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文化与诗书画——浅论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及其与诗书画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吕历阳[1](2021)在《从长沙窑瓷器茶具看唐代的饮茶文化》文中提出
江源[2](2021)在《明清时期提梁形制壶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李佳萌[3](2021)在《日本奥玄宝《茗壶图录》的紫砂鉴赏观研究》文中指出
陈梦梦[4](2021)在《饮茶方式的变化对茶器的影响 ——以《中国茶画》一书为例》文中提出
庄振富[5](2021)在《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文中研究表明《陶庵梦忆》是晚明文人张岱的小品文集,记录了张岱前半生的繁华靡丽。而构筑其繁华靡丽之前半生的,恰是张岱多趣的艺术生活。张岱出生于江南高门世族,颇事豪华,兴趣广泛,尤其多痴:痴于诗琴书画,痴于花鸟橘茶,痴于鲜衣美食,痴于华灯骏马。在张岱的朋友圈当中,亦多奇士艺人、疵侠癖客,他们或擅书画,或精梨园,或专茶道,或通音律,皆有一技之长。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试图还原张岱与这些奇士艺人、疵侠癖客交往的历史语境,进而构建出一个晚明文人的艺术世界,并对其艺术世界的特点作出归纳。从论文框架上看,绪论、正文和结语是构成整篇论文的三个部分,而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大块来论述:第一章分析张岱艺术世界的形成背景,认为张岱深受其祖辈崇尚文艺风气的影响,从小生长于艺术氛围浓厚的文化语境之中,拥有与其他晚明文人一样的审美趣味,由此形成雅俗互动的艺术世界。第二、三章分别从人与物的角度论述张岱和他的艺术物品,指出张岱在其艺术世界中所扮演的各类角色,如艺术赞助商、艺术创作者和艺术鉴赏家等;指出书画、香茗、古琴等艺术物品对于张岱的影响,认为艺术物品将张岱的社会关系网络串联了起来,从而形成艺术世界。第四章将张岱艺术世界的特点归结为“奇情俗趣”,认为张岱游于文人艺术与庶民艺术之间,显示了广泛的艺术爱好,其艺术世界则体现出奇雅之趣和世俗之乐的特点。简言之,《陶庵梦忆》是张岱艺术世界的缩影,“奇情俗趣”则是它的鲜明特征。
夏莹[6](2021)在《贾平凹文艺观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文中提出文艺观是贾平凹文论思想的核心问题。贾平凹文艺观是围绕民族认同问题建构和展开的。本论文从民族认同角度切入贾平凹的文论文本,主要从贾平凹文艺观的民族认同资源、贾平凹文艺观的民族认同建构、贾平凹文艺观的民族性与世界性,以及贾平凹文艺观的理论启示等方面展开论述。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阐述贾平凹文艺观和民族文化资源的承继关系,主要从贾平凹文艺观与传统思想文化和贾平凹文艺观与传统文学艺术两方面进行说明。第二章主要论证贾平凹文艺观的民族认同建构,具体从贾平凹小说观与民族认同建构、贾平凹散文观与民族认同建构、贾平凹艺术观与民族认同建构三方面来阐述。第三章对贾平凹文艺观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进行论述和评析,主要从贾平凹文艺观的民族文化立场与主体身份认同、贾平凹文艺观与世界文艺的关系两个方面进行。第四部分是结论,分别从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两个层面对贾平凹的文艺观作了总结。贾平凹文艺观是中国当代文学处理文艺继承、借鉴与创新关系的一个典型样本。在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学遭遇各种紧张与危机的全球化语境下,贾平凹文艺观愈来愈凸显出其独特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
张炳闰[7](2021)在《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的情趣化内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唐代繁荣的经济环境,自信开放的社会思想,造就了唐人感性的心理特征,使他们对生活的美好具有更为细腻的感知,让唐代的陶瓷艺术呈现出如诗歌般的情趣化色彩。长沙窑陶瓷注重观察人们的精神需求并将趣味、情感、品味等融入陶瓷生产,满足了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开创了彩瓷时代的肇端。本文从长沙窑陶瓷艺术情感角度出发,结合时代背景、人文思想、民俗文化对其陶瓷的造型特征、装饰手法、审美情趣进行具体分析,梳理归纳了长沙窑陶瓷艺术多样的情趣化内涵。这不仅丰富了唐代陶瓷艺术的研究角度,而且对现代陶瓷艺术的情趣化发展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丰富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深度。
