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阵行范式中枢轴数的唯一性

矩阵行范式中枢轴数的唯一性

一、矩阵的行标准形中主元个数的唯一性(论文文献综述)

徐邦腾[1](1991)在《矩阵的行标准形中主元个数的唯一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线性代数这门课程,对于刚入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是过于抽象,比较难学.因此,在编写线性代数或高等代数的教材时,将内容比较直观具体、理论浅显的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理论放在书中的第一章,既便于初学者学习,又可方便地引入矩阵的初等变换这一重要的概念,是一个可取的做法,如文献[1]、[2]就是如此.但线性方程组的消元法理论要涉及到

陈梅香,杨忠鹏,晏瑜敏,林丽生[2](2009)在《关于矩阵行等价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系统地总结了矩阵行等价在不同层面上的应用,并对矩阵行简化阶梯矩阵的唯一性给出了一个新的证明。

徐兆强[3](1997)在《矩阵行标准形的一些性质》文中研究指明 关于矩阵的行标准形已有一些文章进行了讨论,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果和应用方法,如文[1],[2],[3]等,但个别文章中亦有失误之处,如文[4]中称:“对矩阵A施行的行初等变换不同时,所得到的行标准形也不同”就是一则错误论断,本文给出矩阵行标准形的一些性质,并证明了行标准形的唯一性。

刘裔宏[4](1985)在《系统工程的数学基础(三) 第三讲 行运算与线性方程组》文中研究指明 本讲讨论矩阵的初等行运算及线性方程组。行运算使矩阵变成尽可能简单的形式而不改变矩阵的基本性质,这在研究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时具有重要意义。线性方程组在系统工程的数学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系统的线性摸型、系统问题的运筹与最优化,都与线性

吴小华[5](2021)在《《中医医院基准(主)数据》标准编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医药信息化得到了快速提升,这有力地促进了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当前,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医院运营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撑,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离不开信息系统业务整合。但是,从医院各信息系统中提取数据时发现基础数据不断增多,数据标准不一致,数据之间交互困难,无法实现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主数据也称为基准数据,指系统间共享的数据单元。它能促进资源整合和数据融合,实现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极大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数据分析能力。创建完整的、一致的、共享的中医药主数据信息,规范统一管理中医药行业的主数据,能避免数据的重复定义、不同表示,尽可能避免数据孤岛的出现,保证数据的完整和正确。因此,为实现中医医院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对《中医医院基准(主)数据》标准(下文简称主数据标准)编制研究十分必要。目的:编制主数据标准,为实现各医院内部和医院间的信息互通和共享奠定基础。分析主数据标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对标准进行进一步修改完善。抽取八家中医医院主数据,以《主数据标准》为依据,对抽取的主数据进行符合度对比检测,从而了解各医院在主数据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建议。方法:采用文献分析、现场调研、专家咨询等方法开展研究。首先,查阅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国内外主数据和数据元标准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采用现场调研法,从八家中医医院应用系统中提取数据元,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性文件编制主数据标准。专家咨询法则贯穿于标准编制的整个研究过程,是保证研究成果可信度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结果:(1)详细描述了主数据标准文本编制过程。详细描述了数据元提取方法、主数据识别方法和主数据分类体系框架的确定方法。以《卫生信息数据元标准化规则》(WS/T 303-2009)、《卫生信息数据元目录第1部分:总则》(WS 363-2011)、《中医药信息标准编制通则》(TCIATCM 058-2019)等标准为依据,确定主数据属性及主数据标识符的编码规则,编制主数据标准形成主数据标准初稿。经多次专家咨询论证后根据专家意见对初稿进行不断修改完善形成主数据标准送审稿。此外,详细梳理了标准的发布流程,为后期标准的发布奠定基础。(2)完善主数据标准并此标准为依据抽取八家中医医院主数据对其进行符合度检测。分析主数据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完善。分别抽取了A、B、C、D、E、F、G、H八家中医医院的主数据,以《主数据标准》为依据,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修改建议。结论:当前,主数据标准(送审稿)中主数据允许值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各抽样医院中抽取的主数据中也多多少少存在名称不规范、允许值不符合要求等问题。为此,本文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了主数据标准(送审稿),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完善了各抽样医院主数据相关属性。由于标准编制本身工作量大,研究周期有限,一方面,本研究只选取了八家中医医院的数据进行研究,主数据不够全面。另一方面,下一步研究可考虑开发测评软件,以主数据标准为依据,对医院主数据应用水平做出科学、客观评价。此外,主数据团体标准发布项目已正式立项,后续还将经过一系列审查并不断改进完善,标准发布后也将进一步对标准进行推广应用。

