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活血化瘀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一、活血化瘀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钱程[1](2021)在《基于PDGF-B/PDGFR-β探讨丹酚酸B调控肿瘤血管及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与目的]中药丹参作为活血化瘀药的代表,临床常用于治疗瘀血证候,如冠心病、脑缺血损伤、下肢缺血等疾病。丹参当中的活性成分群主要分为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隐丹参酮、丹参酮Ⅰ等)和水溶性成分(丹参素、丹酚酸B、迷迭香酸等)。其中,水溶性成分入血后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以及血栓形成,保护心血管。临床上也将丹参及其相关制剂的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作为质量控制标准。由此可见,丹酚酸B在血管保护作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经过对1362个抗癌中药经方、验方的调研,发现丹参应用频率排名第四,在活血化瘀药中位列第一。结合课题组已建立的活血化瘀药对肿瘤发生发展各个环节干预与治疗机制的研究基础,明确丹参中诸多活性成分能够影响肿瘤的增殖、转移以及血管生成。那么,丹酚酸B是否能够在肿瘤中发挥对血管的保护作用,促进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完善?其调控具体机制又是如何?本研究基于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的调控,探索其对肿瘤转移的影响并剖析其具体作用机制。[研究内容与结果]本研究选择4T1鼠源乳腺癌细胞和MDA-MB-231人源乳腺癌细胞,构建原位乳腺癌模型。前期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该模型的主要特征是存在过度的血管生成和大量不成熟的血管,我们以此考察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的调控作用。通过瘤体积测量、Ki67免疫组化染色、H&E染色等手段,发现丹酚酸B抑制肿瘤生长和增加瘤内坏死区域的作用并不显着。通过血管相关标志物的免疫荧光、免疫组化、3D多普勒成像、扫描电镜等方法,发现丹酚酸B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但是对肿瘤血管正常化的作用更加显着,其能够促进肿瘤血管结构的完整。注射伊文思蓝检测肿瘤血管的通透性,FITC-Lectin灌注探针检测肿瘤血管的灌注功能,发现丹酚酸B能够改善肿瘤血管结构从而加强血管功能。基于体内缺氧探针PIMO、缺氧标记物HIF-1α的免疫组化染色以及在体光声成像含氧检测,发现丹酚酸B能够增强肿瘤血管的携氧能力,改善肿瘤内部的缺氧状态。选择4T1小鼠乳腺癌模型,进行丹酚酸B与化疗药Cisplatin的联合使用。通过瘤体积测量、Ki67和BrdU免疫组化、TUNEL免疫荧光染色,发现相比于单独使用Cisplatin,丹酚酸B与Cisplatin联合能更显着抑制肿瘤生长。通过免疫荧光染色、LC-MS和流式检测,发现二者的联合作用是依赖于肿瘤血管功能的提升,从而促进Cisplatin在瘤内的蓄积。通过虚拟分子对接,进一步探寻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的调控作用机制,发现丹酚酸B能够与PDGFR-β结合,从而抑制其磷酸化水平。PDGFR-β是血管周细胞标志物,而周细胞的覆盖是血管成熟化的标志,通过PCR、ELISA、Western Blot验证MDA-MB-23 1肿瘤细胞分泌PDGF-BB水平显着高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大量PDGF-B能够刺激周细胞迁移,从血管壁脱落,向成纤维细胞转化,从而失去保护血管作用,丹酚酸B能够靶向PDGFR-β从而阻断PDGF-B的刺激作用,发挥促进血管成熟化作用。由此推断丹酚酸B介导肿瘤细胞与周细胞间信号交互发挥血管调控作用。通过micro-CT扫描、肺组织H&E染色,发现丹酚酸B给药组小鼠的肺部转移受到明显抑制。通过转录组测序进一步考察丹酚酸B抑制转移的机制。测序结果发现I131ra、Ezh2、116、Fgf7、Il10等分子转录水平发生显着变化。利用PCR对肿瘤组织以及肿瘤细胞的转录水平进行验证,同时对结果进行GO和KEGG以及蛋白相互作用分析,推测转移过程为PDGF-B刺激肿瘤细胞PDGFR-β,激活下游Akt磷酸化,从而影响Ezh2的转录,进而介导促进上皮间质转化(EMT)引起肿瘤转移。丹酚酸B能通过与PDGFR-β结合,逆转这一过程。利用WB对p-PDGFR-β、Akt、p-Akt水平进行检测,以及对EMT相关蛋白表达进行检测,验证推测结果。肿瘤细胞激活自身之外,利用肿瘤细胞的条件培养基考察对内皮屏障的影响,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内皮细胞渗漏实验,发现丹酚酸B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破坏内皮屏障。[结论与意义]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发现丹酚酸B具有促进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完善的作用。丹酚酸B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的作用也为丹酚酸B与化疗药物的联合使用提供了依据,其能够增强化疗药物在肿瘤组织内部的递送与聚积,深度杀伤肿瘤。PDGF-B/PDGFR-β在肿瘤血管异常当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肿瘤细胞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信号交互的关键。丹酚酸B能够通过作用于PDGFR-β,阻断信号传导,一方面发挥重塑血管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抑制肿瘤转移。最早提出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恶性肿瘤,主要从四个方面: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肿瘤内部微循环状态、抑制肿瘤转移与联合化疗的协同治疗。本研究选取活血化瘀中药代表丹参中的主要药理活性成分丹酚酸B,揭示其能够靶向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信号传导,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和抑制肿瘤转移,以期为丹参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

姜涛[2](2021)在《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对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以及基于“瘀毒”理论所衍生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研究。论证“瘀毒”理论指导下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方证因,以方证机,验证“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科学性,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实验支撑。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研究指导实验研究,以实验研究反证并支撑理论研究。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瘀”和“毒”作为肿瘤病因病机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瘀毒”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阐述“瘀毒”理论的含义和价值。基于肿瘤“瘀毒”理论,研究“祛瘀”和“祛毒”的代表性治则治法,分析其适用情况,探讨不同阶段的瘀毒同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基于“瘀毒”理论,枚举代表性的瘀毒同治药物,论证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理论合理性和科学性。2.实验研究:基于“瘀毒”理论,筛选合适的丹参提取物,并与三氧化二砷联用,获得肝癌抑制效果较佳,正常细胞杀伤较小的联用组合,并分析其最佳药物配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Hep1-6原位移植瘤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验证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肝癌效果。以巨噬细胞极化和糖酵解作为机制研究出发点,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病理学染色、PCR技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情况,并通过原代巨噬细胞体外诱导模型验证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联合用药对巨噬细胞糖酵解网络的调控作用,选取与糖酵解密切相关的HIF-α/NF-κB、AMPK信号通路开展研究,阐明其起效的分子机制。结果1.“瘀毒”理论的产生是“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其出现是中医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其中,中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现代医学理论的充分融入均是其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2.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为代表的治法及药物配伍是瘀毒同治的核心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病情、病性、病位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同治方案,其中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是各阶段均合适的瘀毒同治方案。3.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药物组合是基于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治法下,合理的瘀毒同治药物配伍形式,该配伍形式兼具了肿瘤杀伤力强、不易伤正的特点,并规避了促肿瘤转移的风险。4.丹参中的隐丹参酮是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较佳瘀毒同治组分,二者配伍可在体内外有效抑制肝癌进展,最佳配比为10:1左右。5.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机制与促进巨噬细胞的激活,提升其吞噬能力,促使其向M1型巨噬细胞活化,抑制其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6.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HIF-α/NF-κB信号通路实现对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调控。二者联合促进巨噬细胞的糖酵解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促进葡萄糖的重分配,以达到逆转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目的。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的核心病因病机,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是瘀毒同治的科学治法,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是有效的配伍组合。中医“瘀毒”理论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卜志超[3](2021)在《芪贞汤联合艾克曼菌治疗结直肠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结直肠癌属中医症瘕的范畴。其病机为“正气亏虚,毒瘀内结”。具有扶正活血解毒法的芪贞汤对该病疗效确切,但对于芪贞汤治疗CRC的机制尚不明确。课题组前期对于芪贞汤的研究发现,用芪贞汤灌胃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模型小鼠治疗有明显的疗效,并能够显着提高小鼠肠道中嗜黏蛋白艾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丰度。查阅文献发现AKK菌可诱导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s,DC)成熟并使其释放IL-12,继而通过IL-12/JAK-STAT通路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因此,本研究建立体内外模型研究芪贞汤联合AKK菌,诱导DC细胞成熟分泌IL-12等细胞因子,进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和分子机制,为中医药治疗CRC和菌群辅助治疗的临床使用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1.