王忠民[8](2021)在《王一亭花鸟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一亭(1867-1938)是20世纪继吴昌硕之后海派重要的写意花鸟画家之一,与吴昌硕并称“海上双璧”。其写意花鸟画风与任伯年、吴昌硕画法风格一脉相承,并吸收了西洋画法特点,又与民间美术相融,雅俗共赏。作为主体和研究对象的王一亭,在民国的场域中是多重身份的集合体,并非是后世所建构的艺术家或商人这样较为单纯和片面的身份。因而,我们对于王一亭的解读,应把其置放在整个海派的背景下。在民国时期不仅延续了金石入画这一传统画学,而且在写意花鸟画的现代化实验领域和现代展览机制也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晚清到民国时期政坛复杂而又多变,王一亭身兼书画家、艺术活动家以及艺术赞助人为一身的综合身份以及在海上画坛的位置和影响力使其具有特殊的研究意义。多重身份建构的主题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形塑了王一亭的花鸟画风,而花鸟画创作,亦成为王一亭日常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与生活,相互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博涉与精取”的高度。本文详细梳理和探讨王一亭绘画早期的博涉与日常生活及交游之间的形构关系,并将之置放于民国上海这一具有“世界场域”的租界城市的历史情境中进行细致考察,探讨王一亭的“博涉与精取”为其写意花鸟画带来的重大影响。其一,笔者对于王一亭花鸟画风格特征以及散见于画跋中的艺术思想进行理论透视,从中管窥王一亭的绘画观念和审美思想;其二,在此论述的基础之上,深入探讨王一亭日常生活、交游与画风建构的关系,并试图厘清王一亭花鸟画风格成因的背后社会因素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形塑。最后,笔者以其花鸟画创作中福寿吉祥题材为例,着重探讨并试图厘清王一亭花鸟画创作题材、风格与心理认同的关系。微观而言,探讨作为主体的王一亭在多元的文化情境中进行的个体选择与价值认同;宏观而言无疑是民国时期历史语境下“文化转型”这一时代大潮对于类似王一亭——作为多重身份交融的个体的“投射”。总之,本文在探讨王一亭及其所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重新检视王氏在近代美术史的文化转型中的问题和现象;王一亭的博涉与精取为其花鸟画风格演变提供了内在的动力,而王一亭的绘画经历和实践中得来的宝贵经验在探索中国美术的现代之路上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孙荟[9](2021)在《动画角色设计在紫砂文化传播类App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在数字化平台传播、宣传、弘扬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了学界和产业界共同努力的目标。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非遗文化为主题的应用程序层出不穷。而江苏宜兴的传统紫砂文化在数字化平台上一直处于发展的初期,其界面以图文介绍和商品交易为主要功能,界面的视觉设计也显得相对简单。在以文化传播为主要功能的应用程序案例的借鉴下,在图形化界面和动画交互界面的发展现状下,论文试图通过引入动画角色设计,来改造江苏宜兴紫砂文化在应用程序中实施文化传播的效果和功用,在应用程序的界面设计中植入带有紫砂文化艺术符号、色彩、故事和情感的动画角色,丰富紫砂文化传播类应用程序界面的视觉美感,提升其用户体验,并通过《淘砂》的设计项目为宜兴紫砂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的发展提供设计助力。首先,论文对动画角色设计的概念和发展进行了梳理,通过美国迪士尼动画角色设计的类型、日韩民族动画角色设计的类型,以及欧洲实验动画角色设计的类型,得出各国文化对于其动画角色造型和审美的影响,并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动画角色设计所产生的影响和起到的隐喻作用进行了总结。其次,论文对现有紫砂文化类应用程序的设计展开了研究,对其以传播为主要功能的设计原则进行了论述,发现紫砂文化需要在其中实现故事传播的功能,以及紫砂文化信息交互传播的功能;而其娱乐为主要功能的设计原则表现在紫砂文化的实用与趣味相结合的功能,紫砂文化的意象与互文功能;审美为主要功能的设计原则表现在紫砂本身的自然审美与紫砂制作的工匠精神审美。在明确了紫砂文化类应用程序的设计原则后,论文最后得以展开动画角色在紫砂文化类应用程序中的隐性阐释。这使得带有传统文化元素的动画角色设计在其界面中可以运用多样的造型变化来作为隐性交互的线索。同时针对不同时代的特征,动画角色还可以更生动地介绍相应的紫砂文化历史。而动画角色设计还可以作为紫砂文化传承的艺术表达,通过制陶过程和情境的动画还原,反映紫砂手工艺制作的流程,隐喻不同界面的功能。用动画角色来作为陶艺表演则可以隐性地串联起紫砂文化与茶文化、书画艺术等传统文化的联系。动画角色设计也代表了紫砂文化的审美隐喻,紫砂陶艺制作本就是人与器物的互动,其动画角色制作陶艺的动作也是道与器的统一。用动画角色来阐述紫砂名人与大师则把工匠精神下的精益求精的审美态度表露出来,最终将运用程序界面结合人文内容统一的隐喻设计表达出来。
