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象钓鱼(童话)(论文文献综述)
刘芮先[1](2021)在《恢复与发展 ——1977-1982年《儿童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何晓蕊[2](2021)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报恩故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曹杨柳[3](2021)在《针对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情绪干预产品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攻击行为是自闭症儿童行为问题中较为明显且较为广泛的一种,对自闭症儿童的身体健康和个体社会化存在较大影响。目前对于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干预方法以个案干预为主,缺乏针对性的干预产品,因此,为了减少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设计一款能够有效改善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且适应大多数患儿的情绪干预产品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以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情绪干预产品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用户访谈法、行为观察法对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权重排序,作为攻击行为情绪干预产品设计的基础,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用户访谈法、用户心智模型图对用户需求进行有效整合与提取,获取用户需求类别,运用功能系统技术法(FAST法)将用户需求转化为产品功能。以用户需求为基础,自闭症儿童情绪干预产品设计原则为指导,整合有效产品功能,提出了三个设计方案。最后,采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三个设计方案进行了筛选,得到最优方案。通过为期10天的跟踪实验对产品进行有效性验证,并让间接用户参与产品评价,结果显示,最终设计方案能够有效减少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通过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情绪干预产品的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产生,提升自闭症儿童合理表达情绪的能力,从产品设计的角度关爱自闭症儿童的健康发展。创建了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情绪干预产品设计的评估流程,并通过设计实践验证了研究方法的可行性,为同类产品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研究思路。
蔡旭[4](2021)在《动物圈》文中研究指明大象产子慢慢地走着,走着,原地踏步,或者转圈。一头大象准妈妈从手机里走来,走到我的面前。它面无表情。看不到是焦躁还是冷静,是痛苦还是欢欣。不过它的心中,也会是百感交集,激情奔涌的吧?只见它停止了走动,似在等待一个神圣时刻的到来。似乎整个世界都临时停业,等待它的宣布。
林娟[5](2020)在《民国以来中国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多模态语篇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展,多模态语篇研究作为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逐渐为学界所关注。然而当前多模态语篇研究多从微观出发,语篇分析与社会语境相割裂。此外,汉语教材多模态研究数量有限,学界对汉语教材语篇的多模态意义潜势仍知之甚少。因此,本文以1934年民国开明国语课本为起点,以25年为时间节点,选取四套小学语文教材为研究语料,探讨了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的符号资源选择及其所构建的多模态语篇意义,旨在从历时的角度揭示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符号资源的意义潜势与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本研究秉持系统功能观,认为教材语篇作为意义潜势系统,其意义是由语言与图像两种模态的符号资源选择所共同构建。因而以系统功能为视阈,基于“先分后合”的多模态语篇分析传统(Lemke,2005;胡壮麟,2007),相应先分析教材语篇的语言模态、图像模态和图文关系,然后探讨由三者所构建的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语言模态探讨词汇特征和语类类型分布。词汇尤其是实词能体现语篇的语义特征和概念系统(廖迅乔,2014),而语类作为一个中介点能将语篇意义与社会历史文化意识联系起来(马丁,2012)。由于本研究关注由语言模态与图像模态共同构建的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及其历时变化,而句法在过去一百年里发展变化并不显着,因而句法并未被纳入分析层面。研究首先通过自建的67万字语料库考察了四个历史时期的高频实词与高频共现搭配,分析了体现各个年代时代特色的词汇特征;然后运用马丁(2012)的语类框架(包括记叙等十七种语类)对教材语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934年教材的词汇特征与语类特征呈现了一个具有丰富社会实践与人文思想的语篇世界;1961年教材词汇特征与语类特征的鲜明特色是以革命叙事为中心。语篇事件的参与者通常处于二元对立关系,并通过多元化的场景来体现革命的广泛性;1984年教材以描写和叙事为中心,记录和描绘的实体和命题包括革命战争,过去和当下的社会生活事件,个人生活经验等,但缺乏学校语境下的事件;2018年教材语篇的词汇与语类最显着特征是以故事语类为绝对主体,构建了一个体现美好品质、亲情友情的积极叙事世界。