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学杂志》第十二卷(1992)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周正礼[1](2012)在《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寒热药性识别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测定60种中药的初生物质含量和初生物质HPLC、GC-MS图谱,采用PAST软件建立基于初生物质含量和初生物质图谱的寒热药性判别函数,对寒热药性进行识别;筛选基于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统计识别模型,对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标记进行识别;采用SmartPLS2.0软件建立初生物质与寒热药性关系的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 path model),研究各初生物质对药性的影响以及各初生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考马斯亮蓝法测定60种中药水溶性总蛋白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色氨酸含量,柱前衍生化法测定17种氨基酸含量,采用PAST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Fisher分析,建立基于蛋白质和氨基酸成分的Fisher判别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寒热药性进行识别;菲林法测定总糖含量,硫酸-葸酮比色法测定总多糖含量,碱式硫酸铜法测定单糖含量,对所得数据进行Fisher分析,建立基于糖类含量的判别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寒热药性进行识别;柱前衍生化法测定多糖和游离糖乙酰化GC-MS图谱,对所得数据进行Fisher分析,建立基于多糖和游离糖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判别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寒热药性进行识别;甲酯化法测定脂类GC-MS图谱,Fisher法建立基于脂类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判别函数,并利用该函数对寒热药性进行识别;对所得初生物质含量数据和图谱数据分别进行汇总,分别建立基于初生物质含量和图谱的Fisher判别函数,对寒性药性进行识别;筛选初生物质的最适统计识别模型对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标记进行识别,探讨基于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标记;采用SmartPLS2.0软件建立PLS path model。结果:基于蛋白质、氨基酸成分的寒热药性Fisher判别函数识别正确率为81.70%;基于糖类含量的判别函数识别准确率为88.33%;基于多糖和游离糖GC-MS图谱的判别函数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8.33%和93.33%;基于游离脂GC-MS图谱判别函数识别准确率为96.67%;基于初生物质含量的判别函数识别准确率为86.70%;基于初生物质图谱的判别函数准确率为88.33%;多糖GC-MS最佳统计识别模型为PLS-DA,游离糖的最佳模型为PLS-DA或PCA-DA,脂类GC-MS和氨基酸HPLC最佳统计识别模型均为SVM; PLS path model结果显示:氨基酸、糖类2、糖类3、脂类2与寒性呈正向关;糖类1、糖类4、脂类1、脂类3、脂类4、脂类5与热性呈正相关,药性的R square值为0.398,所选择的10个潜变量对药性具有39.8%的解释能力。结论:采用Fisher法建立的基于初生物质的判别函数,对寒热药性具有较好识别能力,即寒热药性能够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识别,利用筛选的最优统计识别模型能够对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标记进行初步识别,且初步证实了寒热药性与初生物质具有一定相关性。
全敏[2](2012)在《《内经》揆度奇恒思维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揆度奇恒是《内经》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它是基于整体观念基础之上的比较类比而来的思维方法,善于对中医学中各个体系进行类比归纳,比较其相异与相同,其应用广泛地体现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所以有学者说揆度奇恒思维乃为《内经》之关键所在。本研究意在从涉及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的各个方面对揆度奇恒的思维方法与应用进行一定挖掘,以期彰显它对中医学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对《内经》与之有关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内容包括其揆度奇恒的含义、揆度奇恒的理论渊源,揆度奇恒的适用原则,揆度奇恒思维方式的应用,揆度奇恒思维特点的归纳,揆度奇恒的实践意义等各个方面,从而构建了和完善了《内经》揆度奇恒思维方法的理论体系。以期使这一思维方法对中医临床有更好的指导意义的同时,使这一理论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和运用。
邹志勇[3](2005)在《宋人笔记中的诗学讨论热点研究》文中认为历来研究宋代诗学者,大多注重专门论诗的文献材料,对笔记文献的诗学价值重视不够。实际上,在数量众多的宋人笔记中,保存了大量的有价值的诗学材料,其内容涉及作家论、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等诗学理论的各个方面,对这些材料进行搜集、分类、归纳和研究,对于今人了解与诗歌创作主体相关的诗歌本事、诗坛掌故及奇闻逸事,考察宋代诗人的生平、交游,为其作品辑佚、系年,研究宋代诗歌的创作背景、审美风尚,以及把握宋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即立足于此,在中国传统文化及诗学理论的大背景下,对宋人笔记中诗谶、仕隐心态、《大唐中兴颂》、气象、理趣等五个诗学讨论热点,作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第一章绪论,对笔记的概念作了限定,区分了笔记与小说、诗话的关系;对宋人笔记的数量作了统计,从内容上予以分类;并就宋人笔记所彰显出的宋人的群体风貌作了粗线条的描述;然后是关于宋人笔记中诗学讨论热点的综述。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对上述五个诗学讨论热点进行了分析,较为深入地考察了它们之所以成为宋人笔记讨论热点的原因,以及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宋人的诗学观念。认为,宋人笔记中所反映出的宋代诗学观念,侧重于对诗歌本事(即创作背景)、时代风气以及诗人精神风貌的综合展示;对此进行细致地剖析,可以从宋人的心灵深处去挖掘宋代审美风尚和创作风格的深层规律。结语部分,从纵向和横向的维度,对宋人笔记中诗学讨论热点的特征作了简单的考察,总结出宋人笔记中诗学讨论的四个特点:其一,涉及面广;其二,方法多样;其三,体现了笔记作者零金碎玉式的诗学观念;其四,具有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特征等。由此我们得出,宋人精神风貌与诗歌创作、诗学评论以及审美趣味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宋人笔记中诗学讨论的背后潜藏有一种诗学体系的结论。
