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锰锌铁氧体中锰锌的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宋易南[1](2015)在《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滤液制备锰锌铁氧体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近年来,利用锌锰电池合成锰锌铁氧体软磁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常用方法是化学酸浸、氧化及高温煅烧的多步骤工艺,这些工艺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能耗、有二次污染的缺点。本文基于自主研发的100 L生物淋滤与材料制备一体化中试设备,采用共沉淀-沸腾回流法,以废旧锌锰电池的生物淋滤液为原料制备Mn0.6Zn0.4Fe2O4锰锌铁氧体。该工艺具有成本低、节约能耗、环境友好等特点。结合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投射电镜(TEM)、震动样品磁强计(VSM)、比表面积分析(BET)等表征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及磁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Mn0.6Zn0.4Fe2O4为纯相的立方尖晶石结构,粒径在20-50nm之间,颗粒分布均匀,比表面积为19.346 m2/g,饱和磁化强度高达97.86 emu/g。作为重金属吸附剂和催化剂具有易于磁分离的优点。将合成的锰锌铁氧体应用于Cd(II)、As(III)、Pb(II)的吸附,考察了pH、吸附剂浓度、温度及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研究了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结果表明:锰锌铁氧体吸附Cd(II)、As(III)、Pb(II)的效果受pH和温度影响较大,在pH≥5的条件下对Cd(II)、Pb(II)的吸附率达95%以上,在pH=3的条件下对As(III)的吸附率达97%以上;吸附效果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对三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顺序为Pb(II)>Cd(II)>As(III)。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能够很好的描述整个吸附过程。将合成的锰锌铁氧体应用于亚甲基蓝的光催化降解,并研究了相关机理。结果表明:在可见光条件下锰锌铁氧体能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达97%以上;光催化作用在整个降解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同时还有类Fenton反应发生。锰锌铁氧体作为光催化剂存在着一定的光腐蚀效应。
杨理[2](2016)在《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液相化学制备原理、材料化学合成原理和磁学理论,利用光谱学方法和显微分析技术,充分运用化学工艺学、化学反应工程及环境工程等理论知识,在对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废旧锂离子电池溶解和处理的同时,借助红外光谱仪(IR)、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X-射线衍射仪(XRD)、同步热分析仪(TG/DSC)、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透射电镜(TEM)、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手段研究了以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废旧锂离子电池为原料制备铁氧体材料和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考查了不同制备方法对制备材料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宜的制备工艺,并提出干凝胶自蔓延燃烧法的燃烧机理和溶胶凝胶法合成材料的机制。初步认识制备方法对制备材料微观结构和磁性能的关系。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于废旧碱性锌锰电池,首先,对其在硝酸溶液中溶解条件进行研究,并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溶解条件,最终得出在硝酸中溶解的适宜条件为:硝酸浓度6mol/L,液固比13.6,双氧水质量分数2.5%,反应温度60℃,反应时间25 min。然后,以上述溶解溶液为原料,柠檬酸为凝胶剂,通过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法和微波辅助加热相结合制备出锰锌铁氧体材料。借助相关技术手段对所得产品进行表征。IR和TG/DSC检测结果显示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过程的实质是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研究表明,将锰锌铁氧体前驱体粉末在120℃条件下微波加热15 min,即可获得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锰锌铁氧体材料,该方法制备产品的饱和磁化强度比单一通过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过程制备锰锌铁氧体的饱和磁化强度高7倍。(2)对于废旧锂离子电池,首先用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为超声溶剂对正极材料进行处理,正极材料活性物质完全可以同铝箔集电体分离。将分离的正极材料活性物质在750℃条件下煅烧4 h,得到煅烧后产品;用浓硝酸对其进行微波辅助加热处理,过滤,得到浸出残留物。采用相关技术手段对处理产物进行组成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含碳有机物和聚偏氟乙烯(PVDF)在煅烧阶段能被除去。利用微波消解对煅烧后产品进行消解处理,钴酸锂正极材料基本可以完全溶解。超声波超声机理为超声波空化作用,加速对流运动。其次,优化被分离的铝箔集电体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条件,得到溶解铝箔的适宜条件为:氢氧化钠浓度1 mol/L,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15 min,固液比0.05 g/mL,pH值为8。另外,本实验分别通过干灰化法和微波消解法对废旧锂离子电池隔膜进行处理,采用ICP-AES同时测定隔膜中Zn、Pb、Cd、Mn、Fe、Mg、Ca、Cu、Na 9种金属元素,目的在于建立处理和测定隔膜中金属元素的分析方法。结果显示:ICP-AES测定两种方法处理的隔膜金属元素含量相差不大;不同隔膜中金属元素含量存在差异,Ca和Na在两种锂电池隔膜中含量最高,Mg和Fe含量次之,Cu和Zn含量最少。该研究为隔膜中金属元素的资源化提供了基础数据和分析方法。最后,以硝酸溶解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为原料,分别以乙二醇和柠檬酸为凝胶剂,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具有尖晶石结构的Co0.8Fe2.2O4磁性材料。借助相关技术手段对产物的结构、晶型、形貌、样品磁性能进行表征。推测乙二醇制备钴铁氧体的机理是凝胶剂先和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络合物;随着溶液氢氧根浓度的增加,生成混合氢氧化物沉淀;经煅烧处理,生成钴铁氧体。柠檬酸制备钴铁氧体的机理是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过程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结果显示:乙二醇和柠檬酸参与条件下制备出的Co0.8Fe2.2O4饱和磁化强度分别为61.96 emu/g和52.49 emu/g。又以柠檬酸为凝胶剂通过镍掺杂制备出的Co0.8Fe2.2O4饱和磁化强度可达到58.65 emu/g。掺杂镍后钴铁氧体饱和磁化强度增加的原因是镍离子半径比钴离子半径小,易于占据钴离子在四面体中的A位,提高了晶体中离子排列的有序度。(3)以混合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锂离子电池为材料,成功制备出LiNi1/3Co1/3Mn1/3O2镍钴锰三元锂离子正极材料。整个研究包括混合电池的溶解过程,共沉淀过程,煅烧过程,电池制备过程和电池充放电测试过程。对制备的LiNi1/3Co1/3Mn1/3O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成分、形态和电化学性能通过ICP-AES、FT-IR、XRD、SEM-EDS和蓝电电池测试系统进行表征和测试。结果显示:制备LiNi1/3Co1/3Mn1/3O2镍钴锰三元锂离子正极材料的适宜条件是:共沉淀pH值为8,煅烧温度为850℃,煅烧时间为10 h,此外,LiNi1/3Co1/3Mn1/3O2镍钴锰三元锂离子正极材料首次放电容量为160.2 mAh/g,库仑效率为99.8%。
