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柴达木地洼地区地史演化特征及归属

塔里木-柴达木地洼地区地史演化特征及归属

一、塔里木—柴达木地洼区的地史演化特征及其归属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袁四化[1](2006)在《初论阿尔金山中—新生代走滑隆升史及其对柴西盆地形成的约束》文中研究指明阿尔金山作为阿尔金断裂走滑错移和逆冲联合作用的产物,最近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多数研究往往反映的是隆升剥露过程的某个片断,缺乏中新生代以来全面系统的揭示,笔者通过阿尔金山和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地层,沉积学,岩相古地理,地震资料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并全面总结目前山体中所有的中新生代热年代学资料,对阿尔金山中新生代的隆升史作了初步的探讨,划分了走滑隆升期次。并详细讨论了阿尔金山走滑隆升事件对柴西地区中新生代沉积和构造演化的影响。阿尔金山断裂自中侏罗世末出现,阿尔金山经历了白垩纪、晚始新世-渐新世初、渐新世末-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晚上新世-早更新世初、早更新世末-中更新世初六次走滑隆升事件,新生代以来的走滑隆升明显地影响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沉积和构造演化。

刘艳红[2](2005)在《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带对柴西构造的控制和山体隆升对柴西沉积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显微构造和宏观构造相结合详细剖析了阿尔金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结合断裂带内构造岩的岩组统计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为一左旋走滑断裂,其左旋走滑控制了柴西地区反“S”型构造的形成和演化。从整个盆地反“S”型褶皱构造来看,这种构造在柴达木盆地中是普遍存在的,其形成机制也是一样的,即在受南北向挤压的同时受到阿尔金断裂左行走滑的牵引,使一系列褶皱枢纽向西弯曲收敛于阿尔金断裂带而形成的。通过对阿尔金山前红三旱一号构造三高点新生代沉积地层剖面不同时期砂岩样品的粒度分析和相关内容的研究,发现柴达木盆地的沉积环境和气候条件因受阿尔金山多期次隆升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其各方面的沉积特点受到物源区的控制。

黄立功,钟建华,郭泽清,刘云田,江波,管全俊,柳祖汉,张跃中,张永庶,李勇[3](2004)在《阿尔金造山带中、新生代的演化》文中研究指明塔里木盆地东缘的阿尔金造山带中、新生代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大地构造演化历程 :中生代早期 (T)为隆升夷平 ,中生代中后期 (J—K)为裂陷沉积阶段 ;自古新世—中新世因塔里木盆地向东挤压使得阿尔金造山带东南缘出现了右行走滑仰冲 ,柴达木壳体向阿尔金造山带之下俯冲 ,阿尔金造山带隆起。塔里木盆地相对柴达木盆地向北移动 ,最大距离可达 4 0 0~ 5 0 0km ,使得原来统一的塔里木 敦煌 柴达木联合盆地裂解。由于逆冲走滑使阿尔金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一系列小型的走滑盆地 ,形成了复杂的盆地沉积建造 ,并伴有动力变质及火山作用 ;中新世末 ,东西向挤压转变为不对称的南北向力隅作用 ,使得阿尔金造山带发生构造反转 ,右行转变为左行 ,统一的塔里木 敦煌盆地裂解。塔里木盆地向南漂移 ,距离达 4 0 0多公里。塔里木盆地的向东俯冲使阿尔金造山带急骤隆起 ,同样 ,在阿尔金造山带内部发育了一系列小型盆地 ,形成了相应的复杂沉积建造。

刘云田[4](2003)在《柴西第三系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文中研究说明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茫崖坳陷是青海油田公司的主力石油产区,但是到目前为止,虽经近半个世纪的勘探开发,人们对茫崖坳陷第三系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还不清晰,因而严重地影响了人们对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的认识,进而严重地影响了油气的勘探开发,使勘探的风险及开发成本提高。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柴西茫崖坳陷第三系构造沉积演化的深入研究,系统探讨茫崖坳陷第三系油气的形成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开发服务。 众所周知,柴西茫崖坳陷夹持于昆仑山与阿尔金山之间,因此决定了茫崖坳陷第三纪构造沉积演化及成藏历史非常复杂,这些复杂性导致了油气分布的复杂及提高了勘探风险。本次研究以西岔沟等剖面精细的地表地质调查和沉积相的综合研究为基础,结合室内资料对茫崖坳陷的沉降沉积史、地热演化史及充填史进行了精细研究,阐明了茫崖坳陷第三纪的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茫崖坳陷第三系的油气形成与分布规律,指出了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对青海油田的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本次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成果是首次在茫崖坳陷发现了第三纪湖相生物礁。这在中国西部的大型盆地中也尚属首次。这一发现对于柴达木盆地第三系油气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郭彦如,陈文,穆剑,王纪祥,李相博[5](2002)在《阿尔金断裂系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文中研究表明对阿尔金断裂系及邻区的重磁电、遥感及地面地质研究表明,该断裂系展布经敦煌、金塔进入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沿鼎新、务桃亥向恩格日乌苏东北向延伸,该断裂系的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可划分为6个阶段:印支期、燕山早期、燕山中期、燕山晚期、早喜马拉雅期、晚喜马拉雅—新构造期。每个阶段有不同的构造应力场、不同性质的断裂活动以及不同的盆地类型和沉积特征。走滑活动基本贯穿了整个中—新生代,但不同时期的走滑方向、走滑强度大小及走滑性质有所差异。侏罗纪—白垩纪是沉积盆地主要走滑拉分裂陷时期,在造山带和隆起带前缘形成走滑拉分裂陷盆地。第三纪、第四纪转为前陆盆地发育时期。

