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多年冻土最大季节融化深度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杨扬[1](2017)在《中俄原油管道及伴行道路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热干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是我国正在构建的东北、西北、西南和海上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起自俄罗斯远东管道斯科沃罗季诺分输站,途径黑龙江、内蒙古两省区,终止于大庆市林源输油站。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共分两期,其中一线工程于2011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行,二线工程于2016年8月在黑龙江省加格达奇地区开工建设。中俄原油管道工程对完善我国东北油气战略通道、优化国内油品供需格局、提振东北工业经济有巨大作用,同时也是加快我国能源战略通道建设,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举措。中俄原油管道工程穿越大兴安岭林区,林木的采伐改变了林区土壤环境。在中俄原油管道一期工程建设与施工过程中,众多科研、设计与施工单位针对管道沿线的多年冻土状况、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由于我国缺少在高纬度冻土地区建设大型、长距离输油管道的经验,因此在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管道的安全运行存在较大的隐患。本文针对中俄原油管道一线工程建设中呈现的工程问题,着重分析了管道沿线的工程地质状况,并对沿线多年冻土的退化进行了预报。在此基础上,利用ANSYS数值分析软件模拟了不同入口油温条件下不同年输油量管道的冻胀融沉问题,并就原油管道与林区伴行道路之间的相互热影响进行探讨,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大兴安岭地区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工程环境进行分析。调查得到大兴安岭地区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自然地理状况与工程地质条件,多年冻土平面分布与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多年冻土工程地质评价模型,对管道沿线工程地质按照良好、较好、不良以及极差四个等级进行了评价。(2)对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退化进行分析,探明冻土退化的原因。基于气候变化模型建立冻土预报模型,预测了未来100年内,多年冻土上限退化速率,并分析了多年冻土退化过程及退化规律。(3)对不同年输油量条件下多年冻土区管道周围土体冻融过程及发展规律进行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对年输量分别为3 000×104t/a和1500X 104t/a、入口油温-6℃~10℃条件下的多年冻土冻融过程,冻融圈和冻融深度随时间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对输油管道下多年冻土长期热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得到管道铺设后管道周围土体冻结和融化滞后,低温冻土区夏季地表季节融化开始时间较迟,冬季地表开始冻结时间较早,整个融化层回冻时间较早的规律。(4)对采用特殊结构措施管道周围多年冻土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管道保温材料对多年冻土融化圈冻结圈大小、融化深度和冻结深度的影响,融化深度随保温层厚度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规律。保温材料在管道运营初期,对融化深度的影响比较明显,而长期运营后,高温多年冻土地区保温材料对原油管道热阻作用没有低温冻土区明显。(5)对原油管道及林区伴行道路对多年冻土的热干扰进行了研究。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伴行道路路基不同断面温度场的特征。采用数值模拟手段,分析在原油管道及伴行路同时作用下多年冻土的热稳定性变化规律,及管道及道路工程空间分布的相互热干扰。分析了路基下地基升温过程与路基高度的关系。采用温差ΔT作为管道与伴行道路热影响的判断标准,在相距不同距离时,两者之间温差最大值分布范围及规律。综上研究可知,中俄原油管道及伴行道路的修建,改变了大兴安岭地区多年冻土的工程环境,热干扰规律的研究对管道的安全运营、冻融灾害防治以及二线工程施工、森林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高伟峰[2](2019)在《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区温室气体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文中认为多年冻土占北半球陆地表面积的25%,冻土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是重要的土壤碳和氮库。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世界各地的多年冻土均呈现退化的趋势,这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介导的碳氮循环过程,导致大量的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氧化亚氮(N2O)、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是大气中最重要的三种温室气体,是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碳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对多年冻土区森林沼泽湿地N2O、CO2和CH4通量的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观测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三种森林沼泽湿地的N2O、CO2和CH4通量,研究:(1)生长季多年冻土区N2O、CO2和CH4通量排放规律,揭示温室气体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冻融作用对N2O、CO2和CH4通量的影响,解析冻融过程中影响N2O、CO2和CH4通量释放的主导因素。(3)沼泽湿地类型对多年冻土区N2O、CO2和CH4通量的影响,揭示引起N2O、CO2和CH4通量空间差异的关键影响因素。(4)评估多年冻土区温室气体在生长季、冻融期和年累积排放量及其全球增温潜势。结果表明:生长季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N2O、CO2和CH4通量范围分别在11.81-79.25 μg m-2 h-1、60.45-894.42 mg m-2 h-1和-0.248-11.459 mg m-2 h-1。每个环境因子单独对 N2O 通量的影响比较弱,N2O通量主要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包括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水位、pH、硝态氮、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环境因子可以解释N2O通量变化的11.49-82.84%。三种类型沼泽湿地CO2通量季节变化均显著受到土壤温度的影响,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以解释CO2通量变化的43.89-80.20%。CO2通量的温度敏感系数在1.18-1.24。三种类型沼泽湿地CH4通量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兴安落叶松-杜香沼泽湿地(XD湿地)和灌丛沼泽湿地(GC湿地)受到土壤温度的显著影响,而兴安落叶松-苔草沼泽湿地(XT湿地)受到水位的影响。此外,活动层融化深度也会影响XD湿地CH4通量的释放。冻融作用显著的影响N2O、CO2和CH4通量的季节变化特征,N2O、CO2和CH4通量的范围分别在-35.75-74.17μg m-2 h-1、19.08-696.02 mg m-2 h-1和-0.067-3.457 mg m-2 h-1。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N2O通量受到多个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包括空气温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pH、铵态氮、硝态氮、有机碳、全氮和碳氮比,但是在不同类型的沼泽湿地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土壤温度和活动层融化深度显著影响冻融期CO2通量释放,CO2通量与土壤温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指数关系,可以解释冻融期CO2通量季节变化的44.84-95.38%。