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ListCtrl控件子项文本的编辑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韩佳奇[1](2021)在《基于CT影像肺结节良恶性多种病理类型的云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文中认为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研究是一个快速增长的活跃领域,利用CAD技术对人体部位的CT影像进行处理,可以为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信息,辅助医生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有效减少漏诊、误诊的情况发生。本文开展基于CT影像肺结节良恶性多种病理类型的云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开发研究,旨在设计一套集CT显示、肺结节提取、肺结节分类诊断等功能的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辅助影像医生进行肺结节良恶性多种病理类型诊断。本文搭建了一种多分辨率3D双路径模型对肺部CT中的肺结节进行分类诊断。在肺结节提取处理中,为了能完整提取肺结节,且在提取小肺结节时不会提取过量的背景信息,使用了一种多分辨率的数据处理方法。基于DPN的思想搭建了深度学习模型。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分类准确度(Accuracy,ACC)共同作为表征模型效果的客观评价指标进行测试分析,经过测试集测试,得到设计的模型的ACC和AUC分别达到了 0.812和0.8757。以构建的多分辨率3D双路径网络模型为基础,基于PyQt5设计了一套肺结节云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软件系统。考虑到普通个人计算机设备的GPU资源有限,在计算资源受限的情况下实现深度学习运算是非常困难的问题,所以将软件系统分为用户端和云服务器端两个方面进行设计。用户端实现用户登录、肺部CT影像显示、亮度和对比度调节、肺结节坐标选定等功能。搭建有GPU的云服务器端完成肺结节的提取、诊断分类、文件存储等功能,并搭建MySQL服务器用作存储信息和登录验证。在安全外壳协议(Secure Shell,SSH)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简化的web服务器的文件和指令交互的软件结构,实现用户端界面与云服务器功能交互的设计。本文设计的肺结节云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不仅封装了 CT影像肺结节处理诊断的完整的功能,而且通过云服务器的设计扩大了系统的适用范围,对CT影像肺结节良恶性多种病理类型的计算机辅助诊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杨德云[2](2021)在《面向多物理场的MTSS后处理》文中研究说明有限元后处理利用颜色映射和不透明度控制等方式,结合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将有限元求解结果可视化。后处理主要围绕CAE软件进行,电子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CAE软件MTSS,其后处理系统在功能、实时性、图形显示质量等方面需要改进。此外,涉及到多学科、多应用领域的多物理场问题越来越广,目前的可视化方法主要局限于单一视图、单物理场的可视化研究,传统的后处理技术难以满足需求。研究能在同一个视图下高效展示多物理场分布特征的可视化方法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从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可视化需求出发,基于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思想,结合计算机图形学理论,研究开发了针对MTSS电子光学模拟器和高频电路求解器这两个常用求解器的后处理系统。系统以MFC为框架,基于HOOPS图形库,采用C++语言开发。针对有限元分析所产生的结果的特点,本文设计了包含节点、单元面、网格、模型、物理量等主要信息的可扩展的数据结构,以便于对数据进行存取、利用以及优化。文中研究了模型的显示、云图和等值线的生成、模型的段结构遍历、实体的任意剖切以及截面物理量显示、矢量场表征、图元拾取以及模型信息查询等后处理技术。在图形显示和用户交互方面,充分利用了HOOPS高质量的模型渲染、数据结构优化以及便捷的人机交互的优势。本文对实现的两个后处理系统做了实例测试,系统具有高实时性、功能易扩展、图形显示效果良好以及使用简便等特点。对于多物理场可视化所面临的空间重叠、视图遮挡和数据量庞大导致物理现象表现难的问题,本文从体数据出发,基于体绘制方法并加以优化,通过对不透明度和颜色的控制,采用半透明的融合绘制,实现基于视觉深度的良好判断。具体而言,优化了高表现的光线投射体绘制方法,在保证制绘制精度的同时,提高了绘制效率。方法结合Ray-AABB算法,在数据重采样之前,先判断射线与包围盒是否相交,通过剔除不必计算的数据,从而减小了数据规模。解决了传统光线投射算法重采样时,需要沿着所有射线计算重采样数据,导致算法实时性较低的问题。通过对多变量数据的模拟,验证其可行性,融合绘制方法展现了良好的可视化效果。
席先品[3](2021)在《面向制造执行的实测记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伴随着智能制造时代的来临,制造企业往往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不断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在应用生产管理系统对生产过程无纸化建设的基础上,越来越重视产品数据的采集及应用,以实现数据驱动业务的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实测记录作为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测量产品相关属性及指标的关键数据,是非常重要的制造过程质量档案,对产品质量的状态及追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为管理难度大、成本高,现场仍存在大量且种类繁多的非标准纸质实测记录,缺乏相应的统一规范管理,难以实现数据实时共享,而随着公司数字化制造进程的推进,要求对所有数据进行记录,故而对实测记录的分类、录入、归档、查询、分析方面有强烈的无纸化管理诉求。本文通过开展生产制造过程中实测记录表的应用流程梳理和功能分析,详细设计了实测记录模板管理、实测记录多维度权限管理、工艺系统实测记录应用管理、现场实测记录集成应用管理、实测记录数据查询分析5个功能模块,并基于B/S架构体系,应用模型驱动架构方法,基于SOA的EOS开发平台及Oracle11g数据库系统,结合动态表单编辑管理技术及JSP、HTML+CSS技术,开发与实现了面向制造执行的实测记录管理系统。面向制造执行的实测记录管理系统的应用,对生产制造现场大量的实测记录进行无纸化、规范化和统一化管理,提高生产制造过程数据记录的实时性、准确性、质量追溯的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满足了生产现场管理需求。同时通过对现场实测记录的结构化存储,为实测记录数据分析及预警提供数据的有力支撑,为过程控制优化及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
