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蓝、花菜应用稀土试验示范效果(论文文献综述)
米雅竹[1](2021)在《花青素缓解Cd胁迫下水稻叶片氧化损伤及抑制籽粒Cd累积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重金属镉(Cd)污染是目前农田土壤存在的最普遍且毒性较大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水稻对Cd具有较强的吸收累积能力,Cd离子的存在对水稻造成毒害的同时会刺激水稻自身的Cd耐受机制。水稻籽粒Cd含量超标会影响农作物安全生产和人体健康,近些年叶面阻控剂被广泛用于降低农产品Cd污染。花青素作为一种天然水溶性黄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是减轻重金属毒害的主要色素物质。目前,利用叶面喷施花青素技术缓解水稻Cd毒害及降低籽粒Cd累积的研究,尚无报道。本研究通过蓝莓花青素体外抗氧化试验、水稻苗期和全生育期盆栽试验以及田间验证试验,探究了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水稻生长、色素含量、抗氧化系统、非蛋白硫醇(NPT)、植物螯合素(PCs)及水稻不同部位Cd吸收转运和亚细胞分布的影响,阐明Cd胁迫下水稻体内花青素与不同部位Cd含量以及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研究表明,叶片喷施蓝莓花青素技术可以在低Cd污染水稻田使用,在抑制籽粒Cd累积的同时实现安全生产。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选用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园Cd未污染水稻土和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某铅锌矿周边Cd污染水稻土作为供试土壤,Cd胁迫对五个水稻品种生长、色素含量以及Cd吸收转运的影响研究表明:有色稻(超优30、井岗红谷和紫叶血糯)叶片中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常规稻(镇稻18、深两优870)。与Cd未污染土壤处理组相比,矿区土壤Cd胁迫下常规稻体内花青素含量增幅显着高于有色稻。Cd胁迫下,常规稻籽粒Cd含量均高于0.2 mg/kg,超出中国水稻籽粒Cd含量国家标准;有色稻籽粒Cd含量均属于安全生产范围。水稻根部Cd含量与花青素含量无显着相关性,茎叶和籽粒Cd含量与花青素含量呈显着负相关。(2)蓝莓花青素体外抗氧化试验表明,蓝莓花青素对四种自由基(DPPH、ABTS+、O2-、·OH)均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选用铅锌矿周边Cd污染水稻土作为供试土壤,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水稻苗期叶片抗氧化系统、非蛋白硫醇(NPT)以及植物螯合素(PCs)的影响研究表明:与单一Cd胁迫相比,叶面喷施7.5 g/L蓝莓花青素显着降低镇稻18和深两优870苗期叶片中O2-、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并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同时提高叶片中抗氧化酶(SOD、POD、CAT、APX、GSH、ASA)活性以及NPT和PCs的含量。水稻叶片亚细胞扫描电镜图表明,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可有效缓解细胞膜和细胞器Cd氧化损伤,促进水稻生长。同一浓度Cd胁迫下,深两优870抗Cd氧化能力强于镇稻18。(3)选用安徽农业大学农业园Cd未污染水稻土作为供试土壤,外源1.0 mg/kg和10.0 mg/kg土壤Cd胁迫下,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深两优870吸收Cd的螯合作用研究表明:不同浓度Cd胁迫下,叶面喷施7.5 g/L蓝莓花青素均能有效促进深两优870生长,降低Cd由茎叶向籽粒的转运,抑制水稻籽粒Cd累积。其中,在1.0 mg/kg Cd胁迫下,叶面喷施7.5 g/L蓝莓花青素后Cd由根向茎叶的转运系数提升8.11%,Cd由茎叶向籽粒的的转运系数下降48.83%。叶面喷施7.5、10.0和12.5 g/L蓝莓花青素后,深两优870籽粒Cd含量均低于0.2 mg/kg,符合中国水稻籽粒Cd含量国家标准。深两优870叶片中Cd的亚细胞分布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图表明,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后深两优870体内花青素及多糖、木质素、羧酸、蛋白质、核酸等化合物可能通过与Cd形成螯合物,将Cd隔离固定于细胞壁和细胞器中,降低籽粒中Cd含量。(4)选用嘉华1号、镇稻18和深两优870作为供试水稻,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某铅锌矿周边Cd污染水稻田开展田间验证试验。研究表明:3种水分管理条件下施用木炭和磷酸二铵,土壤p H值逐渐趋于中性,土壤Eh值均呈下降趋势,并有效降低土壤有效态Cd以及嘉华1号体内Cd含量。其中,全生育期淹水配施15.00 g/m2磷酸二铵处理组效果最好。与常规灌溉和湿润灌溉相比,全生育期淹水对嘉华1号的增高促产效果最好,水稻产量与土壤有效态Cd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叶面喷施7.5 g/L和10.0 g/L蓝莓花青素均能有效促进镇稻18和深两优870生长;同时,降低Cd由茎叶向籽粒的转运,籽粒Cd含量均低于0.2 mg/kg。水稻籽粒Cd含量与叶片中花青素含量及水稻产量呈显着负相关性,叶面喷施7.5 g/L蓝莓花青素后深两优870显着增产5.24%。蓝莓花青素可作为一种叶面阻控剂应用于该地区Cd污染水稻田,选用深两优870水稻品种可以实现安全高产。
刘家豪[2](2019)在《叶面阻隔剂对水稻镉吸收及转运的影响机制》文中研究表明尽管近些年国内外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方面取得了迅速而实质性的进展,但如何降低从植物中摄入Cd对人慢性中毒的风险仍然是大面积污染的耕地土壤修复面临的巨大挑战。叶面喷施技术应用于农业增产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叶面喷施可以有效调控植物营养状况,但将该技术应用于阻隔农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是近些年的新应用。尽管叶面喷施易受天气因素制约,不适用于高污染区,但因成本低、环境友好、无二次污染、高效增产,有大面积应用于中轻度重金属污染稻田的潜力。矿质元素在能量储存、植物结构、作为酶的辅助因子和电子转移反应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叶面喷施矿质元素可能会通过提高水稻抗氧化系统的能力来降低Cd向可食部位的转运,有关叶面喷施调控农作物可食部位重金属积累的研究多偏重于效果研究,而叶面阻隔剂对重金属胁迫下植物细胞水平、代谢水平、生长发育的机理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在探索叶面阻隔剂的有效成分、喷施浓度、喷施时间、喷施方法的基础上,筛选高效的叶面阻隔剂,再结合光合-荧光系统、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透射电镜技术等技术,从抗氧化作用、区隔作用、螯合作用角度揭示解毒机制,为叶面阻隔技术的优化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比较了叶面喷施不同阻隔剂和不同浓度处理对Cd胁迫下水稻Cd含量、生长性状、光合系统、脂质过氧化、抗氧化酶、抗氧化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水稻Cd的吸收及转运涉及复杂的生化过程。与常见的阳离子型矿质元素叶面阻隔剂(Si、Se、Mg)相比,首次提出的阴离子型矿质元素叶面阻隔剂(S、P)对水稻生长性状的提高,与常见的叶面阻隔剂相比无显着差异;但对抑制Cd在水稻体内的吸收及转运效果更好。2、选取中国南方典型中轻度Cd污染稻田,进行两年四季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田间应用效果与实验室内试验结果的可比性,筛选出适合中轻度Cd污染稻田修复的技术:叶面阻隔剂(S、P)、喷施浓度(0.5 g/L,约为120 g/hm2)、喷施时间(分蘖期),水稻产量最高增加31%,水稻籽粒Cd含量最高降低69%。叶面喷施S、P降低了Cd胁迫下的丙二醛含量,增加了抗氧化酶活性,减轻了Cd对水稻的氧化胁迫。叶面喷施S、P能够提高水稻根伸长、穗长、千粒重、株高、产量,促进养分运输与吸收,显着提高了水稻产量。叶面喷施S和P可通过增加植物叶片非蛋白巯基、谷胱甘肽以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关键酶的活性,来清除自由基,提高水稻的抗胁迫能力以降低Cd向可食部位的转运。经过2年的修复,Cd的输入输出平衡计算得出Cd的净量减少,表明叶面喷施技术可以减少Cd的积累和生态风险。3、根据盆栽试验、田间试验的结果,筛选出叶面喷施S、P是降低水稻籽粒中Cd浓度、提高籽粒产量的有效方法。进而设计水培试验探究机制。叶面喷施S、P通过降低ROS的积累,改变GSH代谢等机制来防止脂质过氧化,从而保持植株的正常生长;叶面喷施S、P能够增加水稻叶片的捕光能力和电子传递速率,提升实际光化学效率,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光合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的损伤,同时提高光合作用碳同化的效率,提高水稻产量。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叶面喷施刺激了木质素、脂质、脂肪酸、多糖、羧酸盐和蛋白质的合成。如透射电子显微镜显微照片所示,诱导的化合物提供许多潜在的配体以将Cd螯合到细胞器中,主要在液泡和细胞壁,从而降低细胞中的Cd迁移。这项研究的观察将有助于理解叶面喷施机制,叶面施用S、P在Cd胁迫水稻中积极参与生化过程的特定光合作用和蛋白质合成的调节,通过在结构上增强植物细胞并有效调节蛋白质表达,减轻水稻Cd胁迫。4、Cd污染稻田已成为影响全球耕地土壤环境安全的重要问题,叶面喷施矿质元素可以提高水稻对Cd的抗性,减少其对Cd的累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土壤生态功能、防范环境和人体健康风险。