与生长季相似,大兴安岭地区CO2通量的Q10值在1.10-1.57。在XD湿地和GC湿地CH4通量与土壤温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在XT湿地CH4通量主要受到空气温度和土壤水分的共同影响,环境因子可以解释冻融期CH4通量变化的38.53-97.37%。冻融期CH4的温度敏感系数Q10值在1.79-1.86之间。在生长季和冻融期,沼泽湿地类型对平均N2O通量均无显著的影响。矿质氮含量是决定N2O通量释放的关键因素,较低的矿质氮含量导致反硝化作用的反应底物不足,严重限制了 N2O通量的释放,使三种类型沼泽湿地N2O通量没有显著差异。在生长季和冻融期CO2通量均表现为GC湿地显著高于XD湿地,而XT湿地与XD湿地和GC湿地均无显著差异,水位是决定CO2通量的关键因素。在生长季和冻融期CH4通量均表现为GC湿地显著高于XD湿地和XT湿地,水位是影响CH4通量的主导因子。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生长季N2O累积排放量为1.02-1.46 kg hm-2,年通量范围在1.92-2.90 kg hm-2,生长季对年通量的贡献率在46.27-53.57%。冻融期累积释放了 0.35-0.66 kg hm-2的N2O通量,其对年通量的贡献率在15.86-32.77%。大兴安岭地区CO2年累积排放量为10864.76-22205.48 kg hm-2,其中生长季占CO2年通量的69.95-77.21%,而冻融期只占CO2年通量的15.37-18.56%。多年冻土区CH4年累积排放量在2.83-205.19 kg hm-2,GC湿地的年通量略高于湿地生态系统平均CH4释放通量,而XD湿地和XT湿地CH4年通量偏低。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多年冻土退化会引起多年冻土中C向大气中的释放,加剧全球气候变化。三种类型沼泽湿地全年GWP分别为11589.72±708.73、14708.57±222.71和28481.46±898.25 kg CO2-eqhm-2,其中生长季对全年GWP的贡献比较大,占全年GWP的69.02-79.36%。在三种温室气体中,C通量(CO2和CH4)对年GWP的贡献最高,其中CO2的贡献在75.85-95.26%,CH4的贡献在0.54-22.94%,而N2O通量只占1.20-6.90%。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土壤温度升高,可能会增加多年冻土区的GWP。本研究对于理解多年冻土区温室气体的释放特征和影响因素以及评估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多年冻土区温室气体释放的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陈情来[3](2007)在《高纬度地区管道建设中的冻土工程地质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是当前油气管道工程建设中所面临的全球性工程难题。本文以正在规划的中俄原油管道工程为例,从我国高纬度多年冻土区管道工程建设可能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出发,在总结中国高纬度地区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和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铁道、公路等线状工程建设实践,阐述了与多年冻土有关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其形成机理;对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了系统测试和统计分析;结合中俄原油管道规划,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多年冻土的空间分布与纬度、海拔、微地貌和地热交换条件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总体上,多年冻土呈不连续分布,自北向南由大片岛状多年冻土区逐渐过渡为零星岛状多年冻土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多年冻土的退化趋势比较明显,从研究区多年冻土的退化表现来看,北部多年冻土退化主要表现为量变过程,而南部质变过程表现突出。野外地质调查表明,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沿线途经的河漫滩、阶地附近,多年冻土类型以多冰—富冰—饱冰冻土为主,在沼泽地段分布有含土冰层。本文根据大量实验数据,系统阐述了研究区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包括基本物理指标、热物理指标、力学性质和融化压缩性质,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冻土的强度与负温度、岩性、含水量和外力作用时间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冻土与管道间相互作用的模拟结果表明,冬季埋地管道会造成土壤温度降低,容易形成对管道的上抬力;夏季埋地管道易导致冻土融化;冻土的冻胀和融沉均能使管道产生弯曲变形。通过对冻土与基础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认为,建(构)筑物的恒载不能克服冻胀力是产生基础冻胀变形破坏的主导因素,冻土融化时压缩系数增大是正融土产生融沉的根本原因。在工程实践中,注重多年冻土区工程经验和测试数据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本文获得的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沿线多年冻土工程特性的基础数据及统计分析成果,对于今后高纬度多年冻土区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的综合评价以及冻土工程地质问题的解决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汪双杰[4](2005)在《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稳定及预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为研究青藏公路冻土病害处治对策,从青藏公路2002年~2004年冻土病害整治工程实际出发,在系统分析研究青藏公路病害及发生机理的基础上,运用室内模拟试验、数值分析方法,依托处治冻土病害路段实际使用的隔热板路基、碎石路基、无动力热棒路基等进行现场试验,分析边界温度周期波动条件下的路基温度场分布规律,同时进行一般路基不同边坡坡率的对比研究及有无护坡道的对比研究;运用数值分析方法,对气温升高趋势下隔热板、碎石、无动力热棒的隔热降温效果进行了研究;选择代表性路段观测资料,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进行升温趋势下的路基变形预测,研究路基融沉变形对路面应力的影响。建立了气候升温背景下沥青路面冻土路基温度场计算模型,提出了路基合理高度与时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提出了保温隔热层合理厚度及等效路基厚度的计算表达式,提出了碎石最佳粒径范围和合理层厚与铺设位置,模拟并验证了热棒的有效工作半径,探讨了以路面层底拉应力控制的路基融沉变形与路基填土高度的关系。研究认为,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工程活动的双重作用下,路基下冻土升温而导致的路基病害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工程处治对策只能减缓病害的发展过程并有效控制规模,但难以根本上解决冻土路基的融沉变形问题;保持冻土上限稳定的路基合理高度是随时间变化的;放缓路堤边坡及设置保温护道无助于改善冻土路基的热稳定性;EPS板隔热层适用于低温冻土区;碎石路基是青藏高原合理经济的路基结构形式;无动力热棒路基能降低地温,是解决高温冻土区路基病害的有效措施;路面层底拉应力对路基变形响应敏感,高温冻土区应考虑控制路基最大高度。
金会军,于少鹏,吕兰芝,郭东信,李英武[5](2006)在《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及其趋势初步评估》文中指出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处于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带南缘,地温高、厚度小、热稳定性差、对气候变暖的敏感性强.过去40 a来该区多年冻土退化主要表现为最大季节融化深度增大,厚度减薄,地温升高,融区扩大,多年冻土岛消失等.气候变暖及该区森林植被的锐减是导致多年冻土退化的普遍性和基础性因素,而多种人为活动影响起了加速促进作用.依据多年冻土南界与多年平均气温的密切相关关系,据1991—2000年平均气温-1.01.0℃等值线给出了现今多年冻土南界位置,并探讨了未来4050 a后气温升高1.01.5℃情况下多年冻土南界的可能北移情况.