图像模态探讨了图式特征和语篇功能体现。图式能体现图像语篇的核心概念特征,图像模态的元功能分析能揭示图像语篇意义。研究发现,首先,教材图像模态的动植物图式、建筑物图式、交通工具图式、景色图式的丰富程度体现了四套教材试图描绘现实社会世界,推崇自然主义还是构建脱离现实的抽象存在。而教材图像的男女人物图式的比例与各自承担的社会角色则隐含着权力和地位关系。其次,从图像的再现意义来看,四套教材图像所再现的客观事物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从图像的互动意义来看,四套教材图像都倾向于通过正面视角、远景镜头将读者卷入图像世界。2018年教材图像的互动意义还通过色彩应用以及实景图的选用进一步得到增强。从构图意义来看,四套教材信息值的共同点是将重要信息安置于图像中心位置,这一特点在近一百年来都没有发生变化,甚至在2018年教材中还被强化了。这一发现证实了视觉语法关于信息值显着性的理论框架(Kress&Leeuwen,1996/2006)在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的适用性。图文关系揭示语言模态与图像模态如何协作共建语篇意义。同一语篇中的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由于具有同文化语境、同情境语境、同交际目的三个特点,因而存在一定的联系,协作构建意义(张德禄,2012)。通过对比分析,本文发现了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的三种核心图文关系模式,即图像依附于文本且图像说明文本意义;图像依附于文本且图像增强文本意义;图像与文本相互独立且图像说明文本意义。此外,本文还对四套教材图文关系的差异进行了详细探讨。1934年教材具备9种不同的图文地位关系与逻辑语义关系,是四套教材中图文关系数量最丰富、分布最均衡、图像与文本处于平等关系比例最高的教材;1961年教材仅包括5种图文关系,是四套教材中图文关系种类最贫乏的;与60年代教材相比,1984年教材配图数量和图文关系种类,图像与文本处于平等关系的比例均有所增加,图文说明关系的比例则有所下降,体现了 1984年教材语篇中图像功能更为多元。2018年教材的配图数量是其他年代教材配图数量的两倍以上,图像附属于文本的比例是四套教材中最高的,但缺乏图像与文本相互补充的图文关系语篇。此外,2018教材还在图文延展关系上增加了文本的时代背景信息,人际意义层面增强了父母与老师的权力。最后,本文探讨了不同时期教材语篇在语言模态、图像模态、图文关系层面的共性特征,分析了各个时期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及其体现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有何区别。1934年民国教材在语言模态、图像模态、图文关系的符号资源选择最为丰富,构建了一个以儿童为本的、具有丰富社会生活实践、浓厚人文情怀的多模态语篇世界。同时教材作为文化资源再生产的重要中介,还试图对男女、师生、父子等关系进行更为公平的社会资源配置。1961年教材的多模态语篇表达则构建了一个以文字模态为中心、以革命为主线的男性主义的抽象的宏大叙事语篇。1984年教材多模态语篇仍然以文本为主要模态,但开始从宏大的革命叙事转向自然主义的客观世界。2018年教材延续并发展了 1984年教材的自然主义风格,在语言模态和图像模态的资源选择与配置上都体现了一定的时代性与国际性,构建了一个以天真孩童为对象、以个体经验为主体、体现美好品质的积极叙事世界。但2018年教材多模态语篇尤其是图像模态部分设计隐含了长辈与孩子、男性与女性的不平等权力关系,图像模态的人际功能也存在既增强又削弱的矛盾。综上,本研究揭示了教材在语言模态、图像模态与图文关系的符号资源选择及其所构建的多模态语篇意义,通过历时视角来了解小学语文教材语篇的多模态意义潜势系统及其所体现的社会文化历史意识,以期学界在教材编写时注重多模态符号资源的丰富性及其与社会语境的联系。
申琳[6](2020)在《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文中提出自从2014年文化部发布的《2013中国网络游戏市场年度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泛娱乐”这个概念以后,“泛娱乐”这个词就迅速席卷互联网,并发展成为一大浪潮,而IP(Intellectual Property)在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大热,形成井喷现象。文化IP的商业化让更多的资本充实起来,内容产业得到了多维度、多层面的开发。同样,在国家政策支持与新消费观念形成的双重作用下,国内儿童产业也出现新的发展机遇,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巨大,如果用IP将儿童文学、动漫、影视、游戏、教育等多内容形式串联起来,不仅能满足儿童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而且可以帮助产业打通整个儿童生态链。不过,在对优质内容的海量需求之下,优质儿童IP依旧屈指可数。其实,经过几千年文化传承,我国诞生了许多很好的儿童IP,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技术的创新,我国也具备了很好的讲故事、艺术创意及技术制作等能力,尤其是我国在5G技术上处于世界领先位置,这些对儿童IP发展而言,都是非常好的优势。但是,一个成功的IP是由IP本身的内涵及其变现形式共同决定的,而我国很多经典的儿童IP由于诸多原因,更多情况是被一次性消费,尤其欠缺儿童IP周边的生产与运营能力,最终无法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慢慢淡出时代与市场。而有些儿童IP则因为价值本身没有那么高,且缺乏长久生命力,却硬生生地被大资金、大平台强势导流,以商业化的思路运营,甚至为了迎合市场而开始批量“生产”,彻底脱离了IP价值最本质的东西,虽能取得一时的成效,却也终究无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与市场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儿童IP在泛娱乐时代的运营模式。论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儿童IP开发的内涵。