二、《数学杂志》第十二卷(1992)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学杂志》第十二卷(1992)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寒热药性识别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中药药性的涵义、起源及其发展 |
1 中药药性的涵义 |
2 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历程 |
2.1 中药药性理论初步形成 |
2.2 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 |
2.3 中药药性理论的全面发展 |
2.4 中药药性理论的完善确立 |
3 中药药性现代研究进展 |
3.1 基于基源性状的中药药性研究 |
3.2 基于中药药理的中药药性研究 |
3.3 基于系统生物学的中药药性研究 |
3.4 基于生物热力学的中药药性研究 |
3.5 基于数据挖掘的中药药性研究 |
第二章 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现状 |
1 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1.1 次生物质与药性相关性研究 |
1.2 初生物质与药性相关性研究 |
1.3 无机元素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 |
2 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初生物质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 |
1 试验药材的遴选原则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1 蛋白质、氨基酸成分与寒热药性 |
2.2 糖类成分与寒热药性 |
2.3 脂类成分与寒热药性 |
2.4 最佳统计模式的筛选和药性标记识别 |
2.5 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PLS path model的建立 |
第四章 多元统计方法概述 |
1 支持向量机判别分析 |
2 Logistic判别分析 |
3 线性判别分析 |
4 随机森林判别分析 |
5 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 |
6 主成分线性判别分析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蛋白质、氨基酸成分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总蛋白的含量测定 |
1 药材、仪器与试剂 |
1.1 药材 |
1.2 仪器 |
1.3 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蛋白质标准溶液的制备 |
2.2 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的制备 |
2.3 标准曲线绘制 |
2.4 蛋白质含量测定 |
3 含水量的测定 |
4 试验结果 |
4.1 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 |
4.2 结果分析 |
第二节 18种氨基酸成分的含量测定 |
1 色氨酸的含量测定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2 17种氨基酸的HPLC测定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3 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蛋白质、氨基酸成分与寒热药性识别 |
1 数据输入方法 |
2 结果分析 |
第二章 糖类成分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总糖、总多糖以及单糖的含量测定 |
1 总糖的含量测定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1.4 结果分析 |
2 总多糖的含量测定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结果分析 |
3 单糖的含量测定 |
3.1 仪器与试剂 |
3.2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 |
3.4 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多糖以及游离糖的GC-MS图谱测定 |
1 多糖水解乙酰化GC-MS图谱测定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验结果 |
1.4 结果分析 |
2 游离糖乙酰化GC-MS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4 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糖类成分与寒热药性识别 |
1 总糖、总多糖以及单糖含量与寒热药性识别 |
1.1 糖类成分含量数据汇总 |
1.2 糖类成分与寒热药性的Fisher分析 |
2 多糖和游离糖乙酰化GC-MS图谱与寒热药性识别 |
2.1 多糖乙酰化GC-MS数据Fisher分析 |
2.2 游离糖乙酰化GC-MS数据Fisher分析 |
第三章 脂类成分与寒热药性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脂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1 仪器与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水分含量测定 |
2.2 总脂的提取方法 |
2.3 总脂的计算 |
3 试验结果 |
4 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脂类成分的GC-MS图谱测定 |
