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沈仲理老中医治疗痛经的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易莎[1](2021)在《原发性痛经的六经辨证分型分布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证型分布规律,及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分析,为临床诊治痛经提供依据。方法:依据纳入标准选取2020年6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妇科及生殖内分泌门诊的患者、或在读高校生共200例。调查其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及合并症;月经情况、痛经情况、全身症状及舌脉表现。对所有收集的数据进行核实后,录入Excel表建立数据库。计算原发性痛经中各证候出现的频数和频率;对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六经辨证、脏腑辨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组别患者六经辨证、脏腑辨证是否存在差异,从而得出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六经辨证分布规律及脏腑辨证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之间的关系。结果:1.本次调查的2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年龄多在21-30岁(159人,占79.5%),平均年龄26岁,多为在读高校学生。2.本次研究的20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六经辨证后分为20个证型,包括5个单经病变(95例,47.5%),10个两经合病证型(70例,35%),5个三经合病证型(35例,17.5%)。其中单经病变最常见的证型为少阳病(34例,占单经患者的35.8%,占全部患者的17%。),太阴病(24例,占单经患者的25.3%,占全部患者的12%):两经合病最常见的证型是少阳太阴合病(17例,占两经合病患者的24.3%,占全部患者的8.5%);三经合病最常见的证型是太阳少阳太阴合病(23例,占三经合病患者的65.7%,占全部患者11.5%)。3.六经辨证各证型分布与年龄、生育史、BMI、情志状况、饮食偏嗜、诱发因素、痛经疼痛程度、疼痛部位均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脏腑辨证分型以寒湿凝滞证最常见(59例、29.5%),其次分别为气滞血瘀证(52例、26%),气血虚弱证(37例、18.5%),湿热瘀阻证(29例、14.5%),肝肾亏损证(23例、11.5%)。5.原发性痛经脏腑辨证分型与BMI、情志状况、痛经疼痛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脏腑辨证各证型分布与年龄、生育史、饮食偏嗜、诱发因素、疼痛部位无相关性(p>0.05)。6.原发性痛经脏腑辨证中寒湿凝滞证以太阴病多见(35例,33.3%),气滞血瘀证以少阳病多见(34例,42.0%),湿热瘀阻证以少阳病多见(21例,38.9%),气血不足证以太阴病多见(17例,28.3%)。结论:1.原发性痛经六经辨证以单经病为主,其次为两经合病,三经合病较少见;其中单经病以少阳病、太阴病多见;两经合病以少阳太阴合病多见;三经合病以太阳少阳太阴合病较常见。2.六经辨证各证型分布与年龄、生育史、BMI、情志状况、饮食偏嗜、诱发因素、痛经疼痛程度、疼痛部位均无相关性(p>0.05)。3.原发性痛经脏腑辨证以寒湿凝滞证多见,其次为气滞血瘀证。4.脏腑辨证分型与BMI、情志状况存在一定相关性(p<0.05)。5.原发性痛经气滞血瘀证、湿热瘀阻证主要以少阳病多见,寒湿凝滞证、气血不足证主要以太阴病多见。
张家蔚[2](2021)在《基于心理因素、五态人格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世界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愈来愈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的发生不仅与医学因素相关,同时也与心理因素相关,故基于心理因素研究原发性痛经的特点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旨在调查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心理状况、五态人格、疼痛程度以及中医证候,探讨痛经患者心理、人格状况与疼痛程度及中医证候各自间的相关性,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原发性痛经患者心理状况及五态人格与普通大众之间存在差异。(2)原发性痛经患者人格、心理因素及证型与疼痛轻重程度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本研究从心理、人格角度出发,调查其与原发性痛经证型、疼痛程度之间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为“心身同治”以及“因人制宜”的个体化防治思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实施横断面调查方法,收集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校生以及东直门医院门诊中符合纳排标准的PD患者,完善问卷并收集基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疼痛程度评分、焦虑、抑郁量表、五态人格量表,建立数据库,运用Excel双向录入有效问卷的数据,采用SPSS26.0软件包(中文版)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频数分析,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及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初步探讨痛经患者心理、人格状况与疼痛程度及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结果1.原发性痛经发病的初始年龄多发生于青春期(62.9%),大部分PD患者行经期伴血块(88.75%)。学历统计表明大专或本科水平学历者占比最高(61.8%),其次是硕士及以上学历水平者(36%),职业分布统计表明PD患者大部分为脑力劳动者(86.6%)。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PD患者伴随情志不舒,其中多思多虑(41.2%)>急躁易怒(37.6%)>抑郁寡欢(16.5%)>胆怯易惊(9.4%),在生活方面,PD患者具有工作压力较大(39.3%),经常熬夜(49.4%)和运动量少(50.6%)的特点。疼痛程度与年龄、痛经开始年龄、职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生活、婚姻情况方面差异则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本研究纳入的89例PD病例中,中医证型为气滞血瘀证的病例最多,为30例(33.7%),其次是寒凝血瘀证26例(29.2%)、湿热瘀阻证16例(18.0%)、气血虚弱证11例(12.4%)肝肾亏损证6例(6.7%)。在证型与疼痛类型的统计分析中,轻度疼痛中气滞血瘀证1 1例(39.3%)、湿热瘀阻证11例(39.3%)>寒凝血瘀证6例(21.4%),中度疼痛中气滞血瘀证11例(33.3%)>寒凝血瘀证10例(30.3%)>气血虚弱证6例(1 8.2%)>湿热瘀阻证5例(1 5.2%)>肝肾亏损证1例(3.0%),重度疼痛中寒凝血瘀证10例(35.7%)>气滞血瘀证8例(28.6%)>气血虚弱证5例(17.9%)、肝肾亏损证5例(17.9%)。在气滞血瘀证中疼痛类型占比依次是轻度疼痛(36.67%)、中度疼痛(36.67%)>重度疼痛(26.67%)。在寒凝血瘀证中疼痛类型占比为重度疼痛(38.46%)、中度疼痛(38.46%)>轻度疼痛(23.08%)。湿热瘀阻证中疼痛类型占比为轻度疼痛(68.75%)、中度疼痛(31.25%)。气血虚弱证中疼痛类型占比为中度疼痛(54.55%)、重度疼痛(45.45%)。肝肾亏损证中疼痛类型占比为重度疼痛(83.33%)、中度疼痛(16.67%)。3.PD患者的焦虑评分(36.93±8.68)和抑郁评分(41.28±10.68)均高于全国常模组。不同痛经程度的患者焦虑程度有差异,轻度疼痛中轻度焦虑1例(3.6%),无中、重度焦虑;中度疼痛中焦虑等级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9例(27.3%),中度焦虑5例(15.2%);重度疼痛中焦虑等级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6例(21.4%),中度焦虑6例(21.4%),重度焦虑1例(3.6%)。不同中医证型间的焦虑程度也有差异,气滞血瘀证型的患者有焦虑状态的病例最多,共10例,其次是寒凝血瘀证型,共8例,气血虚弱证5例,肝肾亏损证3例,湿热瘀阻证2例。气滞血瘀证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中度焦虑6例(20%)、轻度焦虑4例(13.3%);寒凝血瘀证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5例(19.2%)中度焦虑3例(11.5%);湿热瘀阻证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2例(12.5%)气血虚弱证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3例(27.3%),中度焦虑2例(18.2%);肝肾亏虚证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轻度焦虑2例(33.3%)重度焦虑1例(16.7%)。