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胆片的制备、药理及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方乐,林朝展,赵威,祝晨蔯[1](2016)在《消炎利胆片对ANIT致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消炎利胆片对α-萘异硫氰酸酯(α-naphthylisothioc,ANIT)致胆汁淤积大鼠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熊去氧胆酸(70 mg/kg)组及消炎利胆片低(85 mg/kg)、中(175 mg/kg)、高(350 mg/kg)剂量组,连续给药7 d,给药第5天给予ANIT(80 mg/kg)复制胆汁淤积大鼠模型。末次给药后1 h开始收集胆汁,计算胆汁流量;采血制备血清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鳞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TNF-α)、细胞间粘附因子-1(ICAM-1)水平。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胆汁流量显著减少,血清AST、ALT、ALP、TBIL、LDH、MDA、TNF-α及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胆汁流量显著增加,血清AST、ALT、ALP、TBIL、LDH、MDA、TNF-α和ICAM-1水平均显著降低,组织病理学均较模型组显著改善。结论:消炎利胆片能显著降低ANIT致大鼠胆汁淤积的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有关。
王克茹[2](2019)在《调肝利胆合剂的利胆作用及对胆汁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实验的研究为,通过对SD大鼠灌服调肝利胆合剂,观察其合剂对胆汁的分泌量和对胆汁中总胆固醇、总胆汁酸、总胆红素的含量变化有无影响。探讨调肝利胆合剂的利胆作用和对其胆汁主要成分影响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雌雄各半的SD大鼠总计30只。在进行一周的适应性喂养后,将其随机分为每组10只的三组。灌服无菌蒸馏水为空白对照组,灌服中成药胆宁片混悬液为阳性药物对照组,灌服中药方调肝利胆合剂为实验组。每日一次的灌胃给药形式,持续3天,此外时间,保持大鼠正常作息、摄食。于第四天,对三组大鼠进行灌胃给药后,进行麻醉并行胆总管引流,分别记录第一、二、三小时总共三个时段的胆汁流量,并于-80℃冰箱储存。胆汁成分的含量变化通过检测,对三组胆汁酸、胆红素、胆固醇含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不同时段的三组胆汁流量变化进行观察对比。结果:1.通过对各组胆汁流量的计量观察,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胆汁流量均比空白组增加,调肝利胆合剂实验组相比胆宁片阳性药物对照组的胆汁分泌量增高,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检测各组胆汁中的主要成分胆汁酸的结果,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相比空白组,胆汁酸含量均增加,实验组胆汁酸含量较对照组胆汁酸含量升高,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对三组胆汁中的主要成分胆固醇、胆红素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与空白组分别进行比较的对照组和实验组,胆固醇、胆红素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实验组的胆固醇、胆红素含量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药组方调肝利胆合剂有利胆作用,具有增加胆汁分泌量功能。2.调肝利胆合剂具有使胆汁中胆汁酸含量增高,胆固醇、胆红素含量降低的功能,可以使胆汁成分发生有效改变,可推测通过发挥利胆作用、改变胆汁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胆结石形成的作用。
李渊,高晓霞,秦雪梅[3](2020)在《促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中药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胆药指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加强胆囊收缩,促进胆囊排空的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胆汁淤积、胆道感染和黄疸型肝炎等疾病。中草药作为我国的传统医药,资源广泛,成本低,具有毒副作用小或无,动物体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医药的快速发展,中药在利胆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中药利胆主要通过促进胆汁分泌,调节SCP2 mRNA,FXR,BSEP及外排转运蛋白,溶解胆固醇,促进奥狄括约肌舒张,改变胆汁成分等发挥作用。在临床上常运用中药汤剂、中药制剂,中药联合针刺、耳穴按压、泡浴、西药等治疗胆系疾病,且中药联合使用治疗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复方、西药、针灸和泡浴等单独使用。还有总攻疗法和新型疗法也被运用到临床治疗中,中药取得的临床效果显著。现以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近15年来具有利胆作用的单味药以及复方的药理作用及机制和在临床中的应用,同时也发现一些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青岛市中草药研究小组,青岛中药厂,青岛医学院,山东省药检所,青岛市药检所[4](1971)在《利胆片的制备、药理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 一、利胆片标准规格一、处方内容: 大黄三十七斤半金钱草三十七斤半黄芩十八斤十二两双花三十七斤半白芍三十七斤半朴硝十二斤半柴胡三十七斤半茵陈三十七斤半广木香六十二斤半知母三十七斤半大青叶三十七斤半