从扶正的角度探讨结直肠癌的病因病机:通过查阅古典及现代关于结直肠癌的相关文献,整理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从正气亏虚以及其病理产物方向探讨治疗结直癌的方法。2.AKK菌的培养与鉴定:采用改良的BHI细菌培养基培养AKK菌,活化后提取AKK菌的基因组DNA,扩增其16S r DNA片段,在Gen Bank中对比,使用MEGA6.0软件分析已培养的AKK菌的序列进化树,获取鉴定结果。为后续芪贞汤联合AKK菌实验中所需的菌液浓度,绘制其生长曲线以确定对数期。3.CRC小鼠模型构建:在一定周期内,使用国际通用致癌剂氧化偶氮甲烷(AOM)与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法进行造模,造模后使用结直肠组织的病理结果作为评价指标。4.体内实验研究AKK菌对CR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观察AKK菌干预组(AKK)、AKK菌+巨噬细胞清除剂干预组(AKK+CL)、巨噬细胞清除剂干预组(CL)、CRC无菌小鼠模型对照组(Model)、无菌小鼠空白组(Control)中CRC小鼠的一般状态、结直肠长短及肿瘤个数,并采用HE染色法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技术(ELISA)测定CRC小鼠中芪贞汤联合AKK菌对炎症因子IL-12、IL-18和IFN-γ的影响;免疫荧光法定位组织中CD80、CD86、CD11C的分布情况;流式细胞术法检测CRC小鼠脾脏DC细胞的表型,观察细胞成熟情况。5.体内实验研究芪贞汤联合AKK菌对CR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观察无菌小鼠空白对照(Control)、AKK菌干预组(A)、芪贞汤+AKK菌干预组(A+K+Y)、芪贞汤+AKK菌+抗生素干预组(A+K+W)、CRC无菌小鼠模型对照组(Model)中CRC小鼠的病理情况以及其炎症因子和DC细胞的分布。6.体外实验研究AKK菌对DC细胞的调控作用:建立AKK菌与DC细胞共培养体系,通过姬姆萨染色法计算DC细胞吞噬比率,并通过电镜、ELISA、免疫荧光法等方法观察AKK菌对imDC细胞成熟的促进作用。结果:1.AKK菌的培养条件确定及菌种鉴定经过对AKK菌的培养、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其与AKK菌属菌种的相似性较高为98.3%,确认为AKK菌,其对数期为第3-4天,可用于后续体内外实验研究。2.对CRC小鼠模型建立的评估与正常小鼠相比,模型组CRC小鼠的饮食量下降,精神活动状态明显降低,皮毛光泽度下降,体重明显降低并伴有血便;所有CRC模型组小鼠的结直肠中均见瘤体形成,分布广泛、病理改变明显,并且出现结直肠的长度缩短情况;在病理方面,模型组的小鼠,其细胞表现为明显异型性改变,层次增多,极像和腺管结构显现紊乱,部分腺体呈现融合,黏膜层表现出异型,表现为较大范围的炎细胞侵袭。3.AKK菌调节CRC小鼠免疫炎症因子及抗肿瘤的作用3.1小鼠状态及体质量的改变:CRC模型组小鼠在给药期间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毛发暗淡无光,部分小鼠出现便血,易扎堆蜷缩;AKK菌干预的小鼠表现活跃,饮食、饮水量增加,便血减少,体重增加;CL组小鼠体重减轻,存在便稀、便血症状。3.2关于CRC无菌小鼠结肠长度及成瘤情况的改变:与空白组小鼠相比,无菌小鼠模型组的结肠组织长度明显缩短,统计分析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加入AKK菌后结直肠长度明显增加,统计分析有极显着差异(p<0.01);AKK菌组与AKK+CL组相比,结肠长度变化不明显,统计分析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CL组相比,加入AKK菌后,小鼠结肠长度显着增长,统计分析有极显着差异(p<0.01)。成瘤情况的影响:与Model组相比,AKK组和AKK+CL组小鼠肿瘤个数明显减少,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1);AKK组和AKK+CL组组间在减少肿瘤数量上未见统计差异(p>0.05)。HE染色:可见AKK干预组小鼠的肠黏膜结构趋于正常,增生程度较低,腺管和极像结构出现轻微紊乱和融合现象;AKK加巨噬细胞清除剂组小鼠肠黏膜结构增生程度较正常组程度加深;单纯巨噬细胞小鼠的肠黏膜结构破坏明显,肿瘤组织浸润肠壁肌层,细胞出现异型性改变。3.3 ELISA实验结果显示AKK菌干预CRC小鼠后IL-12、IL-18、IFN-γ的表达水平,其中加入AKK菌干预后,各组别均有显着差异(p<0.05)。3.4流式细胞术显示嗜黏蛋白艾克曼菌干预CRC小鼠后,CRC无菌小鼠模型组CD80、CD86显着降低(p<0.01);加入AKK菌干预后,CD80、CD86淋巴细胞含量显着增加(p<0.01);与巨噬细胞清除剂组相比,模型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加入AKK后,CD80、CD86淋巴细胞含量增加(p<0.05)。因此,对于自身免疫监控和免疫应答,加入AKK菌能有效改变小鼠脾细胞中CD80、CD86等淋巴细胞含量,发挥重要作用。3.5免疫荧光法显示CD11c分别于CD80和CD86双染情况下观察发现,空白对照组CD80表达明显优于模型组,予以AKK治疗后,CD80和CD86表达明显优于模型组和巨噬细胞清除剂组。4.芪贞汤联合嗜黏蛋白艾克曼菌调节CRC小鼠免疫炎症因子及抗肿瘤的作用4.1小鼠状态及体质量的改变:模型组小鼠在整个治疗期体重减轻但不稳定,最后一个给药周期体重下降明显;AKK组小鼠体重增加平稳,且加入芪贞汤后,小鼠体重增加明显,但总体体重较空白组略有不及。4.2芪贞汤联合AKK菌对小鼠结肠长度的改变:教空白组小鼠来说,CRC无菌小鼠模型组结肠组织长度明显缩短,统计分析有显着差异(p<0.01);与CRC无菌小鼠模型组相比,加入嗜黏蛋白艾克曼菌后结肠长度明显增长,统计分析有极显着差异(p<0.01);而A+K+W组小鼠结直肠与AKK组相比,统计分析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与A+K+Y组相比,长度增加,统计分析有显着差异(p<0.05)。4.3 ELISA实验结果显示作用于CRC小鼠后IL-18、IFN-γ的表达水平,其中芪贞汤干预AKK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着意义(p<0.01);IL-12表达具有显着意义(p<0.05)。4.4流式细胞术显示嗜黏蛋白艾克曼菌干预CRC小鼠后模型组CD80、CD86显着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而加入芪贞汤及AKK干预后,CD80、CD86淋巴细胞含量显着增加(p<0.01);4.5免疫荧光法显示CD11c分别于CD80和CD86双染情况下观察发现,空白对照组CD80、CD86表达明显优于模型组;予以芪贞汤加AKK治疗后,CD80、CD86表达明显优于模型组和AKK组,与芪贞汤干预的有菌小鼠相比;加入抗生素干预后,无菌小鼠CD80、CD86成熟增多。5.AKK菌促进imDC成熟,发挥抗肿瘤作用AKK菌可以被imDC吞噬,且能促进细胞成熟并使其分泌IL-12。电镜下观察AKK菌干预的imDC体积变大,长出伪足,伸出许多树突样突起;免疫荧光法观察AKK菌作用于imDC后,细胞中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提高;AKK感染后的DC细胞24、48和72 h后,含有嗜黏蛋白艾克曼菌的上清液中IL-12均明显高于正常组imDC(p<0.01),而AKK感染的的imDC在24、48和72 h分泌的IL-12与LPS干预的DC分泌的IL-1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KK菌株可促进DC细胞IL-12的分泌,且感染AKK后,DC细胞分泌IL-12的水平与LPS干预无显着性差异,显示AKK菌可以促进imDC成熟,分泌IL-12发挥抗肿瘤作用。结论:1.通过改良BHI培养基,活化并培养出AKK菌,经过16S r DNA鉴定为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属,成功培育出AKK菌,为后续体内外实验做准备。2.芪贞汤联合AKK菌可以明显改善CRC小鼠的体重及一般状态,增加结肠长度,减少肿瘤个数,改善CRC模型小鼠结肠组织结构及非典型增生程度。3.芪贞汤抗CR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联合AKK菌诱导imDC细胞成熟,使其体积变大,伸出许多树突样突起并释放IL-12,进而激活IL-12/JAK-STAT通路发挥抗肿瘤的作用。

张畅[4](2021)在《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西黄丸对4T1荷瘤小鼠原位肿瘤的影响、血瘀症状的改善、对乳腺癌肺转移瘤的抑制作用、小鼠血液及肺组织中转移前微环境相关的重要组分及生物标志物变化的影响,最终明确活血化瘀药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效果及其相关机制。方法:1.本研究首先随机选取5只BALB/c雌性小鼠对其进行皮下4T1乳腺癌细胞注射接种,使其产生原位肿瘤,待瘤体生长至直径约为0.8cm时,处死小鼠,选取大小适宜的瘤块,切成2mm3大小,分别移植到另外的小鼠第四对乳房脂肪垫下,随机分为正常(Normal)组、模型(Control)组、西黄丸(XH)组、阿霉素(ADM)组,每组25只。通过小鼠血瘀证症状量化评分表,评价小鼠血瘀证进展程度,分析西黄丸对荷瘤小鼠血瘀证症状的改善作用。采用定期取材(8Day、11 Day、14 Day、17 Day、20 Day)的方法,对小鼠瘤体进行称重,测量肿瘤长度和宽度,估算肿瘤体积、抑瘤率,观察西黄丸对原位肿瘤的影响。2.采用在BALB/c小鼠皮下移植4T1乳腺癌瘤块的方法,构建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利用直接观察、HE染色、免疫组化3种方法评估肺转移情况,判断是否成功构建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检测乳腺癌肺转移形成相关蛋白(MMP9、S100A8/A9)表达水平,研究不同组别肺转移的发生时间。3.应用流式细胞定量分析技术,检测乳腺癌肺转移小鼠的血液和肺中MDSCs的数量比例变化。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肺组织中乳腺癌肺转移前微环境相关生物标记物(MMP9,NF-κB)的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1.皮下接种4T1乳腺癌细胞荷瘤BALB/c雌性小鼠模型构建:小鼠皮下移植瘤块在接种5日后,可观察到局部肿瘤形成,瘤体生长状态良好,成瘤率100%。西黄丸对原位肿瘤的抑制效果:(1)小鼠血瘀证症状评分:在小鼠皮下接种瘤块后第14天时,模型组已明显表现出血瘀证症状,模型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9.00±1.00,西黄丸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6.00±1.00,阿霉素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7.00±1.00;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小鼠舌体血瘀面积小于1/3,无脉络瘀血,无明显出血、瘀斑(P<0.05);阿霉素组小鼠血瘀证表现较为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0天时,模型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13.33±0.58,西黄丸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10.33±1.16,阿霉素组小鼠血瘀证评分为11.33±0.58;相较于模型组小鼠,西黄丸组小鼠血瘀证表现明显减轻(P<0.01);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肿瘤体积:接种第8天时,模型组小鼠瘤体体积为(42.50±6.61)mm3,西黄丸组小鼠瘤体体积为(29.33±4.62)mm3,阿霉素组小鼠瘤体体积为(26.17±5.10)mm3;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和阿霉素组瘤体体积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种第14天,模型组小鼠瘤体体积为(262.50±54.44)mm3,西黄丸组小鼠瘤体体积为(138.00±19.08)mm3,阿霉素组小鼠瘤体体积为(123.17±23.51)mm3;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瘤体体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肿瘤质量:接种第17天,模型组小鼠瘤体质量为(0.504±0.156)g,西黄丸组小鼠瘤体质量为(0.159±0.025)g,阿霉素组小鼠瘤体质量为(0.145±0.017)g;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瘤体的质量均有明显减轻(P<0.01),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4)抑瘤率:与模型组比较,接种第14天,阿霉素组抑瘤率达到53.08%,接种第17天,西黄丸组的抑瘤率达到52.77%。2.小鼠肺转移情况:(1)HE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在第14天前已经发生转移,西黄丸组与阿霉素组在接种瘤块第17天之前已发生乳腺癌肺转移。(2)观察小鼠肺转移情况:与转移前相比,三组在转移后均可观察到肿瘤小结节遍布全肺,肺质变硬,颜色深红。模型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为(21.00±2.65)个,西黄丸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为(12.33±1.53)个,阿霉素组小鼠肺转移结节数为(15.33±2.52)个;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和阿霉素组均可减少小鼠乳腺癌肺转移结节灶的数量(P<0.05)。