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跳板跳水起跳的力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煜[1](2019)在《三维测力台计算跳水运动员起跳高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三维测力台获取队员起跳后高度的效果。方法:选取陕西省优秀运动员6名为本次实验对象,采用美国的艾里尔公司的APAS系统(美国)对获得视频图像进行解析得到起跳的高度为对照组;同步使用KISTER9287三维测力台方法为实验组,对比实验结果。结果:两组数据见存在高度相关。结论:通过三维测力台计算起跳高度相对较快,由于其最大程度的符合基本的力学定力,其准确性更高,建议在今后的实践中加大三维测力台在起跳高度测试中运用。
郭梁[2](2018)在《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的关系及其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下蹲跳(Countermovement Jump,CMJ)是体育运动中最常见的基础动作之一,核心稳定性(Core stability,CS)在下蹲跳起跳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前人对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关系的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并认为核心稳定性测试或训练方法的选择影响了研究的结果。本研究从力量、耐力、柔韧、协调和功能性五个方面对核心稳定性进行全方位评价,系统探索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动作表现的关系,并通过研究下蹲跳起跳过程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初步探讨核心稳定性对下蹲跳作用的生物力学机制。研究方法:在美国某高校招募大学生志愿者20名,有规律运动习惯,过去两年无下肢或腰背部损伤史。采用Vicon动作捕捉系统和AMTI测力台同步采集受试者下蹲跳(CMJ)起跳过程运动学和动力学数据。采用躯干屈伸活动范围测试(TFE)、优势侧单腿站立测试(DLS)、优势侧单腿跳远测试(DLH)、躯干伸肌耐力测试(EE)、仰卧起坐测试(SU)和躯干力量测试(TS)来全面评价核心稳定性。运用Pearson相关法对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和下蹲跳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对以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为标准的低分组和高分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等指标的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建立躯干力量和下蹲跳高度的预测方程。研究结果:研究一发现躯干屈伸活动范围测试(TFE)与5项躯干力量测试(E60、A60、A90、A120、T120)具有显着性负相关关系,优势侧单腿跳远测试(DLH)与9项躯干力量测试(E60、F60、F120、A60、T60、A90、T90、A120、T120)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TFE可以预测躯干伸肌力矩,DLH可以预测躯干屈肌力矩。研究二发现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程,DLH分别可以预测46.5%和45.3%的摆臂和不摆臂下蹲跳(CMJ)高度,躯干前屈和后伸活动范围之差(DFE)可以预测34.0%的摆臂和不摆臂CMJ高度之差(DAN)。DLH与摆臂(髋:P<0.05,踝:P<0.01)和不摆臂(髋:P<0.01,踝:P<0.05)CMJ起跳过程中髋关节和踝关节力矩峰值都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躯干后伸活动范围(TE)与摆臂(髋:P<0.05,踝:P<0.01)和不摆臂(髋:P<0.01,踝:P<0.05)下蹲跳(CMJ)起跳过程中髋关节和踝关节功率峰值都具有显着性负相关关系。单因素方差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研究三发现所有的躯干力量测试都与摆臂和不摆臂CMJ高度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P<0.05)。躯干在180°/s角速度下的等动前屈力量(F180)和躯干在120°角度下的等长前屈力量(T120)可以预测68.0%的摆臂CMJ高度,T120可以预测57.0%的不摆臂CMJ高度。