范军[4](2020)在《厚道鲁商品牌三级联创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厚道鲁商信息系统是根据省内企业评选的要求,设计开发三级联创信息系统。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传统评选过程公开化、公正化,通过“三级联创”方式推选出山东省内的优秀企业品牌,对各合作单位共同认定的诚信企业和在“厚道鲁商”倡树行动中连续三年以上诚信积累良好的企业,给予政策、项目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和扶持,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进行联合惩戒。本文从功能需求和非功能需求的角度对系统需求进行了分析,分析系统在每一个环节上需要达到的设计要求,完成了软件的总体设计、详细设计与安全设计,通过包含功能架构视图、开发架构视图、数据架构视图的方法对系统架构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其中用到的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实现方法,并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改,以确保软件在编码水平等方面达到较好的水平。系统采用C#语言进行开发,采用现阶段成熟的.NET框架技术和分层架构体系,按照约定的规则来进行程序开发,以需求分析为依据进行了详细设计;系统由信息收集、评分汇总、评选活动管理、系统管理四个功能模块组成,按照县-市—省逐级上报的原则对企业进行评选。本文实现了基于的RBAC权限管理方法、分级的指标数据库的建设、指标推送和审核管理等关键设计。本文讨论了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如何去分析系统需求,如何选择合理的系统架构,并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提出解决方法,达到建设方便、高效、可靠的信息系统的目的。目前厚道鲁商信息系统已经正式运行,根据用户反馈信息表明系统方案设计合理,解决问题的措施可行。
阳照[5](2020)在《基于工作流的会议和督办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企业管理经历最初基于个人经验的管理、职能式的管理、以信息化手段对局部流程的管理等发展阶段,到现在已进入全面流程管理的阶段以促进企业管理整体持续改进。这一变化与企业竞争力正从资源优势、市场优势、技术优势,向与管理优势相结合的整体竞争优势过渡相一致。航空工业成飞作为中国领先的军用战斗机生产企业,一直重视信息化技术与管理的结合与应用,不断优化公司的流程建设与管理。本文作眼于大型企业行政办公中常见的高频业务——会议与督办管理,基于BPM快速应用开发流程引擎、JS/j Query、Java、Oracle11g数据库等技术,构建业务实现的逻辑模型,开发和编码相关的设计内容,包括各实现模块的实体关系、业务流程,详细用户界面、模块接口等,建立起完善高效的会议与督办管理系统。本文将行政办公的会议管理结合公司具体情况,进行包含会前计划、会议室申请、会议资料管理、会议纪要的全流程显性化管理,将会议的完整过程和资料进行详细的保存,既规范又便于查询历史会议详情。而且系统可将会议产生的重要决议直接转入督办管理,保障会议达成的共识或领导指示能显性化的进行文档固化,并传达给相关部门具体执行,对后续工作的具体措施、工作和进度安排随时可通过行政办公系统(OA)查阅。经测试及实践表明,会议与督办管理系统在稳定性、实用性和界面设计上达到了公司使用需求,同时也是一个通用和规范的流程型应用,具有当今主流系统所要求的高实用性、先进性、扩展性、管理性,达到了设计目标。
金琛[6](2020)在《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设计》文中指出连续挤压技术由于其具有材料利用率高、节省能源、工序少、生产效率高、组织性能均匀性好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有的由组态软件开发出的监控系统的功能不够完备,同时价格比较高。因此尝试开发一个功能强大、界面美观的SCADA系统,并开发出一个基于Android手机的远程监控软件对生产线进行远程监控。本论文详细介绍了基于Visual Studio 2017开发平台,运用C#高级语言,采用GDI+绘图技术、TCP/IP通信协议、数据库管理等技术,通过研究西门子S7-1200型号PLC基于以太网的通信报文,运用套接字编程,实现工控机与PLC通信并实时读写数据;根据Modbus RTU通信协议实现与电能表通信并实时读取数据,开发出了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在该SCADA系统中,对现有的组态软件的故障报警模块进行了改进,利用表格来代替现有的指示灯显示,操作者可根据表格内故障处理的提示进行故障排查;对组态软件的实时曲线模块也进行了革新:将原有的一个坐标系变为三个坐标系,方便操作者对数据的分析;添加了现有的组态软件所没有的功能:PLC状态监控和清理数据库,方便操作者可以随时查看PLC状态,并可以节省查询历史数据的时间。基于Android Studio平台,运用Java高级语言,采用TCP/IP通信协议、流以及套接字编程技术开发出连续挤压生产线远程监控软件。进行了模块设计,并编写了相应的程序,可以流畅的完成远程数据监控和故障报警任务。最后,针对本文所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本系统的成功设计和实现对同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姚颖[7](2020)在《基于模板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生成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信息化不断推进,企业信息系统经过长期的应用实践,累积了大量的数据。