原喜忠,李宁,赵秀云,杨银涛[6](2010)在《东北多年冻土地区地基承载力对气候变化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地区正处于显著的增温过程中。由此导致多年冻土逐渐退化,并严重影响到构筑物的稳定性。以0.05℃的年平均气温上升率为背景,采用带有相变的传热学有限元方法,对中国东北多年冻土地区不同初始气温条件和不同含冰量类型冻土的地基温度状况以及季节活动层厚度变化进行了模拟;利用温度场有限元数值试验结果和已有承载力试验数据分析了不同类型冻土地基的力学性质对气温变化敏感性,评估了气温变化对各类冻土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多年冻土地区构筑物稳定性影响程度取决于两个环节:其一,冻土地基温度状况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其二,冻土地基力学性质对地基温度变化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冻土地基含冰量和温度状态对其承载力随气温变化的敏感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含土冰层地基承载力对气温变化最为敏感,气温变化对高温冻土地区浅层地基承载力以及桩-土冻结强度影响较大;而深基础桩端冻土地基承载力受气候变化影响相对较小。
刘秀[7](2019)在《气候变化对东北冻土及水文过程的影响》文中认为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地区的冻土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地温升高、活动层加深、多年冻土面积减少和南界北移等想象,冻土的变化对寒区水文过程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与此同时,冻土通过土壤状态以及水循环反过来影响着地气交换、生态水文过程、寒区工程建设和人类活动。因此,研究气候变化下多年冻土冻土变化及其水文响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东北地区19602012年气象数据的支撑下,构建了东北气候变化大背景;再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及栅格计算器、模型构建器等工具结合冻结数模型对东北地区冻土进行分布模拟,并对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同时运用气温数据和冻融指数计算公式,分析了冻融指数的变化特征;采用耦合了冻土模块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HAWDHM对东北两个小流域的径流、蒸散量以及冻融过程进行了模拟,探讨了多年冻土变化与径流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详细分析了土壤的冻融过程;最后引用纳什比率系数结合水文站实测径流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精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602012年东北地区升温趋势非常明显,气温上升率为0.36℃/10a,明显高于全国平均升温速率(0.22℃/10a),且冬季升温率最高,空间上以小兴安岭地区升温幅度为最大;降水量53年间在波动中呈微弱增加趋势,季节差异比较明显,春、冬两季增多,夏、秋两季减少,20世纪80、90年代为降水贡献最多的年代,空间上除大兴安岭北部呈现少量增多趋势,其他地区降水量均无明显变化;实际蒸散量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春、夏两季增加幅度较大,秋季增加幅度次之,冬季呈现减小趋势,空间上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等林区与三江平原地区为增加幅度最大地区;在此气候变化背景下,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在19602012年间经历了减少-增多-又减少的变化,截至2012年,多年冻土面积减少至0.36×106km2,退化速率约为3%/10a;根据NSE纳什比率系数精度评定结果显示SHAWDHM模型模拟精度在0.6以上,结果可靠;模型模拟结果显示塔河与红花尔基流域19602012年最大融化深度呈现上升趋势,且融化结束时间多年来有所推后与减缓,处于更南方的红花尔基流域冻土退化更为显著和严重。
周幼吾,郭东信[8](1982)在《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区域冻土的调查研究,由于开发森林、矿山资源和修筑公路、铁路等需要,从五十年代初就开始了。随着冻土专门研究机构的建立,从六十年代始,对广大冻土地区展开了较系统的科学考察。迄今已对大小兴安岭、青藏公路沿线、祁连山进行了较详细的调查研究,并对天山、阿尔泰山的部分地区开展了冻土考察。本文基于以往工作基础,试图对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作一初步总结,敬请读者指正。
房建宏[9](2017)在《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建设适应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0年共和至玉树高等级公路(共玉高速)正式启动,在多年冻土区该线路与214国道基本平行,勘察结果表明214国道沿线与新建共玉高速沿线多年冻土分布格局基本相似。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对道路的修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多年冻土无疑也成为共玉高速建设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虽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铁路等工程建设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并不能满足高速公路建设的高标准要求。本研究通过总结与分析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以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建设适应性的对策研究为目的,以共玉高速沿线多年冻土问题及其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为研究背景,以冻土路基的稳定技术为研究主线,采用现场病害调查、现场试验与观测、工程实际应用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手段,调查研究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东部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工程问题,分析了共玉高速多年冻土分布和变化趋势,评价了共玉高速沿线冻土工程地质情况,建设了多年冻土面向高速公路建设的综合试验系统,通过试验分析了高速公路多年冻土区综合路基结构的服役性能,并针对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特殊地质情况提出了6种具体路基实施方案,用于指导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工作。