F180与摆臂(髋:P<0.01,膝:P<0.05)和不摆臂(髋:P<0.05,膝:P<0.01)CMJ起跳过程中髋关节和膝关节力矩峰值都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而T120与摆臂(髋:P<0.05,踝:P<0.01)和不摆臂(髋:P<0.01,踝:P<0.05)CMJ起跳过程中髋关节和踝关节力矩峰值都具有显着性相关关系。结论与建议:1.优势侧单腿跳远测试(DLH)与躯干力量具有重要关系。过大的躯干屈伸活动范围(TFE)可能会降低躯干伸肌力量,运动训练中应处理好核心柔韧和核心力量之间的关系,根据项目需要进行科学的核心稳定性训练。2.DLH可以作为摆臂和不摆臂CMJ高度的预测指标,DLH与CMJ动作的共性主要体现在下肢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动力学特征上。躯干前屈后伸活动范围之差(DFE)可以作为摆臂和不摆臂CMJ高度之差(DAN)的预测指标。与躯干前屈活动范围(TF)相比,躯干后伸活动范围(TE)与CMJ动作的关系更为密切。教练员和运动员应将特异性作为核心稳定性提高CMJ高度的重要因素进行考虑。3.躯干在180°/s角速度下的等动前屈力量(F180)和躯干在120°角度下的等长前屈力量(T120)是摆臂CMJ高度的有效预测指标,而T120是不摆臂CMJ高度的有效预测指标。F180对CMJ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下肢髋关节和膝关节的做功能力上,而T120对CMJ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下肢髋关节和踝关节的做功能力上。核心力量训练时应根据训练的目的选择动作的速度和姿势,以确保核心力量训练的效率。
杨博[3](2018)在《弹力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文中指出弹力训练不仅可以增加运动员的肌群力量、耐力和爆发力,而且可以强身健体和康复锻炼等。当然,弹力系统在体育运动中也广泛存在,如在撑竿跳、跳板跳水、蹦床等体育项目中,运动员通过利用弹力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实现动作的跨越和完成。针对弹力作用原理对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力学分析,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进一步了解体育运动中弹力系统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后期的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从而提升体育运动训练成效。
林峻先[4](2018)在《力学原理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各种运动训练中,广泛运用了力学原理。列举了运动训练中的几个实例,并对力学原理在其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力学原理在运动训练中的更好运用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陈瑞[5](2018)在《十三届全运会优秀女子跳台跳水运动员207C动作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现如今,随着国际上体育交流日渐密切,很多我国优秀的跳水教练人员出国执教、训练外国跳水队,从而改善和提高了国外跳水队的训练质量,再配以国外选手优秀的身体素质,我国在跳水项目中,无论从动作的难度系数还是动作完成质量,已经不存在任何的明显优势。2017年世锦赛跳水比赛又次丢掉了女子10米台金牌,之所以提到又次是因为早在15年世锦赛就丢掉过这个项目的冠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跳水的多次热身比赛,中国跳水队3丢10米台金牌,主要症结就出现在207C这组动作上。十三届全运会上央视解说嘉宾在对女子跳台比赛解说中谈到:得207C着得“天下”,足以看出这个动作在跳台跳水中的重要性。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本着“居安思危”的观念对女子跳台跳水运动员,重点动作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理论方面为国家跳水队、陕西跳水队的训练提供些许参考依据,希望在女子10米台重要动作上的稳定提供少许帮助,为使我国在世界跳水中处于领先的霸主地位尽绵薄之力。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高速摄像与解析系统软件APAS,获取参加十三届全运会,并且进入决赛的陕西省跳水队运动员焦婧婧、张晓彤和获得本次赛会铜牌的四川省跳水队运动员任茜的207C动作各阶段运动学指标,通过她们之间动作数据的对比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理论,诊断运动员的技术缺陷。研究结果:1.207C的起跳动作中,任茜、张晓彤、焦婧婧在身体下蹲到重心最低点的瞬间,身体重心沿x轴方向向身后位移分别为5.22厘米、10.13厘米、5.20厘米。