数据是企业的核心,它影响着企业的业界竞争力和未来的发展,而报告是企业经营管理数据的重要载体。分析企业大量的历史数据,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在报告中,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清晰直观且强有力的依据。目前大多数企业的报告系统都是根据需求定制的,报告中的数据和格式高度耦合度,离开了格式的数据毫无意义。如果需要修改或生成新的报告,只能重新编码进行二次开发,这严重影响了报告系统的灵活性与通用性,不能满足企业动态变化的需求。此外,企业中的数据来源往往不同,数据孤岛现象普遍存在,大多数的报告系统不支持对异构数据的分析,不能很好地挖掘数据价值。针对目前企业报告系统存在的问题,本文设计并提出基于模板的统计报告生成方法,并根据此方法编码实现一个大数据报告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为:(1)提供了异构数据统一的获取接口,并利用数据仓库技术集成获取的数据,为报告提供数据基础。(2)设计了可复用的XML报告模板,报告模板由数据模板和格式模板组成,实现了数据和格式的分离,使得报告数据不再依赖格式存在。两种模板都采用可视化的设计方式,提高了系统的易用性。其中,格式模板设计界面采用类Excel风格,适合格式复杂的中式报表、报告开发。报告的模板化大大增加了报告系统的通用性和灵活性。(3)实现了配套的报告生成器,通过报告生成器解析报告模板的含义,生成完整的报告。由于模板中动态数据的存在,导致报告生成时模板会动态扩张,使得报告生成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对此,报告生成器提供了数据填充方法,将数据按一定的规则自动填入报告中。(4)设计并编码实现了一个Web报告系统,系统采用Hadoop技术集成不同数据源的数据,通过Hive、Impala大数据分析工具统计分析海量数据,大大提高了数据统计分析的效率。最后将报告系统集成到实验室合作的肇庆学院项目中实际应用,并对报告系统进行功能界面的运行展示和测试,验证了基于模板的统计报告生成方法的可行性。
褚云鹏[8](2020)在《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建设工程高速发展,高层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加,相应基坑工程也越来越多。同时城市之中建筑基坑所处在的环境条件复杂,房屋密集林立,道路纵横交错,地下管网交错,因此基坑工程的安全风险程度越来越高,如何评价、保证基坑工程安全是目前建筑界最为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基坑工程安全评价中,大都只依靠某一项监测内容的监测数据查看是否超过有关规范或设计制定的报警值,来评判其安全状态。但有时候虽然某一监测项目超过了报警条件,但从其它特性上看不出基坑存在安全问题,因此基坑工程施工往往不会采取措施而坚持到了最后。表明这种单一指标评价方式,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尽管监测项目众多,却不能内在的、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评价。为此,本文通过文献调查和现场试验研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研究基坑工程风险评价方法,达到有效分级预警目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为:(1)通过对赣州市大量基坑工程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以95%保证率监测数据特征点为基础,分别给出了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周边地表位移、周边建筑沉降等位移特征值及其位移速率特征值,一方面查明了当前基坑工程状况,绝大部分是符合当前规范要求的,另外解决了前人4级报警策略中Ⅱ级预警控制值由设计人员自定的困难。(2)通过人工监测和自动化监测两种监测方式对赣州某中学实验教学楼基坑工程对比研究,明确了两种监测方式的优点与不足,说明自动化监测尚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传统监测。特别是在锚索内力自动化监测中,锚索计受温度影响较大,由于夏天昼夜温差比较大,导致监测值一天内起伏较大。影响监测值的取用,值得重视。建议两者相结合对建筑基坑工程进行监测,以做得优势互补,使得在基坑方面信息化监测水平得到提高,更有利于保障基坑安全。(3)采用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制定完善的4级预警报警策略,以更好的定量地评价基坑本体与周边环境的安全状态。通过对赣州市某中学实验教学楼基坑工程进行的安全性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行,为监测工作提供了基坑工程安全评价分析的新思路。(4)采用MATLAB把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编写成可交互式的程序软件,实现了基于基坑实测数据进行基坑多级报警策略,经过案例计算,表明效果明显,操作简单,有助于做到及时分析评价、决策。
蔡坤辉[9](2020)在《工艺可定制的空间环模设备测控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太空环境极为复杂,为了验证某些航天设备、器件或相关零部件在太空环境下的适应性与可靠性等,空间环境模拟设备便运用而生。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可以按照试验要求提供高真空、高低温的模拟环境,以及机械运动、电磁辐射或其它加载要求。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关行业内对设备的需求开始呈现多样化、集群化和智能化。正是由于这样的需求下,设备的工艺结构日趋复杂和多变,对设备运行过程中测量、控制和综合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首先,本文介绍了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在测控方面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同时针对行业内主流的空间环境模拟设备测控系统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了研发一套工艺可定制的空间环模设备测控系统。