石艳丽[10](2021)在《元代题马图诗研究》文中指出元代题画诗是中国诗歌艺术史上诗、画艺术完美结合的一朵奇葩,其在前人诗歌绘画的创作基础上,或题他人之画,或自题画,诗人题写的对象也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如“马”这一物象。在元代社会中,马扮演着精神与物质力量的双重角色,诗人笔下的马较之前人塑造的更加丰满,其形态动作不仅成为美的象征,更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诗人和马共同构建了元代社会精神与物质交流的双重空间,为元代文学呈现了具有独特审美意趣的题马图诗。元代题马图诗从形式上说,是将诗歌与绘画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融于一体,既能看出画中马的姿态各异,又能品出马的文学艺术审美价值;从内容上说,元代诗人又援诗入画,以诗论马图,凭马图作诗,诗与马图二者不可割裂而论,马图是诗歌创作的重要前提。故本文以元代题马图诗作为研究对象,从元代题马图诗的题咏对象和其文化背景入手,详细论述元代题马图诗的诗歌内容、艺术特点、兴盛原因等,继而概括总结出元代题马图诗的文学史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主要为绪论,对元代题马图诗这一论题的问题缘起、选题意义、研究现状、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等逐一展开论述,理清学界现在的研究态势,整理研究方法,为后文论述做一总括。第二部分主要梳理我国古代题马图诗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元代题马图诗的文化背景有所阐释,以及对元代题马图诗的创作背景、创作数量、诗人民族等基本情况进行考述,为后文元代题马图诗的内容及艺术特点的论述做铺垫。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元代题马图诗的内容进行详细分类。根据诗人题写的画马图,分为马的外形、动作、配饰、品德及气韵;元代诗人以借马抒怀、咏史的方式表达自我情感;元代题马图诗中所展现的绘画理论等,选取典型诗人的题马图诗进行内容分析。第四部分主要探讨元代题马图诗的艺术特点,表现在其“以马比兴,意在言外”的表现手法、“画意入诗,虚实兼顾”的诗歌意境、“巧用典故,迁移历史”的创作手法、“凝练概括,平淡为美”的诗歌语言等四个方面上。第五部分主要是分析元代题马图诗得以兴盛的原因。主要有人们普遍具有崇马、爱马的情结,开放自信的时代精神与马文化内蕴气质的审美契合,社会上书画收藏与鉴赏之风的盛行,很多书画家在儒、释、道三教文化的浸润导引下对书画艺术理论的发展等。第六部分主要就元代题马图诗的文学史意义展开论述,笔者从文学史题材内容的丰富、元代士人心态与文风特点、多民族交融的社会状况的展现等方面展开论述。元代诗人将历史上众多画家所画的马描写的气象万千,使得世间诗情与世间骏马得到了完美的融合,成为元代诗歌中一道亮丽的题画诗题材景观。而随着元代题马图诗的诞生与兴盛,其背后的文化背景、诗歌描写内容、勃兴原因以及文学史意义对前代题画诗有了全新意义的继承与开拓,对明清时期的题画诗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茶文化与诗书画——浅论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及其与诗书画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文化与诗书画——浅论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及其与诗书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5)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关键词解析 |
一、艺术世界 |
二、奇情俗趣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主要论题 |
一、研究现状 |
二、主要论题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形成背景 |
第一节 家风遗泽 |
一、张元忭:先世楷模 |
二、张汝霖:名士气派 |
三、张耀芳:声伎之乐 |
四、张联芳:收藏嗜好 |
第二节 艺术启蒙 |
一、家蓄声伎 |
二、师学古琴 |
三、艺苑交游 |
第三节 时代审美观念 |
一、崇“奇” |
二、尚“俗” |
三、求“淡” |
第二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参与者 |
第一节 作为艺术赞助商 |
一、曲伎东家 |