王贵艳[6](2007)在《主理想整环上保对称矩阵群逆的问题》文中认为广义逆在数值分析、数理统计、测量学和最优化等领域具有广泛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最小二乘问题,病态线性、非线性问题,不适定问题,回归、分布估计、马尔可夫链等统计问题,随机规划问题,控制论和系统识别问题等等研究中,广义逆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线性保持问题不仅在数学理论研究中有重要应用,而且在量子力学、微分几何、系统控制、数理统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背景。随着对广义逆和线性保持问题的深入研究,使得广义逆的保持问题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前景。本文研究的不变量是矩阵广义逆线性算子的保持问题,概述了广义逆矩阵,广义逆保持问题的研究现状,在对线性映射的基础知识,广义逆矩阵的定义、性质和矩阵的分解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保幂等、保立方幂等矩阵在主理想整环上的分解形式,继而研究了保对称矩阵群逆的线性算子形式。在广义逆保持问题的研究中,关于特征为2的域和主理想整环的工作尚不多见。由于工作难度大,关于特征为2的情形在实际研究中不仅没有加法映射的结果,而且在基础域和主理想整环上附加了一些条件。在本文中,R是至少有4个单位的主理想整环,Mn(R)为R上全矩阵代数,Sn(R)为R上对称矩阵代数,f为Sn(R)上的线性算子,利用刻画空间基底象的形式方法,在特征为2时,给出了Sn(R)上保持对称矩阵群逆的可逆线性算子f的形式。

杜雪松[7](2006)在《新型反应堆压力容器三维瞬态密封分析程序系统研制》文中提出本文源于“反应堆压力容器三维瞬态密封分析程序开发”课题,为“十五”国防预研关键技术项目,属于反应堆程序开发项目(项目编号为1010104020102)之一。该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核动力装置的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确保反应堆压力容器密封设计的可靠性,保障核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反应堆压力容器作为反应堆的基本安全屏障,承受高温、高压且内部包含具有放射性的工作介质。在各种苛刻运行工况下,容器都必须具有良好的密封性能,以防止工质泄漏。为此需要对反应堆压力容器进行可靠的密封分析。压力容器的密封分析在力学方面涉及多种非线性因素及它们之间的耦合性,问题非常复杂,除本程序系统外,至今仍未形成数值稳定、结果可靠且具有一定通用性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瞬态密封分析程序系统。本文研制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以应用于任意形状的反应堆压力容器的瞬态密封分析程序系统。在系统的研制过程中采用了热弹塑性接触理论、稳态和瞬态传热理论、非线性温度场理论、热接触理论和软件工程有关理论,并且考虑了多种耦合作用,建立了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计算模型。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1)开发了高效的大型线性方程组求解器,包括具有分块消元功能的LDLT分解求解程序和与之结合使用的带宽优化程序,同时用多个计算实例进行验证。使程序更加适用于大型密封问题。2)在大型线性方程组分块算法中提出了自适应分块法及其基于内存映射文件技术的高效存取技术,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模块。自适应分块技术根据内存大小和求解模型的规模自动优化分块,以达到提高求解效率的目的。分块后的数据用内存映射文件的方式来进行文件的读写以减少内外存交换时间。3)提出螺栓预紧过程的修正方法并推导了相应的修正公式。对于平面垫圈,采用直接修正法;对于球面垫圈,采用考虑局部变形的坐标修正法,并用矢量分析法推导了相关公式。4)提出了考虑空气环层传热并基于三维非线性瞬态热弹塑性接触耦合分析的螺栓温度滞后仿真方法,使得螺栓法兰密封结构的传热学模型更接近于真实情况。5)开发了用于将ANSYS前处理的各类数据转换为求解器数据结构的接口程序PREP。6)基于ANSYS的二次开发技术开发了将求解器计算结果转入ANSYS进行后