运用该系统对工作过程中的空间环境模拟设备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综合管理,实现对设备的测控系统从软硬件方面进行全面的标准化、智能化、经济化等综合性能的提升。解决空间环境模拟设备专用性与灵活工艺定制的问题,增强设备测控系统在真空、温度控制流程中的鲁棒性,加强试验过程中辅助整定、辅助测试、数据收集、统计与分析的功能。其次,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过程,从项目产生到需求明确以及最后的成型,均严格按照行业内的相关标准以及电子通信、软件工程的开发流程及思路进行设计。整个系统主要包括主体的软件系统以及相关的硬件系统,其中软件系统是基于C/S架构采用C#语言与SQL数据库技术进行开发设计的,是一个专业特征明显的运用软件,其主要完成设备工作过程中的测量和控制,以及实现无修改代码的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工艺结构再定制,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高软件对硬件的适应性。硬件系统则是采用嵌入式技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设计,意在辅助软件系统完成对设备工作流程中温度过程的测量和控制。整体结合以硬件为平台软件为主的形式实现测控,可有效的替代目前行业内主流的以PLC电控模块结合通用组态软件组成的测控系统,提高整体系统测量和控制的速度和精度。最后,介绍了系统经过单元、基础、系统、联调的测试,各个模块功能满足前期设计预想与目标,同时具有稳定、功耗低、响应快、灵活性高以及成本低等特点,为空间环境模拟设备测控技术在产品化过程中追求的竞争力和经济效应具有良好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何鹏辉[10](2020)在《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文中指出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快速推进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加速推动着水电站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的快速提升。所提数据采集系统是水电站群集控中心监控系统(以下简称:水电站远程集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数据门户,其主要承担着整个集控系统的数据采集任务,包括与厂站端/上下级集控中心/调度中心的远程通信、信息交换、规约处理、与其他系统的数据通信以及数据转发等。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大多采用紧耦合的方式进行构建,各项应用功能模块被打包在一个工程里,未能实现功能层面的有效分离与解耦合,难以进行分布式开发与部署,且系统运行维护与升级困难。在实际工业运行过程中,这种紧耦合结构的数据采集系统在数据吞吐能力、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等方面存在的性能瓶颈已日益凸显,已难以满足当前“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智能水电站建设的需求。因此,结合先进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一套满足智能水电站集控业务发展需求的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已十分必要。本文对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涉及系统硬件与软件架构设计以及历史数据库设计,针对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各功能模块紧密耦合的问题,借助面向服务架构思想(SOA)将系统进行解耦合,将原本集中式结构的系统转换为松耦合的分布式系统。与此同时,提出了基于异步事件驱动机制的IEC60870-5-104规约处理方法,以提高系统数据采集的稳定性。此外,针对传统客户机/服务器(C/S)模式的系统安装部署复杂,兼容性与可维护性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构建系统人机交互子系统的实现方案,使得用户无需下载安装复杂的客户端软件,只需通过浏览器即可对系统进行跨平台Web访问,具备较强的灵活性。另外,将系统部署至云平台上,可充分利用云技术具备的技术优势,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与可扩展性。本文结合广西某流域小水电站群集控中心建设项目实际应用需求,采用微软.NET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通过接入实际工程数据,将系统投入在线运行,运行效果表明,该系统可有效突破现有数据采集系统存在的瓶颈,适应了未来智能水电站集控业务的发展需求。
二、CListCtrl控件子项文本的编辑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ListCtrl控件子项文本的编辑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T影像肺结节良恶性多种病理类型的云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CT影像的肺结节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 |
1.2.2 基于CT影像的肺结节辅助诊断算法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第2章 肺结节良恶性多种病理类型的云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整体需求 |
2.1.1 数据库需求 |
2.1.2 云端服务器需求 |
2.2 整体方案设计 |
2.2.1 用户端功能 |
2.2.2 云服务器端功能 |
2.3 系统开发平台介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肺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云服务器工作方案 |
3.1 系统用户登录管理功能的设计 |
