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谷镰刀菌产孢培养基的筛选

禾谷镰刀菌产孢培养基的筛选

一、禾谷镰刀菌产孢培养基的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曹心雨,李东翱,路平,王秦虎,江聪,刘慧泉[1](2021)在《基于链特异性RNA-seq的禾谷镰刀菌全生活史转录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植物病原真菌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全生活史的转录组特征和基因表达模式,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生活史不同阶段15个时期或组织的链特异性RNA-seq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有8 106个基因在所有时期均有表达,为禾谷镰刀菌生活史核心基因,占总基因数的47.2%;有性生殖和侵染过程中表达的基因数相对较多,其中有性生殖后期表达的基因数最多,达15 221个;无性产孢和侵染小麦穗过程中基因表达水平整体较高,而分生孢子中基因表达水平最低。在燕麦培养基上禾谷镰刀菌气生菌丝的基因表达模式与侵染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较为相似,而与营养生长菌丝的基因表达模式差异较大。该菌次生代谢物合成特征酶基因和分泌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均分成3类,即分别在侵染、营养生长和有性生殖过程上调表达,暗示其在生活史不同阶段的特异性功能。

王少伟[2](2021)在《稻瘟菌MoPTEN基因及禾谷炭疽菌CgPTPM1基因的生物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植物病原真菌每年都会对全球的粮食产量和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作为其重要组成类型的半活体营养型病原菌在造成植物发病的过程中危害巨大。半活体营养真菌所经历的活体营养和死体营养两个阶段也暗示其在对营养的利用和对宿主的侵染过程中有着更加宽泛的选择,同时也有着较多的调控路径。水稻(Oryza sativa L.)和玉米(Zea mays L.)是世界两大主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种植,每年由病害所导致的产量和经济损失也是极其严重的。稻瘟菌(Magnaporthe oryzae)和禾谷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raminicola)分别是水稻和玉米两种作物的代表性病原真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两种真菌同属半活体营养型,因此在发病条件和侵染机制上存在着一些相似性,但在某些生物学特性、具体的侵染方式和致病发育过程中也存在明显不同。到目前为止,关于稻瘟病菌的致病机制研究已取得了较大进展,而对禾谷炭疽菌的研究还相对滞后。生物体细胞内的磷酸化与去磷酸化过程与细胞的发育、分化及信号转导等多种生命进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真核生物细胞中该过程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状态,是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s,PKs)与蛋白磷酸酶(protein phosphatases,PPs)共同作用的结果。已有研究表明,蛋白激酶在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产孢、致病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磷酸酶在以上过程中的作用仍然不是十分清楚。本实验室在前期有关稻瘟病菌研究基础上,针对与人类PTEN基因同源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基因在稻瘟菌与禾谷炭疽菌中的功能进行研究,以期解析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调控稻瘟菌和禾谷炭疽菌生理和侵染过程中的作用。我们从稻瘟菌插入突变体库中利用H2O2为筛选媒介得到了一株对H2O2敏感且致病能力减弱的菌株S28515,经分析突变位点所在的基因编码一种假定的蛋白质磷酸酶Mo PTEN。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磷酸酶属于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具有该家族保守的结构域和催化活性位点。酶活测定显示该蛋白同时具有蛋白磷酸酶和脂类磷酸酶活性。该基因在附着胞形成和致病阶段有着较高的表达量,测序结果显示其在不同时期存在着选择性剪接的现象。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Mo PTEN在营养生长菌丝中表达不明显,但侵染开始后在附着胞和侵染菌丝中表达量增大。Mo PTEN基因的敲除并不影响突变体的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态,但分生孢子产量下降、萌发早期延迟且附着胞的生成量下降。与野生型菌株相比ΔMo PTEN对高浓度的H2O2更为敏感,侵染过程中不能及时清除宿主产生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预示着Mo PTEN可能参与了稻瘟菌侵染宿主时对抗植物免疫反应的过程。在完整水稻叶片的致病性测定中发现突变体的致病能力较野生型减弱。在划伤叶片的点接实验中互补菌株ΔMo PTEN/Mo PTEN-1的致病能力未恢复,但互补菌株ΔMo PTEN/Mo PTEN-2的致病性较突变体增强,从而表明Mo PTEN-2剪接形式与稻瘟菌的致病能力相关。显微观察显示大多数互补菌株ΔMo PTEN/Mo PTEN-1虽然能够在水稻叶鞘细胞表面形成附着胞,但之后很难进一步形成正常的侵染菌丝,而互补菌株ΔMo PTEN/Mo PTEN-2虽然形成的成熟附着胞较少,但其他正常发育的分生孢子形成的侵染菌丝却要多于ΔMo PTEN/Mo PTEN-1。由此推测两种剪接形式可能在稻瘟菌侵染水稻的过程中以接力的形式发挥了作用。此外在Mo PTEN缺失的情况下,突变体的疏水性减弱,所形成的附着胞细胞壁不完整,产黑色素能力下降,且突变体的有性生殖能力减弱。将稻瘟菌中Mo PTEN的氨基酸序列在禾谷炭疽菌中进行比对,发现了与其同源性较高的蛋白质,经分析该蛋白为一种推测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将其命名为Cg PTPM1。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与Mo PTEN相似,Cg PTPM1同样具有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保守的结构域和催化位点,经检测Cg PTPM1具有磷酸酶活性。测序与基因表达量分析显示Cg PTPM1在禾谷炭疽菌的生活史中不存在选择性剪接,但是与Mo PTEN类似其在生成附着胞和致病过程中也有着较高的表达量。生物学研究显示,Cg PTPM1的缺失并没有影响禾谷炭疽菌的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态,但是突变体的产孢量明显下降。孢子萌发率下降,萌发时间较野生型有所延迟,突变体的附着胞的生成量减少。液体摇培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的黑色素形成延迟,且由孢子所形成的菌丝球形态较蓬松。致病实验中,突变体的致病能力下降,显微观察显示分生孢子在侵染过程中所形成的附着胞减少,初级侵染菌丝形成量较少且发育延迟,不能有效形成次级侵染菌丝。Cg PTPM1的缺失使突变体对H2O2更为敏感。突变体的疏水性减弱,受刚果红和SDS的抑制更为明显,表明突变体的细胞壁完整性受到破坏。亚细胞定位显示Cg PTPM1存在于禾谷炭疽菌的线粒体中。综上,本论文在稻瘟菌和禾谷炭疽菌中对推测的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基因Mo PTEN和Cg PTPM1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磷酸酶基因Mo PTEN和Cg PTPM1分别与稻瘟菌以及禾谷炭疽菌的分生孢子产生、附着胞形成和致病能力等生理过程相关,参与了菌体的疏水性以及细胞壁的完整性维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两种病原真菌应对由ROS所引起的宿主的防卫反应过程。该研究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在半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中的作用,也为靶向酪氨酸磷酸酶基因调控途径的药物设计提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因此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

李茜雅,张盛培,李河[3](2021)在《油茶果生刺盘孢液泡分选蛋白CfVps26的功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液泡分选蛋白Vps26在油茶果生刺盘孢中的生物学功能,为阐明Vps26的作用机制和防治油茶炭疽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Over-lap法构建CfVPS26基因敲除载体片段,利用PEG介导的转化法将该片段转入果生刺盘孢原生质体中,对具有潮霉素抗性的转化子进行验证筛选; PCR扩增启动子在内的CfVPS26基因回补片段,构建回补质粒并转入突变体原生质体中,荧光筛选回补菌株;对野生型菌株、突变体和回补菌株进行营养生长、附着胞形成率、细胞壁胁迫、糖原染色及致病力等生物学表型测定。【结果】筛选验证获得CfVPS26基因缺失突变体ΔCfvps26;该突变体生长速率均显着小于野生型菌株和回补菌株,气生菌丝也明显减少;在含有细胞壁抑制剂200μg·mL-1荧光增白剂和0.01%十二烷基硫酸钠的PDA培养基中,突变体ΔCfvps26生长抑制率显着高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的抑制率;在含有内质网胁迫剂二硫苏糖醇的PDA培养基中,突变体菌株ΔCfvps26耐受性增强,抑制率显着低于野生型和回补菌株。进一步研究发现,CfVPS26基因缺失突变体分生孢子产量和附着胞形成率显着降低、糖原的代谢受阻,无法在油茶叶片上形成病斑,致病力丧失。【结论】液泡分选蛋白CfVps26参与调控油茶果生刺盘孢生长发育、产孢、附着胞形成、外界胁迫、糖原代谢和致病过程。本研究可为阐明CfVps26参与调控果生刺盘孢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并为新型杀菌剂的开发提供潜在靶标位点。