唐庆菊[8](2014)在《SiC涂层缺陷的脉冲红外热波无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SiC涂层结构具有高温强度好、断裂韧性高、耐烧蚀性等优异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内燃机、核反应堆等高温环境。SiC涂层结构的制备工艺相对复杂,服役环境较恶劣,易产生涂层厚度不均、涂层脱落及基体内部缺陷等,这些均会直接危害设备可控性和运行安全性。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具有非接触、直观、高效等优点,为SiC涂层结构缺陷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从涂层结构脉冲红外热波检测原理分析与仿真研究、脉冲红外热波检测系统研制、检测工艺参数选择、脉冲红外图像序列处理算法、涂层厚度均匀性检测、缺陷几何特征识别与判定等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光脉冲激励涂层结构样件的热流传递过程,建立了表面温度场分布一维解析模型,确定了涂层厚度与温度差之间的解析关系;通过仿真分析了缺陷几何特征和检测参数对表面温度信号的影响与规律,探讨了脉冲红外热波成像检测SiC涂层-高温合金基体中涂层厚度不均匀性、SiC涂层-高温合金基体内部缺陷和SiC涂层-C/C复合材料基体内部缺陷的检测能力。搭建了闪光灯脉冲激励红外热波成像无损检测系统并实现了SiC涂层结构缺陷的高效、可靠检测;通过试验研究,分析了缺陷几何特征和检测参数对样件表面温度信号影响与规律,验证了理论模型正确性,并得到了合理检测参数范围。研究了脉冲红外图像序列处理算法(多项式拟合时间微分-相关系数法,FCA、脉冲相位法,PPT和马尔科夫-主成分分析法,Markov-PCA),对脉冲红外热图序列进行了处理与温度信号特征提取,各种算法处理后得到特征图像提高了信噪比,提出的Markov-PCA法显着改善了信噪比和提高了缺陷探测能力。开展了涂层厚度的脉冲红外热波成像检测方法研究,建立了基于表面归一化温度分布的涂层厚度分布导热反问题,采用模拟退火算法实现了涂层厚度的反演计算。通过对SiC涂层-高温合金基体中涂层厚度分布脉冲红外热波成像检测研究表明:涂层厚度在45130μm范围内,相比常规电涡流扫描涂层厚度测量结果,涂层厚度最大检测误差<10%。深入研究了脉冲红外热波检测SiC涂层结构缺陷几何特征识别与深度判定方法,提出了模糊C均值聚类-Canny算子边缘检测算法对红外特征图像中的缺陷边缘进行提取,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缺陷几何特征识别;建立了提出的Markov-PCA分析的主成分特征参数为输入,缺陷径向尺寸和深度为输出的BP神经网络模型,利用采集样本数据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训练,实现了SiC涂层-C/C复合材料基体内部缺陷径向尺寸与深度的判定,对于径深比为1.24.0,深度为1.0mm2.5mm的内部缺陷,直径和深度预测误差范围处于4%10%左右。

张忠波[9](2005)在《复杂背景下人脸的检测与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物认证(Biometric)技术是依靠人类自身所固有的生理或行为特征进行身份验证的一种手段。而生物认证中的人脸特征又是人与人之间互相辨识的最重要和最直观的生物特征。这使得人脸识别成为最容易被接受的生物特征识别方式。本文对人体生物认证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技术研究的意义、系统要完成的任务、系统的评价标准、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三维人脸识别的主要特点、实现方法等进行了综述性的介绍。并指出了当前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领域的研究重点与难点。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讨论了在只利用静止图像的灰度信息,是如何处理复杂背景下对人脸进行实时、有效的检测和识别的问题。(2)在分析了传统的弹性图匹配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特征分析(LFA)与最优化匹配的人脸识别算法。(3) 人脸识别系统的性能在很大上受到光照变化的影响。我们提出了一种从粗到细、从整体到局部的基于小波和神经网络的人脸光照补偿算法。