相比较张晓彤在x轴向身后位移大,近乎2倍于任茜、焦婧婧。并且此时张晓彤膝关节角度小任茜8.6度,髋关节角度小4.1度,肩关节角度差值最大,小27.7度。2.任茜在起跳下蹲至重心最低点到蹬离台瞬间重心在y轴位移的这段距离用时0.249秒,接近前人研究的0.24秒的完美时间,而且起跳后重心腾起的高度高达46.5厘米。3.在起跳蹬离台瞬间,张晓彤身体躯干与跳台的夹角角度为65.1度,小任茜3.6度。在蹬离台瞬间,张晓彤身体重心在x轴的速度为-84.8厘米每秒,任茜-51.2厘米每秒,焦婧婧-60.5厘米每秒,远远大于任茜、焦婧婧,导致她的起跳后重心腾起高度只有36.1厘米,比任茜的46.5厘米,少了10.4厘米。4.任茜在蹬离台后到抱膝团体瞬间用了0.25秒的时间,这个阶段她的重心在y轴位移40.2厘米,在她抱膝团体后经过0.03秒,身体翻转过程中重心才达到最高点,此刻比她抱膝团体瞬间多位移6.3厘米。张晓彤蹬离台瞬间到身体重心最高点用时0.225秒,重心在y轴位移36.1厘米,然后在过0.005秒后,到达抱膝团体瞬间,这个过程身体重心在y轴位移下降0.3厘米。任茜团体最好状态髋关角度55.0度,比张晓彤大18.4度,比焦婧婧大14.2度;同时任茜膝关节角度大张晓彤17度,大焦婧婧19.7度。5.任茜从抱膝团体瞬间到打开入水前瞬间,重心在x轴的位移38.5厘米,y轴位移609.3厘米,用时1.075秒;焦婧婧这个阶段在x轴的位移62.2厘米,在y轴位移509.4厘米,用时0.992秒。这个阶段相比较任茜比焦婧婧在x轴少位移23.7厘米,y轴多位移99.9厘米。6.任茜的入水角度是14.6度,打开入水接触水面瞬间重心在x轴的速度为94.5厘米每秒;张晓彤和焦婧婧的入水角度分别是6.8度和9.5度,打开入水接触水面瞬间重心在x轴的速度分别为-47.42厘米每秒、-252.2厘米每秒。研究结论:1.起跳动作中,身体下蹲到重心最低点的瞬间,张晓彤身体重心在横轴方向向身后位移大,起跳动作稳定性不好,并且下蹲较深,摆臂不充分,导致蹬伸不充分,影响了起跳后重心腾起的高度。焦婧婧起跳动作稳定性好,但不是最佳起跳动作,下蹲较浅,起跳下蹲至重心最低点时各关节角度稍大。2.在起跳蹬离台瞬间,张晓彤身体与跳台夹角小,身体后仰,并且身体重心在横轴的速度过大,导致起跳后腾起高度低。3.任茜在抱膝团体后身体重心腾起高度继续增加,沿纵轴向上移动;张晓彤在蹬离台后急于抱膝团体,在重心开始下落时才抱膝团体。焦婧婧在身体重心腾起达到最高点的同时抱膝团体。4.焦婧婧在翻转三周半时团体抱膝紧,转动惯量小,翻转快,纵轴的位移短,打开早,但是身体控制能力较差,在打开入水接触水面瞬间重心在横轴的移动速度过大,导致入水“翻过”,从而勾起水花;任茜在翻转三周半时团体抱膝不紧,转动惯量大,重心在纵轴位移过长,打开入水所需空间不足,导致入水角度大,拍起水花;张晓彤在空中翻转阶段团体紧、抱膝松,在完成翻转三周半后,打开瞬间身体重心在纵轴位移居于焦婧婧和任茜两者之间,入水角度很小,而且在打开入水接触水面瞬间重心在横轴的移动速度小,表明张晓彤打开时机选择恰当,身体控制能力强,打开入水动作稳定性好。
侯晨辉[6](2018)在《陕西省优秀男子跳水运动员姚泽霖109C动作运动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自田亮之后,陕西跳水队在大赛上仍然占据优势,但是男子十米台跳水项目出现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在田亮之后没有人在十米跳台上站出来,领军陕西跳水,在动作难度系数上不能提高,在动作完成质量上不够完美。十三运会上,陕西队只有姚泽霖一名队员进入了男子十米台决赛,但姚泽霖在109C这个动作上完成质量不佳,发挥稳定性较差,得分较低。文章通过这一现象对109C动作的技术和特征进行深层分析。本文通过对2017年十三运会男子单人10米跳台陕西选手姚泽霖,与国家队选手陈艾森,杨健竞技实力表现进行运动学比较分析,以109C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姚泽霖,陈艾森,杨健的优劣势做出比较研究。为运动员以及教练员在以后的训练中提供理论上的依据,也为在大型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提供参考。文章通过这一现象对109C动作的技术和特征进行深层分析,结果如下:(在运动员准备开始助跑时所站立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向上为y轴正值,水池方向为x轴负值)(1)姚泽霖在109C动作中,第三四步跨步跳中,步长152.18cm,陈艾森在同样动作中步长99.46cm,杨健在同样动作中步长96.85cm。第五步姚泽霖用时0.63s,陈艾森用时0.46s,杨健用时0.49s。姚泽霖在第三四五步步速分别为:2.66m/s,3.30m/s,2.13m/s。陈艾森步时分别为:2.42m/s,2.62m/s,3.02m/s。杨健在第三四五步步速分别为:2.28m/s,2.90m/s,3.24m/s。助跑过程中姚泽霖重心上下位移最高点出现在第三步,陈艾森杨健最高点出现在第五步。(2)姚泽霖在109C动作中,起跳角度39.59°,陈艾森起跳角度为50.13°,杨健的起跳角度为49.77°。运动员起跳下蹲至最低点时,姚泽霖踝关节角度为68.60°,膝关节角度为121.79°,髋关节角度为121.63°,肩关节角度为148.83°。