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透辉石-锥辉石在交代岩中共存的物理化学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梁祥济,曲国林,林月英[1](1983)在《透辉石—锥辉石在交代岩中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文中提出 透辉石是岩浆岩、变质岩和交代岩中最常见的矿物之一。锥辉石在一些传统的矿物学书中都归入霓石一栏内,笼统地谈到产在碱性岩中。但是,锥辉石产出比霓石广的多。原生锥辉石在美国科罗拉多、怀俄明和犹他州Green—River的一些岩系中普遍可见,它还可在蚀变的含铁片岩和角页岩中出现,有的还产在含有Na、Fe的蚀变围岩之中,它的产出与辉石和闪石类矿物密切相关。然而,透辉石—锥辉石这一对矿物作为气成高温蚀变产物究竟在什么样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共存呢?它们又与哪些矿物密切共生呢?这是本文将要论及的问题。
梁祥济,曲国林,林月英[2](1983)在《透辉石—锥辉石在交代岩中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文中提出 透辉石是岩浆岩、变质岩和交代岩中最常见的矿物之一。锥辉石在一些传统的矿物学书中都归入霓石一栏内,笼统地谈到产在碱性岩中。但是,锥辉石产出比霓石广的多。原生锥辉石在美国科罗拉多、怀俄明和
肖鑫[3](2019)在《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铜陵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聚集地,矿区内以发育众多“广义矽卡岩型”铜金多金属矿床而闻名,是“层控矽卡岩型’”和“复合叠加成矿”理论的发源地。区内的铜金多金属矿床以矽卡岩型矿体为主,次为层状/似层状硫化物矿体,同时深部勘探揭示这些铜金多金属矿床深部存在斑岩矿化。然而目前有关该区成矿多样性的成因机理及其主控因素还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深入研究,尤其是层状硫化物矿体的成矿物质来源与成因和斑岩-矽卡岩-层状硫化物之间的成因联系仍然存在争议。新桥矿床和冬瓜山矿床是铜陵矿集区内产出斑岩型-矽卡岩型-层状硫化物矿体的典型代表,因此,论文选择该矿集区内的新桥和冬瓜山矿床开展系统的斑岩-矽卡岩成矿作用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的进展和认识:新桥和冬瓜山矿床的岩浆锆石、斑岩热液蚀变矿物(榍石和金红石)和矽卡岩矿物(石榴子石)的U-Pb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成岩时代与斑岩-矽卡岩蚀变成矿时代一致,约为140Ma左右,为早白垩世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床。新桥和冬瓜山矿床发育不同类型的岩浆岩,主要类型为辉石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地质特征和岩浆岩矿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石英(二长)闪长岩为新桥和冬瓜山矿床的主要成矿岩浆岩。岩浆锆石Ti温度计计算得出辉石闪长岩的结晶温度较高为828℃,而成矿岩体石英(二长)闪长岩的结晶温度约为784℃。岩浆锆石的Ce/Nd、Ce4+/Ce3+和Eu异常特征指示石英(二长)闪长岩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和富含岩浆水特征。同时岩浆磷灰石成分表明石英(二长)闪长岩具有较高的SO3、Cl的含量和较低的F/Cl比值,而辉石闪长岩则显示相对高F特征和较高的F/Cl比值。新桥和冬瓜山矿床发育典型的斑岩和矽卡岩蚀变。其中斑岩蚀变主要为钾长石化(少量黑云母化)、绢云母化和青磐岩化。斑岩-矽卡岩热液蚀变阶段产出了大量与蚀变矿化相关的热液矿物(如磷灰石、榍石、金红石、磁铁矿、黄铁矿和石英),这些热液矿物的矿物学和微量元素特征对了解斑岩-矽卡岩矿化过程中岩浆-热液流体的成分和演化过程提供了直接证据。新桥和冬瓜山矿床钾化蚀变阶段发育磷灰石、金红石、榍石和石英等热液矿物,这些矿物的稳定存在和微量元素特征指示钾化阶段为中高温阶段,热液磷灰石和金红石的主微量元素特征指示钾化阶段流体中主要存在Cl-、F-、OH-、CO32-、PO42-、SO42-、REE3+和具有较高的fS2、fO2条件;并且热液榍石的HFSE和V元素变化和热液氟磷灰石的存在,指示早期钾化阶段的流体为富F且偏碱性流体。然而冬瓜山矿床钾化阶段存在榍石-磁铁矿/钛铁矿组合及相应的稀土元素含量变化可能指示了冬瓜山矿床钾化阶段存在局部的氧逸度fO2变化。绢云母化阶段大量黄铁矿的沉淀指示该阶段流体具有较高的fS2,而该阶段的热液磷灰石极度亏损REE元素指示其可能有外界流体加入,导致流体温度降低且pH发生变化。青磐岩化阶段主要发育绿帘石、绿泥石和少量热液磷灰石/榍石,金属硫化物发育较少。冬瓜山矿床矽卡岩阶段产出热液磷灰石成分指示早阶段矽卡岩与钾化阶段具有相似的流体性质;而外矽卡岩带的热液磷灰石和榍石均存在明显的振荡环带结构指示存在流体振荡和较强的水岩作用,同时新桥矽卡岩阶段磁铁矿(尤其远端矽卡岩)富集Mg、Mn和Sn同样也指示矽卡岩阶段存在明显的流体交代和强烈的水岩反应。新桥和冬瓜山矿床的矽卡岩存在内外矽卡岩分带,内外矽卡岩带主要以石榴子石矽卡岩为主,其中内矽卡岩带主要以钙铝榴石为主,钙铝榴石的微量元素(REE、Eu)特征指示其主要形成于早阶段的岩浆热液高温流体,流体以中性为主且形成于近封闭环境;而外矽卡岩带的石榴子石Fe/Al成分变化较大,存在多阶段石榴子石且显示了复杂的矿物内部结构和化学成分,表明外矽卡岩带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多阶段流体活动和存在流体振荡。新桥和冬瓜山矿床不仅发育斑岩-矽卡岩型矿体,而且层状/似层状硫化物矿体作为最主要矿体存在,然而关于层状矿体中胶状黄铁矿的成因依然存在争论。本论文研究发现,手标本尺度上胶状黄铁矿整体呈现了典型的热液脉状特征,并且存在穿切和交代矽卡岩矿物(如石榴子石和辉石)和金属矿物(磁铁矿、磁黄铁矿)现象。在地球化学特征方面:胶状黄铁矿的原位S同位素与斑岩-矽卡岩蚀变矿化相似为岩浆热液来源,微量元素成分显示其与远端矽卡岩中黄铁矿的成分特征相似,而于区域泥盆至三叠系沉积岩中原生沉积黄铁矿和世界上典型的SEDEX型矿床中的黄铁矿均存在显着的差异。因此,胶状黄铁矿的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特征皆指示其为热液成因,而非来源于原生或喷流沉积,且为矽卡岩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其形成于磁铁矿和磁黄铁矿之后并被后期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和方铅矿交代。上述特征表明了层状硫化物矿体为早白垩世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的一部分,岩浆热液流体在接触带与碳酸盐岩反应形成矽卡岩型矿体,而岩浆热液在远端泥盆-石炭系沉积间断面界面与上赋还原性碳酸盐岩发生水岩反应作用,通过歧化反应并且快速冷却结晶而形成了胶状黄铁矿,同时后期岩浆热液流体持续活动叠加于胶状黄铁矿之上共同组成了层状硫化物矿体,且石炭-泥盆系沉积间断面为流体通道。微量元素结果揭示层状硫化物矿体的成矿物质由岩浆热液流体和围岩共同制约,围岩提供了部分Cu、Au成矿物质,而主体则来源于与斑岩-矽卡岩蚀变矿化有关的岩浆热液。铜陵矿集区内同时还发育不同类型矽卡岩型矿化,本次工作发现成矿岩体的岩浆磷灰石的微量元素(如Eu/Eu*、Ce/Ce*、REE、Mn、Fe、Sr、Cu和Zn)能够判别不同斑岩-矽卡岩型矿化类型,例如矽卡岩型Pb-Zn矿化(姚家岭)相关的岩浆磷灰石主要富集Mn、Fe、Sr;与矽卡岩型Au矿化(朝山)有关的岩浆岩中磷灰石富集Cu和Zn;而斑岩-矽卡岩型Cu-Au矿化(新桥和冬瓜山)有关岩浆磷灰石的成分介于两者之间。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存在一定差别和联系,尤其是在围岩的性质和矿化蚀变类型方面存在差别,而岩浆岩的类型和性质相似(均为中酸性岩浆岩且具有高氧逸度、富含挥发份、富水和高温特征)。通过对比发现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受碳酸盐岩地层影响因素较大,矽卡岩和层状硫化物的形成过程中围岩提供了部分的成矿物质,而陆缘弧斑岩矿床主要受控于俯冲背景及相关的岩浆作用。
