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蒗-盐源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罗平[1](1983)在《宁蒗-盐源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1976年11月7日、12月13日宁蒗—盐源6.7级和6.4级地震前,震中周围150公里范围内的小震活动。发现震前从1973年底开始的两年多时间内,ML*≥3.0级地震围成空区,震前4个月,震源区附近小震活动加强,致使空区消失,最后在空区的一端发生主震。同时还伴随有ML≥2.3级地震的月频度由高值——低值——再回升到高值;b值由低值到高值;月应变释放速率震前呈明显的加速及Σ(t)值出现高值等异常现象。文中用突起点模式的思路对上述异常特征作了解释。
杜方,吴江[2](2007)在《西南地区前兆震群以及显着地震与区域强震的时空特征》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系统清理并分析了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1]中的强震发生前的前兆震群和显着性地震特征。在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中,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着地震存在共性特征,但又具有明显的区域个性。从共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着性地震发生后1-2年可能发生强震,强震一般发生在前兆震群或显着性地震附近地区或相关联构造带上;川滇往往是块体内部构造较复杂的区域,发生的强震会有前兆震群或显着性地震发生。从个性特征上看,西南划分的五个预报区的前兆震群和显着性地震发生与西南地区的地震地质构造具有一定关系,也就是说特殊的构造使得各区域的前兆震群和显着性地震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
王兴辉[3](1985)在《龙陵—宁蒗地震带存在依据及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从龙陵、宁蒗、盐源地区强震及近廿年来小震的带状分布规律、震源机制解、地震地质构造及强震等震级分布特征等方面论述了龙陵——宁蒗地震带的存在并对该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作了讨论。
牟雅元,邱发青,王天国[4](2000)在《宁蒗—盐源地震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998年10月至1999年1月,在宁蒗与盐源之间发生了5次5级以上地震。我们根据西昌地震遥测台网的记录,在震前对该系列地震作出了较好的预测。分析认为:震前的短期空区、前兆震群甚至有直接前震是该系列地震的震兆异常;5次中强以上地震彼此有内在联系,又有一定的独立可分性,余震衰减都比较快,是本震例的序列特征。
田钧,郭绍忠[5](1986)在《宁蒗及邻区1975年以来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点与震前小震活动特征的初步探讨》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宁蒗及邻区1975年以来所发生的NL≥4.7中强地震在时空分布和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分析,发现该区地震活动主要受NE向的木里——宁蒗——剑川断裂的控制;具有在中甸——洱源与木里——华坪来回跃迁的特点,为NE—SW向迁移的现象。震前ML≥3.0的地震频度在三个月内小于或等于四次的背景下突然增强;缺震出现两个月以上低于2.96/月;应变将放能量低于0.48×106焦耳1/2二至八个月后,在几天至一个月内应变释放能量≥0.6×106焦耳1/2;b值低于0.84;断层面总面积≥2个月低于7.27焦耳2/3后出现1—2个月高峰值等短临异常指标。并通过定量的分析,认为宁蒗及邻区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具有正常——偏低——增强———发震的特征。
付虹,钱晓东,苏有锦,赵小艳,邬成栋,刘翔,刘丽芳[6](2013)在《2012年9月7日彝良5.7、5.6级地震预测及科学依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彝良地震前地震预测意见和预测依据,认为:彝良地震前云南最主要的地震活动特征是境内6级以上地震平静时间接近或超过20世纪以来的极限时间,中等地震丛集过程中,缺少6级地震活动;宁蒗地震的窗口意义和前兆异常数量持续增加是判断地震短期危险性的主要依据;4级地震密集活动区为地点判断提供线索。彝良地震与缅甸地震同时孕育的复杂性,增加了地震预测的难度,也丰富了我们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
郑兵,王青华,罗海元,马伶俐,蒲晓霞,李菲菲,苏琴[7](2015)在《2012年宁蒗—盐源5.7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文中认为利用2010年7月2012年3月四川省和云南省的流动重力观测数据,对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中的重力场动态演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地震孕育阶段震中区域重力场出现大面积的重力正值变化高值异常区域,并形成密集的正值变化梯度带;震前震中区域呈重力正变化低值状态,处于重力变化0值线附近且等值线稀疏;震前与发震有关的断裂带的跨断层重力测段段差值变化明显。