4.PD患者中五态人格太阳得分较全国常模组低(P<0.05)而太阴分值较全国常模组高(P<0.05),而少阳、阴阳平和、少阴维度差异不明显(P>0.05)。在少阳维度上,21-30岁较40-50岁,得分高(P<0.05)。不同疼痛程度患者的五态人格具有差异,重度疼痛中五态人格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太阴人格15例(53.6%),少阳人格8例(28.6%)、少阴人格5例(17.9%)。中度疼痛中五态人格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太阴人格18例(54.5%),少阴人格8例(24.2%)、少阳人格7例(21.2%),轻度疼痛中五态人格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少阳人格10例(35.7%),少阴人格9例(32.1%)、太阴人格 5 例(17.9%)。5.将五态人格与焦虑程度进行χ2检验,P<0.05,表示本次调查的89例PD女性焦虑程度与五态人格有差异性。五态人格中,焦虑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太阴人格38例(42.7%),少阳人格25例(28.1%),少阴人格22例(24.7%)。6.心理、人格与疼痛程度三者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太阴人格与VA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245,P<0.05),太阴人格与焦虑(r=0.448,P<0.01)、抑郁(r=0.4178,P<0.01)评分呈显着正相关关系。阴阳平和人格与焦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2368,P<0.05),阴阳平和人格与抑郁评分呈显着负相关关系(r=-0.2948,P<0.01),心理、人格与疼痛程度三者之间的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重相关系数R=0.454,校正后的多重测定系数R2=0.13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回归方程成立(P<0.01),太阴的偏回归系数beta值为0.289,焦虑的偏回归系数beta值为0.473。结论1.本次研究的PD患者较正常人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且性格上为太阴人格的人群更容易遭受原发性痛经的困扰,而太阳人格相反。2.本研究证明了不同疼痛程度的原发性痛经患者的心理、人格的情况存在差异,在影响痛经疼痛程度的一般情况层面,PD无性生活者、未婚者的疼痛程度较有性生活者、已婚者严重。从心理因素层面看,其焦虑程度越高的PD患者,疼痛程度往往越重。从五态人格层面看,太阴型人格的PD患者疼痛严重程度要高于其它五态人格类型。同时,本研究也发现在证型层面,疼痛程度越重,寒凝血瘀证占比逐渐升高,而湿热瘀阻证占比逐渐减少。心理因素与证型、五态人格之间也具有相关性,PD伴随焦虑状态的患者中证型多为气滞血瘀证,其次是寒凝血瘀证,PD伴随焦虑、抑郁状态患者与太阴人格呈正相关,而与阴阳平和人格呈负相关。心理因素、人格与原发性痛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心身之间相互影响,验证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观点。
孙立[3](2021)在《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文中提出民国时期是指1912-1949的一段时期,此段时期虽然只短暂的持续了 38年,但是期间伴随着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革,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以及西方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剧烈碰撞,使得该时期的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中国社会的改变一脉相关。中医妇科学在民国时期的发展也受到了政权变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东西方思想碰撞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这一时期,大量妇产科书籍的编着呈现出中西医结合乃至全盘西化的特点,这些着作在近代中医妇科学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期也是我国由传统妇科理论向现代妇科理论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深入发掘研究该时期的书籍文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为研究对象,广泛搜集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的相关材料,以《中国医籍大辞典》《中国医籍通考》《民国时期总书目》(自然科学·医药卫生)《中国近代中医书刊联合目录》《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中医文献》等中医学目录书着录的书籍信息为线索,详细考察民国数据库以及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等各大图书馆,获取丰富的一手资料,对《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目录书中记载的民国时期妇科着作进行考察,纠正其着录错误的相关信息,补入漏载的民国时期妇科书籍。在此基础上,同时运用目录学、版本学等文献学的方法,对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的现存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出真实可靠的妇科着作信息,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材料基础。民国时期的妇科着作在编撰形式、出版发行等方面都较有特色,本文在广泛结合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中医妇科书籍的编写、出版、发行、影响等方面。站在史学的角度,以时期特点为背景,介绍了民国时期妇科学的发展及着作相关情况。汇总编纂者相关信息,对其学术传承方式及学术背景、生平经历进行介绍,总结出妇科着作的类型特点,归纳妇科着作发行信息及发行特点,概括其中畅销着作的共性,为学界对民国时期妇科学着作的特点研究提供指导与借鉴。文章同时对民国时期代表性妇科着作的类型、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挖掘其学术思想及特点。对于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在病因病机、疾病诊断、治疗原则、中西汇通、临床用药等方面的理论创新进行梳理研究,简要探讨了此时期研究的热点问题,概括此时期中医产科学的发展状况,并对其在后世的影响方面做出了初步的评判。通过对民国妇科着作的整体性分析,力求呈现出民国中医妇科学着作更加真实具体的一面。
何伟,李绍林,佟雅婧,胡勇[4](2020)在《原发性痛经的现代中医名家心法及特色诊疗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中医名家对原发性痛经中医药诊疗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提出了寒湿凝滞是主要外因,肝肾心脾失调是主要内因,气滞血瘀是病机核心;分清虚、实、寒、热等属性,详辨疼痛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等;同时基于治未病理论、体质学说、阴阳学说、经络学说、藏象学说,在痛经的病机、预防及治疗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鲜明中医特色的诊疗理论,如体质发病论、治未病论、阴阳转化调周论、调心止痛论、温通化气论、多元治疗论,对辨治原发性痛经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及临床实践意义。
鲁周南[5](2020)在《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后出血为产褥期发生的异常阴道出血性疾病,影响产后恢复,严重者甚至影响到产妇的生命。近年来剖宫产手术普及、二胎政策开放,产妇生活环境、个人生活观念、生活习性也发生了改变,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增高。产后出血在中医古籍中以“产后恶露不绝”“产后血崩”“产后下血不止”等病名呈现,内容丰富,有深厚的文献积累。如何从中医的角度认识产后出血,发掘中医临床治疗优势?首先离不开对其源流以及学术思想的梳理总结;此外,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高效获取产后出血专科知识,亦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之一。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确定产后出血病名的中医内涵与外延,以朝代为序,研究纳入文献的病名演变、病因病机、诊断以及理法方药的流变脉络。第二部分针对导师团队研究提出的古籍、医家、知识“三维一体”获取思路,笔者采取专家访谈方法对“三维一体”进行专家意见征集,进一步补充完善了“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论证并确定了各知识要素层级,使其更符合中医古籍知识的特性并具有可操作性。