李明轩[4](2019)在《安徽铜陵刺山金矿复合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刺山金矿分布有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以及过渡型三种金矿体。斑岩型金矿体产在辉石闪长岩体中上部的绢英岩化带内,主要产有浸染状和细脉浸染状金矿石。矽卡岩型金矿体产在辉石闪长岩体与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地层外接触带的矽卡岩中,主要产有斑杂状和脉状金矿石。过渡型金矿石产在辉石闪长岩体与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内接触带的矽卡岩化辉石闪长岩中,主要产有细脉浸染状和斑杂状金矿石。辉石闪长岩斑晶辉石和角闪石以及堆积晶辉石和角闪石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初始岩浆可能来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下产生的幔源底侵玄武岩浆,这种底侵玄武岩浆在深位岩浆房和向浅部侵位过程中都发生了结晶分异作用,导致演化的岩浆中铜与铁亏损和金富集。这是刺山金矿乃至狮子山矿田金矿形成的关键控制因素。矿物学和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结果表明,从岩浆岩到过渡带再到矽卡岩,岩浆-流体系统的氧逸度逐渐升高,磁铁矿的形成温度依次降低。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从斑岩型到过渡型再到矽卡岩型矿化,流体整体氧化性升高,CO2含量也升高,说明离岩体越远,岩浆对流体的影响减小,地层对流体的影响增大。过渡型矿化在每个矿化阶段(特别是硅化黄铁矿化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均很大,流体组成相当复杂,可能发生过流体的沸腾和混合作用。金属矿物大量堆积是由岩浆-流体成矿系统自岩浆阶段开始的压力变化过程(即流体超压-流体沸腾和裂隙生成-减压排泄)造成的。该过程有可能经历循环,直至整个成矿体系完全开放,并与大气水发生混合。包括刺山金矿在内,铜陵狮子山矿田金矿是由底侵的玄武质岩浆在深位岩浆房和浅位岩浆房发生结晶分异作用导致金富集,演化的富金辉石闪长质岩浆侵入到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围岩地层中,通过岩浆冷却结晶产生岩浆流体、岩浆与碳酸盐围岩反应产生矽卡岩流体、岩浆流体与矽卡岩流体混合产生混合流体,并由岩浆流体、矽卡岩流体和岩浆-矽卡岩混合流体交代辉石闪长岩、矽卡岩和矽卡岩化辉石闪长岩形成的。
冷秋锋[5](2016)在《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成岩与成矿作用》文中提出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作为冈底斯成矿带上具有重大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意义的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其完整地保存了矽卡岩矿床形成的演化信息。尽管通过本项目组成员长达8年的勘查与研究,取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成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研究资料,但对于矽卡岩成岩成矿机制等重要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还较为薄弱。本文以甲玛矿床为解剖对象,以矽卡岩形成、演化及成矿过程为重点研究内容,采用详细的地质编录、系统的光薄片镜下鉴定,应用先进的测试方法和技术,结合多学科知识,深入开展其成矿构造背景、矿床地质特征、矽卡岩形成演化及成矿作用研究。通过深入分析甲玛矿床矽卡岩类型、矿物成分及其分带,综合成矿流体来源及其演化特征,建立了甲玛矿床矽卡岩成岩成矿模式,对于矿区外围及区域找矿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和创新性成果:(1)厘定了矿体类型,查明了矿石特征:甲玛铜多金属矿床是由产于深部隐伏的斑岩型钼(铜)矿体、围绕斑岩体并沿下白垩统林布宗组砂板岩-角岩与上侏罗统多底沟组灰岩-大理岩层间构造中产出的矽卡岩型铜钼铅锌(金银)矿体、产于斑岩体上部角岩裂隙系统中的铜钼(金银)矿体以及产于外围构造破碎带中的独立金矿体,构成的“四位一体”矿体组合型式。矽卡岩中矿石构造以稠密浸染状、团块状、脉状构造及细脉-浸染状构造为主,角岩和斑岩矿石中主要构造为典型的浸染-细脉状;矿石结构均以结晶作用、交代作用和固溶体分离作用形成的结构类型为主;矿石中主要矿石矿物包括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辉铜矿、黝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金等,脉石矿物以矽卡岩矿物和石英、长石为主,含少量硬石膏、方解石、萤石等。(2)识别出一套典型的钙矽卡岩矿物组合,创建了矽卡岩分带模式:矽卡岩矿物包括进变质阶段的石榴子石、透辉石、硅灰石、符山石及退变质阶段的绿泥石、绿帘石和角闪石等。矽卡岩的岩性特征、矿物组合、矿物成分在垂向和水平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带性。垂向上,由顶板至底板具有灰黑色块状黑云母角岩→条带状硅化黑云母角岩→矽卡岩化角岩→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矽卡岩→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硅灰石矽卡岩→硅灰石矽卡岩→矽卡岩化大理岩→大理岩的分布规律;从浅部到深部石榴子石颜色具有由淡黄褐色→绿色(褐色)→暗棕红色(红棕色)的变化规律;矿物化学成分表现为钙铁榴石组分含量增加的趋势(And48.36→And79.36)。水平方向上,从斑岩接触带近端矽卡岩→中部带矽卡岩→远端矽卡岩,石榴子石/辉石比值从大于20:1→约10:1→约5:1;石榴子石颜色由红-棕色→棕-绿色→绿-淡黄色,矿物化学成分表现为钙铁榴石组分含量减小的趋势,且靠近角岩和大理岩的石榴子石具有不同的表现型式,分别为:And54.87→And46.71→And41.87和And88.76→And77.47→And66.86。(3)系统开展了矽卡岩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化学及同位素与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探讨了成岩成矿机制: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晚期有大气降水混入。含矿气水热液从岩浆房出溶后,岩浆的上侵伴随着高温高盐度流体相和高温气相的逃逸,各主要金属元素在气相、液相内进行迁移。流体在构造活动引起的林布宗组与多底沟组之间的扩容空间侧向迁移,并且在斑岩和角岩内不同阶段形成的裂隙内发生垂向迁移,其中构造驱动、温度梯度和压力梯度是其主要的驱动机制。成矿过程经历了岩浆出溶挥发分和流体、超临界流体形成、流体减压沸腾和流体混合等过程,流体减压沸腾是金属元素沉淀的重要机制。(4)完善了矽卡岩中金属矿物与成矿元素的分带模式:矽卡岩矿物分带与金属矿化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硅灰石矽卡岩主要分布在中部带的下部至大理岩接触部位,主要为铜矿化,金属矿物以斑铜矿+黄铜矿±黝铜矿±辉铜矿为主,极少含铅锌钼。石榴子石+透辉石矽卡岩主要为钼-铜矿化,钼矿化为辉钼矿,铜矿化主要为黄铜矿,少量斑铜矿,矿石矿物多以他形充填于石榴子石或透辉石颗粒间,局部呈块状、团块状,形成矽卡岩型富矿石。石榴子石+透辉石+(透闪石、阳起石)和石榴子石+绿帘石+(透辉石)矽卡岩位于浅地表,主要为铅锌矿化,以共生的方铅矿和闪锌矿为主,含少量黄铜矿,伴生金银矿化。从斑岩接触带近端矽卡岩→中部带矽卡岩→远端矽卡岩,矽卡岩中矿石矿物组合对应的成矿元素分带为:Mo+Cu±Au±Ag→Cu±Mo±Au±Ag→Pb+Zn+Cu±Au±Ag±Mo→Au±Ag±Cu。(5)划分了矽卡岩成岩成矿阶段:将甲玛矿床矽卡岩成矿作用过程划分为3个成矿期次:岩浆期、岩浆期后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岩浆期后热液期为主要的成矿期,进一步依据成矿温度和矿物生成顺序划分为进化交代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铜硫化物阶段、石英-铜钼硫化物阶段、石英-铅锌铜硫化物阶段、石英-金成矿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6)建立了甲玛矿床矽卡岩成岩成矿模式:中新世Langhian期,甲玛地区发生大规模中酸性岩浆的侵位,导致林布宗组砂板岩和多底沟组灰岩分别发生角岩化和大理岩化热蚀变,并在上覆角岩中形成筒状裂隙系统。岩浆热液垂向逃逸形成斑岩铜矿系统所具有的典型蚀变分带以及铜、钼矿化;流体侧向逃逸与上覆林布宗组角岩和下覆多底沟组大理岩与发生强烈的双交代反应,形成规模宏大的进变质矽卡岩。随着热液流体的演化,在退化蚀变阶段,热液流体交代早期形成的进变质矽卡岩形成退变质矽卡岩,并伴随大规模的Cu,Mo,Pb,Zn(Au,Ag)矿化。
梁祥济,王福生[6](2000)在《接触交代型夕卡岩金矿床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深入研究安徽铜陵狮子山接触交代型白芒山和包村夕卡岩金矿床野外工作的基础上 (实验以前者为主 ) ,总结出实验地质依据。采用矿区未蚀变的辉石闪长岩和南陵湖组灰岩 ,石英闪长岩分别和南陵湖组灰岩、塔山组条带灰岩及泥灰岩作为试料 ,模拟配制 p H=5.0、 6.0、 7.0和 8.0的0 .8M Na Cl+ 0 .2 M KF+ 0 .0 5M Au Cl3水溶液作为含金热液 ,两者在高压釜中持续了 96小时的交代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在温度 2 65~ 650℃和 2 0 0× 1 0 5~ 80 0× 1 0 5Pa压力下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中形成了与矿区基本上相吻合的三组夕卡岩矿物共生组合 ,而金在 3 50~ 2 50℃范围内以自然金状态沉淀 ,在 3 50~ 60 0℃时 ,以少量的银金矿形式产出 ,在 60 0℃以上未见金呈独立矿物出现。