3.1.1 登录数据库的建立 |
3.1.2 登录验证界面的设计 |
3.2 用户端与云服务器交互功能的设计 |
3.2.1 SSH协议进行服务器连接的设计 |
3.2.2 文件和指令交互功能的实现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肺结节良恶性多种病理类型分类模型的设计 |
4.1 深度学习模型构建中的基本要素选择 |
4.2 肺结节分类深度学习网络模型的设计 |
4.2.1 双路径模型的设计与分析 |
4.2.2 多分辨率模型的设计与分析 |
4.3 分类效果的评价标准 |
4.4 多分辨率3D双路径网络模型验证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肺结节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界面的整体设计 |
5.1 CT影像的存取与显示界面的设计 |
5.1.1 基于VTK模块显示CT影像 |
5.1.2 文件多线程传输设计 |
5.2 肺结节体数据的手动提取 |
5.2.1 搭建CT影像文件选择列表 |
5.2.2 手动选择肺结节坐标 |
5.3 肺结节良恶性智能诊断界面的设计 |
5.3.1 界面设计的需求分析 |
5.3.2 菜单栏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面向多物理场的MTSS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有限元软件及后处理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后处理的关键技术 |
1.3.1 云图绘制算法 |
1.3.2 等值线绘制算法 |
1.3.3 体绘制方法 |
1.4 多物理场及其可视化方法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1.6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后处理开发平台和HOOPS图形库技术 |
2.1 MFC框架设计 |
2.2 可视化组件HOOPS |
2.2.1 HOOPS的模块组成 |
2.2.2 HOOPS的数据结构 |
2.2.3 HOOPS图形渲染技术 |
2.3 面向对象的后处理数据抽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子光学模拟器后处理设计 |
3.1 模型的生成 |
3.1.1 计算结果读取 |
3.1.2 模型显示 |
3.2 空间电位云图生成 |
3.2.1 颜色映射算法 |
3.2.2 色彩填充 |
3.3 模型的段结构显示 |
3.4 三维模型的任意剖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频电路求解器后处理系统 |
4.1 求解器数据处理 |
4.1.1 数据结构设计 |
4.1.2 模型显示 |
4.2 标量数据可视化 |
4.2.1 云图生成 |
4.2.2 等值线生成算法 |
4.3 矢量场可视化 |
4.4 操作器实现图元对象移动 |
4.5 模型操作和交互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物理场融合绘制 |
5.1 体绘制方法 |
5.1.1 光线投射算法 |
5.1.2 足迹法 |
5.1.3 剪切-曲变法 |
5.2 半透明融合绘制及验证 |
5.2.1 数据空间变换 |
5.2.2 重采样有效性评估 |
5.2.3 多变量数据应用 |
5.3 融合绘制改进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3)面向制造执行的实测记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和应用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
2.1 面向服务的架构 |
2.2 模型驱动架构 |
2.3 动态表单构建技术 |
2.4 B/S结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1.1 总体业务流程 |
3.1.2 业务范围及对象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1 实测记录模板管理 |
3.2.2 实测记录多维度权限管理 |
3.2.3 工艺系统实测记录应用管理 |
3.2.4 现场实测记录集成应用管理 |
3.2.5 实测记录数据查询分析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性能及可靠性需求 |
3.3.2 安全性需求 |
3.3.3 易用性需求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网络架构 |
4.1.2 软件架构 |
4.1.3 功能架构 |
4.2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
4.2.1 实测记录模板管理功能设计 |
4.2.2 实测记录多维度权限管理功能设计 |
4.2.3 工艺系统实测记录应用管理功能设计 |
4.2.4 现场实测记录集成应用功能设计 |
4.2.5 实测记录数据查询分析功能设计 |
4.3 内外部接口设计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4.2 数据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环境 |
5.2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
5.2.1 实测记录模板管理实现 |
5.2.2 实测记录多维度权限管理实现 |
5.2.3 工艺系统实测记录应用管理实现 |
5.2.4 现场实测记录集成应用实现 |
5.2.5 实测记录数据查询分析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原则及方法 |
6.2 测试环境 |
6.3 系统测试 |
6.3.1 功能性测试 |
6.3.2 非功能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厚道鲁商品牌三级联创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系统开发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需求分析 |
2.1 系统概述 |
2.2 系统目标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
2.3 系统需求获取内容与分析 |
第3章 系统架构概要设计 |
3.1 软件功能架构 |
3.2 开发架构视图 |