论文最后以产后出血文献为例,对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知识基于不同获取方案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古籍阅读选择建议,对中医古籍知识的学习利用提出方法学借鉴。先秦至秦汉时期,产后病统称为“乳余疾”,出现产后疾病之萌芽。《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产后疾病“乳子病热”,创造性地提出了通过望诊、问诊、切诊综合进行妇人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开创了产孕奇经理论之先河。《金匮要略》根据产后亡血伤津的生理特点,将产后常见疾病归纳为痉病、郁冒、大便难。魏晋南北朝时期,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首次系统提出从产妇脉象的表里、寒热、大小、缓急进行预后预判,奠定了产科脉诊的基础。该时期文献至少记载了近20余种用于产后疾病治疗的药物。此期尚无“产后出血”的专篇记载,但在实践方法上却形成“产后出血”专病诊断及治疗的萌芽,该时期,产后出血疾病相关记载多以某方适应症形式提出。隋唐时期,《经效产宝》《诸病源候论》开始对产后出血相关病名有相对集中论述。《诸病源候论》记载恶露不尽、血崩病因病机为外感寒邪、虚损、瘀血。《备急千金要方》第一次提出恶露不尽与产后时间密切相关,且强调腹痛与恶寒两大伴随症状,明确了恶露不绝部分内涵,具有开创性意义。该时期产后出血相关治疗方剂数量较前丰富,共计30余首,有论有方,但未见专篇论述。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病名数量较前明显增加。此时期记载产后恶露不绝病因有虚损、瘀血、寒邪互结。产后血崩病因病机较前增加饮食不节、情志、药物因素。《妇科秘兰全书》能够较好的反映妇科产后出血诊疗思路。提出以产后7日为节点,结合腹痛情况辨虚实用药,记载成方当归建中汤、独圣散、泽兰汤、瑞莲散4首。并顺从产前、临产、产后生理状态加以调护,及时纠正产妇气血运行异常状态,预防产后出血。《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提出崩漏一定程度上是产后恶露不尽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的临床表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转化关系。郑氏女科提倡产后应大补气血。推出产后出血四物汤通治方,形成以四物汤为主要治疗思路与手段的完整治疗方案。梳理金元大家张元素、李东垣、罗天益、刘河间等着作,整理出产后辨治思路三条。产后需扶持荣卫,调养血气;属邪气实者需攻之;产后宜大补气血为先。并整理产后处方用药30余条。该时期产后出血文献得到长足发展,疾病概念已内含“审因论治”理念;将产后出血引入急症观念,纳入到急症治疗体系中,能够清晰地根据缓急予以分化治疗;此时期着作开始出现明显学派特色,学术思想承前启后。明代,产后出血进一步发展到以出血量、势进行区分。命名呈多样化,命名称谓中明确其危重症的含义。此阶段发展了恶露不绝、血崩冲任、脏腑病因病机学说,并从病因病机层面认识到胎前、临产、产后调护的失当与产后疾病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学术思想主要继承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体系与朱丹溪“产后大补气血”说。创新主要表现在张景岳的辨证思维与体质辨识相结合的理论创新、赵献可从阴阳真假辨治血证思路的创新、薛己的产后出血脏腑辨证理论创新。明代产后出血常用成方为四物汤与生化汤及加减体系。产后用药禁忌较前人增加活血破气药物,如三棱、莪术、红花、苏木、牛膝等14种;清热药物黄芩、黄连、栀子、黄柏4种;慎用方剂为大承气汤、五苓散,丰富了产后出血用药禁忌内涵。清代《妇科冰鉴》首次较为准确的概括产后恶露不绝定义,认为恶露超过七天,日久不断,为恶露不绝。较前增加了“产后一月恶露重来”“产后崩淋带下”病名。恶露不绝、血崩较前代增加了冲任瘀血以及虚实夹杂病因病机。脏腑理论方面,补充产后气血、营卫概念以及肝疏泄无度、肾闭藏无权病因病机。《胎产新书》完整地提出了饮食、情志、房事损伤是导致产后出血的重要病因病机。清代古籍,针对出血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瘀血理论之创新;气、血、水、火的理论创新;奇经学说在产后的创新应用;中西医结合运用于临床的创新及大量原创新方出现。四物汤与生化汤辨治产后出血的体系进一步丰富发展,生化汤发展至清代,已经成为产科常用方,也是产后出血常选方剂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着重于对中医知识获取方法与思维的研究。基于本次产后出血文献研究,首先提炼出“医家个人经验”“官方医学教育”两种常见的知识获取方法;同时,对导师团队提出的“三维一体”获取方法进行了专家访谈论证研究。为有序快速获取古籍知识,寻求中医知识获取普适性的方法,导师团队参考人脑获取知识的思维模式,针对计算机对古籍知识的获取特点,提出“三维一体”数据模型。基于知识元、知识体概念,笔者设计出针对方法学专家、临床专家、文献专家深度访谈的问卷,对“三维一体”知识体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权重关系以及三个知识体所包含的23个知识元在知识体构成中的角色与重要性等进行问卷调研与深度访谈;通过深入研究,系统地对“三维一体”数据模型进行了全面补充与完善;与此同时,整理元数据赋权及知识推送专家深度访谈意见,为数据模型建立提供专家意见基础。深度访谈意见包含模型中知识体、知识元的权重建议;关于不同历史时间与不同学科古籍在数据模型中的时间、空间建议;用户意见量化建议等。“以史为鉴,知往鉴来”是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重要目的。如何将古代医家丰富的治疗经验与当今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为中医产科临床提供理论思维与治疗依据,寻求中医妇产科的进一步发展是本论文研究的出发点。论文最后结合本次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综合三种不同途径的知识获取方法,整理出4种产后出血知识获取临床思维路径与69种推荐书目,为产后出血古籍知识获取提供了方法学借鉴。
王彩青[6](2020)在《《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傅青主女科》中傅山对痛经病因病机、治法的认识,傅山治疗痛经的组方用药特点等学术思想。对近30年发表的有关《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运用类文献进行系统评价,探索这些方剂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及研究现状,发现其优势及不足,以期丰富《傅青主女科》的研究内容,探索新的研究方向,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及有关傅青主治疗痛经的相关书籍,探讨傅山治疗痛经的学术思想。搜集近30年(1990年2019年)发表的有关《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方剂临床运用类文献。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数据库;读秀知识库;万方数据库。依据拟定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对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提取,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利用Excel对文献的计量学特征进行分析,分析每个方剂的临床应用情况、方剂中药物使用规律及加减情况;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利用修改后Jadad量表对所纳文献评分,用RevMan软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文献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结果1.傅山治疗痛经在病因病机方面多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在治法方面重视肾肝,兼顾健脾,肝脾肾同治。在组方用药方面用药以补助通,药物剂量悬殊,药品注重炮制,以四物汤化裁。2.文献计量学结果:共下载文献366篇,通过细读全文,按排除标准对下载文献进行删除,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文献共81篇,其中临证经验36篇,临床试验45篇。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1篇,学位论文6篇。期刊论文来自50种期刊,其中有20种核心期刊,30种非核心期刊。34篇发表于核心期刊,40篇文献发表于非核心期刊。文献发表量呈缓慢上升趋势。作者单位涉及26个地区,发表文献量最多的省份是江苏省。3.方剂使用情况:81篇共使用傅山治疗痛经方剂82次,使用宣郁通经汤的文献有47篇,共运用宣郁通经汤58次;使用加味四物汤的文献2篇,运用2次;温脐化湿汤7篇,运用7次;顺经汤11篇,运用11次;调肝汤14篇,运用18次。宣郁通经汤文献发表数量呈上升趋势,余方剂文献发表数量没有明显变化。傅山治疗痛经方剂所治疾病种类多样。证候要素与方剂药物功效较为一致。方剂使用方法主要为汤剂口服,部分使用外治法。4.各方剂药物使用情况及加减规律:宣郁通经汤在使用时,白芥子、黄芩删减次数较多,常用新增药物有延胡索、赤芍等;加味四物汤、调肝汤在使用时以原方药物为主,增损药物较少;温脐化湿汤在使用时,白果删减次数较多,常用新增药物有延胡索、菟丝子等;顺经汤在使用时与原方药物出入较大,新增药物较多,且各类药物较为分散。5.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纳入文献中共有24篇文献为随机对照试验,整体研究水平较低、质量较差。