1 仪器与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粗脂的提取 |
2.2 样品的甲酯化 |
2.3 色谱条件 |
3 试验结果 |
4 脂类成分与寒热药性识别 |
第四章 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寒热药性识别 |
第一节 初生物质含量与寒热药性识别 |
1 初生物质含量数据汇总 |
2 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初生物质HPLC、GC-MS图谱与寒热药性识别 |
1 初生物质HPLC、GC-MS图谱数据汇总 |
2 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基于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统计模型的筛选及寒热药性标记(CHMP-markers)识别 |
第一章 初生物质的寒热药性统计识别模型的筛选 |
1 基于多糖GC-MS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识别的适宜性评价 |
2 基于游离糖GC-MS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识别的适宜性评价 |
3 基于脂类GC-MS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识别的适宜性评价 |
4 基于氨基酸HPLC的中药药性特征标记识别的适宜性评价 |
5 综合评价 |
第二章 初生物质寒热药性标记(CHMP-markers)识别研究 |
1 氨基酸HPLC的寒热药性标记识别 |
1.1 氨基酸HPLC寒热药性标记区域的可视化 |
1.2 氨基酸HPLC典型中药寒热药性标记特征值分布 |
2 糖类成分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标记识别 |
2.1 多糖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标记识别 |
2.2 游离糖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标记识别 |
3 脂类GC-MS图谱的寒热药性标记识别 |
3.1 脂类GC-MS寒热药性标记区域的可视化 |
3.2 脂类GC-MS典型中药寒热药性标记特征值分布 |
4 初生物质寒热药性标记综合识别 |
4.1 初生物质寒热药性标记区域的可视化 |
4.2 初生物质典型中药寒热药性标记特征值分布 |
第四部分 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 path model)的建立 |
1 因子提取 |
2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建立 |
2.1 信度评价 |
2.2 交叉因子载荷和外载荷系数 |
2.3 潜变量的相关系数 |
2.4 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 path model)的构建 |
2.5 模型评估 |
结语 |
1 研究成果 |
2 论文创新点 |
3 存在问题 |
4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2)《内经》揆度奇恒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揆度奇恒的涵义 |
1.1 揆度的含义分析 |
1.2 奇恒的经典解释 |
1.3 揆度奇恒的涵义 |
1.3.1 狭义揆度奇恒 |
1.3.2 广义揆度奇恒 |
2 揆度奇恒思维方法的理论渊源 |
2.1 揆度奇恒与整体观念 |
2.2 揆度奇恒与变易思想 |
2.3 揆度奇恒与阴阳学说 |
3 揆度奇恒的应用原则 |
3.1 同类之内比较定奇恒 |
3.2 同类之间相较定奇恒 |
3.3 特异相关对比定奇恒 |
3.4 正反双方相比定奇恒 |
4 揆度奇恒思维方法的应用 |
4.1 揆度脏腑经脉之奇恒 |
4.1.1 五脏六腑与奇恒之府 |
4.1.2 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 |
4.2 揆度病因之奇恒 |
4.2.1 正常为恒,非常为奇 |
4.2.2 适度为恒,过度为奇 |
4.2.3 顺之为恒,逆之为奇 |
4.2.4 奇邪侵袭,奇中之奇 |
4.3 揆度疾病传变之奇恒 |
4.3.1 疾病恒常之传变为恒 |
4.3.2 疾病之异常传变为奇 |
4.4 揆度诊法之奇恒 |
4.4.1 望诊——揆度形色辨奇恒 |
4.4.2 闻诊——揆度音声辨奇恒 |
4.4.3 脉诊——揆度脉象辨奇恒 |
4.5 揆度治则之奇恒 |
4.5.1 正治法为恒从治法为奇 |
4.5.2 缓则治本为恒,急则治标为奇 |
4.6 揆度《内经》之奇病 |
5 揆度奇恒思维方法的特点与实践意义 |
5.1 奇恒相依对称互补 |
5.2 奇恒互藏相互转化 |
5.3 注重整体强化联系 |
5.4 蕴含发展强调变易 |
5.5 开拓思路创新求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详细摘要 |
(3)宋人笔记中的诗学讨论热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笔记及宋人笔记概述 |
第二节 宋人笔记中诗学讨论热点综述 |
第二章 作为诗歌阐释方式的诗谶与诗歌创作的关系 |
第一节 诗谶的思想渊源及形态流变 |
第二节 宋代诗谶的类型划分 |
第三节 诗谶的诗学阐释背景 |
第四节 诗谶阐释方式与诗歌创作的相互影响 |
第三章 仕隐观念与诗歌创作心态 |
第一节 宋人处世态度与隐逸思想背景 |
第二节 宋人仕隐观念形成的政治文化因素 |
第三节 宋人仕隐观念对诗歌创作心态及审美趣味的影响 |
第四章 诗歌解读与南宋诗教观念 |
第一节 语溪题咏以及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从对《大唐中兴颂》的议论看宋人的诗歌解读习惯 |
第三节 元结《大唐中兴颂》创作意图考论 |
第四节 “为尊者讳”、“美刺”说与南宋诗教观念 |
第五章 涵养正气与气象审美范畴的确立 |
第一节 从“气”到“气象”的演变 |
第二节 宋人笔记对气象内涵确立所作出的理论贡献 |
第三节 气象审美范畴的确立 |
第六章 循理征实风气及宋诗理趣美的生发 |
第一节 关于诗歌是否合乎常理的讨论 |
第二节 循理征实风气与宋诗理趣美的生发 |
结语 |
引用文献 |
四、《数学杂志》第十二卷(1992)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初生物质成分的寒热药性识别和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的建立[D]. 周正礼.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2)
- [2]《内经》揆度奇恒思维方法研究[D]. 全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2(01)
- [3]宋人笔记中的诗学讨论热点研究[D]. 邹志勇.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