周争道,张莉,周慧云,蒋竞,黄平[5](2018)在《HPLC同时测定消炎利胆片中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HPLC同时测定消炎利胆片中5种活性成分(绿原酸、迷迭香酸、穿心莲内酯、芹菜素、脱水穿心莲内酯)的方法。方法采用phenomonex-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A)-0.4%的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330 nm(绿原酸、迷迭香酸、芹菜素)和254 nm(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结果绿原酸、迷迭香酸、穿心莲内酯、芹菜素和脱水穿心莲内酯检测浓度分别在3.042~121.7μg·mL-1、2.558~102.3μg·mL-1、14.11~564.4μg·mL-1、2.835~113.4μg·mL-1、23.86~954.3μg·mL-1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90%~101.75%,RSD为0.89%~1.66%,仪器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良好。结论本试验所建立的方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可为消炎利胆片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依据。
俞渊[6](2019)在《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目的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出现质的飞跃,医疗技术水平亦随之得到较大提高,原发性肝胆管结石(hepatolithiasis,HL)作为我国常见的良性胆道疾病,其病因繁杂,涉及因素与环节较多,其中以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为其主要病理过程,而胆汁性肝硬化和胆管细胞癌是疾病反复进展的最终结局。因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措施及干预机制,意义重大。目前,临床对于本病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及措施,以对症治疗为主,手术治疗则为对症干预的首选措施,但治疗后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尤以年轻患者较为常见,以致于不得不进行再次,甚或是多次手术,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因此,深入探明该病发病机理,并针对关键靶位形成有效治疗手段,对患者自身乃至社会发展而言都是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鉴于此,本研究一方面以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术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以及对其血液相关指标进行观测,并对胆汁进行代谢组学的分析及特征检测,探讨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机制。另外一方面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明确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特征及大黄灵仙胶囊的干预靶位,以期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提供更深刻的科学依据。(二)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选取142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胶囊治疗组(治疗组)-72例和消炎利胆片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7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治疗后证候评分、彩色多普勒上腹部检查,观察胆囊壁和胆结石变化情况、血常规和血清生化常规指标检测、胆汁内源性代谢物特征改变,最终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实验(一)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研究以大鼠胆管细胞为研究对象,以内毒素(LPS)炎性致敏胆管细胞,于48h、72h分离大鼠胆管细胞,采用高通量miRNA芯片技术、qRT-PCR技术、Northern Blot技术、KEGG富集分析技术,检查胆管细胞NF-κB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及IL-6和TNF-αmRNA表达情况,从细胞水平阐释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影响。实验(二)以LPS刺激胆管细胞构建模型基础,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miRNA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分离并培养大鼠胆管细胞,转染miRNA过表达质粒或抑制表达质粒,研究以LPS诱发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行研究,予以DHLX干预,借鉴现代研究方法,以qRT-PCR验证靶mRNA表达,miRNA芯片技术结合多元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探索DHLX通过miRNAs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元调控机制。