3.3 数据架构视图 |
第4章 详细设计 |
4.1 系统整体设计 |
4.2 系统信息安全设计 |
第5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的总体实现 |
5.2 关键页面的技术实现 |
5.3 系统数据库连接实现与安全防范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环境部署 |
6.2 单元模块功能测试 |
6.3 系统集成测试 |
6.4 兼容性测试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基于工作流的会议和督办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概述 |
2.1 BPM流程平台架构技术 |
2.1.1 流程平台架构概述 |
2.1.2 流程平台的总体特点 |
2.1.3 流程平台所需的基础知识 |
2.2 j Query和 Easy UI前端框架 |
2.2.1 j Query框架体系 |
2.2.2 Easy UI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概述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2.1 会议管理需求分析 |
3.2.2 督办管理需求分析 |
3.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3.1 运行性能需求 |
3.3.2 系统易用性 |
3.3.3 系统可靠性 |
3.3.4 系统可管理性 |
3.3.5 系统数据完整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4.1 总体目标 |
4.2 架构设计 |
4.2.1 系统架构设计 |
4.2.2 业务架构设计 |
4.3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 |
4.3.1 会议管理模块功能组设计 |
4.3.2 督办管理模块功能组设计 |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1 概念模型设计 |
4.4.2 数据表设计 |
4.5 系统接口设计 |
4.5.1 外部接口 |
4.5.2 内部接口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环境 |
5.2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的实现 |
5.2.1 新建一个应用 |
5.2.2 设计开发应用首页及导航栏 |
5.2.3 设计开发流程和表单 |
5.3 和邮件系统的接口开发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6.1 测试方案 |
6.1.1 测试原则 |
6.1.2 测试方法 |
6.2 系统测试 |
6.2.1 系统的功能性测试 |
6.2.2 系统的非功能性测试 |
6.3 测试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连续挤压技术概述 |
1.1.1 连续挤压技术原理简介 |
1.1.2 连续挤压生产线简介 |
1.2 SCADA系统发展概况 |
1.3 远程监控系统发展概况 |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内容 |
1.4.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2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编程语言及主要技术 |
2.1 C#语言及其主要技术 |
2.1.1C#简介 |
2.1.2 计时器的应用 |
2.1.3 GDI+技术 |
2.1.4 网络编程 |
2.1.5 PLC通信简介 |
2.1.6 数据库的简介及配置 |
2.1.7 电能表通信简介 |
2.2 Java语言及其主要技术 |
2.2.1 Java简介 |
2.2.2 网络编程 |
2.2.3 PLC通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基于C#的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的设计 |
3.1 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的需求分析 |
3.2 系统与PLC通信 |
3.3 系统与电能表通信 |
3.4 对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的设计 |
3.4.1 切换菜单 |
3.4.2 首页界面 |
3.4.3 参数设定界面 |
3.4.4 状态显示界面 |
3.4.5 实时曲线界面 |
3.4.6 历史曲线界面 |
3.4.7 故障报警界面 |
3.4.8 数据报表界面 |
3.4.9 PLC监控界面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Java的连续挤压生产线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 |
4.1 连续挤压生产线手机远程监控软件的需求分析 |
4.2 对连续挤压生产线手机远程监控软件的设计 |
4.2.1 状态显示界面 |
4.2.2 故障报警界面 |
4.3 软件打包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模板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生成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报告生成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报表工具研究现状 |
1.2.3 数据模型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本文的组织和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2.1 模板技术 |
2.1.1 模板技术介绍 |
2.1.2 XML技术 |
2.2 数据存储相关技术 |
2.2.1 Hadoop技术 |
2.2.2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 |
2.2.3 Sqoop数据迁移技术 |
2.3 数据分析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统计分析报告生成方法设计 |
3.1 统计报告生成方法总体设计 |