在理清相关重点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泛娱乐”背景下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界定儿童IP与儿童文学的关联,并描述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第二部分,总结泛娱乐时代我国原创儿童IP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其运营模式。在描述我国逐步形成完善的泛娱乐产业链的基础上,将我国儿童IP的发展纳入泛娱乐产业链进行考察,并特别强调了我国儿童IP意识在历史上的普遍缺失。在此基础上,立足于我国儿童IP的发展现状,对我国目前比较成功的儿童IP三大领域——儿童动画IP、儿童漫画IP、儿童游戏IP——的运营模式逐一进行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国外优秀的儿童IP运营模式,具体考察了哈利波特、精灵宝可梦、小猪佩奇等全球顶尖的儿童IP,也对迪士尼全产业链运营进行了总结。国外儿童IP运营模式与儿童IP产业链相对而言较为成熟,对我国儿童IP运营与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主要考察分析我国儿童IP面临的问题,总结我国儿童IP运营模式的三大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丁明秀[7](2020)在《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这个时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报纸、杂志作为研究的史料依据。在全面搜集散落于东北各大报纸副刊与杂志中的有关沦陷区儿童文学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学研究方法,对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全面梳理,深入解读,力图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面貌。同时,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通过对儿童文学的类型、主题、艺术表现及儿童文学作家、理论批评等多方面的考察,形成对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整体建构。纵向上,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放置于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中,横向上,与同时期其他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进行对比。以期可以在宏观层面了解、把握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东北儿童文学的存在形态。揭示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创作者受制于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生存状态和文化选择,归纳概括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第一部分梳理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二是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具体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殖民语境是沦陷时期东北儿童文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特征,通过对统治机构、文化政策、教育措施和文学阵地的分析,明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存语境。第三部分划分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类型。以报纸《泰东日报》的儿童副刊《儿童专刊》《儿童周刊》《少年》等(1931—1945)、《大同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儿童与学生》等(1933—1942)、《盛京时报》的儿童副刊《儿童周刊》等(1933—1942)、《国际协报》的儿童副刊《儿童》等(1934—1936)及杂志《满洲学童》(1936.10—1945.3)、《新满洲》(1939.1—1945.4)、《新青年》(1935.10—1942.6)、《麒麟》(1941.6—1945.1)等作为切入口,梳理、评析东北沦陷时期的童谣、儿童诗,童话,儿童小说,儿童剧等的审美特点和艺术价值,以期呈现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整体发展面貌。第四部分考察东北沦陷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群体。通过对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成就突出的作家杨慈灯,郑毓钧、未名等有影响的作家及站在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创作情况的考察,致力于展现儿童文学创作的多元化。同时探究作家创作思想的转变和由此引起的作品主题转型,并阐释其中的文化意义。第五部分探究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多样主题与艺术特色。在殖民统治之下,儿童文学主题表现出反抗、潜隐反抗与迎合三种倾向,每种主题倾向中都包含着复杂、多样的表达方式,而且这三种主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呈现出互相渗透和流变的特征。第六部分是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通过对东北沦陷时期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呈现的特征分析,勾勒出儿童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方向。