唐桂梅[3](2017)在《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非理性的城市建设活动导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催生了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得到身心再生的迫切需求,全国各地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乡村休闲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本文针对目前中国乡村休闲农业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各地新农村建设的不良倾向,以生物多样性理论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引导未来农村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探索农业公园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目前中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面对广大农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农业公园作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型平台,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高端形式,是生物多样性的产业单元,是艺术审美的对象,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促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是农业公园开发和建设的基础,对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良好的人类生存环境都起着重要的作用。(2)按照功能和特性的不同将农业公园景观资源分为植物、动物、山、石、建筑和水等资源类型;从资源特点、农业生产内容、功能特点三个方面提出农业公园的开发建设类型;从规划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有害生物预警三个方面提出农业公园实施的技术手段。(3)面对农村农田面源污染严重导致的农村生态危机,以生物多样性理论作指导,提出两种农业公园规划新模式,即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和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以解决中国目前存在的农业生态问题和产业转型问题。(4)基于中国人口众多、耕地紧缺的实际,提出农业生产为本、形式丰富多样、农耕文化为魂、功能叠加拓展、产业融合创新的农业公园规划策略。围绕区域农村产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从前期论证体系、项目策划体系、基础配套体系和规划后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农业公园的规划理论进行探讨,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生态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5)从农业公园自然、经济和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角度,建立农业公园规划后评价体系,根据资源特点的不同将农业公园分为地文风貌型、农业生产型、艺术人文型以及复合型四种类型,其目的是指导农业公园规划项目的方案提升和修编,确定农业公园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轻重缓急,做到分步开发和有序实施,对已建成的休闲农业项目进行评价分级,指导农业公园以及同类型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农业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的农村产业发展模式,是在中国快速城市化需求和农村产业转型发展背景下产生的,能够统筹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推进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休闲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建设理念的发展和提升。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为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和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的提出以及农业公园规划和规划后评价体系的构建。期望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能成为农业公园规划技术规范编制的重要依据,为我国农业公园的开发和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帮助。
孙丽丽[4](2014)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设施番茄水肥施用技术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金鹏一号”为试材,采用槽式栽培的方法,本研究共同以常规滴灌施肥为对照(CK),为筛选出最佳的营养液滴灌量,设五个渐次递增的营养液滴灌量处理(T1,T2,T3,T4,T5),以T3处理(肥料用量N-P2O5-K2O610-270-1069kg·hm-2;水量:7500L·hm-2)为标准,营养液滴灌量分别上下浮动30%、50%;为筛选出最佳的营养液滴灌频率,在控制各处理营养液滴灌量相同的前提条件下,设1次/d、1次/3d、1次/5d、1次/7d(F1、F2、F3、F4)四个营养液滴灌频率,通过采用营养液土培的方式,研究不同营养液滴灌量以及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植株形态、生理指标、产量以及品质的各项指标的测定分析,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一、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设施番茄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1.与CK相比,营养液滴灌量过低,会对植株造成胁迫危害,不利于植株前期的营养生长。本试验研究发现,随营养液滴灌量的增加,植株的株高以及植株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呈增加的变化趋势,而植株茎粗以及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其中T5处理株高、茎粗、地上部以及地下部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其植株长势尤为健壮,植株地上部以及地下部的干物质积累高,能有效促进植株的生长,增大叶面积,有利于制造合成更多的有机物。2.随植株的生育进程的延长,植株根冠比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当植株受到水肥胁迫时,植株整个生育时期根冠比的变化规律会受到影响,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大植株各生育时期的根冠比。在开花坐果期——果实采收盛期期间,各处理植株的根系活力基本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与CK相比,采用营养液滴灌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各生育时期的根系活力,处理T1在这段期间的根系活力最强,而处理T3的根系活力基本上最小,处理T5各生育时期根系活力的变动幅度较小。