林杰[10](2012)在《随机投影的观测方法及其在超宽带信号采样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现代信号处理中,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使得携带信息的信号带宽变得越来越宽,对信号数字化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对超宽带信号的数据获取方法研究已成为信号处理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如果根据Nyquist采样定理对超宽带信号采样,鉴于现有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芯片的工艺水平,单个ADC芯片所获得的样本无法同时具有高采样率和高分辨率的性质。在本文中,我们针对超宽带信号的数据获取方法展开研究探讨,一方面,在具有信号先验的合作性环境下,研究了基于压缩感知理论,利用主动式雷达的先验知识,低速率获取超宽带回波信号的方法。为了有效地应用压缩感知理论对超宽带雷达信号进行低速获取,分别对雷达回波信号的稀疏表示方法和模拟信号的随机观测方法进行了研究。另一方面,在无法获得信号先验的非合作环境下,研究超宽带信号的高速率高分辨率获取方法。1.我们从模拟信息转换器(Analog-to-Information Converter, AIC)入手,研究其构成组件和等效的观测矩阵。然后将其应用于雷达回波信号的低速获取,提出了基于AIC结构的雷达回波信号获取系统。在构造了回波信号的稀疏字典的前提条件下,所提出的系统可以实现对回波信号的随机观测与优化重构。该系统的应用场景是使用主动式雷达对静态点目标进行探测,因此可以根据感兴趣目标的特点确定回波信号的数学模型。在通常使用的主动式探测模型中,由多个目标回波构成的回波信号可以表示为发射信号移位形式的线性叠加。因此,把发射信号离散化后进行能量归一化处理,利用处理后信号的多个时移形式构成字典,可达到稀疏表示回波信号的目的。这样,通过构造回波信号的稀疏字典,可以满足应用压缩感知理论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低速观测的前提条件,保障回波信号低速观测后能够被高概率地成功重构。2.考虑到AIC结构对信号的稀疏变换矩阵缺乏普适性,为了在理论上得到对信号变换具有普适性的观测矩阵,即不论稀疏表示处理采用的基函数具有何种时长特性,对系数向量的观测矩阵(即信号的观测矩阵与信号变换矩阵的乘积)都具有良好的性质,提出了基于随机投影的并行采样结构(Parallel Sampling StructureBased on Random Projection, PSRP)。在该多通路结构中,每个通道对信号进行随机调制、积分与采样,得到信号的一个观测数据。由于PSRP结构的等效观测矩阵具有良好性能,因此,把该结构用作观测结构对雷达回波信号进行观测时,与基于AIC结构的雷达回波获取系统相比,为了达到同等的重构质量,采用所提出的PSRP结构的系统需要的观测数量会大大减少。而且后者的噪声鲁棒性能更优。3.为了在实践中降低观测系统的复杂度,使其与常规的A/D转换电路具有兼容性,提出了直接欠采样率随机感知(Direct Sub-Nyquist Random Sampling, DSRS)方法,通过调整常规基于Nyquist定理的A/D电路的采样时序即可实现对信号的随机观测。除了需要重新设计采样时钟,传统采样电路的其他部分并不需要重新设计就可以用于压缩感知框架下的信号观测处理。利用DSRS结构对信号进行观测处理,大大降低了压缩感知框架下信号采集系统的尺寸、重量、耗能以及成本。把该结构用于超宽带雷达接收系统对回波信号进行观测,仿真实验验证了在一定的条件下,该结构可以在压缩感知的框架下实现对信号随机观测的目的。4.在非合作性环境下,研究了超宽带信号的高速率高分辨率采样方法。对一般的超宽带信号,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信号模型,即待采样信号是带限的。为了同时达到高速率和高分辨率,本文中超宽带信号的采样使用了所提出的基于随机投影的并行采样结构,即PSRP结构。使用M通道的PSRP结构进行信号采样时,由于每个通道中ADC的速率是整个结构采样速率的1/M,因此每个通道可使用低速率、高分辨率的ADC芯片,该结构的输出是高速率高分辨率的信号样本。不同于基于压缩感知的采样系统,该系统既没有利用信号的先验信息,也不把降低采样数量作为目的,所以获取的数据量与未知的信号样本量相同。因此信号重构可通过快速求解一个线性方程组实现。为了在并行系统中控制通道数,进而降低系统实现复杂度,对信号需要进行分段处理,分段处理会带来截断误差。为了抑制截断误差,本文给出了两种解决策略。一种是基于软件计算的方法,采用反对称的信号扩展技术,该方法虽然不能彻底消除截断误差,但不会带来硬件设备上的负担。另一种方法是在信号投影采样处理前,采用一个高速的采样保持器(Sampling-and-Hold,S/H)对信号进行预处理,该处理可以完全消除截断误差,但S/H电路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系统成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与需要,选择使用反对称扩展技术或高速S/H电路的并行采样系统以满足不同精度的高速率信号获取需求。