李秀环[4](2021)在《黄瓜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监测及两种新型杀菌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Corynespora cassiicola在黄瓜上引起的黄瓜靶斑病已成为重要的全球性病害,对黄瓜的生产和品质造成巨大影响。就目前条件来讲,化学防治依然是控制靶斑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该病原菌易变异、破坏性强,给有效防治该病害带来了困难,多项研究报道表明C.cassiicola抗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因此,不断监测抗药性的发展和引进新药剂势在必行。florylpicoxamid是一种新型吡啶酰胺类的第二代杀菌剂,作用于呼吸电子传递链复合物III细胞色素bc1的Qi位点,对抗普通杀菌剂的菌株有优异的活性;氯氟醚菌唑是一种新型异丙醇三唑类杀菌剂,具有优异的内吸传导性和延缓抗药性的特点,目前关于两种新型药剂的抗性风险和抗性机制尚未见系统研究报道。本研究系统监测了我国不同地区黄瓜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系统评估和分析了黄瓜靶斑病菌对florylpicoxamid和氯氟醚菌唑的抗性风险及抗性分子机制,通过测定氯氟醚菌唑的传导活性和药剂复配的方式初步评估了氯氟醚菌唑在黄瓜靶斑病菌抗药性治理的应用潜力。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地区162株黄瓜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均已产生了高水平抗性,EC50分布范围为1.67-97.88μg/m L,平均值为8.21μg/m L;通过室内适合度如生长速率、孢子萌发率、产孢量、致病力等方面对比发现,抗吡唑醚菌酯菌株与敏感菌株相当或者显着高于敏感菌株,表明Qo Is抗性菌株生存适合度优异;离体叶片防效试表明吡唑醚菌酯对抗性突变体的防效显着低于敏感菌株的防效;吡唑醚菌酯与肟菌酯存在交互抗性,而与氟吡菌酰胺、咪鲜胺和戊唑醇不存在交互抗性。进一步通过测序分析发现,所有供试黄瓜靶斑菌株Cyt b蛋白均含有G143A点突变。分子对接结果显示,G143A点突变导致吡唑醚菌酯与靶点的结合模式发生改变,周围参与识别的氨基酸残基数量减少,疏水相互作用减弱,其与活性中心的结合能力降低最终导致抗药性的产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针对黄瓜靶斑病菌Cyt b蛋白G143A点突变的LAMP检测方法特异性和灵敏度高(比传统PCR高10倍),且反应时间仅需要1 h,因此可用于田间高通量样品的检测。2.来源于我国不同地区的92株黄瓜靶斑病菌对florylpicoxamid的EC50值范围为0.001-1.37μg/m L。平均EC50值为0.35μg/m L,可用于黄瓜靶斑病菌对florylpicoxamid的敏感基线以用于后续的田间抗性监测。在室内通过药剂驯化获得7株抗性菌株,抗性倍数在157.53~922.34倍之间,经过10次转代表明抗性水平稳定。通过室内适合度测定表明多数抗florylpicoxamid菌株的生存适合度优异。离体叶片试验显示,30μg/m L florylpicoxamid处理对两株敏感菌株的防效为86.94%和94.18%,而对4株抗性突变体的防效显着下降,防效为43.32%~78.90%。florylpicoxamid与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丙森锌和咪鲜胺均无交互抗性。综合突变体获得的难易程度以及生存适合度,结合药剂及C.cassiicola的固有抗性风险,推测C.cassiicola对florylpicoxamid存在高等抗性风险。3.进一步通过测序分析发现,获得的所有抗florylpicoxamid的C.cassiicola突变体均在Cc Cty b第110位核苷酸发生C→T的点突变,导致第37位氨基酸发生A37V点突变;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在突变之前florylpicoxamid吡啶环部分可以结合在Ala37附近,形成较好的形状匹配,分子对接结合能为-3.51 kcal/mol;而当Ala37突变为Val之后,由于侧链的体积明显增大,导致florylpicoxamid的吡啶环部分构象发生翻转,变为朝向Tyr16,使其与蛋白的亲和力降低,分子对接结合能为-3.28 kcal/mol,表明Cyt b蛋白A37V的点突变确实能够导致黄瓜靶斑病菌对florylpicoxamid抗性的产生。进一步针对A37V建立了LAMP及AS-PCR分子检测方法,可用于田间黄瓜靶斑病菌对florylpicoxamid的抗性群体的监测。4.氯氟醚菌唑对C.cassiicola孢子芽管的伸长稍优于菌丝生长的活性,但是对孢子萌发活性极低。通过离体叶片表明氯氟醚菌唑在黄瓜叶片和黄瓜植株向顶的传导活性优异,跨层防效高达89.20%。102株不同地区的黄瓜靶斑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性频率分布为单峰分布,EC50值范围为0.15-14.77μg/m L,平均EC50值为4.77μg/m L,该数值可作为C.cassiicola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基线,以用于未来田间抗性监测。5.通过室内药剂驯化和紫外诱导两种不同方法分别获得对氯氟醚菌唑的抗性突变体,进行风险评估和抗性机制分析,获得的皆为低抗菌株,经转代发现抗性水平相对稳定。综合室内生物学性状结果表明突变体的适合度较低。交互抗药性分析,氯氟醚菌唑与吡唑醚菌酯、氟吡菌酰胺、咪鲜胺、苯醚甲环唑和代森锰锌均不具交互抗性。经过检测发现获得突变体与敏感菌株的靶基因序列无差别。通过荧光定量PCR发现,突变体的Cc CYP51A和Cc CYP51B的表达量显着上调,而Cc CYP51C的表达量变化不明显。通过分子对接技术分析了氯氟醚菌唑与黄瓜靶斑病菌中的CYP51A、CYP51B和CYP51C蛋白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氯氟醚菌唑可以结合在Cc CYP51蛋白底物血红素附近的活性位点,其与Cc CYP51A及Cc CYP51B蛋白的结合能力相对较强,结合能分别为-9.80kcal/mol和-9.89 kcal/mol,综合药剂诱导表达量的结果推测:Cc CYP51A和Cc CYP51B可能氯氟醚菌唑的主要结合靶标。6.为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将氯氟醚菌唑分别与SDHI类杀菌剂吡唑萘菌胺和咪唑类杀菌剂咪鲜胺按照10%~90%的混用比例进行活性筛选,最佳配比分别为1:1和7:3。并经过室内对二元复合物的敏感性测定,皆表现为增效作用。盆栽试验表明同等剂量下二元复合物(Mef:Iso=1:1)处理的防效中保护作用显着高于单剂氯氟醚菌唑的处理;治疗作用显着高于单剂吡唑萘菌胺的处理。离体叶片试验表明二元复合物(Mef&Pro=7:3)在150和200μg/m L的防效显着高于两单剂防效,二元复合物(Mef&Pro=7:3)100μg/m L的剂量处理下,防效达77.97%,依然稍高于两单剂(150μg/m L)的处理防效,两种复配药剂可进一步进行田间应用评价,以确定是否开发用于目前黄瓜靶斑病菌的抗性治理。

张艳婷[5](2021)在《草莓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生物-化学协同控制技术》文中认为