二、茶工雇主 |
第二节 作为艺术创作者 |
一、戏剧大师 |
二、古琴高手 |
三、茶艺识客 |
第三节 作为艺术鉴赏家 |
一、书画鉴藏 |
二、戏剧评论 |
第三章 艺术品:张岱的日常用物 |
第一节 书画 |
一、书画作为礼物 |
二、不朽图赞 |
第二节 香茗 |
第三节 古琴 |
第四章 张岱艺术世界的雅俗之辩 |
第一节 文人艺术:奇雅之趣 |
第二节 庶民艺术:世俗之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贾平凹文艺观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现实背景 |
(二)理论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概况 |
(二)国外研究概况 |
四、研究方法和框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框架思路 |
第一章 贾平凹文艺观的民族认同资源 |
第一节 贾平凹文学观与传统思想文化 |
一、贾平凹文学观与儒家文化 |
二、贾平凹文学观与佛道文化 |
三、贾平凹文学观与巫鬼文化 |
第二节 贾平凹文学观与传统文学艺术 |
一、贾平凹文学观与传统文学 |
二、贾平凹文学观与戏曲艺术 |
三、贾平凹文学观与书画艺术 |
第二章 贾平凹文艺观的民族认同建构 |
第一节 贾平凹小说观与民族认同建构 |
一、文学地理与民族认同 |
二、小说形式与民族认同 |
第二节 贾平凹散文观与民族认同建构 |
一、散文文体与民族认同 |
二、散文境界与民族认同 |
第三节 贾平凹艺术观与民族认同建构 |
一、艺术精神与民族认同 |
二、艺术形式与民族认同 |
第三章 贾平凹文艺观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
第一节 贾平凹文艺观的民族文化立场与主体身份认同 |
一、贾平凹文艺观的民族文化立场 |
二、贾平凹文艺观的主体身份认同 |
第二节 贾平凹文艺观与世界文艺观念的对话 |
一、贾平凹关于文艺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的理论阐述 |
二、贾平凹关于文艺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的理论创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的情趣化内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课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对象的界定和论文基本结构 |
1.4.1 情趣化的界定 |
1.4.2 长沙窑瓷器的时间界定 |
1.4.3 论文基本结构 |
2 唐代长沙窑的发展概况 |
2.1 唐代长沙窑的历史溯源 |
2.2 唐代长沙窑工艺概述 |
2.3 唐代长沙窑的社会经济背景 |
2.3.1 “安史之乱”前政治经济的长期繁荣 |
2.3.2 “安史之乱”造成的经济重心南迁 |
3 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情趣化内涵的成因 |
3.1 社会娱乐风气的形成 |
3.1.1 饮酒品茗风尚的盛行 |
3.1.2 乐舞百戏反映出的唐人娱乐生活心态 |
3.2 开放包容的社会思想 |
3.2.1 东西方商贸的兴盛 |
3.2.2 宗教思想的兼容并蓄 |
3.3 工艺技术的提高 |
3.3.1 烧窑技术的进步 |
3.3.2 陶瓷装饰技术的丰富 |
4 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情趣化内涵的表现 |
4.1 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的情趣化造型语言 |
4.1.1 情趣蕴于功能的实用性造型语言 |
4.1.2 夸张抽象的趣味性造型手法 |
4.1.3 自然形态的模仿与生活寓意 |
4.2 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的情趣化装饰语言 |
4.2.1 充满生活趣味的绘画装饰 |
4.2.2 借诗传情的诗文装饰 |
4.2.3 自由写意的色釉装饰 |
4.3 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的情趣化审美内涵 |
4.3.1 神话形象的创造与情感寄托 |
4.3.2 富丽多彩的审美追求 |
4.3.3 变化多样的趣味性 |
4.3.4 质朴自然的生活理想 |
5 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情趣化内涵的历史价值及启示 |
5.1 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情趣化内涵的历史价值 |
5.2 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情趣化内涵在现代设计中的启示 |
5.2.1 象征性符号的应用 |
5.2.2 生活化情趣的关照 |