胡启明[3](2005)在《水热合成条件对锰锌铁氧体锰离子价态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综述了锰锌铁氧体的发展历史、现状工艺、特性和发展趋势,简略的回顾了软磁铁氧体纳米粉末的制备技术。锰锌铁氧体作为一种重要的软磁材料必将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探索了一种用于分析锰锌铁氧体中锰平均价态分析的化学方法,用高锰酸钾分光光度法并结合XPS对锰锌铁氧体中的锰进行价态分析。对影响化学分析的一些因素,如分析样品时的pH值、草酸钠的加入量、过硫酸铵的使用量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本文研究了水热前驱体制备方式对锰锌铁氧体锰平均价态的影响。重点研究了前驱体制备过程中共沉淀时的pH值和共沉淀时的搅拌时间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同等的搅拌时间条件下,锰锌铁氧体样品中锰的平均价态,随着pH值的增加而升高;在同样的pH条件下,锰锌铁氧体样品中锰的平均价态,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 首次探索了在水热制备锰锌铁氧体的过程中施加磁场的影响情况。通过XRD结构分析,没有发现在本文的磁场条件下有新相的产生。通过XPS分析,发现内加磁晶和外加磁场的条件下,可能有一部分的锌进入了尖晶石的B位。对高锰酸钾分光光度法分析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粗略的结论,认为磁场对于水热制备锰锌铁氧体的影响是,内加磁晶使得锰的平均价态升高,而外加磁场使得锰的平均价态降低。 对锰锌铁氧体的离子分布式进行了理论的探讨,分析了离子分布式的重要性,提出了一种完全测定锰锌铁氧体的结构的方法。
谢超[4](2011)在《低品位锰矿制备锰锌铁氧体工艺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锰锌铁氧体是一种重要的电子陶瓷,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堆积成山的低品位锰矿已经成为严重问题,对其进行综合利用具有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低品位锰矿为原料,采用硫酸浸取法回收其中的锰和铁元素,以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锰锌铁氧体。通过正交实验及单因素实验分析了锰矿粒径、反应时间、液固比以及硫酸浓度对锰浸取率的影响,同时采用XRD、FTIR、SEM、BET比表面积测定以及VSM等测试方法,研究了原料组分、共沉淀反应的pH以及SiO2掺杂对锰锌铁氧体性能的影响,得到如下主要结论:低品位锰矿中,硫酸浸取锰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锰矿粒径0.054 mm、反应时间2 h、液固比为3、硫酸浓度为30%。在此条件下从低品位锰矿中,硫酸浸取法回收锰的回收率可达96.7 %。该浸取过程符合分形动力学特征,分形动力学参数k 0为5.507min-1,h为1.651;锰浸取液的除杂过程中,锰的保留效果较好,其回收率可达97.1%,同时也能保留一定的铁离子,其回收率为62.5%。锰锌铁氧体的饱和磁化强度,随其锌含量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其矫顽力随共沉淀液pH的增加呈先减少后增大的趋势;在原料组分为ZnO:MnO:Fe2O3=22.32:27.18:50.5,pH为7.5时,所得样品磁性能最佳,其矫顽力Hc为8.20 G,饱和磁化强度Ms为55.02 emu/g,剩余磁化强度Mr为1.71 emu/g。实验表明,共沉淀温度对前躯体合成率有较大影响,当温度为50℃时前躯体合成率最高,达到87.9%;适当的SiO2掺杂可以提高锰锌铁氧体的比表面积;少量的SiO2掺杂(00.45wt%)可以改善锰锌铁氧体的磁性能,过量则会影响锰铁氧体的物相结构从而使得其磁性能降低,当掺杂量为0.45%时,样品磁性能最佳,其饱和磁化强度为71.95 emu/g,矫顽力为10.49G,剩余饱和磁化强度为1.32 emu/g。
张潇阳[5](2017)在《用锰矿和锌精矿制备锰锌铁软磁材料前驱体》文中认为锰锌铁软磁材料在电子信息领域应用广泛,目前工业上的制备方法多采用纯度较高的金属化合物,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锰锌铁软磁材料的发展。本实验以锰矿和锌精矿为原料,通过湿法冶金常用技术手段从矿物原料中提取有价金属元素铁、锰和锌,并对杂质离子进行除杂,得到较为纯净的含有铁、锰和锌的混合溶液,以此来制备锰锌铁软磁材料前驱体,得到高附加值产品的同时,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多种金属的综合利用。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浸出及重金属初步除杂、轻金属元素的净化除杂和共沉淀三个方面的内容,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所示:(1)浸出过程为了更好地利用矿物原料中的有价金属元素以及调整浸出液中的锌锰比例,使其接近配方中ωZn:ωMn=7.58:23.22的比例,采用两段浸出。第一段控制锌锰质量比0.34,温度95℃,硫酸用量88g,液固比4:1,搅拌强度200r/min,进行硫化锌精矿和氧化锰矿的共同浸出,浸出时间3h后锰的浸出率74.50%,锌的浸出率达到93.60%且锌的浸出率不再随时间明显变化。第二段,加入铁粉还原浸出未反应的氧化锰矿,并对重金属进行初步除杂,得到的铁粉还原浸出及除重金属过程最佳工艺条件:温度70℃,反应时间150min,每100g氧化锰矿,铁粉用量为4.85g。锰的浸出率达到94.08%,溶液中锌锰质量比为0.330,Cu除杂率为99.99%以上,Pb除杂率为89.60%,Cd除杂率仅为35.80%。加入一定量的锌粉置换除镉,Cd除杂率为90.01%。(2)轻金属元素钙镁铝的净化除杂研究主要考察了水解除铝过程中pH、反应时间和絮凝剂用量对铝除杂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条件为:温度80℃,溶液pH4.5左右,反应时间2.5h,絮凝剂采用2g/L的聚丙烯酰胺,加入量为溶液体积的0.2%,铝除杂率达94.00%左右。钙镁除杂过程主要研究了 pH、温度、氟化锰用量和反应时间对钙镁除杂率的影响,得到的最佳条件为:温度70℃,溶液终点pH控制在4.5左右,反应时间1.5h,氟化锰用量为3g,钙镁除杂率分别为89.70%和86.30%。(3)共沉淀过程重点研究了沉淀剂用量、反应pH值和反应时间对共沉淀过程金属沉淀率和影响,得到的前驱体粉末主体金属成份比例控制在±5%以内,主要杂质元素Cu、Pb、Cd、Ca、Mg和Al的平均质量含量较低,分别为0.000020%、0.000180%、0.000530%、0.005600%、0.026600%和 0.003600%,且分散均匀。
林辉龙[6](2012)在《固相合成法制备锰锌铁氧体过程研究》文中指出固相合成法(氧化物法)具有工艺简单、配料容易调整、适合大规模生产等优点,成为广泛采用的制备锰锌铁氧体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制备锰锌铁氧体过程机理的研究,对于锰锌铁氧体的合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综述了锰锌铁氧体国内外研究状况、性能参数、粉体制备技术研究进展和添加剂研究进展,采用热分析技术和XRD衍射技术,研究了纯碳酸锰体系、锰铁氧体体系、锌铁氧体体系和锰锌铁氧体体系在升温速率为10K/min的情况下制备过程的反应机理。采用热分析技术研究了不同升温速率(5、10、20、30和40K/min)对纯碳酸锰体系、锰铁氧体体系、锌铁氧体体系和锰锌铁氧体体系制备过程的影响,并采用Flynn-Wall-Ozawa和Kissinger-Akahira-Sunose两种方法计算了纯碳酸锰体系、锰铁氧体体系和锰锌铁氧体体系中碳酸锰的反应活化能。经过实验研究,得到以下结果:通过纯碳酸锰体系、锰铁氧体体系和锌铁氧体体系的制备过程反应的确定,探明了锰锌铁氧体体系在制备过程中的反应过程:在升温速率为10K/min的升温过程中锰锌铁氧体于268-500℃温度区间发生了MnCO3→MnO(OH)反应;542℃左右区间发生了MnO(OH)→MnO2→Mn2O3和Mn2O3+ZnO→ZnMn2O4的反应;在702-1050℃温度区间内发生了ZnMn2O4→Mn2O3+ZnO、Fe2O3+ZnO→ZnFe2O4和Mn2O3→Mn3O4的反应;在1250℃左右发生了ZnFe2O4+Mn3O4→MnZnFe2O4的反应。在不同升温速率条件下(5、10、20、30和40K/min),锰锌铁氧体体系中MnCO3→MnO(OH)反应的反应结束温度随着升温速率的不断提高均向高温区移动,其反应的重量变化速率也随升温速率的升高而增大,MnCO3→MnO(OH)阶段的反应转换率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也向着高温区移动。FWO和KAS法计算的锰锌铁氧体体系中MnCO3→MnO(OH)反应活化能分别为67.94kJ/mol和64.31kJ/mol;纯碳酸锰体系中MnCO3→MnO(OH)反应活化能分别为90.51kJ/mol和87.59kJ/mol;锰铁氧体体系中MnCO3→MnO(OH)反应活化能分别为74.48kJ/mol和67.85kJ/mol。锰锌铁氧体体系中的碳酸锰反应活化能最小,纯碳酸锰体系中碳酸锰反应活化能最大。FWO法计算的碳酸锰反应活化能均大于KAS法计算的碳酸锰反应活化能。