西黄丸组抑制肺转移灶的作用与阿霉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组和阿霉素组可显着降低肺组织中MMP 9的表达(P<0.0001);西黄丸组S100A8/A9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01),阿霉素组S100A8/A9的表达低于模型组(P<0.001)。3.乳腺癌肺转移微环境相关生物标记物表达:(1)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小鼠血液中MDSCs的比例显示,转移前,转移发生时和转移之后,模型组中MDSCs比例分别为51.4%、64.6%、79.1%;西黄丸组中MDSCs比例分别为22.7%、53.3%、62.7%;阿霉素组中的MDSCs比例分别为24.6%、54.5%、67.8%;与模型组相比,在转移发生前,发生时和发生之后西黄丸均可明显降低乳腺癌小鼠血液中MDSCs的比例;同时,西黄丸组小鼠血液中MDSCs比例始终低于阿霉素组(P<0.05)。小鼠肺部MDSCs的比例显示,转移前,转移发生时和转移之后,模型组中总MDSCs表达量分别为51.9%、55.4%、79.7%;西黄丸组中MDSCs表达量分别为49.1%、61.2%、67.0%;阿霉素组中的MDSCs数量百分比分别为51.4%、53.6%、65.7%;与模型组相比,西黄丸在转移前对MDSCs有一定的抑制作用(P<0.01);在转移时,抑制作用较差(P>0.05);在转移之后,西黄丸组MDSCs的比例有所下降(P<0.01)。两治疗组相比较,在转移前,西黄丸组比阿霉素组效果好(P<0.05),而在在转移发生时至最后,阿霉素组抑制肺中MDSCs比例的效果更好(P<0.05)。(2)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情况:与模型组中的MMP9相比,转移前,西黄丸组中MMP9的表达有所下降(P<0.05)。转移发生时,西黄丸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之后,西黄丸MMP9的表达降低(P<0.01)。与模型组的NF-κB相比,转移前,西黄丸组的表达明显降低(P<0.0001);转移发生时,西黄丸组与模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之后,西黄丸组表达明显减少(P<0.001)。结论:1.西黄丸不仅对乳腺癌原位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可有效改善荷瘤小鼠的血瘀证症状并提高荷瘤小鼠的生活质量。2.西黄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乳腺癌肺转移前血液中的MDSCs比例和转移前肺组织中MDSCs的聚集。3.西黄丸可能通过降低肺组织中MMP9、S100A8/A9和NF-κB的表达水平,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能力,延长转移的时间,减轻乳腺癌肺转移程度。

赵子樟[5](2021)在《乳香-没药功效成分KTDA与FSA配伍抗炎镇痛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乳香、没药为我国传统的活血化瘀药,具有活血散瘀定痛、消肿止痛的功效,常配伍使用出现在方剂中。本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对乳香-没药抗炎镇痛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代表性功效成分KTDA和FSA配伍的抗炎镇痛及其机制进行研究,优选其最佳的配伍配比,并通过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模型对KTDA和FSA配伍的镇痛活性进行评价,为其开发抗炎镇痛新型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一、文献研究(一)炎症性疼痛的研究现状通过查阅文献,对炎症的产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总结,并探讨了炎症性疼痛的病理基础。炎症性疼痛是三类主要的疼痛类型之一,起源于组织损伤或者炎症。受损部位中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会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等炎性介质,通过伤害性感受器的激活诱导疼痛的产生和维持,而中和这些细胞因子可使疼痛在炎症减弱之前减轻。因此具有抗炎活性的药物同时也具有一定镇痛的作用,对炎症性疼痛的治疗也需从抗炎和镇痛两方面探讨。(二)乳香没药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研究进展对文献中报道的乳香和没药中具有抗炎镇痛活性化合物进行总结,并基于前期研究筛选出具有良好抗炎镇痛活性的乳香三萜酸部位和没药倍半萜部位,对其中的化合物进行整理分析,从官能团的角度发现乳香中具有羰基和乙酰氧基的四环三萜酸和没药中具有呋喃环并且同时有羰基和乙酰氧基的成分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活性,可能是该部位发挥功效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而筛选出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活性成分KTDA(乳香)和FSA(没药),作为后续抗炎镇痛活性实验的研究对象。二、乳香没药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一)乳香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采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乳香粉末,通过UPLC法分析提取物中KTDA含量为2.23±0.12%。将得到的醇提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纯化,以石油醚-乙酸乙酯作为洗脱剂洗脱,在石油醚-乙酸乙酯10:1时分离得到KTDA,经石油醚反复冲洗纯化后获得针状结晶,经13C NMR谱、1HNMR谱分析鉴定为目标成分KTDA,UPLC分析其纯度≥95%。(二)没药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研究采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没药粉末,通过含量检测发现FSA在乳香的醇提物中含量可达1.31±0.03%。将得到的醇提物使用乙酸乙酯萃取,萃取物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依次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混合溶剂进行洗脱,在石油醚-乙酸乙酯20:1时分离得到FSA,以石油醚低温重结晶纯化获得块状结晶,经13C NMR谱、1H NMR谱分析鉴定为目标成分FSA,UPLC分析其纯度≥95%。实验表明上述方法对目标化合物KTDA和FSA进行简单快速的制备,可获得较高纯度化合物进行后续研究。三、基于LPS诱导的体外细胞模型优选KTDA与FSA配伍比例及抗炎作用机制研究(一)KTDA与FSA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炎症模型,探究化合物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的抗炎活性,并筛选出较优的配伍比例。结果表明,KTDA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给药浓度不超过20μM,FSA则在150μM以内均呈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以NO作为炎症指标筛选出KTDA和FSA在1:5的比例下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以该比例作为配伍比例,对LPS诱导下的RAW 264.7细胞中IL-6、IL-1β的mRNA表达水平、MAPKs家族蛋白和AKT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以及NF-κB的核转移作为指标,探讨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KTDA在20μM、FSA在75、100μM时可以显着降低IL-6、IL-1βmRNA的表达水平,配伍后仍可显着抑制但不及单独使用时显着;KTDA和FSA对P38和JNK蛋白的磷酸化均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KTDA20μM、FSA 100μM时抑制效果最强,但KTDA对ERK磷酸化未见明显改善;高浓度的KTDA和FSA均能显着抑制AKT的磷酸化表达。对于NF-κB的核转移,KTDA则在10、20μM时显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实验表明,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均可能通过降低MAP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NF-κB的活化,降低其核转移水平,从而降低了IL-1β、IL-6等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以发挥其抗炎镇痛作用。(二)KTDA与FSA对LPS诱导BV2细胞炎症模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LPS诱导的BV2细胞炎症模型,探究化合物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对神经细胞炎症的活性作用。结果表明,KTDA同样在20μM以上出现较高的细胞毒性,FSA则在150μM以下的毒性较低;对BV2细胞NO分泌的结果表明KTDA在20μM、FSA在100μM时具有显着的抑制效果,其配伍比例有待继续验证;通过ELISA对细胞表达的IL-6和MCP-1水平检测,结果表明,KTDA在20μM、FSA在100μM时其抑制效果最为明显。结果表明KTDA和FSA可能通过降低BV2细胞NO、IL-6、MCP-1等炎症因子和趋化因子来发挥对CNS炎性疾病的抗炎镇痛效果。三、KTDA与FSA及其配伍对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模型的效应与机制研究(一)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镇痛效应评价基于小鼠甩尾实验和醋酸扭体实验,对KTDA和FSA单独和配伍使用时对急性炎症性疼痛的镇痛作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配伍低剂量组即KTDA 9mg/kg/d+FSA 45mg/kg/d的给药剂量时甩尾实验的最大效应百分比均高于单独用药组,醋酸扭体的抑制率也优于其他给药组,表现出显着的镇痛作用。单用组FSA 45 mg/kg/d给药剂量组优于90 mg/kg/d剂量组,KTDA9mg/kg/d给药剂量组优于18mg/kg/d剂量组,低剂量组的镇痛效果优于高剂量组。提示在动物实验中并非剂量越高药效越显着。(二)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机制研究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的基础上,在腹腔注射0.6%乙酸20分钟后收集小鼠的血清、胸腺和脾。血清用于检测体内β-EP、NE、SP和5-HT等神经递质和激素的水平,以进一步探讨KTDA和FSA的抗炎镇痛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小鼠在连续给药三天后体重、胸腺和脾的脏器指数均未呈现显着改变,但结果可以看出给药组与阳性药组的脏器指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血清中SP和5-HT的水平在造模后显着升高、β-EP水平下降,给药后KTDA和FSA高剂量组对5-HT、SP下调趋势最为明显,配伍高剂量组则显着升高β-EP。大脑皮层中KTDA高剂量和FSA低剂量可显着升高NE和5-HT水平,结果表明KTDA和FSA配伍后可能通过上调血清中的β-EP和大脑皮层中的NE发挥镇痛作用。(三)基于网络药理学的KTDA与FSA抗炎镇痛分子机制研究通过对KTDA和FSA的类药性预测表明KTDA具有较强的脂溶性,FSA呈现出较好的类药性,血脑屏障透过性。同时二者显示出较好的透皮吸收特性,提示其有作为经皮给药药物的可能。对二者抗炎镇痛靶点进行预测并建立蛋白互作网络,通过拓扑学分析得到了9个起关键作用枢纽蛋白,其中ERK2、AKT1、PI3K均参与激活下游的NF-κB促进炎症因子的释放。前文实验也验证了 KTDA和FSA可分别抑制ERK和AKT的磷酸化水平,进而减少了 NF-κB激活后转移进入细胞核的水平,证实了网络药理的分析结果。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KTDA和FSA可能参与免疫系统调节过程、防御反应、炎症反应、免疫系统中细胞因子信号传导、白细胞介素信号转导等细胞过程和通路,参与体内炎症调节,抗炎镇痛作用。