3.2 统计分析报告的基本数据结构 |
3.2.1 统计数据定义 |
3.2.2 DD定义 |
3.2.3 FD定义 |
3.2.4 报告模板 |
3.3 统计报告生成方法的核心设计 |
3.3.1 可视化DD定义器设计 |
3.3.2 统计数据生成器设计 |
3.3.3 可视化FD定义器设计 |
3.3.4 报告生成器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报告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4.1.2 系统功能设计 |
4.2 数据管理相关功能 |
4.2.1 数据源管理 |
4.2.2 统计规则管理 |
4.3 报告模板管理 |
4.3.1 可视化FD定义器 |
4.3.2 图表配置 |
4.3.3 新增/修改模板 |
4.4 报告生成 |
4.4.1 数据填充 |
4.4.2 数据验证 |
4.4.3 HTML展示 |
4.5 报告输出 |
4.5.1 打印设计 |
4.5.2 Excel输出 |
4.5.3 PDF输出 |
4.6 系统管理相关功能 |
4.6.1 登陆注册 |
4.6.2 系统管理 |
4.7 系统优化 |
4.7.1 表单重复提交 |
4.7.2 前端性能优化方案 |
4.7.3 数据库连接池使用 |
4.7.4 数据传输优化方案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运行效果展示 |
5.1 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5.2 登录注册 |
5.3 数据源管理 |
5.4 统计规则管理 |
5.5 报告模板管理 |
5.6 系统管理 |
5.7 性能测试 |
5.8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本文工作总结 |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2 基坑信息化监测发展现状 |
1.2.3 基坑风险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2章 基坑风险管理研究与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2.1 工程风险的概述 |
2.1.1 风险概念 |
2.1.2 风险的特征 |
2.2 基坑风险的影响因素 |
2.3 基坑风险评定流程 |
2.3.1 基坑工程风险识别 |
2.3.2 基坑工程风险评估 |
小结 |
第3章 基于基坑工程监测数据的报警值探讨 |
3.1 建筑基坑监测警戒值探讨 |
3.1.1 不同地区的监测报警标准 |
3.1.2 水平位移报警值制定策略研究探讨 |
3.1.3 基坑周边地表控制值研究 |
3.1.4 基坑周边建筑分级报警探讨 |
3.1.5 锚索(杆)内力分级报警探讨 |
3.2 基于监测数据统计概率的报警值取值研究 |
3.2.1 支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监测数据报警值探讨 |
3.2.2 周边地表沉降监测数据报警值探讨 |
3.2.3 关于周边建筑物沉降报警值探讨 |
小结 |
第4章 深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实施案例研究 |
4.1 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必要性及意义 |
4.1.1 基坑工程信息化监测必要性 |
4.1.2 信息化监测意义 |
4.2 工程概况 |
4.2.1 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 |
4.2.2 支护结构形式 |
4.3 监测方案 |
4.3.1 监测方案设计原则 |
4.3.2 基坑监测点位布置 |
4.3.3 基坑监测周期、监测频率和报警值 |
4.3.4 人工监测项目和方法原理 |
4.3.5 自动化监测和原理 |
4.4 基坑开挖工况进度 |
4.5 监测作业量统计 |
4.6 监测结果分析 |
4.6.1 桩(坡)顶水平位监测结果 |
4.6.2 桩体深层水平位移结果 |
4.6.3 锚杆内力监测结果 |
4.6.4 周边道路与建筑沉降结果 |
4.7 人工与自动化监测对比研究 |
4.7.1 成本对比 |
4.7.2 优势对比 |
小结 |
第5章 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探讨 |
5.1 概述 |
5.2 模糊评价原理 |
5.3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5.3.1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5.3.2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5.4 基坑工程安全评价步骤 |
5.4.1 评价指标和体系的确立 |
5.4.2 不同安全等级情况下安全状态隶属度函数构建 |
5.4.3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5.4.4 选用评价模型进行评价 |
5.5 案例分析 |
小结 |
第6章 基于MATLAB的基坑风险评价实现 |
6.1 引言 |
6.2 程序开发总体设计思路 |
6.2.1 程序功能性需求 |
6.2.2 程序整个框架 |
6.3 应用程序开发 |
6.3.1 MATLAB简介 |
6.3.2 MATLAB图形用户界面 |
6.4 程序功能实现 |
6.4.1 判断矩阵的输入与一致性检验 |
6.4.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6.4.3 基坑评价指标等级分级方案输入 |
6.4.4 监测数据输入与隶属度函数选择 |
6.4.5 隶属度矩阵显示 |
6.4.6 评价结果 |
6.5 案例再分析 |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工艺可定制的空间环模设备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空间环境模拟设备的简单概述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1 现有系统的现状与分析 |
2.2 系统的分析及描述 |
2.2.1 系统的整体概述 |
2.2.2 系统的测控对象分析 |
2.2.3 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 |
2.3 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
2.3.1 总体需求 |
2.3.2 界面设计的整体需求 |
2.3.3 功能性需求 |