东北沦陷区这个特殊时空使得儿童文学既遭到殖民统治的束缚,也使其在政策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文化殖民主义的二律悖反性使得东北沦陷区的儿童文学表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文学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储洁雅[8](2020)在《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儿童绘本相对与欧美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在童书销售品类中排名前三,成为家长老师们积极选购的学龄前儿童读物。本研究利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2015-2018年度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以及“当当网”的儿童绘本借阅、销售排行榜前100本儿童绘本,整合筛选后共75本儿童绘本,分别对其中成年男性女性和未成年男孩女孩角色进行内容分析。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畅销儿童绘本中传达的性别图景,发现儿童绘本中角色出场比例总体来看是失衡的,两性形象存设定中存在定型化和刻板印象,公共领域中社会角色、私人领域的家庭角色以及亲子关系的的呈现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工和性别模式;深入统计分析绘本中两性角色表现的行为特征,发现绘本中依旧在传达“男女有别”二元对立的性别气质,并在无意识中传达了性别规范化教育;再进一步探讨了绘本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途径以及背后深刻的结构、经济和权力因素;针对上述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期实现社会角色与身份回归真实、性别关系和性别利益力求平等、性别气质多元化传达、性别再生产的积极功能,同时给出可以借鉴和期待的绘本选择;最后进行反思和讨论,认为有必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主流、进一步加强对传媒中的社会性别评估和监测机制、转变性别教育观念、童书出版应秉承“回归儿童本位”的共识。
洪妍娜[9](2020)在《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文中研究指明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从幼儿视角出发,同时以满足幼儿需求为创作宗旨的文学。随着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媒体文化和视觉技术的进步,视觉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文化的重要形态。从幼儿的日常认知、学习和交流方式来看,视觉文化环境构成了当代幼儿的一个基本生活和文化语境,幼儿以视觉文本作为其观看世界、认识生活的主要媒介,电视、电脑、手机以及各类具备视觉传播功能的电子产品进一步构成了对幼儿文化生活的覆盖和建构。对于以幼儿读者为接受对象的幼儿文学来说,视觉文化正以极强的影响力改变乃至重塑其艺术面貌。幼儿视知觉理论、幼儿视觉素养与幼儿文学理论是理解和思考视觉文化视域中幼儿文学艺术发展现状与走向的理论基础与基本前提。顺应视觉文化的潮流,幼儿文学文本的形态呈现出视觉化趋势。例如,幼儿文学文本插图的图像叙事意识逐渐增强;图画书的自觉和兴盛,与视觉文化时代创作、出版和阅读密切相关;在幼儿期刊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视觉符号来呈现刊物特色以及打造图画书板块,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向;当下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更是将幼儿文学推进到一个新的生产和传播空间;根据网络游戏改编和转化而来的网络游戏书正逐渐成为幼儿文学出版的重要品种。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并不是孤立、静止的文本,它始终处在幼儿文学的生产、传播和消费过程中,并由此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意义。面对幼儿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新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幼儿文学的概念、美学特质与文学功能。对于这些问题的重视与思考,是我们对视觉文化语境中幼儿文学进行艺术考察时,应持有的一个基本立场。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有关幼儿文学创作的童年经验与文化责任的深入思考,对于进一步实现幼儿文学的艺术突破和提升有着根本性的意义。面对新的文化语境,幼儿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以及幼儿文学独有的感性深度,构成了当代幼儿文学理论研究课题。顺应视觉文化的时代背景,坚持文字与图像的互文阅读与提升幼儿的视觉素养是幼儿文学阅读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在视觉文化语境下思考当代幼儿文学发展的核心意义在于,视觉文化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开阔、综合的理论视角把握当代幼儿文学的发展思潮及其特征,进而催生出一种更具当代性的对于幼儿文学的理解,同时对于整个儿童文学研究也是大有助益的。