本文研究成果对于评价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地质、指导该类似地区类似工程的设计、建设、养护与维修的工程实际意义重大,可以带来非常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本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及研究结论:(1)新建共玉高速和214国道沿线冻土分布、类型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共玉高速和214国道沿线多年冻土分布基本一致。共玉高速沿线多年冻土地区,气候继续变暖,冻土地温升高,冻土上限下移,部分冻土甚至消失。该地区还存在大量的冻土不良地质现象,这对拟建的共玉高速稳定性造成了巨大威胁,产生的主要工程问题包括:寒冻风化作用、季节性冻胀丘、多年生冻胀丘、冻融草丘、冰椎(又称涎流冰)、融冻泥流、热融湖塘、热融滑塌、热融侵蚀和不同区域的不同程度冻土退化。(2)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地区年均气温从1982年开始快速升温,升温速率约0.069℃/a。2003至2014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姜路岭段、醉马滩、红土坡段、花石峡镇附近、长石头山段、多格蓉段冻土地温升温速率分别为:0.013℃/a、0.012℃/a、0.010℃/a、0.016℃/a、0.007℃/a、0.082℃/a。共玉高速花石峡段K414+580处冻土上限下移速率约为0.06m/a。姜路岭、醉马滩、醉马滩、红土坡、花石峡、多格蓉段和清水河段冻土地温处于吸热状态,长石头山段冻土观测点地温处于放热状态,查拉坪段属于放热稳定冻土。花石峡冻土段冻土厚度退化减薄速率为0.53m/a。基于典型断面的温度监测数据,通过修正Stefan公式得到K369+100和K391+100两处地表冻结指数。计算得到了用于融化深度计算的预测公式。(3)根据冻土条件和自然条件两个准则,建立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冻土地质评价模型。并对共玉高速沿线4种典型多年冻土含冰类型、三种地温状态进行了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分析。评价结果与沿线历年来的工程实际情况比较吻合。(4)建立了不同路面条件下地气热交换规律长期试验系统、堆石体路基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热管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通风管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高温冻土蠕变规律长期试验系统、坡向对路基边坡温度场影响试验系统和桩基承载力及桩土相互作用长期试验系统,配套了先进的长期监测设备,获取了冻土与工程稳定性的长序列基础数据,为多年冻土区公路工程修筑技术和病害治理技术的工程效果及设计优化研究提供可靠的试验资料。(5)基于野外试验监测数据,分析了不同路面条件下地气热交换规律、堆石体路基降温机制、热管降温机制、通风管降温机制、高温冻土蠕变规律、坡向对路基边坡温度场影响和桩基承载力及桩土相互作用的工程效果,为进一步优化各类设计参数提供了科学依据。(6)针对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特殊地质情况,提出了 6种具体路基实施方案,包括通风管路基、块石路基、隔热层路基、块石—通风管复合路基、热棒路基、热棒—隔热层复合路基,并对其工作原理、适用范围、设计原则、和路基设计以及施工技术及方法进行详细描述,用于指导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的设计、建设工作。
崔云财[10](2012)在《黑龙江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处治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冻土筑路技术问题的关键是冻土的热稳定性。在多年冻土地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道路结构物的影响,路基内部热积累,使原有路基热平衡状态被破坏,冻土力学性能降低,导致冻土融沉变形。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处于欧亚大陆多年冻土南麓,全球气候变暖及人为工程对多年冻土的扰动,在黑龙江岛状多年冻土呈退化趋势,增大了冻土地区道路病害的发生。本文以黑龙江省骨架公路网中“横二线”前嫩高速伊春—北安东段工程为依托,系统调查分析了我国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及成因,重点对东北、黑龙江多年冻土路基处治措施进行调查研究;根据搜集到的气象资料,重新界定了东北多年冻土南界,对东北多年冻土区公路自然区划进行研究,给出了东北多年冻土区公路三级区划。并对从前嫩高速伊春——北安东段气候、地质、水文条件出发,结合钻探和物探方法对沿线冻土分布特点进行详细分析;结合黑龙江省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处治措施,综合考虑各种措施适用条件及优缺点,并根据冻土分布提出前嫩高速碎石桩试验段和挖除冻土铺设土工格栅换填砂砾综合处治试验段路基方案,并通过试验路验证;通过对前嫩高速伊北东段两种试验段路基工后沉降跟踪观测,提出适用于黑龙江多年冻土地区的路基沉降预估模型,并深入分析两种试验段路基处治效果及经济效益,为以后冻土路基施工提供指导及参考。
二、东北多年冻土最大季节融化深度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北多年冻土最大季节融化深度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中俄原油管道及伴行道路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热干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2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工程概况与评价 |
2.1 中俄原油管道项目概况 |
2.2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自然地理概况 |
2.3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
2.3.1 地形地貌 |
2.3.2 地层岩性 |
2.3.3 水文地质 |
2.3.4 地质构造 |
2.3.5 湿地 |
2.4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冻土的分布及发育特征 |
2.4.1 管道沿线冻土平面分布特征 |