段雪鹏[7](2019)在《东昆仑夏日哈木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岩成因矿物学研究》文中认为夏日哈木矿床是东昆仑造山带首次发现的超大型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而位于相同大地构造位置的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却未成矿。本文对两个镁铁-超镁铁岩进行成因矿物学研究,探讨两者矿物学差异,以期建立东昆仑地区与成矿有关的矿物学标志。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成矿镁铁-超镁铁岩的岩石组合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橄榄方辉岩-斜方辉石岩-二辉石岩-辉长苏长岩-辉长岩,以斜方辉石大量结晶为特征;未成矿镁铁-超镁铁岩的岩石组合为纯橄岩-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橄榄方辉岩-斜方辉石岩-二辉石岩-单斜辉石岩-橄长岩-辉长岩,以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大量结晶为特征。(2)成矿镁铁-超镁铁岩中的矿物生成顺序为:(尖晶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韭闪石/斜长石-镁角闪石-阳起石,硫化物可能在尖晶石、橄榄石结晶过程形成;未成矿的镁铁-超镁铁岩中的矿物生成顺序为:尖晶石-橄榄石-斜长石-韭闪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硫化物形成于橄榄石结晶之后。(3)成矿镁铁-超镁铁岩橄榄石具有相对稳定的Fo值变化范围,母岩浆Ni含量较高;橄榄石Ni含量大于2000ppm可以作为镁铁-超镁铁岩成矿的标志;Mn/Fe和Ni/Co比值指示成矿橄榄石源区为经历俯冲洋壳交代作用的辉石岩源区;成矿橄榄石具有高Ti低Ca特征,指示源区可能受到富钛和富铁的硅酸盐熔体交代。未成矿橄榄石Fo值变化范围较大,母岩浆Ni含量较低;橄榄石Ni含量小于2000ppm;Mn/Fe和Ni/Co比值指示未成矿橄榄石源区为未经过交代作用的橄榄岩源区;未成矿橄榄石具有低Ti高Ca特征,指示源区可能受到碳酸盐熔体交代。(4)成矿和未成矿镁铁-超镁铁岩中的辉石成分特征相似,无法作为成矿判别标志,斜方辉石大量结晶暗示成矿岩浆富Mg贫Ca,单斜辉石和斜长石大量结晶暗示未成矿岩浆贫Mg富Ca。(5)角闪石TiO2含量大于2.5wt%可以作为镁铁-超镁铁岩成矿的标志;成矿角闪石成分环带表明岩浆氧逸度先升高后降低有利于成矿;同化混染作用可能显着改变了岩浆的氧逸度条件;岩浆补给作用对于成矿有利;区域找矿过程中应注意寻找具有环带特征的角闪石。
文广[8](2017)在《邯邢地区矽卡岩富铁矿床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因素》文中指出邯郸邢台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克拉通之中部造山带中南段,是我国大型矽卡岩铁矿床的重要矿集区。该地区铁矿床规模大,矿石品位高,已发现的矿床/点100多个,已探明储量达8亿多吨,是我国重要的富铁矿矿石产出基地。前人对该地区的矿化特征、成矿岩体的侵位时代和岩石成因等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关于该地区矽卡岩铁成矿流体组成、性质及演化过程、磁铁矿沉淀机制等成矿过程的重要信息和关键问题的研究明显欠缺,很大程度制约了该地区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总结。邯郸邢台地区矽卡岩铁矿床与中奥陶统的膏岩层空间关系极为密切,不含膏岩层的早奥陶统灰岩未发现工业价值的磁铁矿矿化。膏岩层的的加入是否对形成富铁矿起到关键作用?论文选取邯邢地区最为典型的白涧和西石门大型富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观察基础上,开展详细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深入探讨该地区铁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膏岩层作用机制以及高品位矿体形成机理,并建立该地区的矽卡岩铁矿成矿模式。在符山和白涧侵入体中发现四类磁铁矿。第一类为岩浆型磁铁矿,这类磁铁矿一般发育钛铁矿出溶结构,钛铁矿在晚阶段热液作用下蚀变形成榍石。在热液蚀变过程中,第一类岩浆磁铁矿常被第二类和第三类的热液磁铁矿交代。第四类磁铁矿为直接从热液中沉淀的产物,不发育出溶及孔洞结构。岩浆磁铁矿在被交代过程中微量元素如Ti、Al、Mg、Mn、Cr、Zn、Ga和Co等含量降低,而Fe含量升高。对磁铁矿微量元素用前人所设计的微量元素图解进行投点时,发现这些图解并不能有效区分不同成因磁铁矿(岩浆vs热液)。通过对磁铁矿详细的结构观察和成分分析,我们提出Fe vs V/Ti图解能有效区分岩浆磁铁矿与热液磁铁矿,并能检测岩浆磁铁矿的蚀变程度。白涧铁矿床矿化由早到晚,成矿温度由高往低可分为三个阶段:(I)干矽卡岩阶段;(II)湿矽卡岩阶段;(III)硫化物阶段。不同阶段形成的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存在明显差异。磁铁矿中的Ti、V、Cr、Ni、Ga等元素含量从早阶段到晚阶段依次下降,说明温度对这些元素起到重要控制作用。微量元素Co和Ni在黄铁矿中高度富集,因此与黄铁矿共生的磁铁矿往往亏损这两种元素。Si和Ca等不相容元素在震荡环带结构磁铁矿中高度富集,反映了了在非平衡条件下,磁铁矿快速生长,这些元素通过表面吸附作用进入磁铁矿。磁铁矿溶解再沉淀现象十分多见,这个过程淋滤了磁铁矿中杂质元素如Si、Ca、Mg和Al等,提高了磁铁矿纯度。对比白涧层间矿体磁铁与白涧侵入体中的岩浆磁铁矿,发现两者在结构和微量元素组成上存在巨大差异。层间矿体明显富集Si和Ca等不相容元素,且发育震荡环带结构,而相容元素Ti、V和Cr等含量比岩浆磁铁矿低2个数量级,显示了明显的热液磁铁矿特征,并非矿浆贯入成矿。白涧铁矿矿区内矽卡岩辉石发育核-幔-边结构,从核部到幔部和边部,Na和Fe显着升高,Mg显着降低。外矽卡岩原生辉石几乎为纯透辉石,部分被晚阶段富铁辉石交代。过渡金属元素如Ni、Co、V、Cr和Zn等在辉石中的含量主要受辉石Fe含量控制;高场强元素如Nb、Ta、Zr和Hf则与辉石端元成分组成关系不大,主要受控于温度和流体成分。稀土元素总量与辉石中的P含量成明显正相关关系,磷灰石沉淀可能是导致辉石中P和REE总量下降的直接的原因。白涧磷灰石强烈富集轻稀土,磷灰石大量沉淀可能导致热液轻稀土的亏损,具体表现为La/Sm比值降低。综合辉石结构和成分特征,我们认为富镁的内矽卡岩核部辉石和外矽卡岩的原生辉石主要形成于静岩压力下的高温、低盐度、低水/岩比值的流体扩散交代阶段(Diffusive matasomastism);富铁内矽卡岩辉石以及外矽卡岩的次生辉石可能主要形成于静水压力下,流体发生沸腾作用,形成高盐度的富铁流体,流体受断裂/角砾岩构造控制明显,具有高的水/岩比值。白涧铁矿部分矿体发育在大理岩层间,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这套高盐度富铁的成矿流体可能是形成白涧高品位层间矿矿石的关键因素。西石门成矿岩体闪长岩中的造岩矿物和干矽卡岩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含大量不透明子矿物和盐类子矿物。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包裹体中的不透明子矿物绝大多数为磁黄铁矿,透明子矿物为氯化钠和氯化钾。透辉石中含透明子晶的包裹体均一温度为420℃-620℃,集中在500℃左右,盐度介于42.2-71.8 wt%NaCl,峰值60%wt%NaCl左右;含不透明子晶流体包裹体在加热过程中并不均一,盐度51.4-70.8 wt%NaCl,峰值62 wt%NaCl左右。利用体积法估算透辉石包裹体中铁的含量平均值为4 wt%,最高可达9 wt%。透辉石中出现大量含黄铁矿子晶和盐类子晶的包裹体说明西石门铁矿的成矿流体为高温、高盐度、还原性富铁流体。邯邢地区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大量蒸发岩,主要为硬石膏岩和石膏岩,最厚可达147 m,并形成石膏矿床(矿点)30多处;而包括西石门在内的邯邢地区矽卡岩铁矿床与中奥陶统中的膏岩层关系十分密切,铁矿床主要产在中生代岩浆岩与中奥陶统的接触带,其次为离接触带不远的碳酸盐层间构造带;相反,侵位于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不含膏岩层)中的岩体未发现有工业价值铁矿,只伴有黄铁矿化或硫铁矿矿床。由于膏盐层中的SO42-在高温条件下具很强的氧化性,在矽卡岩铁矿成矿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氧化剂作用。邯邢地区铁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为6.0-18.7‰,多集中在11.6-18.7‰之间,具有海相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而矿区侵入岩中δ34S‰主要集中在2.5-6.5之间,为深源岩浆硫的特点。这说明邯邢地区矽卡岩铁矿热液成矿过程中有大量奥陶系膏盐层的加入。还原性质的岩浆流体与高氧逸度的溶解膏岩层的外部流体混合将导致成矿流体氧逸度升高和磁铁矿的沉淀:12Fe2++SO42-+12H2O = 4Fe3O4 + H2S+22H+虽然上述反应产生大量的H+,H+可通过与围岩碳酸岩反应被消耗,从而促进反映持续向右进行、磁铁矿不断沉淀,形成较大规模的高品位磁铁矿矿体。上述反应对热液铁矿成矿过程中二价铁氧化成三价铁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和证据,同时也很好地解释了许多与热液磁铁矿相关的矿床如矽卡岩型铁矿床、铁氧化物铜(金)矿床以及磁铁矿-磷灰石矿床中出现大量富集重硫的硫化物的原因。以上研究表明,邯邢地区矽卡岩富铁矿早阶段成矿流体在上升过程中可能发生沸腾作用,形成的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氧逸度低的特点,这样的流体能溶解大量的Fe。高盐度流体与正在冷却的岩浆岩充分反应,导致区域大范围的强烈的钠钙质蚀变,在此过程中成矿流体萃取大量的铁质,为形成大型富铁矿床提供了成矿物质基础。沸腾包裹体测温数据计算表明邯邢地区成矿深度较浅(<5km),岩浆流体向上迁移过程中容易快速冷却,这个过程不利于形成富铁的石榴子石和辉石等矿物,因而热液中的铁质没有被大量消耗。成矿流体在上升过程中与围岩中的膏岩层反应或者与溶解膏岩层的外部流体混合,导致成矿流体氧逸度突然升高,从而大量的Fe2+被氧化形成Fe3+,磁铁矿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沉淀。另一方面膏岩层物质的溶解形成的大理岩中的构造薄弱带是重要的控矿构造,由于离岩体较远且处于相对开放的空间,成矿流体能有效聚集并快速冷却,在此过程中成矿流体与围岩反应,磁铁矿快速的大量的沉淀,形成致密块状的高品位磁铁矿体。晚阶段流体能与早阶段形成的富含杂质元素的磁铁矿反应,磁铁矿发生溶解再沉淀,杂质显着降低,磁铁矿纯度得到提高,从而对铁矿石得到进一步的富集。
