第4章 静止列车车厢火灾烟气数值模拟研究 |
4.1 火灾场景 |
4.1.1 模型选取 |
4.1.2 热边界条件 |
4.2 模拟结果分析 |
4.2.1 各测点温度变化规律 |
4.2.2 各测点能见度变化规律3 |
4.2.3 各测点烟气层高度变化规律 |
4.2.4 车厢内温度场分布 |
4.3 小结 |
第5章 高速运行列车车厢火灾烟气数值模拟研究 |
5.1 火灾场景 |
5.1.1 模型选取 |
5.1.2 边界条件 |
5.2 模拟结果分析 |
5.2.1 各测点温度变化规律 |
5.2.2 各测点能见度变化规律 |
5.2.3 各测点烟气层高度变化规律 |
5.2.4 车厢内温度场分布 |
5.3 小结 |
第6章 高速列车火灾烟气预防与应急救援 |
6.1 高速列车消防系统 |
6.1.1 探测报警系统 |
6.1.2 通风排烟系统 |
6.1.3 应急电源与应急照明系统 |
6.1.3 疏散逃生系统 |
6.1.4 防火单元系统 |
6.1.5 系统附件 |
6.2 高速列车火灾应急救援预案 |
6.2.1 灾情设定 |
6.2.2 成立组织指挥体系 |
6.2.3 现场处置措施及应急救援保障 |
6.2.4 火灾应急演习演练 |
结论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英国鉄路客车的采暖和空气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国外客车强迫通风型式及其参数[J]. 邓爱莲. 国外铁道车辆, 1981(06)
- [2]英国铁路Mk4型城间高速客车[J]. 卢汝钧. 国外铁道车辆, 1995(03)
- [3]热泵式空调机组在空调客车上应用的可行性分析[J]. 铁海燕. 铁道车辆, 2000(06)
- [4]铁路客车空气调节试验方法标准的制定和应用[J]. 许献国. 铁道车辆, 1986(08)
- [5]列车空调系统气候实验室的热环境研究[D]. 张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16(06)
- [6]高速客车的基本品质[J]. H.Wilcock,孙力. 国外铁道车辆, 1987(04)
- [7]不锈钢地铁车辆安全性与舒适性研究[D]. 李朝威. 大连交通大学, 2013(04)
- [8]对发展现代化旅客运输车辆的意见[J]. 高魁源. 铁道科技动态, 1987(05)
- [9]高速列车火灾烟气防治研究[D]. 杨天佑.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