周琳[7](2014)在《铁氧体/FeSiAl复合磁粉芯的制备与表征》文中提出FeSiAl软磁复合磁粉芯因为其电阻率高、高频损耗低、成本低而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铁硅铝磁粉芯的制备主要采用云母、高岭土等传统粘结包覆的方式,由于这些包覆剂均为非磁性物质,因此这种粘结包覆工艺会降低磁粉芯的磁性能。本文用软磁铁氧体作为绝缘包覆剂制备FeSiAl复合磁粉芯,在保证磁粉芯高磁导率、损耗低等优点的前提下,还极大地提高了磁粉芯的磁性能。首先,以溶剂热法,通过控制溶剂热反应时间、溶剂热反应温度以及锰锌元素配比合成了颗粒大小均匀,磁性能优良的锰锌铁氧体。结果表明,随着溶剂热时间的延长,溶剂热温度的提高以及锰锌铁氧体中锰元素的增加,锰锌铁氧体的结晶度提高,颗粒变大且趋于均匀,饱和磁化强度增大。其中200℃下溶剂热8h时制备出的Mn0.6Zn0.4Fe2O4其结晶度高,颗粒在200nm左右,饱和磁化强度可达69.147emu/g,综合性能最佳。其次,以溶剂热法,通过控制溶剂热反应时间、溶剂热反应温度以及镍锌元素配比合成了颗粒大小均匀,磁性能优良的镍锌铁氧体。结果表明,随着溶剂热时间从2h延长至8h,镍锌铁氧体的结晶度提高,颗粒变大且趋于均匀,饱和磁化强度增大,8h-12h结晶度和颗粒尺寸保持稳定,但由于出现杂质,导致其饱和磁化强度降低。溶剂热温度提高以及镍锌铁氧体中镍元素的增加,均能使得镍锌铁氧体结晶度提高,颗粒尺寸变大且趋于均匀,饱和磁化强度变大。其中,200℃下溶剂热8h时制备出的Ni0.3Zn0.7Fe2O4,其结晶度高,颗粒在200nm左右,饱和磁化强度可达77.515emu/g,综合性能最佳。最后,利用综合性能最佳的锰锌铁氧体和镍锌铁氧体作为绝缘包覆剂,制备铁氧体/FeSiAl复合磁粉芯,得出复合磁粉芯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将铁硅铝磁粉用0.4wt.%的磷酸液钝化,1.6GPa下压制成型,氮气气氛保护下退火热处理1h,当铁氧体的含量为3%,热处理温度为660℃时,此时所制备的铁氧体/FeSiAl复合磁粉芯磁导率最大,其中锰锌铁氧体/FeSiAl复合磁粉芯磁导率为72,镍锌铁氧体/FeSiAl复合磁粉芯磁导率为77;当热处理温度为700℃时,此时所制备的铁氧体/FeSiAl复合磁粉芯损耗最低,其中锰锌铁氧体/FeSiAl复合磁粉芯损耗为770mw/cm3,镍锌铁氧体/FeSiAl复合磁粉芯损耗为625mw/cm3。热处理温度增加,复合磁粉芯的直流偏置特性逐渐降低,铁氧体含量增加,复合磁粉芯的直流偏置特性逐渐增加。
杨朝东[8](2016)在《掺Ni2+锰锌铁氧体制备及其催化降解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废水严重污染环境,而光催化剂对废水中有机物的降解优势明显;但催化剂存有易中毒、回收难等问题,制约光催化剂的应用。本文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兼具磁性能及催化性能的锰锌铁氧体,利用均匀设计法优化获得锰锌铁氧体制备的煅烧时间、p H值、煅烧温度等适宜条件。为提高锰锌铁氧体的磁性能和催化性能,本文分别考察La3+、Ce3+、Cu2+、Ni2+、Co2+、Ti4+掺杂对锰锌铁氧体性能的影响,运用VSM、UV-VIS分析获得掺杂催化剂磁性能及对紫外可见光的吸收能力,运用SEM、XRD、BET、FT-IR等方法表征物相结构及形貌,并通过催化降解亚甲基蓝,优选出Ni2+掺杂为优势催化剂。为进一步探明Ni2+掺杂对锰锌铁氧体性能的影响,本文研究了Ni2+不同掺杂量制备锰锌铁氧体的磁性能、催化性能以及物相结构,以亚甲基蓝的降解为探针评价其光催化性能、以苯胺的降解评价其热催化性能,并以重庆优势生物质资源金银花叶为原料,研究其催化液化性能,为锰锌铁氧体性能的提高及其应用提供实验基础。实验结论如下:(1)通过均匀设计法优选得出锰锌铁氧体适宜制备工艺条件为:当p H值为7.1,煅烧温度为1140℃,煅烧时间为3.0h时,制备的锰锌铁氧体为粒径62.65nm的具有尖晶石结构的纳米粉体,其组分结构为Mn3Zn2Fe5O12.5,表面含有M金属-O以及H-O等官能团,其磁化强度为11.37emu/g,在300-600nm范围内具有强吸收峰,表明制备锰锌铁氧体是兼具可见光响应和磁性能的纳米粉体。(2)比较不同离子掺杂对锰锌铁氧体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金属离子掺杂不影响锰锌铁氧体晶型结构,对紫外可见光吸收能力依次为Ni2+(1.424)>Ti4+(1.415)>Co2+(1.398)>Cu2+(1.381)>Ce3+(1.343)>La3+(1.283),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降解率及其大小依次为Ni2+(49.85%)>Ti4+(48.66%)>Co2+(46.22%)>Cu2+(45.57%)>Ce3+(38.55%)>La3+(35.51%);制备粉体比表面积大小为Ni2+(1.8492 m2﹒g-1)>Ti4+(1.7702 m2﹒g-1)>Cu2+(1.6936 m2﹒g-1)>La3+(1.5879 m2﹒g-1)>Co2+(1.5853 m2﹒g-1)>Ce3+(1.4514 m2﹒g-1),晶粒粒径大小为Ti4+(43.55nm)<Ni2+(49.18 nm)<Co2+(49.98 nm)<Ce3+(51.13 nm)<La3+(57.57nm)<Cu2+(63.18 nm),饱和磁化强度依次为Ti4+(11.17emu/g)>La3+(11.06emu/g)>Co2+(10.11 emu/g)>Ce3+(9.52 emu/g)>Ni2+(9.24 emu/g)>Cu2+(9.20emu/g);Ni2+掺杂表现出较好的催化及磁性能,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中其残留Mn2+、Fe3+、Zn2+分别为0.03mg/L、0.98mg/L、0.03mg/L,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3)Ni2+掺杂制备锰锌铁氧体结果表明:不同Ni2+掺杂量影响锰锌铁氧体的磁性能,但掺杂量为0.40%时,制备锰锌铁氧体表现出良好的性能;当掺杂量为0.40%时,制备样品紫外可见光吸收能力最强,催化降解亚甲基蓝1.0h后,亚甲基蓝降解率可达54.23%,其饱和磁化强度为15.10emu/g略低于最大值(15.88emu/g),其粒径为52.58nm,是掺杂中粒径最小的。(4)掺Ni2+(0.40%)锰锌铁氧体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溶液结果表明:当投加量为0.100g时,光催化降解50ml初始浓度为10mg/L亚甲基蓝溶液3.0h后,亚甲基蓝降解率可达63.11%,比未加催化剂的降解率提高1.17倍,是不掺杂锰锌铁氧体光催化的1.28倍;5次回收使用催化剂反复催化降解初始浓度为10mg/L的亚甲基蓝2h后,亚甲基蓝降解率仍达57.06%,说明制备催化剂具备良好且稳定的催化性能,且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5)掺Ni2+(0.40%)锰锌铁氧体热催化降解苯胺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催化剂有助于苯胺的降解,且苯胺的降解随着温度及时间的增加而增大;投加0.100g催化剂,反应釜温度为130℃,热催化降解40ml初始浓度为75mg/L苯胺2h后,苯胺降解率可达67.55%,是未加催化剂的苯胺降解率的1.68倍,是不掺杂锰锌铁氧体热催化的1.54倍;且热催化苯胺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6)掺Ni2+(0.40%)锰锌铁氧体催化液化金银花叶结果表明:锰锌铁氧体能催化液化金银花叶植物组织;当液化处理70min时,金银花叶液化率达到29.61%,是未加催化剂的金银花叶液化率的1.45倍;当固液比为12:1时,金银花叶液化率达到31.10%,是未加催化剂的金银花叶的1.52倍;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液化及稳定性能。
周闯[9](2013)在《废旧电池溶胶—凝胶—水热耦合法制备Mn-Zn铁氧体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电池的需求量急剧增加。大量的废旧电池丢弃后,其中的锰、锌、铅等重金属会严重污染土壤和水体。另一方面,废旧电池中含有的大量的铁、锌、锰等元素都是非常宝贵的金属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如果把废旧电池随意丢弃,不仅会严重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宝贵的资源浪费。如果利用废旧电池为原料来制备高附加值的产品,不仅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还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在废旧锌锰电池中锌和锰两种金属元素占了绝大部分,因此进行了以废旧锌锰电池为原料,制备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锰锌铁氧体的研究。本文以硝酸溶解废旧碱性锌锰电池所得的溶液为原料,在水热方法基础上,与溶胶-凝胶法进行耦合,制备出了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锰锌铁氧体。经XRD、IR对所得锰锌铁氧体的晶型进行了确证,并利用VSM测试了锰锌铁氧体的磁性能,探讨了不同制备条件对锰锌铁氧体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并且在得到溶胶-凝胶-水热耦合法制备锰锌铁氧体的最佳工艺条件后,利用废旧电池中原本含有的铜、铅等重金属对锰锌铁氧体进行化学掺杂。