(三)研究结果第一部分:(1)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患者有效率69.40%;对照组有效率51.4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证候积分降低名称,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证候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两组患者胆囊B超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透声差、壁毛糙、壁厚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对胆汁透声差、壁毛糙的改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p=0.04;χ2=4.76,p=0.03);对胆囊壁增厚的治疗情况无明显差异(χ2=1.83,p=0.24);两组患者胆囊结石的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患者胆囊结石有效率58.30%;对照组有效率40.00%。两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升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WBC、CRP、ALT、AST、TBIL、DBIL、TBA、TC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WBC、ALT、AST、TBIL、DBIL、TBA均降低明显,差异均具有显著差异(p<0.001);对照组同一趋势,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主成分集中于椭圆形95%CI内,治疗前主要分布在右侧,治疗后主要分布左侧,同时,可见治疗组经过治疗后代谢物主要分布于左侧的上象限,对照组分布于左侧下象限。胆汁内源性代谢物峰的匹配度均大于800,且未超过1000,可见结果较为可信。组间比较,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丙氨酸、柠檬酸、甘氨酸、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部分指标如乳酸、谷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LDL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代谢物丙氨酸、柠檬酸、乳酸、谷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谷氨酰胺、胆固醇、甘油、苹果酸、胆碱、牛黄碱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各自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6)安全性观察: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内,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的复查,主要为心电图、肝、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出现3例(4.17%)不良反应。对照组患者出现5例(7.14%),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1)观察D组的增值率最高,达95%,也就是LPS(5ug/ml)+DHLX(1mg/ml)浓度,从而确定该浓度配置为DHLX 1mg/ml是直接胆管细胞炎性实验(LPS 5ug/ml)的较佳浓度。(2)与空白组比较,LPS对照组、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均增加明显,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对照组比较,LPS+PDTC组、LPS+SB203580组、LPS+PTDC+SB203580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LPS+中药组、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则降低明显,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中药组比较,LPS+PDTC+中药组、LPS+SB203580+中药组、LPS+PTDC+SB203580+中药组的Myd88、TRAF6、TAK1、IKKa、NF-κBmRNA表达,有所降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3)与空白组比较,LPS刺激后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显著增高,DHLX干预处理胆管细胞后IL-6及TNF-αmRNA表达明显受到抑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间比较可见,LPS处理组及LPS+大黄灵仙方处理组,差异表达miR散点分布存在不一致性。(5)将比较所产生的差异表达情况绘制火山图,对差异miR进行靶基因预测,取交集,并进行GO和KEGG分析。大黄灵仙胶囊作用的miR通路集中于TLR4/NF-κB/MAPK通路,基因功能集中于EMT上。(6)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miR-140-5p、miR-146a-5p、miR-30b-3p等30个miRNAs表达。(7)将预测得到的靶基因(4517个)进行G0分析,DHLX可影响胆管细胞信号转导、有机化合物反应及缺氧应激等生物学过程,调节细胞质、内质网及膜筏等细胞组份,调控信号转导活性、转录调控区的DNA结合及电压门控钾通道活性等分子生物功能。(8)DHLX可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调控cAMP、cGMP-PKG、HIF-1及TNF-α等信号通路,参与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调控。(9)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条件下可对rno-miR-140-5p、rno-miR-152-3p、rno-miR-221-3p及rno-miR-30b-3p的表达进行调控,影响胆管细胞炎性反应进程。(四)研究结论1.大黄灵仙胶囊与消炎利胆片均可有效防治慢性结石性胆囊炎,但大黄灵仙胶囊效果更佳。2.大黄灵仙胶囊可有效改善胆囊的炎症状态,有一定的排出泥沙样结石的作用,调控血液中血脂及肝功能相关指标,改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从结石成因上防止致石性胆汁分泌,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安全性较高。3.大黄灵仙胶囊可调控胆管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因子IL-6及TNF-αmRNA表达,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减缓疾病进展。4.大黄灵仙胶囊可通过调控miRNAs表达,影响诸多信号转导通路,如HIF-1、cGMP-PKG、TNF-α、PI3K/Akt等,并参与其中的生物过程,从而证实了DHLX对胆管细胞炎性反应的多维调控过程。