李静[10](2020)在《《举头望明月》(第1、2、3、4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篇翻译实践报告是在翻译儿童文学小说《举头望明月》(Looking at the Moon)第一章至第四章的基础上,对整个翻译过程所做的回顾与总结。原文主要讲述了二战时期英国的部分儿童避难者,远赴遥远的加拿大生活成长的特殊经历。其中以13岁女孩——诺拉的感受和成长为主。翻译理论指导译者的翻译过程。本次翻译实践在归化与异化策略的指导下,将相关的翻译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通过翻译实践和分析,阐述了归化和异化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及指导意义。译者更多地运用了归化策略,旨在帮助儿童读者减少阅读障碍,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篇报告由五个章节组成。第一章是翻译项目介绍;第二章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完成过程与译后校对;第三章描述了翻译理论的选择;在第四章,本文作者运用相关的翻译理论进行案例分析;第五章是翻译实践总结。
二、小象钓鱼(童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象钓鱼(童话)(论文提纲范文)
(3)针对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情绪干预产品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研究动态 |
1.2.2 自闭症儿童产品设计现状 |
1.2.3 自闭症儿童情绪干预产品设计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情绪干预产品相关研究 |
2.1 攻击行为相关理论研究 |
2.1.1 攻击行为概述 |
2.1.2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
2.1.3 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和现有治疗策略 |
2.2 情绪干预相关理论研究 |
2.2.1 情绪认知理论 |
2.2.2 情绪干预方法 |
2.3 自闭症儿童相关产品设计原则 |
2.3.1 自闭症儿童玩具产品设计原则 |
2.3.2 自闭症儿童辅助治疗玩具的设计原则 |
2.3.3 自闭症儿童干预训练产品的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自闭症儿童情绪干预产品功能需求分析 |
3.1 攻击行为影响因素权重分析 |
3.1.1 层次分析构造 |
3.1.2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影响因素层次分析模型 |
3.1.3 判断矩阵构建与权重确定 |
3.2 用户需求分析 |
3.2.1 用户访谈实施 |
3.2.2 问卷调查实施 |
3.2.3 有效用户需求整合与提取 |
3.3 用户需求到产品功能的转化 |
3.3.1 情绪干预产品黑箱模型 |
3.3.2 自闭症儿童情绪干预产品功能结构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情绪干预产品设计策略 |
4.1 产品设计定位 |
4.1.1 目标人群定位 |
4.1.2 产品使用场景 |
4.1.3 产品设计目标 |
4.2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情绪干预产品设计原则 |
4.2.1 有效性优先 |
4.2.2 更高的安全性 |
4.2.3 简易的操作方式 |
4.2.4 更具亲和力的产品外观 |
4.3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情绪干预产品设计要素分析 |
4.3.1 产品功能要素分析 |
4.3.2 产品安全要素分析 |
4.3.3 产品视觉设计要素分析 |
4.3.4 产品易用性要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情绪干预产品设计实践 |
5.1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情绪干预产品设计 |
5.1.1 产品草图设计方案 |
5.1.2 初始设计方案输出 |
5.1.3 TOPSIS法方案评估与选择 |
5.1.4 最终设计方案优化 |
5.2 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情绪干预产品有效性测试 |
5.2.1 实验准备 |
5.2.2 实验实施 |
5.2.3 实验数据处理 |
5.2.4 实验结果分析 |
5.2.5 间接用户产品有效性评价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4)动物圈(论文提纲范文)
大象产子 |
钓鱼的鸟 |
珠项斑鸠 |
小鸭得救 |
(5)民国以来中国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多模态语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设计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多模态语篇与教材研究 |
2.1 多模态语篇研究 |
2.1.1 系统功能视角 |
2.1.2 互动视角 |
2.1.3 认知视角 |
2.2 教材研究 |
2.2.1 教育学视角 |
2.2.2 多模态视角 |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3章 教材语篇语言模态 |
3.1 高频实词分析 |
3.1.1 高频实词的选取 |
3.1.2 高频名词 |
3.1.3 高频形容词 |
3.1.4 高频动词 |
3.1.5 高频副词 |
3.1.6 不同时代教材高频实词对比分析 |
3.2 语类分析 |
3.2.1 语类分析框架 |
3.2.2 1934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
3.2.3 1961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
3.2.4 1984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
3.2.5 2018年教材语类构成与分布 |
3.2.6 不同时代教材语类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教材语篇图像模态 |
4.1 图式分析 |
4.1.1 1934年教材图式特征 |
4.1.2 1961年教材图式特征 |
4.1.3 1984年教材图式特征 |
4.1.4 2018年教材图式特征 |
4.2 图像功能分析 |
4.2.1 视觉语法分析框架 |