二、矩阵的行标准形中主元个数的唯一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矩阵的行标准形中主元个数的唯一性(论文提纲范文)

(2)关于矩阵行等价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初等行变换的广泛应用
    1.1 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1.2 课后讨论方面
    1.3 本科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
2 关于行简化阶梯形矩阵的唯一性的证明

(5)《中医医院基准(主)数据》标准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研究现状
        1.2.2 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相关技术
    2.1 相关概念
        2.1.1 标准和标准化
        2.1.2 数据元
        2.1.3 主数据
        2.1.4 中医医院主数据规范化
    2.2 相关技术
        2.2.1 信息分类技术
        2.2.2 信息编码技术
第3章 主数据标准编制
    3.1 构建中医医院主数据分类框架
        3.1.1 分类对象和依据
        3.1.2 分类原则
        3.1.3 构建分类框架
    3.2 中医医院数据元提取
    3.3 主数据定位及识别结果
    3.4 编制原则
    3.5 主数据属性及描述规则
        3.5.1 主数据属性
        3.5.2 主数据标识符编码规则
        3.5.3 应用系统的编码
    3.6 主数据目录编制
    3.7 主数据标准发布流程
第4章 主数据标准检测研究
    4.1 中医医院主数据标准检测
    4.2 抽样医院数据元名称符合度检测情况分析
    4.3 抽样医院数据元名称及允许值符合度检测情况分析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文献综述 《中医医院基准(主)数据》标准编制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2 中医医院应用系统编码结果
附录3 A-H中医医院主数据名称和允许值修改建议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主理想整环上保对称矩阵群逆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保持问题”的研究
        1.1.1 “线性保持问题”
        1.1.2 “加法保持问题”
    1.2 关于广义逆矩阵
    1.3 “广义逆的保持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线性空间及其映射
    2.1 线性空间
    2.2 线性变换及其运算
        2.2.1 线性变换
        2.2.2 线性变换的性质
        2.2.3 线性变换的运算
    2.3 线性映射的矩阵表示
    2.4 线性映射下基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广义逆矩阵基础知识
    3.1 广义逆矩阵的相关概念
        3.1.1 Moore-Penrose逆
        3.1.2 A的{i,j,k}逆
        3.1.3 具有指定值域和零空间的广义逆
        3.1.4 Drazin逆
        3.1.5 群逆
        3.1.6 Bott-Duffin逆和广义 Bott-Duffin逆
    3.2 本章小结
第4章 矩阵分解
    4.1 Gauss消去法与矩阵的三角分解
        4.1.1 Gauss消去法的矩阵形式
        4.1.2 矩阵的三角(LU)分解
        4.1.3 其它三角分解及其算法
        4.1.4 分块矩阵的拟 LU分解与拟 LDU分解
    4.2 矩阵的QR分解
        4.2.1 Givens变换与 Householder变换
        4.3.2 知阵的 QR(正交三角)分解
    4.3 矩阵的满秩分解
    4.4 矩阵的奇异值分解
        4.4.1 矩阵的正交对角分解
        4.4.2 矩阵的奇异值与奇异值分解
        4.4.3 矩阵正交相抵的概念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理想整环上保对称矩阵群逆的线性算子
    5.1 引言
    5.2 引理
    5.3 主要结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录