刘龙忠,胡姗姗,钱英,陈泽慧,田应彪[7](2015)在《胆石六号汤治疗豚鼠胆囊炎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胆石六号汤剂治疗豚鼠胆囊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豚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消炎利胆片组(0.40g/kg)、胆石六号汤剂7.70g/kg组。除空白组以为,其余各组连续7 d皮下注射盐酸林可霉素建立豚鼠胆囊炎模型。治疗21天后,HE染色观察肝脏和胆囊病理组织学改变,ELISA测定各组胆汁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环氧合酶-2(COX-2)的含量,RT-PCR检测胆囊和肝脏组织中TNF-α、COX-2、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胆囊和肝脏组织中NF-κB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胆石六号汤剂可以减轻胆囊和肝脏的炎性病变,血清和胆汁中的TNF-α浓度为44.53、41.05 ng/L,COX-2浓度为50.72、48.45U/L,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肝脏组织TNF-α、COX-2、NF-κB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20.82、93.00、89.54,胆囊组织中的表达为140.56,131.31,160.82,均较模型组减少;NF-κB蛋白在肝脏和胆囊的表达降低分别为19.54、18.41。结论:胆石六号汤剂治疗胆囊炎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通路,从而抑制TNF-α、COX-2的产生而实现的。
胡姗姗,赵小倩,钱英,陈泽慧,田应彪[8](2015)在《胆石六号解热、镇痛、抗炎和利胆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胆石六号汤剂的解热、镇痛、抗炎和利胆作用。方法:采用大鼠皮下注射2,4-二硝基苯酚及干酵母混悬液建立发热模型,研究胆石六号汤剂的解热作用;采用小鼠甩尾实验、甲醛致痛实验研究其镇痛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研究其抗炎作用;采用小鼠肠推进和小鼠胆囊重量实验研究其利胆作用。结果:胆石六号汤剂10、20g/kg剂量对2,4-二硝基苯酚和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胆石六号汤剂10、20、40g/kg剂量不同程度地抑制小鼠甲醛实验第Ⅱ时相反应评分值,40g/kg的剂量可以提高小鼠的痛阈值;胆石六号汤剂10、20、40g/kg剂量明显的减轻小鼠的耳廓肿胀度,肿胀抑制率分别为17.41%、32.14%、38.00%,抑制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抑制率分别为19.23%、23.08%、32.70%;胆石六号汤剂20、40g/kg剂量促进炭末在小肠中移动,10、20、40g/kg剂量明显减轻小鼠的胆囊重量。结论:胆石六号汤剂具有明显的解热、镇痛、抗炎和利胆作用。
魏安祥[9](2010)在《柴芩利胆颗粒药效学及部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柴芩利胆(CQLD)颗粒是根据十味中药组成的治疗胆囊炎的验方,采用现代提取工艺精研而成的中药复方颗粒制剂,可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胆囊炎,缓解胆囊炎的主要病征。本论文设计了一系列的药效学实验及部分药物作用机制实验,研究CQLD治疗胆囊炎的主要药效学作用及部分可能的作用机制,旨在为药物提供临床前的动物实验依据。方法:本文主要研究了CQLD的药效学及部分作用机制。采用小鼠耳肿胀模型、大鼠足肿胀模型、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和小鼠腹腔白细胞游走实验,观察CQLD的抗炎作用及可能的抗炎机制;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实验和小鼠热板实验,观察CQLD的镇痛作用;采用大鼠胆管引流实验观察CQLD的利胆作用;采用部分结扎家兔胆管的方法人为造成家兔胆管堵塞,再向家兔胆囊内部注射大肠杆菌制作家兔化脓性胆囊炎模型,灌胃CQLD7d后观察药物对家兔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浆直接胆红素、胆汁总胆固醇、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Oddi氏括约肌紧张性的影响,通过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实验直接观察药物对家兔胆囊部位的治疗情况,以探讨CQLD对家兔化脓性胆囊炎的治疗作用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1.抗炎实验:CQLD能显著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并能有效降低大鼠肿胀足中白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前列腺素E2(PGE2)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有效降低醋酸引起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有效对抗羧甲基纤维素纳(CMC-Na)引起的小鼠腹腔白细胞游走。2.镇痛实验:CQLD能有效减少冰醋酸引起小鼠疼痛所产生的扭体次数,显著提高小鼠的痛阈值,有效延长热板实验中小鼠疼痛反应的潜伏期。3.利胆实验:CQLD在给药后90 min内可显著增加单位时间内大鼠的胆汁流量,有效刺激大鼠的胆汁分泌。4.