唐小凤[6](2021)在《罗伯茨绿僵菌MrPex14基因的功能研究》文中认为

楼杨[7](2021)在《禾谷镰刀菌MFS蛋白应对环境胁迫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麦赤霉病是当前制约小麦产量和麦类食品安全的主要病害之一。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nearium)作为该病的主要致病菌,能快速响应外界胁迫,展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性。但目前其胁迫应对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协同转运蛋白超家族(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普遍存在于各类生物中,借助细胞内外的电化学浓度梯度促进各类底物的跨膜转运,在微生物应对环境胁迫中十分重要。白色念珠菌MFS转运蛋白FLU1和酿酒酵母FLR1能运输去甲基抑制剂等有毒物质;灰霉病菌MFS转运蛋白Bcmfs G介导植物抗菌物质硫代葡萄糖苷水解产物的外排。本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实验方法,解析了43个禾谷镰刀菌MFS蛋白在应对杀菌剂、抑菌物质和离子胁迫中的功能。研究结果如下:1.测定43个突变体对6类常见杀菌剂的敏感性发现:DHA类MFS蛋白FgQdr2参与调控禾谷镰刀菌对咪鲜胺、戊唑醇、咯菌腈和异菌脲等多种药剂的转运;DHA类MFS转运蛋白FgAfl T仅特异性转运唑类杀菌剂咪鲜胺。机制研究发现FgQdr2以一种协同转运阳离子的方式反向运输药剂,K+/H+能激活FgQDR2的表达。2.测定43个突变体对植物和微生物产生的抑菌物质的敏感性发现:FgQdr2参与植保素的转运;DHA类转运蛋白Fg06569、FgFfz1和FgMfs2参与调控草酸青霉和蓝状菌产生的拮抗物质的转运。3.离子敏感性和基因转录水平测定发现:Fpn1类转运蛋白FgFpn1调控铁离子的转运,PrsC类转运蛋白FgPrsC参与镁离子的转运,SIT类转运蛋白FgStr3和FgMir B参与铁离子代谢平衡的过程。4.针对参与胁迫响应的上述蛋白进行其他生物学功能探究发现:FgQdr2参与调控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致病性及DON毒素合成、有性及无性繁殖等多个生理学过程;PrsC类转运蛋白Fg05119参与调控禾谷镰刀菌的有性繁殖和致病性;SIT类转运蛋白FgSit1参与调控禾谷镰刀菌的无性繁殖。本文研究了MFS蛋白在禾谷镰刀菌应对杀菌剂、抑菌物质和离子胁迫中的功能,为禾谷镰刀菌的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真菌中MFS蛋白功能的研究,并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王晋丽[8](2021)在《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及天然活性化合物FM-A的作用机制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上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病害流行年份能够引起严重的产量损失,而且病菌产生的呕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等真菌毒素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我国已将该病害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化学防治是赤霉病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药剂的长期使用,导致病菌对化学药剂产生抗药性,进而影响药剂的防治效果。为了明确病菌抗药性发生发展情况,本研究测定了2018-2020年采自河南、安徽和江苏省等省份的14839份赤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多菌灵、戊唑醇、氰烯菌酯和咪鲜胺)的抗药性。结果发现,江苏省的多菌灵抗性菌株比例平均值为38.07%,安徽省的均值为12.50%,河南省的平均值为4.95%。2020年河南省的戊唑醇低抗菌株比例为12.34%;江苏省和安徽省暂未发现抗性菌株。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对氰烯菌酯和咪鲜胺的抗性菌株。研究结果为合理用药防治赤霉病提供科学依据。由于传统的防治方法仍存在局限性,近年来,利用具有特异性抑菌效果的微生物及其衍生物的生物防治措施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为此,本课题在前期分离得到一株生防真菌菌(命名为FM324)的基础上研究发现,FM324次生代谢产物粗提物对F.graminearum的生长和DON毒素合成有良好的抑制效果。基因组测序分析表明,FM324是一株Aspergillus felis。通过乙酸乙酯萃取、旋蒸浓缩、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等方法,从FM324中分离到不饱和脂肪酸衍生物FM-A的活性物质;通过波普数据分析得到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29H50N4O5。SCI-Finder数据检索,FM-A是一种新化合物。进一步研究FM-A对F.graminearum的作用机制发现,其处理后病原菌的菌丝致畸、DON毒素合成显着下降。对FM-A处理的赤霉病菌转录组测序发现,FM-A处理导致病菌的核糖体、ABC转运蛋白、氮代谢和硫代谢等相关基因上调表达。对生防菌株中FM-A的合成调控研究发现,调控因子Lae A可以正向调控FM-A的合成。研究结果为FM324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王洁[9](2021)在《禾谷镰刀菌产孢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鉴定及功能研究》文中指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小麦、大麦、玉米和其他谷类作物赤霉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有性生殖时期产生的子囊孢子是小麦赤霉病的主要初侵染源。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小麦产区均有发生,不仅造成粮食减产,而且病麦粒中能够产生多种毒素危害人畜健康。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动植物和酵母的各种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在丝状真菌中lncRNA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知之甚少。本研究采用链特异转录组测序的方法鉴定和分析了禾谷镰刀菌中产孢前后的lncRNAs,并对FgHOA-AS和lncR6731在禾谷镰刀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功能进行了探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天然反义转录本FgHOA-AS在编码高丝氨酸乙酰基转移酶基因(homoserine O-acetyltransferase,FgHOA)的负义链,反向转录至FgHOA的第二个内含子处。FgHOA-AS在产孢阶段表达量上升,FgHOA在有性生殖阶段表达量显着上调。RACE-PCR结果表明FgHOA-AS的长度为2555nt,FgHOA的长度为1961nt。突变体ΔFgHOA为甲硫氨酸营养缺陷型,菌落呈黄色,气生菌丝减少和分生孢子萌发率降低,外源添加甲硫氨酸可恢复其色素产生、营养生长和孢子萌发,但形成的分生孢子形态异常,子囊畸形且子囊孢子的释放降低。结果表明FgHOA调控甲硫氨酸的生物合成,同时也影响禾谷镰刀菌中分生孢子形态建成和有性生殖阶段过程。(2)在产孢阶段超表达FgHOA-AS可抑制FgHOA的转录,导致分生孢子长于野生型,而且萌发率显着降低,超表达菌株FgHOAOE在分生孢子的形态及萌发等方面与野生型菌株PH-1相比无显着差异。在有性生殖阶段,超表达FgHOA导致子囊壳数量及子囊孢子的释放量增加。同时,我们构建了在FgHOA-AS的5’端加上终止子的FgHOA-AS-T菌株,发现菌株FgHOA-AS-T中FgHOA表达明显升高,表型与超表达菌株FgHOAOE相似。(3)lncR6731是位于FGSG_05042上游邻近且转录方向相同的lncRNA,FGSG_05042基因编码534个氨基酸,具有糖转运蛋白亚家族的MFS(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结构域,通过RACE-PCR获得了lncR6731和FGSG_05042的全长,明确lncR6731和FGSG_05042均具有两种转录方式。采用分割标记法分别获得了lncR6731和FGSG_05042的敲除突变体。在无性阶段,突变体ΔlncR6731和ΔFGSG_05042在菌丝生长、菌落形态、孢子形态和产孢量方面与野生型菌株PH-1均无显着差异。在有性阶段,lncR6731和FGSG_05042的表达量显着上调,突变体ΔlncR6731和ΔFGSG_05042能产生正常成熟的子囊壳和鞭须,但子囊孢子释放量显着减少。同时与PH-1相比,突变体ΔlncR6731和ΔFGSG_05042侵染小麦的能力略有降低,但在小麦胚芽鞘上的致病力显着降低。突变体ΔFGSG_05042和ΔlncR6731中的DON毒素含量显着升高,并伴随着大多数TRI家族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显着提高,说明FGSG_05042和lncR6731可以通过影响TRI基因表达量在禾谷镰刀菌DON的合成中起到负调控的作用。另外ΔFGSG_05042对KCl表现出抗性而对Na Cl敏感,表明FGSG_05042可能参与渗透压通路的调节。碳氮源利用实验表明,敲除FGSG_05042可以增强禾谷镰刀菌对纤维素、糖类物质和氮源的利用能力。突变体ΔFGSG_05042对多菌灵及部分DMIS的药剂敏感性增加,编码14-α-脱甲基酶(DMI类杀菌剂的作用靶标)FgCYP51A和FgCYP51C基因在ΔFGSG_05042中显着下调。以上结果表明FGSG_05042和lncR6731在禾谷镰刀菌的有性生殖,DON生物合成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为了深入研究lncR6731的功能,我们分别获得了lncR6731沉默和超表达菌株,在有性生殖阶段,lncR6731沉默后FGSG_05042的表达水平降低,子囊孢子的释放量减少。超表达lncR6731后,FGSG_05042的表达水平显着提高,子囊孢子的释放量增加,同时,超表达lncR6731后,FGSG_05042的表达水平也显着提高。另外,终止子序列插入的突变体lncR6731-T也使子囊孢子的释放量降低,进一步说明lncR6731可通过调控FGSG_05042的表达影响子囊孢子的释放。本研究首次鉴定出禾谷镰刀菌中lncRNA FgHOA-AS和lncR6731,并明确了FgHOA-AS和lncR6731在营养生长、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等方面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禾谷镰刀菌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的机制,为赤霉病的防控提供理论支持,也拓宽和丰富了我们对lncRNA在病原菌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的认识。