降低营养液滴灌量会使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提前,处理T1在果实膨大期达到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峰值,其余处理叶片叶绿素峰值出现在结果初期。3.果实产量随营养液滴灌量的增大而增加,与CK相比,除处理T1以外,其余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增产效果,其中处理T5果实产量增加了61.14%,增产效果显着。4.与CK相比,营养液滴灌方式提高了果实内有机酸含量,降低了果实内维生素C的含量,其中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处理中处理T5果实内可溶性总糖、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硝酸盐最高,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着。在测定的有关果实品质指标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固形物以及硝酸盐的含量均随营养液滴灌量的增加呈先降后增的变化趋势,其中处理T3的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最低,处理T2硝酸盐含量最低。5.通过对不同处理果实产量以及各品质指标平均隶属函数值的综合分析比较可知,以处理T5的营养液滴灌量最佳。二、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设施番茄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1.不同营养液滴灌频率对植株的株高影响不显着,但会显着影响番茄植株的茎粗,植株茎粗随营养液滴灌频率的递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处理F2植株茎粗最大,植株长势健壮,且试验表明营养液滴灌间隔天数过短或过长,会抑制地下部的干物质积累,促进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2.除处理F1以外,营养液滴灌方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番茄植株各生育时期叶片叶绿素的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同时试验表明叶绿素含量峰值随营养液滴灌频率的递减而升高,且峰值出现的时间随滴灌频率的递减提前,与CK相比,除处理F1峰值低于CK外,其余处理叶绿素含量的峰值均高于CK。各处理植株根系活力的最大值均出现在开花坐果期期间,植株各生育时期以处理F1的根系活力较低,处理F3的根系活力较高。3.果实产量随营养液滴灌频率的递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与CK相比,不同营养液滴灌频率处理均提高了果实的产量,其中处理F2果实产量最大,较CK提高了46.07%。4.不同营养液滴灌频率处理下,果实内可溶性总糖含量随营养液滴灌频率的递减呈先降后升再降的变化趋势,而果实内有机酸含量与可溶性总糖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试验表明处理F3糖酸比最大。与CK相比,不同营养液滴灌频率处理下果实内可溶性固形物以及维生素C的含量均低于CK,果实内可溶性固形物以及番茄红素的含量随营养液滴灌频率的递减而增加。5.通过对各处理果实产量以及各果实品质指标的的平均隶属函数值综合分析考虑,处理F3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果实的产量以及果实的品质,所以处理F3即每5天滴灌一次营养液最佳。
周辉,张志转[5](2013)在《中国蔬菜农业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及污染防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总结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季节的蔬菜农药残留状况,汇总了全国主要城市的蔬菜重金属污染分布状况,比较了不同类型蔬菜、蔬菜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富集能力以及同一蔬菜品种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阐述了蔬菜在物流、贮藏和加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二次污染,并探讨了这3个方面的蔬菜农业污染的成因及防控措施。
张端伟[6](2008)在《沙棘优良无性系组培技术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沙棘是胡颓子科(Elaeagnaceae)沙棘属(Hippophae L.)植物,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既是发展我国“三北”地区经济的重要树种,又是生态建设所需优良树种。为解决沙棘良种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加快沙棘资源建设的步伐,对引进的两个优良俄罗斯沙棘品种“泽良”和“向阳”进行了离体叶片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驯化移栽技术的优化,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筛选确立了叶片培养的外植体取材适宜节位和部位适宜沙棘“泽良”水培茎尖叶片诱导愈伤组织产生的外植体为茎尖上部与中部叶片的叶片基部和叶片中部;而适宜诱导不定芽的材料为下部叶片与中部叶片,同一叶片不同部位对不定芽再生率无显着性差异,但仍以叶片中部为首选材料。“向阳”上部叶片适宜愈伤组织的诱导,中部叶片为适宜的不定芽分化材料;同一叶片不同部位再生能力也有所差异,以叶片中部为适合的愈伤组织诱导材料和不定芽诱导材料。2、优化确立了叶片培养的培养基适宜“泽良”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培养基为1/4 MS+6-BA 0.5mg/L+NAA 0.04mg/L,平均分化不定芽2.9个,不定芽再生率达66.67 %。“向阳”叶片在1/2 WPM + 6-BA 0.6 mg/L + NAA 0.04 mg/L上不定芽平均诱导3.25个,但不定芽诱导率低,仅为25 %。1/3 WPM + 6-BA 0.4 mg/L + NAA 0.02 mg/L上不定芽平均诱导2.23个,但不定芽再生率最高,为56.67 %。3、茎段增殖培养技术的优化“泽良”茎段增殖适宜的培养基为MS + 6-BA 3.0 mg/L +IAA 0.05 mg/L,平均每个外植体最多增殖0.78个,诱导率为37.5 %。“向阳”茎段增殖培养基选择1/2 WPM + 6-BA 4.0 mg/L +NAA 0.02 mg/L,平均增殖腋芽0.83个。增殖所用茎段剪留部分叶片时腋芽诱导率比带完整叶片的茎段处理高10 %。4、优化建立了不同品种适宜的生根培养基“泽良”生根培养基为1/2 B5+6-BA 0.15~0.18mg/L+IBA 0.2mg/L,生根率达90 %;1/2 B5+KT 0.5mg/L+NAA 0.03~0.05 mg/L为比较适宜的“向阳”生根培养基,生根率可达86.67 %。5、建立了适宜的驯化移栽技术珍珠岩和草炭按2∶3混合后,pH调整为7.0时最有利于移栽苗的成活,移栽后注意保持空气湿度及基质中水分,成活率可达66.67 %,且生长情况良好。
秦润喜[7](2007)在《会仙镇夏阳白、番茄等主要蔬菜无公害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针对临桂县会仙镇的自然条件和无公害蔬菜的发展现状,以夏阳大白菜、萝卜、大蒜等为材料,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研究遮阳网、防虫网、杀虫灯、高效低毒农药、无机有机肥等对蔬菜主要病虫害、农药残留和硝酸盐含量的影响。以期寻求可以减少蔬菜病虫害、降低农药残留和硝酸盐含量的栽培蔬菜的方法,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获得食用安全的无公害蔬菜。试验结果表明:(1)防虫网覆盖处理,菜心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远低于无防虫网覆盖,另外,采用拌种、常规喷药、防虫网平铺和小拱棚覆盖等处理方法对大白菜病毒病的防治也有较好的效果。(2)采用频振灯无论是诱虫种类还是捕虫量,均明显超过黑光灯,一天当中以19:00-21:00这个时间段的诱虫量最大,一年中以6-10月为诱虫高峰期。频振式杀虫灯杀虫广谱,对蔬菜主要害虫种类均具有诱杀效果,尤其对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控制效果显着,并且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大大节约生产成本。(3)在等氮量的情况下,猪粪、牛粪和鸡粪三种有机肥处理对萝卜、大蒜产量的影响差异显着,半量鸡粪与半量化肥配合施用不仅能很好地促进萝卜和大蒜的生长,增加它们的产量,而且能降低蔬菜的硝酸盐含量。(4)在等N量时以施氯化铵和硫酸铵的夏阳大白菜体内硝酸盐含量最低;(5)尿素是生产上常用的一种速效N肥,在追施量为75kg╱hm2,150kg/hm2,300kg/hm2和不追施尿素4个追肥水平的蔬菜体内硝酸盐含量差异极显着,并随尿素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生产上应慎重控制尿素用量。(6)不同药剂表现效果不同。其中0.8%易福乳油1000倍液对小菜蛾、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好;2.5%菜喜在药后3天的速效性最好;5%卡死克和1.8%集琦虫螨克的持效性最好。农药混用效果显着优于各药剂单用效果,其中以乐斯本+除尽药后10天的效果最好,可达93.55%。综上所述,认为在栽培大白菜、萝卜、大蒜的过程中,在苗期可以使用防虫网,在生长期建议使用频振灯,并且在一天中19:00—凌晨1:00这个时间段开灯,在施肥期间,可以考虑有机肥和化肥的合理配施,并且尿素使用量要适中,农药以0.8%易福乳油1000倍液、2.5%菜喜、5%卡死克和1.8%集琦虫螨克、乐斯本+除尽为好,但在实际生产上还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施用的种类和用量。