李晓辰[6](2021)在《TRPM7介导膝骨关节炎中滑膜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机制研究及膝痹宁方的干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瞬时电位受体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7,TRPM7)介导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滑膜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分子机制以及膝痹宁方的干预效应。方法:1)体内实验采用内侧半月板失稳(destabilization of the medial meniscus,DMM)方法使C57BL/6小鼠膝关节失稳,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通过HE染色评估滑膜炎症并行Krenn评分,通过番红O固绿染色评估软骨退变并行OARSI评分,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标记F4/80与iNOS或CD206等巨噬细胞特异性标记物,以评估机械应力失常的KOA模型中滑膜巨噬细胞的极化方向。2)体外实验采用细胞应力加载系统,给与巨噬细胞5HZ的0%、7%、12%幅度的循环机械牵张力,Western Blot和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极化标记物iNOS、IL-1β及M2型巨噬细胞极化标记物CD206、Arg-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应用TRPM7的选择性抑制剂NS8593,给与巨噬细胞5HZ的12%的循环机械牵张力,Western Blot和PCR检测iNOS、IL-1β、CD206、Arg-1蛋白和基因的表达。3)应用TRPM7的小干扰RNA,验证小干扰RNA效率,Western Blot检测TRPM7、ERK1/2及其磷酸化、P65及其磷酸化和IκBα等表达变化。4)应用TRPM7选择性抑制剂,通过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分别观察KOA小鼠滑膜炎症、纤维化及软骨退变并分别行滑膜Krenn和软骨OARSI评分,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标记F4/80与iNOS或CD206等巨噬细胞特异性标记物,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滑膜组织中TRPM7、ERK1/2及其磷酸化、P65及其磷酸化和IκBα等蛋白表达变化,Western Blot和PCR检测软骨组织基质降解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变化。5)DMM方法建立KOA小鼠模型,TRPM7抑制剂组为阳性对照组,膝痹宁组为观察组,通过HE染色、天狼星红染色和番红O固绿染色分别观察KOA小鼠滑膜炎症、纤维化及软骨退变并分别行滑膜Krenn和软骨OARSI评分,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水平,Western Blot和PCR检测软骨组织基质降解相关蛋白和基因表达变化。6)DMM方法建立KOA小鼠模型,采用免疫荧光双重染色技术标记F4/80与iNOS或CD206等巨噬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观察KOA模型中滑膜巨噬细胞的极化表型,Western Blot检测滑膜组织中TRPM7、ERK1/2及其磷酸化、P65及其磷酸化和IKBα等的蛋白表达。结果:1)DMM方法建立的KOA小鼠模型中,表现出滑膜炎症和软骨退变,血清IL-1β、TNF-α表达增高,滑膜巨噬细胞浸润增多,iNOS阳性细胞比率显着上调(P<0.05)。2)7%的循环机械牵张力干预巨噬细胞后,与0%组相比,CD206和Arg-1蛋白表达上调,iNOS、IL-1β蛋白表达下调(P<0.05);而12%组iNOS、IL-1β蛋白相比于0%组表达显着上调,CD206和Arg-1蛋白表达下调(P<0.05);应用TRPM7抑制剂后,12%循环牵张力造成的iNOS、IL-1β上调趋势下降,而CD206和Arg-1下调趋势回调(P<0.05)。3)12%的机械牵张力可以增强TRPM7的蛋白表达,ERK和P65的磷酸化增多,使IκBα表达下调(P<0.05),在应用TRPM7的siRNA后,ERK和P65磷酸化减少,IκBα表达回调(P<0.05)。4)对比假手术组小鼠,KOA小鼠滑膜和软骨病理评分显着增高,滑膜组织中的TRPM7、ERK和P65磷酸化明显增多(P<0.05);而在给与小鼠选择性抑制剂后,病理评分显着下降,软骨中MMP-3和MMP-13蛋白和基因及Adamts-4和-5基因表达显着下调,滑膜中TRPM7、磷酸化的ERK和P65也显着下调(P<0.05)。5)对比模型组小鼠,膝痹宁组小鼠血清IL-1β、TNF-α显着下调,滑膜和软骨病理评分减少,软骨中MMP-3和MMP-13蛋白和基因及Adamts-4和-5基因表达显着下调(P<0.05)。6)对比模型组小鼠,膝痹宁方显着降低小鼠滑膜组织中M1型巨噬细胞比率,同时也能降低滑膜组织中TRPM7、磷酸化ERK1/2、磷酸化P65等的蛋白表达,同时上调IκBα表达(P<0.05)。结论:1)DMM方法诱导的KOA模型中存在巨噬细胞极化,异常机械应力可以刺激滑膜巨噬细胞极化。2)循环机械牵张力通过激活TRPM7-ERK及NF-κB信号通路诱导巨噬细胞极化。3)膝痹宁方有效改善KOA小鼠滑膜炎症、滑膜纤维化和软骨退变。4)膝痹宁方的治疗效应是通过抑制TRPM7-ERK及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抑制滑膜巨噬细胞M1型极化实现的。

彭珂毓[7](2020)在《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丹参茎叶改善血液循环和调控炎症反应的效应物质基础与分子机制研究”(81673533)和江苏省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协同创新中心重点项目(ZDXM-2-5)的支持下完成。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围绕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和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作用机理等进行研究,以期为丹参茎叶酚酸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简述如下:一、文献研究本章通过查阅文献,系统地归纳了对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主要从环境因素、肠道微生物、免疫异常和宿主遗传易感性等方面总结了这些因素与炎症性肠病发生发展的作用关系,以助于探寻炎症性肠病的针对性治疗药物。中药治疗炎症性肠病多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及化湿药为主,其中又多以中药活性单体成分研究为主,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炎症性肠病丰富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显示出极大的研究潜力,以期为从中药中开发研制副作用较小而疗效肯定的抗炎症性肠病药物提供研究思路。二、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1丹参茎叶总酚酸样品的制备丹参茎叶样品通过乙醇回流提取,经柱层析结合萃取技术纯化富集后制备得到丹参茎叶总酚酸。采用超高效液相方法对制备得到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酚酸C、芦丁、异槲皮苷、山奈酚-3-0-芸香糖苷及紫云英苷等酚酸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测得含量分别为1.54mg·g-1、298.43 mg·g-1、14.38mg·g-1、315.73 mg·g-1、7.30 mg·g-1、16.45 mg·g-1、6.10 mg·g-1、7.05 mg·g-1、3.07 mg·g-1 和2.45 mg·g-1,其中酚酸类成分总量为653.83 mg·g-1,黄酮类成分总量为18.67 mg·g-1。2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采用自由饮用2%(w/v)葡聚糖硫酸钠(DSS)连续7天以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包括丹参茎叶总酚酸及其中所含主要组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迷迭香酸)灌胃给药7天。给药期间记录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给药结束后,迅速剖取结肠进行长度测量和病理分析,以评价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DAI评分在停止饮用2%DSS溶液期间仍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长度明显缩短(P<0.001),结肠组织出现严重的病理损伤(P<0.05)。丹参茎叶酚酸组分给药干预后,上述情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出对结肠炎的保护治疗作用。3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制研究(1)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利用ELISA和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相关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研究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症状态下的细胞因子网络的影响,探讨其对免疫屏障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小鼠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6、IL-1β,COX2和iNOS水平显着增加(P<0.05),抗炎因子IL-10水平显着降低(P<0.05);IL-6、COX2和IL17A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1)。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除对TNF-α水平无明显抑制作用外,其他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表现出降低促炎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及增加抗炎因子蛋白水平从而恢复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达到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其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迷迭香酸表现出相似或比丹参茎叶总酚酸更好的作用效果。(2)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研究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PCoA分析结果显示,丹参茎叶酚酸组分一定程度的调节结肠炎模型小鼠菌群结构异常和缩短得分图中距离正常对照组的RD值,其中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迷迭香酸的作用相对较优为丹参茎叶总酚酸的活性组分,从整体肠道菌群角度揭示了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通过LEfse分析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从门到种水平都存在显着差异菌群。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主要下调变形菌门、埃希杆菌-志贺杆菌属(EscherichiaShigella)、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肠球菌属(Ente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链球菌属(Steptococc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Parabacteroidesdistasonis 相 对 丰 度,上 调 Odoribacter 和 瘤 胃 菌 属(RuminococcaceaeUCG013和Ruminiclostridium6)相对丰度,尤其对潜在致病菌(链球菌属、肠球菌属、葡萄球菌属和大肠杆菌)相对丰度降低作用最为明显,达到对肠道菌群紊乱的调节作用。(3)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Orbitrap MS技术,进行血清及盲肠内容物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PLS-DA分析结果发现,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干预后,位于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并明显缩短RD值,显示出对异常血清及粪便代谢的调节作用。其中丹酚酸B+迷迭香酸调节作用相对较优是丹参茎叶总酚酸的活性组分,从整体代谢组学层面来揭示了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进一步对模型组中被显着扰乱的代谢物分析发现,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鉴定出的35个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中9个,粪便中26个)不同程度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这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氨基酸代谢和嘌呤代谢。此外,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结肠炎模型小鼠肠道菌群的异常波动与肠道内代谢物高度相关。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可通过下调副拟杆菌属的丰度来抑制芳香族氨基酸代谢并增加氨基酸水平,上调瘤胃菌属的丰度来促进胆汁酸代谢并增加胆汁酸水平,从而重塑肠道内环境稳态。