2.4 系统的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5 系统的开发环境及运行限定条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可定制的测控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3.1 软件系统的设计原则 |
3.2 软件的工作模式 |
3.3 软件的数据处理设计 |
3.4 软件的数据库设计 |
3.4.1 过程数据历史库 |
3.4.2 过程数据当前库 |
3.4.3 设备属性库 |
3.4.4 工艺库 |
3.5 控制过程的设计 |
3.5.1 真空过程的设计 |
3.5.2 温度过程的设计 |
3.6 适应性定制的设计 |
3.7 软件主要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3.7.1 系统登入及权限界面的设计 |
3.7.2 核心任务软件主界面的设计 |
3.7.3 自动过程脚本编辑界面的设计 |
3.7.4 新建实验向导界面的设计 |
3.7.5 与MC子系统相关界面的设计 |
3.7.6 设备设置及管理界面的设计 |
3.7.7 数据显示界面的设计 |
3.7.8 工艺定制软件主界面的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相关硬件及测试台架的设计与实现 |
4.1 H板卡硬件系统的整体描述 |
4.2 H板卡硬件系统电路的设计概述 |
4.3 测试台架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条件 |
5.2 测试方案及过程 |
5.2.1 H板卡的测试 |
5.2.2 上位机软件系统的测试 |
5.2.3 系统联调的测试 |
5.2.4 测试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
(10)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电监控技术发展过程与研究现状 |
1.2.2 SOA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
1.2.3 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介绍 |
2.1 云计算技术 |
2.1.1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
2.1.2 云计算技术主要特点 |
2.2 Windows通信平台(WCF)技术 |
2.2.1 WCF基本概念 |
2.2.2 WCF技术框架 |
2.3 AJAX技术 |
2.3.1 AJAX技术原理 |
2.3.2 基于AJAX技术的应用模式 |
2.3.3 ASP.NET中的AJAX架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3.3 系统历史数据库设计 |
3.3.1 系统历史数据库特点 |
3.3.2 历史数据库的选型 |
3.3.3 历史数据表设计 |
3.3.4 历史数据的存储流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IEC104规约的数据通信功能实现 |
4.1 IEC104规约主要内容 |
4.1.1 规约体系结构 |
4.1.2 应用规约数据单元 |
4.1.3 三种类型的报文格式 |
4.1.4 规约核心参数说明 |
4.1.5 报文传输安全控制机制 |
4.1.6 IEC104规约启动过程 |
4.2 基于异步事件驱动机制的规约处理方法 |
4.3 数据通信功能的实现 |
4.3.1 数据采集软件的开发 |
4.3.2 软件开发的难点与解决思路 |
4.3.3 实例仿真与软件功能测试 |
4.3.4 软件的工程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开发与实现 |
5.1 系统功能结构 |
5.2 开发环境 |
5.3 基于WCF技术的数据服务开发 |
5.4 基于B/S模式的人机交互子系统开发 |
5.4.1 ASP.NET技术特点 |
5.4.2 人机交互子系统开发 |
5.5 系统部署与集成 |
5.5.1 IIS安装与配置 |
5.5.2 系统部署与发布 |
5.6 系统运行及功能展示 |
5.6.1 通道状态监测 |
5.6.2 GIS地图全景监视 |
5.6.3 遥测信息设置 |
5.6.4 遥信信息设置 |
5.6.5 计算量点设置 |
5.7 系统性能测试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CListCtrl控件子项文本的编辑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T影像肺结节良恶性多种病理类型的云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D]. 韩佳奇. 山东大学, 2021(09)
- [2]面向多物理场的MTSS后处理[D]. 杨德云.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面向制造执行的实测记录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席先品.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厚道鲁商品牌三级联创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范军. 山东大学, 2020(04)
- [5]基于工作流的会议和督办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阳照.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3)
- [6]连续挤压生产线SCADA系统设计[D]. 金琛.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7]基于模板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报告生成方法研究与应用[D]. 姚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8]基于基坑工程监测的熵权-AHP模糊综合评价研究[D]. 褚云鹏. 南昌大学, 2020(01)
- [9]工艺可定制的空间环模设备测控系统设计[D]. 蔡坤辉.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水电站群数据采集系统研究开发[D]. 何鹏辉. 广西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