4.2.2 1934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
4.2.3 1961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
4.2.4 1984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
4.2.5 2018年教材图像功能特征 |
4.3 不同时代教材图像模态对比分析 |
4.3.1 图式特征对比分析 |
4.3.2 图像功能对比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教材语篇图文关系 |
5.1 图文关系分析框架 |
5.2 1934年教材图文关系 |
5.3 1961年教材图文关系 |
5.4 1984年教材图文关系 |
5.5 2018年教材图文关系 |
5.6 不同时代教材图文关系对比分析 |
5.7 小结 |
第6章 社会文化语境与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建构 |
6.1 不同时代教材多模态语篇共性特征 |
6.2 教材多模态语篇意义与社会文化历史意识 |
6.2.1 1934年教材---人文关怀 |
6.2.2 1961年教材---聚焦革命 |
6.2.3 1984年教材---转向自然 |
6.2.4 2018年教材---时代性与天真的儿童世界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 |
7.3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高频实词一览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对本文相关范畴的基本解释 |
1.1.1 泛娱乐与IP |
1.1.2 社交媒体 |
1.1.3 粉丝和粉丝经济 |
1.1.4 社群 |
1.1.5 二次元 |
1.1.6 Z世代和新生代父母 |
1.2 选题背景 |
1.3 选题意义 |
1.4 国外关于文化产业与IP问题的研究现状 |
1.4.1 文化产业的范畴 |
1.4.2 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 |
1.4.3 世界主要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
1.5 国内关于IP问题的研究 |
1.5.1 IP现象早已存在,但IP问题研究是新问题 |
1.5.2 我国关于IP问题的专着 |
1.5.3 我国关于IP问题的其他文献 |
1.5.4 我国关于儿童文学的研究现状 |
1.5.5 我国针对儿童IP运营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学方法 |
1.6.2 数据分析法 |
1.6.3 跨学科研究方法 |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1.7.1 研究创新点 |
1.7.2 研究难点 |
1.8 研究框架 |
第2章 儿童IP开发运营的内涵 |
2.1 IP的内涵和特点 |
2.1.1 IP的内涵 |
2.1.2 从吉祥物IP运营透视IP内涵 |
2.1.3 优秀IP的特质 |
2.2 儿童IP |
2.3 儿童IP与成人IP的关系 |
2.3.1 成人IP的儿童化 |
2.3.2 儿童IP的全年龄层化 |
2.3.3 介于儿童IP和成人IP之间的“儿童IP成人化”IP |
2.4 儿童文学及其与儿童IP的关系 |
2.4.1 发展中的中国儿童文学 |
2.4.2 泛娱乐时代儿童文学出版的大发展与新突破 |
2.4.3 儿童文学是儿童IP内容运营源头之一,但不等于就是儿童IP |
第3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概观 |
3.1 泛娱乐时代我国的泛娱乐产业链 |
3.1.1 腾讯:基于互联网的互动娱乐新生态 |
3.1.2 阿里巴巴:打造阿里大文娱 |
3.1.3 百度:发展基于大数据的泛娱乐 |
3.2 泛娱乐产业链上的儿童IP发展状况 |
第4章 我国儿童IP运营的历史与现实 |
4.1 动画IP:儿童IP最主要的IP形式 |
4.1.1 中国动画第一个黄金期(1957-1967年) |
4.1.2 中国动画第二个黄金期(1979-1989年) |
4.1.3 中国动画缓慢发展期(1990-2010年) |
4.1.4 动画IP萌芽期(2011-2015) |
4.1.5 动画IP成长期(2015-至今) |
4.2 动画电影IP |
4.2.1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西游记》经典IP与国人的“大圣情怀” |
4.2.2 《大鱼海棠》:成功的衍生品周边运营 |
4.2.3 《大护法》:暴力美学与内容硬伤的悲歌 |
4.2.4 《风语咒》:构建“中国超级武侠世界观”IP群的试水运营 |
4.2.5 《白蛇:缘起》:传统IP的创新价值的实现 |
4.2.6 《哪吒·魔童降世》:颠覆经典,衍生新的儿童IP |
4.3 网络漫画IP:二次元文化成主流 |
4.3.1 《狐妖小红娘》:动画热播赋能原着漫画 |
4.3.2 《一人之下》:传统文化灵魂下的消费者认同 |
4.4 游戏IP:机遇和挑战并重 |
4.4.1 《王者荣耀》:现象级游戏IP的荣耀 |
4.4.2 《阴阳师》:“以玩家为本”的衍生开发 |
第5章 国外优秀儿童IP的运营分析 |
5.1 哈利波特:从畅销小说到IP多元化商业开发模式 |
5.1.1 “哈利波特”IP开发的核心:系列小说与系列电影 |
5.1.2 “哈利波特”IP的游戏开发 |
5.1.3 “哈利波特”IP的主题公园建设 |
5.1.4 “哈利波特”IP周边衍生品链建设 |
5.2 精灵宝可梦:从反应平平的游戏到全球第一大儿童IP |
5.2.1 漫画游戏联动,“精灵宝可梦”IP价值显现 |
5.2.2 技术+社交的产品模式激发IP的独特价值 |
5.2.3 IP大电影:从二次元到三次元的价值进化 |
5.2.4 联名营销:IP商业价值的充分释放 |
5.3 小猪佩奇:中国社交媒体捧红的儿童IP |
5.3.1 《小猪佩奇》的成名史:从儿童IP到全民IP |
5.3.2 《小猪佩奇》IP的核心价值:家庭教育价值观的挖掘 |
5.4 迪士尼全业产业链运营 |
5.4.1 迪士尼媒体网络 |
5.4.2 迪士尼主题公园 |
5.4.3 迪士尼影视娱乐 |
5.4.4 迪士尼消费品 |
第6章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问题与对策 |
6.1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面临的问题 |