对家兔化脓性胆囊炎的治疗作用:采用部分结扎兔胆总管并向胆囊内注射大肠杆菌的方法造成家兔胆囊的化脓性炎症,病理切片显示胆囊内膜突起变粗膨大,炎性细胞浸润严重;免疫组化实验显示胆囊内膜中TNF-α表达增加。CQLD可改善上述症状并降低胆囊内膜中TNF-α的含量,但效果并不明显。CQLD可明显降低胆囊炎家兔血浆中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直接胆红素的含量,有效降低胆汁中总胆固醇、胆汁总胆红素和胆汁直接胆红素的含量,明显降低Oddi氏括约肌的紧张性,松弛胆道括约肌。结论:1. CQLD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和利胆作用。2. CQLD可有效改善化脓性胆囊炎家兔的生理状况,对家兔化脓性胆囊炎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3. CQLD的抗炎作用机制与其降低炎症组织中的几种重要炎症因子(IL-1,TNF-α, PGE2和MDA)的含量有关,其治疗胆囊炎的作用机制与其抗炎机制密切相关,可能是通过降低胆囊组织中的炎症因子(TNF-α)含量来消除炎症,并疏通胆道,增加胆汁分泌,从而治疗胆囊炎。
韩姗姗[10](2019)在《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GRADE研究方法,遵循“循证为主、共识为辅、经验为鉴”原则,参考当前最佳证据,制定中国《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以规范并推广中成药在新生儿黄疸中的应用,提高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减少母婴分离,增加人文关怀。方法:1.召开启动会对指南制订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前期探讨,并通过问卷进行结局指标的重要性排序。2.运用网络和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英文数据库进行中成药的检索,检索时间均由建库至2019.1.1,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查,获得最终目标文献,并形成文献证据登记表和文献特征提取表。3.对于不同的研究类型应用不同的条目/量表进行偏倚评估:对于系统评价/meta分析类文献予AMSTAR-2量表评估;对于RCT予ROB风险偏倚评估,对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予MINORS量表评估。4.运用Revman5.3软件对一致性程度较高的文献进行定量合并分析,获得相应森林图。5.专家共识:1)德尔菲法:遴选不少于30个全国各地正高职称以上的儿科/新生儿科中西医专家,以邮件方式对其展开三轮问卷,统计其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和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指标,同时针对中成药的推荐意见进行投票表决;2)共识会议:对通过问卷仍无法达成共识的问题再进行分析、讨论,最终达成一致。6.运用GRADE系统对经循证研究和专家共识达成一致的中成药进行质量评价形成证据总结表,并综合德尔菲票数、患者利益对中成药作出最终推荐。结果:1.循证研究:最终10种中成药67项研究纳入证据,包括41项茵栀黄制剂研究(口服液23、颗粒18)、9项清肝利胆口服液、4项四磨汤口服液、6项黄疸茵陈颗粒、2项清开灵冲剂、2项茵陈五苓糖浆、1项消炎利胆片、1项黄栀花口服液、1项肝舒乐颗粒。2.专家共识:明确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适用人群对象、时机和范围、优势证型、用法用量、副作用相关等描述。3.质量评价:最终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黄疸茵陈颗粒、茵陈五苓糖浆、四磨汤口服液5种中成药纳入GRADE研究,质量评价结果显示茵栀黄制剂/清肝利胆口服液的总体质量证据等级为C级,其余均为D级。4.形成推荐意见:推荐单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可降低光疗发生率(1B);推荐服用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1C),降低黄疸消退失败率(2C),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考虑茵栀黄口服液联合益生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黄疸消退失败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茵栀黄颗粒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无效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热重于湿(专家共识)。考虑服用清肝利胆口服液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可降低治疗末血清胆红素水平、提高日均胆红素下降率,缩短黄疸消退时间(2C);中医属阳黄湿重于热。推荐服用茵陈五苓糖浆治疗新生儿黄疸(IV类证据,D级推荐),中医属阳黄,小便不利(专家共识)。暂不建议黄疸茵陈颗粒(2D)、四磨汤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2D)。结论:依据GRADE系统和共识结果,最终对茵栀黄口服液予以强推荐,对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给予弱推荐,对茵陈五苓糖浆给予D级推荐,暂不推荐黄疸茵陈颗粒和四磨汤治疗新生儿黄疸。
二、利胆片的制备、药理及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胆片的制备、药理及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消炎利胆片对ANIT致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物与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动物分组、给药及造模 |
2.2 胆汁流量监测 |
2.3 检测血清指标 |
2.4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观察 |