刘一男[9](2019)在《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位于扬子板块北缘,是我国最重要的陆内铜金铁多金属成矿带之一。庐枞盆地是成矿带内以陆相火山岩型和矽卡岩型铁矿床为特色的矿集区,区内地质勘查研究历史悠久,参与人员众多,成果积累丰富。2013年以来,庐枞盆地深部勘探得重大突破,在罗河铁矿床主矿体以下600米又发现了新的厚大铁矿体;龙桥铁矿床、大鲍庄铁硫矿床,马口铁矿床、杨山铁矿床和何家大岭铁矿床的生产勘探也揭露了新的成矿地质现象,这些找矿新发现和新突破是庐枞已有成矿模式所无法解释的,也经典“玢岩矿床”成矿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次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勘查成果,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心编录以及室内岩相学工作,结合全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全岩、单矿物)、同位素年代学、高精度矿物原位微量元素以及同位素测试等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庐枞盆地内龙桥、罗河,大鲍庄、马口、杨山和何家大岭等铁硫矿床开展系统研究,阐明盆地不同类型铁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并将它们纳入同一成矿系统,建立庐枞盆地的成矿模式。通过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对比,开展成矿带内成铁岩浆岩成矿专属性,膏盐层与铁成矿作用关系以及矿床中磷的来源的方面研究,并探讨铁矿床成矿动力学背景以及成矿带铁铜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论文获得的主要认识和进展如下:前人研究将龙桥铁矿床归为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认为矿区内正长岩是矿床成矿母岩。本次工作在龙桥铁矿床中新发现了闪长岩侵入体,确定其岩性为辉长闪长岩,其成岩时代为133.5±0.8Ma,稍早于矿床中已知的正长岩体。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辉长闪长岩与铁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而正长岩为成矿期后破矿岩体。龙桥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分析测试结果表明,靠近辉长闪长岩的磁铁矿具有较高的形成温度(Ti,V含量高)以及较低的水岩反应强度(Mg+Al+Si低),随着远离辉长闪长岩体,磁铁矿形成温度降低,水岩反应作用增强,地层组分加入增多。本文提出龙桥铁矿床属于层控矽卡岩型铁矿床,其中部分铁质可能来源于岩浆流体与赋矿围岩中沉积菱铁矿的水岩反应作用,但主要铁质来源仍为闪长质岩浆。罗河铁矿床总资源量约10亿吨,是成矿带内最大的铁矿床,其火山岩中“二层矿”特征具有鲜明的成矿特色,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找矿勘探价值。本次工作通过对罗河铁矿床系统矿床学研究,确定矿床深部新发现矿体和浅部矿体的赋矿围岩均为强烈蚀变的砖桥组火山岩(粗安岩-辉石粗安岩),明确罗河铁矿床在成因上和深部隐伏闪长质岩浆活动有关。将罗河铁矿床的成矿作用划分为6个阶段,即碱性长石阶段(I)、透辉石-硬石膏-磁铁矿阶段(II)、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阶段(III)、硬石膏-黄铁矿阶段(IV)、石英-硫化物阶段(V)以及碳酸盐-硫酸盐阶段(VI)。通过榍石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确定罗河铁矿床深部和浅部矿体中榍石的形成时代分别为130.0±0.8Ma和129.7±0.8Ma,形成时代相近。榍石微量元素特征指示成矿温度约700-800℃,成矿流体自深部向浅部氧逸度有所升高。两类榍石均具有岩浆榍石轻稀土富集的特征,Nd同位素特征均与赋矿围岩相似,表明深部和浅部矿体为同一成矿作用的产物。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8.2-9.3‰;阶段III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7.2-11.1‰,其中脉状黄铁矿(7.2-7.4‰)要低于浸染状黄铁矿(8.7-11.1‰);阶段IV黄铁矿的δ34S值为6.2—10.6‰;阶段V中黄铁矿的δ34S值为-2.5—-4.6‰。阶段II硬石膏δ34S值为16.1-17.7‰;阶段IV硬石膏δ34S值为18.3-19.2‰。阶段II,III,IV黄铁矿硫同位素相对稳定,与之共生的硬石膏值也变化较小,而阶段V中黄铁矿硫同位素则呈现出了突然变低的趋势。上述硫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系统从深部膏盐层持续获得硫酸盐补给,早期硫同位素分馏仅仅受到歧化反应控制,而到了晚期硫酸盐的还原作用导致黄铁矿δ34S值有所升高。罗河铁矿床各阶段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表明,阶段II成矿流体δ18Ofluid明显高于岩浆水,δ18Ofluid值在流体演化过程中有两次迅速降低,表明成矿过程中有两次岩浆-热液脉动作用并伴随后期大气水的加入,分别对应阶段IIb和阶段IV硬石膏的大量沉淀;C碳酸盐C-O同位素二元图,大多测试样品δ13C值在-5‰~0‰且δ13C与δ18Ofluid并无相关性,表明矿床流体中的碳源主要来自三叠系沉积地层,氧同位素的降低表明了大气水的加入。罗河铁矿床至少经历了两期深部流体脉动作用,第二次热液脉动温度明显降低,持续时间较短,后期大气降水的大量加入是导致磁铁矿转变为黄铁矿硬石膏组合的关键因素。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具有矽卡岩和IOA型矿床的双重特征。综上所述,罗河铁矿床既不同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床,也与典型IOA矿床存在差异,在矿床浅部与斑岩型热液系统具有一定可比性,属于较为特殊的Fe-P-SO42-系统,这里我们暂时将其称之为“非典型”IOA矿床。大鲍庄硫铁矿床由赤铁矿体、黄铁矿体以及硬石膏矿体组成,均产于砖桥组凝灰质火山岩中,具有VMS型矿床的部分地质特征,但其成因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地质和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和LA-ICP-MS分析,确定矿床中存在四类黄铁矿,不同类型黄铁矿δ34S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31.4‰~+10.5‰)。凝灰岩中的脉状黄铁矿(type I)δ34S为+9.9‰和+10.5‰;块状矿体中细粒环状或椭圆状黄铁矿(type II)δ34S为-9.2‰~-2.0‰;交代凝灰岩的黄铁矿(type III)δ34S为+3.1‰~+5.3‰;硬石膏胶结物中的自形大颗粒黄铁矿(type IV)δ34S为-29.7‰~-30.4‰;等粒状和板状硬石膏变化范围较窄,为+21.0‰~+21.7‰。Type I黄铁矿具有高Mn、Co、Ni、Zn,低As、Ti、Tl、Sb的特征;type 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Al、Ti、V、Cu、As、Sb、Te、Tl,而Mn、Zn和Se含量较低;type III黄铁矿具有较高的Mg,Al,V,Ti,且变化范围较大,具有较高的Se,以及较低的Cu,Te;Mn,Zn,As,Sb,Bi,Tl等微量元素含量也是介于type I和type II之间;type IV大多微量元素含量均低于其他三类黄铁矿。上述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深部初始高温流体含有大量地层硫的加入,type I黄铁矿显示出与罗河铁矿床相似的硫同位素特征;随后喷出的热液与湖水混合,形成沉积黄铁矿(type II),温度不超过300℃;未喷出的流体交代围岩形成浸染状或脉状黄铁矿(type III)。热液活动末期流体活动减弱,温度迅速下降,形成少量type IV黄铁矿。