存在的问题有:缺乏预试验及样本量估计;缺少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缺乏知情同意、伦理委员会批准;试验设计的理论条件不充分;随机化水平较低,缺乏盲法;干预措施标准化水平偏低;欠缺安全性考虑;结局指标测量方法欠统一;随访较少。在疗效评价、组间均衡性比较、统计学方法记录等方面完成较好。6.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文献样本量不足,仅筛选出4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得出结论证明宣郁通经汤治疗痛经的总体有效率要高于米非司酮、布洛芬等西药。结论傅山治疗痛经学术思想:在病因病机方面多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在治法方面重视肾肝,兼顾健脾,肝脾肾同治。在组方用药方面用药以补助通,药物剂量悬殊,药品注重炮制,以四物汤化裁。《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运用情况: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研究;临床报道的方剂集中在宣郁通经汤,其他方剂的相关研究偏少;治疗疾病类型多样;临床使用傅山治疗痛经方剂时,主要以原方使用,但也有部分方剂药物成分变化较大,新增药物较多;临床随机试验整体质量较低;符合meta分析的文献较少。从已发表的文献来看,傅山治疗痛经方剂用来治疗妇科疾病及其他方面疾病上仍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挥《傅青主女科》中治疗痛经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应尽可能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采用国际研究标准,提高临床研究水平。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7](2019)在《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收集,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并以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用中药内服方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研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以期望能探索出新的临床治疗和处方用药思路。方法: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电子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进行整理,收录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利用统计软件Revman 5.3进行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文献进行Meta分析;使用EXCEL建立方药数据库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频数分析、聚类分析,总结及归纳出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1.Meta分析:系统评价用方法学评价主要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纳入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文献;对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中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疗效判定标准、随机法、样本含量、盲法的运用、治疗方法、统计学方法、随访、退出与失访等内容进行描述性分析。纳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统计软件Revman 5.3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2.中医药的频数及聚类分析:检索1998-2018年中医活血化瘀法、单纯中药内服药物,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统计学分析,主要利用Excel软件及SPSS 26.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用药规律的频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Meta分析:检索1998-2018年期间有关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共检索出1,032篇,经文献质量评价,本研究纳入30篇文献均为C级文献,总体文献质量偏低。纳入30篇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中医活血化瘀法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17,0.29),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总有效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8.60,95%,CI(-67.22,-49.97),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9.70,95%,CI(-52.86,-46.55),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5,-1.66),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38,95%,CI(1.59,3.56),P<0.0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2)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观察组)对米非司酮(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1,95%,CI(0.16,0.28),P<0.00001],总有效率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子宫体积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9.04,95%,CI(-68.11,-49.98),P<0.00001],中医活血化瘀法的子宫体积缩小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雌二醇(E2)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0.05,95%,CI(-53.26,-46.84),P<0.00001],P<0.00001],雌二醇(E2)水平降低在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95%,CI(-2.68,-1.61),P<0.00001],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在中医活血化瘀法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21,95%,CI(1.41,3.47),P=0.0006],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2.频次分析:(1)中医活血化瘀法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理气药(21.75%)、活血化瘀药(21.28%)、清热药(17.97%)、利水渗湿药(14.89%)、补虚药(14.89%)。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赤芍(8.75%)、丹皮(8.51%)、桂枝(8.27%)、桃仁(8.27%)、茯苓(8.27%)、当归(8.04%)、香附(7.57%)、枳壳(7.09%)、乌药(7.09%)、薏苡仁(6.62%)。(2)单纯内服中药方常用的药物种类频次依次是活血化瘀药(27.17%)、补虚药(19.29%)、清热药(16.00%)、理气药(9.42%)、利水渗湿药(6.40%)。常用的药物频次依次是桃仁(4.77%)、赤芍(4.43%)、获苓(4.28%)、桂枝(4.12%)、丹皮(4.00%)、莪术(3.94%)、三棱(3.69%)、当归(3.69%)、香附(2.58%)、黄芪(2.34%)。虫类药在175味药物占6味,占所有药物3.43%,使用频次79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2.43%。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水蛭、±鳖虫、地龙、僵蚕、蜈蚣、虻虫。消食药占5味,是所有药物的2.86%,使用频次48味次,占全部用药频次达1.48%。按出现频数计算,依次是鸡内金、山楂、谷芽、莱菔子、神曲。3.