吴建繁[8](2001)在《北京市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与环境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结合北京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有针对性地在露地、保护地,按不同种植年限开展了土壤养分现状调查与分析,连续多年定点跟踪调查了8季蔬菜施肥的投入与产出情况,采用盆栽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与环境效应,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揭示了京郊菜田施肥现状。无机肥料投入品种单一,养分结构不合理,氮肥品种以尿素为主,磷肥以磷酸二铵为主,钾肥施用较少。有机肥品种,趋于速效性,鸡粪投入量大,在露地占57%,保护地占77%。有机的氮与无机的氮之比1:1。菜田氮磷钾投入比例不协调,氮磷投入量分别是吸收量的4倍和7倍以上,钾素投入量与吸收量持平。 2、揭示了京郊菜田不同种植年限、不同栽培方式下土壤养分状况。露地菜田上壤养分状况总体处在中等偏低水平,保护地菜田土壤养分明显高于露地,有机质含量高出48%,有效磷高2.3倍,有效钾高60%,硝态氮高120%。0-25cm土层累积NO3--N高达200 kg·hm-2。土壤的全盐量和电导率分别为1.88 g·kg-1和0.47 ms·cm-1。土壤电导率平均值超过了可忍耐临界值(0.4 ms·cm-1),15年以上的保护地土壤电导率接近生理盐害临界值(0.6 ms·cm-1),15%的调查点土壤电导率超过了蔬菜安全生长的上限(0.8 ms·cm-1)。在可溶性盐分的阳离子组成中,Ca+2>Mg+2>Na+>K+,阴离子绍成中,SO4-2>NO3->CO3-2>>Cl-。 3、研究提出果菜、叶菜、根菜作物无公害蔬菜氮磷钾诊断施肥技术。果菜以番茄为主,叶菜以大白菜为主,根菜以萝卜为主,建立了氮磷钾肥料效应方程,根据肥料效应、土壤Nmin及有效磷钾测试结果,提出最佳施肥方案。研究提出蔬菜作物维持施磷肥的土壤有效磷(P2O5)诊断指标为70-100 mg·kg-1,维持施钾肥的土壤有效钾(K2O)诊断指标为250-300 mg·kg-1,限量施氮肥的土体(0-60cm)Nmin值为50 mg·kg-1。京郊蔬菜生产中现行施肥状况下,氮肥利用率约10-15%,磷肥利用率不足16%,钾肥利用率为37%。 4、研究提出滴灌施肥和分次施钾技术。叶菜作物,砂质土壤上分两次施用钾肥,可获得16%左右的增产效果;果菜作物,无论粘质、砂质土壤,采取氮钾肥混合3次施肥方式,可获得20%左右的增产效果。滴灌与畦灌施肥相比,可使果菜作物采收高峰期提早5-7天,番茄平均增产23.6%,黄瓜平均增产20.2%。在等产量的条件下,滴灌施肥比传统畦灌施肥节约肥料50%以上。滴灌施钾肥比畦灌施钾增产幅度高达63.9%。滴灌施硼,提高硼的肥效,可增产黄瓜23%,增产番茄16.5%,而畦灌施硼,没有增产效果。 5、研究了不同施氮钾水平对蔬菜营养品质和安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蔬菜的营养品质中的Vc、可溶固形物、还原糖、总酸度等项目与氮肥用量变化的关系大多符合Mitscherlich和Miller的报酬递减律。氮素供应处于适宜范围,可获得蔬菜优良品质,过低或过高的氮素供应都会造成品质下降。过量施用氮肥或灌水,均能使蔬菜硝酸盐含量增加,钾肥可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改善蔬菜品质。 6、研究证明了过量施氮肥和灌水是发生硝酸盐深层淋洗的关键。高施氮量条件下,灌水量的大小对土壤硝酸盐深层淋洗起决定性作用。灌水量大(293mm)可将土壤硝酸盐淋洗至90cm以下,而灌水量少则根本不发生深层淋洗。夏季一次强降雨(98mm/3天),可将土壤残留过多的Nmin约一半淋至30-60 cm,对环境造成威胁。 7、研究提出了各类蔬菜专用肥和有机肥定量使用技术,使叶菜、果菜增产达显着水平,有机活性肥、硫铵、尿素、树脂尿素和专用肥等对叶菜、果菜、根菜Vc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着。有机肥和硫铵比尿素、树脂尿素和专用肥等降低蔬菜硝酸盐41.5%。有机肥和树脂尿素降低土壤硝酸盐残留50%以上。微生物肥料与常规施肥比,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菌剂与基质之间效果差异不显着。叶面肥喷施对产量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增产作用有限。 8、综合以上各项技术,结合北京蔬菜生产实际,提出无公害蔬菜综合调控施肥方案,施肥技术标准规范,蔬菜硝酸盐控制标准,形成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技术体系,建立试验示范田670块,示范面积1544公顷,平均节约纯氮30-45 kg.hm-2,增产蔬菜8.7%-12%,累计推广4.232万公顷,节约纯氮1338.66吨,增加收入19558.6万元。
邱承章[9](1992)在《甘蓝、花菜应用稀土试验示范效果》文中研究说明 农用稀土是一种新型微肥,试验初步表明喷施后能促进甘蓝、花菜营养生长,增强抗病能力,并且提早成熟,增加产量。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品种:京丰甘蓝、温州80天花菜(2)供试微肥:河南商丘硝酸稀土(3)试验处理:A:莲座期100ppm稀土。B:莲座期100ppm+结球初期300ppm稀土。CK:对照喷等
武汉市蔬菜技术推广站[10](1991)在《稀土在蔬菜生产中应用试验示范简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我站1990年开展了稀土农用技术在蔬菜生产中的试验、示范工作.全市共落实试验点5个,示范点8个、试验、示范蔬菜品种11个;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简报如下: 1.小区试验及结果全市设小区试验点5个,供试稀土由河南商丘
二、甘蓝、花菜应用稀土试验示范效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蓝、花菜应用稀土试验示范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花青素缓解Cd胁迫下水稻叶片氧化损伤及抑制籽粒Cd累积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稻田生态系统中Cd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1.1 水稻田生态系统的地位和作用 |
1.1.2 水稻田土壤Cd污染 |
1.1.3 土壤Cd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1.1.4 水稻籽粒Cd污染现状 |
1.2 水稻Cd胁迫耐受机制及降低籽粒Cd含量方法 |
1.2.1 水稻Cd毒害机制 |
1.2.2 水稻Cd耐受机制 |
1.2.3 降低籽粒Cd含量方法 |
1.3 花青素在植物抗逆方面的应用 |
1.3.1 花青素类型及特点 |
1.3.2 花青素分离纯化方法及主要功能研究 |
1.3.3 花青素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应用 |
1.3.4 花青素在植物体抗重金属胁迫中的作用 |
1.4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Cd胁迫下水稻体内色素分泌及Cd累积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水稻 |
2.2.2 供试土壤 |
2.2.3 水稻全生育期盆栽试验设计 |
2.2.4 水稻样品采集 |
2.2.5 水稻组织Cd含量及Cd富集转运系数的测定 |
2.2.6 水稻叶片色素含量测定 |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Cd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穗长、株高、生物量的影响 |
2.3.2 Cd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2.3.3 Cd胁迫对不同品种水稻组织Cd含量及富集转运的影响 |