与典型VMS型矿床不同,大鲍庄矿床的硫来自于深部同化而并非海水的混合,属于火山湖喷流沉积型矿床。前人研究认为马口铁矿床正长岩中产出典型的磷灰石-透辉石-磁铁矿“三组合”,属于与正长岩有关的玢岩型铁矿床。本次工作通过系统的矿床学和矿物学和年代学研究工作,确定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为闪长岩,成岩时代为131.2±3.3Ma,石英正长岩体为后期破矿岩体。马口铁矿床成矿母岩的厘定,进一步明确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岩浆岩成矿专属性。马口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指示钠长石阶段热液性质接近岩浆水,黄铁矿硫同位素特征指示了矿床内的硫总体来自岩浆硫。在磁铁矿矿化过程中岩浆热液对三叠系地层的同化作用增强,随后从透辉石磁铁矿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段,成矿流体中大气水的加入导致温度迅速下降。马口铁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矿体特征、矿物组合以及磁铁矿沉淀机制与“梅山式”玢岩铁矿相似。通过对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磁铁矿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的系统对比研究,提出马口热液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与典型IOA型矿床磁铁矿岩浆-热液模式相似,氧同位素接近正岩浆磁铁矿;龙桥矽卡岩型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与Knipping et al(2015)提出Kiruna型铁矿床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完全不同,磁铁矿氧同位素明显高于岩浆水范围。罗河和杨山铁矿床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趋势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总体趋势指向IOCG,磁铁矿氧同位素值介于马口和龙桥之间,具有矽卡岩和IOA的双重(过渡)特征。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庐枞盆地内一系列与岩浆热液有关的铁矿床属于同一成矿系统,成矿作用是一个持续变化的过程,矽卡岩型矿床强烈的水岩反应导致了磁铁矿成分变化趋势在Ti+V vs.Mn+Al图解上更偏向于横向变化。磁铁矿地球化学成分不可能受到严格的限制,与固定的界线相比,利用磁铁矿微量元素的演化趋势去判断矿床类型更为可靠。在对庐枞盆地成铁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系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本次工作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矿床具有闪长岩质岩浆岩成矿专属性,130Ma左右形成闪长质侵入岩是矽卡岩型及玢岩型铁矿成矿的必要条件,而正长岩类侵入岩形成稍晚,在部分矿区穿切铁矿体,与铁成矿作用无直接关系。庐枞盆地、宁芜盆地和鄂东南地区的成铁岩浆岩的成岩时代和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岩浆源区为成分接近EMI型富集地幔的交代地幔,岩浆上升过程中受下地壳物质混染较少,更多保留了源区地幔的特征。庐枞盆地内不同类型铁矿床中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特征表明,马口和龙桥铁矿床中辉长闪长岩内的岩浆磷灰石主要为富F、Cl磷灰石,马口热液磷灰石继承了岩浆磷灰石的地球化学特征,而罗河、泥河矿床热液磷灰石具有较高的SO3,指示了庐枞盆地铁成矿体系同化膏盐层具有选择性。岩浆可以大量同化石盐,但对于石膏的同化有限,石膏的加入主要是靠热液的溶解作用。这种同化机制的差异造成了庐枞盆地内岩体侵位深度不同的矿床其矿物组合以及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通过与宿松变质磷灰石特征对比,表明无论是岩体侵位还是热液成矿过程都没有同化已知的基底变质富磷地层。庐枞火山岩盆地中的大多数铁矿床成矿流体在深部与三叠系沉积地层发生了水岩反应,后沿断裂运移到火山岩中形成大量Na-Ca质蚀变,由于矽卡岩矿物发育、CO2逸度较高等因素导致磷灰石发育少于南美。蚀变特征、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以及流体氧同位素指示盆地内铁矿床应属于矽卡岩-IOA的过渡部分,与岩浆-热液IOCG矿床中的早期Na-Ca质蚀变相似。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庐枞盆地铁矿床的综合成矿模式,主要可分为产于三叠系沉积地层中的矽卡岩型铁矿床(龙桥);产于岩体和火山岩接触带的IOA型铁矿床(马口);产于巨厚火山岩中的矽卡岩-IOA型铁矿床(罗河、泥河、杨山);产于中低温氧化条件下的赤铁矿矿床(大岭)以及产于砖桥旋回晚期凝灰岩中的喷流沉积型黄铁矿矿床(大鲍庄)。虽然各个矿床赋存部位有所差异,但均与闪长质岩浆有关,盆地内的铁成矿过程连续而且成因上具有相互联系,是与早白垩世岩浆热液在不同成矿环境和成矿条件的产物。在区域构造和地球物理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为扬子板块和大别造山带之间的前陆盆地系统,庐枞盆地作在前陆系统中应属于地势较低的前缘带,可能为古板块的碰撞缝合部位,其成岩成矿作用受中国东部中生代燕山期地质动力学背景的制约。源区岩浆在152Ma开始活化,至135Ma后,由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应力方向有所改变,区域伸展作用加强,构造活化作用导致局部缝合带活化,在135Ma-123Ma之间形成了一系列火山岩盆地及其中以铁为主的矿床。通过对成矿带内成铜岩浆岩和成铁岩浆岩的对比研究,初步提出“深部岩浆演化决定矿种,浅部地层性质决定矿床类型”,并建立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源区构造“双活化”成矿模式。
梁祥济[10](1994)在《钙铝-钙铁系列石榴子石的特征及其交代机理》文中指出本文作者在全国14个典型矿区的野外工作基础上,进行了超基性-酸性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交代实验;火山气热液与火山岩的相互交代实验;区域沉积变质和混合岩化过程中的交代作用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350-700℃和300×10 ̄5-1400×10 ̄5pa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在logfO_2=-28.637--16.514的氧逸度范围内,在pH=4.0-11.0的含不同浓度Na、K卤化物的溶液中,形成了水榴石、水钙铝榴石、钙铝榴石、钙铁榴石以及水榴石、水钙铝榴石、水钙铝榴石-钙铝榴石和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的过渡性矿物。用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分析方法,测定了它们的主要光学特征。最后,通过物理化学条件的分析,揭示了它们形成的交代机理。
二、透辉石-锥辉石在交代岩中共存的物理化学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透辉石-锥辉石在交代岩中共存的物理化学条件(论文提纲范文)
(3)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斑岩Cu矿床研究现状 |
1.2.1 斑岩矿床分类与定义 |
1.2.2 斑岩Cu矿床时空分布特点 |
1.2.3 斑岩矿床的产出背景和保存 |
1.2.4 斑岩矿床成矿机制和控制因素 |
1.2.5 矿物地球化学对斑岩矿床勘查的新认识 |
1.3 与斑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研究进展 |
1.4 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
1.5 存在问题 |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7 完成工作量 |
1.8 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质概述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地层 |
2.1.3 岩浆岩 |
2.1.4 区域矿产 |
2.2 铜陵矿集区地质概述 |
2.2.1 构造 |
2.2.2 地层 |
2.2.3 岩浆岩 |
2.2.4 矿产 |
第三章 典型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新桥矿床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和矿化类型 |
3.1.5 围岩蚀变 |
3.1.6 热液脉体类型及特征成矿阶段 |
3.1.7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3.2 冬瓜山矿床 |
3.2.1 地层 |
3.2.2 构造 |
3.2.3 岩浆岩 |
3.2.4 矿化特征 |