聚类分析结果:C1:莪术、三棱C2:乌药、鸡血藤、薏苡仁、枳壳、香附、红花C3:穿山甲、水蛭、牛膝、海藻、昆布、鳖甲、丹参、夏枯草、牡蛎、甘草、川芎、白术、党参、黄芪C4:当归C5:茯苓、桂枝、丹皮、桃仁、赤芍结论:本文的研究运用统计学Meta分析、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做了系统整理研究以及比较中西药的有效率,综合起来,本文的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中医活血化瘀法(包括单用中医活血化疲法、中医活血化瘀法联合米非司酮)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中,总有效率、子宫体积的缩小、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水平降低方面均优于米非司酮疗法(P<0.01);不良反应差异在米非司酮疗法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肌瘤体积的缩小、孕酮(P)、黄体生成素(LH)水平降低、月经量减少在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疗法的差异性并无统计学上意义。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对米非司酮对照研究在不同方面有优势,中医活血化瘀法适用于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肌瘤。西药米非司酮疗法的不良反应明显大于中医活血化瘀法(P<0.01),其疗效不确定且易复发,容易诱发闭经。随着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研究日渐增加,为未来单纯中药治疗子宫肌瘤临床研究进一步观察。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是有一定成效,但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学质量低,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以后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中应严谨地遵循循证医学相关原则,严格把握控制质量,并需要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和优势,为中医药物疗法的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2.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频次分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活血化瘀法及单纯内服中药方的药物包含首五味药赤芍、丹皮、桂枝、桃仁、茯苓,提示治疗子宫肌瘤主要以桂枝茯苓丸作基础方;治法治则以活血化瘀法、补益肝肾脾、滋养阴血疗法、益气扶正法;治疗子宫肌瘤不同阶段使用的中药剂型。虫类药药性猛、起效速、疗效佳,适用于子宫肌瘤重症。应用虫类药时宜辨证论治,严格掌握剂量,中病即止。配伍消食药助消食化积,防止药物伤脾,护脾胃以免进一步损伤正气。本文的创新性:在挖掘近20年中医治疗子宫肌瘤文献研究的过程中发现,自2013年开始出现以中医活血化瘀法为观察组研究文献,2013年至2018年40篇文献研究共选出30篇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以38篇单用中医活血化瘀法为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作为研究。随着未来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增加,为单纯中药治疗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肌瘤临床进一步研究。本文的不足与展望:关于用药规律的研究局限于单纯内服中药方,未有全面包括中西药结合治疗、针灸法治疗、针灸结合中药等的文献研究,希望将来能更深层地挖掘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通过研究获取更有价值的临床用药规律。由于个人时间与能力所限,未能有系统全面地评价子宫肌瘤的文献,希望以后能再加以补充深入研究。
朱雯,须义贞[8](2019)在《王采文论治复发性流产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王采文医师是全国着名老中医朱南孙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复发性流产主要治疗思路为:孕前健脾补肾,调补冲任以固根本,孕后补肾养血活血安胎以固胎元;孕前根据临床症状及体质分为脾肾两虚、气血两虚、血瘀三型,活血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王采文老师立方喜用温药,治疗不忘兼顾脾胃;保胎过程中,大胆使用活血养血药,灵活变通,改善子宫血供,促进胚胎生长;结合现代检测技术,审症求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提高复发性流产的治愈率。
陈狄麟(Chan Dick Lun)[9](2019)在《近15年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以循证医学系统分析的方法,配合META分析以及用药规律分析,全面地评价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在科研设计、实施过程、疗效评价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现状和存有的问题,为进一步提升临床研究水平、文献质量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及纳入标准以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传统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试验使用随机对照设计的方案,如使用抛硬币或以计算机产生随机号的方法,或试验提及“随机分组”等字样;(2)治疗效果标准采用总有效率、子宫与子宫肌瘤体积的检测、性激素变化等作为疗效指标,并有统一的疗效标准;(3)试验选择的研究对象为子宫肌瘤的患者;(4)研究干预措施:以中药制剂(单味药、中成药、汤剂等))与西药组、其他中药或中成药、安慰剂或空白组等对比,以及中药配合特定治法与单用其治法的对比的文献,给药途径不受限制。2.检索策略透过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及MEDLINE、EMBASE等外文数据库,根据纳入标准检索文献。检索年限范围定为2004-2018。以主题词为文献检索的主要途径。中文主题词的主要条件为:子宫肌瘤;干预措施的主题词:中医,中药,中成药;研究方案设计的中文主题词为:“随机”,“空白”,“对照”;英文主题词的主要条件为:“fibromyoma uteri”,“uterine leiomyoma”,“uterus myoma”;干预措施的英文主题词为:“Chines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inese medicine”,“Chinese patent medicine”,“medicine complementary”;研 究 方 案 设 计 的 英 文 主 题 词 为:“randomize”,“placebo”,“control”。3.方法学评价遵循临床科研设计、衡量、评价(DME)方法的原则,制订规范统一的《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研究文献系统评价表》,由两位评价人员阅读全文,并按照统一的评价表独立对所有研究试验进行评阅。若双方存在分歧,则两位评价者再深入研究或邀请第三方辅助评估。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作出随机序列的产生、随机化隐藏、盲法、撤出与退出4部分的质量评分。每部分的积分根据标准订为0-2分,总积分为0-7分。1-3视为低质量研究,4-7分视为高质量研究。同时,对文献的一般情况、随机方法、盲法的运用、分配隐藏、组间均衡性、不良反应、失访、统计学方法、结论推导等方面作出描述性的分析。4.统计分析本研究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创建数据库,并录入和管理有关数据。Meta分析利用Cochrane平台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3,协助完成系统评价的分析计算过程。如果分析指标是二分变量,则应将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RR)用作合并统计量;如果有必要分析数值变量,则采用均数差值(mean difference,MD)为合并统计量。对各实验结果作出异质性检验,如果存有异质性,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s model)表达。反之则使用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s model)表达。结果:通过搜索各个数据库,最初获得原始856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212篇,留下644篇,在阅览了题目及摘要后,剔除其他疾病21篇,留下623篇,仔细阅读全文后,依照纳入及排除标准,最后纳入126篇,均为中文文献。近年来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量呈增加的趋势,在纳入的126篇文献当中,有56篇文献(44.4%)发表于2016至2018年之间。基金支持有2篇(1.6%),无一篇多中心研究者。文献中38篇(30.2%)使用“随机数字表法”,没有作出具体描述;84篇(66.7%)提及“随机”等字眼,未对其方法作出详细描述。只有一篇论文(0.8%)采用双盲法。本研究中的118篇文献(93.7%)的组间均衡性好。有37篇(29.4%)报告了每组不良反应的例数和症状,并作出统计学检验。仅得3篇(2.4%)文章提到失访。35篇(27.8%)提供了实际的检测统计量与P值范围;有90篇文献(71.4%)只给出P值的范围。