(7)新型反应堆压力容器三维瞬态密封分析程序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压力容器密封分析方法概述
        1.2.2 瞬态热弹塑性接触问题有限元法概述
    1.3 本文主要工作
2 三维密封分析基本理论和方法
    2.1 三维瞬态密封分析基本方程
        2.1.1 密封基本方程
        2.1.2 迭代格式
        2.1.3 收敛准则
    2.2 三维小变形弹塑性分析
        2.2.1 材料的弹塑性性质
        2.2.2 屈服准则
        2.2.3 加载和卸载准则
        2.2.4 流动理论
        2.2.5 弹塑性本构关系的矩阵表达式
        2.2.6 屈服准则及流动向量的数值表达式
        2.2.7 弹塑性问题解法
    2.3 三维弹塑性接触分析
        2.3.1 接触问题的基本方程式
        2.3.2 定解条件和判定条件
        2.3.3 柔度方程的建立
        2.3.4 凝缩方程
        2.3.5 附加刚体位移的处理
        2.3.6 整体平衡矩阵
    2.4 三维瞬态温度场分析
        2.4.1 温度边界条件
        2.4.2 瞬态温度场基本方程
        2.4.3 瞬态温度场的解法
    2.5 三维接触传热分析
        2.5.1 瞬态热接触基本方程
        2.5.2 接触传热定解条件
        2.5.3 温度柔度方程
    2.6 本章小结
3 三维瞬态密封耦合分析
    3.1 热应力耦合分析
        3.1.1 材料的温度特性
        3.1.2 温度应变和温度应力
        3.1.3 温度载荷
    3.2 热态接触耦合过程
    3.3 三维耦合分析中约束问题
        3.3.1 斜约束处理
        3.3.2 接触点局部自由度约束
        3.3.3 接触点对温度约束
    3.4 预紧过程螺栓的模拟
        3.4.1 平面垫圈螺栓修正
        3.4.2 球面垫圈螺栓修正
    3.5 螺栓瞬时温度滞后分析
        3.5.1 螺栓温度滞后的影响
        3.5.2 螺栓温度滞后三维耦合分析方法
    3.6 密封分析程序设计
        3.6.1 密封分析程序的特点及功能
        3.6.2 程序框图
    3.7 本章小结
4 大型线性方程组分块求解法及其改进
    4.1 大型对称稀疏矩阵的存储方案
        4.1.1 二维等带宽存储
        4.1.2 一维变带宽存储
        4.1.3 基于动态存储技术二维变带宽存储
        4.1.4 带宽优化程序
    4.2 分块三角分解算法
        4.2.1 三角分解法原理
        4.2.2 分块三角分解法
        4.2.3 自适应分块法
    4.3 基于内存映射文件的数据存储方法
        4.3.1 操作系统的内存映射文件
        4.3.2 密封分析求解过程中的数据流处理
        4.3.3 算例
    4.4 本章小结
5 ANSYS 二次开发技术及其在密封分析中的应用
    5.1 ANSYS 软件简介
        5.1.1 ANSYS 软件的特点
        5.1.2 利用ANSYS 进行密封分析存在的问题
    5.2 ANSYS 与NVSAS 整合的密封分析系统
        5.2.1 NVSAS 求解器数据结构转换程序PREP
        5.2.2 基于ANSYS 二次开发技术的后处理程序
    5.3 本章小结
6 反应堆压力容器密封分析及实测结果
    6.1 压力容器模拟体冷热态密封分析
        6.1.1 试验装置
        6.1.2 试验回路和试验工况
        6.1.3 有限元计算模型
        6.1.4 冷态试验及计算工况
        6.1.5 热态试验及计算工况
        6.1.6 压力容器冷态密封分析结果
        6.1.7 压力容器热态密封分析结果
    6.2 某新型压水反应堆压力容器密封分析
        6.2.1 计算模型及工况
        6.2.2 计算结果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工作总结与本文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SiC涂层缺陷的脉冲红外热波无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涂层结构传统检测方法概述
    1.3 红外无损检测技术概述
        1.3.1 红外无损检测技术分类
        1.3.2 脉冲红外热像法研究概况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SiC涂层缺陷的脉冲红外热波检测理论研究
    2.1 引言
    2.2 红外热波无损检测基础理论
        2.2.1 传热学理论
        2.2.2 红外热成像理论
    2.3 脉冲红外热波无损检测原理
    2.4 SiC涂层缺陷脉冲红外热波检测一维热传导模型
    2.5 SiC涂层缺陷脉冲红外热波检测仿真研究
        2.5.1 三维热传导模型的建立
        2.5.2 模拟参数设计与表征参数定义
        2.5.3 缺陷几何特征的影响
        2.5.4 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iC涂层缺陷的脉冲红外热波检测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脉冲红外热波检测系统的架构与设计
        3.2.1 热激励系统
        3.2.2 红外热成像系统
        3.2.3 图像序列处理与分析系统
    3.3 SiC涂层缺陷的脉冲红外热波检测试验研究
        3.3.1 SiC涂层缺陷试验构件