2.5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消炎利胆片对ANIT致肝内胆汁淤积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 |
3.2 消炎利胆片对ANIT致胆汁淤积大鼠胆汁流量的影响 |
3.3 消炎利胆片对ANIT致胆汁淤积大鼠血清AST、ALT、ALP、TBIL的影响 |
3.4 消炎利胆片对ANIT致胆汁淤积大鼠血清LDH、MDA、TNF-α、ICAM-1的影响 |
3.5 消炎利胆片对ANIT致胆汁淤积大鼠肝脏组织病理的影响 |
4 讨论 |
(2)调肝利胆合剂的利胆作用及对胆汁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3)促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中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胆系疾病病理机制 |
2 利胆单味药和复方的药理作用及机制 |
2.1 促胆囊收缩,舒张 |
2.2 促进胆汁的分泌 |
2.3 调节SCP2 mRNA,FXR,BSEP及外排转运蛋白等 |
2.4 溶解胆固醇 |
2.5 促进奥狄括约肌和胆道括约肌舒张 |
2.6 降低胆汁中胆固醇、胆红素、Ca2+等的含量,改变胆汁成分 |
3 中药复方临床应用 |
3.1 纯中药治疗 |
3.1.1 中药汤剂 |
3.1.2 中药制剂 |
3.2 联合治疗 |
3.2.1 中药结合针刺、耳穴按压 |
3.2.2 中药结合泡浴 |
3.2.3 2种中药结合使用 |
3.2.4 中药结合西药、基础治疗 |
3.3 其他疗法 |
3.3.1 总攻疗法 |
3.3.2 新型治疗方法 |
4 总结 |
(5)HPLC同时测定消炎利胆片中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
1.1 仪器 |
1.2 药品与试剂 |
2 方法与结果 |
2.1 色谱条件 |
2.2 溶液的制备 |
2.2.1 混合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2.3 系统适用性试验 |
2.4 线性关系考察 |
2.5 定量限与检测限的考察 |
2.6 仪器精密度试验 |
2.7 稳定性试验 |
2.8 重复性试验 |
2.9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1 0 样品含量测定 |
3 讨论 |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
3.2 流动相的选择 |
3.3 提取方法的选择 |
3.4 小结 |
(6)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胶囊对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
1 引言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选择 |
2.2 病例分组 |
2.3 治疗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判标准 |
2.6 安全性评价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入院时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3.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评分积分比较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腹部彩超变化比较 |
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指标检查比较 |
3.6 两组患者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检测 |
3.7 安全性观察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
3.3 给药方法 |
3.4 标本采集 |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
3.7 观察指标及方法 |
4 统计方法 |
5 实验结果 |
5.1 胆管细胞实验的较佳浓度 |
5.2 NF-κB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表达情况 |
5.3 DHLX下调炎性胆管细胞IL-6及TNF-αmRNA表达 |
实验二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2.3 实验仪器 |
3 实验方法 |
3.1 动物分组 |
3.2 胆管炎症大鼠模型建立 |
3.3 给药方法 |
3.4 标本采集 |
3.5 胆管细胞分离与培养 |
3.6 胆管细胞接种与药物处理 |
3.7 miRNA芯片检测及分析 |
4 统计方法 |
5 实验结果 |
5.1 芯片杂交前RNA及芯片扫描数据质控合格 |
5.2 DHLX可作用LPS刺激后BDECs下游miR,调控下游通路 |
5.3 DHLX可调控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多个miRNA表达 |
5.4 DHLX在胆管细胞炎性应激条件下调控的miRNAs |
5.5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GO分析 |
5.6 DHLX调控的miRNA靶基因KEGG PATHY分析 |
5.7 RT-PCR验证关键miRNA |
讨论 |
1 中医学对胆结石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则治法 |
1.3 临床运用 |
1.3.1 内服方药 |
1.3.2 中医外治 |
1.4 机制探讨 |
2 现代医学对胆结石的认知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治疗方法 |
2.2.1 口服药物 |
2.2.2 手术治疗 |
3 导师治疗胆结石的主要学术思想 |
3.1 从肝论治胆结石,肝胆同治 |
3.2 重视清热利湿,攻补兼施 |
4 大黄灵仙胶囊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大黄灵仙胶囊对胆结石并慢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
5.1 基线资料分析 |
5.2 总体疗效评价 |
5.3 B超影像学改变分析 |
5.4 血液相关指标改善情况分析 |
5.5 胆汁代谢组学特征改变分析 |
5.6 安全性分析 |