126篇文献中,有40篇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并可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示,血府逐瘀汤治疗子宫肌瘤在总疗效、降低血性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使用米非司酮。桂枝茯苓胶囊结合米非司酮在总疗效,缩减肌瘤体积,降低血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差异不大。宫瘤清胶囊结合米非司酮治疗本病在总疗效,缩减肌瘤体积,降低雌孕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在不良反应上宫瘤清胶囊结合米非司酮低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棱甲消症汤在总疗效和缩减肌瘤体积方面优胜于桂枝茯苓胶囊。本研究亦分析了中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通过对药物药类、四性、五味及归经的的分析,可以得出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用药倾向,药类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方面以寒凉药多于平性药及温热药,归经以肝、心、脾为主。常用中药包括桃仁、赤芍、茯苓、三棱、当归、莪术、桂枝、柴胡、丹皮和牡蛎。结论:1.中药或中西药结合治疗子宫肌瘤在总疗效,缩减肌瘤体积,降低血激素水平方面优胜于西药,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2.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用药倾向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药性寒凉药多于平性药及温热药,归经以肝、心、脾为主;3.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普遍不高,将来在中药治疗肌瘤的研究中,应提高科研方法学质量。由于本研究所纳入的文献的方法学质量不高,会削减其论证的力度,本系统评价仍未能够对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立下确切的定论。展望未来学者要追求更高质量的研究,从而提高中医传统疗法在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推广中药在现今医学领域的发展。
冯智敏[10](2019)在《温经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月经后期及对穴位温度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研究温经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月经后期的临床疗效,及对穴位温度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为临床治疗虚寒型月经后期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观察70例病例,研究对象为在山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虚寒型月经后期患者。按随机对照方法,控制可变因素,将入组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口服金匮温经汤,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月经结束后开始用药,服药21剂为一个疗程。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月经第28天开始,日一次,每次贴敷4~6h,7日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口服金匮温经汤,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月经结束后开始用药,服药21剂为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穴位温度的改变及中医临床证候积分与穴位温度变化相关性,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入组患者共70例,三个疗程后,观察组脱落3例,实际32例,对照组无脱落,实际35例。观察组痊愈6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12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57%。两组患者中医临床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穴位温度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升高,观察组神阙、关元、肾俞(双侧)穴位温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气海、命门穴位温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神阙、气海穴位温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关元、命门、肾俞(双侧)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穴位温度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神阙、关元、气海、命门、肾俞(右)温度有显着性差异(P﹤0.01),肾俞(左)温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临床证候积分改善与温度变化进行Spearman秩相关检验,P﹤0.05,具有相关性。研究期间,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本研究显示,温经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月经后期临床疗效显着,能有效治疗月经后期,缩短月经周期,明显改善虚寒症状,提高局部穴位温度,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二、学习沈仲理老中医治疗痛经的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沈仲理老中医治疗痛经的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痛经的六经辨证分型分布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的现代研究状况 |
1. 原发性痛经的定义与流行病学 |
2. 原发性痛经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3. 原发性痛经的西医治疗 |
4.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病因与病机 |
5.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辨证分型 |
6.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六经辨证论治的相关研究 |
1. 六经实质研究 |
2. 六经辨证来源及概况 |
3. 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及优势 |
4. 六经辨证与中医妇科疾病 |
5. 现代医家应用经方治疗痛经的经验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分析 |
2.2 月经相关情况分析 |
2.3 原发性痛经的六经辨证分布规律分析 |
2.4 原发性痛经患者脏腑辨证分布规律分析 |
2.5 六经辨证证型与脏腑辨证证型分布情况分析 |
3. 讨论 |
3.1 一般资料结果讨论 |
3.2 月经情况结果讨论 |
3.3 六经辨证结果讨论 |
3.4 脏腑辨证结果讨论 |
3.5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关系讨论 |
结语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2)基于心理因素、五态人格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原发性痛经的研究进展 |
1. 原发性痛经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 原发性痛经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
综述二 原发性痛经的心理、人格因素研究现状 |
1. 原发性痛经的心理研究 |
2. 人格理论与疾病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前言 |
1. 资料收集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问卷设计 |
2.2 调查方法 |
2.3 质量控制 |
2.4 数据录入与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情况统计分布 |
3.2 中医证候分布 |
3.3 疼痛程度分布 |
3.4 焦虑抑郁分布 |
3.5 五态人格分布 |
3.6 心理、人格与疼痛程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4. 讨论 |
4.1 PD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
4.2 PD患者疼痛程度情况及相关性 |
4.3 PD患者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性 |
4.4 PD患者五态人格情况及相关性 |