三、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1丹参酮样品的成分分析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对丹参酮提取物进行含量测定,共测得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含量分别为623.63 mg·g-1和47.42 mg·g-1,丹参酮总量为671.05 mg·g-1。2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同上一章,采用2%DSS建立结肠炎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后,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包括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及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给药干预7天。同样通过小鼠DAI评分,结肠长度,结肠病理损伤及组织学评分等指标,以评价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结肠炎模型小鼠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给药结束后均显着降低DAI评分,缓解结肠缩短,减轻结肠炎症损伤并下调组织学评分,表现出对结肠炎的保护治疗作用,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的作用相对优于丹参茎叶总酚酸组显示出明显的协同效应。3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1)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利用ELISA和qPCR法检测结肠组织中促炎因子蛋白及基因表达水平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组织中TLR4/PI3K/AKT/mTOR通路相关蛋白及STAT3蛋白表达的变化,研究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对肠道炎症的缓解作用,以探讨其对免疫屏障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中TLR4、mTOR、p-mTOR和NF-KBp65蛋白表达水平及PI3Kp110α、AKT(ser473)和STAT3磷酸化水平显着上调(P<0.01),并伴随着促炎因子TNF-α、IL-6、IL-1α和COX2水平以及IL-1β和iNOS mRNA水平显着升高(P<0.05),表明TLR4/PI3K/AKT/mTOR通路及STAT3被激活。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不同程度下调上述促炎因子蛋白及mRNA水平,并降低上述蛋白表达,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作用相对最优,表现出两者联用的协同增效作用。总之,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的抗炎活性至少部分是由于TLR4/PI3K/AKT/mTOR轴和STAT3蛋白的作用,从而缓解肠道炎症达到保护结肠炎的目的。(2)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神经营养因子调节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小鼠海马中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NGF)和其相应高亲和力受体(TrKB和TrKA)及NF-κBp65蛋白表达的变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小鼠海马中BDNF、NGF、TrKB、TrKA和NF-κBp65表达显着增加(P<0.05)。给药干预后,仅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表现出一定的将NGF、TrKB和TrKA表达水平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的作用,从而影响结肠炎小鼠海马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异常反应(如神经发生增加)以间接改善结肠炎小鼠精神状态,显示出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3)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的血清及脑组织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以监测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小鼠体内小分子代谢物水平的变化。PLS-D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血清及脑组织存在明显的代谢异常。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除个别组外均不同程度的缩短距离正常对照组的RD值,显示出一定的对血清及脑组织代谢紊乱的调节作用。其中低剂量的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丹参茎叶总酚酸+丹参酮组明显缩短RD值(P<0.05),从整体代谢层面上显示出相对较优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对模型组中被显着扰乱的代谢物分析发现,共鉴定17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其中血清中10个,脑组织中7个)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色氨酸代谢和半胱氨酸和蛋氨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和嘌呤代谢。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干预后,对这些内源性生物标志物不同程度向正常对照组水平回调,从而有效改善结肠炎小鼠血清及脑组织的代谢紊乱。

李晓辉[8](2020)在《散结通脉方通过调节自噬因子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在中医“瘀能化水”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实验研究探讨散结通脉方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影响,及其与脂质代谢、巨噬细胞自噬的关系,阐明散结通脉方治疗AS的作用机制,以此为中医药治疗AS及“瘀能化水”理论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选取7周龄雄性C57BL/6Cnc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Control组),及以C57BL/6Cnc小鼠为背景的7周龄雄性ApoE-/-小鼠50只,普通饲料喂养至10周龄后,ApoE-/-小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分为模型组(Model组),阳性药阿托伐他汀组(LPT组),散结通脉方低、中、高剂量组(SJTM-L组、SJTM-M组、SJTM-H组)。除空白组给予正常饮食外,其余各组均给予高脂饲料喂养9周,建立AS模型。然后阳性药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0.0026mg/g/d)灌胃,散结通脉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生药浓度为0.0085g/g/d、0.017g/g/d、0.034g/g/d灌胃,空白组和模型组均给予剂量为0.025ml/g/d生理盐水灌胃。实验干预期间不控制小鼠饲料及饮水。各组灌胃给药4周后,处死小鼠及分离心脏和胸腹主动脉。进行下列实验,实验一:观察散结通脉方对小鼠主动脉斑块组织及血脂的影响。采用HE染色法检测小鼠主动脉的病理变化,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小鼠血清血脂(TC、TG、LDL-C、HDL-C)水平。实验二:观察散结通脉方对主动脉斑块组织中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脂质逆转运相关蛋白ABCA1、ABCG1及脂质摄入蛋白SR-A1、CD36的表达,及RT-PCR法检测ABCA1、ABCG1、SR-A1、CD36mRNA的表达。实验三:观察散结通脉方对主动脉斑块组织中巨噬细胞自噬相关因子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噬蛋白LC3II/I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及RT-PCR法检测自噬因子Beclin 1、p62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一:(1)HE染色结果:Model组主动脉结构不完整,内膜不光滑,有显着斑块组织形成;通过药物干预后,SJTM组中斑块呈浓度依赖型减少,未见大量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及其它细胞因子浸润,SJTM-H组和LPT组可显着减少斑块病变。(2)通过药物干预后,ApoE-/-小鼠AS模型血脂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SJTM-H组、SJTM-M组及LPT组血脂TC、LDL-C水平明显下降(P<0.001,P<0.01,P<0.05),SJTM-H组、LPT组TG水平下降有差异(P<0.05),SJTM-M组TG水平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SJTM-L组TC、TG、LDL-C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下降趋势;在HDL-C方面,SJTM-H组、SJTM-M组及LPT组水平明显升高(P<0.001,P<0.01,P<0.05),而SJTM-L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升高趋势。实验二:(1)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通过药物干预后,胆固醇逆转运相关蛋白表达均升高,SJTM-H组和LPT组中ABCA1、ABCG1表达显着上调(P<0.001,P<0.05);SJTM-M组ABCG1蛋白表达上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BCA1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SJTM-L组ABCA1、ABCG1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药物干预后,脂质摄取蛋白表达均有所下降,SJTM-H组、SJTM-M组和LPT组中SR-A1、CD36蛋白表达显着下调(P<0.001,P<0.01,P<0.05),SJTM-L组SR-A1、CD36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下调趋势。(2)通过RT-PCR法检测发现:通过药物干预后,SJTM-H组、SJTM-M组和LPT组中ABCA1、ABCG1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1,P<0.05),SJTM-L组中ABCA1、ABCG1mRNA上调无统计学意义(P>0.05);SJTM-H组、SJTM-M组、SJTM-L组和LPT组中SR-A1mRNA表达显着下调(P<0.001,P<0.01,P<0.05),SJTM-H组和LPT组中CD36mRNA表达下调明显(P<0.01),SJTM-M组和SJTM-L组CD36mRNA表达虽无统计学差异(P>0.05),仍有下降趋势。实验三:(1)免疫组化法检测结果显示:经药物干预后,SJTM-H组、SJTM-M组和LPT组中LC3II/I比值显着上调(P<0.001,P<0.05),SJTM-L组LC3II/I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JTM-H组、SJTM-M组、SJTM-L组和LPT组中Beclin 1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01,P<0.05);SJTM-H组、SJTM-M组和LPT组中p62蛋白表达显着下降(P<0.001),SJTM-L组p62蛋白表达略下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RT-PCR法检测发现:SJTM-H组、SJTM-M组和LPT组中Beclin 1mRNA表达显着上调(P<0.01,P<0.05),SJTM-L组Beclin 1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SJTM-H组和LPT组中p62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P<0.05),SJTM-M组和SJTM-L组p62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下调趋势。结论:1.散结通脉方可有效改善ApoE-/-小鼠AS模型中主动脉组织斑块病变程度,发挥抗AS的作用。2.散结通脉方能显着降低ApoE-/-小鼠AS模型中血脂(TG、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还可上调胆固醇逆转运蛋白ABCA1、ABCG1表达,及下调胆固醇摄入蛋白SR-A1、CD36的表达,从而抑制主动脉组织脂质的蓄积。3.散结通脉方可以调节主动脉斑块组织中巨噬细胞自噬相关蛋白水平,上调LC3II/I、Beclin 1表达,下调p62表达,可见散结通脉方通过调节动脉组织中巨噬细胞自噬发挥防治AS的作用。综上所述,散结通脉方可能通过促进主动脉斑块组织中巨噬细胞自噬及调节脂质代谢,从而达到防治AS的作用。