陈艾森踝关节角度为68.86°,膝关节角度为109.48°,髋关节角度为142.33°,肩关节角度为140.71°。杨健踝关节角度为67.32°,膝关节角度为103.72°,髋关节角度为148.64°,肩关节角度为146.38°。(3)姚泽霖翻腾阶段,完成半周转体用时0.21秒,陈艾森用时0.29秒,杨健用时0.27秒。姚泽霖在翻腾至一周半时,重心高度为-0.26米。陈艾森在翻腾至一周半时,重心高度为0.16米,杨健为0.21米。(4)姚泽霖在109C动作中,入水角度为25.31°,髋关节角度为161.32°。陈艾森入水角为5.26°,髋关节角度为131.25°。杨健入水角为7.26°,髋关节角度为137.68°。结论:(1)姚泽霖在109C动作助跑过程中,第三第四步跨步过大,导致最后一步步速降低,限制了动能的传递,不利于整体连贯性、限制运动员发挥速度能力技术。(2)姚泽霖在109C起跳阶段,起跳角度过大,使助跑动能更多的转移到向前的方向中。影响了起跳高度,造成空中翻腾时间不充足。(3)姚泽霖在109C翻腾阶段,早团身进入翻腾阶段过早。(4)在109C入水阶段,入水角度过大,打开较晚,没有形成理想的入水状态。
高芳[7](2018)在《浅议跳水中的力学原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跳水运动中存在着很多的物理原理,特别是力学原理,掌握好这些力学原理,运动员能更好地进行训练和比赛。以跳台跳水和跳板跳水为例,分析其中的力学原理,希望对运动员提高自身运动水平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李成伟,刘建秀,马新东[8](2018)在《生物反馈方法辅助青少年跳水起跳技术训练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方法对青少年跳水技术动作训练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名北京队青少年跳水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将队员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运用三维测力台对两组运动员实验前、中、后3个阶段一般弹跳能力进行测试,运用生物反馈系统对专项弹跳能力以及新、旧跳水动作训练效果进行测试。实验组运用生物反馈系统辅助跳板跳水,对照组在相同的训练条件下不采用生物反馈系统进行训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三维测力台的结果无显着差异(P>0.05);实验组在专项弹跳能力、学习新动作、巩固旧的动作效果方面,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一般弹跳能力不变的情况下,生物反馈方法有效提高了运动员专项起跳高度,对运动员较好完成起跳动作有积极影响;生物反馈方法使得跳水运动员新动作的起跳高度有所提高,运动表现有显着提高;生物反馈方法对跳水运动员旧动作巩固的后期阶段效果显着;跳板跳水的生物反馈系统提高了训练效率,但其使用效果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马森[9](2018)在《对江苏省女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蹬伸起跳力量特征和起跳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了解特征、寻找可能存在的差异为目的,对江苏省女子跳板跳水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起跳技术表现和蹬伸力量情况进行研究,以帮助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发现起跳能力的提升途径。得出主要结论:一般水平运动员积极蹬伸时间开始较晚,助跑技术不足;跳板跳水摆臂起跳与原地摆臂下蹲纵跳过程中对于手臂摆动的动作协调性要求不同。
苏丽娜,张伟[10](2017)在《弹力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基于弹力在多种体育运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对体育运动中的弹力进行了研究,并重点对撑竿跳、蹦床、排球及跳板跳水这四种典型运动中应用的弹力进行了分析。
二、跳板跳水起跳的力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跳板跳水起跳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三维测力台计算跳水运动员起跳高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对象与方法 |
讨论与分析 |
结论与建议 |
(2)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的关系及其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名词缩写表(Abbreviation)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创新性 |