6.1.1 儿童IP产业链不够健全 |
6.1.2 儿童IP全年龄段的开发意识不足 |
6.2 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的对策 |
6.2.1 孵化阶段:打造优质儿童IP内容 |
6.2.2 放大阶段:善用社交媒体宣传 |
6.2.3 变现阶段:跨界运营,进行商业化运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7)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理由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理由 |
二、研究内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一)关于儿童文学史研究 |
(二)关于东北儿童文学研究 |
(三)关于东北沦陷区文学研究 |
(四)关于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研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沦陷前的东北儿童文学发展状况溯源 |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出现与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
(一)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倡导 |
(二)东北儿童文学的觉醒 |
二、东北新文学运动与现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 |
(一)东北新文学运动 |
(二)20年代东北儿童文学的发展形态 |
第二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生态环境 |
一、严苛的统治机构 |
二、极端的文化政策 |
三、奴化的教育措施 |
四、飘摇的文学阵地 |
第三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类型 |
一、童谣、儿歌与儿童诗 |
(一)童谣 |
(二)儿歌 |
(三)儿童诗 |
二、童话 |
(一)童话与教育 |
(二)“纯童心文学”与讽刺控诉 |
(三)借鉴中改写 |
(四)翻译童话的殖民想象 |
三、儿童小说 |
(一)现实主义的儿童短篇小说 |
(二)描画“世界”的长篇儿童小说 |
四、儿童剧 |
(一)报刊中的儿童剧 |
(二)广播中的儿童剧 |
第四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作家研究 |
一、突出的作家——杨慈灯 |
(一)异化形象书写现实人生 |
(二)利用幻想增强作品趣味 |
(三)揭露儿童精神受到摧残 |
二、有影响的儿童文学作家 |
三、正义立场上的作家群体 |
(一)殖民地生存境遇的书写 |
(二)失去家园者的无限悲凉 |
(三)麻木到觉醒的转变历程 |
第五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主题与艺术特色 |
一、深重的苦难 |
(一)生活的困苦 |
(二)精神的创伤 |
(三)生命的消亡 |
二、激烈的抗争 |
(一)反抗者的旗帜 |
(二)抗争中的和声 |
(三)黑暗里的低吟 |
三、满洲的颂歌 |
(一)悬赏征文 |
(二)献纳文体 |
四、艺术特色 |
(一)东北方言俗语的运用 |
(二)隐喻反讽的运用 |
第六章 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批评 |
一、儿童文学批评的成果 |
二、儿童文学批评的内容 |
(一)关注读者与呼唤作品 |
(二)童话创作的理论建树 |
(三)童话的整体、个案批评 |
三、外国儿童文学理论的影响 |
结语 |
一、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的历史地位 |
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后记 |
(8)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绪论 |
1.1 研究动机和缘由 |
1.2 研究背景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设计 |
1.6 本文的创新点 |
2.畅销儿童绘本中呈现的性别图景 |
2.1 儿童绘本中塑造的未成年人性别形象及图景 |
2.2 儿童绘本中塑造的成年人性别形象及图景 |
2.3 儿童绘本中人物角色呈现的性别行为特征探究 |
3.解构畅销儿童绘本中的社会性别 |
3.1 性别出场格局——被遮蔽的性别失衡 |
3.2 绘本中两性性别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
3.3 绘本中的性别角色与性别分工模式探析 |
3.4 绘本中的性别叙事和性别结构 |
4.畅销儿童绘本再解读——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及规训 |
4.1 畅销儿童绘本中建构社会性别的重要途径 |
4.2 女性主义视角下畅销儿童绘本性别图景背后 |
5.展望探索与总结反思 |
5.1 对绘本建构性别图景的展望与探索 |
5.2 总结 |
5.3 讨论与建议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广州图书馆绘本类图书借阅排行(2015-2018) |
附录二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绘本类图书借阅排行(2015-2018) |
附录三 当当绘本类图书综合畅销排行榜 |
附录四 最终编码样本库绘本 |
致谢 |
(9)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视觉文化视角的确立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视觉文化 |
二、图像转向 |
三、幼儿与幼儿文学 |
第三节 中国幼儿文学的历史发展 |
一、19世纪末之前的幼儿文学 |
二、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幼儿文学 |
三、1949年之后的幼儿文学 |