        3.3.2 SiC涂层缺陷的脉冲红外热波检测试验方法与过程
        3.3.3 SiC涂层缺陷的脉冲红外热波检测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脉冲红外图像序列处理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红外图像序列的采集
    4.3 红外图像序列的预处理
    4.4 红外图像序列后续处理算法
        4.4.1 多项式拟合时间微分-相关系数法
        4.4.2 脉冲相位法
        4.4.3 马尔科夫-主成分分析法
        4.4.4 分析窗对马尔科夫-主成分分析法处理效果的影响
        4.4.5 各种算法处理效果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SiC涂层厚度检测及缺陷的识别与判定
    5.1 引言
    5.2 SiC涂层厚度检测
        5.2.1 导热反问题模型建立
        5.2.2 导热反问题求解算法选择与设计
        5.2.3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涂层厚度反演
    5.3 基于红外图像边缘检测的缺陷几何特征识别
        5.3.1 基于经典检测算子的缺陷边缘检测
        5.3.2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Canny算子的缺陷边缘检测
        5.3.3 基于边缘检测的缺陷直径尺寸计算
    5.4 基于Markov-PCA-BP神经网络的缺陷深度和径向尺寸检测
        5.4.1 主成分确定
        5.4.2 SiC涂层缺陷深度和径向尺寸预测模型建立
        5.4.3 预测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复杂背景下人脸的检测与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人体生物认证技术
    1.2 人脸识别
        1.2.1 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的研究内容
        1.2.2 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的评价标准
        1.2.3 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的技术挑战
        1.2.4 人脸检测与人脸识别的实用价值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人脸自动检测综述
    2.1 引言
    2.2 人脸检测方法分类
        2.2.1 基于知识的方法
        2.2.2 基于模板匹配的方法
        2.2.3 基于学习的方法
        2.2.4 彩色图像的人脸检测
    2.3 本章概述
第三章 复杂背景下实时人脸的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预备知识
        3.2.1 AdaBoost 算法
        3.2.2 Boost 算法的一个直观解释
        3.2.3 算法3.1 的分类误差估计
        3.2.4 具有局部互联结构的BP 神经网络反向传播算法数学推导
        3.2.5 积分图像方法简介
    3.3 人脸检测算法
        3.3.1 图像预处理
        3.3.2 从局部到整体的人脸检测
        3.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概述
第四章 人脸识别方法综述
    4.1 引言
    4.2 人脸自动识别研究的历史
    4.3 人脸自动识别方法
        4.3.1 基于KL 变换的特征脸识别方法
        4.3.2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
        4.3.3 相关性匹配方法
        4.3.4 等强度线法
        4.3.5 神经网络方法
    4.4 人脸识别的评价标准
        4.4.1 评价标准
        4.4.2 性能指标(绪论中也有)
    4.5 现有的人脸识别系统的产品介绍
    4.6 人脸识别应用领域
    4.7 本章概述
第五章 基于局部特征分析与最优化匹配的人脸识别算法
    5.1 引言
    5.2 算法
        5.2.1 图像预处理
        5.2.2 人脸图像特征点定位
        5.2.3 利用Gabor 小波提取人脸局部的多尺度特征
        5.2.4 局部特征的最优化匹配
        5.2.5 人脸匹配识别
    5.3 实验结果和结论
        5.3.1 实验结果
    5.4 本章概述
第六章 人脸光照补偿方法
    6.1 引言
    6.2 算法
        6.2.1 应用同态滤波粗略消除侧光照的影响
        6.2.2 图像的小波分解
        6.2.3 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训练
    6.3 操作步骤
    6.4 实验结果
    6.5 本章概述
第七章 三维人脸识别简介
    7.1 引言
    7.2 三维人脸识别方法简介
        7.2.1 基于曲率的方法
        7.2.2 基于模型拟合及合成的方法
        7.2.3 基于形状表征的方法
        7.2.4 其它方法
    7.3 3D 人脸数据获取技术
    7.4 本章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Abstract of Dissertation