1.5 研究假设 |
1.6 技术路线图与研究框架图 |
1.7 名词解释 |
2 文献综述 |
2.1 核心稳定性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
2.1.1 核心稳定性的发展历程 |
2.1.2 核心的解剖学位置及其相关的肌肉群 |
2.1.3 核心稳定性与核心力量的定义及存在的问题 |
2.1.4 核心稳定性影响运动表现的研究分歧 |
2.1.5 核心稳定性测量金标准的缺乏及其项目的特异性 |
2.1.6 核心稳定性预防运动损伤和促进康复 |
2.1.7 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的划分 |
2.1.8 结论 |
2.2 纵跳高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纵跳高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
2.2.2 纵跳高度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2.3 摆臂影响纵跳高度的理论假说 |
2.2.4 结论 |
2.3 核心稳定性对纵跳的影响研究综述 |
2.3.1 核心力量对纵跳的影响 |
2.3.2 核心柔韧对纵跳的影响 |
2.3.3 核心耐力对纵跳的影响 |
2.3.4 核心协调对纵跳的影响 |
2.3.5 核心功能性对纵跳的影响 |
2.3.6 结论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1.1 运动学和动力学信号采集系统 |
3.2.1.2 数据处理与分析软件 |
3.2.1.3 等速肌力测试仪 |
3.2.2 测试流程 |
3.2.3 下蹲跳测试 |
3.2.3.1 数据采集 |
3.2.3.2 Marker球的位置及运动鞋的选择 |
3.2.3.3 数据处理 |
3.2.3.4 相关参数的计算 |
3.2.4 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方法 |
3.2.4.1 躯干屈伸活动范围测试(TFE) |
3.2.4.2 优势侧单腿站立测试(DLS) |
3.2.4.3 优势侧单脚跳远测试(DLH) |
3.2.4.4 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SU) |
3.2.4.5 躯干伸肌耐力测试(EE) |
3.2.4.6 躯干力量测试(TS) |
3.2.5 统计方法 |
4 研究一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之间的关系研究 |
4.1 前言 |
4.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1 统计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与建议 |
5 研究二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与下蹲跳的关系及其生物力学研究 |
5.1 前言 |
5.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1 统计方法 |
5.3 研究结果 |
5.3.1 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与下蹲跳高度的关系 |
5.3.2 核心稳定性相关测试与下蹲跳起跳生物力学指标的关系 |
5.4 讨论 |
5.4.1 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高度的关系 |
5.4.2 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关系的生物力学分析 |
5.5 结论与建议 |
6 研究三核心力量与下蹲跳的关系及其生物力学研究 |
6.1 前言 |
6.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6.2.1 统计方法 |
6.3 研究结果 |
6.3.1 核心力量与下蹲跳高度的关系 |
6.3.2 核心力量与下蹲跳起跳生物力学指标的关系 |
6.4 讨论 |
6.4.1 核心力量与下蹲跳高度的关系 |
6.4.2 核心力量与下蹲跳关系的生物力学分析 |
6.5 结论与建议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讨论 |
7.2 结论与建议 |
7.3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经历 |
附件 |
(5)十三届全运会优秀女子跳台跳水运动员207C动作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女子跳台跳水运动员形态的研究 |
2.2 女子跳台跳水2组动作在大赛中表现的调查分析研究 |
2.3 跳台跳水起跳阶段研究 |