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溶胶-凝胶与水热法进行耦合的方法制备锰锌铁氧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水热反应温度200℃,NaOH的浓度为4mol/L,水热反应时间为4h。利用铜、铅等金属对锰锌铁氧体进行化学掺杂,纳米晶锰锌铁氧体的尖晶石结构并没有改变,金属元素不同,掺杂量不同,对锰锌铁氧体的性能影响也不同。本文的创新点是:首次采用溶胶-凝胶与水热耦合的方法,以废旧锌锰电池为原料,制备出了性能优良的锰锌铁氧体。讨论了不同的反应条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不同元素、不同掺杂量对锰锌铁氧体性能的影响。本文在研究回收处理废旧锌锰电池时,还考虑了利用废旧电池中含量较少的铜、铅等金属元素对锰锌铁氧体进行化学掺杂,减少了废旧电池处理中回收铜、铅等含量较少的重金属的工艺过程,改良了锰锌铁氧体的磁性能,为回收处理废旧电池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得到了有益的基础数据,对保护环境和废旧电池资源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牛志睿[10](2016)在《高固液比下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的特性、机理和资源化利用》文中提出生物淋沥技术是一种绿色、环保和经济的方法,在废旧电池资源化利用中得到了极大的关注,但由于电池材料中含有碱性物质和有机粘胶剂,会危及淋沥菌株的生长和活性,因此,在生物淋沥体系中废旧电池固液比都在1%甚至更低,而提高固液比将大幅减少淋沥培养液的用量,增加浸提液锌锰离子浓度,降低后续回收利用成本。因此,进行高固液比下的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相关特性、机理和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尤为重要。论文首先对废旧锌锰电池进行了元素表征,发现锌锰元素主要以ZnMn2O4、MnO2、ZnO、Zn5(OH)2Cl2(H2O)和Zn5(NH3)2Cl2等物质存在;碱性电池负极ZnO纯度高易于拆分回收,而正极则应与Zn-C电极材料混合处理。以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和Leptospirillum ferriphilum为混合淋沥菌株,在10%固液比下,对浸提的7个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能源底物可显著促进菌株生长,过高则降低氧的传质而影响生物浸提;适宜的温度促进菌株生长,有助于锌锰溶出;降低初始pH有利于化学浸出;外源酸调节pH,可维持菌株活性及数量,并显著提升浸提效率;降低电池材料粒径可增加其与菌株的接触,促进锌锰溶出;提高摇床速率可增强气液传质,促进生物生长;表面活性剂可改善固体表面亲水性,过量则会抑制菌株活性,不利生物浸提。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经Plackett-Burman(P-B)和Response Surface Method(RSM-CCD)对7个影响因素的筛选及优化实验,确定了能源底物、过程调节pH和淋沥温度3个关键锌锰溶释因素,获得了包括高固液比在内的关键因素的合理优化,确立了最优惠的工艺操作条件,经13天淋沥,实现了高固液比下50%以上的溶出效率。此外,通过方差分析(ANOVA),证实外源酸调节pH和固液比控制是高固液比条件下生物浸提锌锰的主因素;经溶出动力学拟合,Zn符合化学反应控制扩散模型,Mn为扩散控制模型;经SEM-EDX和XRD分析,ZnMn2O4的分解源于Fe3+离子的氧化攻击溶释,而Fe3+离子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得到循环再生,使得反应得以进行。添加混合菌株胞外多聚物(EPS)可以显著提升锌锰浸提效率。通过1%、5%、10%固液比淋沥体系的菌株EPS三维荧光分析和荧光区域积分(FRI)计算证实,锌锰的溶出与EPS总荧光区域积分标准体积(ΦT,n)呈正相关;淋沥残渣接触角和表面能计算表明,在淋沥过程中,EPS起到了吸附和氧化淋沥材料的作用,并显著促进材料和淋沥液的润湿接触,有利于淋沥液的铺展进行,并强化Fe3+/Fe2+的循环。经SEM、TEM分析推断了生物溶出机制:(1)直接接触。菌株利用EPS粘附在电池材料表面,通过螯合的Fe3+/Fe2+溶释出锌锰;(2)间接接触。利用微生物代谢产物,生物酸溶或氧化还原反应溶出锌锰离子,但更多的是生物酸溶;(3)联合机制。难溶类锌锰主要通过菌株EPS直接接触溶释,但过程缓慢,而易于酸溶的锌锰通过间接接触的化学反应而迅速完成。外源Fe3+显著促进了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效率,在5%的固液比下,当Fe3+浓度为5g/L时,获得了85.1%的Zn和83.2%的Mn溶出效率,高出无外源铁生物淋沥体系4倍。对不同Fe3+浓度生物淋沥体系进行了电池粉末-碳糊电极的电化学测量分析。开路电压(OCP)和Tafel极化曲线测试证实,Fe3+可以提高淋沥体系的腐蚀电流密度,提升阴极反应,促进了锌锰的溶出;交流阻抗(EIS)拟合表明,在菌株EPS的参与下,Fe3+有效降低了生物淋沥体系电荷转移阻力和传质阻力,有利于锌锰的溶出;而SEM-EDX、XRD分析表明,黄钾铁矾的产生会形成缓蚀层或是钝化层,影响锌锰的生物溶出。对Ni2+、Co2+、Cu2+和Ag+等4种金属离子进行了10%固液比废旧锌锰电池的催化生物浸提实验。研究发现,4种金属离子催化活性各异,Ni2+、Co2+无显著作用,Ag+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降低了锌锰溶出效率,而Cu2+显著提升了废旧锌锰电池中锌锰的浸提效率。当Cu2+浓度由0增加0.8 g/L时,Zn、Mn浸提效率分别从47.7%、30.9%提升为62.5%、62.4%,且淋沥时间缩短为9天,经SEM-EDX、XRD分析,Cu2+通过中间体CuMn2O4的生成,加速催化分解ZnMn2O4;Cu2+催化生物溶出动力学证实,Zn、Mn的溶出主要受微颗粒化学反应控制,而Mn的溶出同时也受边界层扩散和产物层扩散的影响。最后,以生物淋沥液为前驱体,通过控制不同锰、锌、铁摩尔比采用水热法合成出系列锰锌铁氧体,经XRD、TEM、SEM和VSM等表征分析,当x=0.4时,制备的Mn0.6Zn0.4Fe2O4样品颗粒大小均匀,分散程度好,具有良好的磁分离特性、热稳定性和较高的耐酸碱性。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中试生产,经成品性能测试,达到实验室技术指标,有望规模化生产,实现废旧锌锰电池的资源化利用。
二、锰锌铁氧体中锰锌的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锰锌铁氧体中锰锌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滤液制备锰锌铁氧体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废旧电池处理现状 |
1.2 废旧锌锰电池的处理方法 |
1.2.1 火法处理 |
1.2.2 湿法处理 |
1.2.3 生物淋滤 |
1.3 锰锌铁氧体软磁材料概述 |
1.3.1 锰锌铁氧体的结构 |
1.3.2 锰锌铁氧体的磁性来源 |
1.3.3 锰锌铁氧体的性质 |
1.3.4 锰锌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
1.4 铁氧体在环境中的应用 |
1.4.1 铁氧体作为吸波环境材料的应用 |
1.4.2 铁氧体作为吸附剂在环境中的应用 |
1.4.3 铁氧体作为载体在环境中的应用 |
1.4.4 铁氧体作为催化剂在环境中的应用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5.1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5.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仪器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锰锌铁氧体的制备 |
2.2.1 生物淋滤液的获取 |
2.2.2 共沉淀法制备锰锌铁氧体 |
2.2.3 合成机理分析 |
2.3 吸附性质和光催化性质 |
2.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3.2 吸附量及去除率的计算 |
第三章 生物淋滤液制备锰锌铁氧体软磁材料的性能分析 |
3.1 生物淋滤液的表征 |
3.2 XRD分析 |
3.3 SEM分析 |
3.4 TG-DTA分析 |
3.5 VSM分析 |
3.6 BET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锰锌铁氧体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 |
4.1 耐酸碱性试验 |
4.2 Zeta电位的测定 |
4.3 锰锌铁氧体对Cd (II)的吸附研究 |
4.3.1 pH对Cd (II)吸附的影响 |
4.3.2 铁氧体浓度对Cd (II)吸附的影响 |
4.3.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4.3.4 吸附等温线研究 |
4.4 锰锌铁氧体对As(III)的吸附研究 |
4.4.1 pH对As(III)吸附的影响 |
4.4.2 铁氧体浓度对As(III)吸附的影响 |