第一章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幼儿视知觉理论 |
一、幼儿视知觉的生理基础与心理基础 |
二、幼儿视知觉的心理特点 |
三、视觉文化环境中幼儿视知觉的发展 |
第二节 幼儿视觉素养理论 |
一、视觉素养与幼儿的视觉学习 |
二、幼儿视觉素养与语言素养的整合 |
第三节 视觉文化视域中的幼儿文学理论 |
一、立体的幼儿文学文本观 |
二、幼儿文学的召唤结构 |
第二章 当代幼儿文学的视觉文本形态 |
第一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插图语言——以《365夜故事》图画本为例 |
一、《365夜故事》:从文字版到图画本 |
二、《365夜故事》图画本的艺术特性 |
三、从听赏到观赏 |
第二节 幼儿文学出版的图画书化趋势 |
一、图画书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发展 |
二、图画书的定义 |
三、图文互动:幼儿文学叙事空间的拓展 |
四、视觉艺术对传统民间文化的重写——以童谣图画书为例 |
第三节 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呈现 |
一、幼儿期刊文本的视觉传达 |
二、幼儿期刊文本的图画书化 |
第四节 幼儿文学文本的影像化延伸 |
一、幼儿文学的影视改编 |
二、影像文本反哺幼儿文学 |
第五节 幼儿文学新型视觉文本——“网络游戏书” |
一、“网络游戏书”的兴起和发展 |
二、网络游戏书的文学化复制——以《植物大战僵尸》为例 |
三、反思与展望:从游戏走向游戏精神 |
第三章 幼儿文学活动的视觉化表现 |
第一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
一、视觉媒介与幼儿文学的视觉生产 |
二、幼儿文学视觉生产的产业化运营 |
第二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传播 |
一、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形式与内容 |
二、关于幼儿文学视觉传播的思考——以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获奖作品为例 |
第三节 幼儿文学的视觉消费 |
一、视觉消费下的幼儿生存状况 |
二、视觉消费对幼儿文学的影响 |
第四章 视觉文化与中国幼儿文学重构 |
第一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观念重塑 |
一、幼儿文学的复杂性 |
二、视觉文化时代中的幼儿文学 |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形态重塑——以电子图画书为例 |
一、电子图画书的定义与分类 |
二、电子图画书的艺术特质 |
三、电子图画书的未来发展 |
第三节 视觉文化与幼儿文学功能重塑 |
一、幼儿文学传统功能的坚守 |
二、幼儿文学功能的再认识:视觉艺术欣赏功能 |
三、幼儿文学视觉艺术欣赏功能呈现 |
第五章 对视觉文化时代幼儿文学的思考 |
第一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创作 |
一、童年经验的回归 |
二、文化责任的坚守 |
第二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研究 |
一、幼儿文学文字与图像之关系的再思考 |
二、幼儿文学感性深度的再理解 |
第三节 视觉文化时代的幼儿文学阅读 |
一、图画书阅读与幼儿视觉素养 |
二、图画书阅读对幼儿视觉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 |
三、图画书阅读在幼儿视觉素养能力培养实践中的应用 |
结语 |
征引文献 |
一、中文着述 |
二、中文报刊论文 |
三、外文着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举头望明月》(第1、2、3、4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翻译项目介绍 |
1.1 翻译材料介绍 |
1.1.1 作品简介 |
1.1.2 作者介绍 |
1.2 文本分析 |
1.2.1 作品题材 |
1.2.2 作品语言特征 |
1.2.3 作品中的文化现象 |
1.3 目标读者 |
1.4 翻译选材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
2.1 译前准备 |
2.2 选择翻译理论 |
2.3 翻译过程与译后校对 |
第三章 翻译案例分析 |
3.1 归化案例分析 |
3.1.1 词汇层面 |
3.1.1.1 名称 |
3.1.1.2 语气助词 |
3.1.1.3 拟声词 |
3.1.2 句法层面 |
3.1.3 修辞层面 |
3.1.4 语法层面 |
3.1.5 文化背景层面 |
3.2 异化案例分析 |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译作目录 |
四、小象钓鱼(童话)(论文参考文献)
- [1]恢复与发展 ——1977-1982年《儿童文学》研究[D]. 刘芮先. 辽宁大学, 2021
- [2]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报恩故事研究[D]. 何晓蕊.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3]针对自闭症儿童攻击行为的情绪干预产品设计[D]. 曹杨柳. 燕山大学, 2021(01)
- [4]动物圈[J]. 蔡旭. 南方文学, 2021(02)
- [5]民国以来中国不同时期小学语文教材多模态语篇分析[D]. 林娟. 吉林大学, 2020(03)
- [6]泛娱乐时代我国儿童IP运营研究[D]. 申琳. 吉林大学, 2020(01)
- [7]东北沦陷区儿童文学史论(1931-1945)[D]. 丁明秀.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D]. 储洁雅. 暨南大学, 2020(04)
- [9]论视觉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幼儿文学[D]. 洪妍娜.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1)
- [10]《举头望明月》(第1、2、3、4章)翻译实践报告[D]. 李静.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