4.5 心理、人格与疼痛程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
4.6 建议 |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概况 |
1 民国妇科学学术史研究 |
2 民国妇科学着作及代表医家类研究 |
3 民国妇科及中医药文献类研究 |
4 民国妇科学教育及期刊类研究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范围 |
3 研究方法 |
4 技术路线 |
5 创新之处 |
6 预期成果 |
第一章 现存民国妇科学着作考察 |
第一节 《总目》等目录书对民国妇科着作的着录考察 |
1 所载书籍实际未藏 |
2 书名及人名讹误 |
3 年份讹误 |
4 书籍版本信息漏载 |
5 小结 |
第二节 新补入的民国妇科着作探析 |
第三节 目录书籍误收西医妇科学着作订正 |
1 中医妇科学着作之定义 |
2 《总目》所误收西医妇科学着作 |
3 《总目》误收西医妇科着作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民国时期现存中医妇科着作简目 |
第二章 民国妇科学书籍的编纂与发行 |
第一节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的类型特点 |
1 民国妇科医籍内容倾向性与时期特点相符合 |
2 中医妇科学传统传授模式的探讨及转变 |
3 中医妇科着作与读者间的联系更为紧密 |
4 经典中医妇科专着在继承中有所发展 |
5 胎产生殖类书籍广为流传 |
6 中医妇科学与儿科相携发展 |
7 小结 |
第二节 民国妇科着作的编撰者特点 |
1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编纂者信息总结 |
2 编纂者之间的关系及学术传承 |
3 编纂者的学术背景及生平经历 |
4 以集体形式出现的编纂者 |
5 小结 |
第三节 民国中医妇科着作的发行特点 |
1 民国时期妇科着作的发行信息总结 |
2 妇科着作的发行特点 |
3 妇科着作的发行者特点 |
4 民国妇科畅销着作特点 |
5 小结 |
第三章 民国中医妇产科着作的理论成就 |
第一节 妇科理论的发展 |
1 病因病机 |
2 疾病诊断 |
3 治疗原则 |
4 中西汇通 |
5 临床用药 |
6 天癸诸论 |
7 小结 |
第二节 妇科研究热点探讨 |
1 关于月经病的探讨 |
2 关于带下病的探讨 |
3 关于产后诸疾的探讨 |
4 小结 |
第三节 民国中医产科的发展概况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妇科学着作 |
第一节 医家思想及经验介绍类 |
1 严鸿志《女科三种》 |
2 彭逊之《竹泉生女科集要》 |
3 陈稚泉《妇科心得》 |
4 小结 |
第二节 中西合参临床治疗类 |
1 时逸人《中国妇科病学》 |
2 顾鸣盛《中西合纂妇科大全》 |
3 小结 |
第三节 妇科理法方药介绍类 |
1 张山雷《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
2 杨志一《妇科经验良方》 |
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原发性痛经的现代中医名家心法及特色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原发性痛经的现代中医临床诊疗思路 |
2 病机阐释 |
2.1 寒湿外袭,痹阻冲任,凝滞胞脉? |
2.2 肾虚精亏,胞宫失养;肝郁血虚,气血不畅 |
2.3 心神不宁,胞宫瘀滞;脾胃失运,寒热湿阻 |
2.4 气滞血瘀,贯穿始终 |
3 辨治心法 |
3.1 虚实寒热,知常达变 |
3.2 综合审因,经脉合参 |
3.3 补益肝肾治其本,通调气血治其标 |
4 特色诊疗理论 |
4.1 体质发病论 |
4.2 治未病论 |
4.3 阴阳转化调周论 |
4.4 调心止痛论 |
4.5 温通化气论 |
4.6 多元治疗论 |
5 结语 |
(5)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1 辨证论治研究 |
2 方药研究 |
2.1 生化汤临床研究 |
2.2 专家经验方研究 |
3 针灸外治法研究 |
4 名老中医治验 |
前言 |
第一部分 产后出血古籍文献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古籍选择原则 |
1.2 产后出血中医概念范围界定 |
1.3 古籍选择结果 |
2 先秦至秦汉时期对产后疾病的早期认识 |
2.1 早期病名之萌芽 |
2.2 产孕诊断思想之发端 |
2.3 创奇经为产孕生理病理之先河 |
2.4 产孕疾病早期治疗方法 |
2.5 小结 |
3 魏晋南北朝开创产后出血论述之先河 |
3.1 病名认识的积累 |
3.2 产后诊断的早期探索 |
3.3 产后出血治疗的开端 |
3.4 小结 |
4 隋唐时期产后出血论述积累期 |
4.1 病名积累与发展 |
4.2 病因病机的探索 |
4.3 产后出血治疗的积累 |
4.4 产后调护观念的萌芽 |
4.5 小结 |
5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初步形成 |
5.1 宋金元时期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5.2 病名逐步完善 |
5.3 病因病机理论逐渐丰富 |
5.4 产科调护的逐步积累 |
5.5 产后出血治疗的发展 |
5.6 小结 |
6 明时期产后出血理论发展时期 |
6.1 明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6.2 病名沿革 |
6.3 病因病机理论的发展 |
6.4 产科调护的理论进步 |
6.5 诊断理论的发展 |
6.6 治疗理论系统基本形成 |
6.7 小结 |
7 清时期产后出血理论成熟时期 |
7.1 清代产后出血性古医籍 |
7.2 清代产后出血病名 |
7.3 病因病机逐步丰富完善 |
7.4 产后出血诊断发展 |
7.5 产后出血治疗理论的完善 |
7.6 调护理论的发展 |
7.7 小结 |
第二部分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方案研究 |
1 现有古籍文献知识获取 |
1.1 医家个人经验 |
1.2 以官方教育、考试制度为准的知识获取 |
2 研究方法 |
2.1 归纳法 |
2.2 元数据研究方法 |
2.2.1 元数据概念 |
2.2.2 元数据制定原则 |
2.2.3 元数据模板组成 |
2.3 专家访谈法 |
2.3.1 访谈对象 |
2.3.2 访谈方法 |
2.3.3 访谈资料的整理、存档 |
2.3.4 访谈提纲 |
2.4 名中医推荐法 |
3 研究结果 |
3.1 元数据研究结果 |
3.2 深度专家访谈结果 |
3.2.1 选择古籍经验 |
3.2.2 选择医家经验 |
3.2.3 中西医病名统一经验 |
3.3 妇科名中医阅读经验研究结果 |
3.4 产后出血相关知识示范性研究结果 |
3.5 产后出血相关书目推荐 |
4 结论 |
讨论 |
产后出血文献给予临床的启示 |
古籍文献知识获取对学习与教学的启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产后出血相关古籍内容提要 |
(6)《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学术思想探析 |
1.《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五方 |
1.1 经水忽来忽断时疼时止 |
1.2 经前腹痛吐血 |
1.3 经水未来腹先痛 |
1.4 经行后少腹疼痛 |
1.5 经水将来脐下先痛 |
2.《傅青主女科》对痛经病因病机的认识及特点 |
2.1 从肝肾立论,以肝为本 |
2.2 分虚实两端,以实为主 |
3.《傅青主女科》对痛经治法的认识及特点 |
3.1 治痛经之要,重在疏肝 |
3.2 治痛经之妙,贵在补肾 |
3.3 治痛经之方,兼顾扶脾 |
4.《傅青主女科》治疗痛经的组方用药特点 |
4.1 用药以补助通 |
4.2 药物剂量悬殊 |
4.3 药品注重炮制 |
4.4 以四物汤化裁 |
第二部分 《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现代临床应用规律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标准 |
1.4 文献排除标准 |
1.5 文献筛选与整理 |
1.6 建立数据库 |
1.7 数据规范化处理 |
1.8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计量学分析 |
2.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 |
2.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 |
2.4 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 |
2.5 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 |
3 讨论 |
3.1 文献计量学统计结果讨论 |
3.2 方剂临床使用情况结果讨论 |
3.3 各方剂药物使用及加减规律结果讨论 |
3.4 傅山治疗痛经方剂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结果 |
3.5 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结果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一节 西医研究概况 |
一、西医学病因 |
二、西医学诊断标准 |
三、西医学治疗现状 |
第二节 中医研究概况 |
一、中医学病因 |
二、中医学病机 |
三、证型 |
四、中医诊断标准 |
五、中医学治疗现状 |
第二章 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一、制定检索策略 |
二、文献检索 |
三、献纳入排除标准 |
四、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方法 |