靳晓琪[9](2020)在《丹参白疕消丸治疗银屑病的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皮肤炎症疾病,其发病率高,且难以治愈,给病人带来生理及心理上的沉重负担。目前,治疗银屑病的药物多存在副作用大、价格昂贵等缺点,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中医药治疗银屑病历史悠久,可以成为治疗银屑病的重要手段。丹参白疕消丸在临床上用于银屑病的治疗已有20多年历史,虽然其疗效确切,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其抗银屑病效果,探讨其作用机制,并分析其活性成分。目的:采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及体外细胞模型考察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治疗银屑病活性,探究其作用机制,使用液质联用方法分析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中活性成分。方法:1.建立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观察银屑病症状减轻程度,采用HE染色法进行病理学分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外周血中银屑病相关炎症因子TNF-α、IL-17A、IL-23、IL-6、IL-1β和IL-22的分泌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皮肤组织中IL-17A、IL-23、IL-6和IL-22的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试NF-κB、MAPKs和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2.利用人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模型,采用MTT法考察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抗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活性;3.利用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考察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对NO、TNF-α、IL-1β释放水平的影响;4.采用液质联用多离子反应监测(MRM)模式,测试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盐酸小檗碱、升麻素苷、苦参碱、甘草酸铵的含量。结果:1.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实验: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减轻了小鼠银屑病症状,抑制了表皮层的增厚,降低了外周血中炎症因子IL-17、IL-23、IL-6、IL-22、TNF-α和IL-1β的分泌水平,降低了皮肤组织中IL-17A、IL-23、IL-6、IL-22的mRNA的表达水平,降低了皮肤组织中NF-κB p65、p38、JNK、ERK、STAT3、p-p38和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2.HaCaT细胞增殖抑制实验: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对HaCaT细胞有显着增殖抑制活性;3.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模型实验: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能显着抑制NO、TNF-α、IL-1β的释放水平;4.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中丹酚酸B、丹参酮ⅡA、盐酸小檗碱、升麻素苷、苦参碱、甘草酸铵,含量分别为12.3、0.13、6.71、3.04、49.5、5.96μg/mg。结论: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在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模型中显示较好的抗银屑病活性,其作用机制与调节IL-23/IL-17轴、抑制NF-κB、MAPKs和STAT3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能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及LPS诱导的RAW264.7炎症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提示其抗银屑病活性与抑制角质细胞增殖及抑制银屑病相关炎症反应作用相关。本研究表明丹参白疕消丸可以作为中医药治疗银屑病的一种替代疗法,为丹参白疕消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傅榕冰[10](2020)在《化痰活血方通过抑制ILC2s干预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对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干预哮喘小鼠气道上皮黏液高分泌的研究,探寻化痰活血方中各药物组方的作用关系,并以肺-肠轴ILC2s迁移途径探讨化痰活血方干预哮喘的作用机制,为其在防治哮喘方面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依据。方法:1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对哮喘小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作用研究本研究将64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化痰活血方组、三子养亲汤组、桃红四物汤组、三子养亲汤+桃仁红花组、三子养亲汤+四物汤组,每组8只。将小鼠于第1、8、15d腹腔注射0.2m L OVA致敏液,第21-27d雾化吸入2%OVA激发液复制哮喘模型;雾化前1h灌胃给药;雾化期间观察小鼠行为学及引喘潜伏期;第28d,取各组小鼠血清、BALF、肺组织。采用快速瑞氏-吉姆萨染色法观察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各类白细胞数目的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PAS染色法观察肺组织杯状细胞增生情况;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总Ig E和OVA-Ig E,BALF中IL-4、IL-9、IL-13、MUC5AC的含量。2化痰活血方干预哮喘小鼠肺-肠轴ILC2s迁移的作用研究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给药同第1部分。实验第28d取各组小鼠BALF、肺组织、小肠组织及肠系膜淋巴结;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BALF中IL-25、IL-33、TSLP、IL-6、AREG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肺组织中mi R-155、mi R-146a、IL-25、Sphk1及小肠组织中IL-25、Sphk1的m RNA表达量;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中ILC2s、肺及肠系膜淋巴结中n ILC2s及i ILC2s的含量;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小肠组织中S1PR1及ILC2s(GATA3+EPCAM+IL-17RB)的表达。结果:1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对哮喘小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作用研究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均能有效改善由OVA诱导的哮喘小鼠哮喘样行为、延长引喘潜伏期(P<0.01)、减轻肺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水平、降低BALF中白细胞总数及各类白细胞数目(P<0.05,P<0.01)以及降低血清中总Ig E、OVA-Ig E的水平(P<0.01);同时,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均能减轻哮喘小鼠肺组织中杯状细胞增生情况,能够明显降低BALF中与黏液高分泌相关的炎性因子IL-4、IL-9、IL-13的含量(P<0.05,P<0.01),并能显着下降黏蛋白的主要成分MUC5AC的水平(P<0.01),从而抑制哮喘小鼠气道黏液高分泌。另外,这些结果显示,化痰活血方效果均优于各拆方组。2化痰活血方干预哮喘小鼠肺-肠轴ILC2s迁移的作用研究化痰活血方在OVA诱导的哮喘模型中,能够明显降低哮喘小鼠BALF中ILC2s的相关细胞因子IL-25、IL-33、TSLP、IL-6、AREG的含量(P<0.05,P<0.01)及下调肺组织中mi R-155的表达、同时升高mi R-146a的m RNA表达量(P<0.01);流式细胞术检测肺组织ILC2s结果显示,ILC2s的比例显着下降(P<0.01)。同时,通过对肺-肠轴ILC2s迁移相关指标检测,发现化痰活血方能够降低肺及小肠组织中IL-25 m RNA和Sphk1 m RNA的表达(P<0.01),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化痰活血方能够减少小肠组织中S1PR1及ILC2s(GATA3+EPCAM+IL-17RB)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术对肺及小肠组织中i ILC2s和n ILC2s的检测,发现化痰活血方能够减少小肠组织的i ILC2s和n ILC2s的含量(P<0.01),同时能够降低肺组织i ILC2s的水平,但对肺组织中nILC2s的生成无明显作用。结论: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能够通过抑制哮喘小鼠黏液高分泌从而改善气道炎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小肠中i ILC2s迁移至肺中,降低肺组织中ILC2s的含量,从而减轻2型免疫反应相关。

二、活血化瘀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活血化瘀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DGF-B/PDGFR-β探讨丹酚酸B调控肿瘤血管及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 引言
    2. 活血化瘀药用于治疗瘀血证候
    3. 肿瘤血管功能不足导致肿瘤内部血瘀
    4. 活血化瘀药对肿瘤血管的调控作用
    5. 科学假说的提出
    6. 课题意义
第二部分 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的调控作用
    1. 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数量及结构的影响
    2. 丹酚酸B对肿瘤血管功能的影响
第三部分 丹酚酸B与化疗药物的联合治疗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本部分小结
第四部分 丹酚酸B调控肿瘤血管作用机制探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本部分小结
第五部分 丹酚酸B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本部分小结
总结与展望
    1. 总结
    2. 论文的创新点
    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PDGF-B/PDGFR-P对肿瘤发展和肿瘤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正文部分
    文献综述
附录
    正文涉及常规试剂配置表
    正文实验涉及抗体表
    正文实验涉及引物表
    正文涉及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发表文章
    参与课题
    获得奖项
致谢

(2)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一、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研究
        (一) 以瘀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瘀的定义
        2. 瘀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瘀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二) 以毒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毒的定义
        2. 毒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毒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三) 瘀毒理论的出现及其出现原因
        1. 瘀毒出现的时间
        2. 瘀毒出现的原因
        (四) 当代肿瘤瘀毒理论代表性学者和医家观点
        1. 以周仲瑛、程海波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2. 以张光霁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3. 以郑伟达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4. 以王行宽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五) 总结