2.3.4 不同品种水稻组织Cd含量与叶片中花青素含量相关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花青素对Cd胁迫下水稻抗氧化系统的调控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水稻与土壤 |
3.2.2 蓝莓花青素的提取与生化活性 |
3.2.3 蓝莓花青素体外抗氧化能力测定 |
3.2.4 水稻苗期盆栽试验设计 |
3.2.5 水稻生长及色素含量测定 |
3.2.6 水稻叶片氧化损伤指标及自由基含量测定 |
3.2.7 水稻叶片抗氧化酶活及非酶抗氧化物含量测定 |
3.2.8 水稻叶片亚细胞结构分析 |
3.2.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蓝莓花青素体外自由基清除能力 |
3.3.2 蓝莓花青素体外总还原能力 |
3.3.3 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苗期水稻生长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
3.3.4 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苗期水稻体内ROS积累的影响 |
3.3.5 叶面喷施花青素对苗期水稻抗氧化酶和非酶抗氧化物的影响 |
3.3.6 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苗期水稻硫醇化合物及植物螯合素的影响 |
3.3.7 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苗期水稻叶片亚细胞结构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花青素对水稻植株吸收Cd的螯合效应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供试水稻和土壤 |
4.2.2 蓝莓花青素的提取与生化活性 |
4.2.3 水稻全生育期盆栽试验设计 |
4.2.4 水稻生长及色素含量测定 |
4.2.5 水稻不同部位及亚细胞结构Cd含量测定 |
4.2.6 Cd-花青素螯合物扫描电镜及稳定性分析 |
4.2.7 水稻叶片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Cd胁迫下水稻生长和花青素含量的影响 |
4.3.2 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水稻不同部位Cd含量和Cd转运的影响 |
4.3.3 水稻叶片亚细胞组分Cd含量变化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3.4 Cd-花青素螯合物体外稳定性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花青素及钝化剂阻控水稻籽粒Cd累积的田间验证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研究区域及供试水稻品种 |
5.2.2 蓝莓花青素的提取与生化活性 |
5.2.3 水稻田间试验设计 |
5.2.4 土壤pH、Eh值测定 |
5.2.5 水稻生长及色素含量测定 |
5.2.6 水稻不同部位Cd含量测定 |
5.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施用钝化剂对土壤pH、Eh值的影响 |
5.3.2 施用钝化剂对土壤有效态Cd的影响 |
5.3.3 施用钝化剂对水稻各部位Cd含量的影响 |
5.3.4 施用钝化剂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5.3.5 施用钝化剂土壤及水稻籽粒Cd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关系 |
5.3.6 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水稻生长和色素含量的影响 |
5.3.7 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水稻不同部位Cd含量的影响 |
5.3.8 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对水稻Cd转运系数的影响 |
5.3.9 叶面喷施蓝莓花青素水稻籽粒Cd含量与叶片花青素及产量的相关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Cd胁迫下水稻体内色素分泌及Cd累积特征 |
6.1.2 花青素对Cd胁迫下水稻抗氧化系统的调控 |
6.1.3 花青素对水稻植株吸收Cd的螯合效应 |
6.1.4 花青素及钝化剂阻控水稻籽粒Cd累积的田间验证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叶面阻隔剂对水稻镉吸收及转运的影响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我国耕地土壤污染治理现状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耕地污染现状 |
1.1.2 水稻镉污染现状 |
1.1.3 国内外耕地土壤管理与经验 |
1.2 耕地土壤污染修复技术及研究进展 |
1.2.1 植物修复技术 |
1.2.2 低积累作物技术 |
1.2.3 农艺调控技术 |
1.2.4 工程管理技术 |
1.2.5 土壤淋洗/冲洗技术 |
1.2.6 土壤钝化技术 |
1.2.7 耕地土壤修复技术对比与筛选 |
第二章 叶面阻隔技术在土壤修复研究中的应用 |
2.1 叶面阻隔技术简介及其特点 |
2.1.1 叶面阻隔技术定义 |
2.1.2 叶面阻隔剂类型 |
2.2 叶面阻隔技术在耕地污染土壤修复上的应用 |
2.3 叶面阻隔技术解毒机理研究 |
2.3.1 抗氧化作用 |
2.3.2 区隔作用 |
2.3.3 螯合作用 |
2.4 叶面喷施矿质元素修复技术的前景 |
2.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章 叶面阻隔剂有效成分的筛选与确定(矿质元素)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土壤 |
3.2.2 盆栽实验 |
3.2.3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3.2.4 样品分析方法 |
3.2.5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叶面阻隔剂Si对镉胁迫下水稻农艺性状、光合作用、Cd含量的影响 |
3.3.2 叶面阻隔剂Se对镉胁迫下水稻农艺性状、光合作用、Cd含量的影响 |
3.3.3 叶面阻隔剂Mg对镉胁迫下水稻农艺性状、光合作用、Cd含量的影响 |
3.3.4 叶面阻隔剂S对镉胁迫下水稻农艺性状、光合作用、Cd含量的影响 |
3.3.5 叶面阻隔剂P对镉胁迫下水稻农艺性状、光合作用、Cd含量的影响 |
3.3.6 叶面喷施各指标间相关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叶面阻隔技术对Cd污染土壤修复的田间验证 |
4.1 引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田间试验区性质 |
4.2.2 试验设计 |
4.2.3 源的输入与输出 |
4.2.4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4.2.5 分析方法 |
4.2.6 数据处理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2016年早稻 |
4.3.2 2016年晚稻 |
4.3.3 2017年早稻 |
4.3.4 2017年晚稻 |
4.3.5 源的输入与输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叶面喷施硫对镉胁迫的应答机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水培试验 |
5.2.2 光合参数和荧光参数 |
5.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5.2.4 透射电镜观察 |
5.2.5 数据处理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不同程度Cd胁迫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
5.3.2 不同浓度Cd胁迫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5.3.3 叶面喷施硫对水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5.3.4 叶面喷施对水稻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
5.3.5 水稻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叶面喷施磷对镉胁迫的应答机制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水培试验 |
6.2.2 光合参数和荧光参数 |
6.2.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6.2.4 透射电镜观察 |
6.2.5 数据处理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程度Cd胁迫对水稻光合速率的影响 |