2.4.2 管道沿线冻土发育特征 |
2.4.3 管道沿线不良冻土现象 |
2.5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冻土工程地质评价 |
2.5.1 冻土工程地质评价方法 |
2.5.2 冻土工程地质评价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3 中俄原油管道沿线多年冻土退化预测分析 |
3.1 沿线多年冻土退化现象与原因 |
3.1.1 多年冻土退化现象 |
3.1.2 多年冻土退化原因 |
3.2 多年冻土发展趋势与预测分析 |
3.2.1 气候变化模式 |
3.2.2 冻土预测模型 |
3.3 冻土预测结果分析 |
3.3.1 冻土预测模型的验证 |
3.3.2 冻土退化预测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4 中俄原油管道对沿线多年冻土热稳定性影响研究 |
4.1 引言 |
4.2 原油管道数值模拟 |
4.2.1 控制方程 |
4.2.2 数值分析模型 |
4.2.3 材料热物理参数 |
4.2.4 边界条件及初始条件 |
4.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1 年输量3000万吨冻融过程研究 |
4.3.2 年输量1500万吨冻融过程研究 |
4.3.3 年输量300万吨融化圈发展过程 |
4.3.4 年输量1500万吨融化圈发展过程 |
4.3.5 年输量300万吨冻结圈发展过程 |
4.3.6 年输量1500万吨冻结圈发展过程 |
4.3.7 年输量3000万吨融化深度变化规律 |
4.3.8 年输量1500万吨融化深度变化规律 |
4.3.9 年输量3000万吨冻结深度变化规律 |
4.3.10 年输量1500万吨冻结深度变化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5 特殊结构措施的埋地式原油管道热稳定性影响研究 |
5.1 计算模型及参数 |
5.2 计算结果分析 |
5.2.1 保温材料对冻融过程的影响 |
5.2.2 埋地+换填+保温+隔热措施剖面冻融过程曲线 |
5.2.3 埋地+换填+保温+隔热措施融化圈发展过程 |
5.2.4 埋地+换填+保温+隔热措施融化圈变化规律 |
5.2.5 保温层厚度与气候变化对管道热稳定性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6 伴行道路对沿线多年冻土的热干扰影响研究 |
6.1 伴行道路运行状况调查 |
6.2 伴行道路实测地温分析 |
6.2.1 K6+200地温分析 |
6.2.2 K8+200地温分析 |
6.2.3 K31+900地温分析 |
6.2.4 K52+300地温分析 |
6.3 中俄原油管道与伴行道路相互热影响数值分析 |
6.3.1 数值计算模型及参数 |
6.3.2 计算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
(2)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区温室气体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年冻土的研究现状 |
1.2.2 多年冻土区温室气体通量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貌 |
2.1.3 气候 |
2.1.4 植被 |
2.1.5 土壤 |
2.2 样地选择与实验布置 |
2.3 温室气体的采集与分析 |
2.3.1 温室气体采集 |
2.3.2 温室气体的检测与分析 |
2.4 环境因子的测定与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分析 |
2.4.1 环境因子测定 |
2.4.2 土壤样品采集 |
2.4.3 土壤样品分析 |
2.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
2.5.1 温室气体通量的计算 |
2.5.2 温室气体累积和年释放量的估算 |
2.5.3 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GWP)的计算 |
2.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生长季多年冻区温室气体通量释放特征 |
3.1 引言 |
3.2 生长季多年冻土区N_2O、CO_2和CH_4通量释放特征 |
3.2.1 生长季多年冻土区N_2O通量释放特征 |
3.2.2 生长季多年冻土区CO_2和CH_4通量释放特征 |
3.3 生长季多年冻土区N_2O、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因素 |
3.3.1 生长季多年冻土区N_2O通量的影响因素 |
3.3.2 生长季多年冻土区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因素 |
3.4 讨论 |
3.4.1 大兴安岭N_2O通量与其他多年冻土区的比较 |
3.4.2 与其它多年冻土区CO_2和CH_4通量的比较 |
3.4.3 生长季多年冻土区N_2O通量释放的主导因子 |
3.4.4 生长季多年冻土区CO_2和CH_4通量释放的主导因子 |
3.5 本章小结 |
4 冻融作用对多年冻土区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冻融作用对多年冻土区N_2O、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 |
4.2.1 冻融作用对多年冻土区N_2O通量的影响 |
4.2.2 冻融作用对多年冻土区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 |
4.3 冻融期多年冻土区N_2O、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1 冻融期多年冻土区N_2O通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3.2 冻融期多年冻土区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
4.4 讨论 |
4.4.1 冻融期N_2O通量与其他生态系统的比较 |
4.4.2 冻融期CO_2和CH_4通量与其他多年冻土区的比较 |
4.4.3 多年冻土区冻融期N_2O通量的主导因素 |
4.4.4 多年冻土区冻融期CO_2和CH_4通量的主导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5 多年冻土区沼泽湿地类型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生长季沼泽湿地类型对温室气体通量的影响 |
5.2.1 生长季沼泽湿地类型对N_2O通量的影响 |
5.2.2 生长季沼泽湿地类型对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 |
5.3 冻融期沼泽湿地类型对温室气体的影响 |
5.3.1 冻融期沼泽湿地类型对N_2O通量的影响 |
5.3.2 冻融期沼泽湿地类型对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沼泽湿地类型对N_2O通量的影响 |