    二、瘀毒理论衍生的的治则治法研究
        (一) 瘀的治疗原则
        (二) 瘀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
        2. 破血逐瘀
        (三) 毒的治疗原则
        (四) 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清热解毒
        2. 以毒攻毒
        (五) 瘀毒的治疗原则
        (六) 瘀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联合清热解毒
        2. 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
        3. 破血逐瘀联合清热解毒
        4. 破血逐瘀联合以毒攻毒
        (七) 总结
    三、活血化瘀和以毒攻毒治法下的用药研究
        (一) 活血化瘀治法下代表性的药物
        1. 丹参
        2. 当归
        3. 赤芍
        (二) 以毒攻毒治法下的代表性药物
        1. 以山慈菇为代表的草药类攻毒药
        2. 以斑蝥为代表的动物昆虫类药物
        3. 以雄黄为代表的金石类药物
        (三) 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科学性及合理性分析
        (四) 以隐丹参酮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是否能够代表传统中药的若干问题
        (五)总结
    四、瘀毒理论与肝癌
        1. 瘀的形成是肝癌发生的前提
        2. 因瘀致毒,因毒致变是肝癌进展的关键因素
        3. 瘀毒互结是肝癌的核心病因病机
        4. 肝癌巨噬细胞是瘀毒互结的效应靶标
第二部分 基于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实验研究
    一、基于瘀毒理论的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药效学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系
        3. 实验动物
        4. 实验仪器
        5.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
        2. 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
        3. 细胞培养
        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5. 小鼠Hep1-6原位癌模型的建立
        6. 小鼠H22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7. 动物分组及给药
        8. 基础指标检测及分析
        9. 病理组织化学染色
        10.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是丹参提取物中理想的候选有效成分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二、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逆转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
        3. 实验仪器
        4.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2. 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检测
        3. 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4. 原代巨噬细胞的鉴定和分型检测
        5. 原代巨噬细胞刺激实验
        6. 原代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检测
        7. 原代巨噬细胞特征性分泌因子的检测
        8.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善荷瘤小鼠血象并影响单核巨噬细胞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变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巨噬细胞伪足形成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激活和M1型活化
        (四) 分析与讨论
    三、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巨噬细胞的抗肝癌机制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物
        2. 实验仪器
        3. 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糖酵解代谢产物及关键代谢酶的检测
        2. 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 糖酵解关键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检测
        4.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葡萄糖竞争实验
        5.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内调节荷瘤鼠糖酵解水平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抑制H22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AMP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通路抑制H22肝癌细胞糖酵解
        6.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HIF-1α和AMPK信号通路综合调节糖酵解发挥抗肿瘤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研究发展
    1. TAMs的起源和分化
    2. TAMs的类型
    3. TAMs的极化
    4. TAMs调控肿瘤进展
    5. TAMs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6. 中医药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7. 总结
    参考文献

(3)芪贞汤联合艾克曼菌治疗结直肠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一以“虚”为本探究结直肠癌的病机及治疗方法
    1 中医对结直肠癌的认识
    2 从扶正角度探究结直肠癌病因病机
        2.1 脾胃气虚
        2.2 气血两虚
        2.3 肾精亏虚
    3 正气亏虚导致的病理产物
        3.1 瘀血致癌
        3.2 痰湿致癌
        3.3 热毒致癌
    4 从扶正角度治疗结直肠癌
研究内容二嗜黏蛋白艾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菌)的培养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菌株
    2 研究方法
        2.1 AKK菌活化与培养
        2.2 AKK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2.3 AKK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3 研究结果
        3.1 AKK菌活化与培养
        3.2 AKK菌的形态学观察
        3.3 AKK菌的鉴定
        3.4 AKK菌的生长曲线
    4 实验小结
研究内容三芪贞汤联合AKK对CRC无菌小鼠的治疗作用
    实验一 CRC小鼠模型的建立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及溶液
        1.3 实验仪器
        2 研究方法
        2.1 CRC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2.2 小鼠一般情况
        2.3 实验取材方法及观察指标
        2.4 小鼠结直肠HE染色及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小鼠一般情况变化
        3.2 小鼠体重
        3.3 肠组织变化情况
        3.4 模型组小鼠结直肠HE病理结果
        4 实验小结
    实验二 AKK菌干预后小鼠状态及结肠组织病理变化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及溶液
        1.3 实验仪器
        2 研究方法
        2.1 抗生素处理致无菌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分组
        2.2 小鼠一般情况
        2.3 实验取材方法及观察项目
        2.4 小鼠结直肠HE染色及处理
        2.5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12、IL-18、IFN-γ含量
        2.6 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小鼠脾细胞中CD80、CD86、CD11c的含量
        2.7 免疫荧光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中CD80、CD86、CD11c的含量
        2.8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AKK对CRC小鼠状态及体质量的影响
        3.2 AKK对小鼠结肠长度和成瘤情况的影响
        3.3 药物干预组小鼠结直肠HE病理结果
        3.4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IL-12、IL-18、IFN-γ含量
        3.5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细胞中CD80、CD86、CD11c的含量
        3.6 免疫荧光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中CD80、CD86、CD11c的含量
        4 实验小结
    实验三:芪贞汤联合AKK对 CRC无菌小鼠的治疗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1.4 常用溶液配置
        1.5 芪贞汤配置及干预方法
        2 研究方法
        2.1 芪贞汤干预CRC小鼠的培养及分组
        2.2 小鼠一般情况
        2.3 实验取材方法及观察项目
        2.4 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小鼠脾细胞中CD3、CD4、CD8的含量
        3 实验结果
        3.1 芪贞汤联合AKK对 CRC小鼠状态及体质量的改变
        3.2 AKK对小鼠结肠长度和成瘤情况的影响
        3.3 芪贞汤干预组小鼠直肠HE病理结果
        3.4 CRC小鼠血清IL-12、IL-18、IFN-γ含量
        3.5 流式细胞术观察小鼠脾细胞中CD80、CD86、CD11c的含量
        3.6 免疫荧光法观察小鼠结肠组织中CD80、CD86、CD11c的含量
        3.7 流式细胞术法检测小鼠脾细胞中CD3、CD4、CD8 的含量
        4 实验小结
研究内容四AKK菌诱导DC细胞成熟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细胞
        1.2 实验试剂及实验仪器
    2 DC细胞培养
        2.1 DC细胞复苏
        2.2 DC细胞传代
        2.3 DC细胞冻存
    3 实验方法
        3.1 姬姆萨(Giemsa)染色测定AKK感染imDC比率及形态学变化
        3.2 AKK感染DC后分泌IL-12的测定
        3.3 扫描电镜法观察AKK感染imDC后其形态学变化
        3.4 免疫荧光法观察AKK感染imDC后CD80、CD86、CD11c的含量