2.4 跳台跳水空中阶段研究 |
2.5 跳水压水花技术的研究 |
2.6 运动学分析在跳水中的应用研究 |
2.7 体能训练在跳水中的研究 |
2.8 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207C在十三届全运会发挥情况分析 |
4.2 207C起跳阶段技术分析 |
4.2.1 起跳下蹲至身体重心最低点运动学特征分析 |
4.2.2 起跳下蹲至身体重心最低点到起跳离台瞬间运动学特征分析 |
4.3 207C空中阶段技术分析 |
4.3.1 空中衔接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 |
4.3.2 空中翻转技术运动学特征分析 |
4.4 207C打开入水阶段技术分析 |
4.4.1 打开开始瞬间运动学特征分析 |
4.4.2 打开入水接触水面瞬间运动学特征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6)陕西省优秀男子跳水运动员姚泽霖109C动作运动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基本概念 |
2.1.1 跳水动作的分组和空中姿势 |
2.1.2 跳水动作代码的含义 |
2.1.3 裁判员评分标准 |
2.1.4 技术动作表现 |
2.2 跳水运动发展的现状 |
2.2.1 跳水运动的特点 |
2.2.2 世界竞技跳水发展现状 |
2.2.3 我国跳水运动的发展现状 |
2.2.4 陕西省跳水发展现状 |
2.3 国内外研究状态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现场观察法 |
3.2.4 实验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109C动作助跑阶段技术分析 |
4.2 109C动作起跳阶段技术分析 |
4.3 109C空中翻腾阶段技术分析 |
4.4 109C动作入水阶段技术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8)生物反馈方法辅助青少年跳水起跳技术训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设备 |
1.3 实验方案与测试方法 |
1.3.1 运动员跳板专项素质能力测试 |
1.3.2 竞技水平动作测试 |
2 结果 |
2.1 一般弹跳能力 |
2.2 生物反馈训练方法有效性分析 |
2.2.1 跳板专项跳板起跳能力 |
2.2.2 学习跳水新技术动作 (107C) |
2.2.3 巩固旧的技术动作 (305C) |
3 讨论 |
3.1 一般弹跳能力的测试和专项跳板起跳能力 |
3.2 跳板生物反馈系统对于新旧动作技术动作的有效性 |
3.3 生物反馈系统辅助跳水起跳技术 |
4 结论 |
(9)对江苏省女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蹬伸起跳力量特征和起跳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跳板起跳试验 |
2.2 原地纵跳试验 |
2.3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跳板起跳试验 |
3.2 原地纵跳试验 |
4 结论与建议 |
四、跳板跳水起跳的力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维测力台计算跳水运动员起跳高度的研究[J]. 罗煜. 读书文摘, 2019(11)
- [2]核心稳定性与下蹲跳的关系及其生物力学研究[D]. 郭梁. 上海体育学院, 2018(01)
- [3]弹力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J]. 杨博.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8(18)
- [4]力学原理在运动训练中的运用[J]. 林峻先.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8(16)
- [5]十三届全运会优秀女子跳台跳水运动员207C动作运动学分析[D]. 陈瑞. 西安体育学院, 2018(12)
- [6]陕西省优秀男子跳水运动员姚泽霖109C动作运动学分析[D]. 侯晨辉. 西安体育学院, 2018(12)
- [7]浅议跳水中的力学原理[J]. 高芳.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8(10)
- [8]生物反馈方法辅助青少年跳水起跳技术训练的研究[J]. 李成伟,刘建秀,马新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8(01)
- [9]对江苏省女子跳板跳水运动员蹬伸起跳力量特征和起跳技术的研究[J]. 马森. 运动精品, 2018(01)
- [10]弹力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苏丽娜,张伟. 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