5.4.2 沼泽湿地类型对CO_2和CH_4通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多年冻土区温室气体年通量及全球增温潜势 |
6.1 引言 |
6.2 多年冻土区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评估 |
6.2.1 多年冻土区N_2O累积排放量评估 |
6.2.2 多年冻土区CO_2和CH_4累积排放量评估 |
6.3 多年冻土区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GWP) |
6.4 讨论 |
6.4.1 多年冻土区生长季、冻融期及年N_2O累积排放量 |
6.4.2 多年冻土区CO_2和CH_4累积排放量 |
6.4.3 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GWP)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3)高纬度地区管道建设中的冻土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地质概况 |
2.1 自然地理 |
2.2 地形地貌 |
2.3 地层岩性 |
2.4 地质构造与区域地壳稳定性 |
2.5 岩土体类型及工程地质特征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3 研究区冻土的空间分布特征 |
3.1 冻土的类型划分 |
3.2 研究区冻土分布规律及特征 |
3.3 土的季节性冻结和融化 |
3.4 多年冻土的退化趋势 |
4 冻土的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
4.1 冻土的物质组成 |
4.2 冻土的物理性质 |
4.3 冻土的力学性质 |
4.4 本章小结 |
5 冻土与管道间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5.1 冻土区常见建(构)筑物变形破坏现象及成因分析 |
5.2 土冻结时的水热力耦合模型 |
5.3 冻土区埋地输油管道水热力耦合作用的数值模拟 |
5.4 多年冻土区管道工程优化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中俄原油管道工程沿线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综合评价 |
6.1 多年冻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的基本思路 |
6.2 冻土工程地质条件分段评价 |
6.3 多年冻土区管道工程地质选线 |
6.4 多年冻土区的环境保护 |
6.5 本章小节 |
7 结论 |
7.1 主要成果 |
7.2 创新之处 |
7.3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习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论文工作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4)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稳定及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全球气候升温背景下青藏高原公路路基稳定性问题 |
1.1.1 气候升温与青藏高原气温响应 |
1.1.2 冻土退化与青藏公路路基稳定性问题 |
1.2 冻土工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年冻土全球分布概况 |
1.2.2 冻土工程研究进展 |
1.2.3 冻土力学研究进展 |
1.2.4 多年冻土公路路基工程研究现状 |
1.2.5 已有研究成果总结 |
1.3 本论文主要工作内容 |
1.4 关键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路基病害调查与机理分析 |
2.1 多年冻土的分布特征及工程地质条件 |
2.1.1 地理环境 |
2.1.2 多年冻土分布特征 |
2.1.3 工程地质条件 |
2.2 青藏公路多年冻土路基病害类型与特征 |
2.2.1 病害调查 |
2.2.2 病害类型与特征 |
2.2.3 多年冻土路基病害的发展过程 |
2.3 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机理分析 |
2.3.1 多年冻土路基温度场 |
2.3.2 沥青路面对路基热稳定性的影响 |
2.3.3 融化夹层的形成和发展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 |
2.3.4 路基变形特征与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沥青路面下高原多年冻土路基温度场模拟分析 |
3.1 路基温度场模拟的数学模型 |
3.1.1 路基内热—流耦合的基本模型 |
3.1.2 铺设工业隔热材料的隔热模型 |
3.1.3 铺筑(片)碎石路基的对流模型 |
3.1.4 设置无动力热棒的等效传热模型 |
3.2 各类路基温度场计算与分析 |
3.2.1 附面层原理及上边界条件的确定 |
3.2.2 断面型式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
3.2.3 铺设工业隔热材料对路基温度场的影响 |
3.2.4 碎石路基温度场数值模拟 |
3.2.5 热棒路基温度场数值模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基变形与稳定性分析 |
4.1 冻土路基变形组成 |
4.2 冻土路基变形的主要影响因素 |
4.3 冻土路基变形的计算 |
4.4 不同工程措施的路基变形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路基稳定措施试验研究 |
5.1 隔热层路基试验研究 |
5.1.1 EPS 材料室内试验研究 |
5.1.2 隔热层路基试验路设计 |
5.1.3 隔热层路基试验路观测数据分析 |
5.1.4 隔热层路基设计与施工 |
5.2 碎石路基室内试验研究 |
5.2.1 试验方法 |
5.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2.3 碎石铺设厚度对降温效果的影响 |
5.2.4 青藏公路碎石路基长期使用效果分析 |
5.2.5 碎石路基设计与施工 |
5.3 无动力热棒冷却冻土路基试验研究 |
5.3.1 青藏公路冻土路基热棒试验工程 |
5.3.2 K2950+150 断面热棒冷却地温测试效果分析 |
5.3.3 K2939+120 断面热棒作用半径测试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年冻土路基融沉预测及路面应力分析 |
6.1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冻土路基融沉预测 |
6.1.1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及网络设计 |
6.1.2 BP 神经网络及其算法改进 |
6.1.3 基于遗传算法的BP 网络权重优化 |
6.1.4 实例分析 |
6.2 基于混沌理论的冻土路基融沉预测 |
6.2.1 时间序列的相空间重构 |