4.4.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4.5 锰锌铁氧体对Pb (II)的吸附研究 |
4.5.1 pH对Pb(II)吸附的影响 |
4.5.2 铁氧体浓度对Pb(II)吸附的影响 |
4.5.3 吸附动力学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锰锌铁氧体的光催化性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锰锌铁氧体降解亚甲基蓝机理探究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2)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危害及资源化意义 |
1.1.1 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危害 |
1.1.2 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意义 |
1.2 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废旧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化现状 |
1.2.1 碱性锌锰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废旧电池成分 |
1.2.2 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废旧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化现状 |
1.2.3 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3 铁氧体和锂离子电池三元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制备工艺 |
1.3.1 锰锌铁氧体和钴铁氧体的结构、性能及制备工艺 |
1.3.2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LiNi_(1/3)Co_(1/3)Mn_(1/3)O_2材料的性能及制备工艺 |
1.4 本论文研究思路、内容及研究方案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废旧碱性锌锰电池溶解条件优化及制备锰锌铁氧体研究 |
2.1 废旧碱性锌锰电池溶解条件优化 |
2.1.1 引言 |
2.1.2 实验部分 |
2.1.3 HNO_3浓度对废旧碱性锌锰电池材料溶解率的影响 |
2.1.4 液固比对废旧碱性锌锰电池材料溶解率的影响 |
2.1.5 反应温度对废旧碱性锌锰电池材料溶解率的影响 |
2.1.6 H_2O_2浓度对废旧碱性锌锰电池材料溶解率的影响 |
2.1.7 反应时间对废旧碱性锌锰电池材料溶解率的影响 |
2.1.8 正交实验设计对废旧碱性锌锰电池材料溶解条件优化 |
2.2 废旧碱性锌锰电池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法及微波辅助加热法相结合制备锰锌铁氧体研究 |
2.2.1 引言 |
2.2.2 实验部分 |
2.2.3 微波辅助加热条件优化 |
2.2.4 不同产物的IR光谱分析 |
2.2.5 不同产物的XRD光谱分析 |
2.2.6 干凝胶的TG/DSC分析 |
2.2.7 锰锌铁氧体前驱体粉末和锰锌铁氧体的SEM形貌分析 |
2.2.8 锰锌铁氧体前驱体粉末和锰锌铁氧体的磁滞回线 |
2.3 小结 |
第三章 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及制备钴铁氧体研究 |
3.1 利用超声浸取和ICP-AES相结合测定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金属元素含量研究 |
3.1.1 引言 |
3.1.2 实验部分 |
3.1.3 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活性物质和铝箔分离的适宜条件优化 |
3.1.4 超声浸出机理 |
3.1.5 不同产物的XRD图谱分析 |
3.1.6 不同产物的SEM形貌分析 |
3.1.7 不同产物的EDS和ICP-AES分析 |
3.1.8 正极材料活性物质消化条件优化 |
3.1.9 钴铁氧体材料制备展望 |
3.2 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集电体铝箔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溶解条件研究 |
3.2.1 引言 |
3.2.2 实验部分 |
3.2.3 氢氧化钠浓度对铝溶解率的影响 |
3.2.4 固液比对铝溶解率的影响 |
3.2.5 反应温度对铝溶解率的影响 |
3.2.6 反应时间对铝溶解率的影响 |
3.2.7 pH值对铝溶解率的影响 |
3.2.8 正交实验结果 |
3.3 ICP-AES法同时测定废旧锂电池隔膜中金属元素研究 |
3.3.1 引言 |
3.3.2 实验部分 |
3.3.3 样品消解方法的优化 |
3.3.4 微波消解仪工作条件优化 |
3.3.5 金属元素分析谱线的优化 |
3.3.6 ICP-AES法测定金属元素的线性方程及相关系数 |
3.3.7 样品测定结果 |
3.3.8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实验 |
3.4 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乙二醇凝胶剂溶胶-凝胶法制备钴铁氧体及其性能研究 |
3.4.1 引言 |
3.4.2 实验部分 |
3.4.3 乙二醇和金属离子比例对制备钴铁氧体的影响 |
3.4.4 不同煅烧温度对制备钴铁氧体的影响 |
3.4.5 不同煅烧时间对制备钴铁氧体的影响 |
3.4.6 适宜条件下制备钴铁氧体的IR图谱 |
3.4.7 适宜条件下制备钴铁氧体的SEM形貌 |
3.4.8 适宜条件下制备钴铁氧体的EDS分析 |
3.4.9 适宜条件下制备钴铁氧体的TEM形貌 |
3.4.10 煅烧温度对制备钴铁氧体磁滞曲线的影响 |
3.4.11 煅烧温度对制备钴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3.5 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柠檬酸凝胶剂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法制备钴铁氧体及其性能研究 |
3.5.1 引言 |
3.5.2 实验部分 |
3.5.3 干凝胶的TG/DSC分析 |
3.5.4 干凝胶自蔓延燃烧前后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
3.5.5 不同条件下制备钴铁氧体的IR光谱分析 |
3.5.6 不同条件下制备钴铁氧体的XRD图谱分析 |
3.5.7 适宜条件下制备钴铁氧体的TEM形貌 |
3.5.8 适宜条件下制备钴铁氧体的元素计量比分析 |
3.5.9 适宜条件下制备钴铁氧体的磁滞回线 |
3.6 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和柠檬酸凝胶剂溶胶-凝胶法制备掺杂钴铁氧体及其性能研究 |
3.6.1 引言 |
3.6.2 实验部分 |
3.6.3 镍掺杂量对制备钴铁氧体IR图谱的影响 |
3.6.4 煅烧温度对镍掺杂制备钴铁氧体XRD图谱的影响 |
3.6.5 煅烧时间对镍掺杂制备钴铁氧体XRD图谱的影响 |
3.6.6 适宜条件制备产品SEM形貌分析 |
3.6.7 适宜条件制备产品的TEM形貌分析 |
3.6.8 不同条件制备产品的磁滞回线分析 |
3.7 小结 |
第四章 混合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制备LiNi_(1/3)Co_(1/3)Mn_(1/3)O_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2.4 实验过程 |
4.2.5 正极极片的制备及电性能测试 |
4.2.6 电化学性能测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pH对制备LiNi_(1/3)Co_(1/3)Mn_(1/3)O_2三元材料IR光谱的影响 |
4.3.2 不同pH对制备LiNi_(1/3)Co_(1/3)Mn_(1/3)O_2三元材料XRD图谱的影响 |
4.3.3 不同煅烧温度对制备LiNi_(1/3)Co_(1/3)Mn_(1/3)O_2三元材料XRD图谱的影响 |
4.3.4 不同煅烧时间对制备LiNi_(1/3)Co_(1/3)Mn_(1/3)O_2三元材料XRD图谱的影响 |
4.3.5 不同煅烧时间对制备LiNi_(1/3)Co_(1/3)Mn_(1/3)O_2正极材料的SEM和EDS分析 |
4.3.6 LiNi_(1/3)Co_(1/3)Mn_(1/3)O_2电性能测试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之处 |
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水热合成条件对锰锌铁氧体锰离子价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概述 |
1.1 铁氧体的历史 |
1.2 铁氧体制备方法的发展以及生产流程 |
1.2.1 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
1.2.2 铁氧体的生产过程 |
1.3 尖晶石铁氧体的磁性 |
1.3.1 尖晶石结构 |
1.3.2 磁性产生的原理 |
1.3.3 影响磁性大小的因素 |