3.2.5 围岩蚀变 |
3.2.6 热液脉体类型及特征 |
3.2.7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第四章 岩浆和热液作用时限 |
4.1 样品特征 |
4.1.1 新桥矿床 |
4.1.2 冬瓜山矿床 |
4.2 分析方法 |
4.3 测试结果 |
4.3.1 新桥矿床 |
4.3.2 冬瓜山矿床 |
4.4 岩浆岩和热液矿化蚀变时限 |
4.4.1 新桥岩浆岩侵位顺序 |
4.4.2 斑岩蚀变与矽卡岩的形成时代 |
4.4.3 斑岩-矽卡岩型矿床完整的岩浆-热液活动时限 |
第五章 岩浆岩性质和成矿差异判别 |
5.1 岩浆岩样品特征 |
5.2 分析方法 |
5.3 岩浆岩副矿物特征 |
5.3.1 锆石矿物学特征和CL特征 |
5.3.2 磷灰石矿物学特征和CL特征 |
5.3.3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5.3.4 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
5.3.5 磷灰石微量元素特征 |
5.4 讨论 |
5.4.1 新桥矿床岩浆岩性质和成矿条件 |
5.4.2 岩浆岩的含矿性对比 |
5.4.3 区域岩浆岩含矿性指示 |
第六章 石榴子石对矽卡岩形成过程的约束 |
6.1 新桥矿床矽卡岩的形成作用 |
6.1.1 新桥矽卡岩分带及特征 |
6.1.2 样品特征和分析方法 |
6.1.3 分析结果 |
6.1.4 讨论 |
6.2 冬瓜山矿床矽卡岩的形成作用 |
6.2.1 冬瓜山矽卡岩分带及特征 |
6.2.2 样品特征及测试方法 |
6.2.3 成分特征 |
6.2.4 讨论 |
6.3 小结 |
第七章 岩浆-热液成矿的精细演化过程 |
7.1 引言 |
7.2 新桥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
7.2.1 矿物学特征 |
7.2.2 成分特征 |
7.2.3 讨论 |
7.3 冬瓜山矿床岩浆-热液演化过程 |
7.3.1 矿物学特征 |
7.3.2 成分特征 |
7.3.3 讨论 |
7.4 小结 |
第八章 层状硫化物矿体成因及来源 |
8.1 引言 |
8.2 层状硫化物矿体地质特征 |
8.3 黄铁矿样品及岩相学特征 |
8.3.1 分析样品特征 |
8.3.2 黄铁矿岩相学特征 |
8.4 黄铁矿成分特征 |
8.4.1 FE-SEM分析结果 |
8.4.2 LA-ICP-MS微量元素成分 |
8.4.3 SHRIMP原位S同位素成分 |
8.5 讨论 |
8.5.1 胶状黄铁矿的生成顺序和形成时代约束 |
8.5.2 胶状黄铁矿成因 |
8.5.3 胶状黄铁矿S的来源 |
8.5.4 层状硫化物矿体的形成机制及成矿物质来源指示 |
第九章 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矿床成矿模式 |
9.1 与俯冲环境斑岩型铜矿床的对比 |
9.1.1 安第斯斑岩型铜矿床成矿作用 |
9.1.2 陆内斑岩-矽卡岩Cu矿与陆缘弧斑岩Cu矿成矿作用差异 |
9.2 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矿床成矿作用 |
9.2.1 成矿地质背景 |
9.2.2 控矿要素 |
9.2.3 岩浆过程和热液成矿过程 |
9.3 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成矿模式 |
第十章 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论文缩写代号 |
附录2 论文数据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附件 |
(4)安徽铜陵刺山金矿复合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1.1.1 复合成矿作用 |
1.1.2 金的成矿机制与壳幔相互作用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方法和工作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工作 |
1.4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
2 矿田地质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2.3 其他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矿产 |
3 矿床地质 |
3.1 矿体特征 |
3.2 矿石特征 |
3.2.1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合 |
3.2.2 矿石结构 |
3.2.3 矿石构造 |
3.3 围岩蚀变 |
3.3.1 斑岩型蚀变 |
3.3.2 过渡型蚀变 |
3.3.3 矽卡岩型蚀变 |
3.4 成矿期次与矿化阶段 |
3.4.1 斑岩型矿化 |
3.4.2 过渡型矿化 |
3.4.3 矽卡岩型矿化 |
4 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 |
4.1 岩相学特征 |
4.1.1 岩浆岩 |
4.1.2 过渡带矽卡岩化辉石闪长岩 |
4.1.3 矽卡岩 |
4.2 岩石地球化学 |
4.2.1 主量元素 |
4.2.2 主量元素剖面对比 |
4.2.3 微量元素 |
4.2.4 微量元素剖面对比 |
4.3 狮子山矿田硫化物包裹体特征 |
4.3.1 曹山和鸡冠石的岩石包体 |
4.3.2 鸡冠山的岩石包体 |
4.3.3 刺山和白芒山的岩石包体 |
4.3.4 焦冲金矿的岩石包体 |
5 矿物学 |
5.1 赋矿岩石 |
5.1.1 岩浆岩 |
5.1.2 矽卡岩 |
5.1.3 过渡带 |
5.2 矿石 |
5.2.1 磁铁矿 |
5.2.2 黄铁矿与黄铜矿 |
5.2.3 自然金 |
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
6.1 样品准备及测试 |
6.2 包裹体特征及测温结果 |
6.2.1 斑岩型矿化 |
6.2.2 矽卡岩型矿化 |
6.2.3 过渡带型矿化 |
6.3 成矿流体的压力和深度 |
6.3.1 斑岩型矿化 |
6.3.2 矽卡岩型矿化 |
6.3.3 过渡带型矿化 |
6.3.4 各矿化类型流体关系 |
6.4 流体稳定同位素特征 |
6.4.1 氢氧同位素 |
7 矿床成因 |
7.1 成矿条件 |
7.1.1 岩浆岩 |
7.1.2 构造 |
7.1.3 地层条件 |
7.1.4 成矿物质来源 |
7.2 岩浆流体 |
7.2.1 斑岩型矿化 |
7.2.2 矽卡岩型矿化 |
7.2.3 过渡带型矿化 |
7.3 复合成矿作用 |
7.3.1 蚀变和矿化 |
7.3.2 岩石地球化学 |
7.3.3 矿物学 |
7.3.4 流体混合作用 |
7.3.5 复合成矿系统 |
7.4 刺山金矿成矿模式 |
7.5 狮子山矿田金成矿机制模型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个人简历 |
(5)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成岩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矽卡岩及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
1.2.1 矽卡岩类型及成因 |
1.2.2 构造背景 |
1.2.3 成矿地质作用和成矿过程 |
1.2.4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
1.2.5 矽卡岩矿床的分带性 |
1.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4 存在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完成工作量 |
1.7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7.1 取得的主要成果 |
1.7.2 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与矿区地质 |
2.1 区域地质 |
2.1.1 大地构造位置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构造 |
2.1.4 区域岩浆岩 |
2.1.5 区域矿产 |
2.2 矿区地质 |
2.2.1 矿区地层 |
2.2.2 矿区构造 |
2.2.3 矿区岩浆岩 |
第3章 矿体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1.1 矽卡岩型Cu-Mo-Pb-Zn-(Au-Ag)矿体 |
3.1.2 角岩型Cu-Mo-(Au-Ag)矿体 |
3.1.3 斑岩型Mo-(Cu)矿体 |
3.1.4 独立Au矿体 |
3.2 矿石特征 |
3.2.1 矿石类型 |
3.2.2 矿石组构 |
3.2.3 矿物组成 |
第4章 矽卡岩类型、矿物成分及其分带 |
4.1 矽卡岩类型 |
4.1.1 内矽卡岩 |
4.1.2 外矽卡岩 |
4.2 矽卡岩矿物特征 |
4.2.1 石榴子石 |
4.2.2 辉石 |
4.2.3 硅灰石 |
4.2.4 符山石 |
4.2.5 绿帘石 |
4.2.6 绿泥石 |
4.2.7 角闪石 |
4.3 矽卡岩分带 |
4.3.1 垂向分带 |
4.3.2 平面分带 |
4.4 小结 |
第5章 矽卡岩演化与金属矿化 |
5.1 矽卡岩形成及演化 |
5.1.1 矽卡岩成因 |
5.1.2 矽卡岩形成过程中元素地球化学行为 |
5.1.3 矿物交代的化学过程 |
5.2 成矿流体特征及其演化 |
5.2.1 同位素与流体包裹体证据 |