周勇,潘裕生[6](1999)在《阿尔金断裂早期走滑运动方向及其活动时间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有关阿尔金断裂的地质问题长期存在争论,尤其是有关活动时间的观点最多,运动方向也有不同看法。本文阐述了阿尔金断裂的早期左旋走滑运动。在元古宙地层中产出的大型弧形构造、流变褶曲形态完整而清楚,同时镜下的显微构造观察和岩组分析,为进一步确定阿尔金断裂的早期左旋走滑运动提供了充分证据。其初始活动时间至少在870Ma前。左旋走滑运动的确定对弄清阿尔金断裂的发展演化和矿产预测具有意义。

杨藩,叶素娟,曹春潮,乔秦征,许同春[7](1994)在《新生代阿尔金断层中、东段右行走滑特征》文中指出从柴达木、准噶尔、塔里木3个地块近4个古地磁样品中得出的古纬度数据表明,新生代阿尔金断层中、东段的右行走滑特征明显。白垩纪以来,新疆板块相对柴达木地块向北移动了0.6°-5.4°。据此将断裂两侧各地块复原到白垩纪末的位置,天山-北山地体与祁连山地体相联,柴达木地体成为塔里木地体的东延部分。

焦淑沛[8](1993)在《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性质归属地洼区的论证和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该文是用地洼学说的观点论述整个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性质,并从该区的构造层的结构、岩浆活动、沉积建造、构造型相、地震活动、地热、地球物理和现代地貌等特点来论证和分析它应归属地洼区。从地洼发展时期来看,它应归属“中亚期”地洼区。青藏高原北部进入地洼阶段较早,从侏罗纪时开始,而南部较晚,最晚是在渐新世时才进入地洼发展阶段。

焦淑沛[9](1993)在《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性质归属地洼区的论证和分析》文中提出该文是用地洼学说的观点论述整个青藏高原的大地构造性质,并从该区的构造层的结构、岩浆活动、沉积建造、构造型相、地震活动、地热、地球物理和现代地貌等特点来论证和分析它应归属地洼区。从地洼发展时期来看,它应归属“中亚期”地洼区。青藏高原北部进入地洼阶段较早,从侏罗纪时开始;而南部较晚,最晚是在渐新世时才进入地洼发展阶段。