    4 实验小结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从脾论治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西黄丸对乳腺癌小鼠原位肿瘤的抑制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部分 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构建及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部分 西黄丸对乳腺癌肺转移前微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活血化瘀药抗肿瘤转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乳腺癌肺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乳香-没药功效成分KTDA与FSA配伍抗炎镇痛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化合物缩写词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炎症性疼痛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节 乳香没药中抗炎镇痛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乳香-没药抗炎镇痛活性成分制备与化学分析
    第一节 乳香中KTDA的分离与鉴定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节 没药中FSA的分离与鉴定
        附图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LPS诱导的炎症细胞模型优选KTDA与FSA分子配伍比例及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KTDA与FSA及其配伍对LPS诱导RAW 264.7细胞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节 KTDA与FSA及其配伍对LPS诱导BV2细胞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四章 KTDA与FSA对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模型的活性评价
    第一节 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活性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节 KTDA和FSA治疗小鼠急性炎症性疼痛的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第三节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KTDA与FSA抗炎镇痛分子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总结与创新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TRPM7介导膝骨关节炎中滑膜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机制研究及膝痹宁方的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第一节 KOA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
        2 发病机制
        3 治疗进展
    第二节 膝痹宁方治疗KOA的理论依据
        1 膝骨关节炎病因病机沿革
        2 膝痹宁方方解和现代医学根据
    第三节 巨噬细胞极化调控KOA病理过程
        1 巨噬细胞极化简述
        2 巨噬细胞极化在OA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3 以巨噬细胞极化作为OA靶标的治疗方法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机械应力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研究进展
        1 机械应力通过巨噬细胞调控组织器官内炎症环境
        2 机械应力调控巨噬细胞极化研究进展
    第五节 力学敏感离子通道瞬时电位受体M7
    第六节 研究假说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TRPM7介导KOA模型小鼠关节滑膜巨噬细胞M1型极化机制研究
        1 KOA模型小鼠膝关节滑膜巨噬细胞极化表型探究
        2 TRPM7对循环牵张力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极化的介导作用
        3 循环牵张力通过TRPM7-ERK1/2及NF-κB通路诱导小鼠巨噬细胞M1型极化
        4 TRPM7抑制剂对KOA模型小鼠滑膜炎症、软骨退变及滑膜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
    第二节 膝痹宁方阻抑TRPM7介导的滑膜巨噬细胞M1型极化干预KOA的机制研究
        1 膝痹宁方对KOA模型小鼠滑膜炎症、软骨退变的干预作用
        2 膝痹宁方抑制TRPM7-ERK及NF-κB通路激活阻抑滑膜巨噬细胞M1型极化
结论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药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丹参酚酸类成分防治炎症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样品的制备
    第二节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
        二、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调节作用
        三、丹参茎叶酚酸组分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
    第一节 丹参酮样品的成分分析
    第二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有效性评价
    第三节 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作用机理研究
        一、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免疫屏障改善作用
        二、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神经营养因子的调节作
        三、丹参茎叶总酚酸与丹参酮联用对炎症性肠病小鼠模型的代谢组学研究
        本节小结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散结通脉方通过调节自噬因子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西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概况
    第二章 自噬在抗AS方面的研究进展
实验研究
    第一章 散结通脉方对ApoE~(-/-)小鼠主动脉斑块组织及血脂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章 散结通脉方对主动脉斑块组织中脂质代谢相关蛋白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散结通脉方对主动脉斑块中巨噬细胞内自噬因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丹参白疕消丸治疗银屑病的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丹参白疕消丸对咪喹莫特诱导的银屑病小鼠治疗机制研究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案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第二章 丹参白疕消丸体外抗银屑病活性机制研究
    2.1 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抗角质形成细胞增殖活性研究
    2.2 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释放炎症因子活性研究
第三章 丹参白疕消丸提取液主要活性成分检测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案
    3.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化痰活血方通过抑制ILC2s干预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章 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对哮喘小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
        1.5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哮喘动物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2.3 样品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改善哮喘小鼠行为学及延长引喘潜伏期
        3.2 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降低哮喘小鼠BALF中各类白细胞的数量
        3.3 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改善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学
        3.4 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抑制哮喘小鼠肺组织杯状细胞增生
        3.5 化痰活血方及其拆方抑制哮喘小鼠血清及BALF中炎性因子的生成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章 化痰活血方干预哮喘小鼠肺-肠轴ILC2s迁移的作用研究
    第一节 化痰活血方对哮喘小鼠肺组织中ILC2s的作用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2.3 样品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化痰活血方抑制哮喘小鼠BALF中 ILC2s相关细胞因子的生成
        3.2 化痰活血方调节哮喘小鼠肺组织中ILC2s相关调控基因的表达
        3.3 化痰活血方减少哮喘小鼠肺组织中ILC2s的含量
    第二节 化痰活血方对哮喘小鼠肺-肠轴ILC2s迁移的作用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材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实验试剂
        1.4 主要实验仪器
        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哮喘小鼠模型的建立与给药
        2.3 样品采集
        2.4 指标检测
        2.5 统计学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化痰活血方抑制哮喘小鼠肺及小肠组织中IL-25mRNA的表达
        3.2 化痰活血方抑制哮喘小鼠肺及小肠组织中Sphk1 mRNA的表达
        3.3 化痰活血方抑制哮喘小鼠小肠组织中S1PR1的表达
        3.4 化痰活血方抑制哮喘小鼠小肠组织中ILC2s的表达
        3.5 化痰活血方减少哮喘小鼠肺与小肠组织中iILC2s和 nILC2s的含量
    第三节 本章讨论与结论
        1 讨论
        2 结论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四、活血化瘀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DGF-B/PDGFR-β探讨丹酚酸B调控肿瘤血管及肿瘤转移的作用机制[D]. 钱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D]. 姜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
  • [3]芪贞汤联合艾克曼菌治疗结直肠癌机制研究[D]. 卜志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西黄丸抗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D]. 张畅.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乳香-没药功效成分KTDA与FSA配伍抗炎镇痛活性评价及机制研究[D]. 赵子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TRPM7介导膝骨关节炎中滑膜巨噬细胞M1型极化的机制研究及膝痹宁方的干预作用[D]. 李晓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丹参茎叶总酚酸及与丹参酮联用组分对炎症性肠病的干预作用与机理研究[D]. 彭珂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散结通脉方通过调节自噬因子干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晓辉.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丹参白疕消丸治疗银屑病的活性与作用机制研究[D]. 靳晓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10]化痰活血方通过抑制ILC2s干预哮喘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傅榕冰.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活血化瘀药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