6.2.2 Lyapunov 指数及其含义 |
6.2.3 最大Lyapunov 指数的计算 |
6.2.4 基于Lyapunov 指数的预报模式 |
6.2.5 实例分析 |
6.3 冻土区路基路面变形及应力分析 |
6.3.1 路堤压缩变形计算研究 |
6.3.2 路基附加应力计算 |
6.3.3 路基路面变形及应力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汪双杰简介 |
致谢 |
详细摘要 |
(5)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及其趋势初步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小兴安岭自然条件及多年冻土分布规律与特征概述 |
2 多年冻土退化表现 |
2.1 最大季节融化深度加深 |
2.2 多年冻土厚度减薄、 温度升高 |
2.3 融区扩大、 多年冻土岛消失 |
2.4 多年冻土退化程序 |
3 影响多年冻土退化的因素 |
3.1 气候变化 |
3.2 人为活动 |
4 多年冻土退化现状及趋势评估 |
(6)东北多年冻土地区地基承载力对气候变化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气温升高对地基温度状况影响有限元分析 |
2.1 模型建立、参数选取和边界条件设定 |
2.2 地基温度状况数值试验结果分析 |
2.2.1 不同类型冻土地基温度状况对气温变化响应 |
2.2.2 不同类型多年冻土之上限随气温的变化 |
3 冻土地基承载力变化趋势分析 |
3.1 温度变化对冻土地基承载力影响 |
3.2 各类冻土地基承载力对地温变化敏感性分析 |
3.3 各类冻土地基承载力对气温变化敏感性分析 |
4 结语 |
(7)气候变化对东北冻土及水文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冻土分布研究 |
1.2.2 冻土水文研究 |
1.2.3 冻土水文模型研究 |
1.2.4 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东北地区多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地理位置及范围 |
2.1.2 地形地貌 |
2.2 基础数据资料来源及处理 |
2.2.1 GLDAS数据 |
2.2.2 气象数据 |
2.2.3 DEM数据 |
2.2.4 径流数据 |
2.3 研究区气候与水文条件 |
2.3.1 气温、降水、蒸散量年内变化特征 |
2.3.2 气温年际与季节变化特征 |
2.3.3 降水量年际与季节变化特征 |
2.3.4 蒸散量年际与季节变化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冻土分布及其变化特征 |
3.1 冻土分布 |
3.1.1 冻土分布模拟 |
3.1.2 冻土分布特征 |
3.2 冻融指数时空变化分析 |
3.2.1 冻融指数年际变化 |
3.2.2 冻融指数空间变化 |
3.2.3 冻融指数多年变化率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冻土水文过程模拟研究 |
4.1 SHAWDHM模型介绍 |
4.1.1 流域空间划分 |
4.1.2 模型耦合原理及流程 |
4.1.3 模型输入与输出数据 |
4.2 冻土变化的水文响应 |
4.2.1 模型精度评定 |
4.2.2 流域蒸散量变化分析 |
4.2.3 流域径流变化特征 |
4.2.4 土壤冻融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8)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一、冻土的分布、温度和厚度 |
二、区域性因素对多年冻土的影响 |
三、季节冻结和融化 |
四、地下冰 |
1. 在植被茂密、地表潮湿的缓阴坡和山间洼地里,含水量很大的粘性土或泥炭层中,常发育着水平冰层。 |
2. 在冰碛、冲积-洪积的砂卵砾石层、残积碎屑层等粗颗粒的沉积物中,地下冰为胶结或胶结-分凝类型,常构成砾岩状构造冻土。 |
3. 在多年冻结基岩中,地下冰常沿裂隙呈脉状分布。 |
五、冻土现象 |
六、结语 |
(9)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建设适应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自然地理概括 |
1.2.2 多年冻土变化趋势 |
1.2.3 冻土工程地质评价 |
1.2.4 多年冻土与道路工程建设 |
1.3 国内外研究缺陷总结和深入研究分析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工程走廊内冻土环境现状及变化趋势 |
2.1 高速公路概况 |
2.2 冻土分布、类型 |
2.2.1 214国道沿线冻土分布、类型 |
2.2.2 新建共玉高速和214国道沿线冻土分布、类型的对比研究 |
2.2.3 214国道沿线冷生灾害 |
2.3 214国道沿线多年冻土变化趋势 |
2.3.1 地表温度的变化 |
2.3.2 冻土地温变化 |
2.3.3 活动层和上限的变化 |
2.3.4 地温曲线形态变化 |
2.3.5 多年冻土厚度变化 |
2.4 214线典型断面观测资料分析 |
2.4.1 典型断面冻结指数计算 |
2.4.2 stefan解 |
2.5 冻土工程地质评价研究 |
2.5.1 评价指标体系 |
2.5.2 评价指标分级 |
2.5.3 评价标准 |
2.5.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面向高速公路建设的多年冻土区综合试验系统建设 |
3.1 试验内容 |
3.2 主要目标 |
3.3 试验场地的选址论证 |
3.4 试验设计 |
3.4.1 不同路面条件下地气热交换规律长期试验系统 |
3.4.2 堆石体路基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 |
3.4.3 热管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 |
3.4.4 通风管降温机制长期试验系统 |
3.4.5 高温冻土蠕变规律长期试验系统 |
3.4.6 坡向对路基边坡温度场影响试验系统 |
3.4.7 桩基承载力及桩土相互作用长期试验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4 面向高速公路建设的多年冻土区综合路基结构试验分析 |
4.1 不同路面条件下地气热交换规律 |
4.1.1 监测数据分析 |
4.1.2 结论与建议 |
4.2 堆石体路基降温机制 |
4.2.1 监测数据分析 |
4.2.2 结论与建议 |
4.3 热管降温机制 |
4.3.1 监测数据分析 |
4.3.2 结论与建议 |
4.4 通风管降温机制 |
4.4.1 监测数据分析 |
4.4.2 结论与建议 |
4.5 高温冻土蠕变规律 |
4.5.1 监测数据分析 |
4.5.2 结论与建议 |
4.6 坡向对路基边坡温度场影响 |
4.6.1 监测数据分析 |
4.6.2 结论与建议 |
4.7 桩基承载力及桩土相互作用 |
4.7.1 监测数据分析 |
4.7.2 结论与建议 |
4.8 本章小结 |
5 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措施研究 |
5.1 多年冻土区通风管路基技术规范 |