1.4 软磁铁氧体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
1.4.1 两高一低方向发展 |
1.4.2 开发新功能产品 |
1.4.3 向非晶磁材发展 |
1.4.4 按需进行分子设计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锰锌铁氧体样品分析方法 |
2.1 锰价态分析 |
2.1.1 锰价态高锰酸钾光度法分析原理 |
2.1.2 试样分析 |
2.1.2.1 溶液的配制 |
2.1.2.2 混合溶液标准曲线的绘制 |
2.1.2.3 试样中锰价态分析 |
2.1.3 影响高锰酸钾光度法分析的因素 |
2.1.3.1 pH值的影响 |
2.1.3.2 过硫酸铵量的影响 |
2.1.3.3 草酸钠加入量的影响 |
2.1.4 锰锌铁氧体样品的分析 |
2.2 结构性能分析方法 |
2.2.1 XRD分析 |
2.2.2 XPS分析 |
2.2.3 粒度分析 |
第三章 前驱体制备条件对锰锌铁氧体锰价态的影响 |
3.1 样品制备方法 |
3.2 实验用仪器和药品 |
3.3 前驱体制备条件对锰锌铁氧体锰价态的影响 |
3.3.1 滴加方式的影响 |
3.3.2 共沉淀pH值对锰离子价态的影响 |
3.3.2.1 XRD分析 |
3.3.2.2 高锰酸钾光度法分析结果 |
3.3.2.3 XPS分析 |
3.3.3 搅拌时间对锰离子价态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磁场影响探索实验 |
4.1 想法来源 |
4.1.1 磁料的发展与制备技术发展的关系 |
4.1.2 德阿斯-范阿尔芬效应 |
4.1.3 钕铁硼永磁生产的启发 |
4.1.4 太空微重力环境实验 |
4.2 实验设计 |
4.2.1 磁场添加方式 |
4.2.2 正交试验设计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高锰酸钾光度法分析结果 |
4.3.1.1 内加磁晶的影响 |
4.3.1.2 外加磁场的影响 |
4.3.1.3 正交实验的高锰酸钾光度法分析 |
4.3.2 结构分析 |
4.3.3 XPS分析结果 |
4.4 讨论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5.1 阳离子分布 |
5.1.1 阳离子分布的确定 |
5.1.2 完全测定锰锌铁氧体结构的方法 |
5.2 XPS用于结构分析的探索 |
5.3 研究思考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撰写)的论文 |
(4)低品位锰矿制备锰锌铁氧体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锰锌铁氧体概述 |
1.2.1 锰锌铁氧体的晶体结构 |
1.2.2 锰锌铁氧体磁性的产生机理 |
1.2.3 锰锌铁氧体的特点 |
1.3 锰锌铁氧体制备方法研究现状 |
1.3.1 干法 |
1.3.2 湿法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2 低品位锰矿酸浸及除杂工艺研究 |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测试方法 |
2.1.1 实验仪器和原料 |
2.1.2 实验测试方法 |
2.2 实验原理 |
2.2.1 浸取原理 |
2.2.2 除杂原理 |
2.3 实验 |
2.3.1 酸浸工艺 |
2.3.2 除杂工艺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硫酸浸出实验 |
2.4.2 除杂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3 化学共沉淀法制备锰锌铁氧体及其性能研究 |
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3.1.1 主要仪器 |
3.1.2 主要原料和试剂 |
3.2 锰锌铁氧体结构与性能表征方法 |
3.2.1 XRD 分析 |
3.2.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3.2.3 磁性测定 |
3.3 原料组成对锰锌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3.3.1 实验过程 |
3.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 pH 对锰锌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3.4.1 前躯体粉末的制备 |
3.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电解锰渣制备锰锌铁氧体及其SiO_2 掺杂研究 |
4.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4.1.1 主要仪器 |
4.1.2 主要原料和试剂 |
4.2 实验 |
4.2.1 前躯体粉末的制备 |
4.2.2 锰锌铁氧体的掺杂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温度对铁氧体前躯体合成率的影响 |
4.3.2 掺杂样品XRD 分析 |
4.3.3 掺杂样品比表面积分析 |
4.3.4 掺杂样品磁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5)用锰矿和锌精矿制备锰锌铁软磁材料前驱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锰锌铁软磁材料制备方法 |
1.2.1 氧化物法 |
1.2.2 化学共沉淀法 |
1.2.3 水热法 |
1.2.4 溶液凝胶法 |
1.2.5 喷雾焙烧法 |
1.2.6 直接法 |
1.2.7 其他方法 |
1.3 锰的应用和锰矿的处理 |
1.3.1 锰的应用 |
1.3.2 锰矿的处理 |
1.4 锌的应用和锌矿的处理 |
1.4.1 锌的应用 |
1.4.2 锌矿的处理 |
1.5 本文意义及内容 |
1.5.1 本文的意义 |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锰矿的化学成份和物相组成 |
2.1.2 硫化锌精矿化学成份和物相组成 |
2.1.3 还原铁粉 |
2.1.4 实验试剂 |
2.2 实验设备 |
2.3 分析方法 |
2.3.1 XRD分析 |
2.3.2 XRF分析 |
2.3.3 扫描电镜分析 |
2.3.4 锰含量的分析 |
2.3.5 锌含量的分析 |
2.3.6 铁含量的分析 |
2.3.7 微量元素的分析 |
2.3.8 锰锌铁氧体前驱体的表征 |
2.4 实验流程 |
第3章 浸出及初步除杂过程研究 |
3.1 引言 |
3.2 两矿共同浸出过程 |
3.2.1 两矿共同浸出过程理论基础 |
3.2.2 两矿共同浸出反应的实验研究 |
3.3 铁粉还原浸出及除重金属过程 |
3.3.1 还原浸出及除重金属过程基本原理 |
3.3.2 还原浸出及除重金属过程热力学分析 |
3.3.3 还原浸出及除重金属过程实验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浸出液深度净化除杂过程研究 |
4.1 引言 |
4.2 水解除铝过程 |
4.2.1 水解除铝基本原理 |
4.2.2 水解除铝实验研究 |
4.3 钙镁除杂过程 |
4.3.1 钙镁除杂过程基本原理 |
4.3.2 钙镁除杂过程实验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共沉淀过程研究 |
5.1 引言 |
5.2 草酸盐共沉淀过程热力学分析 |
5.3 共沉淀过程实验研究 |
5.3.1 配料 |
5.3.2 共沉淀过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固相合成法制备锰锌铁氧体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文献综述 |
1.1 锰锌铁氧体发展历程 |
1.1.1 功率 MnZn 铁氧体材料发展现状 |
1.1.2 高磁导率 MnZn 铁氧体材料发展现状 |
1.1.3 抗电磁干扰 MnZn 铁氧体材料发展现状 |
1.2 锰锌铁氧体晶体结构 |
1.2.1 晶体结构 |
1.2.2 MnZn 铁氧体中的金属离子分布 |
1.3 锰锌铁氧体材料主要的性能参数 |
1.3.1 起始磁导率 |
1.3.2 磁损耗 |
1.3.3 饱和磁感应强度 |
1.3.4 居里温度 |
1.3.5 损耗角正切和品质因素 |
1.3.6 电阻率 |
1.4 锰锌铁氧体粉体制备技术 |
1.4.1 干法制备锰锌铁氧体粉体 |
1.4.2 湿法制备锰锌铁氧体粉体 |
1.5 添加剂对锰锌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1.5.1 第一类添加剂对锰锌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1.5.2 第二类添加剂对锰锌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1.5.3 第三类添加剂对锰锌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1.6 热分析技术 |
1.6.1 热分析定义 |
1.6.2 热分析技术的分类 |
1.6.3 热分析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
1.6.4 热分析动力学方程 |
1.7 本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2.锰锌铁氧体制备过程机理研究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3.1 纯碳酸锰体系反应过程机理 |