6.3.2 不同浓度Cd胁迫对水稻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6.3.3 叶面喷施磷对水稻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6.3.4 叶面喷施磷对水稻傅里叶红外光谱特征的影响 |
6.3.5 水稻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综合讨论与研究展望 |
7.1 综合讨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乡村资源与环境危机突出 |
1.1.2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城市病” |
1.1.3 社会新需求促进农村产业转型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农业公园研究概述 |
1.3.1 休闲农业研究进展 |
1.3.2 农业公园研究进展 |
1.3.3 我国农村休闲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4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公园关联性分析 |
1.3.5 其他规划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休闲农业项目现状调研 |
2.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2.1.1 调查对象 |
2.1.2 调查方法 |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2.2.1 园区的基本情况 |
2.2.2 游客的基本情况 |
2.3 调查样本典型特征分析 |
2.3.1 景观风貌呈现 |
2.3.2 乡土文化表达 |
2.3.3 项目产业特色 |
2.3.4 生态安全分析 |
2.3.5 园区功能布局 |
2.3.6 综合配套服务 |
第三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理论与方法 |
3.1 农业公园的内涵和资源分类 |
3.1.1 农业公园的概念和内涵 |
3.1.2 农业、休闲农业、公园与农业公园 |
3.1.3 农业公园景观资源及开发建设分类 |
3.1.4 农业公园规划及生产实施技术手段 |
3.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发展战略 |
3.2.1 农业生产为本:物质基础及产业环境 |
3.2.2 形态丰富多样:美丽乡村景观建设 |
3.2.3 农耕文化为魂:记忆和乡愁的承载 |
3.2.4 功能叠加拓展:农业与公园功能衍生 |
3.2.5 产业融合创新: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
3.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创新规划模式 |
3.3.1 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单元模式 |
3.3.2 功能融合型农村产业单元模式 |
3.3.3 案例分析——以金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为例 |
3.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产业规划体系 |
3.4.1 农业公园产业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3.4.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调查与分析 |
3.4.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项目策划体系 |
3.4.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基础配套体系 |
3.4.5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后评价 |
第四章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长沙市莲花现代农业公园规划 |
4.1 莲花现代农业公园规划的特色与理念 |
4.1.1 规划流程特色 |
4.1.2 项目规划理念 |
4.2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前期论证体系:信息的收集与处理 |
4.2.1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
4.2.2 生态资源与现场调查 |
4.3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项目策划体系:景观多样与产业融合 |
4.3.1 规划目标 |
4.3.2 项目布局 |
4.3.3 产业发展 |
4.3.4 效益分析 |
4.4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产业配套体系:资源利用与生态建设 |
4.4.1 农业生产规划 |
4.4.2 旅游产业规划 |
4.4.3 景观风貌控制 |
4.4.4 植物景观规划 |
4.4.5 场地竖向规划 |
4.4.6 交通游线规划 |
4.4.7 土地利用规划 |
4.4.8 生态保护规划 |
4.4.9 其他配套建设 |
4.5 基于生物多样性的规划后评价体系:复合生态系统优化 |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讨论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研样本基本情况一览表 |
附录2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水肥一体化条件下设施番茄水肥施用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我国设施蔬菜肥水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1.2.1 我国设施蔬菜的施肥现状与问题 |
1.2.2 我国设施蔬菜灌溉的现状与问题 |
1.3 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施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设施蔬菜水肥管理研究进展 |
1.3.2 国内设施蔬菜水肥管理研究进展 |
1.3.3 土壤栽培滴灌营养液技术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技术路线与研究内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品种 |
2.1.2 供试土壤 |
2.1.3 肥料情况 |
2.2 试验设计一 |
2.2.1 试验处理 |
2.2.2 水肥施用量计算 |
2.3 试验设计二 |
2.3.1 试验处理 |
2.3.2 营养液滴灌量计算 |
2.3.3 营养液滴灌具体操作流程 |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4.1 番茄植株形态指标的测定 |
2.4.2 番茄植株根茎叶干重的测定 |
2.4.3 番茄植株生理指标的测定 |
2.4.4 番茄产量统计 |
2.4.5 番茄果实品质的测定 |
2.4.6 番茄果实货架期的测定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章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设施番茄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3.1 结果与分析 |
3.1.1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3.1.3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4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5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1.6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1.7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果实货架期的影响 |
3.2 讨论 |
3.2.1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3.2.3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4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5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3.2.6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3.2.7 不同营养液滴灌量对番茄果实货架期的影响 |