6 基于NF-κB信号通路探讨大黄灵仙胶囊缓解胆管细胞炎性应激的研究 |
7 基于miRNA芯片技术探索大黄灵仙胶囊对炎性胆管细胞的多维调控 |
结论 |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一:中医药治疗胆石症的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二:胆石症的中西医治疗方法钩沉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胆石症诊断标准 |
附录二:胆石症疗效判定标准 |
附录三:主要缩略词 |
博士就读期间的论文发表、科研立项和学术活动等情况 |
致谢 |
(7)胆石六号汤治疗豚鼠胆囊炎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8)胆石六号解热、镇痛、抗炎和利胆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柴芩利胆颗粒药效学及部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s |
第一部分 胆囊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
1 引言 |
2 胆囊炎的分类 |
2.1 结石性胆囊炎 |
2.2 非结石性胆囊炎 |
3 现代医药对胆囊炎的治疗现状 |
3.1 中医药对胆囊炎的治疗现状 |
3.2 西医对胆囊炎的治疗现状 |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 |
4 胆囊炎的动物实验研究 |
4.1 非结石模型 |
4.2 结石模型 |
5 柴芩利胆颗粒中各味中药的研究现状 |
5.1 柴胡 |
5.2 黄芩和白芍 |
5.3 其余成分 |
第二部分 柴芩利胆颗粒药效学及部分机制实验研究 |
1 前言 |
2 CQLD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3 CQLD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4 CQLD利胆作用的实验研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4 讨论 |
5 CQLD对化脓性胆囊炎家兔治疗作用的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4 讨论 |
第三部分 总结和讨论 |
1 结论 |
2 讨论 |
3 创新点 |
4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和缩略语 |
2.0 引言 |
2.1 研究现状 |
2.1.1 流行病学 |
2.1.2 机制 |
2.1.3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
2.1.4 新生儿胆红素异常增高的原因 |
2.1.5 常见的新生儿黄疸类型 |
2.1.6 诊断 |
2.1.7 治疗 |
2.1.8 中医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 |
2.1.9 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优势及不足 |
2.2 指南制定过程 |
2.2.1 构建临床问题 |
2.2.2 循证研究 |
2.2.3 专家共识 |
2.2.4 形成证据概要表 |
2.2.5 形成推荐意见 |
2.2.6 形成初稿 |
2.3 讨论 |
2.3.1 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分类分析 |
2.3.2 关于中医证型、时机问题 |
2.3.3 关于原始研究的设计质量 |
2.3.4 关于干预措施的相关问题 |
2.3.5 关于结局指标的相关问题 |
2.3.6 关于发表偏倚的问题 |
2.3.7 关于调查问卷的问题 |
2.3.8 关于指南制定方法学问题 |
2.4 结论 |
2.4.1 茵栀黄口服液 |
2.4.2 茵栀黄颗粒 |
2.4.3 清肝利胆口服液 |
2.4.4 茵陈五苓糖浆 |
2.5 创新点及意义 |
2.6 不足与展望 |
2.6.1 存在不足 |
2.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四、利胆片的制备、药理及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消炎利胆片对ANIT致肝内胆汁淤积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J]. 刘方乐,林朝展,赵威,祝晨蔯. 中药材, 2016(04)
- [2]调肝利胆合剂的利胆作用及对胆汁成分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克茹.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促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中药研究进展[J]. 李渊,高晓霞,秦雪梅. 中国中药杂志, 2020(06)
- [4]利胆片的制备、药理及临床应用[J]. 青岛市中草药研究小组,青岛中药厂,青岛医学院,山东省药检所,青岛市药检所. 中草药通讯, 1971(01)
- [5]HPLC同时测定消炎利胆片中5种活性成分的含量[J]. 周争道,张莉,周慧云,蒋竞,黄平.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8(12)
- [6]胆道炎症诱导胆管细胞miRNA网络失衡参与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特征分析及大黄灵仙胶囊的调节效应[D]. 俞渊. 暨南大学, 2019(01)
- [7]胆石六号汤治疗豚鼠胆囊炎的机制研究[J]. 刘龙忠,胡姗姗,钱英,陈泽慧,田应彪.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5(04)
- [8]胆石六号解热、镇痛、抗炎和利胆作用的研究[J]. 胡姗姗,赵小倩,钱英,陈泽慧,田应彪.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5(01)
- [9]柴芩利胆颗粒药效学及部分机制研究[D]. 魏安祥. 安徽大学, 2010(11)
- [10]基于GRADE系统方法的中成药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应用指南研究[D]. 韩姗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