5.1.1 工作原理 |
5.1.2 适用范围 |
5.1.3 设计原则 |
5.1.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2 多年冻土区块石路基技术规范 |
5.2.1 工作原理 |
5.2.2 适用范围 |
5.2.3 设计原则 |
5.2.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3 多年冻土区隔热层路基技术规范 |
5.3.1 工作原理 |
5.3.2 适用范围 |
5.3.3 设计原则 |
5.3.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4 多年冻土区块石-通风管复合路基 |
5.4.1 工作原理 |
5.4.2 适用范围 |
5.4.3 设计原则 |
5.4.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5 多年冻土区热棒路基技术规范 |
5.5.1 工作原理 |
5.5.2 适用范围 |
5.5.3 设计原则 |
5.5.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6 多年冻土区热棒-隔热层复合路基技术规范 |
5.6.1 工作原理 |
5.6.2 适用范围 |
5.6.3 设计原则 |
5.6.4 路基设计与施工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黑龙江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处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东北多年冻土区公路自然区划及分布研究 |
2.1 多年冻土区划的原则与方法 |
2.1.1 多年冻土区划原则 |
2.1.2 多年冻土区划方法 |
2.2 东北多年冻土南界确定 |
2.2.1 多年冻土南界走向及影响因素 |
2.2.2 气象资料收集 |
2.2.3 当前多年冻土南界确定 |
2.3 东北地区公路工程多年冻土区划指标体系 |
2.3.1 现行公路自然区划指标体系 |
2.3.2 东北多年冻土区划指标体系 |
2.4 东北多年冻土地区温度分区 |
2.5 东北多年冻土地区湿度分区 |
2.6 东北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地貌分区 |
2.6.1 地貌对冻土、公路工程的影响 |
2.6.2 东北多年冻土地区地貌分区 |
2.7 东北多年冻土地区冻土深度分区 |
2.8 东北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三级自然区划 |
2.8.1 区划方案 |
2.8.2 东北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三级自然区划特征及对公路影响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病害调查分析 |
3.1 多年冻土的工程分类及施工特殊性 |
3.1.1 多年冻土的工程分类 |
3.1.2 多年冻土施工特殊性 |
3.2 青藏公路路基病害调查分析 |
3.3 东北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调查分析 |
3.3.1 东北多年冻土分布特征 |
3.3.2 东北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基病害调查分析 |
3.3.3 东北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病害调查分析 |
3.4 黑龙江多年冻土区路基病害调查分析 |
3.5 黑龙江多年冻土退化调查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处治措施调查分析 |
4.1 以桥代路在多年冻土区的应用 |
4.2 保温板路基在多年冻土区的应用 |
4.3 热棒路基在多年冻土区的应用 |
4.4 保温护道在多年冻土区的应用 |
4.5 碎石桩复合路基 |
4.6 综合处治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冻土路基碎石桩处治结构研究 |
5.1 前嫩高速公路伊春至北安东段工程概况 |
5.1.1 试验路概况 |
5.1.2 沿线自然地理环境条件 |
5.2 碎石桩处治试验段沿线冻土分布 |
5.2.1 前嫩高速伊春至北安东段沿线冻土分布 |
5.2.2 沿线冻土路基处治设计原则 |
5.2.3 碎石桩处治试验段冻土分布 |
5.3 碎石桩复合路基处治试验段施工 |
5.3.1 碎石桩处治措施 |
5.3.2 施工工艺及要求 |
5.3.3 质量检测 |
5.4 路基处治后效果分析 |
5.4.1 沉降观测方案 |
5.4.2 工后沉降预估方法 |
5.4.3 处治后工后沉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冻土路基综合处治结构研究 |
6.1 综合处治路基试验段沿线冻土分布 |
6.2 综合处治路基试验段施工 |
6.2.1 综合处治措施 |
6.2.2 施工工艺要求 |
6.2.3 质量检测 |
6.3 路基处治后效果分析 |
6.4 两种路基处治措施效果对比分析 |
6.5 两种路基处治措施经济效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及进一步建议 |
主要结论 |
进一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致谢 |
四、东北多年冻土最大季节融化深度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中俄原油管道及伴行道路对大兴安岭多年冻土热干扰研究[D]. 杨扬.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2)
- [2]大兴安岭连续多年冻土区温室气体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D]. 高伟峰. 东北林业大学, 2019
- [3]高纬度地区管道建设中的冻土工程地质问题研究[D]. 陈情来.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7(01)
- [4]高原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稳定及预测技术研究[D]. 汪双杰. 东南大学, 2005(02)
- [5]大小兴安岭多年冻土退化及其趋势初步评估[J]. 金会军,于少鹏,吕兰芝,郭东信,李英武. 冰川冻土, 2006(04)
- [6]东北多年冻土地区地基承载力对气候变化敏感性分析[J]. 原喜忠,李宁,赵秀云,杨银涛. 岩土力学, 2010(10)
- [7]气候变化对东北冻土及水文过程的影响[D]. 刘秀.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8]我国多年冻土的主要特征[J]. 周幼吾,郭东信. 冰川冻土, 1982(01)
- [9]青藏高原东部多年冻土区高速公路建设适应性对策研究[D]. 房建宏. 北京交通大学, 2017(12)
- [10]黑龙江岛状多年冻土地区路基处治措施研究[D]. 崔云财. 长安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