第四章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设施番茄生长、果实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
4.1 结果与分析 |
4.1.1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4.1.2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4.1.3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4.1.4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
4.1.5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4.1.6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1.7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果实产量以及品质的隶属函数值分析 |
4.1.8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果实货架期的影响 |
4.2 讨论 |
4.2.1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2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
4.2.3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4.2.4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5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4.2.6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2.7 营养液不同滴灌频率对番茄果实货架期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中国蔬菜农业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及污染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1 农药残留 |
1.1 不同地区蔬菜农药残留状况 |
1.1.1 华东地区蔬菜农药残留状况 |
1.1.2 华南地区蔬菜农药残留状况 |
1.1.3 华中地区蔬菜农药残留状况 |
1.1.4 华北地区蔬菜农药残留状况 |
1.1.5 西北地区蔬菜农药残留状况 |
1.1.6 西南地区蔬菜农药残留状况 |
1.1.7 东北地区蔬菜农药残留状况 |
1.2 不同类型蔬菜农药残留状况 |
1.3 不同季节蔬菜农药残留状况 |
1.4 蔬菜农药残留的原因 |
1.4.1 农资市场混乱 |
1.4.2 产地环境的污染 |
1.4.5 法律法规不健全 |
1.5 农药残留防控 |
1.5.1 监管对策 |
1.5.1. 1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
1.5.1. 2 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
1.5.1. 3 加强对农药投入品的监管 |
1.5.2 生产环节对策 |
1.5.2. 1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强化源头监管 |
1.5.2. 2 加强蔬菜生态循环发展模式建设 |
1.5.2. 3 加强宣传培训力度 |
1.5.2. 4 加强蔬菜质量安全应急管理和信息发布 |
1.5.3 流通环节对策 |
1.5.3. 1 在全市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
1.5.3. 2 完善疏釆流通信息网络平台 |
1.5.4 政府保障措施 |
1.5.4. 1 完善“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责制 |
1.5.4. 2 扩大投融资渠道, 增强蔬菜产业发展后劲 |
1.5.4. 3 实施科教兴菜战略, 提高蔬菜生产技术水平 |
2 土壤重金属污染 |
2.1 污染区域分布 |
2.2 重金属在蔬菜中的富积特征 |
2.2.1 不同蔬菜品种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 |
2.2.2 同一蔬菜品种对不同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 |
2.2.3 蔬菜不同部位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 |
2.2.4 蔬菜在不同的土壤中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 |
2.3 蔬菜重金属污染来源及成因分析 |
2.3.1 工业三废 |
2.3.2 含重金属的农用物资不合理利用 |
2.4 污染防控研究防控措施 |
2.4.1 农艺调控 |
2.4.1. 1 施加化学改良剂, 提高土壤p H |
2.4.1. 2 合理布局蔬菜生产 |
2.4.1. 3 合理使用化肥, 增施有机肥 |
2.4.2 植物修复 |
2.4.2. 1 利用超富集植物修复 |
2.4.2. 2 利用根际微生物修复 |
2.4.2. 3 螯合剂与植物修复 |
2.4.3 工程措施 |
2.4.4 重金属污染的叶面控制技术[94]叶面控制技术着眼于提高植物自身的防御机能来减轻重金属致害。 |
3 物流、贮藏和加工过程产生的污染及防控 |
3.1 物流、贮藏和加工过程产生的污染 |
3.1.2 贮藏过程中的污染 |
3.1.3 加工过程中的污染 |
3.2 对物流、贮藏和加工过程产生的污染的防控措施[105-106] |
(6)沙棘优良无性系组培技术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组织培养 |
1.1.1 种质资源的保存与交换 |
1.1.2 组织培养育种 |
1.1.3 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 |
1.1.4 植物性药物及生物制品的生产 |
1.1.5 遗传工程及其他研究应用 |
1.2 沙棘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
1.2.1 沙棘的分布、种类、习性及开发利用 |
1.2.2 沙棘繁殖技术 |
1.3 本论文研究目的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方法 |
2.2.1 外植体的准备 |
2.2.2 基本培养基选择 |
2.2.3 培养条件 |
2.2.4 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 |
2.3 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叶片培养优化 |
3.1.1 叶片不同着生节位对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3.1.2 同一叶片不同部位对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3.1.3 培养基对叶片不定芽再生的影响 |
3.2 增殖培养的优化 |
3.2.1 不同浓度比值的6-BA 与IAA 对“泽良”增殖培养的影响 |
3.2.2 不同浓度比值的6-BA 与NAA 对“向阳”增殖培养的影响 |
3.2.3 茎段叶片处理方式对增殖培养的影响 |
3.3 生根诱导 |
3.3.1 “泽良”生根诱导 |
3.3.2 “向阳”生根诱导 |
3.4 驯化移栽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叶片培养的优化 |
4.1.2 茎段增殖培养优化 |
4.1.3 生根培养基的优化 |
4.1.4 驯化移栽 |
4.2 讨论 |
4.2.1 叶片发育状态 |
4.2.2 增殖培养 |
4.2.3 驯化移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录 |
图版说明 |
(7)会仙镇夏阳白、番茄等主要蔬菜无公害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Ⅰ 国内外无公害蔬菜发展概况 |
Ⅰ.Ⅰ 国外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研究和发展概况 |
Ⅰ.Ⅱ 国内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研究和发展概况 |
Ⅰ.Ⅲ 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防治途径研究进展 |
Ⅰ.Ⅲ.Ⅰ 化学农药对蔬菜的污染 |
Ⅰ.Ⅲ.Ⅱ化学肥料(硝酸盐)对蔬菜的污染 |
Ⅰ.Ⅲ.Ⅱ.Ⅰ 蔬菜中硝酸盐含量状况 |
Ⅰ.Ⅲ.Ⅱ.Ⅱ 防治硝酸盐污染途径研究进展 |
Ⅰ.Ⅳ 临桂县会仙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现状 |
Ⅰ.Ⅴ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时间、地点及材料 |
1.2 试验方法、设计和观察统计项目 |
1.2.1 物理防治方法对蔬菜主要病害和虫害的防治效果研究 |
1.2.2 有机肥和化学肥料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