5.2.3 开放包容的设计观念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王一亭花鸟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关于王一亭花鸟画研究的现状 |
一 关于王一亭生平的研究 |
二 关于王一亭交游的研究 |
三 关于王一亭绘画思想的研究 |
第三节 目前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视角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视角 |
第一章 “博涉”之“博”——王一亭绘画的取法与师承 |
第一节 王一亭绘画的早期蒙养 |
一 家庭书画氛围的影响 |
二 晚清金石学的余绪 |
三 王一亭早期花鸟画的师承 |
第二节 王一亭与“海上画派” |
一 拜师任伯年与徐小沧 |
二 与吴昌硕的师友情缘 |
三 王一亭对海派风格的继承 |
四 王一亭在海上画派中的位置 |
五 王画吴题:采访中对相关问题的再认识 |
第二章 中西共鉴——王一亭绘画的积学与互融 |
第一节 王一亭对西方绘画理念的接受 |
一 对景写生观念的理解 |
二 油画的新尝试 |
三 王一亭花鸟画中西方绘画观念自然生成 |
第二节 东方传统艺术门类的融通与互补 |
一 诗、书、画、印的审美综合 |
二 笔墨与程式的互衬 |
第三节 中国画科的边界与交融 |
一 山水、花鸟、人物的边界 |
二 以线塑形的艺术主张与实践 |
第三章 “博涉”到“精取”之变的内外因 |
第一节 王一亭花鸟画转变的形式 |
一 从“小写意”到“大写意” |
二 笔法转变的契机与表现 |
第二节 文化认同——艺术观念转变的内因 |
一 王一亭绘画思想承变的境遇 |
二 文化认同的自律性 |
第三节 环境、条件与个人抉择的外因 |
一 民国时期海上画坛和美术教育的赞助人 |
二 绘画风格的继承与个性化推进 |
三 民间审美文化的借鉴与再创造 |
第四章 王一亭花鸟画的新变 |
第一节 题材的扩展 |
一 从生活到画面 |
二 绘画题材扩展的表现 |
三 笔墨与题材的适应调和 |
第二节 笔墨语言的创新 |
一 水、色、墨破染与勾勒技巧的分期演进 |
二 色彩语言的融合发展 |
三 个性化的构图手法 |
四 笔墨程式的突破 |
第三节 中西绘画融合的拓展 |
一 西洋造型手法的吸收 |
二 背景渲染与光色意识 |
第五章 王一亭花鸟画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 |
第一节 境界高远:人文精神的体现 |
一、题材的范围 |
二 主题的提炼 |
三 寓意与象征 |
第二节 画为心声:悲悯情怀的表现 |
一 从生活体验到笔墨转换 |
二、悲悯情怀与精神寄托 |
第三节 孑然独立:王一亭绘画的意义与回响 |
一 王一亭花鸟画的时代内涵 |
二 时代审美观视野下王一亭花鸟画的格调 |
三 王一亭花鸟画的现代性与当代意义 |
四 王一亭花鸟画的价值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王一亭现存作品图录 |
附录二 访谈资料汇总 |
附录三 笔者考察王一亭故居影像资料 |
附录四 王一亭常用印索引 |
附录五 吴昌硕曾孙吴越先生提供影印资料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动画角色设计在紫砂文化传播类App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现状 |
1.3.2 国外现状 |
1.4 研究的流程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创新点 |
1.6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动画角色设计概论 |
2.1 动画角色设计概念 |
2.2 动画角色设计的类型 |
2.2.1 美国动画角色设计类型 |
2.2.2 日韩动画角色设计类型 |
2.2.3 欧洲动画角色设计类型 |
2.3 中国传统文化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影响 |
2.3.1 动画角色设计与传统文化传播的关系 |
2.3.2 动画角色设计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隐喻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紫砂文化类App界面设计原则研究 |
3.1 传播功能设计原则 |
3.1.1 紫砂文化的故事传播功能 |
3.1.2 紫砂文化的交互传播功能 |
3.2 娱乐功能设计原则 |
3.2.1 紫砂文化的实用趣味功能 |
3.2.2 紫砂文化的意象互文功能 |
3.3 审美功能设计原则 |
3.3.1 紫砂文化的自然内生审美功能 |
3.3.2 紫砂文化的工匠精神审美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动画角色在紫砂文化类App界面中的隐喻设计 |
4.1 动画角色设计的叙事功能 |
4.1.1 古今流变的角色造型 |
4.1.2 内容讲解的生动叙事 |
4.2 动画角色设计的传承价值 |