(10)随机投影的观测方法及其在超宽带信号采样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信号采样处理的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压缩感知基本理论
    2.1 压缩感知
        2.1.1 信号稀疏性
        2.1.2 压缩感知理论
    2.2 模拟信号观测结构简介
        2.2.1 宽带/超宽带模拟信号的压缩感知观测
        2.2.2 模拟信息转换器
    2.3 小结
第三章 超宽带雷达回波的压缩感知获取方法
    3.1 引言
    3.2 超宽带雷达探测模型
    3.3 超宽带雷达接收机
    3.4 回波信号稀疏字典的构造方法
    3.5 基于模拟信息转换器(AIC)的超宽带雷达接收机
        3.5.1 系统结构
        3.5.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随机投影的采样方法及其在超宽带雷达接收机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基于随机投影的并行采样结构
    4.3 基于随机投影采样结构的超宽带雷达接收机
        4.3.1 系统结构
        4.3.2 观测矩阵性能分析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直接欠采样率随机感知及其在超宽带雷达接收机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直接欠采样率随机感知方法
    5.3 基于直接欠采样率感知结构的超宽带雷达接收机
        5.3.1 系统结构
        5.3.2 系统可行性验证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非合作环境中超宽带信号获取方法
    6.1 引言
    6.2 短时超宽带信号获取方法
        6.2.1 采样结构及信号重构方法
        6.2.2 实践可行性分析
        6.2.3 仿真结果及分析
    6.3 基于信号扩展的 UWB 信号获取方法
        6.3.1 使用反对称扩展技术的并行数据采集系统
        6.3.2 仿真结果及分析
    6.4 基于信号预处理的 UWB 信号获取方法
        6.4.1 使用采样保持器的并行数据采集系统
        6.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内容总结
    7.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参加研究的科研项目

四、矩阵的行标准形中主元个数的唯一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矩阵的行标准形中主元个数的唯一性[J]. 徐邦腾. 数学通报, 1991(01)
  • [2]关于矩阵行等价的几个问题[J]. 陈梅香,杨忠鹏,晏瑜敏,林丽生. 莆田学院学报, 2009(02)
  • [3]矩阵行标准形的一些性质[J]. 徐兆强. 张掖师专学报(综合版), 1997(02)
  • [4]系统工程的数学基础(三) 第三讲 行运算与线性方程组[J]. 刘裔宏. 系统工程, 1985(03)
  • [5]《中医医院基准(主)数据》标准编制研究[D]. 吴小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6]主理想整环上保对称矩阵群逆的问题[D]. 王贵艳.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7(08)
  • [7]新型反应堆压力容器三维瞬态密封分析程序系统研制[D]. 杜雪松. 重庆大学, 2006(05)
  • [8]SiC涂层缺陷的脉冲红外热波无损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唐庆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1)
  • [9]复杂背景下人脸的检测与识别[D]. 张忠波. 吉林大学, 2005(06)
  • [10]随机投影的观测方法及其在超宽带信号采样中的应用[D]. 林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矩阵行范式中枢轴数的唯一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