1.2.2.1 不同有机和无机肥料对蔬菜硝酸盐含量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
1.2.2.2 不同 N肥品种对蔬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研究 |
1.2.2.3 尿素对夏阳大白菜硝酸盐积累的影响的研究 |
1.2.3 高效低毒农药对蔬菜主要害虫的防治效果研究 |
1.2.3.1 0.8%易福乳油防治夏阳大白菜主要害虫的药效研究 |
1.2.3.2 防治小菜蛾药剂筛选研究 |
1.2.3.3 几种农药混用防治蔬菜害虫的田间药效研究 |
第二章 结果与分析 |
2.1 防虫网对菜心花叶病和大白菜病毒病的防病效果 |
2.2 频振式杀虫灯的杀虫效果 |
2.2.1 频振灯诱虫种类与数量 |
2.2.2 频振灯不同时间段诱虫情况 |
2.2.3 频振灯一年不同月份的诱虫种类和数量 |
2.2.4 频振灯与黑光灯诱虫效果比较 |
2.2.5 频振灯挂灯区与无灯区间虫口密度及防治用药对比 |
2.2.6 频振灯诱虫量及主要虫类 |
2.2.7 防治效果及效益分析 |
2.3 有机无机肥料对蔬菜产量和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
2.3.1 有机、无机肥料对萝卜、大蒜产量结果的影响 |
2.3.2 有机无机肥料对萝卜、大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2.3.3 有机无机肥料与大蒜苗,蒜薹硝酸盐的累积关系 |
2.3.4 蔬菜低硝酸盐积累的氮肥品种筛选 |
2.3.5 不同尿素施用量对叶菜硝酸盐积累的影响 |
2.4 采用化学方法对小菜夜峨、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研究 |
2.5 不同药剂防治小菜蛾速效性研究 |
2.6 不同药剂防治小菜蛾持效性研究 |
2.7 农药混用对防治夏阳大白菜菜青虫试验的影响 |
第三章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北京市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与环境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无公害蔬菜定义 |
1.1.1 AA和A级绿色食品 |
1.1.2 无公害蔬菜 |
1.2 无公害蔬菜生产评价标准 |
1.2.1 无公害蔬菜的卫生评价标准 |
1.2.2 无公害蔬菜生产的环境评价标准 |
1.3 施肥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影响 |
1.3.1 氮肥的影响 |
1.3.2 磷肥的影响 |
1.3.3 有机肥的影响 |
1.3.4 城市垃圾、污泥堆肥对环境的影响 |
1.4 无公害蔬菜营养诊断与平衡施肥 |
1.4.1 养分平衡法 |
1.4.2 肥料效应函数法 |
1.4.3 氮磷钾比例法 |
1.4.4 土壤测试施肥指标法 |
1.4.5 营养诊断施肥技术研究 |
1.5 研究背景 |
1.6 研究目标 |
1.7 研究内容 |
1.8 技术路线 |
2 菜田氮磷钾养分投入盈亏现状分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菜田氮磷钾肥料施用种类现状分析 |
2.3.2 露地菜田养分投入盈亏现状分析 |
2.3.3 保护地菜田氮磷钾养分投入盈亏现状分析 |
2.3.4 不同蔬菜种类养分投入盈亏现状分析 |
2.3.5 不同种植年限菜田养分投入盈亏趋势分析 |
2.3.6 有机养分投入比例趋势分析 |
2.4 讨论 |
2.4.1 京郊菜田无机肥料投入品种单一,结构不合理 |
2.4.2 有机肥投入品种趋于速效性,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趋于1:1 |
2.4.3 京郊菜田氮磷养分投入过量,钾不足 |
2.4.4 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蔬菜产量呈降低趋势 |
3 菜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露地菜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2 保护地菜田土壤养分现状调查与分析 |
3.3.3 土壤肥力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 |
3.3.4 土壤可溶盐分累积特征 |
3.3.5 菜田土壤pH变化规律 |
3.4 讨论 |
3.4.1 京郊露地菜田土壤养分偏低,应培肥、调氮磷、增钾、补微 |
3.4.2 京郊保护地菜田高度熟化,应防止老龄化、控氮磷、增钾、补微 |
3.4.3 保护地菜田表层聚盐现象突出,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耕层积盐加重 |
4 蔬菜氮磷钾诊断施肥技术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果菜作物诊断施肥技术 |
4.3.2 叶菜作物诊断施肥技术 |
4.3.3 根菜氮肥施用量确定 |
4.3.4 施肥对蔬菜硝酸盐累积的影响 |
4.3.5 叶片硝酸盐含量与蔬菜产量关系 |
4.3.6 叶片硝酸盐含量与土壤Nmin含量的关系 |
4.3.7 施肥量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合理控制氮肥施用量,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关键 |
4.4.2 科学调控磷肥用量,是蔬菜生产节本增效的重要途径 |
4.4.3 增施钾肥是蔬菜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 |
5 施肥方式和方法的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菜田土壤固钾特征的研究 |
5.3.2 钾肥分次施用对蔬菜产量的影响 |
5.3.3 保护地不同灌溉施肥方式效果研究 |
5.4 讨论 |
5.4.1 改变钾肥施用方式,可有效地发挥钾肥的增产效应 |
5.4.2 滴灌施肥是节水、增效、降低肥料污染的关键技术 |
6 施肥对蔬菜品质和土壤硝酸盐残留的影响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施肥对蔬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
6.3.2 施肥对蔬菜安全品质的影响 |
6.3.3 施肥与灌溉对土壤Nmin的影响 |
6.4 讨论 |
6.4.1 适量氮肥可有限地调控蔬菜营养物质 |
6.4.2 适量氮肥可有限地改善蔬菜安全品质 |
6.4.3 科学调控水氮用量,可有效地降低土壤硝酸盐淋失 |
7 新型肥料应用技术研究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蔬菜专用肥施用效果比较 |
7.3.2 活性有机肥定量施用技术 |
7.3.3 不同生物肥料品种施用效果比较 |
7.3.4 不同叶面肥施用效果比较 |
7.4 讨论 |
7.4.1 专用肥是无公害诊断施肥技术的关键 |
7.4.2 有机肥定量化,是无公害施肥的重要措施 |
7.4.3 微生物肥料优质化,有助于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 |
7.4.4 叶面肥是无公害蔬菜生产的调剂品 |
8 研究成果示范推广 |
8.1 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推荐方案 |
8.2 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技术成果示范推广 |
9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成果申报书及鉴定意见 |
附录3 北京市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施肥技术规范 |
四、甘蓝、花菜应用稀土试验示范效果(论文参考文献)
- [1]花青素缓解Cd胁迫下水稻叶片氧化损伤及抑制籽粒Cd累积机理研究[D]. 米雅竹.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2]叶面阻隔剂对水稻镉吸收及转运的影响机制[D]. 刘家豪. 山西大学, 2019(02)
- [3]基于生物多样性的农业公园规划研究[D]. 唐桂梅. 湖南农业大学, 2017(05)
- [4]水肥一体化条件下设施番茄水肥施用技术的研究[D]. 孙丽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5]中国蔬菜农业污染现状、污染来源及污染防控[J]. 周辉,张志转. 农业灾害研究, 2013(05)
- [6]沙棘优良无性系组培技术优化研究[D]. 张端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 [7]会仙镇夏阳白、番茄等主要蔬菜无公害生产的关键技术研究[D]. 秦润喜. 广西大学, 2007(05)
- [8]北京市无公害蔬菜诊断施肥与环境效应研究[D]. 吴建繁. 华中农业大学, 2001(03)
- [9]甘蓝、花菜应用稀土试验示范效果[J]. 邱承章. 长江蔬菜, 1992(01)
- [10]稀土在蔬菜生产中应用试验示范简报[J]. 武汉市蔬菜技术推广站. 长江蔬菜, 1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