5.2.2 矽卡岩REE特征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
5.2.3 石榴子石环带对流体演化的指示 |
5.2.4 成矿流体演化模式 |
5.3 流体作用及金属矿化 |
5.3.1 成矿物质来源 |
5.3.2 流体中成矿元素的迁移 |
5.3.3 流体中成矿元素的沉淀 |
5.3.4 金属矿化特征及分带 |
5.4 成岩成矿阶段 |
5.5 小结 |
第6章 矽卡岩分带与矿化分带的耦合关系 |
6.1 矽卡岩矿物对成矿环境的指示 |
6.2 矽卡岩矿物对金属矿化类型的指示 |
6.2.1 石榴子石成分与金属矿化的关系 |
6.2.2 辉石成分与金属矿化的关系 |
6.3 矽卡岩分带与矿化分带的耦合关系 |
6.4 矽卡岩分带对找矿勘探的启示 |
6.5 矽卡岩成岩成矿模式 |
6.6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接触交代型夕卡岩金矿床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地质依据 |
2 实验技术方法 |
3 实验结果讨论和地质意义 |
3.1 交代矿物主要特征 |
3.1.1 石榴子石 |
3.1.2 辉石 |
3.1.3 方柱石 |
3.1.4 符山石 |
3.1.5 硅灰石 |
3.1.6 绿帘石 |
3.1.7 自然金 |
3.1.8 银金矿 |
3.2 交代矿物共生组合 |
3.3 金矿物形成特征 |
3.4 矿床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 |
3.4.1 岩石组成和化学成分 |
3.4.2 反应溶液的酸碱度 |
3.4.3 温度和压力 |
3.4.4 氧化还原条件 |
4 结 论 |
(7)东昆仑夏日哈木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岩成因矿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0.1 项目依托及论文选题 |
0.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0.3 研究方案及测试方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分区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第三章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 |
3.1 矿区概况 |
3.2 岩石地球化学 |
3.3 岩浆源区 |
第四章 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 |
4.1 矿区概况 |
4.2 岩石地球化学 |
4.3 岩浆源区 |
4.4 对比 |
第五章 成因矿物学研究 |
5.1 橄榄石 |
5.2 辉石 |
5.3 角闪石 |
5.4 锆石 |
5.5 矿物生成顺序 |
第六章 成矿矿物学标志 |
6.1 橄榄石 |
6.2 辉石 |
6.3 角闪石 |
6.4 岩石组合和矿物生成顺序 |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结论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表1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全岩主量(wt%)、微量(10-6)地球化学数据 |
附表2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Sm-Nd同位素数据 |
附表3 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全岩主量(wt%)、微量(10-6)地球化学数据 |
附表4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橄榄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
附表5 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橄榄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
附表6 镁铁-超镁铁岩橄榄石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代表数据(ppm) |
附表7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辉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
附表8 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辉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
附表9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斜方辉石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代表数据(ppm) |
附表10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单斜辉石微量元素LA-ICP-MS分析代表数据(ppm) |
附表11 夏日哈木镁铁-超镁铁岩角闪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
附表12 石头坑德镁铁-超镁铁岩角闪石电子探针分析代表数据(wt%) |
附表13 夏日哈木辉长岩(K13-14-1.4)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 |
附表14 夏日哈木辉长岩(K13-14-1.4)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 |
附表15 石头坑德橄榄辉石岩(K14-7-2.1)LA-ICP-MS锆石U-Pb定年分析结果 |
附表16 石头坑德橄榄辉石岩(K14-7-2.1)锆石Lu-Hf同位素数据 |
个人简历 |
(8)邯邢地区矽卡岩富铁矿床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矽卡岩铁矿床 |
1.2.2 磁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及成因判别 |
1.2.3 矽卡岩矿物矿物学及其矿床学意义 |
1.2.4 膏岩层在铁矿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
1.2.5 邯邢地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3.1 岩浆岩分布特征 |
2.3.2 岩浆岩的侵入阶段及期次划分 |
2.4 矿产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白涧铁矿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岩浆岩 |
3.1.4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5 矿体特征 |
3.1.6 矿石类型及特征 |
3.1.7 围岩蚀变空间分带 |
3.1.8 成矿阶段 |
3.2 西石门铁矿 |
3.2.1 矿区地层 |
3.2.2 矿区构造 |
3.2.3 矿区岩浆岩 |
3.2.4 矿体地质特征 |
3.2.5 矿石类型 |
3.2.6 围岩蚀变特征 |
3.2.7 成矿阶段 |
第四章 分析测试方法 |
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探针 |
4.2 LA-ICP-MS矿物微量元素分析 |
4.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 |
4.4 硫同位素分析 |
第五章 磁铁矿矿物学、微量元素组成及其矿床学意义 |
5.1 岩浆磁铁矿结构、成分及演化 |
5.1.1 研究样品 |
5.1.2 磁铁矿岩相学 |
5.1.3 磁铁矿化学成分 |
5.1.4 讨论 |
5.1.4.1 磁铁矿类型及成因演化 |
5.1.4.2 磁铁矿的再平衡过程 |
5.1.4.3 磁铁矿碎裂结构和压溶结构 |
5.1.4.4 对磁铁矿成因判别的启示 |
5.2 热液磁铁矿结构、成分及矿床成因意义 |
5.2.1 样品 |
5.2.2 分析结果 |
5.2.2.1 磁铁矿岩相学 |
5.2.2.2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
5.2.2.3 与磁铁矿共生矿物微量元素组成 |
5.2.3 讨论 |
5.2.3.1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及主要控制因素 |
5.2.3.2 层间矿体成因 |
第六章 矽卡岩矿物学、成分及其对成矿流体演化的启示 |
6.1 样品 |
6.2 分析结果 |
6.2.1 热液辉石岩相学 |
6.2.2 辉石主量元素特征 |
6.2.3 辉石微量元素特征 |
6.2.4 辉石稀土元素特征 |
6.2.5 磷灰石成分特征 |
6.3 讨论 |
6.3.1 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在热液辉石中分配及控制因素 |
6.3.2 磷与稀土的关系-磷灰石沉淀对热液系统REE的影响 |
6.3.3 不同种类辉石的成因 |
6.3.4 成矿流体演化 |
第七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的作用 |