范学锋[10](2021)在《中国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群体组成及遗传结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近年来在我国普遍发生,危害程度不断加重,不但造成产量损失,还存在真菌毒素污染的潜在威胁。本研究阐明了全国麦区茎基腐病原菌群体组成及优势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了南方麦区引起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禾谷镰刀菌复合种间的群体遗传关系;首次阐述了田间自然发病后毒素在小麦植株中的分布和含量以及枯白穗中毒素污染情况,评估了茎基腐病造成的毒素污染风险。1.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组成分离鉴定出致病镰刀菌23个种,北方冬麦区优势种F.pseudograminearum;河套春麦区优势种F.pseudograminearum和F.culmorum;东北春麦区优势种F.graminearum。长江中下游麦区优势种F.asiaticum;西南麦区优势种F.graminearum和F.asiaticum。F.culmorum优势毒素基因型为3ADON;F.asiaticum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优势毒素基因型分别是3ADON和NIV;F.graminearum优势基因型是15ADON,但在东北春麦区3ADON菌株占群体数量31.8%。F.pseudograminearum在河套春麦区和北方冬麦区优势毒素基因型分别是3ADON和15ADON。北方冬麦区和河套春麦区F.pseudograminearum数量逐年升高。长江中下游麦区F.graminearum群体具有升高的趋势。2.北方麦区假禾谷镰刀菌群体遗传多样性F.pseudograminearum交配型MAT1菌株和MAT2菌株在田间广泛分布。简单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SSR)表明群体多样性水平较低,基因型单一,连锁系数高,以无性繁殖为主。毒素基因型可以体现一定的遗传进化关系。菌丝生长速率、分生孢子产量和致病力测定显示不同基因型群体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省份地理群体间遗传分化小。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菌株间。3.南方麦区禾谷镰刀菌复合种群体遗传多样性存在长江中下游麦区和西南麦区两个独立的F.asiaticum遗传群体。同一区域内引起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F.asiaticum群体为同一遗传群体。F.asiaticum遗传多样性高,来源于赤霉病的群体多样性要高于茎基腐病群体。群体遗传分化与地理区域相关。西南麦区引起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的F.graminearum是同一遗传群体。4.北方麦区小麦植株内毒素分布及田间病穗毒素污染水平人工接种后植株中毒素主要分布在第三茎节以下,但自然发病植株的第三茎节以上部分比人工接种条件下,毒素含量高。田间症状为枯白穗植株的穗部毒素含量在省份间没有差异,在采样点间差异较大,表明产毒素量主要受采样点当地因素影响。只有微量毒素被转移到麦粒中。茎基腐病引起的谷粒真菌毒素的污染风险极小,但秸秆用于饲料原料后,污染风险相对较大。

二、禾谷镰刀菌产孢培养基的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禾谷镰刀菌产孢培养基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链特异性RNA-seq的禾谷镰刀菌全生活史转录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禾谷镰刀菌转录组RNA-seq数据比对
        1.2.2 禾谷镰刀菌样品间基因表达的聚类分析
        1.2.3 禾谷镰刀菌显着差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和分析
        1.2.4 禾谷镰刀菌次生代谢物合成特征酶基因聚类分析
        1.2.5 禾谷镰刀菌DON毒素合成基因表达分析
        1.2.6 禾谷镰刀菌分泌蛋白的鉴定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禾谷镰刀菌全生活史各样品RNA-seq数据比对
    2.2 禾谷镰刀菌全生活史各样品的基因表达聚类关系
    2.3 禾谷镰刀菌全生活史各样品的基因表达数和水平
    2.4 禾谷镰刀菌全生活史各样品的差异表达基因
    2.5 禾谷镰刀菌次生代谢物合成特征酶基因表达模式
    2.6 禾谷镰刀菌DON毒素合成基因表达模式
    2.7 禾谷镰刀菌分泌蛋白基因表达模式
3 讨论