2.3.2 锰铁氧体体系反应过程机理 |
2.3.3 锌铁氧体体系反应过程机理 |
2.3.4 锰锌铁氧体体系反应过程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3.升温速率对锰锌铁氧体制备过程的影响 |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碳酸锰分解转换率与分解活化能的计算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4.1 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纯碳酸锰体系制备过程及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
3.4.2 不同升温速率下的锰铁氧体体系制备过程及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
3.4.3 不同升温速率下的锌铁氧体体系制备过程 |
3.4.4 不同升温速率下的锰锌铁氧体体系制备过程及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
3.4.5 三个体系中碳酸锰反应活化能的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铁氧体/FeSiAl复合磁粉芯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软磁复合材料综述 |
1.2 软磁材料的分类 |
1.2.1 金属软磁材料 |
1.2.2 铁氧体软磁材料 |
1.2.3 非晶态软磁合金 |
1.2.4 纳米晶软磁合金 |
1.2.5 软磁磁粉芯 |
1.3 磁粉芯概述 |
1.3.1 金属磁粉芯的研究概况 |
1.3.2 磁粉芯性能的影响因素 |
1.4 铁氧体概述 |
1.4.1 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
1.4.2 软磁铁氧体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案和分析测试 |
2.1 实验试剂 |
2.2 实验仪器 |
2.3 样品制备 |
2.3.1 锰锌铁氧体的制备 |
2.3.2 镍锌铁氧体的制备 |
2.3.3 铁氧体/FeSiAl 复合磁粉芯的制备 |
2.4 样品表征 |
2.4.1 X 射线衍射分析(XRD) |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2.4.3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
2.4.4 LCR 测试仪 |
2.4.5 功耗测试仪 |
2.4.6 叠加测试仪 |
3 锰锌铁氧体的合成研究 |
3.1 引言 |
3.2 溶剂热时间对锰锌铁氧体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3 溶剂热温度对锰锌铁氧体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4 锰锌元素配比对锰锌铁氧体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镍锌铁氧体的合成研究 |
4.1 引言 |
4.2 溶剂热时间对镍锌铁氧体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4.3 溶剂热温度对锰锌铁氧体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4.4 镍锌元素配比对镍锌铁氧体形貌、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铁氧体/FeSiAl 复合磁粉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成型压力对锰锌铁氧体/FeSiAl 复合磁粉芯软磁性能的影响 |
5.3 热处理温度对锰锌铁氧体/FeSiAl 复合磁粉芯软磁性能的影响 |
5.4 热处理温度对镍锌铁氧体/FeSiAl 复合磁粉芯软磁性能的影响 |
5.5 绝缘剂含量对 FeSiAl 复合磁粉芯软磁性能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7 创新点和展望 |
7.1 本论文工作主要创新点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掺Ni2+锰锌铁氧体制备及其催化降解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锰锌铁氧体在国民经济战略中意义 |
1.1.1 我国锰铁矿产资源概要 |
1.1.2 锰锌铁氧体的性质及作用 |
1.2 锰锌铁氧体市场需求 |
1.2.1 锰锌铁氧体应用与电子信息领域的优越性 |
1.2.2 锰锌铁氧体催化性能应用于有机废水治理的优势 |
1.3 国内外锰锌铁氧体制备及表征 |
1.3.1 锰锌铁氧体制备方法 |
1.3.2 锰锌铁氧体分析及表征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及创新点 |
第2章 均匀设计法优化锰锌铁氧体制备工艺 |
2.1 共沉淀法制备锰锌铁氧体原理 |
2.1.1 共沉淀形成锰锌铁氧体前驱体 |
2.1.2 锰锌铁氧体的固相反应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2.2 工艺流程图 |
2.3 实验方法与方案 |
2.3.1 锰锌铁氧体的制备 |
2.3.2 均匀设计法优化制备工艺 |
2.3.3 制备样品性能分析、物相结构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均匀设计法优化锰锌铁氧体制备工艺条件 |
2.4.2 锰锌铁氧体成分分析 |
2.4.3 锰锌铁氧体物相表征 |
2.4.4 优化制备锰锌铁氧体的性能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金属掺杂对锰锌铁氧体性能的影响 |
3.1 实验部分 |
3.2 掺杂原理 |
3.3 实验方法 |
3.3.1 掺杂锰锌铁氧体的制备 |
3.3.2 掺杂锰锌铁氧体的表征 |
3.3.3 亚甲基蓝溶液的光催化 |
3.3.4 催化后溶液中Mn~(2+)、Zn~(2+)、Fe~(3+)的检测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离子掺杂对锰锌铁氧体物相结构的影响 |
3.4.2 不同离子掺杂对锰锌铁氧体磁性能(VSM)的影响 |
3.4.3 不同离子掺杂对锰锌铁氧体催化性能的影响 |
3.4.4 光催化后溶液中Mn~(2+)、Zn~(2+)、Fe~(3+)的检测 |
3.5 小结 |
第4章 Ni~(2+)掺杂锰锌铁氧体的催化降解性能应用 |
4.1 实验部分 |
4.2 锰锌铁氧体催化原理 |
4.3 实验方法 |
4.3.1 掺Ni~(2+)锰锌铁氧体光催化亚甲基蓝 |
4.3.2 掺Ni~(2+)锰锌铁氧体热催化苯胺 |
4.3.3 掺Ni~(2+)锰锌铁氧体催化液化金银花叶 |
4.3.4 溶液中Mn~(2+)、Zn~(2+)、Fe~(3+)的检测 |
4.4 实验结果讨论 |
4.4.1 Ni~(2+)掺杂对锰锌铁氧体性能影响 |
4.4.2 掺Ni~(2+)锰锌铁氧体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 |
4.4.3 掺Ni~(2+)锰锌铁氧体热催化降解苯胺的研究 |
4.4.4 掺Ni~(2+)锰锌铁氧体催化液化生物质的研究 |
4.4.5 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动力学解析 |
4.5 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
(9)废旧电池溶胶—凝胶—水热耦合法制备Mn-Zn铁氧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废旧碱性电池的回收现状及意义 |
1.1.1 废旧碱性锌锰电池的发展状况 |
1.1.2 碱性锌锰电池的结构、材料组成和工作原理 |
1.1.3 废旧碱性锌锰电池资源化的意义和方法 |
1.1.4 国内外废旧电池的回收现状 |
1.2 磁性的分类 |
1.2.1 顺磁性和抗磁性 |
1.2.2 铁磁性 |
1.2.3 反铁磁性和亚铁磁性 |
1.3 锰锌铁氧体 |
1.3.1 尖晶石铁氧体的结构及磁性来源 |
1.3.2 锰锌铁氧体的研究进展 |
1.3.3 磁性材料的分类[25] |
1.3.4 锰锌铁氧体的主要性能参数 |
1.3.5 尖晶石结构铁氧体的制备方法 |
1.4 锰锌铁氧体化学掺杂的方式 |
1.5 以废旧锌锰电池制备尖晶石锰锌铁氧体的意义 |
1.6 本文拟讨论的问题和研究方案 |
第二章 废旧电池溶胶-凝胶自蔓延燃烧-水热耦合法制备 Mn-Zn 铁氧体的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自蔓延燃烧反应后不同保留时间对前驱体的影响 |
2.2.2 不同水热反应温度对 Mn-Zn 铁氧体晶型的影响 |
2.2.3 水热反应时间对 Mn-Zn 铁氧体晶型的影响 |
2.2.4 产物磁性能的表征 |
2.3 小结 |
第三章 废旧电池溶胶-凝胶-水热耦合法制备 Mn-Zn 铁氧体的研究 |
3.1 实验 |
3.1.1 仪器和试剂 |
3.1.2 实验过程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不同水热反应温度对锰锌铁氧体晶型的影响 |
3.2.2 不同 NaOH 浓度对锰锌铁氧体晶型的影响 |
3.2.3 不同水热反应时间对锰锌铁氧体晶型的影响 |
3.3 锰锌铁氧体的形貌分析 |
3.4 锰锌铁氧体磁性能的表征 |