李大虎,丁志峰,梁明剑,李军,苏琴[8](2014)在《四川地区流动重力资料的位场分离与异常特征提取》文中指出用于监测四川地区重力场随时间变化的流动重力测网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后进行了全面改造,形成了新的闭合环线并对整网点位每年实施2次重力观测工作.该文以2010—2012年获取的5期流动重力资料为基础,分别采用小波多尺度分解和三维视密度反演等位场分离方法,对测区内重力场的动态变化进行多层次分解及异常特征提取,以探求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以及地震前后不同深度范围内密度变化情况与重力场响应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同一期资料进行小波分解得到不同阶次的细节图像,揭示了不同深度处重力异常动态变化特征;分解结果同时也表明了四川测区范围内重力场的变化形态与川内特有的断裂构造格架和深部结构环境及过渡带特征密切相关.通过对不同时期的差分重力异常资料进行三维视密度反演对比研究发现,在地震前后四川测区范围内由浅到深密度变化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震区附近出现较为明显的横向密度变化特征且浅层物质密度局部性的异常变化差异较为突出,测区范围内中上地壳深度层密度反演切片显示出的趋势性差异基本上反映了地震前后测区内地下物质的动态变化趋势,因此,深刻认识不同深度范围内重力场的动态演化特征,对研究壳内物质密度变化以及与地震的孕育和发展有关的深部介质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曾祥方,韩立波,倪四道,石耀霖[9](2013)在《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5.7地震震源参数研究》文中提出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之间发生MS5.7地震。为了探讨其发震构造,本文首先利用近震宽频带波形记录,基于CrustModel2提供的速度模型,采用"裁剪-粘贴"(CAP,Cut And Paste)方法反演了震源机制解和深度。结果表明,该地震是以正断为主,兼具走滑分量,两个断层节面解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189°/59°/-40°和302°/55°/-141°,矩震级为5.3,矩心深度为4km,采用该区其他速度结构模型得到的震源深度为6km。通过分析近距离台站LGH的sPL波震相及远震距离澳大利亚台网上记录的sP波深度震相,进一步确认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为4~8km,是一次浅源地震。震后2天内的余震分布主要沿北西向分布,结合当地地质构造推断,本次地震可能发生在北西向永宁断裂上。
程式,杜方[10](1999)在《1998年宁蒗6-2级系列地震的短临前兆异常特征》文中提出与以往的震例相对比, 1998 年宁蒗6-2 级地震的短临前兆异常, 既有异常幅度大、空间分布上受活动性断裂带控制、时间进程上是准同步起伏、前兆异常与震兆异常配套出现、微观异常与宏观异常配套出现等共性; 又有前兆异常十分丰富、异常的空间分布集中、震后效应十分平静等个性。还对如何在 “多源场”中寻找首先发震的 “单源场” 这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讨论。
二、宁蒗-盐源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蒗-盐源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4)宁蒗—盐源地震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短期空区 |
2 木里—盐源间小震群与5.3级地震 |
3 5.2级地震临震异常特征 |
4 6.2级地震临震异常特征 |
5 初步认识 |
(6)2012年9月7日彝良5.7、5.6级地震预测及科学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震级预测依据 |
1.1 M≥6地震平静异常 |
1.2 中等地震连发和宁蒗5.7级地震的预报意义 |
2 时间预测依据 |
2.1 地震活动特征预测时间 |
2.2 前兆异常预测时间 |
3 地点预测依据 |
4 预测过程 |
5 认识和讨论 |
(7)2012年宁蒗—盐源5.7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测区概况及资料处理 |
2区域重力场的演化特征 |
2.1重力场动态变化 |
( 1) 2010 年 7 月 ~ 2011 年 2 月 |
( 2) 2011 年 2 月 ~ 2011 年 8 月 |
( 3) 2011 年 8 月 ~ 2012 年 3 月 |
( 4) 2011 年 2 月 ~ 2012 年 3 月 |
2.2重力段差时序变化 |
3讨论与结论 |
(8)四川地区流动重力资料的位场分离与异常特征提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测区概况及资料处理 |
2 流动重力资料的位场分离 |
2.1 小波多尺度分解结果与解释 |
2.2 视密度反演结果 |
3 讨论与结论 |
(9)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5.7地震震源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数据与方法 |
1.1 震源机制解反演 |
1.2 数据资料和速度模型 |
2 震源机制结果 |
3 震源深度 |
4 结论与讨论 |
四、宁蒗-盐源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宁蒗-盐源地震前的小震活动特征[J]. 罗平. 地震研究, 1983(S1)
- [2]西南地区前兆震群以及显着地震与区域强震的时空特征[J]. 杜方,吴江. 四川地震, 2007(01)
- [3]龙陵—宁蒗地震带存在依据及地震活动性特征研究[J]. 王兴辉. 地震研究, 1985(01)
- [4]宁蒗—盐源地震分析[J]. 牟雅元,邱发青,王天国.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0(01)
- [5]宁蒗及邻区1975年以来中强地震的时空分布特点与震前小震活动特征的初步探讨[J]. 田钧,郭绍忠. 地震研究, 1986(05)
- [6]2012年9月7日彝良5.7、5.6级地震预测及科学依据[J]. 付虹,钱晓东,苏有锦,赵小艳,邬成栋,刘翔,刘丽芳. 地震研究, 2013(02)
- [7]2012年宁蒗—盐源5.7级地震前的重力变化[J]. 郑兵,王青华,罗海元,马伶俐,蒲晓霞,李菲菲,苏琴. 地震研究, 2015(03)
- [8]四川地区流动重力资料的位场分离与异常特征提取[J]. 李大虎,丁志峰,梁明剑,李军,苏琴. 地震学报, 2014(02)
- [9]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MS5.7地震震源参数研究[J]. 曾祥方,韩立波,倪四道,石耀霖. 地震, 2013(04)
- [10]1998年宁蒗6-2级系列地震的短临前兆异常特征[J]. 程式,杜方. 四川地震, 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