(2)稻瘟菌MoPTEN基因及禾谷炭疽菌CgPTPM1基因的生物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半活体营养型真菌概述
        1.1.1 植物病原真菌不同营养类型分类
        1.1.2 半活体营养真菌广泛的营养利用机制
        1.1.3 半活体营养型病原真菌的致病机制
    1.2 稻瘟菌研究概述
        1.2.1 稻瘟病及稻瘟菌简介
        1.2.2 稻瘟菌的侵染循环
        1.2.3 稻瘟菌的侵染机制和相关功能基因
    1.3 禾谷炭疽菌研究概述
        1.3.1 玉米炭疽病及其病原菌禾谷炭疽菌
        1.3.2 玉米炭疽病的发病条件和侵染循环
        1.3.3 禾谷炭疽菌的侵染机制和侵染过程中涉及的信号转导
        1.3.4 禾谷炭疽菌与稻瘟菌在侵染机制上的比较
    1.4 磷酸酶研究进展
        1.4.1 蛋白质磷酸化过程概述
        1.4.2 磷酸酶的分类
        1.4.3 磷酸酶在植物病原真菌中的研究进展
    1.5 真核生物中的选择性剪接
        1.5.1 选择性剪接概述
        1.5.2 剪接因子和剪接类型
        1.5.3 选择性剪接在真核生物中的研究现状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部分 稻瘟菌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基因MoPTEN的生物功能研究
    引言
    第1章 稻瘟菌MoPTEN基因的表达模式、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所编码蛋白质的活性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载体与引物
        1.1.5 培养基
        1.1.6 实验储备液及其制备
        1.2 研究方法
        1.2.1 菌株的培养
        1.2.2 核酸的提取
        1.2.3 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1.2.4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与转化体系
        1.2.5 实验所研究目的基因(MoPTEN)的确立
        1.2.6 MoPTEN基因在稻瘟菌不同时期的表达模式
        1.2.7 MoPTEN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2.8 MoPTEN的原核表达、纯化和活性测定
        1.3 结果与分析
        1.3.1 插入突变体S28515对H_2O_2敏感并且致病能力下降
        1.3.2 T-DNA插入到MoPTEN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上游部分
        1.3.3 MoPTEN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3.4 通过亚细胞定位观察MoPTEN在稻瘟菌生长和致病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1.3.5 MoPTEN基因在稻瘟菌不同的时期存在可变剪接
        1.3.6 MoPTEN结构域分析和三维结构预测
        1.3.7 稻瘟菌MoPTEN蛋白同时具有脂类磷酸酶和蛋白磷酸酶活性
        1.4 小结
    第2章 稻瘟菌MoPTEN基因的敲除菌株、互补菌株和亚细胞定位菌株的获得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载体与引物
        2.1.5 所用培养基
        2.1.6 实验中所用相关储备液及其制备
        2.2 研究方法
        2.2.1 菌株的培养
        2.2.2 稻瘟菌孢子的单孢分离纯化
        2.2.3 核酸的提取
        2.2.4 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2.2.5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方法与转化体系
        2.2.6 根癌农杆菌AGL-1感受态的制作方法和AGL-1所参与的转化体系
        2.2.7 MoPTEN基因敲除载体、互补载体和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2.2.8 根癌农杆菌所介导的稻瘟菌遗传转化
        2.2.9 稻瘟菌转化子的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MoPTEN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与结果验证
        2.3.2 MoPTEN基因敲除菌株的获得
        2.3.3 MoPTEN基因互补载体的构建结果
        2.3.4 MoPTEN基因互补菌株的获得
        2.3.5 MoPTEN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与结果验证
        2.3.6 MoPTEN亚细胞定位菌株的获得
        2.4 小结
    第3章 MoPTEN基因在稻瘟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生物功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仪器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1.4 所用引物
        3.1.5 所用培养基
        3.1.6 实验中所用相关储备液及其制备方法
        3.1.7 实验中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不同菌株生长发育情况及菌落形态观察
        3.2.2 不同菌株产孢后分生孢子的形态观察
        3.2.3 不同菌株的产孢量统计和分生孢子形成过程观察
        3.2.4 菌株孢子的萌发、附着胞形成情况观察
        3.2.5 不同菌株对水稻叶片的致病性分析和侵染叶鞘过程的显微观察
        3.2.6 不同菌株对于和H_2O_2相关的氧化应激敏感性检测
        3.2.7 疏水性实验和细胞壁完整性测定
        3.2.8 菌株对渗透胁迫的敏感性分析
        3.2.9 稻瘟菌附着胞完整性分析
        3.2.10 附着胞黑色素形成分析及相关黑色素基因表达量测定
        3.2.11 菌株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壳观察
        3.3 结果与分析
        3.3.1 MoPTEN基因的缺失不影响稻瘟菌的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态
        3.3.2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稻瘟菌产孢量的下降
        3.3.3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孢子萌发率降低并推迟了孢子的萌发
        3.3.4 MoPTEN基因与稻瘟菌附着胞的形成相关
        3.3.5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稻瘟菌致病能力的降低
        3.3.6 MoPTEN基因参与了稻瘟菌侵染后菌丝的扩展和附着胞的形成
        3.3.7 MoPTEN基因在清除外源H_2O_2中存在着作用
        3.3.8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稻瘟菌的疏水性降低
        3.3.9 MoPTEN基因的缺失造成稻瘟菌细胞壁完整性下降
        3.3.10 MoPTEN基因不参与稻瘟菌应对渗透胁迫应的过程
        3.3.11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稻瘟菌附着胞细胞壁的完整性下降
        3.3.12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稻瘟菌附着胞产黑色素能力下降
        3.3.13 MoPTEN基因的缺失导致稻瘟菌有性生殖中形成子囊壳数量下降
        3.3.14 MoPTEN基因的作用过程中受到Mo SMN 基因的调控
        3.4 小结
第三部分 禾谷炭疽菌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基因CgPTPM1的生物功能研究
    引言
    第1章 禾谷炭疽菌CgPTPM1基因的表达模式、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所编码蛋白质的活性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供试菌株
        1.1.2 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载体与引物
        1.1.5 所用培养基
        1.1.6 实验中所用相关储备液及其制备
        1.2 研究方法
        1.2.1 菌株的培养
        1.2.2 核酸的提取
        1.2.3 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1.2.4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方法与转化体系
        1.2.5 确立实验所研究目的基因
        1.2.6 CgPTPM1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2.7 CgPTPM1基因在禾谷炭疽菌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1.2.8 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CgPTPM1的原核表达、纯化及活性测定
        1.3 结果与分析
        1.3.1 CgPTPM1是禾谷炭疽菌中的一种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
        1.3.2 CgPTPM1定位于禾谷炭疽菌的线粒体上
        1.3.3 CgPTPM1基因在禾谷炭疽菌致病时期有较高的表达量
        1.3.4 禾谷炭疽菌CgPTPM1具有磷酸酶活性
        1.4 小结
    第2章 禾谷炭疽菌CgPTPM1基因敲除菌株、互补菌株和亚细胞定位菌株的获得
        2.1 实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1.4 载体与引物
        2.1.5 所用培养基和配制方法
        2.1.6 实验中所用相关储备液及其制备
        2.2 研究方法
        2.2.1 菌株的培养
        2.2.2 禾谷炭疽菌的单孢分离纯化
        2.2.3 核酸的提取
        2.2.4 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
        2.2.5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制备方法与转化体系
        2.2.6 根癌农杆菌AGL-1感受态的制作方法和AGL-1所参与的转化体系
        2.2.7 CgPTPM1基因的敲除载体、互补和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
        2.2.8 根癌农杆菌所介导的禾谷炭疽菌遗传转化
        2.2.9 禾谷炭疽菌转化子的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CgPTPM1基因敲除载体的构建与结果验证
        2.3.2 CgPTPM1基因敲除菌株的获得
        2.3.3 CgPTPM1基因互补/亚细胞定位载体的构建与结果验证
        2.3.4 CgPTPM1基因互补/亚细胞定位菌株的获得
        2.4 小结
    第3章 CgPTPM1基因在禾谷炭疽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生物功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仪器设备
        3.1.3 主要试剂
        3.1.4 所用培养基
        3.1.5 引物信息
        3.1.6 实验中所用相关储备液及其制备
        3.1.7 实验中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禾谷炭疽菌野生型、突变体和互补菌株营养生长的情况与菌落形态观察
        3.2.2 禾谷炭疽菌的不同菌株产孢后分生孢子形态观察
        3.2.3 不同菌株的产孢量统计和培养基上分生孢子产生情况观察
        3.2.4 不同菌株摇菌后菌体黑色素形成和菌丝球形态观察
        3.2.5 不同菌株孢子的萌发测定和附着胞形成情况观察
        3.2.6 不同菌株对玉米叶片及整株玉米植株的致病性分析
        3.2.7 CgPTPM1在禾谷炭疽菌应对外源压力和对细胞壁完整性影响的测试
        3.2.8 不同菌株的疏水性和细胞壁完整性研究
        3.2.9 DAB染色实验和内源H_2O_2含量的测定
        3.2.10 在H_2O_2诱导下不同菌株中和ROS清除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gPTPM1基因不参与禾谷炭疽菌的营养生长和孢子形态的形成
        3.3.2 CgPTPM1的缺失导致禾谷炭疽菌产孢量下降
        3.3.3 CgPTPM1基因的缺失导致菌体黑色素形成速率下降及菌丝球大小改变
        3.3.4 CgPTPM1对禾谷炭疽菌分生孢子的发育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3.3.5 CgPTPM1缺失突变体在致病能力上存在着缺陷
        3.3.6 CgPTPM1基因与过量的H_2O_2的调节有关
        3.3.7 CgPTPM1不参与禾谷炭疽菌应对渗透胁迫但影响细胞壁的完整性
        3.3.8 CgPTPM1基因的缺失导致了禾谷炭疽菌的疏水性降低
        3.4 小结
第四部分 全文研究结论
    4.1 稻瘟菌研究结论
    4.2 禾谷炭疽菌研究结论
第五部分 讨论与展望
    5.1 全文讨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油茶果生刺盘孢液泡分选蛋白CfVps26的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Cf Vps26蛋白系统发育分析
    1.3 Cf VPS26基因敲除载体构建及突变体筛选
    1.4 Cf VPS26基因敲除突变体回补菌株的获得
    1.5 突变体ΔCfvps26的表型测定
        1.5.1 不同种类培养基上生长测定
        1.5.2 细胞壁敏感性测定
        1.5.3 产孢量与附着胞形成测定
        1.5.4 致病力测定
        1.5.5 内质网压力胁迫剂敏感性测定
        1.5.6 糖原染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Cf Vps26的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2.2 Cf VPS26基因敲除突变体及回补菌株的获得
    2.3 Cf VPS26参与调控果生刺盘孢营养生长、产孢和附着胞形成
    2.4 Cf VPS26参与调控果生刺盘孢对外界环境胁迫的应答
    2.5 Cf VPS26基因参与调控果生刺盘孢的致病力
    2.6 Cf VPS26基因参与调控果生刺盘孢糖原代谢
3 讨论
    3.1 Cf VPS26基因与营养生长的关系
    3.2 Cf VPS26基因与内质网压力的关系
    3.3 Cf VPS26基因与分生孢子产生的关系
    3.4 Cf VPS26基因与附着胞发育的关系
    3.5 附着胞发育与糖原代谢的关系
4 结论