4.2.1 制陶情境的还原再现 |
4.2.2 陶艺宣传的表演传播 |
4.3 动画角色设计的艺术审美 |
4.3.1 道器统一的自然审美 |
4.3.2 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淘砂》App动画角色设计项目 |
5.1 《淘砂》App设计定位 |
5.1.1 设计背景 |
5.1.2 前期调研 |
5.1.3 竞品分析 |
5.2 《淘砂》App动画角色设计 |
5.2.1 形象贴切的造型设计 |
5.2.2 悦目娱心的色彩设计 |
5.2.3 文化符号的提炼与设计 |
5.3 《淘砂》App的动画角色功能设计 |
5.3.1 动画角色的叙事建构 |
5.3.2 动画角色的交互系统 |
5.3.3 动画角色的品牌传播 |
5.4 《淘砂》App界面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与不足 |
6.1.1 研究结论 |
6.1.2 研究成果 |
6.1.3 研究不足 |
6.2 未来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动画角色设计在紫砂文化传播类App中的用户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3:《淘砂》App用户体验调查问卷 |
(10)元代题马图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元代题马图诗的基本创作情况 |
(一)题马图诗的历史梳理 |
1.春秋战国至秦汉——题马图诗的萌芽 |
2.魏晋至南北朝——题马图诗的生成 |
3.隋唐至五代——题马图诗的成熟 |
4.两宋、辽、金至元——题马图诗的繁盛 |
5.明清至近代——题马图诗的顶峰 |
(二)元代特殊的马文化背景阐释 |
1.元代马的物质文化 |
2.元代系列马神话 |
3.元代马图腾崇拜 |
(三)元代题马图诗的创作状况 |
1.元代题马图诗的数量状况 |
2.元代题马图诗的创作群体状况 |
二、元代题马图诗的内容旨趣 |
(一)马之形象的艺术塑造 |
1.“八尺驹,骨鬣奇”——马之外形 |
2.“似追风,雄姿空”——马之动作 |
3.“金鞍光,朱英翠”——马之配饰 |
4.“耐苦寒,最精神”——马之品德 |
5.“飞云烟,气超轶”——马之神韵 |
(二)借马抒发情怀与志向 |
1.壮心不已,志在千里——展现豪情壮志 |
2.神骏鞍前,悲天悯人——控诉怀才不遇 |
3.宝马金鞍,人世无常——改变人生态度 |
4.骐骥入汉,龙种贤才——咏史怀古之情 |
(三)阐释马图的绘画理论 |
1.诗画同体,形神兼备——注重马之艺术气韵 |
2.崇法唐人,古淡天真——注重马之自然状态 |
3.文人绘画,书画本同——注重马之笔墨线条 |
三、元代题马图诗的艺术韵味 |
(一)以马起兴,意在言外的表现手法 |
(二)画意入诗,虚实兼顾的诗歌意境 |
(三)巧用典故,迁移历史的创作手法 |
(四)凝练概括,平淡为美的诗歌语言 |
四、元代题马图诗兴盛的原因 |
(一)元代人崇马爱马情结 |
(二)元代的时代思想与马精神的审美契合 |
(三)元代书画收藏与品鉴之风盛行 |
(四)儒释道文化对元代社会的影响 |
(五)元代书画理论的艺术引导 |
五、元代题马图诗的文学史意义 |
(一)丰富了文学史题材内容 |
(二)展现了元代士人的文化心态与创作趋向 |
(三)凸显了多民族文学文化交融的社会状况 |
结语 |
附录:元代题马图诗代表作品辑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茶文化与诗书画——浅论中华茶文化的发展及其与诗书画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从长沙窑瓷器茶具看唐代的饮茶文化[D]. 吕历阳. 山东大学, 2021
- [2]明清时期提梁形制壶具设计研究[D]. 江源. 江南大学, 2021
- [3]日本奥玄宝《茗壶图录》的紫砂鉴赏观研究[D]. 李佳萌.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4]饮茶方式的变化对茶器的影响 ——以《中国茶画》一书为例[D]. 陈梦梦.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
- [5]奇情俗趣:《陶庵梦忆》与张岱的艺术世界[D]. 庄振富.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6]贾平凹文艺观中的民族认同问题研究[D]. 夏莹.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7]唐代长沙窑陶瓷艺术的情趣化内涵研究[D]. 张炳闰.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8]王一亭花鸟画研究[D]. 王忠民.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9]动画角色设计在紫砂文化传播类App中的运用研究[D]. 孙荟. 江南大学, 2021(01)
- [10]元代题马图诗研究[D]. 石艳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