3.5 小结 |
第四章 废旧电池溶胶-凝胶-水热耦合法制备 Cu 掺杂的锰锌铁氧体 |
4.1 仪器和试剂 |
4.2 实验过程 |
4.2.1 不同的 Cu 掺杂量对锰锌铁氧体晶型的影响 |
4.2.2 Cu 掺杂的锰锌铁氧体的形貌分析 |
4.2.3 Cu 的不同掺杂量的磁滞回线图 |
4.2.4 Cu 的不同掺杂量对锰锌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五章 废旧电池溶胶-凝胶-水热耦合法制备 Pb 掺杂的锰锌铁氧体的研究 |
5.1 仪器和试剂 |
5.2 实验过程 |
5.2.1 不同的 Pb 掺杂量对锰锌铁氧体晶型的影响 |
5.2.2 Pb 掺杂的尖晶石锰锌铁氧体尖晶石结构的形貌分析 |
5.2.3 Pb 的不同掺杂量的下所得锰锌铁氧体磁滞回线图 |
5.2.4 不同 Pb 掺杂量对纳米晶锰锌铁氧体磁性能的影响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之处 |
6.3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高固液比下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的特性、机理和资源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废旧电池国内外污控现状 |
1.2.1 废旧电池的产生及危害 |
1.2.2 废旧电池管理法规及政策 |
1.2.3 废旧锌锰电池回收处理技术现状 |
1.2.4 存在问题 |
1.3 废旧电池生物淋沥处理新技术 |
1.3.1 生物淋沥技术 |
1.3.2 生物淋沥技术处理废旧电池 |
1.3.3 淋沥技术面临的主要挑战 |
1.4 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技术研究的方向 |
1.4.1 淋沥过程机理的研究 |
1.4.2 优化淋沥工艺参数的研究 |
1.4.3 强化生物淋沥措施的研究 |
1.4.4 淋沥液锌锰回收的研究 |
1.5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废旧锌锰电池锌锰元素的分析表征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废旧锌锰电池分类 |
2.1.2 废旧锌锰电池样品准备 |
2.1.3 BCR和化学分析 |
2.1.4 SEM-EDX和XRD分析 |
2.1.5 FT-IR、TG/DTA分析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废旧电池主要成分的组成特征 |
2.2.2 废旧电池锌锰的连续提取形态特征 |
2.2.3 废旧电池的形貌特征 |
2.2.4 废旧电池主要成分的化学组成特征 |
2.2.5 废旧电池的热重分析和红外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固液比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浸提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废旧锌锰电池样品的准备 |
3.1.2 淋沥菌株及培养 |
3.1.3 废旧锌锰电池的生物淋沥实验 |
3.1.4 主要仪器和条件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能源底物浓度对溶出效率的影响 |
3.2.2 淋沥培养温度对溶出效率的影响 |
3.2.3 初始pH值对溶出效率的影响 |
3.2.4 淋沥过程外加酸对淋沥效率的影响 |
3.2.5 电池材料粒径对淋沥效率的影响 |
3.2.6 摇床速率对淋沥效率的影响 |
3.2.7 表面活性剂对淋沥效率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固液比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工艺条件优化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废旧锌锰电池样品的准备 |
4.1.2 单因素实验研究 |
4.1.3 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 |
4.1.4 响应面实验设计 |
4.1.5 菌株培养及淋沥实验 |
4.1.6 XRD、SEM-EDX分析 |
4.1.7 主要仪器和条件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P-B实验筛选分析 |
4.2.2 模型拟合和验证 |
4.2.3 生物淋沥过程各因素的交互作用 |
4.2.4 生物淋沥过程主因素分析 |
4.2.5 淋沥前后样品形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胞外多聚物促进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及其机理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废旧锌锰电池样品的准备 |
5.1.2 模拟胞外多聚物促进生物淋沥实验 |
5.1.3 混合菌株培养及胞外多聚物提取 |
5.1.4 胞外多聚物促进生物淋沥实验 |
5.1.5 SEM、TEM、三维荧光、接触角和表面能测定 |
5.1.6 主要仪器和条件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模拟胞外多聚物对溶出效率的影响 |
5.2.2 混合菌胞外多聚物对溶出效率的影响 |
5.2.3 生物淋沥过程胞外多聚物组成及特征变化 |
5.2.4 胞外多聚物的作用及生物淋沥机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价铁促进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及其电化学机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淋沥菌株及培养 |
6.1.2 外源三价铁化学及生物浸出实验 |
6.1.3 不同外源三价铁浓度生物淋沥实验 |
6.1.4 样品微区特征表征 |
6.1.5 电化学测量 |
6.2 结果及讨论 |
6.2.1 外源Fe_(3+)离子对化学模拟及生物淋沥溶出效率的影响 |
6.2.2 外源Fe_(3+)离子浓度对生物淋沥溶出效率的影响 |
6.2.3 XRD、SEM-EDX分析 |
6.2.4 开路电压和塔菲尔曲线分析 |
6.2.5 交流阻抗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金属阳离子催化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过程的研究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生物淋沥混合菌培养 |
7.1.2 金属阳离子催化生物浸出实验 |
7.1.3 SEM-EDX和XRD分析 |
7.1.4 主要仪器和条件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不同金属阳离子催化生物淋沥效果 |
7.2.2 Cu_(2+)离子浓度对生物浸提催化效率的影响 |
7.2.3 Cu_(2+)离子催化生物浸出机理的探讨 |
7.2.4 Cu_(2+)离子催化生物淋沥动力学分析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水热法优化制备锰锌铁氧体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制备用生物淋沥液准备 |
8.1.2 锌锰铁氧体制备工艺 |
8.1.3 锌锰铁氧体表征分析 |
8.1.4 一体化生物淋沥-锰锌铁氧体中试设备的研发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 |
8.2.2 不同配比锰锌铁氧体的制备 |
8.2.3 不同配比锰锌铁氧体性能表征分析 |
8.2.4 软磁材料中试设备淋沥效率及产品性能分析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锰锌铁氧体中锰锌的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滤液制备锰锌铁氧体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D]. 宋易南.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3)
- [2]废旧碱性锌锰电池和废旧锂离子电池资源化研究[D]. 杨理. 河南师范大学, 2016(01)
- [3]水热合成条件对锰锌铁氧体锰离子价态的影响[D]. 胡启明. 中南大学, 2005(05)
- [4]低品位锰矿制备锰锌铁氧体工艺优化[D]. 谢超. 重庆大学, 2011(07)
- [5]用锰矿和锌精矿制备锰锌铁软磁材料前驱体[D]. 张潇阳. 东北大学, 2017(02)
- [6]固相合成法制备锰锌铁氧体过程研究[D]. 林辉龙. 辽宁科技大学, 2012(04)
- [7]铁氧体/FeSiAl复合磁粉芯的制备与表征[D]. 周琳. 中国计量学院, 2014(02)
- [8]掺Ni2+锰锌铁氧体制备及其催化降解性能研究[D]. 杨朝东. 重庆工商大学, 2016(02)
- [9]废旧电池溶胶—凝胶—水热耦合法制备Mn-Zn铁氧体的研究[D]. 周闯. 河南师范大学, 2013(S2)
- [10]高固液比下废旧锌锰电池生物淋沥的特性、机理和资源化利用[D]. 牛志睿.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