(4)黄瓜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监测及两种新型杀菌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黄瓜靶斑病的发生与为害特点
        1.1.1 黄瓜靶斑病在国内外发生与为害情况
        1.1.2 黄瓜靶斑病的病害症状与病原生物学
        1.1.3 黄瓜靶斑病的发生规律
    1.2 黄瓜靶斑病的防治现状
        1.2.1 农业防治
        1.2.2 选育抗性品种
        1.2.3 生物防治
        1.2.4 化学防治
    1.3 防治黄瓜靶斑病的药剂及抗性状况
        1.3.1 QoIs类杀菌剂
        1.3.1.1 作用机制
        1.3.1.2 抗性机制
        1.3.2 QiIs类杀菌剂
        1.3.3 SDHIs类杀菌剂
        1.3.3.1 作用机制
        1.3.3.2 抗性机制
        1.3.4 DMIs杀菌剂
        1.3.4.1 作用机制
        1.3.4.2 抗性机制
        1.3.4.3 氯氟醚菌唑
        1.3.5 黄瓜靶斑病菌的抗药性现状
    1.4 杀菌剂抗性研究方法
        1.4.1 病原生物对杀菌剂抗性风险评估方法
        1.4.2 杀菌剂抗性分子机制研究方法
        1.4.2.1 分子对接
        1.4.2.2 遗传转化验证
        1.4.2.3 异源表达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黄瓜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监测及抗性分子机制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药剂及培养基
        2.1.3 药剂敏感性测定
        2.1.4 抗药稳定性
        2.1.5 温度敏感性测定
        2.1.6 菌丝生长速率法
        2.1.7 产孢量测定
        2.1.8 孢子萌发测定
        2.1.9 致病力测定及突变体防效
        2.1.10 交互抗药性测定
        2.1.11 黄瓜靶斑病菌的DNA的提取
        2.1.12 分子对接试验
        2.1.13 CcCytbG143A点突变的LAMP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黄瓜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
        2.2.2 抗药性稳定性及抗性水平
        2.2.3 黄瓜靶斑病菌的温度敏感性
        2.2.4 黄瓜靶斑病菌的产孢、孢子萌发及致病力
        2.2.5 交互抗药性分析
        2.2.6 突变体的防效
        2.2.7 CcCytb序列分析
        2.2.8 分子对接验证CcCytb与吡唑醚菌酯抗性的关系
        2.2.8.1 模型评价
        2.2.8.2 吡唑醚菌酯与CcCytb蛋白及其突变体G143A的相互作用
        2.2.9 黄瓜靶斑病菌G143A点突变的LAMP分子检测体系
        2.2.9.1 LAMP反应体系的优化
        2.2.9.2 LAMP的灵敏度
        2.2.9.3 LAMP的特异性
    2.3 小结
第三章 黄瓜靶斑病菌对florylpicoxamid的抗性风险评估和抗性分子机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药剂及培养基
        3.1.2 供试菌株
        3.1.3 药剂敏感性测定
        3.1.4 抗药性突变体的筛选
        3.1.5 抗药稳定性
        3.1.6 温度敏感性
        3.1.7 产孢量测定
        3.1.8 孢子萌发测定
        3.1.9 致病力测定及突变体防效
        3.1.10 交互抗药性测定
        3.1.11 黄瓜靶斑病菌的DNA提取
        3.1.12 CcCytb A37V点突变与florylpicoxamid的分子对接
        3.1.13 CcCytb A37V点突变的AS-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3.1.14 CcCytb A37V点突变的LAMP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3.2 结果
        3.2.1 黄瓜靶斑病菌对florylpicoxamid的敏感基线
        3.2.2 黄瓜靶斑病菌对florylpicoxamid的抗性突变体的获得及稳定性
        3.2.3 抗性突变体的温度敏感性
        3.2.4 抗性突变体的生存适合度
        3.2.5 florylpicoxamid对抗性突变体的防效
        3.2.6 交互抗性分析
        3.2.7 黄瓜靶斑病菌抗感菌株中Cytb基因序列分析
        3.2.8 A37V分子对接验证
        3.2.8.1 模型评价
        3.2.8.2 florylpicoxamid与 CcCytb蛋白及其突变体A37V的相互作用
        3.2.9 黄瓜靶斑病菌A37V的 AS-PCR检测结果
        3.2.10 黄瓜靶斑病菌A37V的 LAMP分子检测体系
        3.2.10.1 LAMP反应体系的优化
        3.2.10.2 LAMP的灵敏度
        3.2.10.3 LAMP的特异性
    3.3 小结
第四章 氯氟醚菌唑对黄瓜靶斑病菌的作用活性初探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供试作物与品种
        4.1.4 供试药剂
        4.1.5 氯氟醚菌唑对不同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
        4.1.6 氯氟醚菌唑在黄瓜上的传导活性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氯氟醚菌唑对黄瓜靶斑病菌的抑菌活性
        4.2.2 氯氟醚菌唑对黄瓜靶斑病菌的孢子及芽管微观形态的影响
        4.2.3 黄瓜靶斑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敏感基线
        4.2.4 氯氟醚菌唑的传导性
        4.2.4.1 氯氟醚菌唑在黄瓜叶片上的传导活性
        4.2.4.2 氯氟醚菌唑在黄瓜植株上的传导活性
    4.3 小结
第五章 黄瓜靶斑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抗性风险评估及机制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培养基
        5.1.3 供试药剂
        5.1.4 抗性突变体的诱导
        5.1.5 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测定
        5.1.6 交互抗药性测定
        5.1.7 抗药性机制研究
        5.1.7.1 菌株DNA的提取
        5.1.7.2 PCR扩增黄瓜靶斑病菌靶标部分序列
        5.1.7.3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5.1.7.4 CYP51 基因表达量测定
        5.1.8 分子对接模拟氯氟醚菌唑对Cc CYp51 分子识别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黄瓜靶斑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抗性突变体的获得
        5.2.1.1 药剂驯化
        5.2.1.2 紫外诱导
        5.2.2 药剂驯化获得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5.2.2.1 突变体抗药稳定性及抗性水平
        5.2.2.2 突变体抗的适合度
        5.2.3 紫外诱导获得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研究
        5.2.3.1 突变体抗药稳定性及抗性水平
        5.2.3.2 适合度
        5.2.4 交互抗药性
        5.2.5 靶蛋白编码基因CYP51A、CYP51B和 CYP51C的序列分析
        5.2.6 CYP51A、CYP51B和 CYP51C的表达量
        5.2.7 氯氟醚菌唑与CcCYP51 蛋白的相互作用
        5.2.7.1 模型评价
        5.2.7.2 分子对接
    5.3 小结
第六章 氯氟醚菌唑的复配药剂筛选及其对黄瓜靶斑病菌的防效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菌株
        6.1.2 供试培养基
        6.1.3 供试药剂
        6.1.4 药剂的复配与最佳比例筛选
        6.1.5 药剂对黄瓜靶斑病的保护和治疗防效
        6.1.6 离体叶片防效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氯氟醚菌唑与吡唑萘菌胺的最佳配比筛选
        6.2.2 黄瓜靶斑病菌对二元复合物(Mef&Iso=1:1)的敏感性测定
        6.2.3 氯氟醚菌唑与咪鲜胺混用的最佳配比筛选
        6.2.4 黄瓜靶斑病菌对二元复合物(Mef &Pro=7:3)的敏感性测定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黄瓜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
        7.1.2 黄瓜靶斑病菌对florylpicoxamid的抗性
        7.1.3 黄瓜靶斑病菌对氯氟醚菌唑的抗性风险及机制
        7.1.4 氯氟醚菌唑的应用潜力
    7.2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禾谷镰刀菌MFS蛋白应对环境胁迫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1.1 小麦赤霉病概述
        1.2 小麦赤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1.3 小麦赤霉病菌的病害循环与致病机制研究进展
        1.4 小麦赤霉病病害治理及综合防治现状
        1.4.1 抗病品种选育
        1.4.2 农业防治
        1.4.3 化学防治
        1.4.4 生物防治
    2.Major facility superfamily(MFS)转运蛋白研究概况
        2.1 MFS转运蛋白概述
        2.2 MFS转运蛋白的序列和结构特征
        2.3 MFS转运蛋白分类
        2.4 MFS转运蛋白功能概述
        2.5 MFS转运蛋白的转运机制和作用机制
        2.6 MFS转运蛋白在真菌调控有毒物质转运中的研究进展
        2.6.1 MFS蛋白在调控药剂转运中的研究进展
        2.6.2 MFS蛋白在调控抑菌物质转运中的研究进展
        2.7 MFS蛋白在应对离子胁迫中的研究进展
        2.7.1 MFS蛋白在离子胁迫中的研究概况
        2.7.2 MFS蛋白在铁动态平衡调控中的重要性
    3.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1.1 供试菌株和质粒载体
        1.2 供试植物
    2.实验方法
        2.1 禾谷镰刀菌的培养与保存
        2.2 简易法提取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
        2.3 PCR扩增技术
        2.4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2.5 PCR产物纯化
        2.6 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
        2.6.1 幼殖体制备
        2.6.2 原生质裂解
        2.6.3 原生质体转化
        2.6.4 转化子验证
        2.7 同源重组敲除禾谷镰刀菌基因技术
        2.8 禾谷镰刀菌GFP融合载体的构建及观察
        2.8.1 线性化克隆载体酶切体系
        2.8.2 一步克隆法
        2.8.3 酵母转化
        2.8.4 酵母质粒提取
        2.8.5 大肠杆菌热击转化
        2.8.6 大肠杆菌质粒提取及甘油菌保存
        2.9 禾谷镰刀菌的基因原位回补及过表达技术
        2.10 Western blot蛋白质免疫印迹分析
        2.10.1 禾谷镰刀菌总蛋白样品的制备
        2.10.2 膜蛋白样品的制备
        2.10.3 SDS-PAGE凝胶的制备
        2.10.4 SDS-PAGE凝胶电泳及显色
        2.10.5 湿法转膜
        2.10.6 抗体孵育及信号检测
        2.11 禾谷镰刀菌基因表达量分析
        2.11.1 Trizol法提取禾谷镰刀菌总RNA
        2.11.2 禾谷镰刀菌cDNA的合成
        2.11.3 禾谷镰刀菌基因表达量的测定和分析
        2.12 禾谷镰刀菌突变体表型测定
        2.12.1 基本生长速率及胁迫因子表型测定
        2.12.2 平板对峙实验
        2.12.3 产孢量测定及孢子形态观察
        2.12.4 子囊壳诱导试验
        2.13 禾谷镰刀菌的致病力测定
        2.13.1 田间活体麦穗致病力测定
        2.13.2 室内离体麦穗致病力测定
        2.13.3 室内离体玉米须致病力测定
        2.13.4 室内离体小麦叶片致病力测定
        2.13.5 室内活体胚芽鞘致病力测定
        2.14 禾谷镰刀菌DON毒素测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禾谷镰刀菌中参与应对环境胁迫的MFS蛋白鉴定及突变体构建
        1.1 禾谷镰刀菌中应对环境胁迫的MFS蛋白鉴定及结构分析
        1.2 禾谷镰刀菌中应对环境胁迫的MFS蛋白缺失突变体构建
        1.3 禾谷镰刀菌中应对环境胁迫的MFS蛋白缺失突变体生长表型分析
    2 禾谷镰刀菌中参与有毒物质转运的MFS蛋白筛选及功能探究
        2.1 禾谷镰刀菌中参与药剂转运的MFS蛋白筛选及功能探究
        2.1.1 ΔFg09737和ΔFg08749 敲除突变体对多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增加
        2.1.2 Fg09737 和Fg08749 参与药剂转运的分子机制探究
        2.2 禾谷镰刀菌中参与抑菌物质转运的MFS蛋白筛选及功能探究
    3.禾谷镰刀菌中参与调控离子稳态的MFS蛋白筛选及功能探究
        3.1 禾谷镰刀菌中MFS蛋白参与调控Cu~(2+)、Na~+/K~+、H~+转运
        3.2 禾谷镰刀菌中MFS蛋白参与调控Fe~(2+)、Mg~(2+)转运
    4.禾谷镰刀菌中参与胁迫响应的MFS蛋白的其他生物学功能探究
        4.1 FgQdr2 参与调控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和DON毒素合成及无性和有性繁殖
        4.2 FgSit1和Fg05119 参与调控禾谷镰刀菌的无性和有性繁殖
        4.3 FgPrsC参与调控禾谷镰刀菌的致病性
第四章 全文结论与后续工作展望
    1.全文结论与分析讨论
    2.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引物序列