7.1 样品描述 |
7.2 分析测试结果 |
7.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7.2.2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
7.2.3 流体包裹体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特征 |
7.2.4 激光拉曼分析结果 |
7.2.5 体积法计算流体包裹体中铁含量 |
7.2.6 硫同位素 |
7.3 讨论 |
7.3.1 成矿流体性质及成分 |
7.3.2 硫的来源 |
7.3.3 磁铁矿沉淀机制 |
7.3.4 对世界上其他热液铁矿床成因的启示 |
第八章 邯-邢地区矽卡岩富铁矿关键控制因素及其找矿意义 |
8.1 关键控制因素 |
8.1.1 富铁流体的形成 |
8.1.2 膏岩层物质的加入 |
8.1.3 磁铁矿溶解再沉淀-进一步富集过程 |
8.2 控矿条件与找矿标志 |
8.2.1 燕山期闪长岩、二长岩是主要的成矿岩浆岩 |
8.2.2 含膏岩层的富镁的碳酸盐围岩 |
8.2.3 钠质蚀变 |
8.2.4 黄铁矿化(硫化) |
8.2.5 大理岩层间破碎带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主要认识及结论 |
9.2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9)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研究现状 |
1.2.2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实物工作量 |
1.5 研究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褶皱构造 |
2.2.3 火山机构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地质演化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龙桥铁矿床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1.4 矿体特征及矿石结构构造 |
3.1.5 围岩蚀变及成矿期次 |
3.2 辉长闪长岩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 |
3.2.1 岩石学特征 |
3.2.2 定年结果 |
3.3 辉长闪长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1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2 Sr-Nd-Pb同位素特征 |
3.3.3 岩体磷灰石地球化学特征 |
3.4 磁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
3.4.1 磁铁矿矿石全岩分析 |
3.4.2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3.4.3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3.5 矿床成因 |
3.6 关于矿床类型指示图解的启示 |
第四章 罗河铁矿床 |
4.1 矿床地质特征 |
4.2 成矿年龄 |
4.2.1 样品特征 |
4.2.2 榍石LA-ICP-MS定年结果 |
4.3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3.1 蚀变岩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4.3.2 榍石主微量元素特征 |
4.3.3 榍石Nd同位素特征 |
4.3.4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4.3.5 硬石膏及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
4.3.6 矿床典型矿物SHRIMP原位C-O同位素特征 |
4.4 矿床成因 |
第五章 大鲍庄黄铁矿床 |
5.1 地质特征 |
5.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5.2.1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 |
5.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
5.3 矿床成因 |
第六章 马口铁矿床 |
6.1 马口铁矿床区域填图 |
6.2 矿化和矿物特征 |
6.3 马口成矿岩体年龄 |
6.4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4.1 矿床岩浆岩全岩分析 |
6.4.2 全岩Sr-Nd-Pb同位素特征 |
6.4.3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6.4.4 钠长石、磁铁矿和磷灰石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6.4.5 黄铁矿SHRIMP原位S同位素特征 |
6.5 矿床成因 |
第七章 杨山铁矿床 |
7.1 杨山地质特征 |
7.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7.2.1 磁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 |
7.2.2 磁铁矿SHRIMP原位O同位素特征 |
7.3 矿床成因 |
7.4 磁铁矿出溶对微量元素测试的影响 |
第八章 何家大岭铁矿床 |
8.1 地质特征 |
8.1.1 地层 |
8.1.2 构造 |
8.1.3 岩浆岩 |
8.1.4 矿体特征 |
8.1.5 矿石特征 |
8.1.6 围岩蚀变 |
8.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8.2.1 赤铁矿原位微量元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2.2 赤铁矿O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2.3 黄铁矿S同位素特征及指示意义 |
8.3 成矿作用和矿床成因 |
第九章 成矿作用和成矿模式 |
9.1 成矿物质来源 |
9.1.1 成矿岩浆岩专属性 |
9.1.2 矿床中的钠化蚀变岩与正长岩 |
9.1.3 泥河铁矿床赋矿围岩岩性 |
9.1.4 蚀变矿化物质来源 |
9.2 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作用过程 |
9.2.1 水岩反应对流体性质的影响 |
9.2.2 成矿过程 |
9.3 成矿模式 |
9.4 与铜矿化岩浆专属性的对比 |
9.5 地质动力学背景 |
9.5.1 前陆盆地系统 |
9.5.2 “双活化”作用对铁成矿作用的影响 |
9.5.3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铁铜成矿特色的原因 |
第十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附录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
四、透辉石-锥辉石在交代岩中共存的物理化学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 [1]透辉石—锥辉石在交代岩中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J]. 梁祥济,曲国林,林月英. 岩石矿物及测试, 1983(01)
- [2]透辉石—锥辉石在交代岩中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J]. 梁祥济,曲国林,林月英. 岩石矿物及测试, 1983(01)
- [3]铜陵矿集区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肖鑫.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4]安徽铜陵刺山金矿复合成矿作用[D]. 李明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成岩与成矿作用[D]. 冷秋锋.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5)
- [6]接触交代型夕卡岩金矿床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J]. 梁祥济,王福生. 黄金地质, 2000(01)
- [7]东昆仑夏日哈木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岩成因矿物学研究[D]. 段雪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9
- [8]邯邢地区矽卡岩富铁矿床形成机理及关键控制因素[D]. 文广.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9]安徽庐枞盆地铁矿床成矿系统和成矿模式研究[D]. 刘一男.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10]钙铝-钙铁系列石榴子石的特征及其交代机理[J]. 梁祥济. 岩石矿物学杂志, 19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