五、Meta分析方法 |
六、评价结果 |
七、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文献检索 |
四、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五、统计分析与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一、中医活血化瘀法Meta分析 |
二、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王采文论治复发性流产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论治经验 |
1.1 滑胎之为病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 |
1.2 预培其损,分型论治 |
1.3 冲任贵流不贵滞,重视化瘀 |
1.4 立方喜用温药,临证不忘兼顾脾胃 |
1.5 安胎擅用养血活血药物 |
1.6 借鉴古今,综合诊治 |
2 典型病案 |
3 结语 |
(9)近15年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中西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进展 |
1.1 概述 |
1.2 中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进展 |
1.2.1 病因病机 |
1.2.2 中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治则治法 |
1.2.3 子宫肌瘤的中医药治疗 |
1.3 现代西医学治疗子宫肌瘤的进展 |
1.3.1 子宫肌瘤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2 宫肌瘤的西医治疗 |
1.4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 |
1.4.1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1.4.2 系统评价的定义 |
1.4.3 近年有关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系统评价 |
1.4.4 本研究展开系统评价的重要性 |
1.5 小结 |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系统评价 |
2.1 研究对象 |
2.1.1 文献检索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方法学质量评价 |
2.2.2 《评价表》的内容 |
2.2.3 文献质量评价 |
2.3 研究结果 |
2.3.1 文献的一般情况 |
2.3.2 纳入研究文献中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3 疗效评价标准 |
2.3.4 科研方案设计的质量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3.1 资料与方法 |
3.1.1 确定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1.2 制定检索策略与筛选文献 |
3.1.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3.1.4 资料提取 |
3.1.5 统计分析(进行META分析) |
3.2 研究结果 |
3.2.1 文献情况 |
3.2.2 不同中药与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比较 |
3.2.3 不同中药或中药结合米非司酮与独立使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比较 |
3.2.4 不同中药与桂枝茯苓胶囊治疗子宫肌瘤的比较 |
3.3 小结 |
第四章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
4.1 文献一般情况 |
4.2 辨证分型、经典方剂、用药频数分析 |
4.2.1 辨证分型 |
4.2.2 经典方剂频数分析 |
4.2.3 用药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 |
5.1 治疗子宫肌瘤的META分析结果、其临床意义及研究不足 |
5.1.1 合并的META分析结果 |
5.1.2 本研究META分析的不足 |
5.2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用药规律研究 |
5.2.1 活血化瘀为主 |
5.2.2 治疗子宫肌瘤须同时注重补虚 |
5.2.3 重视热邪、气滞、水湿 |
5.2.4 肝、心、脾、肾同治 |
5.3 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 |
5.3.1 文献的一般情况 |
5.3.2 样本含量的估算 |
5.3.3 方法学质量 |
5.3.4 随机化 |
5.3.5 盲法的运用 |
5.3.6 分配隐藏 |
5.3.7 组间均衡性 |
5.3.8 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
5.3.9 疗效判定指标与疗效标准 |
5.3.10 不良反应报告及失访 |
5.3.11 统计方法的应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温经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月经后期及对穴位温度影响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2 临床研究实施方案 |
1.2.1 临床研究设计 |
1.2.2 随机化方法 |
1.2.3 治疗方法 |
1.2.4 温度测量与仪器 |
1.2.5 观测指标 |
1.2.6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1.2.7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的记录和统计 |
1.3 统计方法 |
1.4 研究结果统计 |
1.4.1 一般资料 |
1.4.2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可比性比较 |
1.4.3 疗效比较 |
1.4.4 相关性分析 |
1.4.5 安全性评价 |
1.4.6 不良事件观察 |
讨论与分析 |
2.1 中医对月经后期的认识 |
2.1.1 古代医家对月经后期的认识 |
2.1.2 近现代医家对月经后期的研究 |
2.2 中医对虚寒证的研究现状 |
2.2.1 中医对虚寒证的认识 |
2.2.2 妇科虚寒体质的近现代研究进展 |
2.2.3 中医干预虚寒证 |
2.3 温经汤的中医研究进展 |
2.3.1 温经汤的文献研究 |
2.3.2 方义分析 |
2.3.3 温经汤的临床应用 |
2.4 穴位贴敷治疗的近现代研究 |
2.4.1 穴位贴敷的理论研究 |
2.4.2 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 |
2.4.3 穴位贴敷的优势 |
2.4.4 穴位贴敷在妇科中的临床应用 |
2.4.5 穴位贴敷选药分析 |
2.4.6 穴位贴敷选穴意义 |
2.5 穴位温度研究及进展 |
2.5.1 穴位温度在妇科中的应用 |
2.5.2 穴位温度与虚寒证关系的研究 |
2.6 结果 |
2.7 创新性 |
2.8 不足与展望 |
2.8.1 不足 |
2.8.2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治疗月经后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虚寒型月经后期患者调查量表 |
致谢 |
发表论文 |
四、学习沈仲理老中医治疗痛经的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痛经的六经辨证分型分布规律探讨[D]. 易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基于心理因素、五态人格研究原发性痛经患者疼痛程度的相关分析[D]. 张家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民国时期中医妇科学着作研究[D]. 孙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4]原发性痛经的现代中医名家心法及特色诊疗理论研究[J]. 何伟,李绍林,佟雅婧,胡勇. 江苏中医药, 2020(09)
- [5]产后出血中医古籍文献及知识获取方案研究[D]. 鲁周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傅青主女科》关于痛经的学术思想探析及临床运用的现代文献研究[D]. 王彩青.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近20年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文献研究[D]. 李青霖(Lee Ching Lam Jessica).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8]王采文论治复发性流产经验总结[J]. 朱雯,须义贞. 中医药学报, 2019(05)
- [9]近15年中医药治疗子宫肌瘤的文献质量及临床疗效系统评价[D]. 陈狄麟(Chan Dick Lun).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 [10]温经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虚寒型月经后期及对穴位温度影响的临床观察[D]. 冯智敏.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