(8)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及天然活性化合物FM-A的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小麦赤霉病研究进展
        1.1 赤霉病的危害
        1.2 禾谷镰刀菌生物学特性
        1.3 病害循环
        1.4 禾谷镰刀菌毒素概述
    2 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措施
        2.1 农业防治
        2.2 化学防治
        2.3 生物防治
    3 曲霉属次生代谢的研究进展
        3.1 曲霉属次生代谢概述
        3.2 曲霉次级代谢的全局性调控因子LaeA
    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赤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监测
    1 实验材料
        1.1 菌株
        1.2 子囊壳样品
    2 实验方法
        2.1 小麦赤霉病菌的分离
        2.2 小麦赤霉病菌的抗药性检测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生防菌株FM324 的作用机制研究
    1.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菌株的培养
        2.2 PCR扩增与回收
        2.3 DNA琼脂糖凝胶电泳
        2.4 基因敲除技术
        2.5 原生质体转化
        2.6 DNA快速提取
        2.7 基因表达量分析
        2.8 DON含量测定
        2.9 毒素小体观察
        2.10 曲霉感受态的制备和原生质转化
        2.11 曲霉基因组快速提取
        2.12 曲霉次级代谢产物发酵
        2.13 曲霉基本表型以及药物敏感性测定
        2.14 次级代谢产物的提取与分离
        2.15 质谱鉴定
        2.16 化合物活性检测
        2.17 化合物产量的检测(Wei et al,2010)
        2.18 曲霉孢子计数
        2.19 曲霉基因组生物信息学分析(Lling et al,2020)
        2.20 转录组生物信息学分析(Li et al,2021)
    3 实验结果
        3.1 生防真菌FM324 的筛选
        3.2 生防真菌FM324 的基因组测序
        3.3 构建系统发育树
        3.4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与鉴定
        3.5 FM-A对禾谷镰刀菌的抑菌活性
        3.6 发酵条件探索与优化
        3.7 Lae A正向调控FM-A的产生
        3.8 FM-A在 A.felis中特异性表达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全文总结和后续工作展望
    1 全文总结与讨论
    2 未来工作展望
    3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1:附图
附录2:FM324 的鉴定序列
附录3:引物列表