郑剑东[10](1991)在《阿尔金山大地构造及其演化》文中认为阿尔金山地处西北边陲,地质研究程度很低,因此对其大地构造属性有不同的看法.该区出露主要为前寒武系,古生界只在局部地区出露,中、新生界则分布于山间坳陷和山前坳陷中。根据区域地层分布和构造分析,阿尔金山既不是加里东褶皱带,也不是华力西褶皱带,而是一个前寒武纪的地块。西北地台由塔里木坳陷、柴达木坳陷、阿尔金断隆和阿拉善台隆4部分组成。阿尔金断隆长期处于隆起状态。阿尔金断裂带纵贯其中,在其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塔里木—柴达木地洼区的地史演化特征及其归属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里木—柴达木地洼区的地史演化特征及其归属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初论阿尔金山中—新生代走滑隆升史及其对柴西盆地形成的约束(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大地构造背景及区域地质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节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与属性
    第三节 研究区地层发育及主要岩性特征
第二章 阿尔金山中-新生代走滑隆升史及其对柴西盆地演化的约束
    第一节 阿尔金山前中生代演化简史
    第二节 阿尔金山中新生代的走滑隆升史对柴西盆地沉积的影响
        一 阿尔金山中生代的走滑隆升史对柴西盆地沉积的影响
        二 阿尔金山新生代的走滑隆升史对柴西盆地沉积的影响
    第三节 阿尔金山新生代的走滑对柴西盆地构造的约束
        一 阿尔金山前的走滑-逆冲构造
        二 阿尔金山走滑隆升对山前含油气构造的影响
        三 对柴西地区反“S”型构造形成的约束
第三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2)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带对柴西构造的控制和山体隆升对柴西沉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 大地构造位置及属性
    第二节 阿尔金断裂系与柴达木盆地简介
第二章 阿尔金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第一节 阿尔金断裂的走滑方式和错距
        一 断裂带及其走滑方式的约束
        二 阿尔金断裂的水平走滑错距
    第二节 断裂带横向的宏观构造特征和显微构造分析
        一 宏观构造特征
        1 中部剪切带
        2 北部构造带
        3 南部构造带
        二 显微构造特征及其分析
        a 北部构造带
        b 中部剪切带
        c 南部构造带
第三章 阿尔金断裂带对柴西地区新生代反“S”型构造演化的控制
    一 柴达木盆地褶皱构造特征综述
    二 典型反“S”型构造
        1 阿哈提构造
        2 干柴沟构造
        3 红三旱构造
第四章 山体隆升对柴西地区新生代沉积的影响以红三旱一号地区例
    一 下干柴沟组
        1 砂岩主要成分、副矿物及重矿物
        2 概率粒度累积曲线特征
        3 粒度频率曲线的特征
    二 上干柴沟组
        1 砂岩薄片主要成分的变化
        2 副矿物组合特点
        3 概率粒度累积曲线特征
        4 粒度频率曲线特征
    三 七个泉组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4)柴西第三系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和工区位置
    第二节 盆地基底性质
    第三节 大地构造位置和构造单元划分
    第四节 构造层划分
    第五节 石油地质特征
第二章 埋藏史分析
    第一节 剥蚀量的恢复
    第二节 沉积埋藏史分析
    第三节 构造沉降史分析
第三章 沉积相分析
    第一节 野外露头剖面相分析
    第二节 测井相分析
    第三节 地震相分析
    第四节 沉积相分析与描述
    第五节 古流分析
    第六节 沉积相展布特征分析
第四章 沉积体系研究
    第一节 沉积体系类型
    第二节 沉积体系的组合模式
    第三节 湖盆成因地层格架及其充填模式
第五章 柴西地区构造特征及演化
    第一节 阿尔金造山带的形成演化
    第二节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体制及构造环境
    第三节 柴西地区基本构造特征
    第四节 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性质及特征
第六章 烃源岩特征及评价
    第一节 烃源岩类型与分布
    第二节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第三节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第四节 烃源岩的成熟度特征
第七章 烃源岩热演化史分析
    第一节 热史定量分析
    第二节 烃源岩成熟史分析
第八章 柴西油气成藏研究
    第一节 柴西油气成藏特征
    第二节 油气成藏条件
    第三节 预测勘探目标
主要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图版
附图

(5)阿尔金断裂系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1 阿尔金断裂系的确定及展布特征
2 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特点
    2.1 印支期(三叠纪,250~208 Ma)
    2.2 燕山早期(早中侏罗世,208~175 Ma)
    2.3 燕山中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175~135 Ma)
    2.4 燕山晚期(早白垩世中期—早始新世,135~52Ma)
    2.5 早喜马拉雅期(中始新世—渐新世,52~23.3Ma)
    2.6晚喜马拉雅—新构造期(中新世—全新世,23.3 Ma~)
3 结论

(6)阿尔金断裂早期走滑运动方向及其活动时间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学研究
    1.1 构造型式
    1.2 运动学分析
2 时间探讨
3 讨论及地质意义

四、塔里木—柴达木地洼区的地史演化特征及其归属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初论阿尔金山中—新生代走滑隆升史及其对柴西盆地形成的约束[D]. 袁四化. 吉林大学, 2006(09)
  • [2]新生代阿尔金断裂带对柴西构造的控制和山体隆升对柴西沉积的影响[D]. 刘艳红. 吉林大学, 2005(06)
  • [3]阿尔金造山带中、新生代的演化[J]. 黄立功,钟建华,郭泽清,刘云田,江波,管全俊,柳祖汉,张跃中,张永庶,李勇. 地球学报, 2004(03)
  • [4]柴西第三系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D]. 刘云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3(02)
  • [5]阿尔金断裂系及其邻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J]. 郭彦如,陈文,穆剑,王纪祥,李相博. 地质论评, 2002(S1)
  • [6]阿尔金断裂早期走滑运动方向及其活动时间探讨[J]. 周勇,潘裕生. 地质论评, 1999(01)
  • [7]新生代阿尔金断层中、东段右行走滑特征[J]. 杨藩,叶素娟,曹春潮,乔秦征,许同春. 地质科学, 1994(04)
  • [8]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性质归属地洼区的论证和分析[A]. 焦淑沛.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26), 1993
  • [9]青藏高原大地构造性质归属地洼区的论证和分析[J]. 焦淑沛.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93(01)
  • [10]阿尔金山大地构造及其演化[J]. 郑剑东. 现代地质, 1991(04)

标签:;  ;  ;  ;  

塔里木-柴达木地洼地区地史演化特征及归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