(9)禾谷镰刀菌产孢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鉴定及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禾谷镰刀菌
        1.1 禾谷镰刀菌的分类地位及其生物学特征
        1.2 禾谷镰刀菌的危害
        1.3 禾谷镰刀菌的侵染循环
        1.4 禾谷镰刀菌的有性生殖
        1.4.1 禾谷镰刀菌有性生殖的形成过程
        1.4.2 禾谷镰刀菌有性生殖相关基因的研究
        1.5 禾谷镰刀菌的DON生物合成
        1.5.1 禾谷镰刀菌DON毒素的合成
        1.5.2 禾谷镰刀菌DON毒素合成的影响因素
    2 lncRNA的概述
        2.1 lncRNA的分类
        2.2 lncRNA的作用机制
        2.3 丝状真菌长链非编码RNA的研究进展
        2.4 本研究的意义和路线
        2.4.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FgHOA/FgHOA-AS的生物学功能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菌株
        1.1.2 载体
        1.1.3 主要软件工具
        1.1.4 主要数据库
        1.2 试验方法
        1.2.1 FgHOA-AS的编码潜能分析和FgHOA蛋白系统发育分析
        1.2.2 3’RACE与5’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1.2.3 产孢阶段与子囊壳阶段总RNA样品的收集
        1.2.4 总RNA的提取
        1.2.5 反转录合成cDNA
        1.2.6 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水平
        1.2.7 禾谷镰刀菌基因组DNA的小量与大量提取
        1.2.8 融合PCR获得敲除同源重组片段
        1.2.9 互补载体的构建
        1.2.10 真菌转化方法
        1.2.11 转化子的纯化
        1.2.12 转化子的PCR验证
        1.2.13 Southern blot验证转化子
        1.2.14 无性态表型观察
        1.2.15 有性态表型观察
        1.2.16 DAPI和Calcofluor染色
    2 结果与分析
        2.1 禾谷镰刀菌产孢阶段lncRNAs的筛选
        2.2 FgHOA-AS是FgHOA的反义lncRNA
        2.3 FgHOA和FgHOA-AS全长序列分析
        2.4 FgHOA和FgHOA-AS的表达模式分析
        2.5 FgHOA/FgHOA-AS基因敲除与互补
        2.6 突变体ΔFgHOA氨基酸缺陷型分析
        2.7 FgHOA敲除对SAT途径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8 FgHOA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FgHOA-AS的功能探索及其作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载体
        1.3 研究方法
        1.3.1FgHOA和FgHOA-AS超表达载体构建及获得
        1.3.2 转录终止子的构建
        1.3.3 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FgHOA-AS对FgHOA的表达调控
        2.1.1 禾谷镰刀菌产孢阶段FgHOA-AS对FgHOA表达的影响
        2.1.2 禾谷镰刀菌有性阶段FgHOA-AS对FgHOA表达的影响
        2.2 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观察
        2.2.1 突变体的菌落形态及生长速度
        2.2.2 FgHOA-AS参与禾谷镰刀菌的无性生殖
        2.2.3 FgHOA-AS调控禾谷镰刀菌有性发育过程
    3 分析与讨论
第四章 lncR6731和FGSG_05042的生物学功能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lncR6731和FGSG_05042全长序列分析
        2.2 lncR6731的编码潜能分析
        2.3 禾谷镰刀菌中FGSG_05042基因的序列分析
        2.4 lncR6731和FGSG_05042在禾谷镰刀菌中的表达模式
        2.5 lncR6731和FGSG_05042敲除及互补验证
        2.6 敲除lncR6731和FGSG_05042对禾谷镰刀菌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的影响
        2.7 敲除lncR6731和FGSG_05042对禾谷镰刀菌分生孢子产量及其萌发的影响
        2.8 敲除FGSG_05042影响禾谷镰刀菌对渗透压敏感性的响应
        2.9 敲除lncR6731和FGSG_05042影响禾谷镰刀菌子囊孢子的释放
        2.10 lncR6731和FGSG_05042参与子囊壁的降解过程
        2.11 lncR6731和FGSG_05042参与禾谷镰刀菌致病过程
        2.12 lncR6731和FGSG_05042负调控禾谷镰刀菌DON毒素的生物合成和积累
        2.13 FGSG_05042影响禾谷镰刀菌对碳源和氮源的利用能力
        2.14 FGSG_05042影响多菌灵和部分DMI药剂的敏感性
    3 讨论
第五章 lncR6731的功能探索及其作用机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载体
        1.3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敲除lncR6731对FGSG_05042表达水平的影响
        2.2 沉默和超表达lncR6731对FGSG_05042表达水平的影响
        2.3 lncR6731的互补
    3 分析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文中用到的药品及培养基
        1.1 论文中用到的试剂、溶液
        1.2 培养基
    附录2 基因克隆实验方法
        A2.1 质粒DNA的提取(碱裂解法)
        A2.2 DNA的酶切
        A2.3 DNA凝胶电泳回收
        A2.4 目的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A2.5 载体单酶切后去磷酸化处理
        A2.6 热击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附录3 论文中所用引物
        3.1 载体构建所用引物
        3.2 RACE PCR所用引物
        3.3 qRT-PCR所用引物
    附录4 lncRNA敲除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观察
        A4.1 HOA的蛋白序列及系统发育树分析
        A4.2 产孢相关lncRNAs的筛选
        A4.2.1 突变体lncRNAs的菌落形态
        A4.2.2 突变体lncRNAs的有性生殖
        A4.2.3 突变体lncRNAs的致病力
    附录5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群体组成及遗传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小麦茎基腐病简介
        1.1.1 小麦茎基腐病分布及危害
        1.1.2 小麦茎基腐病菌群体组成和分布
        1.1.3 茎基腐病的防治
    1.2 镰刀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1.2.1 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1.2.2 假禾谷镰刀菌
        1.2.3 禾谷镰刀菌复合种
        1.2.4 镰刀菌毒素
        1.2.5 镰刀菌遗传多样性
    1.3 小麦茎基腐病和赤霉病病原菌的关联性研究
    1.4 镰刀菌侵染植株中菌丝和毒素的系统分布研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群体组成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3 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2.2 实验方法
        2.2.1 小麦茎基腐病组织分离培养
        2.2.2 菌株单孢子分离
        2.2.3 镰刀菌基因组DNA提取
        2.2.4 镰刀菌种的鉴定
        2.2.5 镰刀菌毒素化学型鉴定
        2.2.6 假禾谷镰刀菌毒素基因型测定方法
        2.2.7 分生孢子产量测定
        2.2.8 产毒素能力测定
        2.2.9 致病力测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组成
        2.3.2 镰刀菌毒素基因型
        2.3.3 镰刀菌分生孢子产量
        2.3.4 镰刀菌苗期致病力
        2.3.5 优势镰刀菌产毒能力
        2.3.6 优势镰刀菌成株期致病力
    2.4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北方麦区假禾谷镰刀菌群体遗传结构
    3.1 实验材料
        3.1.1 所用菌株
        3.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3 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3.2 实验方法
        3.2.1 假禾谷镰刀菌交配型鉴定
        3.2.2 假禾谷镰刀菌群体多样性分析
        3.2.3 不同基因型菌株生态适应性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假禾谷镰刀菌群体交配型组成
        3.3.2 假禾谷镰刀菌群体遗传多样性
        3.3.3 不同基因型菌株致病力测定
    3.4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南方麦区禾谷镰刀菌复合种群体遗传结构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菌株
        4.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3 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4.2 实验方法
        4.2.1 基因组DNA提取
        4.2.2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亚洲镰刀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3.2 禾谷镰刀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4.4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北方麦区茎基腐病植株内毒素污染和转运
    5.1 实验材料
        5.1.1 样品采集
        5.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5.1.3 培养基和试剂配方
        5.1.4 实验菌株
    5.2 实验方法
        5.2.1 田间人工接种实验
        5.2.2 样品前处理
        5.2.3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5.3 结果与分析
        5.3.1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可行性
        5.3.2 田间人工接种条件下毒素在植株内的系统分布
        5.3.3 自然发病植株内毒素的系统分布
        5.3.4 北方麦区小麦穗部真菌毒素的测定
        5.3.5 小麦籽粒中真菌毒素测定
    5.4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作者简历

四、禾谷镰刀菌产孢培养基的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链特异性RNA-seq的禾谷镰刀菌全生活史转录组分析[J]. 曹心雨,李东翱,路平,王秦虎,江聪,刘慧泉. 植物保护学报, 2021(06)
  • [2]稻瘟菌MoPTEN基因及禾谷炭疽菌CgPTPM1基因的生物功能研究[D]. 王少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3]油茶果生刺盘孢液泡分选蛋白CfVps26的功能[J]. 李茜雅,张盛培,李河. 林业科学, 2021(08)
  • [4]黄瓜靶斑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监测及两种新型杀菌剂的抗性分子机制研究[D]. 李秀环.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5]草莓茎基腐病的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生物-化学协同控制技术[D]. 张艳婷. 浙江农林大学, 2021
  • [6]罗伯茨绿僵菌MrPex14基因的功能研究[D]. 唐小凤.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7]禾谷镰刀菌MFS蛋白应对环境胁迫的功能研究[D]. 楼杨. 浙江大学, 2021(01)
  • [8]赤霉病菌抗药性监测及天然活性化合物FM-A的作用机制初探[D]. 王晋丽. 浙江大学, 2021(01)
  • [9]禾谷镰刀菌产孢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的鉴定及功能研究[D]. 王洁.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10]中国小麦茎基腐病病原菌群体组成及遗传结构分析[D]. 范学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标签:;  ;  ;  ;  ;  

禾谷镰刀菌产孢培养基的筛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